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顆毒膠囊的誕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0/100382400.html

4月15日下午3點,位於河北省阜城縣學洋明膠蛋白廠內一幢白色的辦公樓裡,突然燃起大火。此時,公安執法人員正準備進入該廠檢查。

  火災撲滅後,大樓裡的電腦及辦公桌椅已燒得面目全非,一些鐵皮櫃裝著的票據和文件化為灰燼。經公安機關調查確認,此系人為放火,嫌疑人是該廠經理宋訓傑,目的是銷毀、隱匿證據。

  在宋訓傑縱火前兩個半小時,央視「每週質量報告」欄目剛剛播出節目《膠囊裡的秘密》,曝光了宋訓傑的這家企業將來自皮革下腳料的工業明膠,銷售給一些不法廠商生產藥用膠囊。

  央視的節目報導了長春海外、四川蜀中、通化金馬、修正藥業等九家製藥企業生產的13批次膠囊藥品,使用的明膠空心膠囊鉻含量超標。這些鉻超標空心膠囊的原料,正是皮革下腳料熬製而成的工業明膠。

  當日,通化金馬網站被黑客攻佔。匿名黑客在頁面留言:「我的爛皮鞋被你們拿去做膠囊了嗎?」

  4月16日凌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緊急叫停上述13批次膠囊藥品。公安機關等相關部門也迅速展開了調查。截至目前,調查仍在持續深入中。

  據財新記者瞭解,這並非近年曝光的第一起「毒膠囊」事件。早在2004年就有媒體曝出部分明膠企業將工業明膠作為食用明膠出售,最終被製成食品或膠囊流入市場。八年來,由明膠引發的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危機從未平息。

「毒膠囊」產業鏈

  一顆「毒膠囊」的誕生,大致需要經過這樣幾個環節:皮革廢料經由生石灰等重酸鹼化學品的漂洗後,在明膠生產企業歷經萃取、提純、蒸濃、冷凝、烘 乾、粉碎等工藝流程,製成淡黃色顆粒狀的工業明膠;通過分銷商的配送,這些工業明膠進入空心膠囊生產企業,製成空心膠囊;製藥企業採購空心膠囊,在膠囊流 水線上進行藥劑填充,成品膠囊經過分揀、包裝,進入市場。

  多年來,這條由皮革廢料供應者、明膠生產商、空心膠囊企業、製藥企業構成的地下產業鏈,源源不斷地向市場輸送著鉻、汞、砷等重金屬含量超標的「毒膠囊」。

  明膠是一種半透明、淺黃色的堅硬的非晶態物,由動物結締或表皮組織中的膠原水解而來。在輕工業行業中,明膠通常被劃分為工業明膠、食用明膠和藥 用明膠三種,分別執行不同的行業標準。不過,三種成品明膠肉眼幾乎無法辨別,在產品性能上也難辨高低,只能通過成分檢測加以辨別。

  行業標準規定,食用明膠應當使用新鮮的、經過嚴格檢疫的、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的動物骨骼和原皮加工而成,並在全封閉的流水線進行烘乾和粉碎。而工業明膠的生產,可以使用來自皮革廠的下腳料。

  在皮革廠,生皮用石灰、硫化鹼、氯粉、硝酸和鉻粉等進行去油、去脂、脫毛和鉻鞣處理後,會呈藍色,也叫做藍皮或藍礬皮。

  2010年版《中國藥典》規定,生產藥用膠囊所用原料明膠至少應達到食用明膠標準;醫用明膠中鉻含量不得超過2毫克/千克,重金屬含量不得超過50毫克/千克,細菌總數不得超過800個/克,大腸桿菌、沙門氏菌不得檢出。工業明膠則沒有相關規定。

  中國明膠協會秘書長姚龍坤告訴財新記者,此次被曝光的河北省衡水和江西弋陽,的確也是食用明膠的重要產區。但這裡許多未獲食用明膠生產資質的企業,或將藍皮等廢舊皮革為原料熬製的工業明膠充當食用明膠出售,或在食用明膠中摻雜工業明膠,混同銷售。

  上述兩種方式生產的「食用明膠」,均不符合國家對食用明膠的有關規定,企業也涉嫌違規生產。

  姚龍坤表示,不法企業將工業明膠作為可食用原料銷往食品、藥品加工廠商,已是明膠行業半公開的秘密。

  膠囊生產地則集中於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比如此次曝光的浙江省新昌縣,共有43家膠囊企業,其中被譽為「膠囊之鄉」的儒岙鎮有34家。

  據該縣空心膠囊行業協會秘書長徐宏輝介紹,新昌縣每年約產膠囊800億顆,約佔中國空心膠囊年產量三分之一,產值近8億元人民幣。

  這些明膠空心膠囊大量被國內製藥企業採購,分銷至全國各地,成為膠囊製藥的重要輔料。

  事發後,新昌縣所有膠囊企業已被要求停產檢查。據浙江省藥監部門4月18日下午公佈的對新昌縣18家膠囊企業的抽檢結果,在目前已完成檢測的96批次涉嫌鉻超標的藥用膠囊中,已檢出33批次不合格產品。

  此次被曝光的九家藥廠之一的吉林海外製藥,其藥用空心膠囊正是從新昌縣採購而來。在未經檢驗的情況下,檢驗人員直接在檢測單的鉻檢測項上標註為「合格」。檢驗人員稱,鉻的原子吸收檢測比較麻煩,得專門安排時間才能檢測,所以先寫上「合格」。

  就這樣,藍皮製成的工業明膠,在幾乎不經過嚴格檢驗的情況下,進入最終製藥程序。「毒膠囊」最終流向市場,進入消費者的胃中。

「毒」藥兇猛

  工業明膠中的外來鉻,主要來自藍礬皮。製革鞣製過程中添加的重鉻酸鹽裡的六價鉻離子,與皮革中的膠原蛋白起絡合反應,形成含鉻蛋白絡合物。未經脫鉻處理,很難從明膠成品中去除。

  根據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監測中心的檢測報告,此次曝光的藥品空心膠囊中的鉻含量,均超過國家標準2毫克/千克,其中通化頤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批號為110601的「炎立消膠囊」,其空心膠囊鉻含量高達181.54毫克/千克,超出國家標準近90倍。

  鉻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但過多攝入重金屬鉻,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研究表明,六價鉻化合物可誘發肺癌和鼻咽癌,對肝、腎等內臟器官和DNA造成損傷,在人體內蓄積具有致癌性,並可能誘發基因突變。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朱毅介紹,六價鉻在進入人體後的15分鐘時間內,就有50%會進入細胞,並穿透紅細胞膜,與血紅蛋白結合, 影響造血功能。在進入人體的六價鉻中,有10%會被人體吸收;被人體吸收的10%裡又有10%的鉻會在肝、腎和內分泌腺中存積,存積時間最長可達五年,其 代謝和被清除的速度極為緩慢。由於六價鉻的強氧化作用,慢性中毒往往從局部損害開始,逐漸發展為癌變。

  鉻並不是工業明膠中惟一含有的有毒物質。由於工業明膠原料雜質較多,制膠企業往往會在加工過程中添加許多化學製劑,可能導致明膠成品中多項重金屬、亞硫酸鹽、菌群落等指數超標。

  根據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主管藥師謝秀紅等人於2010年1月發表在《今日醫藥》雜誌的論文,該團隊在廣州醫藥市場上,隨機抽取五家企業生產的空心膠囊,結果在四種膠囊中,檢出鉻以外的多項重金屬指標超標。

  上述論文參照原外經貿部《藥用植物及製劑進出口綠色行業標準》中的相關重金屬指標。該次測定的五種膠囊中,有兩種鉛含量超標,一種鎘含量超標。同時,若參照《法國藥典》中的相關規定,有四家企業生產的藥用明膠膠囊,還存在汞超標情況。

  「在健康方面,藥品使用者比普通人要脆弱,是『弱勢群體』,重金屬更不能超標。」朱毅說。

企業無良

  相對於使用藍礬皮等回收皮革為原料的工業明膠,食用明膠和藥用明膠的選料標準要嚴格得多,這也造成三種明膠產品在成本和售價上的巨大懸殊。而工 業明膠與食用、藥用明膠在物理性質上有極高的相似性,使得明膠摻假幾乎沒有難度。據財新記者瞭解,在銷售市場上,工業明膠的一般售價為每噸9000元左 右,黏度為7度的高品質工業明膠售價也不過每噸13000元。普通食用明膠的售價則約為每噸19000元,凍力達到140的優質食用明膠,價格可達每噸 21000元。藥用明膠價格則更高,可達工業明膠的3.5倍至5倍以上。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僅有十多家擁有生產許可證的大企業,能生產合格食用明膠。2011年全國產量5萬噸左右。近幾年,國內每年存在食用明膠缺口 約1萬噸。而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則估計,如果不算被工業明膠替代的「食用明膠」,合格食用明膠的實際缺口,可能遠遠大於1萬噸。

  「連四川蜀中、通化金馬、修正藥業這樣大公司,都沒把好關,我們可以反推那些還沒形成品牌、沒有上市的公司,在質量控制上的表現,可以推測一下還有多少無良企業在食品、藥品中摻入工業明膠。」董金獅說。

  不過,此次被曝光的一些製藥企業並不承認錯誤。修正藥業高級副總裁王之光在接受網易財經採訪時指出,央視送檢的批號生產日期在新國標實施前,而此前鉻元素含量並未納入檢測範圍,因此「央視報導有所失實」。

  事實上,無論是明膠還是空心膠囊,中國都已頒佈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早在200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頒發了《膠囊用明膠》標準 (YBB00252004)。標準規定,生產膠囊所使用的明膠,鉻含量不得超過2毫克/千克,鎘含量不超0.5毫克/千克,重金屬(以Pb計)不超30毫 克/千克。

  依照衛生部2011年1月發佈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製藥企業在進貨、生產、出廠檢驗各環節都應實施嚴格的產品質量控制:對於首次進貨的 產品,應進行質量檢測;對於原材料供應商,應對其供貨資質進行審核和評估;穩定供貨後,還應對貨源質量進行長期、不定期的抽檢。顯然,這些標準、規範,並 未得到有效貫徹。

  「產品質量達到國標,是企業生產的最低限度,只能得到60分。食品明膠其實是有更高標準的,把鉻控制在1毫克/千克以內就是A類明膠。改進技 術、嚴控質量,爭取拿100分,這才應該是企業努力的目標。現在60分都達不到,又怎麼能期待它達到100分呢?」董金獅遺憾地告訴財新記者。

工業明膠氾濫

  在朱毅看來,「毒膠囊」只不過是明膠亂象中的冰山一角。

  實際上,在日常接觸的食品中,明膠無處不在,牛奶、小籠包、布丁、冰淇淋、奶飲料裡都含有微量的食用明膠。按照業內潛規則,有明膠的地方,就存在工業明膠進入的風險。

  由於成本和售價的原因,廉價食品裡出現工業明膠的可能性更大。令朱毅擔憂的,正是銷往農村地區的大量廉價糖果、飲料等「山寨食品」。

  「果凍也好,老酸奶也好,明膠只佔食品成分的千分之幾,含量微乎其微。膠囊藥品也不是每天吃,雖有影響,還不至於太嚴重。但在軟糖中,明膠含量 可達5%到10%,如真出現工業明膠替代食用明膠的情況,鉻等重金屬在人體中的累積速度是極快的,很容易造成慢性中毒。」朱毅告訴財新記者,以藥用明膠為 主要原料製成的膠原蛋白面膜、膠原蛋白口服液等新興化妝品和保健產品,也存在工業明膠進入的風險。

  在魚龍混雜的明膠行業和膠囊行業,行業協會正試圖通過倡導自律尋求解決方案。2005年,中國明膠協會針對工業明膠進入食品添加劑明膠和藥用明 膠市場發表呼籲書,向明膠生產企業、經營銷售單位、食品和膠囊生產企業、衛生行政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質量監督管理部門等,分別提出建議。

  2009年3月,中國明膠協會再次致函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呼籲監管部門對藥用明膠生產、經營、使用企業加強監督管理,「不允許無藥品生產 許可證的單位生產、銷售藥用明膠,不允許假冒偽劣的『藥用明膠』在醫藥企業和膠囊企業應用。」協會還呼籲藥品和膠囊生產企業規範進貨渠道,採購有相應資質 的合法正規企業生產的合格產品,加強鉻離子等重金屬和微生物指標檢測,防止不法廠商以假亂真。

  2006年10月,中國醫藥包裝協會也發佈了一份自律公約。在這份自律公約中,「杜絕使用藍礬皮明膠」及「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要求進行」,成為核心內容。

  不過,姚龍坤坦陳,自律公約只對協會的會員單位具有約束力,而大量小企業不是會員。「年年開會倡導自律,但明膠行業依舊要出事。」

  董金獅則指出,借此次事件,國家必須清查明膠產業鏈,整頓違法違規企業,建立食用、藥用明膠生產登記制度,完善明膠生產許可制度和獎懲機制,提高食品藥品生產准入門檻,建立食品藥品質量追溯機制。

  本刊見習記者昝馨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34

軟實力稱霸 新科技4騎士誕生

2012-4-23  TCW




美股創新高,台股就一定跟進?今 年三月,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指數創二○○○年底來新高,但台灣電子股指數卻一路走低,較去年高點還有逾一成跌幅,離金融海嘯前高點跌幅則近二成 五!

