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錢藍圖主宰能否發達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2724


投資、投機, 長期而言, 技術最多只佔五成。心理往往更為關鍵。技術稍具根基, 但戰績徘徊不前時, 改善心理質素, 往往比學多幾招新招更為有效。

你問十個人「想唔想發達」, 十個有九個就都會話「想」。 但很多人的潛意識, 其實是拒絕發達的。換句說法, 潛意識跟想發達的意識水火不容、火星撞地球而不自覺。初初聽到這個理論, 也半信半疑。後來朋友說了他的親身經歷之後, 有更深窺投資心理學堂奧之感。

先說一下理論。每個人對於金錢和成功, 內心都有著一份藍圖(Money blueprint) 這份藍圖深植在各人的潛意識裡中,像程式一樣, 控制著人於金錢、投資的想法、感覺和行動。小朋友白紙一張, 對萬事萬物並無定見, 像海綿一樣, 將身邊的人, 尤其是父母的言行, 有理無理, 照單全收。以朋友J的經歷為例子, 老豆三代單傳, 為舊式的「二世祖」, 嗜好是叨番口大雪茄, 挽住籠雀仔去酒樓飲茶; 嫖賭飲蕩吹無所不好, 一揾到些少錢, 就花天酒地極速豪花。J由阿爺湊大, 感情深厚, 卻與老豆水火不容。阿爺勤力過新界牛, 一年365, 每日十幾個鐘頭捱世界, 一毫子都唔捨得駛。

名牌大學畢業後, J在職場中也算平步青雲, 在財富五百公司當管理層, 後來更創業。看似一帆風順, 但問題是辛苦到白了少年頭, 身家也像恆指, 只有波幅, 難見升幅, 博來博去得個桔。多年苦思不解問題癥結, 以為只是技不如人, 後來渉獵了心理學後, 才明白己是自己的程式設定出了問題, 自己唔俾自己發達。

原來J在家人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 繼承了阿爺的新界牛之魂, 潛意識對於不事生產、無所事事極為痛恨。但理智上卻極追求財務自由, 揾夠退休唔駛捱。潛意識跟意識互相衝突, 潛意識九成九會佔上風, 新界牛之魂主宰金錢藍圖, 自自然然注重過程的付出, 多於最終的結果。財務自由嘆世界, 鏡花水月而矣。另一個問題是由於J仇恨老豆的二世祖性格, 對於花錢享受心生拒絕, 缺乏富人對於金錢和物質的渴求, 難言破釜沉舟的鬥志, 只滿足於小勝小利, 大業當然不成。反觀股神, 14歲手不釋卷<<1000美元的1000>>, 為了賺十元八塊, 老點朋友剝光豬在高爾夫球場潛水執波賣, 更貪平不買潛水鏡, 求其買過二手防毒面具頂檔, D害到朋友上西天。手法匪夷所思, 他人切勿模仿, 但正是這種求財若渴的藍圖, 支配著巴老一生滾雪球的財富之旅。

就像名交易員Ed Seykota西科塔的名言:「勝好,敗好,市場總能人滿足。」金錢藍圖set得好,獲利才使人滿足。但很多人投機,潛意識求的是興奮、被人關注,甚至有意無意輸錢博同情。越輸越賭而不能自制,很有可能內在金錢藍圖出了大問題而不自知,不知改,危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1

品味人生》半路出家的品酒家 撼動全球葡萄酒產業 羅伯.派克 讓美國品味主宰葡萄酒市場

2011-7-18  TWM




從2011年2月開始,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把評鑑加州葡萄酒的重責交給接班人Antonio Galloni,曾經撼動全球數十億美元葡萄酒產業的他,真的要慢慢退出這個他一手創造的王國嗎?

以後是否會有第二位羅伯.派克?且讓我們來看看他崛起的故事!

撰 文.孫維敏、楊卓翰、張 治  攝影.吳東岳、陳俊銘、林煒凱圖片提供:大同亞瑟頓、酒堡、張 治點進許多的葡萄酒網站,你都可以發現在酒款品項下方有著 WA、RP或是PP這類的英文標記,比如RP:九十五分至九十七分,下方可能再加上一些描述酒款特色的評語,比方「單寧細膩」、「酒體醇厚之類」的描述。

到底這個PP、RP或是WA的意義為何?

派克影響力無人能敵

這 些代號都是代表出版︽葡萄酒代言人︾(The Wine Advocate)美國酒評家羅伯.派克(Robert Parker)的酒評分數(Parker’s Point),派克有「葡萄酒教父」、「葡萄酒帝王」稱號,他的酒評分數可以決定紅酒的價格,而他的刊物在葡萄酒界的影響力,自然不在話下。

不過,同時也有許多網站標榜著「派克評分下的遺珠之憾」,強調未經派克評分卻是優質好酒。不過不管你是贊同或是否定派克,幾乎沒有人可以略過派克在葡萄酒界的影響力。

難怪一篇《紐約客》(New Yorker)的諷刺漫畫中,派克穿著耶穌的袍子坐在山頂上,驕傲地拿著紅酒杯;山底下,酒莊老闆、酒商、投資人紛紛想爬到他身邊。對白寫著:「神啊!請告訴我這瓶酒幾分?」究竟一名半路出家的品酒家,如何撼動全球數十億美元的葡萄酒產業?

