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超越沃爾瑪不夠 大潤發上市搶錢 

2011-8-1  TCW




中國大潤發要上市的呼聲已經許久,儘管在股票於香港掛牌上市的前一天七月十四日爆出財報烏龍,高鑫零售招股書中的EPS(每股稅後盈餘)數字出現將近二十六倍的誤差,導致上市的時間延後兩週,卻不減投資人對中國大潤發(在香港以高鑫零售為名掛牌)的興趣。

高鑫掛牌上市前的定價區間為港幣五.六五至七.二元,直到七月二十七日掛牌當天仍維持在最高上限港幣七.二元的定價,牌價絲毫不受影響,預計可募得新台幣近三百億元資金。

吸引資本市場的,即已在大陸賣場零售通路稱王的中國大潤發的成長潛力。 高鑫零售,是潤泰集團和法國歐尚集團的合資企業,旗下有大潤發和歐尚兩個大型賣場品牌。

門市不是最多!年營業額卻勝兩大對手

在 中國,目前(統計至今年六月)大潤發有一百五十六家門市、歐尚有四十一家,雙品牌加總共一百九十七家門市,雖然比起擁有三百多家門市的沃爾瑪(Wal- Mart)仍然有一段距離,不過,若以銷售規模來看,高鑫零售去年營業額達人民幣五百六十二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四百七十三億元),已經登上冠軍寶座,超 越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沃爾瑪與家樂福(Carrefour)。

此外,就單店年營業額來看,中國大潤發平均新台幣十五億四千萬元的驚人業績也稱霸業界,家樂福則為九億六千萬元,沃爾瑪甚至只有七億六千萬元,大潤發成為名副其實的零售通路王。

英國歐睿諮詢(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間,中國家庭百貨零售市場成長最快的業態就是大賣場,並且預期至二○一五年,仍是成長最快的業態。

二 ○○○年時,大賣場行業只占大陸整體零售市場一%,二○一○年已達一四%,市場規模為人民幣四千四百四十六億元,以絕對金額來看,過去十年每年約成長人民 幣四、五百億元,而該諮詢公司估計,未來大賣場的市場規模將以每年人民幣近千億元的速度成長,到二○一五年,市場規模可達到九千一百一十億元。

歐睿諮詢研究數據也顯示,法國每百萬人擁有二十五家量販店,美國十二.三家、南韓七.六家,而中國才二.四家,市場仍有大幅成長空間。

這表示,中國大賣場市場在未來每年的成長幅度,將比過去大一倍,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也推動中國零售業新一輪競爭。

市占暫居第一!四年後營業額可能倍增

能抓住這每年增加千億商機的人,就是中國十二五計畫擴大內需的政策目標下的最大贏家。保守估計,高鑫零售若仍維持二○一○年在中國大賣場市場一二%的市占率,四年後,營業額突破人民幣一千億元大關,應非難事。

「大賣場現在還不算是主要通路,但是我們相信總有一天它會變成最大通路。」康師傅控股公關部協理陳功儒指出,像大潤發、家樂福、沃爾瑪等通路,加起來幾乎只占該公司出貨量一成,但「現在到大賣場鋪貨,一方面也是為了打形象、做廣告,因為這通路一定是未來趨勢。」

不過,大賣場行業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根據歐睿諮詢調查數據顯示,沃爾瑪(包括好又多)市占率為一一.二%,緊追在高鑫之後,第三名的華潤創業也有九.八%,家樂福則為八.一%。由此可見,高鑫零售市場的龍頭地位雖然已經確立,仍得面對競爭對手追趕。

這也是持股高鑫最多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力推中國大潤發上市的原因之一。

「零售業比的是規模,所有的大賣場零售商都想成為中國的第一,」元大證券(香港)零售分析師蔡心怡表示,未來十年是黃金成長期,業者必須快速成長。而透過資本市場籌資來進行開店擴張,已是零售業競爭的一個必然趨勢。

高鑫執行董事兼大潤發中國主席黃明端就曾經表示,大潤發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一定得跑前頭一點,否則很快就會被別人追上。

根據高鑫最新公告指出,該公司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預計約為港幣七十九億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九十四億元),當中約有一半資金,將用在開設新綜合性大賣場,由此可知,開拓新點是目前大潤發投入最多資源、全力發展的首要任務。

目前,高鑫已經選定在中國開設大賣場的點,共有一百二十一個,其中,已在建設中的有五十一家,三十五家將在今年開業,也就是說,高鑫零售在今年年底前可超過二百三十家門市。

此外,在大潤發未來擴張過程中,將走向自有、自建物業。在租賃物業(指租來的店面)開設一家大潤發平均約需人民幣六千萬元,而在自有物業上則需人民幣二億五千萬元,過去為快速展店、節省成本,高鑫僅四分之一是自有物業。

從前,中國內需市場的消費力主要在「吃」,而現在大陸人消費不再只為填飽肚子,他們要花錢的品項更多。

這股能量正在擴張,零售通路百貨將成下一個受惠者。看來即使上市案鬧烏龍,仍不影響大潤發搶賺中國內需消費財的能力。

【延伸閱讀】進場慢一步,年營業額卻奪冠 ——中國量販業者2010年成績單業者:高鑫(含大潤發、歐尚) 登陸時間:1997年 市占率(%):12.0 單店營業額(新台幣億元):14.2中國營業額(新台幣億元):2,473目前門市:184

業者:沃爾瑪 登陸時間:1996年 市占率(%):11.2單店營業額(新台幣億元):7.6中國營業額(新台幣億元):2,160 目前門市:328

業者:家樂福 登陸時間:1995年 市占率(%):8.1 單店營業額(新台幣億元):9.6 中國營業額(新台幣億元):1,848 目前門市:182

註:至今年6月高鑫總計有197家門市,其中大潤發有156家、歐尚有41家;高鑫數據除登陸時間為大潤發資料,其餘均為兩家平均資料來源:歐睿諮詢、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8

海航商业“爱吃”区域零售龙头 超越超市纳入家得利旗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00269.html

 
 

