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事無常,「三好」為主,倉位為輔——談談行情和倉位 今天行情異動,不少朋友發消息給我讓我談談下跌的邏輯以及未來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3838463

今天行情異動,不少朋友發消息給我讓我談談下跌的邏輯以及未來怎麽看。但現在還要談什麽呢?如果要說下跌的原因,表面上能說出來一大堆。比如中登所新規、成交量瘋狂到1.27萬億(外資出逃、產業資本大減持,“大媽散戶”接盤)、融資盤的"margin call"(融資余額即將破萬億。根據瑞銀測算融資余額上限為1.3萬億),但這些都不是核心,不過是幾根稻草罷了,因為這波上漲就是資金+政策預期的推動,沒有什麽基本面支持,所以今天這樣的瘋狂大跌也沒什麽意外的。下跌的原因沒得談。

至於邏輯,我對10月份這波行情的發展邏輯早就在《大家期待中的牛市是怎麽樣的?重申“無牛市”觀點http://xueqiu.com/9769652619/33627901》以及《哪里便宜“點”哪里http://xueqiu.com/9769652619/33774874》等文章中闡述的很清楚了。當然在A股這種不把自己變成神經病就不能炒好股的地方,在大家都那麽有錢和任性的情況下,要什麽邏輯?大多數時候談論的邏輯不過是投機時安慰自己的借口罷了。所以邏輯更沒什麽好談的。可能也就只有像我那麽傻的人,才會在A股認真嚴謹的講邏輯,信常識,努力找到好公司,時刻想著逆向投資用合理低估的價格買入。比如之前破2000時我高喊銀行股為首的低估值高ROE的大藍籌已經封殺了A股指數的下行空間了,壓根沒人會理你,大家都在布局小盤股呢,只有我這個傻子早早的布局了大藍籌,現在卻還被人唾罵成大空頭,甚至馬後炮(雖然我也承認我過早的預判了個股大熊市)。現在我這個傻子又開始喊布局港股了(不管是不是牛市已經開始了,港股的一些藍籌股都是值得慢慢布局的),而大家現在應該都在忙著玩A股吧,畢竟之前那麽多人告訴我:不要在意大盤的點位,而應該看個股的價值。按照這個邏輯,現在下跌後價值更低估了,應該加倉買(當然也有墻頭派在忙著清倉)。至於總是逆向投資的我,就不瞎折騰了,現在低倉位就很清閑,A股就看看戲了,等我認為有價值的時候再慢慢買。

至於未來的發展,短期看,雖然晚了幾天,但石化雙雄作為“藍燈籠”,百試不爽,今天收盤近300個跌9%以上的。不過從趨勢上看,每次出現巨量的頭部,基本上都不是最終的頂部,所以不排除指數還會沖擊新高,畢竟這種瘋牛行情,不做一個雙頭也說不過去(當然也可能沒有沖高了)。但有沒有新高又有什麽關系呢?完全不會改變股市整體高估的本質,僅從整體市場的估值來看,我認為在註冊制徹底推廣的一兩年內,是很難再看到牛市了。所以長期的觀點我已經表明很清楚了:堅持個股大熊市的觀點,但並不過分看空指數(大藍籌),只是經歷這一次暴漲,大藍籌恐怕也要歇息許久了。

扯了那麽多閑篇,最後說點幹貨吧。不得不感嘆一下,世事無常,人生有時候就是那麽奇妙。可能前一秒你還在後悔是不是減倉太多做錯了;而後一秒你就要後悔為什麽不再多減一點了。

很多人經常會面對這樣一個困惑(當然我也困惑過):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要如何取舍?比如從長期的角度看,一些優秀的成長股和低估的價值股仍有著非常不錯的前景,但從短期看,因為極端的情況出現,成長股也好價值股也好短期可能面臨很大的調整或者持續跑輸市場。
這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未來與現在哪個更重要?長期和短期利益如何取舍?我始終覺得偏向哪一方的選擇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應該問自己:倉位是否合適?

其實個股也好,大盤也好,漲跌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你對倉位的控制。我一直認為,除了分析好生意好公司以及通過人性和市場資金趨勢判斷好價格外,資產的合理分配能力也是同等重要的(不論是小散戶還是大資金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從去年開始堅持不懈的披露自己的倉位管理。除了向未來的潛在的合夥人展示外,更是想告訴大家資產配置/動態平衡的重要性。比如為什麽非常看好的標也不能全倉,到底要怎麽去控制好每個股票以及每次加減倉的持倉比例?這都是需要不斷磨練才能得出的答案。在這一點上@sosme 前輩是我學習的榜樣。

另外,在滬港通後,A股的全球化已經徹底開始,資產配置動態平衡將會不再是針對A股內部的了,所以我們更需要思考“哪里便宜去哪里”這個問題了(這也是我打算布局港股的邏輯之一,8折的石化、85折的銀行、6折的油服等等一大堆便宜貨,總歸先要買點來壓倉底,然後再按趨勢慢慢的加,現在就怕南下的資金還沒等我買夠就放量了)。

PS.最後說點題外話,也有不少人善意的勸我,說我應該多發揮自己的優勢,靜下心來研究個股基本面,少一點大勢扯淡和倉位策略。

我也知道,自己在三季報後基本上沒有什麽個股的深入研究了,我更知道投資的重心是什麽。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早就說過好多次了,借這個機會再說一次吧。減少公司基本面研究的主要原因是現在我根本找不到值得研究的A股公司,A股現在沒有註冊制,沒有退市,各種體制是爛的一塌糊塗,而小盤股的估值更是高高在上。在我能力圈內的所有符合好生意好公司的標的幾乎都不滿足好價格了(甚至遠遠偏離),而現在更是連我無奈重倉配置的低估藍籌股也已經開始了一輪瘋牛行情完成了大半的估值修複。那麽對於我來說,現在的A股除了看看戲、寫寫文、吟詩作樂外,還能幹什麽?大家何不一起圖個樂子,何必那麽認真呢?反正在A股認真你就輸了,談基本面你就輸在起跑線了。

當然接下去如果A股遇到一輪個股大熊市(現在也有一些關註的標的),那麽我就會自動回到以前研究個股的那個我,在此之前我要不看戲,要不就做做港股。大家不必擔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66

【幹貨】香港航空:以中港航班營運為主的小型航空公司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05

【幹貨】香港航空:以中港航班營運為主的小型航空公司,香港市場份額14%排名第二



總部位於香港的香港航空是一家致力於大陸與香港之間往來的小型航空公司。隨著兩地交流的不斷密切,公司的業務也是蓬勃發展,公司2013年營收達到85.4億港元,其中客運收入占6成以上。本打算年底上市的香港航空最近也是打算推遲到明年1月掛牌上市,不妨讓我們先睹為快,一探究竟,瞧瞧這家航空公司的特別之處吧!



1.核心關註
1.1公司競爭力、盈利能力與成長來源
(1)競爭力定位

中港航線競爭激烈,香港航空市場份額為14%,位居第二,低於國泰航空和港龍航空的合計市場份額51%。

(2)盈利
2011年-2014年前5個月,公司客運收入占比為62.40%-65.20%,貨運收入占比為18.90%-27.20%,飛機經營租賃租金收入占比為11.60%-15.30%。燃油成本是最大的經營開支,占比在30.10%-35.90%之間,凈利潤率在3%-6%之間。

(3)成長
香港航空未來收入增長主要來源於隨機隊擴充帶來的客運、貨運及經營租賃租金收入增長,凈利潤增長還將有賴於公司燃油、維修等方面的有效成本控制。

1.2 所在行業未來態勢

(1)中國仍將為進出香港的航空旅客單一最大來源地,預期其旅客量2013年-2017年複合年增長率為7.3%。

(2)國內經濟增長降速預計將影響中港航線市場增長,疊加中港航線競爭加劇和內地高鐵替代因素,中港航線市場收入增長疲弱。

(3)2014年6月16日以來原油價格下跌,航空公司燃油成本壓力縮減,有利於提高經營利潤率和凈利潤率。對於香港航空這種沒有開展燃油對沖的航空公司來說,油價下跌對盈利能力提升作用更明顯。

1.3 重大不確定性

(1)經濟增長速度降速過大,影響香港航空公司收入增長。
(2)油價反彈影響公司盈利水平。
(3)重大疫情等突發事件容易給航空公司造成階段性影響。


2.公司簡介

香港航空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基地設於香港的全服務網絡航空公司,主要聚焦於中國市場(全球最大及增長最快速的航空旅遊市場之一)。根據ICF報告,2013年按旅客市場份額計,香港航空為香港第二大航空集團。根據ICF報告,2007年至2013年,按香港平均每周離境航班數目增長計,香港航空是增長最快的航空公司。公司客運量由2011年的180萬人次增加超過一倍至2013年的410萬人次,以客運量計,公司香港市場份額由2011年的3.4%增加超一倍至2013年的6.8%。

公司以香港國際機場為樞紐,定期客運航班服務亞太地區26個目的地,中國定期客運航線網絡覆蓋18個目的地。公司目前持有空運牌照局就全球193個目的地頒發的牌照,使公司有機會就客運及貨運服務安排往返該等目的地的定期航班。

香港航空在目前所服務的許多市場均占有領先的市場運力份額。截至2014年8月,根據ICF報告,在公司所服務15個中國二線城市中的七個及五個中,香港航空分別是運力份額最大及第二大的航空公司,而該等城市已躋身2013年增長最快的中港航線之列。香港航空在該等快速增長航線從競爭對手中奪取市場份額的能力是公司快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截至2014年5月31日,公司平均機齡約為2.4年,是全球主要國際航空公司中最年輕的機隊之一。截至2014年5月31日,機隊由40架飛機組成,其中公司營運23架飛機(包括18架客機及5架貨機)及分租17架飛機(包括14架客機及3架貨機)。公司計劃2018年12月31日前增添31架營運飛機。

3.股權架構

此次發行前後,HKA Holdings、鐘先生及蒙建強是直接及間接控股股東。HKA Holdings、鐘先生及蒙建強也於香港快運(一家香港低成本航空公司)直接及間接合共持有約44%權益。

此次發行前後,海南航空、海航集團、海航投資、大新華航空、海南省國資委、China Energy Development Limited是直接及間接主要股東。

圖示:此次發行前的股權結構


4.主營業務及盈利結構分析
4.1 業務系統

公司主要收入來源包括客運收入、貨運收入及經營租賃所得租金收入;主要客戶包括旅行社、貨運代理及租賃公司飛機的其他航空公司。公司最大的客運客戶及貨運客戶分別為海航旅遊及海航航空,這兩間公司均為關連方。香港航空所有客運航班均以香港國際機場為始發站或終點站。

主要供貨商包括飛機燃料供貨商以及飛機租賃服務、飛機零部件、地勤服務及客艙餐飲服務的供貨商。公司的經營開支總額中最大組成部份為飛機燃油費用。除燃油費用外,公司經營開支也包括著陸、停泊及航線開支、飛機及其他折舊、飛機經營租賃的租金、飛機維護開支、雇員工資、薪金及福利、餐飲開支以及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