在二十歲之前,派克沒喝過什麼紅酒。直到上了馬里蘭州的大學後,他到巴黎找正在讀法文系的女友,才第一次品嘗到真正的紅酒,他第一口就迷上了。在那趟旅遊中,他和女友挑選最便宜的餐廳,把省下來的錢全部拿來喝酒。

回國之後,派克對紅酒的熱情不減,決定開始培養知識。他也和大學同學一起組成品酒會,從一瓶一美元的葡萄酒開始試起,並開始記下自己的品酒筆記。

他 在畢業後進入巴爾的摩農業銀行(Farm Credit Bank of Baltimore)工作,不過,當派克在銀行做著無聊的工作時,全球的紅酒市場正經歷劇變。一九七六年,發生有名的巴黎品酒會判決。美國加州的酒商找了 法國的知名品酒師,對加州及法國的紅酒舉行盲飲測試(Blind Tasting)。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結果美國紅酒大勝,引起了全球葡萄酒市場的大洗牌。︽時代雜誌︾(TIME)封面寫著「不可思議!加州擊敗法國!」 一二五年來,全球頂級五大酒莊的名單幾乎維持不動,而這個神話卻被美國加州的小酒莊打破。突然間,美國便宜的紅酒變得有吸引力。無名酒廠如雨後春筍般不斷 冒出,美國對酒的需求也瘋狂成長。

小酒莊封王開創新局面

派克看到了這個機會,決定放手一搏。七八年,在家人的財務協助下,派克的《葡萄酒代言人》雙月刊創刊號問世,強調所有酒都是自己付款,獨立挑戰權威意圖一覽無遺。

不 同於市面上文辭優雅的紅酒刊物,派克的雙月刊用字極簡,反映了他直截了當的美國人個性。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他形容一瓶酒「已經發臭,喝下去會危害健 康」,有力的敘述優劣立判。最關鍵的,派克用了一百分制來評鑑葡萄酒。這個計分系統,把酒的所有層次和特性,化為一個單一分數:比如六十五分到七十四分為 普通、八十分到八十九分為非常好,九十六分到一百分為非凡。

這套指標性的分數系統正是消費者最需要的。一般人只要有一個客觀的評鑑告訴他們,這瓶酒是好是壞?該不該買?而派克的分數正中下懷。雖然有人認為用一個分數來代表一瓶酒會扼殺了它豐富的特性,但是派克獨行俠般的正義形象、容易理解的分數系統,還是抓住了廣大消費者的心。

無視歷史光環只重口感

葡萄酒專家楊子葆和林裕森觀察此一現象,認為美國是葡萄酒的新興市場,這是很龐大的商機,消費者在短時間內想要買到理想的酒款,當然需要指標性的意見,派克的崛起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果。

派 克用淺白方式、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詮釋和評價葡萄酒,是他成功之處。與英國酒評家Hugh Johnson比起來,Johnson偏重在葡萄酒酒廠的悠遠歷史,但是派克只著重在葡萄酒的口感本身,他拿掉歷史光環,直接品嘗酒的口感,不重視是否有 名牌酒廠加持。林裕森強調,或許這就像是美式與英式的風格和偏好,英國強調精英口味和歷史光環,而美國則重視自我感受。

很快地刊物收入就和成本打平,派克開始每年到法國「直擊」酒莊,妻子則充當翻譯。

改變派克品酒生涯的大轉折,就從八二年的一趟法國波爾多之旅開始。當時市場上紛紛看壞八二年波爾多紅酒,而派克是唯一的正面評價,零售商抓緊這個機會,把派克的分數拿來大做宣傳;波爾多酒莊也大發其利,推出的預售酒一批比一批高價。

一夕之間,派克從沒沒無聞的獨立評酒師,被零售商化身成為主流的酒品先知。從此之後,派克的分數成了眾人追逐的焦點。

《葡萄酒代言人》的訂戶從一開始的二百人,在八六年暴增到一萬八千人,年收入達一百萬美元。生活無虞的派克決定從銀行退休,專心品酒。

他的「退休生活」每天要品嘗二十五款以上的紅酒,一周工作時間超過九十小時,一年要喝掉一萬瓶紅酒。為了保持味覺,他一天要喝五公升的水。派克還為自己的鼻子保險,金額高達一百萬美元,這更為派克增添了他味覺的權威。

「派克化」的紅酒市場

九○年代,蘇富比葡萄酒拍賣目錄開始使用派克評分,他的名聲如日中天,但爭議也隨之而來。派克公開承認,自己喜愛口感濃郁、果香味濃、酒體飽滿、橡木味強烈的紅酒,而這個獨立性並不隨著成名而有所動搖。

許多被評低分的酒莊,認為他的評分太過武斷,怨言越來越多,開始拒絕讓派克品酒。更有甚者,法國知名酒莊白馬堡的主人,還假裝邀他來酒莊品酒,卻關上大門,一邊放出狗來咬他,一邊對著他大罵。

一名宣稱自己已經「破解了葡萄酒公式」的釀酒師,針對派克的高分紅酒做出他的化學解析,並且研發出一套公式,成了「派克化」(Parkerization)最好的例證。

他指出,只要照著做,就能釀出最高分的酒。而號稱「紅酒整形師」的釀酒顧問,同時也是派克好友的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收取高昂的顧問費,指導全球超過一百家酒莊如何釀出「好酒」。

就像紀錄片「葡萄酒的世界」(Mondovino)中所言,經過羅蘭「指點」的酒莊,派克分數就能奇蹟似地大幅躍升。

其中,羅蘭喜歡使用的技術,包含延遲採收時間、發酵前葡萄籽長時間低溫浸皮、攪桶、微氣泡注入等新技術,就算是天氣欠佳的年分,也可以利用技巧彌補,釀出香豔濃郁的酒。

退居幕後 接班人現身

因此英文中有句話說,「That’s Parker’s wine.」就是形容一品嘗就知道是派克會給高分的酒,因為這些「派克化」的紅酒利潤豐厚,使得全世界的酒,不論來自何地,嘗起來全都一樣。

同時,因為派克喜歡丹寧強、果香濃郁和酒體飽滿的酒,這些是波爾多葡萄酒的特色,但是大同亞瑟頓董事長林淑明認為,像是勃艮地(Bourgogne)細緻優雅的風格卻被忽略低估,是十分不公平的事情。

