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冒險樂園冒險擴張 李華華


2008-12-19  AppleDaily


 

市 道差都有商機?美國冒險樂園話經濟逆境時,市民更需要玩樂減壓,所以佢哋揀呢個時候擴充新店,喺北角和富中心租咗個萬七呎嘅舖位,仲話會趕喺聖誕前開幕。

同時太古城分店亦重新裝修成「美國大街」主題。美國冒險樂園噚日特別出咗個新聞稿,話經濟差咗,節日外遊嘅市民都少啲,多咗人留港消費同娛樂,對佢哋嘅生 意會有幫助,所以逆市擴張,北角新店會用鐵路同火車做主題,單係裝修都花成千萬。佢哋話家陣租金回落,舖位選擇多,明年會主攻人口密度高兼年輕化嘅地區, 好似荃灣、沙田同粉嶺咁,預計明年上半年會開多4至6間分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53

冒險引用佛利民 左丁山

2009-02-22  AppleDaily

 
 
 

 

財 務A近年轉戰廣州,每星期有四至五日在廣州返工,為咗方便往返,香港住所索性搬咗去錦綉花園,不經不覺已有年餘。呢晚同佢及基金K等老友在鏞記吃燒鵝之 餘,問佢居住咗跑馬地咁多年,搬咗去錦繡,究竟慣唔慣?財務A話:「返番跑馬地,我反而瞓唔着,錦綉花園晚上非常寧靜,不知有車聲,與市區完全唔同,加上 經常在廣州,住返錦繡更加方便。」

財務A在內地回港時,聽到電台節目主持人狂插電盈私有化,指責「種票」等等,財務A問在座各位:「我好多年前係上市委員 會委員,唔知有『種票』呢條罪噃?如果話係『行動一致人士』,takeover code有好清晰界定,證監會知得一清二楚。我問過一啲人、問電盈私有化及過程觸犯了邊一條公司法、證券法,冇人識答,我在廣州可能住得背,你哋知唔知 呢?」

大家無言以對。空運L話:「傳媒評論員猛話違反道德倫理喎!」財務A乃係虔誠基督徒,常為教堂做義工,表面睇應係道德派,但佢嘅回應係:「在商界講 法律勝於講道德,人人之道德標準唔同,講起就有排鬧交!」佢又講得幾好噃,中國文化係講「法律不外乎人情」嘅,如要執行,認真死火,人情是否等於英國不成 文法律之reasonable man概念呢?還是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之人情呢?香港司法係完全不講人情嘅,例如廉署成立初期不時拘控畀貼士嘅人士,畀十元八塊一樣照拉。講到道德觀,有 儒家、佛家、基督、天主、伊斯蘭等等,又可分明光社與同志團體等,莫衷一是。

幾個月前參加一個企業責任研討會,其中一位講者係建築公司主席,引用佛利民所 言:「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是利用企業的資源,從它的行為中去增加利潤,但企業的行為是要在公開、自由競爭的環境下,按照商業規則進行,並沒有欺騙和欺詐等 手段。」英文原文出於1970年9月13日一篇文章:「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金融海嘯之後講佛利民,可能被人圍攻,不過左丁山認為佛利民呢句金句可以抵受時代考驗,非馬克思派所能夠打倒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8

冒险家许家印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4/t2930685.htm


 2009年11月初,恒大继 2008年初首次上市失利后,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当日即成就了许家印内地新首富地位,成为继杨惠妍之后,房地产行业创造的又一任内地首富。然而 2006年之前,恒大尚为偏居广州一隅的区域性开发商,许家印如何带领恒大在冲击上市的几年间迅速成为国内拥有最大土地储备的全国性开发商?
研究发现,首次上市前,许家印以全部身家与外资机构设下一轮轮赌局,以持有的恒大权益做赌注,承诺高额回报,获得巨额海外融资,突击拿地,做大市值,快速 “催熟”恒大;同时在投行们的精心筹划下,通过转让项目公司权益和项目开发权以及迂回转股等策略,提升恒大业绩表现、改善资本结构,筹集上市筹码。
然而,时运不济,恒大IPO招股之时正面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上市惨遭“滑铁卢”。首次上市失利后,恒大一度深陷债务泥潭,而许家印也几乎沦为债权人的 “打工仔”。而之后“鲨胆彤”等新投资者的出现解了许家印的燃眉之急,于是许家印再度设下新赌局,二次冲击IPO,并且在2009年房地产行业复苏之际, 成功上市。
然而,继上市募得32亿港元(约4.1亿美元)仅仅两个月后,恒大即高息发行7.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融资额远超上市IPO。
至今恒大仍背负沉重的负债及未完结的赌局,奔跑在快车道上。次次的惊险闯关证明许家印具有超出常人的冒险精神,冒险家可以一直这样“幸运”下去么?
当下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降临,上市后的恒大面临严峻挑战。

本刊研究员 王娜丽/文 王凡/摄 影

技术指导:盛富资本董事总经理 黄 立冲

  2009年 11月5日,恒大地产(03333.HK,或“恒大”)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当天早间开盘即报4港元,较发售价3.5港元上涨14.29%,全日最 高和最低价分别为4.8港元和3.81港元,振幅达到26%。当天恒大以4.70港元报收,全日涨幅达34.29%。随着其成功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许家 印及其夫人持有的合计约102亿股恒大股份,以高达479.5亿港元(折合422亿人民币)的最新市值,超越比亚迪(01211.HK)董事局主席王传 福,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
与其上市首日的股价走势相似,恒大上市可谓一波三折。首次上市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使其功亏一篑。一年半后,借助房价 在经济刺激措施中的快速反弹,许家印重振旗鼓,并最终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其间,许家印以其强硬的铁腕风格,通过与外资大行们一轮轮的“对赌”,借“资 本”之力,跑马圈地,度过重重危机,快速“催熟”恒大。一部恒大的曲折上市史,也是一场许家印个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弃旧壳寻找新“钱”程
   关于许家印的出身,诸多的报道早已掘地三尺。资料显示,许家印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家境贫寒,母亲早逝。1982年,许家印从武汉钢铁学院(现武 汉科技大学)冶金系毕业。毕业后,进入河南舞阳钢铁公司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1992年,许家印南下深圳打工,进入深圳中达集团,历任该集团办公室主 任、深圳全达公司总经理。1994年,中达组建广州鹏达集团进军广州,许家印被调任该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为其在广州的地产业务开疆拓土。1995年,成 功开发了珠岛花园项目。1996年,许家印创办了广州恒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恒大实业”),进军房地产行业,开始了创业生涯。
创业之 初,许家印立足于其熟悉的广州房地产市场。1997年,恒大实业在广州的首个项目金碧花园以“环境配套先行”的开发理念,低价位入市,创造了广州昼夜排队 购房,日进亿元的销售奇迹。其后,恒大成功开发金碧花园二至五期,掀起“金碧”购房旋风,为许家印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其后,金碧系列项目遍地开花, “开盘必特价,特价必升值”已经成为恒大的一种极富特色的标识。除了房地产业务,有着钢铁情结的许家印还投资了钢铁冶金产业。2003年,恒大钢铁集团有 限公司注册成立,2004年全面投产。
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行业而言,打通资本市场渠道的意义不言而喻,许家印也早早便将目光投向了资本市 场。其时,由于国内IPO名额有限,房地产企业直接上市的操作难度大,相当数量的国内公司采用了“借壳”这种相对便捷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资料显 示,2000-2002年,房地产业内只有天房发展、栖霞建设等5家公司直接挂牌上市,同期则有40多家公司通过借壳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恒大实业就是其中 之一。
2002年8月22日,琼能源(000502.SZ)发布公告称,恒大实业受让琼能源4186.45万股法人股,以26.89%的持股 比例,成为琼能源第一大股东,并将其更名为恒大地产。琼能源是海南省的第一家上市企业,恒大借壳前,几经易手。然而,接下来的几年中,国内股市长期低迷, 被寄予厚望的恒大地产,并没有起到融资平台的作用。而同为“广东地产五虎”的合生创展(00754.HK)早在1998年5月即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 市;富力地产(02777.HK)和雅居乐(03383.HK) 于2005年先后赴港上市,2007年初碧桂园也赴港成功IPO,并造就了新一任内地首富。至此,“五虎”中的“四虎”均打通了资本市场渠道,走上了规模 化发展的道路。至2006年,“外乡人”许家印领军的恒大已远落后于其他本地“四虎”(表1)。



2006年3月,许家印携手美林、高盛、瑞信三家保荐 机构,开始谋划海外上市。而此时的恒大,只是偏居广州一隅的区域性开发商。招股书显示,截至2006年底,其所有的房地产开发收入均源自广州“金碧”系列 项目(表2)。2004年至2006年间,三年房地产开发总收入为 47亿元,尚不及其他“四虎”2006年一年的销售收入;而年均交付的建筑面积只有34万平方米(表3);截至2006年底,恒大土地储备尚不足600万 平方米。无论从销售收入、资产规模以及土地储备来看,恒大都只能算是一家中小型区域开发商。面对如此境况的恒大,许家印和投行们开始筹划,如何才能在短期 内快速“催熟”恒大,使其晋身大型地产商之列,上市卖个好价钱?




在香港,土地储备是投资者对国内地产开发商持续经营能 力与估值评判的重要指标。过去几十年中,香港盛行以NAV估值法(净资产估值法)而不是传统的市盈率法、市净率法来进行地产公司估值。该评价体系下的公司 估值与公司土地储备和现行开发项目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这种特殊的房地产行业估值方法,为恒大迅速做大市值赴港上市,提供了一条可以复制的路径。许家印和 外资大行们将“宝”押在了“土地”上,许家印就此踏上冒险之旅,围绕着土地储备,开始了豪赌上市的“重组、融资、拿地、提升业绩、上市”五步曲。

  借投行之力“催熟”恒大,
押全副 身家豪赌上市
红筹上市重组:抢跑10号文
  恒大要在短期内增加土地储备,做大规模,首当其冲需要的是资本的支 持,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是一条普遍采用的路径。而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讲,投资前首先就是要考虑如何退出的问题,红筹架构的打造是其成功入驻的第一步。通过 重组,将境内资产转移至境外,打造境外上市架构,为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做准备。首次上市招股书显示,恒大于2006年6月启动上市重组。
值 得注意的是,此时,距红筹上市“拦路虎”-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俗称“10号文”)的出台时间(2006年8 月8日颁布)仅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据其生效时间(2006年9月8日)不足三个月。该文正式颁布之前,业内即有传闻。
对投资中国的国际资本 来说,2006年9月8日是个拐点。10号文于该日起正式生效。文件规定,实际控制人的境外离岸公司收购境内权益时,须上报至商务部审批,且审核批准后一 年之内必须完成资金接收和回流的全过程。而此前,这一步只需在证监会备案即可。这几乎堵死了中国企业海外红筹上市之路。此规定颁布之后,截至目前,鲜有不 具特定因素的案例通过商务部审批。
而未颁布10号文之前,按照正常的流程,上市架构的设计,重组中一系列的股权转让在各级地方主管部门的审批 流程,都耗时颇久,难以掌握。恒大赶在2006年6月启动红筹上市,如其未能在三个月内完成,许家印的上市梦将就此止步,其重组时间的紧迫性可想而知。
重组第一步:境内股权转让,资产归至恒大实业名下。重组前,许家印通过恒大实业直接或间接拥有近百家子公司,业务涵盖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钢铁制造等三 大块,同时,下属各子公司间交叉持股非常普遍,股权结构设计复杂。
重组第一步:许家印快速突击处理交叉持股的情况,通过集团内部股权转让的方 式,将旗下的拟上市资产,即从事地产和物业管理业务的各子公司股权集中归至一系列广州注册的子公司(“三层子公司”)名下,并再将该系列广州公司股权归至 恒大实业名下(图1)。招股书显示,在此步骤中,一系列股权转让均以各子公司注册资本,即股权成本价进行转让。



重组第二步:外资收购境内股权,注入上市主体。将境内 资产集中归至恒大实业之后,接下来进行红筹上市的关键一步:将境内资产注入境外上市主体。为适应赴港上市需要,2006年6月26日,许家印分别在英属维 京群岛和开曼群岛注册安基(BVI)有限公司(简称“安基”)和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03333.HK),前者作为中介控股公司、直接持有国内各子公司 的股权,后者作为上市主体,为旗下所有营运及项目子公司的最终控股公司。
招股书显示,继6月26日注册成立安基之后,安基从恒大实业手中收购 各子公司的全部股本权益(均为广州注册的企业),收购价按照收购时对各个目标公司进行的估值厘定。招股书显示,仅在安基成立两日之后,即2006年6月 28日,一系列股权转让就得到了主管审批机构-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批准。外资大行布局之环环相扣和许家印在当地的公关能力可见一斑。至此,恒大在 国内的各子公司被注入境外注册的中介控股公司-安基,上述三层子公司也正式转型成为外商独资企业(图2),成功抢跑10号文。



按照国内对外商投资的法律规定,这一步重组中,系海外 控股公司收购内资企业,当时适用《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并购规定”)。按照并购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的内资企业,应对拟转让的股权价 值或者资产进行评估,双方不得以低于评估价的价格转让股权或出售资产,变相向境外转移资本。因此,安基从恒大实业手中收购各子公司时,以评估价厘定,相应 的股权转让所得也就免不了所得税支出。而第一步的重组中,系内资企业集团内部的股权转让,而国内对该种情况的股权转让价格并无硬性规定,因此双方以注册资 本进行转让,规避了所得税的支出。

  上市前巨额融资,摆下赌局
   优先股融资,引入金融投资者。恒大重组进程迅速,成功抢跑10号文,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迎接”海外投资者的进场。为保障自身权益,投行们上市前投资一般 均以贷款、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等形式进行,对恒大的投资也不例外。
2006年11月29日,恒大将法定及已发行股本由5万股每股面值1美元的 股份拆细为500万股每股面值0.01美元的普通股。同时,将法定股本由5万美元增加至5000万美元,分为42亿股每股面值0.01美元的普通股及8亿 股每股面值0.01美元的优先股,为引入战略投资者做好准备。
同日,恒大向鑫鑫BVI(由许家印全资持有)配发及发行15.9999亿股普通 股(未缴款),加上之前恒大成立之时向鑫鑫BVI发行的1万股,此时,许家印通过鑫鑫BVI持有恒大共计16亿股。
同日,恒大与德意志银行、 美林及淡马锡(“金融投资者”)正式签订战略入股协议。根据协议,三家机构投资者以总价4亿美元认购恒大8亿股可换股优先股。招股书显示,当时戴德梁行对 恒大进行的以土地使用权为基准计算的公司估值为8亿美元,金融投资者以4亿美元入股,持有恒大已发行股本的三分之一(表4)。