航系的疯狂并购在继续,收购家得利、家润多和乐万家之后,海航商业又迈出了收购大步。《第一财经日报》昨日从知情者处获悉,海航商业拟收购南通区域零售龙头企业超越超市100%股权,收购之后将纳入家得利体系。

完购超越超市

“对于海航商业来说,只有区域领先的零售商才是收购目标。”知情者透露,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和谈判,海航商业最终决定拿下在南通当地颇具市场知名度的超越超市。因为以海航商业以往收购版图来看,上海地区有家得利,湖南是家润多,广州是乐万家,其一直很希望做稳做大长三角地区,因此江苏地区作为首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地区较为强势的零售商主要是时代零售、苏果和超越,时代零售已经被韩国乐天以闪电速度收购麾下,苏果则早已被华润拿下,于是超越成为符合海航商业收购标准的为数不多的选择。

公开资料显示,超越超市连锁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商业连锁企业,麾下细分为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便利店、加盟店4种业态,实现销售人民币20亿元。

知情者透露,超越超市在南通当地有几十家门店,因而此番收购可以壮大海航商业的零售版图,填补江苏区域空白。不过,与华润万家等同业不同的是,其他同业喜好收购后即翻牌为自己的品牌,但海航商业收购项目后,基本都保留该区域零售商原本的品牌,不做翻牌处理,以最大限度发挥被收购企业在当地的品牌效应。目前相关对接人员已赴南通进行超越超市的相关收购整合工作。

纳入家得利体系

“海航商业收购渠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海航商业直接收购,比如乐万家,一种是通过麾下的家得利进行收购,比如家润多,此次收购超越超市,也是通过家得利。这意味着家得利是海航商业用于收纳整合零售产业的平台。”知情者告诉记者,超越超市将归入家得利管辖范围,即今后家得利麾下将有家得利、家润多和超越三大品牌。

目前,家得利品牌的门店数量为150家。海航商业在收购家得利后,基本没有直接扩张家得利,而是通过不断收购区域品牌来扩大零售门店份额。

“这也是海航商业的策略,不是一家一家去开店,而是规模性收购区域零售商后,一举增加麾下门店数。海航商业给家得利制定的目标是100亿元年营业额,家得利品牌本身的年营业额是20亿元左右,所以将超越这类并购入麾下的零售企业纳入家得利系,意味着属于家得利系的零售营业额将大幅提升。”知情者表示,未来海航商业还会以此种模式扩张。

时富金融消费类分析师廉波指出,整合对海航商业来说似乎不是问题,因为海航商业基本都保留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品牌和班底,几乎不做改动,其所谓“整合”仅仅是做一些高层对接和企业文化植入,并非颠覆性后台整合。

海航商业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海航商业实现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16%,总资产近180亿元,门店总数394家。此外,海航商业还在进行网购尝试,上海海航优悦已经实现上线,拟联合家得利打造B2C购物网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41

標題「中國電影之王」銀幕外的獨家告白 王中軍:我一直被追趕 但從未被超越

2011-10-03  TWM




對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而言,今年是事業大躍進的一年,華誼兄弟與美國傳奇影業合資成立公司,在蘇州蓋電影主題公園,還要推動類似張藝謀「印象」系列的實 景演出,再創事業的高峰。

撰文‧楊方儒

八月二十一日,五十一歲的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線條剛硬的臉頰上一直漾著笑意,這天是華誼兄弟、好萊塢傳奇影業(Legendary)、香港保華建業合 資成立的傳奇東方(Legendary East)電影公司,在香港借殼上市,三天內股價大漲三成。

傳奇東方上市,不僅更穩固王中軍「中國電影之王」地位,也幫他推向國際舞台。因為與王中軍合作的傳奇影業,是好萊塢近年成績最好的獨立製片公司,代表作包 括「蝙蝠俠之黑暗騎士」、「醉後大丈夫」,以及去年全球票房高達九億美元的「全面啟動」。

推動中國電影進軍海外市場「我的想法一直被追趕,從未被超越!」王中軍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強調,大陸電影同業一直都在向華誼學習,華誼可能領先他們 只有半年,但這麼多年下來,卻從來沒有被超越。

的確,如今中國老百姓能夠叫出口的電影公司,真的只有兩家:中國電影集團(中影)、華誼兄弟;中影由國家支持,華誼則是純粹市場化經營。二○一○年,華誼 搶占全中國電影票房的三○%,王中軍被美稱為「中國電影之王」!然而,中國電影卻僅占全球票房的五%,這迫使企圖心強烈的王中軍進軍英語片。

華誼兄弟與傳奇影業合作,更證明王中軍的腳步永遠比別人快。中美雙方強強連手,未來每年會拍攝一到二部,以中國歷史、神話或文化為主題的英語片,每部電影 預算約達五千萬美元。

這數字,是「賽德克.巴萊」的一倍以上,更是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四十倍。面對崛起中的中國電影市場,難怪台灣導演鈕承澤、香港導演徐 克,紛紛投入華誼兄弟麾下,畢竟形勢比人強,這裡有錢、有人、有市場,現在還有國際能見度。

就現階段來說,當台灣電影剛成為投資亮點,正準備成為一個「產業」時,王中軍一人帶動的完整產業鏈,已經走出中國,準備征服全球。「成立傳奇東方,就是要 打造中國的電影傳奇!」王中軍的弟弟、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語氣興奮地說,「真想快點把第一部電影拍出來,和大家一起到影院做夢!」「全面啟動」中的李奧納 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非誠勿擾」裡頭的葛優與舒淇,確實都把影迷們帶進一個個夢想空間,忘記現實中的煩憂。將來在傳奇東方主導下,可望複製更多成龍、李 連杰、章子怡,讓中國明星登上國際舞台,也會有更多東、西方巨星共演對手戲。

除了藉傳奇東方走向國際舞台之外,王中軍還積極走出電影院。拍一部電影要多少錢?蓋一座電影主題公園又要多少錢?對於王中軍來說,第一個問題,十多年來再 熟悉不過;第二個問題,正是他當下心頭的煩憂。

跨足主題公園等多角化經營拍一部「唐山大地震」,成本就已相當華誼兄弟資本額一.二億人民幣。但他準備在蘇州蓋一座電影主題公園,相當於十五部大片、超過 二十億人民幣預算。相較於自家資本額,華誼兄弟主導的這筆大投資,風險仍不可謂不小。

電影主題公園占地一千畝地,在江蘇省蘇州陽澄湖畔,是王中軍嘴裡「上帝安排的好地方」!未來這主題公園將與迪士尼樂園一起,成為大上海旅遊圈的新焦點,預 計五年後開幕。

不過,走出電影院的王中軍,還能維持過去的不敗戰績嗎?

