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心得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b89c02d348c650033bf3cf32.html

1) 用40%的精力應付日常工作, 用60%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上

2) 不要試圖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不要為瑣事所困擾,關注那真正重要的事情

3)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因為除了真正愛你的人之外,很少有人會真的'在意'你.

4) 按照事情的重要性排序,安排一天的工作,這樣更有效率而且心情也更輕鬆愉快.

5) 每天留一點時間安靜的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69

《股市真規則》讀書筆記 紅一方面軍 riker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40m.html

《股市真規則——世界頂級投資機構的投資真經 

 

1、有規律地閱讀一些商業性雜誌和報紙。

2、必需有創新的、有用的、獨特的東西思考出來。

3、嚴格按照自下而上的風格投資,花時間閱讀年報,與公司管理人員談話,並向同行學習。

4、廣泛閱讀,建立「心理框架模型」。

5、逐步建立應用於公司分析的模型。

6、擁有堅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建立你個人的投資哲學。

7、成功選股的基本原則並不依靠那些難以理解的選股工具,也不是昂貴的軟件和高價的諮詢報告。

8、投資需要耐心、對會計學的基本理解、投資的哲學和適度的懷疑。

9、公司的基本面對股價有直接的影響,關注公司的長期表現,長期投資。

10、避免煩躁不安。

11、要有確信的勇氣。

12、把年度報告從封面讀到封底,並且瀏覽過去的財務報表,檢驗行業內的競爭者。

13、花費時間做研究產生的想法需要一個冷卻的階段,冷卻階段能使你避免一些會導致惡果的投資行為。

14、利潤最豐厚的公司總是被競爭者包圍著。大多數高回報的公司由於與其他公司競爭的緣故,利潤率將會逐漸降低。

15、一家公司如何設法讓競爭者無路可走,從而使自己獲得豐厚利潤?如何保持超額利潤率?

16、安全邊際是股票市值與我們對股價估值的差值。

17、對於一家前景不太明朗的公司預留的安全邊際,應該大於對盈利預期、前景明朗的公司預留的安全邊際?

18、你等的時間足夠長,大多數股票會出現相對它們公平價值有較低折扣的價格機會。

19、看一家公司過去10年或更長時間的歷史市盈率。

20、關注公司的未來。

21、賣出股票的理由:a.你最初的分析是否是錯的。B.基本面是否已經惡化。比如新的投資機會還要經歷一段艱苦的時光,競爭正在蠶食著利潤。C.股價是否已經高出它的內在價值太多?D.你的這些錢有更好的投向嗎?E.你在一隻股票上有太多的投資嗎?

22、好的產品並不必然轉化為利潤,如果我買得起的話,我會買下整個公司嗎?

23、獨立思考,並從被其他人遺棄的市場上尋找便宜貨。

24、如果公司在經營性現金流停滯或收縮的同時盈利卻在增長,很可能是某些事情正在變壞。

25、分析競爭優勢

A.評估收益性。這家公司的資產和所有者權益一直能夠創造穩定收益嗎?

B.為什麼這家公司能阻擋競爭者,是什麼阻止競爭者竊取它的利潤?

C.評估一家公司能阻擋競爭者多久?

D.分析行業競爭結構。行業內的公司是怎樣和其他公司競爭的呢?這是一個有吸引力的行業還是參與者都在痛苦掙扎的過度競爭的行業?

26、調查公司的財務狀況。

A.這家公司產生自由現金流嗎?如果產生,是多少呢?評估公司的自由現金流在銷售收入的5%左右或者更多。

B.觀察淨利潤,一般淨利潤除以銷售收入在15%以上,說明它的經營活動是良好的。

C.一般一家公司淨資產收益率在15%以上,表明股東的投資正在產生穩定的回報。

D.評估資產收益率,6%-7%是一個大概的基準。

E.與行業平均水平做比較是一個好主意,可以比出公司的盈利能力是高還是低。

27、如何建立競爭優勢,第一是有吸引力的行業,第二是超趕對手標準的戰略。

28、 評估公司競爭優勢,要問第一為什麼競爭者不能奪走它的消費者?為什麼競爭者不能對類似的產品或服務給出一個更低的價格?為什麼消費者能接受每年的價格上 漲?第二從消費者角度思考,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給消費者帶來了什麼價值?它是怎樣幫助企業更好地經營自己的生意的?為什麼消費者會用一家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去 代替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

29、建立競爭優勢5個路徑。

A.通過出眾的技術或特色創造真實的產品差別化(產品差異化優勢)。

B.通過一個信任的品牌或聲譽創造可感知的產品差異化(品牌優勢)。

C.降低成本並以更低的價格提供相似的產品和服務(低成本、規模優勢)。

D.通過創造高的轉換成本鎖定消費者(高轉換成本優勢)。

E.通過建立高的進入壁壘把競爭者阻擋在外面(高准入門檻優勢)。把競爭者阻擋在外面,許可證、專利證、特許經營權、利用網絡效應(網點眾多的效應)。仔細調查這家公司意外失去特許經營權的可能性。網絡效應比如EBAY,其他競爭者難以支撐這種競爭。

30、提防依靠獨立創新保持競爭優勢的公司。

31、高的消費者轉換成本研究

A.廠商的產品需要大量的客戶培訓嗎?如果需要,客戶願意勉強轉換並且承受在培訓期間導致的生產力損失嗎?

B.這家廠商的產品和服務是否緊緊和客戶的生意結合在一起?使得廠商不更喊關鍵產品的供應商,因為轉換費用會遠遠超出新產品和服務帶來的利益。

C.這家廠商的產品和服務是一個行業的標準嗎?消費者在他的客戶或同行哪裡感到有壓力推動自己連續使用一個眾所周知和受人重視的產品和服務。

D.轉換所取得的利益是否小於相關的轉換成本?如銀行的消費者。

E.廠商是否傾向於與客戶簽訂長期合約?

32、競爭優勢能夠持續多久?把一個公司分成三個時間段(很短時間、幾年和很多年)。如軟件公司有很高的利潤率,但是回報週期很短。

33、財務報表是我們分析一家公司的起點。

34、資產負債表告訴我們這家公司的框架和基礎的牢固程度。

35、利潤表反映了一項服務或者物品提供給買家的時候,公司記錄銷售額或收入,不管買家合適付款,只要公司有理由確認買家最終會付款,公司就要把這筆銷售反映在利潤表上。

36、原材料也是存貨。

37、折舊多,淨利潤下滑。

38、觀察應收賬款與公司銷售收入之間的變化,看看應收賬款比銷售收入的增長快慢。一般應收賬款增長率不能比銷售收入高。可以據此判斷公司回收應收賬款能力。

39、應收賬款還需查看壞賬準備。

40、可以用銷售成本除以平均存貨水平計算存貨周轉率。

41、看固定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情況來評估資產。

42、無形資產在收購發生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一般商譽會上升。越小越好。

43、銷售和管理費用佔營業收入多少百分比是一個考量工具,可以在與它比較接近的競爭對手之間做比較。

44、折舊和攤銷經常計入營業費用,也總出現在現金流量表中,對淨利潤有影響。

45、非經營性損益要特別當心,因為有可能稀釋淨利潤。

46、稀釋的股份數包括潛在的可以轉化為股票的有價證券,比如股票期權和可轉換債券等。

47、一般財報分析,先看現金流量表,再看資產負債表,最後看利潤表。

48、公司分析的基礎

A.成長性。B.收益性。C.財務健康狀況。D.風險/負擔情況。E.管理。

49、成長性四個來源。

A.銷售更多的產品和服務。B。提高價格。C.銷售新的產品和服務。D.購買其他公司。

50、不能僅僅憑藉過去的連續成長率和假設就預測公司的未來。

51、提價推進銷售收入需要強勢的品牌或擁有壟斷的市場地位才能維持長久。

52、一定要弄清楚一家公司為什麼成長?

53、一家以降低成本來驅動盈利增長的公司,要思考一下這些成本降低的可持續性。

54、除了對比銷售毛利率和銷售淨利率以外,還要對比每股盈利與經營性現金流量。

55、有三個指標可以推進淨資產收益率,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

56、成熟的老的公司是樂意這樣使用自由現金流的,他們的生意增長得不是很快,而且他們認為股東們能利用自由現金流賺取更多的回報。因此,他們以股息的方式回報給股東。

57、與成熟的商人待在一起,比和年輕的創業者待在一起所冒的風險要小得多,儘管那個創業者也許會回報你更多倍。

58、財務健康狀況

A.生意好的年份,高固定費用的公司盈利非常好;而當生意不好的時候,債務的固定費用會把盈利降得相當低。

B.財務槓桿比率。如果槓桿比率高於4或者5,意味著太高了。

C.息稅前利潤(EBIT)計算方法,尋找稅前利潤(利潤總額),然後把利息費用(財務費用)加回來,就得到息稅前利潤。EBIT除以利息費用(財務費用),就知道公司可以為它的債務支付多少倍的利息費用。

D.流動比率,越高越好。說明公司如果必須馬上還清負債的話,公司能變現出多少現金。

E.速動比率,越高越好。流動資產減去存貨後除以流動負債。

59、研究股票的空頭情況,列舉全部的潛在負面因素,為什麼某些人更願意賣出?非常重要。

60、重點分析公司的管理情況。

61、如果分析管理層,分析報酬、性格和運作。

62、相對於高額的薪水,更好的是高額的紅利,相對於慷慨的期權計劃,更好的是嚴格限制的股票期權。因為紅利意味著報酬的一部分有風險,嚴格限制的股票期權意味著股票下跌管理層也會有金錢損失。

63、查看競爭企業的管理層薪酬情況。看他的收入是否和公司的經營業績聯繫在一起。

64、六個危險信號

A.衰退中的現金流。B.連續的非經常性費用。C.連續的收購。D.首席財務官或審計師離開公司。E.沒有收到貨款的賬單。F.變更賒銷付款條件和應收賬款。

70、密切注意七個其他缺陷。

A.把投資收益作為營業收入的一部分推高業績。要分析公司是否正在使用投資收益或者銷售自產來推高營業利潤或減少營業費用。

B.養老金缺陷。

C.養老金補充。把資金過剩的養老金計劃得到流動收益直接計入利潤表是完全合法的。需要將養老金投資收益從利潤中減去。

D.化為烏有的現金流。當股票價格下跌,公司執行的期權比股價高漲時更少,公司的稅收收益也相應減少。如果一家公司現金流充沛同時股價高漲,應該核查一下有多少現金流的增長來自期權相關的稅收收益。

