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悲觀之說 左丁山

2008-12-11  AppleDaily


 

股 市升吓跌吓,跌吓升吓,走勢十分飄忽,都唔知想點。內地頻頻出招,希望盡量保八(即8%增長),但溫總啲招數,按報紙報導,未免傾向「務虛」,例如加快調 整經濟結構、優化金融制度之類,至於何謂調整、如何優化,冇乜詳細講清楚噃,最實際嘅莫如大幅度減息一點○八厘,A股居然冇反應,可見內地股市虛怯程度。 港股要睇A股去向,睇美股去向,本身失去自主能力,顯得十分被動,我哋就即使有錢都唔敢買股。

呢日下午茶時間,見到四位不同行業人士,左丁 山趁機攞料,先問證券行老闆B:「喂,趁低撈底,買啲高息股,有冇着數?」老闆B搖頭話:「我勸你唔好嘞,我哋公司嘅生意日少,孖展客借錢比起九月初少咗 九成,雷曼破產後,股價冇晒常規,好難估。我哋啲散戶全部去槓桿化(deleveraging),意味投機資金失蹤,股市點會炒得起?況且美國失業率日 高,裁員不絕,我好擔心香港同內地出口在○九年會好疲弱,影響盈利,故此往績P/E(市盈率)絕不可信。你唔好撈底嘞,睇定啲,過咗年至算。」

財 務A搭嘴:「我同意B老闆所言o架。我間財務公司客戶嘅破產個案,喺十一月比九月高出六成,破產增長率之高,令我吃驚,我已督促夥計全力吼實客戶還款情 況。」破產增加,一啲專做債務重組嘅律師會偷笑,跟住問電器商前輩L:「家電、音響器材生意如何?」前輩L答:「好難做,大家鬥減價,生意多而利潤微薄, 想話加價就會失去市場佔有率,進退兩難。」

 

保險Y就話:「賣產品回歸基本步,最簡單嘅壽險最受歡迎,根本冇客仔再同我講投 資相連、基金等產品,只怕一旦遇上頑疾或意外,老婆仔女唔知點算好,以我經驗睇,呢啲係悲觀情緒當道嘅時候,客戶恐怕前途未卜,就會傾向買一份壽險。」四 人一人一句,充份顯示市道不景,聽完之後,搵唔到好理由,去說服自己入市撈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40

明燈之說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2301


 

首先呢,明燈或者燈神之說只是戲言,當講下笑,唔使太認真。

 

不過「明燈」這一個概念,在一些含機會率的遊戲中(例如賭搏、投機等),是有一定重要性。



 

 

 

 

 

 

 













 

由於可能有些人不太明白何謂「明燈」,我貼了以下一段電影片段,充份解釋何謂明燈,勝於長篇大論。

objtag="";if (DetectFlashVer(10,0,22) || (!DetectFlashVer(10,0,0) && DetectFlashVer(9,0,159))) document.writeln(objtag); else document.writeln(playerupgrade);



明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Consistency。如果唔係次次都對或者錯(至少在某一個 time-frame 裏面[神燈也會有油盡燈枯的一天,至於如何判斷明燈的壽命,那是另一議題]),咁樣是無法成為明燈的。因此我對大C 是否明燈,我尚未能判斷,雖然有某些情況他的確頗有燈味。(維基百科對大C 的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2%88%E6%8C%AF%E7%9B%88&variant=zh-hk

objtag="";if (DetectFlashVer(10,0,22) || (!DetectFlashVer(10,0,0) && DetectFlashVer(9,0,159))) document.writeln(objtag); else document.writeln(playerupgrade);



 

對於逆向投資,有些人搞錯了觀念,例如有人認為:「逆向思維」只是提供一個投資決定的大方向,但買入時機也是十分重要的...........

 

但其實,逆向投資的精粹在於,我們靠逆向思維來判斷操作的 timing(時機)。「別人恐懼我們要貪婪」,本身就是 timing 的判斷。我在上一篇,講了一大堆傳媒如何成為逆向投資的「明燈」就是如此意思。

 

那當然,投機/逆向投資絕對涉及風險,明知是一場勝算很大的搏弈也是有風險,沒有人叫你拿身家出來賭的。審視自己實力、控制注碼、適度分散投資是恒久的風險管理策略。
objtag="";if (DetectFlashVer(10,0,22) || (!DetectFlashVer(10,0,0) && DetectFlashVer(9,0,159))) document.writeln(objtag); else document.writeln(playerupgrad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3

國稅總局網站刊文:“死亡稅率”之說,嚴重誤導了社會公眾

本文轉自國家稅務總局網站

作者: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 李萬甫

日前,有關媒體相繼報道“死亡稅率”問題,有關人士認為,“死亡稅率――當前經濟持續低迷的真實原因”,“稅率之重,接近企業的‘死亡線’”,“我國長期實行重稅主義的後果,就是經濟動力和活力的下降”。歸結起來,其核心要義就是:稅負過重嚴重影響企業生存空間,是導致經濟下行壓力的主要原因。情況果真如此嗎?

