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企业: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1123.html

来有些蹊跷,在汉语的“强大”一词中,本来是“强”在前,“大”在后,但在政策文件和商业媒体中,不知从何时开始“做大做强”成了对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主流表达方式。

更有意思的是,著名的美国《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大公司排名(The World’s Largest Corporations: Global 500)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全球500强”,而不是老老实实地直译为“全球500大”。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近年来,有多少国企与民企老总以进入这个所谓的全球500“强”榜单作为企业奋斗的重要目标(如果不是终极目标的话)?又有多少机构热衷于以营业收 入为指标为中国企业排名,制造中国企业(包括国企、民企)的100“强”、500“强”榜单?显然很多国人至今仍认为企业的规模与竞争力之间存在高度正相 关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政策制定者、商界精英及学者虽然承认大不一定强的现实,但却认为做大企业是做强企业的必要条件,即企业要做强,首先要做大,以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

规模决定一切?

在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中,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带来单位产出成本的下降,但单位产出成本是不会永远随规模下降的,企业存在一个最优 效率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简称MES),它是U形或L形平均成本曲线达到最低点时所对应的规模。也就是说,一个工厂或企业要想获得最大成本效率的话,其产量至少要达到 这一基本规模。在实践中MES的大小可作为衡量不同产业中规模经济程度的一个直接指标,MES越大,该产业中规模经济就越明显,大企业相对来讲就越有成本 优势。可见,企业最优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所在产业的技术特性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跨国企业在汽车业比比皆是而在水泥业寥寥无几,为什么是麦当劳 而非高端的法国菜餐馆在全球连锁经营的原因。

那么是不是在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中规模就会成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了呢?也不尽然。以我国钢铁工业为例,一个以高炉炼钢为核心技术的钢铁企 业的MES要达到年产800万~1000万吨粗钢的规模,如果按照这个标准2009年我国只有16家企业越过了800万吨这一门槛。难道其他数以千计的钢 铁企业就一定会因存在成本劣势而被这16家大企业吞并或边缘化吗?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产业 “合理”的集中度不仅受MES大小的影响,而且与该产业的市场规模息息相关。直观上讲,市场需求越大,该产业所能够容纳的企业数量也就越多,小企业所面临 的规模劣势也就相对来讲不那么重要。对照我国现实,即使是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我国的钢材产品表观消费量仍高达5.42亿吨,比2008年 的4.53亿吨增长近20%,竟已占到全球钢材消费总量的48.4%!若先不论这一巨大的消费量本身是否合理,我国钢铁产业目前的低集中度在这样的一个市 场环境中并不是没有存在逻辑的。

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在看到世界钢铁产业集中度日益上升,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通过一系列跨国并购成为全球钢铁业巨无霸后,也希 望用大力提升产业集中度的方式培育数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企业。但问题是如何用政策的力量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产业集中度上升了、企业进入世界 500“强”名单后就完事了吗?以我国产钢第一大省河北省为例,宝钢多次希望通过市场方式与邯钢重组而未果,但在省政府强力主导下全省主要国有钢铁企业合 并、组建河北钢铁集团,2009年粗钢产量超过4000万吨,取代宝钢一跃成为我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并进入了《财富》杂志的榜单。然而“做大” 容易“做强”难,以《财富》500“强”2009年的数据为准,河北钢铁营业收入超过259亿美元(列全球第314位),但利润仅为1.35亿美元,这样 算下来吨钢利润只有可怜的3.35美元!也就是说,在消耗了大量的煤、铁矿石、水资源,雇用超过12万员工后,该公司在去年平均生产1吨粗钢才赚了20多 元人民币,这恐怕不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数据。

反观《财富》榜单中我国唯一的一家民营制造业企业——江苏沙钢集团(2009年我国非国有上榜企业只有3家,另外2家分别是高科技行业的华为与金融 保险业的平安集团),2009年营业收入不如河北钢铁,钢产量仅为前者的65%,但吨钢利润为14.3美元,有前者的4倍多。此公司直到2005年才突破 800万吨的MES门槛,但这并未妨碍它在上世纪90年代与本世纪初的高速增长,靠着出色的成本控制、运营效率及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沙钢近年来一直是国 内仅次于宝钢具备较强盈利能力的钢铁企业,它也是在“做强”的过程中“做大”的典范。

再看看宝钢,虽然国内第一大钢企的位置已被取代,但凭借着它的先进技术及对国内高端钢材市场(如汽车板、家电用钢等)的控制力,其盈利能力在国内仍 是不可动摇的:2009年宝钢集团的利润近14.5亿美元,吨钢利润达到37.3美元。随着国内钢铁业产业重组的不断深入,媒体上经常报道河北、山东等产 钢大省通过行政手段组建大型钢铁集团,产能已超过宝钢,对宝钢的行业龙头地位产生了挑战。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产能叠加是不会对宝钢产生实 质性的威胁的,笔者认为,宝钢千万不要被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所迷惑,坚持“精品”战略,坚决拒绝进行为扩张而扩张的并购、重组活动。今年6月宝钢在未来5 年的发展规划中将2012年实现的粗钢产能从8000万吨下调到5000万吨,这在笔者看来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策。其实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这个产能目标是否 科学,而是千万不能让一个数字主导了企业的发展、经营战略,为达到某个既定的产能目标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跨区域、跨国生产与并购很有可能是得不偿 失的。

产业高集中度之殇

目前流行的“产能与规模崇拜”与国际上频频出现的大规模并购也是有密切关系的。以世界钢铁业为例,2006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年年中,世 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塔尔(Mittal Steel)运用在这个行业中非常罕见的敌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的方式吞并了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安赛乐(Arcelor),新合并的企业在北美、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及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钢铁生产与销售 基地,在这个传统上集中度非常低的产业中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巨头。并购完成后安赛乐米塔尔的钢产量超过1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0%。2006年 年底2007年年初,当时年产量只有640万吨的印度塔塔钢铁公司(Tata Steel)在资本市场上以67亿英镑的巨资收购了年产量高达1830万吨的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Corus集团,在这个行业中上演“蛇吞象”的好戏,开新 兴市场经济体企业收购发达国家大企业之先河。合并实现后,塔塔钢铁在2007年成为全球第六大钢铁企业。

可想而知,这样一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无疑会让中国钢铁业的决策者们产生相当程度的紧迫感甚至焦虑感,迅速扩张产能似乎成了时不我待的选择,否则就会在 国际竞争中被这些钢铁巨头边缘化。但现实情况又真的是这样吗?有意思的是,上文提到的这两个钢铁巨头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比许多中国钢铁企业显得更加脆弱, 理论上存在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成本及风险控制等优势并未显现出来。

安赛乐米塔尔在2009年把粗钢产量削减了三成左右,只有7750万吨,但净利润只有区区的1.18亿美元(吨钢利润1.5美元),比我们的河北钢 铁集团还少,这不禁让人质疑所谓全球化运营所带来的规模优势能否成为其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塔塔钢铁则更惨,巨资买下主要位于英国与荷兰的高成本钢铁产能 后,利润逐年下滑,2007年有30亿美元利润,比宝钢当年赚的钱还多,2008年就只剩下10亿多美元了,2009年全集团亏损4亿多美元。虽然该公司 在印度国内市场上是盈利的,但人们不得不怀疑该公司是否有能力在短期内让那些高价购得的欧洲资产“止血”,它会不会成为前些年TCL集团在欧洲并购故事的 翻版呢?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让人觉得很有可能。

