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網易CEO丁磊:我的經驗不可複製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693551.html

奮斗,永遠是青年一代的主題。面對這個詞語,今天的「80後」、「90後」有著更多的矛盾:理想與現實中的抉擇、機遇與陷阱間的徘徊……今天的青年應該選擇怎樣的奮鬥道路?

丁磊,網易公司創始人和CEO。作為青年偶像,丁磊的創業故事激勵著一代青年人。是什麼使他選擇創業的道路,他鼓勵年輕人創業嗎?他眼中的青年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質?他用自己的奮鬥歷程和對青年的寄語,詮釋著他眼中的奮鬥。

初來廣州

看不懂翡翠台,但從廣告中學到創意

南方日報:能否談談你的青少年時代,那段經歷對你現在的職業和選擇有什麼影響?

丁磊:我是1983年到1989年讀中學,這期間壓力很大。因為決定我們命運的只是一場考試。高中的課堂學習,並沒有給我很多快樂,反而是很多焦慮。由於社會正處於改革的初期,年輕人沒有太多的擇業方向,一旦考不上大學,就只能去務農,或者頂替父母工作。

但幸運的是,我所在的中學很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我初中的時候加入了無線電興趣課外小組和化學課外興趣小組。高中的時候我加入了計算機興趣小組,當 時就培養了我這樣一種認識:計算機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可以把我們的工作從複雜變為簡單。我就讀的大學是第一批學分制大學,這讓我可以更廣泛地選擇興 趣愛好。興趣小組的這一段經歷,對我中學階段乃至一生的影響確實很大。

南方日報:大學畢業初來廣州,那段時光對你意味著什麼?你創業之初的目標是什麼?

丁磊:我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能為消費者服務。畢業第二年,我來廣州Sybase公司工作,月薪4000多元,我覺得這 是靠我的實力。我的實力是怎麼來的呢?是靠我來之前兩年不斷地學習。在Sybase的兩年,無事可做的時候就去音響城買發燒碟,這使得我對音樂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我在廣州也有外來人的困惑,因為聽不懂粵語,看不懂翡翠台,只能看TVB Pearl,因為是講英語,我就看得更順利一點。從這裡面我也學到很多東西,比如看它的廣告,我學到創意。但現在的年輕人更多的卻是玩樂,把時間都浪費掉 了。

談「80後」、「90後」

不要怨天尤人,要多出去看看這個世界

南方日報:作為一名「70後」,你如何看待現在的「80後」、「90後」?現在外界會給「80後」、「90後」貼上一些標籤,比如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等。你怎麼看?

丁磊:現在的「80後」、「90後」有很多顯著的優勢,比如對某一專業很狂熱,對某一領域很專注。雖然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很多,但社會也給他們帶來很 多焦慮。他們大學畢業時,拿著微薄的薪水,卻發現房價很貴,買不起房子,甚至會對這世界感到絕望,覺得自己沒有立足之地了,連一個小小的落腳點都沒有。所 以很多人選擇了逃避。

另外,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對現實事物的獨立判斷能力。有些人會覺得我身邊最優秀的同學都只能拿到8000多元的月薪,那我也沒什麼希望了。其實事實不是這樣,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只是他們沒有關注到。大多數人對自我的認知和對社會的瞭解還比較狹窄。

南方日報:如何理解「自我認知狹窄」?能否舉一些例子?

丁磊:比如當年facebook的創始人,「80後」馬克·扎克伯格。他自己最初的動機很單純,最初只是想追女生,讓哈佛的女孩子把照片放上去,但 現在facebook卻成了風靡全球的社交網絡。再比如蘋果商店上的一款影像處理軟件instagram,最初也才13個人,因為對影像的專注,後來成為 下載量最大的影像處理應用軟件,最後被facebook收購。所以,如果現在的年輕人有足夠的認知,分析這些案例,也能有很多啟發。

南方日報:今年是「90後」大學生踏入職場的第一年。假如現在你要招聘一些年輕人,你希望他們具有什麼樣的特質?

丁磊:希望他們突破認知侷限。大學所學的只是一種學習方法,你應該意識到什麼是消費者最需要的。農村的食品安全、農業養殖業、環保處理等產業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年輕人應當意識到這一點。

建議年輕人創造創新不要太過於功利,動機要純,做事要專注,要不斷充實自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年輕人不要怨天尤人,要多出去外面走走,好好看看這個世界,把讀書和實踐結合起來。創造機會去開闊自己的視野。

談創業

找到自己的位置

周世玲:現在創業環境艱難,大學生創業失敗率比較高,你對大學生創業有什麼建議呢?

丁磊:我覺得提倡大學生創業本身就是一個有問題的說法。我1993年畢業,1997年才創業,中間這段時間我去過很多公司,國企、外企我都待過,基本什麼經歷我也算嘗試過了。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那種態度算是創業嗎?我覺得很多人是「把慾望當理想」,總想著找風險投資來投錢,總想著能上市,他們就是沒有想過消費者需要什麼、他們的競爭對手有多強大、競爭對手是誰,這種認知的侷限性導致了很多人創業的失敗與創業的艱難。

我認為當今的創業環境比起十幾年前是要艱難多了,你稍微有個好的想法,一大堆山寨就來了,這個是比較麻煩的。年輕人完全可以在一個好的平台上發揮自己,越做越好,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對大學生創業持保守態度。

記者手記

23歲「壯游」時

「同樣是23歲,你們應該多看看別人在做什麼。」

「農夫山泉的創始人鐘睒睒剛開始只是一個畢業於中文系的記者,張藝謀導演最初是一名攝影師,余華寫小說之前竟然是牙科醫生。所以,大學生不要被專業侷限住。」

23歲時丁磊大學畢業,背起背包,去拉薩待了7天,之後又去了九寨溝。彼時的他學的是軍事通信專業,身高178釐米,體重只有60公斤。

而十年後,丁磊擁有員工超過幾千人的互聯網公司,身家近百億元。

訪談中,丁磊一直強調一個詞——「壯游」。「現在的年輕人,對自我認知和社會瞭解都太狹窄。」在丁磊看來,青年更應該「行萬里路」,在廣闊的世界探索,培養獨立判斷和分析能力。

談及奮鬥,丁磊並不鼓勵大學生創業,說那是「把慾望當作理想」。在創辦網易之前,他做過3份工作,國企、外企都待過。畢業後的兩年間,他常常看書到凌晨2點鐘,向有經驗的同事討教。憑著自己的積累和奮鬥,丁磊拿到了廣州sybase的offer。「很多年輕人的眼光還不夠開闊,不瞭解市場,所以創辦的公司很難成長。而我的經驗是不可複製的。」

作為青年偶像,丁磊的價值在於對目標的明確和對市場的把握。正如他所說,賺錢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在充滿慾望與誘惑的今天,能給年輕人一些關於奮鬥的啟示,是這篇報導的應有之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09

深圳土改,難複製的試點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168

深圳在此輪土地改革中,將獲得完整地權。

它是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土地全部國有的城市,地方政府失去了大規模徵地的獲利空間。這是深圳成為「兩權合一」改革試點的重要條件,也是改革難以在全國複製的重要原因。

「兩權合一」的方案

剛剛獲批的《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收穫得最多的評價是「看不懂」。

《總體方案》公佈後不久,深圳市住房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藹貧在微博中質疑,各級政府領導都說意義重大的深圳新土改「蒙著神秘的面紗」,「現在人人都在打聽,專家都在抓耳撓腮」。

這正是市場共同的疑問。曾做過大量相關課題研究的深圳市綜合開發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憲法的解讀是:「外界看不明白,是因為方案本身就不想讓太多人看明白。」

劉憲法多年從事宏觀經濟研究,曾主持多項地方政府招商和舊改規劃。他的觀察是:深圳在此輪改革中,通過試點獲得一項各城市都垂涎不已的「特權」——兩權合一。

劉憲法判斷的理由是,在過去30年城市化進程中,中央和地方在土地管理制度上始終在進行政策博弈,因為這是地方手中唯一可掌控的資源。

上世紀90年代銀行體制和分稅制的改革,使地方政府喪失了對資金的控制權,同時大量稅收也向中央政府集中。土地幾乎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城市建設 的唯一「支點」——通過土地招商引資,通過土地融資,補充地方政府財力不足。深圳在1980年代倣傚香港所推出的「土地有償使用」模式,迅速成為地方政府 推動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並由此衍生出全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財政」機制。

要有效將土地資源資本化,地方政府需要兩項土地控制權:一是城市建設規劃權;二是土地利用指標。前者是設計城市發展空間,後者則關係到城市發展的新增土地資源(即農村土地)改為城市工商用地的「地權」。作為副省級政府的深圳市,土地轉用指標需由國務院批准。

這一制度設計最終形成了中國城市建設中「規(劃)土(地利用)分離」的制度格局:地方政府擁有相對完整的城市建設規劃權,但與規劃相配的土地利用指標,則掌握在中央手中。

土地控制權的大博弈由此展開。在以往的經濟現實中,博弈往往以地方政府違規在前,中央或省政府被迫「追認」在後的結局收場。

這種局面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不願意看到的,都想改變。劉憲法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目前只有天津濱海新區,以「部市合作」模式獲得了類似權力,但從地方政府層面可能獲得完整地權的,「深圳是唯一的城市」。