圖示:公司業務系統

4.2 業務構成

香港航空經營業務包含客運、貨運和飛機經營租賃。

(1)客運服務包括定期航班和包機服務。

香港航空主要從客運航班服務產生收入,營運18架客運飛機,每星期經營超過513架次客運航班,往返中國目地的每周定期航班約占每周航班總數的62.2%。

公司經營跨越七個亞洲國家和地區覆蓋25個城市的26條航線的客運航班網絡,26個目的地中的18個位於中國。

2012年-2014年前五個月,定期客運航班收入保持26%-43%的增長。

圖示:截至2014年5月30日香港航空客運航線網絡

圖示:定期客運航班收入變動
香港航空所有客運航班均以香港國際機場為始發站或終點站。根據ICF報告,2013年香港國際機場共運送旅客約59.9百萬人次,以2013年總客運量計,為全球第十一大機場。2012年-2014年前5個月,香港航空客運量增長率為33%-64%。

圖示:客運量變動

香港航空也向獨立第三方旅行社提供客運包機服務,一般與旅行社訂立為期短於一年的包機協議,各旅行社負責支付固定包機費用。包機服務並不向公眾人士開放售票,而僅通過旅行社出售飛機座位。包機服務有助提升飛機利用率、降低經營成本及提高盈利能力。

香港航空可提供抵達超出現有網絡的世界各地目的地的客運服務。截至201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為前往中國及其他國家及地區九個目的地的企業、政府或旅遊團提供462次客運包機服務。2012年-2014年前5個月,包機服務收入波動較大,2013年大增116.38%,2014年前5個月下跌100%,不過包機服務收入僅占客運收入比例不超過3%。

圖示:包機服務收入
(2)香港航空通過定期貨運航班、貨運包機、貨機及客機機腹貨倉提供貨運服務。

貨運服務包括一般航空貨運服務,以及為需要特別處理的貨品及材料(如易腐物品、活體動物、貴重物品、易碎及危險品)提供特殊航空貨運服務。截至2014年5月31日,公司經營5架A330-200F貨機,也利用定期客運航班及包機的機腹貨倉向客運服務所覆蓋的其他目的地運送貨物;定期貨運航線為香港與亞洲九個國家及地區的12個目的地之間,也可向全球範圍內超出定期航班網絡所覆蓋目的地的地點提供包機貨運服務。

2011年-2013年,定期貨運服務收入占貨運收入比例為81.20%-91.60%,貨運包機服務收入占貨運收入比例低於10%。
  
圖示:貨運收入構成及變動
圖示:截至2014年5月31日的貨運航線網絡

4.3 機隊規模、租賃及來源

(1)自營機隊規模:自營機隊由23架空中巴士組成,平均機齡2.4年,有利於降低維護成本。

香港航空目前僅以空中巴士A320及A330系列營運飛機。公司通常以窄體A320飛機飛行往來中國各城市的航線,以廣體A330飛機飛行往來中國、日本、東南亞及臺灣地區各城市的航線。A330-200F貨機則用於貨運業務。由於公司所營運的機隊僅由空中巴士飛機組成,且因系統、操作及維護程序以及對機組成員培訓計劃的相似性,公司在維修費用和員工培訓投入方面享有優勢。

公司所營運的機隊於2014年5月31日平均機齡約為2.4年,而根據ICF報告,2013年12月31日,港龍航空、國航、東航及南航的平均機齡則分別為12.3年、5.8年、6.0年及6.0年。根據行業標準,飛機的實際運行壽命為20年至40年不等,視飛機類型、維修記錄、使用率及運行環境而定。老齡飛機一般需要更多維護及修理服務,方能維持安全及高效運行,香港所營運的機隊的平均機齡相對較低,有助降低維護成本。

圖示:營運機隊組成

公司營運機隊客座率維持在71%-76%,每客公里收入為0.85港元-0.87港元;貨運機隊載貨率為46%-56%,每噸公里收入為4.04港元-4.59港元。
圖示:營運客運機隊客座率及每客公里收入
圖示:營運貨運機隊載貨率及每噸公里收入

(2)飛機租賃:香港航空將17架客機及貨機分租給香港快運、海南航空及揚子江快運。
    除現已租出的17家飛機外,公司已訂立協議分租另外5架飛機予關連人士。

圖示:分租機隊組成

(3)飛機來源:香港航空機隊來源於三種方式,即購置、融資租賃與經營租賃。
    13架飛機由銀行借款所得款項購置:

2011年6月,香港航空與國家開發銀行訂立13項飛機融資貸款協議,以購買10架A320飛機及3架A330飛機。飛機融資貸款要求於15年內按季度償還。其中5架A320-200飛機及3架A330-200飛機由公司營運,5架A320-200飛機分租給香港快運。
圖示:未償還飛機融資貸款余額
    12架飛機以融資租賃方式獲得:

香港航空已與香港租賃(香港國際航空租賃有限公司,一間根據香港法例於2007年2月15日註冊成立的公司,為海航集團的聯系人)就6架A330-200飛機、3架A330-300飛機及3架波音737-300SF貨機訂立融資租約。公司須於租賃期內支付租金以撥付大部分飛機購買價,並於有關租約到期後有責任購買並取得飛機的所有權。
  
根據融資租賃租用的12架飛機當中,香港航空營運6架A330-200飛機,並將3架A330-300飛機及3架波音737-300SF貨機分別分租予海南航空及揚子江快運。

圖示:飛機融資租約負債余額
    15架飛機以經營租賃方式獲得:

香港航空從香港租賃或其全資附屬公司經營租賃5架A330-300及1架A320-200客機以及5架A330-200F貨機,從另外多位獨立第三方經營租賃2架波音737-800飛機、1架波音737-800飛機及1架波音737-800飛機。公司經營租約的年期一般自經營租約簽立或飛機交付當日起計12至13年不等,租賃款項一般按季支付,公司須於租期結束時按議定飛機狀況歸還飛機。盡管所有權仍歸出租人所有,但公司須負責飛機的法律及監管合規、維護、檢修、保險、稅務及維修等事宜。

根據經營租約租用的15架飛機當中,香港航空營運3架A330-300飛機及1架A320-200飛機以及5架A330-200F貨機,並將2架A330-300飛機及4架波音737-800飛機分租予海南航空。

4.4 收入構成

2011年-2014年前5個月,香港航空營業收入中,客運收入占比為62.40%-65.20%,貨運收入占比為18.90%-27.20%,飛機經營租賃租金收入占比為11.60%-15.30%。

圖示:收入業務構成

(1)客運銷售方式以旅行社出售80%左右為主,最大客戶海航旅遊銷售占客運收入的20%

香港航空絕大部分機票均由旅行社出售,2014年5月31日,公司與在香港、中國及其他海外目的地的超8000間旅行社合作。支付予旅行社的傭金介於票價的0至7%不等。公司與海航旅遊及其他旅行社訂立為期一年的預留座位協議,出售定期客運航班的若幹座位或全機負載量。根據協議,相關方須根據協議中議定購買的總座位數量按厘定的價格向香港航空支付款項。預留座位協議提供可預測年收入金額,並有助最大限度地減低客運服務的波動風險。

香港航空在香港、中國及其他海外目的地分別設有1、10及6個銷售辦事處並提供服務。除人工售票外,銷售辦事處的雇員主要提供旅客支持服務,如處理旅程變動查詢及聯系旅行社等。

2008年香港航空推出自身的官方網站(www.hongkongairlines.com),提供網上訂票及支付服務。官網訂票有助降低經營成本,且毋需向銷售代理支付傭金。此外,官方網站讓公司與客戶開展直接互動,及時獲得第一手客戶消費偏好資料。2013年公司開發並推出一款名為“香港航空”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提供手機航班預訂、在線查詢及航班狀況通知服務,該應用程序可為客戶提供更多便利及增值服務。擁有上網功能手機的用戶可通過該手機應用程序進行訂票。

此外,通過代碼共享和聯運安排,公司可進一步擴大定期客運服務航線網絡以覆蓋夥伴航空公司的目的地。

香港航空與海南航空、東方航空、上海航空、長榮航空及印度航空訂立旅客代碼共享協議。根據代碼共享安排,一間航空公司運營飛機,而其他航空公司可將自有代碼共享給運營航空公司的航班座位,並將這些航班座位當作自有飛機座位進行營銷,提供及運營飛機的航空公司可向負責營銷的航空公司開出發票收取銷售機票獲得的收入。香港航空每周有約340個由代碼共享合作夥伴營運的代碼共享定期航班,而香港航空每周營運約448個代碼共享定期航班。

公司與71家國際及中國航空公司訂有旅客聯運安排。根據香港航空與聯運航空公司訂立的聯運協議,參與聯運的航空公司根據其所承運部份按比例向發出機票的航空公司收取票價。通過聯運安排,香港航空的旅客可通過的聯運航空公司的航班抵達4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逾500個目的地,聯運航空公司的旅客可以乘坐香港航空的離港航班,聯運安排項下的航運網絡擴大了香港航空的客源。

圖示:客運收入銷售渠道構成

圖示:客運收入銷售地區來源


公司客運服務的五大客戶為海航旅遊(關連方)及其他旅行社。

圖示:最大客戶及前5個客戶銷售占客運收入比例
(2)貨運銷售主要通過貨運代理實現,最大貨運客戶為海南航空,其銷售占貨運收入的比例為13%。

香港航空貨運服務主要通過貨運代理提供服務。貨運代理擔任航空公司與承運商的中間人。香港航空一般按貨物運價的百分比向該等貨運代理支付傭金。公司在香港、中國及其他海外目的地與約190名貨運代理訂立貨運票務代理協議,按貨物運價的5%向該等貨運代理支付傭金。貨運代理商包括:全球性綜合物流公司和貨物承運商。

自2012年起,香港航空每年與海航航空訂立為期一年的貨機預留艙位協議。海航航空須根據其於協議中議定購買的貨倉艙位總量按訂約雙方通過磋商厘定的價格向香港航空支付款項。預留艙位協議可提供可預測年收入金額,有助減低貨倉艙位需求的波動風險。

除貨運代理外,香港航空也訂立一般票務代理協議以在中國、香港及其他海外目的地委聘約19名一般貨運票務代理。

香港航空與77間國際及國內航空公司訂有貨物聯運安排以擴大貨運服務航線網絡,並為貨運客戶提供更多國際及國內目的地的航班,參與聯運的航空公司根據其所承運部份按比例向發出空運單的航空公司收取轉運運費。通過聯運安排,香港航空可通過聯運航空公司所服務的航線向35個國家及地區的285個目的地運送貨物,也可以向聯運航空公司的貨運客戶推銷離港貨運能力。聯運安排擴大了公司的貨運客源。