但也有人支持派克,林裕森認為,雖然派克讓葡萄酒味覺越來越單一化,卻是在葡萄酒產業全球化與商業競爭下,不得不然的趨勢。

派 克在二○○三年起,把義大利區的品酒工作交給接班人湯瑪斯(Danial Thomases)負責,讓他來打分數,引起市場譁然。一一年二月,派克更把加州地區的評鑑重責交給另一位接班人加洛尼(Antonio Galloni),退出品評加州紅酒。葡萄酒教父漸漸退出品酒界的意圖,已經相當明顯。今天,《葡萄酒代言人》的訂戶超過五萬人,但大家已經開始討論, 「沒有派克的葡萄酒產業會怎麼樣?」雖然有某些歐美酒評家或是葡萄酒評酒網站,比如Jancis Robinson、Steven Tamzer或是http://www.burghound.com,也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但這些酒評家通常都只針對單一地區,不像派克是全面性的品 評各地區的葡萄酒,未來還有可能有第二位派克嗎?

雖然沒有人能預測,沒有派克的葡萄酒世界會是怎樣?不過直到今日,每瓶紅酒廣告旁仍然掛著派克分數;那分數,仍是紅酒愛好者選購時不可或缺的指標。可以肯定的是,三分之一世紀以來,他所塑造的帝國不會那麼快結束。你可以不相信羅伯.派克,但不能不相信派克分數。

派克大事年表

1976

發生有名的巴黎判決,美國加州酒商找了法國品酒師,對加州及法國的紅酒舉行盲飲測試,美國酒大勝。

1978

派克的《葡萄酒代言人》創刊號問世。

1982

市場上紛紛看壞1982年波爾多紅酒,派克成為唯一正面評價。事後證明派克的看法被市場接受。

1994

一家法國勃艮地的酒莊,因不滿派克在他的書中對其產品的評論,對派克提出誹謗告訴。

1999

法國總統席哈克頒贈榮譽勳章給派克。

2011

派克把加州地區葡萄酒的評鑑重責交給加洛尼(Antonio Galloni)。

葡萄酒專家也不能忽略的「派克分數」

前駐法代表

楊子葆

   派克的品酒著重在酒款本身,不過卻忽略了和料理的搭配性,尤其對於法國人來說,釀酒是為了生活,酒款與料理搭配也很重要。但是不可諱言,派克給高分的酒 款味道過於濃郁,有時候要找到適合搭配的料理並不簡單。並且在這個葡萄酒世界中,口感醇厚是美,但是單薄細緻也是一種美!同時派克的分數也代表了美國主義 的風潮,你不可能忽略他。

大同亞瑟頓董事長

林淑明

  林淑明每年都要赴法國試 酒,一天可以試到100款酒。雖然每試一瓶酒,她都在品味後立刻吐掉,酒精停留在口腔中的時間不會超過10秒,然後迅速記下自己的心得。但每天行程結束 後,她的嘴脣破裂,感覺疲累不堪。「品酒真的不是輕鬆的事情!」  派克的試飲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每年初春的「桶邊試飲」,各酒廠會將去年秋末採收的葡萄 釀製在橡木桶內初成雛形的酒,取出讓人試飲,派克會給範圍性的分數,比如,98到100或是90到91;第二種則是「樣本試飲」,經兩年橡木桶醇化之後, 酒商將裝瓶之後的酒款樣本寄到紐約給他,這時給的評分會較精準,有時葡萄酒的品質會出現變化,派克就會更正自己的分數;第三種是「老酒品評」,許多美國紅 酒大收藏家會邀請派克參加品酒,他會做成單一型錄分享給大家。派克《Bordeaux :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wines produced from 1961~1997》一書,就是他這麼多年來品嘗後感想的結晶。

延伸閱讀:與派克沾邊 就成發燒物  愛酒人士將派克分數視為聖典般對待,他獲得全球業界的矚目並挽救無數酒廠於倒閉危機之中,一直頗受爭議的他,其實是喝著碳酸飲料長大的美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與背景才能造成他的崛起?

   本書作者Elin McCoy是資深的葡萄酒作家,她在1981年便認識派克,親眼目睹他的成名過程,可說是葡萄酒界的insider(局內人)。她在本書中詳細描述派克的 人格特質,並揭露了葡萄酒世界的祕密,告訴讀者如何釀造優質醇酒和葡萄酒評鑑、銷售及販售的種種內幕,極具話題性。

  而許多葡萄酒世界的關鍵事件,比如1976年巴黎品酒會的全部過程,也都在本書中透過作者的妙筆生花娓娓道來。

  雖然派克一直爭議不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其實已經造就現代葡萄酒產業的新面貌。當葡萄酒已經成為生活風尚的一部分,一旦你只關注於嘴巴感受的品質,唯一可以信賴的就是自己的味蕾。

《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

:全球品味的制定者

作者:艾倫‧麥考伊(Elin McCoy)

譯者:程芸

出版:財信出版(2011年6月再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3

PC主宰傳奇 微軟親自畫下句點

2012-01-23  TCW




當台灣等待總統大選結果的同時, 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CES)也在拉斯維加斯(Las Vegas)閉幕。

今年CES沒有令人驚豔的全新產品,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一月九日晚上,微軟(Microsoft)的告別秀。

這是CES展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場演說。因為,這將是微軟最後一次參加CES。打從一九九五年比爾.蓋茲(Bill Gates)發表他第一場CES演說開始,微軟一直是這個展會最重要的台柱。這使得微軟執行長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的演說成了此次CES最受注目的表演,大家都想聽聽微軟告別演說,會端出什麼好菜?

鮑爾默在展前演說時,對著台下觀眾大秀諾基亞(Nokia)、宏達電(HTC)的新款微軟作業系統手機(Windows Phone),一不小心還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半小時前撥給他的電話也秀出來,引來會場一陣笑聲。

但有些意外的是,鮑爾默連Win8的推出時程都不願意透露。然而,比爾.蓋茲與鮑爾默在CES演說上缺乏革命性產品的窘境,其實在二○○六年已現端倪。這 七年裡,微軟唯一在CES上發表且有產業影響力的只有Win7。

微軟揮別CES,是如官方所言,與產品推出時間搭配不上,或有其他隱情?