既然这些并购“明星”们的抗危机能力不如预期,那么谁才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最赚钱的钢铁公司呢?答案是韩国的浦项钢铁(Posco)。这家以“精 品”战略而非以产能扩张为导向的著名钢铁企业在2009年的利润为25.22亿美元,比位列亚军的宝钢多了10亿多美元。上世纪90年代末,浦项曾是全球 第一大钢铁企业,近几年来在产量上已陆续被安赛乐米塔尔、宝钢等企业超越,但浦项并未因此而自乱阵脚,盲目扩张。

近几年来,它将年产量一直保持在3000万吨出头的水平上,在此期间虽然也进行了积极的全球布局,但并未盲目“跟风”进行大规模的海外建厂与并购, 且该公司的盈利能力一直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记得前几年有人还曾质疑日韩钢铁企业的战略过于保守,但这一战略在全球经济衰退时期充分显示出了自身的意义 与价值。

行文至此,有人也许会说你只以钢铁行业为例,是否有以偏概全之嫌?为何不看看航空业中的波音与空中客车、碳酸饮料行业中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呢?

可问题在我看来,这几个行业才是特例,大量的制造业与消费品产业都并没有出现这样极端的产业集中化趋势。以汽车业为例,菲亚特集团的董事长在上世纪 80年代就曾预言,在日益全球化的汽车产业中只能容纳下不超过6个大型跨国企业,但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一个相当动态、开放性的产业演化过程:美国大企业的衰 落,日本丰田过快扩张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解体,中国在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后本土企业的逐渐崛起等等。全球汽车业中远远不止五六个主 要竞争者,以目前的产业集中度,没有任何一个或几个跨国公司可以强大到联合起来将产业新进入者“扼杀在摇篮中”。即使是在航空业与碳酸饮料业中,双寡头垄 断的结构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众多企业都想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在动态竞争过程中,目前的企业能活下来是因为成功地培育了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 力。

最后需要澄清的是,笔者绝非一概反对企业以并购为手段进行快速的规模扩张,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大鱼吃小鱼”,还是“强强联手”,抑或是“蛇吞 象”,企业要对自身行业的竞争态势有深刻的认识,对自身资源与能力的现状有冷静客观的分析,对并购所能带来的潜在协同效应与困难有充分的估计与认识。尤其 是一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企业,口袋里刚刚有了点自己赚的辛苦钱,也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就草率出击,去满足企业领导人与政府官员的个人成就感与民族自豪 感。最重要的是,并购重组与产能扩张是手段,而绝非战略目标本身,为并购而并购、为扩张而扩张将犯兵家之大忌。就像拳击比赛,拳王的身材很健美、肌肉丰 富,但天天去健身房练就一身肌肉并不能使人成为拳王。“强”是因,“大”是果,倒因为果,贻害无穷。

(作者为英国剑桥大学商业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3

先做大或做強?

2011-7-11  TCW




管理能力決定企業競爭力。台商競爭模式,像螞蟻雄兵,許多中小規模企業群聚打仗,在利基市場,可做到全球第一、第二,但能在大市場打深度戰爭的企業不多。隨中國市場質量快速變化,台商現在深切感受到管理能力再升級的壓力。

《商業周刊》獨家邀請兩岸第一學府管理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與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四位頂尖學者一同剖析台商企業致勝之道,並分兩期刊出,上集比較兩岸管理思維差異,下集為台商提出管理盲點及解方。另外,策略名師湯明哲則撰文為台商提供管理能力再升級思維架構。

台大:台商該有圍棋思維北大:陸企還不夠精緻化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如果拿下圍棋來比擬企業管理的廣度與深度,我覺得在中國市場下的棋,就像是十九乘十九的標準圍棋,而在台灣下的,則是象棋。圍棋, 有三百六十一子,象棋,只有三十二子。

過去台商以外貿為主,後來做製造,從ODM(設計代工)起家,價值創造流程相對簡化。這麼小的地方,就是將士相車馬炮,以車換炮,或是將軍抽車,企業可能在某些市場做到頂尖;但相對,中國的企業布局與以前不一樣,開始講要用十年、二十年去布局。

如果用台大教授湯明哲的比喻,企業管理的廣度、深度可用圍棋一到九段的棋力來分出高下,用此為標準打分數,各位對於兩岸的企業會打什麼樣的分數?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以下簡稱蔡):中國的企業非常多元,很難一言以蔽之,但平均段位應該處在經營計畫管理階段,真能做自主創新,有自己管理特色的不多。但是也有華為、中興通訊,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級)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學位項目中心主任張志學(以下簡稱張):中國幅員太大了,平均來講,中國好的企業可能在四段,還差一點點,但是像華為,我想它已經到世界級最後的關卡了。

尤其大家看到在第四代移動通信上,它的技術專利數量是全球設備商的榜首。它是有策略的,(以前它)是追隨者,二代(通訊技術)不行,三代在邊緣,所以它提前布局到四代,這個策略決定涉及所有管理層面……,它靠組織能力來創造創新。

華為的預判是做得很好的,公司有一個戰略規畫部,不管是二○○八年的金融海嘯還是其他,它會想提前兩、三年做因應,而這個戰略意圖,又貫穿到研發,研發團 隊又會去做分工,去追蹤事件發展,做法就像大學教授或是頂尖實驗室的工程師一樣,然後還會去預判預演,這一點(做法)與世界級企業不會有太大差別。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書行(以下簡稱李):台灣企業平均管理的廣度與深度可能介於(圍棋棋力)五到六段間,好的企業可能到七或八段。以高科技來講,台積電,從創新、人事管理、生產安排,已有世界級的表現。但是台灣世界級的公司有多少?可能還是很少。

台灣企業往往在某種程度上深度很夠,譬如說製造,但是整體來看,廣度加深度又有問題。可能大部分的企業,它要在十年間、二十年間再突破有瓶頸。 觀察企業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去看它的管理精緻程度。今年四月,我去中國,知道了一家太陽能的公司,一做就是全球第二大,一下子超越了尚德-中國第 一家在紐約掛牌的太陽能公司。我當然很驚訝,但它能不能二十年都可以很成功呢?

例如說,宏?痋A在我念大學時,它還是很小的公司,走過兩次成功轉型,現在正面臨第三次;台灣的長榮航空,很穩健, 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有沒有創新?但服務模式能不能走向世界級水準?

