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趣BLOGBLOG:「老馮」的購買力

1 : GS(14)@2016-05-24 10:41:38

近月新盤市場回暖,其中一種購買力,叫「成功須父幹」。將軍澳新盤Savannah第三輪賣樓,謝生斥400萬元買了一房給20餘歲讀緊書的兒子,「首期兩成80萬元代俾,如果加息呀仔供唔掂,全家都會幫佢手供。」父母協助囝女上車,資助首期,甚至供埋樓。但大前題是,有否考慮到子女的成熟程度及負擔能力。畢業後或結婚前,子女上唔到車,是父母的負責嗎?在這個世代,似乎父母有能力,俾首期是固之然,畢業後繼續由父母代供,恐怕亦相當普遍。這種思維,演變成「take it for granted」,中文譯做「老馮」最貼切,背後的意義已經變質了。買樓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是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以及準買家經以年計的儲錢準備。父母憂心子女永遠上不了車,為他們籌謀協力,這份溺愛只會令一切來得太輕易、太理所當然。在子女心目中,代支首期恐怕被貶至一件瑣事,往往因為這種心態而忘記多謝。經濟轉差、人工花在旅行購物致供不起樓,順理成章將問題交回父母身上,歸根究底,這個「老馮」購買力,會是樓市一個炸彈。金管局每月會公佈住宅按揭數據。2014年,轉按總額431億元,佔當年整體新批出按揭貸款的15.5%,轉按宗數則佔21%。到了去年,轉按總額增至567億元,佔比達19.9%,宗數佔比更達26%。今年首季一、二手市場沉靜,但轉按市場維持熱鬧,首季涉及金額佔比攀升至27.3%,宗數更達33.4%。轉按金額及宗數上升,或是市民將早年低息按揭,轉按至更低息計劃,更可能是由父母供斷或接近供完的單位,轉按新增一筆額外資金,以協助子女上車。以過去九個季度數據,轉按宗數合共4.5萬宗,因為「上車須父幹」的原因而轉按,隨時超過萬宗。逾萬宗「老馮」的購買力,是一、二手市場的新力軍,令樓價難以大跌的理由。但這其實是雙面刃,當原先供完或接近供完的單位,要加按重新供款,連同為幫助子女上車,父母負擔多一個物業按揭。一個轉按,好方面諗是變成兩個物業,但只要經濟樓市急轉直下,就變成兩個計時炸彈。父母為女子籌謀協力無可厚非,但此時此刻,愛你可能害你。股榮
http://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23/196232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337

趣BLOGBLOG:「四師」改朝換代?

1 : GS(14)@2016-06-01 11:32:56

長輩均以下一代能躋身「四師」之列為榮,即是「醫師、律師、建築師及會計師」。不過昨日建築界大行王歐陽(Wong and Ouyang)宣佈全體減薪15%,對業界的震撼性絕對是海嘯級,也令人反思「四師」的魔力是否存在。四師當中,以律師、建築師及會計師,較受經濟放緩而有周期性影響。近年本港則樓、會計師行以至律師樓,已經跳出香港,四處尋覓機會。金融海嘯後,建築師近的會到澳門發展,遠的會到中國大陸甚至中東杜拜掘金。但當濠賭失色、內地經濟L型發展,以至杜拜可能莫財,單單靠香港,能否支撐眾多從業員,業內最新的一舉一動,已經有了答案。經濟轉差是事實,但是有病始終要使,隨住本港人口老化情況漸趨嚴重,未來香港的醫療開支,將會令「醫師」在經濟低谷中脫穎而出。





最近翻閱一本醫療機構招股書,裏面有些有趣數字,值得與讀者分享。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psos的報告,私人門診醫療行業總收益,由2010年約159億元,增加至2014年的253億元,複合年增長達12%。私人執業醫生好搵,但原來私人執業牙醫,增長更加驚人。2010年,本港私人牙科服務行業總收益是28.7億元,到了2014年已達到49.3億元,複合年增長達14.5%。至於薪酬回報,也令很多人大感意外。根據Ipsos報告,2014年合約醫生在公共機構經驗滿三年或以上平均月薪是5.9萬元,同樣年資,合約牙醫月薪有6萬元,高過醫生。姑勿論薪酬數據是否有偏差,但物以罕為貴原則下,牙醫確實少得可憐。政府數據,截至2015年底,本港有2,382名牙醫,即每3,000多人口,只有1個牙醫,而牙齒衞生員則有387名,與人口的比例為1:18,770。醫生則有1.37萬名,與人口比例是1:500。目前只有港大提供牙醫學位課程,每年學額50個。當一個高需求的市場,遇上一個低供應的現實,可以想象,未來洗牙、剝牙、補牙,只會越來越貴,牙痛不單慘過大病,荷包亦會重傷。股榮
http://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01/196356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565