公司貨運服務的五大客戶為海航航空(關連方)及其他貨運代理。

圖示:最大客戶及前5個客戶銷售占貨運收入比例
(3)重要關聯交易收入占比

綜上所述,公司最大客運客戶海南旅遊和最大貨運客戶海航航空以及租賃客戶香港快運、海南航空及揚子江快運均為香港航空關聯方。2011年-2014年前5個月香港航空來自關聯方的營業收入占比分別為29.50%、29.13%、28.69%、31.10%。

圖示:重要關聯交易收入占比
除上述關聯交易外,香港航空還與海南航空定有營運服務與合作框架協議,與香港快運定有外包服務與合作框架協議。

依據與海南航空定有營運服務與合作框架協議,雙方交易還包括:海南航空將在位於中國海口的信息技術處理中心向香港航空提供票務結算服務;海航航空技術在中國機場向香港航空提供維修服務、停機坪服務、飛機修理服務、發動機維護服務、飛機緊急複修服務、飛機清潔服務及其他技術支持服務;香港航空代碼共享安排方面與海南航空合作;根據聯運安排,香港航空就共同營運航班與海南航空及其聯系人(即大新華航空、祥鵬航空及天津航空)合作。

根據香港快運外包服務與合作框架協議,香港航空將向香港快運提供支持服務,包括:行政支持、貨物搬運及管理、提供有關企業管治及發展的建議、一般商業-收入管理、電子商務、營銷及促銷、工程-質量保證功能及維護支持功能、財務及審核、地面營運、人力資源、信息技術、采購、服務提供;以及與香港快運就共同營運航班的聯運安排服務。

4.5 經營成本構成

(1)燃油費用占經營費用比例在30.10%-35.90%之間,油價2014年下半年以來持續下跌,有利於公司降低平均燃油成本。

香港航空經營開支總額中最大部份為飛機燃油費用,占比在30.10%-35.90%之間。香港航空從不同的燃料供貨商(如香港蜆殼有限公司、World Fuel Services(Singapore)Pte Ltd.、日本出光興產株式會社、中國航油(香港)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國際事業(香港)有限公司及韓國現代集團)采購燃油,燃油供應合同的有效期一般為12至24個月。

公司沒有訂立任何燃油對沖安排。為提高燃油效率,公司實施各種燃油管理技術,包括使用燃油效益相對較佳的飛機、在燃油價格相對較低的司法權區(例如香港)采購燃油及控制飛機的總運載重量。

圖示:燃油費用占比及非燃油經營開支占比
2011年-2014年上半年,原油價格保持高位震蕩,飛機燃油價格在2.82美元/加侖-3.27美元/加侖之間波動,2014年下半年原油價格持續下降,NYMEX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從2014年6月16日的107.03美元/桶下滑37.65%至12月4日的66.73美元/桶,市場預計,油價還將繼續下跌,這有利於沒有做燃油對沖的香港航空降低平均燃油成本。

圖示:飛機燃油平均價格(美元/加侖)

圖示:2003年-2014年12月4日NYMEX輕質原油期貨價格走勢(美元/桶)


公司的主要供貨商包括飛機燃料供貨商、飛機租賃服務供貨商、飛機零部件供貨商、地勤服務供貨商及客艙餐飲服務供貨商,最大供貨商為飛機燃料供貨商。

圖示:最大供應商及五大供應商采購占經營費用比例

(2)經營開支還包括著陸、停泊及航線開支、雇員工資、薪金及福利、飛機經營性租賃付款、飛機維護開支、餐飲開支以及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

4.6 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

2011年-2013年,香港航空營業收入保持30%的增長,營業成本增長速度與其相當。但2014年前5月,公司凈利潤率下滑和股東應占溢利下滑,主要在於同期公司飛機燃油、起飛停泊及航線開支、航空餐食供應、銷售市場推廣費用等營業開支增長速度超過收入增幅,導致經營利潤下滑,同期海航天津收入和凈利潤下滑,香港航空應占聯營公司利潤下滑66.81%。

圖示:營業收入變動與經營支出分項變動
圖示:收入及股東應占溢利變動
圖示:經營利潤率與凈利潤率變動
圖示:財務費用比例


5.行業前景與競爭

5.1 行業前景

(1)香港航空市場:四分之一入境遊客選乘飛機,未來5年往返香港的航空遊客年均增長超過5%

香港2013年接待超過5400萬人次遊客,其中約75%來自中國。到訪香港的中國遊客總人數於2009年至2013年間按22.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根據ICF報告,近四分之一的入境遊客選乘飛機作為首選交通方式,預期往返香港的空中交通未來五年內將持續按超過5%的速度增長。該增長主要由來自東北亞(尤其是中國)的客流所貢獻。

(2)香港國際機場地位

    亞洲最大機場,國際旅客進出中國的重要中轉樞紐

香港國際機場為亞洲領先的國際航空樞紐。根據ICF報告,按旅客量計,香港國際機場為世界第11大機場及亞洲第四大機場,2013年服務超過5990萬人次旅客。按國際客運座位數計,香港國際機場現為亞洲最大的機場。2013年按貨運量計,香港國際機場也為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

根據ICF報告,截至2013年6月,香港國際機場於一個月內提供逾6400個O&D(出發地與目的地)市場連接,多於區內任何其他機場。

圖示:香港機場與區域內其他機場發地及目的地配對城市連接次數
根據ICF報告,香港國際機場現有往返49個中國城市的定期航班,使香港成為中國主要的O&D市場。香港也是國際旅客進出中國的重要中轉樞紐。根據ICF報告,超過660萬人次旅客通過香港國際機場往返中國,占該機場2013年總旅客量約11%。
   
香港也為現今全球最繁忙的貨運門戶之一。根據ICF報告,香港倘被視為單一國家,2013年按貨運噸數計為全球第5位,僅次於美國、中國、阿聯酋及韓國。

    香港國際機場客源包括香港的720萬人和珠江三角洲的4080萬人

就O&D旅客量而言,香港國際機場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除香港本地的720萬人口外,香港國際機場吸納的鄰近客源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區約4080萬人口。

根據2013年6月數據,每年約有6百萬人次往返珠三角地區的過境旅客為香港國際機場貢獻客流量。

香港國際機場與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的直接交通連接包括渡輪服務及跨境巴士。渡輪服務可直達包括深圳、廣州、澳門、珠海、中山及東莞在內的城市,航程由30分鐘至70分鐘不等。就許多居住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旅客而言,香港國際機場仍為可直航眾多國際航點的最接近機場。

圖示:香港國際機場到珠三角主要目的地交通時間
兩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預期將為珠三角地區及香港國際機場之間提供更加高效直接的公路連接。第一個項目為香港-珠海-澳門大橋(港珠澳大橋),將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與珠三角西部城市珠海及澳門口岸人工島相連接,該項目預期將於2016年竣工。來自珠海及澳門的旅客將可於約60分鐘到達香港國際機場。

第二個項目為擬建屯門至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所在地)連接路,連同擬建屯門西繞道。港珠澳大橋將於香港國際機場東部的人工島上與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相連。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將為香港西部及香港國際機場間提供直接連接。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將與擬建屯門西繞道連通,提供通往深圳灣公路大橋的直接通道。

圖示:香港機場區位
                                       
   香港國際機場O&D旅客占比為64%

另外香港國際機場旅客中約26%為通過香港國際機場轉機的旅客,其中超過約43%轉機往返中國。約10%的旅客於香港國際機場出發前或降落後往返於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區。

    圖示:2013年香港國際機場的旅客量分布
                                    
說明:                           
1.中國過境旅客指來自中國或於中國(香港境外)終止行程,但航班於香港開始或結束的旅客。2.通過香港國際機場樞紐中轉指於香港境外兩個航點之間飛行,但使用香港國際機場作為轉機中轉站的旅客。

香港國際機場接待的旅客總人數由2006年的4430萬人次增加35.2%至2013年的5990萬人次。盡管中轉旅客量僅占香港國際機場總旅客量的四分之一,但其近年有較高增長,自2006年至2013年總增長率約為43%,反映香港國際機場作為亞太地區中轉站或連接樞紐的持續增長。

此外,根據ICF報告,2013年香港國際機場處理約18%的中國國際出發地及目的地旅客流量。香港機場較中國境外的其他主要亞洲機場在每周座位數及往來中國的航點方面擁有優勢。

圖示:中國周邊機場至中國的年平均每周座位數
(3)香港航空市場主要增長動力:香港、中國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14年至2018年期間,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將按每年5-8%的速度增長。持續的經濟增長及香港人口不斷提升的消費能力是支持離港航空旅行需求的主要因素,使經營香港飛往海外航點的以香港及海外為基地的航空公司受惠。

同時,中國是香港旅客的單一最大來源地,2013年占旅客總人數的約75%。因此,中國不斷增長的航空旅行需求,大大推動了乘機到訪香港的旅客增長。中國為全球第二大及增長最快的空運市場之一。預期中國仍將為按旅客量計客流量增長最強勁的空運市場之一,2013年至2017年的複合年增長率預期將約為10%。其中國際航空旅客量2007年-2017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8.2%,國內航空旅客量2007年-2017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1.6%。

圖示:中國航空旅客量


圖示:各國航空旅客增幅對比


圖示:中國航空旅客構成
此外,香港位處亞洲中心,香港的航空業也處於有利地位,可借由周邊亞洲新興經濟體(如新加坡、臺灣、泰國、菲律賓、韓國及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而受惠。

根據ICF報告,香港國際機場處理的總旅客量預期將由2013年的5990萬人次增至2017年的7410萬人次,複合年增長率為5.4%。預期中國仍將為進出香港的航空旅客單一最大來源地,預期其旅客量將由2013年的1340萬人次增至2017年的1780萬人次,複合年增長率為7.3%,在全部航點中為最高。中國仍將為香港國際機場出發地及目的地及中轉旅客量的主要增長動力。

圖示:香港國際機場旅客量預測

5.2 行業競爭

(1)香港航空航班次數在香港國際機場離崗航班次數中占比7.2%,排名第三

過往主要為香港提供客運服務的是香港最大的本土航空公司國泰航空及其附屬公司港龍航空。中國及臺灣航空公司也是重要的市場參與者。

按香港國際機場的平均每周離港航班次數計,香港航空的市場份額由2009年的1.5%上升至2013年的7.2%,從而使其成為香港航空客運市場的第三大航空公司。2014年上半年,香港國際機場提供航班服務的三大航空公司市場份額分別為:國泰航空27%、港龍航空16%、香港航空8%、東方航空4%、中華航空4%、中國國航3%、香港快運3%、長榮航空2%、新加坡航空2%、南方航空2%。

(2)中港航線競爭激烈,香港航空市場份額為14%,位居第二,低於國泰航空和港龍航空的合計市場份額51%

往來香港與中國城市之間的空運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2013年香港至中國內地航空客運市場逾三分之二的運力來自四家持牌營運大型客機的香港本地航空公司,即國泰航空、港龍航空、香港航空及香港快運。其余三分之一市場由九家內地航空公司占據,即東航、國航、南航、春秋航空、廈門航空、深圳航空、吉祥航空、上海航空及四川航空。