個人電腦成長到頂擴張模式走向使用者經驗

向來預測景氣奇準的「鐵嘴」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認為,二○一一年不計平板電腦,筆電成長率不到三%,今年估計也僅僅約五%;資策會則預估,桌上型電腦今 年將衰退二%至四%,不改連年微幅遞減的頹勢。

如何讓電腦起死回生,微軟與英特爾(Intel)不約而同,在CES上所透露的做法,都決定仿效蘋果(Apple)。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李易聰在CES 觀察到,兩大業者明顯將重心從規格創新轉為「使用者經驗」,希望複製蘋果「從八歲到八十歲都能用」的成功模式,讓電腦市場的規模從現有的三億五千萬台再向 外延伸。

一位台灣資訊業主管私下表示,比起蘋果iPad使用的流暢度,筆電猶如上一世紀的古老產品。

微軟計畫將體感功能,從電視遊戲機Xbox360 Kinect延伸到電腦與電視上;控制靈敏度也將從過去只能辨認大動作手勢,進化到辨識手指的細膩運動,展場上還以射飛鏢等手指遊戲展示成果。

英特爾戰略推出最新手機平台方案

瑞典Tobii公司也來助陣,發表眼球追蹤技術,由電腦攝像鏡頭抓住眼球軌跡後運算,藉此取代滑鼠來控制電腦。這項技術向為身障者使用,未來將為了便利 性,用於普羅大眾。

英特爾宣布今年將有逾七十五款超輕薄筆電問世的同時,一邊計畫將增加支援觸控、聲控、手勢操控等更簡便的使用模式;一邊也正發動整個供應鏈,要讓超輕薄筆 電的售價與電池壽命可以力拚平板電腦。

不過陳瑞聰預估,今年第四季超輕薄筆電占整體筆電市場比率只有一五%至二○%,顯然英特爾不能將雞蛋全放在「個人電腦」這個籃子裡。一月十日CES開幕演 說中,英特爾總裁暨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找來聯想與摩托羅拉(Motorola)高層站台,不過站台的對象不是電腦,而是英特爾最新的手機平台解決方案。

英特爾在手機領域長年不得志,二○一○年以十四億美元購併英飛凌(Infineon)無線業務部門後,成果終於在CES上展出。不過華冠副總經理洪一峰認 為,英特爾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不只是要在手機市場分一杯羹,更要複製○三年迅馳(Centrino)將Wi-Fi晶片內建到筆電中的成功模式;只 是這次是把手機晶片統合到超輕薄筆電中,藉此平衡過度傾斜的資訊產品市場。

微軟戰略打造安謀架構手機系統

微軟則由鮑爾默在演講中力推WindowsPhone,並推出類似蘋果iOs的全新使用介面「Metro」,將信息轉化為方塊直接顯示在手機螢幕上,讓使 用者一目瞭然。今年還將針對手機處理器霸主安謀(ARM)架構推出專屬作業系統,以及為可攜式產品量身打造的Win8。

微軟如此用心,因為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統計,二○一一年第三季微軟手機全球市占率還不到二%,比二○一○年同期的二.七%還要少,等於它與英 特爾同樣沒能在高成長的手機市場卡到位。

儘管,英特爾仍將參展CES,明年起由微軟演說揭幕的傳統已不再。這兩家公司主宰電腦硬體規格超過三十年,卻在蘋果iPhone、iPad的軟體革命中徹 底敗下陣來。微軟揮別了CES,也等於揮別了由微軟定義全球最新資訊科技發展的機會,或許也正暗示由個人電腦帶領科技創新的趨勢,在今年正式畫下句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33

老闆 你不是主宰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2631.html

「我想幹什麼就干什麼。」這句話刊登於最近某期《福布斯》雜誌上,出自世界最富有的餐館老闆、億萬富翁蒂爾曼•費爾蒂塔(Tilman Fertitta)之口。這是否反映出成功企業家的一種普遍觀念?

毫無疑問,對這些人來說,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至關重要。在近期一次成功企業家聚會上,我對他們的首要追求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這些白手起家的男男女女幾乎不約而同地認為,自己最重要的動力是對自主的渴望,而非對財富、權力或名聲的追求。

的確,如果你自己當自己的老闆,那沒人能炒掉你。對以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為首的諸多企業家而言,被炒魷魚就是促使他們走上創業之路的「導火索」:這些人無不發誓,自己絕不要再被解僱。

富有的企業家還可以想穿戴什麼就穿戴什麼,遲到而不受罰,花錢擺平麻煩,度上一整年的假,提前退休或幹到幹不動為止,關掉公司,賣掉公司,把公司送 人,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公司門上,或是把自己的照片貼在每家分店裡——PizzaExpress的創始人就曾經想這麼幹(但經過我和合夥人勸說,他明白了 這不是個好主意)。

如果你擁有一家大企業,那麼這種所有權意味著,你有權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所有的企業決策。相比之下,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必須說服董事會支持自 己,有時還要通過股東投票來決定一些事情。他們本質上都是「打工仔」。實際上,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是一項很不穩當的工作,平均任職時間只有6年。

當然也有例外,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便是其中一位。在他去世後,所有關於他的傳略都描述了他有多麼的獨裁,以及他如何威逼下屬乃至號令顧客。但憑藉自己在蘋果(Apple)取得的非凡成就,喬布斯並沒有因這些看似不講理的行為而受到責難。

當然,非上市公司也有其他的利益相關者,即使公司所有的股份全在一人手裡。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員工、供應商、客戶,很可能還有債權方。