台美股市不合拍PC概念股式微,台股卻沒轉型

過去,台灣電子股與美股高度連動,為掌握「美股概念股」動向,當時法 人、散戶甚至熬夜看美股盤。但這項規則卻在最近幾年被打破,財經媒體網站CNN Money一月份指出,過去帶領美國科技股四騎士是: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戴爾(Dell)和思科(Cisco),他們在 九○年代「喊水會結凍」,隨個人電腦成長,英特爾負責處理器、微軟主導作業系統、戴爾生產個人電腦、思科則負責網路通訊,而這四騎士主導過去二十年台灣電 子五哥與相關族群的輝煌年代。

但如今驅動科技成長的主力不再是個人電腦,而是手機、平板電腦、雲端運算,「新科技四騎士」誕生:蘋果 (Apple)、Google、亞馬遜(Amazon)及IBM(股價漲幅見下圖),這四者強項集中在雲端運算和行動通訊。來看一個關鍵數據,從○八年到 今年三月底,蘋果市值成長二一九%,但微軟、惠普、戴爾等股價漲幅卻仍是負的。

新四大騎士裡,沒有一家靠硬體生產,全靠軟體實力稱霸一 方。例如蘋果帝國主要靠App store的軟體來構建;Google則壟斷網路搜尋的最大獲利;亞馬遜的網路零售業務每年成長至少三成,將實體零售巨人沃爾瑪逼到連續九季單店營收衰 退;而IBM的雲端服務則是無人能及。

也許有人質疑,蘋果、Google過高股價,造成那斯達克指數失真,應以道瓊工業指數來看看美國景 氣才準?但其實,道瓊工業指數今年四月創下○七年底以來新高,對應當時,台股指數現在應有九千五百點水準。也就是說,以大盤全體個股來看,台股仍遠遠落後 迭創新高的美股。

台股不只落後美股,包括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股市,今年股價指數都創新高,連飽受歐債衝擊的德、英 股市都遠優於台股,少數比台股弱的僅法、義、西班牙、希臘等歐債國!

台股為什麼獨弱?台陸連動增強出口高度仰賴中國,跟著漲不動

根 據摩根士丹利統計,台灣GDP約六成二靠出口,出口的兩大動力則在中國、美國,但既然美國景氣不差、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景氣熱絡,中國經濟趨緩對台股的衝擊 相對變大,證諸去年大陸A股也創下十年新低,對台股的孱弱走勢相仿。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二○一○年曾報導,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金額占台灣GDP比重達一四.三%,居世界第一,甚至比第二名的南韓還多出三.九個百分點。相較 之下,歐盟對中國出口金額僅占其GDP一%,美國對中國出口更僅占其GDP○.五%,換言之,就算中國市場出現大變動,歐美經濟所受傷害也相對較低,這就 是為何去年底中國經濟降溫、總理溫家寶甚至下調經濟成長率之際,美股仍持續創新高的原因。

與台股相同命運的還有香港股市,雖然港股國際化 程度極高,但因掛牌公司多半以中國內陸市場為腹地,因此也受中國經濟好壞衝擊,港股目前也仍回不去二○○八年七月金融海嘯發生前的高點,表現跟台股幾乎如 出一轍!

再來看看台灣的最大競爭對手南韓,雖然南韓也大量出口至中國市場,其出口占南韓GDP比率僅較台灣少四個百分點,但同時,南韓企 業並未放棄中國以外市場,譬如其全力搶進美國訂單,包括三星拿到蘋果手機晶片訂單、現代汽車在美國市占率提高等,因此南韓KOSPI指數跟美國景氣連動也 不小,也早在去年,跟隨美股腳步創下歷史新高。

若台灣轉型速度不夠快,繼續戀棧台股的獲利空間有多大?

【延伸閱讀】科技4 騎士漲幅新組合是舊成員3倍 ——近3年股價漲幅比較

OLD-平均漲幅85.9%思科 37.7%戴爾 90.7%微軟 91.8%英特爾 123.5%

NEW-平均漲幅251.8%Google 92.6%IBM 123.1%亞馬遜 194.3%蘋果 597.3%

註: 計算時間為2009/3/6(美股落底起漲)至2012/4/12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 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87

【高鐵國產化幻覺·上篇】全能業主誕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29/100405438_all.html

 2011年夏天,京滬高鐵通車前夕,株洲電力機車廠高速牽引研究所所長、院士劉友梅被鐵道部邀請到場。同時被邀請的,還有當年參與高鐵自主研發的七八位老專家——這是2002年高鐵自主研發方案被否定後,他們第一次重聚。

  在京滬高鐵通車現場看到CRH380 列車,劉友梅心情複雜。十年前他曾是中國高鐵自主研發的關鍵人物。2003年,前鐵道部部長劉志軍一上任,便力排眾議,叫停已經進行了十年之久的高鐵自主 研發,轉向「以市場換技術」的引進吸收方案,劉友梅與團隊研發的中華之星就此被擋在中國高鐵發展的門外。他至今仍對這一決策耿耿於懷,但當「看到 (CRH380)車輪在鐵軌上運行平穩」時,仍難抑激動——因為當年中華之星研發時培養的人才後來在各主機廠消化引進技術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中國在這次高鐵的「市場換技術」中到底買到了什麼,他的看法值得一聽:「從知識產權上來講都有提高,但核心技術我們沒能瞭解。」

  這在某種意義上像是一個反諷。當年停掉中華之星研發到底對不對?中國在這場長達七年的高鐵技術引進之路中需要反思的不僅於此,值得進一步思考的 是:自主研發與技術引進應是什麼關係?什麼樣的產品應該自主研發,什麼樣的可以走技術引進道路?作為一種手段,「以市場換技術」本身並沒有錯,但如何換, 才能以儘可能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收益,而不至於被技術所捆綁?

自主研發非閉門造車

在中華之星之前,中國已研發出一系列准高速車型,包括先鋒、藍箭、奧星和中原之星等

  中國高鐵最初走的是自主研發之路。早在1990年,鐵道部即就中國高鐵發展模式和規劃立項。傅志寰是中國高鐵自主研發路線的支持者。從1998 年到2002年,在傅志寰任鐵道部部長時期,包括南京浦鎮車輛廠、鐵道部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即後來的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稱南車株洲所 ——編者注)和長春客車廠在內的幾家國內火車製造廠商都曾致力於更高速度的動車研發,但參與人員不多,規模不大,投入資金亦有限。用劉友梅的話說,「是在 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堅持。」

  很多人將中華之星視為中國高鐵自主研發的代表,在劉友梅等老鐵路人看來,這是一種誤解。中國當時已研發出一系列准高速車型(即時速160到 200公里),包括先鋒、藍箭、奧星和中原之星等,其中先鋒、奧星和中原之星走的都是動力分散路線(動力分散在幾個車廂,由駕駛員通過中央電腦控制),而 藍箭則走的是動力集中路線(動力集中在列車兩端)。

  先鋒號電動車組2000年由南京浦鎮研製;同年,株洲所、長春客車廠等研製出了藍箭;2001年,南車株洲所又先後研製出奧星和中原之星電動車組。這些試驗車型中,平穩性最好的是藍箭,鐵道部訂購過一批,至今仍在廣深線運行。奧星也曾出口至哈薩克斯坦。

  2001年4月,鐵道部下達「時速270公里高速列車設計任務書」,劉友梅是總設計師。走動力集中路線的中華之星正式開始研發。任務書規定要生 產時速200公里以上列車並最終達到年產15列的能力。這是當時國家計委批准的研發項目,調集了包括南車株洲所、北車、鐵科院等12家企業在內的國內頂尖 科研力量,國家投入1.3億元財政支持。

  2003年,最高運營速度為時速270公里的中華之星投入秦沈客運專線試運行,被譽為中國第一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動車。

  但參與專家都表示,當年的自主研發並非閉門造車,也包含技術引進、吸收和消化。與劉志軍後來的大規模引進主要區別在於,「這種技術引進是小批量的,以國內研發人員為主,注重的是引進後的學習和吸收,提高再創新」。

  以2001年開始研製的中華之星為例,它在動力系統、制動系統和轉向架等關鍵領域完成了系統集成和技術自主,但很多關鍵零部件從國外進口。

  總設計師劉友梅直言不諱:「高速受電弓、真空斷路器、GTO器件、去離子水泵、高速軸承和螺桿空氣壓縮機等都是從國外進口,可以彌補國產器件工藝製造的不足。」 一位當年參與先鋒號和中華之星號研製的鐵科院老專家也坦承:「當時我們的方針是在引進的同時,自己研製。」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當年的自主研發雖也有國家統籌規劃,相關項目被列入國家「八五」「九五」計劃,但總體而言,屬企業行為,甚至在南京浦鎮、株洲電力機車廠和長春客車廠及鐵科院等車輛廠商和院所間形成了科研競賽。

出局

「高鐵這麼猛地上,技術人員沒有這個膽量,政客有」

  不過,這種以我為主的摸索式的研發為時漫長,國內科研人員的成長亦需時日,在吸收國外技術的基礎上製造出動車僅是第一步,使其成熟並投入商業運 營則需更長的時間。以2001年9月出廠的中原之星為例,它曾在京廣鐵路的鄭州站與武昌站之間運行,但運營時故障頻發。一位當年曾在鄭州局車輛段工作過的 鐵路業內人員回憶說:「當時在車上的感覺很不舒服,頭暈。列車製造時沒有考慮整車的震動頻率跟固定頻率不吻合,出現高頻震動。」運營期間,車經常跑半截就 壞,乘客和客運段工作人員都怨聲載道。運行僅半年後,中原之星即因維修成本過高停駛。藍箭在廣深線上運行時也暴露出故障率高的問題。

  但如果不是劉志軍堅持,這條以技術引進為基礎、國內主機廠和研究所的自主研發之路,還會緩慢而堅定地走下去。如此,就不會有之後席捲全國的高鐵大躍進,中國現在也不至於為被認為「一百年都很難收回成本」的數萬億高鐵投資而苦惱。

  在公開否定中華之星的研討會之前,劉志軍曾組織了一次專家評審會,據一位與會專家回憶,當時出席會議的是參與研製中原之星的幾位南北車的總工程 師。劉志軍做工作,讓他們以製造商的名義說中原之星存在種種問題。會上,多位工程師按指示發了言,只有南車株洲所的工程師保持沉默。不聽話的株洲所後來為 此付出了代價。

  在2003年9月19日到20日吉林長春召開的「高速動車組專家研討會」上,中華之星被評價為「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在技術水平、產品成熟程度 和可靠性等方面還存在較明顯差距」。這一結論給中華之星判了死刑。就在這次會上,鐵道部明確將從國外引進時速200公里動車組和300公里以上高速動車 組。在很多參與自主研發的老專家看來,這次所謂的專家論證只是一場政治秀。「他把需要的專家請過來,完全沒有廣泛徵詢意見,是政治決定路線。」之所以要全 盤否定已有研發成果,大舉從國外購買和引進技術,是劉志軍等不及要啟動高鐵建設。