按照惯例,恒大与投行们在协议中设下了“赌局”,和普 遍根据业绩对赌不同的是,该轮赌局中,投行们要求的是最低回报。双方的投资协议约定,恒大若在2007年之前上市,按照发售价计算,投行们的最低回报率为 30%;若在2008年6月6日前完成上市,则最低回报为40%;若至2009年年底方完成上市,则最低回报将上涨至70%。倘若按照上市发售价计算的回 报率达不到最低回报,许家印个人作为大股东,将向投行们转让一定数目的恒大股份,以确保投行们获得最低回报。同时规定,投行们有权在发放普通股股息之前优 先获发股息,年股息率为5%。而这仅仅只是投行们的保底回报而已,同时其设定了调整机制,上市发售价越高,投行们获取的回报将越高。本金、优先股息再加上 最低回报,这一切都以许家印持有的恒大股权作为“赌注”背负在了恒大身上。
除此之外,在公司治理方面,许家印也让渡了部分恒大的控制权。恒大 IPO之前,三家金融投资者均有权委派代表加入董事局,否决若干特定事项,获取财务和运营的特定资料。直至恒大成功上市,且上市募集资金不低于5亿美元、 上市后市值不低于20亿美元,金融投资者委派的代表才将自动请辞。这说明,外资大行对国际公开市场的管治水平有着充分的信任,因此约定上市成功才正式退出 恒大,而上市之前,其将“垂帘听政”,监督许家印对恒大的管理。
债权融资获得“高利贷”。首轮优先股融资之后,2007年8月,恒大在上市保 荐人瑞信的牵头下,又筹得4.3亿美元境外及2000万元境内结构担保贷款。根据贷款协议,贷款人要求的年度回报率高达19%-19.5%。并且恒大以部 分子公司股权权益和土地使用权、鑫鑫BVI持有的恒大股份作为抵押。贷款为期五年,1/3的结构担保贷款本金需于全球发售所得款项中支付,余款于2012 年8月31日到期偿还。据招股书显示,恒大计划在2012年8月到期之后,以经营所得现金资源偿还该笔结构担保贷款。
而按照规定的回报率计 算,该笔结构担保贷款将使恒大每年约产生0.82亿美元的利息支出,约合人民币6亿元。而恒大2005、2006年全年的净利润仅为1.9亿元、3.3亿 元(表5)。



两轮上市前海外融资合计约为8.3亿美元,按照当时的 汇率,约合人民币65亿元。而按照香港会计准则,两轮海外融资均将在恒大账面确认巨额负债,产生相应的巨额利息支出。而截至2006年底,恒大总资产额才 78亿元,如果不能成功上市,恒大将被债权人们瓜分殆尽。对于这一切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许家印或许心知肚明。然而,为冲击上市,许家印还是选择了放手一 搏。

  逆市大举拿地,上市成为“解套”唯一出路
按照恒大首次上市发售价的上下限计算,首次上市筹资额计划为94亿港元至152亿港元(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但其上市前的融资就达到65亿元,近 似一个小型“IPO”。以2006年底恒大78亿元的总资产计,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几乎同等规模的恒大。
而如此巨额的资金几乎都被押在了“土 地”之上。招股书显示,这笔资金除了偿还工商亚洲2.3亿美元过渡性贷款外,其余均以注资方式注入国内的子公司,子公司则再拿来支付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收购 成本。海外融资之后,恒大挟资本之力,快速从广州扩张到全国将近20个城市。
资料显示,即使在2007年10月国家启动新一轮宏观调控,大多 数地产公司面对信贷紧缩形势选择观望之时,恒大为冲击上市,仍频出重手高价拿地:2007年10月,其以14亿元收购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一地块;以约 5.69亿元收购南京汉典地产全部股权;以约4.65亿元收购湖南雄震全部股权,借以取得长沙一地块;以约3.73亿元收购南宁银象地产全部股 权;2008年1月,恒大以41亿元的天价拍得广州天河区员村绢麻厂地块,折合楼面价1.3万元/平方米,造就了广州的新“地王”,力争为此次上市“锦上 添花”。
招股书显示,获得海外融资的一年后,按照土地储备面积计算,截至2006年底,恒大土地储备不足600万平方米,而截至2008年3 月12日招股时,其土地储备达到4580万平方米,一年左右时间增长近7倍。按照土地储备的资产额计算,2006年,恒大当年新增土地账面值仅为3.7亿 元,而2007年一年,新增土地使用权账面值达到58亿元,2008年新增土地账面值达28.6亿元。截至2008年底,恒大土地储备账面净值达到 2006年底的6倍(表6)。许家印曾颇为自豪地对媒体表示:“我们的土地储备是在香港IPO时土地储备最大的企业的2.4倍,也是其他企业在IPO时土 地储备量平均值的5.8倍。”



然而,上市前大举拿地对于恒大而言,无异于一次豪赌。 伴随着土地储备的增长,恒大总资产迅速膨胀的同时,资金链也迅速绷紧。截至2007年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6%。如果成功上市,低成本获得的超大规模土 地储备量,能够迎合海外投资者的喜好,上市卖个好价钱,资金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一旦上市失败,大量的土地储备转眼间将“金成铁”,反而成为恒 大的“烫手山芋”。实际上,以当时的政策条件,土地出让金的拖延时间已非常有限,此外,在建项目缺乏资金的话,将直接影响项目进度,进而使项目销售计划被 延后。因此,许家印将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上市”,对于许家印而言,这次上市融资意义非凡,不仅仅是给投行们兑现收益,给自己松绑,同时也意味着恒大持有 的天量土地储备因为上市融资平台的存在而有了基本的保障。反之,一旦上市失利,由此引发的连锁债务反应,必将扼紧许家印的咽喉,生存或者毁灭,也许就看运 数了。

  频施财技提升业绩
   从2006年启动重组,2007年获得巨额海外融资、快速跑马圈地完成之后,恒大预期将于2008年初启动上市招股。因此,2007年的业绩表现可谓至 关重要。2007年恒大的实际表现如何呢?
在2007年恒大大举拿地之时,其土地储备额和资产额迅速膨胀,资产负债率飙升至96%。然而,房 地产行业开发的周期性决定了大量的土地储备要兑现为现实的收益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因此,其土地储备和资产额的增长对于其盈利能力的贡献远未释放出 来。财务报表显示,2007年恒大总资产额比2006年同期增长174%,收入额同期增长率仅为60%,此时的恒大变成了“重资产、轻盈利”的典型。从这 一角度而言,“恒大”仍然是2006年的那个“恒大”。如果仅仅依靠常规的开发、预售模式,将远远不能满足上市招股的盈利性要求。同时,高烧至96%的负 债率也亟需“降温”。此时,同在一条船上的投行们在再三思量后,再次向恒大伸出了“橄榄枝”。
“雅立”模式,提升盈利。2007年7月,安基 BVI的全资子公司雅立集团有限公司(“雅立”)在香港注册成立;2007年8月,安基BVI将其持有的境内公司金碧物业的股权全部转让予雅立,至此,雅 立通过持有金碧物业,间接持有恒大御景半岛项目;2007年9月,安基BVI向美林旗下的Pearl River Investment Limited转让雅立40%股权,从而间接转让恒大御景半岛项目部分权益(图3)。



招股书显示,通过“雅立”这间“纯供美林作投资用途” 的新设公司内部股权安排,美林持有雅立40%股权,而雅立间接全资拥有恒大御景半岛项目。按照双方的约定,美林与恒大按照40%与60%的比例获取雅立股 息,直至美林获得的股息总额达到股权购买价(1.3亿美元)的25%复合年度回报为止,其后,美林和恒大按照20%与80%的比例分摊雅立股息。
该笔股权转让价格为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76亿元,扣除美林应占的雅立资产净值2.16亿元,恒大即时在账面确认了股权转让收益7.6亿元(后 于2009年再次确认约1亿元股权转让收益)。按照股权转让发生之时的税法规定,该笔境外股权转让收益毋须缴纳企业所得税。这笔收益对恒大可谓意义重大。 招股书显示,2006年恒大净利润仅为3.3亿元,而2007年激增三倍至10.8亿元,其中7.6亿元即为雅立股权转让收益,为恒大2007年贡献了约 70%的净利润。而如果没有这笔收益,恒大净利将与2006年持平。因此,雅立的股权转让对恒大2007年业绩表现居功至伟。
而雅立的股权转 让其实是恒大整体预售恒大御景半岛项目,提前一次性兑现土地增值和开发收益。2007年9月底,转让雅立股权之时,恒大御景半岛仍然在建中,该项目首期预 售自2007年10月1日起进行。招股书中对此也“直言不讳”:“我们成立雅立集团有限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纯粹供美林作投资用途。我们与美林的合营企业 仅与恒大御景半岛开发项目有关。该项交易实际上为大量预售该项目,让我们套现部分投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林彼时已然是恒大的优先股股 东,其在恒大预期上市前期以9.76亿元的出资取得雅立40%股权,分占的雅立净资产仅为2.16亿元,溢价率也即恒大的收益率达到了452%。美林成了 “冤大头”?其实,此时,双方已同在一条船上,恒大业绩的亮丽表现也符合美林作为恒大股东的利益。再者,许家印承诺的25%复合年度回报也是一种高额补 偿。
由此,“雅立”模式逐渐清晰:对于开发商而言,按照香港会计准则,常规的收入确认流程,从预售收到现金,到交楼后确认收入,短则一两年, 长则数年。而“雅立”模式中,借助境外股权转让,恒大得以一次性提前兑现开发利润,当年营业利润率和净利率创历年新高,为冲击次年上市,写下浓墨重彩的一 笔(表7)。



债转股,提升盈利,降低资产负债率。有效解决了恒大的 盈利问题之后,接下来面临的难题就是高企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息支出了。
2006年底,恒大为了获得了4亿美元优先股融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巨 额的负债和相应的利息支出,在预期上市的前一年—2007年,严重挤压了恒大的利润空间。招股书显示,4亿美元的可换股优先股所得款项净额约3.93亿美 元,按照香港会计准则的规定,初始入账时分拆为负债和内含财务衍生工具,其负债部分每年的实际利息率高达18.61%,对恒大的经营业绩产生了巨大的负面 影响。其中,2006年确认的损益支出(包括汇兑收益、利息支出和衍生工具的公平值变动)为900万元,2007年激增达到8.46亿元,而2007年恒 大的税后净利也不过为10.8亿元,即仅此一项支出相当于恒大税后净利的78%(表8)。而与此对应,巨额的负债使得恒大的资产负债率上升至96%(表 9)。




如此巨额的负债和利息支出,显然对上市招股非常不利, 也是赌局双方都不愿看到的。招股书显示,正是出于该原因,恒大与金融投资者于2007年12月11日达成重组协议:“我们订立重组安排,务求解除可换股工 具对我们经营业绩造成的负面影响。因可换股优先股于财务报表内产生巨额非现金财务支出,以致歪曲了我们在2007年真正的营运表现。可换股优先股对财务报 表带来的上述影响将于重组后消除,故重组能更清晰反映我们的财务表现,亦对股东整体有利”。
而除了财务压力外,还有上市规则的约束。香港联交 所主板上市规则规定,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之前,不得同时存在优先股和普通股两种不同权益的股票。因此,企业上市前,必须将所有的优先股或者转债,或者转换 为普通股。而截至2007年末,恒大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6%,此时转债,无异于“自残”。显然,将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对许家印和恒大而言是最有利的。
而按照香港会计准则的规定,如直接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在转换过程中优先股和普通股之间的差价将对损益表产生一次性非现金财务支出,从而影响恒 大业绩表现,对上市招股不利。为了避免金融投资者持有的恒大可换股优先股直接转换成为普通股,从而影响恒大的利润数据,在外资大行的策划下,诞生了一个 “迂回”安排:
2007年12月11日,双方订立重组协议,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首先,恒大以4亿美元代价赎回并注销8亿股可换股优先 股,4亿美元债务由大股东许家印名下的鑫鑫BVI承担,算作鑫鑫BVI对恒大的注资,恒大发售8亿普通股予鑫鑫BVI。2008年1月31日,鑫鑫BVI 以其持有的恒大股权偿还该笔贷款,分别向德意志银行、Baytree Investments(淡马锡的附属公司)、Indopark holdings(美林的附属公司)转让恒大2.66亿股、2.68亿股、2.66亿股普通股(合计8亿股),合计相当于恒大此时33.33%的股权。至 此,金融投资者持有的优先股辗转转换为了普通股。
恒大在2007年已经饱受可转换优先股对其经营业绩的困扰,因此在外资大行的策划下,诞生了 该“迂回”安排,实为无奈之下的选择。在此安排下,优先股顺利转换为普通股,身为恒大大股东的许家印继续承担优先股下的一系列回报承诺,而恒大的损益表未 受到转换的影响,同时债务转化为股权,资产负债率大幅降低。

  优 先股转换延迟埋下上市隐患
  香港主板上市规则规定,拟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半年不得以低于上市发售价的价格发售新股。恒大预期上 市时间为2008年3月,因此,最迟应在2007年9月之前完成转换,否则,上市招股价将受到可转换优先股转股价的限制,不啻于给自己下了一道“紧箍 咒”。然而,招股书显示,双方于2007年12月11日才签订可转换优先股重组协议。这难道是投行们百密一疏?
一般而言,普通股与优先股的区 别体现在以下方面:普通股股东享有公司的经营参与权,其收益要视公司赢利状况而定,而优先股收益是固定的;普通股股东不能退股,只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而 优先股股东可依照优先股股票上所附的赎回条款要求公司将股票赎回;优先股票是特殊股票中最主要的一种,在公司赢利和剩余财产的分配上享有优先权。
从投行的角度,可转换优先股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权益票据。如果上市过程中发现,上市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则投行们很有可能不会转股, 而是选择优先股的优先保障功能。相反,如果对上市成功非常有信心,则转换为股权可使得投行们获取更大的利益。然而,将优先股转为普通股,在大幅减轻恒大的 付息压力,改善偿债能力,有利于上市招股的同时,也意味着外资大行们与恒大捆绑得更紧了,真正成为了一条绳上的“蚂蚱”。
2007年是中国房 地产业的“多事之秋”,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以抑制房价的上涨。2007年1至8月间,央行四次加息;12月,万科董事长王石发表“房价拐点论”, 随后,万科在全国的多个楼盘率先降价,房价步入下行阶段。同时,国家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行业也提高了门槛。在此背景下,也许可以理解,为何外资投行们直到 2007年底才着手处理优先股,其间的纠结和博弈,以及对恒大上市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如此带来的延迟转换,使得恒大的招股价也 将受到优先股转股价的限制。按照招股书显示的资料,可转换优先股的转换价相当于0.5美元,折合港元约3.88港元。因此,恒大在上市前半年之际,向原来 的大股东鑫鑫BVI发售了8亿股新股,严格说来,上市发售价不得高于3.88港元,而3.88港元仅微高于恒大首次上市发售价的下限3.5港元,从而构成 了对上市发售价的限制。
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许正是投行们的犹豫不决,延迟转股而耽误了恒大的上市时机,使得恒大首次上市招股之时正面遭遇全球 金融危机,从而为恒大上市埋下了隐患。

