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與雪球網友的交流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1bq.html

群鯉投資孫旭東:若不放心上市公司財務 最好遠離

2月7日(週二),群鯉投資總經理孫旭東與雪球網友就「如何閱讀年報」話題進行交流。以下為此次訪談內容實錄。孫先生在雪球的賬號為@孫旭東

1.財務指標提供看問題的角度和線索

提問:有記者問過巴菲特,問他最關注財務報表的哪些方面。巴菲特回答說:不同類型的企業關注點不同。請問孫總,您可否談談你所關注企業的側重點?
孫旭東:我的觀點和巴老相同,不同的企業關注點不同。或者可以說,法無定法吧!如果硬要說,一家企業如果淨資產收益率不高,或者是依靠過高的負債才取得了高淨資產收益率(個別情況除外,如銀行業、預收款較多的企業等),我不會去關注它。

提問:巴菲特曾說過,如果五分鐘還看不出一家公司的投資價值那麼就不用看了,那麼我們用那些財務指標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
孫旭東:指標只能給我們提供看問題的角度和線索,不建議過度高估指標的作用。如果巴菲特說五分鐘能看出一家公司有投資價值,那或許是因為它對公司所處的行業非常瞭解,又或者其股價非常低。

提問:「財務狀況不好並不一定導致企業陷入困境,但因為財務狀況欠佳而最終陷入困境的企業也比比皆是」,請問這句話該如何理解,是否能舉例說明?
孫旭東:國內的企業普遍負債率較高,但顯然沒有全部陷入困境。至於因財務狀況欠佳而陷入困境的,順馳算一個吧!綠城應該也是。

2.談銀行業、消費行業應關注的財務指標


提問:對於消費品類企業,應重點關注哪些財務指標?

孫旭東:我對裝備製造業、消費品行業的企業看得不多,總體而言,除了個別情況外,有些財務指標如淨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等是所有的行業都需要關注的,而 細化到企業,或許又要觀察與行業內其它不同的指標。我曾研究過承德露露,研究後我認為,這家公司非春節期間收入的比重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指標,如果這一比重 提高,可以說明公司的營銷有了很大的起色。


提問: 如何能快速發現公司業績造假,例如中恆集團這種?

孫旭東:中恆是否造假,目前似乎還沒有定論。我讀過中恆的年報,發現其信息披露工作做得不好,而它的股價是建立在高成長預期上的,就沒有興趣再看下去。具體您可看我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為什麼不看看年報呢》,文章在我的博客上有。


提問:請問對銀行類公司的年報,你會重點考察哪些指標?A股銀行股2012年可能遭遇的最大財務風險是什麼?

孫旭東:我對銀行業不是很瞭解。當前情況下,我會著重關注它們對風險的態度。例如,目前大家比較關心房地產貸款有可能給銀行帶來的負面影響,那麼,對房地產行業的貸款以及個人住房貸款佔貸款的比重和變化趨勢,我認為就是極其重要的指標。


提問:請問您在估值房地產企業時,一般採用什麼樣的模型,房地產公司預收賬款的存在,收入利潤容易調節,感覺很不好把握

孫旭東:模型與其它行業沒什麼不同。不要過分看重某一年利潤的高低。在地產這種高風險行業裡,企業對風險的態度比每股收益高一點、低一點重要得多。


3.談吉利、東方園林、比亞迪財務及會計問題


提問:之前您曾經質疑過吉利集團的資金鏈問題,現在您是怎麼看這一問題的?

孫旭東:我的理由,在我的文章中都清楚地寫出來了。在我的印象中,沒有人能對我的論據和邏輯提出有力的批駁。不過,要強調一點,我是從保守的價值投資者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的。


提問:東方園林這類公司的商業模式有給地方政府墊資的意思,在財務上這是比較激進的。如何看待這類公司?如何通過閱讀財報規避風險?

孫旭東:對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比較激進的公司,避而遠之。就我個人而言,我努力避免從風險高的地方挖掘高收益。我對上市不滿三年的上市公司,也是避而遠之的。


提問:財務指標通常是滯後與行業狀況的,更加落後於k線圖走勢,該怎麼去迴避這樣的風險?

孫旭東:並非全都如此。我剛剛發現,如果投資者認真看過比亞迪2010年的半年報,他就很有可能避過該公司股價絕大部分的下跌。


4.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若不能讓人放心 建議遠離


提問:孫總能否介紹一下您自己最常用的估值方法?

孫旭東:折現現金流法用來做絕對估值。市盈率、市淨率用做尋找有可能被低估股票的線索。


提問:折現現金流法用來做絕對估值,折現率一般取什麼值?

孫旭東:有兩種取法都有道理,都可以用。一種是取機會成本,如長期國債的收益率;另一種是取期望的收益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取法,我覺得過於複雜而且用處不大。


提問:對於現金接近市值的公司,是否一定意味著投資機會?

孫旭東:還需要看公司治理情況,以及是否有特殊情況,如曾有一些網絡公司,燒錢的速度驚人,或許等我們看到年報的時候,錢已經又被燒去不少了。


提問:能否簡單介紹一下A股投資者應該注意的幾種財務陷阱?

孫旭東:我沒做過這方面的總結。這方面的總結,飛草做過,很全面很深入。我現在的做法是,如果有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不能讓我放心,我就遠離它。


提問:提問:大家都知道國內的很多公司財務報表是摻水的 不靠譜的多, 在你讀一份年報的時候,你對這份年報的可信度是怎麼理解的?也就是說,你怎麼判斷哪些報表是真實的,哪些報表有可能是摻水的?

孫旭東:簡單地說,如果這家公司現金分紅很多,而且大股東持股比例並不是很高,這份年報的可信度就比較高。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辦法可以幫助判斷年報的可信度,但稍微複雜些。


5.談如何提高財務知識及讀年報技巧


提問:請問作為非會計及其相關專業科班出身的投資者,可通過哪些方法快速提高這方面的知識和素養。您在讀公司年報時會特別關注哪些指標?

孫旭東:讀國外的教材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理解會計、公司財務的原理,但如果是要瞭解具體的會計處理方式,還是要看國內會計師考試的教材或者直接看準則。我在讀年報時關注的東西比較多,一般情況下會通讀年報全文。


提問:請問您會經常讀哪些行業的年報,在讀年報時是否會做數據統計和分析,讀一份年報大約會花掉你多少時間?

孫旭東:讀不同年報的時間差別很大,很差的公司也許看過幾眼就放下了,好的公司如果細讀,一份年報也許要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讀年報時做數據統計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理清思路、發現線索。說實話,我沒有巴老那麼好的記憶力。


(雪球財經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47

關於股票投資的若干問題 ----答雪球財經記者劉江濤及網友問 李 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ce9290102dz01.html
   問題1.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您提到自己不僅投資A股市場,也投資港股、美股市場。請問您在這三大市場上關注的投資版塊有哪些不同?您曾投資過港股、美股的哪些具體公司?是否能舉其中一例說明買入及賣出的原因?

    答:沒什麼不同。基本都在品牌快速消費品、消費服務、金融服務和資源四個行業。

    在港股投資過同仁堂科技、李寧、蒙牛乳業、中國食品、王朝酒業、通天酒業、康師傅控股、大家樂集團、雨潤食品、恆安國際、澳博控股、騰訊控股、香港交易 所、中國石油、昆明能源。在美股中投資過耐克、菲利浦莫里斯、麥當勞、卡夫食品、寶潔、沃爾瑪、花旗銀行、紐交所、萬事達卡、維薩卡。

    在很多旅遊景點看到漫山遍野的康師傅方便麵包裝盒,是我買進康師傅控股的重要原因;喜歡百年老店是買進同仁堂科技的重要原因;人人都以穿耐克自豪,是買進 耐克的重要原因;公款消費愛點長城干紅是買進中國食品的重要原因;價格便宜是買進中國石油的重要原因;太能賺錢是買進雨潤食品和澳博控股的重要原因;過於 稀缺高度壟斷是買進香港交易所和萬事達卡的重要原因……

   

    問題2.相比港股、美股,A股是否並不適合價值投資?請問您的投資能力圈在哪些領域,您是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圈的?