中港客運定期航班最大競爭對手為兩間總部設於香港的航空公司,即國泰航空及其附屬公司港龍航空。

圖示:中港航線市場份額對比
(3)香港至亞洲其他地方航班市場份額排名中,香港航空以19.2%位居第二,仍低於國泰航空和港龍航空合計份額47.6%

按國泰航空、港龍航空及香港航空均提供直航服務的香港至亞洲其他目的地航線的航班座位數計,國泰航空及港龍航空分別占有24.4%及23.2%的市場份額,而香港航空所占的市場份額為19.2%。

圖示:香港至亞洲其他目的地航線市場份額對比
(4)香港航空也與往來香港與中國城市之間的其他運輸方式(如火車、汽車、公交車、輪船及渡輪)競爭。
  
需要註意到,鑒於珠三角與香港間有多種便利交通方式(如5.1-(2)所述)以及內地高鐵已成一定規模,如果以香港作為目的地的來自中國的旅客將可能以高鐵代替往來香港的部分或全部航程。

目前,連接深圳的高鐵可到達北京、廣州、長沙、南昌、武漢和西安,每天148班高鐵途徑或始發、終到深圳,其中北京到深圳的高鐵每天兩班,耗時為8.5-10個小時,票價分為936.5元、1479.5元和2923.5元,未來深圳將開通更多城市高鐵列車。

最遲到2017年,北京到香港的高速鐵路也將全線貫通,屆時北京乘坐火車到香港,車程將由23小時縮短至8小時,從上海至香港由18小時縮短至8小時。


6.戰略及資本動作分析

香港航空未來發展戰略是通過充分利用香港的中轉樞紐地位,挖掘香港及中國市場的增長潛力,增加市場份額及提升盈利能力。公司擬通過推行下列措施實現戰略目標:

(1)擴展航線網絡

增加現有航線的班次:增加擁有一貫較高客座率及收益率的目的地航線的班次,如北京、上海、成都、重慶、南京、杭州及福州。

增加亞太地區新目的地:未來幾年,將中國目的地增至約30個;在亞太地區推出約10個新的國際目的地,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及東南亞其他地點。

發展長途航線網絡:中長期而言,發展長途航線網絡,為北美、歐洲及澳洲的潛在目的地提供服務。在此之前,通過代碼共享協議尋求增加長途目的地。

目前,香港航空擁有由空運牌照局頒發覆蓋全球193個目的地的牌照,這使香港航空能夠安排提供客運或貨運服務往返該等目的地的定期航班,並拓展航線網絡。公司對於航線網絡作出的決定部分受到是否擁有航權及航班起降時刻的規限。

擴大代碼共享、聯運及其他合作:除將本身的飛機用於新目的地外,通過擴大與多家中國境內及國際航空公司的代碼共享及聯運協議來拓展及深化網絡。

截至2014年5月31日,香港航空與五家航空公司訂有客運代碼共享協議,代碼共享合作夥伴及香港航空每周分別營運340個及448個定期航班。香港航空也與71家國際及國內航空公司訂有聯運安排。

(2)擴充機隊

香港航空擬在2018年底前添置31架飛機擴充營運機隊。根據民航處授予的航空經營許可證,香港航空獲準營運的飛機總數目限制在25架,其中包括17架A330飛機及8架A320飛機;而目前公司營運17架A330飛機(包括12架客機及5架貨機)、6架A320飛機(全部為客機)。於達到目前上限時,公司將向民航處申請增加可營運飛機的總數目。

圖示:公司2018年末前營運機隊擴充計劃

此外,公司目前計劃增加分租飛機8架。

公司與香港租賃訂立經營租賃協議取得3架A330飛機,公司計劃通過經營租賃安排將該等飛機分租給海南航空,預期該等A330飛機將分別於2014年9月、2014年11月及2015年2月交付。

公司自獨立第三方租賃兩架A320飛機並計劃將其分租給香港快運,預期該兩架A320-200飛機將分別於2014年9月及2014年10月交付。

公司計劃通過融資租賃自香港租賃取得另外3架A330飛機及通過經營租賃將彼等分租予海南航空,公司正在就該等協議進行協商。

(3)提高品牌知名度,培養顧客忠誠度

(4)側重於成本管理
   
通過維持一個年輕的營運機隊,維持較競爭對手機隊享有更高的燃油效率及更低的維護成本,降低備件庫存需求,以及高效地調度飛機及機組人員,從而提高運營成本效率。
   
提高營運成本效率,具體方法有:以自有資源提高自行營辦輔助服務的能力;或將輔助服務外判予低成本的第三方供貨商。香港航空2011年獲得香港機場管理局頒發牌照可自行辦理地勤服務後,一直在香港國際機場自行提供地勤服務。未來幾年公司擬擴大飛機維修服務能力。
   
維持較低的銷售及分銷成本:開發及推廣網站www.hongkongairlines.com,特別是網上訂票及支付服務,以保持較低銷售及分銷成本。

(5)推動輔助收入增長
   
為了在機票銷售的核心收入來源以外增加收入,公司計劃繼續尋求機會擴大輔助收入來源,為顧客提供增值服務。目前,公司通過行李超重費、選座費及旅行保險賺取輔助收入。

(6)自身或收購發展輔助服務
   
香港航空擬在內部或通過收購可為主營業務提供補充性質的輔助業務,以提升成本效率及發展額外收入來源。該等輔助業務可包括貨物處理及旅客地勤服務、飛機維修、客艙餐飲服務、為機師及客艙機組人員提供的模擬培訓服務及空中娛樂服務及產品。

本次募集資金用途:
(1)通過收購或租賃安排擴充機隊,包括收購15架A350飛機及相關設備的部份付款,香港航空擬自2017年開始將該等飛機加入營運;增購6架擬加入營運機隊的A330飛機及相關設備的部份付款;增購13架擬加入營運機隊的A320飛機及相關設備的部份付款。
(2)現有飛機及備件租賃協議項下的責任付款。
(3)償還銀行貸款。
(4)通過內生成長或收購,發展輔助服務能力。
(5)營運資金需求,包括於中國開設新航線的開支。

7.可比公司分析
7.1 營運對比

作為香港上市公司,國泰航空是香港航空的可比公司,其是以香港為基地的國際航空公司,提供定期客運及貨運服務往來41個國家及地區共182個目的地,2013年營運192架飛機,其中國泰航空自營140架飛機,港龍航空營運41架飛機,華民航空營運11架飛機,平均機齡為9.3年。

港龍航空是國泰航空全資附屬公司,提供定期航班往來中國內地及其他亞洲地區共47個目的地;華民航空為全貨運航空公司,國泰航空持有60%的股權。

2011年-2013年,香港航空客座率維持在70%以上,低於國泰航空的80%,載貨率為50%左右,低於港龍航空的60%;香港航空每客公里收入和噸公里收入均高於國泰航空。
   
價格縱向對比看,香港航空客運每客公里收入和貨運每噸公里收入分別由截至2013年5月31日止五個月的0.93港元、4.71 港元降至截至2014年5月31日止五個月的0.89港元、4.04港元,這主要由於公司向客戶提供折扣銷售進行市場推廣所致。

總體上看,香港航空平均工資、薪酬及福利2011年-2014年上漲43.16%,但香港航空平均工資低於國泰航空。
圖示:香港航空與國泰航空客座率與載貨率對比




7.2 經營數據對比

香港航空營業總額中有15%左右來自飛機經營租賃租金收入,因此飛機燃油、飛機維修、工資薪金及福利、航空餐食供應對營業收入的比例較低。不過,香港航空起飛停泊及航線開支、飛機及其他折舊和經營性租賃租金對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4.47%-18.33%和15.03%-20.73%,高於國泰航空著陸停泊及航線開支、飛機折舊及營業租賃和其他折舊攤銷及營業租賃對營業收入的比例,後者分別為13.47%-13.69%和10.37%-11.41%。

2011年-2013年,香港航空經營利潤率分別為9.29%、6.71%和11.01%,2012年和2013年國泰航空經營利潤率分別為1.62%和3.74%,香港航空經營利潤率較高的原因主要在於營業總額中有11.60%-15.30%來自於飛機的經營租賃收入。

圖示 :香港航空(左)與國泰航空(右)經營開支對比

2013年國泰航空經營表現突出,當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1%,而占經營開支37.95%的扣除對沖盈利後的燃油費用同比下滑5.78%,其他經營開支中飛機維修下滑7.99%,著陸停泊及航線開支下滑0.53%,傭金下滑0.26%,其他下滑0.58%,公司成本管控效果明顯,導致國泰航空當年營業溢利增長133.11%。

圖示:香港航空(左)及國泰航空(右)經營變動對比
    目前,香港上市航空運輸可比公司股價相對於2013年EPS在15-26之間,其中以國際航線為主的國泰航空PE最高。
圖示:港股可比公司估值
   說明:上述股價取自2014年12月11日盤中價格。參考wind數據,采用1元人民幣=1.26港元記得中國國航、東方航空和南方航空EPS。
7.3 優勢與劣勢

綜合上述內容,我們認為香港航空具有如下優勢和劣勢。

(1)優勢

受益於海航集團作為公司重要股東,香港航空客貨運銷售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穩定性。

2014年6月16日以來原油價格下跌,航空公司燃油成本壓力縮減,有利於提高經營利潤率和凈利潤率。對於香港航空沒有開展燃油對沖的航空公司來說,油價下跌帶來的燃油成本壓力下降更明顯。

(2)劣勢

公司機隊規模較小,受區域航線市場熱度影響明顯。



8.成長及重大不確定分析

8.1 成長

香港航空未來收入增長主要來源於隨機隊擴充帶來的客運、貨運及經營租賃租金收入增長,凈利潤增長還將有賴於公司燃油、維修等方面的有效成本控制。
8.2 重大不確定性

(1)經濟增長速度降速過大,影響香港航空公司收入增長。
(2)油價反彈影響公司盈利水平。
(3)重大疫情等突發事件容易給航空公司造成階段影響。

(來自首募錢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40

2014年青年學生新發感染數增六成,以男性同性傳播為主艾滋病防控隱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529

2014年11月30日,天津醫科大學的高校誌願者走進社區,進行以“遏制艾滋,履新承諾”為主題的公益宣傳活動。 (CFP/圖)

從2008年到2014年,青年學生中新報艾滋病感染數從482例上升到2552例,其中經男性同性性傳播的比例由58.5%飆升至81.6%。目前高校對性的社會責任和危險性行為自我保護教育普遍缺乏。

在大中城市,超過半數的新發艾滋病感染者都是男同。在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東北的省會城市,其占比甚至超過了70%。如果不能將男同這個特定人群控制好,可能導致整個國家艾滋病防治體系失效。

在某疾控中心艾滋病篩查實驗室,工作人員登記了他的個人信息:男,20歲,第一次檢測……對華東某高校學生劉明(化名)來說,2013年是他人生的分水嶺。這一年,藏在他體內的艾滋病病毒被發現了。