  「動車發展是其政治生涯的跳板,他等不及漫長的自主研發。」事隔多年,一位曾參與研製先鋒號的鐵科院老專家回憶往事,對劉志軍頗有怨言。眾所周 知,日本人花了30年才將列車時速從210公里提升到300公里。劉友梅也認為,技術差距的確存在,但高速鐵路的科研創新不可能快,技術消化吸收需要時 間,車輛穩定運行考核也需要時間,路基沉降更需要時間。「高鐵這麼猛地上,技術人員沒有這個膽量,政客有。」

  2004年,在鐵道部組織的時速200公里的動車組項目採購招標中,川崎重工、阿爾斯通和龐巴迪等中標。

  而中國自主研發的中華之星一開始就被排除在招標之外,因為招標要求「擁有成熟的時速200公里鐵路動車組設計和製造技術的或有國外合作方技術支 持的中國製造企業(含中外合資企業)」,此前中華之星已被鐵道部組織的研討會界定為不成熟技術。此外,中華之星走的是動力集中路線,最多只能八編組,不符 合鐵道部要多載人的要求,也成為其出局的原因之一。2005年8月雖經52名院士聯名給國務院上書勉強獲得試運行資格,卻在一年後被鐵道部以發現螺栓鬆動 為由徹底封存。

  不過,當初參與研發的一批人才,後來在南車四方和北車長客中都成了消化吸收國外高鐵技術的骨幹。

全能業主

在技術引進中,鐵道部既是招標方案的設計者,也是業主,最後還是高鐵技術引進的主體

  2003年的中國,爭論了十餘年的京滬高鐵還沒有在發改委正式立項。中央層面也沒有下決心要大建動輒投資上百億、千億的高鐵,但中國應該發展高 鐵技術則有共識。從當時中國的情況和高鐵發展狀況看,高鐵研發很可以慢慢來。但劉志軍思路明確,就是要通過「系統性引進」發達國家成熟技術,快速推動國內 高鐵建設。對他來說,技術引進只是手段,快速發展高鐵才是目的。

  他用以吸引外國廠商的第一個單子是「時速200公里動車組招標」,2004年8月,鐵道部拋出了120列動車的訂單,這些車將用於鐵路第六次大 提速。這原本是此前自主研發並已有生產製造能力的藍箭、奧星們已經達到的速度,但它們和中華之星一樣,根本連參與招標的機會都沒有。

  2003年上半年,發改委和鐵道部聯合制定技術引進的具體實施方案,起初發改委負責方案設計,鐵道部負責具體工作。在上世紀90年代末,發改委的前身國家計委曾主導了地鐵技術的引進。

  其時,張曙光已被劉志軍調回鐵道部,並負責高鐵技術引進工作。張曙光最初還經常找到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的人探討怎麼跟老外斗,怎麼能夠拿到技術。到了2003年下半年,鐵道部逐漸擺脫髮改委的控制。

  當時發改委有一個優惠政策,高鐵實現國產化率要求後,在財稅或進口關稅方面有補貼和獎勵,鐵道部表示不要這個獎勵。「那時他們的想法是,我不要 你的獎勵也不受你的控制。」一位發改委人士猜測說。隨後,國務院下通知,明文規定由鐵道部負責高鐵技術引進,發改委配合。之後,國務院設立了技術車輛專業 委員會,鐵道部也成立了以時任鐵道部運輸局長的張曙光牽頭的動車組項目聯合辦公室(下稱動聯辦)。

  主導權就此易位,而發改委的角色完全邊緣化,最後,用一位發改委官員的話說,「連方案也不讓我們審查了」——強勢的鐵道部擺脫了它的最後一位監督者。

  隨之變形的是技術引進方案。在之前的地鐵技術引進中,國家計委只負責設計和審查招標方案,並監督招標過程,招標權限下放給地鐵業主。引進技術的 主體是企業,企業自行尋找合作夥伴,談合作方案,再聯合投標。為實現技術引進,發改委在地鐵招標方案中設計了項目總負責和技術總負責。如有外方參加,技術 總負責開始往往由外方擔任,過段時間後,發改委會在招標中加入由中方擔任技術總負責的條款,以此推進外方對中方的技術轉讓。不過地鐵招標方案中沒有排除純 中資企業的參與。由於地鐵業主是地方政府,較為分散,從招標起就實現了充分競爭和市場選擇。據一位當時參與的官員稱,地鐵技術引進沒有花國家財政一分錢, 但經過十年逐漸消化吸收了80%左右的技術。

  而在高鐵技術引進過程中,中央卻給鐵道部撥了十多億元專項經費,供鐵道部引進車體製造、牽引、轉向架和制動這四項核心技術。不過,據財新記者瞭 解,鐵道部在三次招標中共花了23億人民幣支付技術費。其中CRH1因為是合資廠生產,沒有技術轉讓費;CRH2的技術轉讓費約6億人民幣;CRH3的技 術轉讓費8000萬歐元(約8億人民幣),CRH5的技術轉讓費為9億元。

  和發改委不同的是,鐵道部在這場招標中扮演了全能的角色,既是招標方案的設計者,也是業主,最後還是高鐵技術引進的主體。

  還在第一次動車招標前,張曙光先把國內幾十家列車生產企業召集在一起,稱引進動車組技術事關國家和民族利益,明確只由南車四方股份和北車長客股份兩家與國外廠商談判,其他企業一概不准與外方接觸。

  此後,在鐵道部分配下,國內重點機車製造企業分別受讓了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技術轉讓給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川崎重工的技術給了南車;加拿大龐巴迪公司的技術對應青島的中外合資企業BSP;德國西門子公司的技術受讓給唐山機車車輛廠等等。

  傅志寰時代自主研發的主力軍南車株洲所,在技術引進中被排除在外。據當時參與鐵道部談判的人士回憶:「第一輪技術引進都是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組 成的聯合體,南車株洲所當時還不想放棄自主研發,沒有主動參與,當發現不參與就沒有訂單時,才在鐵道部和西門子再次談判時積極申請,但劉志軍堅決反對,以 南車集團不能壟斷200、300公里以上平台為名,將西門子的300公里平台分配給了當時技術力量遠不如南車株洲所的北車唐山軌道客車廠。」

  自此,在中國高鐵高速發展的時代,原本整車生產技術力量最強的南車株洲所出局,只能做部分配套件,不得不拓展地鐵市場求存。但具有反諷意味的 是,它旗下的株洲時代最終成了CRH380A的牽引系統供應商——牽引系統被認為是動車研發的三大關鍵系統之一。而北車唐山廠和長春客車廠生產的 CRH380B對西門子技術的消化吸收不足,在京滬高鐵上運營後因故障率分別高達百萬公里10.46次和27.36次而被迫召回,最終還是請西門子專家才 解決難題。

  「引進關鍵技術的竟是鐵道部,鐵道部引進技術後分配給企業。而不是把這筆錢分給國內技術領先企業,讓企業作為主體自主引進技術。鐵道部有消化吸 收的能力嗎?難道有幾間屋子存放圖紙就可以?」上述發改委人士認為,從招標開始,鐵道部的角色定位就發生了偏差,其全能角色必然滋生權力尋租。

23億?近千億?數萬億?

「實際上是個人為操縱的市場,沒有利用市場的競爭機制去做事情」

  其時,鐵道部這種集中統一全面主導的談判方式曾被大肆鼓吹,至今也仍被很多鐵路業內人士認為有可取之處。

  在2006年第三次高鐵招標中擔任鐵道部技術引進談判技術顧問的吳俊勇回憶說,「談判中鐵道部佔據了主導。所有外商都要直接和鐵道部談,中國企 業和市場被整合到一起,如果我們不讓步,對方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一個個磨,讓四家外商來競爭。」據他介紹,鐵道部當時組織了業內專家組成六個談判小組, 而張曙光本身也是鐵道部高鐵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辦公室的主任,每晚都會來各組瞭解進展情況,價格及最終拍板都由鐵道部領導做。

  德國西門子的例子被用來證明這種談判策略的成功。據多位參與談判的人士回憶,西門子公司最初態度強硬,開價為每列原型車3.5億元人民幣,技術 轉讓費3.9億歐元。到招標前一夜,西門子仍不肯讓步。鐵道部首席談判代表張曙光則堅定表示,如果原型車價格不降到2.5億元人民幣以下,技術轉讓費不降 到1.5億歐元以下,肯定出局。結果西門子果然無緣第一次動車招標。到再次競標時,西門子不僅原型車每列價格降到2.5億元人民幣,還以8000萬歐元價 格轉讓了關鍵技術。吳俊勇稱,僅此一個項目,「就節省了90億元人民幣的採購成本」。

  但這只是第一筆費用。西門子的收益遠不止此。2009年3月16日,鐵道部與中國北車集團旗下的唐山軌道客車公司(下稱北車唐山)和長春軌道客 車股份公司(下稱北車長客)、以及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正式簽署合同,以392億元採購100列新一代高速動車組。不過,中國北車仍需從西門子購買整車及零 部件,西門子因此獲得7.5億歐元(約70億元人民幣)的訂單。至今北車仍需從西門子採購牽引系統中的核心部件。

  而控制系統則主要由德國克諾爾壟斷。2004年底,克諾爾遠東有限公司在蘇州高新區設立公司,2010年底收入近35億元,淨利7.7億元。中國在七年的消化吸收後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市場換技術不像鐵道部宣稱的那般成功。

  放到更大的場景下看,在這種由鐵道部完全控制的招標之下,企業淪為佈景,投標權和訂單完全依賴鐵道部分配,而鐵道部官員的權力卻被無限放大,張 曙光負責的動聯辦日後更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動輒主宰上千億生意的核心。張曙光的談判能力,實際上來源於由鐵道部強行啟動的高鐵大市場。

  2004年,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確定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0萬公里,主要繁忙幹線實現客貨分線。該《規劃》首次確立了「四縱四橫」的客運專線網,涉及改建及新建線路約2.8萬公里。客運專線的速度被確定為200公里及以上。

  但到了劉志軍這裡,客運專線即等同於高鐵,在實際建設中,客運專線的速度都被調整到了時速300公里以上。2008年,鐵道部再度修改《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將鐵路營業里程從10萬公里又增加到了12萬公里。劉志軍獲得了更大的運籌空間。

  2005年10月,「時速300公里動車組」的項目招標啟動,招標引進的動車組準備在新建客運專線上使用。2006年初,川崎重工、阿爾斯通、 龐巴迪和西門子四家外國巨頭通過與南車、北車下屬企業合作中標,合同中既包括車輛採購,也包括技術引進。採購從整車採購向零部件採購逐步推進,最終實現國 內組裝,而中方要為買下原型車圖紙及外方指導單獨付費。

  2006年11月,鐵道部開始進行國內第一條新建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項目招標,最終以西門子為首的德國企業聯合體以120億元人民幣價格中標。與 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競標企業要負責包括線路建設和動車在內的整個工程。工程巨大,鐵道部在談判中的目標是拿到300公里以上的最先進技術。

  在日後鐵道部對上匯報和對外宣傳中,這場斥巨資的技術引進被描述為只花了17億就買到了世界最先進的高鐵技術,再然後中國高鐵便被貼上了自主研發和國產化的標籤,到2010年CRH380下線時,鐵道部即宣稱中國已擁有了百分百的高鐵列車自主知識產權。

  這是一種刻意包裝的說法,隱患在後面。「劉志軍的成功之處在於發掘了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鐵的市場需求,並加快速度提供這種產品的供給,但鐵道 部不能既控制供給也控制需求。這把高鐵變成了一個人為操縱的市場,沒有利用市場競爭機制去做事。而人的慾望必然膨脹。」前述發改委人士評價說。