    答:我的實踐是A股更適合價值投資。因為相對港股和美股,A股更容易瞭解;同時,中國大陸經濟的增長遠勝歐美和香港特區,成長是硬道理;再說,A股也有更 多的好公司讓我們選擇,比如價值投資界愛說的三酒三藥的「六朵金花」(貴州茅台、五糧液、煙台張裕、云南白藥、同仁堂、東阿阿膠)就都出在大陸市場;如果 我們認真統計,A股歷史上出現了一大把利潤和股價十年漲十倍的好公司。而港股好公司的數量不如大陸,美股好公司雖然眾多,但成長性其實不如以中國為首的新 興國家。金磚之國近年的增長率是7%,遠高於發達國家的2.7%。成長是硬道理。    

    至於大陸股市是個什麼市場的問題,我認為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發現和迴避、我們自己的立場和心態。人家投機你不要投機、人家瘋狂你不要瘋狂、人家賭博你不要賭博。

    我的能力圈好像還是在容易瞭解的品牌快速消費品行業以及其他不多的幾個行業。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已經涉及。我不知道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圈,只是知道自己有很 多東西不懂,所以不斷看書、學習、思考。另外,下了一點苦功,就是把所有行業大部分公司上市以來歷年的收入和淨利潤增長情況統計並考察,找到那些利潤豐厚 並且增長穩定的行業,再加上我的從產品角度嚴格選股的四個標準(產品獨一無二、產品供不應求、產品量價齊升、產品永不過時),用來鎖定我的投資對象。  

   

    問題3.在您看來,貴州茅台有沒有增長的天花板?如果有的話,茅台增長的極限市值大約為多少?

  隨著年輕人消費習慣的轉變,未來葡萄酒是否會替代白酒的地位?

(這種趨勢會對張裕A產生怎樣的影響)

    以目前的公司治理和策略來看,王朝酒業還有可能重新崛起麼?

    答:我覺得沒有,因為中國和世界市場很大,喜歡喝酒的人很多,人們的收入和 消費檔次會不斷提高,茅台現在的產量還不夠每個中國家庭一年喝一瓶;而且,它的產品是量價齊升的,像國外的快速消費品中的奢侈品一樣,量不夠,價可提;價 受限,量可增。總有賺錢的辦法。就量來說,現在全國白酒的年總產量近千萬噸,而茅台酒2011年的總產量才3萬噸,不到全國白酒產量的百分之一;就價而 言,茅台酒距離國外的奢侈品名酒價格還相差太遠,特別是出廠價。再說,它的 出口比例還太小,隨著中國的強大,總有一天,外國人會像喝法國葡萄酒一樣喜歡茅台。貴州茅台不僅符合我從產品角度嚴格選股的四個產品標準,也符合我從行業 角度嚴格選股的五個行業標準:品牌壟斷消費、快速消費、大眾消費、奢侈消費、成癮消費,同時又符合我從企業發展角度嚴格選股的三個發展標準:壟斷、提價、 無限擴張。所以我認為它沒有增長的天花板。

   未來葡萄酒的銷量確實會上升,白酒會下降.所以張裕公司遠景看好.因此我在十年前就投資了張裕B股.但白酒總體雖然會萎縮,可是名優白酒的份額依然會上升。這一點,我們從國內這十多年的數據,以及國外的名優烈性酒的市場地位還很牢固都可以看出來。

    我不知道王朝酒業的未來會怎麼樣。我不太擅長研究公司的治理和策略。我主張研究公司最重要的是研究公司的產品,因為公司的其他一切都圍繞著公司的產品和服 務來進行和得到體現。要多研究一家企業的產品是不是最受歡迎、特別獨特並且有難以模仿的東西。這一點,我的認識也有個提高的過程。另外,我有點隱隱擔心 它,因為同過於強大的外資公司合營,往往弱化甚至消失了自我,比如水井坊就有點這樣的趨勢。

   

    問題4.如何看待國內食品行業的公司股票?投資此類公司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風險?蒙牛、伊利這樣的乳業公司你覺得有投資價值麼?

    答:食品行業的公司屬於穩定成長性行業,值得投資者在裡面精選。但還是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選擇最為優秀並且護城河寬闊的企業,二是要注意適當分散,它們經常有食品安全的問題。

蒙牛、伊利當然有投資價值,它們佔據中國最好的奶源基地,它們的產品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有源源不絕的需求,還有,兩者又形成了行業內老大老二同在一地的最佳競爭結構。只要價格合理,就可以投資。

    

    問題5.請問是否能談一下您在醫藥股方面的投資心得?市場目前對云南白藥、東阿阿膠、片子癀青睞有加,您如何看待這三家公司投資價值?三家的股價是否已高估?

    答:醫藥股與食品行業不同的是,它們專業性強,有相當多的醫藥公司難以瞭解。不少朋友在中小板和創業板的醫藥股票中損失慘重,原因就是盲目買進自己並不瞭 解又過於看好的公司特別是生物醫藥類公司。我的投資心得說起來很長,有興趣的朋友可看我以前發過的文章:《磨快剃刀選擇醫藥股》。

    您提到的三家醫藥公司很有投資價值,值得長期持有。現價有一些高估。

    

    問題6.從博客中看到您選股比較注重看行業,請問在保險和銀行兩個行業中,您更看好哪個?平安建立綜合性的金控集團,您如何看平安的這一戰略(好像世界上鮮有成功的先例)?

    答:都不是特別看好,也不特別看壞。原因是這兩個行業在中國壟斷優勢明顯、利潤豐厚。可是先天都有問題,一是高負債或者是以高負債為己任,一遇週期性的經 濟危機和金融危機就讓人擔心。二是盈利模式有問題,擴張和自由現金流老有矛盾。不加大放貸就不能發展,一發展就要向股東圈錢,錢老是不夠用,股東的回報其 實不多,都被攤薄了。如果不是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法規限制,銀行恨不能把賺來的每一分錢重又投入到下一年的放貸中去。中間業務容易積累起自由現金流,但我 們的銀行中間業務比例還太小。而保險公司其實非常難搞清楚。比如平安買比利時富通之前,比如您講的現在的發展戰略,都是要花很大力氣才能評估的問題。

    我對這兩個行業,向來把它們作為週期性行業一樣對待,難以估值,並不太仔細研究它們,儘量在總體悲觀的時候,暴跌之後買入。

   

    問題7.你在銀行股方面的選股策略是怎樣的?目前您最看好哪家銀行?看好的最主要原因(或最主要指標)是什麼?

    答:選股策略上面已經回答過了。最看好的當然還是招商、民生、浦發。

   

    問題 8.對於國內的強勢品牌,如貴州茅台、五糧液、同仁堂等等,您認為他們出口的前景怎麼樣?它們的海外能打開市場嗎?

    答:不太樂觀。因為人的口味和醫療習慣是長期養成的,比較難以改變。充分打開海外市場要很漫長的時間。投資它們的確定性主要是國內的需求已經足夠維持它們很多年的高增長。

     

    問題9.從2000年-2008年,伴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消費者可支出收入提高,消費品行業出現許多大牛股。請問您如何看待消費板塊未來5年的走勢?您如何看待家電股(例如格力、美的)未來的增長前景?

    答:我不看五年走勢。太短了。我只是希望儘量選擇到那些永遠有旺盛的需求,有持續的競爭優勢的消費類企業,讓我好安心地長期持有。

    我對耐用消費品行業不太喜歡,比如汽車、家電、家具等。消費者購買間隔時間長,企業投入大,產品更新換代快,負債多。特別是,它們老是互相殺價。

   

     問題10.您如何評估公司的期權成本?如何看待管理層在估值一家公司時的重要性?