趣BLOGBLOG:跌過99%可復活的股

1 : GS(14)@2016-07-09 06:33:13

新馬巴基之星上周輸在起跑線,卻贏在終點線,後勁之凌厲令人咋舌。戰友唐牛喺其專欄話,如果要搵隻股票好似巴基之星咁勁,會揀大快活(052)。對此,股榮絕對同意,贏的原因,不是馬,而是人。大家樂(341)與大快活由兩兄弟:羅騰祥及羅芳祥分別於1968年及1972年創立,雙方的的恩怨情仇由上市開始講。1986年大家樂上市,招股價1.18元,集資1.2億元,市值約4.7億元。五年後,大快活亦上市,招股價同樣是1.18元,集資額、市值甚至是總股本,亦與當年大家樂沒甚分別。同屬羅氏家族後人,羅騰祥及羅芳祥在同一起步線出閘,但羅芳祥不甘於活在大佬影子下,上市後即大舉借貸開舖擴張,上市第二年,大快活股價已倍升至2元水平,無論股價及市值,已經與大家樂平起平坐。1994年年報,大家樂賺1.51億元,店舖數目有127間,銀行透支及貸款達5.78億元,按年多66%。同一年度,大快活賺5,435萬元,店舖數目達到148間,一年間增加45%。大快活瘋狂開店的代價,是銀行貸款及透支飆升近三倍,至5.47億元。



大快活曾迷失十年

負債急升下,大快活1993年股價見頂,然後步入迷失十年,中間曾經兩度供股,更於2002年10合1。用彭博資訊股價(計及供股、除淨及合股因素),1993年大快活見過48元,2002年低見0.66元,累積跌幅是99%。同期,大家樂只進行一次送紅股,股價L型般徘徊2元水平。一隻跌過99%的股票,坦白講,衰過巴基之星一起步就脫腳,現價即使較歷史高位低約三成,但以目前形勢,較大家樂樂觀。2003年至今,大快活飆升接近40倍,大家樂則升近4倍。由2014年頭計數,大快活升1倍,大家樂是冇升跌。要解釋股價之分野,就是管理層。大快活主席羅開揚及CEO陳志成,都經歷過集團最黑暗時代,知道大快活衰過乜野,做錯過甚麼,交了昂貴的學費,亦肯創新變革,這個騎師知恥近乎勇,日後犯大錯的機會很低。



勝負分野:管理層

大家樂被外界稱為太刻薄,印象中只是近兩、三年的事。這幾年發生了甚麼事,就是管理層變了。一手一腳湊大大家樂的陳裕光走了,變成真正家族式管理。新CEO上場後,人事變動更加頻繁。對外界批評沒有反省,未遇過考驗的騎師,就算有隻好馬,終點前腳軟也徒然。買股票同賭馬一樣,想贏在終點線,睇馬,更要睇人。股榮
http://fb.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07/196843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857

趣BLOGBLOG:任天堂不流淚

1 : GS(14)@2016-07-14 08:07:57

一隻手機遊戲Pokémon GO,令到全城宅男甚至中佬熱切期待,原因可能是四個字:集體回憶。集體回憶值唔值錢,很視乎能否融入潮流。由紅白機、Game Boy、超任、N64、NDS以及Wii,任天堂算是陪伴着我30年的光景。古巨基有首歌叫《任天堂流淚》,很切合過去十年任天堂由天堂落入地獄。2006年初,任天堂股價是1.5萬日圓,4月宣佈新主機Wii,股價未見異動。到了同年11月,美國率先發售,12月到日本及歐洲開售,翌年就輪到亞洲包括香港,反應之熱烈令股價升至2006年底的約2.5萬日圓,翌年更瘋癲,2007年11月高見每股7.2萬日圓。



