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思考的碎片-- C2B遊戲新玩法 2013/01/15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7k73.html
這個思考源於@二元思考 的一個推。
去年年底在淘寶上參與過一個C2B的遊戲,當時還真沒啥感覺,看了@二元思考 的推後有點茅塞頓開。
當時的遊戲是這樣,一款新設計產品 推出 要求是200人訂購價格是399 300人訂購價格是299
數字是類似的未必精確。

大家預付100塊成交付全額。如果湊不齊200人退款。

當然最後結局是皆大歡喜到300人是否超過我還真沒關心。
我唯一知道的是到截止日那天訂單數增加最快。我是到280多人時候才下單的。

這個遊戲應該是基於信息時代的C2B 玩法,按照@二元思考 的說法是消費者驅動。

我這裡不繫統的先分析幾點:

1.這會導致成本最優。

其實做過工廠都知道量大未必是成本最優的。因為任何產能都有邊界。一旦需求量超過邊界。成本會有台階式增加。
比如我產能是100 你需求是101,那麼我就要擴廠,這就需要初期的資本投入。還要考慮到是否未來會空放產能等等因素。
這是其一。
其二類似模具這樣的半消耗品有一個使用極限,比如100次,超過就要重新開模具。這又會導致成本台階式增長。

按照如上的C2B的模式,其實可以做到成本最優。
200人時變動成本均攤比較高。300人是最優。這樣導致這個模式最後是最經濟。

另外一個層面的最經濟最優是資金方面的
原來的模式是大家存錢在銀行,企業問銀行貸款買原材料投入生產最後結算成本+利息+利潤賣給用戶。
現在大家吧錢直接存廠家,這樣資金有保證,個人不經意的零碎資金變成企業運轉資金。

2.模式的變化

這個C2B模式很類似外貿的大訂單模式

早前評論過。外貿和內貿是兩門生意。
外貿是生產型企業。是工業。
只要關心訂單和質量其他不用擔心。當然外貿的貨款回籠是大問題。

內貿是商業。
需要關心款式和渠道。外加產品質量和貨款。

現在C2B模式改變了內貿商業的模式,讓內貿變成了訂單模式。
企業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產品質量上。

3.不確定性+迭代

軟件開發有迭代這個詞。我是從@linan 這裡學來的。

其實C2B也可以有迭代。

簡單的例子就是服裝。廠家和N個設計師合作
推出N款服裝然後誰的訂貨滿了我就生產啥服裝。
其他事情一律可以不管讓市場自己解決。
這樣就省去了相當多的前期調研和買手眼光對銷量的影響問題。
也省去了所謂創新的風險

說到這裡我想到@sylvieluk 給我推薦的一個網站 覺JUE.SO
也算C2B的 一個實驗。只是這個實驗太小眾沒有足夠的量而且設計為主線。不是以工廠為主

4.適用範圍

A.大流量
 沒流量就沒一切
B.適合產品
團購適合服務C2B適合產品
C.馬太效應
對大企業合適因為針對的基本是創新的款式之類的不確定性。這個信任是基於對公司產品質量的信任而忽略質量問題和售後。
D.不適合翻修和售後服務多的產品
同上條。

大致能想到的就這四點。這個玩法我相信會比團購更成功。
社會的演化最優意思的是一種商業模式最後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區域。比如團購VS餐飲+電影票而且會日趨固定下來變成定勢思維。
話說團購餐飲我要更多感謝@柴迷認識他以後我才開始團購餐飲的。

所以C2B最後會演化成什麼現在最多是思考,估計1-2年內會形成特定的適用範圍,消費者思考定勢也會出現。

問題是如何搞錢呢?這個投資有毛的關係?
想到這裡我就擱筆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03

襪子專營:商業街專營店和百貨商場專櫃玩法大不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529.html

i黑馬 導讀:最近連續看到了兩個專營襪子的商家,但售賣的形式並不一樣。一家位於一號線四惠地鐵站旁邊的一條不算繁華的步行街上,一個叫@愛川襪子 的襪子專營店,聽起來就比較有回味感。另外一家,位於人流剛剛起來的朝陽大悅城,一個叫@再尚秀 的襪子專櫃,也佔了不算小的一塊地方。雙方的特色幾乎都一樣,幾乎囊括了各種樣式各種檔次的襪子。

撇開店的名字和它們兩家的情況不談,我們把重點放在商業街專營店和百貨商場專櫃這兩種形態上來討論。

最基本的一個問題是,襪子專營這個市場是否存在?毫無疑問,這個市場百分之百的存在!最顯著的明證就是你在那些管理不規範的地鐵站旁經常性的會看到擺地攤和夜市的小攤小販們,而其中你常常會看到專營襪子的小商販的身影。他們主要是賣一些假名牌,價格都誇張到了極致。他們的口頭語就是「看一看啦,襪子便宜賣了啊,十塊錢四雙!」售價2.5元再扣掉成本的一雙雙襪子都能撐起一個地攤,可以想見襪子的利潤會有多大!在地攤上,有三個因素起著核心作用:第一,價格便宜。第二,襪子分辨不出檔次,也沒人去細分分辨。第三,大家不太關心質量好壞。

接下來就該討論是在商業街開專營店還是在百貨商店開專櫃賣襪子的問題了。在假設商業街和百貨商場每天人流一致的情況下,潛在客戶的場景最常用一般有兩個。

一個場景是目的性非常強,就是想買襪子。這種情境下,不管什麼形式他們都會進去,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兩者都容易促單。值得一提的是,專營店可以在燈光和陳列上做些文章,專櫃基本上做不到。所以二者相比,專營店相較於專櫃體驗更好,相對買的概率更高。但對於目的性很強的人,究竟二者買的概率差距有多大,還需要說話。有這方面數據的朋友歡迎貢獻出來啊!

