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南地區較分散 王雅媛

2009-10-06  HKH






這兩周的港股成交愈來愈少,昨天又是一個悶市,成交只有四百億多一點。華潤水泥(1313)公佈抽籤結果,抽到的朋友更關心會不會跌破招股價。我覺得對於華潤水泥不用看得這麼淡。

華潤水泥是華南地區的水泥、混凝土生產商。以產能計,它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新型乾法水泥及熟料生產商。華潤水泥這次集資六十億元,近八成用來建設生產線。其○九年的預期盈利不少於十億元,以每股盈利零點一五六元來算,○九年預期市盈率為二十五倍。

華潤水泥跟安徽海螺(914)及台泥國際(1136)在華南一帶三足鼎立。○七年時,我曾經看好三者之中規模最小的台泥國際的,認為它有機會因中央要淘汰 落後產能而得益,但是經過了兩年時間,明顯台泥國際的經營狀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我想這跟水泥公司的背景有十分重要的關係。台泥是台資背景,而華潤擁有 是國企背景。很多人擔心中央一直強調產能過剩的問題,我想對於那些背景強勁的大公司,這其中反而是機會多於危機。相比華東等其他區域,華南地區的水泥廠仍 舊是相當分散的。如果真能夠快速淘汰落後的產能,華潤水泥是最有機會成為華南地區行業老大的。

搶佔市場的不同方法

大型水泥公司通常以兩個不同的方法去爭奪市場佔有率。以安徽海螺為例,它於不同區域建設新的生產線來搶佔市場。這樣的做法速度較慢,但是產品質素比較容易 控制。相反,另一龍頭中國建材(3323),則以收購其他小型水泥公司來爭奪市場佔有率。這個做法好處是可以快速攻佔市場,但是容易買入一些質素不好的水 泥公司。水泥市場一旦由好轉壞,這些公司便輕易地蝕錢。而另一壞處是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管理文化,要改變被收購公司的管理文化,並不是一件短時間內可以做到 的事情。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持有華潤水泥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0

接班篇 寫好遺囑安排接班 避免股權分散 魏應州:魏家後代永不分家!

2009-12-14  今周刊 





以市值計算,魏家四兄弟合起來的身價高達新台幣一千億元,如何避免第二代陷入分裂危機,是魏應州最大的挑戰。為了避免魏家股權因第二代繼承而稀釋,魏應州 除與兄弟訂下永不分家的約定,同時啟動接班大計,並將接班版圖事先寫入遺囑,避免第二代因爭產而危及企業發展,魏應州可說是用心良苦。

撰文‧周啟東、張惠清、黃玉禎從彰化永靖鄉一家舊油脂工廠起家,康師傅控股董事長魏應州在十七年內創造驚人的致富傳奇,隨著康師傅每年快速成長,魏家兄弟四人的身價與日俱增。

以市值計算,魏家四兄弟合起來的身價高達新台幣一千億元,如何讓四兄弟的股權緊緊綁在一起,並避免第二代陷入分裂危機,是魏應州最大的挑戰。慣於長線布局的魏應州,其實早有一套家族永不分家的計畫,以免未來因股權分散而喪失康師傅經營權。

看到許多台灣家族企業因為分家爭產、爭權,造成企業動盪,魏應州在一九九六年香港上市時,其實早已對四兄弟股權進行規畫,首先設立海外註冊的和德公司,四 兄弟占有各四分之一的股權,直接百分之百控制頂新(開曼)控股公司,再由頂新間接擁有香港上市的康師傅三六%股權,成為最大單一股東,這次回台上市的 TDR就是由頂新控股釋出的三%股票。

早有遠見 股份交付信託魏應州在接受《今周刊》專訪中透露,其實早在五年多前,兄弟開始產生矛盾,四兄弟曾認真坐下來談分家的事,但由於大家都沒有龐大現金可以買下 彼此手中的持股,只好放棄分家的念頭,但為了避免後代子孫因繼承而稀釋股權,﹁我們決定將和德的股份交付信託,仿照王永慶的模式,設立永不分家的制度,﹂ 他說。

未來四兄弟的後代子孫,只能從信託中分到應有的股息及投資利益,但不能去動康師傅的股票。﹁例如今年康師傅分紅一百元,老二只生一個兒子,他就可以獨得;我有三個小孩就是每人三十三元,大家公平分配。﹂魏應州說。

魏應州長兄如父,一路帶著三位兄弟衝事業,雖然事業做大,但股份還是平均分配,讓兄弟之間和諧相處。此外,魏應州還設立家族基金,所有賺到的錢全部集合在 一起,早期兄弟每人每月發給十萬元生活費,小孩讀書的錢另計,直到十年前才增加為十五萬元,至今都沒有增加,﹁因為我父親不在,我兄代父職才用這種方式照 顧家庭,﹂他也用這種方式牢牢將四兄弟的命運綁在一起。