E.塞得滿滿的倉庫。存貨比銷售收入上升快的時候,在這個區間段就要有麻煩了。

F.不好的變更。比如公司的折舊,壞賬準備還有一些基礎要素,比如費用如何被記錄,收入何時確認等。

G.費用化還是非費用化。公司可能通過費用資本化來隱藏費用。如果你看到任何的費用資產化,你應該問一問,這項「資產」多久才能產生經濟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17

思考的碎片--8/25 讀書及其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guh.html
思考的碎片--8/25 讀書及其他

1.推薦《在不確定的世界》魯賓的自傳。
能看到Big Picture大格局

最近看的三本自傳 Peter Peterson的 Bloomberg的和Rubin的
明顯格局Rubin最大,Peterson最真實。最細節。
Bloomberg對傳媒的思考非常棒。別忘記那個是在90年代的思考。放到當下互聯網時代一樣超級有用
我特意推薦給小方同學。或許能給雪球以啟示如何搞錢。
Peterson自傳中最有收穫可能是日美紡織品配額的談判。敵對國法案。很有趣。
其實這從Big Picture看就是雁行模式的反應。日美紡織品配合到後來中美紡織品配額總有天會發生越美紡織品配合。


魯賓認為面臨決策時應遵循四個原則:
一是世上唯一確定的事就是確定性;(時間不可逆是確定的。所以投資要和時間做朋友。人性不可違而且人性一萬年沒變化過。所以利用人性永遠可以獲利)
二是每個決定都是權衡幾率的結果;(這個權衡是主觀的)
三是面對確定性,必須果斷採取行動;(決斷力)
四是決策過程的品質往往比決策的結果還重要。(gaming中的威懾,甚至有點Soros的反身性。現在的決策過程會直接影響到作為決策的後果)

2.方法
@格桑小雪 教會我一個讀書的方法。就是好書讀過一遍立刻讀第二遍。這就是加深記憶。
有天我走進書房一個很深的感觸是一書架子書我都讀過。但是很多書幾乎都沒啥印象。我甚至可以回憶起讀那本書的狀態和地點但是真的不記得裡面啥有用的內容。
所以反覆記憶還是有價值。我現在的方法是準備讀完後兩週寫讀後感。同時在閱讀過程中用錄音筆+記號筆。
時間不夠就回頭只看劃過的標記。加強記憶。過一兩週婷下當時的錄音。加深記憶。回頭聽,用時間思考和積累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其實方法很有趣,我是到很後來@玩石 告訴我後我才知道,原來考試就是一個優化的遊戲
在固定時間內做到準確率×權重(題目分數的高低)的最優。
所以原來我讀書時候成績不好有這個因素。不懂遊戲規則。

3.腐敗恐怖主義
這個詞是去年723撞車事故後發明的
當時就預言過這個詞在未來若干年都會流行而且會越來越頻繁出現在報刊中。
今次的哈爾濱大橋坍塌也算一個例證。

4.李宗瑞 
這個case我的第一反應是去查下終身乖乖丸哈
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13/sh/a53970df-7ef3-4795-b761-5398e52025e9/71722dcad33e0d953e034b04854f337d

Date Rape Drug 本來以為這個會紅。後來一查無趣的很75年羅氏就有了。沒法搞錢。

5.蘋果避稅
@創業家雜誌:圖解【蘋果如何避稅?】David Du:簡單地說,蘋果採用的避稅方法分兩步,第一步,double irish;第二步, with a dutch sandwich. @知乎 全文見下圖

dutch sandwich沒看的太明白。

不過這個玩法最後就是體現在全球化環境下會讓各個政府展開競爭。從政府的效率到社會制度的競爭。
這是最有趣的競爭。如果人口可以自由流動。最簡單的是信息的自由流動然後是資金的自由流動。最複雜的應該是人口的自由流動。
我們這裡有GFW哈。連信息的自由流動都搞不定。唉 無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73

尋找讀書夥伴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15

     Show


  Project
  項目描述


  魔豆將大量內容和用戶互動行為都壓縮在一個只有50K的文檔裡面,用戶不需要安裝任何應用或插件,可直接在線打開或保存在本地,在聯網狀態下進行閱 讀。用戶可以在內容的任何位置添加註釋、評論,還可以同步發佈到微博等社交網站,吸引更多好友一起來閱讀。文檔右側的「吐泡」和「在線聊天」功能可以讓用 戶隨時互動。


  魔豆致力於創造一種新的閱讀體驗,讓電子閱讀因為好友的參與變得真正有趣起來。魔豆網7月8日上線,Android和iOS的版本正在開發中。


  User
  用戶


  有電子閱讀習慣,又無法忍受獨自閱讀時的枯燥乏味,希望能和好朋友一起分享、討論的讀書人群。


  Idea From
  這個主意來自


  嚴志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但一個人默默閱讀,尤其是一些「難啃」的書,又會感覺枯燥。他也加入過一些網絡上的讀書小組,但他覺得互動性不強,大型內容 的共享也是一個問題。如果能在閱讀時引入社交信息,隨時和大家一起互相討論,交換心得,分享感想等,會讓閱讀快樂起來。於是,如何能夠在閱讀中加入社交功 能,並且讓更大型的內容變得易於保存和傳播便是魔豆最初的想法。


  Team
  團隊


  目前魔豆有4個核心成員。嚴志負責整體構架,其他人分別負責推廣與運營,策劃和執行以及技術支持。


  Market Potention
  市場機會


  魔豆的市場機會就是深度互動閱讀。亞馬遜Kindle,蘋果iBook,豆瓣閱讀雖然現在也提供了一些互動功能,但都比較有限。而且你不能保證你身邊 的人都有iPad或者閱讀應用軟件,但能確保他們一定裝有Word。可利用豐富內容的Word云文檔進行擴散,引導用戶進入魔豆網,甚至安裝移動應用。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


  魔豆現在處於創業早期,主要任務在於擴大用戶群並提升用戶粘性,還沒有收入。接下來想要拓展的商業模式包括電子出版物的有償閱讀,基於精確用戶行為數據積累的廣告推送服務,企業級內容發佈平台收費等。

 

Question


  Q1:魔豆的內容來源?


  魔豆目前的docx文檔均由用戶自由創建,魔豆會把用戶自建的雜誌以瀑布流形式集中在官網的搜索頁面上展示。之後想要和一些雜誌,比如攝影類的,財經類的等傳媒企業進行內容合作。


  Q2:魔豆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是封裝,云文檔可以實現把1000張高清圖片彙集整理在一個只有50K的文檔裡面,而不需要下載任何應用插件;還有就是傳播,實際上它可以嵌入到任何網絡形式上;第三是互動式閱讀體驗。


  Q3:魔豆將如何提高用戶粘性?


  匯聚更多值得分享,多次閱讀,甚至是永久保存的內容;把用戶內容分門別類進行過濾,然後篩選,積累更多用戶行為,為社交推送提供可能。平台也要擴張, 計劃在今年年底上線首版iOS和Android應用端,實現跨平台運行。還要在內容方面與SNS平台合作,交換內容和用戶,將更多好玩的魔豆文檔,以雜誌 的形式發送到用戶手中。


 Last Shot


  Big Trouble
  麻煩問題


  魔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魔豆的構想給投資人講清楚,嚴志覺得這是一個全新的互聯網形式,魔豆的互動閱讀體驗需要去感受。


  Ask Mentor
  最後一問


  想問百度的李彥宏在內容搜索上,有沒有新的思路?新的方向?搜索信息如何個性化?


CBN Note

 

  CBN質疑


  魔豆的主要創新點在「云文檔」,即便是在本地保存模式下閱讀,也需要在聯網狀態下,那麼一旦「離線」,這個文檔就失去價值。另外,魔豆目前主要靠精美 畫冊吸引人群,也就是說還是視覺系統在起作用,而並非深度閱讀。還有就是找到合適的用戶群,畢竟大部分閱讀者還是喜歡獨自看書而不是邊看書邊聊天。

 

 

 發送你的文件

文|CBN記者 朱小坤

 

      Show

 

  Project
  項目描述


  消息速遞可以讓不同的用戶在智能電腦和手機之間方便地發送文檔、圖片、視頻等各種格式的本地文件。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消息速遞的網站發送信息給擁有消息 速遞賬號的人。消息速遞可以像Evernote一樣,被當作個人不同終端之間的同步工具,但消息速遞著重在傳輸,不具備文件管理功?能。


  Innovation
  創新之處


  與其他同步類或者信息傳遞類工具相比,消息速遞最大的特點是簡單:發送消息的雙方,只需要接收的人具備消息速遞的賬號,雙方也不必是相互關注的好友; 在電腦上不用註冊和下載,打開網頁直接使用;手機端只要下載App,系統會直接分配給你一個速遞號,也省去了註冊;信息不能被管理,按照發送順序以圖片流 的形式呈現。


  User 

      用戶


  消息速遞2012年4月在App Store上線,目前有100萬左右激活量。用戶主要來自iOS設備。


  Team
  團隊


  團隊現有不到20人,主要是技術人員。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


  目前沒有收入,也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當用戶數量上升到千萬級別後,也許會考慮流量換廣告的模式。


  Idea from
  這個主意來自


  張岩和鄧巍2011年8月成立公司時,他們看中了某個大學裡的一項圖片分析技術,想做一款偏向B2B業務的圖像識別分析應用,但發現該項技術從實驗室 轉換到用戶需求還並不成熟。在做上一個項目時,他們發現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之間,用戶有很多傳遞圖片的需求,但很多iPhone用戶並不擅長使用各種複 雜的傳遞方式,於是就想做一款更方便使用的發送工具。


  Market Potention
  市場機會


  隨著移動客戶端的普及,用戶在不同設備之間發送文件的需求也會越來越旺盛。雖然能實現設備之間傳遞信息的應用有不少,比如飛信、個信、云筆記,但在使用上都有各種限制。用戶需要一款能更簡單更方便的在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設備之間信息傳遞的工具。


Question


  Q1:作為一款工具屬性的產品,太簡單會不會特別沒有安全感,你們如何建立競爭壁壘的?