難複製的「試點」

不過,完整的土地規劃利用權這一「政策紅利」,對深圳來說更像一張「畫餅」,因為深圳是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土地全部國有的城市。

在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失去了大規模徵地的獲利空間,這是深圳成為「兩權合一」改革試點的重要條件,也是土改無法在全國複製的重要原因。

獨特的土地結構,使深圳在土地資源利用上,成為國內唯一的「沒有增量、只有存量」的城市。而這一土地結構的形成,又與城市化過程中的一系列制度變革緊密相關。

「今天我們所說的『城中村』,從一開始就不是規劃的產物。」曾任深圳市國土規劃局規劃處處長的賀承軍說。他早在1990年代初便參與深圳城市規劃設 計,早期的深圳建設規劃基本上「無法可依」,只能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能開發的土地先做規劃,暫時難以開發的土地就「繞過去」。

作為原村民聚居的「城中村」,自然也屬於「繞過去」之列。賀承軍介紹,在這一過程中,規劃部門並非按照徵地補償的標準預留土地,而是基本按照村落的 規模和形態予以保留,「四五十萬平方米的城中村裡,可能只有五分之一是原村民和集體的合法用地,其他都處於權益不明的灰色地帶」。

隨著上世紀90年代深圳經濟的高速發展,急需大量外部勞動力而政府又無力提供住房保障的深圳發現,城中村低廉的生活成本與優越的地理位置一起,意外為大量外來人口提供了一個草根的保障體系。

城中村改造雖然可以帶來部分增量土地,但同時也將給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的社會保障壓力。基於這一考慮,早在1992年便完成了特區內土地國有化轉制的深圳,遲遲沒有推動大規模的城中村改造。

到了1990年代後期,隨著深圳產業升級和大量加工型企業的外遷,地方政府又獲得工業化土地改造升級的機會,由此迎來了第一次城市化舊改:深圳華強北、八卦嶺和車公廟等老工業區,均在此階段完成了從工業用地向商業化用途的轉型。

2000年之後,隨著工業用地改造接近尾聲,無地可用的深圳終於將城中村的規劃改造再度提上政府議事日程。在2002年出台一系列關於處理「歷史遺留違法建築」的規定後,深圳市在2004年更以城市規劃「全覆蓋」的方式,一舉將特區外260平方公里土地轉為國有土地。

一位曾參與規劃的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在當時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下,深圳市要將特區外的農業用地指標轉為可開發的城市建設用地「近乎不可 能」,儘管「農業用地」就已蓋滿了廠房與住宅。在經歷了艱難的爭取之後,考慮到深圳特區建設的特殊歷史背景,國務院以「下不為例」的方式批准了這一統征方 案。

然而這一政策突破,也為土地管理部門帶來了極大擔憂:與新增土地空間幾乎為零的深圳不同,其他城市周邊均有著大量農業用地,如果「深圳模式」被覆制,以「耕地保護」為核心的全國性土地管理體制將難以為繼。

即使完成了全市土地國有化轉制,深圳也發現自己面臨更尷尬的處境:

儘管在規劃中已將原村集體土地征為國有,但是大量土地並沒有完成相應的補償返還手續,因此實質上依然屬於村集體及股份公司所有,而隨著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價值的不斷提升,政府也越來越難以支付這筆數額巨大的補償。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權益不清的「灰色地帶」,在歷經多年調整和「灰色開發」之後,其土地權益的劃分已經複雜到了「剪不斷、理還亂」。

深圳市國土規劃委副總規劃師黃偉文在最近的一次社區調研中發現,在位處深圳邊陲的新羌社區中,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公示地塊、非收地塊、軍事用地、未做方案地塊等九種地權屬性,其複雜性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而這幾乎是深圳所有「城中村」所共同面臨的現狀。

與土地權益的複雜性相比,城中村土地利用的零碎程度也令人驚訝:缺乏規劃的基礎設施、廠房和住宅交雜,合法和各式違規用地混雜交織,成為難以規劃開發的碎片化存在。

難以支付的補償對價,複雜的土地權益和使用現狀,使政府規劃部門不得不尋找新的土地開發模式。

「慢一點,細一點」

以「城中村」改造為核心的城市更新規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登上了舞台。

這也正是深圳土改與其他城市的另一個關鍵不同:其他城市在農地轉用模式下,土地收益的大頭在政府手中,因此地方政府有很強的動力去推動農地轉用。而 在已經完成了土地轉制的深圳,社區改造的土地增值收益主要掌控在原城中村集體手中,政府土地規劃部門不得不適應從「主導者」到「協作者」的角色轉換,並且 認真考慮原社區居民的發展需求。

就在幾個月前,深圳國土規劃委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角色」:社區規劃師。

按照國土委的要求,這30名社區規劃師將「一對一」掛點納入城市更新規劃的社區,並在廣泛調研和聽取社區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為各社區「量身定做」不同的社區更新改造和發展規劃。

正是在這一「量身定做」社區規劃的模式中,深圳所獲得的「規土合一」授權將發揮關鍵的作用:如果按照過去每次更改土地用途都需上報國務院的審批流程,社區規劃將陷入難以承受的漫長審批程序之中;而在獲得了「兩權合一」的授權後,深圳可以自行完成不同功能區域的土地規劃。

在一次社區規劃座談會上,身為副總規劃師的黃偉文坦言,自己「不知道」此輪土地改革能給社區帶來什麼。而他的建議則是讓村民們共同討論社區未來的前景,然後由政府部門聯合起來,按照社區需求制定發展規劃。

對於以城中村為主體的城市單元更新規劃,國土規劃部門現有的思路一是集約化開發,二是按照社區資源稟賦,進行多元化規劃。

在這一「社區需求」主導的多元規劃思路下,傳統的「土地經濟」模式也開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反思。

「過去許多年,政府和市場都狹隘地將土地轉型當成了房地產開發的工具,卻從來沒有認真想一想,深圳真的需要這麼多房子嗎?」深圳公眾力商務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范軍向南方週末記者問道。曾經在國土規劃部門任職多年的范軍,以「體制外」身份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范軍注意到,隨著產業外遷,深圳原特區外的城中村已經大量出現住宅、廠房空置與利用率不足的情況,「如果我們不能提前考慮應對,很可能下一屆政府要面對的就是『一堆空房子怎麼辦』的問題。」

對於已經高速發展了30年的深圳而言,范軍覺得已經到了城市發展模式的「拐點」。他最大的希望,是深圳的新一輪城市更新規劃能夠「慢一點,細一點」,「香港、台灣和日本的一個城市更新項目要做十年、二十年,我們總想著兩三年大變樣,動不動追求新高度,這是不現實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62

TCL染指醫療器械 「西門子」模式能否成功複製?

http://www.21cbh.com/HTML/2012-7-12/yNNDIwXzQ3MzUyNQ.html

繼西門子、富士膠卷之後,由3C領域轉身染指醫療器械的案例,又多了一個TCL。

7月 11日,彩電行業「老兵」TCL宣佈與浩然資本旗下世康融醫療集團合資成立TCL醫療集團,業務主要包括X光、超聲設備、DSA、CT、MRI等系列高品 質醫療影像診斷產品的生產銷售,而TCL此前斥資逾5100萬收購的恆瑞美聯也將同時整合成為TCL醫療集團旗下企業。

一位醫療器械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在3C領域中有光學元器件積累的企業(如彩電、數碼相機等公司),將現有技術儲備轉化到醫療影像器械上,本身就有著天然的優勢。「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機遇與傳統3C企業的轉型壓力促成了這樣類似的合作。」

根 據TCL醫療集團總經理胡海的介紹,公司醫療集團中,TCL集團擔任控股股東,而世康融醫療方面則為少數股東。公司董事會成員將由來自TCL集團、TCL 醫療系統(即恆瑞美聯)以及世康融醫療三方高管擔任,其中世康融醫療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陳治將擔任合資公司的董事長,胡海將擔任總經理。

在收購恆瑞美聯之時,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就明確表示,「TCL可依託其顯示技術方面的強大優勢進入醫療電子產業,並將現有資源進一步擴大,把醫療電子產業打造成TCL新的業務增長點。」

事實上,在西門子、富士膠卷的前驅嘗試之後,日韓3C廠商索尼、夏普、三星都紛紛給出了進入醫療器械領域的方案。

然而,業內人士對此卻並未給出過分樂觀的看法。

「誠 然,如TCL這樣的企業在轉化光學顯像技術方面相比其他企業而言,成本更低且速度更快。然而這些企業在短時間內幾乎不可能成為相關行業的領軍者。以像富士 膠卷這樣的企業進入醫療影像領域已經多年,然而至今為止,公司的醫療企業業務還是集中在X光攝影系統這樣的產品,佔有率也並未領先市場。」前述企業負責人 表示。

「這些領域的佈局更像是TCL『佔坑』的動作,向多領域伸出觸角來尋找機會並抵禦風險。然而這種業務真正在長期能夠提供多少利潤回報,目前來看還不太樂觀。」該負責人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56

如何判斷一個好生意(二) 從產品的差異化及複製難度來判斷一個企業的競爭力 散人

http://xueqiu.com/7267494171/22105292
三大門戶基本都是同質化競爭,但要複製一個門戶也不容易,畢竟用戶規模很難複製,鳳凰新媒體依託電視節目內容硬擠入門戶市場,有一定的優勢,但看樣子很難大有作為,畢竟這是一個同質化的競爭,除非能在內容上長期的獨樹一幟,否則很難大有作為。