  中國為了這種「系統性引進」到底花了多少錢?原國家科委科技幹部局局長、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員金履忠提供了另一種算法:截至2006年底,鐵道 部通過三次動車大招標,共購買了法國、德國、日本的高速列車280列(其中160列為時速200公里,120列為時速300公里),共計人民幣553億 元。加上購買1098台機車(電力機車420台和內燃機車678台)的人民幣305億元和技術轉讓費5億美元,鐵道部總共花了900億元(折合110億美 元)。相比之下,韓國花的錢要少得多。金履忠撰文介紹,同樣是後來者的韓國用了21億美元購買了法國的時速300公里高速列車46列,不但得到了包括核心 技術在內的全部技術,還直接參與法國下一代高速列車開發,獲得出口高速列車的權利。

  中國的潛在代價還不止於此。鐵道部在技術引進談判中的強勢源於劉志軍在中國強行啟動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鐵大市場。中國在2006年前後大規模啟 動高鐵建設,鐵路建設資金年年加碼。2006年是2088億元,2007年為2520億元,2008年為3000多億元,2009年6000多億 元,2010年已增至7000多億元。這些資金主要來自國內借款,而銀行之所以願意借錢亦是看中政府發展高鐵的決心。在很多專家看來,大部分高鐵線路特別 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高鐵線路缺乏經濟合理性,不可能盈利。世行2010年7月的報告即稱中國大規模發展高鐵的經驗很難為別國效仿。

  據鐵道部財報顯示,2006年到2012年一季度,鐵道部的淨資產從8623億元增至15786億元,增長1.8倍,而同期負債則從6401億 元增加到24298億元,增加了3.8倍。尤其是2008年到2011年大力興建高鐵期間,總負債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1%。中國經濟因此承受重荷。中國 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撰文稱,截至2010年底,鐵道部負債(不包含國開行貸款1720億)1.72萬億,佔GDP的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70

知乎:借鑑Quora而誕生 盈利模式未知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16/225826.html

知乎的首頁簡潔的不能再簡潔了,但登錄後卻呈現出一個精彩的網絡世界。正是如此,讓知乎的「邀請碼」一碼難求。

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Quora,一個問答網站。要想加入它,必須填寫申請,等待確認,收到邀請碼,實名註冊,告知職業、公司、所用郵箱、關注話題 等。雖然步驟冗雜,卻引來超過40萬的網民註冊,甚至淘寶上也出現了售賣它「邀請碼」的商家,119元的價格也不能阻擋趨之若鶩的人群。

它的名字叫「知乎」。這個問答網站為何受到眾人追捧?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時代,它又憑藉什麼佔有一席之地?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註冊了一個知乎賬號,一探究竟……

從心靈受傷到李開復的時間安排

為了採寫金種子企業,記者先後經歷了填寫個人資料,發送加入申請,獲取邀請鏈接,點擊註冊,輸入關注話題等一番「折騰」,最終順利進入知乎,一探真容。

「小時候,因為我堂哥的一壺開水,讓我失去了生育能力,落下終身殘疾,我堂哥多年來一直在彌補,供我上大學,但我心裡還是很恨他,我該原諒他嗎?」記者在網頁上看到,這個問題是知乎羅列出數十條問題中的一個,以下是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

「因為小時候的一壺開水,今後的生活中,你可以在你任何失意的時刻,狠狠地想:都怪當年的那一壺水。你可以在你今後的生活中,都對罪魁禍首耿耿於懷,不原諒他。

要是我,我也不原諒。

這裡,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資格教育你要寬容,要諒解,要放過他,沒有人是你,沒有人會瞭解你的感受。

可是,我想大家又會存有一些遺憾,因為你一直停留在原地,困住了自己。

雖然你沒有辦法選擇過去經歷的噩夢不可以發生,但是你可以嘗試改變你看這段經歷的態度,不為別人,只為自己過得好一點。

我也恨過一些人,也有無法釋懷的從心底升騰出的想冷笑著看著對方痛苦掙扎的惡毒的願望。這種恨,是超出我智力和能力範圍的事情,我就先把這件事擱置起來,壓箱子底兒。當我慢慢強大和生活慢慢地變好,這些壓箱底兒的事,已經對我不重要了。

有的人,有些事,二三十年無法釋懷,你忍著,也許30年後的第一天,你就忽然豁然開朗了。

希望你好啊,兄弟。」

這道問題共有30多位網友回答,其中,「胡主席的小背心」的答案最受歡迎,這個問題的答案獲得185位網友的「贊」——一種認同投票。

這是知乎帶給記者的最初印象。

記者不惜濃墨重彩地描述這一段,或許是因為很久以來,我們很難在一個問答網站中見到如此溫暖、親切、理性與智慧的答案了。崇尚短小精悍、速食文化的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與這裡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這裡,你可以向李開復這樣的「大人物」提問,「你每天4點起床是怎麼辦到的?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隨後便是李開復長達7條,2000餘字的回覆。

同樣,你也可以提問非常專業的問題,比如「Siri通過語音識別提供智能助手服務,這樣一個產品的技術挑戰在哪裡」?甚至諸如「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或者說人生到底有沒有目的」——這種只有在大學宿舍兩個單身男學生,在夏日傍晚喝著啤酒仰望星空時才會聊到的問題,也會收到由律師、漫畫家、世界500強 企業HRD、大氣學本科生等各行各業優秀人士的悉心回答。

發現更大的世界

「發現更大的世界」這是知乎官網首頁上的註腳。

互聯網的出現,已經使人類認識、改變,甚至重塑了世界,當我們生活在「有問題就谷歌,再不行就百度」的時代中時,知乎又能帶給我們什麼?

在掛著一面海盜旗的屋內,記者採訪到了知乎CEO周源。

「海盜旗的含義是,大家都有一顆真實的好奇心,願意去接受挑戰,努力去改變現狀。海盜旗和我們公司的氛圍比較貼合。」他說。

或許是因為記者出身,周源對於信息的渴求和理解,更是有著不同於常人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掌握著其他人不知道的知識,我們又依賴於別人提供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來進行決策。這就需要一個很好的方式,將信息、知識、見解、經驗分享出來,這樣的一件事是很有價值的。

周源希望,知乎可以成為這樣一個平台,可以讓人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可以彼此溝通,把有價值的信息鏈接起來,從個體知識變成群體知識。

這裡就像是一個大千世界。這裡的人們不同於傳統的互聯網,他們都要實名註冊,雖然陌生,但是他們卻比現實中更多了一份沉澱與善意。

「每一道問題都有人解答,少了平日裡的起鬨、浮躁、敷衍;這裡的人,細心聆聽問題、儘量解釋周全,並且專業水準較高。」這是一位網友對知乎的評價。

當然,知乎上也確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知乎上有很多的牛人,他們每天都很忙,為什麼要去回答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上有非常多的人給出了各式各樣的回答,周源最喜歡的一個是,「我不是專家,但是我記得約翰·杜爾(風險投資基金KPCB創始人) 年輕時候說的一段話,『我在我很年輕的時候,我擁有的知識都是我的導師教給我的,此生我無以回報,我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所學教授給其他人』」。

仿冒、跟從、出路之爭

實名註冊,必須獲得邀請碼,融合社區交互式與問答,從任何角度看,知乎都像極了美國Quora網站。對外,知乎要與「宗師級」Quora一較高下,對內,知乎又面臨著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等多種問答網站的競爭。最重要的是,知乎是否已經找到盈利模式?先確保自己存活下去?

對此,周源並不迴避Quora,他說也正是因為Quora的誕生,讓他驚詫、隨後萌生做中國Quora的願景。2010年11月,第一個知乎版本誕 生,知乎開始了內測。兩個月後,知乎正式上線,為了吸引知識豐富的人來知乎創造價值,知乎借鑑了Quora的運營策略,通過嚴格准入的邀請制和利用李開復 等名人的傳播造勢。

這批早期用戶包括了薛蠻子、徐小平、雷軍等業內知名人士及互聯網評論人、公司高管,還有小部分廣告、法律、媒體、文化圈人士。

當然,知乎只是模仿Quora的國內諸多網站之一,其他類似的模仿者還有百度新知、米飯、煩題網等。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至少在今天,作為一個高質量的問答社區,Quora也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背後的邏輯、技術、運營門檻也頗為複雜。

不過,相較於國內傳統問答網站對手,比如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周源認為知乎更有優勢。「中國的互聯網上有大量的垃圾信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和見 解,都在每個人的腦子裡沒有被分享和挖掘出來。知乎培育的是能讓知識不斷地生產,經驗能不斷地被沉澱的一個社區。簡單的問題可以在網上搜索,如果很專業的 問題,互聯網上不一定有。同時,在網上搜索永遠面臨一個問題,你不知道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周源說。

盈利模式這一道檻還未邁過,緊接著第二道檻又接踵而至。知乎選擇了「更累」的管理模式。

當Quora正式發佈一年後,註冊用戶已達到近40萬,靠20多名員工維持開發和運營,其中內容運營人員不過一兩名。同樣是40萬用戶,知乎卻需要 額外付出5名內容運營者,對由40萬用戶製造的內容進行編輯和監管。在Quora上,用戶可以同時對別人的提問和回答進行編輯修改或總結,但知乎只保留了 對提問的共同編輯功能,用戶只能對自己的回答做出修改。

知乎的內容運營團隊,要負責內容監管、推送、整理和社區氛圍維護,他們需要借助系統的幫助,將每個領域子話題的精華內容挑選出來,將熱點問題通過 「知乎每週精選」發到每位用戶的郵箱裡。此外還要懲罰發佈垃圾信息、四處灌水的用戶,幫助回答一下新成員的「冷清」問題等。為了提高效率,知乎成立了一個 數十人的志願者團隊,他們是各個領域的專長。

其實,這些東西或許並不重要。周源最為關注的,還是改進算法、優化內容、個性推送並提高用戶活躍度。比如說,儘量與新用戶打招呼,讓知乎頁面變成一個動態簡歷,呈現個人的職業行業、擅長的話題、感興趣的話題、話題排名等。

至於盈利,他確實沒有想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88

「酷訊派」創業記:唱吧、食神搖搖是如何誕生的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654.html

【導讀】一群失意於互聯網垂直搜索的創業者,如今集體在移動互聯網上煥發青春。他們從過去數年的跌宕起伏中吸取了哪些教訓?文:騰訊科技 宗秀倩 。

「當個拳擊手,要不然就根本不要到場。」

這是一群聲名並不算太顯赫的連續創業者。他們曾經試圖開創大場面,卻經歷了慘痛的教訓,不少人隨後也在創業路上幾度蹉跎。但如同《鐵甲鋼拳》裡被人遺棄卻最終閃耀全場的小個子機器人,他們並不是生來的陪練者,移動互聯網就是他們重新迸發能量的舞台。

陳華和吳世春曾經是一對創業搭檔,7年前這兩人聯合創辦了酷訊,以「生活搜索」概念閃亮一時,但又在公司陷入低谷時雙雙出局。幾經換道,他們先後進入移動互聯網,前者做了現在火爆的手機K歌應用「唱吧」,後者則成為美食搜索應用「食神搖搖」的創辦者。

出身酷訊的創業者並非只有陳吳二人,還有一批在酷訊動盪期離開的產品和技術精英。相比國內赫赫有名的「谷歌創業幫」,抑或頗受關注的網易系創業者,「酷訊派」略顯低調,但這群曾在一起戰鬥過的人卻在經歷了不同挫折之後集體選擇了移動互聯網作為新的戰場。

張一鳴,原酷訊技術委員會主席,他離開酷訊後做了房產搜索網站99房(合併原酷訊房產),隨後創辦了字節跳動公司,專注做社交數據挖掘類移動應用,如已擁有750萬活躍用戶的個性閱讀應用《今日頭條》。

曾廷坤,曾經在酷訊做技術開發。農場遊戲最火的時候他離開酷訊,和他人聯合成立了遊戲公司玩蟹科技,任CTO。這家公司去年推出的手機遊戲《大掌門》,目前是蘋果應用商店最暢銷的遊戲之一,月收入超過2000萬人民幣。

周青松,原酷訊搜索研發工程師;嚴峻,原酷訊高級工程師。離開酷訊後,他們去年一起創辦了517旅行網,最近推出了手機應用「旅行記」。

不完全統計,2008-2009年間先後出走的前酷訊員工近一兩年已經創辦了十幾家公司。儘管大多數仍在大眾視線之外,但上述幾個集中爆發的明星應用產品,卻已經開始讓人關注起這個以早期酷訊工作經歷為情感紐帶的創業群體。

一群失意於互聯網垂直搜索的創業者,如今集體在移動互聯網上煥發青春。他們從過去數年的跌宕起伏中吸取了哪些教訓?