為了避免接班出現不必要的紛爭,他首度透露,早已有萬全的準備,﹁幾年前,有一天我特別帶著三個兒子到美國知名的高爾夫球場度假,就在那一天談好三兄弟的 接班規畫。老大魏宏名、老三魏宏丞進公司接班,老二魏宏帆自己創業,而且我還正式寫下平安書,也就是遺囑啦!﹂他笑著說。相對於王永慶過世前沒有立下遺 囑,造成台塑王家的爭產糾紛,魏應州的安排可說是用心良苦。

擬定計畫 讓第二代及早備戰為了公平起見,魏應州把拿給二兒子創業的錢都寫進遺囑,﹁我向兒子們說,不用擔心,爸爸的平安書都寫好了,我拿多少給老二去創業,都有記 下來,做父母的都要公平!﹂十一月三十日在天津總部接受︽今周刊︾專訪前,魏應州首度帶著大兒子魏宏名、小兒子魏宏丞及三大事業群副總裁與︽今周刊︾採訪 團隊見面,但個性低調的魏應州卻不願讓兒子與他一起拍照曝光。只見魏宏名穿著代表方便麵及糕餅事業群的紅外套,魏宏丞則是身穿代表飲品事業群的綠外套,分 別代表兩人未來接班的事業版圖。

準備接班的兩個兒子,分別是三十一歲、二十七歲,現在安排接班會不會太早?魏應州舉台塑王永慶的例子指出,王永慶兩兄弟當了五十年的董事長、總經理,突然 有一天要六十歲的王文淵當七人小組的共主,負起接班重任,﹁就像舉重一樣,王永慶從五公斤一直舉三百公斤,突然把三百公斤丟給接班人,對接班人來說,實在 太殘忍了!﹂從小栽培 對待三兄弟一律公平對於兒子的接班規畫,他說目前並沒有詳細的安排,﹁現在第一階段,只是把兒子叫來身邊,看看老爸有多行、多辛苦!﹂對於三名兒子的栽 培,魏應州也很公平,都送去英國念書,之後再去美國或日本念碩士,﹁念碩士一來是拿文憑,再來是交朋友,我要他們念兩個碩士,不要念博士,因為念完博士就 不會做生意了!﹂他還要三兄弟夫婦都各自在上海、台北開高檔餐廳,主要是交朋友拓展人脈,第二是讓他們try & error︵嘗試錯誤︶,經營自己的小事業,﹁他們可以學會看人,不要傻傻的被人家騙!﹂兒子的太太們就讓她們成立基金會,當執行長,相夫教子,不介入企 業經營。

但為了讓第二代及早進入情況,他已擬定一套長遠的接班計畫,六十歲把CEO職務交出去,六十五歲把董事長交出去,預計未來康師傅年營業額將超過一百億美元,所以他計畫未來分拆為麵和飲料兩個事業體,分設兩個董事長,老大負責麵和糕餅,老三是負責飲料。

依據他的規畫,兒子只接董事長,不接CEO職位,因為他認為,執行長要為企業和股東負責,兩名兒子念完碩士當兵回來,到他六十歲退下CEO時,跟在他身邊 才七年,歷練仍不夠,﹁要接我的CEO職,至少是要做二十七年的人,所以最好是專業經理人!﹂嚴格訓練 從﹁提皮包﹂開始做起魏應州要把人才、技術、系統、團隊培養好,等到六十歲時先讓兒子接副董事長,﹁扶上馬、送一程,六十五歲我就可以交出董事長位置、真 正退休了!﹂他說。

據了解,○五年魏宏名學成歸國後才正式進入集團,上班第一天,他以專員的身分報到,每天七點多就到公司,從來就沒有晚過八點。「剛到集團的前三個月,大董 就把他外放,從華東到東北,到各個事業群幫各地總經理提皮包三個月!」一位康師傅高層幕僚回憶說,「大董訓練小孩就和對員工一樣嚴厲,即使宏名要請假也得 要寫假條,沒有特例!」外放三個月多後,魏宏名回到公司,接著開始跟在魏應州身邊當特助,整整一年時間,不管集團內有任何大小會議,都能看到大董在前,他 亦步亦趨跟隨在後的影子。據說當時,宏名十分低調,甚至刻意隱瞞自己的身分,直到擔任董事長特助之後,集團內的員工才了解,原來大董已經正式啟動他的接班 計畫。

「宏名雖然很安靜,但是肯學習、反應快,跟大董的個性最像的地方是,他總是能找到問題,提出問題,」味全發言人陳文敏說,「宏名的優點是很耐操,其實到外 地歷練實習的三個月,相當辛苦,但他沒有喊過一句累!」歷經四年來的磨練,魏宏名越來越能接下魏應州丟給他的各項難題,另一方面,魏應州也開始積極將他在 商場上的人脈傳承給大兒子。現在,只要是康師傅集團內的公開或是晚宴場合,魏宏名宛如魏應州的分身,熟悉中、英、日語的他,扮演起接待國際貴賓的角色,如 康師傅的主要股東日本伊藤忠會長丹宇羽一郎、三洋食品的井田毅等商界夥伴,都與他相當熟悉,知道他將是魏應州的接班人!

