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的天空:等油價回調買航空股 張士佳

>2008-06-08 AppleDaily

上 周大市升過跌過,最後回到周一開市價附近,全周無寸進,欠驚喜,周五更在百多點波幅中運行,好像要悶走散戶,加上周五晚美國有幾個經濟數據分佈,投資者似 乎未敢妄動。筆者自己不會將大市看得太好,但看淡的人太多,短期內大市應有得彈,但大市氣氛未好轉,現在塘水滾塘魚,混濁不清,局勢未明朗,士佳傾向不撈 此趟渾水,寧願吼高位做沽化算,或者大市再跌,候低位可撈些愛股,否則大市是十五隻吊桶,七上八落,沒有訊號,不宜妄動,所以筆者中線看淡,也沒有做空 倉,閒來多做數據研究,也順便審視上周的收市價措施對大市影響。

港交所(388)澄清前周收市競價時段股隻異常波動的情況,純因MSCI指數調整成份股所 致。筆者雖覺匪夷所思,但前周受影響部份達三百億港元,上周恒指調整成份股,受影響部份約二十億元,也再無出現異常,那究竟是MSCI調整引起異動,還是 「有心人」收斂,相信要由時間證明,重要的是要確保數據及圖表的準確性,否則無論多堂皇的理由,亦是得不償失,近日大市牛皮反覆,基本面來說,現價估值是 高不成低不就,投資者容易進退失據,更顯示技術分析的重要性,數據要準確,不容有失。
兩套武功宜兼通其實從投資或投機角度 看,基本分析及技術分析都是不可或缺的,前者分析股票甚至股市的合理估值,當中自然牽涉到複雜的計算及資料搜集,得出估值後,理論上的操作是低於合理值買 入,高過合理值便沽出,中間無論升跌都是等待,將此法用得出神入化的自非股神畢菲特莫屬,而股神坐股票坐得咁安心,無非是用基本分析找出安全網也。但拍得 住股神的眼光與耐性的,世上又有幾人?所以大部份投資者舉起基本分析旗幟,卻忽略了經濟及股市大趨勢,才作出錯誤的投資決定。技術分析則專攻出入市時機, 雖然技術分析不懂估值孰高孰低,但卻能時常走在新聞與消息之前,找出資金去向,捕捉到出市入市的最佳時機,以往多有基本面超值的個股,因技術面不配合,股 價總是升不了,例如數年前的華晨汽車(1114),就是其中表表者,所以筆者相信,必須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皆通,才能在股市中無往不利。
雙劍合璧顯威力

前 陣子油價狂升,早已令全球疲弱的經濟再加添通脹的憂慮,而且各地陸續出現對油價高企的示威,筆者相信原油在政治大背景下仍會回落,而飽受煎熬的航空股,尤 其身處增長迅速的大中華市場的中資航空股,基本面其實不俗,若油價回調更多,這些久經壓抑的個股將有亮麗升幅,現時只要等待出現買入訊號,將是上述基本分 析及技術分析雙劍合璧的最佳寫照。張士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1