搜狐和騰訊都試圖複製新浪的微博,雖起步晚了一點點點,拼盡全力,特別是搜狐,目前的結果看是失敗的。微博這個產品的技術難度對搜狐和騰訊來說都不大,但客戶的社交關係和積累很難複製,就像QQ的關係群一樣。

奇 虎是顛覆者,以免費的方式顛覆了殺毒軟件的商業模式,再侵入相關的工具及網址導航。QQ大戰後,騰訊也聯合金山搞了類似奇虎的產品(感覺騰訊的小工具效果 並不能擊倒已經先入為主的奇虎),但產品容易複製,客戶規模卻不容易,即使是實力如騰訊這般雄厚的也奈何不了奇虎了,何況其他競爭對手?但奇虎的問題是掌 握流量後,貨幣化的效果及未來的空間有多大還不確定,這有點像新浪的微博,但奇虎的客戶粘度遠比不上微博,不過,正如有人形容過的「奇虎是會打牌的人手上 一副爛牌,而新浪是不會玩牌的手上有一副好牌」。

複製蘋果的手機,難度可能有點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比如三星,sony, 戴 爾,google,亞馬遜等要達到蘋果手機硬件的水平,應該還是能做到的,但不能撼動蘋果手機的地位,必須能將手機硬件,apple store平台 及 平台裡的軟件三者都複製成功甚至要做得更好才能動搖蘋果的根基。蘋果已經走在前面了,要想在這三者同時超越蘋果,需要比蘋果優秀很多的公司才有可能。要有 優秀的企業文化,抓住行業發展的契機,在硬件,平台及應用軟件上超越,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除非是產業下一次發生顛覆或巨變的時候。(蘋果也是抓住 了移動終端的市場變化趨勢,比較這幾年蘋果電腦和ipad,iphone的發展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先入容易,追趕難)。

消費品行業看似 產品差異化不大,實際上非常大,產品的物理特性是同質化的,但產品的心理感知是巨大的差異化,這就是品牌的作用。巴菲特說給他1000億美元他也無法複製 可口可樂的品牌和渠道,那麼茅台的品牌可以複製嗎?或者可以複製出一個類似的品牌嗎?2000年前記得白酒的第一品牌是五糧液,但隨著五糧液盲目的擴展質 量低劣的子品牌,結果傷了五糧液的母品牌,讓位給了茅台。那麼中國傳統的八大名酒是否有機會與茅台平起平坐?都一樣有歷史的沉澱,都一樣有獨特的口感,工 藝及配方,一樣的目標消費群體,我個人的觀點是完全有可能。七大名酒不會取代茅台的地位,但平起平坐爭搶市場完全有條件,只不過企業的內因沒有發揮出來罷 了。但八大以外的其他酒廠要想和茅台爭市場就難了,畢竟品牌相差太遠。品牌也不是萬能和一成不變的,經營不好,品牌一樣會沒落衰退及死亡。李寧曾經領跑體 育裝備,但現在已經讓出了第一的寶座。品牌並不是天然的護城河,需要不斷深挖和加寬,否則年久失,修護城河也會消失的。

銀行業似乎是個同 質化的行業,幾乎所有的產品都一樣,很容易就可以相互拷貝,存款貸款,理財產品,信用卡等等,但服務態度和服務的感受可以形成很大的差異,特別是當一個銀 行有成千上萬家的網點時。幾乎所有的銀行都知道要提高服務質量,但執行的結果就大不相同了,都知道銀行是經營風險的行業,風控很重要,但風控的結果每家銀 行都有所不同。能在其中勝出的,競爭者很難複製這種優勢,比如富國銀行,競爭者都知道該怎麼做,但就是做不到。這種企業的競爭優勢在於企業文化,所以難以 複製。

連鎖超市是高度同質化競爭的行業,其本質是薄利多銷,低毛利高周轉,從業者都知道這個道理,降低成本的戰術方法大家都可以學習和借 鑑,但能做到極致的的就不多了,這是一個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行業,和銀行業一樣,這種大家都知道戰略策略戰術,但結果就是不同的企業,其競爭優勢是很難 複製的,比如沃爾瑪和COSTCO. 好在作為投資人,不需要能夠做到,只要能找出這樣的股票及知道這種優勢是難以複製的就足夠了,而且這種企業容易跟 蹤,從財報上可以很容易就能看出這種優勢是否在持續。

類似於超市的行業是電商,高度同質化的競爭,競爭的本質是低價格高周轉同時保持基本 的客戶體驗,同類的企業還有如攜程及藝龍,攜程在眾多同質化競爭對手的圍剿下很難保持其高價策略,要麼降低價格,要麼流失客戶,薄利多銷才是這類企業的出 路。複製這類企業的難度有多大?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及低價格,京東,蘇寧,國美,噹噹,甚至淘寶,百度等等,誰具備資源及適合的戰略及時機,誰就能勝出,一 旦勝出,後來者就很難跟進,因為複製客戶規模的成本太高了。作為投資者,可以坐山觀虎鬥,等到具備條件的公司出現才出手。

連鎖餐飲是高度 差異化的行業雖然表面上看似乎是同質化激烈競爭的行業,如果能做出特色,前途不可限量,但要做出特色並標準化並不容易,這也是國內幾十年做不出中國的麥當 勞和KFC的原因,難並不是沒有可能,相信未來中國一定會有類似麥當勞和KFC的中式快餐連鎖企業,這比在中國出現沃爾瑪和COSTCO的概率更大。

連 鎖酒店幾乎是同質化競爭了,雖然表面上似乎有差異化。反正對於我來說,住哪一家體驗都差不多,雖然如家,漢庭,7天定位訴求各有不同。同質化競爭必然導致 入住率下降,利潤下降。現在的增長是行業的整體增長,一旦行業增長停滯,就如同體育裝備的情況一樣,股價可能一瀉千里,而這個行業比體育服裝更慘,因為是 低利潤和低周轉。前3名的情況看,7天的戰略策略更合適,預計到未來低利潤低周轉的情況,採取以加盟店為主的擴張策略風險最小,而如家和漢庭在行業往低利 潤低周轉發展的趨勢下仍然堅持自主經營店的擴張策略,風險極大。

最近新東方暴跌,雪球上大家討論也熱烈,湊湊熱鬧,教育產業的問題是教學 質量由教師的個體決定,短期內批量培訓優秀教師,很懷疑,也許托福培訓可以,但其他領域的培訓,難。再者,優秀教師為什麼要在新東方裡做而不是自己出來 做?這是管理者的最大挑戰。這個行業有點像A股的裝飾業,新東方就如同金螳螂。再看廣一點,諮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和這類企業幾乎是同樣性 質的,到了一定的規模,估計就很難發展了,屬於看不懂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79

互聯網力量撬動教育金礦:國外模式難複製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10/232296.html

在國外,互聯網碰撞教育已經產生巨大金礦,投資者聽到了變革的呼聲,胸懷遠大的創業者也聽到了變革的呼聲。但是,當互聯網碰撞中國的應試教育,現狀並不樂觀,而國外的很多模式也很難複製。

近一兩年來,在線教育現在可謂是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一批在線教育公司的融資新聞不斷傳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提供在線課程的創業公司宣佈獲得百萬美元級投資,而且這些網站用戶活躍度極高,堪稱叫好又叫座。

據不完全統計,規模在千萬美元以上的融資達近十起,如美國網絡教育服務商2tor獲得2600萬美元的巨額融資,欲讓在線教育和學校教育平起平坐, 挑戰哈佛、耶魯等常青藤盟校;創業公司TheMinervaProject則獲得2500萬美元的巨額種子投資,意圖打造「在線版哈佛大學」。此外還有 UniversityNow總計獲得了1730萬美元投資、Codecademy籌集到的資金達到了1000萬美元、Echo360獲得高達3300萬美 元的融資、Coursera總計籌集約2000萬美元的資金……

在線教育可能是一場學習的革命。知識曾經作為一種特權,只有少部分人能獲得;今天,通過網絡教育,優秀的內容得以廣泛傳播。在國外,互聯網碰撞教育 已經產生巨大金礦,投資者聽到了變革的呼聲,胸懷遠大的創業者也聽到了變革的呼聲。但是,當在線教育碰撞中國的應試教育氛圍,現狀並不樂觀,而國外的很多 模式也很難複製。

反觀國內在線教育網站,實際上只是將傳統教學的模式數字化,但在教學方法上並沒有很大的突破,也容易把傳統教學的弊病帶到線上。我們更關心的是新時代的模式,在PC或移動客戶端包含富媒體效果、社交性、遊戲機制、實時互動等元素的教育類網站或應用。

模式創新多樣,國內難以複製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前,一些美國大學的在線教育項目遭到了失敗。2001年,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和其他大學參與的哥倫比亞大學商業性的在線教育 項目Fathom啟動,但兩年後就夭折了。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合作開發的非營利性在線教育項目AllLearn也在2006年也被迫終 結。

不過,仍有許多美國教育專家卻對新的在線教育項目寄予樂觀的希望。哈佛大學董事會現任成員勞倫斯·S·巴考(Lawrence.S.Bacow)博士指出,傳統大學未來必須與新技術整合在一起,不然就將走向末路。