至於老三魏宏丞,則是幽默風趣,個性跟他的二叔魏應交很像,很快就能和人混熟,臉上總掛著微笑,是天生的業務高手。魏宏丞念的是國際公共關係碩士,兩年前 進入集團工作,魏應州認為老三個性活潑,適合走飲料事業群,因此第一個月就派他到市場調查部工作,跟一般專員一樣,背著背包帶著問卷,上山下海到每個通路 深度訪察!

魏應州對員工嚴厲,對兩個兒子的訓練亦是如此,無非就是希望未來接班大計能順利進行。

老二魏宏帆

敢向魏應州嗆聲

在魏應州眼中,老二魏宏帆最有創業精神,非常敢冒險,與他最為相似。「我看學弟裡面,大概沒有人像宏帆這樣,一畢業滿腦子都想創業!」與魏宏帆一樣都是英國布乃爾大學畢業的台玻集團二公子林嘉佑這樣形容他。

三兄弟中,敢跟老爸魏應州嗆聲的只有老二魏宏帆,他對老爸的泡麵事業沒興趣,自己單槍匹馬創業,初期公司就設在台北市民權東路上的一小間簡陋辦公室裡,他一手撐起所有創業的大小細節,最近才搬到北市士林區的大南路,就在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的公司旁邊!

魏宏帆主修機械,在英國的成績幾乎都是名列前茅,現在他學以致用,公司業務主要是以碳纖維以及玻璃纖維複合材料製造各種機殼,另外在中國昆山設有模具工 廠,這些產品可以應用在手機、筆電還有3C科技商品上。目前公司登記的資本額約在600萬美元上下。 (張惠清)

魏宏丞

出生:1982年

現職:飲品事業群企業本部副理學歷: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早稻田大學國際關係系碩士

接班事業:

飲品事業群,今年前三季營收21.9億美元

魏宏名

出生:1978年

現職:康師傅控股總裁室專案經理學歷:英國布乃爾大學數學系碩士

接班事業:

方便麵及糕餅事業群,今年前三季營收17.9億美元頂新魏家永不分家的信託設計康師傅股息分成4等分,由後代子孫每年平均分配股權交付銀行信託,子孫不得拆分和德公司(家族主要控股公司)

頂新開曼控股

味全食品 康師傅控股 頂全控股 頂巧控股

銀行信託

魏應州 魏宏名(長子) 魏宏帆(次子) 魏宏丞(三子)魏應交 魏應充 魏應行 共六名子女 整理:陶曉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4

劉天和從科技大亨跨足養殖慘賠十六億的教訓 分散風險 雞蛋別放同一個籃子裡

2011-7-11  TWM




澎湖的養殖漁業因外在競爭環境激烈,十年前開始走下坡,劉天和卻在此時踏入這個行業,一位科技人改行養魚,他如何面對一連串難以控制的失敗,又從失敗中學到什麼教訓?

撰文‧梁任瑋

一場大病,你願意花多少錢換回生命?他卻在八年內燒掉十六億元,賭上畢生積蓄追尋健康,別人笑他「何必將辛辛苦苦賺的錢,都填到海裡。」他回答,「我不介意拿錢填海,但如果可以圓夢,我覺得很值得。」他是劉天和,天和生物董事長,澎湖最大的海上箱網養魚業者。

天和生物目前在澎湖的海洋漁場有三百二十個箱網,加上六個潮間帶養殖區,面積高達二十五.五公頃,養殖魚類達三十餘項,全盛時期最大產能是六十萬尾魚,招牌商品海鱺魚,在全球海鱺市場占有率高達五○%。

劉天和另一個頭銜是宏瑞製程董事長,經營半導體製程設備業。他二十四歲就創業經營冷凍空調,當時因景氣好、市場大,讓他在一九八二年順利轉型至高科技半導體設備業,搭上台灣電子業最輝煌的年代,躋身科技新貴行列。

罹癌切除整條大腸

乾 脆自己養優質魚吃 五年慘遭三次天災九八年,劉天和在一次健康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因癌細胞擴散,歷經八次手術,最後整條大腸全部切除,並嘗試過人工肛門,更動了以小腸取代 大腸的手術,但因此變成很多東西不能吃,醫生建議他吃軟質食物,吃魚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市面上要找到健康無毒的優質魚,並不容易,他心想:「何不自己來 養?」一轉念間,他跨足養殖漁業,選擇台灣尚未遭受工業汙染的澎湖海域當作創業原點。

劉天和在澎湖設立養殖漁場,將高科技管理經驗套入海鱺魚養殖,建立水產履歷制度,全程E化管理,曾在當地聲名大譟,雖然品質嚴格把關,但他同樣無法逃避天然海域的極端氣候變化衝擊,這讓他真正嘗到事業經營的挫折,而且五年內先後發生三次。