出酷訊記

陳吳時代的酷訊完美演繹了一家「熱錢寵兒」的起落曲線,這家曾聲名鵲起的創業公司以火車票搜索起家,擁有夢幻開局:一年時間就融到了過千萬美元資金,並試圖在生活搜索領域開創大場面。但不過三年,美妙幻夢即遭遇現實挫折,找不到商業模式,資金耗盡,裁員,2008年中,酷訊宣佈放棄原定路線轉型在線旅遊,陳華和吳世春先後黯然離職。

離開酷訊之後,他們一開始都沒有能擺脫搜索心結和路徑依賴。陳華去了阿里巴巴繼續做搜索研發,之後又跳出來繼續創業,他先是基於搜索技術做了電商導購促銷網站最淘,沒過幾個月就失敗了。吳世春也折騰了一段時間後創立樂呵互動,最初產品形態有點像原來的酷訊的餐飲搜索,但又做成了一個SNS社區,做的也並不順利。直到陳華做了唱吧,吳世春改做食神搖搖,才開始慢慢火了。

其他「酷訊派」創業者也多來搜索或酷訊情結。張一鳴做的閱讀應用《今日頭條》,與信息訂閱派的路徑相左,核心是信息聚合和數據挖掘。「他做的產品還是用搜索引擎的技術,跟原來酷訊(的思路)是一樣的。」在陳華看來,張一鳴是「酷訊派」中最專注搜索的人。即使是周青松和嚴峻,他們創辦的517旅遊網看似和搜索無關,實際上也從陳華當年在酷訊時立項的旅遊社區「一起玩」中萌發了靈感。

但他們已經不可能再走與酷訊相似的道路。這是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也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互聯網已經沒有太大的機會了,在互聯網上再想建立一個新的品牌非常困難。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跟能力已經沒有關係了。」

陳華對騰訊科技說。

唱吧2012年5月31上線,數月間用戶超過千萬。在陳華看來,移動互聯網是一片空白,沒有東西是已經確定的,每一個應用都有生存的價值空間,只要切到一部分用戶,那部分就會有價值。

曾廷坤之所以選擇手機遊戲創業,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現在頁游和端游的格局已經很穩定,新加入者面臨的門檻會很高,而且推廣成本不菲,相較之下,手機遊戲剛剛開始,充滿了機會。

但真正要做成一件事並不容易。曾廷坤創業路上過了三四年苦日子,用吳世春的話說是「憋大招」,直到去年推出《大掌門》。公開的數字顯示,在去年12月蘋果App Store中國區收入榜上,《大掌門》以423萬美元的收入排名第二,這在國內手機遊戲產品中可謂首屈一指。

酷訊的基因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酷訊系創業的人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技術人員,最初是工程師,後轉型公司的掌舵人。

這與酷訊創立時的狀態有關。2005年底,陳華跟吳世春創立酷訊,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家技術型、產品型的公司。陳華當時不到30歲,招的很多人都是技術很強、有想法、有激情的同齡人,這種工程師文化貫穿在酷訊早期的創業氛圍中。而且,酷訊當時採用事業部獨立核算,每個團隊都要考慮怎麼做品牌、產品、市場和開發,團隊成員經常一起分析和討論,而不是像大公司那樣角色分明。

「那個時候其實他們已經在積累獨立創業的經驗。」陳華指出。畢業即進入酷訊工作的曾廷坤回憶,他當時在空閒時間也會考慮自己未來要做的事情,打算等時機成熟自己單獨創業。

這種共同作戰的經歷形成了「酷訊派」的特殊感情,也讓他們在行事風格中非常一致。

比如,唱吧團隊和食神搖搖的推廣模式如出一轍,食神搖搖比唱吧早半年進行推廣,後來唱吧也參考其經驗進行推廣,微博營銷公司甚至都是同一家公司。後來,張一鳴也找這家公司進行推廣。陳華做唱吧,從酷訊挖了一個人,現在是唱吧的市場部總監。吳世春那裡也有兩三個酷訊的人,其中之一原來負責酷訊市場,張一鳴團隊中負責市場的人也是出自酷訊市場部。

「我們是一條路數,所有的營銷方式、營銷話語很像。」陳華說。甚至在圖標設計上,「酷訊派」做的幾個應用也非常相像,食神搖搖佔了「吃」字,唱吧佔了「唱」字。旅行記佔了「旅」字。

吳世春提倡」酷訊派「的創業者多相互分享一些經驗。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創業就像消防隊天天都面臨不一樣的火情,只要你經歷過這些事情的話,別人再經歷過的話就可以給他一些意見,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這種交流常常能開拓思路。前不久,陳華請曾廷坤到唱吧做講座。「不是我要做遊戲,我想知道我唱吧手機上的產品,能不能參考遊戲上的思路,使得我更好賺錢。」陳華說。

經驗和教訓

陳華和吳世春都是連環創業者,現在產品紅了,背後各有一把辛酸淚,也有很多經驗以及教訓。

「很大的經驗就是一個公司不能有那麼多的方向。」陳華說,「尤其是一個公司很小的時候,玩事業部就是浪費精力。」吳世春也認為,選準方向是最重要的。小公司創業,肯定要做一些相對比較垂直的,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方向。

「不要夢想著一口吃個胖子。非得去做一個淘寶出來,或者非得做一個QQ出來。這個夢想很大,但是你的資源不支持這種夢想。」吳世春說。

「酷訊派」創業者很強調團隊作戰。吳世春認為,缺少什麼,就要找到匹配的合作方,一起來成立核心創始團隊。

陳華以自己現身說法。他當時選擇做唱吧是個很大的的冒險,一個唱片公司的人不認識,一個明星不認識,公司裡面唱歌唱得好的都沒有。但優勢是團隊,「我們最後發現,這個團隊的執行力,技術團隊很強,產品團隊很強,市場團隊很強,三個東西結合在一起,在這個市場上一打,別人連影子都不見了。」

對於做過多次天使投資的吳世春而言,他強調管理好公司的發展節奏也很重要。

他認為,快速擴展對公司不利。怎麼管理預期,比如說對於行業的波動的把握,每兩三年出現一次波峰波谷,融資環境也在極寒與極熱之間轉化。怎麼能夠在極熱的時候融到錢,在極寒的時候積蓄一點,這是很重要的。

更加技術宅的曾廷坤似乎無法像陳、吳兩位一樣講出創業的大道理。「我自己沒想那麼多,只是希望給這個團隊帶來一些成就感。堅持做就行了。」談及自己的創業時他說。

曾廷坤的願望很樸素且真誠,他說了最重要的:堅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65

谷歌眼鏡設計者口述:Google Glass是這樣誕生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247.html

來源:i黑馬

口述:趙勇(格靈深瞳創始人)

整理:王根旺

【導讀】在日前的艾瑞年度高峰會議上,谷歌眼鏡七位設計者之一、格靈深瞳創始人趙勇透露了谷歌眼鏡誕生的全過程。以下為趙勇口述。

Google Glass的誕生

之前我們幾個科學家坐在一起討論什麼樣的信息設備將取代智能手機呢?我們後來的答案是:這個東西應該把用戶的手和眼睛從設備上解放出來,也就是說當用戶走進現實中的時候,信息和現實是很自然的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認為這個東西不可避免的是glass(註:眼鏡)。而今天Google Glass(註:谷歌眼鏡)已經成功了,所以我非常慶幸。

glass在過去是所謂的沉靜式體驗,它把用戶帶到完全沉靜的場景中打遊戲、看電影,但是在這個狀態下,用戶不能干其他的事情,這跟我們的理想是相背的,我們希望有一個案例可以說服年輕漂亮的姑娘走進商場去,而且不會影響她的社交生活。

我們的競爭對手東芝公司曾做一個glass,這個東西儘管非常難,但是他們仍然花時間、資金和精力做出來了。實際上glass在二三十年前就誕生了苗頭,一位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的畢業生從1990年代初期到現在,每天都和各種各樣的glass生活在一起,白天、夜晚,甚至在洗澡的時候。所以,後來在研製Google Glass項目的時候,我把他請到谷歌來參與整個過程,我們想知道glass技術會對人們的社交生活有沒有影響。

他把自己的大腦跟整個因特網的信息連接在一起,所以他說自己可以回答任何問題。這個事情後來被證實是真的,我剛剛認識他的時候把他帶到我導師湯姆那裡去,我的導師是谷歌研究室的主任。20年前,湯姆曾經在大學裡面試過他,他回憶出來了面試中自己被問的3個問題,他還能把自己說的話和對方說的話全部記錄下來,這些內容是可以搜索,並且在未來是可以拿出來的。

所以,這個事情給我們很大的震動。我們都知道因特網最根本的核心價值是信息,有了信息你才能服務,才能用各種模式來賺錢。如果說有一天我們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說的東西不必再經過人為的處理,能夠自動的進入知識庫的話,並且這些知識庫能夠跟隨你並進行搜索的話,你可以想像未來的信息將進一步爆炸。如果說第一代因特網帶來了信息爆炸的話,可那穿戴的信息設備可以帶來像銀河系般的變革。以後你不用擔心自己記不著曾經說過什麼,也用不著花很長時間去查字典和記錄,我相信這對因特網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Google Glass帶來的變革

在做Google Glass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的願景不停的在做修正,研發的整個過程也是非常難以預測的。我們做最初幾個版本的時候,發現用戶最喜歡的功能居然是攝影,我個人也認為Google Glass會對攝影行業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今天網絡上大約50%的照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的,當你想拍照時手機就在你的口袋裡,你用不著總是找相機。而未來當你想拍的時候,Google Glass就在你眼前,你不需要任何按紐,它就記錄下來了,同時記住了第一人稱視角。第一人稱視角非常重要,因為整個視頻都會以拍攝者的視角為核心,這也給照片帶來了生命力。

去年紐約時裝周,我們把兩三個Google Glass借給模特走秀用,最後她們幾乎都央求我們說,能不能把Google Glass給他們。她們說自己戴著Google Glass看到記者和攝影師的狀態,都非常激動,這種場面是非常有生命力的,這是我們在做這個項目的過程中完全沒有預料到的。你可以想像,如果有了Google Glass,你用不著為找路而煩惱,你可以知道列車什麼時候開,可以知道每家餐廳在哪,他們的特色和價格是什麼。

Google Glass會影響到很多領域,我覺得最有趣的應用是一個英國公司在做旅遊項目時,它就想像,以後人們走在大街小巷,不僅可以用肉眼看到真實面貌,還可以用Google Glass看到這個場景下的過去景象。或者把在倫敦這個城市拍的所有電影的信息記錄下來,所以遊客可以用看老電影的方式走進這個城市,體驗這個城市。

穿戴設備和醫療產業

最後,我介紹一下其他形態的可穿戴式設備,這是過去幾年逐漸湧現出來的可穿戴計算機,比如說這是一個戴在手腕上的設備,可以記錄你的生物信息,包括你的脈搏和運動情況;這是一個可以記錄你睡眠狀況和心跳的設備;還有一些傳感器是需要植入體內的,比如說這個可以實時動態測量你的血壓、血糖和其他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通過無線的方式傳遞到你的手錶上來,你可以隨時隨地收到這些信息。

目前我們醫療模式是這樣的,你如果生病了,去醫院,醫生給你做一個檢查,獲得一個短時間數據,這個採集量是非常傳統的,但是我們從來沒有一個模式可以為一個健康人一天24小時不停地測量他的數據。假如可行的時候,這些數據對於一個健康人或者說還沒有發病的人,長時間的數據監控,都有非常巨大的意義。同樣,你也可以看到環境對於整個地區人群的影響,這是醫療界曾幻想但從未得到的數據,所謂的可穿戴預算的發展,它可以深刻影響著醫療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50