一、“死亡稅率”之說,嚴重誤導了社會公眾

源自有關媒體的報道,“當前我國企業實際稅費負擔接近40%,對企業來說意味著死亡。”或稱作“死亡稅率”。這一說法的提出,足夠吸引社會公眾的眼球,激起了社會公眾特別是企業界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緒宣泄,引發社會公眾對稅負問題的誤解,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所謂的“大部分企業利潤率都不到10%”與“30-40%的稅費負擔”存在怎樣的內在關聯?需審慎對待,尚難以簡單評價!至於30-40%的“死亡稅率”是“我國當前經濟持續低迷的真實原因”這一結論,嚴重曲解和低估了導致經濟下行壓力的深層次原因。

實際上,形成經濟增速下滑的誘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體制因素,又有制度因素,也有市場環境變化的因素。如果按照這一邏輯思維,是否可以這樣遞推出:只要企業稅費負擔降低了,經濟下行壓力就會得到遏制。顯然,經濟運行狀態的轉變遠非這樣簡單。至於“中國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事實上,我國宏觀稅負近些年來一直穩中有降,特別是一系列減稅降負措施的陸續出臺,企業的稅負大大減輕,但同期經濟增長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由最初的兩位數的高增長到目前6.7%的增長。可見,簡單推論出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之間負相關的結論,是不能成立的。

二、正確看待宏觀稅負的水平

宏觀稅負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口徑,通常結合政府收入構成狀況,分為大、中、小口徑:大口徑宏觀稅負是指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按照IMF統計口徑測算,2012—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接近30%,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42.8%,也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33.4%;中口徑宏觀稅負是指稅收收入和社會保障繳款之和占GDP比重,按照OECD測算口徑,2012-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23.4%,而2014年OECD國家平均水平為35.5%;小口徑宏觀稅負是指稅收收入占GDP比重,2012-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18.5%左右,並逐年下降,按照IMF數據測算,2013年發達國家為25.9%,發展中國家為20.4%。

此外,我國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高新技術企業適用15%稅率,世界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126個國家標準稅率平均為23.7%,歐盟國家所得稅標準稅率平均為22.1%,OECD國家平均為24.8%;我國增值稅標準稅率為17%,還有13%、11%和6%的低檔稅率,實行增值稅國家標準稅率平均為15.7%,歐盟國家增值稅標準稅率平均為21.6%。

綜上可以看出,我國的宏觀稅負水平總體上還是比較低的。當然,由於不同稅種的計稅依據不一,稅率設定不同,對企業而言,衡量企業稅負的輕或重,不能簡單片面只看稅率的高低,稅率並不等於稅負,應當從多維度綜合衡量。

三、稅負的結構性分析

從稅負構成及承擔者來看,我國企業承擔了90%以上的各種稅費,個人承擔的各類稅費占比不足10%。一方面是由目前我國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所決定;另一方面也使企業對稅(費)負敏感,尤其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盈利能力變弱時,企業自然會感覺稅費負擔重。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險稅(費)占比較高,企業直接負擔的稅費顯得並不高。

從稅負的轉嫁性來看,收費往往與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有關,與企業具體的經營活動相關聯,難以轉嫁;占我國稅收收入比重三分之二左右的流轉稅,由於依附於價格,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可以實現轉嫁,納稅人與負稅人分離,企業只履行繳稅義務,並非負擔者。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會導致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總稅率”指標計算的企業稅負虛高。至於流轉稅的累退性,可以通過稅制結構優化完成,但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四、完善我國宏觀稅負的幾點思考

一是推進清費立稅進程。加大費改稅力度,切實將適合稅收形式征繳的收費項目、基金項目改為稅收;在大力推進稅制改革的進程中,適時將某些收費項目並入到稅改方案中,統籌實施;在構建財稅體制框架結構中,通過費改稅,健全地方稅體系,確保地方財源穩固。

二是加大減稅降負力度。在明晰政府事權和規範政府支出的前提下,控制政府規模膨脹,減少政府對社會資源的強制占有和使用的份額,著力把握好減稅降負主基調,為刺激企業投資增長、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擴大消費能力,預留空間。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以及相互間資源占有和分配使用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地位,為企業和市場松綁,為經濟發展增添活力。