「風聲」、「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這些華誼兄弟的暢銷大作,每一齣主題都不一樣,甚至歷史時間點也不一樣,比不上迪士尼的普世價值。這些電影,又 要怎麼樣轉化成一座座遊樂園設施,恐怕不是簡單任務。

華誼兄弟走多角化經營,除了主題公園,王中軍也推動類似張藝謀「印象」系列的實景演出,預計在北京與上海推出。此外,華誼也跟大股東騰訊共同開發遊戲,希 望電影與遊戲的互動,能夠產生綜效。

這些銀幕外、不熟悉的新生意,王中軍團隊還需要很強的執行力來完成。作為中國電影圈的「點子王」,他又要如何跨越這些新挑戰?以下即為他接受《今周刊》採 訪的精華摘要:《今周刊》問(以下稱問):電影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王中軍答(以下稱答):在今天來講,從現在已經出現的藝術形式來講,電影始終是社會影響力最大的一種藝術形式!

對於社會大眾的影響,電影是其他藝術形式,或者說其他傳播領域產品都不能比擬的。因此,電影的業務,永遠是華誼金字塔塔尖的業務。華誼是電影起家的公司, 電影給我們帶來的品牌基礎是其他的公司很難去比較的。

問:華誼的電影,憑什麼成功率比較高?

答:因為我們對電影的謹慎程度非常高,華誼拍片的態度是最嚴格。一個關鍵是預算,很多導演經常是報五千(萬人民幣),拍八千(萬人民幣),我們不敢恭維! 華誼在成本控制上和過片上,是有自己獨特的紀律,來保證我們現在大多數電影的獲利能力,是非常強的。

嚴控預算、掌握人才三矩陣至於人才,我們則分為三個矩陣,第一個是我們的創作人才,以製片人團隊和導演團隊為核心的創作人才。第二個矩陣是我們的演藝人 才,我們的演員、歌手。第三個矩陣是運營管理人才。

三個矩陣經過最近五年的磨合,已經在我們內部形成非常好的,就是高手過招的平台。這個平台放眼中國,也只有華誼才有。

問:騰訊是華誼的第一大法人股東,你未來和騰訊的合作有什麼計畫?

答:我們跟騰訊的合作,肯定不是資本層面的。我跟馬化騰(騰訊董事長)兩個人談的時候,就要想到互相的拉動!騰訊給華誼帶來的價值,像是線上遊戲,大家都 知道騰訊是中國遊戲最大的品牌。

問:華人電影缺乏好的劇本,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答:在中國,我們「過」的劇本太多太多,爛的劇本常讓我讀得焦頭爛額!(大笑)但是這樣的爛劇本,過了幾天,竟然有人開機了,常常讓我非常震驚。

我讀劇本的時候,感覺細節上確實打動我,就把我融進去了,所以我做這個工作時,態度特別的簡單。最近「變形金剛3」上映這麼短時間,就已經奔十億人民幣 了。我們中國的國產電影只有一部過了三億人民幣,你不能說是觀眾沒熱情,我覺得是片子沒拍好。

問:所以大家都會問,華誼沒有了馮小剛怎麼辦?

答:馮小剛為華誼貢獻三○%的收入,我覺得一點兒也不丟人,因為他就是我們的核心產品之一。

我們現在也有很多馬上要上映、正在拍攝中,沒有馮小剛的電影。像「畫皮2」、「太極拳」、「LOVE」、「星空」、「全球熱戀」、「楊家將」、「十二生 肖」。像「太極拳」是一個投資非常大的戲,完全是新演員、新導演;「畫皮2」用的也是新導演。

常有人問我怎麼看馮小剛這個人?他是一個很有創意和想像力,就像一隻大鳥突然從後面飛出來的人。我覺得馮小剛他就有這個才氣。我甚至覺得全中國的微博,他 寫得最好。

問:這麼多電影本業外的策略,你心裡究竟怎麼想的?

答:大家都會問我們在做什麼?我的理想是做一個綜合的娛樂集團。

華誼兄弟具備打造綜合娛樂集團的基礎。這個基礎不是說誰都可以做,品牌、產業鏈和人才、融資能力這四個方面,是華誼主要的競爭優勢。最近有很多的電影公司 在上市和融資,大家都在學習華誼的格局。

隨著我們在電視劇、藝人經紀、音樂、時尚內容的增強,以及在電影院通路、新媒體、實景娛樂、遊戲、娛樂行銷等九大板塊之間,全產業鏈布局,已經形成非常良 性的互動,產生了很多的協同效應。

對於王中軍這位電影圈的「點子王」來說,每一步都是新嘗試、新挑戰。誠如他自己所言,永遠都走在產業前面,他從未被追隨者超越。王中軍是否能保持紀錄,大 家拭目以待。

王中軍

出生:1960年

現職:華誼兄弟董事長

經歷:中國國家物資總局出版社攝影記者、中國永樂文化廣告部經理學歷:紐約大學大眾傳媒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7

追隨大師,與大師同行,超越大師 王海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0wn2m.html

 

 