  互聯網公司很少有特別有安全感的,比如騰訊可以通過不斷增加功能、延伸產品線去獲得安全感。但對創業公司來說,讓產品變得龐大不是件好事。我們希望極 致的簡單也能變成一種安全感的來源。消息速遞要做到的就是用最簡單最方便的途徑解決數據流動的問題,如果你拿消息速遞跟其他產品對比,就會發現消息速遞使 用上是最簡單的。除了用戶使用上的便捷外,簡單的另一面是功能上的犧牲,我們現在的想法是去跟產業鏈上其他公司合作,來達到產品功能的擴充,比如正在跟國 內做云存儲的公司談合作。我們不一定成為生態鏈裡全覆蓋的一條龍服務公司,但希望在某個功能點上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Q2:說說你們即將推出的新版本,都有哪些新增功能?新版本計劃在9月初上線。主要是增加了兩個概念。第一個是近場通信,就是在網絡和通信信號不好的 時候,可以通過藍牙等方式實現手機之間的快速傳輸。第二個是增加了通訊錄功能,但我們的通訊錄和微信好友不一樣,微信是一個社區的概念,傳輸是社區上的附 加功能,而消息速遞想做的就是最簡單專業的傳輸工具,比如你在一個會議上要跟某人交換一個文件,但你們倆未必有成為好友建立長期聯繫的需求,畢竟好友圈子 是有限的,出於隱私等考慮用戶可能會跟某人有傳遞的需求,但卻沒有加好友的需求,消息速遞就能解決這部分需求。

 

 Last Shot


  Big Trouble
  麻煩問題


  想幫用戶解決移動互聯網上傳遞功能的公司不止消息速遞一家,競爭者有很多,比如,奇虎360就推出了功能雷同的安全快遞。對於缺乏流量控制能力的創業公司來說,想憑藉一個功能做成功一家公司依然挑戰十足。


CBN Note


CBN質疑
消息速遞的使用成本極低,但單一的工具屬性,也讓它面臨更大的競爭風險。並且,雖然消息速遞使用起來很方便,但是對於用戶來說,很難僅僅為了傳送一個文件而下載一個App。如何讓更多的用戶嘗試使用消息速遞才是這家公司當前要解決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78

《安全邊際》讀書筆記——張志雄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4l3.html

塞思·卡拉曼(Seth Klarman)是Baupost基金公司總裁,是目前市場上最受投資者尊敬的人物,他的代表作《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已成為重要的投資經典著作。其管理的資產在1982年到2009年的27年間錄得了年均19%的收益率,在1998到2008年S&P500指數收益率只有1.4%的情況下,依然取得了15.9%的年均收益率。

卡拉曼出生於1957年,早年在康奈爾大學就讀並獲得經濟學學位,後來又在哈佛商學 院學習並獲得MBA學位。當卡拉曼讀大三的時候就為大名鼎鼎的麥克斯·海因和邁克爾·普萊斯的Mutual Shares基金工作,此後一直延續到大學畢業之後。卡拉曼說他從這兩位價值投資大師那裡學習到的商業知識,比書本或者教室中傳授的知識都要好。卡拉曼認 為,普萊斯在抽絲剝繭方面有著驚人的能力。普萊斯會注意到一些東西,然後會感到好奇,並提出問題,由這件事引申到另外一些事,如此便能做的舉一反三。卡拉 曼清楚地記得,普萊斯曾經畫一張圖,圖上顯示了礦產之間複雜的所有權關係。卡拉曼認為,這就是舉一反三的例子,如果能夠持之以恆,就有可能找到更多的線 索。這就給卡拉曼一個很大的啟發——那就是永遠也不要感到滿足,應該一直保持好奇心。因此,卡拉曼把他的成功歸之於這兩位前輩。

 

  《安全邊際》中文版電子書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498728.html 

 

==================================================================================================

 

    根據我近20年大量閱讀投資書籍的經驗,讓讀者感到投資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的書和人,鳳毛麟角。

    塞思·卡拉曼雖然沒有超越巴菲特 ,卻牢記了他最重要的法則——「不要虧錢」,在25年中有24年成功地做到這個法則。塞思·卡拉曼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他坦承從不為回報設定具體的目標 ,他首先關注的是風險 ,只有那時他才會判斷 ,是否所承受的每一種特殊的風險會帶來回報。具體到今天的中國人,面對高通脹,如果你為了戰勝通脹而急於出手買房或買股票 ,這就是為投資回報設定具體的目標。若具體到各種基金與理財產品 ,在你的印象中 ,又有幾家不是暗示自己可能達到某某回報目標的 ?而結果又有幾家能持續地在業績不大幅波動的情況下獲得如卡拉曼那般優異的回報的 ?兩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投資不簡單》的讀書筆記,而《安全邊際》還是告訴大家,投資真的不簡單。(段永平說:投資其實很簡單。張志雄說:投資不簡單。這 兩個看似矛盾的論斷,實際上卻一脈相承,合起來表述應該是:投資其實很簡單,但能做到簡單投資卻不容易。投資不簡單,甚至是個危險的行業。其他所有行業的 有效性均遜於資本市場,投資其實是最難的。投資的難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估值是重要一環。常常有人說:買股票心裡沒底。這個「沒底」說的就是不知道值多少錢。投資是否賺錢在買入時就已經決定了,而不是賣出的時候,講的就是估值。歷史的經驗告訴人們,成功的投資人遠遠少於成功的企業家。)

    價值投資被人概括成「買入(好公司)持有」,多麼簡單啊。要 找好公司還不容易嘛,任何一家商業媒體上都會介紹一些好公司,它們往往是行業的龍頭或老二、老三 ,認同度極高。持有,更是簡單,那就是安心睡大覺不賣啦。問題是 ,買入後股價暴跌怎麼辦 ?尤其是買入的股票價格被過分高估,一路下跌個50%乃至70%怎麼辦?這些,「價值投資者」照樣有辦法,他們高喊考驗自己信念的時候到了,現在如果誰動 搖了,把股票賣了,就是「甫志高」(叛徒)或是「偽價值投資者」。一旦股市大跌,他們就會聚在論壇或某些著名「價值投資者 」的博客裡,相互鼓勵吶喊,倒也熱鬧。這種對資本急劇損失毫不在意 ,反而做出快樂狀的姿態,讓人想起宗教中有關魔鬼試練的說法。不過,他們比宗教信徒更為狂妄 ,在股價暴跌時 ,有不少人就狂喊暴風雨來了也不怕 ,跌個50%也沒問題。而宗教徒在祈禱時一定希望上帝「給予我們的試練不要多於我們所能承受的」。

    成功的關鍵是理解規則背後的基本原理,以便徹底理解為什麼依計行事就能成功,不照章辦理就會碰壁。(在實際工作中並不怕不懂的人,最怕的是不懂卻總有主意的人。)

    有時候,投資者最大的敵人不是股票市場而是他們自己。

    股票投資者至少期望下面三個方式獲利:企業營運所產生的自由現金流,這將反映在更高的股利和分配的股息上;其他投資者願意以更高的比率(市淨率或市盈率)來購買股票,這反映在更高的股價上;或通過縮小股票價格與企業價值之間的差距。

    價值投資沒有什麼神秘的。簡而言之就是先確定某個證券內在價值,然後以這個價值的適當折扣買進。事情就是那麼簡單。而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始終保持不可缺少的耐心和紀律,只有當價格變得有吸引力時才買進,而情況相反時就賣出。

    大多數市場人士的關注點與價值投資者的關注點不同。它們首先關心回報——它們能賺多少,而甚少關心風險——它們會損失多少。相反的,價值投資者第一目標是 保證資金安全。很自然地,為了避免未來較大的損失,價值投資者會尋找安全邊際,以便為不準確、壞運氣、邏輯上的錯誤留下緩衝地帶。由於估值是一項非精確的 藝術,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投資者也是人,難免會犯錯,所以安全邊際是萬萬不可少的。固守安全邊際的理念是區分價值投資者和其他不關心損失的投資者的試金 石。

    價值投資者的黃金時間是市場下跌的時候。這時候,下跌的風險已經釋放,而其他投資人正在擔憂,那些過度樂觀的事物中哪些能夠倖免。價值投資者則以安全邊際作為護身符,勇敢地進入下跌的市場中大膽投資。

    一旦你採用了價值投資的策略,那麼其他的投資行為確實變得如同賭博一樣。

    投資品和投機品一樣可以買賣,兩者通常都有價格波動,因而似乎可以產生投資收益。但是,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投資品會為持有人帶來現金流,投機品則不會。投機品持有人的回報完全取決於撲溯迷離的買賣市場。

    路易斯.魯文斯坦已經警告過我們,不要混淆股市中真正的成功投資與它的表象。一隻股票的價格上漲並不代表其企業運作良好,也不代表價格的上漲有相應的內在價值提升為理由。同樣,價格下跌就其本身並不一定反映企業發展發生逆轉或者其價值發生退化。

    區別股票價格的波動和相應的企業實體對投資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眾的普遍傾向是追漲殺跌,投資者必須抵抗這種傾向。你不能忽略市場,忽略一個投資機 會的來源顯然是錯誤的,但是你必須自己獨立思考,不能被市場左右。你的投資決定必須取決於價值與價格的對比,而不僅僅是價格。如果你以「市場先生」作為投 資機會的創造者(當價格與內在價值背離時),你就具有了一個價值投資者的素質。然而,如果你堅持以「市場先生」作為投資指導,你大概最好聘用其他人來管理 你的資金。(卡拉曼的警告有非常實際的意義:很多信奉價值投資的投資者實際上做的,卻是投機行為,但自己卻渾然不知。如果投資者始終以價值和價格作為判斷 的依據,而不是僅僅是價格,那麼投資者就具備了價值投資的基本素質。如果你將市場先生作為指導或評價投資的重要標準,那實際做的,就是投機行為。)

    證券價格因為兩個基本原因而上下波動:反映企業實體狀況(或投資者對它的感覺),或者反映供求關係的短期變化。由於證券價格可能因為任何原因而波動,也由 於不可能知道任何一個特定的價格到底反映了什麼預期,投資者必須在證券價格之外看到相應企業的價值,並且總是把對兩者的比較作為投資過程的一部分。

    失敗的投資者被情緒所控制,他們對市場波動的反應不是冷靜和理智,而是貪婪和恐懼。我們都認識這樣的人,他們平時做事很負責任、很深思熟慮,但在投資時卻 變得瘋狂。他們也許會在僅僅幾分鐘內便將很多個月,甚至很多年辛勤勞動和自制節儉積累的金錢投資出去。這些人在買一台立體音響或一架相機之前會閱讀幾份消 費者雜誌,並去幾家商店進行比較;而當他們買入一隻剛剛從朋友那兒聽說的股票時,他們反而不會花時間去作一番研究。那種在購買電子產品或照相器材時所展示 的理性在投資活動中蕩然無存。