一些企業家給人的印象是,他們對上述人等毫不在乎。我認識一位准億萬富翁,他似乎把所有人都視若糞土,而且並沒有因此栽跟頭。他根本不在意官司和糾紛,而且似乎生意越做越火,態度也越來越傲慢。不過,由於他有點石成金的魔力,每個與他打交道的人都容忍他的粗魯。

政客們看上去是在執掌大權,但他們不過是臨時的看管人罷了。一旦他們離任或被選下台,一切影響力就都化為烏有。此外,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公務員的監督,媒體也像老鷹一樣盯著他們。一般說來,這些在公共部門任職的人自由十分有限。

有時也會湧現出獨裁者,其中有些人會長期掌權。但幾乎所有這類人,比如穆阿邁爾•卡扎菲(Muammar Gaddafi),都沒落得好下場,因為他們的領導權是非法的、是通過暴力獲得的。最終,民眾會揭竿而起,推翻暴君。

相比之下,商界大亨們是憑藉商業才華(或繼承)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他們積聚下來的財產和影響力,在任何情況下都受民法保護。

很多看上去不可戰勝的企業家,在工作中是自己旗下業務的一把手,在家裡卻只是二把手。他們以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但實際上,在家事(常常還不止這些)上說了算的是他們的配偶。

我一直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要對別人負責——不管這個別人是銀行、合夥人還是監管機構——實際上這個名單可以列成一長串。任何認為自己完全獨立於社會其餘部分的人,都是在妄想。

也許,當穿上制服時,所有那些高高在上的人都曾想過自己就是上帝——不管他們是將軍、外科醫師還是企業領導者。但如果他們不是反社會者(一些企業家很可能是反社會者),那麼即使他們短暫迷失在「主宰者情結」中,也會很快走出來。

以我的經驗來看,缺乏良心、自信過度膨脹的領導者終將陷入困境。經營是一門關於合作的藝術,需要的是說服和協商。希臘人早就知道,被傲慢籠罩的人將遭到報應。(譯者/徐天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55

【乾貨】學生和家庭主婦主宰的日本手游市場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7/56935.html

全球手機遊戲都在快速增長的同時,日本憑藉先天優勢,手機遊戲市場呈現飛躍式的發展。且日本是遊戲付費大國,這樣一塊肥豬肉想怕很多人都想嘗鮮,只是,日本本土遊戲強勢的當下,要打進日本的遊戲幾乎是鳳毛麟角。i黑馬向各位開發者推薦本文,一起探討了日本手游市場的現狀。

日本手游市場快速發展

日本手游公司Gumi的齊藤真介給出一組數據,近年來日本的家庭遊戲市場不斷下降,市場份額在2007年的時候有7000億日元,到2012年已經降為4500億日元左右;網頁遊戲市場也在經過連年的上升之後逐漸達到飽和狀態,並呈現出下降趨勢,2012年的市場為3361億日元左右。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手機端遊戲的快速發展,2014年預計市場約為5500億日元。目前日本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只有38%,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日本市場的角度看,安卓用戶還是一個持續上升的趨勢,IOS的影響力也不能忽視。日本大的運營商都只提供安卓系統的設備,安卓用戶要佔到50%以上,IOS佔40%以下,剩下的是Winphone、黑莓這些。

目前,在日本受歡迎的手機遊戲主要有,休閒、塔防、RPG 、ARPG,日本人氣遊戲就是卡牌對戰類的遊戲。

中日的風俗文化較接近,這為中國遊戲進入日本提供了條件,三國、西遊是兩國非常有人氣的題材,可以作為首次嘗試的突破口。

齊藤真介告訴記者,在收入方面,日本安卓和IOS市場的收入比例各佔一半左右。以IOS為例,AppStore上排名第一的手游產品每天可以獲得的收入在1.5億到2億日元之間;2—3名的日收入在1800萬到4000萬之間;4—9名的開發者可獲得收入600到1500萬左右。

手游主力軍:學生、家庭主婦

日本手游市場一直是全球最活躍的市場之一。YeahMobi中國區商務總監潘天雄告訴記者,日本玩手游的主力軍有兩種,一種是8至18歲的學生,他們的零花錢比較充足,會把零花錢放在遊戲上面,30至45歲的家庭主婦,還有就是被稱為中產階級的人,也會把零散的時間放在手機遊戲上,他們的可支配收入比較多。「日本人一直都有在遊戲上付費的習慣,買一個正版碟都要花幾百元,而且很多玩家是從掌機轉到手機上,付費很自然的成為他們的行為習慣。」火元素COO王卓如此說。

AppAnnie報告也顯示,早在2012年10月日本就是GooglePlay最掙錢的區域市場,佔整個GooglePlay收入的29%。人均支付(ARPU)已達50美元之多。

奇葩的日本市場

1. 進入日本市場條件嚴格,法務要相當有經驗,基本上設計一個音樂或者美術都會涉及到侵權的問題。當地的版權意識非常高。

2. 注重玩家的隱私保護。

3. 對美術的風格要求非常高,畫風基本不能接受中國的仙俠風格,當地的美術設計師的地位非常高,使用日本畫師的原畫或卡圖 都先要得到他們的同意和建議,有時會掛上自己的名字。

4. 日本的遊戲經驗豐富,基本都形成自己的理念,所以他們運營的工作態度十分嚴謹,做事方式都會考慮的十分周密,基本給你擬定的策劃裡面包含了應該包含的所有的東西,策劃案會非常的詳細。

5. 對社交要求很嚴格,有的需要屏蔽遊戲內自帶的聊天使用平台自身聊天系統,有的則是需要屏蔽手機號碼、MSN等等.

