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未因限价而停产 食用油企业称仍有利润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4/2122251.shtml


每经记者 李娇凤 何珺 发自北京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食用油企业在国家发改委的限价调控下,初现亏损并停产,且预计有可能出现大面积停产,或将导致春节出现食用油荒。
该报道一出,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和企业人士,他们表示目前豆企在加工大豆时依然有利可图,只是利润有所降低。
昨日(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也发文称该报道不实,并表示“今年我国大豆进口大幅增加,国家油料油脂库存充裕,企业库存充足,生产正常,当前和 后期国内食用油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而相关报道中所说“汇福粮油集团停产”一事,企业方面也称主要原因是豆油、豆粕运输不畅,导致企业库存积压太 多。
汇福:未因限价而停产
“你们可以到我们公司查看,并没有停产,甚至今年的加工量比去年翻了一倍多。”汇福粮油集团的雷部长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公司去年加工大豆105万吨,今年是220万吨。”
汇福粮油集团是一家以加工大豆、生产食用油和豆粕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为中国企业500强。
对于有关报道中写到的停产一事,雷部长解释说,公司位于河北三河市,河北省曾出现过几天停电,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被认为停工。“公司支持发改委限涨的政策,不可能在国家提出限价时就不生产。”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表示,虽然发改委对豆油进行限价,但也没有听说黑龙江企业有停工停产的,只是目前观望的比较多。
“没有了解到有停产的豆企,可能有些企业会限产,因为现在豆粕需求不太好。”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说。
针对近日有媒体称 “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的报道,发改委昨日公开表示,“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发改委指出,今年我国大豆进口大幅增加,国家油料油脂库存充 裕,当前和后期国内食用油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此外,为满足元旦、春节旺季需求,目前中粮、益海等小包装食用油企业正在开足马力,全力组织生产。
专家:企业依然有利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别请郭清保、东方艾格油脂分析师陈丽娜、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3位分析师对食用油企业的利润进行测算,他们均表示尚有利润,但不多。
“没有停产就说明企业还有利润,”郭清保说,虽然现在进口大豆价格达到4200~4400元/吨,比10月份高出一两百元,但现在油企还是有利可图 的。”截至12月12日,测算的压榨利润是,进口大豆每吨100元左右,国产大豆每吨50元左右。不过,最近压榨利润确实下降了。如果国际大豆价格继续上 涨,企业可能会出现亏损,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周思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各品牌5L装大豆油大概在58元~62元/桶,即大豆油零售 价格为11600元~12400元/吨。而进口大豆价格为4100元~4200元/吨,豆粕价格为3200元~3300元/吨,按照进口大豆出油率为 22%、出粕率79%计算,加上加工等其他费用,每吨豆油的压榨利润尚在百元以上。
“那几家大公司不提价,其他小一点的豆油品牌要提价也很难,消费者不会买账,因此利润也就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北京市玉泉路市场信息部负责人刘敬亮告诉记者,个别企业停产应该是短期行为,而最近一段时间该市场上的食用油市场供应量和价格都比较稳定。
雷部长也表示,目前公司所使用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平均利润率为2%,即100元能挣2元。“因为公司产业链做得比较全,原材料也有保证,不可能亏损。”
春节期间是否会出现食用油荒?郭清保表示,国内现在库存比较高,供应充足且价格比较稳定,不用担心出现这种情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90

證監會暫停再融資 多家上市稱仍按計劃推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4666.html

證監會暫停再融資 多家上市稱仍按計劃推進

一財網 董來孝康 2015-07-13 18:18:00

證監會暫停再融資審核的消息“不脛而走”,投資者最關註的莫過於,那些正在籌劃或已發布非公開發行事項的上市公司,是否會“中途放棄”進而受到影響。但國新能源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對於公司來說沒有什麽直接影響。

據媒體報道,證監會發行部近日正式決定,首發和再融資均只開反饋會,初審會、發審會均停止。國新能源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公司雖然沒有接到證監會的正式通知,但已經知道此事。“會後有非官方通知。”

有業內人士指出,部分再融資項目暫停,對於正籌備或已發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下稱“非公開發行事項”)的上市公司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但多家上市公司並沒有打算將其非公開發行事項“束之高閣”。盤江股份相關人士就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公司的非公開發行事項還是按照計劃推進中。

融資仍依賴銀行貸款

作為“氣化山西”戰略的主力軍企業,國新能源擁有山西省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獨家經營權及200億立方米混合燃氣主導運營權,管網覆蓋山西省11市97縣(市、區),2014年營業收入逾55億元。然而,近幾年持續進行大規模資本投資,國新能源主要依賴銀行貸款進行融資,使其資產負債率“水漲船高”。