任天堂之死,不是iPhone,而是自己。2008年開始,智能手機入侵全球,任天堂繼續鄙視手機遊戲,我行我素主攻家用遊戲機。股價五年間高位累跌近九成,至2012年7月低見每股8,110日圓。過去一周Pokémon GO被大肆報道,股價累升52%,市值增加1萬億日圓(約780億港元)。股價是否被高估,可以看看最新騰訊收購Supercell的財務資料。全球收入最高手機遊戲開發商Supercell,最出名手遊game是《部落衝突》,騰訊以約671億港元作價,收購84%的Supercell股權(整體估值為800億港元),以Supercell去年全年純利約48億港元計,收購市盈率約16倍。
Pokémon GO吸金力是否抵得上《部落衝突》,任天堂市值暴增是否及得上Supercell整體價值,目前言之過早。但由美國佬玩Pokémon玩到變成社會新聞,我相信當日本、歐洲以至香港真正開通,瘋狂程度不會遜於當年Wii熱潮。







Pokémon GO收入來源主要是「玩家課金」,遊戲玩家可在App內每次交易用8蚊港紙或近千港紙買「精靈球」。任天堂藉Pokémon GO,未必賺到如《部落衝突》的收益。Pokémon GO是由Niantic、Pokémon以及任天堂共同打造,作為Pokémon GO開發及分銷商,Niantic是實際受益者,而Niantic的股東,分別有Pokémon、Google以及任天堂,而任天堂持有Pokémon三分一股權,假設Niantic三位股東各佔三分一股權,任天堂藉Pokémon GO分賬,大約為四成。分賬多少固然重要,更關鍵的,是任天堂藉此game見到未來的business model。Pokémon Go只是任天堂最受歡迎的其中一款遊戲,公司預告今年第三季會推出《動物之森》、《火炎之紋章》手遊,而《薩爾達傳說》將於明春推出,我最期待的《孖寶兄弟》及《孖寶賽車》手遊,相信亦會緊接出場。利益申報:寫了千字文,原因是想說服自己,昨日買了逾百倍PE的任天堂股票,沒有錯。股榮
http://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4/196938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638

趣BLOGBLOG:銀色債「小圈子」派錢

1 : GS(14)@2016-07-17 15:58:28

專供年滿65歲長者認購的銀色債(Silver Bond)本月下旬接受認購,出發點是為年老長輩提供一個穩定而零風險的回報(年息2厘),以及令債市趨多元化,但不設二手買賣市場,卻令這個新產品成效減半,而所謂「長者福利」,到頭來只是一個「小圈子」富者越富的政策。




不設二手市場 吸引力大減

過去數年iBond受歡迎,即買即賺是一大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有二手市場供大戶參與,令iBond有價有市。以過去三年iBond為例,首日成交股數,平均佔總規模(1億股)的16%,而頭一個月成交股數,累計佔總規模的28%。換言之,不足三成散戶,選擇短期內放售iBond,反而傾向長時間持有收息賺價。政府今次推出銀色債而不設二手市場,估計是考慮到過去相關數據,但卻忘了,投資者肯長線持有,就是因為有二手交易平台,可供他們立即以溢價套現。對上五年發行的iBond,回報與通脹掛鈎,最低亦有1厘,至今合共派發超過廿次的債息,全部高於1%,最高見逾6厘,最新的一次最低亦有2.4厘。雖然政府預期今年通脹會處2.3%偏低水平,iBond債價仍長期徘徊104元左右,這個溢價就是有二手市場機制,令機構投資者礙於市場穩定收益回報的選擇不多下,仍傾向貴價買貨。上月發售的第6批iBond,65歲或以上的認購者約有6.6萬人。今次銀色債,在沒有二手市場下,隨時只有2、3萬人參與,按照30億元債券發行額推算,每人可分10手也絕不為奇。十萬元零風險(除非政府破產)投資,換來每年最少2,000元利息收入,如果我是長者,不懂投資,又有閒錢,應該會大手認購,總好過近乎零息港元、或者存人民幣賺息卻蝕價。



銀行免手續費 搶銀髮新客

可惜今次政府捉到鹿唔識脫角,銀髮族的潛在商機,肯定是未來最大投資主題。去年底香港65歲或以上長者共有115萬人,佔人口比例15.7%,最新一次買iBond的人數,只佔長者人口比例不足6%。30年前的1985年,長者人口只有41萬人,佔比7.5%。30年後的2045年,政府推算數字更恐怖,長者人口激增至254萬人,佔比超過三成,較現時多出一倍。今次拒絕將銀色債做大做靚,頗為浪費,最終是小部份人富者越富。長者較一般人,更需要投資,以獲取穩定回報。但政府擔心設有二手市場,變相鼓勵他們短炒,其實是杞人憂天。反而最擔心的,是今次銀行獨家參與,或透過銀色債,接觸一班潛在銀髮「床底戶」新客。難怪大部份銀行都豁免長者認購手續費、保管費、代收利息費,到期贖回費等。銀行會否白做,你懂的。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7/196980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011

趣BLOGBLOG:滙豐收息養過世?