台大:台商平均段數較高北大:陸企管理棋力不一

黃:台灣企業除行銷、銷售外,開始深入思考為顧客加值,管理深度好像到了七段, 但進入大廣度市場,面臨國際競爭時,有管理廣度的挑戰。

但講到內地(中國)企業,有一關我過不去。國家講計畫經濟,國營企業怎麼轉過來?如果對質量的講究這關沒有打破,那麼管理的深度與廣度要再進階爬到四、五段,那是很大的門檻。台灣企業也經歷過那種痛苦的轉型期……。

蔡:中國企業在質量上還有問題,這是我們知道的事實,但是,我特別同意李院長的看法,看企業或看經濟發展,要看比較長的時間。

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就人均(每人平均所得)來講,還是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準,(因此)大部分消費者對質量沒有太大要求,他願意付的premium(溢 價)也不是這麼高,對企業來說,提供質量很高的產品,你需要的成本但消費者不認同, 這市場是做不起來的,所以它必須提供消費者正好性價比(編按:性能價格比)的產品。

台大:陸企管理面臨轉型北大:台商要先掌握中國

當然,(至於)企業需不需要去做更差異化的策略,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至於李院長講到,有些(台灣)企業也在創新,為什麼沒有成為世界級的企業?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你要有世界性的舞台,並抓住時代趨勢。現在全球化時代,好 像所有企業都可以公平競爭,但企業面對的往往不見得是一個公平的競爭市場,在裡面你要有自己的戰略優勢。如果一個企業,想在十年二十年後成為世界級企業, 它一定要看到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趨勢。

北大代表

1.蔡洪濱經歷:北京大學莫里斯政策研究所所長 現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2.張志學經歷:北京大學行為科學實驗室主任現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學位項目中心主任

台大代表

1.李書行 經歷:台灣大學會計系暨研究所主任 現職: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2.黃崇興 經歷:美德州奧斯汀ARC管理顧問公司專業顧問 現職: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

【延伸閱讀】名師觀點》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緻管理,台灣還差一步(作者:湯明哲)

台灣的企業管理隨著經濟發展而進步,在一九五○年代,戰爭破壞了生產設備,當時的企業只要生產出產品即可盈利。接著,從生產經濟逐漸進步到高科技,在經濟高成長的年代,只需要粗放的管理就可以隨著經濟的大潮往上挺升,經商沒有不賺錢的,粗放式的管理其實也可以成功。

所謂粗放式的管理,就是簡單的管理,決策模式就是拍腦袋定案,依決策者直覺,而不靠分析,行銷上,也不用講究品牌定位,找到好的代言人即可,人事管理方 面,鑽了賦稅的漏洞,以股票分紅為主,反正分得夠多,也不用做三百六十度績效衡量。財務方面,只要股票上市,就可股票換鈔票,融資管道也很簡單,不用費心 思發行債券和經營投資者的關係。

但隨著經濟成長變緩、國際大廠進入、國際貿易興盛、競爭增加,企業經營必須要走向精緻管理。

企業經營是上萬個不同的動作和流程所構成,細緻管理是以策略整合貫穿整個企業經營,在每個細節上累積競爭優勢,積沙成塔,在市場拉開和對手的差距。

廣度不夠,低附加價值擠壓利潤!

基本上企業管理可以分為管理的廣度和深度。管理的廣度指的是全方位的管理,對於公司的營運要面面俱到。從管理的功能而言,有生產、研發、財務、人事、行 銷、組織結構的設計,最後還需要策略管理將所有管理功能部門串聯對齊公司目標,公司還需要設計一套套作業程序將營運統一一致化,再利用知識管理創造學習型 的組織。

管理廣度越廣的公司,能替股東創造的價值越高,一般的公司事實上很少樣樣俱到,例如大多數OEM(委託代工)的公司以製造見長,缺乏其他管理功能,因此附加價值有限,當買主集中度增加後,利潤率只好下滑,似乎走到死胡同。

管理的深度指的是在某一管理功能是否做到盡善盡美,以行銷為例,簡單的行銷是選擇目標市場,執行4P(編按:行銷理論,指產品、通路、價格與促銷),找個 好的代言人,做做事件行銷,再高竿一點的會研究消費者行為,再高竿的會用多品牌策略,再高竿的會用資料庫行銷(Data Base Marketing)。

同樣的,從策略管理的角度,SWOT分析、五力分析、競爭生態分析,到國際化策略,利用資訊系統做為競爭武器,也有深淺之分。再如生產管理、研發管理、客戶服務等等,從策略、戰術到細節規畫與執行的徹底程度,均有天壤之別,管理好的公司,段數也高。

如果有量化指標,例如十個管理功能代表管理的廣度,每個管理功能又有十個深度的指標,最好的公司是一百分,可以得出每個公司的評比分數。這個分數就代表公司的「管理能力」。從管理能力的觀點,可以解釋一些現象。

由於管理需要廣度,任何個人無法成為全能管理專家,因此獨裁式管理缺乏廣度,老闆腦袋多大,公司規模就多大,即使不獨裁的公司,通常CEO(執行長)的背 景限制公司的廣度,工程背景的CEO多偏重在製造和研發的深度,財務背景的CEO容易對行銷和製造不熟,筆者的觀察,大多數台灣公司管理的廣度不夠,只靠 一、兩個有深度的絕活創造價值。

深度不夠,靠勞力競爭難國際化!

也因為管理廣度的需要,美國MBA(企業管理碩士)要求修習十八門課程,專業化的MBA沒有存在的必要。

台灣公司和跨國公司相比,深度上也比不上,只好靠低廉勞力,包括工程師,在競爭企業間的競爭,就是管理上深度和廣度的競爭,如果以下圍棋做比喻,管理的深 度和廣度,就如同圍棋的段數,管理能力三段的企業,只能賺三段的錢,而且,最重要的是:三個三段的棋士,打不過一個九段的棋士。

MIT史隆管理學院的副院長有次來台時,言及國際性的大公司一定要具備技術創新能力,或者品牌經營能力,或者成為價值鏈上的價值整合者(Value Integrator),可是根據他的觀察,台灣的企業大多是簡單的經營模式(生產)、簡單的策略(成本導向)、簡單的組織結構,很難成為跨國公司。關鍵 在於管理廣度和深度均不夠。

管理的段數不是一蹴可幾的,必須靠著時間逐步發展,台灣公司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逐漸從粗放管理走向精緻管理,在生產上,台灣公司,尤其是電子業,比世界 大廠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品牌、國際化、研發、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離世界水準還有一段距離,做到八、九段管理的公司仍屬少數,這是不是管理學院可以填補 的缺口?(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副校長、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延伸閱讀】現代企業管理能力,如同圍棋分九段

現代的管理功力有如下圍棋一樣,由低至高約可分為九段,管理段數的高低,直接影響每位員工附加價值的高低。

段數:一段 模式:初級管理 內涵:即目視管理,管理者透過個人巡視與監督,指導員工行為、規畫、任用與績效評估。

段數:二段 模式:設備管理 內涵:牽涉設備投資,可說是turnkey(全面解決方案)管理,物質缺乏時代,買到機器生產即能獲利,不須複雜管理,像整廠設備輸出。

段數:三段 模式:產品管理 內涵:管理重點在價格與成本,生產上有突破,能大量生產,但仍以單一產品為主,價格和成本是主要競爭武器。 段數:四段 模式:成本管理 內涵:重視經濟規模與生產成本,生產除了發揮經濟規模外,更錙銖必較,一滴一點全面降低成本。