第 一次是○七年澎湖外海的龍捲風,將整座漁場捲走,他賠了一億元;幾番折騰,○八年二月又遇到「澎湖百年大寒害」,是第二次挫折,當時飼養的十幾萬條海鱺魚 全數死光,損失金額近一.八億元,正當虧損尚未彌平之際,今年元月又再遇寒害,水溫驟降至攝氏十三.一度,劉天和養的海鱺、鮸魚、青嘴龍占、石斑因不耐低 溫,九○%都耗損,又損失近五千萬元。

當時,劉天和正在台大醫院住院,太太蘇敏玉為了不讓他擔心,刻意隱瞞災情,不敢告訴他澎湖出事了,直 到出院才說「咱們澎湖的海鱺魚又死光光!」當時正忍受病痛折磨的劉天和,同時面對巨大的身心煎熬,「真的很痛苦、很痛苦,欲哭無淚。」「命運捉弄人!」劉 天和說,因為去年九月才剛標下澎湖區漁會水產加工廠,砸下大錢整修裝潢,寒害造成的損失,等於讓搖搖欲墜的營運雪上加霜。

茫茫大海摸黑而行

將死魚廢料回收再利用 提高飼料養分劉天和說,去年整個冬天他一直在擔心,「如果農曆春節前這一關過了,應該就沒問題了。沒想到,還是過不了。」劉天和說,復育期至少要一年半以上,所以現在完全無法供應海鱺,客戶也抱怨連連。

問 他從挫折中學到什麼?「我一開始太過天真。」劉天和當初單純地認為,只要與其他漁民有所區隔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以為自己養的有機海鱺可以專攻高檔 餐廳通路,但廚師澆他冷水:「你的魚那麼貴,我用便宜的魚當食材又不會吃死人。」完全沒有養殖漁業經驗的他,只能一直盲目繳學費,所有制度都建立在沒有經 驗可循的基礎上,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摸黑而行。

一開始,澎湖漁民告訴劉天和,海鱺要養得好,就要給牠們多吃一點,於是每天飼料成本竟高達兩百餘萬元,但效果卻沒增加多少。

尤 其,劉天和養魚以不用抗生素與生長荷爾蒙聞名,以一條十五公斤的龍膽石斑為例,其他養殖業者可能一年多就可以把魚養大,但劉天和的養殖期至少要四年至五 年,「愈大條的魚,風險愈高,時間就愈長,因此稍有閃失就容易失敗。」養殖過程所費不貲,使天和的產品成本高於同業二五%,除了每天餵食以中藥調配的有機 飼料,每周還打氧氣到箱網替魚洗澡、換魚網,避免寄生蟲殘留在魚鱗上,劉天和說,「養魚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才做完一輪又要開始下一輪。」

建立一條龍產銷模式

也 經營牧場與農場 開直營商店增營收直到○八年劉天和遇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康景軒,將死魚廢料、處理海鱺所放掉的魚血轉化為生物鏈一環,加上海藻變成有機肥料,大幅 提高飼料養分,也讓劉天和跨足畜牧業,用有機肥料養「海藻豬」,增加營收來源,這是他學到的第一個成功經驗。

天和生物開業八年來,以每年賠兩億元的速度,至今已燒掉十六億元。劉天和換算,一年至少要賺三億元才會打平,但難以掌握的天然環境,讓原本以零負債經營投入養殖漁業的他,兩年前遭遇澎湖百年大寒害受創慘烈,第一次向農業金庫貸款。

劉 天和也曾質疑自己「幹麼還要一直堅持下去呢?」但想到自己要吃健康的魚,天和生物在台灣又已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有一群死忠粉絲,「每次看到消費者鼓勵我 堅持下去,我又有信心了!」為了比別人更投入經營養殖漁業,原本在馬公市區租的透天厝,他留給員工當宿舍,八年來,劉天和都住在二崁辦公室樓上的鐵皮屋宿 舍,每天早上三點半就起床幫員工煮早餐,自己洗內衣褲,完全放下電子大亨的身段,甘願屈身住在漁場旁邊。

跨足養殖漁業不只改變劉天和的人生下半場,慢慢熟悉食物的生產鏈後,也讓他建立一套獨特的有機生活。

劉天和每天早餐喝五穀奶配地瓜,午餐是加熱太太一周前在台北冷凍好的飯團、蔬菜,已近十年不吃外食的他,因為怕防腐劑、化學添加物,每次出國,乾脆自備電鍋、有機米、小魚乾與醬油,就算在國外也自己煮飯的習慣,經常引起別人側目。

為了避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劉天和積極建立一條龍的產銷模式,是他翻身的第二個訣竅,除了海上養殖,他也在台中、嘉義開設牧場與農場,栽培有機蔬菜,養殖有機豬,並在三年前於台北市開設農漁畜牧直營商店「天和鮮物」,增加產品多樣性,希望創造更多營收。