高油價後果 左丁山

2008-07-18  AppleDaily

油 價如果繼續升,理應刺激其他能源嘅開發,與石油競爭。但係現代社會有好多制約條件(constraints),令到在理論上可以做得到嘅事情,變成不可 能。譬如美國倚賴太多外國石油進口,點解唔在國內生產多啲?理由係環保,不能破壞環境(洛磯山脈與阿拉斯加)及海洋生態(佛羅里達州及加州海岸);核能發 電產生最少排放效果,不倚賴石油,點解唔增加核子發電廠?理由係意識形態,自六十年代興起之反核理念,至今不衰。點解唔多用再生能源?理由係再生能源)太 陽能、風力發電、生物燃料(所佔嘅能源份量太小,相對於煤炭與石油,只係水塘內之幾桶水。況且生物燃料乙醇投產幾年之後,已經刺激糧食價格急升,變成富翁 揸車之環保樂趣建築於貧窮國家嘅窮人糧食上,另外,移植玉米,提煉乙醇之整個過程,並不完全環保,降低不了碳排放!聯合國提出報告,油價升,糧價升(因為 發展乙醇),最後會摧毀地球森林(因為要燒樹林拓展耕地),最後摧毀人類,講得幾嚇人。但係同時又有一單新聞(《金融時報》七月十四日),青島發生青藻風 波,累中國解放軍日夜清場,確保奧運風帆賽可以順利進行,青藻繁殖力極大,兩三日可以增加一倍,一啲研究藻類嘅專家發現,藻可以用作生物燃料,可專門培 養,且用之不竭,如果科技追得上嘅話,青藻紅藻在指定地區內培養,會成為再生能源。之不過,在藻類太盛之海面,海洋微生物缺乏空氣,全部滅亡,到時點樣影 響海洋生態,還在研究階段,睇嚟攻讀海洋生物學、海洋環境工程嘅學生,應有前途!油價未高到摧毀人類之前,可能先摧毀全球化。油價高昂,貨船運費容易變成 妹仔大過主人婆,一條船嘅貨物,價值唔夠柴油費咁高,運輸費太高就會降低國際貿易要求,例如加州工人做波鞋,人工貴過溫州好多,但一對波鞋自溫州運到加州 零售店,會貴過加州之做鞋成本。後果就係名牌鞋不如就在市場所在地製造,不再將訂單送往中國,內銷市場重要過外銷市場,大家向內望,忘卻全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1

李嘉诚一生最伟大投资 油价11美元时购石油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826/02475235346.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

明年油价破百?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41045.html

明年国际油价是否会继续走强?中国汽油价是否要冲到8元/升甚至更高?

近日,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资银行给出的最新预测数字,让人们对未来感到无比担忧:2011年原油均价或将触及100美元/桶。假设上述预期得以实现,中国汽柴油价将难言下调。

油价可能持续攀升

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达到100美元/桶以上,高盛集团的石油分析师团队也因预见准确而扬名。就在不久前,高盛公司分析师David Greely提出,2011年全球油价将达到100美元/桶的均价,而2012年价格将上升到110美元/桶。

比高盛稍显保守的JP Morgen分析师Lawrence Eagles则说,2011年和2012年,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的均价将为93美元/桶、105美元/桶,“我们曾经预测明年原油价可能在89美元/桶,但最近做了修正。”

相比国际投行,中国券商的猜测显得谨慎一些。

中信证券分析师殷孝东、招商证券研究员裘孝峰都认为,全年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均价应在85美元到90美元/桶。国金证券研究员刘波则表示,明年冲高到100美元/桶是可能的,但均价达到100美元似乎较难。

Lawrence Eagles 之所以看高油价,是因为“供应全球40%原油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不太可能大幅增加产量。尽管各方积极呼吁欧佩克在未来24个月提高石油产量,希 望能与2008年时石油价格高峰期持平,但除非明年每桶价格上涨到100美元,这种愿望才可能实现。”

就在今年12月12日,OPEC也表示,其2484.5万桶/日的产量目标将不变。2008年11月时,其削减了150万桶/日的产量,随后一直没有调升。

“油价不会有太大的跌幅是可能的。”裘孝峰指出,国际能源署曾估计,非OPEC国家的产能在明年可能只增加30万桶/日,比较缓慢,但是2011年市场需求的增幅将可能达到每日120万桶。

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可能使得油价维持高位。发改委称,前11个月,我国原油进口同比去年上升了20%,达到2.18亿吨,预计全年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5%。

但裘孝峰也强调,如果原油价格继续上扬的话,对于美国及全球经济都将带来巨大的损害。

中国汽柴油价面临上调压力

国际油价高企后,最先感到压力的就是中国的用车族,因为汽柴油价也将随即走高。

今年12月初,中国汽柴油价调高了300元/吨左右,93号汽油首次破7元/升。尽管发改委一再强调,该调价已控制了幅度、延长了周期,但还是凸显了国际油价与中国汽柴油价在联动这一事实。