截止2015年3月31日,國新能源合並資產負債率為81.14%。國新能源坦言:“公司資產負債率較高,償債風險相對較高,為公司的未來持續增長帶來一定障礙。”為此,趕在2014年底,國新能源拋出了非公開發行事項,並獲得臨時股東大會核準,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0.1億元左右,扣除發行費用後9.1億元用於償還銀行貸款、1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一切似乎都在預料之中。證監會在2015年2月同意受理,並於4月底下發審查反饋意見。國新能源則於6月初發布公告,對證監會審查反饋意見進行回複。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6月中旬以來,一直“牛氣沖天”的A股遭遇“黑熊壓境”,從而節節敗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據媒體報道,證監會發行部正式決定,首發和再融資均只開反饋會,初審會、發審會均停止。

這對於國新能源來說起碼不是一個“好消息”。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國新能源的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和長期借款余額合計96.14億元,但貨幣資金只有12.76億元。

當被問及“再融資暫停審核,如何籌措資金償還借款?”時,國新能源相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公司還是依靠銀行貸款。據悉,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國新能源擁有近108億元的銀行授信總額,但近98億元的授信額度已使用,大約還剩下10億元授信額度尚未使用。

非公開事項繼續推進

證監會暫停再融資審核的消息“不脛而走”,投資者最關註的莫過於,那些正在籌劃或已發布非公開發行事項的上市公司,是否會“中途放棄”進而受到影響。但國新能源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對於公司來說沒有什麽直接影響。

無獨有偶,自6月9日起便停牌的盤江股份算是“幸運兒”,成功躲過了A股前段時間遭遇“斷崖式”下跌的災難。目前仍處於停牌狀態的盤江股份,正在籌劃非公開發行事項,對擬增資的控股某煤層氣公司項目的盡職調查、審計和評估等工作仍在推進中。

盤江股份相關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非公開發行事項還是在按照計劃推進中,至於其它信息還請註意公司發布的公告。

在A股正在下跌的7月3日,齊星鐵塔“逆勢”發布了2015年度非公開發行事項,擬募集資金不超過63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用於收購北訊電信100%股權及北訊電信專用無線寬帶數據網擴容項目。

齊星鐵塔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公司非公開發行事項仍在如期、正常推進中,至於具體進展如何還不便透露。

據悉,齊星鐵塔的非公開發行事項尚需獲得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及證監會核準。但齊星鐵塔也提醒投資者,能否取得上述批準及核準及取得時間存在不確定性。

在A股企穩回暖的7月11日,長城汽車發布了非公開發行事項,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68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的募集資金凈額,將用於新能源汽車研發項目、年產50萬臺新能源智能變速器項目、年產50萬套新能源汽車電機及電機控制器項目、年產100萬套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項目和智能汽車研發項目。

長城汽車表示,在募集資金到位之前,公司將根據項目進度的實際需要以自籌資金先行投入,並在募集資金到位之後按照相關法規規定的程序予以置換。但也強調,本次非公開發行事項尚需滿足多方審批同意方可完成。“上述批準或核準事宜均為本次非公開發行事項的前提條件。”

本報記者為此致電長城汽車董秘徐輝和證代陳永俊,但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不便接受采訪,只能聯系公司公關部,但長城汽車公關部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一位證券從業人士表示,從目前的公開報道來看,證監會只是停止了再融資的初審會、發審會,但反饋會正常進行,這其實是留了一個可以回旋的余地,最近幾個交易日A股持續反彈,一旦“牛市”穩固,不排除情況發生變化。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981

浙商銀行“手撕”國誠金融500萬風險保證金挪用說法 稱仍在賬戶被法院凍結

因受到關聯公司國陽財富兌付危機影響,2016年8月陷入投資人擠兌危機的上海國誠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誠金融”),在今年4月初再將浙商銀行拉入存管保證金挪用漩渦。浙商銀行也在4月6日發布公告,“手撕”國誠金融。

4月1日,為了“增強投資人對公司兌付計劃的信心”,國誠金融在其網站發布公告公示當前公司的受限制的資產信息,其中就包括在浙商銀行的存管保證金500萬元。

不過,根據國誠金融的公告稱,“2016年6月20日,我司依據《浙商銀行保證金存管協議》約定將500萬保證金匯至指定賬戶,同日,浙商銀行未經我司允許且事後未通知我司,擅自將上述保證金轉至浙商銀行內部賬戶,任由浙商銀行挪為他用”。

公告所稱的過程也較為曲折。國誠金融稱,2016年12月23日,浙商銀行主動找到公司,聲稱浙商銀行通過技術手段,使得公司存管資金躲過法院的查封,投資人訴訟凍結的僅是賬戶額度,非保證金。為了防止同樣事件再次發生,要求解除存管,將保證金盡快退回。同日,浙商銀行與國誠金融簽訂《終止資金存管業務合作協議書》,協議書約定,"我司應在2017年1月15日前結清全部的存管標,浙商銀行將保證金退還至我司指定賬戶專用於投資人的兌付。我司結清存管標後,浙商銀行卻拒絕履行保證金的退還義務"。