跨足下游水產加工

超 低溫冷凍蚵仔 一年四季都能賣由於天然養殖漁業不可預測變數太多,原本只加工自己養殖水產品的劉天和,打算收購其他漁民的漁撈產品,跨足下游處理、冷凍保存市場,把規模 拉大,而不只專注於養魚,是他從失敗中學到的第三個啟示,今年下半年,位於澎湖的水產加工廠也將營運,是他跨向下游的第一步。

「我有澎湖唯 一的零下七十度超低溫冷凍技術,蚵仔一年只能收成一次,但我先冷凍起來,春夏秋冬都可以賣,將來就可以大幅降低看天吃飯的機率,也可以因應市場價格波 動。」站在澎湖西嶼鄉二崁村的舢舨上,回憶起過去這幾年在澎湖養魚的辛酸,劉天和希望公司能夠早日走出虧損的困境。

「他只要想完成一件事, 會不計一切代價達成。」天和生物轉投資的海島精品食材公司副總經理黃麗娟舉例,三年前在台北的天和鮮物超市開幕的天和烘焙麵包店,當時因為發生三聚氫胺毒 奶事件,為了讓消費者安心,劉天和要求員工把所有麵包的配方公布在收銀台後方,例如荔香玫瑰麵包,用的是真正的有機玫瑰花瓣,加上法國荔枝酒,這個舉動讓 麵包師傅一度無法接受。

但劉天和的堅持,最後換來的是客戶的信任,不僅嚴凱泰、蔡英文都是天和鮮物的客戶,目前在台北市北平東路的超市也逐漸損益兩平,今年甚至進軍貴婦百貨Bellavita,顯見品牌知名度已在上流社會打開。

曾經瀕臨死亡邊緣,逼得劉天和的人生沒有退路,他把活下來的日子當作多賺,積極運用原有的科技知識發展有機農業,打開多元通路,開發具健康概念的農產品,改寫看似走入夕陽的台灣農業市場,不再是無競爭力的代名詞。

劉天和

出生:1951年

現職:宏瑞製程董事長

天和生物董事長

經歷:空調設備工廠作業員

學歷:台中海墘國小

家庭:已婚,二子一女

從失敗中學到的三件事:

一、資源再利用,跨足畜牧業,增加營收。

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建立一條龍產銷模式。

三、跨足下游處理、冷凍保存,把規模拉大,不再只專注在養殖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6

分散與專精 CKM001 Blog

http://blog.yahoo.com/_IRRMPRNNPACUOC3ZNGHSWJPXME/articles/181056/index

最近,港股又受歐債問題所困擾,在歐盟各國之中,除了德債外,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債息都向上調,希臘驚未完又到意大利,意大利驚未完又到西班牙,一浪接一浪,好像沒完沒了,看來共同發債與各國有紀律的財政政策,才是出路。

我 經常同大家講,長線投資股票,不宜分得太散,教科書通常教人分散投資,分散投資策略出自有效市場假設(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話分散投資可以減低風險,如果有點實戰經驗的投資人都知道,投資市場經常失效,股票價格經常出錯,所以價值投資就有用武之地,如 果你分散買入的全部是垃圾股,無論你買一百隻或是一千隻,結果都是輸錢收場,如果你買的是優質股,三、五隻已經足夠。市場上能夠長揸的優質股票不會多,只有集中
於 幾隻優質股票,然後長線持有,才能讓複利增長發揮威力,我自05年以來持有的中人壽與平保,就是最佳例子,到08年我繼續加碼兩保,到近一年,我又繼續愈 跌愈買中人壽,現在兩保已經佔我投資組合金額過半,你用分散投資廿隻股票,比你買中一隻10倍股,組合都係賺50%,如果我組合中的兩保之後變成十倍、廿 倍股,你話回報是多少倍? 投機賭徒會講,買隻什麼什麼輪或什麼什麼證或什麼什麼細價股可以短線賺一百幾十倍,那我問你夠膽用本金的多少個百分比下注呢? 強如巴菲特,都係靠集中經營巴郡這間保險公司,並用重注,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買入美國運通,七十年代買入華盛頓郵報,八十年代買入可口可樂,才有今天的成 果。今日中國企業股一沉百踩,正是長線投資人儲貨的好時機,專精於研究幾隻優質股票,並長線集中儲貨,就是散戶投資致富的必勝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90

減少購東江水 分散供水風險 林本利

2011-12-15  NM

由於現行東江水協議將於今年年底屆滿,最近發展局與廣東省當局簽訂新供水協議。根據新協議,未來三年(2012至2014年)東江水供水量上限維持在8.2億立方米,水價每年增幅約5.8%,由現時每立方米收4.1元,逐步調升至每立方米收4.8元。


政府每年在食水方面的支出大約100億元,當中60多億元屬營運支出,30多億元屬基本工程支出。60多億元的支出中,有超過一半,即30多億元是用作購買東江水。未來幾年,將進一步上升至40億元。 政府在食水方面的支出龐大,但收入卻十分有限,每年大約25億元,只能收回成本的25%。現時每立方米用水的平均收費不過是四元,連購買東江水的成本也不夠。日後東江水價格不斷上升,政府的補貼只會愈來愈大。 東江水供應充足,本地用水收費低廉,自然帶來浪費食水的問題。現時港人每日人均用水量達到220公升,居於全球排名榜的頭十位,遠高於全球每日人均的170公升用水量。若與新加坡每日人均用水量155公升比較,港人的用水量超出新加坡人40%。


