📖 ZKIZ Archives


Hank Paulson,對抗金融危機的大英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27

令全球金融系統一度瀕臨崩潰的危機過去五週年後,前財長Hank  Paulson似乎又被推到了金融危機救火隊長的位置上。

Hank  Paulson如英雄一般登上了彭博商業週刊的封面;Netflix宣佈與彭博聯合拍攝的紀錄片《Hank:離開懸崖之後5年》,將於9月16日在線播放。

參與拍攝的路透記者Felix Salmon評論,雖然所謂在危機救助中「沒人的作用能超過Hank Paulson」的看法顯然是錯的,不過這部90分鐘的紀錄片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人們從危機對策制定者的角度,看到整場危機造成的影響。當然這部片子絕口不提,當Paulson離開高盛赴任財政部長時,他拋售高盛股票獲利超過5億美元,而且還是免稅。

而面對不斷加深的危機,Paulson有多套能夠影響危機走勢的應對方案。

首先是貝爾斯登,保爾森說,如果他不設法營救尋找潛在的買家摩根大通,危機將會開始連鎖反應。
 「如果任由貝爾斯登報銷,那麼雷曼兄弟將立即緊隨其後崩潰,我們也將無法修復房利美或房地美,這將讓我們不得不面對末日大決戰」,他說。

救助貝爾斯登買來了寶貴的數月時間,讓Paulson有時間處理兩房問題,讓伯南克能著手設立各種借款窗戶,和穩定整個金融系統的流動性救助方案。

Paulson還在紀錄片中透露了爆出前所未有的信息:

他說,如果當時讓美國銀行買下雷曼兄弟,那麼金融危機會變得更為恐怖。如果這件事情發生的話,那麼後來將沒人有能力買下美林證券,而美林崩潰的破壞力遠遠大於雷曼兄弟。

Paulson還在記錄片中說,在高盛中學到的本領,幫助他最終在國會中說服了分歧嚴重的國會。

他還相當自豪的說,自己僅僅用三張打印紙的Tarp草案,就換到了國會開出的7500億美元支票。

紀錄片中,Paulson還義正詞嚴的回覆了2008年6月,他在莫斯科與高盛董事會秘密會談的事件。

「你談到的事件完全,徹底符合規定」

「看到我多年未見的董事會成員,碰巧我們又住在同一間酒店,我出於社交性上去對那些老朋友說了聲hi。」

紀錄片中,你還能看到Hank Paulson「兇殘」的一面。(下圖)

Felix Salmon說儘管Hank Paulson是的功績不可否認,但是他當時揮向花旗的大斧,讓這位危機救助大英雄的面目顯得並不太慈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64

說史140414大英「賺錢」帝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4/14/%E8%AA%AA%E5%8F%B2140414%E5%A4%A7%E8%8B%B1%E3%80%8C%E8%B3%BA%E9%8C%A2%E3%80%8D%E5%B8%9D%E5%9C%8B/

說史140414

大英「賺錢」帝國:天花亂說系列 (七)

掌門執筆

 

〈劇場〉世界之巔

十九世紀末葉,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朝代國勢達到人類歷史上的頂峯,其海軍縱橫七海,國旗日不沒落。*** 以統治的土地面積計算,囊括了印度次大陸、埃及、南非、加拿大、澳洲和 紐西蘭,佔有世上陸地的1/4,比諸蒙古帝國猶有過之,真可謂立於世界之巔。

但帝國真正利害之處,卻是其成就不世功業所任用的人員極之寡少。**** 當時全英人口只有8.5M,這如何可能?

她只派遣了500名英籍官員就能有效治理3億人的印度。 (法國用200官員卻治理不好只有1.5M人的柬埔寨。) 本土為皇家海軍提供不足1萬名官兵。 英國無陸軍,龐大的印度軍團士兵全屬印度人,英人只任軍官。

考量其“高槓桿”之際,還需注意當時全球的政治生態和競爭狀況,她是在地緣政治環境極其複雜和強敵環伺之下做出這業績的。 還有,她的壽命相當長,前後達三個多世紀,黃金期也明顯比其他殖民帝國長。

然而,大英帝國的式微和崩解卻快速得令人難以想像, 打從一戰開始到二戰結束,一代人就可以感受到“夕陽無限美”與“夜幕已低垂”的強烈反差。*** 更戲劇化地說,邱吉爾一個人就參與了整部“大英帝國衰亡史”的上層運作!