  首 次上市,功败垂成
  经过一系列的安排,截至2008年初,恒大的业绩得到大幅改善,资产负债率也降到了70%左右。2008 年1月,恒大上市申请获得香港交易所批准。然而,由于全球股市暴跌,恒大被迫将上市路演的日程延后。2008年3月6日,恒大公布上市日程:3月7-12 日路演,3月13-18日公开招股,3月20日为预期定价日,3月28日正式挂牌交易。
据招股书披露,恒大此次共发售约29.61亿股份,其中 28.5亿为新股,招股价为每股3.5-5.6港元,募集资金94亿港元至152亿港元(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据高盛预测,恒大2007年盈利将为 10.21亿元,随着2008年大量物业的落成,其盈利预计将达到77.57亿元,为2007年的8倍。按照上市发售价及持股比例测算,许家印有望问鼎国 内首富。
2006年曾被称为“内地房地产企业香港上市年”,当年内地共有5家房地产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一度打破此前的纪录。到了2007 年,在港上市的内地房企更是增至9家,包括碧桂园(02007.HK)和SOHO中国(00410.HK)在内的房地产企业在香港成功IPO,筹资金额高 达629.29亿港元。到了2008年初,已有15家内地房企排期等待赴港上市,这一数目已超过以往两年在港上市的内地房企的数量。
但始料未 及的是大形势的风云突变。2007年,各大房地产商竞相圈地和上市筹资,房价完成了在这一轮国内经济景气周期中的冲顶表演。到下半年,多管齐下的宏观调控 措施出台,脱缰的房价此时开始上涨乏力。2007年11月,降价风从珠三角刮起并迅速席卷全国。不过,对恒大来说,更大的麻烦在于此时愈演愈烈的金融危 机,资本市场一片风声鹤唳。
就在恒大全球路演期间,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轰然倒塌。恒大招股时间为三天,但其中就有两天,香港恒生指数单日 跌幅超过1000点。当时,包括星河湾地产在内的多家内地房地产企业虽已经在早前通过上市聆讯,但迟迟没有启动招股程序,截 至2008年3月底,已获批 但仍未招股的地产商,至少有10余家。
在如此境况下,许家印仍然坚持启动了IPO,然而大势已去。上市路演期间,恒大未获得任何机构投资者的 认购。恒大试图通过延长申购日期、降低入场费等方式吸引散户投资者认购,但收效甚微。3月20日,恒大被迫宣布暂停上市。有媒体报道,在香港的基金经理们 看来,恒大在市场状况如此不佳的情况下仍坚持启动招股,“多少反映公司对融资的需求已达到非常紧急的地步”。

  失利困境,许家印沦为“打工仔”
   招股书显示,恒大截至2007年9月底的借款总额为68.3亿元,到了2008年1月31日,因新开发项目及购置土地的增加,这一数字迅速增至 111.33亿元。其中绝大多数为有抵押的银行贷款,以土地使用权、物业及现金做抵押,其银行借款金额分别达到66亿元和109亿元。其借款平均年利率最 高上升至7.4%。而截至2007年底,恒大的现金结余仅为16.4亿元,资金链明显绷紧。而且,让恒大规模膨胀数十倍的融资、入股、还款和股权抵押几乎 全部以成功上市IPO为解除条件,恒大上市失利后,如若不能妥善处理来自各方债权人和投行们的压力,恒大将很有可能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
而且,由 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恒大2008年全年的经营业绩极不理想,导致结构担保贷款协议的违约,同时,所有的上市前海外融资协议都因此产生了交叉违约。招股书显 示,“我们违反了结构担保贷款若干条款,包括(i)根据贷款协议规定,我们的综合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少于我们2008年业务计划预测的 70%;(ii)根据贷款协议规定,2008年的利率覆盖率少于2.0”。一系列投资协议的交叉违约,意味着许家印的恒大控股权将很有可能旁落他人。
机构投资者与恒大曾有过一段“亲密无间”的时光,为奔上市而齐心协力。然而,随着上市的搁浅,恒大与战略投资者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附文一:昌盛 中国之鉴)。此时的许家印反而有“欠钱的才是爷”的气势。据媒体报道,恒大产生交叉违约后,投资银行家们主动找上门来和许家印协商解决之道,但竟被告知其 已约人打高尔夫,许家印只能给他们10分钟时间。
对于恒大来说,资本的压力如影随形。而另一方面,恒大已经有了如此庞大的资产,在债务重压之 下,也使机构投资者的选择变得异常谨慎—是继续为恒大输血以博未来上市,还是放弃输血任由恒大自生自灭?假如此时逼死恒大、夺取恒大的控制权,对于以资本 博取高收益的投资银行家而言,自己未必能够驾驭目前恒大这么大规模、复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毕竟他们擅长的不是造房子。而这也是许家印“有恃无恐”的原 因。黄立冲曾对媒体分析认为,在首次上市失利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最有可能希望恒大自己解决问题,以有限的让步逼使许家印支付更高的资本回报率,这实际上 是谁来承担损失的问题,在恒大与机构投资者之间,非此即彼。
资本的意图很明确,就是以上市博取高回报。那么与资本共舞的恒大,到底得到了什 么?快速的上市前扩张带来了土地储备的快速增长,由此带来资产额的迅速膨胀,负债率也快速攀升。然而,其并未体现出令人信服的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企业并 未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分析上市前的盈利结构,即使在房价创新高的2007年,恒大的税后净利润达到历史最高点:10.8亿元,但其主要是通过 转让雅立40%股权,即时在账面兑现了7.6亿元的股权转让收益。如若除去此项利润来源,恒大靠常规“开发售楼”模式所得的净利润将于2006年持平,仅 维持在3亿元左右,对应2007年的净利润率也将下降至10%(表10)。而其总资产周转率和回报率则在逐年下降(表11)。




进一步分析恒大的支出构成发现,高杠杆融资成本和国内 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吞噬了其大量的利润。与2007年上市的“五虎”之一碧桂园相比,碧桂园每年的利息支出总额占比营业额不超过5%,而恒大最低的一年 (2006年)也达到10%,冲击上市的2007年,达到29%之巨(表12)。如此巨额的利息支出,只有两种后果,或者费用化,直接影响当年损益;或者 资本化,逐年消化其影响,但最终的结果均体现为对利润的吞噬。



凭借投行们提供的巨额融资,恒大到处跑马圈地,以超常 规的方式迅速做大恒大市值,然而,一场奔忙,许家印以全副身家做赌注的冒险之旅,到头来沦为替投行、银行等债权人打工,前路又在何方?

  “鲨 胆彤”成“白衣天使”,
二次冲击IPO
  首次上市失利后,恒大成为众矢之的,诸多的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然而,许 家印选择了沉寂,留在了香港,寻求香港地产大亨们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支持,以化解恒大的资金压力。据媒体报道,之后的几个月内,许家印马不停蹄地穿梭于香港 各大地产商和投行代表之间,其中包括李兆基、李泽钜等人。最终人称“鲨胆彤”的香港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及其他7家金融机构入主恒大,解了许家印的燃眉之 急。
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就像历尽波折,守得云开见日出的灰姑娘终于遇到了白马王子,恒大在郑裕彤、美林和德意志银行等机构的帮助下,赢得了喘息 之机。投行的退出依然有赖于上市,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大行做出了些微让步,同时许家印也背负了更为严苛的承诺。

  “鲨胆彤”率新资本入股,许家印再设新赌局
   上市失利后,许家印重新部署全国多个楼盘的销售进程。就在首次上市终止一周后,恒大御景半岛打出7折促销的广告,有媒体报道,有豪宅之称的恒大御景半岛 折算成毛坯价,甚至低于周边限价房。2008年国庆期间,恒大在全国的12个城市的18个楼盘更是全部实行8.5折优惠,部分项目还以成本价促销。招股书 显示,这种倾销式的紧急销售让恒大回笼了21亿现金,2008年销售额达到36亿元。
但促销卖楼的回款比起恒大超过百亿元的巨额债务,仍然是 杯水车薪。且以恒大之前的盈利能力,如无意外,该笔规模销售所得的利润支出,尚不足以支付恒大结构担保贷款和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
上市失利 后,即传出许家印再次筹备私募融资的消息。2008年7月1日,许家印接受了上市失败以来的第一次采访。他对媒体表示,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 “割肉卖血,转让项目或通过私募增资扩股”。 同时表示,“如果完全靠项目合作,也就是卖项目,那需要用30%至50%的项目合作来解决公司的现金流,这些项目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实在是不舍 得。”既然如此,剩下的只有一条路:以持有的恒大权益做赌注,再次引入私募融资。
据媒体报道,暂停上市后的三个月,许家印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 香港,每周要和郑裕彤吃一两次饭,“差不多可以说在这里上班了。”不过这些投入很快得到了回报。
2008年6月9日,在恒大苦苦挣扎之际,郑 裕彤出资1.5亿美元,美林继续出资0.5亿美元,德意志银行继续出资0.6亿美元,科威特投资局出资1.16亿美元,连同其他4家机构投资者(“新投资 者”)共计出资5.06亿美元认购恒大374,104,266股新股,折合每股为1.35美元,占恒大此时已发行股本的13.49%,而此时许家印的股权 从66.7%被稀释至57.68%(表13)。



高风险必然要求高回报,许家印为获得这笔“救命钱”代 价更为不菲。招股书显示,如恒大于2010年3月前上市,按照发售价计算,最低回报率为100%,不超过200%;如于2010年3月之后上市,以 2008年6月26日至上市之日期间计算,最低回报率为1)综合回报率为100%;2)内部回报率为50%;以两者中的高者为准。许家印作为大股东,对最 低回报承担担保责任,如若上市发售价未能达到上市回报要求,许家印将向新投资者转让其持有的恒大部分股份,以保证该最低回报。
为了尽量降低融 资成本,许家印与新投资者一番讨价还价后,设定了一个新的赌局,且赌注是恒大上市后的股价走势。
双方约定,恒大如于2009年12月31日前 成功上市,新投资者的回报率将打折18%,即最低回报率降为82%。而作为18%折扣的对价,许家印也接受了对方送出的“金手铐”:1)在上市后的12个 月内,鑫鑫BVI出售其股份前,需取得新投资者的事先同意;2)倘若上市一年后,新投资者一年间销售恒大股份所得与继续持有的恒大股份市值(按照后6个月 的加权平均收市价计算)合计小于按照上市之日发售价计算的市值,则视为新投资者蒙受了损失,鑫鑫BVI将向新投资者补回该18%折扣回报(“新投资者补偿 安排”)。
为了这18%的折扣,许家印又豪赌了一把。18%的折扣回报到底涉资多少?据招股书显示,根据新投资者补偿安排,按照招股价的中间 值3.5港元计算,如若新投资者在上市后一年内果真蒙受了损失,许家印个人承担的18%回报补偿将达到7.06亿港元!
此轮私募后,加上 2008年初进行的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恒大股本增加了11.74亿股。截至2008年底,资产负债率由2007年底的96%下降至70%,许家印终于可 以松口气了。

  故 伎重施,转让项目开发权提升盈利能力
  除参股恒大之外,2008年4月30日,新世界还以7.55亿元与恒大合作开发恒大在 佛山和武汉的两个项目,据此,恒大向新世界转让该两个项目的房地产开发权。招股书显示,根据合作开发协议,恒大负责提供土地使用权,新世界负责注入开发成 本和后续管理资金,项目销售所得净额由恒大和新世界按照40%和60%的比例进行分摊。
细究之下发现,这次向新世界转让项目开发权的举动,乃故伎 重施,其实质与雅立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招股书的财务资料显示,该笔项目开发权转让为恒大即时兑现了4.74亿元的收益,且毋须缴纳企业所得税,仅此一项 收益占2008年税后净利(6.3亿元)的75%之巨。在2008年的房地产行业低谷中,通过转让项目开发权,弥补了其常规开发模式下盈利的不足,提升盈 利状况,为恒大再次冲击上市做准备。

  大 行“让步”,修订赌局规则
  上市失利后的2008年,因恒大未能完成结构贷款协议中的业绩底线而产生的一系列交叉违约,许家 印与投行们达成了新的协议,投行们同意豁免恒大的违约责任,但豁免的效力只到2010年3月31日。至此,上市已成为悬在许家印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此 次上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对比前后两次的协议安排,二次筹划上市之时,瑞信等结构担保贷款的债权人对贷款的还款安排和抵押规定更加严格和细 致了,而回报机制基本保持不变。首次上市之时,还款安排只是笼统规定:上市之后还三分之一,余款于2012年8月31日偿还,贷款期限长达5年。而恒大首 次上市失利使债权人们意识到了风险,故二次上市安排中,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上市时间点,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严格还款安排。招股书显示,如恒大于2010年 3月31日前上市,则最迟于2009年11月30日偿还四分之一的贷款本金,上市后以所得款项偿还三分之一贷款本金,余款将于2010年10月31日到期 一次性清偿;如2010年3月31日之后才上市,则须分四期等额偿还贷款,分别于2009年11月30日、2010年3月31日、2010年6月30日、 2010年9月30日偿还。
而在抵押安排方面,同样也设置了更多层保障。招股书显示,该笔贷款以启东恒大金碧天下项目做为第一优先抵押、许家 印持有的鑫鑫BVI的股权作为第二优先抵押(金融投资者之后)、鑫鑫BVI持有的恒大的股权作为额外抵押品。同时规定,抵押并不以上市为解除条件,而将维 持至贷款得到全额偿付之时才可解除。
与此同时,许家印与第一轮海外融资的金融投资者(包括美林、德意志银行和淡马锡)签订了新的对赌协议。由 于本次预计上市时间为2009年11月,按照之前重组协议中关于回报机制的安排,金融投资者的最低回报率应为70%。而新的赌局约定,为鼓励恒大轻装冲击 上市,投行们作出了些微“让步”:只要恒大在2009年12月31日前上市,美林等金融投资者同意将所达致的回报折现18%。但与新世界等投资者们的赌局 相似,许家印仍需就该18%的折扣承诺补偿机制。
招股书显示,如果上市一年之后,美林、德意志银行和淡马锡因持有和出售恒大股份的市值低于上 市之时有权拥有的恒大市值,则许家印将向新投资者补回该18%的回报。按照招股价的中间值3.5港元计算,如若投资者们果真由于股价下行,蒙受了损失,则 许家印个人承担的18%回报补偿将达9.13亿港元。
与上次新世界的赌局一起,许家印为再次冲击上市,其个人承担的风险合计达16.19亿港 元(7.06+9.13)!恒大上市的一年之内,许家印的心情必将随着股价的波动而波动。

  “跳楼价”售股,涅梦圆
   2009年10月22日恒大启动公开招股。比起首次上市认购的冷清场面,这次可谓今非昔比。多名香港知名富豪纷纷捧场。华人首富李嘉诚通过长江实业以逾 1亿美元认购;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以私人名义认购逾亿元;中渝置地主席张松桥、澳门赛马会董事总经理李志强则通过国际配售认购恒大股份;原本已是恒大股东 的郑裕彤加码投资5000万美元,恒大上市后其合计持有恒大股份达4.77%(附文二:鲨胆彤的另类算盘)。
11月5日,恒大顺利挂牌上市, 最终发行价定为预计发售价的中间价每股3.5港元,公开发售16.149亿股,占已发行股本的10.8%,筹资净额约为32亿港元。比同期上市的其他房地 产企业都低,2010年的预计市盈率仅为5倍(表14)。



许家印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恒大原拟集资过百亿 元,后来招股价“太便宜,卖得很心痛”,最终选择宁愿卖少一点,故集资额大为“缩水”。而被问到为何招股价低仍要招股,许家印坦言,上市为公司战略部署, 而多位创投股东亦愿意降低目标回报率,协助恒大尽早上市。便宜也好,贵也罢,上市成功终归还是给许家印松了绑。许家印和外资大行们三年奔走,终于涅梦圆, 成就了新“首富”(表15)。