段數:五段 模式:品質管理 內涵:除成本控制,再加上品質控制,存貨制度加以改善,能達到即時供貨系統:公司規模擴大,管理複雜度增加,必須靠標準作業程序做經營管理,管理資訊系統也要上軌道,盡量降低人治色彩。

段數:六段 模式:創新管理 內涵:增加研發附加價值,在成本已降低條件下,從事創新。從事以時間為主的競爭,產品比新和比快。台灣有名的精密機械業多在這個階段。

段數:七段 模式:行銷管理 內涵:創造行銷上的附加價值,不再以價格做唯一競爭武器,有能力用品牌及行銷手段賺取更高利潤。對顧客有更深度了解,建立顧客關係管理系統(CRM),同時將競爭優勢移轉到其他國家,成為國際化的公司,例如宏達電。

段數:八段 模式:策略管理 內涵:創造新策略定位,例如成為價值整合商,或在價值鏈上進行跳蛙策略(指直接切入新一代技術,或跳過中間商,直接與消費者溝通的策略)。

段數:九段 模式:品牌管理 內涵:將各部門最進步做法融合為一,有策略創新,行銷上建立資料庫行銷,有深度的消費者洞察(customer insight),從而建立品牌定位,生產達6個標準差,研發有大量專利牆的保護核心科技,且做到內部創業機制。最重要是有獨特公司文化,以公司願景激發 員工工作熱忱,以工作環境而非金錢做為主要激勵手段。管理能力上能勝任一系列購併策略和整合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7

谷歌擬做強摩托羅拉:Android陣營忠誠度受考驗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17/zOMDcyXzM1NzgzOQ.html

距離蘋果、微軟和RIM(黑莓)聯合團隊以45億美元拿下北電網絡6000項專利的時間僅僅一個半月,谷歌就閃電般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公司。

海外媒體報導,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7月中旬才開始與摩托羅拉移動CEO桑傑·賈(Sanjay Jha)進行收購談判,也就是說,谷歌上市以來最大金額的收購案從談判到敲定僅用了一個月左右時間。

可見雙方董事會股東在該收購案上的意見基本保持了高度一致。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來自蘋果和微軟的市場和專利官司威脅,已經迫在眉睫。

8 月10日,德國杜塞爾多夫地方法院裁決,三星公司平板電腦侵犯了蘋果公司的專利,對三星Galaxy Tab 10.1平板電腦發佈初步禁令,禁止除荷蘭之外的歐盟成員國銷售和進口上述三星平板電腦,違者最高罰款35萬歐元。而在德國被蘋果起訴的不僅是三星,還有 摩托羅拉的Xoom平板電腦,自然三星的敗訴也成為摩托羅拉的前車之鑑。

無奈之舉?

因此,從上述時間沙盤推演進度來看,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並不是一個積極的動作,而是基於市場現狀和專利威脅下的一個被迫行為,或是一個無奈的舉動。

「一 旦Android陣營長時間身陷專利糾紛,自然會影響Android開發者的積極性,而沒有開發者就沒有新的應用。如此一來,Android產業鏈將陷入 一個惡性循環,就像多米諾骨牌被推倒一樣,谷歌再想挽回就難上加難。」創新工場點心智能操作系統COO黃莊指出,因此谷歌在與北電網絡的專利失之交臂後, 閃電般收購擁有1.7萬項專利的摩托羅拉移動,就是為了緩解HTC、三星目前所遭遇的專利官司壓力,同時也解決整個Android陣營的專利疑問。

既然該收購是一個被動和無奈的舉動,自然為「谷歌+摩托羅拉」組合未來發展埋下很多不確定因素。以「谷歌+摩托羅拉」組合主動挑戰蘋果,或將導致整個Android陣營倒戈。

「谷 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最開心的應該是微軟,其次是諾基亞,而難受的應該是谷歌。」艾媒諮詢CEO張毅指出,作為手機硬件廠家,摩托羅拉是所有手機廠家的競 爭對手,谷歌將摩托羅拉移動納入旗下後,無論是HTC、三星,還是中興和華為,都不會將Android作為自己唯一的智能手機操作平台。因為,如果摩托羅 拉借谷歌資源雄起,最先威脅的不是蘋果,而是其他Android手機廠家。

而現有的智能手機平台可供其他手機廠家選擇的只有微軟的Windows Phone,三星、HTC等手機廠家或許會選擇Windows Phone作為市場後手。

相 反,諾基亞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選擇上,一直搖擺不定,儘管遭遇董事會股東的反對,諾基亞還是決定嘗試一下Windows Phone。而智能手機平台比拚是的海量應用,沒有Windows Phone手機陣營,就沒有Windows Phone應用開發者。若HTC和三星轉投Windows Phone,自然會拉動Windows Phone的開發者陣營。從而根本解決微軟和諾基亞在Windows Phone上最大的難題。

運營商之需

正基於此,佩奇在谷歌官方微博上刊登的聲明中強調,進一步強化整個Android生態系統是收購摩托羅拉的主要原因,而該交易不會改變谷歌將Android作為開放平台的立場。

不過,黃莊指出,目前判斷Android平台未來是否開放還為時過早,到今年10月、11月Android 4.0出爐後,谷歌是否還會堅持開放,還是會厚此薄彼,才能下最後判斷。

「就 目前來看,Windows Phone並沒有任何來自市場的拉動力。」黃莊指出,Android之所以在短短兩年多時間佔據智能手機操作平台43.3%的份額,除手機廠家的推動,還 有消費者也希望除了蘋果iPhone外,還有第二個選擇。現在Android已經迅速上位,滿足了消費者需求,自然制約了Windows Phone快速發展的可能。

而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對手機廠家最大利好在於運營商的服務能力上。現在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手機市場,運營商 定製手制主導市場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但蘋果與全球各地運營商合作太過強勢,合作中往往讓運營商陷入雞肋的尷尬境地,所以運營商也急切需要蘋果 iPhone之外的第二供應商。

但是,無論是谷歌還是Android在服務運營商的能力還有所缺乏,甚至在怎樣讓硬件和軟件完全吻合運營 商需求上,都存在諸多問題。摩托羅拉作為老牌的手機廠家與全球各地運營商都有著多年的合作,可以說對運營商的需求瞭如指掌,正好可以彌補谷歌 Android操作系統的缺陷。

「一旦上述問題得以解決,將大大降低所有Android手機廠家進入運營商定製的門檻,從而徹底制約蘋果對運營商挾制,最終實現谷歌打擊蘋果的目的。」黃莊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00

華圖教育: 做強容易,做大很難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3&id=5914

  這個依靠國考培訓起家的教育機構已經不滿足於「新東方第二」, 湖南人易定宏的新目標是蘭德公司。

  文/本刊記者 田茗

  2011年是華圖教育的風光年。這年,以公務員考試培訓和圖書出版起家的華圖不僅開始佈局教育全產業鏈,行業內投資併購做得風生水起,還召集全國千餘 名員工來北京總部舉行十週年慶典。員工們意氣風發,沉浸在即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喜悅中。如果可能,這將是第一家在國內上市的教育培訓機構。