這一切,道理安在?

 

〈拆局〉賺錢壓倒一切

觀諸歷史,大英帝國之前的所有帝國都是軍事帝國,又都是意識形態帝國。他們征服外族,主要為了開疆闢土,攫奪人民 (如史上首個跨域帝國古波斯);又或是宣揚國威(如中華天朝),推行宗教(如伊斯蘭帝國)。統言之,是為了在政治上壓倒他族,強調建立霸權和區域統合;經濟動機一般是內隱的,甚或是附加的。***

 

大英帝國則不然,她生來就有一種怪異之處—–其原始目的居然是為了“營商賺錢”!她是史上首國經濟帝國,下一個就是現今的美國。這點很重要,由於一心全繫於賺錢,她才能卸下意識形態包袱,行事純然講究務實和“理性”。***

她不像西班牙,以宣揚基督舊教為己任,施政僵化,一味鎮壓; 也不像中華天朝,以四夷歸化為天命,不順遂的時候立即轉為閉關鎖國。

由於“賺錢壓倒一切”,她在國策層面上放棄宣教,不輕易改動殖民地傳統社會結構**** (舉例:印度照行種姓制度,繼續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非洲依舊實行部落主義。);盡量不施行直接統治,而將權力下放和承包予地方傳統菁英,行間接統治。***** 這就是她的成功之道。

她之所以這樣做可能是出於無奈,因為本身實在小國寡民。(葡萄牙一樣小國寡民,卻不懂得理性行事。)也可能是出於睿智,洞悉大局。(荷蘭一樣理性行事,卻沒有這等心胸。)更有可能是兩者兼是。

 

對大英帝國來說, “貿易” “戰爭”和“帝國”是一體的三位,背後動機純為經濟利益。****

從十六世紀末「私掠船」(ie特許狀武裝商船) 時代開始,英國即以軍事手段推行遠洋貿易。**** 海洋有如草原,航海民族也如游牧民族一般,深植著貿易與刼掠的二元根性。*** 貿易與刼掠這兩種看似正邪背反的人類古老活動,卻繁盛於類近的地理和人文條件當中。

其一,相互遠程貿易的族群必有迥異的資源和生產優勢。**** 舉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產品截然不同,宜於通商。

其次,天涯阻隔,必有高效的長程運輸手段然後得以通行。*** 舉例:有了馬匹之後的草原;有了遠洋船舶之後的大洋才有遠貿。

這兩項“遠程貿易”條件正好也是“遠程刼掠”條件嗎?

另外,遠程貿易伙伴當中,貧窮的、弱小的一方必然是移動的一方。*** 道理簡單:機會成本作怪,膽正命平正好離鄉背井。 舉例:據說唐代長安城中住了數以萬計西域胡商;而廣州城則有萬計印度和阿拉伯商人。黑水城和碎葉城又怎會有一千名華商呢?

遠程刼掠道理一樣,經濟上貧窮的、弱小的一方,只要加上一項重要條件:軍事優勢,立即成為主動出擊的一方。****

舉例:發明了騎射戰術的遊牧民族,和發明了武裝商船的航海民族立即成為“天之驕子”。(請參看《讀書札記130203匈奴》。)

英國人正就是那海上的匈奴人。貿易為先,有條件和機會即行刼掠(欠缺貿易條件則純行刼掠),如此良久,國力強大然後建立帝國,入主中原。(如其不成,印度亦可。)

 

〈歷史〉貿易打造的帝國

「大英帝國」萌生於十六世紀末葉 伊利莎伯一世朝代,其時她丁點帝國的威嚴容貌也沒有,徹頭徹尾是流氓惡棍習氣。 她參與大航海並非如西班牙那般雄才偉略,氣吞天下。 她一心只想攔途截刼西班牙的寶船,幹其無本買賣,皆因其時缺乏當 “征服者”的國力。