如今,艾滋病正在威脅大學校園,像劉明這樣的“同誌”群體首當其沖。國家衛計委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報告現存活15-24歲青年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7249例。

“感染基數雖小,但增長速度特別顯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中疾控)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吳尊友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2011年起,青年學生艾滋病新發感染數以每年約30%的幅度增長,2014年的增幅更是接近60%。吳尊友透露,2015年上半年,增長速度依然有增無減。

自1985年中國首例艾滋病被發現到2005年,因靜脈吸毒或非法采供血而感染的人群數量逐年攀升,此後這兩個群體的感染人數漸漸回落。如今,性傳播,尤其是男男同性傳播取而代之,已成為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社會對同性性向的歧視,使多數仍生活在隱秘世界里的“同誌”因為壓抑而更加放縱。飆升的數字背後,凸顯的是對於這個特殊群體艾滋病防控的困境和全新挑戰。

如何把握性教育的“度”

劉明最近註意到一則新聞。2015年8月10日,衛計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建立疫情通報制度進一步加強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近年來,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一些地方學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較快,傳播途徑以男性同性性傳播為主……”《通知》直言不諱。

對於高校來說,“狼”似乎真的來了。

在看似平淡的人際交往的掩映下,高校的“同誌”們各有自己隱秘的社交網絡。不過,缺少了異性戀的家庭和兒女情感維系,“同誌”間的感情保鮮期通常短暫。

基於男人之間不會意外懷孕的“常識”,劉明和同伴的親熱沒有“間隔”。他沒有想到,背後隱藏著艾滋病毒。

衛計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省份均有青年學生感染艾滋病的報告,截至2014年,報告數超過100例的省份達到11個。

數字逐年增加,增長速度也明顯加快——在雲南,2014年報告數為81例,同比增加了37.3%;在廣東,21個地市均有學生艾滋病感染者,2014年報告數達到138例,同比上漲近60%。

“雖然學生群體的艾滋病流行仍處於低水平,學生病例占全部病例的比例也較低,但如果不盡早采取有力的預防幹預措施,流行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廣東省疾控中心在回複采訪時表示。

為了分析各年齡段人群的感染途徑,中疾控曾做過一次調查,將感染學生分為15歲以下和15-24歲兩個年齡段,得出的結果相當有辨識度。前者主要通過母嬰感染傳播,而後者,也就是青年學生,則以性傳播為主。

“傳播途徑以男性同性性傳播為主是青年學生群體艾滋病疫情的一大特點。”衛計委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函中表示,從2008年到2014年,青年學生中新報艾滋病感染數從482例上升到2552例,其中傳播途徑以男性同性性傳播的比例由58.5%飆升至81.6%。

高校學生處在青春期邁向成人社會的十字路口,他們剛剛脫離家長約束,在相對包容的“象牙塔”里,同性戀者逐漸建立了對性向的自我認知。

擁有自由,也意味著面臨風險。不過,對於劉明來說,沒人給他講過性知識,也沒人以正確的方式引導他。性教育在中國是個諱莫如深的話題,不論家庭,還是學校。

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匱乏一度給劉明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有一陣,他反複問自己:我是不是快死了?會不會哪天藥物治療就不管用了?同學會不會被我感染?這嚴重影響到了他的學習狀態。期末考試前兩周,他完全沒法集中精力複習,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至今,他依然沒有將感染的消息告訴父母,“他們幫不了我什麽,這只會讓他們徒增擔憂”。

而在學校,在學生青春期到來之前就應該進行的科學性教育也嚴重缺課。

這些年,每到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後,病毒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都特別忙碌,不少學校會邀請她為學生講授艾滋病知識。但她說,這不應該是艾滋病日才進行的一項教育。

在給南方周末的回函中,教育部表示,教育部門一直十分重視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但也承認,學校的艾滋病預防教育確實存在問題。比如一些學校認為艾滋病疫情還很遙遠,不積極主動開展工作;部分授課教師艾滋病綜合防治知識欠缺、教學能力和技巧不足。

雲南等省份的衛計委也反映,目前學校大多只有針對艾滋病基本知識的教育,對性的社會責任和危險性行為自我保護教育普遍缺乏。而同性性傳播行為的增多,還給高校艾滋病教育帶來了另一個難題——該如何把握性教育的“度”?

“對同性戀文化該如何正確教育和引導?這是一個難以突破的問題。”雲南省衛計委在回函中直言。

男同控制不好,整個防治可能失控

“不光是青年學生中的男同,艾滋病感染率在整個男同群體中也在快速增長。”清華大學教授、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憂心忡忡。

2006年起,張林琦和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尚紅等人通過各地醫院和疾控機構,隨訪了數千名男同,並追蹤觀察其從艾滋病陰性轉為陽性的比例。2012年,他們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預防HIV病毒:把安全的性帶給中國》的文章,追述了我國艾滋病的流行趨勢。

文章指出,“HIV病毒在同性中的感染率已從2005年以前的0.3%上升到了2011年的13.7%”。張林琦透露,截至2014年,這一比例已經超過了25%。新發感染的數字同樣驚人——至少1/3以上的新發感染由男同的高危性行為造成。

這些數字與官方數據大致吻合。

“2014年報告的新發感染者中,同性感染的漲幅很大。”吳尊友介紹說,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大中城市里,超過半數的新發感染者都是男同。在北京、上海、天津以及東北的省會城市,占比甚至超過了70%。這樣的感染率遠遠高於孕產婦、性病病人等高危人群。

1985年,我國發現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但那時對於許多中國老百姓來說,“艾滋病”還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沒有人想到,它會如此快地敲開中國的國門。1989年,在雲南中緬邊境地區,146名吸毒者因共用註射器靜脈吸毒而被感染艾滋病。從此,艾滋病結束了它在中國的傳入期,開始進入擴散期。

20世紀90年代,一些“地下血站”打著脫貧致富的旗號,招徠了許多無知的賣血者。由於缺乏嚴格的檢測和消毒手段,艾滋病病毒在賣血者中迅速傳播。

從1985年到2005年的二十年間,國內艾滋病感染者主要以河南及其周邊省份的非法采供血者和雲南的靜脈吸毒者為主,性傳播只占10%多。

艾滋病有三大傳播途徑——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其中,母嬰傳播可以通過中斷妊娠、采取相應的母嬰阻斷措施、產後盡量避免母乳餵養等措施進行幹預;血液傳播中的非法采供血可以通過法律進行阻斷。

“從2005年起,因吸毒或賣血而感染的人群數量逐年降低。目前,性傳播成為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吳尊友表示,中疾控每年對包括吸毒者、同性戀、暗娼、性病就診者、孕產婦在內的8類高危人群進行檢測,發現近年來男男同性戀呈快速上升趨勢。

就地域而言,雖然西南部分省份感染較多,但艾滋病的傳播已由早期集中在個別省份和地區擴散到全國96%的區縣都有感染者報告。

這也意味著,艾滋病感染群體更加多元、分散,並已由傳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而如果不加以嚴格防控,男同群體很可能扮演傳播“橋梁”的角色。

“雖然我國的艾滋病處於低流行水平,全人群感染率較低,但千萬不能被數字蒙蔽,”張林琦說,“如果不能將男同這個特定人群控制好,很可能導致整個國家艾滋病防治的失控。”

吳尊友也認同了這一觀點。中疾控曾收集了一百多個國家男同感染艾滋病的數據,發現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男同群體艾滋病感染率處於中等偏下水平,“一旦控制不好,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薄弱防區

“男同的性傳播是當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點,卻也是疫情哨點監測的難點所在。”吳尊友坦言,同性戀並不等於艾滋病,但卻與艾滋病有著緊密聯系。這種密切相關體現為,同性戀人群一直是艾滋病的薄弱防區。

男同主要的性行為之一是肛交。與異性性行為相比,直腸彈性不及陰道,而且直腸比較脆弱,黏膜較薄,更容易破損。直腸破損時,精液里含有的大量HIV病毒很容易進入人體,感染T細胞。

在男男同性性行為人群中,流動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在張林琦看來,男同性行為發生頻率和伴侶更換頻率遠高於異性,但不少都是“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措施”的荷爾蒙宣泄,感染艾滋病的風險自然會提高。

“別說隨訪幹預了,上哪兒找他們去呢?”張林琦說,相較於母嬰阻斷、減少吸毒傳播,對於男男同性人群的各項防治措施很難有效落實。

不過,除去生理結構和缺乏保護措施等原因,受訪專家普遍認為,男同群體最容易導致艾滋病傳播的根源在於社會和文化因素。

盡管“好基友”已成為流行詞匯,但無論是在對同性戀較為開放的西方還是較為保守的東方,同性戀都很難為社會所包容,不被社會認可的壓力讓公開坦陳身份的“同誌”極少,更何況是感染了艾滋病的“同誌”。

同性戀的“地下狀態”不僅加重了病毒在男同人群中感染的速度和程度,而且無法通過教育和幹預機構與他們正常聯系和交流,因此擴大了艾滋病的社會風險。

“國內有近20%-30%的同性戀會選擇與異性結婚,通過組建家庭的方式掩飾自己的同性傾向。”在研究中,張林琦發現,這些人並不會放棄同性的性行為,這使得家人不僅需要承受不幸婚姻的折磨,更容易受到艾滋病的潛在威脅。

盡管是艾滋病的薄弱防區,但放眼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對於男同感染艾滋病的防控都沒有“神奇的妙方”。

在美國,艾滋病首先於1981年6月在洛杉磯的5名男性同性戀者身上發現。此後,男同之間艾滋病傳染的幾率一直高於其他幾種傳播方式。目前,美國每年艾滋病新發感染約5萬人,其中60%-65%是男同。

在艾滋病防控較為領先的澳大利亞,吸毒傳播和異性傳播基本已被控制,男同占到每年新發感染的近90%。

青島大學醫學院教授張北川從事男同人群大規模艾滋病幹預已有多年。二十多年來,他收到了一萬多封艾滋病患者寫來的紙質信件,電子郵件更是不計其數。這些信件的主人,大部分都是“同誌”。在信里,他們向張老傾訴對疾病的恐慌、心理困擾,更多的則是社會歧視帶來的重壓。

“一手硬,一手軟,一腿長,一腿短。”張北川常常感嘆,通過單純灌輸艾滋病防治知識這樣的幹預措施遠遠不夠。如何讓男同艾滋病感染者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這需要制度建設,“在當下,最重要的是消除性向歧視、艾滋歧視。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25

內容為主還是場景為主,誰才是撬動K12在線教育市場的杠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9/153517.shtml

導讀 : 無論是從內容的生產角度還是從用戶的使用場景角度都可能改變原來的行業格局,至少給創業者們提供一條新的思路,但要突出重圍,還需打開三道門。

從中小創業者爭相占位,到老牌教育公司轉戰線上,從BAT巨頭紛紛布局,到政府政策大力支持,K12在線教育這三年可謂風光無限。如果把2013年看成是在線教育 “初生牛犢不怕虎”,2014年則是“百家爭鳴”各領風騷,而到了2015年下半年,在線教育開始“斷臂求生”。有人斷言,“所有剛開始就沒有收入的在線教育將終生難有收入”,在線教育開始峰回路轉,集體陷入盈利變現的窘境。誰能救K12在線教育,誰又能突出重圍?等待我們的不僅僅只是對行業叩問和對從業者的聆聽。