  2011年12月29日,北京迎來了這個冬天的第二場雪,華圖教育在總部對面的中關村眉州東坡酒樓宴請媒體。高級副總裁於洪澤致辭歡迎,同時解答了外 界最關心的上市問題:「我們已經完成了內部的股份制改造,整體的管控、組織機構的協調都已經完成了,就看國家政策了,會選合適時機上的。如果可以,我們希 望下次宴會是我們的上市慶功宴。」

  創始人兼董事長易定宏開席後才出現。他一改往日休閒夾克裝束,穿上了西裝,肩上還搭了條紅色羊絨圍巾,看起來帥氣不少。當他信步走到桌前還沒來得及落座時,在場記者便急於向這位主角求證上市時間,易定宏只簡單回了句「你們別信他,他是開玩笑哦」。

  在先前的採訪中,易定宏曾表示不著急上市,談判時向投資方達晨創投聲明「你非讓我去上市,那我就不讓你投」。可他一邊又說:「肯定會上市,投資人並不期望只靠分紅,一定是要靠上市退出的。所以我不想上市,他也會逼我上市的。」

  上不上市,其實並不妨礙易定宏作為生意人的自信。他說,華圖100%會上市的,「做到這麼大的企業,不上市都難」。他試圖委婉地表示,自己不會像新東 方那樣自戀,凡事親力親為,也不會像安博那樣膽大盲目,不思整合。當然,最讓他驕傲的是,現在的華圖比2006年新東方上市時規模要大很多。用他的話講, 華圖上不上市對他而言都無所謂,現金流那麼好,不缺小錢。

 

  不算小的狹縫市場

  在華圖教育的收入中,80%以上來自當家業務公職培訓。

  2006年1月1日《公務員法》的頒佈,確立了公務員綜合管理類、行政執法類、專業技術類分類考試的結構,主任科員以下的非領導級職務「凡進必考」; 如果在系統裡還想陞遷,從主任科員到廳局級以下,所有人還需要考試——這個群體佔整個公務員隊伍的85%,甚至95%。在某種程度上,公職培訓的蛋糕就完 全確定下來了。

  華圖最早切入這塊市場,說是機遇,也可說是無奈之舉。2001年9月,易定宏辭掉了廣州商學院的教師工作,借來10萬元錢,托部隊朋友關係坐空軍 E276貨機來到北京。出發那天,父母、妻子都蒙在鼓裡,以為他去北京出差。可對這個敢為天下先、敢冒天下險的湖南小夥子來說,卻是全新的征途。

  起初,易定宏註冊成立了北京華圖宏陽教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當時恰逢律師資格考試、法官考試和檢察官考試三考合一,市場上鮮有合適教材。易定宏找到北 大、清華幾大名校教授編寫教材,賺得了北上第一桶金,他還了借款,買了車。但好景不長,2004年,司法部開始統一教材,易定宏的賺錢之路遇阻,但他堅信 考試輔導領域的商機,把目光轉向了公務員考試教材。

  華圖的國考教材受到了眾多同學的歡迎,隨著涉及面越來越廣,華圖為讀者提供了組織答疑服務。通過教材中插夾招生簡章的方式,第一次開班就招到了70多人。2004年,華圖確立了公務員培訓和考試輔導教材出版的兩項主業。

  如今的華圖有35所直營分校,200個學習點,在北京公務員培訓市場上佔到50%以上份額。華圖出版的教材成為多個省份的指定材料,自主研發的模塊化 課程在學員中獲得熱烈響應。大多核心班、封閉班、面試班,通過率能達到70%。在一期特種班裡,43人中有41人「金榜題名」。

 

  終身教育的相關多元化

  公務員考試剛結束不久,又正值寒假,12月份是華圖一年中課最少的月份。但華圖網校業務部卻忙得不可開交。元旦前一天下午6點半,海淀劇院東側的華圖 總部,工作人員陸續下班。二樓行政辦公區的人基本走完了,一樓卻是一派繁忙,會議室裡七八名老師圍坐在一起商討教案,蔡金龍則在自己的工位上一邊整理 PPT演示稿,一邊與助手交談。再過半小時,他要進錄影棚,錄製行政能力測驗推理部分的強化班課程。

  「在基礎班課程,大家已經系統學習了各項知識點,而在今天的強化過程中,希望大家對於整體事物的認識更趨於底層。推理分為四大塊:圖形推理、類比推 理、邏輯判斷和定義判斷。在圖形推理的複習中,我們需要先挖掘規律,再進行空間重構;類比推理的關鍵詞是濃縮,先辨析二元關係,再進行二級辨析;在邏輯判 斷中,我們主要把握優先原則,先使用什麼條件,後使用什麼條件,在整個論證過程中樹立標靶(論證情景),一旦分析好論證的情境和結構,對於標靶的加強和削 弱就一目瞭然;最後是定義判斷,這中間需要瞭解關鍵詞與詞和詞之間的符合性驗證。這就是我們這幾個小時要系統濃縮進行交流的,讓大家在短時間內能夠用更底 層的規律共同回顧和認識,從而得到強化和提升。」

總部一層東南角偌大的錄影棚裡,蔡金龍站在一塊互動電子屏幕前,很快進入了講課狀態,抑揚頓挫的語調與平日面對學生時並無兩樣。他對時間把握得非常準確,每塊知識點幾乎用了相同的時間錄製完成。

  蔡錄製的衝刺課程將在元旦過後正式上線,由於設備問題,他不得不將後半部分拖到2011年最後一天錄製。作為行測推理的名師,蔡目前很少在基礎班講 課,他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教研和錄製衝刺班課程上。2010年,華圖網校營收3000萬元,預計2011年營業額將突破億元,超過整個集團業務的10%。

  穩定增長的網校業務其實只是華圖未來體系中的一部分。根據易定宏的構想,加上針對服務型政府目標打造的政府服務體系,以及旨在提高職場人士全方位素質的優職培訓,華圖將形成以教育培訓(公職培訓、優職培訓及華圖網校)和政府服務為支柱的完整知識服務系統。

  提出這樣的三位一體的知識服務系統,其實跟華圖所處的行業環境息息相關。公務員市場雖然足夠大,市場成熟,但又太過細分。每年參加公務員考試的百萬大 軍中,絕大部分是從不參加任何培訓,只買教材的「裸考族」。非裸考人群人均花費三四千元,這個市場其實也就幾十億規模。對於華圖這樣的培訓機構而言,永遠 都要做新單市場。如果依舊固守在自己的領域裡,老闆們一定會想:「我下一個市場在哪裡?」

  很顯然,易定宏早已想明白了:「公務員考試培訓增長還不錯,但可能不會像2008-2009年那樣急速增長。能增長多少年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易定 宏總是對標俞敏洪,「新東方最早做托福,如果現在還只做托福,那早就死定了」。無論是公職培訓還是優職培訓,華圖一直在影響著年輕人。當這部分人入職或大 學畢業時,華圖幫他們找到好工作;就業之後,華圖希望持續影響他。