与许家印一起松绑的还有上市前入资的投行们。以恒大 3.5港元的上市发售价计算,美林和淡马锡于2006年底进行的首轮股权投资,获得134%的综合回报率,年化回报率约为33%;2008年6月的股权融 资中,美林携手新世界、科威特投资局等新投资者获得综合回报率约为82%,年化回报率约49%(附文三:德意志银行折戟退出)。
同时,按照两 轮上市前股权融资的协议约定,因恒大成功在2009年底前上市,投行们的投资回报率折现了18%,许家印成功将赌局延至一年后。如果上市一年之后,美林、 德意志银行和淡马锡因持有和出售恒大股份的市值低于上市之时有权拥有的恒大市值,许家印再向新投资者补回该18%的回报。以恒大3.5港元的上市发售价计 算,许家印因此而承担的风险合计达16.19亿港元。

  再 添“高利贷”,继续冒险
  然而,上市所得的32亿港元融资额比起恒大的资金需求而言,不过杯水车薪。仅仅2007年的结构担 保贷款,截至2009年6月30日,该笔借款金额已达到30.7亿元,而本次上市募集的资金净额仅为3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8亿元,尚不足以偿付该贷 款。且招股书显示,上市融资所得中63%将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和现行项目开发,31%用来偿付1/3的结构担保贷款。按照结构担保贷款双方约定的还款安 排,余下的贷款将于2010年10月31日到期,恒大到期将如何偿付?除此之外,截至2009年年中,恒大银行借款达到7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75%。
在此境况下,恒大虽已上市,但其资金需求仍然如饥似渴,这一点在上市仅两个月后得到了印证。2010年1月21日,恒大发布公告称,将对外平价发行本金 额为7.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年息高达13%,2015年到期,美银美林、高盛及中银国际已订立购买协议。公告显示,发行票据所得净额约7.3亿美元(约 人民币50亿元),将用以偿还结构担保贷款离岸部分尚未偿还的本金2.543亿美元(3.815-1.272),以及为现有及新增物业项目提供运营资金。
恒大本次的票据发行规模和利息率都创了同业新高。2009年9月,碧桂园平价发行3.7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年利率11.75%;2009年11月,雅 居乐折价2.43%发行3亿美元优先票据,年利率10%,融资成本都低于恒大,发债规模也远低于恒大。
按恒大本次票面利率计算,仅此一项,恒 大每年的利息支出将达1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6.8亿元。恒大在2006年至2008年间,税后净利最高的2007年,也仅为10.8亿元,且还是靠 雅立的股权转让贡献了70%净利。如今,经历过两次上市风浪和金融危机考验的许家印,其冒险精神在上市后可谓有增无减。

  押宝股价,借款护盘
   时运不济的是,恒大高调上市之后,恰又遭遇了房地产行业的低潮期。2009年年底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密集出台,房市成交量呈现显著下滑,房价面临巨大压 力。作为实体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房地产企业股价更是一路先行,阴跌至今。随着大市的萎靡,恒大股价一路下行,跑输大盘(图4),“首富”光环下的许家印面 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二次上市前的对赌约定,恒大股价必须维持在一定水平,许家印才能免于16.19亿港元的个人损失。随着股价的下行,继发行7.5亿美 元票据一周之后,许家印终于坐不住了。



2010年1月28日,恒大发布公告称,鑫鑫BVI以 其持有的恒大已发行股本的1.80%股权作抵押,从中国工商银行取得4000万美元的贷款(约合人民币2.7亿元),贷款为期两年。
紧接 着,2010年2月3日和4日,恒大接连发布公告称,鑫鑫BVI分别以每股3.63港元购入60,897,000股,次日再以每股3.61港元购入 21,455,000股恒大股份,许家印夫妇合计持有的恒大股权由上市之初的68.01%增至68.56%。
连续两次增持,许家印花费的资金 共约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63亿元。前后两次行为对比,媒体猜测纷纭,对于新晋首富而言,仅仅不足3亿元的资金即需借助于贷款,不禁让人对许家印本人 和恒大的财务状况生疑。
而市场对许家印连续两日的增持行为做出了戏剧化的反应,2月3日,许家印首次增持,恒大股价急升超过13%,至3.7 港元,而此前恒大股价已阴跌一个月,截至2月2日收盘,累计跌幅已达32%。而2月4日许家印再次增持后,恒大股价当天下跌5.676%,报收3.49港 元。而截至2010年3月12日,恒大收盘价仅为3.26港元。
许家印与投行们关于股价的赌局将于2010年11月到期,而这之前6个月的股价走 势必将牵动许家印的每一根神经。

  冒险之路,任重道远
   在冲击上市的几年中,恒大处于快速扩张的起步阶段,土地储备的巨额增长,带动资产值的迅速膨胀,盈利能力尚未释放出 来,“重资产,轻盈利”模式明显。2006至2008年间,恒大总资产额增长266%,年均增速为91%;而净利润仅增长了94%,年均增速39%;其总 资产报酬率至2009年上半年更降至2%。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恒大在该期间的大量资本投入,将在2009年上市后得到“收割”。   

 

    然而,2009年底开始的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此时愈演愈烈,房市成交量呈现显著下滑,房价面临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土地出让政策也不断收紧。恒大作为全 国最大的“地主”,面临严峻考验。
冲击上市的几年间,在各地土地出让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许家印一路抢跑,至2009年底,成为拥有最大土 地储备量的地主。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土地就是房产业的“粮”。然而,房地产行业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其没有充足的现金流就会随时被“击毙”。 如果说土地储备好比企业的“粮”,那么资金无异于企业的“血”,现金流畅通才消化如此大规模的“粮”。
恒大总裁夏海钧曾对媒体表示,土地政策 收紧并不会对恒大造成影响,“恒大向来不囤地,都是拿了地就开工、开盘”。 他还表示,恒大将继续保持5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目标不变。
看似矛盾的说法揭示了恒大在土地问题上的矛盾心理。土地对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究竟多少的土地储备才是合适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难题 之一。大地主恒大真的没有“囤地”么?这一点在恒大的上市招股书中可看到一丝端倪。2008年初,恒大首次冲击上市之时,其手头持有的土地储备的建筑面积 达到4,580万平方米,其中处于开发状态的土地面积为3,070万平方米,占比67%;2009年11月二次冲击上市时,其持有的土地储备面积达到 5,120万平方米,其中已动工开发的面积达4,190万平方米,占比82%。这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似乎验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11

台商冒險家 跟著黑人商機崛起

2010-05-24 商業周刊





六月十一日,世界盃足球賽將在南 非約翰尼斯堡的足球城(soccer city)體育館正式開踢。世足賽前一個月,約翰尼斯堡最繁忙的M3高速公路上,半夜也看得到塞車的車潮,鋪路工人正二十四小時趕工拓寬車道。為了確保世 足賽的安全,南非政府甚至新聘了十三萬名警察。興建十座比賽場館,就花掉南非幣一百二十一億元(約合新台幣五百億元)。

藉著這股向上的勢 頭,南非當地台商也是「媳婦熬成婆」,在各個領域深耕多年後,充分掌握到這一波的「黑人商機」,隨著世足賽曼妙的運球旋律,也找到自己的南非市場規律。

南 非站上世界舞台 建設起飛,經濟成長率將破三%

這個城市,暫時把歐元失火、美國深陷金融風暴等愁雲慘霧的事拋在腦後;這是有史以來第一 次,輪到非洲用世界盃足球賽來展示自己的國力。

為了這場比賽,過去四年,南非政府已經投資南非幣一百五十億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三十億 元)。

世足賽前三天,非洲第一條捷運也將在約翰尼斯堡通車,這條捷運連接約翰尼斯堡機場和市中心,把原本四十分鐘的車程,縮短為十二分 鐘。未來,南非還計畫興建從約翰尼斯堡到德班的高速鐵路、發電廠和高速公路。一項項大型投資計畫,正準備出手。

摩根富林明的研究報告預 估,今年南非的經濟成長率,將超過三%,回到二○○八年的高點。今年初,南非前財務部長曼努爾(Trevor Manuel)更預期,南非今年GDP成長率將達到三‧二%,「其中一半貢獻是來自世界盃,」以去年南非的GDP推算,世界盃將幫南非創造四十七億美元 (約合新台幣一千四百億元)的收入。

從投資角度看,南非,幾乎就等於整個非洲。今年四月,瑞銀的報告指出,南非的發電量,占全非洲的一 半;礦產占全非洲的四五%;非洲股票市場的八成市值,都在南非;非洲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四分之一是由南非貢獻的。「南非是第三世界的龍頭,」台灣 駐南非代表劉青雷觀察。

站在約翰尼斯堡街頭,你馬上就能感受到自己身在第三世界。「在這裡,武裝搶劫是家常便飯,」一位台商分析,約翰尼 斯堡的家家戶戶,牆壁上都裝有通電的鐵絲網;進到家裡,臥房門口還有一層厚重的鐵門,以防入睡時宵小入侵;有些人還會在保險箱裡放點現金,以免歹徒持搶闖 入時,空手而回。

南非的失業率也高得嚇人,今年五月,南非官方統計的失業率是二五%,但非官方統計卻指出,失業率高達四○%。在街頭,你 隨時能看到黑人新貴駕著雙B,甚至法拉利呼嘯而過;車停在路口時,隨時都有乞丐敲著豪華轎車車窗乞討;車裡車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缺 乏公共建設,則是另一個問題,一九九○年代,南非公共建設幾乎停滯,因此當二○○六年,全球原物料大漲時,南非卻因為缺電,無法設立新的礦場,蒙受巨大損 失。

因為這些原因,南非政府開始大規模進行公共投資,極力推動「黑人經濟」。過去幾年,中產階級增加三○%,這些人被稱為「黑鑽石」,是 南非消費力最強的一群人,世足賽只是南非提振黑人經濟的做法之一,許多嗅覺敏銳的台商,早已抓住黑人經濟的趨勢,快速累積自己的財富。

冒 險家一:甘致行 跟著政策走,賣電腦賣到上市

南非最大台商萬宇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南非有四千萬人口,其中只有一五%的人擁有電腦, 在南非,整個市場一年賣出的桌上型和筆記型電腦,只有二百一十萬台。

電腦不普及,萬宇科的營業額和毛利率卻相當亮眼,去年萬宇科的營業額 為南非幣三十四億八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四十億元),毛利率也高達一六%,「分析師經常問我,你的毛利率為什麼這麼高?」萬宇科執行長甘致行笑著說。

這 其實來自於南非政府的一種特殊政策——刺激黑人經濟法案(Broad-based black economic empowerment,簡稱BBBEE)。

這個法案的內容,是嚴格要求各個公司提高黑人的經濟水準。每一年,南非政府會派人到各公司檢 查,老闆是不是黑人、有沒有黑人員工、有沒有訓練且晉升黑人員工,甚至有沒有採購其他黑人企業的產品等七個項目,再發給證書評分;級別越高,就證明公司的 「黑人血統」越純正。BBBEE第一級分數最高,第二級次之,依此類推。

這個分數,就是公司業績的關鍵,因為南非政府規定,政府採購時, 必須把各公司的BBBEE分數納入考慮,BBBEE分數不高,光價格便宜,也拿不到南非黑人政府的訂單。

如果不跟政府做生意呢?甘致行分 析,其他公司如果跟BBBEE得分低的公司採購,一樣會拖累自己。

南非十五年前才脫離種族隔離,在這之前,黑人沒有發展的機會,有職場競 爭力的黑人人才更少之又少;這個法案推動之後,逼得各公司不得不自己訓練黑人,讓黑人晉升管理階級。

甘致行不只聘用大批黑人作業員幫他組 裝電腦,還把股票分給黑人員工,「在南非法律上,我其實算黑人,」甘致行得意的說,因為南非法院判決,在種族隔離廢止前拿到公民權的人,只要沒有投票權, 都算是準黑人。從上到下「黑」成一片,萬宇科因此成為南非貿工部認定第四級的合格企業,其他沒有聘用黑人員工、老闆不是黑人的外商品牌,難跟萬宇科競爭。

因此,萬宇科營收中,五成都來自南非政府和企業,從南非海關的電腦,到警察局的E化系統,全是他的天下;萬宇科因此成為南非市場裡,唯二 能在非洲把電腦做到上市的公司,也是在南非最大台商。

冒險家二:仲躋德 引進自創車款,瓜分豐田市場

仲躋德是另一個在 南非發達的另類案例,他原本只是在南非賣汽車改裝零件的小商人,卻意外在南非挖到商機。

在南非,因為公共交通不發達,沒車的黑人要上班, 就得搭一種類似野雞車的「黑巴」上班;這種巴士一台可坐七、八個人,就像計程車一樣,隨招隨停;每搭一次,收費南非幣三元,是南非最普遍的交通工具。

一 般的輪胎都是黑色,仲躋德卻注意到,黑巴只用一種胎面鑲有一圈白色橡膠的白邊輪胎,這種輪胎在亞洲沒人生產,「只有固特異這些大廠有做,」仲躋德說。他估 算,一台黑巴一年的里程數就將近十萬公里,南非有十八萬輛黑巴,每輛一年換八個輪胎,是個龐大的市場。

他跑到山東,找中國輪胎廠開發出白 邊輪胎,回到南非,卻一條都賣不出去。白人業務主管只輕蔑的告訴他,「大陸做玩具可以,做輪胎這種人命關天的東西,沒人會跟你買。」

幾個 月過去,仲躋德還是一張訂單都沒有,他想到以前在台灣跑業務時常用的手法:只要客戶願意下單,就給招待券招待客戶去玩,他心一橫,約了十個通路公司的經 理,到中國玩,「沒有任何條件,全程都住最好的飯店,」仲躋德說,一個月後,十張機票變十個貨櫃的訂單;沒多久,山東的輪胎廠的產能全部被他用光,「這是 我的第一桶金,」他說。

有了輪胎的成功經驗,他的野心變得更大,當時豐田(Toyota)獨霸整個黑巴市場,當時南非法規規定,禁止進口 二手車,所有黑巴都得乖乖買豐田生產的汽車。仲躋德知道,在中國,同型的小客車已經生產上百萬輛,只要能引進便宜的中國汽車,就能和豐田一搏。唯一的問 題,是要把方向盤從左邊改成右邊,說服中國車廠幫他開發出適合的車款。

一開始,連中國汽車廠都沒信心把汽車外銷非洲,仲躋德卻力主,營業 用車和轎車不同,只要能幫老闆賺錢,沒人會看品牌。

最後開發出的車款,和豐田的巴士幾乎一模一樣,連引擎都和豐田類似,仲躋德說,價格比 豐田低得多,他拿這款車在南非自創CAM品牌。

有了車,怎麼樣才能打進黑人市場?他從車貸下手,他設計出一種車貸,讓車行老闆不用出一塊 錢,就能靠貸款買車,他等於把車賣給銀行,不用擔心收不到錢。在南非,買車必須配備GPS,價格才會便宜,他還因此跨足經營車隊管理服務。就靠這款小客 車,他前年做出三億美元的生意,瓜分豐田十分之一的市場。

冒險家三:游萬豐 提早布局房地產空缺,大賺九倍

在南非,也 有人靠造鎮,替新興的黑人中產階級蓋房子獲利。南非台商總會的榮譽總會長游萬豐就靠經營房地產,從黑人身上賺進大把鈔票。

十五年前,他搶 在種族隔離政策結束後,在南非中部蓋出五百棟專為黑人中產階級設計的房子。他觀察,種族隔離結束後,白人不再能限制黑人居住,會紛紛搬到保全更好,沒有黑 人的新社區;有趣的是,有錢的黑人醫生、法官,同樣也怕被搶,整個南非的黑白分布開始大洗牌。