關於比特幣從誕生到現在最詳細的「史記」!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241.html

從誕生到大紅大紫

2008年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闡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構想——比特幣就此問世!討論組的老鳥們曾未聽說過他,有關他的信息也寥寥無幾,還都隱晦不明甚至自相矛盾。網上簡介顯示他在日本居住,他的電子郵箱地址來自德國的一個免費服務站點,萬能的谷歌上也沒有他名字的任何相關信息,顯然,「中本聰」是個假名。不過即便中本可能已經成為謎團,他的發明讓一個困擾密碼學十年的難題「灰飛煙滅」。自互聯網誕生以來,電子貨幣因其方便和難以追蹤性,並能脫離政府和銀行的監管,而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上世紀90年代,一個名為「密碼朋克」的密碼破譯組織就致力於創建電子貨幣,但付出的努力沒收到任何成效。同樣在90年代早期,密碼破譯者大衛·喬姆創建了一個匿名系統——「電子現金」,也失敗了,部分原因是依賴於政府和信用卡公司的現有基礎設施。之後各種電子貨幣嘗試者不斷湧現——比特金(bit gold),RPOW,b錢(b-money)……,但無一例外的失敗了。

設計電子貨幣面臨的核心挑戰之一是重複支付問題。倘若電子貨幣僅僅只是信息,擺脫了紙張和金屬有形化的侷限之處,那該怎麼阻止大家像複製文本一樣,輕易地複製粘貼,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呢。傳統解決方案是應用中央票據交換所,所有交易彙總成實時總賬,這樣,如果有人剛用掉一個電子貨幣,他就不能再重複使用了。實時總賬讓騙子無機可乘,但它還需要有信譽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管理。

比特幣用公開分佈總賬擺脫了第三方機構的制約,中本聰稱之為「區域鏈」。用戶樂於貢獻出CPU的運算能力,運行一個特殊的軟件來做一名「挖礦工」,這會形成一個網絡共同來維持「區域鏈」。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生成新貨幣。交易也在這個網絡上蔓延,運行這個軟件的電腦爭相破解不可逆密碼難題,這些難題包括好幾個交易數據。第一個解決難題的「礦工」會得到50比特幣獎勵,相關交易區域會加入鏈條。隨著「礦工」數量的增加,每個迷題的困難程度也隨之提高,這使每個交易區的比特幣生產率維持約在10分鐘一枚。此外,每達到21萬個區域,獎勵就減半,從50比特幣減到25,再從25到12.5,一直持續下去。這樣到2140年,比特幣將達到預定的2100萬枚上限。

中本聰的論文於2008年發表,當時政府和銀行管理經濟的能力遭到各方質疑,信用降入谷底。美國政府向華爾街和底特律汽車公司注入大筆資金,美聯儲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本質上就是大量印美鈔刺激經濟,金價上漲。比特幣不需要政治和金融(就是它們搞垮了經濟)保障——只依據中本聰的巧妙算法。比特幣的公開總賬看起來不僅使欺詐者無處藏身,還靠業已決定的發行量而使比特幣供應處在可控範圍內,這保證了像無限印錢的中央銀行和魏瑪共和國似的通脹悲劇,不會在比特幣身上上演。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成為挖到比特幣的第一人——他從創世區挖到50枚比特幣。約一年左右時間,他的發明只侷限在一小撮嘗鮮者中。但漸漸地,比特幣的名氣超越了密碼界這座孤島。它得到了之前研究電子貨幣「前輩」的賞識。偉戴(Wei Dai)——b錢發明者,稱它「具有劃時代意義」;尼克·薩博——比特金發明者,稱讚它「是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哈爾·芬尼——RPOW幕後的傑出密碼破譯者,認為比特幣有「改變世界的潛力」。數字隱私倡導者電子前沿基金會最終開始接受比特幣的捐贈形式。

初期比特幣使用者小團隊開源軟件工程。新英格蘭編碼員加文·安德烈森花50美元買入10,000比特幣並創建了名為「比特水龍頭」的網站,毫無理由地向人們散發比特幣,純粹為了好玩。佛羅里達程序員拉斯勒·豪涅茨,他是第一個在真實世界使用比特幣的人,他花10,000比特幣在「棒約翰」叫了兩塊匹薩外賣。(他把比特幣發給英格蘭的一個志願者,然後收到一份來自大西洋彼岸的信用卡訂單)。馬薩諸塞州一位叫大衛福斯特的農民在賣羊駝毛襪時開始接受比特幣付款。

當他們不忙著挖礦時,比特黨就試圖揭開中本聰的神秘身份。在一個比特幣聊天頻道里,有人自負地認為「Satoshi」在日語中是「智慧」的意思,其他人則懷疑這是四家科技公司名字的「拼盤」——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羅拉(MOTOrola)。甚至連他的國籍也受到質疑,因為他的英語太地道了,簡直毫無瑕疵。

有人暗示,或許中本聰不是一個人,他代表一個有著未知目的的神秘組織——谷歌的一個團隊或是國家安全局。豪涅茨說:「我和自稱松本智的傢伙通過幾封電郵」,豪涅茨曾有一段時間是比特幣核心開發成員。「我總認為他不是真實存在的人,我大概每兩週收一次回信,就像有人偶爾檢查郵箱一樣。比特幣的設計非常棒,不像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

中本聰很少透露自己的信息,他在網上談論的話題只限於源代碼技術討論。2010年12月5日,在比特幣使用者開始要求維基解密接受比特幣捐贈後,原本言談簡潔只聊業務的中本聰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參與到討論中。「不,不要這樣做。」他在比特幣論壇裡發帖說,「這個項目需要逐步成長,這樣軟件才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強。我呼籲維基解密不要接受比特幣,它還是一個萌芽階段的小型測試社區。在這個階段,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只會毀了比特幣。

接下來,就像他的神秘出現一樣,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中本聰又消失了。格林威治時間12月12日6點22分,就在他發帖爭辯給維基解密捐贈比特幣7天後,中本聰在論壇發了最後一個帖子,貼中談到軟件最新版本幾個無關緊要的細節,他的電郵回覆也變得更加不穩定,最後完全終止了。曾是核心開發者的安德烈森是少數幾個和中本聰聯繫的人。4月26號,安德烈森告訴編碼員:「今天早上,中本聰建議我們在公開談論比特幣時應淡化『神秘創始人』的話題。」最後,中本聰甚至連安德烈森的郵件也不再回覆了。比特黨對他的離開感到悲傷和不解。但不管怎樣,他的發明已煥發出勃勃生機。

布魯斯·瓦格納說:「比特幣愛好者就像福音傳播者,他們看到了這項技術的魅力,這是一場巨大的運動,或者稱之為一種宗教信仰也不為過。在論壇上,你會看到這種精神,與自我無關,大家都在為改良比特幣而努力。」

 

比特幣的忠實信徒瓦格納

7月的一個清晨,50歲的瓦格納有著與年齡不符的黑髮,像個精力旺盛的小夥。他正坐在自己OnlyOneTV公司辦公室裡,這是一家位於曼哈頓的網絡電視公司。短短幾個月時間,他成為比特幣主要的布道者。他主持了《比特幣秀》這檔節目,宣傳這個新生貨幣並採訪比特幣世界的知名人物。他還負責一個比特幣聚會團體,並打算在8月舉辦第一屆比特幣「世界大會」。瓦格納說:「我被它給迷住了,五天五夜不吃不睡,像打了興奮劑,腦中全是比特幣,比特幣……」

瓦格納毫不掩飾他對比特幣的痴迷,他認為比特幣是既因特網後最激動人心的發明,「eBay是一隻巨型吸血公司」,言論自由是「當代神話」。他預測比特幣的未來時一臉興奮:「我知道這不是股票,它不會有跌漲,它會一直漲下去的」。

有一段時間,他是對的。2009到2010年初,比特幣毫無價值,2010年4月開始交易的頭半年,1比特幣的價值低於14美分,2010年夏天比特幣交易開始進入黃金時期,由於供遠小於需,網上交易價值開始上升。到11月初,比特幣在29美分處沉寂多日後竄升至36美分。2011年2月,繼續升值,和美元的兌換率達到了1:1,此後比特幣穩定在87美分上下,也曾漲到過1.06美元。

今年春天,比特幣價格實現「大爆炸」式增長,《福布斯》報導的《加密貨幣》是刺激因素之一。4月初到5月末,從86美分升到8.89美元。接著,在6月1號,一週內竄至3倍,達到1比特幣兌換27美元。整個比特王國市值約為1.3億美元。一個自稱MB騎士(KnightMB)的田納西州人,持有371,000個比特幣,價值超過1000萬美元,是比特王國最富有的人。豪涅茨買匹薩花的10000個比特幣,如今價值272,329美元。「我覺得沒啥,那些匹薩的確好吃。」,豪涅茨說。

比特幣獲得了通常只有硅谷IPO和蘋果新品發佈會時才有的關注。在自己的網絡脫口秀上,記者兼企業家賈森卡拉坎尼斯稱之為「一次根本轉變」和「近20年在科技商業史上見到最有趣的事。」知名風險投資家弗雷德·威爾森認為互聯網下一項大事件是「社會劇變」,他舉了四個例子——維基解密,破解PS,阿拉伯之春和比特幣。編碼員安德烈森接受CIA的邀請來到弗吉尼亞州蘭利總部,介紹比特幣相關情況。瑞典海盜灣創始人裡克·洛克文奇表示要把全部積蓄換成比特幣。

比特幣的未來看起來充滿希望。馬克·薩普斯,這位能從ebay購買零件在布魯克林閣樓組裝一台熱核反應堆的主兒,在弄到一台舊ATM機後將它改裝成用於現金兌換比特幣的設備。在秘密互聯網上(必須使用Tor匿名軟件才能訪問),灰色市場「絲綢之路」允許比特幣參與交易;在這裡,從止痛藥到機關槍,都可以買到。一個年輕比特幣使用者——現代柏拉圖,用攝影博客的形式記錄了自駕車跨國旅行,他在旅途中只用比特幣。比特黨中的錢幣愛好者開始憧憬可回收比特幣,想知道罕見的「創世區」比特幣到底價值幾何。

由於價格躥升,挖礦變得越來越流行,競爭者也隨之增多,效益開始減少。電腦配置的「軍備競賽」開始了,礦工紛紛為計算機尋找更先進的顯卡。第一批挖礦者使用的是自己現有的電腦,新一波礦工則購買配有高速GPU的廉價電腦,製冷用吵鬧的風扇,24小時開機挖礦。這波浪潮掀起了曬裝備熱潮。就像之前淘金熱潮一樣,人們爭相傳頌一個個匪夷所思的故事。阿拉斯加一個名叫達倫(Darrin)的「礦工」稱一隻熊闖進了他的車庫,但謝天謝地沒有毀壞他的設備。另一個「礦工」則據說因電費飆升,警察突襲了他的屋子,懷疑他在種大麻。

從頂峰走下神壇

一派欣欣向榮的氣氛中,災難的種子開始孕育。比特幣始於開源P2P軟件和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公共利益精神,還借鑑了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思想。但由於真實貨幣危在旦夕,比特幣價值的戲劇性上升帶來了不同的反應,人們視比特幣為投機商品。中本聰之前擔心媒體的過度關注會帶來嚴重後果,如今終於逐漸變成現實。美國參議員查爾斯·舒默舉行記者招待會,呼籲毒品管理局和司法部關閉「絲綢之路」,他稱其為「我們所見過最明目張膽的網上販毒行為」,並形容比特幣是「一種網上洗錢形式」。