 

  易定宏還想做蘭德

  當然,易定宏也有自己的個人理想。「我的困惑和俞敏洪是一樣的,他也不是只想做考試培訓。我們都是希望辦大教育,為國家作貢獻。」但另一方面,易定宏 又試圖走與新東方不一樣的道路,他通過投資的方式切入一些相關多元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2010年推出好會計項目和小語種培訓項目,還在為考研、中小學 招教等新業務佈局。為此,華圖成立了「華圖資本」平台,陸續投資了如優職、愛語特、好會計、元培翻譯等機構。

  易定宏甚至把華圖的定位引向了「做中國的蘭德公司」的民間智囊諮詢培訓機構這個方向。希望為政府提供戰略諮詢、數據調查、幹部培訓、軍轉干、「三支一 扶」、村官、選調生、招警、招教考試輔導和政府部門區域規劃、政府應急管理等項目培訓。一年多下來,該項目已小有收穫,實現了一兩千萬的產值。不過,諮 詢、培訓、編教材「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多元化,對一個專家型創業企業來說,風險常常遠比機遇更大。

  「企業做強容易,做大難。」易定宏感慨說,「公務員考試就是那麼大,你只能把品牌做強,你不可能把公務員做到新東方那麼大,只能做到在這個領域知名度數一數二。」如今實現多品牌多元化運作,為了在強的基礎上把企業做大,同時,業務拓展有利於資源整合,打通上下游。

  「你看聯想集團前幾年併購IBM的PC後差點被拖垮了,虧損嚴重,但是他有聯想控股啊。假如說政府業務這塊有問題,我還有教育培訓和其他多元化品牌。」易定宏也絲毫不避諱,他的集團佈局是照著聯想做的,他曾經最希望聯想控股投資華圖,而不是達晨創投。

  但是做大企業,他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挖掘誰適合創業?成熟企業和創新企業員工的收入怎麼分配?「創業企業的待遇不會太高,我2006年工資才 2500元,可現在的副總薪水都很高。如果讓這些人去創業,一年就會花掉投資費用。二是他們本來有很高的待遇,創業的積極性也不會太高。職業經理人很好培 養。冒險精神哪能培養?」

  27歲的副總裁吳正杲就是華圖內部創業的典型人員。兩年前,他離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加入華圖做財務總監。一年間,他不斷髮揮潛力,得到了易定宏的賞識,如今全面負責政府服務業務。

  「政府智囊服務業務,必須有一個價值來引導大家做這次創業,我們選擇去做,一是有高尚的價值引導,二是有廣闊的市場前景。」12月初的一個週一下午6點,剛剛開完會的吳正杲匆匆回到工位上等一所外地分校的校長。在華圖,他沒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與普通員工坐在一起。

  吳所謂的高尚價值,就是去影響政府,從民間給政府反映一些心聲。華圖專注於給中國政府提供智力思維信息服務,或者在規劃決策上提供更好的建議。對於廣 闊前景的判斷在於,「因為中國有一個大政府,大政府有很多的功能。但這些功能不可能靠自己人不斷增加編制就能完成,只有依靠民間或第三方的信息」。他舉例 說,比如做一個發展研究中心的項目可能需要50個人,但政府不可能為此招50人去佔用財政預算,它可以委託民間機構去做。雖然國家目前有這麼多的幹部學 院、黨校,這些機構都是按照匹配的行政區划去建立的,在編制不擴大的情況下,課程跟不上時代發展,只有第三機構才能都提供這樣的服務。

  但這位「少將」卻也有自己的顧慮。最重要的是時機問題,「領先三步是先烈,領先一步是先驅,我們想做先驅不想做先烈」。吳在上學時是個好學生,他仍記 得管理學提到的理論:最高級的第五類企業是創造生活方式的企業,但是創造生活方式要有前提——適度領先。「我們是為中國政府提供服務,所以發展步調,與政 府行政希望第三方發展的步調是否一致最為關鍵。」

  這天,吳穿著一身黑色中山裝。他這麼做是刻意掩飾自己的年齡。「我的年齡在公司是保密的,如果別人接觸我的第一印象是我跟他的孫子一樣大,會先天性地輕視你。」

  當然,在業務上他還面臨更重要的壓力。作為一個民間機構,數據調研的長期積累是實際操作中的一大困難。「我們不像國家統計局,它是強制命令你蒐集數 據,我們需要自己的採集數據方式和調查方法。」每做一個問卷,華圖都要投入一份成本。同時,給領導幹部做自主選修課程和給學生做一個課程也完全不同,做領 導培訓是給一個人群講很多課,而公考培訓是給很多人講一個課,這對華圖的要求又不一樣了。

  如果政府業務能順利做起來,那時候,易定宏的華圖或許就不僅是新東方第二。當然,蘭德公司不是想出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9

劉振亞發新書談管理:做強做優核心業務是企業發展之本

近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國家電網公司原董事長劉振亞撰寫新書《超越•卓越》在北京舉行了首發儀式暨專家座談會。

《超越•卓越》一書從國家電網公司成立初期的形勢分析入手,描述了國家電網公司十多年來推進管理變革、持續轉型升級、實現電網發展方式和公司發展方式“兩個轉變”,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電網企業創新發展之路的不平凡歷程。

作為國家電網公司原董事長,劉振亞曾經管理的國家電網公司已經連續12年獲得國務院國資委業績考核A級,世界500強排名從第46位上升至第2位,躍居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名榜首。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閻曉宏副局長席會議並講話。他指出,國家電網公司的發展歷程,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成就舉世矚目。《超越•卓越》既是對作為世界500強第二位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歷程的總結,也是其他國有企業可資借鑒的良好教材。

中國社科院工經所所長黃群慧認為,國家電網是中國的大型企業在當今世界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大背景下如何進行管理創新的樣本。企業怎樣適應大的環境變化,如何通過創新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是很大的挑戰。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高度評價了劉振亞所積極推動的特高壓電網的意義,“我國工業上有三大名片,第一個名片是高鐵,第二個名片是特高壓智能電網,第三個名片是核電。國家電網在特高壓智能電網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無人驅的、原創性的、引領全球的創新性成果,為世界能源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作為兩大電網之一,南方電網公司總經理曹誌安也表示,《超越·卓越》一書不僅系統總結了國家電網公司十多年來的創新實踐,更豐富和深化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理論體系,創造性提出了世界範圍內能源電力可持續發展的決策,對於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推動能源電力行業清潔綠色高效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

以下為劉振亞在書中發表的一些核心觀點:

1. 轉變電網發展方式,核心是堅持大能源觀,遵循電網發展規律,立足於我國國情和能源可持續發展,改變就地平衡的電力發展方式和區域分割的電網發展模式,加快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幹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構建中國能源互聯網,促進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推動清潔替代(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和電能替代(電能替代其他終端能源),保障能源安全、清潔、高效、可持續供應。