    答:沒有覺得明顯不合理就行。管理層的評估當然值得重視,特別是在市場低迷時上市公司大量增持或回購自己股票的時候,因為他們最瞭解自己的企業.但他們也 會因為自身的立場或其他的原因過高或過低地估計了自己的企業。投資者還是只能把他們的意見作為參考,不能依賴。必須要自己評估。

 

                                                      2012年2月3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28

在雪球與網友在線交流的問答集錦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18byd.html

有微薄朋友反映昨天的交流由於無雪球網站的賬戶而無法訪問到,這裡將交流的問題做一個整理,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討論。由於問題較多,所以僅選取其中的一部分,請見諒。

 

Lucking: 看您的博客受益匪淺,在這裡首先表示由衷的感謝!非常認同您提出的低風險高不確定性的投資理念。但主要難度在於把握投資標的的業務壁壘和優勢,以 及瞭解行業的現狀和發展,競爭者的對比等方面,這些方面的能力怎麼做才能正確紮實地提高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以前博客理念類的文章很量產,可能該談 的都談了,以後如何能更多更便捷向您學習和分享投資呢?希望多多溝通學習,可能雪球算是一個好選擇吧

答:

你好。能力的提高似乎沒有什麼捷徑,多學習思考必不可少。但我想說的是思維方式鍛鍊+分析方法論是非常關鍵的,分析要沿著一個框架來進行而不 是四處發散。而分析框架的形成,就很需要對一些本質性的問題有所思考。比如,到底什麼才是企業的價值呢?這種價值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哪些?投資的成敗到底取 決於什麼因素?由此再延伸應該特別關注什麼信息和資料來佐證呢?這些問題想清楚,可能才能有效的進行分析。由於互聯網的存在,現在的信息蒐集已經具有較好 的條件,投資者的分野是在於信息的有效組織和解讀。

 

她笑著說我有點SE:對天士力的現在看法有新的變化嗎?對銀行股的看法?

答:

我分析企業時候比較關注長期的因素,所以很少根據階段性的經營波動改變結論。「銀行」和「股」在我看來是2個問題,作為銀行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均值回歸,以及其經營績效目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對利率的調控上(也就是較為被動),而麻煩的是這個過程可能比較長(中場負面預期)。從股票而言,需要關注經營結果與負面預期的差值是否能帶來機會。總體上,我覺得這東東有點兒複雜不太容易搞(對我而言)。

 

zjhzjh518: 如何研判東阿阿膠當前的經營形勢(阿膠塊因短期控貨銷量下滑,複方阿膠漿提價受限於各地物價局備案)?個人認為阿膠塊短期的「控量保價」是飢餓營 銷的控制手段,目的是為旺季銷售打下基礎,同時也為下一步小幅(約10%-15%)提價做好準備。如加上複方阿膠漿提價備案工作能於明年初完成,則 2013年業績無憂(能達到30%的增長),倘若保健類食品(桃花姬阿膠糕等)能於2013年開始放量,則2014年增長質量更快更好,但今年的業績恐怕 就不怎麼出彩啦。 敬請拍兄不吝賜教。

答:

對於阿膠的中長期經營局面我曾有過一個小文分析,目前沒有大的調整。說句反動的話,我不認為我們投資人在具體經營上能比管理者高明。所以我建 議企業的分析要立足現實,分析的重點是長期的商業吸引力和競爭優勢的牢靠程度,具體經營波動的捕捉恐怕高於「三尺的跨欄」了。阿膠的戰略我認為是對的,但 是力度或者說效果我認為很不足(指延伸品和阿膠漿)。
 

飛不過徐一 直在關注你的博客和微博,受益不少。但還是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請教一下拍兄,你常提到的「邏輯支點」包含了那些東東?對企業內在價值的認識上,你最看重 那一點或者那些點?對於一個入門級別的菜鳥來說,如何從一個好的「財務報表」找到一個好的「生意」,以及確定一個好的價格?這是經常困惑我的地方。

答:

截止目前我給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列為最具價值的一個在雪球与网友在线交流的问答集锦。但怎樣簡單的回答這些本不簡單的問題讓我有點兒頭疼在雪球与网友在线交流的问答集锦

【邏輯支點】:我認為對企業的分析不能基於短期的因素,比如毛利率、產能等。而是需要從大到小的一個邏輯,且這些邏輯都基於一些長期來看比較穩固的東西。 比如依次:企業的價值特性什麼-----產業的發展環境態勢---行業的競爭格局態勢---企業為何具有最終勝出的素質---實現這一結果必不可少的條件 是什麼----年報如何觀察是否依然在正確的路徑上....

思考這些並列出這些,才能既不跟著股價或者短期的經營波動起伏,也不盲目的「死了也不賣」。

【企業內在價值】:我們經常談價值,但到底如何理解他?如何「毛估估」他呢?我是這樣看:
價值的結果:創造自由現金流(凡是無法做的的,都趨近於無價值或者低價值)----這一結果的前提:以高於低風險資產的資產收益率來創造現金流(ROE對比折現率)----測量的角度:收益率的高度、收益率的持久度、收益率可在多大資本規模下複製和保持。

以這個為指導去看待企業,將跳出一般視角(一個個業務去拆分拼湊,盲目的預測現金流和三張報表)過於糾纏於細節卻無法提煉出企業根本特徵的缺陷。

總之,企業的分析不是不需要細節,而是我認為需要找到根本之後再去填充細節。就像總要現有樹幹再長樹葉。
對好問題我總是願意多聊聊。對投資而言學習的效率很重要,我建議先不要急著去當業務分析師,而是把一些本質性的問題想清楚。我認為「好生意、好企業、好投資」是這些本質問題的主線索。

好生意:最符合dcf三要素的,符合高價值企業的原理的(參考博文)
好企業:優秀的企業是有共同點的,他們才能發揮出好生意最大的價值
好投資:不光是安全邊際的問題,還有倉位和交易週期是否合理等問題。

投資不管你怎麼做,其實最終要濃縮到三個問題上:對象,時機,力度。仔細想想,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很有意思的。如何協調好這三者,我認為體現了一個投資人的綜合投資素養。但很可惜,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投資的所謂藝術性就在這裡。
 

大鳥: 對於成長股初期,財務報表往往不好看,這時候除了考慮其前景和團隊,定量分析上如何排除地雷?拍兄如何看待和分析這類公司?

答:

定量恐怕很玄,但我覺得可以重點觀察3點:
第一,領導人和管理層是否體現出了正直的作風(對待客戶、員工、股東),是否體現出了優秀的經營品質(比如不急功近利,具有產業抱負和戰略思維,耐得住寂寞,注重執行力等等)
第二,要注意管理層表述及財務數據上的自洽性,也要結合行業其它公司的情況來看。比如不能一邊說「供不應求」財務上體現的卻是賒銷及費用加大驅動銷售等。
第三,對一些高危的情況敏感。關鍵人物不正常的連續離職、難以自圓其說的一些重大行為、計劃永遠執行不到或者總是新計劃等等吧。

當初能較早對綠大地、中恆的危險做出判斷都是來自這些方面。總之癩蛤蟆不會總有一個膿包。雖然這些未必是「呈堂證供」,但投資不是法庭判決,不需要證據確鑿,只要非常可疑了就別在危牆下站著了吧。
 

jackzhu: 拍兄認為尋找未來優勢型企業是普通投資者的能力範圍中的事嗎?如果不能從邏輯上看有什麼別的辦法能達到超越市場?對一些白馬股如張裕今年的弱勢怎 麼看?是屬於競爭優勢受到傷害後市場的理性反應還是競爭優勢依然穩固只是暫時的挫折不影響其長期前景?現在認為只要說到消費股的優勢就是品牌和渠道,張裕 的競爭優勢如果依然穩固,那麼內嵌在品牌和渠道中的深層次優勢來源是什麼呢?