與此同時,對中本聰的個人崇拜開始萌芽,一些人開始銷售「我是中本聰」的T恤。比特黨要求將比特幣的最小單位命名為「聰」,還推出了中本聰的同人小說和漫畫。有人推測他已經死了,一些則認為他的真實身份是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更多的人認定他就是加文·安德烈森。還有一些人認為,他一定是「老一輩」加密貨幣的倡導者——芬尼、薩博或是戴中的一個。薩博自己認為中本聰可能是芬尼或戴中的一個。斯蒂芬·托馬斯(StefanThomas)——瑞士編碼員和社區活躍成員,他研究了中本聰在比特幣論壇發的500多個帖子,根據發帖時間繪製出一張圖表,數據顯示,在格林威治時間早上5點至11點之間中本聰很少發帖,週六週日也是如此,由此可以斷定中本聰這段時間是在休息,而不是在工作。(5點到11點是東部時間的午夜12點到早晨6點)。其他線索則推出中本聰是英國人:他在創世區編碼用的報紙標題來自英國倫敦的《泰晤士報》,他在論壇發的帖子和對編碼的評論用的都是「optimize」和「colour」這類的英式拼法。

即便是最純潔的技術也不得不在骯髒的世界生存。比特幣的編碼和理念可能已經牢不可摧,但比特幣本身——這個由獨一無二數字組成的貨幣單位——必須儲存在某處。默認是把比特幣存在用戶電腦的「電子錢包」裡,當比特幣不那麼值錢,很容易挖到並僅限於技術人員使用時,這也就足夠了。而一旦它們開始變得值錢,一台PC就有些力不從心了。一些用戶通過創建多重備份、加密、U盤、不聯網的「安全」電腦,云儲存和保險櫃等方式來保護他們的比特幣。但就算是一些有經驗的比特幣老鳥也會在保護上遇到麻煩。斯蒂芬·托馬斯有三個比特幣備份,但不小心刪掉了兩個,悲催的是他忘掉了第三個備份的密碼,這使他損失了7000比特幣,當時價值約14萬美元。他說:「我花了一週時間試圖修復,真是太痛苦了。」大多數人存現金時首選銀行,這是一個遭到比特幣使用者懷疑的機構。為此,一種針對這種新型貨幣的原始、無管制金融服務產業開始發展。不可靠的網上「存儲服務」承諾保障客戶的數字資產,支持把比特幣兌換成美元或其他貨幣。比特幣本身已十分分散,但使用者仍盲目的將更多的比特幣交給第三方託管,最激進的自由主義者宣稱這比聯邦保險機構更安全。這些第三方機構大多是網絡店面,大家互相都不瞭解。

果不其然,隨著比特幣價值一路攀升,令人不安的事件開始折磨比特幣使用者。六月中旬,自稱Allinvain的人稱自己的2.5萬比特幣被人從電腦偷走了(時至今日,沒人能證實事情是否屬實)。大概一週後,一名黑客成功地策劃了一起巧妙入侵,對象是位於東京的交易站點Mt. Gox,這個站點掌控著全世界90%的比特幣交易。於是Mt. Gox限制用戶每天只能提取價值1000美元的比特幣(約35比特幣)。入侵Mt. Gox's系統後,黑客進行了大規模拋售,把比特幣兌換比率拉低到接近零,使自己有機會大量提取其他用戶的比特幣。

事情發生後,市場力量合力阻止黑客的陰謀。比特幣價值暴跌,但大批投機者抓住了這次甩賣機會,他們很快驅動價格回升,讓那個比特賊僅拿到2000比特幣。Mt.Gox停止交易一週並撤銷了不合法交易,但損失已不可避免。比特幣的價值再未回到過17美元以上。一個月內,由於智利交易所TradeHill的異軍突起,Mt.Gox損失了10%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這個事件動搖了比特幣社區的信心,並引發了一連串負面報導。

在大家眼裡,比特幣一夜間從未來貨幣變成了反烏托邦的笑話。電子前沿基金會悄然停止接受比特幣捐贈。兩名愛爾蘭網絡分析專家論證說,比特幣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能保證隱私:他們能找出那些向維基解密捐款人的蛛絲馬跡(該組織於2011年6月宣佈接受比特幣捐贈)。新來的技術菜鳥覺得比特幣易於上手,但失望地發現在獲取、保存和使用比特幣時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有一段時間,購買比特幣較方便的方法是先用貝寶(Paypal)購入林登幣(《第二人生》的虛擬貨幣),再通過交易林登幣進入比特幣的虛擬世界。由於媒體報導基調由先前的吹捧轉為質疑,人們也由興奮轉為憤恨。

更多的災難接踵而至,波蘭的Bitomat是世界第三大交易所,意外地發現自己竟改寫了整個比特幣存儲記錄程序。安全研究人員發現針對比特幣用戶的病毒正在擴散:有些用來竊取用戶現有全部比特幣;另一些則抓肉雞用來免費挖礦。到夏天,老字號比特幣存儲服務站點MyBitcoin停止回覆郵件。這個網站由一個叫湯姆·威廉姆斯的人創建,註冊在西印度群島,湯姆曾未在論壇發過貼,所以網站一直受到質疑。保持了一個月沉默後,紐約的比特幣布道家瓦格納終於承認:運營MyBitcoin的人顯然將大家的錢席捲一空後開溜了。瓦格納本人透露他將全部2.5萬比特幣存在MyBitcoin上,還動員親戚朋友使用MyBitcoin,他還幫助指認過幾個嫌疑人。MyBitcoin的擁有者卻再度現身,聲稱他的網站遭到黑客入侵。瓦格納成為反擊運動的目標,被起訴抵押詐騙,這讓他在社區名譽掃地。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傑夫加吉克說:「人們有一種錯誤觀念,覺得虛擬貨幣意味著可以相信網上隨機遇到的人。」

在比特王國裡,沒有人比中本聰更值得信賴,但即便他創建的世界處在崩潰邊緣,中本聰本人仍保持沉默。一些比特幣使用者開始懷疑他可能為中情局或美聯儲工作。還有人擔心比特幣是又一個龐氏騙局,中本聰就是麥道夫——在比特幣一文不值時大量囤積,坐等它們升值。只有死忠的比特黨還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僅對中本聰,還有對他創建的系統。但毫無疑問的,偏執和明爭暗鬥背後的事物更加脆弱,幾近絕望。比特黨們最想問的是:為什麼中本聰創建了這個世界卻又拋棄了它?

即便中本聰已經拋棄了他的擁躉,他們也不打算讓他的發明消亡。儘管比特幣價值在不斷下跌,他們仍在向這個脆弱的經濟體注資。瓦格納鼓動那些佔領華爾街的人使用比特幣。隨著挖礦熱潮的結束,一些礦工開始甩賣他們攢的高端設備。「人們厭倦了高電費,高熱量和高噪音。Mt.Gox轉型為開發POS硬件,其他企業也開始做類似貝寶的線上商家服務。科羅拉多州的兩個傢伙推出比特幣交易服務,提供「超過1百萬個項目」。比特幣在灰色市場的應用也日漸成熟:「絲綢之路」成為交易集中地,像Black Market Reloaded等交易站點都彙集於此。

倫敦核心開發員埃米爾·塔基說「你可以說比特幣遵循加德納的『光環曲線』」,這是一種技術從採納到成熟的理論曲線,分為「技術萌芽期」、「膨脹高峰期」、「理想破滅低谷期」、「復甦期」和「生產穩定期」。通過這一理論,比特幣正在走出低谷期,因為人們認識到了這個可靠代碼的價值並放棄了投機心理。

但這種對比是不靠譜的。比特幣的致命弱點,是它依賴於無監管、集中的交易和網絡儲存業務。事實上,大部分礦工集中在少數幾個大礦場裡,理論上,如果他們聯合起來就可以劫持整個比特幣網絡。

除了比特幣的死忠,對比特幣的質疑日漸增多。諾貝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撰文稱比特幣的波動趨勢是在鼓勵囤積。前電子現金系統顧問和數字貨幣先驅斯蒂芬·布蘭斯稱比特幣「聰明」,不願對其窮追猛打,但他認為其基礎結構就像「金字塔式傳銷」他說:「我認為最大的難題是信任問題,它沒有任何支撐,這不是法定貨幣,而信任是通過法律機制確立的。」

很好奇中本聰會怎麼看待比特幣的現狀,但他再未說過話。他不回電郵,那些被認為是中本聰的人都否認了這一點。安德列斯就斷然否定他是中本聰。「我不知道他的真實名字,我期待有一天他不再躲在幕後,隱匿姓名,但我估計不會發生的。」薩博和戴也都否認自己是中本聰。而善辯的芬尼,在被診斷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後,也通過電郵予以否認:「鑑於我目前的身體狀況,面對有限的生命,褪去匿名偽裝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損失,但我的確不是中本聰。」《紐約客》和《快速公司》都曾對此展開調查但又都無疾而終。

模糊不清的線索指出,中本聰是一個受過老式訓練的大學教師。(中本聰的標記風格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很流行,他可能在50歲左右,上下浮動不超過10歲)一個數字貨幣專家說:「很明顯他是比特幣開發者之一。或許中本聰就是加文,只需看看他的背景資料便可知道。」

白帽黑客丹·卡明斯基說:「我懷疑中本聰是一個金融機構小團隊,我有這種感覺,他可能和一些朋友一起工作。」

但加吉克認為,就連最死忠的比特黨也停止了對中本聰的「追逐」,他說:「我們真的不在乎,」寫代碼的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代碼本身。就算有人竊取、欺騙、放棄了比特幣使用者,代碼就在那兒,真實地存在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55

陽獅宏盟合併在即 廣告業新老大即將誕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176

據知情人士向彭博透露,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之二,陽獅集團(Publicis Groupe)和宏盟媒體集團(Omnicom Media Group)正處於合併談判的最後階段。
消息人士稱,這筆交易很可能將以對等合併的形式進行,雙方作價相對當前股價都幾乎沒有溢價。陽獅集團CEO Maurice Levy和宏盟CEO John Wren將在合併之初擔任聯席CEO,而Levy此後將擔任新公司的董事會主席。

兩家公司合併後的新公司將超越WPP,成為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
陽獅集團已宣佈將在當地時間今天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重大公司事宜」。知情人士稱兩家公司之間的合併談判已進行數月。
合併後的新公司市值超過300億美元。新公司的規模和覆蓋面將使其在與客戶洽談電視、網絡和印刷媒體業務時有更好的談判能力、獲取更好的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70

圍棋130812中華帝國誕生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12/%E5%9C%8D%E6%A3%8B130812%E4%B8%AD%E8%8F%AF%E5%B8%9D%E5%9C%8B%E8%AA%95%E7%94%9F/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圍棋130812
中華帝國誕生
黑白子執筆

七月九日,第一屆夢百合杯世界圍棋公開賽首輪賽事結束, 韓國烏鷺網站的報道,出現「中國迎來獨霸時代,中華帝國誕生」的字句。 對於一向自我感覺極端良好的韓國人而言,這不啻是肉袒銜璧,出城投降。

當日三十二盤對局,有十五盤是中韓對抗,最終中方大勝十一比四。 總計有四十一位代表參賽的中國,逾半數共二十五人晉級。 其他七個席位,韓國得六席,日本靠 結城聰淘汰韓國業餘棋手 鄭升賢,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厄運。 兩日後的三十二強戰,擁有主場之利的中國軍團,十三人躋身十六強,韓國二人,日本一人。
韓國兩場勝仗,其中一局為「內戰」。 換言之其餘四局,韓方一比三見負。 當中輸得最痛的,要數主帥 李世乭敗於中國小將 羋(廣府音:美,國語音:米)昱廷手下。
年僅十七歲的羋昱廷,是中國近年極速冒起的九五後超級新銳,與范廷鈺、范蘊若合稱「二飯一米」。 今年初,范廷鈺在應氏盃世界賽稱王,獨得四十萬美元,宣告了中國九五後躍馬中原。 這一波由中國新生代主導, 顛覆世界棋壇的紅潮,將過去二十年強勢主宰天下的「韓流」全面遏制,一如烏鷺網站所言:「中華帝國誕生。」 問題是,倘若中國真的迎來了獨霸時代,韓國又是否能穩守住挑戰者的位置呢?