一、青年巴菲特、中年巴菲特與晚年巴菲特

青年巴菲特(1956-1969)於1965年便投資了伯克希爾,儘管當時的伯克希爾就有了一部分保險業務及浮存金,但是在1965年-1969年間,作為巴菲特眾多持股中的一隻股票——伯克希爾反而拖累了他的總體業績,所以青年巴菲特(1956-1969)獲得29.4%整體年化收益率是完全的實際投資收益率,保險浮存金並沒有給他帶來額外的收益,說明在此階段,巴菲特使用的「撿煙蒂」策略是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的。
中年巴菲特(1970-1998) 面臨了一個困境,那就是,可以「抽得爽快的煙蒂」越來越少了,隨著美國勞工制度及工會勢力的強大,煙蒂反而有些燙手了,怎麼辦?與日俱多的保險浮存金如何 處理?巴菲特也是想出路,此時,他的策略必須調整,否則就是等死!幸好,芒格的理念進入了他的視野,巴菲特本人描述其為「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我並不認為這個「進化」後的策略就一定優於「進化」前的策略,只是它更適合相應的時代、市場特點及保險公司的經營特點而已,此期間巴菲特的實際投資收益率(剔除浮存金的影響)約17.5% ,大大低於青年巴菲特的業績
晚年巴菲特(1999—至今)從1999年開始,業績驟然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第一重倉股可口可樂股嚴重的拖累了他的業績,剔除浮存金後的實際收益率只有約5.3%
                               表1:大師們的業績數據 
大師們
公司名稱
統計時段
年限
收益率(年化)
剔除浮層金(約1.5倍槓桿)
同期標普指數
沃倫巴菲特
合夥企業(青年)
1956-1969
13年
29.4%
約29.4%
 
伯克希爾(中年)
1970-1998
29年
26.2%
約17.5%
13.4%
伯克希爾(晚年)
1999-2010
12年
8%
約5.3%
 
伯克希爾
19702010
41
20.6%
 
13.7%
 
彼得林奇
富達基金
1977-1989
13年
29%
14.5%
塞思卡拉曼
Baupost Group
1982-2009
27年
19%
10.7%
1998-2008
10年
15.9%
1.4%
約翰聶夫
溫莎基金
1964-1995
31年
13.8%
10.52%

 

 
二、關於巴菲特「保險浮存金」
 
表2:保險浮存金佔比(1967年-2007年)(單位:億美元)
 
1967年
1977年
1987年
1997年
2007年
保險浮存金
0.20
1.71
15.08
73.86
586.98
公司淨值
0.36
1.56
28.43
314.60
1241.20
浮存金佔比(%)
55
109.61
53.04
23.48
47.29
                                                           ——摘自《奧馬哈之霧》
在伯克希爾發展的歷史上,截至2007年底,平均年復合成長率為21.1%。與此同時,伯克希爾的浮存金平均年復合成長率為23%。兩者幾乎保持著一致前進的步伐。結合上表及相關數據可以保守估計,保險浮存金佔伯克希爾淨值的50%左右,也就是說,巴菲特用了1.5倍的零成本槓桿實現了公司淨值的增長。
 
 
三、剔除「保險浮存金」影響後的投資收益率
 
雖然巴菲特1965年就參股了伯克希爾,但是解散合夥企業,將自己的身家全部壓在伯克希爾身上並全身心經營伯克希爾公司卻是在1970年,所以我選取1970年-2010年的業績數據,如表1,巴菲特從1970年後實現伯克希爾淨值的年復合收益率約20.6%,剔除保險浮存金的影響後,其年復合收益率約13.7%。綜上,巴菲特做合夥企業的13年,業績的確極其優秀,但是從事保險業之後,其實際投資收益率(剔除浮存金影響)就趨於一般大師的水平甚至更低,很幸運,其中原因已經找到,以後再系統闡述。
 
四、巴菲特第一次提出「護城河」的概念後的收益狀況
 
 
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首次提出了「護城河」概念,摘錄如下:「最近幾年可樂和吉列剃鬚刀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實際上還在增加。他們的品牌威力。他們的產品特性,以及銷售實力,賦予他們一種巨大的競爭優勢,在他們的經濟堡壘周圍形成了一條護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在沒有這樣的保護之下奮戰。就像彼得·林奇說的那樣,銷售相似商品的公司的股票,應當貼上這樣一條簽:『競爭有害健康。』」
巴菲特1993年第一次闡述「護城河」的理念後,到2010年為止,公司淨值的年複合增長率約15%,剔除1.5倍的零成本槓桿(保險浮存金)後,其實際投資收益率約10%
 
五、巴菲特最經典企業的7大選股案例收益狀況
 
表3:巴菲特最經典企業的7大選股案例
公司名稱
統計年限及區間
投資收益(總計)
年復合收益率
同期淨值增長率(年化)
同期實際收益率(剔除浮存金影響)(估計值)
對投資業績的貢獻
GEICO
1919771995
 52.37 
23%
27.1%
18.1%
貢獻
大都會/ABC
1019861995
7.15 
22% 
24.2%
16.13%
貢獻
華盛頓郵報
3119742004
154.36
17%
23.8%
15.87%
貢獻
美國運通
1119942004
5.81
17% 
17.16%
11.44%
貢獻
吉列公司
1419912004
7.16
15%
19.5%
13%
貢獻
富國銀行
1519902004
7. 58
14% 
14.1%
9.4%
貢獻
可口可樂
1719882004
6.41 
12%
20.01%
13.34%
 
拖累
——部分資料摘自《巴菲特如何選擇超級明星股》
除了大白馬「可口可樂」拖累業績之外,其它六家企業對整體的實際收益率(剔除浮存金的影響)都有巨大的貢獻。
 
六、從投資收益率角度來看,塞思卡拉曼、約翰聶夫等大師應該與巴菲特平起平坐
 
對於沒有保險浮存金的我們更應該從投資收益率的角度來看待各位大師的投資理念,然後結合以下歷史背景: 在1964年-1981年期間,美國處於加息週期,企業雖有盈利增長,但是整個市場的估值體系處在下降通道之中,標普指數在此期間都維持震盪盤整狀態;1981年-1999年,在高科技推動企業利潤增長及估值上移的過程中,標普指數走出非常穩健的上升通道。相對於巴菲特(從1970年起計算業績)和約翰聶夫(從1964年起計算業績)來說,林奇(從1977年起計算業績)及塞思卡拉曼(從1982年起計算業績)獲得超額的收益與市場環境的助力具有相當的關係。所以我可以粗略的得出一個結論:剔除市場環境、個人運氣及保險浮存金影響後,純粹從投資收益率角度來看,塞思卡拉曼、約翰聶夫等大師應該與巴菲特平起平坐,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巴菲特一枝獨秀」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把腦袋中神化的巴菲特請下神壇。
 