答:

還是一句反動的話: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覺得不進入股市才是最明智的。因為「這是一個注定少數人獲勝的遊戲」。

我也不認為我的投資模式是最好的,或者說我不知道所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因為每一種方法我都可以看到缺陷和風險。長期超越市場是非常艱難的任務,我現 在的經歷還無法回答這一問題,但我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看實現了這點的投資大師們是怎樣做的,然後思考自己的目標和可以承擔的風險。

消費股崇拜前面談過一些了,這裡再說一下:很多東西到底是行業景氣下的產物還是真正的競爭優勢的結果,我覺得言之過早吧。就算是消費品也是差異很大,日常消費品和奢侈消費品的優勢傾向就差異很大,恐怕不能一概而論,或者說一概而論對投資可能意義不大。
 

Dantonic: 請教一下,對於業餘投資人遇到的突然股價大幅下挫,如最近的廣聯達,由於消息不對稱,無法判斷具體知道公司究竟發生了什麼,即使前期研究對公司建立起了信心,難免心理會沒底,那麼在這時怎麼去判斷?倉位是否需要變動呢?謝謝。

答:

搞清楚下跌的理由可能更重要。有些是基本面逆轉性的,有些是階段性經營困境的,有些是沒發生但是壞的預期突然出現的,有些則是搞不太清狀況的。所以只有對應進不同的狀況,可能才能做對應的措施。

但是有一點,要檢查之前的邏輯支點是否還存在。
 

戲水閒娃: 對象的估值隨著市場而演化,時機用來確定安全邊際嗎?什麼情況下才算安全邊際?謝謝

答:我眼中的安全邊際:
第一,未來優勢是最大的長期持有安全邊際。
第二,市場錯誤定價提供當前的交易安全邊際。
第三,倉位分配甚至資產的再平衡提供總體的安全邊際。

 

狂沙: 有人說,大宗商品的黃金十年過去了,科技浪潮將捲土重來,請問認同此話嗎,如認同,國內市場會出現嗎,哪類公司更會勝出?謝謝!

答:

這話挺讓人激動的,但我覺得大邏輯比較認同。未來中國要麼完蛋,要麼科技創新和經濟效率必須提升。但是我特別想強調的一點:一個企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投資收益是完全不同的三個層面,一個投資人最慘的就是那自己的資金為社會效益買單(當然挺光榮的^^)。
 

悅芬萍 簡短的問一句,對於國家戰略上考量的農業來說,是否允許著長期投資機會呢?包括種子、化肥、農藥

答:這個我還真看過,我覺得表面上來看這種機會是存在的。但是我另一方面發現這個行業真是個苦孩子待的地方...而且這個行業的整合需要非常有力度的肅清市場行為,可這些決定性的力量不在企業手裡。

 

lytadao: A股中藥類企業我認為現在估值不便宜,以現價買進,就算現在買進將來不虧,但也很難有一個滿意的回報,您是怎麼考慮的?謝謝

答:對於未來優勢型企業,現在的估值依然不貴。對於行業景氣驅動的一時繁榮型企業就不同了。

 

環翠堂: 在一個市場中,假貨和劣質的商品很多,也有值錢的貨,這時候主要是眼光,說說你做為一個職業專家的眼光是什麼呢?

答:

不敢說專家,玩家而已。我說過投資者要建立自己的壁壘,那就是「商業領悟力」和「企業價值評估的方法論」。前者更強調對長期商業機會的敏感,後者則是對一個對象如何庖丁解牛般的分析清楚。
 

unaRain: 拍兄認為職業投資人相對業餘投資人的優勢和劣勢在哪裡?

答:

職業不職業不重要,專業不專業才是關鍵。
另回答一個朋友關於「散戶是否已經不適合在市場生存」的問題:散戶是個資金量級別的概念吧,我是這樣認為的,與是否懂得投資沒關係。掌握幾億資金的「專業投資者」們,這2年來倒下了多少?私募都清盤了幾十個了吧。

所以投資就講投資吧,我們不用學一些學者譁眾取寵的用嚇人的標題吸引眼球在雪球与网友在线交流的问答集锦
 

寇徹: 市場瘋狂時,即使長期判斷正確,也得忍受很長時間的煎熬。如何在資產配置或策略上做出應對,降低這種煎熬度,同時不影響長期收益率?

答:

我很早前說過一句吧,類似「未來成功的賣出取決於你今天的買入」,買的越是成功的,就越不必賭那個最瘋狂的尖兒,成功概率就越高。越是財務狀況從容的人,就越容易有耐心忍受波動並捕捉到真正的大機會。

所以,把錢從左口袋挪到右口袋本身不產生多大作用的,別把資產配置(特別是幾天不配置一下就不舒服的那種)的技巧看的太高,技巧很低,但看懂風險和機會才是決定性的。
 

AlloySun: 哈哈,老問題啊, 當年趙丹陽問巴老頭兒的。 如果你看好一個低谷的企業,買入後三年不漲,怎麼辦?

答:看看這三年企業的發展與我的判斷有多大差別?之前買入時候的關鍵依據還在不在?如果都是ok,那就再等等吧。另外這時候我會評估一下他的 收益彈性,如果屬於彈性很小的標的,那我可能會換——因為如果再過2年,就算他漲了2倍也是很鬱悶的收益率了,不如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標的在。

 

afa68: 當下,白酒板塊的分歧在於自上而下認為行業見頂,或者離見頂也不遠了;自下而上賣方的報告和調研則認為一二三線白酒公司都好得很吶。業績增長,渠道管理,樣樣都沒落下。 」——王曉路。也請談談您對白酒業的總體看法

答:

我不判斷見頂不見頂,我只判斷能不能看到顯而易見的大機會。很顯然,在白酒上我看不到這個機會。
 

forcode: 請教下拍子兄對長江電力、寶鋼股份這種煙蒂股的看法,難道這些股票就算跌到再低也沒有投資價值、也不會考慮買入嗎?天士力這種成長股漲到再高也買的對?投資預選行業、制定很多的框框,是經驗好像也是成見,怎麼看?我現在始終邁不出從煙蒂股走向成長股的步子。

答:

當然不是,不過問題的關鍵是有投資價值的東西就屬於你能搞的嗎?恐怕也不是。所以我覺得投資不是去回答每一樣東西有無投資價值,而是找到自己 能把握而且放心的東西。這類東西說實話我也不覺得投資起來特別簡單,否則格雷厄姆也不必強調「分散」了。另一點,就是要想清楚自己的投資模式是什麼,不同 的模式對選擇標的的差異非常大。你不可能用一個概念股去支撐自己5年以上的長期持有型投資,反過來也一樣。所以我經常說,即便是絕對的真理,也未必是唯一 的真理。少說服別人,多想自己就ok 了。
 
沒必要一定走向成長股,就像我肯定不會強迫自己去挖掘鋼鐵股一樣。看懂什麼做什麼就是了,然後不斷根據結果來反思或者修正,這不就是進步嗎?至於所謂的「行為規範」一笑而過就行了,花時間辯論這些問題完全不值得。
 

軼群80: 現在是不是天上掉金子,需要認真揀選,拿桶去接的時刻?

答:

可能是大糞和金子一起在掉吧。08年至今的指數熊市的背後,是大量的股票翻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牛市行情,很多企業曾經達到了不輸給07年的泡沫程度。所以雖然都是漫天黃色(都在下跌),可恐怕還不能認為是可以閉著眼睛拿桶接著的狀況。
 

灣灣財經您好,我想請教您之前所提出所謂"品性"決定是否有更具體一點的說法, 這是不是同中國傳統的四維八德之道,成然則天下太平的一種概念。 再者,一般普羅投資大眾該透過何種方式來為自己鍛練出這種能力呢?或者您可以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謝謝。

答:

你好,這裡的「品性」是指投資需求上的,非道德層面的,這點我想說明。具體而言,我覺得可以用我博客上列出的4個來概括:

理性:獨立思考能力,不隨大眾情緒癲狂。芒格說如果用一個詞來表述他,就是這個了。
辯證:學會看待事物的兩面性,其實就是任何事情的侷限性。而風險和機會總在動態的配比,學會一隻眼睛盯一個。
中庸:任何事情推到機制都容易出問題,再好的東西一偏激了就麻煩。
守拙:耐心,安心的待在自己的能力圈裡,別羨慕,別抱怨。

坦率講,我越來越傾向於認為這些品質是天生的+已經固化在過去的人生經歷中的。可以鍛鍊加強,但恐怕很難讓一個實在不具備基本品質的人通過學習而大幅度的改變。
 

狂沙: 牛股的形成總是充滿各種偶然,請問能不能從偶然中總結出必然來,如何正確理解這種必然?謝謝!