東 江水不是取之不盡的資源,未來東江水售價亦只會一路攀升。1996年,東江水售價是每立方米2.4元,未來三年將增加至4.8元,18年來增加一倍,遠高 於同期的本地通脹率。隨着人民幣持續升值,內地通脹高於香港,日後東江水售價的增幅可能更高。 因此,特區政府實應制定長遠政策,逐步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將供水風險分散。政策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首先,當然是要減少浪費食水。水務署每年供水量是9億多立方米,但實際能夠收到水費的耗水量只得6億多立方米,當中有約3億立方米的食水流失,流失率高達 三成多。水務署應儘快完成更換老化的水管,引入新技術偵測水管滲漏情況,將流失率降低一成,每年節省超過1億立方米的食水。


其 次,政府要全面調升水費,藉此鼓勵市民和企業節約用水。現時每立方米用水平均收費約四元,即使調升一倍至八元,亦不過是與新加坡的收費水平相若,仍然遠低 於歐美國家的水價。每立方米食水相等於1,000公升,增加水費(每公升加價幾仙)應該對市民和商界不會構成沉重的負擔。 最後,政府應積極研究和發展海水化淡技術。新加坡早於2003年批出合約給私人機構,興建海水化淡廠,向政府公共事業委員會供應淡化水,為期20年。現時 世界各地的海水化淡廠的供水價大約是每立方米5元至8元之間。隨着技術不斷改進,相信日後供水價將會與東江水價格拉近,甚至低於東江水價格。


政府現時在將軍澳規劃的海水化淡廠,年產量可以提升至9,000萬立方米,約佔本地供水量一成。日後若發覺成本效益理想,便應把產量提升一倍,甚至兩倍至2.7億立方米。 現時香港的食水供應約七成多依賴東江水,倘若政府努力改善水管滲漏,提供誘因節約用水,以及興建較大規模的海水化淡廠,三管齊下,相信可望將東江水的依賴削減至一半或以下。將香港食水供應的風險分散,長遠來說對各方面都有好處。

林本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71

業務分散見風險 艾薩

2012-8-16  NM




業務散布世界各地的公司,例如銀 行,他們的海外分行容易錄得虧損,甚至踩中法律的地雷。事實如此,無須大驚小怪!因此,我對滙控(5)及渣打(2888)最近發生的事件,一點也不驚訝。 金融業面對割喉式競爭,容易招惹一些不誠實的「壞孩子」,自恃「山高皇帝遠」,把公司政策拋諸腦後。利豐盈利「發水」

至於管理層,則忙於處 理總部面對的問題,又或一些看似緊急的事項,對其他事情變得漫不經心。即使警號響起,他們亦容易忽略遠方醞釀中的嚴重問題。因此,當你見到滙控及其他大型 銀行以擁有全球龐大的分行網絡自居時,你大可視之為潛在的風險,而非資產!我認為,最佳的跨國銀行是那些選擇在其熟悉的司法區域做生意,而不會過於分散業 務,以致偏離自己擁有優勢的領域。近期,多間銀行相繼面對被起訴的法律風險,而貸款減值及資產質素又存在不確定因素,投資者務必減低銀行股估值!除了跨國 銀行,利豐(494)的業務亦很分散。心水清的讀者一定知道,本欄長時間批評利豐管理層,作出不可能達到的盈利預測。我多次指出,利豐的核數師為商譽及商 標作攤銷時,手法太過「進取」,攤銷年期竟然超過五十年。試問誰人可以「寫包單」五十年後,蘋果公司一定存在?更何況利豐?我真不明白,他們怎會認為這個 處理手法合適?依我之見,多年來,利豐的盈利都被誇大,上週五其股價雖然「插水」兩成,市值跌至一千一百億元,但在我眼中,一半也不值!

部署「換倉」

以 我個人投資為例,我寧可選擇業務簡單的公司,他們在「世界工廠」——中國擁有競爭優勢。許多機構投資者甚至對這些公司的存在一無所知,更不了解他們是多麼 優秀!很明顯,本倉至少可以增加十間新公司;同時,重疊的股票,例如太古系,可以剔除。適逢中期業績期,因利乘便,我會在未來數週考慮更改本欄投資組合。 我深信「換馬」後,本倉表現會更佳。投資是為抗衡通脹,保持購買力,但求做到資本增值,而非在「金魚缸」裡,隨波逐流,跟風炒作!只有抱住這個基本的投資 信念,才能通往致富的金礦,其他只是空談而已。祝君好運!艾 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 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63