“如果原油价从现在的每桶90美元,涨到每桶100美元,升幅为10%。若按部分投行预测其最高值会在明年到达每桶120美元的话,涨幅就有33% 了。国内汽油价届时也可能触到8元/升,相比现在涨了14%。”国金证券研究员刘波指出,“政府还是会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但如果政府不调价,那么今年 10月、11月的‘柴油荒’现象将在明年重现,这也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山东地方炼厂一位负责原料进口的内部人士就告诉记者,今年其进厂燃料油(可替代原油,作为汽柴油的原料)涨幅约10%,从低位的5100元/吨上升 到了5600元/吨,“还好政府在今年调了几次汽柴油零售价。如果明年不调整,那么炼厂将会因成本过高而停产,这一情况在2008年时就出现过。”

一旦地方炼厂大面积停产,其供应压力将转移到中石化、中石油身上,零售和批发市场也可能全线限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3

高油價時代的「暗戰」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25170.html

「沒油的時候找藉口不供,有油沒藉口也不供。」重慶市涪陵區石油成品油協會相關人士4月7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國際油價的水漲船高,牽連的不只是國內成品油價,加油站也已身卷其中。

在重慶涪陵區,介於「石化雙雄」和民營加油站之間,持續數月以吞併和反吞併為關鍵詞的「暗戰」,目前也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幾個月前重慶鬧油荒,我們基本沒辦法從中石油、中石化批發到柴油,油荒過去了,我們依舊買不到油。」上述人士如此表態。一位當地業內人士透露,「再過一個月,擠垮80%的民營加油站。」

然而,「石化雙雄」涪陵分公司負責人皆否認了「不供油」的說法。中國石化涪陵分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採取的是分階段供油的做法,民營加油站也有囤油嫌疑,而具體供油數據,則需要進一步核實。

「石化雙雄」遭民營加油站上書

「兩大公司搞壟斷,打壓民營加油站,使民營加油站生存艱難。」2011年4月2日,經重慶市涪陵區商委,一份第一條便如此言辭激烈的文件被火速遞交到了重慶市商委的案頭。

這份由重慶市涪陵區石油成品油協會草擬,名為《關於涪陵區民營加油站目前處於斷檔、脫銷、無油可供、經營困難等情況需立即解決的請示》(下稱《請 示》),不僅寫著「石化雙雄」已經基本停止向民營加油站供應汽油和柴油長達一個月的現實,同時,協會希望當地政府部門能夠介入,並解決文件中所指出的問 題。

自此,持續數月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與涪陵區民營加油站的「暗戰」擺到了明處。

與全國其他地區加油站多為「石化雙雄」所壟斷的局面不同,在重慶涪陵區,據記者統計,一共86座加油站中,民營加油站佔據了其中60%的份額,達50座,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分別只有27個和9個。

由於國際油價的高企,使得處在國內成品油產業鏈條銷售終端的加油站受益頗多。

涪陵區成品油協會所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自國家2008年年底啟動成品油價格體制改革,市場的成品油供應就存在著較大的批零差,一噸成品油最高能有1500元的利潤,而截至目前,重慶市超過700多座的民營加油站均已全線盈利。

據本報記者歷時一個月的調查,向來「油少氣多」的重慶,今年春節前後,便已經出現「油荒」,從那時起直至今天,涪陵區眾多民營加油站便已無法從兩大石油公司進到足夠的柴油等成品油。

矛盾的是,涪陵區的工地、打石場、建築工地均能從兩大石油公司直接買到柴油。「我們的客戶就這樣全部被他們直接搶走了。」涪陵區一位加油站老闆說。

當地多位民營加油站人士分析認為,如果採用斷供或批零價倒掛的方法,民營加油站就會快速倒閉,「石化雙雄」不用耗費巨額收購資金,就能達到快速佔領市場的目的。

對於遭遇上書一事,中國石油涪陵分公司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第一次聽說此事,而目前暫不方便詳談,建議另約時間商議。

中國石化涪陵分公司負責人則表示,他4月11日下午剛看過報表,「是有些人開(買)了油沒有提。」而目前中國石化在涪陵採取的是分階段供油做法,「他們也想把油囤起來。」

供油爭議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兩大公司沒油嗎?恰恰相反。」涪陵區石油成品油協會在《請示》中稱。