答:

既然是偶然那就無法總結出必然來,但是現象中確可以總結出本質規律來。
如果天天盯著隨機漫步的短期波動試圖總結出必然來,我覺得要麼是妄想,要麼是需要天才的腦子。
但投資的基本獲利原理已經很清楚了:企業內在價值、安全邊際、市場現實等等。
 

mmnn: 一般在合理價值附近30%左右的波動都很正常,請問拍子如何應對這種波動?

答:

如果倉位很舒服,那就啥都不做。如果倉位不太舒服(比如低於目標倉位或者高於目標倉位),那就拋或者買。
下面朋友的問題「既然高估值,為何不賣,等估值恢復或低於估值再買進?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還是+—30%這麼大   面積...要是15%+—還可以解釋...」我也想回答一下:

因為30%的浮動並不代表必然的高估或者絕對的低估(因為你認為的「當前合理價值」就一定準確嗎?),特別是作為我的投資對象都不是那種煙頭需要敏感的獲 利了結,同時你也很難判斷市場接著會怎麼走,再次你的倉位未必在股價波動到那個幅度的時候處於最佳的頭寸,所以這個問題既簡單也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在雪球与网友在线交流的问答集锦
 

paddytang: 請問生意屬性如何分類、什麼才是真的好生意?除了市場規律外,好生意只來自於必須消費品嗎?在牛市來臨之際是否要投資進攻性股票?如何看待券商報告之策略分析,行業輪動配置?謝謝

答:

我說了,消費品崇拜絕對是沒道理的。美國的統計說消費、醫藥、能源的大牛股結論被奉為投資至尊,但是這個調查的前提是跨度接近50年。有幾個人有這麼長的投資跨度?且想想這背後是多少消費品公司的消亡?

這個調查充其量說明了生意上的一些特性。而實際上高價值企業不但不必然來自於消費品,而且我認為很多來自於老巴碰都不碰的高科技企業,或者被很多人鄙視的競爭充分性行業。

至於行業輪動或者宏觀策略等等,我的看法是:每次都看起來很美,結果只有照著這個吃的人最清楚,呵呵。
 

二線牛牛: 讀拍兄博客有關投資的大作,受益匪淺。有個比較困惑的問題,由於個人投資者能力圈有限,找個好企業不易,好標的往往又不便宜,大多數人既沒有巴菲 特的耐心,等不了,而且嚴守標準又可能錯過牛股,這種情形兄台是如何處理的?安全邊際是不是也需要靈活把握?另外,三全食品優勢和短板何在,那種情形下可 以投資?謝謝!

答:

既「能力有限」,又「沒耐性」,還在未理解真正標準意義時「嚴守標準」,那這個恐怕比較難辦吧....

我不同意「好標的都不便宜」,實際上我看到的好標的都曾經便宜過,只不過沒人提前看到而已。茅台、白藥、天士力、煙台萬華、萬科、招商、三一....哪個不曾便宜過,而且是起碼持續幾個月的便宜?
請參考《投資如何避免百年一遇》等小文。
靈活是需要靈活的,但是「有原則的靈活」。
 

一面湖水: 對大股東或對企業有影響力的股東來說,企業創造的自由現金流可認為是其股權價值、因為其可支配;但對小股東來說,根本不具備支配企業自由現金流的可能,小股東的股權價值能認為建立在無支配權的自由現金流上否?

答:

我認為不能。所以這也是普遍投資人包括基金們,與巴菲特最大的區別。

企業內在價值概念提供了一個投資的入口和基本規律,這是鐵律沒錯。但企業與股票畢竟不是一碼事兒,證券市場的定價效率和幅度有時候會異常的偏離。這個時候,就算再偉大的企業也不過是對於這種偏離的忍受幅度更寬,而不存在「只要企業還在,就死也不賣」的問題。

事實上,格雷厄姆的一些標準來看很多企業已經不大可能創造未來現金流了,為什麼依然有投資價值呢?正是這個道理的反向說明。
 

大仙兒: 對於投資者品德和人品上,是否對存活於 投資世界或 股市來講,是否重要?

答:一個壞蛋就不能在股市上獲得成功嗎?我不覺得吧在雪球与网友在线交流的问答集锦。當然我認為品德也挺重要,因為他能讓你不去做一些很背後隱藏著危險因子的事情(最後看問題還那麼挺功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2

投資股票到底賺的什麼錢?兼論股市收益率,兼答網友'歲寒知松柏'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5l32.html

一,自有股票市場以來,股票就漲漲跌跌,有人賺了有人賠了,到底賺的什麼錢?賺的誰的錢?

 

理論告訴我們,投資企業股權投資收益有兩塊構成,一是股息性所得(持有收益),一是資本利得(處置收益),簡單來說是股息+買賣差價。

 

那麼股息+買賣差價又是來自哪裡?我們追根溯源,股息收入毫無疑問來自企業的經營利潤(嚴謹來說是來自企業的現金流收入,因為有公司虧損時也堅持派息,不 過這種情況是短期的,長期來看沒有利潤就沒有股息)。而買賣差價的收入,如果持有是長期的,那麼大部分買賣差價的收入也是來自企業的經營利潤,小部分來自 市場給予的估值上升。

 

如果你的股票投資是長期的,那麼你的投資收益大部分的來源是企業的經營利潤,小部分是估值上升。如果是短期投資,那麼估值變化帶來的正或者負收益將對總體收益產生更為顯著影響。

 

隨之帶來另外一個結論,作為一個長期持有型的價值投資者應該更為關注公司經營的長期優勢,而不是將重點放在買便宜貨上。所以巴菲特從早期的買低估值的公司,到中後期轉變為更關注公司質量和護城河上,是有理論和數據支持的。

 

二,股票市場總體收益率

 

我們可以把上面那個例子中的公司看成一個國家的股票市場,因此,相應的結論是一國股市的投資收益大部分來源是其上市公司的經營利潤,小部分是整體估值上升。

 

為什麼總有人在探討股票市場合理估值的時候把GDP(國內生產總值)扯進來了?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可以把GDP的增長近似看成上市公司的經營利潤的增長,來簡化計算整體市場收益,從而簡化估值討論。但是,這個簡化問題可就大了!!!

 

首先,一國GDP的增長率不等於一國上市公司利潤的增長率。以中國為例,蘋果公司在中國組裝的IPHONE, 出口都算進了中國的GDP,富士康等加工企業為了配合蘋果手機的產能擴大,大肆投資擴充產能,也算進了GDP,但是利潤絕大部分都被蘋果公司賺去了,這樣 的水貨GDP和中國的上市公司利潤有個「毛線」關係?!(「毛線」是俗語,意思就是沒關係,咱這不是論文,口語話點,呵呵)

 

1999年巴菲特在《財富》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叫《Mr.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注一)裡面用GDP來毛估估股市報酬率,但是到2001年巴菲特又在《財富》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叫《Warren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注二),裡面已經變成用GNP(國民生產總值)來毛估估股市的收益了!或許巴菲特也意識到用GDP來測算的漏洞太大!