6. 玩家偏向PVE系統,團隊PK 相對好一些。

7. 推廣宣傳基本再日本是電視廣告最好,街頭和遊戲販售店介紹的大型海報和招牌,效果比較好,遊戲廳的推廣這兩年呈下坡的趨勢。

8. 碎片化的時間比中國要多。日本人在交通工具上的時間很長,聯網是分區域的,所以在系統上並沒有十分的豐富,都是弱聯網比較多,即時需要網的也是分步式而很少有要長時間需要保持持續在線的,更多時間你是在進行單機遊戲。

9. 剛開始下載遊戲的時候包是特別小的,但是實際玩起來就會有很多聯網下載,例如下載動畫,語音等。

10. 日本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市場。日本對別國文化的排外性也是不可否認的,在日本能夠成功的一般都是日本本土的遊戲,海外的遊戲也就只有一些韓國的遊戲和少量的中國遊戲,歐美的話僅有如COC,candy crush這種著名的遊戲。

日本也會挖坑 模式相對單一

日本市場遊戲挖坑付費也是比較多,基本是強化養成類的付費。

日本人喜歡養成類的系統,基本玩法的幾大模塊就是,任務,戰鬥,扭蛋,強化。而設計的核心付費方式就是扭蛋,日本人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扭蛋方法,單抽,連抽,累進式抽卡、隱藏式抽卡等等各種抽都有,直到抽出玩家想要的為止,他們的那種氛圍就是這樣的,(基於從小遊戲的概念和養成的習慣而言)

基於日本法律法規的要求,日本網遊的支付是區別於其他海外市場的。日本人買充值卡充值,如果6個月時間內,卡里的錢沒用完是可以退的,所以實際上遊戲中計算營收是只計算當月消費掉的。而且透支支付的情況幾乎是沒有的。在日本大家的觀念是對於300-400的遊戲費用很正常。

日本現在還是安卓為主流的市場,單人的付費率非常的高,達到45%以上,而且絕大多數的用戶是固話費率,他們的流量是包月的,不需要因為流量而去操心,網絡覆蓋也非常好,的士上也有WIFI速度效果都很流產。

想進軍日本市場 準備事宜還不少

1.立項開始,就要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打入日本市場,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為日本是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市場,他的ARPU值可以到達50美金。

2.完全不能參考中國的經驗。比如說數據,數據指標在日本是沒有參考性的。

3.你要做的,是先問自己的遊戲美術風格,總體的感覺是不是貼近日本市場,還要做一些本土的翻譯。翻譯當然不只是語言,還有場景,道具等。

4.找懂日本市場推廣的人做運營。

5.配一個非常專業的客服,因為日本人的服務意識是非常強的。

懷舊IP獲中產青睞

日本有一種是內容供應商,比如說80,90年代的漫畫,動漫IP,這種為背景開發的遊戲,在那個年代看過那些漫畫的人,現在都變成現在30至45歲的人,是現在的付費主力軍。「要不就以時興的漫畫風格的,要不就是當時的背景創作的,是一種懷舊的情節,這是在日本非常接受的。」

社交類遊戲是遊戲的手段,通過病毒化傳播的形式讓人們進入到遊戲裡,是把遊戲推廣出去,日本也很接受這樣的形式,尤其是第一個年齡段的(8至18歲的學生),他們非常接受社交類遊戲的存在。

遊戲廠商還會購買一些新漫畫,新電影的某一季的版權(都是大熱的),就是剛好它的一個漫畫上線,他的電影上線期間,遊戲就推出是他們比較成熟的形式。

電視廣告 線下促銷的聯合推廣運營

在日本做推廣,線上線下都一定要做。

日本很有意思,他這個社交性很強。日本國內比如DENA,GREE這種社交網站,本身就有平台可以推遊戲,GREE自身也有社交類的遊戲。而國人相對熟悉的line(目前有1.1億用戶),比較差的遊戲也能推起來(這你懂的)。不走line這種海量渠道,想導入用戶量,就得結合線下活動。

「他們的遊戲主要還是做電視廣告和一些線下促銷活動,火元素遊戲製作人吳哲對日本的線下活動研究的比較深,「特別是日本很多在街頭和地鐵搞的限量活動,排隊的人相當多,當然還要請知名的女優去代言,吸引宅男。」

「除了在一些手機網站,wap網站,渠道宣傳,遊戲廳、地鐵和公交站貼海報也是常見的形式。另外,他們的手機遊戲是可以公開售賣的,在那些賣XBOX盤,掌機,光碟的商店,收營台旁邊會放著一些小盒,裡面有二維碼和遊戲代碼券,你下載它就可以去花費手機遊戲,兌換一些物品,整個這個盒子售賣價是比你在APP下載要低的。」

潘天雄表示,日本並不是一個渠道為王的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45

2013年Vanguard繼續主宰美國基金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93

2013年Vanguard繼續統治美國基金行業。據晨星的數據,在2013年頭11個月中,該公司吸收了1170億美元長期共同基金和ETF資產,相比之上整個行業流入量總共為4250億美元。

vanguard

按照資金流入量計算過去,過去20年之中除了兩年之外,Vanguard在整個行業內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位。20年之內Vanguard的市場佔有率從僅為8%上升到了18%, 並超越了Fidelity 和American Funds坐上了美國基金業頭把交椅,而後兩隻基金在過去5年內市場佔有率開始下滑。

晨星認為Vanguard的成功可以歸功於相互關聯的三個因素。

首先,最為重要的是Vanguard提升了被動投資策略的地位。人們認為是Vanguard普及了指數投資,該公司在1976年推出了第一隻公開上市的指數基金,而當時這種追蹤市場平均表現的策略沒有被被普遍接受。而在過去5年中,美國主動投資式的股票基金流出額達到3950億美元,而被動式指數基金吸引了3490億美元資金,其中有一半流向Vanguard。Vanguard在所有被動管理資產中的份額達到44%,比排名第二的被動管理基金iShares高出一倍多。