據《請示》,現在只有民營加油站拿錢也購不到油,其他工地和「油串串」(重慶土話,指油販子)要多少給多少,有時工地如果購油數量大,比賣給加油站的批發價還便宜。

當地更有聲音指出,兩大公司甚至寧願把油賣給沒有任何資質和儲油設施的礦山、工地和打石場,也不願把油賣給民營加油站。

該協會稱,「涪陵區的50座民營加油站年可銷售汽、柴油8萬噸左右,往年兩大公司在市、區商委的督促下,向每個站點訂小部分數量的供油合同。但是今年已經到了4月份,中國石油仍未與各民營加油站訂供油協議。」

「中國石化則剛剛在4月份與民營加油站簽訂供油協議。」該協會透露。

民營加油站的「反擊」

據本報記者瞭解,「石化雙雄」和涪陵當地民營加油站的「暗戰」由來已久。早在2004年,「石化雙雄」就曾在重慶「招安」民營加油站,2009年之後,收購民營加油站的網點快速擴張再次開始,而每座加油站的價格最高可達1900萬元左右。

然而,幾年下來,由於大部分民營加油站老闆不願賣出加油站,中石油、中石化在涪陵區的零售網點,仍遠低於民營加油站。進而,斷供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

資料顯示,2007年,涪陵區幾十家民營加油站曾因被斷供一段時間無法經營,一些民營加油站經營人員聚集到「石化雙雄」的網點,通過阻止其正常經營的方式要求供油,後在當地政府的介入下展開協商,該事件才得到平息。

除了堅持不將獲利豐厚的加油站賣給「石化雙雄」,當地民營加油站企業主也採取了其他方式抵制「石化雙雄」的擴張。

據瞭解,除了部分民營加油站由於流動資金少,籌不到資金就無法作準備,現在完全處於斷檔脫銷無法經營的狀態,另有部分加油站在「石化雙雄」大量向外賣油時多購了一部分,經營才得以維持至今。

此外,為瞭解決斷供以及「油荒」,2010年底,涪陵幾十家民營加油站召集周邊區縣共計60家民營加油站,準備在當地投建一座儲量為10萬噸的油庫,通過向兩大石油公司及國內其他煉油企業直接購油的方式,確保自身油源不受限制,不過,該油庫項目仍在走漫長的報批流程。

而目前是通過報備案制或是報審批制來解決民間資本投建大型油庫的辦法,仍然不得而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98

低油價難以期待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23/100371978_all.html

  雖然全球經濟增長疲弱,但在地緣政治衝突的陰影下,國際油價仍在節節上升。去年10月,倫敦洲際交易所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還是每桶100美金左右,現在已經高至每桶125美元,漲幅接近25%。同期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幅度更是超過30%。

  除了政治因素,高企的能源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拜各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所賜。旨在拯救經濟的政策,現在已經顯示出損及全球經濟增長的副作用了。美 國低廉的天然氣價格雖部分抵消了高油價的衝擊,但其強勢復甦的前景不可避免地籠罩上了厚厚的陰影。新興經濟體的任務更加艱巨,油價走高帶來的通脹和增長放 緩的壓力同時存在,處此尷尬境地,政策抉擇愈發艱難。

不解的衝突

  經歷了自去年年底以來石油禁運、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大打口水戰、伊朗輪番軍演、美國航母游弋海灣水域等一系列波折之後,美國和伊朗之間的衝突升級,戰云愈來愈濃重。用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去年11月的話來講,「如果你現在還沒有聽到戰鼓敲響的聲音,那你一定是耳聾了」。

  不過,除以色列以外的各方近來頻頻發出緩和局面的信號:3月初,面對到訪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對伊朗動武可能性的遊說,奧巴馬強調仍有餘地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一週後,英國首相卡梅倫訪美,力挺奧巴馬此番表態,稱其「改變了局面」,「如果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攻擊,將不會得到英國的支持」。英國駐美大使魏瑪科(Peter Westmacott)也稱「軍事打擊在未來數月並非正確選擇」。

  國際社會也在一年多以來首次嘗試與伊朗重回談判桌,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在內的六大國3月6日同意與伊朗重啟有關其核計劃 的談判。作為回應,伊朗表示將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訪問一處伊軍事基地。2月伊朗曾拒絕了IAEA檢查該基地的要求。