1 : GS(14)@2016-08-07 01:05:08

香港人對滙豐控股(005)有種情意結,就是相信滙豐唔怕買得貴,最重要是有息收。不過,隨着主席范智廉在業績報告暗示,難以保證一貫漸進派息策略,將身家押注滙豐,期望收息養過世的長者,或者要諗諗往後的「錢途」。銀色債反應熱烈,證明有大把閒錢的長者,為數不少。揸住百萬、千萬的老友記,最鍾意穩定而派息高的資產,人民幣、磚頭以至高息股,都是熱門選擇。統計了50隻藍籌過去一個年度的派息水平,息率最高的華潤電力(836),有逾12厘息,緊隨其後是滙控及利豐(494),分別有7.8厘及7.3厘。最少的是銀娛(027),不派息,而股王騰訊(700)息率只有可憐的0.25厘。究竟用100萬錢買邊隻藍籌收得最多息?(見表),答案是滙豐。我用周一收市價計,百萬錢可買入近2萬股滙豐,去年收息7.8萬元。如果有300萬錢買晒,假設往後派息維持相若水平,來年收息就有超過23萬元,平均每月有2萬蚊使。緊隨其後的是利豐及潤電,買百萬元股票分別收息7.3萬及6.7萬元。至於港人迷戀的內銀股,中行(3988)、工行(1398)及建行(939)約收息6萬元,扣除一成股息稅後,實收約5.5萬元。相比之下,大家以為收息例高的兩電一煤,電能(006)實收3.5萬元、中電(002)收3.3萬元,煤氣(003)因年年有十送一紅股因素,實收只有2.2萬元。兩電一煤的股息,低過領展(823)及部份本地地產股。如果想一籃子買齊,盈富基金去年實收3.56萬元亦相當不俗。老友記如堅持以收息養老,股榮的意見是盡量分散投資。在全球負利率肆虐的時代,總覺得8厘息的滙豐,不是免費午餐,而是有伏。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4/197217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427

趣BLOGBLOG:香港地產改朝換代?

1 : GS(14)@2016-08-08 00:13:01

■過去逾三個年度共有106幅地皮以招標形式出售,李嘉誠旗下長實居然一幅也沒有奪得。 資料圖片








商場上,近年最流行的言論是「英資退、華資上;華資退、中資上」。在本港財圈界,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而近日一幅油塘地皮以高估值四成被紅色資本買入,是香港地產改朝換代,抑或只是政治任務,按目前劇情發展,我傾向相信後者。油塘地皮以逾40億元由央企旗下子公司五礦地產奪得,樓面呎價超過七千元,比估值上限高四成。近幾年聽太多有關內企來港掃地托價的新聞,但究竟規模有多大,計計數,嚇死人。2013年前,本港仍實行勾地制度,發展商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勾地」,並報出底價,於公眾拍賣會上價高者得,就是昔日大家在電視上見到各大發展商鬥出價的場面。2013年2月底,特首梁振英宣佈於下年度起取消勾地制度,所有地皮以招標形式發售,以便小型地產商競投政府土地,有利房地產市場發展。事實真的如此嗎?