冰火兩重天的K12在線教育市場

無疑,在線教育市場是個巨大的增量市場,數據顯示,中國在線教育市場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今年將首次超過1600億元,2022年則將突破一萬億元。其中K12在線教育更是個大金礦,據《文匯報》報道稱,一項涉及京黑魯等六省市130余所學校四千余名學生調查顯示,75.2%小學生和71%的初中生參加課外補習。再加上公辦學校和補習學校的教考分離以及開放“二胎”政策,K12階段的在線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如今除了BAT和傳統教育企業,一大批創業者先後紮堆K12在線教育,並衍生出了眾多產品模式: 如為學校提供軟硬件設施的B2B、分別從課下作業和習題庫切入的B2C、以賣課程為核心的網校模式、正在逐步轉型直播課的O2O等等。這眾多模式同時也牽引著資本界的血液流向,隨便列舉幾例:

11月19日,慧科教育獲3億元B輪融資,由千合資本王亞偉領投,複興昆仲、高榕資本跟投。

10月28日,滬江網宣布獲得10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漢能投資、軟銀麟毅中國民生投資、為順基金等。

9月21日,K12內容供應商樂樂課堂宣布獲得2000萬美元B輪融資。

再比如此前在線教育VIPABC獲由阿里巴巴領投的高達1億美元的B輪融資,雷軍旗下的YY豪擲10億元投資100教育,用淘寶模式做教育的在線教育平臺天天象上也獲得7000 萬元人民幣 Pre-A 輪融資等等。

然後並不是每一位創業者都如此幸運,更多的先行者成為了先烈,比如去年9月明星創業家“小龍女”龔海燕的梯子網和那好網提前出局。有機構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在線教育機構8000家左右,有70%的K12在線教育企業處於虧損狀態,15%企業營收持平,10%企業死亡,盈利的企業只占5%。報告預測,2016-2017年將繼續淘汰一批創業者。另外整個行業也沒有出現一個占據絕對市場優勢的產品,K12在線教育成為了“不斷被沖鋒,但卻最難拿下的山頭”,冰火兩重天的K12在線教育亟需找到新的方向。

內容為主還是場景為主,一個在左,一個為右

探求方向之前,我們不妨先梳理下目前K12在線教育的問題出在哪,以目前比較流行的幾種產品為例。

拍題類:看似在解決學生想要答案的問題,實際卻讓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陷入抄作業抄答案的尷尬境地,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支持。

網校類:先不說企業去購買經過包裝的明星老師的錄制視頻課程,將課程當作商品進行售賣,這視頻的內容質量能否有保證,光是這0.3%左右的複購率就難支撐出個大未來。

O2O服務:多是將找家教的渠道從線下搬到線上,通過低傭金、下單補貼的方式圈老師圈用戶,師資質量和危險系數成為最大的問題。

直播類:因為政策限制及時間原因,一線教師無法參與進來,從而較難把控師資和內容質量。

題庫類:首先是優質題創建成本高,生命周期短,其次初高中學校本來就有做不完的卷子,所以這類產品對學生來說並不是剛需。

更為關鍵的是幾乎所有的K12在線教育產品都存在相同的問題:

一、沒有全面考慮教育行業用戶特殊情況,基本圍繞學生痛點來展開,忽略了在校教育最核心的是內容,而內容產生者是老師,大多數產品都不具備有效調動在職教師參與的能力;

二、機械的複制線下模式,沒有考慮到教學的延續性,尤其是基於用戶使用的場景問題,多數都是偽需求偽場景。也就是內容生產和應用場景產生了偏差。

好,問題來了,為什麽這樣說,有什麽解決辦法、我們先說內容生產的問題。首先在線教育的本質依然是教育,鏈條也是教師產生提供教育內容,學生消費內容,這內容包括學習視頻類、學習工具類,如題庫類、筆記類、語言學習輔助類以及文檔資料等。

其次在目前的在線教育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內容多來源於網絡聚合,質量參差、良莠不齊,而沒有落到“教育”的實質——高質量的教學內容產出。於是就引發了三個問題:1、最優質的教學內容哪里產生?2、中國在線教育的推動者理應是誰?3、中國最能夠影響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人是誰?沒錯,答案都是老師,老師是在線教育鏈條的核心服務提供者,也是內容生產者。優秀的師資是核心支撐力量,K12在線教育平臺需要通過完善的服務模式,調動老師的主觀能動性,產出精品內容,服務好學生,同時為教師帶來人氣和收益,從而實現師、生、平臺三方共贏。如今行業已經出現一批專註於老師的平臺,如猿題庫教師版,微課網、愛學堂、樂樂課堂、洋蔥數學、天天象上等,他們采取C+2C模式,實現內容消費者(學生)與內容生產者(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這樣的改變是:

1、通過匯聚一線教師,更加真實還原傳統課堂上的教學場景,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

2、因為在線教育領域消費機會成本過高,需要對內容提供者進行篩選以保證內容生產的質量,優秀學校的頂尖名師能促進精品內容的生產,以保證內容消費者對平臺的認可度及信任度,降低內容消費者的機會成本,促進平臺的良性發展。

3、通過圍繞老師研發產品,可借助老師力量快速通過校園渠道實現產品推廣。而且名師路線也早已被傳統線下培訓機構證明其可行性。所以這種掌握名師再生產精品內容,並以相對很低的價格門檻快速聚攏用戶的模式或許真是一條路徑。

接著我們再講講場景。我們先列舉幾例,做題類如猿題庫、快樂學等,典型場景是“我如何通過做題找到我的知識缺陷並彌補從而考高分?”;答疑類(B2C)如學霸君、求解答等,其場景是“當我碰到難題,如何快速找到答案?”;再比如一對一答疑類(C2C)如作業幫、菁優網等,是在學生碰到難題時,用手機拍照或語音上傳,讓入駐的老師或學霸為自己解答等等。從這個層面上講,在線教育產品之爭本質不是產品形態之爭而是場景之爭,都是在搶奪學生和教師的時間,改變教與學的習慣。這種場景上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兩類,第一類:同一場景內不同產品形態的競爭,比如遇到難題時,學習寶教學生去查找試題,愛考拉則是讓學生提問、學霸搶答,並雇傭老師參與其中,在後臺幫助學生解答。第二類:不同場景之間的競爭,比如支付領域,支付寶教用戶淘寶時用,但微信告訴用戶隨時隨地可用,微信接管了如超市購物等更為豐富且高頻的場景,所以微信支付對支付寶沖擊很大。在線教育行業我們以作業盒子為例,他們先是接管作業場景,為老師做了移動端教輔,老師在手機上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他想要的題。另外80%的客觀題系統直接匹配答案就批改完成,其他的解答題就很輕松。其次他們響應學生在預習、作業、單元測驗、複習等不同特定場景下的用題需求,做到個性化推薦。所以與其在糾結做什麽樣的平臺提供什麽樣的服務,不如去關註用戶使用場景,在場景三個關鍵維度:頻度、時長、可替代性上做好取舍,至少可以去挑選時長又高頻次又高且可替代性也低的市場讓自己少走彎路為自己贏得勝利。因為在K12在線教育這個市場上,你的對手不只是相同產品形態的,還可能是同一場景下的不同產品甚至是來自於不同場景下的產品。

由此說來,無論是從內容的生產角度還是從用戶的使用場景角度都可能改變原來的行業格局,至少給創業者們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要突出重圍,行業還有三道門。

突圍三道門

但,這並無意味著找到了方向就萬事大吉,行業從業者折戟沈沙數不勝數,如要突出重圍,仍需打開三道門。

1、教師之門:體制與個人的抗爭

既然教師是關鍵點,那如何引導和匯集教師則成為了行業的競爭點。目前K12在線教育領域在教師端仍然有三道坎,

1、教育資源仍保留在體制內,因受體制長期影響,老師對“創新”和“變化”的本能排斥,也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師優質教學內容的產出。

2、教師和技術投入成本大,老師與學生及家長的協同串聯也較為複雜,而且線上具體能承擔多少教學任務仍需驗證.

3,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教師也是門手藝活,如何保證篩選出優質教師,提供標準化高質量的內容並在全國複制也是難事。即便像天天象上匯聚了將近2萬名頂級老師,錄制近10萬節課程的平臺面對全國各地不同基礎的學生的需求還是需要繼續補充教師隊伍。這註定是場教師個人和在線教育平臺與原有教育體制和教學習慣的抗爭。

2、家長之門:管理角色和信任度的匹配

教育不止是知識傳授,尤其是對於家長更多的是“管理”。放到學校家長是請一些比自己懂得多的人來幫助管理孩子並提高學習成績。而在K12在線教育上,就需要家長改變,第一、家長需要來督察“管理”孩子的線上學習情況,時刻“提防”孩子上網幹其他的。第二、多數家長更願意相信活生生的老師,而不是網上的內容,只是在為孩子學習投資時,會願意聽老師的建議。所以在線教育平臺如何分配家長的角色以及如何快速獲得家長的信任度成為關註的重點。況且他們的目的很明確:一讓孩子更好地學習考出好成績,二讓自己在小孩教育上更輕松些。

3、平臺之門:推廣策略和盈利模式的探索

最後講講k12在線教育平臺自己,先說推廣難度,因為校園市場的獨立性和和分散性,從而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甚至產品水土不服等問題,這就加大了K12在線教育產品的推廣難度,甚至產品之間就是資源和渠道的粗暴比拼。目前天天象上以地推的形式獲取教師,作業幫采用微博等新媒體營銷、猿題庫則采用如與搜狐教育合作舉辦司法考試在線模擬考試等品牌營銷進行推廣,其中都各有利弊。再說盈利模式,目前行業盈利模式相對單一,比如天天象上采取平臺抽成,猿題庫直接收費等,梯子網直到關停都未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這要求創業者們一邊極速前行一邊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推廣模式和盈利方式,還要靈活處理好牽扯其中的各個利益方如:教委、學校線下教育機構、學生,甚至題庫和教輔書集團等。

總之,不管是內容為主還是場景為主,都是好的切入方式,但若說成功就都需要再下些功夫。在線教育在實現打破師資和教學內容的時空限制本質的同時,也需處理好與線下教育的關系,作為中國基礎教育的補充和輔助,無論形式如何,我們都只希望孩子們越學越輕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51

以照明為主業的勤上光電擬20億元收購龍門教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4/153602.shtml