毫無疑問,互聯網的出現和爆發,正是這個不可或缺的新技術。在最具價值的高等教育方面,國外在線教育從業者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新模式。

第一種仍然是是大學自身創辦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要在麻省理工學院去年底啟動的在線教育項目MITx平台的基礎上搭建edX,提供理工科和人 文社會科學的課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相關負責人稱,他們不僅將利用edX這個平台建立一個龐大的全球性在線學習社群,而且還將研究教學方法與技 術。

edX由位於波士頓市劍橋鎮的一個非營利組織負責運營,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平等共有。兩校將各投入3000萬美元來啟動該項目。edX的前身起 源於麻省理工學院去年12月宣佈實施的在線開源學習項目MITx。通過新的交互式學習平台,MITx讓在線學習的學生出席模擬實驗室,與教授和其他學生互 動交流,完成學業的學生將獲得正式證書。麻省理工學院表示,在其網絡開放課程計劃十週年之際,他們認為需要採用技術改進來打破高等教育的門檻。

對比一下便能發現,交互、個性、社交、富媒體等要素,成為大學在線課程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第二種是與大學合作,為大學提供工具、技能、資金等來幫助大學創建並管理同學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在線教育項目。在線大學教育先驅2tor正是憑此獲得了2600萬美元的融資。

目前2tor已經有了一些具體的成功案例,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階段。比如其與USC的Rossier教育學院合作創建了教育學碩士的在線項目。在 這些項目的創建中,2tor的角色主要是開發可以讓教授們分享材料、提供教案和交互性課程以及幫助學生的網絡平台。另外該平台目前已經拓展到了移動領域, 學生們可以下載2tor的iPhone、iPad和Android應用通過攝像頭和3G網絡隨時隨地參與學習。

當然這些在線項目每一個都需要花費巨資。創始人Jeremy就表示他們要為每一個具體的項目進行平台定製、同教師合作、設計校園社交網絡和同步視頻 系統,這使得每一個項目的花費都達到了1000萬美元。不過值得欣慰的是2tor創建的首批3個在線學位項目目前已經共有來自30多個不同國家的3500 名學生。而為了保證在線學位項目的質量,這些項目都採取了和學校教育相同的考核體系。這樣畢業出來的學生將真正和在學校獲得教育的學生一樣。

當前,2tor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和各大學合作夥伴共享學費收入,不過2tor本身不介入大學的招生和教學工作,仍由大學自己完成。

同樣堅持此模式的還有在線教育產品的公司Echo360,憑藉成立四年多來積累的超過100萬學生,其「混合式學習解決方案」獲得了超過3100萬美元的融資,如今服務已經覆蓋了全美高校10%的學生。

第三種,則是直接想要取代大學的計劃。獲得高達2500萬美元的種子投資的TheMinervaProject的野心是,構建一個虛擬的在線哈佛大學。

據瞭解,TheMinervaProject將採用2tor搭建的實時網上教學系統來完成學生們的核心課程教育。同時其還將和許多在線教育培訓機構 進行合作使用這些教育機構的教學內容作為延展學習的資源。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真正彰顯其野心的則是它真的想要取代大學,成為一種新的權威教育渠道,是優質 的師資、生源和足夠出色的畢業生,這也成為其達成野心的保證。

為此,TheMinervaProject將和傳統的大學教育一樣,採用4年學制,且全部在互聯網上完成。學生們第1年將在自己所在國家或所住地完 成基本的核心課程學習,這樣所有的學生無論語言背景都具備了相同的學術基礎。隨後從第2年開始直到畢業,學生們要到一個新的國家至少是一個新的城市去學 習,,至少掌握2門外語才能順利畢業。

最重要的是,TheMinervaProject將學術能力作為篩選學生的唯一標準。它希望自己的申請人篩選過程和傳統的大學完全不一樣,他們不會 考慮親屬、運動員、國家、宗教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唯一篩選的標準就是你的學習能力有多強。而在教師方面,TheMinervaProject甚至打算創 建一個教師領域的諾貝爾獎「TheMinervaPrize」,用於獎勵當前最頂尖的大學教授幫助其創建課程。課程創建好 後,TheMinervaProject則會聘用博士畢業生來為學生們講授這些課程。最後在畢業後,TheMinervaProject也不會像傳統的大 學一樣把畢業生們僅僅當作校友資源(潛在的捐助者),他們還會積極幫助畢業生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以及各種資助金和機會。

這就是TheMinervaProject的龐大野心。如果說以往的互聯網教育還只停留在課外輔導或者培訓上,那麼TheMinervaProject這樣的項目的真正崛起將創造與現實大學平起平坐的局勢。

當然,以上這些多是模式上的差異,具體到實現上,各種新鮮技術的應用和體驗都十分不錯。此外在其他技能型和中低年齡層次的突破上,可汗學院以及Lynda都十分優秀。除了這些,海外在線教育領域的創業者們還創造了許多其他新模式,並漸次站穩腳跟開始擴張地盤。

技術撬動政策的可能?

不過,在教育資源極度壟斷、教育理念陳舊迂腐的中國,這些模式恐怕都難以走得通。事實上,國內的在線教育問題很多,包括怎樣應用最新科技、解決優秀 師資缺乏、課程創新等,統一的權威平台等。那麼,究竟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依靠互聯網的技術力量,撬開應試教育和資源壟斷的桎梏,為國內更廣大更迫切需要知 識和技能的用戶提供真正的在線教育?

我們知道,許多大學也都在開展在線教育。從1999年國內開展遠程教育試點以來,共有69所高校被授權開設網絡教育學院,通過網校獨立招生、授予文憑和學位,一些網校還將精品網絡課程、優秀教學資源等免費向社會開放。

不過,第一代在線教育公司以及知名大學的網校,只是做到了教材的電子化,很少能夠應用靈活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和技術進行真正創新。具體的,國內目前互 聯網與教育結合的一些主要形式包括:將教師的教學過程錄製下來,放在互聯網上供學校或學生選取;或通過門戶網站的形式,將教育資訊、學習資源和各種教材放 在網站上;再者像上海市在推廣的「電子書包」,學生可從學校服務器下載電子課件、輔導材料和作業等。

我們可以看看蘋果公司走的終端突破的進軍曲線。

憑藉iPad的流行,蘋果依靠iTunesU也切入了在線教育領域——這些年來,蘋果從1000多所大學收集了超過50萬份視頻和音頻教學文件,總 計下載量達到了7億次。不過教師公開發布課程仍然還需要得到蘋果的認證。但是,其近期發佈的升級版iTunesUApp已經允許任何教師在上面發佈教學內 容。

蘋果這次新版的功能主要針對在教室使用iPad進行教學的K-12教師,允許他們建立多達12份的私人課程。在每份課程裡,教室都能指導學生使用各 種主要由蘋果驅動的媒介課程如iBooks、教科書、App、視頻、Pages以及Keynote文件。新的iTunesU還提供了新的工具,允許學生在 視頻上做筆記。

而與其他專注於提供內容的在線教育不太一樣,蘋果不僅有來自全球的教師為其提供教學內容,還擁有iPad這個終端設備。因此它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既能充當傳統教育裡的課堂「教學工具」,也將人們的行為習慣逐漸向在線教育培養。

而當前,隨著Web2.0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些新興的、更具個性和效率的模式也逐漸顯現出來,紛紛取得小範圍突破。

最容易吸引用戶的還是重編教材,並資源取勝富的平台,包括可汗學院也屬於這一類。事實上,有些網站的視頻是自主製作的,如剪切電影片段放在課程中, 或者借鑑國外課程時間短、內容精簡的方式;美國網站TED-Ed甚至允許學生對視頻做自主編輯、刪減,再推薦給自己的同學。而另一部分網站用蒐羅的辦法, 如CourseHero就是將YouTube上的教育視頻整合起來。此外,實用的工具類應用、豐富社交屬性、「契約式」DIY學習甚至「拜師」式學習、 「傻瓜式教學」等方式都在國外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國內方面也有許多較為出色的實踐者。

另一方面,考慮到其實在美國,在線科技的主要途徑仍然還是免費或收費視頻,而這些加上電子郵件、社交網站等工具基本上能夠完成,這樣看來也許太過先 進的技術工具並不是很必要。而如果把精力和資金放在開發課程內容、引進教學資源、擴大開放性等方面,且結合當下互聯網的公開課平台以及其他資源共享平台, 完善互聯網體驗,增強學習成果的認可程度,並真正用互聯網慣行的服務思維來進行推廣運營,也許是另一種「技術性」突破。

至於國內用戶有沒有這麼大的需求,僅僅提供有限的大學課堂視頻的各種公開課,已經十足火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92

複製一個喬布斯?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88

《蘋果內幕》
作      者:亞當·拉辛斯基
出 版 社:台灣大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 2012年8月1日
定 價:70.00元

《蘋果內幕》向世人揭示了這家公司成功的秘訣,包括史蒂夫·喬布斯迷人的領導策略,正是他的智謀讓蘋果公司走出困境並一舉大獲成功。

 

 

  蘋果公司剛剛發佈了iPhone 5,水果公司的魅力仍未消退。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甚至在發給客戶的報告中說,iPhone 5將能提升美國GDP增長0.25至0.5個百分點。


  10月5日又是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去世一週年紀念日。我揣測,在這當口談一個關於史蒂夫·喬布斯的話題,可能會受到歡迎:史蒂夫·喬布斯能否被覆制?