另一個場景是無目的的逛。這種場景在現實中更普遍。據經驗猜測,第二種場景比例肯定比第一種要多N多倍。我們都知道在互聯網上有個定理:每讓用戶多一次點擊,用戶流失率就會大大增加!線下專營店和專櫃的區別也一樣一樣的。加了一個有形的門,就是在強迫一次點擊!我們在百貨商場裡幾乎看不到哪個專營店有實物的門,而都是兩面敞開就是這個原因。在逛的情況下,開放式的專櫃更給人以親近感,走在商場裡大家已經「逛」了它的產品,而商業街裡的專營店則設置了一到門檻,把更多的「逛」的人擋在了門外。

龍真斗膽說下觀察後的思考:

第一,如果產品以體驗為主。這特指的是你把襪子當做外露的裝飾品來賣,比如長筒襪,情趣襪,那商業街專營店裡的燈光和陳列等都是最佳選擇,當然了價格上也要上來了。如果你非要把舒適性、純棉等也作為體驗,那我覺得也可以放在專營店裡賣,但效果好不好,個人是持消極態度的。

第二,如果產品以非體驗為主。那三個選擇:一,特別看重價格的,那地攤上解決是最佳方案。二,急需但要那麼點層次的,那隨便找個最近的超市或百貨商場買雙就可以。三,無聊逛街和想更多選擇的,百貨市場裡的專櫃。

第三,龍真認為線下襪子專營只能走高端路線。做高端專營店,把店開在高端百貨商場和高端商業街地區或許是少有的靠譜的選擇。襪子這種品類屬於內衣型消費品,個性化和差異化被認可比較難,質量和價格上要求都不高,與其他衣服搭配上講究不多很容易陷入競爭,高價的理由只是裝叉和禮品。滿足裝叉和禮品需求,那就要把產品放在裝叉人常去的地方等他們。而且從@維棉的倒掉看,在女士決策為男士買高端的襪子作為禮品這個事情上,滿足女性的送禮需求也絕對是一個值得放在戰略高度考慮的事。

第四,襪子專營線上比線下更有吸引力。做電商拼價格靠走量比較容易,淘寶上的襪子專營的幾個大店營收都異常誇張,獨立電商@男人襪創新的包年模式也不錯。

第五,線下襪子專營有一個重要前提:它旁邊一定要有N多家服裝相關的店面彼此配套!沒有服飾飾品這些周邊氛圍烘托,逛的人即使看到了襪子專營,也會自動過濾掉「這個商場或商街還可以買到襪子」這層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16

【每日一黑馬】有利網:整合線下小額貸產業的網絡金融新玩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593.html

項目簡述


名稱:有利網

上線時間:2013年2月25日

業務描述:網絡投資平台,擁有不限金額,較高回報率的特點。

團隊狀況:核心創始團隊3人,目前公司規模為20人左右

資本狀況:自籌600萬種子啟動資金


互聯網顛覆了很多領域,而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顛覆」之一,恐怕非網絡金融莫屬了。網絡金融的興起使得投資者可以有更多選擇,甚至可以繞開商業銀行這個媒介體系,實現「金融脫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網絡金融的出借人可以自行將錢在網絡平台上出借給其他人,而平台通過制定交易規則來保障交易雙方的利益,還會提供一系列服務性質的工作,以幫助借貸雙方更好的完成交易。

有利網的金融邏輯:網絡金融2.0時代

網絡金融目前大多是如人人貸這樣的P2P平台模式,但是繼承了互聯網「不斷創新」基因的網絡金融,處於一個不斷前進發展的過程中,而有利網就代表了其中一種新型網絡金融發展方向——利用互聯網信息化優勢,整合傳統金融行業資源,把原有產業資源在網絡中以新形式展現,從而對行業進行洗牌。

有利網的運作模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步驟:

1.有利網首先與全國範圍內的小額貸款公司合作,讓他們推薦小額貸款項目

2.所有由小貸公司推薦的借款人的按時還本付息均由小貸公司提供100%連帶責任擔保

3.有利網平台對借款人進行第二道詳細審核,將通過審核的借款客戶推薦給平台投資人

4.平台投資人對借款人的借款項目進行投資,本息保障的投資回報約為11-13%

2

在這個模式中,小額貸款公司不但為有利網推送小額貸款項目,還為有利網提供連帶責任擔保。而小額貸款公司也可以從有利網獲得巨大的好處,他們不但可以把自己手上的貸款人通過有利網推送給更多的投資人,完成大量的銷售額。還可以通過有利網降低壞賬率,與有利網合作的小貸公司現在的年壞賬率在1.2%左右,低於行業水平。

有利網的模式很輕,不涉及過多金融法律層面的東西,更像一個「小額貸信息聚合平台」,但是它產生的行業槓桿效應卻是巨大的,與傳統的P2P網絡金融借貸平台相比,有利網的金融邏輯更加具備互聯網屬性。它的模式在理論上可以對整個小額貸款產業進行洗牌,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顛覆傳統產業」模式。

有利網佔據的小額貸款黃金市場

有利網的模式是對小額貸產業進行整合,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且尚未得到開發的小額貸款市場,這個市場由510萬微型企業、4800萬個體戶、以及分佈於農村的幾億農戶構成。預計到2015年,中國小額貸款市場需求將達到3.3萬億元,按照現在小額貸款的發展,資金缺口為2.4萬億元。國家規定,小額貸款的合法利息需在人民銀行法定利率的4x以內,以目前的利率來看,小貸公司的合法利息收入在24%左右。加上服務費用,除去資金成本,小貸公司毛利在15%左右,完全可以覆蓋風險,在未來,小額貸款行業還將會快速發展。

具備金融基因的創業團隊

對比起一般的互聯網創業團隊,有利網的創業團隊顯得非常高富帥,而這種「高富帥」,也正是有利網的核心優勢之一——這個年輕的團隊有著豐富的金融經驗。在接受i黑馬採訪時,創始人劉雁南就表示,有利網的靈感來自於其對金融行業的多年觀察,他曾於2007至2010年供職於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的美銀美林集團位於倫敦及香港的投行部,並於2010至2012年供職於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TPG,他在工作中接觸了很多小額貸款公司,對這個行業的需求有著深刻的理解,所以決定做有利網為整個小額貸款行業服務。

而另外兩個聯合創始人,任用是創二代,是美國上市公司先聲藥業總裁任晉生的公子。吳逸然家族擁有房地產企業,他本人參與過10億元的房地產項目交易。雖然家庭財富對創業不一定是件好事,但是這三個人對金融行業的認識也絕非一般創業者可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26

蘇寧的互聯網新玩法

http://www.eeo.com.cn/2013/0619/245460.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葉林 遲有雷 已經進入電子商務4年的蘇寧云商決定全面互聯網化了。

6月8日,蘇寧正式開始全國範圍內實行線上線下同價,以一種零售新模式的形象展現在業界面前。在消息公佈之後,蘇寧副董事長孫為民被問及的最多問題便是:「是否是借六月的電商大戰作為炒作噱頭?」孫為民則再三強調,「關於線上線下同價問題」其實是蘇寧早在三年前便開始思考的事情,且在半年前便在為此次變革做準備工作。

蘇寧董事長張近東更是對外宣稱,「同價」不僅是蘇寧做O2O模式的基礎,也標誌著蘇寧云商模式進入一個實質性的實踐階段。在他看來,雙線同價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蘇寧互聯網零售的轉型傳統零售被互聯網同化已是大勢所趨,O2O融合零售將是實體零售轉型的必由之路,雙線同價只不過是開啟O2O零售之門的鑰匙,同時,實現云商的根本出路在於店商的互聯網化。