  戰鼓為何有所平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東問題專家李偉建分析,因為各方要考慮衝突的代價。「如果一直向衝突方向發展,結果各方都無法接受,到一定時候就要緩一緩,看有沒有可能解決。」

  儘管不能容忍伊朗擁有核武器,但鑑於國內政治和經濟情況,美國並不願意倉促地發動對伊朗的戰爭,主要有兩方面考量。

  一是戰略上美國剛從伊拉克戰爭泥潭走出,戰略重心從中東向亞太轉移;正值大選年,以連任為第一要務的奧巴馬無暇多添一個戰爭包袱。

  二是受伊朗局勢影響的國際油價節節攀升,對本已疲弱的美國經濟復甦造成威脅,也影響到奧巴馬的支持率,使奧巴馬不得不為開戰降溫,用他自己的話來講,「致使美國油價上漲的最主要動因就是對向伊朗動武的猜測。這也是政府近來試圖平息有關戰爭言論的原因。」

  而此前態度強硬的伊朗也樂見一個低風險的外部環境。伊朗的處境並不有利:其國防預算只有美國的五十分之一,既沒有對鄰國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能 力,也無力長期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與美國交惡,在其周邊有超過30處美國軍事基地,美國早有政客反覆呼籲伊朗政權更迭。用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沃特 (Stephen M. Walt)的話來說,伊朗有理由擔心,也確實需要核這樣一個選項。

  而一個本身處於相對弱勢的伊朗,其強硬態度更多是以攻為守。李偉建認為,「把話說得很厲害,讓對方考慮戰爭的成本」。但是,伊朗不會主動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主動封鎖等於宣戰,會失去很多原本處於中間立場或者反對美國做法的國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中東問題專家殷罡也認為,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對伊朗來說是向世界宣戰的行為,是一種自殺行為。「伊朗在沒有受到攻擊的情況下不會這樣做,在受到攻擊後也沒有能力這樣做。」

  對於美伊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殷罡分析,決定權在伊朗一邊。「如果伊朗不顧國際壓力,最終做出製造核武器的決定,肯定會爆發戰爭;如果伊朗放棄核武計劃,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就會得到改善。」

  不過,李偉建認為,伊朗問題未來發展並不會平順,因為美伊之間的根本分歧沒有解決。其中顯性分歧是核問題,包括伊朗核項目的透明度如何,是不是用於軍事目的。隱形問題是美國和伊朗在本質上互不信任。

  他認為,伊朗不願意將核項目透明的原因之一是希望掌握對美國有所制約的籌碼,因為美伊關係不對稱,雙方實力相差大,以及美國對伊朗的敵對態度。 「如果全部交給美國了,透明了,美國並未必會改變對伊朗的敵視。先例就是卡扎菲交出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還是被美國推翻,這就給了伊朗教訓。」

  他分析,在美國徹底改變對伊朗的看法,緩和雙方關係,建立初步的信任之前,雙方問題很難解決。

衰退之憂

  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3月6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反對包括伊朗在內的中東任何國家研發和擁有核武器,並在伊朗問題上與美國保持著密切的溝通。

  楊潔篪稱,在伊朗核問題上,中方反對中東任何國家,包括伊朗,研發和擁有核武器;所有國家都有在遵守義務的情況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他表示,中方認為,應該通過對話而不是對抗,通過合作而不是制裁來妥善地處理和解決問題。「我們反對單邊制裁,持這個立場的國家在國際上是普遍的。」楊潔篪說,中方非常重視包括中美在內的六國同伊朗磋商談判的機制。

  對於中國在美伊衝突中的作用,李偉建認為,中國的態度將產生間接影響。「中國對伊朗問題的立場會對各方決策產生影響,成為各方權衡的因子。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如果真的要打,要批合法外衣,還需要聯合國通過。」

  他指出,美伊衝突對中國的影響取決於衝突的程度。「現在如果維持斗而不破,打口水戰,就沒有太大影響;如果斗而破了,影響就不只是對中國,而是 對整個世界。」在他看來,一旦衝突升級,沒有必要把對中國的影響放大。他以利比亞為例,「利比亞開戰,所有在利項目都停止,不只中國一家。這和中國政策沒 有關係,中國政策再好,在當時的情況下項目也會停止」。