  《財富》雜誌記者亞當·拉辛斯基在2012年出版的《蘋果內幕》中試圖討論的也正是這個問題。拉辛斯基說,蘋果公司的管理原則違反了所有商學院教授們 熱衷教給學生的企業管理原則。比如,現代管理學強調集體討論與集體決策,而喬布斯相信集權;現代管理學相信市場調查,喬布斯有一句著名的話是:蘋果公司從 來不做市場調查,我每天做的市場調查就是起床之後照照鏡子;現代管理學強調公司管理的公開透明,蘋果公司最擅長的就是讓自己神秘兮兮。拉辛斯基寫道: 「Google是工作天堂的形象已經深植於大眾文化:嘿,我可以穿睡衣去工作,一邊吃著薯片,一邊跟其他工程師打打鬧鬧!相較之下,蘋果則是個在產品發佈 會上,所有高層主管的發言都經過精心排演的公司,很少人知道媒體鏡頭以外的蘋果長什麼樣子。」


  蘋果公司出類拔萃的首要原因是史蒂夫·喬布斯本人。拉辛斯基引用了心裡治療師和企業教練麥克·麥考比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過的一篇文章,將這個奇才歸類為「有生產力的自戀者」,「喬布斯的確是個獨特的人,但他同時也是某種很典型的人。」


  麥考比的研究將企業主管分為三種類型:情慾型主管、強迫型主管和有生產力的自戀者。情慾型主管「會感覺到『被愛』與『價值共識』的需要,因此不是天生 的領導者。這類型的人認為,管理者的工作是分配任務,然後從良好的工作績效中得到讚美。」強迫型的主管則是嚴格的規則與規章制度的制定者和遵守者。他們善 於制定計劃,並且強迫性的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工作。


  接下來是第三類管理者。「企業史上的偉大人物卻是那些『有生產力的自戀者』。他們擁有願景、願意冒險、急切地想要改變世界。企業自戀者是深具魅力的領導者,為了贏,願意付出一切代價,至於別人喜不喜歡他們,他們根本就不在乎。」


  大家或許都記得,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中大力推崇的是低調的「第五級領導人」:主管給下屬分配責任,並分享成果。領導者低調謙遜,很少在媒 體上拋頭露面,但是他的公司卻得到很好的發展。這可能有點類似於「情慾型」主管。但喬布斯與此是截然不同的。他不但粗暴,而且是個什麼事兒都管的首席執行 官。他對細節的著迷是出了名的。


  這樣一位領導者,他所營造出來的企業文化也是「高績效的團隊應該掐緊彼此的喉嚨……蘋果內部的爭論刀刀見血、毫不留情」。雖然一個組織的領導者並不全 都是「有生產力的自戀者」,但是這個類型的領導者絕對不在少數。而且大多數人其實是會把自己的公司搞得一團糟,而不是像喬布斯那樣,創造出一個全世界市值 最高的公司。這裡面的問題,可能就出在高管團隊們彼此之間並沒有以「刀刀見血、毫不留情」的方式進行爭論。他們有可能團結一致共同對付公司最高領導者本 人;也有可能無需爭論,而把所有的問題全都留給愛插手公司具體事務的老闆。


  拉辛斯基總結出的第二條蘋果信條為:搞神秘。蘋果是一家高度重視企業內部和外部保密工作的公司。這樣的做法,有助於營造公司的神秘感。而神秘感,又有助於保持公司魅力。蘋果公司的這種神秘兮兮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些神經過敏。


  「每次看到木工出現在辦公室,蘋果的員工就知道公司又在著手進行大事了。辦公室會一下子冒出新的牆和門,每個人必須遵守新的門禁規定。原本透明的窗戶 會變成霧茫茫的一片,有的地方根本沒有窗戶。蘋果稱這些新禁區為『封鎖室』:除非有理由,任何資料都不准進出這些房間。」蘋果公司內的每一個員工都被喬布 斯變成了守口如瓶的人。這讓蘋果公司的員工成為硅谷的局外人。因為硅谷工程師們社交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彼此交換工作心得。在硅谷重要投資人和網絡公司高管都 會參加的TED年會上,這些人都彼此認識,熱情招呼,但只有蘋果公司的人沒人認得,「蘋果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每個蘋果人都害怕說話,所以乾脆與世隔絕」。


  蘋果與眾不同的第三條行事準則是:著魔般專注。這不是什麼秘密。但確實只有蘋果公司最好地做到了這點。這種專注的一方面是喬布斯本人帶給公司的完美主 義。蘋果公司甚至會專門為包裝盒來建立起一個保密區。在包裝室會堆放著數百個盒子。蘋果的設計師們在其中尋找拆盒子的感覺。


  專注的另一方面則是:對很棒的主意說不。拉辛斯基說:「除了瞭解蘋果如何選擇要製造什麼產品,蘋果決定『不要』製造什麼產品也是值得研究的重點。『說 不』不但是蘋果產品研發的原則,也是蘋果做生意的方法。事實上,喬布斯曾解釋,蘋果的主要力量在於有能力說不—蘋果能夠拒絕接受某些功能、某些產品、某些 類別、某些市場區隔、某些生意,甚至某些合作夥伴。」


  在楊致遠第二次復出管理雅虎時,曾邀請史蒂夫·喬布斯前去演講。喬布斯用一句話道出了他所理解的專注和公司戰略:「所謂的策略,就是找出不要做什麼。」


  蘋果的第四條行事準則也並不陌生:保持創業公司的熱情。但是同樣,貌似蘋果就是做得好一些。喬布斯在蘋果會儘量避免成立什麼委員會或任務小組,因為他 認為這是大公司特有的分散責任的方式,「在蘋果你可以清楚知道誰該負責什麼」。他保持了蘋果很好的責任制度,基本上出了事兒都能找到一個該倒大黴的責任 人。他也保持了公司很強的執行力,一切的事情都必須在兩週之內做出決定。這樣公司就不會因為一個決定遲遲未能做出而停滯不前。


  避免了大公司的官僚主義之後,蘋果公司也就成功地為很多專業人士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因為這些專業人士發現自己不用考慮辦公室政治,不用擔心向上爬的問題,公司會為他們做專業的事支付有吸引力的薪酬。


  另外兩條蘋果行事準則分別是:吸引信徒和訊息至上。吸引信徒指的是建立團隊。訊息至上,簡單說其實是蘋果公司對公關的重視。蘋果公司會嚴格控制對外代 表蘋果的人。通常意義上只有喬布斯本人能對大眾和媒體講話,後來又增加了設計師Jonathen Ive、繼任CEO蒂姆·庫克和管理著蘋果移動產品的斯科特·福斯特爾。拉辛斯基說:「蘋果在看似隨意、不拘小節的形象下,其實是個苦心經營品牌又強勢的 公司,一切都算的好好的。」蘋果產品發佈會的任何細節都經過無數次的演練,每一個詞都經過事前的推敲。再加上喬布斯和蘋果本就是能吸引眼球的話題,於是封 面加封底都被蘋果搞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封面的蘋果報導和封底的蘋果廣告。


  能否複製喬布斯的問題不僅僅是離開喬布斯的蘋果公司所要面對的;那些為喬布斯所激勵,並且試圖模仿他行事方式的公司創始人們也同樣面對。當然,喬布斯 和蘋果公司的這些行事準則也帶來了很多隱而未發的弊端,比如對待合作夥伴極強的控制慾,以及樹敵過多。不過,不管如何,蘋果公司的很多行事準則的確可以為 其他公司和組織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90

全球 開發遇阻,美國頁岩氣革命「難複製」 華爾街見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344

儘管美國的頁岩能源革命令人振奮,但欲將這一「革命」輸出到海外國家,其難度卻遠超想像。當然,這給了美國一大競爭優勢。

WSJ說,頁岩革命令美國能源行業重新生機煥發,企業和消費者也因而獲得了更廉價能源,進而經濟增長受到提振。但不止是北美,其他地區也有龐大的頁岩氣儲備,全球政府和能源公司也希望開發這些能源。但在複製北美頁岩革命時,這些公司卻面臨難題。

這些原因包括:採礦權為政府所有,環境問題擔憂,缺乏鑽探和運輸油氣的基礎設施。此外,相比於美國,多數國家對本國的地質情況所知甚少,而前者的鑽探活動已進行了超過一個世紀。

其結果就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國和加拿大仍將是頁岩開發的主要受益國。在這兩個國家,富餘的天然氣和乙烷資源正吸引石化公司和化肥製造商前來建廠,一反數年來的海外轉移態勢。同時,得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等具有頁岩礦藏的州,其經濟也因頁岩鑽探活動本身而受到提振。

但在其他國家,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波蘭-波蘭曾被視為頁岩氣開發最有前景的地區之一,但早期鑽井帶來的天然氣產量不及預期。此外,社會對鑽探工作持謹慎態度,政府還變更了稅收和特許權規定,這些都澆滅了對頁岩開放的熱情。埃克森美孚曾是波蘭頁岩開發的早期支持者,但在只鑽了兩口井之後就宣佈放棄,稱他們沒有發現足夠多的頁岩油氣,沒有理由繼續開採下去。