蘇寧副董事長孫為民稱:「今年的重點是將公司全面互聯網化。」這也意味著這家成立23年的線下零售巨頭,正式和發展4年的線上電商開始融合。

「被迫」轉型

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原來想像,無疑是令蘇寧痛下決心的主因之一。蘇寧電商業務去年全年銷售額達183.36億元,同比增長210.8%。反觀門店業務,蘇寧可比店面(指2011年1月1日及以前開設的店面)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2.38%。

這應該是蘇寧第四次感覺到互聯網的速度了,而且來自內部。如果說易購的發展帶來的影響只是左右手互搏的問題,那麼外面的世界——其他B2C電商已經天翻地覆的變化。

京東商城2012年銷售額已經突破600億元,天貓商城「雙十一」單日交易額更是達到了132億元。雄踞上海的易迅在騰訊的照顧下,成立了騰訊電商控股公司(ECC),專注運營電子商務業務。國美也在嘗試業務多元化,擴大規模體量。這些直接競爭對手讓蘇寧感受到了「威脅」,有人說蘇寧此時不得不做出最後一搏了。

張近東也曾在多個場合表示科技武裝蘇寧的決心。「沒有哪個傳統零售巨頭的老闆能夠像張近東這樣對新事物接受、反應的如此迅速。」中國電子商務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管理團隊的決心從某種意義上決定了這個商業方舟未來的走向。

早在今年2月,張近東曾在內部一次講話中對蘇寧的這場轉型有過暗示,「不是同行的人會成為同行,不是競爭對手的人會成為競爭對手。」孫為民對此的解讀是:「O2O模式就是互聯網,蘇寧就是互聯網公司,這就意味著蘇寧今後的競爭就是跟互聯網公司的競爭,那就要按照互聯網公司的玩法去做事。」

隨後,蘇寧宣佈組織架構調整,並將上市公司名稱「蘇寧電器」改為「蘇寧云商」。這種創新的云商模式即指「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其目的是整合蘇寧前台後台、融合線上線下,服務全產業、服務全客群。圍繞云商模式,蘇寧實施了組織變革、系統開發等一系列內部變革,解決線上線下同價的渠道融合、資源共享、成本核算三大課題。

而組織架構的調整是企業戰略的投射。接下來就是蘇寧醞釀已久的線上線下同價策略,摒棄渠道之分。對此,蘇寧內部進行了近半年的籌劃、規劃和系統建設。

「過去線上線下是兩個渠道,並運營了將近3年,而兩個渠道是兩個公司、兩個組織,兩個品牌以及兩個運營體系,從今年初開始,公司就已經把這樣的格局作了重新梳理,即變成一個公司、兩個窗口、兩個平台,共享後台的存貨、物流、信息和服務。」但在運行過程中,孫為民逐漸感受到,兩個渠道融合的最終瓶頸還是「同價」問題。

而「同價」的背後實則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的問題。一方面是把實體店裡給消費者提供展示、體驗、服務的這些功能,和在網上購物時的這種隨時隨地的便利性,這兩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這兩個平台又開始共享同樣的庫存、商品、物流、服務,為此,這種模式,從綜合的體驗和銷售來說,應該是一個成本效率更高的一種運行模式的問題。

新玩法

早在去年「8.18」期間,蘇寧在北京以3C品類為突破口,試點線上線下同價,其最終取得的效果獲得了公司的認可:同價之後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利益,也使得蘇寧在銷售等方面的總體增長達到4—5倍。而此次蘇寧將線上線下同價的戰略推行到全國,無疑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蘇寧云商總裁金明也表示,同價的背後關係到供應商的整合、系統的切換、物流體系等一些問題。

此次蘇寧線上線下同價,不僅無條件與蘇寧易購的網上價格相同,同時也參照國內其他電商企業價格,借助其後台信息系統,將門店與線上相同的商品成交價鎖定,門店每1-2小時會通過POS(銷售終端)查詢價格變動情況,如發生變動,門店會第一時間將相應商品的價格進行更換。

據稱,同價之後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除了價格以外,還有配送服務的便捷。蘇寧為此專門開發了商品尋源系統,如消費者在門店看中一款產品,門店暫時無貨,系統將自動搜尋距門店最近的物流倉庫,快速匹配到店時間,消費者可選擇自提或配送。

另外,在此次組織變革的過程中,蘇寧已經在做各種新考核。「線下的店面已經開始充分利用互聯網本地化營銷、社交化的傳播方式,並利用互聯網的移動終端開始拚命地去推蘇寧易購上的商品。」孫為民說。這主要源於公司已開始把網絡的銷售作為門店員工的個人業績考核,且目前實體店的銷售情況不再單一計算店面產生的銷售,其輻射區域裡的所有線上銷售,都屬於店裡的銷售,並全部記入考核中。

如今的融合更像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公司、一個組織的融合。目前蘇寧線下門店的員工已經開始使用微信、微博等這種社交化的傳播方式發展客戶。這些社交網絡的傳播力度使得蘇寧不得不開始使用新的考核方法,並設定新的激勵機制。

蘇寧相信,這種全渠道,全成本的核算方式則更加體現出成本的優勢。「網上的引流成本越來越高,三年前一個人的開發成本是60、70塊錢,現在已經是三百元,融合是不是節約了成本?」孫為民說。

據瞭解,蘇寧將會於6月底實行免費開放平台的重大變革。而有關開放平台的戰略,實際上是把蘇寧的這種模式進一步放大,讓蘇寧易購的平台能夠對更多的各個區域的零售商提供一種互聯網零售的服務。

在同價問題的整合方面,蘇寧先後與各個品類的供應商進行深度的溝通和交流,最終得到大多數供應商的認可。對此,孫為民解釋稱:「無論線上線下,任何一個供應商都會借助和依賴蘇寧的平台;同時,蘇寧的線下渠道,本身就是培育供應商品牌的載體。」當然,蘇寧的盈利模式並非是經銷差價這一種唯一的盈利渠道。孫為民認為,在此基礎上最少會有3個新的盈利點,比如給供應商品牌的平台展示、蘇寧的物流價值以及對整個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問題。」

隨著蘇寧開放平台的建設,供應商的數量會越來越多,對於供應商的金融服務自然會成為蘇寧的盈利模式之一。尤其是一旦蘇寧面向大量的中小供應商時,供應鏈融資就會成為蘇寧最大的利潤來源。在孫為民看來,蘇寧轉型之後,未來可以開拓利潤空間會越來越多,完全不用拘泥於傳統的方式,也不必規避互聯網,「只有全面融入、擁抱,最後打造新的平台,開拓新的模式,產生新的盈利點,才是互聯網的新玩法。」孫為民稱。