她利害之處是當海盜的經營方式:「契約股份制」,由貴族銀主斥資 (註:女王一慣秘密參股。),海盜世家牽頭定策,其子弟負責執行,港口城鎮則提供水手/賊伙。每次出擊行動獨立營運核算,ie舖舖清,訂明分成,參予各方權利義務一清二楚,得手後委託專業人士在 安特衛普或阿姆斯特丹 脫手贜物。 一項行動前後費時近兩年,規劃精密,達到散播煙幕,聲東而擊西的水準。這是何等 韋伯式“理性主義”和“現代性”啊!

1588年伊后命 德雷克海軍/海盜上將 建立“皇家海軍”,出師大捷,擊滅來犯的西班牙“無敵艦隊”。 1600年頒發特許狀,成立股份制“英國東印度公司”。此兩事件為全球歷史轉折點,*** 遠洋貿易作業正式浮上枱面,加以常規化及法律化,東印領袖風騷,影響極其深遠!

 

整個十七世紀,英國在大西洋奴隸三角貿易”中大賺特賺。***

這鐵三角指從西非運載黑奴往加勒比海甘蔗莊園,然後轉運蔗糖前往英國和歐陸,再運工業製品往西非。皇家海軍的職責當然是靖海澄洋,保護(奴隸)貿易了。

到了十七八世紀之交,蔗糖已非暴利,遠洋貿易重心東移印度洋。***

1663年葡萄牙公主孟買Mumbai作嫁妝嫁給英王,英國得了孟買作跳板,遂能染指印度次大陸。她耐心經營,花了一百多年,才藉著1757年普拉西之役大勝,佔領孟加拉邦。1803年兵臨德里,取得全印統治權。*** (詳情請參閱《讀書札記130308劍橋印度簡史》。)

其時工業革命已竟全功,英國得以搜刮印度的棉花原料,運回本國織成棉布,行銷全球(包括印度)。英國也搖身一變,主張自由貿易,成為解放黑奴的急先鋒,皇家皇軍依舊靖海澄洋,這回則是取締奴隸貿易了。

大英帝國的全盛期在十九世紀中末葉,以印度作跳板,更進一步主宰 華印英 新“三角貿易”。*** 新鐵三角指東印在印度大規模開發無敵人氣商品—鴉片,行銷識貨的中國市場。然後從中國購入茶葉, 回英銷售; 再由英國出口工業製品付運印度大陸。

1858年維多利亞女皇加冕為印度女皇, 印度正式成為英國屬國. 大英帝國一躍而成世界最強大國家, 稱雄七海, 日不沒落, GDP幾佔全球一半.***** 二千年來,只有北宋和二戰後極短時間的美國才能達到近似水平。

這一切豐功偉業皆由賺錢開始。

 

 

以上學理出自:

《現代世界的誕生》(2013) Alan Macfarlan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35

《大英雄聯盟》破吉卜力美夢

1 : GS(14)@2015-02-25 00:22:19





由迪士尼出品的3D動畫《大英雄聯盟》(Big Hero6)於第八十七屆奧斯卡中,打敗《馴龍記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2)及來自日本的《輝耀姬物語》等,獲得最佳動畫殊榮。《大英雄》是迪士尼與Marvel漫畫首次合作的作品,該片導演Don Hall及Chris Williams等領獎時向迪士尼及彼思(Pixar)動畫創作主腦尊賴斯達(John Lasseter)致謝。


■吉卜力動畫《輝耀姬物語》失落奧斯卡,未能為亞洲爭光。


至於日本動畫工場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由動畫大師高畑勳以水墨畫炮製的《輝耀姬物語》,未能繼二○○三年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後再度揚威奧斯卡,高畑勳在失獎後向日本傳媒表示:「未能奪獎的確很可惜,但所有對手都是一些很出色的作品。」有日本傳媒指,吉卜力監製鈴木敏夫日前表示,宮崎駿退休後,吉卜力正為創作甚麼動畫而苦惱,令日本業界擔心日後再難有吉卜力作品出戰奧斯卡。撰文:阮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224/190522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978