    許多失敗的投資者將股市當做是可以不勞而獲的掙錢機器,而不是投資本金以獲得合理的回報。任何人都會喜歡快捷、容易的贏利,不勞而獲的期望煽動了投資者貪 婪的慾望,貪婪使得很多投資者通過尋找捷徑來取得投資成功。他們不是讓時間去發揮複利的作用,而是試圖通過熱門的內幕消息來獲得快捷的贏利。他們不會停下 來仔細想想那個提供內幕消息的人怎麼可能擁有那些不是合法獲得的、有價值的信息,也不去想想如果這個消息真的有價值,又怎麼可能讓他們來分享。貪婪也會以 一種盲目樂觀的形式表現出來,或者更加微妙地,表現為在面對壞消息時滿不在乎。最後,貪婪會讓投資者把焦點從取得長期投資目標轉向短期投機。

    許多投資者貪婪地堅持尋找投資領域版本的聖盃:企圖發現一個成功的投資規則。人們的本性總是想尋找解決問題的簡單方法,而不論這個問題有多複雜。考慮到投資過程中的複雜性,人們很自然地就覺得必須有一個規則才能通向投資成功。

    某些投資者採用一個過分單純的向後看的投資規則:買入低市盈率的股票。這個想法是支付一個盈利的較低倍數,投資者買入一個失寵的便宜貨。在現實中,跟隨這 種規則的投資者其實是只看後視鏡來駕車。低市盈率的股票被壓低股價,通常是因為市場價格已經反映了盈利急劇下跌的前景。買入這種股票的投資者也許很快會發 現市盈率上升了,因為盈利下降了。

    在投資時,許多時候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什麼都不做。

    上市公司的投資者根據公佈的盈利數據來評估這些公司。與此不同的是,買下整個企業的私人買家則根據自由現金流來評估企業的價值。

    有時候極度的貪婪會使得市場參與者提出新時代思維來證明買入或持有估值過高的證券是合理的,並總是尋找理由來證明「這一次與過往完全不同」。當現實被扭曲 後,投資者的行為就會失控到極點,所有保守的假設都會被重新審視和修改,以便於證明越漲越高的股價是合理的,於是瘋狂接踵而來。在短期內,投資者試圖抵抗 市場這種瘋狂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參與者都能掙很多錢,至少賬面上看是這樣。等到市場最終認識到趨勢的不可持續,瘋狂的市場馬上就會演變成恐慌性的災難,貪 婪開始讓路給恐懼,投資者可能損失慘重。

    避免損失是確保能獲利的最穩妥的方法。

    避免損失的策略與近期市場上的傳統智慧格格不入,今天許多人相信風險不是來自於擁有股票,而是來自於沒有購買股票。這種想法認為,從長期角度來看,股票將 取得較債券或者現金等價物更高的回報,就像過去一樣。指數也證明了這一點。多數機構投資者在任何時候一直滿倉操作的傾向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證實了這種觀點。

    另外一種普遍的觀點是,風險規避和投資成功風馬牛不相及。這種觀點認為,只有承擔高風險才能取得高回報,且只有通過獲得並承擔風險才能取得長期的投資成 功,而不是規避風險。我的觀點正好相反,為何我認為風險規避是投資中唯一最重要的元素?如果你有1000美元,你會願意在一場公平的擲硬幣賭博中用它進行 賭博,讓它翻番或者變得一無所有嗎?也許不會。你會用一生的財富進行這樣的賭博嗎?當然不會。如果在虧損30%和贏30%的概率均等的情況下,你會承擔這 種風險嗎?許多人不會這麼做,因為虧損30%會破壞他的生活質量,而贏30%卻無法讓自己的生活標準獲得相應的提高。如果你是絕大多數有著風險規避意識的 投資者中的一員,那麼規避損失必須是你投資哲學中的基石。

    貪婪的短線投資者可能忽略瞭解釋為何需要避免損失時的一個重要數學理由:即使回報率一般,但時間一長,複利效應所帶來的回報即使不會讓人驚呆,也會讓人大 吃一驚。例如,一名在10年內連續獲得16%回報率的投資者最終的財富,居然比一個連續9年獲得20%年回報率卻在第十年損失15%的投資者的財富要多, 這一結果可能會讓人感到意外。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因此,那些試圖避免損失的投資者必須讓自己在各種情況下存活下來,甚至實現繁榮。霉運可能會降臨到你頭上,你可能會犯錯。河水漫過堤岸 的情況一個世紀內可能只出現一兩次,但你依然每年會為自己的房屋購買防洪險。同樣,經濟大蕭條或者金融恐慌一個世紀內可能只出現一兩次,且惡性通脹可能永 遠也不會破壞美國經濟,但因知道確實可能會發生金融災難,穩健、有遠見的投資者會據此來管理自己的投資組合。如有必要,投資者必須願意放棄短期內的回報, 以此作為對意想不到的災難所支付的保險費。

    許多投資者錯誤地為投資設定了一個具體的回報率目標。不幸的是,設定目標並不會對實現目標提供任何幫助。事實上,無論目標是什麼,它都可能無法實現。假設 你宣稱希望獲得每年15%的回報率,但這一聲明沒有告訴你該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投資回報與你工作時間多長、工作多麼努力或者賺錢的願望有多強烈無關。挖溝 的工人可以通過加班1小時而獲得額外的報酬,產量越多,計件工所賺到的錢就會越多。投資者無法通過更努力的思考或者工作更長時間來實現更高的回報。

    投資者所能做的一切就是遵從一種始終受到紀律約束的嚴格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將獲得回報。

    最優秀的投資者不會為回報設定具體的目標,他們首先關注的是風險,只有那時他們才會判斷自己所承擔的每一種特殊的風險會否帶來回報。

    當多數投資者將全部精力放在了能夠賺多少錢上,而不是放在了可能會虧多少錢上的時候,價值投資者對風險給予了同回報一樣的關注。

    投資者應當對風險設定目標,而不是給回報設定一個目標,哪怕這個目標非常合理。美國短期國庫券是最接近於無風險投資的資產,因此,美國短期國庫券的利率被 看作是無風險利率。因投資者總是可以選擇將自己所有的資金投到美國短期國庫券上,只有在取得較那些無風險回報更高的回報的前景非常明確時,才可以進行有風 險的投資。這並不是說對美國短期國庫券有投資偏好,相反,你會更願意投資出色的替代工具。只有當對風險完全做出補償之後還有更多的回報時,這些替代工具才 是出眾的。

    價值投資哲學有三個因素:首先,價值投資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其次,價值投資追求的是絕對表現,而不是相對表現。最後,價值投資是一種風險規避方法。

    價值投資使用自下往上的策略,通過這種方法,投資者每次對一個單獨的投資機會進行基本面分析。價值投資者一個接一個地尋找便宜的證券,並根據實際情況分析每個證券的基本面情況。只有在影響到對證券的評估時,才會考慮使用自上往下的方法。

    這一策略可以被精確地描述成「買入便宜貨,然後等著」。投資者必須學會評估價值以在看到時知道遇到了便宜貨。然後他們必須要有耐心,並遵守紀律,直至等到便宜貨的出現,並買入,而不去考慮市場當前的走向或者自己對宏觀經濟的看法。

    為什麼有時需要持有現金。當無法找到誘人的投資機會時,採用自下往上的投資者會持有現金,當這樣的投資機會出現時,他們就會動用這些資金。只有當可以組建擁有誘人投資機會的多樣化投資組合時,採用自下往上法的投資者才會滿倉投資。

    價值投資者追求絕對回報。他們只關心是否實現了自己的投資目標,而不是自己的投資回報與整個市場或者其他投資者相比有怎樣的表現。通過買入低估的證券,然 後當價格越來越體現價值的時候賣出以獲得出色的絕對回報。對多數投資者而言,絕對回報是他們唯一關心的事情,畢竟你無法從相對回報中獲得實際的消費能力。

    對多數投資而言,究竟賺到了多少利潤只有在到期或者賣出之後才能知道。只有那些最安全的投資才能在購買的時候就知道了回報:票面利率為6%的1年期美國短 期國庫券將在1年之後提供6%的回報。對那些風險更大的投資而言,必須在知道了結果之後才能計算回報。例如,你購買了100股克萊斯勒公司的股票,你的回 報幾乎完全依賴於賣出時交易價格。只有那時才能計算獲得了多少回報。

    投資者只能做幾件事情才能應對風險:進行足夠的多元化投資;如果合適,進行對沖;以及在擁有安全邊際的情況下進行投資。

    證券分析並不是未來精確決定某種證券的內在價值。證券分析的目的僅僅是確定價值是否足夠——如是否足以支持一種債券或者支持購買一種股票——或者價值是否 大幅高於或者低於市場上的價格。對內在價值粗略和大致的衡量可能就已經足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了。(卡拉曼將企業價值評估直接定義為「藝術」,可見他認為企業 評估並非一門嚴謹的科學,更多取決於投資者個人的經驗、知識甚至直覺。卡拉曼甚至指出,企業價值不僅難以精確衡量,而且它會隨著時間推移、宏觀微觀經濟波 動而改變,投資者無法在某個時刻明確判斷企業價值,還得時刻重估自己對企業價值的預測。任何想精確評估企業價值的嘗試都將帶來不準確的評估結果,簡單來說 就是「垃圾進,垃圾出」。)

     一些投資者堅持試圖獲得所有與自己即將進行的投資有關的信息,並對企業進行研究,直 至認為自己知道了所有應該知道的東西。但這種做法存在兩個不足。首先,無論進行了多少研究,一些信息總是會被漏掉,投資者必須學會適應信息的不充分。其 次,即使一名投資者能夠知道與某項投資有關的所有信息,也並不一定能夠從中贏利。

    這並不是說基本面分析沒有用。基本面分析肯定有用,但信息通常遵循80/20原則。最初80%的信息可以在最初所花的20%的時間內獲得。徹底的基本面分析會降低邊際回報。

    儘管許多華爾街分析師對行業和企業有著出色的洞察力,但採用了這些人的建議的投資者可能無法取得一流的回報。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分析師面臨著需要頻繁給出建議,而非給出明智建議的壓力,但這也表明將信息轉化成利潤有多麼困難。

    在沒有獲得所有信息的情況下所作出的投資決定常常能給投資者獲利,同時承擔由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也常常能讓投資者獲得回報。其他投資者可能因花時間研究 最後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細節而錯過了低價買入的機會,而且如此低的價格能夠為他們提供安全邊際,儘管他們所獲得的信息並不全面。