六月底在日本舉行的第二十五屆亞洲杯電視快棋賽上,日本「金童」井山裕太完美地把不可能任務變成可能,力克 李昌鎬(韓)、王檄(中)、朴廷桓(韓)三大高手。 褪色多時的「圍棋王國」,八年來第一次把這項「迷你版世界賽」的冠軍獎盃留了下來。
井山夢幻般的勝利,無異於在韓國人滴血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 圍棋不是團體競技,早年的韓國,何嘗不是憑藉三數枝定海神針震懾中日,繼而摘下一頂又一頂桂冠。 井山的出現以至於崛起,業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這當然不是近況低迷的韓國棋壇樂見的。

韓流接連遭遇重創,與李世乭、李昌鎬、金志錫、朴廷桓等頂尖高手的不振有莫大關連。或者換一個角度說,一方的不振,其實緣於另一方的急速冒升。
剛踏入而立之年的李世乭,在LG及夢百合先後為中國九零後和九五後所淘汰。個人的衰疲,加上整體的下沉,構成了一幅不許人間見白頭,悲情色調非常強烈的灰敗畫面。這,就是現在的韓國棋界。

與此恰成鮮明比照的中國棋界,則如冉冉升起的旭日, 不論在高度和厚度皆漸趨世界頂峰。 然而,萬里長城以其一貫的特質,不容分說地把所有外力擋於牆外的態度,究竟又是否一件值得圍棋界欣慰的事呢? 曾經害怕中國圍棋=中國乒乓球,變成一個很乏味的機械式競賽世界的杞憂,事實上已悄然無聲的迫在眉睫。

八月九日上演了夢百合杯十六強廝殺,韓國 崔哲瀚、趙漢乘,還有日本的 結城聰悉數敗下陣來。 自一九八八年世界職業大賽創辦迄今,中國史無前例地包辦了半準決賽的全部席位;很有可能,這也是初次由同一個國家的代表囊括八強。
競技世界經常會見到強者運強。 崔哲瀚與 趙漢乘同以3/4子之微落敗的兩盤棋,堪稱是在明顯優勢的局面下,遭對手以「擦邊球」方式得分,最終令肩負重托的兩位「太極戰士」,不得不仰望半準決賽之門而興嘆。

中國女隊教練、三十五歲的龍字輩八段 王磊,不復活躍於第一線久矣,國內排名更跌出前五十。 當面對較自己年輕五歲的 趙漢乘,賽前被一致看淡,實屬合情合理。 各方咸認為韓國很有機會憑藉此局,取得至少一張八強門票。
過往,韓國媒體一直有指 趙漢乘老是在緊要關頭,欠缺了最後兩個巴仙集中力和把握力,以致未能更上層樓。 證之於趙王一戰,開局陷於崩盤邊緣的王磊,端賴對手「沒事找事」,後半段又「槍法大亂」,方能履險過關。

至於另一局 崔哲瀚鬥 連笑,劇情就更為曲折了。
來自遼寧丹東,十九歲的 連笑四段,本應在去年底另一項世界賽的八強,已有機會一鬥崔哲瀚。 當時,「笑笑」因突然出現氣胸,必須立即入院開刀,而被迫棄權。此番狹路再逢,正是算一算總帳的時候。
二十八歲的 崔哲瀚外號「毒蛇」,乃典型韓國流亂戰能手,素以勢沉力猛著稱。連笑外型雖似弱不禁風,但內心堅韌,出手亦是刀刀不離後腦勺。 兩人甫一接手,已殺得昏天黑地,難分難解。 中盤激戰正酣處,崔毒一條白龍忽爾陷身網羅,再無活路。 勝利在望的連笑,此時一個失神,讓龍歸大海。按常理而論,自亂陣腳的黑棋,一般已無翻身之力。豈料「笑笑」在此危急存亡的艱困局面,依舊保持平常心沉著應戰。反而是優勢的白棋卻因急於求成,致生紕漏。
至若世間果有命數使然,必令崔趙同時止步,以成全中國寫下新猷,則旁觀看熱鬧的,亦只好說一聲:「時也命也,天意難違。」

王磊與連笑兩位力拒韓流的風雲兒,兩日後,八月十一日在八強對壘中意外脆敗,分別為 古力和 周睿羊屠龍,惟有收下十六萬人民幣獎金,黯然離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37

耶魯大學 竟因小小胡椒而誕生

2013-09-09  TCW
 
 

 

胡椒這種香料在人類歷史上取之不易的時候居多,因此成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力量。黑胡椒原產於印度,距歐洲各港口有十萬八千里之遠。商人必須找到胡椒的供應來源,他們不遺餘力的追尋,促成全球貿易的興起。

沒有人知道是誰第一口嘗了胡椒籽,並且認定把它撒在肉上或是加進燉煮的蔬菜裡,味道會很棒,不過西方最早在餐食裡少不了胡椒的顯然是古羅馬人。胡椒之所以享有盛名,調味只是部分原因,它對健康的功用同樣重要。在羅馬帝國時代,胡椒有如現代的阿斯匹靈,人們認為它是治療各種疼痛及眾多其他症狀的萬靈丹。

西元一世紀時的希臘名醫迪奧史柯里德斯(Dioscorides),生於羅馬皇帝尼祿(Nero)時代,曾著有一本藥草指南,直到十六世紀仍被當作參考資料。他稱讚胡椒功效強大:「各種胡椒都有的效用……是驅寒、利尿、促進消化、排氣、緩解、明目。」

找胡椒,像挖金礦哥倫布出航,也是為了它

黑胡椒在中世紀時已聲名遠播,是富貴人家必備之物,有錢人趨之若鶩。當時皇親國戚宅第中珍藏的胡椒有專人看守,富人則是私藏在隱密的櫥櫃裡。用胡椒入菜是少數人的特權。美味的菜餚必定得放進大量胡椒,用量大到現代人或許會覺得胃受不了。

由於對胡椒本身及隨之而來的財富是難以想像的誘人,激勵歐洲各地人民不惜冒險,遠渡重洋深入異域,胡椒的故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登場。

十五世紀時,歐洲人拚命尋找通往印度的純海上航線,原因即在於此。他們雖然也很需要其他香料,但是開啟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功臣正是胡椒。

當時歐洲人希望排除胡椒貿 易的阿拉伯中間商,找到自己航行就能抵達亞洲的路線,好把豐厚的利潤留在口袋。哥倫布一四九二年發現新大陸之旅,船上便帶著胡椒籽。這是為了確保不論在哪裡登陸,當地土著都能告知何處可以找到胡椒。

胡椒與現代全球貿易起源的關聯,反映在訂定胡椒價格及分配其獲利所需要的組織上,這促成歐洲北部資本主義興起。

英東印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將所有權劃分為股份的公司,史學家追溯其源頭為中世紀的香料商人,他們進口並分銷香料,尤其是胡椒。這些生意興隆的商人為保護其利益,後來成立了同業公會。其中最重要的是倫敦胡椒商行會(Pepperers’ Guild of London),這個組織在倫敦市擁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力,有些會員還當過倫敦市長。

歐洲的胡椒貿易一開始就是賺錢生意。史學家皮爾森(M. N. Pearson)估算,最早持續經由純海上貿易路線至東方的葡萄牙人,有一度獲利可達二六○%,這是根據在印度以六枚葡萄牙金幣購入一英擔(約一百二十五磅)胡椒,在歐洲出售最低定價要二十二枚金幣來換算。不過這些數字比起一八○○年代初期,美國麻州沙林(Salem,又譯塞勒姆)胡椒商令人瞠目結舌的利潤就相形見絀。他們的船隊某次至蘇門答臘,單趟就賺入七○○%的淨利。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以印度亟需的銅換取胡椒,也曾拿到好價錢。

為胡椒,不怕苦難航程死掉半船人,在所不惜

胡椒之路對歐洲人而言,充滿了苦難與死亡。除去導航時計算錯誤而走上死路的風險,還必須乘坐不安全的船隻行萬里路,船身漏水和索具鬆脫是家常便飯,所帶的船錨也因太輕而易於流失。

葡萄牙作者菲格雷多.法爾考(Figueiredo Falcao)取閱官方紀錄,在一六一二年寫道,自一五八○至一六一○年間,約有三十五艘貿易船毀損。另有觀察者估計,一五五○至一六五○年間,葡萄牙因失事或遭敵人攻擊,共損失約一百三十艘船。同樣的,一六○一至一六二○年,英國共派出八十一艘貿易船,最後僅有三十五艘返回英國,是一項可悲的紀錄。

海員也必須忍耐彼此的行徑,酒醉比比皆是,脫序行為也常導致船隻起火燃燒。

正如同皮哈赫在他搭乘的船於馬爾地夫外海失事時所說,海上航行一定會發生同行者因壞血病或痢疾而死亡。船上臭氣沖天。衛生情況很糟糕,病人常躺在自身的排泄物裡。蟑螂、老鼠和其他害蟲猖獗。

我們不清楚早期航行印度洋時,到底有多少歐洲水手喪命,但是想必不少。

當時來回一趟最久需要兩年時間,包括在印度停留三、四個月裝載香料。在荷蘭人當中,僅有約三分之一的船員撐過艱辛的亞洲行而活了下來,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英國人也好不到哪裡 去。

自那些航程中倖存下來的記載,記錄了死亡死因,往往是「下痢」或「流血性下痢」(痢疾)。死亡經常是接踵而來,由早期航行中的一名商人,在以下記述中列舉的可怕名單可見一斑:「第十六日,我們的將領離開萬丹,登船繼續航向摩鹿加;今晚亨利.杜布瑞(Henry Dewbry)死於下痢……第十七日威廉.魯德(William Lewed)、約翰.簡金斯(John Jenkens)與山繆.波特(Samuel Porter) 死於下痢。」

就算未死在海上,孟買的一句俗諺也道出許多歐洲人在亞洲的命運:「一個人活不過兩次季風。」

除非視死如歸,為什麼有人願意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離開歐洲?常見的答案是為了錢(香料)和宗教。他們或是為發財,或是為榮耀上帝而出航,但是錢財通常先於靈性上的收穫。歐洲最早展開海洋探險的國家葡萄牙與西班牙,均懷有遠大的抱負。葡萄牙人高舉「香料與靈魂」的旗幟,西班牙人也以「黃金、榮耀及福音」自勉。

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在印度洋一帶,由印度延伸至麻六甲和南中國海的各港口,都認識了駕著快船而來的荷蘭商人。英、荷兩家東印度公司固然幾乎是同時成立,但打從一開始荷蘭獲得的權力便比英國大。

用胡椒,上下其手雇工牟利,搞倒跨國公司

英王認為英國政府不需要約翰公司(英東印公司的暱稱)的股份,只要給胡椒及別種香料的專賣特許權即可。相對的,揚公司(荷東印公司的暱稱)常被形容為「國中之國」,可與外國統治者談判條約、雇用士兵、興建堡壘及武裝船隻。基本上 是家「有武力」的公司。

但最後是什麼因素造成荷東印公司沒落?一個有政府支持的半軍事性公司,居然會被打倒,其失敗出自內部問題,部分原因在於它對待員工的方式。

受荷東印公司雇用的人員日薪很低,但可自行買賣香料或竊取船上香料,大賺一筆,千里外的公司對他們鞭長莫及。

史學家巴克瑟(C. R. Boxer)寫道:「幾乎沒有人能夠靠正式的薪資過活,更不用說為將來退休而儲蓄。在大約一七五三年之前,唯有十分特殊的情況才會發給退休金。結果上自總督,下至船艙小弟,都兼做另外的買賣,彼此心知肚明。」

所謂半合法的「私人貿易」,允許荷東印公司的船員及商人,自東方帶回少量的商品,但是它遭到嚴重濫用,以至於有些船隻回到荷蘭時,所載的「私人商品」比公司商品還要多。

英東印公司也如荷蘭的對手,付給員工很低的薪水,因此職工中,從胡椒船上的船員到駐印度的最高階代表,上下其手或從事所謂私人貿易同樣盛行。

有些人真的發了財。例如美國人耶魯把私人貿易賺得的財富捐出來,創辦了耶魯大學,就擁有四艘區域貿易船。(本文摘自第一、第二、第八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