賭場裡混出來的經驗:還是要分散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85db.html
是一年前的帖子:在買入價格昂貴的股票後,長久看來買一隻是虧,
期望值是-53.2;即使富可敵國,分散下注更是虧,期望值是-78.8,主要是因為
莊家多加了2個數字:0和00(歐洲稍微仁慈一些,只多了個0),在賠率35:1的
情況下,使1:1的公平比率變成了19:18,賭客每下注37,莊家就贏1元。

"股市是一座賭場。

當買入的價格昂貴時,多買幾隻股票也是無法替你分散風險的。
拿賭場中的轉盤為例:轉盤上有38個數字,1-36,再加上0和00。
賠率是35:1,意思是說:如果你押1元在8號位上,而球正好落在這上面,
那麼你得到35元,否則你會輸掉你壓的1元錢。如果你用1000元壓在一個數字上的話,那麼你得到35000元的
概率是:1/38=2.63/%;而輸掉1000元的概率是37/38=97.37%;那麼你這樣賭博的期望值是
35000元x 
2.63% 1000元x97.37%= -53.2元。

如果你想用1000元分別壓在38個數字上(每個數字壓26.32元),以便分散風險,
那麼你的期望值:(賠率35:1) 26.32x35 (-1000元)=-78.8
很自然地,即使你有1個億甚至更多,結果還是輸。"

現在我再進一步:

在莊家佔優勢的情況下,壓對一隻股票的概率是2.63%,而分散下注贏的概率是47.4%。

假如更改一下規則,現在我們悄悄地從輪盤上偷走4個數字,即現在輪盤上只有34個數字,而賠率不變,
還是35:1,那麼就是會出現如下情況:

如果你用1000元壓在一個數字上的話,那麼你得到35000元的概率是:
1/34=2.94/%;
而輸掉1000元的概率是33/34=97.06%;那麼你這樣賭博的期望值是
35000元x 2.94% 1000元x97.06%= 58.4元。

如果你想用1000元分別壓在34個數字上(每個數字壓29.4元),以便分散風險,
那麼你的期望值:(賠率35:1) 29.4*35+ (-1000元)=29元

壓對一隻股票的概率是2.94%,而分散下注贏的概率是53%,假如把證券分析當做賭場裡偷偷拿掉4個數字,
投資人擁有了3%的優勢,那麼集中到一隻或幾隻股票的行為就浪費掉了這來之不易的些許優勢,又變成了賭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90

理性投資 - 分散投資(2)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0/31/%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5%88%86%E6%95%A3%E6%8A%95%E8%B3%87%EF%BC%882%EF%BC%89/
上文的投資目標 ABC, 可以看成是高風險股票,較低風險的藍籌,及零風險的定息產品(或香港公用股)。

 

單一風險投資,要準確量度當中風險可以說是沒有方法。不過單單使用平均回報率去估計,會很易得到錯誤結論。因為風險是非常個人化,而且黑天鵝事件的機率可說是無法估計。

 

要提高回報的話,能否以分散投資高風險股票去降低組合風險呢?

 

數學計算可以告訴你,分散投資於 10-20個以上相關性低的股票就可以有效降低組合風險。不過這個只是理論。原因是:

 

    選股策略是十分主觀,不少人會偏愛某類型股票,以至買入一堆相關性極高的股票。

    就算表面上沒有相關的股票,亦有可能因為運用某套基本分析方法或是技術分析方法而買入股價關性極高的股票。還記得幾年來有不少人示範連環選中OT股得到慘淡收場?

    絕大部份股票其實跟大市是同步,尤其是在牛市末期及熊市初期。其他風險資產亦是跟股票市場有極大相關性。

 

但是對一般人而言,分散投資總比集中好,原因是不幸事件不時會在股票市場出現,就算藍籌股也可以出現20%以上的波動,被一鋪清袋的機會也不是沒有可能。此外,組合太集中的話,回報亦會較為波動。波動的組合通常是較難長線獲利,原因下回再談。

 

不少人喜歡一注獨買,也有不少莊家集中經營數隻股票,林森池大師也是明確表示要集中火力研究及投資數個股票,網上見到的模擬組合也是通常集中操作幾隻股票。這些示範,我是絕對尊重但是一定不會跟隨,要我將所有財富放在幾口自以為完全瞭解的股票,實在難以安睡。

 

當然,也有不少神級投資者,經常可以重倉數隻熱門股票,可惜我不是,所以分散投資是我唯一可取之道。〔其實我是很希望集中投資,不過個人能力關係以至沒能夠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25

一個有趣的賭局---分散化對於發揮概率優勢的重要性 成財

http://xueqiu.com/2374042794/22727534
對於像我這種沒有判斷未來的能力,只能依靠風險收益比盈利的投資者來說,分散化到底有多重要。今天來談談一個有趣的例子。

假設玩一個拋硬幣遊戲,猜對了獲利100%,猜錯了虧損50%。由於正反面的概率都是0.5,因此這是一個統計上對賭徒有利的遊戲,平均來看每次下注便能獲得25%的利潤。