 

巴菲特在其2001年文章中舉了幾組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

1964-1981年道指,指數幾乎紋絲不動,1964-1981的GNP增長率:373%。

1964年12月31日:874.12

1981年12月31日:875.00

 

1981-1998年道指,這一週期標誌著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牛市,1981-1998的GNP增長率:177%。

1981年12月31日:875.00

1998年12月31日:9181.43

 

巴菲特說「你不能用GN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差別來解釋這兩個週期裡股市的背離。在第一個週期,雖然股市慘淡,但是GNP增速是後一個週期的兩倍。」

 

三,兼答網友'歲寒知松柏'

 

網友歲寒知松柏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博客作者,特別是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文章,很有深度。

 

他剛剛發表了一篇博客文章題為《A股估值-做客鳳凰衛視資訊台》(注三),其中有個主要觀點是這樣的「由於我國過去30年GDP名義增長率高達16%,而 最近5年A股的ROE也接近16%,那麼參照先前美國的估值方式,由於實施外匯管制,國外資本不能自由進入中國,所以A股的PE應該定為6倍才合理。」

 

我認為該觀點有待商榷,主要是邏輯關係和數據勾稽都有欠妥之處。

 

1,歲寒知松柏文中說「美國股票投資者在扣除各種稅收後(美國的股票資本利得稅和紅利稅平均在20%以上,其中短線交易及高收入者的稅率高達40%),由 於平均PB在1.5倍以上,所以實際到手的名義回報率只有7%,這與美國過去60年GDP名義增長率7%基本一致。而美國股市過去60年的平均PE,恰好 是7%的倒數,即14倍。」

 

我的看法:我看到的數據是,從1900到2000的這一百年,美國股票市場的名義收益率為10.3%,實際收益率為6.9%。這組數據來源自一本神書《投資收益百年史》(倫敦商學院, E.迪姆森,P.馬什,M.斯湯騰著),我認為該書可以與《證券分析》和《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並列為三大神書。

 

美國股市名義回報率10.3%和歲寒知松柏列舉的7%有一定出入,不知道其數據背景。

 

2,歲寒知松柏文中說「股票和債券的收益率,主要參照物是GDP的名義增長率」「如果我們用絕對估值方法,比如用巴菲特最喜歡的現金流貼現估值(DCF),在確定貼現率時,其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主要的參照物最終也會是GDP的名義增長率。」

 

我的看法:有些研究文章,在確定貼現率時用GDP的名義增長率,或許歲寒知松柏受到誤導。首先,貼現現金流估值法(DCF)一般是用於公司估值的,用來分析整體市場或許不太恰當。而且如前所述,用GDP增長率來估算股票收益率也是頗為不妥。

 

 

注一: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1999/11/22/269071/

注二: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1/12/10/314691/

注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0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27

回應網友 - Peter (有感而發)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peter.html
收到網友 Peter的留言, 有關一些增進理財知識的問題, 開個新Post來回應一下。

Peter 留言:

止凡師兄:

其實呢個reply唔係好關你個post事,但有問題想請教下又唔知點搵你唯有係呢到comment,希望唔好介意。

其實我仲有半年就畢業, 依家放假就想學點投資理財,都問左好多人但想聽多d建議,有少少問題想請教下。



其實我不斷係圖書館借書睇, 一開始真係好辛苦。可能我本身major唔係business個邊, 書入面的term好多都唔明而個d書通常都比較學術化, 同埋d書成日話估值估值揾間好公司, 但具體點做真係唔知。請問你當時點樣由冇到有咁去學去投資?

我上年六月開始月供2800, 不過依家儲蓄差唔多冇曬停左, 依家留意緊市面上的實物ETF, 例如黃金, 中國地區等, 諗住第時返工再供。

基金我暫時唔係好想供, 始終覺得手續費貴。

有冇建議可以俾我d新手 :)

btw, 止凡兄你係唔係做土木工程啊, 我睇返你d post你好似係工地做嘢。我依家都有offer la 話唔定遲d會見到你, 哈哈

祝工作順利

Peter


止凡回應:

其實我好高興見到有網友留言, 若然寫blog而沒有網友留言, 總有點覺得自己跟自己說話似的。言歸正傳, 看Peter應該就來畢業, 這麼快就有理財概念實在難得, 不知有多少大學畢業生多年後仍是月光族, 炒炒賣賣, 更不會有財務自由的概念。

萬事起頭難, 記得當年我也是工程系畢業生, 對理財投資沒有太多概念, 更何況是會計學以及企業營運的理解, 因此對分析一家公司的價值實在不太懂。但出來畢業前一年以及工作後不久, 家中財政發生大問題, 家人欠債纍纍, 我作為長子就要負起責任, 對妥善理財有了追求, 所以話很多事情是迫出來的。

當時我工作了三兩年, 所有的儲蓄都要拿去替家人還債, 還要再加多三兩年的還款計劃才還完。經過這樣的低谷, 我的人生計劃變得更長遠, 對投資理財的知識追求更熱誠。慢慢地, 由一個完全不看課外書的人, 開始看看書, 一本又一本, 主要是看工具書, 看名人傳記, 找尋一些可以改變生活的書籍, 當我一直看, 我發現看書原來很重要, 有點後悔為何不一早開始。

如果你問我看什麼書好, 我會話什麼書都好, 好的壞的都看。當時亦沒有人教路, 看完一本, 說什麼估值不懂之類, 就找估值的教科書來看, 看不懂再找淺一些的來看 (當時我真的把幾本大學會計科的教科書讀完, 包括 Financial Analysis, Business Studies, Principle of Marketing等, 現在還在家中)。頭一年看不明白, 看到第二年, 再看到第三年。心想, 有傻勁的話, 三年時間, 讀多一個學位都夠時間, 有什麼看不懂呢?

能增進投資理財知識的要讀, 對工作有幫助的又讀, 對做人做事有改善的更要讀, 閱讀時儘可能虛心學習, 不要急功近利, 對概念性的書籍不應放棄, 對教授數字性的書籍又要研究, 翻十本、廿本, 有概念、有數字, 漸漸腦內的知識就能互通, 變成自己的絕學。

對於你問有關看什麼書可以教你實際估值, 我相信其實你不需要我幫助, 以你今天的學識絕對能找到答案, 只不過可能你想以最短時間追求結果, 這個可以理解, 因為這也是很多香港人要快的心態, 我怕這種急性會令你忽略了知識的真正價值。

我不是什麼大師, 亦跟你一樣在追求知識, 知識可以得到財富, 但知識絕對不只能得到財富。請相信我, 在書中慢慢浸浴吧, 你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37

樓巿跌時銀行的行動 (網友提問)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6298.html
有網友問有關銀行按揭的問題, 止凡認為這是不少網友的迷思, 不如在新一篇文章討論一下。

[網友問題]

請問如加按後,樓巿跌的話,bank會否要求提早還錢 \ 還差價?謝謝你。


[止凡回覆]


銀行有權在任何情況要求客戶提早還錢或還差價, 不過這要看她有否動機去做, 可以做不代表會做, 全港的按揭合約都這樣寫的, 銀行有一百幾十萬個戶口, 出事時銀行一定先選一些質素差一點的客戶落手, 即借貸水平高、有時會遲供或斷供的客戶。

所以平日都要保持好自己的個人信貸紀錄, 儘量做一個AAA級的客戶減少被「call loan」的可能。


[後記]

回覆網友之後, 我再拿出自己的銀行按揭合約看一次, 發現在「其他條款及條件」的項目之下有這樣的一項。

「即使已作上述還款安排, 本行仍有慣常並凌駕於其他條款的權利, 可要求您(們)即時償還貸款及累算利息。」


條款寫得很清楚, 銀行這個債主在合約及法律上保留了凌駕於其他條款的權利, 直接一點說就是她想怎樣就怎樣。不過作為一個好客戶, 銀行是你的朋友, 不是你的敵人, 她不會胡亂對你開刀的。好好利用銀行提供的資金對理財非常重要, 對銀行產生敵意或令銀行對你不客氣的話, 只會自己吃虧, 影響達至財務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8

「注碼定輸贏」外傳(二)- 答網友S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5/s.html
5月4日收到網友S的電郵,不好意思延至今天才回答。

電郵原文如下:

吳兄你好,

最近檢視番自己過去幾年的交易紀錄,發現自己出出入入股市多年原來只係打個和。今日拜讀閣下「「注碼定輸贏」外傳」的文章,發現自己完全中哂入面所提及的問題。因為對自己做的決定冇自信,所以我每日會睇大量blog、財經資訊同forum「抄功課」,但越睇得多就越亂,買買賣賣完全無系統可言。若再保持現狀長線一定會輸大錢,所以希望吳兄介紹一些書籍以解決本人以下問題:

- 心理質素
- 提高分析能力
- 交易系統設計

另外,亦想八卦一下吳兄除信報外,會閱讀哪些資訊以了解市場趨勢?如何避免自己陷入噪音交易(noise trading)的陷阱?