七、合理的收益目標
 
在沒有槓桿的前提下,大師們在長週期裡(30年以上)的投資業績普遍在20%以下,普通的投資者應該如何訂立目標收益率,並且練就與之相匹配的投資能力呢?北斗投資要想在長週期裡實現30%左右的年復合收益如何得以可能?哪些策略能夠匹配這樣的收益率?大資金如何規避低收益率的魔罩?釐清以上的基本資料之後,我對我們「站在前輩肩上」開發的策略更生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4

24-Oct-2011 超越價值投資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10/24-oct-2011.html

今天沒有操作。

世紀爭產案終劃上句號,終審法院不准商人陳振聰就龔如心遺產案提出的上訴許可。 陳振聰終於完敗,不論事實真相如何,因為谷錢上腦而失去邏輯思維的後果就是如此。

--------------------------------------------------------------------------------------

可能很多人以為價值投資是終極投資技藝,但事實上價值投資是可以超越的。

過去我說了很多有關價值投資的東西,可能因此很多人以為我是價值投資者,但事實上價值投資只是我的起手式,我追求的是超越價值投資的東西。

其實想深一層,可能我才是真正的偽價值投資者,因為價值投資只是我的踏腳石,我的投資思維已經不是價值投資,或者不是大家以為的那種價值投資。那些我們以 為是偽價值投資的人可能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只是真正的價值投資已經追不上時代的變化(起碼20年前沒有互聯網),當大家還熱忱於價值投資四字之時,時 代已經不等人了。再講今天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其實已經與20年前的不一樣。

大家研究價值投資時會發現價值投資其實是把重點放在股票身上(所以叫證券分析),而不是公司本身,結果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此種分析重心便成為價值投資的最大弱點。但話雖如此,價值投資還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沒有價值投資作為基本原則,我相信更進一步的投資技藝都是空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13

Facebook展示廣告業務營收超越谷歌

http://news.imeigu.com/a/1324340460180.html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0日早間消息,市場調研機構Enders Analysis週一發佈報告指出:Facebook在與谷歌「爭奪互聯網領域的展示廣告的戰場上正在逐漸佔據了上風。」儘管谷歌目前依舊是「互聯網廣告 的霸主」,該公司比Facebook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更廣泛的影響,但是Facebook的廣告業務發展則更加充滿了活力,並且廣告的實際效果也更好,使 得該公司在廣告市場上的份額將在未來有機會進一步大幅度提升。

根據Enders Analysis提供的數據顯示,谷歌在2011年的展示廣告營收總額為15億美元,而預計到2012年這一數字將會上漲至25億美元。另一方 面,Facebook在2011年的展示廣告營收總額應該為35億美元,同時預計到2012年該數字將進一步上漲至53億美元。

儘管Facebook已經成為了展示廣告領域的第一位,但是谷歌的整體廣告業務依舊佔據著全球互聯網廣告領域的霸主寶座。谷歌在2012年的廣告營收將達到350億美元,其中90%將來自谷歌的搜索廣告業務。

展示廣告有眾多潛力有待挖掘

雖 然目前谷歌已經成功地將搜索廣告推向了市場,並且在該領域佔據了壟斷地位。但是展示廣告依舊有眾多潛力有待挖掘。根據谷歌的前CEO,現任董事長的埃裡 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預測,展示廣告的市場總額在未來幾年裡有可能會增長到2000億美元以上。而根據Enders Analysis的報告預計:「儘管谷歌和Facebook的展示廣告業務都發展迅猛,但是各個公司對於展示廣告的投入重視程度依舊有限。根據 Enders Analysis預計,到2012年,全球各個公司在展示廣告上投放的資金比例將只佔其投放的總廣告預算的25%左右。」

目 前全球有4大互聯網展示廣告企業,其中包括了Facebook、谷歌、微軟(微博)以及雅虎。其中谷歌以及Facebook在影響力和展示廣告有效性方面 已經牢牢地佔據了統治地位。在每月獨立訪問用戶數量方面,擁有11億用戶的谷歌憑藉掌握了全球75%互聯網用戶的優勢輕易地擊敗了所有競爭對手。 Facebook的當前用戶數量為7.7億人,但是依舊在迅速增長當中。而在第三季度當中Facebook展示廣告的有效率增幅高達18%,而谷歌、微軟 以及雅虎的增幅總和僅為1%。

Facebook擁有推廣展示廣告的眾多優勢

Facebook的用戶平均每天會花費12分鐘登 陸Facebook,該數據較12個月之前上升了40%。而這一時間也幾乎是用戶平均上網時間的15%。而用戶在谷歌上所花費的時間約佔用戶平均上網時間 的10%。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谷歌在展示廣告市場份額中也位列第二的原因。

Facebook的「擴大影響力並提高用戶在線時間」方案成為了該 公司在展示廣告業務領域成功的關鍵。因此Facebook在這方面的營收增幅將繼續超越谷歌。而作為社交網絡也能夠給Facebook帶來展示廣告推廣的 諸多優勢,能夠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展開大規模廣告宣傳攻勢。」

而Facebook的另外一個優勢則是谷歌在社交領域的疲軟。Enders Analysis的分析師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谷歌姍姍來遲的所謂的社交網絡服務Google+還是屬於小眾產品。」

Facebook 正在逐步開始向其他廣告商開放其展示廣告平台,並且將進一步通過一系列新產品來對其進行更新和改善,例如「有傳言稱Facebook將會在該公司一款最受 歡迎的手機應用程序上推出廣告業務」(應該會同時支持蘋果的iPhone以及搭載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的系列手機產品)。但是這些彫蟲小技並不是超 越谷歌的關鍵。正如前面所述,整個展示廣告市場還十分分散和弱小,並且有很多成長的空間。Enders Analysis的分析師指出:「目前應該提升廣告商對廣告規模和有效性需求,以便讓廣告出版商更加依賴於這一到兩家互聯網巨頭的網絡流量,從而推動營收 的進一步上漲。」(林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10

許景南:超越李寧 挑戰耐克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cw.html

許景南:超越李寧 挑戰耐克

 

如何規避李寧式錯誤?如何在國際市場與耐克等國際品牌短兵相接?