他把預售屋的概念帶進非洲,蓋起美美的樣品 屋吸引黑人,「黑人的數學不太好,」他半開玩笑說,同樣買一棟房子,一次付清和分期付款,黑人會覺得分期付款便宜得多,卻沒想到分期付款要付高額利息;有 的時候,黑人客戶貸款繳到一半,繳不出來,還會放棄資產「跑路」,連之前付的錢都不要了;游萬豐還得找業務員,到部落裡把顧客找回來。

等 了十年,游萬豐才等到房地產大漲;後面五年,黑人中產階級開始熱中房地產,他才開始大賺,原本他南非幣兩、三萬元買下的土地,最後用二十萬元賣出,南非崛 起的黑人中產階級商機,讓他大賺九倍。

「南非未來的投資機會,都集中在內需產業,」保誠非洲基金經理人林宜正觀察。黑人經濟崛起後,啤 酒,將是下一個大生意。還有其他的「黃金」,都在準備挖掘中。

這次世足賽,只是黑人經濟的起點,而南非政府扶植黑人經濟的政策,將是冒險 家最刺激的樂園。

延伸閱讀:南非是第三世界龍頭——南非各項指標占全非洲比率股市市值占8成GDP占2.5成發電量占5成礦產量占4.5成 工業產能占4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0

默多克的新冒险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63850.html

第一份基于iPad等平板电脑的报纸The Daily(《日报》)未能在1月19日如期上市。

那天,原本由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和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共同推介The Daily。现在乔布斯因健康原因开始无限期休假,有人猜测,The Daily推迟发布与此有关。

The Daily发行公司新闻集团对外发言人对具体的发行日期缄口不言,苹果公司拒绝对此做出评论。内部消息人士说该报纸的发行预期将推迟到几个星期后,不会长达几个月。

默多克的新冒险能拯救陷入衰退的传统媒体吗?不过对于新闻集团来说,The Daily只是一个试验而已,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只在平板电脑发布

The Daily是第一份完全基于iPad和其他平板电脑的报纸,不会通过任何平面媒体发表,甚至不会有网络版本。其内容和传统报纸类似,包括普通的新闻、文化和娱乐版,同时这份电子报纸会充分利用iPad的特性发布内置的视频内容。

“在真正看到The Daily前,我们不知道多少。最大的潜在差异有三个——第一,故事能不断更新,让读者看到今天的新闻,而不是昨天的;第二是视频,视频往往比单纯的文字 和静态照片能更好地讲述故事,而平板电脑使之成为可能。随着4G的推广,新闻视频将被放到The Daily和其他新闻产品的封面上;第三,平板电脑让共享新闻变得更加容易。”美国网络媒体作者肯·多科特(Ken Doctor)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道。

多科特在其撰写的书中提到:“目前我们每天决定去阅读的东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朋友和同事在Facebook、Twitter和 LinkedIn上分享的内容。我们将看到The Daily充分利用这样的社交网络来传播,但是由于人们只能分享给其他的平板电脑用户,这将最终限制The Daily的社会分享价值。”

该电子报纸的发行被认为是新闻集团寻求新利润来源的举措。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正日益下降,而通过网络媒体的报刊杂志订阅获得的收入也增长缓慢。新闻行业被迫从其他模式来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许多发行公司都认为iPad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机会,以向读者收取信息获取费用。”新闻在线(Journalism Online LLC)创立者布瑞尔(Steve Brill)说, “我认为任何让人们愿意为优秀的在线内容而掏钱的事情都是好的。”

布瑞尔的公司旨在帮助发行公司扩大网络订阅业务。

3000万美元“小”冒险

多科特在其关于The Daily的一篇评论中写道,该项目已经为两年多的运营准备了3000万美元的预算。3000万美元对当下的很多报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大投资,但对新闻集团 来说只是一个小数目。新闻集团在2010年的利润为329亿美元,其中报业部门的利润为60亿美元。因此,投资在The Daily上的3000万美元对公司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最糟糕的状况是即使该项目失败,新闻集团可以仅把它当成一个试验性的研发项目来对待。

根据新闻集团旗下的《华尔街日报》报道,集团为The Daily的发起召集了约100名工作人员的庞大团队,包括从《纽约客》、《福布斯》、《纽约邮报》等媒体来的资深记者。多科特从人员数量估计了年度人事 费为大约1350万美元,而这仅包括了记者的工资。在此之外,新闻集团利用了多少其他部门的广告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等并不明确。业内人士预计新 闻集团将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营销中去。

由此看来,The Daily第一年的运营资金很容易就会达到1500万到2000万美元,第二年或许会稍微少一些,这样加起来达到约3000万美元的预算。

瞄准8000万用户

The Daily将完全针对美国读者,iPad等平板电脑是其唯一发行途径。过去这一年,苹果公司在美国卖出了1000万台iPad,接下来两年预期将再售出 5000万台iPad和2000万台其他类型的平板电脑。多科特以2012年底8000万平板电脑用户量来估算,如果其中1%的人订阅The Daily一个季度,以每周99美分的定价计算,每年能有1000万美元的订阅收入。做销售工作的苹果公司预计将从中抽取三成的收入,便给新闻集团留下 700万美元的收入。

不过与传统媒体一样,The Daily很可能会给长期的订户提供折扣,例如美国的传统杂志和报纸为全年用户提供低于半价的折扣价是非常普遍的营销手段。

广告将是The Daily的另外一项收入来源。如果年成本是1500万~1800万美元,而订阅收入只能给The Daily带来700万美元,广告收入必须达到800万~1100万美元才能维持该报纸的运营。这并不是一个不可能的数字,但是对The Daily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虽然在这个项目上新闻集团和苹果公司合作紧密,但是The Daily并不会采用苹果公司的广告软件iAds来发布自己的广告。iAds是苹果公司发布的基于iPhone、iPod、iTouch和iPad等移动通信的广告软件,允许第三方在自己的软件中直接植入广告。

The Daily中的广告将通过总部在纽约的移动广告运营商Medialets来销售,相比iAds只是单纯地提供发布渠道,Medialets会向客户提供一 系列的技术支持。iAds对于小型发布商来说是简单直接的工具,而对于新闻集团这样的庞大组织来说,掌握自己的广告销售主动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赞助商闻风而动

The Daily尚未发行,但已经获得了知名赞助商的支持。目前的赞助商包括梅西百货、电信公司Verizon Wireless、路虎汽车、百事Max和维珍航空公司。

这些公司在为报纸提供赞助的同时,还将向订阅该报纸的用户提供优惠促销,例如维珍航空公司将向用户提供飞行里程的积累。

这项看上去似乎没有太多新意的新媒体是否能给新闻行业带来一线生机?或许现在还无法下任何定论。多科特认为,未来的新闻行业仍然是多种媒体的混合 体,有老牌的《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也有在线的新兴报刊《赫芬顿邮报》、《每日野兽》(Daily Beast),还有像《得州论坛报》(Texas Tribune)、《海湾公民》(Bay Citizen)之类的区域性报纸。

“我们在未来不会看到太多像The Daily这样的针对全国的大众新闻报纸。”多科特说。

《华盛顿邮报》的评论称,“时间将会证明默多克是否找到了拯救新闻行业的新路子。很明确的一点是,他起码找到了让没落减速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10

尹衍樑的冒險成功學

2011-12-26 TWM




放膽

身價千億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向本刊透露,將捐出95%的財富,捐款金額將是台灣史上最高。他還要成立東方的諾貝爾獎——「唐獎」,單一獎項獎金規模也 將超過諾貝爾獎。今年成功入主南山人壽,中國大潤發更風光在香港上市,尹衍樑在人生最高峰的時刻,卻理光頭髮,他澎湃的內心,究竟在想些什麼?

製作人.胡釗維 撰文.燕珍宜 研究員.辛曉昀、陳兆芬、黃惠珊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的「膽子」真是有夠大!

十二月十六日,採訪這一天,寒風凜冽,我們來到潤泰集團總部,當尹衍樑出現在我們眼前,一行人全都目瞪口呆,因為他竟將頭上的三千煩惱絲剃光,變成一顆大 光頭。或許在全球擁有千億身價的富豪中,他是唯一的一位。

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尹衍樑,屢屢出奇制勝,贏得眾人喝采。今年,他成功入主南山人壽;高鑫(即中國大潤發)以中國零售業龍頭之姿,在香港風光掛牌。尹衍樑 無疑是今年度最受矚目與最出色的贏家,他的人生也攀上了新的高峰。

頂著光頭的「閃亮」新造形,尹衍樑發出的閃耀光芒,顯然從未停止。保守的我們,內心除了暗自佩服大總裁的特立獨行外,也不禁好奇,新造形的來龍去脈。

「兩年前,我就想剪了,但是沒有一位理髮師敢動刀。一個多月前,我的理髮師在我「強迫」下,也只敢剪成十分頭;隔天,我去了另外一家理髮廳,他也只敢再剪 成五分頭。當天,我乾脆就自己買一把電剃刀,最後就成了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他邊說邊指著發亮的腦袋,「男人,頭頂上的東西不重要,頭皮下的東西才 重要。」還問我們,「你們敢不敢也理個光頭?我是打定主意再也不留頭髮了。」捐出九五%財富、設立唐獎「賺錢只是在履行社會責任而已」當我們還停留在台灣 未來首富所創造的閃亮驚奇中,尹衍樑又接著宣布更驚人的消息||他已經決定將自己個人九五%的財產捐出來,成立公益基金會。以尹衍樑幾近台灣首富的身價來 看,保守估計總資產在千億元以上。因此至少九五○億元的捐款金額,肯定是台灣史上最高。相較多數成功企業家對遺產的規畫,尹衍樑的這項決定不只驚人,更顯 大膽。

難道不擔心家人反彈?「現在正在策畫、提比較方案,我跟太太、兒女都提了,他們都說這很好啊!不要讓子女因為分財產變成仇人嘛,他們還要負責幫我管理這個 基金會。」尹衍樑一派輕鬆地說。

決定捐出九五%的財富後,尹衍樑仍然維持一貫的作息,每天早上六點就進辦公室。問他為何還這麼認真地賺錢?他說:「賺錢對我來說,只是在履行社會責任而 已,這是我的樂趣。」與一般大老闆「窮得只剩下錢」不同,已寫下一頁頁傳奇的尹衍樑,勇於爭取的同時,更樂於給予,他也毅然決定百年之後,將奉獻出大體、 器官。懂得取,更懂得捨,讓視野與高度,更為不凡。

「你的人生如此豐富多彩,應該沒有遺憾吧?」我們問道。熱愛知識、博覽群書的尹衍樑,這才透露他心中還有一個未實現的夢想,「就是要成立名為『唐獎』的東 方諾貝爾獎,單一獎項的獎金規模,會比諾貝爾獎還高。」諾貝爾獎每個獎項獎金為一千萬瑞典克郎,相當於四四○○餘萬新台幣,尹衍樑的唐獎單項獎金要高於諾 貝爾獎,手筆十分驚人。

「籌備委員都開過會了,遴選辦法、規則也都有了,提名評選完全獨立,我們沒有投票權。名字叫作『唐獎』,籌備委員會曾建議用尹家家族作為基金會名稱,我不 肯。」尹衍樑解釋,唐獎將設立三個獎項,分別為永續工程類、醫療生技類,還有漢學類。

尹衍樑認為,台灣雖然小,但是影響力卻可以遍及全世界。因此,他希望他的公益基金會,能夠走出台灣,以世界為對象,「唐獎就是要發揮這樣的影響力。」

收購南山人壽遭抹黑

「我享受到比大選還高規格的對待」尹衍樑許下的夢想,至今沒有一個落空。事實上,年輕時曾有一段荒唐人生的他,十四歲到十六歲半的時光是在感化院裡度過 的;踏出感化院之後,總是遭人指指點點,他為了爭一口氣,努力讀書考上台北市成功高中夜間部、文化大學歷史系、台大商研所碩士,最後政大企管博士班畢業。 他要證明「是你們看錯人,瞎了眼!」就像眼前他理光頭髮,也許只是一件小事,但是理髮師會怕客人後悔而不敢動剪;大部分人也只是想想而已,不敢真的去做。 但是對尹衍樑而言,只要是確定要做的事情,他就決不退縮。

勇往直前、放膽去做,是尹衍樑一貫的風格與態度。收購南山人壽挑戰重重,他大膽出手;中國量販店市場的奧林匹克競賽,他帶領著中國大潤發奮勇一搏。

越是難關處處、危機重重,尹衍樑似乎越感興趣。南山人壽這場台灣史上耗時最久、金額最大、過程最坎坷的標售案,背後牽涉政商利益鬥爭之激烈與複雜,也是前 所未見。

自從尹衍樑加入南山人壽戰局後,媒體上的攻擊廣告,竟高達一三○餘篇,時間更長達半年。對於一連串炮火猛烈的抹黑攻擊,尹衍樑僅自我解嘲地說:「我享受到 比總統大選還高規格的對待。」收購南山人壽,尹衍樑須面對的難關,包括工會開出的四大條件、金管會設下的五大原則;再加上南山人壽本身勞退金、勞健保、資 本適足率……等,潤成控股的增資能力,也成為攻擊質疑的焦點。

這一關又一關的挑戰,周邊友人都曾勸阻尹衍樑,不要冒這個風險。但是,就如同理光頭髮、捐九五%財產、成立唐獎一樣,「所有的企業家,不敢做的人都不會太 有成就。」尹衍樑說出他的成功哲學。

「成功就是要放膽拚搏」,以中國零售業龍頭中國大潤發為主體的高鑫零售,則是尹式成功學的另一個完美實證。

一九九○年代末期,當時大潤發在台灣已經非常成功,甚至逼使台灣量販店始祖萬客隆黯然退出市場。就在一切都最順遂時,尹衍樑卻不滿足於台灣大潤發穩定的獲 益,選擇背水一戰,投入中國大陸生死未卜的戰場。

帶領大潤發投入中國量販店市場

「成功就是要放膽拚搏」

「當時中國量販店市場就像是奧林匹克競賽,所有來參加的隊伍都是國家級代表隊,例如世界冠軍沃爾瑪、歐洲冠軍家樂福等等。」尹衍樑形容,競爭如此激烈,但 他依然堅持,台灣代表隊大潤發,絕不能缺席。一路走來,尹衍樑總是選擇最危險,但是風景也最美的道路。

與一般大老闆喜歡打打小白球、唱唱卡拉OK不同,活力無窮的尹衍樑喜歡「飛天、遁地、入海」。舉凡開飛機、騎重機車與腳踏車、潛水、駕帆船等,他都十分著 迷。可說是探險家的他,信手拈來,都是一個個令人如癡如醉的奇險故事。

光說潛水,他就有四、五次與死神交手的經驗。「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結伴,在卯澳(蘇澳的北邊)附近潛水。潛到水深大約五、六十呎的地方,發現一個從來沒 看過的洞,我見獵心喜,立刻游進去。結果,裡面龍蝦多得不得了,我就用鉤子進去勾龍蝦,卻因為勾得太興奮,沒注意到氧氣快用完了,直到幾乎吸不到氣。我那 時心想完蛋了,立刻轉身要游出去,沒想到,一抬頭卻發現四面八方都是洞,我不知道哪個洞才可以逃出來。」

玩耍中悟出的冒險成功學

「不出海的帆船,有什麼用呢?」「還好,我並未驚慌,而是很安靜地,拿手電筒照了照,然後用潛水刀敲我的氧氣筒鋼瓶,『鏘!鏘!鏘!』結果,我的潛伴就在 洞外附近抓魚,循聲找到我所在的那個洞穴,用手電筒把出口照亮,讓我可以依著光線逃出。但是離海面還有一大段距離,而我已經沒氧氣了,怎麼辦呢?最後,就 只好兩個人共用一個氧氣筒,慢慢回到水面。」「我做這些活動,都有一定程度的冒險犯難,但是,人生如果沒有冒險犯難,怎麼會有成就?」尹衍樑彷彿是︽白鯨 記︾裡的船長亞伯,勇於追求最稀世珍貴的大白鯨。

事實上,過去的尹衍樑也曾經瞻前顧後、保守謹慎。「我念完MBA(工商管理碩士)後,變得什麼都不敢做。因為處處評估,處處是風險,結果沒有一件事情敢 做。停在岸上的帆船,最安全吧,但是不出海的帆船,有什麼用呢?」尹衍樑解釋,帆船的目的在下水,冒可承擔的風險,規避風險,然後行走五湖四海,這才是帆 船的價值。

尹衍樑認為駕帆船也與經營公司有異曲同工之妙,「經營公司如果把錢放著,什麼都不做,這公司有什麼用,正確觀念應該是要評估規避風險,要下海,要為股東、 同仁、供應商謀取最大的利益,這道理是一樣的。」於是,尹衍樑想通了一個古今皆然的道理,「有風險才有利潤!」究竟,尹衍樑勇往直前、放膽而為的依靠為 何?選擇炮聲隆隆的道路,他難道不怕變成枉死的炮灰?