中國-外界認為中國的頁岩油氣超過美國。但問題在於,大多數頁岩礦區都位於乾旱或是人口稠密地區。石油公司擔心水源不足,而水是迫使頁岩釋放其中的碳氫化合物所必需的。此外,殼牌的亞太區執行董事Simon Henry說,在頁岩開採過程中,他們往往需要佔用人們的水稻田。

阿根廷-阿根廷不久前國有化了一家西班牙公司的資產,這家公司發現了一大片頁岩儲備,預計蘊藏了近10億桶石油。阿根廷的這一舉動,使得原本已面臨進口技術和輸出利潤難題的外部投資公司打了個寒戰。在阿根廷擁有45萬英畝頁岩鑽探權的休斯頓公司Apache Corp說,在阿根廷開採頁岩氣的成本是美國的2-4倍。

法國和保加利亞-這兩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一樣,出於對環境的擔憂,已禁止了採用水力壓裂法進行頁岩氣開採,使得整個開採工作停止。

美國的頁岩革命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第一台現代頁岩鑽井距離德克薩斯州Fort Worth以北幾英里。當時的情況是:願意承擔巨大財務風險的小公司進行開採,持有礦產權的私人所有者們願意出售頁岩,華爾街願意提供資金。此外,美國已有大型的管道網絡和眾多鑽井設備。而在世界其他地區,上述因素無法同時具備。此外,一個經常被人低估的關鍵因素是,美國頁岩氣資源大多為私人所有。因此即便是有環境擔憂,但私人所有者往往會因個人利益而支持開採。

對於全球頁岩油氣開採,德勤的Joseph Stanislaw評論說:「人們對全球頁岩發展曾抱有太多非理性樂觀情緒。然後這一行業遭遇了冰冷現實。全球頁岩熱將會到來,屆時它也會展現出和美國當時一樣的力量,但這一天到來所需的時間,可能長於人們的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457

複製信託?

http://www.eeo.com.cn/2013/0223/240348.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保華 趙娟 基金公司子公司業務的破題,為規模久久停滯不前的基金行業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目前,初獲信託業務「牌照」的基金公司子公司和券商資管都在躍躍欲試。他們首先「出兵」的方向,多與信託業務不無關係。

目前,嘉實、工銀瑞信等基金公司已經發行或正在設計的各項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與信託業的房地產信託、基建類信託幾乎無異。

當信託業正在為剛性兌付憂心忡忡時,基金子公司已經開始試水融資類信託業務。

去年以來,券商資管規模突飛猛進,主要是受益於銀證合作,即開展原銀信合作的通道類業務。

然而,金融混業,看上去很美。

在事後備案制的監管下,挖角信託業相關人才,最低僅需2000萬元的註冊資本,尚無淨資本及準備金要求等風險監管指標,不受信託業法律法規的束縛,基金子公司就像一家家小型信託公司,試探著挺進信託「腹地」。

而剛性兌付這一信託業不成文的規定,對剛剛起步的基金來說,或成為不可承受之重。如何在出現損失時實現兌付,已是目前幾乎所有的基金子公司都在思考的問題,而這或將讓其在信託道路上謹慎前行。

「同質化」的創新

2012年10月3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修訂後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宣告基金公司專戶子公司的開閘。

隨著德邦基金專戶子公司德邦創新資本有限責任公司在日前獲得監管部門的批覆,截止到2月20日,已有近20家基金專戶子公司獲批,佔全部基金公司數量的近三分之一。

4個月過去了,在開展業務方面,大型基金公司充當了先鋒,目前基金子公司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的至少有嘉實和工銀瑞信基金旗下的三單項目。

2012年12月初,嘉實基金全資子公司嘉實資本發行成立了首隻專項產品,該產品是與阿里巴巴合作的小額貸款項目,規模僅0.6億元。

今年1月底,嘉實資本發行了基金業首隻房地產信託——嘉實資本盛世美瀾園專項資產管理計劃。

該產品將投資於鎮江恆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美瀾園」項目,採取結構化設計,由嘉實資本募集1.4億元的「優先級」,鎮江恆福出資0.6億元的「劣後級」。其中,嘉實資本募集的「優先級」認購門檻100萬起步,產品期限為18個月至24個月,將根據資金量情況享有9%、10%、11%。

從產品設計看,嘉實資本該產品與目前市場上信託公司發行的融資類房地產信託基本沒有區別。該產品預期收益率也處於信託業的平均水平,不過其優先劣後槓桿率僅為2.3倍,在房地產信託中屬於較低水平。嘉實基金的設計可謂相對謹慎。該產品同時還設計了一系列的保障條款,例如嘉實資本掌控鎮江恆福94%的股權,並設有土地質押、項目股權過戶等。該產品路演當日預約即到1.4億元上限。通常,在信託業,類似的項目中,信託公司能賺取3-5個點的收益。

嘉實資本涉及融資類的大部分信託業務都由嘉實基金董事長安奎親自主抓,安奎原任嘉實基金股東中誠信託副總經理,對於信託業務輕車熟路,作為專職董事長,大有辟疆拓土的勢頭。

而工銀瑞信的子公司的首單產品也已經出爐。記者瞭解到,該產品規模20億元,投資標的為一筆債權收益權,投向為北京地鐵,而北京地鐵作為工商銀行北京分行的客戶獲得了其授信,資金亦是來自於工商銀行其他分行某大客戶的定向資金。

工銀瑞信專項子公司的業務更多是依託工商銀行的股東背景,項目和資金來源仍主要來自於工商銀行。他們計劃推出「幸福城市系列」項目,在四川等地區也在進行類似的投資於廉租房、地鐵相關的基建信託項目。

「簡單講,就是工銀瑞信『借錢』給工商銀行的大客戶北京地鐵,相當於一筆擔保貸款,一般來說一些央企有大量的閒置資金而缺少現金管理人才,會通過信託等機構將錢設計成產品貸出去。」北京一家券商投行人士稱。

這一模式下,基金公司曲線「放貸」,似有打擦邊球的意味。

基金子公司曾被基金公司作為行業低迷中規模的救贖,更是被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作為彎道超車的利器。

事實上,自去年10月基金公司設立專戶子公司開閘以來,新基金公司相對老公司而言,發展子公司的勢頭更猛,方正富邦、紅塔紅土、平安大華、長安、國金通用等新公司的專戶子公司就已經在前兩批中獲批。

萬家共贏是萬家基金與第三方理財機構諾亞控股旗下全資子公司歌斐資產合資成立,其總經理伏愛國介紹,傳統的固定收益類專戶產品、房地產融資類業務以及股票質押業務是其未來發展的重點。他們的首單產品很可能為與萬家基金大股東齊魯證券合作的股票質押項目。

方正富邦等基金子公司也正在醞釀首單業務,或為票據通道類業務或地方融資平台類「信政」業務。

綜上所述,目前基金公司子公司主要涉足的業務有融資類的房地產信託、基建類信託、股票質押類信託以及去年以來券商資管分食最多的原銀信合作的通道類業務。

中糧信託一位信託經理直言,「基金子公司現在做的業務和信託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完全是一家家小信託公司。」

而本報採訪的多家基金公司專項子公司負責人都感嘆,目前最緊缺的不是資金也不是項目,而是人才,他們都在從信託、投行招兵買馬。已經成立的基金子公司現有人員多不超過10人。而對於基金公司而言,從過去兩年最賺錢的信託和銀行挖人著實不容易。

包括積極開展同類業務的券商資管在內,其目前業務模式也採用的是信託或投行模式:項目經理個人或小團隊一條龍,即在公司業務「牌照」下,資金方、項目方均有個人或小團隊牽頭而撮合成相關產品。

通常,在信託公司信託經理的項目提成為三成左右,而短期看,除了依靠給予高達五成甚至更高的項目提成,從信託公司挖來的帶著項目的信託經理,基金公司子公司開展信託業務多是靠著母公司股東的支持。

例如工銀瑞信大力依賴工商銀行;券商系基金較多注重股票質押類業務的自身優勢;萬家基金欲開展房地產信託等業務,也與其股東諾亞財富的銷售支持和歌斐資產過去一年多在房地產信託業務方面積累的經驗密不可分。

監管套利?