  而在伊朗問題上,不是說中國和伊朗關係好了,伊朗就會把油便宜賣給中國。「我們講到中國利益總覺得好像和中國政策有關,而事實上衝突升級各方都要受損失,不要凸顯中國。」李偉建稱。

  他認為,中國可能會更加積極地在中東問題上發揮作用,避免事態惡化。「當前的問題是防止伊朗武力衝突。另外也做好多種準備,包括能源安全多元化,加大戰略儲備。」

  中金公司在近期發佈的報告中,將伊朗局勢變化對油價影響設定為三種情景,在未出現武裝衝突的情景中,OPEC國家選擇積極增產或溫和增產,布倫 特原油年底價將分別達到124美元/桶和138美元/桶。而一旦爆發武裝衝突,布倫特原油價格將飆升至170美元到200美元/桶。

  中金公司認為,國際油價上升對中國的直接影響小,但間接影響則不容忽視。一旦出現武裝衝突的情景,將使此後一年的GDP增速下降1個百分點,並 推動CPI走高0.7個百分點。這種場景出現的越早,對當年的影響就會更加明顯。在這種情境下,美國復甦的趨勢將出現逆轉,甚至可能出現衰退,歐元區經濟 則會嚴重衰退,新興市場則出現「硬著陸」風險。

不排除更寬鬆

  在很多市場分析人士看來,油價高企的背後,深藏的推手是各國央行普遍推動的量化寬鬆政策。

  過去一段時間內,日本央行、英國央行陸續推出新的量化寬鬆政策,歐洲央行通過降息和長期再融資操作,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而美聯儲更是通過「扭曲操作」維持著低廉的融資成本和流動性水平。這些政策,向市場輸入了大量新增流動性,並成為推動油價走高的重要力量。

  美銀美林全球商品策略師薩賓·希爾斯日前指出,流動性大量增加,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地緣性政治衝突給油價帶來的衝擊。在近期油價近20美元的上漲中,來自量化寬鬆的影響可能要佔15美元,而伊朗等地緣性政治因素影響僅佔5美元。

  雖然近期公佈的美國數據偏好,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美聯儲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預期。但這並未阻擋油價的繼續上漲。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量化寬鬆預期有所減弱,但這也意味著未來能源需求可能攀升,在貨幣政策缺乏想像空間後,市場繼而從需求角度尋找新的炒作點。

  目前,市場對油價短期內的判斷,仍集中於溫和走高一段。當前最大的不確定性仍在於伊朗衝突是否會加劇,在悲觀的情景下,市場人士預言,油價甚至將突破每桶200美元的歷史高位。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夏德威(Larry Hatheway)認為,和去年利比亞戰爭導致油價上漲相比,如果伊朗石油供應中斷,其後果可能更加嚴重。伊朗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產國,其石油日產量僅略 低於350萬桶,其中250萬桶用於出口。而全球在供給中斷情況下能立即投入使用的閒置石油產能大約為250萬桶/天,這幾乎正好等於伊朗的出口量。如果 失去伊朗的石油供應,全球短期內將不能提供更多閒置產能來彌補供給缺口。

  從供給一端來看,油價仍存在高企的支撐,儘管有分析人士認為,伊朗原油出口回落,或可通過OPEC增產或釋放庫存減弱負面影響,但在政治衝突陰影籠罩下,油價的下行動力並不充足。

  近期,沙特石油大臣納伊米稱,如有需要,沙特可以將原油日產量提升25%至1250萬桶。不過,他亦承認,如果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沙 特並無法完全彌補全球石油短缺。納伊米講話雖引發原油市場大幅波動,但至3月21日,布倫特原油價格依然維持在每桶125美元附近。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全球貨幣政策寬鬆步伐雖有所放緩,但未來仍存在政策加碼的可能性。部分接受採訪的經濟學家指出,目前美國強勁增長或無法持續,一旦經濟出現減速,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仍有望出台。