「風險並不是炮彈,而是導向的飛彈。炮彈射出後,只能等著看有沒有擊中,但是導彈就不一樣,導彈可以透過隨時修正,如降低、規避、分散、移轉,最後到達目 的地。」對於各式風險經驗豐富的尹衍樑,有一套獨特深入的風險哲學。

「沒有風險,就沒有利潤,要冒適度的風險,但是不要冒不可測的風險。」「什麼是不可測的風險?」尹衍樑進一步解釋,「最大風險是承受之後,你要能活得下 來,且人格不能受到傷害,信譽不能受到傷害,最好不要有受害者。所以你要評估,懸崖跳下去會死,就不要跳,若有梯子,那就可以走下去。」潛水長達三十多年 的尹衍樑,後來決定放棄潛水,就是因為評估過自己的承受力。他說「現在潛水會害怕,所以就停止了。」原來,放膽挑戰並不是不害怕,當情勢改變之後,他也會 跟著調整。尹衍樑之前本來決定要買一架小飛機,但是確定接下南山人壽後,就立刻取消訂單。因為經營壽險事業要對眾多保戶負責,老闆不應該冒這麼大的險,只 挑戰可以承受的風險,這就是他的冒險哲學。

尹衍樑主張,要學會與風險共生、取得動態平衡。「風險就像船漏水一樣,沒有不漏水的船,越大的船越是漏水的。漏水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船不要沉就好。船漏 水還是要繼續行駛,只要船放水的速度,比漏進去的速度快,就可取得動態平衡,慢慢駛向岸邊。船完全不動,反而風險更大,必沉無疑。」深諳風險學的尹衍樑, 以黑馬之姿竄出,成功入主南山人壽,這一役看似關關難過,但他最終還是有辦法關關過。對尹衍樑而言,南山人壽最大的風險為何?他又是如何規避、移轉呢?

學會與風險共生、取得動態平衡「船漏水不可怕,重要的是不要沉」「我接手南山人壽,最大的風險就是擔心團隊流失,但所幸沒有發生。」尹衍樑坦承。南山人壽 近兩年因AIG急於出脫持股,無心壽險本業經營,少有新產品推出,業務員面臨幾乎沒有保單可賣的狀況,南山人壽也因此元氣大傷,客戶大舉流失。南山年度新 增保費收入亦從原本八%的市占率,一路下滑到只剩二.六%。

因此,若尹衍樑不能順利安撫這群軍心渙散的保險大軍,流失的市占率亦恐怕不容易回流。南山人壽的未來價值,也將只是一場海市蜃樓。

因此,尹衍樑一接手,即針對團隊信心喊話,並提出「股權十年不會移轉;股權全數送交信託;在交易完成後至少二年內,將維持南山員工工作薪資與福利等聘雇條 件;業務同仁的組織與獎金制度不變」等承諾,穩定軍心。

要規避、掌控風險前,首先,要能看到風險。尹衍樑獨特的風險哲學,是要擁有像鷹一樣銳利的眼睛,與天際高度,他認為只有站在更高的視野,才能發現真正的問 題,然後,透過長期利多,以化解短期的利空風險。

尹衍樑小名為「大鵬」。他說:「出生前,奶奶夢見家裡來了一隻大鳥,後來取小名為大鵬。」大鵬就是鷹,尹衍樑也一直砥礪自己變成鷹中之王。他辦公室中有好 幾幅飛鷹畫作,其中一幅畫就是展翅高飛的海東青(鷹的一種)。他說:「鷹飛得更高、看得更遠,視野要更高更遠,才能看出問題,看到人才,看到機會。」如何 才能高瞻遠矚?擁有更高的視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追求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和探 索。)尹衍樑提出︽離騷︾中「探索」的精神。透過深入徹底的研究,掌握事情本質。擁有四個榮譽博士學位,四百多項專利的尹衍樑,總是愛追根究柢,研究到最 極致,他一個人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篇數,就占了台大土木系三分之一以上。

砥礪自己「求索」 成為鷹中之王「視野更高更遠,才能看出問題」「研究並不難,我就是不停的問為什麼,know-how很容易,要問know-why,問為什麼要這樣,問背 後的道理。如此,一切為二,二切為四,定義就出來了。」喜歡學習的尹衍樑解釋,「我為什麼這麼多專利?就是因為那個道理不通嘛,不通不合理的地方就有一個 gap(缺口),就可以發明東西、改善它。」因為「求索」的精神,尹衍樑不但學會自己修手錶、設計帆船,沒有工程學位的他,卻擁有四百多項工程專利。

「求索」精神,甚至還可以救人。駕駛飛機已數十年的尹衍樑,曾經因飛機的油箱設計不良,差點發生危難。他發揮「求索」精神,發現問題出在該型飛機出油口位 置太高,導致油還沒用完,油管就已吸不到油。發現這個「致命錯誤」,尹衍樑立刻寫信給設計飛機的捷克公司,告訴他們如何改善。尹衍樑追根究柢的探究精神, 讓這家公司驚訝不已,並因此免費贈送一架新飛機,以示歉意。

與尹衍樑相識三十多年的潛水好友劉明鑑,就多次見證尹衍樑遭遇危機時,總能化險為夷。「潛水時,各種突發狀況都有,因此潛水的人不但要很勇敢,還要很冷 靜,反應也要很快。」「他(尹衍樑)很特殊,與一般人很不一樣,他做任何事情,都很專心、很深入。我們潛水時的裝備,小到連一把魚刀,刀柄磨幾度、什麼材 質,他都查得清清楚楚,研究得非常細膩。什麼事情他都要『變博士』(台語)。所以他做生意,一定會成功,他會成功,不是偶然的。」以南山人壽為例,尹衍樑 說明,「探究從來不可能充分,但至少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這個行業我清楚,知道它做什麼,也曉得它敗在哪裡,我進去要怎麼讓它不敗,都考慮過。」今年八 月,潤成入主第一個月,南山的新契約保費收入(FYP)連前十名都未進入,名列全部壽險公司第十一名;到了十月已大躍進到第四名,新保費成長三倍。明年南 山預估會賺一二○億元,業績目標為三二○○億元。

事實證明,鷹果然看得更高、更長遠。但是鷹飛得再高、再遠,還是只能孤軍奮戰。因此,尹衍樑自認,「我是鷹中之鷹,也是狼王,帶領團隊,集體進攻。」自稱 「狼王」 打仗靠團隊「天時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最要緊」狼是群居動物中最有秩序、紀律的族群,不但分工明確,而且個體與團隊是緊密聯繫在一起。自稱「狼王」的尹衍樑 深諳,打仗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團隊。「天時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最要緊,人就是團隊。」他說:「不知人才在哪,會亡國;知道人才在哪而不用,也會亡國;用了 人才卻不得其所,還是會亡國。」雖是「狼王」,但尹衍樑並非高高在上,坐享其成。「狼王」身段必須靈活,尹衍樑說:「我有一項專長,就是我可以求人,也可 以當眾認錯道歉,上班求同仁、求政府、求銀行。但我求人我不會難過,面帶微笑,心懷感激。如果有一天我不能求人了,那我就已腐敗僵硬化了。」「我與團隊是 一種夥伴關係」,尹衍樑解釋,他出錢經營事業,適當時間再用低廉的價錢分散給同仁,公司自然就會經營得好。大潤發或現在的南山,尹衍樑都是奉行這種「精神 上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

從理光頭髮、捐出台灣史上最高金額財產、設立比諾貝爾獎規格更高的東方諾貝爾獎,以及入主南山人壽、中國大潤發上市,尹衍樑這一路走來,頻頻創造驚奇。 「勇於爭取,更樂於給予」的尹式哲學,值得學習。

尹衍樑

出生:1950年

現職:潤泰集團總裁

經歷:接掌潤泰紡織、設立潤泰營建、創立大潤發、在中國設喜多士便利店學歷:文化歷史系肄業、台大商學院碩士、政大企管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0

東風的渠道冒險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860.html

在渠道資源越來越稀缺的情況下,東風要做的是讓汽車銷售渠道越來越「輕」,這將和目前重渠道的4S店模式有很大區別。

品牌影響力不夠,越來越同質化,而消費者對汽車質量的要求卻越來越高。這曾經一度是大部分國產汽車品牌高管們的夢魘,劉衛東也不例外。

劉衛東是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東風乘用車公司總經理,分管東風風神、東風柳汽風行和鄭州日產等板塊。他的職責就是要讓東風汽車公司旗下所有自主品 牌在組織架構上充分融合。「自主品牌如果沒有創新和差異化,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我們進行做大膽的實驗和變革。」劉衛東不止一次地這樣講道。這一次,他將變 革的重點放在了東風旗下自主品牌的渠道商業模式上。

事實上,早在2011年12月,東風汽車集團就發佈了自主品牌「乾」D300計劃,宣佈5年投資300億元發展自主事業,目標是2016年之前,東 風總體自主品牌銷量達到300萬輛。在此次會議上,劉衛東表示,東風「大自主」在渠道上將實施「1+N」的實驗。1代表東風,N則是東風旗下所有自主品 牌,在不同區域根據不同的情況組合在一個展廳裡銷售,共享渠道資源。

對於起步稍晚的東風自主品牌來說,「乾」D300計劃的實現,並非手到擒來。面對激烈的競爭態勢,劉衛東提出了兩點,分別是關鍵技術研發生產和渠道 上商業模式創新。在渠道商業模式創新上劉衛東非常重視,他認為汽車銷售渠道注定會「快銷化」。事實上,在渠道資源越來越有限的情況下,劉衛東要做的是讓汽 車銷售渠道越來越「輕」,這將和現在重渠道的4S店有很大區別。

輕量化渠道的優勢在於協同作戰、共享資源,能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實惠價值。重渠道的4S店模式則是對品牌附加值有很大的提升意義。最近幾年,在中國 市場已經開始出現對汽車渠道的兩極分化,經濟型車品牌的渠道開始越來越輕型化,豪華車由於品牌和利潤的需求仍然維持越來越重的渠道體系,寶馬甚至推出5S 店,奔馳在中國興建了全球第10家奔馳中心。

東風汽車公司渠道大整合的背後需要快速完成體系協同融合,這也是渠道商業模式改革的體系支撐點。東風汽車公司打出「大自主」戰略,旗下的東風風神、 東風風行、鄭州日產、東風小康等自主品牌在渠道和研發上整合資源,此外還將把東風合資品牌中的合資自主品牌納入到「大自主」協同的範疇。

據悉,東風雙飛燕品牌將會被強化,而東風汽車合資公司的合資自主品牌很有可能也要掛上雙飛燕的標識,並納入到東風「大自主」的體系當中。東風雙飛燕的表現將是衡量東風汽車公司現任領導班子的重要考核標準,也是東風汽車內心最重的感情訴求。

東風「大自主」渠道「1+N」計劃

東風風神成立於2007年,是中國各大汽車集團中最晚啟動的自主品牌項目,其首款車型S30於2009年投放市場,此後推出兩款S30的變形車,分 別為H30和H30 CRROSS。2010年東風風神年銷量約為2.7萬輛,2011年,東風乘用車公司全年累計終端銷售汽車28778輛,同比增長2.1%。而其原定目標 是4.2萬輛,增長50%。實際銷量和目標相差甚遠,東風風神連續兩年未能完成既定目標。

根據東風風神網站公佈的信息,到目前為止擁有130多家經銷商。以此計算,2011年平均每家經銷商的年銷量是221輛,這很難解決經銷商的生存問題,加上東風風神偏低的保有量,售後利潤微薄,目前一些東風風神經銷商已面臨較大經營困難。

中國汽車銷售的4S店模式已經接近極致,東風「大自主」則需要絕處逢生。雖然目前汽車市場在醞釀著渠道商業模式的變革,但是從未有企業高層領導如此明確提出,並放進企業戰略裡快速執行。

目前,東風「大自主」在整合工作上取得實質性推進的是渠道方面,被稱作「1+N」 模式,這個「1」代表東風,N則代表東風汽車旗下的所有自主品牌,東風風神、東風柳汽風行、鄭州日產、東風小康和未來合資自主品牌。根據區域狀況,所有東 風旗下的自主品牌可以在同一個展廳排列組合銷售。為此,劉衛東挖來有家電行業背景,曾在海信就職的職業經理人擔任銷售副總,就是想在汽車銷售上學習家電銷 售的長處。

目前,東風已經在網絡空白的湖北、東北和福建開始建立「大自主」網點,這樣的網點可在同一個展廳內銷售風神、風行和鄭州日產東風品牌這三個自主系列的車型。這種模式已經在去年底開始試點,2012年將視實際情況考慮是否大面積推廣。

此外,還會在三四線城市打造類似汽車超市這樣的大賣場,消費者可在同一個賣場內買到東風集團下屬所有合資企業和自主品牌的產品,包括乘用車和商用車。據介紹,目前這方面的推進工作主要是由東風集團下設的東風汽車貿易有限公司來統籌,這樣的渠道模式從去年已經開始著手準備。

事實上,劉衛東並非坐鎮東風「大自主」後才開始思考渠道商業模式的創新。早在2009年他擔任神龍公司總經理期間,就曾召集包括龐大集團董事長龐慶 華、北京汽修副總楊小弟、以及圓通、廣物、中進汽貿、潤華、聯拓等在內約300位汽車營銷界知名投資人、神龍經銷商,共商神龍汽車渠道新模式,命名為「營 銷渠道發展大會」。