導讀 : 廣州龍文承諾,龍文教育2015年至2018年累計實現的稅後凈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638億元,否則應按約定向勤上光電進行股權或現金方式補償。

i黑馬訊 1月4日 消息,以半導體照明為主業的勤上光電今日發布重組草案,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楊勇、華夏人壽、信中利、張晶、朱松、曾勇、深圳富凱、北京龍嘯天下及北京龍舞九霄9名交易對方合計持有的廣州龍文100%股權,交易價格為20億元,溢價逾30倍。其中,向楊勇支付現金對價5億元,剩余差額15億元由勤上光電以發行股份的方式向9名交易對方支付對價。

 簽對賭協議,凈利低需補償

公告稱,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在支付現金對價,扣除本次交易相關的發行費用及中介機構費用後,將全部用於龍文教育“重點城市新增網點建設項目”、“小班化輔導建設項目”、“在線教育平臺及 O2O建設項目”及“教學研發培訓體系建設項目”的項目建設。

公告顯示,廣州龍文2013年、2014年、2015年1-8月營收分別為8.5億元、7.5億元、5億元。截止2015年10月末,廣州龍文在北京、上海、廣州等20多個城市,設有營業網點462個。

廣州龍文承諾,龍文教育2015年至2018年累計實現的稅後凈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638億元,否則應按約定向勤上光電進行股權或現金方式補償。

收購龍門,挖掘新增長點

對於收購龍文教育的原因,勤上光電在公告中稱,近年來,受宏觀經濟以及半導體照明產業增長乏力等因素的影響,公司營業收入呈下滑態勢,利潤亦伴隨營業收入出現下滑。為了提升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公司亟需發掘新的利潤增長點。

而收購龍文教育,將實現半導體照明產品與K12輔導服務的雙主業布局。同時使廣州龍文在現有基礎上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在業務規模、品牌建設和融資能力等方面都得以顯著提升。

勤上光電主要營業收入來自於半導體照明產品及綜合解決方案。報告顯示,勤上光電2013年、2014年、2015年1-8月營收分別為11億元、9億元、5.9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億元、1228萬元、2546萬元。

勤上光電稱,本次交易未導致上市公司控制權發生變化,也不涉及向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購買資產。因此,本次交易不構成借殼上市。

員工持股不超過1.27億股

勤上光電稱,為提高重組績效,增強重組完成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擬向李旭亮、李淑賢、梁惠棠、華夏人壽、黃灼光、華創勤上光電員工成長1號計劃定增募集配套資金,發行股份數量不超過1.27億股。募集資金將用於廣州龍文“重點城市新增網點建設項目”、“小班化輔導建設項目”、“在線教育平臺及O2O建設項目”及“教學研發培訓體系建設項目”的建設。

其中,李旭亮認購5億元,李旭亮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之一。李淑賢認購4億元,為上市公司實控人李旭亮之妹。認購方華創勤上光電員工成長1號計劃由勤上光電第1期員工持股計劃全額認購,認購金額為7221.60萬元。該計劃持有人包括公司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持有人之一梁金成為實控人李旭亮之姐夫,是公司關聯方。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配套員工持股計劃認購股票數不超過510萬股,總計不超過14人,其中董事、高級管理人員5人參與。公司表示,該計劃清算時,如持有人自籌資金年化收益率<6.5%時,公司控股股東勤上集團承諾以現金方式補償直至員工持股計劃持有人自籌資金年化收益率達到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063

變被動為主動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yvz.html

    年輕朋友小安,做投資也體現出他的姓——“安”。他入市沒多久便知道這麽個事實:市場是很難戰勝的,大多數人都將跑輸指數。於是乎,他退而求其次,安心地只做被動式的指數基金投資,重倉一只滬深300指數基金,從不眼紅別人短期“騎大牛”、“跨黑馬”什麽的,安樂於自己“烏龜賽跑”,安哉安哉!

    今天,我們偶爾談起指數基金投資的問題,我簡單地談了一點建議:

    我在小文《“二八切換”是個偽命題》(2015-02-01)中說到過:“其實,股票既是資產,也是一種特殊商品,會類似於商品那樣,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投放市場之後被不同的客戶(投資者)選購,於是也就會被市場細分與區隔,形成各自的客戶群(投資群體),產生‘物以類聚’的相對獨立的格局。”據此可知,各個板塊都是順著各自的路徑行走的,比如,你只需瞥一眼滬深300、中證500、創業板這三個指數K線圖,立刻就能一目了然地發現它們之間的巨大差別,一是漲跌空間差距頗大,二是波動周期相差很大;從迄今的歷史數據來看,代表中小盤股的中證500指數和代表新型產業股的創業板指數都明顯跑贏代表大盤股的滬深300指數,而且它們走勢還都是牛長熊短的呢,並不像滬深300跟大盤那樣牛短熊長的。(順便提一下,竊以為,比較能夠反映A股形態的倒是中證500指數,而不是大盤指數。)參見下面三個指數的月K圖:

變被動為主動

    據上所述,你是否單一的滬深300指數基金的基礎上,增加幾個其他的指數基金,而進行組合投資呢?這樣就能根據不同的形勢而適當進行“調倉換股”,調整各個指數基金的倉位占比,也就有可能在被動式投資中爭取掌握一定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可望取得更好一點的業績總比死守一只強點吧?

    “有道理!”小安說。

 

    延伸閱讀: 擺下ETF擂臺(2014-06-26)

             買指數基金是退而求其次嗎?(2014-05-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75

新增農民工以高齡為主成為難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206.html

如果農民工數量繼續上升,增加最多的是哪個年齡組的農民工?答案是:5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工。

高齡農民工的話題是去年熱起來的,根據國家統計局去年公布的數據推算,2014年,全國高齡農民工數量為4685萬人,比2013年增加了597萬人,這一增加額比2014年全國農民工的增加額(501萬人)還要多。換句話說,如果不算高齡農民工,2014年其他年齡組農民工的總數是減少的。

單獨一年的數字可能有偶然性,所以筆者結合整個“十二五”相關數據一起分析。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公布的數據推算,從2010年到2015年期間,各年齡組農民工數量的變化態勢是:16~20歲,從1574萬人急劇減少超過1/3到1027萬人;21~30歲,從8696萬人減少到8102萬人;31~40歲,從5692萬人增加到6188萬人;41~50歲,從5135萬人急劇增加45%到7464萬人;50歲以上,從3125萬人急劇增加近60%到4967萬人。

就數量急劇增加的兩個年齡組而論,41~50歲農民工增加數量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比上年增加了932萬人;此後增加量波動回落,2015年比上年增加232萬人。而5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工,增加數量最多的年份是2014年,2015年則比上年增加282萬人。雖然比2014年大幅減少,但仍比其他各年齡組多。

新增農民工以高齡為主,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

與農民工就業有關的城鎮勞動力市場主要是城鎮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些行業提供給農民工的工作往往不需多少技術,所需要的只是體力、反應靈敏度與動作準確度。青年農民工體力強、手腳快、反應靈敏、動作準確,與體力下降、手腳慢、反應遲鈍的高齡農民工相比,他們在進城求職時有優勢。

如果上述勞動力市場是供求平衡和充分就業的,勞動生產率的年齡差異不會造成太大問題。供求平衡和充分就業,意味著同一個年份中,不同年齡組、不同勞動生產率的農民工都可以找到工作。全社會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應該是青年、壯年和高齡農民工各自勞動生產率的加權平均;農民工的工資率取決於這個加權平均值。農民工年齡結構的變化,會影響到加權勞動生產率的高低,但與經濟增長的變動相比,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要緩慢得多,不至於對經濟造成突然的、激烈的沖擊。

但事實上,直到2004年全國性“民工荒”爆發前,城鎮勞動密集型行業一直處於勞動力嚴重供過於求的狀態。由於各年齡組都有大量勞動力沒活幹,只要允許靈活用工,用工方就可以專門使用高勞動生產率的青年農民工,並把定額提高到只有青年才能完成的高水平,從而壓低單位產品的勞動力成本。根據中國社科院曲玥、都陽的研究,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力成本的最低點,就出現在“民工荒”爆發前的2003年。

民工潮時期,用工方和政府的日子都很好過。對用工方來說,只要能招到青年農民工,就能夠提供低成本的產品或勞務,躺著都可以賺錢。對政府來說,青年農民工的競爭力強,他們的就業不用政府操心;即使這類農民工一時找不到工作,只要用工有利可圖,就會迅速湧現出更多的用工企業,去解決他們的就業。政府需要操心的,只是如何維持下崗工人(多數是與青年農民工競爭中的落敗者)的生計。考慮到一部分下崗工人自己也在謀職,而高校擴招又使他們子女的就業遠離勞動密集型行業,因而城鎮戶籍人口的就業壓力政府還能承受。

高齡農民工成為新增農民工的主力,意味著能工作的青壯年農民工差不多都已經找到了工作,剩下的因種種原因(如生育、哺乳)暫時不能進城幹活,這才使鄉村那些年老體衰、被某些人認為應留在家鄉“頤養天年”的高齡勞動力,有了進城當農民工的機會。

經濟學認為,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工資水平。新增農民工以高齡農民工為主,意味著當前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取決於高齡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而高齡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不僅低於青年農民工,而且低於所有農民工勞動生產率的加權平均值。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大量使用高齡農民工的結果,必然是農民工收入的增速高於其勞動生產率的增速。

收入水平高、收入增速快,對近年剛開始務工的90後青年農民工來說,當然是好事。但從全生命周期即一輩子收入的角度看,高齡農民工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

高齡農民工可以分成兩類。一類高齡農民工年輕時就外出打工。但當年他們年輕、體力強、勞動生產率高時,他們的工資率(計件工資標準)偏低;如今工資率漲上來了,可高齡農民工年老體衰,已經幹不動了。另一類高齡農民工年輕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外出打工,是“民工荒”給了他們工作機會。因為務工時間短,他們掙的錢就更少了。

高齡農民工成為新增農民工的主力,給用工方和政府都出了難題。

對用工方來說,如果繼續按照青年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確定高工作定額,則高齡農民工勞動生產率低、收入相應也低,一旦打工收不抵支,他們寧可回鄉閑著,也不會自己貼錢外出務工;如果根據高齡農民工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工作定額,單位產品的勞動力成本就會上升,用工企業的利潤就會減少。國內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占大多數的是中小企業,這類企業沒有定價能力。即使在低勞動成本的民工潮年代,激烈的價格戰也使它們少掙了不少。現在青年農民工招不到了,用工成本大幅上升,這些缺乏企業家才能、只會在“豬都能飛上天”的年代掙省心錢的經營者,日子當然不好過。