挑戰

儘管「線上線下同價」只是蘇寧云商戰略落地的開始,但這更像是蘇寧現階段必須要做的選擇,困難和阻力自然不可避免。孫為民並不否認短期內肯定會犧牲一部分線下店面的利益,蘇寧曾做過一些內部測算,在實行線上線下同價以後,店面的總體毛利率在階段性過渡中確實會出現下降,但並不會出現大幅度的下滑。「市場競爭中的毛利,本身是動態的。」孫為民認為,這是由商家、廠家之間的競爭、整個行業品牌的維護等因素共同所決定,而同價策略的實施,根本上還是要打造一個新的模式,另外,就是要徹底打破互聯網的低價神話。

互聯網目前的低價,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行業作為跳板來進行經營的,也就是說利用投資補貼消費的方式,形成了某些單品在某些時間形成的低價問題。孫為民稱,蘇寧會使整個行業把線上線下兩個渠道都當做正常的渠道來對待。

最終能否落實執行線下線下融合的問題,顯然並非易事。蘇寧云商在傳統門店業務時代,從上至下,是將組織紀律,服務文化貫徹始終;而易購是互聯網產物,追求自由,分享甚至略帶叛逆的文化。一位蘇寧的內部人士說,就好比在蘇寧門店和易購的員工之間,「門店的人會認為易購的人過於散漫,缺乏組織和紀律,而易購的人調侃對方過於骨板和教條。」

「我們現在已經在做文化上的研究和改變。」上述人士稱。如今也能看到的變化是,在易購內部,員工終於可以不用穿正裝、打領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23

流量生意新玩法(上):線下抓流量、線上去消費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356511
昨天一位創業者同我說,很喜歡與我們談項目。我說作為投資者,我們是抱著交流與學習的心態來的,所以大家比較輕鬆。這是我們真實的想法,與創業者交流,我們也在向創業者學習。

創業者的創新力量是無窮的,而且創業者更懂行業,作為投資者都需要虛心學習。同時,佔用了創業者的時間,也應該給創業者帶來價值。投資者的優勢是看得多,可以給創業者聊聊外界對行業的認識、目前的趨勢、以及公司戰略建議等等。這也是我們每次聊項目都會發表自己看法的原因,我們真怕耽誤創業者的寶貴時間。

今天要談的主題也是受到一位創業者的啟發思考的。希望其他創業者能從中進一步深入,設計出性感的創業項目。

尋找線下的流量藍海

創業者傳統行業的營銷出身,有十多年的營銷經歷。前幾年機緣巧合,進入到一家互聯網軟件公司做營銷副總,也算搭上了互聯網的邊。前年出來創業,主要做一些團購相關的服務,掌握了大量商家的資源。於是去年就開始了啟動了本項目的創業歷程,嘗試從線下給線上帶來流量。
項目的使用場景是,你在某咖啡廳看書累了,發現桌邊有一個小廣告:「來自巴西的原產咖啡豆,原價299,現價199,'掃一掃'立即快遞到你家」。你打開手機,掃碼後就進入商品的相應頁面,整個購買體驗就是電商的標準流程。二維碼除了包括商品的信息外,還包含了這個咖啡廳的唯一代碼,分成用。
這裡的商業邏輯是這麼玩的,咖啡廳是一個線下「碼商」,咖啡豆的線上運營和配送是「電商」,創業者承擔的角色是「運營商」。這三方的關係是,「碼商」負責挑選自己認可的產品貼碼、相當於一個商品零售點;「電商」負責提供產品以及電商服務,相當於商品廠家;「運營商」負責整個技術平台的搭建、選擇更多品質「電商」入駐、尋找更多「碼商」分銷,相當於商品分銷商。三方都會從199元的收入中得到合理分成。
本項目因為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採用的是自有專利碼,以及自已的App和商城。這裡不討論這個優劣勢,我們先聊O2O。
用戶的購買行為是否成立?
這個商業模式比較有意思,但首要條件是用戶的購買行為要成立。我們分析這樣的購買行業更精準、到達率更高,同時因為有物理場景,用戶的信任度會提高。
設想一下以下幾種場景,你在咖啡館時購買咖啡豆的衝動是最大的,在看地圖的人買門票的需求是最大的,在火車上買旅行箱、充電寶的可能性更高。電商因為不是實時收到商品,很多購買行為都需要場景觸發。另外,用戶在線上平台選擇物品時,品類太多已經不再是優勢,很多人需要更精確的產品推薦。這也是蘑菇街等的需求所在,所以利用好線下的物理場景、物理流量優勢來引導線上消費,是有很大需求和可行性的。

模式的商業價值

用戶有需求了,那就是如何平衡商業模式中各方的利益了。分析一下商業模式對各方的價值。

1. 平台型電商需要新的流量入口。幾年前淘寶等數據的高速增長,來自於中國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的網民數量增長。但目前互聯網上的流量已經形成生態系統,人口紅利差不多了,所以接下來淘寶的數據應該沒有那麼喜人了。現在各大平台都在爭流量入口,拿淘寶來說,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流量入口,另一方面又不想自己的入口被人掐住,所以對蘑菇街等又愛又恨。移動互聯網來勢兇猛,巨頭們都想提前佈局,加上手裡都有點錢,所以大量收購事件發生。抓線下流量這事平台也已經想到,如一號店就在上海地鐵口布過虛擬超市,掃二維碼的用手機購買。效果一般,場景與產品沒有強關係、一號店的超市屬性等都是因素之一。目前只有微信掃一掃才是抓線下流量的最大入口,怎麼玩看騰訊了。

2. 線上賣家需要自己的流量入口。這位創業者覺得項目的最大需求還是在電商。淘寶的流量再大,也只有一個櫃檯。淘寶萬億銷售額,但分到700萬賣家身上,平均每家只有14萬銷售額。這也是為什麼淘寶的店小二很吃香,電商們都想在櫃檯上佔據一個位置。畢竟這些商家中,能上聚划算的這種高流量入口的不多。而且淘寶對商家的要求也不少,導致我遇到過近億銷售額而沒什麼利潤的電商。所以淘品牌們已經在尋求新的出路,開線下直營店、加盟店的,尋找新的電商分銷渠道等等。而線下鏈鎖門店運營又是另一個生態系統,許多電商不適應鎩羽而歸。所以如果既能抓住線下的場景和流量入口、又不改變他們原有的系統,對這些電商賣家們是求之不得的。