Vanguard成功的第二個因素是成本優勢。Vanguard的資產權重平均費率僅為0.15%,遠低於行業平均0.68%的水平。相比較而言,Fidelity費率為0.67%,American Funds為0.74%,iShares為0.33%。Vanguard成本優勢來自專注更廣闊市場的市值加權指數產品,令其費率比積極管理基金或利基指數基金低。此外規模效應讓Vanguard固定成本小於競爭對手,從而能讓利投資者。由於Vanguard採取互助合作擁有結構,Vanguard基金持有者,同樣也是Vanguard的擁有者,這個結構模式導致該基金有追求低成本的動力。

最後,基金分銷的性質正在發生改變。銷售「脫媒」以及從約定給付辦法(defined-benefit )向約定提存金辦法(defined comtribution)轉變,意味著投資者正直接進入渠道並管理自己的組合。對於那些不想管理自己資金的人,投資顧問更傾向只收取費用報酬而不收取佣金。結果就是更多資產湧入低成本或者免傭的基金。Vanguard提供直接的銷售渠道以及免佣金的投資顧問。ETF基金的出現更加速了這一趨勢。儘管Vanguard不是ETF行業最早參與者,但是它正迅速趕上,Vanguard把共同基金和ETF基金混合的結構模式,結合了ETF的稅收優勢和共同基金的規模效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97

MIT:全球貨幣政策的主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304

想要在全球金融界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讀麻省理工學院(MIT)就對了,下圖為大家展示了當代MIT出身的著名經濟學家/央行官員/政治官員,以及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一小群MIT的精英們控制了全球經濟的走向。

最近因被奧巴馬提名美聯儲副主席而被國人熟知的斯坦利.費舍爾(Stanley Fischer)處在這個「團體」的中心,包括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前美國財長薩默斯(Larry Summers)、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等等眾多業內大腕都是費舍爾的學生,他堪稱全球財經界的「賈母」。

(點擊看大圖)

麻省理工学院的精英


想要在全球金融界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讀麻省理工學院(MIT)就對了,下圖為大家展示了當代MIT出身的著名經濟學家/央行官員/政治官員,以及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一小群MIT的精英們控制了全球經濟的走向。最近因被奧巴馬提名美聯儲副主席而被國人熟知的斯坦利.費舍爾(Stanley Fischer)處在這個「團體」的中心,包括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前美國財長薩默斯(Larry Summers)、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等等眾多業內大腕都是費舍爾的學生,他堪稱全球財經界的「賈母」。(點擊看大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98

商品市場新主宰:大貿易商的崛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051

包括托克集團(Trafigura)、維多集團(Vitol)在內的大宗商品貿易巨頭正日益在全球商品市場中扮演著中心的角色。 這些曾經坐在幕後的公司並不滿足於只是出價或安排商品出貨。它們花費數十億美元從石油公司、礦商和華爾街的大銀行們手中接下煉油、電站、港口及其它資產。 四家最大的商品貿易商——托克、維多、嘉能可和嘉吉的年營業額都在1000億美元以上,可與蘋果公司和石油巨頭雪佛龍相提並論。 《華爾街日報》整理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它們的營業額幾乎增長了一倍至8164億美元。但是同期,商品交易市場份額最大的四家美國銀行(花旗、摩根大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商品交易收入卻下滑了56%至38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介紹過,由於面臨著更加嚴格的監管,從高盛到巴克萊,從德銀到摩根大通等大銀行們紛紛選擇了退出、出售或重組商品交易部門。 休斯頓大學金融學教授Craig Pirrong告訴《華爾街日報》: 商品交易商日益走到了臺前,很難再把它們忽略了。 日益崛起的商品貿易巨頭: 3月末,糧食貿易巨頭嘉吉宣布,與巴西最大的糖和乙醇產商Copersucar組建合資公司,預計新公司的食糖出口量將占全球食糖出口總量的10%左右。 此外,華爾街見聞網站還介紹過,瑞士能源貿易巨頭Mercuria將以35億美元把摩根大通旗下包括金屬倉儲、原油和天然氣供應等業務在內的現貨商品部門收入囊中。據悉,該筆收購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 6月,金屬和采礦巨頭嘉能可為乍得共和國安排了13億美元的貸款,以助其在非洲從雪佛龍手中收購石油資產。 去年,嘉能可和維多還借給了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OAO Rosneft100億美元,作為借款條件,Rosneft需在未來5年里為它們提供石油交付服務。 不僅如此,商品貿易巨頭的崛起也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關註。今年2月,英國金融行為服務管理局(FCA)稱,商品交易商代表了“已知的未知”,因為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在監管之外運營的。 FCA希望與它們開展進一步的對話。在2月的一份報告中,FCA表示: 全球市場已經變得更加複雜,在促使它的正常運轉上,這些公司正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74

“一邊跟著內地走,一邊主宰自己的命運”訪香港九龍倉集團副主席周安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190

香港九龍倉集團副主席周安橋。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如果要歷數中國擁有獨立傳承,並能在世界擁有一席之地的“百年企業”,可能香港會為此添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歷經歷史風雨洗禮,無論戰亂與和平、無論何種社會制度都能屹立不倒,它的商業邏輯、處世之道自然有其可取之道。

剛剛過去的7月,香港是新聞大熱。諸如產業空心化、李嘉誠撤資疑雲、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齟齬、“占中”與“反占中”、外企(包括港企)在內地的生存不易……舊的、新的都會被拿出來翻炒一番。那麽,一家百年企業如何看待這些問題,也許就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

這一次,南方周末采訪的是九龍倉集團副主席周安橋先生。

“是生意來不及做,不是沒事做”

南方周末:數據顯示,制造業不足10%,服務業的比例幾乎90%,不少香港人對此有擔心,你覺得這對香港的經濟有什麽樣不好的影響嗎?