    在尋找所有與企業有關的信息的時候,投資者經常忽視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在多數情況下,沒有一個人能較管理層更瞭解一家企業及其前景。因此,當企業的內部 人士拿自己與股東的錢一起通過公開市場買入股票來進行投資的時候,投資者應當受到鼓舞。華爾街上經常有這樣一種說法,即一名內部人士賣出股票的理由可能有 很多(需要現金來支付稅收和費用等),但買入的理由只有一個。

    塞思·卡拉曼還認為:

    我們不認為有所謂的價值投資公司,投資中,價格才是最關鍵決定因素(essential determinant)。在合適的價格(some price),任何標的都可以買,賣或者持有。

    歷史已經證明,只有交易的價格在其內在價值的適度折價時買入,才能夠讓投資者在承擔有限下降風險的同時,提供豐厚的回報。

    投資者如何通過預測不可預測的事情來進行分析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保持保守立場。然後只能以大幅低於根據保守預測做出的價值評估的價格購買證券。

    卡拉曼認為,價值投資從本質上看,就是逆向投資。他指出,不受歡迎的證券可能被低估,而深受歡迎的股票幾乎永遠不會被低估。

    卡拉曼認為,價值投資研究,就是將大量信息削減至易於管理的信息,研究過程本身並不會產生利潤,利潤只有晚些時候才會實現,投資者只需要找出研究過程中找到的低估值投資機會,最終由市場來實現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32

林松立:《避開股市的地雷》讀書筆記 天天有進步

http://xueqiu.com/8678879518/22310260
讀書筆記一
投資這玩意,巴菲特和芒格一直在強調,長進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他人(尤其是牛人)的失敗和成功經驗。畢竟自己不可能經歷如此之多, 也不可能坐在那裡把投資的真諦想出來。絕大多數人喜歡坐在那裡思考股市投資的真訣!對這種人,我總是嗤之以鼻——就你我這個智力水平以及股市人生經歷,還 在意淫呢。

受張化橋師兄上一本書《一個分析師的醒悟》的影響,開始並沒有對這本書《避開股市的地雷》保抱有很大的希望,沒想到,這本書竟然是今年讀過的最有價值的一本書。嗨!

一 般從巴菲特的投資觀念出發,然後衍生出一些自己的投資看法,這類文章,我基本上不感興趣。一是對於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掌握,我自認為不比任何一個人差——我 質疑懷疑辯駁他人投資理念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巴菲特芒格和格林佈雷特的一套東西來去質疑懷疑和辯駁。二是,很多人連半瓶子醋都不是,就去質疑巴菲特等大 師的投資看法——我到現在還沒看出巴菲特的哪一個觀點不對的——通盤接受絕對比其他的任何都要好。

張師兄這本書裡面,也有不少篇章談起這 類話題,比如,通脹是股市的大敵、比如要分析但不要預測,比如不要投資新股,再比如宏觀經濟研究對做好投資幫助很小,等等。張師兄就是新加坡畢業後做了四 年宏觀分析師,堅決要求轉行到行業分析師從頭起步。我自己受巴菲特影響很深,也極度討厭這個職業,最後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沒有能力也再無興趣到一個賣方去 做一個行業分析師,我還是滾蛋吧。

這本書,未來閒時還會把部分章節拿出來揣摩(不一定是吸收,也可以是批判)。

主要在於四個方面:

一、投資觀點;

二、失敗的案例;如果能避免未來的一個錯誤,那就不得了了。何況,不止一個。

三、潛在港股線索;

四、思考:用巴菲特、芒格、格林佈雷特的投資理念和角度來看,不讚成張師兄的地方,原因何在?張這麼聰明,也熟讀不少這類書,經歷比國內的只有更長更跌宕起伏,為何某些地方與他們三個相違背?誰對誰錯(我認為正錯的答案只有一個,沒有誰都正確的道理)

讀一本投資方面的書籍,我總是會用巴菲特、芒格和格林佈雷特的角度去質疑它們、去判斷他們的正確,如果一有不同,總會思考它問題在哪裡,是作者淺薄自以為是,還是因他的經歷帶來他的不同的看法。

關於價值陷阱:

淨資產10元,3元的時候買了,結果跌到1元。算不算低估很嚴重?敢不敢再加倉?還是價值陷阱?這個問題,張師兄的討論很多,好幾個案例,他的結論是估值不重要(不是說不要估值,而是放在次要的地位上)。要看前景,看其他的。如果管理層一直守著資產不動,跟你沒屁關係。

這個問題,開始的時候,我沒有答案,也很困惑,也不知道怎麼解決。等我坐下來的時候,弄了一個下午,才有眉目了。

答案仍然在喬爾·格林佈雷特的投資理念中。喬爾認為最重要的是,一是便宜不便宜,也即這個價值;其次是,資產收益率。如果資產收益率低,那麼再便宜也不行,因為它沒有用。它還是一堆資產放在那裡,不創造價值。除非清算,而這個是不可能的!那麼價值就應該是很低的。

當然,沒有統一的答案,但分析這類公司,超低的貌似很有價值的,比如港股的百仕達,整個上市公司,就1元的現金,現在賣0.5元,便宜不便宜,值不值得投資?問題都是一樣的。

經典例子是三林環球,張師兄自己一個很經典的失敗案例。

衍生:礦業公司。一定要當心礦業公司的估值。

必須給自己永遠提一個醒:做價值的一定要擔心價值陷阱。

價值陷阱二:假設並不成立

如果公司淨資產遠高於市價,是不是低估?

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如果清算,那就是嚴重低估。但遺憾,這個假設僅僅是假設!從理論上就錯了。因為假設不成立,沒有企業會清算的(除非你完全控股,然後申請清算)。不會,永遠不會。

國美的例子:國美現在就清算就是最好的結局,或者賣給蘇寧!陳曉會把大中賣掉,但如果大中上市,他就不會賣。

百仕達的例子。

張師兄提及一家體育用品公司,最好的結局就是手拿50億元現金的時候清盤,結束企業的生命,但它不會,它會消耗現金,50億40億30億元10億,現在是變成了淨負債。

以琳達·格林佈雷特的思想,她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她不會同意,她認為其中一些企業會翻身,會回到正常經營的路上,回到正常的利潤率上。我不知道答案。

但是如果我有能力,我相信琳達和格林佈雷特的看法,如果是因某種意外事情導致的話。

燃氣股和葡萄酒股帶來的思考

張推薦了兩三個燃氣股,很看好,但是張很有勇氣反思當時對燃氣股的看法和選擇。

這麼多燃氣股,大約三隻很不錯,但另外五六隻幾乎全軍覆滅。

那問題是:當時你怎麼知道就中油燃氣和華潤燃氣、中裕燃氣會勝出?當時看起來都都差不多哦。又豈能肯定這三隻裡不會有一隻最後也死掉?

還有十年前的葡萄酒:張裕、長城、王朝。怎麼就肯定張裕勝出?

研究出張裕勝出,需要多大的功力?多大的深入才能避開這類地雷?因為現在知道答案,是後視鏡,這個容易。

不問估值,行業為先?

張師兄認為,先選行業,次選行業中的好公司。對不對?為何他會有這樣的結論?

他從巴菲特的一個觀點出發:it is far better to buy e good company at a fair price than a  fair  company at a good price.

張對不對?是不是有點理解歪了?他標題就是,不問估值,行業為先。

老巴是說合理的價格買一個好企業勝過一個好價格買不好的企業。喬爾認為,價格要便宜,但企業還得好,這個好,不一定要優秀(也就是EBIT/(nfc+nwc)。

張這個觀念,還是買入好企業然後長期持有,對不對?當然對。但你看它手裡有近20只個股,好企業有這麼多?顯然沒有。

具體操作上,我還是認為唯有喬爾的方法最可行。買入比較好的企業,價格要低估,一旦回歸合理價格後,立即走掉去尋找下一個個股。

老巴其實內心對價值評估很有一桿秤的,他一定是知道公司的價值的。

不過張師兄和他們幾個都同意一點:不要買很便宜的差公司,即使極度便宜,那很可能是一個價值陷阱。

為何不私有化?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包括我打電話問寶業集團的人:你們老闆為何不私有化寶業。這麼便宜,你們只要拿出一塊地抵押給銀行,抵押個七八個億,就足夠私有化了。

張師兄以前也納悶,直到他遇到一個高級遊艇協會的朋友,給他解了疑惑,我也解了疑惑。

讀 一本書,解了一個疑惑,價值真大。不讀書的人不會明白的,就會坐在那裡瞎掰,什麼我認為你認為如何如何。跟張師兄兩個人坐在一起喝茶,他給你開了一竅,沒 什麼區別。難道不值錢麼?為何眾多V友要去參加那個會議。張化橋想要講的不都在書上了麼?而且一個會,能講多少東西,弄不好講的你早就知道。

利潤增長很快,但為何股價很乏善可陳?

利潤率跟利潤增速的關係。二者缺一不可。這點喬爾一定深表同意,而且是最早最有深刻體會的的人。喬爾一下子就點到了主題!一下子抓住了問題的實質。

《Value: The Four Corners of Corporate Finance》這本書,我會找時間通讀一遍的。

所以張師兄的結論:公司壯大,不等於你股民賺錢。太對了。但,如果是無融資的增長,那就等於賺錢。

民企的陷阱,中國企業家壞是正常的,不壞是不正常的,要留一個心眼。

昨天的南方週末專題報導無錫尚德的問題,其中有一篇是《誰在掏空尚德》:尚德把IPO募集來15億美元,全部逐年以購買款的形式付給亞洲硅業,而且還預付很多,亞洲硅業當然就是施正榮的私人企業。

讀書筆記二
牛股線索

格 林佈雷特搞了一個valueinvestingclub網站,誰推薦一隻嚴重低估的個股,獎勵5000美元,如果我有閒餘資金,也是願意為一個好股票付出 5000人民幣。所以這本書對於我而言,價值超過上萬。年初開始介入港股,尋找港股中的好股票時,一時無頭緒,忽然看到高盛的一篇報告,題目是「我們最看 好的十大港股」,有點如獲至寶,立即著手研究其中的個股,越看越不是味道,忽然醒悟,這是頂級垃圾報告,因為下一個月高盛又要出一份「我們最看好的十大港 股」,裡面的個股,完全不一樣。跟國信研究所的金寶典一樣:每個月出一份報告,推薦十大個股,然後下一個月又推薦另外十大個股。