不好意思問題太多,希望吳兄有空時回答,thanks!

答覆如下:

我可以介紹全世界最好教授投機的老師給你,你有興趣認識嗎?其實想要改善投資/投機的功力,不是跑去報投資課程、買書、訂收費股評、買新的電腦系統、求神問卜,而是從自己過去的交易紀錄中﹐找出自己操盤手法的優點和缺點。

禪師葛榮說過一句說話,我覺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當你認為已經懂得一切的時候,那就是你學習的終結。」勝由敗中求,過去的經歷,尤其是錯誤,最能令人快速成長。

我的建議,是先不要加入新的測市指標。最常見的情形,例如用開RSI來決定入市時機,吃了一輪白果後,覺得用開的指標唔得,便會傾向加入新指標,比方說SMA、EMA、MACD…尤其是越exotic,越冷僻的指標,例如XO圖、百家樂長路單跳,越有吸引力。結果你會發現,個個指標都是一時得,一時唔得,換來換去,煩到噴泡,命中率卻沒提高過分毫(如果沒有倒退的話)。

打個比方,你洗手時,戴著的金戒,不慎掉進一大缸紅色的染料中。你最不應該做的,是拼命往缸中倒進黃色﹑藍色﹑青色的染料,使染缸更加混濁。

又例如下面的兩條方程式,那一條較容易解答?

A)
 
B)



重點:變數(variables)越少,化解問題的難度較低。

根據眾多神級交易員的訪問,你應該先檢討自己的money management技巧。正如「注碼定輸贏」外傳(一)希望帶出的道理:盈虧幅度,遠重於獲利次數。測市技巧跟機會率(winning %)相關度較大,而money management技巧斷定了盈虧幅度。孰主孰次,呼之欲出。

先把過去十二個月的交易單據找出來。然後找出20次贏得最大的交易(指贏的金額,不是%),鼓勵自己一下。跟着找出10次輸得最甘的交易(也是指輸的金額,不是%),然後嘗試找出一些隱藏、之前沒有留意過的模式(pattern)。可以參考以下的問題,作爲切入點:


  • 工具:輸大錢的集中在衍生工具(牛熊、期指、期權)、國企、國策、恒指、週期股、商品、公用、二三線股、甚至某幾隻特定的股票?(例如某基金經理過去6-7年,炒中石化(386)例輸,但每隔大概一年,他就會本性難移地,「吻下來豁出去 這吻別似覆水 再來也許要天上團聚」,結局當然是「每年這天記得再流淚」)又例如期油、美債、黃金、白銀、海外股票指數、外匯、VIX?

  • 市場:本地?A股?美國?韓國?

  • 沒有預設止蝕位?

  • 設了止蝕位卻無法執行(technical問題)?

  • 輸錢時斬唔落手,次次等反彈沽出卻彈都唔彈?

  • ShiftStop (橫掂輸開,唔爭在輸多200點啦)?

  • 沽期權中招?

  • 止蝕位放太近,裂口下跌時大失預算?

  • 運用margin,槓桿太大,被逼低位斬倉?

  • 輸時溝淡,越溝部分越大,大注大敗?


以上問題,應該足夠找出(至少部分)犯錯的模式。犯錯模式一日無法明確(defined),問題便永遠無法解決。我見過太多的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缺點,而只懂得將失敗歸因於「人有三衰六旺」。希望你能夠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

你找出犯錯模式後,仍然有問題,請隨時聯絡我。

至於有關日常閱讀資訊的問題,其實無一定定案,視乎個人操作手法,以TA或是FA爲主。例如你只短炒恒指100點,牛熊證盤紙、ADR走勢、匯豐(5)和中移動(941)的新聞,以及恒指本身的圖表,已很足夠的。例如我有些朋友,是純TA運作炒個股,他們基本上99%時間,都是花在看圖表上,完全不會自行研究FA。如果你炒個股FA,可能公司通告、研究報告會遠比指數相關的消息更重要。

本地報紙財經版,我大概都是瞄一下標題,跟我關注的個股有關,我才會有興趣看一下。必看是公司回購訊息,和出業績日期那個表。本地專欄只喜歡看明報的李順威,和蘋果的情陷夜中環,大概15分鐘就完事。信報我只有到Pacific Coffee時才會看。

海外媒體是Bloomberg、FT、Economist,和將會問戰友借Fortune來看。其實我大部分時間其實是看書的,近來看得瘋了,一個禮拜能看4本書。個人認爲,書的有用訊息度遠比報紙、雜誌高N倍。



吳瑞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70

[代網友dummy轉貼] 要求禁制TIDES HOLDINGS II LTD. 進一步延長對泰昇集團(0687)的收購要約說明

在星期五當日,被由黑石(Blackstone)控制的TIDES HOLDINGS II LTD. 收購中的泰昇集團(687)股價突然上升,公司由是發出一張公告稱,其已取得84.69%股權,並稱如取得超過90%股權,TIDES HOLDINGS II LTD. 會行使要約把公司全面私有化,並延長收購期限14日。但是由於股價大幅超過要約價,且在之前全購公告中說意頗為含糊,導致部分以為對私有化要約不以為然公司會被私有化。如果在該日購買的不知就裡股東,股權亦會因為被強制收購,這就會使這些小股東遭遇了重大損失,對小股東不公平。今日,有位網友dummy把文件發給筆者,希望作者發出文章,要求禁制TIDES HOLDINGS II LTD。 進一步延長對泰昇集團的收購要約,這份文章內容如下:

綜述

TIDES HOLDINGS II LTD。 (要約人) 收購泰昇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687)(集團)的首個無條件要約期於2014年1月17日截止,但要約人在當日收市後宣佈進一步延長收購要約期以進一步收購股份獲得強制性收購權力。然而,集團股份前收市價已經大幅高於要約價近19%,要約人仍然期望以要約價收購股份屬不合理,此舉更有機會令集團股份面臨長期停牌,把小股東處於不利位置,嚴重損害小股東利益。將股份除牌亦會損害股東價值,都屬不可接受。此外要約人對集團的意向表達含糊,亦令股東無所適從及難以作出決定。鑑於有關做法造成不公平及損害,希望監管機構能行使權力或循法律途徑禁制要約進一步延長,以保障股東利益。假如要約人希望繼續收購,應提高要約價,讓小股東可以選擇。

 
延長要約或令股份長期停牌把小股東處於不利位置


1.         雖然前收市價較要約價大幅溢價近19%,但仍不能排除會再有股東接納要約收購,由於現時公眾持股量只有15.21%,只要再有多於0.21%股份接受收購,集團股份便會因公眾持股量太低,不符合上市規則而面臨長期停牌,一旦發生這個情況,其他小股東將會處於不利位置,可能被迫以低價接受收購。萬一股份停牌,現時市價與要約價之間的溢價便可能化為烏有,面對這種情況,本來打算繼續持有的股東,也要被迫於市場沽出,假如選擇繼續持有,股份停牌後便只能以低於市價接受收購套現,當收購要約結束,停牌的股票便會套現無門,停牌的時間更是無限期,因此要約人延長要約期的做法變相成為對小股東的威脅,令小股東沒有選擇餘地。

要約人對集團的意向表達模糊

自從要約人向集團提出收購開始,要約人一直沒有明確表達對集團上市地位的意向。在綜合文件的第20頁提到

如股份要約的接納程度達到公司法第102(1)條下的指定水平及收購守則規則第2.11條准許強制性收購,及如要約人繼續行使該等強制性收購權利並將貴公司私有化,貴公司將根據上市規則第6.15(1)條申請撤銷股份於聯交所的上市地位並自股份要約截止之日直至撤銷股份於聯交所的上市地位之日止暫停股份買賣。

顯示即使接納程度達到一定水平,要約人也不一定會進行強制性收購:

但在1月3日,1月13日及1月17日的通告中,有關字眼改為

「此外,如綜合文件所述,如要約人自無利害關係股份持有人取得公司法第102(1)條及收購守則規則第2。11條所指定的90%的接納百分比,要約人擬根據公司法第102(1)條行使強制性收購權力將本公司私有化.....」