  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首席貨幣策略師錢德勒(Marc Chandler)認為,QEIII的可能性不算大,但仍無法斷言不會發生。「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目前都處於政策觀望期。但對美聯儲來說,如果經濟顯著惡 化,在三季度啟動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風險仍然存在。」錢德勒指出,QEIII出現的前提是,經濟顯著放緩和通縮風險加大,當這些風險出現時,政策將重新 回到寬鬆一側。

  渣打銀行歐洲首席經濟學家薩拉·海文(Sarah Hewin)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則表示,儘管通脹壓力會有所增加,但歐洲央行的政策選擇不會如上輪油價上漲一樣,通過加息應對,而是將注意力更多放在經 濟下行風險上。「油價每上升10%,歐元區經濟可能將下降0.1到0.2個百分點。正因為此,歐洲央行在二季度可能會考慮降息以促進經濟增長。」在她看 來,歐洲央行的寬鬆政策雖暫緩腳步,但寬鬆週期並未結束。美聯儲也有很大可能開啟第三輪量化寬鬆閘門,全球流動性的進一步寬鬆,無疑將給油價提供更多上漲 的理由。

  「一旦QEIII的猜想成真,資金無疑將更多流向風險資產,商品市場以及新興市場,油價上行的壓力也將增加。」海文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08

油價之謎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06/100376669_all.html

 陳衛東任職於中海油。2004年,他買了一輛排量1.8升的高爾夫,加滿一箱油的費用 大概是180元,現在則要400元。

  「每週到超市買一次食品,到加油站加一箱油,加油的錢多於買食品的錢。」陳衛東說。

  北京500萬輛汽車的擁有者,大部分和陳衛東一樣,都在感嘆油價飛漲。2012年3月20日,國家發改委再次上調成品油價格之後,中國成品油零 售價更進一步,邁入「8元時代」。3月29日,北京93號汽油售價8.33元/升,97號汽油8.87元/升,0號柴油8.31元/升。

  祝昉也是石油業內人士。今年年初他開車在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轉了一圈,親身體驗了美國的低油價——不同州的不同加油站相差 約十幾美分,但基本維持在4美元/加侖水平(折合人民幣6元多/升)。

  與此同時,三大石油公司近年創下巨額盈利。即使單看煉油,2009年和2010年中石化盈利都高達231億元和159億元——這些盈利來自中國 消費者。

  大部人不像陳衛東、祝昉那樣對石油行業熟悉,能夠理性分析其中原因。網上流傳的「中國油價只升不降的秘密」「中國油價比美國還高」等說法更容易 被普通人接受,而主管油價的發改委也成了眾矢之的。「政府被石油公司綁架,該下調的時候不下調,不該漲價的時候漲價」,消費者批評意見鋪天蓋地,迫使發改 委官員不得不出面解釋。

  「我可以明確地講,成品油價格每次到上調時,都非常慎重,並適當延後;每次下調,只要條件一成熟,馬上下調,從沒有延後過一天。」國家發改委副 主任彭森今年3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表示,從2008年底到目前為止,國內油價經過13次上調、5次下調,總體漲幅不到80%,但同期國際油價從每桶 40多美元上漲到將近120美元。

  中國從1998年開始嘗試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幾經波折終於在2009年5月正式啟動新機制,確定與國際市場接軌原則。而2000年後國 際油價一路走高,中國超過一半原油依賴進口,國內成品油價格水漲船高有合理成份。但中國油價比美國高是否合理,是否真的存在「漲多跌少」,或是「漲易跌 難」?中國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是否合理?發改委是否涉嫌人為操控?

  從財新記者梳理的歷史數據看,國際油價從1998年年均價12美元/桶,漲到目前120多美元/桶,上漲10倍;同期,中國國內汽油出廠價從 2100元/噸漲到目前9180元/噸,上漲不到5倍,低於國際油價漲幅。再具體看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實行的三年多來,國際油價從40美元/桶漲至目前 120多美元/桶,上漲3倍多;國內汽油出廠價則從5580元/噸漲至9180元/噸,上漲不到2倍。