害人不淺 呀。浪費我時間呀。V友裡也推薦了幾個給我,也是一樣,跟我說嚴重低估,我一看,日,是嚴重高估。所以只有張化橋、格林佈雷特和卡拉曼推薦的個股,才值得 深入研究,即使(老張此張非彼張,張志雄),V友很多很想知道他推薦什麼個股,但老張推薦的個股,實在不值得花時間去研究他說的是不是那麼回事:他不是專 心做投資的人,如果是朱南松的推薦,那還值得一看。比如老張推薦的合生創展,確實是低估,但一大堆的內房股中,大家都低估的很,而合生其他方面,顯然不是 首選,但老張應該沒時間把這麼多的內房股都研究一遍吧。

第一無疑是新天綠色能源。張化橋師兄在裡面提供了不少的潛在投資個股的線索,有好幾隻是燃氣股。之前想尋找一個行業,有前途的行業,完全像地產股一樣深入及有洞察力,現在可以肯定,下一行業應該就是燃氣股。

新奧能源、華潤燃氣、中油燃氣、中裕燃氣。

就這四個個股+燃氣業,足夠兩三個月來深入瞭解的。

金融股:民生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差點把這個給忘記了。

寶業集團:張師兄的分析和看法和結論,跟我完全一致;

中集安瑞科;

茂業國際;

金榜(0172);

天安(0028);

建業地產。我一直關注ing;

中國信貸(8207);

港交所也是我一直關注,祈禱有一天因某種原因它暫時被拋棄。

對分析師行業的抨擊

張 師兄說他投資信仰發生問題,不願繼續做這個無聊的分析師工作。我一個首席同事抨擊張從中獲得了足夠的財富和名譽後,然後回頭來抨擊分析師這個職業,很卑 鄙。猶如中郵基金的那個老總離開公募後抨擊基金從未幫基民賺到錢。對不對?也許屁股決定腦袋。但我作為一個分析師,絕對有資格抨擊這個行業,因為我從事這 個職業的時候就一直大力抨擊分析師這個行業的價值取向。我甚至在2011年寫了一篇PPT,題目就叫做《股市下跌與宏觀經濟無關》,主要內容是展示巴菲特 對宏觀經濟和股市的觀點。

但國信不少分析師也知道自己的工作對客戶無任何幫助,還在從事這個行業。國信的所長jb新說我最不喜歡你們說自己是忽悠,但jb新不明白一點,忽悠就是忽悠,自己裝作很純潔就很純潔?不會的。

持股比重

張 師兄公佈他的持股名單,我發現一個問題:大多數持股比重在5%左右,甚至更低,他也說太分散了,我認為,每個個股,在15-25%之間最妥當。也即4-8 只個股。如果低於10%,寧願不買!也許未來我持股會低於4只,但絕對不會高於8只。低於四隻,是因為對自己的絕對估值有100%的信心,就如格林佈雷 特。比如港交所這樣的,有一天因某種原因暫時被拋棄,我就敢全倉。

張化橋和喬爾·格林佈雷特的實際操作區別。

張師兄,通篇來看,就是行業第一個股第二,估值第三。對不對?但對比喬爾的方法,有很大的侷限。

侷 限在哪裡?喬爾其實是天才,跟巴菲特一樣領悟投資的實質。對於優秀的企業,喬爾也是首選,但關鍵是,這類的企業,很少很少,而且事先很難判斷,所以喬爾很 多操作都是選擇企業質地也不錯,但因某種原因暫時被市場拋棄的個股。既然質地也就一般,那麼對估值就要求極高。張的方法不是不行,而是很行,只是可選的個 股,實在太少。而且如果價格買貴了,犯錯的成本大大增加。

鄉村基的案例

鄉村基後來跌的很慘的時候,我曾經動過念頭要開始研究,因為門店的擴張,就像星巴克一樣,利潤直上,股價直上,但實際情況?

張師兄的觀點:很簡單。餐飲業沒有任何護城河,味千拉麵當年火的一塌糊塗,現在也不行,這是必然的,原因就是很簡單:沒有護城河的,就是這個結果。肯德基和麥當勞是意外,是小概率事件,不要意淫其它的也會這樣不斷地發展。

我很難明白為何要這樣。好好地把尚德搞上去,不是效果更好麼?為何一開始就預謀要這麼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01

《香港金融業百年》讀書筆記之恆生銀行 - Rick 信璞上海

http://www.jztzp.com/a/52692.html

早期香港華資銀行的領頭羊是東亞銀行。因東亞銀行經營過於保守,60年代初被恆生銀行超越。

 

東亞銀行:

東亞銀行創辦於1919年。創始人簡東浦(1887-1963),出生於銀行世家。簡東浦經營作風相當穩健,當香港銀行界不顧後果地惡性競爭時,他力排眾議,頂住暗流。(有點像巴菲特旗下的國民賠償保險公司,當保費收入不足以覆蓋成本時,寧願不接保單。Rick)

 

簡東浦不僅在東亞銀行貫徹審慎、穩健的經營方針,而且對經常對香港的同業,耳提面命,不遺餘力(永隆銀行伍宜孫語,永隆銀行於2008年被招商銀行收購)。東亞銀行一直是香港華資銀行中公認的零頭羊,並受到同業的普遍尊敬。但是由於其經營過於保守,在60年的早期,東亞銀行的規模開始落後於恆生銀行。(截止2011年底,東亞銀行的存款總額約為5000億港幣,恆生銀行約為7300億港幣,幾乎是東亞銀行的1.5倍)。

 

恆生銀行

恆生銀行創辦於1933年3月3日。四位創始人中何善衡(1900-1997)對恆生的發展影響最大。恆生銀行在香港市民心中的形象是:「誠懇待人、服務周到」,這與何善衡的待人之道有莫大的關係。恆生銀行創辦不久就將業務拓展到內地的大城市廣州、上海和漢口。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中國內地大城市的富人紛紛南下,或急於將銀元兌換成港幣。由於恆生已經在大城市建立了網絡,故生意滔滔不絕。恆生在內地將港幣兌換成銀元,之後將銀元用貨車運回香港,再兌換成港幣,從中收取佣金(匯兌差),恆生因而賺了大錢。

 

二戰結束後,國共又爆發內戰。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紙幣(法幣)貶值嚴重,大陸民眾紛紛將手上的法幣兌換成外幣(主要是港元和美元)和黃金。大量的資金通過不同的渠道流入香港

有人估計1947-1950年之間流入香港的資金,加上無形的貿易順差,相當於國民所得的48%。大量資金來港之後從事外匯及黃金的買賣和炒作。很多金商從歐洲或南非進口黃金,在香港市場上拋售。與金商關係良好的銀行可大做黃金、外匯買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恆生銀行,當時香港市場上的黃金交易者都唯恆生銀行的馬首是瞻。恆生銀行在黃金買賣中幾乎可以控制市場,二戰後這幾年恆生銀行在此波黃金炒賣中賺錢了豐厚的利潤。黃金的炒作(價格暴漲暴跌)擾亂了香港的金融秩序1949年香港政府取消黃金的自由買賣,不再批准進口黃金。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隨後即實行了非常嚴厲的外匯管制。及至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10月),聯合國對新中國實行貿易禁運,香港的轉口貿易也迅速萎縮。銀行的外匯業務也一蹶不振。

 

1950年之後,香港的經濟也開始了轉型。受解放戰爭的影響,內地的一批企業家移居香港。他們帶來了約5億美元的資金,一大批從海外訂購的設備(主要是紡織機器),相應的技術、人才及市場聯繫。同時,大批內地無業人士湧入香港,尋找活路。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的組合,為香港製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由於香港人口激增,經濟的發展使得居民收入水準提高,所以房地產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香港的銀行從黃金、外匯的炒賣逐漸轉向為工業和房地產業提供貸款。素以穩健經營著稱的東亞銀行也開始調整其經營方針,成為少數幾個重視工業貸款的銀行之一。東亞銀行在積極發展的同時,仍然維持其一貫審慎經營的方針,如重視存款戶的素質,繼續維持流動資金比率在高水準上。這些審慎的經營方針,使得東亞銀行在後來的銀行危機中免遭厄運,但是其華資銀行領頭羊的位置逐漸被恆生銀行所取代(恆生的存款規模超過東亞大約在60年代初期)。

 

50年代是恆生銀行逐漸取代東亞銀行成為華資銀行零頭羊的關鍵10年。恆生的競爭策略獨樹一幟。在存款方面,重視香港的底層民眾,為他們提供熱情的服務。許多香港普通市民覺得大銀行高不可攀,紛紛轉向恆生銀行。

 

在貸款方面,恆生銀行主要面向中小型工商企業,主要是一些製衣、玩具、塑料、五金及電子業的廠商。不少早期得到恆生幫助的小公司,後來都成長為大公司、大集團。這些公司對恆生的早期幫助銘記於心,至今仍然是恆生的大主顧。

 

 

香港二戰前的擠兌風潮

 

1924年6月,華商銀行因從事外匯炒賣遭受嚴重損失,觸發擠兌風潮,被迫暫停支付儲戶存款,最後倒閉。

 

1935年1月,嘉華銀行因其廣州分行過度發展物業按揭而無力支付儲戶的提款,被迫暫停營業。此事也波及到其他華資銀行:如廣東銀行、工商銀行。受擠兌風潮的影響,大批存款戶到東亞銀行提款,東亞銀行將一箱箱的銀元和金條搬到營業大堂堆放,才得以渡過危機。

 

聊創興銀行的擠兌風潮

 

廖寶珊,廣東潮陽人。1900年出生,1941年來香港。先在油莊打工,後自立門戶,經營油、鹽、米、糧等小生意。累積資本後,經營布匹生意。後投資地產業,炒賣地皮和黃金,獲東亞銀行簡東浦幫助甚大。

 

1948年廖寶珊創辦聊創興銀行,打破銀行傳統,延長銀行的營業時間。同時對小額存款實現高息攬存。再運用銀行的存款大量採購西環的貨倉和電廠用地,發展住宅樓宇。50年的,西環的面貌開始改觀,地價和樓價上升,廖寶珊的財富急增。

 

聊創興銀行的經營策略相當冒進,一方面高息吸引存款,另一方面又將大量的貸款投入風險較高的房地產行業。1960年末,廖創興銀行的存款1.09億元,貸款7357萬元(含房地產行業的貸款),同時銀行投資房地產852萬元。

 

1961年4月,九龍巴士新股上市,擬融資4500萬港元,獲5.5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2.5億港幣。隨後怡和在5月發行新股上市,擬融資1500萬港元,獲56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8億港幣。這直接導致了銀行體系資金緊張,對中小銀行壓力尤甚。