2012年下半年以來,在券商創新大會、證監會放行基金公司專項子公司並擴大業務範圍,以及近期保監會明確保險資管業務試點要求等一系列新政後,各機構分食信託業務成為金融業混業經營的重要章節。

截至2012年底,65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達到7.47萬億元,較2011年增速高達55.30%,地方融資平台業務、貸款類銀信合作、房地產信託仍是信託的主要三大類賺錢業務。

短期看,房地產信託仍是2013年信託領域最賺錢的方向之一。去年底以來四部委聯合發文的限制信政合作,地方平台融資信託渠道遇阻,今年1月份信政合作類信託已經明顯回落,基建信託發行規模銳減,房地產信託新發數量榮登首位。

在信託公司人士看來,基金子公司開展信託業務有兩個明顯「優勢」,第一,證監會的監管實行事後備案制,而銀監會對許多信託公司和房地產信託等許多項目依然實行嚴格的事前審批制,項目審批週期長;第二,更重要的是,基金公司子公司在開展業務時,還不受淨資本監管。

而「優勢」也很難說不是「風險」所在。

與目前銀監會對信託公司房地產信託的事前審批制相比,在證監會的監管體系下,基金專項子公司採取的是事後備案制。

本報瞭解到,目前,大多數基金專項子公司大都還沒有專門的風控人員,而個人或小團隊一條龍的業務模式下,項目風控交由母公司即基金公司公募業務的風控部門來負責。「相信基金系首批房地產信託都會相對謹慎,找安全的項目,不過,房地產調控沒有放鬆的勢頭,整個房地產信託的風險仍沒有釋放,對項目選擇和風控的要求越來越高。」上述信託經理稱。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券商定向資管規模已經超過2萬億元,其中大部分為傳統銀信合作的票據通道業務轉移而來的銀證類業務,信託此類業務一大半被券商分食,如今基金公司也欲分得其中一杯羹。

證監會和銀監會均對證券公司和信託公司實行淨資本管理,為了控制融資類銀信合作,2010年以來銀監會對銀行和信託公司做出了一系列風險監管,在銀監會監管下,信託公司開展銀信合作投資於銀行信貸資產的風險資本係數為10.5%,同樣業務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風險資本準備基準計算比例為2%。而證監會對基金公司專項子公司尚無淨資本約束。「信託公司由於開展業務受淨資本的限制,一般需要至少千分之三左右的收費才能開展這類業務,而現在券商給出的最低收費僅萬分之三甚至更低,基金加入後,價格會更低。」北京一家信託公司人士稱。

淨資本是銀監會對信託公司進行風控的重要指標。《信託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將信託公司的信託資產規模與淨資本掛鉤,淨資本不得低於各項風險資本之和的100%,並要求信託公司淨資本不得低於人民幣2億元。其中淨資本最高的平安信託,早在2010年底就已經超過百億元。

而公開信息顯示,信託公司註冊資本最低也有3億元,高的近70億元。

相對比,方正富邦、平安大華、興業全球和泰信等基金公司的子公司註冊資本均為按照相關要求的最低註冊資本底線2000萬元。

而上述基金子公司在今年的年度計劃中,都設立了規模或收入目標,有的設為規模上百億元,有的設為實現盈利。

而在信託公司人士眼中,如果存在淨資本監管,2000萬元的資本金下其業務規模發展最多到20億元。

而監管部門早已關注到了銀證或未來銀基合作的風險,近期市場傳聞,監管層或叫停券商資管通道業務。正在部署的2013年度證券公司現場檢查工作證監會將重點關注這類「通道業務」。

面臨賠付危機

2012年,中誠、中融、中信等信託公司都暴露出項目兌付危機,而其中一些信託公司通過發行新產品暫解老產品的流動性問題。信託業內普遍擔心2013年底到2014年上半年會是信託風險的爆發期,今年或是信託業放慢增速的一年。

上述基金子公司已然開始試水融資類業務甚至曲線「放貸」,信託業的剛性兌付對剛剛起步且沒有淨資本約束的基金來說,或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儘管《信託法》和信託合同中都會明確規定投資者風險自擔,但不成文的規定是,一旦信託發生損失時,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司聲譽,發生損失的信託由信託公司剛性兌付,這已經成為了行業的慣例。而銀監會亦要求信託公司對項目風險兜底。

按銀監會規定,信託公司每年要按照一定比例計提一般風險準備金和信託賠償準備金,《信託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亦對信託公司規模和結構進行限制,要求淨資本完全覆蓋風險資本。

以近年來信託規模擴張較快的中融信託為例,中融信託2011年報顯示,截止到2011年底,其一般風險準備金和信託賠償準備金合計為2.35億元。

儘管準備金對信託公司的管理資產規模來說是杯水車薪,但按照信託公司一般兌付程序,在發生損失時,先用準備金進行賠付,如果準備金不足以賠付,再動用未分配利潤或自有資產。以上兩者還不足以支付時,股東和資產管理公司再施以援手。「正是信託公司剛性兌付的支撐,信託行業的規模經過飛速發展已經突破7萬億元,資產餘額超越了保險。」平安信託一位分公司負責人表示。「基金公司雖然從本質上來說也屬於信託關係,但基金公司和信託公司的風險控制完全不同,前者就沒有風險準備和淨資本的約束,但卻可能要按照信託公司的習慣承擔義務,就基金子公司那點註冊資本,根本沒有賠付能力可言,這是目前所有基金子公司再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尷尬,業務做大了,發生損失是必然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子公司人士不無擔憂。

沒有淨資本約束,無疑對基金子公司項目的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銀行對這一點也並非沒有顧忌。目前一些基金子公司所設計的類信託業務中,基本項目和絕大部分資金都是來自銀行,以前銀行看重的是信託公司的部分高端客戶,而基金子公司更多是提供純粹的通道、被動參與管理。

這種情況下,基金子公司一般根據銀行等委託人或者受益人的指示命令從事管理行為,在盡職調查、項目決策和後期管理等,都聽命於委託人的命令,基金子公司如果不能證明已盡謹慎義務,在產生損失時的賠付風險更高。「基金子公司是否適用《信託法》肯定存在爭議,但我估計會實質重於形式。」太和投資負責人王亮說,按照《信託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受託人應當遵守信託文件的規定,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處理信託事務。

「即使拋開繞不過的風險控制,從基金子公司的業務範圍來看,基本上是什麼都能做。什麼都能做造成了我們不知道要具體做什麼。包括已經開展了業務的嘉實資本在內,大家也都是迷茫的,嘉實資本只是在做一些低風險的探索,期待更多的細則和明確的底線。」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副總經理坦言。「在我們看來,基金公司專項子公司應該發揮他們原本的優勢,例如設計更多適合高端客戶的權益類投資產品,目前看來,他們更想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述北京信託公司人士稱。

目前有傳聞稱,基金子公司的更多相關細則將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在更多的細則特別是賠付細則出台之前,基金子公司的過快發展都是魯莽的。」上述副總經理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077

日本重生路 複製美國四部曲

2013-04-15  TCW 
 

 

四月四日,新上任的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果然用行動告訴大家,他就是另外一個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S. Bernanke)的化身,同時也暗示未來的日本復甦將以美國為師!

因為黑田宣布,將每年丟出六十兆到七十兆日圓(約合新台幣十八至二十一.四兆元)到市場,並「盡一切可能」在兩年內把日本通膨年增率拉高到兩個百分點,使日本步上經濟復甦之路!

公告一出,使得早盤因北韓發動戰爭危機,而重挫超過兩個百分點的日經二二五指數,瞬間急拉,收盤反倒大漲兩個百分點以上,並創下去年以來新高,成為全球金融市場最大亮點!

狠砸逾兩兆美元買信心柏南奇贏救市美名,助歐巴馬連任

黑田如此大膽,因為有美國這個成功範本做靠山!

故事要從一九九九年開始說起,當時身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的柏南奇,曾公開建議走入通縮與經濟衰退困境的日本央行,可以如同從直升機撒錢(dropping money from a helicopter)般,讓日圓貶值及購買公債,以廉價貨幣逼出通膨!

但沒想到日本央行執行過程躊躇,使得政策信心和規模都不如市場預期,最後反倒陷入流動性陷阱,徒讓柏南奇贏得「直升機阿伯」(Helicopter Ben)美名。但風水輪流轉,二○○八年美國發生金融風暴,嚴重程度不下日本。以研究美國大蕭條為畢生志業的柏南奇開始實踐這套「撒錢救經濟」思路。

相隔五年,柏南奇雖然讓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從九千多億美元一路暴增到突破三兆美元,但現在回頭看,不論是從股市、民間消費、出口,甚至是最為人詬病的失業率,都交出不錯的成績單,更協助歐巴馬順利連任總統,也為自己贏得二○○九年時代雜誌票選的「年度封面人物」!

柏南奇究竟是如何操盤?其實關鍵就在於創造和管理市場預期!「如何跟外界清楚交代」是當今貨幣政策的執行的重點,聯準會副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強調,「溝通本身就是一種貨幣政策」!

首先,得說服大眾金融體系不會倒閉,還要注資給金融業以維持創造信用(credit)能力,再讓市場有信心相信不會有通縮,甚至還會有通膨,那麼資金自然就會提前去追求更高報酬和生產力,但要如何讓市場相信通縮不會發生呢?

柏南奇這位經濟學界神童,不到三十歲便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他在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美國經濟學家俱樂部曾發表一篇名為〈確保通縮不在這裡發生〉(Deflation: Making Sure "It" Doesn't Happen Here)演講。

該次演講中提到,當短期利率為零後,為了刺激經濟,央行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如有需要還可再擴展所購買資產的菜單,因為「預防通縮勝於被迫治理通縮」,這就是金融海嘯來聯準會每次量化寬鬆的理論根據。

兼顧質與量的貨幣寬鬆黑田東彥拉升通膨,啟動資金行情

這套邏輯也是黑田東彥形容成兼具「量化與質化」的寬鬆貨幣政策,未來日本央行將購買更長天期國債(從平均三年期延長為七年期,甚至購買四十年期公債),將增加持有日本政府公債,兩年內持有數量將加倍,目的就是凸顯央行救市是長期且不變的決心!