對政府來說,高齡農民工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弱勢群體。經濟形勢一有風吹草動,高齡農民工將第一個找不到工作。如果像以往那樣,農民工沒有工作就回鄉,倒還不會給政府增加負擔。但現在為了城鎮住房去庫存,政府鼓勵農民工貸款進城買房。以農民工現有的收入水平,只有貸款期限長一些(20~30年)、年還款額低一些,農民工才還得起。但貸款買房的前提,是還貸期間農民工就業穩定、收入穩定或增長;還貸期長達20~30年,意味著現在和將來,相當多高齡農民工需要還房貸。這意味著沒有工作不僅影響到高齡農民工自己,而且影響到房產商的銷售、銀行的運營乃至整個地方經濟,這就夠讓政府頭疼了。如果買了房的農民工進城落戶,而又像當年的“高齡”下崗工人一樣找不到工作,那麽,不管是發失業經濟金、還是提供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政府都脫不了責任。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民工潮時期相關勞動力市場非均衡(勞動力嚴重供過於求)導致的用工年輕化和失業中年化,曾使得用工方和政府得益;而隨著勞動力市場逐步走向供求均衡,用工方和政府將不得不為十幾二十年前勞動力市場非均衡的後遺癥——當前新增農民工以高齡為主——埋單。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17

瑞銀證券高挺:貨幣政策邊際影響減弱 A股下半年震蕩為主

“基準情形下市場將延續震蕩格局,滬深300指數年末目標點位為3200點”談及A股市場的年中展望,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近日稱,預計下半年GDP增速逐漸放緩,宏觀政策大致維持現狀不變,市場上行和下行風險基本平衡。但其同時強調,盈利逐步分化的震蕩市整體仍較疲弱,下半年應警惕債券違約、四季度經濟放緩等風險。

瑞銀證券在7月27日召開媒體見面會,高挺用“平靜”來總結近期A股市場表現。在其看來,中報盈利增速超預期,政策也進一步寬松,海外市場突發事件對國內影響有限,都是近期A股市場表現穩定的主要原因。而宏觀政策未來出現大幅調整、大規模刺激的可能性也很小,預期向好。

短期平靜的背後,驅動A股行情邏輯也悄然生變。貨幣政策的寬松預期和政策刺激是否繼續有效,就已在市場上引發爭議。有券商宏觀分析師此前就指出,增長不振暴露了過去高增長所掩蓋的矛盾,需要通過結構改革、尋求新的增長動力來化解,但短期難以見到效果,因而仍以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為主要解決手段。但每次沖擊都會帶來一次寬松,進而帶來利率周期的固化;政策刺激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

“當前信貸能夠支持部分基礎設施投資;但更多領域經濟增速的放緩、投資回報的下降,對信貸需求並不強烈。因此,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是在下降的。”高挺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提問時表示,與此同時,近期市場對於財政政策刺激的討論漸起,有市場觀點更表示中國應從貨幣政策刺激轉向財政政策刺激。高挺則對此表示,若提高財政政策的刺激力度,可以嘗試轉換模式,如降低稅收等均是可行的途徑。

對於A股市場而言,企業盈利的分化、市場情緒的轉變等,均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因素。而債務違約等市場風險則更值得警惕。

高挺表示,A股企業盈利情況一季度同比增長0.5%,主要是受益於營收增速加快和毛利率的擴張,以及非金融企業盈利同比7.7%的增速拉動。但就全年來看,全部A股盈利較去年可能維持不變、增速接近於0,主要是受券商、保險等盈利同比大幅下滑影響。“8月期間半年報發布的階段,如果數據表現還不錯的話,市場往上走的可能性會提升;波段當中盈利增長回暖,短期對A股是有支持的。”

市場情緒變化對A股影響在年內也開始提升。高挺稱,開年的兩次熔斷曾重創市場情緒,並且影響持續;與之呼應的是兩融數據保持一定的區間震蕩、沒有大幅回升,今年4月的反彈也未引發較大行情。這意味著,多次大幅波動影響了風險偏好,市場謹慎性情緒濃重。

在上述綜合影響下,高挺強調,A股下半年仍會以震蕩為主;同時應該註意的是,至四季度時,市場可能會迎來債務違約高發期、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房地產市場增速調整以及美國加息預期等綜合因素叠加影響,可能對市場帶來一定壓力和風險。

在投資主題方面,高挺表示,房地產有所回落但基建依然強勁,深港通臨近可能會利好深市大中市值成長股,“走出去”大潮將給發展穩健的跨國公司帶來一定機遇,“但更多可能都會是個股行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49

2016年首7個月價值組合投資回報: 鎖定利潤, 策略轉向防守為主

首先回顧筆者價值組合今年個別月份的表現:
 
1月份: 大輸
 
2月份: 小勝
 
3月份: 大勝
 
4月份: 更大勝
 
5月份: 小輸
 
6月份: 中勝
 
7月份: 中勝
 
總結今年首7個月價值組合的回報率是17.65%, 同期盈富基金的回報率是2.08%, 價值組合繼續跑羸大市.
 
以下是價值組合頭18大持股, 按今年表現排序:


 
 
大家看到我的18大持股有變, 這通常表示是好事. 原因是組合內有些股票跑出了, 股價大升了, 因此我做了資金輪動, 把一些升幅比較多的股票減持了, 鎖定利潤兼增加現金. 

家看到會德豐和九龍倉退出18大, 由香港小輪和新世界發展補上. 事實上, 會德豐和九龍倉在7月份股價表現非常亮麗, 雖然我減持的時間早了一些, 但這一輪對九龍倉系的投資還是取得不俗的回報.
 
今年首7個月價值組合表現最好的4支股票是:
 
莊士機構國際(00367): +74.12%
丹楓控股(00271): +52.55%
會德豐(00020): +29.48%
九龍倉(00004) : +27.44%
 
 
今年首7個月價值組合表現最差的4支股票是:
 
中國太平: -36.67%
中視金橋: -35.77%
百奧家庭互動: -30%
百仕達控股: -23.76%
 
 
價值組合往年回報率:
 
2014年: +16%
2015年: +18%
 
 
經驗總結:
 
港股終於渡過了"7翻身", 恆生指數也不負眾望在7月份內創下今年的高位, 並以21,891點收市, 追蹤恆生指數表現的盈富基金收市價22.45元, 今年回報率也轉為正數.
 
經驗是最好的老師, 從經驗可以學習到寶貴的東西. 回想今年2月份恆生指數跌到全年最低位18,278.8點, 香港地產股更成為重災區. 香港零售業進入寒冬, 大幅減租甚至退租, 鋪位空置等新聞此起彼落, 樓市也量價齊跌, 一眾大型地產股股價紛紛下跌, 九龍倉最低跌到34.45元, 會德豐跌到28元, 恆隆地產跌到13元,   恆隆集團跌到19.46元, 簡直是慘不忍睹. 幸好當時我還有點現金, 趁機增持了恆隆集團, 合和實業, 聯合地產, 永安國際, 丹楓控股, 恆隆地產, 大昌集團等多支地產發展和收租股. 當時我說過, 買入的理由就是因為股價跌得多, 市場不喜歡的東西才有好價錢, 優質股要在它落難的時候買, 才會買得便宜. 因此, 我喜歡在52週低位股票名單中尋寶.
 
進入下半年, 我的投資策略傾向保守. 因此, 我已經把部分跑得比較快的股票減持, 一方面把利潤實現, 另一方面, 提升現金水平, 目前我現金水平在7.68%. 我也把部分套回來的資金增持了一些防守性比較強的股票, 例如大昌集團和香港小輪, 它們的特性是, 資產大折讓, 現金比總負債多, 淨淨現金公司, 穩定的派息往績.
 
 
以下是今年體驗的2個重點:
 
1. 市況隨時逆轉, 今天是鬼見愁, 明天變成萬人迷.
2. 當大型股和小型股一起大跌時, 優先買大型股.
 
最後, 在此分享我第三條投資格言: 股市上升我有股票, 股市下跌我有現金. 

這也是我在股市的生存之道. 祝大家下半年繼續大賺發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12

多數專家建議:華龍一號技術融合以中核方案為主

“華龍一號技術高級專家評審會”在北京舉行將近兩周後,中核集團終於公布了評審結果。結果顯示,多數專家支持中核集團提出的融合方案。華龍一號是中國用於出口海外的主力核電技術。

3日下午,中核集團通過官方微信發布的《中核集團華龍一號融合方案獲絕大多數專家支持》消息稱, 近日,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國防科工局等四部委共同見證下,華龍一號技術融合高級專家評審會在京舉行。中核集團華龍一號融合方案獲絕大多數專家支持。

消息稱,此舉為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龍國際”)執行技術融合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標誌著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加快推進國內外華龍一號項目核準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上述評審會是在7月21至22日在京舉行的。當時有業內人士認為,該會議有望載入核工業史冊。

消息稱,為落實各級領導的指示精神,推動華龍技術融合,實現“一個華龍,一面旗幟”的目標。2016年上半年,在國家能源局的指導下,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和華龍國際開展了多輪溝通,技術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在安全系統配置等方面的分歧,通過獨立專家評議的方式解決。

消息顯示,本次評審會,由華龍國際組織實施。與會專家由華龍國際和有關部門推薦,對中核集團和中廣核推薦的兩個“華龍一號”技術融合方案進行客觀公正的評議。專家組經過質詢和閉門討論等環節,按照討論確定的評審原則,對兩集團推薦方案進行打分投票,14名專家支持中核技術方案,3名專家支持中廣核技術方案,3名專家持中立態度。

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在會上稱,融合版華龍一號是基於中國核電發展三十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和自主研發,有著深厚的技術基礎和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福清5、6號機組建設進展順利,充分驗證了華龍一號各項技術的成熟性,而巴基斯坦卡拉奇2、3號機組的落地,證明了華龍一號具有獨立“走出去”的能力。

中核集團建議的華龍一號技術融合方案是在示範工程成熟設計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中廣核方案的長處,代表國際三代核電技術發展方向,是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支撐。

會上,中核集團從自主知識產權、安全性、經濟性、技術成熟性及設備國產化程度等五大技術方面,詳細匯報了華龍一號融合技術方案,並應專家要求介紹了福清5、6號和卡拉奇2號機組的建設進展。

華龍一號由中核集團推出的ACP1000技術和中廣核推出的ACPR1000+技術融合而成。這兩種同樣機型的技術在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均由第二代核電技術改造而成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這兩種技術對外都統稱“華龍一號”。

國家把中核集團的“華龍一號”和中廣核的“華龍一號”進行融合成為未來的華龍一號,其目的是協調這兩家企業用“一個拳頭”應對國際競爭。半年前, 2015年12月30日,中核集團和中廣核用幾乎一樣的口徑分別對外宣布了華龍國際成立後的使命。

1月22日,由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出資5億元人民幣註冊成立的華龍國際正式開業。這兩家公司在華龍國際中的股份是五五開。華龍國際成立後的使命是,“致力於持續融合與發展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統一管理並實施華龍技術、品牌、知識產權等相關資產在國內外的經營”。

多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此次專家評審會的結果,將對華龍一號未來的融合方案起著重要性的參考作用,但不是最終的結果。出席該會議的一位專家此前向記者透露,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在華龍一號技術的融合工作上,還需要進一步做工作。

“相關單位給華龍國際的要求是在今年上半年把融合方案拿出來,經過各級專家評審後,下半年進入實施階段。時間很緊,但是我們一定會抓緊完成。”華龍國際董事長鄒勇平今年4月6日曾對《中國電力報》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