長實逾三個年度零取地

由2013年4月至上周五,逾三個年度共有106幅地皮以招標形式出售(不計市建局及港鐵項目),賣地收入合共1,645億元。昔日五大華資發展商(長實、恒地、新地、新世界及信置),其間只奪得20幅,涉資313億元,佔比同為約19%。五大發展商中,首富李嘉誠旗下長實居然一幅也沒有,新世界亦捧蛋,逾半由新地奪得。另一邊廂,過去逾三個年度,紅色資本及央企背景的企業,合共奪得19幅地皮,涉資達468億元,越大越要搶,佔整體比例達到18%及28%。最大買家就是世茂房地產(813),以獨資形式買地近百億元。七十年代,英資怡和及置地仍壟斷本港財金界,長實屬後起之秀,能於八十年代取代置地,關鍵是對香港前途押上重注,並在政治上與紅色企業充份合作。望返轉頭,當年誰對香港最有信心,今日就最發達。曾經有人用這個比喻形容中港及英國。將中英兩國看成兩間企業,而香港就是一項重要資產,當年中國要「併購」香港,邊個可以睇準大勢偷步掃貨,等如掌握香港金融史上最重要的「內幕消息」。明顯地,長實及其他華資收到風,而英資置地等收錯料沽貨,造就英資退、華資上的機會。過去中資透過招標奪得的地皮,大部份都是新高價,如果說沒有中央示意或暗示,何來有這麼大信心呢。樓市今日高價,可能是明日低價,亦可能是蝕本價,賭的又是眼光及收料。超過三年時間,長實都有參與地皮招標,只是標價非最積極的一位而落標,這與2013年前在賣地場上叱吒風雲的取態,有着180度的轉變。當中某程度要計入梁振英因素在內,但以李嘉誠過去的眼光,是收錯料,抑或只是潛伏等運到,未來半年,我相信會有答案。如長實繼續零取地,代表的是李嘉誠時代的過去,意味真正華資退、中資上。對香港樓價是好事嗎?我不樂觀。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7/197260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772

趣BLOGBLOG:三隻容易受傷的股票

1 : GS(14)@2016-08-13 14:47:50

細價股洗倉潮未完,最近留意到,香港討論區及高登財經站,有關叫人撈洗倉股可以勁賺的帖文急增,打手在散戶市場冇啖好食,唯有轉移陣地喺討論區搵客接火棒,相信係塘水滾塘魚下,細價股會越炒越短癮,而洗倉股亦極可能洗完再洗。早前被狙擊的德普科技(3823)昨再跌一成半,成交達億八;工蓋(1421)亦瀉逾一成,八個交易日內暴跌近八成,成交都有3,000多萬。講到冇陰公程度,兩隻創業板的飲食股,莊家頂一日就散走,飲食概念(8056)三日累瀉84%,皇璽餐飲(8300)上市三日,同樣高位唔見八成。馬後炮人人都識,股榮羅列今年上市的25隻創業板股,借鑑洗倉股兩大特徵,市值高及累積升幅大,有三隻股票屬容易受傷,大家可特別留神。今年上市的25隻創板股(表),20隻是全配售,5隻有公開認購。以昨日收市價計,已經有八隻低過配售/發售價,跌幅介乎18%至43%。如果用最高價與收市價比,結果更震撼。有7隻股票,收市價較最高價跌了九成或以上,累跌五成以上更有12隻,佔總數一半。換言之,並非圍飛攞貨的散戶,輸錢是must。25隻創板股中,有三隻目前收市價較配售價仍然有10倍升幅,包括翠如BB股聯旺(8217,升39倍)、正利控股(8318,升19倍),以及盛良物流(8292,升16倍),三隻股份的市值分別是130億、57億及47億元。今年七隻高位跌了九成的創板股,目前平均市值是2.4億元。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2/197326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500