而且為了與大眾溝通更明確,柏南奇還倡導央行應該建置一個「通膨目標區」,以做為貨幣政策施行的準則,避免市場一下擔心通膨過高或者過低,而回過頭來質疑政策持續與否。

柏南奇所主張的通膨目標區是一個相對有彈性的目標,從他在二○○五年三月八日提出的報告中便點出,他理想的通膨目標是一個區間而非固定值的概念,並且是以核心通膨率當指標,而適當範圍則在一到二個百分點之間,而這也是本次日本央行希望看到的通膨數值!

從上述來看,黑田承襲柏南奇作風,已是不證自明!

那麼現階段日本復甦之路又是進行哪一階段呢?對比美國從二○○八年底開始一系列救市措施,大致可以分成四大階段,分述如下:

一、股市開始飆漲

時光回到二○○八年第四季,不少人印象中當時場景還清晰可見。美國企業出現大量裁員潮,美國三大車廠之一的通用汽車,還走上由美國財政部以債作股模式收歸國有,然後多家投資銀行面臨整併,失業率一路從不到六%向上快速攀升突破一○%。

但是就在這段期間,聯準會宣布推出QE1量化寬鬆,使得原本被當作避險貨幣的美元快速貶值,對歐元一度貶值幅度高達一七%,同時更啟動了美國股市復甦之路的第一槍響,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漲幅高達三三%,創下近十年來單一年度最大漲幅。

儘管外界批評這是紙上富貴,但畢竟金融市場上揚的財富效應的確可以拉動人心,一時間媒體談論焦點隨即從大蕭條變成大通膨即將來臨,尤其是美元貶值同時也帶動原物料價格大漲,全球農產品更是一路飆升,更讓原本不願意投資和消費的企業和消費者,開始正視物品可能漲價的疑慮!對於改變市場預期,柏南奇第一次出手可說是滿分!

二、企業信心回籠

但貨幣政策也總難一帆風順,正當全球開始擔心原物料暴漲之際,二○一○年起歐債危機越演越烈,從希臘倒債風暴蔓延到歐豬五國,甚至讓市場擔心全球恐將陷入二次衰退,一連串利空可說澆熄了柏南奇一手拉起的通膨預期。

逼得柏南奇趁著當年度八月底在美國舉辦全球央行年會,不惜公開表態若經濟前景惡化,將以「非常規」手段力保復甦,甚至在三個月後付諸行動推出第二次量化寬鬆,再砸六千億美元購買公債。

此時聯準會打擊通縮的決心已經不容懷疑,因此像是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也快速攀升,從原本一.一%,一口氣躍升到三.六%,而各企業也擔心原物料上漲,紛紛提早下單,採購經理人指數逼近六十(編按:五十以上象徵景氣擴張),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新高!

三、民間消費加速

經過兩年強撒貨幣政策後,在這階段不僅股市與生產面已經恢復榮景,金融條件寬鬆也開始發揮效用。

因為聯準會不斷收購長期公債的同時,也間接造成壓低長期房貸利率,等於是美國政府利用本身是全球最安全標的,借到極低利率貸款轉換給人民使用,讓身上背負龐大房貸的美國民眾得以降低負擔,避免侵蝕到消費力,未來只要經濟成長能夠重新回到軌道上來,這種交換,無疑是划得來的。

所以占美國經濟七成的民間消費並沒有因為失業率下降緩慢而下滑,反倒在這段時間創下新高,填補房地產市場無法對經濟產生正面貢獻的缺口。

四、房產跟著起漲

而民間消費一路攀高也增加企業雇員意願,最有力證據就是去年美國失業率一路下降,尤其在總統大選前下滑到七.七%,同時房價漲幅五.九%,創六年新高,順勢解除歐巴馬連任危機。

但是隨著經濟數據好轉,市場又開始擔心,聯準會是否會結束寬鬆政策,在此疑慮下,聯準會想出兩全其美之道,將退場機制用失業率是否降到六.五%來做判斷的依據。

主要原因在於,失業率通常是景氣落後指標。企業在景氣復甦不明確階段,一開始多半利用機械替代人工,如果有產能需要再讓工人加班,等到真的大單來了,不得已才會多聘雇,所以當失業率明顯下滑,自然就表示景氣已將明顯好轉。

當聯準會將這項決策公布後,外界不須再猜貨幣政策何時轉變,未來調整之日,也是景氣好轉之時,而不是聯準會刻意縮手,不易引發資金大出逃的風險。而對利率最敏感的房市自然也爆發壓抑已久的買氣,成為今年以來美國經濟最大亮點!

而當下黑田正啟動救市第一部曲:無基之彈的財富效應,接下來日本經濟是否會上演後面三齣戲碼,值得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美寬鬆打破四質疑,讓日本敢安心照抄

當初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主導推出三次量化寬鬆時,也先後遭到以下質疑:第一、會造成惡性通膨。第二、會導致美國公債總量破表,殖利率攀升。第三、犧牲存款戶利益。第四、無法順利退場。

然而,去年全年美國物價指數年增率只有二.一%,仍在聯準會預估的合理區間內,油價最近也維持在每桶九十五美元上下,而自去年高點起算,玉米、大豆和小麥等三大穀物均大幅跌入熊市,跌幅更多過兩成,象徵通膨隱憂的黃金更是從每盎司一千九百美元大跌到一千五百美元附近。

至於美國公債,從總額來看的確創下發債金額新高,但殖利率仍舊維持在不到一.八%,接近歷史低點附近。最後外界所關心退場機制,隨著與失業率連動,已經沒有模糊空間,同時柏南奇也表態會持有公債到期,不會造成資金抽出效應!(文●蕭勝鴻)

【延伸閱讀】日股將重演美股4階段走升趨勢?——美量化寬鬆後標普500指數走勢

1.股市飆漲購買抵押貸款債券和長期國債,總金額1.75兆美元效果:1.美元對歐元一度貶值17%2.標普500指數漲幅高達33%

2.企業信心回籠Fed砸6,000億美元,實施QE2效果:1.CPI從1.1%升至3.6%2.採購經理人指數逼近60,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新高

3.民間消費加速Fed實施扭轉操作(OT),長債換短債效果:1.30年期房貸利率降到3.5%,歷史新低2.民間消費總額創歷史新高

4.房地產跟漲續推QE3,直至失業率降到6.5%效果:1.失業率降至7.7%,創2008年底來最低2.2012年房價漲幅5.9%,創6年來最大

資料來源:雅虎財經 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33

美股「消費五虎」欲複製傳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31

在19世紀60-70年代,股市中存在著所謂的「漂亮50」——即那一小部分「一次選擇股」(所謂的「一次選擇」指的是只要投資者買入那些股票就能高枕無憂,不必再為投資而費心),那些股票都有漂亮的資產負債表,牢固的特許經營權,超強的利潤預期,被認為是拉開牛市序幕的主角。「漂亮50」中的股票很多都如雷貫耳,比如沃爾瑪、雅芳、迪士尼、麥當勞等。股市在那段期間空前繁榮,估值變得越來越高,直至最後泡沫破裂引發一波持續到1982年的熊市。

看上去在每個市場週期,都會湧現出這些被投資者熱捧的「漂亮50」。經過一段時間,市場就開始分化,獨留那些受追捧的股票繼續高處不勝寒。

當這樣的趨勢繼續,直至推動股價到過度投機的程度,一波估值修正就會伴隨著這些領導股進入調整如期而至。

最近幾個月以來,市場開始變得越來越分化,可能是自2000年互聯網狂潮結束後最顯著的時期——防禦型行業(非耐用消費品、醫療衛生、保險和公用事業 )的股價始終處於領先,而週期性、能源和技術等行業的股價卻始終徘徊不前。

2月下旬開始,分化的趨勢幾乎達到極致,那些表現強勢的板塊漲幅達到6-8%,而那些對經濟狀況敏感的板塊則跌掉了同樣的幅度。雖然總體趨勢向上,但截然不同的表現(如下圖)顯示出市場正在做出內部修正。

---------------------------------------

「消費五虎」

讓我們再次回到股市的領導者和他們對於市場潛在影響的話題上來。

從歷史上看,在一個正在進行內部修正的市場中這些最強勢的股票通常都是最後一波進行調整,在此之前那些業績較差板塊的股價都早已開始穩定或者完成築底。

近期「消費五虎」——寶潔、可口可樂、高露潔、高樂氏和通用磨坊——的漲幅繼續擴大,並且還沒有證據顯示股價的領先地位會發生改變或面臨重大的市場修正。

越來越清晰的事實是,在本輪的市場週期中,以「消費五虎」為代表的防禦性非耐用消費品板塊成為了新的「漂亮50」,而且越來越可能在未來持續走高。

不斷減速的全球增長,不斷走低的商品價格,不斷深化的去槓桿化進程,甚至是巴菲特對於亨氏的收購都是造成2013年美國股市防禦性題材走強的可能原因。

就像19世紀早期,那些保持穩定增長的大公司的股票看上去似乎在任何價格都值得購買,如今「消費五虎」大有複製傳奇的趨勢。

The Street的專欄作家寫到:我不知道這五家公司的強勢能夠持續多久,就像我之前寫到的那樣,這依賴於全球經濟增長的趨勢和貨幣政策的變化。

我能確定的是,關注這五家公司股價在未來的表現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消費五虎」已經成了新市場的代言人。

基於過去領導者在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他們的股價始終不調整,美國股市恐怕也不會進入實質性的修正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