 

6月香港傳言廖寶珊被港府警察偵查,雖然香港警務處長出來闢謠,但卻觸發了聊創興銀行的擠兌風潮。3天內2萬儲戶,提走約3000萬存款。後匯豐和渣打出面支持聊創興銀行,擠兌風潮才漸平息。但此次擠兌風潮對廖創興銀行和廖寶珊本人打擊甚大,一個月之後廖寶珊因腦溢血病逝。之後聊創興銀行的經營策略轉向保守。

 

1973年,聊創興銀行引入日本三菱銀行,持股25%,目前東京三菱銀行的持股已經降到10%。1994年聊創興銀行從聊創興企業有限公司(194.hk)分拆上市,代碼1111.hk。2006年改名創興銀行,以淡化廖氏家族的影響。銀行的大股東仍為廖氏家族。

 

 1965年香港銀行危機 -恆生的控股權易手

 

明德銀號創辦於1940年初初,早期專注美元匯兌。50年代後積極投身房地產買賣。1964年香港房地產價格急跌之後,明德雖然擁有不少落成或在建物業,但已無力償還債務。

 

1965年1月中旬,農曆春節前,市場對貨幣的季節性需求增加。市場上開始傳言明德銀行發生資金困難。1月23日,明德的美元支票遭到拒付。3天後,部分存款大戶到明德提款,銀行無足夠的現款支付。消息傳出,大小客戶紛紛湧至。香港政府只好接管明德銀號,法院宣佈明德破產。

 

明德銀號破產之後,更大的危機接踵而來。冒進有餘而穩健不足的廣東信託商業銀行成為擠兌風潮的第二個目標。之後擠兌風潮蔓延到恆生、廣安、道亨和永隆等銀行。雖然匯豐發佈聲明,保證對恆生銀行的無限量支持,但恐慌並未停止。反而蔓延到遠東銀行,並波及澳門。

 

2月9日,香港政府頒佈緊急法令:宣佈英鎊為法定貨幣,並從倫敦空運大批英鎊紙幣來港以應付貨幣的不足。香港總督下令,每個存款戶每天提取的最高限制為100港幣,直至有足夠數量的英鎊紙幣運抵香港為止。之後擠兌風潮暫且平息。

 

但是市場謠言未止,不少毫無根據的流言對恆生銀行進行惡意攻擊。4月初,擠兌風潮再起,首當其衝的就是恆生銀行。4月5日,恆生銀行一天之內失去8000萬存款,佔存款總額的1/6(恆生銀行存款總額近5億元);到4月上旬,總共失去存款2億元。(銀行都是短借長貸,2億港元的現金恆生銀行是怎麼變出來的?向匯豐借的?Rick)

 

4月8日,恆生銀行的董事局決定斷臂求生,將公司控股權出售給匯豐。最後匯豐銀行以5100萬港幣獲得恆生銀行51%的股權。消息傳開後,擠兌風潮即告平息。苦心經營32年的恆生銀行控股權就此斷送,何善衡為此痛哭2個晚上。

 

此舉最大的贏家無疑是匯豐銀行,一舉消滅了它最有威脅的競爭對手,奠定了匯豐在香港銀行零售業中的壟斷優勢。匯豐收購恆生之後,保留了其華人管理層。匯豐認為,恆生銀行的成功在於其華人管理層,所以匯豐不必要插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36

《香港金融業百年》讀書筆記:80年代香港銀行危機 - Rick 信璞上海

http://www.jztzp.com/a/52693.html

80年代初香港樓市達到頂峰,之後掉頭向下。樓市的波動讓很多經營不審慎的銀行破產或陷入困境。

80年代香港多家銀行倒閉了或者被政府接管了,原因五花八門。但總結起來,無外乎銀行管理層監守自盜,管理鬆懈或者激進擴張。一切的一切在於管理層。

 

80年代香港銀行危機

(1)謝利源金鋪的倒閉(1982年)

謝利源金鋪創辦於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70年代,黃金價格大幅上漲,謝利源金鋪推出「千足黃金積存計劃」:市民可開設黃金賬戶,按當日金價買賣黃金。推出之後大受香港市民的歡迎,業內人士估計謝利源金鋪借此吸收資金2000多萬元。

 

但是謝利源金鋪推出的這種紙黃金,並沒有按客戶的需求去市場上買賣黃金,也無大量的黃金儲備。1982年8月,國際金價大幅上升,每兩黃金上漲近1500元。謝利源金鋪被迫在市場上補倉,導致資金周轉不靈,只好在9月6日倒閉。

 

(2)恆隆銀行的擠兌和倒閉(1983年)

謝利源金鋪倒閉之後,市場盛傳謝利源與恆隆銀行關係密切,部分手持謝利源金鋪黃金券的投資者到恆隆銀行要求兌換現金,遭到拒絕。一時間有關該銀行發生支付問題的消息不脛而走,觸發了恆隆銀行的擠兌風潮。兩日之內,被提走的款項接近1億元。幸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發表聲明,全力支持恆隆銀行,擠兌風潮暫時平息。

 

然而問題卻未平息。2個月之後(1982年11月),大來財務公司因為欠多家銀行共計6.5億港幣無法償還,而被迫清盤。而恆隆的兩名董事也是大來的董事,因此恆隆銀行的清償能力再次受到質疑。之後市場上多家活躍的財務公司相繼倒閉,市場一片風聲鶴唳。

 

到了1983年9月,恆隆銀行的一張支票遭到了渣打銀行的拒付。香港政府為避免觸發金融危機,動用外匯基金全面接管了恆隆銀行。

 

恆隆銀行創辦於1935年,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華資銀行,與恆隆地產(陳啟宗)沒有關係。1976年,菲律賓福建僑商莊榮坤、莊清泉收購恆隆銀行80%的股權。恆隆銀行在70年代發展過快,在80年代初的地產大潮中投機過度,到1983年時已經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香港政府接管恆隆銀行之後,才發現銀行虧損高達3.36億元。其中,高達2.66億元的款項被公司董事以及關聯機構在極少抵押的情況下被一筆筆的借走。銀行被接管的導火索,是大來財務欠恆隆銀行的一筆高達8億元的債務被發現,之後,一向支持恆隆銀行的渣打銀行放棄繼續支持而使問題暴露。香港政府為挽救恆隆銀行,通過外匯基金向恆隆注入3億元。

 

(可見銀行的管理是多麼的重要!恆隆銀行的大股東莊清泉不僅收購了恆隆銀行,還收購了海外信託銀行大量的股份。1985年,海外信託銀行亦因倒閉而被政府接管。不知道是莊運氣不好,還是他自身就有問題?)

1983年9月,港府接管恆隆銀行。然後對其進行整頓

1987年9月,恆隆銀行取得被接管以來的首次盈利,並收回壞賬4億元

1989年9月,港府以6億港幣的價格將恆隆銀行賣給香港國浩集團

1990年6月,國浩將恆隆銀行併入旗下的道亨銀行,恆隆銀行結束了其55年的經營歷史

 

國浩集團是馬來西亞豐隆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1982年,國浩集團收購香港道亨銀行,1983年道亨銀行在香港上市。

1989年,國浩集團收購恆隆銀行,並將其併入道亨銀行

1993年,國浩集團收購海外信託銀行,並將其併入道亨銀行

 

2001年,新加坡發展銀行(後稱星展銀行)以432億港元的代價收購道亨銀行,並將道亨私有化。2003年,星展銀行將道亨銀行、海外信託銀行以及1998年收購的廣安銀行一起合併成星展銀行(香港)。星展銀行原名新加坡發展銀行,是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據傳為了避免引起一些人(主要是大陸居民和馬來西亞人)的反感,而改名星展銀行。星展銀行最大的股東是淡馬錫控股。

 

豐隆集團是新加坡最大的房地產和酒店業投資發展商。根據福布斯雜誌的排名,豐隆集團的主席郭令明財富28億美元,新加坡的首富。郭令明,祖籍福建同安,是新加坡豐隆集團創始人郭芳楓的長子。郭芳楓1911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莊戶人家,14歲那年抱著一卷草蓆到新加坡謀生,白天在五金店當學徒,晚上去夜校補習功課。後來與三個弟兄一起開辦了名為「豐隆」的小店,半個世紀後,豐隆成為亞洲最大的華商財團之一。

 

目前國浩集團持有東亞銀行15%的股權,為第二大股東。東亞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是西班牙CaixaBank,持有17%的股權。雖然西班牙深受歐債危機的影響,CaixaBank雖然受到衝擊,但是經營情況還不錯,2012年標普對西班牙100家銀行做了綜合測評,Caixa Bank位居榜首。

 

 

(3)海外信託銀行的擠兌和倒閉(1985年)

海外信託銀行創辦於1956年,創始人張明添(1918-1982),祖籍福建同安,是馬來西亞的富商。張明添被其朋友葉樁齡所設計,陷入「支票輪」,導致銀行虧空高達5億港元。

 

葉樁齡創辦多米尼加財務公司,為港人提供移民服務。1981年9月開始,葉多次將不能兌現的支票貼現給海外信託,由於支票過戶所產生的時間差,使它能以第二張支票貼現所得的款項存入賬戶,使得第一章支票得以兌現。葉同時在時間差內運用這些款項從事投機活動(不知道是否可以看成是浮存金啊?呵呵)。

 

但是由於葉投機失敗,產生虧損,需要更多資金彌補虧空。所以「支票輪」越滾越大,以致1982年3月崩潰時,海外信託銀行手上不能兌現的支票總額高達6680萬美元(張明添在1982年2月突然辭世,不知是不是時間上的巧合?)