會上劉衛東表示,神龍旗下兩大合資品牌東風雪鐵龍和東風標緻在營銷渠道上將「貼得更緊」,在某些地區,特別是4S以下的經銷店,將考慮雙品牌渠道部分合併。

中國的很多三四級城市,維修是個很大的問題,出了問題要到中心城市、大城市去修,消費者感受到了明顯的不方便。汽車渠道變革一方面是解決銷售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售後服務的問題,所以神龍考慮在維修服務方面考慮兩個品牌共用。

「中國的汽車銷售渠道絕對不能只靠發展4S店,一定是3S、2S、1S多種模式共同發展。例如2S及以下,我認為兩個品牌可以一起銷售,既保證了兩 個品牌的特色,一些共用的資源例如維修可以整合。」劉衛東說。他表示汽車超市在美國大概10年前就開始有了,中國也已經開始有汽車超市了。具體形式就是, 在展廳對各品牌車輛進行小的區隔並進行銷售,維修儘量共用資源,特別是鈑金、噴漆,這些實際上和品牌的關係不大。

在那次營銷渠道發展大會上,神龍公司特別提出要「以方便客戶、輕量投資的原則,探索多種形式的網絡布建方式」。

隨著汽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銷售渠道的發展正日益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必要因素,以一二級城市為主的4S汽車銷售模式,因為前期投資大、經銷商自主 經營難、市場侷限等因素,已經不能滿足多方需求。劉衛東當時制訂的解決方案是:一方面將營銷網絡下沉,佈局二三級市場;另一方面,根據市場不同的容量、整 體的規模以及針對不同的區域,兩個品牌設立了大小不一的網點標準。不再要求統一的4S模式,在部分地區設立更便利、更適用的2S/2S+A、1S+A等模 式。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渠道管理的形式,也大大減少了經銷商在前期硬件上的大規模投資。

從某種程度上,東風「大自主」的渠道變革承襲了這樣的變革思路。

變革的體系化匹配

渠道變革考驗的不僅僅是經銷商的變通能力,最大的考驗來自於東風內部的體系化梳理,大東風自主旗下幾個銷售公司,品牌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融合將決定渠道變革成敗的關鍵。

2012年2月21日召開的東風旗下自主品牌經銷商年會上,來自東北的一家東風風神汽車經銷商代表表示:「目前我們已經把區域調研情況上報給東風汽 車公司,如果有可能今年我店可以同時賣風神和鄭州日產兩個品牌。這是我們所期望的,畢竟風神的銷量一般,如果有更多的品牌共享資源,可以帶來更多的人流量 和銷售可能,同一區域風神和鄭州日產經銷商能夠協同作戰。」

東風風神湘潭九華專營店已經成為第一批試點單位,從2011年9月就開始風神、風行和鄭州日產在同一展廳銷售,在店面形象上著重雙飛燕品牌形象和 「百年東風」的印記,在售後資源可以相互共享。該店相關人士表示:「辦法是好的,但是融合一定要快,如果拖久了問題會越來越難以解決。」雖然東風旗下的這 三個品牌在產品形態上有所差異,但是價格集中在七八萬人民幣,會形成一定的競爭關係,最後熱銷車型很可能會吞掉冷門車型。同時在內部體繫上還非常的不嚴 謹,作為經銷商怎麼和這三個品牌對接?內部零部件供應體系,培訓體系如何解決?

未來進一步推廣「1+N」模式並達到一定規模,對組織架構的要求會比較高,如果處理不好會有很強的內耗。比如在返點、傳播的搭配等,如果在某區域內 某東風旗下的產品銷量明顯好過另外一個東風旗下的品牌的情況下,如何防止出現在品牌上大魚吃小魚的狀況?劉衛東擔任東風公司副總經理同時分管東風汽車技術 中心、東風風神、東風柳汽以及鄭州日產等板塊,為在組織架構上理清了協同的可能性。

就目前看,東風「大自主」在實驗階段是一個區域內幾個品牌之間互為二級,比如一個區域內有3家鄭州日產,2家東風風神,這3家鄭州日產的4S店可以從另外2家東風風神店進貨風神品牌並放在一個展廳銷售,反之亦如此。

為此東風開展了各項協同大會,不僅僅從渠道上「1+N」,在研發上也要形成這樣的協同力量。東風大自主乘用車協同目標是形成 「1+N」的佈局。協同工作有5項原則:一是各經營主體地位獨立性的原則;二是自願、平等協商的原則;三是做加法、互利共贏的原則;四是先易後難的原則; 五是在前進中調整的原則。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東風公司技術中心、東風乘用車公司、東風柳汽、鄭州日產四家單位和總部有關職能部門為主,公司成立了技術研發能力、商品平台、新 能源、品牌梳理與網絡渠道、動力總成和海外事業6個協同工作小組,就東風「大自主」乘用車的協同展開了前期研討和方案設計,同時由總部戰略規劃部乘用車事 業發展處牽頭,成立了協同工作推進辦公室,以做好有關組織和服務工作。

劉衛東承認渠道改革的風險巨大,對待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要保持冷靜。但是東風的底氣來自於學習型、開放型的文化。劉衛東表示自己當年不過是大學畢業 生,拎著鐵桶、捲著鋪蓋就紮根在東風了,這麼多年對東風有著特殊的情感。而且當時他們一批年輕人大都成了東風中堅力量,非常的穩固。對於這一批人來說,現 在唯有放手一搏來證明內心的理想。

汽車渠道的「輕」與「重」

說到汽車渠道的商業模式,最近的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一些有意思的事件。廣州本田(下稱廣本)的雅閣利潤下滑,廣本經銷商日子不如從前,位於深圳福田 區濱河大道的廣本濱河店,於2011年12月突然關張,轉做日產高端品牌英菲尼迪。濱河店是廣汽本田全國第418家特約店,深圳市第11家廣汽本田特約 店,從開張到結業不過短短3年。作為4S模式在中國的首位推廣者廣本卻也開始遭遇退網。

此外,有媒體報導,長安雪鐵龍高端品牌DS系列從2011年9月開始拓展4s店經銷商,但是到2012年2月份為止因無一家經銷商簽約。多位經銷商 反映,長安標緻雪鐵龍的建店標準太高,盈利基本無望。而廣匯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在新疆除了4S店以外自辦維修保養網點,如今即便是合資企業也不再是4S一統 天下。

這背後是汽車市場初期「重」渠道規範市場打品牌的階段,和黃金汽車市場10年後為了消費者價值逐漸讓渠道變「輕」的過程。當然,目前的渠道是兩極分 化,豪華車品牌還走在渠道越來越「重」的道路上,寶馬甚至打出5S店概念,奔馳也在中國成立了全球第10家奔馳中心銷售網點,不斷增強價值品牌帶來附加值 感受。而最早跳出4S壟斷模式的是資源薄弱的中國本土汽車品牌,但是卻也遭遇了一些發展過瘋狂的問題而出現退網的問題,這背後還涉及商業合作基本利益問 題。

1998年,廣本率先在中國市場推行4S店汽車銷售模式的合資公司。4S四位一體店,包括整車銷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 後服務(Service)、信息反饋等(Survey),這種汽車銷售模式最初發源於歐洲,卻在中國發揚光大。2005年《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出台, 該政策規定,必須取得汽車廠家授權方能銷售汽車。這一規定更為鞏固4S店「一統天下」,在法規上掃清障礙。4S店甚至一度成為各車企發展銷售渠道的唯一手 段,過去10年的汽車黃金時期,許多投資商也盲目地加入汽車銷售陣營,無論品牌大小,無論品牌影響力,皆以4S店形式銷售汽車。

可以說4S店滿足了當時汽車消費環境的需求,對於剛剛流行起來的私人汽車消費市場,處於懵懂期的中國車市,絕大部分中國消費者均為首次購車,不具備 判斷能力和經驗,在各種走私車、拼裝車及經銷服務商魚龍混雜的情況下,4S模式極大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成本和風險.並為企業樹立了正規可靠的品牌形象,以 統一的店門形象設計,銷售售後一體化的設計,還有廠家認可的配件、維修服務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很快就成為市場主流的銷售渠道。

然而14年後的今天,中國汽車銷售環境發生了巨變,二次購車潮,80後互聯網一代的購車高峰都決定對於汽車銷售人們需要更加有價值的內容,而不是終 端品牌附加值帶來更高的消耗和對4S店的不信任感。同時,以一二級城市為主的4S汽車銷售模式,因為前期投資大、經銷商自主經營難、市場侷限等因素,已經 不能滿足多方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80

十敗求一勝的創業冒險家 「賺錢之神」邱永漢 89年的人生智慧

2012-5-28  TWM




有「賺錢之神」稱號的邱永漢,終其一生都懷著冒險心和好奇心,踏遍世界各地,再以生花妙筆,將生活中觀察的點點滴滴傳達給每一位讀者。

他的人生哲學,將透過400餘本著作,繼續影響世人。

撰文‧孫蓉萍、周岐原 攝影‧攝影組四月二十八日,住在日本神奈川縣的超級粉絲戶田敦也依照慣例,早上九點打開電腦,準備拜讀邱永漢網站上的文章。戶田因敬仰邱永漢,研讀他所有 著作並書寫解說,看到大師未更新文章,不禁擔心起他的身體狀況。沒想到五月十六日,網站刊登邱永漢病逝的訊息,不但戶田感到悲傷,兩岸三地及日本的眾多粉 絲也非常不捨。

邱大師生前充滿活力,幾乎時時都在工作,不僅每天在自己的網站上發表文章,累計已達四四三一篇,甚至生前最後一項活動,也是在上海發表演講,善用每一分 鐘。一般人近九十歲早就退休享清福,晚年親友都勸他不必如此拚命,他卻不以為然,「要休息,等進了棺材以後再說。」就像女兒邱世賓在網站上告知大家噩耗時 說的,邱永漢終其一生,「保有赤子之心,抱著好奇心和冒險心,踏遍全世界的土地。」

作家領域

結合文學技巧和專業財經知識八十九年的歲月中,他的足跡不僅橫跨台灣、香港、中國及日本四個不同地域,也親身經歷四地政治、經濟大轉型的時代洪流。他在大 時代的驚濤駭浪中求生存、致富,甚至成為一代大師,靠的就是銳利無比的觀察力及幽默感,一生最怕無聊的他,悠遊在五種不同領域而怡然自得。

早在年輕時期,邱永漢就已出國拓展視野。出生台南的他,父親邱清海是企業家,母親堤八重則是日本人。一九三六年他十三歲時,進入台北高校一般科,前總統李登輝就是他的同學。他這時候就開始寫詩,還發行個人雜誌《月來香》,十七歲時,成為「台灣詩人協會」最年輕的會員。

一九四二年,他前往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就學,他在︽我的青春,台灣。我的青春,香港。︾一書中提到:「我選擇進經濟學部而不是文學部,讓學校的同學和老師都 很驚訝。」但是,「像我這種出生在殖民地台灣的人,我沒有把握能靠文學為生。」事後證明,邱永漢結合了作家的文學技巧和專業的財經知識,走出自己的大路。

大學畢業後,邱永漢進日本的研究所深造,研究財政學,還做了當時非常罕見的輿論調查,而這只是他一生中許多創舉中的一項。四六年他休學回到台灣,四七年寄信到聯合國,要求「應由公民投票決定台灣地位」,引起軒然大波。

在當時國民黨的白色恐怖統治下,他認為自己一定會被逮捕,因此逃到香港。當時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但是腦筋動得快的邱永漢,想到用郵寄包裹的方式,送 商品到物資缺乏的日本賺錢。每個月送一百個包裹,讓他一個月就有一百萬日圓的收入,當時東京赤坂的土地一坪才一千日圓。除了賺錢之外,他也在香港完成終身 大事,夫人潘苑蘭是﹁潘高壽川貝枇杷膏」第二代傳人的女兒。

為了完成小說家的夢想,同時治療女兒的病,邱永漢五四年再度回到東京。筆耕多年後,五六年以︽香港︾一書拿下日本文學大獎──「直木賞」,他是第一位獲此 殊榮的外國人。當時日本社會對於談「錢」這件事非常反感,但是他陸續出版了︽金錢讀本︾、︽投資家讀本︾等理財相關的評論書,獲得熱烈回響。

日本人稱邱永漢為「賺錢之神」或「股票之神」,最主要原因是六○年起,他在周刊上介紹成長個股,每次都漲停作收,二百萬日圓本金在一年內增加到五千萬日圓,但因為「銅臭味」,他被藝術至上主義者的文學家嗤之以鼻。

七二年,邱永漢受台灣政府之邀,回台投資,暌違二十四年後重新踏上生長的故鄉,昔日的異議人士化身為成功企業家,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奉獻心力。

觀察家領域

持續以銳利目光觀察全球情勢邱永漢在台北興建大樓、在台南開發工業區,也展開各種合資事業。七五年創立了《財訊》月刊,提供讀者更多樣化的訊息,之後也開 設日語補習班,「永漢日語」至今仍在營業中。八○年邱永漢取得日本國籍,還出馬競選參議員,雖未能當選,仍持續以銳利目光觀察全球情勢,也多次準確預測經 濟趨勢發展。

八六年時,一美元兌二百日圓左右,他大膽預言「一美元將兌一百日圓」,九年後預言成真。八七年七月,他在《財訊》月刊寫道:「股票和不動產仍將無視景氣好壞,繼續漲升」,台股果然從二千點左右起漲,一九九○年直衝一二六八二歷史高點,精準預言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八八年他首次訪問北京,就確信中國未來將有大改變。九七年前後,大家對香港回歸中國,都抱持悲觀的想法,戶田回憶說:「當時日本媒體大幅報導香港人移居加 拿大、澳洲,香港會變成鬼城!」唯有邱永漢主張「大陸香港化」,因為「中國會推動改革開放運動,香港將成為前往中國的中繼基地,而且中國其他城市的人也希 望自己的居住地像香港一樣繁榮。」戶田九二年因此也跟著在香港置產,六年後漲了二倍。

九九年邱永漢還預言,日本的泡沫經濟苦果也會在美國上演,「日本土地和股票都出現泡沫,美國的暴跌恐怕會集中在股票上。」二○○○年網路泡沫果真破滅,那斯達克指數從五千多點一路走低。

較少人知道的是,比起選股眼光,邱永漢投資不動產的功力更是驚人,從九○年代初期前進中國上海與成都買地、蓋大樓的經驗,可以窺見這位「賺錢之神」對房地產發展趨勢,也有十分獨到的心得。

邱永漢在中國的不動產投資,最早是在上海與考察團成員集資興建永華大廈。「整個浦東區,永華是第一個外資建案,也是第二筆開工的建案。九一年規畫,九二年 開工。」一位曾參與前期規畫的成員回憶。如今的陸家嘴,是座蓋滿摩天大樓的金融重鎮;但二十年前,浦東根本是開發遙遙無期的荒蕪之地,直到鄧小平九二年南 巡,將上海明確定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特區,上海才開始全力發展。邱永漢在此情形下,敢選擇黃土漫天的浦東興建辦公大樓,可見其過人見識。

投資家領域

在上海、成都還未發展之際先行布局曾為本刊封面報導主角的關大戶,二十二年前就是參加該次考察團的成員之一,他回憶,當年參訪團一路走過北京、天津,最後 來到上海,儘管同樣是直轄市,但團員對浦東最深的印象卻是四處種滿油菜花,且整個浦東只有張揚路和浦東大道兩條馬路,通往浦西市中心只能走延安隧道,否則 就得搭渡輪過江,基礎建設十分貧乏,實在連開發區也談不上。邱永漢卻慧眼獨具,選在江邊興建永華大廈,這次大膽出擊,後來也成為他重要的事業成果。