3. 線下商家的增值服務。最近很多創業咖啡館都叫苦,掙了名氣虧了錢。我們也給很多咖啡館計算過,確實很難掙錢。一天100的人流量,對許多小咖啡館來說已經很不錯了。拉更多的人流量,對一個小小的咖啡館來說要求過高了。所以都在想如何提高客單價,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創業咖啡館搞活動要收一定費用的原因,他們確實不易。現在只要在桌上貼個二維碼,服務員推薦兩句就可能帶來不錯的收入。推算一下,提成30元/單*100人*5%轉化率*365天=54750元,淨利潤、很輕鬆哦。你還可以想想從「運營商」那裡拿什麼產品返點高、轉化率高,反正只是貼個碼。線下商家自己搞全套如何?採購、庫存會折磨你頭疼。

4. 傳統媒體的出路。這個商業模式對傳統媒體同樣有吸引力。很多雜誌的發行量才幾萬不到,與品牌廣告商的議價能力很弱。這些媒體可以針對自己的用戶群選擇合適的產品,貼在的雜誌上。比如上海鐵道出版的「新商旅」可以貼一些手機充電器、景點紀念品、特產等針對商旅人群的、高附加值的產品。對傳統媒體而言,這個模式一方面嘗試成本近乎為零,另一方面也有借鑑先例。最典型的莫過於電視購物,以前也有人在報紙夾縫中放產品介紹和直銷電話。但電商發展起來,應該轉換一下方法引來新春天。

如果你仔細解剖,會發現上面每個點都不新,許多人已經在嘗試甚至嘗試過。但很多模式都是在微創新上不錯迭代,只有量變才會形成真正的質變。這就是創業的魅力!

明天精彩繼續:從這個案例談一下趨勢,同時談談微信掃一掃、淘寶天貓會怎麼幹這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58

流量生意新玩法(下):從中看趨勢、樓友觀點互動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367779

考慮到很多朋友的期待、以及時效性,昨天先發了週五「B座12樓」無界沙龍的紀要。今天接前天《流量生意新玩法(上):線下抓流量、線上去消費》一文,再展開談談。從這個創業案例,也說明幾個趨勢:

1. 線下廣告模式也將從品牌向交易傾斜

互聯網廣告目前主要的模式有CPM按展示收費 : 主要是門戶網站的廣告,CPC按點擊收費 : 百度的主要廣告模式,CPS按銷售分成:蘑菇街等的模式。從廣告效果看CPS肯定是趨勢、也是商家最不心疼的廣告支出,但CPS模式就要求廣告更精準,這也是大數據重要價值的一部分。移動互聯網的屏幕特性,決定了CPM模式很難,所以移動廣告模式一直沒有大的突破。但移動互聯網的人機對應、位置信息、碎片時間、用戶規模等非常具有殺傷力,給大數量和CPS模式帶來新玩法。

分眾媒體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跟隨者,加各種類型的雜誌也層出不窮。許多廣告主資源反而顯得更為珍貴,有資源的廣告銷售人員在市場上非常吃香。許多雜誌發行量只有幾萬份,但整個運行成本倒也不低,如何能一年收到幾百萬的廣告費是個大問題。所以這些傳統媒體也在尋求新的收入來源,引入CPS對其來說嘗試成本非常低,多印一兩頁而已。相信以後像機場、高鐵上的雜誌會向交易型轉變。

2. O2O機會無限,新玩法:線下抓流量、線上去消費

我們理解的O2O,就是用互聯網技術或思維去幹傳統行業或實體線下的創業項目。目前O2O的項目玩法都是,線上抓流量、線下抓收入。項目模型很簡單,即通過互聯網免費產品吸引大量的用戶,有了龐大的用戶基礎後,再從這些用戶挖掘商業價值,如提供增值服務或增值產品。這個模式一是要短期裡積累龐大的基礎用戶,二是要提高用戶轉化率。比如春雨掌上醫生,免費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後,提供收費電話問診服務。這種方式從線上對應線下商業,也只是剛剛開始。誇張一點說,線下有多少行業,移動互聯網就有多少創業機會。