 

海托銀行於1982年3月知道葉樁齡不能還債,但害怕引起審計師和政府的關注,銀行主席黃長贊與葉樁齡一起做假賬掩飾銀行的虧損。此事一直被掩蓋3年有餘。

 

1982年起,大來財務、恆隆銀行以及嘉年地產等與海外信託銀行有密切關係的公司相繼破產或被接管,海托銀行的困難迅速表明化,被迫大舉出售資產。1984年11月,海托將收購僅兩年的華人銀行出售,並計劃再出售香港工商銀行。

 

1985年6月6日,港府突然宣佈,海外信託銀行因「無法償還債務」停業兩天。之後,港府宣佈接管海托銀行。支票輪事件由此曝光。由於利息及匯率的變動,支票輪導致的壞賬已經達到9000萬美元(約7億港元)。香港政府接管海托之後,共動用40億元的外匯基金使其得以繼續運作。海托共計查出虧損高達31億元(看來海托銀行的虧損不僅限於支票輪事件)。港府苦心經營8年之後,將海托銀行以44.57億元的價格賣給國浩集團。

 

海托附屬的香港工商銀行也隨海托一同被政府接管。1987年8月,大新銀行以5.3億的價格收購了工商銀行,並易名為大新金融集團,取代了工商銀行的上市地位。

 

(4)新鴻基銀行

新鴻基銀行的前身是新鴻基財務,由新鴻基證券的馮景禧創辦。新鴻基銀行在地產最高峰斥資3億元(相當於權益的70%)購買總行大廈。隨著8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的崩潰和銀行業危機的相繼爆發,新鴻基銀行面臨資金不足和存款大量流失的雙重困難。

 

1983年10月,為了避免被清盤的命運,馮景禧被迫同意出讓控股權(51%)給法國百利達集團和美國美林證券集團。1985年5月,中東的阿拉伯銀行以3.6億元收購新鴻基銀行75%的股權。之後,新鴻基銀行易名為港基銀行。

 

(5)嘉華銀行

嘉華銀行是香港一家歷史悠久的銀行,創始人林子豐,該銀行業務經營一直較為穩健。但是1971年林子豐逝世後,其後人無心經營。1975年,嘉華銀行的控股權被新加坡僑商劉燦松家族取得。之後,嘉華銀行快速擴張,並於1980年在香港上市。

 

嘉華銀行的客戶一直以東南亞的華僑為主,香港同業對其瞭解不深,一直存有戒心。1983年恆隆銀行被接管時,嘉華銀行的存款也受到影響。1985年,海托銀行被接管時,市場鑑於其與海托銀行關係密切,盛傳嘉華已經陷入財務危機之中。(1984年底,嘉華銀行的股東權益為5.3億元,而其累計的壞賬高達5.4億元,實際上嘉華銀行已經破產)。

 

1985年,嘉華銀行為擺脫困境,開始與有關財團洽談增值入股事宜。1986年,中信向嘉華注資3.5億元(2億元為普通股,1.5億為可轉換優先股),取得嘉華銀行91.6%的股權。銀行改名中信嘉華。

 

值得一提的是,嘉華銀行財務危機表面化之後,劉燦松兄弟潛逃離港。後分別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被捕,兩人嫌涉詐騙7.7億款項。1988年1月,劉氏兄弟棄保潛逃(放棄保釋金潛逃),匿居台灣。

 

(6)永安銀行

永安銀行是香港著名永安公司創辦人郭泉創辦的老牌本地銀行。數十年來,經營作風保守,在香港多次銀行風潮中均能屹立不倒,安然無恙。

 

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出任總經理的郭氏第三代郭志匡從銀行挪用1000萬美元作為己用。1985年底,永安銀行因不能收回貸給該行董事和高管的貸款而損失慘重,銀行資本出現負值。

 

1986年5月,恆生銀行向永安銀行注資1.76億港元,取得50.29%的控股權。在恆生的經營下,永安銀行迅速扭虧為盈。1993年1月,恆生將永安銀行出售給大新金融集團,獲利4.78億港元。

 

(7)康年銀行

康年銀行是香港的一家老牌的小銀行。1986年,因貸給船務公司一筆高達1.6億元的貸款無法收回,需要大幅撇賬致使康年銀行出現危機。之後,港府接管康年銀行,並促成第一太平集團收購康年銀行,並改名第一太平銀行。

 

(8)友聯銀行

海托銀行出事以後,友聯銀行亦深受市場不利傳聞影響,存款大量流失,導致流動資金嚴重短缺。1985年9月,該行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溫仁才稱病離港赴美。其後,又有6名董事辭職,知識該行群龍無首。1986年,港府宣佈接管友聯銀行,並委託給怡富管理。之後,招商局收購友聯銀行61.3%的股份(通過旗下一合資公司新思想)。

 

2000年4月19日,中國工商銀行與招商局達成協議,工行以18.05億港元收購招商局持有的2.39億友聯銀行股份,約佔53%。8月21日,友聯銀行易名為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有限公司。

2010年,工行成功將工銀亞洲私有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38

2012-11-16 讀書筆記 kath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de7f.html

《銀元時代生活史》

(前六章筆記)

同學問我最近在讀什麼,我想想說,一本老中醫寫的經濟學讀物,其實是一本自傳,但卻也透露了那個年代貨幣的很多故事。讀這本書很輕鬆,跟隨作者的文字重溫他的一生,我自己從小不記事,所以特別佩服那些可以娓娓道來自己幼時故事的人,對於作者能把生活細節記得如此的清楚更是歎為觀止。從孩提時糖果的價格,到青年時送給戀人的禮物,到書本的價格數量,作者都記得一清二楚,縱然得益於記日記的好習慣,但能把那麼大的信息量一點點整理下來,然後為讀者還原出一個時代的生活面貌,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

透過一枚小小的銀元,我們可以瞭解到那個年代的很多現象。印象最深刻的有如下幾點:

一、            銀元的幣值穩定。果然是實物貨幣的自我調節能力強,可以通過儲藏職能自動調節市場上貨幣流通量,保持幣值穩定,也不會有亂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作者列舉了很多年的物品價格,可以看出那個年代的物價一直比較穩定。

二、            銀元的價值高。那時候的很多日常用品都是用角來衡量的,一元的價值很高,去北京住最好的賓館也才幾元錢。對比之下,更可以看出作者對書的熱愛,可以一下買上千元的書。

三、            上海的物價真高啊,作者去北京之後,頻頻感嘆北京的物價之低。唉,北京是政治中心,物價管制的還好些,上海是經濟中心,物價就高好多啊,以後去上海讀書花銷會大的多了……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第五章:不要預測股市

「事情從來不會十分明朗,一旦明朗早已為時太晚。」

「上帝和我們開的一個最大的玩笑是,下一次的情況永遠不會和上一次的一模一樣。」

彼得維奇認為預測股市是一件非常愚蠢的問題,他舉了瑪雅為災難最準備的故事說明永遠無法為歷史重演做準備,他的雞尾酒會理論很逗趣也很諷刺,在股票將要下跌的時候大家熱情高漲,在大家不願沾惹股票的時候股市反而可能會止跌反漲,即便股票已經上漲一點,被蛇咬過的股民們還是無比的忌諱股票,而當股票達到高點火熱過頭的時候大家的興致又滿溢了。彼得維奇只相信,購買卓越公司未被市場認識到的低估股票才是投資之道。我們投資的是公司,不是股市,與其去預測股市,倒不如多關心公司基本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69

2012年11月16日 工作記錄加讀書筆記 sherr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de6n.html

 
今天上午留在學校上課了,是楊慧馨老師的課,講的是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與產業、企業的整合。因為聽說這位老師是大牛,又是管院副書記,對這課充滿期待啊,可惜老師為麼就老是在那點資源配置的事呢??略有失望啊。
   中午木有吃飯,買了醬香餅就奔向公司了,結果啊!!我怎麼可以又坐過站啊,然後再走回來,再等車,到公司已經一點多了,還好模板的講解是在兩點。真是超級期待啊,raphael給講的也很細緻,瞬間覺得壓力好大啊,覺得要看的年報真心很多啊!想當初每次上課老師都會說讓我們好好看一個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和年報,結果每次都偷懶,現在不用偷懶了,得好好做了吧!
附《說謊者的撲克牌》八章之後讀書筆記
   八:人類利用電話作出的最壞的勾當,就是隨便給不認識的人打電話,再賣給他不想要的東西。於是推銷員總是在損害顧客的信息,但顧客依舊會找他們來進行交易。「顧客總是不長記性。」由於可憐的劉易斯就被交易師利用了,通過作者和他的第一個客戶的可憐和無知來推卸自己的錯誤。

認真傾聽大師的話,重複所聽到的一切,就像跟師父學師父一樣,開始會渾身不自在,突然有一天發現恩呢該用這門語言思考,以前連想都不能想的單詞如今任你驅使,甚至會用這種語言做夢。這就是熟能生巧!

雖然很多事看似荒誕不羈,但奇怪的是,只要能夠湊夠幾千人,哪怕是站在懸崖邊上也覺得很快樂。這就是羊群效應!

亞歷山大的兩種模式:1、若所有投資者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他積極尋找對著干的機會,教給我怎樣認識市場2、當某種重大混亂開始時,反應不侷限於考慮投資者的當下利益,戴爾則教給我一種風格,還得學會考慮第二步、第三步效果。長遠眼光!!

九:眼睛是上帝的恩賜-剽竊是你的權利,公司之間、公司內部之間這種現象太平常了,對於我們這些還生活在象牙塔裡的人來說,這句話太過殘忍,然而又是必須接受的社會現實。不過更得記得,自己的專利,自己的智慧結晶保護好!

找出市場的波動,再給他編造一個天衣無縫的解釋,是我這號人的工作!難不成現在電視上、網絡上的所謂股市專家就是這號人物?怪不得股民大虧啊!而老闆們的表演令我自愧不如,有道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他掌握著整個局面,招招都點到穴上。看來,要想幹成點壞事,這心理學得先學好。

風險本身也是一種商品,從一個投資者手上廉價買入風險,再以高價賣出另一位投資者,比如保證單、買入期權。

市場的力量和內部管理的嚴重失誤兩大力量何在一起將所羅門兄弟公司推入困境。

十、從不背叛朋友,絕不寬恕敵人。

這一章開始講到了垃圾債券,即根據穆雷、標準普爾的評定結果,可能無法償付的,於是華爾街迎來了米爾肯的垃圾債券時代。從表面上看,他似乎也同開創了抵押債券的拉尼埃裡一樣,開創了新的時代。

米爾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開創一項事業上而非無止境的成交記錄上。他願意把自己的視線稍稍離開螢光屏上閃爍的數字,冷靜而徹底的思考未來幾年的前景。由於整個美國的信用評級體系都是存在缺陷的。他是面向過去而非面向未來的,還要受累於虛偽的謹慎動機。垃圾債的性質就如同股票一般,富有風險而收益頗高,而米爾肯則掌握著內幕。雖說市場能很快小花收益數據,但在股價方面確實低效率的,而通過一些途徑,比如公司槓桿收購則可以把最可靠的公司債券轉變成為垃圾債券。更有損招,用垃圾債融資,收購定價過低的公司,以這些公司的資產為抵押發行垃圾債。

於是,米爾肯雄起了!而所羅門兄弟則開始陷入被動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