周安橋:由於內地的發展,香港的確也經歷了很大的變化。

很早以前,香港和內地隔絕,許多方面要自給自足。現在,香港的定位變成了為13億人服務,像種糧食、搞制造就不需要再自己做,與之相關的中小企業基本都沒有了,也就是所謂的空心化。但今天的情況是光做服務都做不過來。最近一二十年,開餐廳的明顯多起來了,現在來香港的遊客5000萬,20年前才幾百萬;再比如IT相關產業多了很多。香港作為一個有活力之都,企業容易長大,也容易淘汰,還是這個規律。

來往多了,難免有矛盾,現在香港比較常見的抱怨是來的人太多了。事實上,香港從政府到企業都在檢討這個問題,是要限制人進來,還是繼續讓人進來。10年前開放自由行的時候,覺得至多來一兩千萬人,多多益善。但現在足足5000萬,地鐵、巴士、酒店、餐飲……各種問題都出來了。如果當初能想到這個局面,是不是就可以做好一點呢?對香港來說,問題可能是,700萬香港人能不能提供高質量服務。

這個事情,好在今天發生了,還有時間。

今天的香港,是生意來不及做,不是沒事做。

南方周末:香港還有哪些比較優勢?

周安橋:香港能提供最優質金融服務和其他專業服務的平臺,這方面不亞於紐約、倫敦。其服務不僅面向香港居民、企業,而且覆蓋全球範圍,尤其是亞太地區。中國內地及亞太地區主要大城市正在蓬勃發展,滿足它們對於成熟專業服務的高端需求,當然是香港。

至於亞太地區的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豐富的現代管理經驗也不是能輕易被替代的。

“內地市場是需要去適應的市場”

南方周末:前一陣子,關於李嘉誠先生從內地撤資的議論很多,內地房地產不像以往那麽好做,九龍倉曾有過撤退的想法嗎?

周安橋:李先生撤不撤資,你們現在比我們權威。

九龍倉跟李先生不一樣,香港和內地是我們97%的主戰場。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九龍倉投的地就比較少,主要是因為內地對房地產政策的宏觀調控,這些調控本身確實對市場有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內地的房地產不容易做。

內地住宅市場的“政策市”特征非常明顯。對香港企業來說,內地市場是要去適應的市場,要花腦筋去應對。這方面,本地公司會自如一點。每年地產企業排名,香港公司都在十名開外。當然,九龍倉會有自己的特長,比如說做一些城市綜合體,招商能力、管理能力這些軟實力出來了,內地企業還是有距離。

南方周末:說到軟實力,香港很多年都位居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的前列,你覺得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周安橋: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高度國際化的經濟體系,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政府基本不幹預,成熟的資本市場與金融環境,還有勤懇工作又遵紀守法的民眾,還有多年來穩定的社會環境……當然,香港與內地經濟的融合度也是國際上任何其他城市都無法比的。

軟實力的東西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堅持下來,把它當做(人必需的)空氣一樣就不容易了。九龍倉認同“誠”,我們在香港如此,在內地也會如此。

其實,投資者到了香港,如果他們覺得香港社會也好,人也好,具有了一些基本的東西,這就是核心競爭力了,不然的話每樣事情都要去正反兩面,一百樣事情有一百個正反,那很糾結。

南方周末:我們知道內地的商業環境還不盡完善,比如,有些內地人甚至認同“無商不奸”,堅持在內地投資做企業怎麽避免糾結?

周安橋:“無商不奸”代表了中國古代重儒輕商的社會風氣和中國社會傳統上對商人的偏見,其實在中國古代,成為大商人也必須是有很好的道德觀念與知識修養。而在西方,良好的信用記錄可能是成為工商精英的第一要素。

商業誠信更重要的是來自企業的內心,不管商業環境如何,按照自己的內心做事。

當然也要努力去適應。九龍倉投資內地幾十年,過去,我們習慣了每樣東西要批、要申請,我們成立了中國組,按內地的習慣做事。現在,李克強強調,要把不需要政府批的拋掉。我覺得,現在中國組的陽光快要出來了。

“七百萬人口的香港, 還是太小了。”

南方周末:從1997年至今,很多學者、專家設想了回歸後的香港與內地融合的種種景象。從一個香港企業家的角度來說,哪些領域的融合對香港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周安橋:陸港融合差不多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了。從前,香港是內地聯系世界的中轉站,現在我們希望有一些能夠落地在香港,不要只是轉一圈就走了。

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和亞太地區的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在中國經濟的國際化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還有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正在內地紮根,帶去香港領先的管理經驗、技術、商業文化,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增長的居民消費能力也在給香港培育出更多的商業機會,以上種種因素,都會增進香港與內地的融合。

相對而言,香港經濟開放的時間比內地更早,與國際經濟體系接軌的程度也更深,因此在商業文化、商業規範、金融制度、管理體系上有很多積累與經驗,這些方面如果與內地有更好的融合,對於兩地未來的經濟融合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方周末:對內地給香港帶來的“機會”,香港人也會有害怕、擔心,如何理解這種擔心?

周安橋:我覺得企業界里面主要是喜歡的比較多。為什麽全世界很多人羨慕香港呢,就是因為有內地這麽大的經濟體在旁邊。

當然香港與內地沒有語言上、感情上的隔閡。而在行政、法律上,又有相對獨立性,如果一下子一樣了,香港變成深圳,那就難了。

對內地來講,700萬人口的香港,還真是太小了,香港再大一點就好了。所以現在我們有些方面也在討論,是不是應該放開一些人口的限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76

圖解:工業大宗商品價格幾乎完全由美元主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80

下面兩張圖表明,在過去10年里,不論是原油還是大宗工業原材料的價格,都與美元高度負相關。隨著美元的走強,這些與制造業息息相關的大宗商品料將持續受到打壓。

下圖不難看出,過去10年中,貿易加權美元指數和布倫特油價呈現很明顯的反向波動關系。

20141113brent

(說明:上圖中美元指數的坐標軸為逆向)

在過去20年終,CRB工業原材料現貨價格指數基本成反比關系,這一關系在過去10年中尤為明顯。

20141113raw

(說明:上圖中美元指數的坐標軸為逆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