在成都的投資案,則是邱永漢另一段輝煌戰果。九一年,他投下四四○萬人民幣,在成都最熱鬧的春熙路邊取得一塊商業用地,後來租給伊勢丹等兩家百貨公司使用。成都台商指出,這次出手讓邱永漢成為第一位進軍成都的外商,也創下成都當年買地的天價,令當地業界為之側目。

不過二十年後,緊鄰這塊地、面積相仿的地皮,被一家港商以八八○○萬人民幣標走,市場人士一算,赫然發現除了歷年來收取的租金,光是這塊地本身的價值,就讓邱永漢賺得二十倍報酬率,「邱永漢二十年賺二十倍」這句話才漸漸流傳開來,成為邱永漢投資眼光的最佳寫照。

革命家領域

確認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大膽投資創業由於觀察細膩,他不但先知先覺,更重要的是即知即行。例如四十年前,他看到許多商務人士投宿車站前的旅館,而整理房務需要大量人力,於是他創建一種新的旅館形態,就是現今的商務旅館,提供最低限度的服務給商務人士即可。

他一輩子從事過的事業不勝枚舉,早期做過自助洗衣、迴轉壽司、採砂石的生意,近年來則把重心移到中國,在雲南種咖啡、賣麵包和中藥化妝品,還經營餐廳,也 一直鼓勵年輕人創業。他認為,時代改變的過程中,一定有新的商機出現,例如日本國際化和高齡化,就有很多新機會誕生,正是創業良機。他說:「每天都要冒險 一下。」日本有句諺語說:「在石頭上也要坐三年」,邱永漢認為一旦決定創業,至少要努力三年,但是人生苦短,也不需要死守不放,「三年」正是一個恰當的期 限。例如他從香港到日本發展時,就告訴自己「三年沒成功,我就要改行!」在這段期間內,邱永漢從早到晚伏案寫作,全力以赴。他曾說:「其實我大概失敗十次 才成功一次。」不論投資或創業,只要確認自己能承受的風險,並且記取教訓,他認為失敗並不足懼。

邱永漢是第一位寫投資理財書的直木賞作家,他對日本貢獻最多的,應該是透過他的文學技巧,不畏世俗投以「求利」的異樣眼光,深入淺出地講解財經知識,提醒 日本人投資的重要。財訊集團籌辦本刊前,原想取名為《金周刊》,他建議:「叫『今』周刊更好!」因為雜誌不只要教讀者獲利,了解當今情況和未來趨勢,對社 會大眾更有助益。

前《財訊》月刊總編輯、《今周刊》社長梁永煌說:「我最佩服他的一點,就是熱愛旅行,探索陌生地方、找尋新的智慧,年紀再大也習慣依舊,他的生命力啟發了很多人。另外他兼具經濟學家的眼光和文學家的文筆,即使是生硬的外匯問題,也能讓人讀得津津有味。」

生活家領域

酷愛美食與旅行,用生命紀錄每次感動邱永漢一生的著作,總數達到四百六十本,領域非常廣,從股票投資、不動產、企業經營、創業,到美食和旅遊散文,都有涉 獵。雖然邱永漢患有糖尿病,但他仍酷愛美食,還會在每年發行的筆記本中,刊載推薦的美食餐廳。他的粉絲到國外旅行,習慣拿著他的美食書按圖索驥,體驗他的 感動。

邱永漢曾說:「最好在還沒失智前離開人世。」他善用每一天,永遠抱持著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面對新挑戰。如今邱永漢告別人世,展開了一趟新的旅程,後人將從他的著作中,繼續體驗他的人生哲學。

賺錢之神璀璨的ㄧ生

—— 邱永漢大事紀

1924年 3月30日出生於台南市1936年 13歲 進台北高等學校一般科,發行個人雜誌《月來香》1945年 22歲 東京帝國大學畢業1951年 28歲 與潘苑蘭結婚1956年 32歲 以小說《香港》獲得第34屆直木賞1959年 36歲 開始投資股票1960年 37歲 在周刊介紹成長股,被喻為「股票之神」1972年 49歲 受政府之邀回台灣,展開各項投資1980年 57歲 取得日本國籍,參議員選舉落敗1983年 60歲 在美國投資不動產1988年 65歲 首次訪問北京,認為中國將「香港化」1991年 68歲 總部移到香港,帶台灣企業家參訪中國1998年 75歲 北京市高樓「三全公寓」興建完成2002年 79歲 開設網站,每天與網友互動2008年 85歲 在上海開「邱公館咖啡」2012年 89歲 5月16日晚上7時42分因心臟衰竭去世

邱永漢金句

人未覺,錢先知市場機制使得錢比我更早知道世界局勢的發展,進而流向需要的地方。

成功每在苦窮日, 失敗多因得意時窮困時會想奮發圖強,成功後容易得意忘形。

節約十兩,理財百兩, 刻苦千兩,無慾萬兩刻苦耐勞比節約或投資理財,更能累積財富,但仍比不上無欲無求。

心如湧泉,意如飄風有再多的想法,如果不付諸實現,就沒有意義。

知者見未萌

有智慧的人,在萌芽之前就能預見未來,出自《戰國策》。

中富

錢太多就會有太多煩惱,有中型規模的財富就好。

夢多錢少

沒有欲望,就不覺得錢不夠用,但是想圓夢時,常發現自己缺錢。

資料提供:戶田敦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2

一條巧克力35年全球化大冒險

2012-6-18  TCW




這是一支巧克力的冒險故事。

它,是台灣有史以來銷售最久、銷售量最大的巧克力。三十五年來,平均每個台灣人一年會吃掉八條以上。從關稅開放、中國市場崛起,到原物料成本上揚等挑戰,它雖然身處台灣,但卻經歷著一場濃縮版的全球化冒險旅程。

它,是七七乳加巧克力,現在,它正面臨問世以來,最大一次的挑戰。

畫面,轉到位於桃園八德市的「巧克力共和國」,這是全亞洲最大的巧克力博物館,今年四月才開幕,是生產七七乳加巧克力的宏亞食品公司花費三億元投資而成。 有趣的是,一走入館內,並沒有大量展出「七七乳加巧克力」,而是放上了全新品牌「巧諦可蒂」(CHOTTY & COTTY),因為這是三十五年來第一次,宏亞開始嘗試讓新生的巧克力產品線,放掉「七七」這個金字招牌。

傳奇誕生:巧克力+牛軋糖定價比舶來品便宜,做多少賣多少

七七乳加巧克力,正面臨銷售量下滑,從極盛時期的每年一億五千萬條銷量,跌到五千多萬條的危機,它該如何自我搶救?

這個台灣巧克力界的奇蹟,誕生在一九七○年代。現任宏亞董事長張豪城與董事張添兩兄弟,早年在迪化街專賣南北貨,他們發現,進口巧克力一盒上百元仍有銷 路,而巧克力不是大宗商品,統一、義美等國內具規模大廠,認為這塊市場太小,沒有投入。兩兄弟看好此商機,再加上歐洲的牛軋糖創意,於是發展出今日,七七 乳加巧克力內有花生、外面再包覆一層巧克力的產品。

七七乳加巧克力當初以一條五元的定價,比進口產品便宜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做多少賣多少,供不應求,」張添形容當年盛況。

但,「七七巧克力」所展開的第一次冒險,也在無預警下展開。

全球化威脅:巧克力關稅驟降開發新產品線,和國際品牌競爭

一九八七年,在中美談判下,巧克力進口關稅從一九七○年代的一○○%,驟降到一七‧五%,對手競爭條件變好,但是宏亞需求的進口原物料如砂糖、花生、乳製 品等,卻因為政府要保護國內農民,沒有同時降低關稅。這讓七七乳加巧克力很早就感受「全球化」威脅,開始思考如何跟國際品牌競爭。

宏亞的做法是,選擇幫七七乳加巧克力延伸眾多產品,如「新貴派」。

新增產品線絕非易事,為了新增餅乾用的威化線,張添甚至賣掉台中老家土地。過程中也有失敗,一款藍莓薄派,賣不到一年就下架。宏亞統計新品有大約一半以上 陣亡,他們小心翼翼,因為一支不成功的產品,就是上千萬元虧損。一九九八年,宏亞為求多角化跨足紅酒生意,但專業不夠,不懂如何賣,當年出現創業以來唯一 一年的虧損。

賺小錢的路線讓張家兄弟倆一直小心翼翼,專注經營本業,不與大廠做正面競逐。

前進中國:行銷戰吃苦頭初期虧兩億,改台製外銷才賺錢

但中國的崛起,還是讓七七乳加巧克力做出第二次的大改變。

一九九○年代開始,大陸市場開放,「大家鼓勵我們去,都說那邊市場很大……,」張添說。看到同業發展的成功案例,直到二○○二年,保守的宏亞才終於進入大 陸市場。結果,產品還沒賣起來,昂貴的廣告行銷和通路費用已經讓宏亞吃不消。張添說:「他們早期去的是人家拿錢排隊去跟他買東西,我們是拿錢請人家幫我們 賣東西。」這讓宏亞總共認列了超過兩億元的虧損。直到二○○七年以後,改為台灣生產外銷,透過經銷商進入中國,去年中國市場的營收貢獻達三億元,占全公司 營業額超過一成,在中國市場的冒險,才開始賺到錢。

即便七七乳加巧克力已經用最保守的方法在兩岸銷售,但全球化還是逼著現在的七七,展開第三次冒險。

年輕人消費口味正在改變,五、六年級可能都是吃七七乳加巧克力長大,所以對此品牌有感情。但新的一代,卻因為台灣市場開放,吃著各國品牌的巧克力長大,過 去十年,七七乳加巧克力銷量開始下滑,更慘的是,這兩年飆漲的原物料單價,造成二○一○年產品成本上揚一二%,毛利率降低四個百分點;二○一一年產品成本 上揚六.六%,毛利率降低二.三個百分點,讓其堅持薄利多銷的路線再也行不通。

高價突圍:改做精品巧克力第二代接手,先擺脫七七平價印象

宏亞的第二代、張添的女兒,現任總經理張云綺,決心發展高價品牌巧克力突圍。她想讓宏亞生產的巧克力,可以開專賣店,在百貨公司專櫃銷售,一公克可以賣二.五元到三元,比七七乳加一公克○.三元,最高多出達九倍。

但新品牌若還是掛在「七七」底下,會脫離不了過去的平價品牌印象。宏亞一直以「七七」自豪,只要是巧克力產品,都是掛在「七七」品牌下,創立三十六年來第一次脫鉤,讓內部也經歷一場心理革命。

「以前(上一代)只要把品質做好就很好了,現在競爭這麼激烈,要能永續經營下去,更重要的是品牌價值,」張芸綺說。

三十五年來,七七乳加巧克力只漲價五元,因為大家對成本很敏感,但一旦做高階巧克力,「這挑戰我們以前的定價策略,還要花很多行銷費用去拱它,」張芸綺說,這做法不免遭受質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這麼貴,賣得動嗎?」

新舊兩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原本在「巧克力共和國」內有販售公司產品的商店,張添希望把所有七七和禮坊全系列商品都放上去,因為這是宏亞的榮耀,但張云綺 認為,這裡不是便利商店貨架,應該是藉此去凸顯高階巧克力的價值感,「你要花很多時間跟老人家溝通,我們在做的品牌,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我們訪問張添時,他說,他也在學習放手,「你會不放心,但你一直做就沒有人銜接。」他也坦承:「我年紀大了,想法也比較老舊,企業經營要交給年輕人。」

三十五歲的七七乳加巧克力需要改變,背後的推手,也正尋求讓品牌年輕化的方式。這是一般休閒產品品牌少有的經歷,因為一般的產品壽命通常只有三年。

七七乳加巧克力能否躲過墜落的浪潮,尚待時間印證。但是它經歷的,幾乎就是台灣中小企業過去數十年來的歷史。面對全球化,既然無法迴避,那就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冒險,讓自己改變,讓自己走出去,讓自己有更多籌碼存活下去。

【延伸閱讀】從便利商店,賣到百貨專櫃——宏亞食品大事紀1976 在迪化街賣南北貨的張豪城與張添,創立宏亞,資本額五百三十五萬元。1977 第一支七七乳加巧克力上市,售價五元,一上市大紅。

第1次冒險:產品多角化1987 巧克力成品進口關稅從一九七○年代的一○○%大幅降至一七.五%。1988 延伸至餅乾類,七七新貴派上市,至今七七共有八大系列產品。1998 轉投資經營紅酒,賠掉上億元。

第2次冒險:進軍大陸市場2002 走入中國,初期替當地大廠代工,生產威化夾心餅乾。2004 發展自有品牌,連年虧損超過兩億元。2007 重進中國,轉為由台灣外銷出口。

第3次冒險:發展高階品牌2009 第二代張云綺接棒,啟動組織改造。2011 斥資三億興建「巧克力共和國」觀光工廠,跨入觀光、餐飲領域。2012開創第一支沒有「七七」商標的巧克力品牌「巧諦可蒂」,預計以專賣店或百貨專櫃形式呈現。資料來源:宏亞食品

【延伸閱讀】最長銷巧克力銷售密碼

賣出67.5億條七七乳加1977年上市至今賣出67.5億條,可堆成約28萬座玉山的高度。

年吃8.4條/人35年來,平均每個台灣人一年吃掉8.4條。

賣了35年台灣休閒食品類商品平均在通路的壽命為3年,七七乳加產品賣了35年。

只漲1倍當年一個麵包5元,現在平均25元,等於漲了4倍;七七乳加從5元漲到10元,只漲了1倍。

資料來源:宏亞食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17

投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要冒險!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0fs.html
投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要冒險!

這個時候是加倉的好時機,如果你還有閒錢的話。在此刻談論風險好像真的不太適合,只是當股市上漲時,大家更不可能會聽得進去。

大家都想多賺錢,但千萬不要輕言集中重倉、不要借貸、不要短錢長投(比如半年的生活費用)。1)你不可能預計到傻瓜能有多傻;2)可能你就是傳說中的傻瓜。

沒有人可以對任何股票100%精通,即使你就是大股東。任何企業都有可能破產,價值投資和什麼集中投資,股價越跌越買一點關係也沒有。

康菲石油、愛爾蘭銀行股價暴跌後我也沒有看見巴菲特增持過,相反經常能夠看見巴菲特在股價上漲後不斷增持。我相信"越跌越買"原意指的是估值上面的越跌越買,而不是股價上的越跌越買。

價值投資不代表看好時盲目樂觀,孤注一擲。"愛拼才會贏",陳水扁是樣品。

投資時不要冒任何會導致永久性失去本金的風險,Never!

我們只要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將來到底會是一億、三億還是十億資產,分別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但是把當我們和一無所有的破產人士比較,將毫無疑問地大家都是大贏家。

一般情況下而言,我防範本金巨虧風險的方式有三:1)永不借貸;2)對行業和個股設置投資上限(按投資時的市值計算);3)在合理偏低的估值下買入;4)不向浮虧金額超過30%的股票加倉。

再說一遍也不算多:投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要冒險,不必冒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