當安踏憑藉2011年上半年44.5億元營收超越李寧後,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陷入了深思。

許景南一度認為,李寧不僅是阻擊耐克、阿迪達斯的本土領導型企業,而且還是自己最值得研究的競爭對手。但現在看來,國內行業領導者易位是個常態。匹克會是新領導者安踏的競爭者嗎?

今年上半年,匹克的營業額和利潤分別同比上升了24.7%和32%,門店數淨增395間,達到7619間的規模。這家過去一直以籃球為立身之本的體育用品公司,正在向對手亮出自己行業細分者的「肌肉」。

比安踏更晚登陸資本市場的匹克,要挑戰前者剛剛拿到的市場地位,需要有更深遠的商略。然而,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體育品牌的競爭,已到短兵對接時期,任何一招不慎,都可能招致敗局。

許景南如何避免李寧式的錯誤?如何繼續堅守專業戰略?如何尋求未來對李寧、安踏的反超,甚至與耐克、阿迪達斯正面過招?

勞動力優勢只剩5年

 

《經理人》:包括體育用品行業在內的「中國製造」,目前最棘手的問題是高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匹克為什麼今年非但不控制規模,反而投資10億在山東菏澤興建第四個產業基地?

許景南:首先,投資山東菏澤是匹克在2009年香港上市前的既定計劃。其次,我們北上投資也是出於成本戰略考慮。為什麼?我們和其他沿海製造企業一樣,都 遇到高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這種壓力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勞動力兩大成本上。當務之急是需要解決勞動力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勞動力從哪裡來?二是勞動力 價格如何維系?

目前,沿海企業勞動力流轉頻繁和價格偏高,對於大部分轉型期的企業來說,要過這一關很難。怎麼辦?搬廠。搬到哪裡?一條路是北上,一條路是西部。最後我們選擇了山東菏澤。因為相比西部的勞動力急劇外流,山東菏澤不僅是人口大市,而且勞動力外流較少,更重要的是,當地的勞動力價格比廣東、福建要低500~1000元/月。

但北上山東菏澤只是匹克的權宜之計。這是匹克搭上的最後一班廉價勞動力班車。這趟班車的維繫時間也就在5年之內。之後,勞動力成本問題會再次擺在我們面前。到時,我們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將訂單外流到印尼、老撾這些東盟國家。

安踏替代李寧,或者誰再替代安踏,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看我們這些本土體育用品企業產業模式是怎麼樣的?如果我們還是依靠自己投資、自己製造產品,永遠居 於產業鏈的最底層。我們現在的業績,主要是靠人口紅利,不是品牌價值來成就的。我們的產業模式應該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模式,就是告別製造,轉到品牌授權、 設計與服務等更高的產業鏈上,才能從本質上規避勞動力成本問題。

《經理人》:為什麼在這輪通脹中,不論是耐克、阿迪達斯,還是本土體育運動品牌,不僅沒有集體漲價,反而加大打折力度?是產能過剩,還是迫於市場競爭的選擇?

許景南:誰願意把自己辛苦生產出來的產品拿到市場上去打折?這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困惑。不僅是現在,過去也存在,只是今年更甚。原因是什麼?一是政策環境變化,二是中外體育運動品牌的產業模式所致。

宏觀調控壓縮流動性後,消費者信心就會降低,他們會和廠家博弈,等商品跌價。廠家方面,始於2010年底的消費需求增加後,大多數廠家都在產能上進行擴充,導致在今年面臨去庫存化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降價。

在中國不設製造工廠的耐克、阿迪達斯為什麼也會加入打折行列?這是因為它們一方面需要繼續在不同消費層面上加大市場佔份額,另一方面它們有能力打價格戰, 因為擁有訂單權,它們不會顧及製造商的成本,這家不做就換另一家。這種持續的打折戰後,最受傷的一定是本土品牌。事實是,李寧、安踏、特步都出現了訂單放 緩。

匹克怎麼辦?我們的策略是「先增後緩」,將明年第二季度的訂單,由前一季度的增長20.2%降至增長9.5%。一方面是給經銷商減負,另一方面控制運營風險,由高速增長轉變成穩健增長,根據明年實際情況再定奪。

反向國際化

 


 

《經理人》:匹克上半年以22.6億元在籃球裝備細分市場上佔據第一,雖然業績排名上力壓中國動向,卻仍居安踏、李寧、361度、特步之後。這些前後夾攻者都屬於全體育用品品牌,匹克是否因此會改變行業細分者的品牌定位?

許景南:企業的資源總是有限的。李寧創業的時候目標很明確,就是做體操相關的產品,現在企業大了以後,覆蓋到幾乎全體育產品線上。問題是,每個項目的資源都有充分準備和實力嗎?

我們希望提到匹克就等同於籃球,提到籃球就想到匹克。實踐證明我們做到了。我們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對生產、技術、營銷、品牌、國際化等等進行積累。我們的 成果是,不僅成為FIBA全球戰略合作夥伴,而且擁有15個NBA巨星代言人。但是我認為還不夠,因為有競爭者,這是我們繼續要把籃球概念發展下去的企業 動力。

另外,我們在國際化路線上打的就是籃球牌。如果我們放棄專業細分的定位,轉而成為全體育產品的製造,雖然可以加快速度,搶安踏、李寧的份額,但匹克也就放棄了前20年的家底,成為一個概念模糊的品牌。如果說排名,我在乎的是籃球裝備上的排名,我們的佔有率第一,達17%。

《經理人》:匹克的籃球化品牌發展,實施的是一種反向國際化戰略,就是先在美國投入營銷資源,而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進行行銷。現在看,這種全球化戰略有什麼得失?