2. 轉變公司發展方式,核心是堅持集團化運作、集約化發展、精益化管理、標準化建設、信息化融合、國際化經營方針,立足於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改變松散粗放的管理方式和封閉低效的經營模式,加快建設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治理規範、管控科學、業績優秀的現代企業集團。

3. 超越,是精神,也是行動;卓越,是目標,更是境界。超越、卓越,集中體現了胸懷全局的大局意識、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和永不自滿的憂患意識,是國家電網公司建設百年老店、實現基業長青的“企業之魂”。

4. 堅持改革創新。勇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持續推進企業管理變革,突破體制機制障礙,解決各種難題挑戰,勇攀世界科技高峰,搶占全球能源發展制高點,激發企業永續發展動力,鑄就強大核心競爭力。

5. 堅持以人為本。持之以恒強化企業黨的建設、隊伍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以事業凝聚人心、以文化鑄就力量,在攻堅克難中錘煉隊伍,實現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

6. 堅持求真務實。始終做到忠誠、擔當、盡責,困難面前不怕吃苦、利益面前不怕吃虧、委屈面前不怕吃氣、挑戰面前敢擔風險。

7. 全球能源互聯網,實質是“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從深層次看,全球能源互聯網是集能源傳輸、資源配置、市場交易、 信息交互、智能服務於一體的“物聯網”,是共建共享、互聯互通、開放兼容的“巨系統”,是創造巨大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價值的和平發展平臺。

8. 做強做優核心業務是企業的發展之本。發展特高壓,沒有現成技術,只能靠自主創新。國家電網克服重重困難,實現特高壓核心技術的全面突破,登上了世界電力科技最高峰。

9. 充分配置和利用企業資源,要加強集約化管理,其總體思路是: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為目標,以加強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為重點,以標準化建設為基礎,以信息化為支撐,堅持集中、統一、精益、規範、高效原則,強化資源管控,實行統一運作,理順工作機制、優化業務流程、壓縮管理鏈條,建立一貫到底的管理模式、組織體系、制度標準、業務流程和信息平臺,做到全面覆蓋、上下協同、管控有力、運轉高效,提高人財物核心資源的集中度和調控力, 最大限度發揮規模效益,防範經營風險。

10. 遵循規律,占領理論制高點;追求高遠,占領發展制高點;銳意變革,占領管理制高點;敢為人先,占領科技制高點;責任至上,占領文化制高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17

習近平: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據新華社報道,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10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他強調,要通過加強和完善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使國有企業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成為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壯大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為我們黨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勝利的重要力量。要堅持有利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的方針,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作總結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張高麗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國國有企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民生改善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功勛卓著,功不可沒。

習近平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總的要求是:

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緊緊圍繞全面解決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弱化、淡化、虛化、邊緣化問題,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不動搖,發揮企業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保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重大部署在國有企業貫徹執行; 堅持服務生產經營不偏離,把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作為國有企業黨組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企業改革發展成果檢驗黨組織的工作和戰鬥力; 堅持黨組織對國有企業選人用人的領導和把關作用不能變,著力培養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企業領導人員隊伍; 堅持建強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不放松,確保企業發展到哪里、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里、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就體現在哪里,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習近平強調,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組織落實、幹部到位、職責明確、監督嚴格。

習近平指出,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的有機統一。國有企業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歸結到一點,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要明確黨組織在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的權責和工作方式,使黨組織發揮作用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要處理好黨組織和其他治理主體的關系,明確權責邊界,做到無縫銜接,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

習近平強調,黨和人民把國有資產交給企業領導人員經營管理,是莫大的信任。要加強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的黨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引導他們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增強黨性修養,從思想深處擰緊螺絲。要突出監督重點,強化對關鍵崗位、重要人員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管理,完善“三重一大”決策監督機制,嚴格日常管理,整合監督力量,形成監督合力。

習近平指出,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是堅持黨對國有企業領導的內在要求。要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進廠務公開、業務公開,落實職工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充分調動工人階級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企業在重大決策上要聽取職工意見,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必須經過職代會審議。要堅持和完善職工董事制度、職工監事制度,鼓勵職工代表有序參與公司治理。

習近平強調,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是黨在經濟領域的執政骨幹,是治國理政複合型人才的重要來源,肩負著經營管理國有資產、實現保值增值的重要責任。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必須做到對黨忠誠、勇於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要堅定信念、任事擔當,牢記自己的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把愛黨、憂黨、興黨、護黨落實到經營管理各項工作中。面對日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要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帶領廣大幹部職工開創企業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黨管幹部原則,保證黨對幹部人事工作的領導權和對重要幹部的管理權,保證人選政治合格、作風過硬、廉潔不出問題。要讓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在工作一線摸爬滾打、鍛煉成長,把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良將賢才及時選拔到國有企業領導崗位上來。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既要從嚴管理,又要關心愛護,樹立正向激勵的鮮明導向,讓他們放開手腳幹事、甩開膀子創業。要大力宣傳優秀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的先進事跡和突出貢獻,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企業家創新、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濃厚社會氛圍。

習近平強調,全面從嚴治黨要在國有企業落實落地,必須從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制度嚴起。要同步建立黨的組織、動態調整組織設置。要把黨員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礎性工作抓緊抓好。企業黨組織“三會一課”要突出黨性鍛煉。要讓支部成為團結群眾的核心、教育黨員的學校、攻堅克難的堡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企業黨組織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來抓,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既講道理,又辦實事,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

習近平指出,各級黨委要抓好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地方各級黨委要把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納入整體工作部署和黨的建設總體規劃。國有企業黨委(黨組)要履行主體責任。要加強國有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抓好巡視發現問題的整改,嚴肅查處侵吞國有資產、利益輸送等問題。

劉雲山在講話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執政地位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事關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具有很強的戰略性、思想性、針對性,是加強新形勢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獻,對於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要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講話精神上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23

新華保險高管調整就位 新一屆管理層瞄準“做強”目標

10月28日,新華保險發布公告稱,公司第六屆董事會擬聘任黎宗劍、楊征、劉亦工、李源、龔興峰、於誌剛擔任公司副總裁。其中,楊征兼任公司首席財務官(暨財務負責人),龔興峰兼任公司總精算師、公司董事會秘書。聘任嶽然、苑超軍、朱迎、劉起彥、王練文擔任公司總裁助理。其中,嶽然兼任公司首席人力資源官,朱迎先生兼任公司首席風險官(暨合規負責人)、審計責任人。前述所有人員應當按照有關監管要求,獲得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核準的任職資格。

新華保險同時宣布,聘任萬峰、黎宗劍、楊征、劉亦工、李源、龔興峰、於誌剛、嶽然、苑超軍、朱迎、劉起彥、王練文擔任公司執行委員會成員。這意味著,自今年3月份萬峰接任董事長之後,新華保險新一屆管理層至此正式確立。

新華保險迎來“萬峰時代”

今年3月,萬峰獲得第六屆董事會聘任,成為新華保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從其言行不難看出,萬峰上任以來,延續了新華保險戰略轉型,繼續強調回歸保險本原,並提出“加快轉型發展,強化自主經營”,進一步夯實了新華的轉型戰略,規劃實施了具體的加速轉型路徑。