【讀書好】廿年後回顧:重溫大英帝國與香港

1 : GS(14)@2017-05-19 05:44:30

最近收到出版社寄來Jan Morris《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的新中文版,封面宣傳句子是:「香港政權移交二十周年,最珍貴紀實巨作經典回歸!」香港一百七十五年走過的旅程,中文紀實作品可以「上枱面」的一本也沒有,有的就是空洞無物政治宣傳、早有結論所謂歷史研究。廿年來最好的非虛構歷史作品,仍然是Jan Morris這本書。
Jan Morris本身也是個傳奇人物,一九二六年出生於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那時名叫James Morris,是男性。一九七二年變性,成為女士,改名Jan Morris。他曾擔任《泰晤士報》與《衛報》海外特派記者,身兼詩人、小說家、歷史學家、旅遊文學作家等多重身份,曾被《泰晤士報》譽為二戰後最偉大的五十名作家之一。男性的James大學畢業後,服役於英國皇家騎兵團,曾在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擔任英國情報官。一九五三年,以記者身份隨同英國探險隊前往尼泊爾登上聖母峯,《泰晤士報》在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登基當天早上,刊出英國探險隊首次成功攀登世界第一高峯的獨家報道,一舉成名。


穿梭歷史

共產黨管治下的文人學者,對香港早期歷史的書寫不脫「反帝」意識形態,突出殖民統治的歧視、專制、貪污及投機,對於香港與大英帝國的關係,也刻意迴避,只突出與大陸內地的聯繫。英國作家Jan Morris書寫的香港,只是他衆多歷史旅遊作品之一,他寫過西班牙、威尼斯。其風格是用遊記方式寫歷史,以自己第一身的現場觀察將現在與過去的歷史聯繫起來。由於夾敍夾議,這些細節的觀察令歷史敍述添加了血肉,活靈活現。書中第五章寫「香港人」,首先是描述他在某天乘搭天星小輪上層所見的各式人種,然後才開始寫不同族群的歷史,筆下的英國人也分開各種階級,首先是大班,他們非常依賴家族關係,沾親帶故,互惠互利,一同入馬場、坐遊艇,然後寫英人中產階層及藍領,至於對華人的觀察,作者以在茶餐廳的感覺:熱鬧、自由來作比喻。
Jan Morris的觀察力敏銳,也很細緻,所以才能擺脫宏大敍事方式,轉攻日常生活,從中發掘背後的歷史根源。香港的經濟活動一章,他是寫船政,海事傳統、轉運、通訊及投機的歷史,自一八八○年後,蘇彝士運河開通後,維多利亞時代的香港,已經是國際航運樞紐及通訊中心,在裏消息成為商品,推動投機活動,由開埠初期,到每一次邊界拓展,背後都涉土地炒賣活動。這比歷史書上的數字、政策及人名生動得多。


終將落幕

由於他在香港的第一身觀察,是以局外人身份,我們熟悉的生活,對他來說很新鮮,但我們卻不熟悉大英帝國史,所以當作者將今天聯繫到過去時,我們會有恍然大悟之感。例如他寫文華酒店,認為是英國大班家居風格的伸延,其特色不在外觀或裝修豪華,而是反映了英國人在地化的品味風格,這是他前半生經歷大英帝國其他殖民地採訪生涯才能體會得到。香港,曾是個率性而為的城市,英國由佔領開始,沒有甚麼大宏圖及具體規劃,只是跟着歷史大勢而行,但由於身處大英帝國最頂盛時期,所以開埠不足五十年已經成為世界商埠及航運中心。今天要融入中國,英治留下的制度,反被視為阻礙,香港領導中國未來?已經成為香港人也不相信的笑話,重讀此書,作者似乎心中有數,香港的故事,終將走向悲劇。



作者Jan Morris由男變女,同樣充滿傳奇色彩。

十九世紀位於皇后大道中的滙豐銀行。

撰文:劉細良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9/200255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6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