前文中的這個項目案例,思維是反向的。我從線下抓流量,讓用戶到線上去消費。首先是利用了移動互聯網的特性,將物理場景應用到位。其次,線下的流量更為廣闊,人一天在線下場景中的時間肯定大於上網時間,商家們沒有必要再去搶用戶在網上的時間了。最後,跳出傳統互聯網的模式慣性,用移動互聯網的思維來創業。很多移動互聯網用戶,都從來沒用電腦上過網,或者只會通過導航網站看新聞。這類用戶的行為模式完全不一樣,不能用以前的思維模式來推演。不妨試試新玩法,說不定有驚喜。

~~~樓友觀點~~~~~

上一篇發出後,很多朋友發來精彩評論,這裡摘錄部分觀點,同大家分享。

@kongbob關於這個模式中,線上電商的營銷成本會不會太高?

1:線下商家只是提供了一個場景,可是每單獲取的收益很高。這是計算在線上商家的營銷成本裡的,還和銷售量線性掛鉤。2:創業者提供技術和服務,那麼收取的佣金分成想必也不會低,這一部分也是算在線上商家的營銷成本當中。3:雖說將線上商家類比為商品廠家,可他畢竟不是原廠商。相較於從前,這樣整條線拉長了兩倍。這樣的商品售價會有誘惑力麼?線上商家的利潤能得到保障麼?4:這樣的模式,是否讓淘寶這樣的平台去做更加合適。它可以吞下所有的營銷成本,再集成打包成一個線下的變種聚划算來兜售,這樣是否更有可行性。

12樓:營銷環節會不斷優化,現在電商的用戶獲得成本也不低。

@Darren

微信目前還處在擴展用戶階段,但隨著用戶量 的增多,它必將進行各種商業運作。我這裡主 要從它的掃一掃功能進行了一些思考, 以下是可能的一種o2o的實踐方式。

微信向廣大商家提供產生二維碼的客戶端,讓商家可以方便的將實體商品的信息存入二維 碼,同時商品信息也會通過客戶端傳入微信 後台的服務器。買家通過微信的掃一掃功能就 可以讀取二維碼對應的商品信息,更多商品信 息來自於微信對商家自己應用的連接,也 就是說掃完後買家將在微信上看到商品的詳細 信息(包括商品描述,展示圖片等)。買家在 微信上選擇商品的顏色、數量等銷售屬性 和物流相關屬性後可進行下單操作。下單完成 後,統一進入微信本身提供的支付環節,順便 它可以推它自己的支付應用——財富通, 當然也必然整合其他的支付方式。

支付完成後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商品的詳細信息到底誰來管理,大賣家可能有自己的商品展示應 用,本身可以維護大量的商品信息,包括商品詳情展示。 但是絕大多數的中小賣家都不具有這個條件, 那麼要保證他們也能夠玩起來,微信必然要來 承擔這個角色。微信可以直接提供這樣一個商 品發佈 和商品展現的接口,賣家只需要根據微信的要 求提供各種商品信息的錄入即可。

總結起來就四步: 1. 讓二維碼和商品綁定 2. 買家掃一掃二維碼 3. 通過微信查看詳細商品信息 4. 完成下單支付

12樓:實際不複雜,淘寶或拍拍真接給每個商品頁生成二維碼網址。掃碼後直接打開商品頁,通過微信支付完成。微信5.0的支付功能網上已經有爆料說不錯。

@welfred


線下流量確實是藍海,文中說的項目的大方向沒有錯,一些公司也開始這麼做了。有一個問題是他們用專利碼,應該只有他們的APP可以掃,也就是我買個東西還要裝他們家的APP,勢必會大大降低轉化率。傳統媒體如華西都市報幾年前就做過類似嘗試,有一個配套的App叫做魔碼就是干這個的,實質效果並不是很好。目前二維碼有點氾濫之勢,看到後都懶得去掃。比較看好微信5。0版本,實現了支付功能,增強了掃一掃功能,只能寄希望於微信完成閉環,並給開發者開放更多功能。

12樓:對自有專利碼我們也不太看好。微信5.0掃一掃和微支付確實會有很大殺傷力。

@小康


就說一點  感覺掃一掃有點麻煩   能不能直接點一下就進到掃一掃頁面或手機對著二維碼就自動進入到掃一掃    就像坐在車上網上面一堆准就掃到了,感覺想的太多了

12樓:嗯,以後估計長按Home鍵就是掃一掃了:)。

@魔碣


不管是微信掃瞄信息,還是pc端上網,用戶對於產品的認知及比價,才是最關鍵的。文章中的創意只是創造了一種新穎的形式,客戶會有興趣掃一掃,但下單與否,取決於產品的品牌及性價比。正如電視購物,如果商品價格真的給力,商品能與時俱進,打敗京東與天貓,也不是什麼難事。

剛才突然想到這樣一種玩法,生產廠家可以為自己貼碼,然後與電商合作。假設您去朋友家作客,發現一幅很漂亮的電子相框,您只要掃一掃,電商就會為你配送。我個人覺得,有時候客戶自發的需求,比我們引導產生的需求,轉換率要高太多了。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購物的便利及途徑,把客戶所走過的每一個場所,都變成「超市」,他只要願意,就掃回家吧!

12樓:嗯,應該是趨勢,商品上直接有商家直營網站的二維碼,即掃即買。

@春天的邊緣


從線下引流到線上聽起來是個好主意,但需要線下有足夠的流量才行,過低的轉換率,可能利潤還抵不過團隊費用,百分之五的轉換過於樂觀

12樓:線下的流量還不夠大啊!商業模式會演進,對很多商家只是打印幾頁紙貼一下,成本很低的。轉化率真就看場景中的產品挑選了。

@Vicki紮紮跳

貌似不是每類商店都能植入吧.

12樓:當然。

@V.R夜涼


咖啡店的利益點不成立,算上轉化率後每個月產生的分成利益相對於自身銷售是很少的,誰會為了這點利益去冒險讓客戶以後都自己泡咖啡而不再來店裡喝呢?而且只是幫人帶新客的一錘子買賣,客戶後續再買跟咖啡店沒有半毛錢關係,沒有形成閉環,咖啡店的固定客流被挖掘光了,店也就沒有價值了。解決方案1.做關聯性強的異業合作互不傷害。2.像賣保險的業務員一樣對實體店,客戶後續訂單終身份成制。

12樓:擔憂過度了,買咖啡豆的需求與去咖啡店的需求很不相同吧?不然,星巴克還賣咖啡……

@Givemeaname


商業模式是一個好難的問題,不過他們還自己做編解碼果真是投入了,這樣流水100人,即便服務生推薦,有多少人願意買呢?有多少人可以立即在尚不成熟、不快捷的移動支付上付錢交易呢?其他解決方案應該都不好,因為大多數消費者都希望自己下單是在一個相對隱私的環境下。求高明解答

12樓:轉化率還真不好說,誰做誰知道。但消費者下單這個環節隱私環境肯定不是關鍵。

@lee_leon


雖然看評論噴的比較多,但是我還是贊文中這個方式的。雖然可能這個例子舉得漏洞頗多,但是核心問題還是論述到位了的。我相信會有人不斷去嘗試文中的方法,直到找出那個性價比和場景最好的突破點。畢竟,現在這個時代,淘寶已經開始略顯老態了。

12樓:兄弟說得好,淘寶需要更多流量入口。相信他們也會考慮這種商業模式,而且對他們而言只要將導購返利的網址能生成二維碼即可。

@labassLost


仔細想了下,覺得這個事情有可能現有的平台電商就可以做了,撮合產品相關性強的商家,互為廣告主或提供廣告位,只不過這些商家目前都為線上的,將來可以發展線下的 (很多人闡述過了,菜鳥,蘇寧廣場什麼的)。這個應該是微創新的風險吧,容易被覆制和超越。

12樓:是的,平台更有優勢。但平台也需要線下運作團隊,還有細化領域,創業者的機會和戰鬥力是無窮的。

@劉不才


看著挺美好,實際上估計沒效果??直接當場在店裡買不就可以?為什麼還要再繞道線上?

12樓:對店而言多品類的商品採購、庫存是麻煩的事。貼碼更靈活,什麼事都不用自己幹,賣得不好就換碼而已

照片為週五無界沙龍現場,壽遠提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734