許景南:先說「得」。匹克的國際化戰略是20年前就已定下來的,在這20年裡,我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品牌名稱由「豐登牌」改成「匹克」,構建國際化的管理體系。

2011年上半年,匹克的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20.2%,佔到匹克總銷售收入的10.3%,這個成績與國內同行相比,是處於絕對優勢的。

再說「失」,由於匹克此前的精力主要在籃球,而全球籃球中心是在美國,因此我們把注意力用在NBA上,延緩了國內的品牌發展速度。但這種所謂的「失」反過 來又是一種「得」。正是我們在美國就「匹克」品牌的註冊,通過上訴、被駁回、再上訴等不懈努力,匹克才進入了NBA殿堂,並成為全球籃球裝備的核心品牌之 一。

回頭看一下本土體育品牌,雖然牆內香,卻牆外不香。李寧換標為什麼?就是為了在美國註冊後進行國際化,但反而在國內前途未卜。相比之下,我們第一步是做到牆外香,和本土品牌形成錯位的戰略。現在看來,我們裹挾NBA元素進取美國以外的市場,反而體現出一種戰略價值。

匹克未來到底能在美國市場上賺到多少錢,這不重要。因為匹克的目標是通過美國市場帶動全球,效益不是在美國市場能有多少回報,而是要產生輻射效應。換句話 說,如果沒有在美國市場的投資,中國市場每年的增長和盈利也許就難以保證;而如果沒有在NBA的品牌佈局,匹克的高端、專業的品牌形象也不會如此打入人 心。

謀求資本市場態度

《經理人》:匹克不僅品牌國際化,而且要資本國際化,因此匹克最終將上市放在香港,但2009年上市當日即跌破發行價。另外,今年中期財 報顯示,營業額和毛利潤分別較去年同期上升,但此後匹克股價還是持續下跌,市值蒸發逾23億港元。為什麼匹克不受香港資本市場熱捧?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許景南:我們的確可以選擇在本土上市,可能我們的股票會比香港表現更好,但是我們的戰略是品牌國際化,因此資本國際化就一定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我們遇到最大問題就是,籃球在香港不是群眾性項目,投資者對籃球缺乏瞭解,因此他們對於匹克的專業籃球戰略還有待認知。資本市場的冷遇與我們的業績正好相 反。我們的中期財報顯示,上半年毛利達到9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2.0%,而且上半年還有1.3億元的現金進賬,目前匹克手裡的現金達到26 億元。我們的發展是良性的。

投資我們的紅杉資本、聯想投資、建銀國際三家PE,目前沒有計劃退出,仍然看好我們的成長性。因此,我們仍然期待資本市場的態度轉變。

今年我們給市場的利好消息是,要建立多個研發基地和生產基地,包括北京2000萬元的研發基地,將按計劃投資約人民幣8000萬元的福建和江西的兩個生產 基地,以及山東菏澤生產基地的10億元建設規劃。我相信,隨著這些工廠的建成投產,將提升我們在細分市場的實力,投資市場將開始關注匹克的作為。

《經理人》:匹克上市後,首先是將1308.5萬股股票授予400多名員工,這種把員工變成股東的方式,一改匹克的家族企業形象。那麼匹克內部如何處理家族企業與現代化企業管理之間的矛盾?

許景南:首先,目前的股權激勵只涉及到基層主管以上,不可能全員推動,公司希望激勵這些骨幹能更好地為企業發展貢獻智慧。

上市後,我們的管理定位是「資本家族化、管理市場化」。除家族成員持有股權外,在管理上放開。我現在正在思考的問題是,企業的管理目標、企業規模與每個發展階段如何匹配、企業的績效體系怎麼與組織結構與企業發展相匹配?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團隊結構才算最適合企業的結構?

過去匹克的內部模式是山頭式的,A部門的員工到B部門辦事情,得先找到B的主管,溝通成本太高。現在我們正在倡導建立一些項目小組,這些小組能夠使得「各自為政」、「相互割裂」的部門直接聯繫起來。

文 / 沈偉民

來源:《經理人》雜誌 2011-12-29 http://www.sino-manager.com/tab_15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89

貝索斯:超越想像地掌控互聯網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248.html

Wired《連線》2011年12月 

199美元的售價,便攜的尺寸以及與亞馬遜數字媒體資源的無縫鏈接,Kindle Fire的發布震撼了整個業界。分析家們斷定它將成為iPad最有力的競爭者,但 Kindle Fire絕不僅僅只是一款定位於iPad競爭者的產品,它有著許多獨有的特性。如果說iPad是後PC時代的旗幟產品,那麼Kindle Fire就是後網絡時代的象徵。在貝索斯看來,亞馬遜的設備將成為未來用來鏈接數據中心的工具。

 

其實表面上看,使用iPad和Kindle Fire並沒什麼很大不同,用戶們都在用它們看電影、讀書、玩憤怒的小鳥,但這兩款產品背後的設計哲學卻有著天壤之別。作為一家硬件公司,蘋果有91%的 收入來自於設備的銷售,只有6%來自iTunes。iPad的設計、市場推廣都強調其設備本身的精良。而蘋果的產品也被認為是PC的繼承者。相比之下,亞 馬遜則更關注內容,它有一半收入來自於媒體內容的銷售,包括書籍、音樂、電視節目以及電影,在硬件設備上的低價策略是為了讓消費者更方便地接觸並獲取其龐 大的數字媒體內容。

事實上,貝索斯並不認為Fire只是一個設備,他更願意稱之為「媒體服務」。他為Kindle Fire這款產品而驕傲,認為它是進入亞馬遜云世界的移動接口,這也是亞馬遜一直以來所秉承的理念:不斷優化用戶購買和消費內容的途徑和方式。  

如今,更換設備就像換電池一樣容易,三年後再看Kindle Fire就會像今天人們看Kindle 1一樣覺得幼稚而古怪。但問題的關鍵在於,199美元的Kindle Fire只是一張進入亞馬遜數字世界的通行證,龐大的數字內容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資源。因此,即便僅從硬件設備的角度看,Kindle Fire的設計和製作工藝還不能與iPad同日而語,但從長遠來看,誰又會真的在意這些呢?