不過對於國誠金融公告中提及浙商銀行將500萬風險保證金“挪為他用”,浙商銀行在4月6日發布《關於對國誠金融發布虛假信息公告的聲明》稱,“這與事實情況嚴重不符,屬於虛假信息”。

同時,浙商銀行也表示,國誠金融根據與該行簽署的存管協議存入該行的人民幣500萬元風險保證金至今仍在該公司風險保證金存管賬戶,且該賬戶目前已被法院凍結。後續,浙商銀行將嚴格按照法律法規、法院指令及合同的相關約定進行操作。

2017年2月23日,銀監會也正式落地《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下稱《指引》),明確了網貸資金存管業務的定義,明確了網貸機構資金存管業務流程、職責,對存管人也提出了相應的門檻。要求存管人即商業銀行,不對網絡借貸交易行為提供保證或擔保,不承擔借貸違約責任。

銀行P2P資金存管也在加速落地,不過銀行對P2P資金存管也有自己的門檻,對相關風險保持警惕。正如浙商銀行與國誠金融之間的“扯皮互撕”,雖然銀行及時回應,但是難免傷及銀行聲譽,這也是不少銀行的擔憂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422

重陽投資撤回公募設立申請 朱雀投資稱仍在進行

4月12日,第一財經記者從上海知名老牌私募、重陽投資相關人士處獲悉,重陽投資已於近期主動撤回了公募牌照申請,現階段將專註於當前的私募業務。

證監會4月7日披露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行政許可申請受理及審核情況公示》顯示,重陽投資仍在公募申請名單之上,但最新進展仍停留在2016年10月31日,收到第一次反饋意見。這也就意味著,從彼時至今的半年內,重陽基金未獲得監管層的進一步反饋。

前述重陽投資人士告訴記者,重陽投資一直立足並專註於權益投資,相較而言,公募基金業務更為多元化。“經過反複討論研究,公司認為現階段專註於當前的業務,發揮自己的強項,有利於更好地服務客戶,體現’客戶利益第一’的經營理念,因此決定暫不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

“重陽投資多年來堅持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堅持’客戶利益第一’的經營理念。當前證監會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監管,加大對資管行業的規範力度,有利於價值投資理念的實踐,有利於資管行業的健康發展。”該人士表示,重陽投資將會繼續堅持自己的理念,不斷提高投資管理能力,為我國資管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12月。2009年6月,專註於資產管理業務的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2014年7月,重陽投資改制為股份公司,註冊資本為人民幣兩億元。2015年11月,上海重陽投資有限公司改制為集團公司。

據了解,基於資產管理行業的特殊屬性,重陽投資自成立起即采用合夥模式經營,合夥人會議是公司日常事務的最高決策機構。公司的執行事務合夥人、董事長兼首席投資官裘國根擁有二十余年的投資經驗,備受業界敬重。

大型陽光私募“私轉公”的浪潮始於2015年3月,蔣錦誌掌舵的上海大型私募景林資產采用股權收購的方式入股長安基金,拉開了“私轉公”浪潮的序幕。同年4月和9月,原北京大型債券私募、鵬揚投資掌門人楊愛斌聯手上海華石投資發起設立鵬揚基金,原上海知名私募、凱石益正資產總經理陳繼武聯手李琛以個人名義發起設立凱石基金。

2015年12月16日,重陽投資正式進軍公募,由上海重陽戰略投資有限公司和上海重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發起設立重陽基金。此舉在業內影響深遠,陽光私募“私轉公”的浪潮被推到最高潮。

隨後,“私轉公”的陣營陸續迎來百億級私募機構。2016年5月,上海百億級私募博道投資掌門人莫泰山同樣發起了設立公募的申請。2016年9月,另一家上海百億級私募朱雀投資也加入了申請公募基金的隊列。

“公司申請公募事宜仍在進行之中。”12日晚間,朱雀投資相關人士向記者回應稱。

就目前“私轉公”的情況來看,2016年6月,鵬揚基金獲批成立,成為業內“私轉公”的首例;2017年3月3日,凱石基金獲批設立,成為市場上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重陽投資已經撤回申請,博道基金收到第一次反饋意見,朱雀基金處於受理補正狀態。

據記者了解,此前私募申請獲得公募牌照,由於涉及到兩個業務之間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和輸送、內幕交易的風險,監管層審批慎之又慎。分析鵬揚基金和凱石基金“公轉私”的模式不難發現,兩家公司均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對原有私募業務產品的“切割”和轉移。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鵬揚基金和凱石基金對私募業務的處理方式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為其獲批“清障”的作用,私募欲做公募,大概率需效法前人,“一條腿走路”,這也讓部分公司存有猶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