三是逐步提高直接稅的比重。借營改增減稅之機,進一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加快推進個人所得稅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改革,積極研究房地產稅立法,擴大企業所得稅稅基,規範稅前扣除。通過稅制改革,為政府實施精準調控預留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711

供不應求之說 有誤導之嫌

1 : GS(14)@2017-12-24 01:45:1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619&issue=20171223


【明報專訊】後天便是聖誕節,2017年也即將完結,雖然近月銀行拆息急升,但似乎無礙樓價指數繼續破頂,現在大家都說供應仍然緊絀,所以後巿仍是易升難跌,而本周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首份《長遠房屋策略》(以下簡稱長策)也剛出爐,運房局長陳帆表示,目前政府所覓得土地,即使能如期推出建屋,未來10年亦只夠興建23.7萬伙公營房屋,距離長策28萬伙目標尚欠4.3萬伙,「係有一個落差」,似為香港未來樓宇繼續長期供不應求作出註腳。

長策按最新需求推算,2018/19至2027/28年度的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繼續維持46萬個單位,與前任特首所訂目標一樣,而政府在2014年重新制定長策當時訂立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8萬伙。之後政府每年底會更新「未來10年期」建屋目標,2015年及去年調低供應目標至46萬伙。

長策只是目標 不擔保有「進展」

有意見批評長策的新目標仍維持10年建46萬伙是「零進展」,不過,長策一向提出的是「目標」,應按巿場及環境而作出調節,並不一定要有「進展」,若發覺未來房屋需求減少,就算是調低目標仍未必不適當。

另外,政府和業界仍普遍強調搵地困難,目的可能是藉此加強民意支持政府搵地的努力,不過正如前理大教授林本利早前指出,有關說法,只會加劇港人加快買樓的意欲,反而助長推升樓價,對發展商和業主更有利。

灌輸「搵地難」印象 反推升樓價

其實,香港的土地真的不足夠嗎?政府評估發展商現持有新界農地面積不少於1000公頃,而《明報》根據公司年報等資料,各發展商也持有大量未開發農地,如恒基(0016)持有農地主要分佈古洞北、粉嶺北等,涉及面積達4490萬方呎,新鴻基地產(0016)則有2800萬方呎,而新世界(0017)和長實(1113)也各有約1740萬和1340萬方呎(圖1),單是這四家發展擁有的未開發農也合共已超過1億方呎,若以3倍地積比、平均建500方呎單位計算,這些農地在補地價後已足建60多萬個私人住宅單位,已遠超長策的未來10年包括公私營的房屋總供應目標!

土地不足說法 值得斟酌

當然,也有評論指政府的預測往往出錯,就如差餉物業估價署每年都會估計未來一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但當年尾「埋單」之時,卻會往往不達標,如2014至2016年,私人住宅落成量便分別較年頭預測的落成量少11%、15%,以至20%,都是未能達標,所以認為雖然運房屋每季給出的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潛在供量雖然不斷增加,都只是美麗謊言,既然供應不達標,那樓價自也難壓下去。

新一屆政府落成量料達標

不過,今年首10個月私宅落成量已有14,135伙,僅較原來預測落成量17,122伙相差17%(圖2),則若計入最後兩個月會落成的數字,今年能夠達標的機會便相當高,事實上,上屆政府意識要真的下功夫搵地增加供應,也要時間去完成目標,看來,由今年開始,政府預期會增加的供應量不會再容易交不到差。

根據屋宇署最新發表最新數據,2017年10月全港共有6個私人住宅項目動工(按屋宇署接獲上蓋建築工程動工通知為準),總共涉及2720伙,較9月份的915伙增加1.97倍;而今年首10個月累積動工量達18,725伙,較去年同期的16,773伙增近12%,創2001年以來新高(圖3)。

綜合以上數據,假若香港樓宇沒有新的因素出現而再刺激需求急增,而其實供應確較之前大大增加,說香港樓宇會繼續長期供不應求,似乎有點誤導。

做人民幣定期 收息回報高過收租

現在買樓,不是自住,便是作投資用途,投資不外乎希望樓價上升或藉放租物業求取租金回報。不過,現在一般住宅的租金回報只有2厘多,隨近月銀行拆息不斷攀升,就算是採用拆息按揭,供款利率也已超過兩厘,扣除利息開支後收租其實冇乜肉食。朋友外匯專家盧楚仁便說,中國資金流走似有效遏止,人民幣也已回穩(圖4)甚至有升值動力,現在敍做一年期的人民幣定期隨時可收4厘息,可能較買樓收租更吸引。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