社交關係套現:能成為互聯網主流玩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015.html

最近艾瑞發了一個「社交視頻報告」,在圈內引起一些反響,大家好奇的有幾點:一是獨立出一個所謂的新領域,規模一年好幾十億;二是有幾家悶聲發財的公司,六間房、YY,天鴿,年收入從三五億到十億不等,個個都盈利,比優酷之類年年虧損的視頻大佬們日子好過多了;三是這些企業是怎麼賺錢的。

這裡說的社交視頻,和以前講的視頻社交,或者視頻社交化,是兩個概念。字面上看很像,容易弄混,其實,意思和內涵差別卻不小,就像最近更熱的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阿里干的是前者,中農工建做的是後者,都是金融那點事兒,但本質和玩法,卻不太一樣。

看這種報告,我個人還是對一些數字感興趣,行業規模,用戶量,主要公司收入等等。摘幾個艾瑞報告裡的數據跟大家分享。社交視頻是從視頻網站演化分支出來的,2012年規模是22億,今年有可能達到31.7億,他們大膽預測了三年後將達到101億。用戶規模,去年過了1億,今年估計會到1.39億,目前中國互聯網用戶將近6億,只能說初具一些規模。

傳統視頻網站的話,說說優酷土豆吧,今年一季度淨收入5.16億人民幣,營收規模不小,但淨虧了2.325億,如果樂觀點看,優酷土豆淨收入還在增長,虧損面在縮小,但總歸一直沒能正經盈利過。據說,優酷也準備做社交視頻,估計是看到這種業務能帶來不錯的現金流和收入,至於能不能玩好,這就像中農工建能不能玩明白互聯網金融一樣。

這些,我相信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還是對怎麼賺錢更感興趣。所以,本文說下這個事情。六間房、YY我瞭解多一些。2010年,各公司剛從金融危機緩過神兒來,我跟六間房CEO劉岩長談過一次,當時他跟我講的幾點,讓我印象很深刻。

第一,劉岩當時告訴我,六間房盈利了,但盈利不算太多。當時將信將疑,因為六間房剛經過痛苦的資金危機和大裁員。他跟我聊的最多的,還是六間房秀場和前景,當時秀場還在摸索和嘗試階段,這也是現在提到社交視頻時,經常被說到的一個產品模式和盈利模式。

第二,他跟我講,創新很快樂,也很痛苦,被飢餓感逼的,壓力很大。「視頻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原創思維,誰火學誰,學YouTube,學Hulu,永遠用別人的概念和模式在做。但他堅信一點,只要踏踏實實把產品和業務做好,一切自然就來了。」這是他的原話。

這幾年,我和劉岩時不時還有交流,也看著他們一點點悶頭鼓搗,除了完善「秀場」這種在線演藝的模式,他們還做了線上線下互動的大型歌唱選秀、演唱會,還買了中超的轉播權等等,貌似差別很大,實際上,都是在圍繞社交和視頻,嘗試構建一個新型的生態關係鏈,並且這個鏈還得能賺錢。有些能看明白,有些也是云裡霧裡。但劉岩就是這麼個人,愛琢磨,愛嘗試新玩意,別人都反對的事兒,他就非想試吧試吧,有點屌絲范兒。

當年的行業洗牌,死掉一堆視頻網站,六間房活了過來,而且現在活的越來越滋潤。重新引起人們關注,和社交視頻有很大關係。那麼,社交視頻裡最主要的秀場模式,是個什麼東西呢?微博做個例子,微博讓每個人有了一個自媒體,如果你有能力經營好,那它就是一個可以影響別人的輿論陣地,現在微博活的躍度大幅下滑,始終也找不到怎麼賺錢,其實跟它無法建立強社交關係有關。

多說幾句微博,還是想說明秀場。秀場是一個視頻直播平台,每個人在秀場上擁有直播的房間,簡單來說,就像一個直播網絡直播電視台,那些俊男美女的主播們,可以唱歌、表演吸引粉絲關注,積累人氣。一個人在房間裡直播表演時,下面會有幾萬、幾十萬人觀看,這個時候,這種直播間,就和一個地市級電視台具備了同樣的收視規模,還可以在線互動。

這種生態關係,如何賺錢?像六間房秀場,以前六間房跟優酷、土豆一樣,是B2B型的,靠企業付廣告費,現在,基本轉向了C端,靠個人用戶付費,佔到總收入的90%。YY、天鴿的盈利模式基本類似。

個人付費的過程是這樣:一個漂亮女主播唱歌很好聽,慢慢吸引了很多人關注,大多數人是免費看熱鬧的,但這裡有一部分人,願意花十塊錢,通過六間房虛擬貨幣「六幣」,點播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或自己聽,或送給別人,主播唱了,這筆點歌費,就變成六間房和主播可分享的收入之一。然後,點歌還不算,有的用戶還願意送虛擬的鮮花給主播,五塊錢一隻,以表支持和喜愛,跑車,飛機,航母,這些都能送。再然後,通過送虛擬的禮物,用戶等級不斷增加,不同等級會帶來一定特權,就像QQ一樣,可以踢人,可以坐著跑車登場,這些特權就是用戶在社區裡地位的象徵,慢慢就形成一種社交關係。六間房每天能賣掉幾十萬朵鮮花,這些虛擬禮物成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劉岩喜歡用兩個例子說明這種關係,他也講過多次。唐朝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方式是詩歌,李白在當時就像今天的邁克爾•傑克遜,詩歌在當時是無法賣版稅,李白靠詩歌成名,靠影響力得到支助,可以到所有飯館吃飯不花錢;當年梅蘭芳唱戲也是,最大收入不是門票,而是依靠用戶的打賞。還有,六間房曾經為某超女舉辦兩場在線個人秀,第一場採用買門票的方式,結果只賣了5000元的票,3天後改成一場網絡生日會,結果虛擬生日蛋糕賣了30萬。

實際上,秀場是一種非實名社區,與微博這種偏實名註冊的社區有很大不同,現實的身份,你是公知,你是教授,你是老闆,在這種非實名社區,都不好使,就像通過微博很難建立強社交關係一樣,而非實名化,更容易建立強社交關係,也容易利用關係套現。這是所謂社交視頻的內在邏輯,從這個角度看,之前人人網和56融合,把社交+視頻嫁接到一起,只是在內容層面,進行了互通,關係構建上並沒有實質突破,所以,現在看,整合效果很有限。事實上,如果優酷土豆,也是以內容思維,來做社交視頻,可能結果也不會太理想,沒有抓住實質和核心。

六間房秀場也從PC端,開始向Pad、向蘋果iOS平移。未來,這都是抓取新用戶的發力點。還有些點也值得關注下,劉岩提到,下半年的線上線下選秀活動《唱戰》,今年還要大力做,去年和MTV合作,打了個基礎,今年可以擴大對傳統音樂產業鏈的影響,商業價值鏈的開發空間會更大。包括,劉岩還提到了「廣告庫存」,轉型做社交視頻後,六間房的企業付款廣告已很少,但還有可挖的空間,當一個主播的直播房間有十萬觀眾時,適當插播廣告,都將有可能,用戶體驗也不會像傳統視頻那樣強干擾,廣告庫存會釋放出來,這將是未來可挖掘的空間。

再說下YY。YY去年上市後,大家從其財報裡發現了一塊新業務:YY音樂,今年一季度這塊的收入1.168億人民幣,YY音樂其實就是類似六間房秀場的在線演藝業務,雖然做的晚,用戶規模不如六間房,但這塊的成長性很漂亮,給遊戲等業務也帶來不錯的粘性。

不管是怎樣的叫法,叫社交視頻也好,叫秀場也好,叫在線演藝,現在,這個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早期的公司要守住並擴大陣地,互聯網新貴和巨頭們,也要進來分一杯羹,悶聲發大財的階段已過,未來,要真刀真槍的拼實力了,到底怎麼拼?核心肯定不是燒錢,過去那種拼資本,而是拼誰更懂用戶,更懂如何玩轉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905