萬峰曾表示,在未來經濟下行,投資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必須推進產品轉型,不能再做高回報的理財產品,而要著力發展沒有投資壓力的保障型產品。新華的結構調整第一要優化產品結構,加大保障型產品供給,包括養老、醫療、健康(重大疾病、護理、失能等)、壽險、意外險5大類產品。

在萬峰的強力推動下,新華保險的業務結構改善明顯。2016年上半年,在保費結構上,新華保險達成首年期交業務收入135.87億元,同比增長45.9%,占首年保費的比重較2015年同期提升14.4個百分點;年期結構上,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收入76.80億元,同比增長25.6%,占首年期交保費的比例達56.5%;產品結構上,健康險保費占首年保費的比重達到15.0%,較上年同期提升5.9個百分點。萬峰強調,新華保險未來要依靠續期保費的增長來推動整個業務的增長,這也是國際上大的、特別是成熟的壽險公司普遍選擇的發展模式。

全面轉型“做強”新華保險

在上市險企2016年半年報發布的營銷員渠道總人力中,只有新華保險減少了約1.7萬人,降幅達6.5%。但公司月均有效人力達到11.4萬人,同比增長37.8%,其中績優人力6.9萬人,同比增長65.2%。按照人力全口徑計算,新華保險營銷員渠道首年保費收入增長27.1%,總人力同比增長26.0%,保費增幅大於人力增幅,這說明隊伍人力產能有效提升。

接近新華保險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公司從全面預算模式向自主經營轉變,以增收節支為主要手段,加大創費力度是新華保險財務管理轉型的主要內容。

對此,萬峰表示,在低利率時代,應當盡量減少公司利潤對利差的依賴,積極提升死差和費差的利潤貢獻度。因此,要大力發展風險保障型產品,加大傳統保障型產品占比,依靠死病差和費差實現公司利潤的穩定提升,確保新華保險戰略轉型實現“軟著陸”。

據了解,在新華保險年度計劃工作會上,萬峰曾提出,新一屆領導層的主要目標,是帶領新華保險“做強”,全力以赴持續優化業務結構、提升自主經營水平、強化銷售隊伍建設、堅持穩健投資策略以及堅守風險防範底線。

2016年初,在中短期保險產品帶來的部分險企規模保費飆升形勢面前,新華保險專心進行結構調整,逆勢發力長期期交產品。上半年公告數據也顯示,新華保險保費結構、年期結構及產品結構明顯優化,保持向好勢頭。即使前三季度保費約934.18億元同比仍略遜於同期,但降幅已較年初顯著收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30

生產性服務業:上海著力做強最大的一塊經濟拼圖

工業轉型升級關鍵在於生產性服務業,近年來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呈現穩健發展的態勢,但對標國際城市,上海還需要加強軟環境建設。

上海正在全力打響“四大品牌”。近日,由上海市發改委牽頭起草的《全力打響“上海服務”品牌加快構築新時代上海發展戰略優勢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下稱《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高端化拓展。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生產性服務業自身的更新和升級很快,要求這個城市特別有活力,要能夠吸引相應的人才進來。“上海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要對標國際城市,要加強軟環境建設,比如人才的流動性、良好的創新生態,很好的公共服務、金融服務等配套能力,找創投是不是容易等。”

呈現穩健發展態勢

從國際經驗看,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於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如果沒有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大發展,很難從產業鏈的低端邁向中高端。

近年來隨著發展重心轉向高端制造業,上海也開始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上發力。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去年11月在松江區調研時指出,當前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提升制造業能級,特別是發展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是上海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要進一步發揮上海科技、資本、人才集聚優勢,在現有基礎上取得新的發展。

近日發布的《三年行動計劃》中,打響“上海服務”品牌提出的八大任務之一就是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高端化拓展。

這一任務對提升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的設想是,重點打造三個品牌,即著力打造支持創新創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品牌;著力打造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品牌;著力打造細分領域專業化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品牌。

早在2014年,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為9094億元,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工業,達到38.6%。

而在5月8日舉行的上海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會上,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傅新華介紹,2017年上海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實現營業收入約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156.31億元,增速9.9%,占GDP比重達到43.66%,全市生產性服務業繼續呈現穩健發展的態勢。

陳憲對記者表示,目前上海服務業占GDP比重已超過70%,這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貢獻很大。從規模上來說,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得已經不錯,但仍然有增長空間。“十三五規劃講要把上海制造業占比控制在25%,服務業要到75%還有一定的空間,而這個空間主要應該由生產性服務業來貢獻。”

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2015年通過國家驗收,成為繼上海光源後第二個落戶浦東張江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上海市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0%左右;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三分之二左右。

如何繼續促進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陳憲對第一財經稱,要從誠信和知識產權兩個問題入手。

“人家對你服務品牌的信任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我們現在講營商環境,更多在講政府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一個方面;其實營商環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誠信,當你的品牌有很高誠信度的時候,你就會聚攏很多客戶,人家就會把很多東西轉移到你這里來提供。”陳憲分析說。

“同時,生產性服務業很多方面都跟知識產權有關,比如研發、設計等,這對知識產權要求很高。如果一個地方這些方面有問題的話,生產性服務很難聚集。”陳憲表示,對標國內城市上海算做得比較好的。但上海不能僅僅對標國內城市,要對標國際城市來改善上海的誠信和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從而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

對標國際城市

在國內城市中,上海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處於前列,但對標國際城市,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陳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生產性服務業自身的更新和升級是很快的,比如現在很多行業都轉到人工智能來了,用人工智能的算法來改造傳統制造業,這就要求你這個城市特別有活力,特別能吸引各種新的人才。

陳憲說,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人工智能城市中,倫敦和紐約走在前列。其中,倫敦不管是金融、人工智能、創意產業在國際上都處於領先水平,而紐約的文化藝術產業在全世界也最發達。“城市的更新使得新興產業不斷地往有市場需求的地方發展,這就要求這個城市有充分的活力,有非常好的環境,這樣才能聚集到所需要的人才。”

生產性服務業要往專業化、高端化發展,這對人才和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有比較高的要求。“上海在這方面還有距離。比如,相比倫敦、紐約等城市,上海在人才引進方面受到的限制和障礙較多。前兩天剛開始給一些外籍人士發放永久居留證,但領這種證也並不是很方便,國內人才在上海落戶還要打分。在人才流動性問題上,上海和世界其他知名城市也有很大的不同。”陳憲對記者舉例分析道。

除了人才問題,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還有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因素。“特別是軟環境方面,比如創新生態如何,是否有很好的公共服務、金融服務等配套能力,總而言之就是和創業創新有關的軟環境。對新興產業發展所需要的配套能力都決定著一個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的強弱。”陳憲補充道。

現在,上海把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推動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舉措。

《上海市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在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高端化拓展上,提出了三大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

首先,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要求,加快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等生產性服務業。

其次,強化制造業企業服務化轉型要求,加快發展總集成總承包、供應鏈管理、融資租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

最後,強化服務專業化、市場化要求,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服務、商務咨詢、售後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和品牌建設等生產性服務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