但是,如果你每次下注都是全副身家放下去,那麼即使是如此顯著的統計優勢對你一點用都沒有。因為獲利100%以後,虧損50%就會回到原點。在1000場賭局了,你會贏500局,輸500局。無論賭多少次,你的財產都不會有增長,還是原來的數值。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還是一模一樣的1000場賭局,如果你把身家分成10份平均下注,那麼你每一次(10局)大約都可以獲得25%的盈利。用不了多少局,就會成為世界首富。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

在實際的EXCEL表試算中,我發現第一種方法的盈利極其不穩定,有時是幾億,有時又是0.00000001。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來發現,原來在1000個空格中隨機填充50%和200%的話,不一定是各有500個。而最終的盈利就取決於是200%多了20個還是50%多了8個。也就是說,當你極度集中投資時,你就把命運交給了隨機性。

相反的,分散投資的方法在多次實驗中都是產生了巨額的利潤。在實際的投資裡,唯一的問題可能是找不到這麼多概率上有利的機會。


結論,分散投資對於發揮概率優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思考1,兩者的差異似乎與標準差無關,我的想法是分散化可以影響注碼的分佈,對於第一種方法,相當於是同樣數量的2和0.5連乘。每一個贏的賭局,都必然對應著一個兩倍注碼(因為之前贏了一次)的輸的賭局,因此不會有盈利。

第二種方法裡,每一組(10局)裡,都會有5個贏的和輸的局,而同一組的注碼是一樣的。即每個贏的賭局,都對應著一個同樣注碼的輸的賭局。整體贏是必然的。

思考2,面對同樣的1000場賭局,只要改變下注的方式,就可以產生巨額盈利,並不一定要提高預測的準確度。在投資裡,合適的賠率(價格)和基本面的走向幾乎同等重要的。而大量的智力資源只被用在了提高預測準確度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8

集中持股還是分散投資 二元思考

http://xueqiu.com/5395815496/22758700
價值投資者究竟應該是集中持股還是分散投資呢?

討論問題之前,不妨先定義「集中持股」和「分散投資」。集中投資在巴菲特的體系中,持有10只以內為集中持股。超出10只者,列入分散行列。對於散戶,集中與分散,與投資規模關係不大,核心是風險控制。集中與分散,巴老在歷年的致投資者信中反覆做了闡述,我們看看原汁原味的邏輯。

首先巴菲特也分散投資,但只是在套利中。當然,某些投資策略--比如多年來我們在套利活動中就採用分散投資。因為在單個交易中存在的巨大風險,通過許多相互獨立的交易就可降低總風險。」以相互無關的分散組合來規避風險是巴菲特套利的選擇。至於巴菲特為什麼要套利,如有興趣,另開新文闡述。

對於非套利的投資,巴菲特選擇集中持股。對於很多散戶為什麼會選擇分散,巴老認為這是散戶對於所投公司根本不瞭解,無知才會希望通過多個籃子分散風險。「當投資者不瞭解特定公司的經濟狀況,僅憑自己的興趣相信它會成為美國工業的常勝將軍時。這種投資者應該不僅擁有大盤不同的股票,而且要投資於不同的行業。例如,通過固定投資指數基金,一無所知的投資者實際上能夠勝過大多數投資專家。」對於分散,不如購買指數基金,將投資視為黑箱操作。此類做法在巴老看來就是「當『愚笨的』錢認識到其侷限性時.就變得聰明了。」

價值投資者的集中是能力圈內的集中。投資者應熟知被投企業,瞭解行業,知道企業的過去,護城河、經濟特許權和團隊,確定企業的未來即自由現金流。對此,成為價值投資者需要千錘百煉,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價值投資者。如果你是一名學識淵博的投資者,能夠理解公司的經濟狀況,並能夠發現5一10家具有重要長期競爭優勢的價格合理的公司,那麼傳統的分散投資對你來說就毫無憊義,它只會降低你的收益率並增加你的風險。我不明白,為什麼那樣的投資者選擇將錢投到一家在他喜歡的公司中名列第20位的公司,而不是將錢投人到他最喜歡的幾家公司裡—那些他最瞭解,風險最小,而且有最大利潤潛力的公司。」巴老如是說。


作為一名投資者,你的目標應當僅僅是以理性的價格買人一家有所瞭解的公司的部分股權,在從現在開始的5年、10年和20年裡,這家公司的收益實際上肯定可以大幅增長。在時間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只有幾家公司符合這些標準。所以一旦看到一家合格的,就應當買人相當數量的股票。你還必須忍受偏離你的指導方針的誘惑,如果你不願意擁有一家股票10年,那就甚至不要考慮擁有它10分鐘。把總的盈利會在未來幾年中不斷增長的公司聚集到一個投資組合中,那麼這個組合的市場價值也會不斷增加」

巴老關於集中和分散的邏輯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最後以凱恩斯的言論作為總結: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越來越確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大筆的錢投人到有所瞭解的企業以及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員中。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將資金分散在大量他一無所知或毫無信心的企業中就可以限制風險,完全是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特定的時間裡,很少有超過2至3家的企業,我認為值得完全信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