Kindle Fire體現了貝索斯的遠見卓識。15年來,他一直徘徊在科技之巔,但卻並沒有獲得和其他互聯網創新者一樣的榮耀。沒人為他拍攝電視傳記,也沒有一部關於 他的戲劇拿下奧斯卡。不過,或許不久一切都將改變,人們正在逐步意識到亞馬遜的云服務給互聯網所注入的無窮的力量。觀察家們將亞馬遜進軍平板電腦市場視為 貝索斯成為美國科技界頭號人物的關鍵證據,要知道其過去這個位置曾經一直由比爾·蓋茨和喬布斯輪流霸佔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99

Facebook何時超越Google?

http://www.eeo.com.cn/2012/0206/220330.shtml

經濟觀察網 郝大秦/文 Facebook近日將發佈IPO申請,其750億~1000億美元的公司估值遠遠超過了此前的互聯網企業IPO估值紀錄——谷歌的246億美元。很多人認為這是web2.0時代全面超越web1.0時代的標誌。

但是上市後的Facebook能否真的超過上市的谷歌卻很令人懷疑。谷歌2004年上市前的年營業額是10億美元,而現在則超過300億美元,增長 了30多倍。總市值則從246億增長到2000億,曾為它的股東在3年內帶來7倍以上的投資收益。能否在7、8年內把營業額從37億美元市值變到1000 億美元左右,把市值從1000億變到8000億,這對Facebook是個非常嚴峻的挑戰。更悲觀地說,Facebook能否在營業額、市值上追平谷歌恐 怕都是個問題。因為Facebook現在的商業模式其實並談不上多麼創新,只不過是谷歌的另一類追趕者。

Facebook現在受到市場如此的熱捧,關鍵其實還是那個老話題——"流量為王 ",即便用它的網民很多,這些網民使用它的頻率很高,每次登錄都會待很長時間並且瀏覽很多信息、使用很多服務。在這方面Facebook現在是全球第一,遠超谷歌,而它用這個地位產生收入的主要手段則與谷歌一致——賣廣告,廣告收入佔了它營業收入的9成。

然而,不得不說,不同流量的商業價值也是不同的,廣告主花錢投廣告最終是為了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因此越能影響消費者決策的流量就越值錢,越能吸 引廣告。從這個角度講,社交網站的流量價值最低,點評類網站的流量價值高些,搜索引擎的更高,最高的則應該是eBay、淘寶這類電商的排名頁流量。因 此,Facebook佔有的流量雖然超過了谷歌,但在流量的商業價值上卻未必能挑戰谷歌。

此外,谷歌在高價值的搜索流量上已經建立起壟斷地位,而在社交網站上Facebook卻還有許多對手,除了類型接近的MySpace、LinkedIn之外,微博、輕博客等新的網絡社交形式層出不窮,也許這個領域的勢力範圍爭奪還遠未塵埃落定。

從根本上講,Facebook等web2.0玩家的收入來源如果鎖定在廣告,那麼它們就談不上締造一個新的商業時代。這一來是因為它們還在沿襲著門 戶網站、搜索引擎們的商業模式:網民免費登錄、廠商埋單費用,別管叫web2.0還是web1.0,大家做的事情都是在替代傳統傳媒業。二來是因為廣告業 這塊蛋糕終究是有限的,不可能超越經濟總體成長速度無限制膨脹,谷歌做為互聯網廣告最大的受益者還須靠進軍云計算、智能手機來維持自己的增長,後來者就更 難在這個領域裡做出很大的規模、成就偉大的公司了。

這兩年關於社交網絡會如何改變互聯網產業、改變人們的生活、乃至改變人類社會有很多討論,有些已經抽象到解構主義哲學的層面了。不過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事情很簡單,就是要找到新的直接買單者,找到有支付能力的新興需求,這才可能創造一個新產業。

對於以用戶社交為根本點的web2.0玩家而言,這個需求點大概就是從用戶身上直接掙錢,也就是所謂的增值服務。我們已經知道人們其實很願意在互聯 網上花費時間,Facebook們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是我們還不清楚人們願意為之花費多少金錢,但那肯定是個龐大的數字,據說僅靠qq秀的道具服務,騰 訊一年就能進賬三四十億人民幣。

如果有一天Facebook能解答如何讓用戶付費的問題,那麼它超越谷歌的日子也就來了。不過解開這個問題的也許是更有準備的騰訊。

(作者係北京雙高志遠管理諮詢公司 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43

維基百科旗下Wikia超越IGN成世界最大遊戲網站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3/13/224213.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維基百科旗下盈利網站Wikia超過IGN和 Gamespot成為世界最大遊戲網站,每月獨立訪問用戶數達2600萬。

據報導,Wikia用戶可以在網站上創建群組,目前Wikia群組用戶數量超過30萬,每月獨立訪問量達5000萬左右,每日創建600個新網址。

Wikia首席執行官克萊格·帕爾默(Craig Palmer)近日向媒體表示,「網站不是提供知識問答的平台,網站有各種社區提供最新資訊,就像傳統媒體一樣運作,但毫無階層差別。」

據悉,Wikia已獲得Bessemer、First Round和亞馬遜等大公司1400萬美元投資。克萊格·帕爾默相信,目前正是社交媒體主導網絡的大好時機,公司會很快崛起。「Facebook和 Twitter的內容過於冗雜,已經陷入迷失。Wikia的用戶親自參與到創建網站的過程,網站與用戶更加互動。」

據統計,Wikia網站用戶每天在一個網址上平均花費半小時玩遊戲。

Wikia稱,公司自2005年就開始盈利,會在推出更多產品後盈利更多。Wikia將對手IGN的遊戲和電影網站評測編輯希拉里·戈爾茨坦(Hilary Goldstein)和埃裡克·莫羅(Eric Moro)收入帳下,讓他們管理挑選最佳的遊戲和娛樂內容。

克萊格·帕爾默表示,「Wikia正在建立戰略聯繫,旨在為用戶群組提供最新的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