顯示如果接納程度達到90%,要約人便打算行使強制性收購權力將集團私有化

可是後面又同時寫到

「倘要約人並不強制性收購餘下股份(不論是因為並無獲得公司法規定的指定百分比或其他原因), 要約人擬繼續本公司的上市地位.....」

按字面解讀,即使要約人成功收購九成以上無利害關係股份,也可以因為其他原因改變主意不進行私有化,而選擇保留上市地位。

集團是否繼續上市是股東決定接受收購或繼續持有的一項重要因素,但要約人對集團意向表達含糊,令股東無所適從及難以作出決定。

將股份除牌損害股東價值


近年中國及某些地區股市集資困難,香港股市則具有高集資能力,因此很多企業來港借殼上市,按照近期多宗收購主板上市公司的個案,收購代價普遍較資產淨值溢價四至五億港元,上市地位成為了股份價值的一部分。假如要約人決定提高要約價,亦應同時考慮這個標準。如今要約人聲稱考慮將集團股份從聯交所除牌,做法等同把這部分的價值消滅,不符合現時的市場環境,亦損害了股東的利益。假如要約人對集團的資產有興趣,大可以直接收購相關資產,將所得用作派息套回成本或再投資,並可以把餘下部分保留或出售,充份實現其價值,才是合符股東利益的做法。事實上,集團現股價大幅高於要約價,或正正反映市場預期及憧憬集團將繼續上市。相反,資產規模數以千億計的要約人在過去數月經歷大量繁複手續收購一間小型上市公司,並花費大量法律及顧問相關費用,然後卻聲稱考慮將股份除牌,實在是莫名其妙。

對獨立財務顧問報告的意見

雖然獨立財務顧問報告指收購價公平合理,並建議股東接納。但報告發出時股價比要約價低,現時則要約價低於股價,情況已經有所改變。此外,報告將集團跟幾間上市建築公司作估值比較,但近年集團業務已轉向側重於物業發展,相關資產及盈利比例均遠高於其他業務,縱使在營業額方面仍低於建築相關業務,但就股份價值而言,盈利一般比營業額重要得多而要約人亦是一間房地產信託企業,所以將集團跟其他上市房地產企業作比較或會更恰當。報告同時指出集團過往股價未曾高於每股資產淨值,因此在要約價低於每股資產淨值的情況下仍建議股東接受收購。但要約人是一家優質大企業,資產規模以至業績表現在全球同業中均屬首屈一指,一旦要約人完成執掌集團又繼續上市,集團股份有望享有管理層溢價,事實上,集團上周五的股價已經高於要約價及每股資產淨值,反映投資者的認同,股票價值應由市場決定。

總結

不論往後發展如何,要約人此舉均會嚴重損害股東利益。因此希望監管機構能行使權力或循法律途徑,禁制收購要約進一步延長。
 
1.要約價大幅低於前收市價,延長要約期對私有化沒有多大意義,反而可能令股份長期停牌,把小股東處於不利位置。

2.假如要約期在2014年1月17日結束,公眾持股量仍符合豁免後的要求,股份仍然可以繼續買賣,對股東有利。

3.在上周五無條件要約期結束時仍持有股份的股東,已經準備放棄接納要約,因此結束要約對他們沒有影響。

假如要約人希望繼續收購,便應提高要約價,讓小股東可以選擇。


本申訴理據充份,且符合各股東以致香港市場發展的利益,希望監管機構能認真處理。假如投資者利益受損,長遠會損害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聲譽。作為上市公司股東,亦應該上下齊心共同創造價值。」

希望大家看完後,把此文儘快廣傳,以免其他小股東受到意外的損失,並要求禁制TIDES HOLDINGS II LTD能夠對股東有更好的處理辦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68

分析師、媒體、網友怎樣看待聯想收購摩托羅拉?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30/58334.html

今日早間,聯想宣布,以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智能手機業務。這一消息震驚了產業、媒體,同時也在普通用戶之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紛紛對此發表議論。產業人士、媒體以及普通網友對此次交易有什麽看法和解讀?產業人士IDC中國助理總監王吉平:並購摩托羅拉業務,可以確保聯想在智能手機市場確立第三的位置,同時也縮短與三星、蘋果在整體智能終端市場的份額差距,並且能夠彌補聯想的全球布局,提升聯想的產品研發能力,補充專利技術。阿爾卡特朗訊中國研發總監朱亞明:摩托羅拉手機的市場占有率也很低了,谷歌(微博)放棄也是有道理的。不知聯想怎麽和自己的手機部門整合。聯想最近的兩個收購(摩托手機和IBM低端服務器)有些出乎意料。新媒體觀察者陳永東:聯想借獲摩托專利授權防專利糾紛,谷歌借授權專利而坐收漁利;聯想借摩托渠道進軍海外市場,谷歌摩托借聯想打開中國更大市場;聯想借摩托資源疏通海外關系,谷歌借聯想資源疏通中國關系。貓眼分享網創始人王奔宏:摩托羅拉實際上只是谷歌的入贅女婿,結婚的目的不在於過日子,而在於傳宗接代,洞房後確定懷上了“專利”自然就沒有利用價值了,只有聯想才是真愛。媒體美國科技新聞網站CNET:盡管聯想集團高管在宣布收購時對摩托羅拉贊譽有加,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三星電子和蘋果這兩個巨頭的擠壓之下,摩托羅拉仍在站在市場邊緣化的懸崖邊。法新社:谷歌和聯想的此次交易,正式終結了谷歌在手機領域的匆忙嘗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呈現出三星和蘋果壟斷之下的快速演變,即使是在谷歌旗下,摩托羅拉也未能重新獲得市場的關註。此外,谷歌已經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即摩托羅拉的專利、技術人才以及對移動設備市場的了解,這次交易對聯想和谷歌是雙贏。路透社:聯想此次收購,也是中國公司迄今為止在科技行業領域規模最大的並購案。這次轉讓,也意味著谷歌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短命”的嘗試很快走到盡頭。美國CNNMoney網站:此次交易,意味著谷歌已經承認了整合摩托羅拉的失敗,現在已經沒有理由繼續掌管摩托羅拉的命運。網友作家馬伯庸:蘋果的童話故事是白雪公主,她為了得到蘋果不惜損害健康;諾基亞的專屬童話故事,是睡美人,她待機了一百年,起來以後仍是生龍活虎;HTC的專屬童話是灰姑娘,絢麗華美,光彩奪目,只是撐不過午夜十二點。摩托羅拉是小紅帽,只有老外婆還記得……先給谷歌吃到肚子里,然後又被聯想擄回家…網友湯如偉:聯想正式成為電子通信業的垃圾回收站!繼回收IBM玩爛的PC業務後再次回收Google玩膩了的二手貨---MOTO!網友徐徐:聯想收購了摩托羅拉,以後的機型估計都要閹割谷歌服務框架了。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騰訊科技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41

答網友問之61——關於平均數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r40.html

有網友問:

老師,您好,我是您的《價值投資,從看懂財報開始》的一個讀者。在看書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疑問,非常想跟您請教一下:1.您對淨利潤的成長率是用幾何平均數來考量,而幾何平均數是無法計算負值的,那麼過去出現過虧損的企業就等於是排除在外了?2.想向您請教,對於每股收益的平均數,您覺得是用算術平均還是幾何平均?謝謝

我的回答;

1、   幾何平均數雖說存在著您說的那個缺陷,但在衡量多年的增長率上還是要比算術平均數科學。

對某些週期性較強的公司,可能無論經營再得力也會出現某年虧損的現象,單一年度的利潤數波動過大。對這樣的公司,我建議採取格雷厄姆的做法,以三年(算術)平均數來計算增長率。例如,衡量2001年至2011年的增長情況,2001年基數取1999年、2000、2001三年的平均淨利潤,2011年數取2009、2010、2011年的平均淨利潤。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這樣的公司時,觀察期應該和其經營週期長度相同或相近。否則,計算出的平均數是沒有意義的。

2、 對每股收益的長期平均數,用算術平均數是合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