趣BLOGBLOG:不再屬於李嘉誠的長實

1 : GS(14)@2016-08-14 14:15:14

■長和系進入李澤鉅全面接掌時代,散戶買股今後不要考慮李嘉誠感情因素。 資料圖片





如果說長實去年初重組,是李嘉誠為交棒的最後準備,今次中期業績小超人李澤鉅的一番話,更有超人即將全身而退的訊號。


李嘉誠上世紀五十年代穿膠花賺第一桶金,然後過去五、六十年靠地產起樓致富,並成為首富。一直靠地產賺錢的方程式(貨如輪轉般投地賣樓)」,四年前分身家後全盤改變。四年間只中標兩地,香港今年上半年賣樓430伙,套現43億元,排六大發展商之末。更甚者,香港土地儲備最新只有750萬呎,亦在六大發展商敬陪末席。李澤鉅在分析員會議中講到,已難物色具合理回報的地產投資項目,長實地產決定拓展新業務,並有若干項目洽談當中。他回應會出售甚麼物業時答,除總部長江中心外,「沒有任何物業我們是一定要持有」,考慮交易時,不會考慮感情因素。執董葉德銓補充,「如果你肯畀靚價,佢(李澤鉅)可能會賣中環中心畀你」。對長和系而言,去年估值270億元、年收租15億元的長江中心,並非在沽貨名單,不是因為它是總部所在,而是計過數,一個每年能提供6厘回報、龐大現金流的投資物業,找紅色資本以高溢價接手不難,但以李澤鉅計死數性格,能否找回另一個更佳回報項目先是重點所在,否則套回大筆現金也沒意義。可以想像,只要中環中心到價,很快會獲洽,而對李嘉誠意義更大的華人行,可能更快賣走。整理長實投資物業,集團共有57個項目,總估值1,180億元,十大項目估值已佔九成或1,061億元,其中長江中心最值錢。曾傳出洽售的中環中心,估值177億元排第二,而中環華人行估值55億元排第八。超人早年發迹,以至長實1972年上市後,總部設在北角工廈長江大廈,至1978年搬入中環華人行頂層21樓,直至1999年搬至長江中心,近廿年間見證着超人多宗收購。最經典是1979年9月25日,全港記者突收到通知去華人行,見證四大洋行之一的和黃落入超人手裏,長實以折讓價購入滙豐所持有和黃22.4%股權,震撼當年,亦奠定了日後李嘉誠地產霸權的地位。過去由小超人打骰的長江基建,重海外、計回報。可以想像,長實未來的新項目、新業務,繼續以海外尤其是他們慣常投資的歐洲、英國、澳紐等地為主,遇上英國脫歐、英鎊大貶,投資當地房地產將是預計之內。50隻藍籌中,長和系佔4隻,今年全數跑輸恒指,不是業績做得差,而是股價反映長和系進入李澤鉅全面接掌時代,股價出現「管理層折讓」,代表的,不單是香港地產已非李家話事,而是大家熟悉的長實,不再屬於李嘉誠。散戶考慮買長和系股票,今後不要考慮李嘉誠感情因素。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4/197353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735

趣BLOGBLOG:中國式迷失

1 : GS(14)@2016-08-18 06:00:53

近月流行一個詞彙,叫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這是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概念,意指當貨幣政策完全沒法刺激經濟情況下,無論減息、放水或增加貨幣供應,也沒有作用。流動性陷阱最佳的例子是日本,自90年代開始減息、甚至近年降至負利率,都無法誘發企業投資以及居民消費。日本迷失十年,或者將降臨在中國身上,這是過去一年貨幣供應不尋常的數據可見。先解釋貨幣供應,內地有三種:M0(流通中的現金)、M1(M0+活期存款)及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
M1稱為狹義貨幣,M2就稱為廣義貨幣。中國7月份M1按年增長25.4%, M2增長則為10.2%,兩者增速差距達15.2個百分點,是自2000年以來最大差距。今年開始,M1增幅較M2多個月超過10個百分點,這與去年約低單位數百分點差距,走勢上出現所謂「較剪式背馳」。簡單解讀,就是人行靠印鈔票刺激經濟,結果錢沒有流向實體經濟,而是以活期存款形式趴在企業賬上,政府撥款和銀行貸款不少仍躺在理財產品上收利息。而信貸擴張亦未有刺激工業及固定資產投資,兩項數據近月不斷破底,6月民企的固定資產投資,甚至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更甚者,是7月份新增貸款只有4,636億元,竟然少過住宅按揭貸款(約4,733億元)。新增按揭金額大過整體新增貸款,可解讀為企業貸款萎縮,有錢亦不做生意或投資。去年中暴力救市及惡意貶值後,人行透過減息甚至降存準等放水,希望藉放水,引導新水至實體經濟。可惜事與願違,M1由單位數增長升至高雙位數的同時,M2只保持13%水平增幅,近兩個月更進一步降至10%邊緣。人行日前罕有表示,M1及M2的「剪刀差」不能作為衡量中國是否進入流動性陷阱的指標,但7月份時,人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鬆成坦言,由M1和M2的趨勢看,中國企業已出現流動性陷阱現象。截至7月底,M1總金額是44.3萬億元,一年間激增至9萬億元或25%。民間有錢卻不願投資,游資惟有轉入股、樓等投資資產,這個泡沫遊戲可以玩幾耐不知道,但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瘋狂印鈔及放水下,人民幣註定持續流動性貶值,上演中國式迷失。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8/197405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