Mixbit問世!YouTube倆創始人鼓搗出視頻新玩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402.html

MixBit 的網站上這樣寫道:「YouTube 要關了。與其坐在那裡不動,我們認為你需要一個新的網站,不只是看有關貓的視頻,而是可以……一起創造它們!」它的宗旨就是:為有創造力的人群提供一個可以一起協作、創造出更加人性化的視頻原創內容。

它有哪些產品功能與特點呢?

——用戶可以上傳16 秒長的視頻。

——和 Vine 不同的是,用戶可以對短片(包括他人製作的內容)進行編輯,同時還能將多段視頻組合在一起。用戶最多可以對256段短視頻進行再創作,製成一段60多分鐘的長視頻。

——最終的作品可以通過Twitter、Facebook、Google+和MixBit進行分享。

——用戶無需登陸自己的賬戶就能對自己錄製的視頻進行相關操作,並能對所有MixBit公佈的視頻進行編輯和再創作,因為所有MixBit用戶都是匿名的。也就是說在MixBit視頻分享平台之上,用戶是沒有身份認證的。

赫利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MixBit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視頻上傳分享網站,而是一個注重編輯和再創作的視頻平台。赫利認為自己創辦MixBit的根本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利用用戶錄製的視頻,並將用戶表達的內容作為重點。

星傳媒體消費者主管勞拉·卡拉捷奇(Laura Krajecki)表示:「無論是Twitter還是Vine都順應了當下年輕消費者熱衷『玩視頻』的趨勢,他們喜歡編輯之後分享視頻。MixBit能讓用戶編輯視頻,這是個不錯的市場切入點。」

MixBit已發佈iOS版,Android版會在幾個星期後跟進。該項目已由谷歌旗下風投Google Ventures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24

【乾貨】國內手機遊戲不同題材、美術、玩法的用戶特徵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79.html

總體看,題材決定了用戶群的年齡段,美術風格也決定了用戶年齡分佈,越強調數值的產品女性用戶越少。

首先看下卡牌類的主要產品,來看下值得關注的點。

1)動漫題材卡牌遊戲用戶偏年輕化

 

《百萬亞瑟王》:這款卡牌遊戲男性玩家佔比高達92.37%。而更加奇怪的是,這款遊戲是所有卡牌遊戲中,低年齡段用戶最多的,10-19%歲佔比達到了25%。

《忍將》《魔卡幻想》:這兩款遊戲的用戶年齡段分佈趨同,10-19歲、20-29%用戶群是主力用戶群。

這三款與動漫題材有關的卡牌遊戲,整體用戶都偏向年輕化。

2)武俠和三國等歷史題材相對高年齡段

《萌江湖》《大掌門》《武俠Q傳》《逆轉三國》《三國來了》,這5款遊戲分別採用了武俠、三國題材,《名將無雙》則為混搭穿越。總體看,採用武俠、歷史類題材的手游產品用戶群普遍偏高,主要表現就是30歲以上年齡段用戶佔比較大。

3)Q版有助於降低用戶年齡段

《萌江湖》《武俠Q傳》採用討喜的Q版,相對來說降低了用戶的年齡段,但整體因為採用歷史題材依然是用戶群年齡偏高的產品。

再來看下MMO、塔防類手游產品的情況

 

1)題材相對多樣化。

列表中的手游產品,均未採用三國、武俠題材,較多採用了歐系題材。

2)塔防類遊戲用戶群相對偏高

COC、《小小帝國》這兩款遊戲的用戶群年齡段分佈相對偏高。

休閒手機遊戲

 

1)三消遊戲兩種不同的用戶表現

《天天愛消除》在表中男性用戶佔比最高,而Candy Crush Saga則是女性佔比最高的手游,這兩款三消遊戲走向了2個極端。

2)比分數的、和比過關的

這張表要總結個共性,就是按時間來玩遊戲、有最終分數的數值型休閒遊戲,男性用戶更多。

而以通過關卡為主要目的的休閒遊戲,在表中女性用戶更多。

3)休閒遊戲的年齡段分佈更加均勻

表中較多休閒遊戲在低年齡段有較大的比例,整體普遍用戶群分佈較為平均,做到了老少咸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40

媒體「裂變」錄:《創業家》雜誌轉型玩法實地觀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805.html

《創業家》家的基本玩法可以分解成三個步驟:

依靠媒體(雜誌、微博、網站)打造影響力→與目標讀者(創業者人群)發生聯繫→為創業人群提供服務

《創業家》只有四分之一的收入來自紙媒廣告,六成以上來自創業服務,其它來自新媒體上的整合營銷。現在,網上已經對《創業家》的媒體轉型之路有著各自討論,而要更好的理解《創業家》媒體轉型模式,應該更加深入,進入這個龐大的「新媒體巨輪」內部一探究竟——他們究竟是怎麼做的,在做什麼。

1.記者不再是記者

創業家把記者不再定義為記者,而是「資源聚合的紐帶」,創業家內部正在幫助記者進行這樣的轉型。以創業家教育產業資深美女記者T為例,現在T負責起了「教育行業師徒賽」,依託自己多年的行業經驗和人脈資源,在「師徒」的框架下,讓該賽事具有融資、經營指導、行業人脈聚集的創業服務功能。

創業家內部認為,記者是與產業創業者以及行業大佬發生關聯的載體,如果只作為行業「傳聲筒」將是對記者這個職業能接觸到廣闊資源的浪費,他們期望能激發出記者潛在的行業價值、服務價值,讓記者利用自己的行業資源和經驗,去為行業創業者和資深人士提供更多服務。

2.不會做創業服務的記者,不是個好項目經理

創業家內部,用讓記者去主導創業服務產品的方式,實現媒體向創業服務的轉變。

以9月初創業家即將舉行的「教育行業師徒賽」為例,T依靠自己做記者時在教育行業裡積累的資源,邀請了徐小平、李學林、學大教育創始人金鑫、學而思聯合創始人曹允東等教育行業大佬,成為「師徒賽導師」,然後用自己多年在教育行業的行業經驗,吸引優質的教育初創企業參賽。

在創業家的體系裡,記者應該是創業服務者、行業分析師、項目經理、賽會主持,甚至投融資服務的綜合體……

3.給你一個記者,你能撬動一個行業……

記者被很多人詬病為「萬精油」,但是也因為「萬精油」的特性,讓記者可以兼顧多種工作,成為多功能的創業服務者。在我的觀察中,T美女基本一個人的力量就組織起了教育行業非常有影響力的賽會。

因為採訪過行業大佬,與他們有聯繫,所以她可以化身公關,去邀請一些公關公司都很難邀請的行業大佬;因為有行業影響力,所以可以吸引足夠的教育行業創業項目參賽;因為具備產業分析能力,所以可以對「師徒賽」的質量有把控,甚至可以為賽會產生的投融資提供服務。

所以,創業家單靠一個記者,就可以聚合以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整合的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