  表面上看,近十年國際油價的漲幅遠高於國內成品油價的漲幅,國內成品油價格漲幅一直被發改委摁住,發改委挨罵有委屈之處。

  但無論是舊的與國際成品油價接軌的管理辦法,還是2008年以後執行的新的與國際原油價格接軌的管理辦法,都給價格管理部門預留了人工干預空 間,而發改委在調價中則綜合考慮了CPI及油企盈利等因素,以至於經常出現國際油價上漲時未及時跟漲的情況,而為了緩釋落差,又相應出現了國際油價下跌時 不跟跌的情形。

  這種刻意為之的「低油價」為發改委招來了罵名,也掩蓋了深藏的種種問題。

  從2002年開始,國際油價幾乎以每年10美元/桶的增速上漲,當時中國成品油定價本準備接軌國際成品油價格,卻因考慮油價上漲對其他行業的影 響而遲遲未調。從2002年到2008年,國內成品油價維持每年只調整兩到四次。猶豫間,國際油價已沖上歷史最高值——147美元/桶,國內油價卻維持在 6480元/噸。而按照發改委的說法,6480元/噸僅相當於國際油價83.50美元/桶。國際油價與國內油價價差拉開。這種該漲時不漲,直接導致了該跌 時不跌。

  而該漲不漲,使油企承受「政策性虧損」,回頭又給油企財政補貼,導致油企在煉油成本和收益的計算上混亂不清,妨礙企業真正提高效率。

  更重要的是,中國油價一直在被扭曲。過去14年進行的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從1998年掛靠新加坡成品油到現行機制掛靠三地原油,始終並非 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定價,而只是一種模擬市場化定價。

  真正的市場價格應由本地市場上的供需關係決定,先決條件之一是供應市場開放競爭。可是,回首1998年中國油價機制改革以來,政府對石油侷限於 價格管控,忽略了對石油行業格局進行更深入的改革,始終維護著三大石油公司對行業上下游、進出口全方位的壟斷或寡頭地位。在這個沒有競爭的市場上,消費者 沒有自由選擇空間,任何不滿與憤怒都只能向主管調價閥門的人發洩。

  長期研究石油價格問題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鄧郁松告訴財新記者,從1998年推出成品油價改開始,14年的價改之路,說明 價改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沒有對石油行業的改革,只有價改是不行的。

  但中國還在沿著模擬市場的價改之路往前走。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已上報國務院的中國油價機制改革方案包括幾項內容:一是縮短國內油價隨國際油價 變動調整的週期,加快調整頻率;二是進一步優化國內油價參照的一攬子國際原油價格,增加WTI掛靠油種;三是定價公式仍由發改委制定,但將達到公式條件的 調價發佈權交給第三方獨立機構,比如新華社。

  在供應市場仍然壟斷在幾大國有石油企業手裡的情況下,定價權沒有下放給企業是明智之舉。加快調整頻率等措施有助於進一步完善模擬市場化定價機 制,但上述幾項措施落實,發改委就不會再因油價而身負罵名嗎?顯然不會。

  政府要想不再背負罵名,應該敢於放棄依賴模擬市場化定價,轉而尋求建立真正的市場化定價。真正理順油價機制需要對石油行業格局進行調整,在成品 油進口、煉化及銷售各個環節培育和引入競爭,否則公眾的不滿仍將持續。

模擬定價裡的人工干預

  中國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主要依據國家發改委於2009年5月7日正式頒佈《石油價格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這個定價機制在 2008年12月19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的通知》後就開始實施。2008年12月19日至2009年5月7日間的兩次調價 均參考這一定價機制。

  在此之前,中國油價從1998年6月開始嘗試與國際油價接軌,已經歷過兩次重要變化:1998年時建立與新加坡成品油價格掛鉤的機制,到 2001年10月改變為與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成品油價格掛鉤。此時,國際原油價格約在每桶30美元上下。

  但是,由於中國的成品油供需與國外存在差異,中國試圖將國內油價與成品油掛鉤改為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無奈國際油價此後一路高歌,到2008年 高漲至140美元/桶,迫使與原油掛鉤計劃遲遲不能落實。

  2009年國際油價大幅回落之際,新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匆匆推出。《管理辦法》明確中國成品油調價將參照布倫特、辛塔和迪拜三地原油現貨價 格,當這三地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可以相應上調或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

  這實際上是一種模擬市場定價機制,其效果好壞一是看定價公式能否科學模擬目標市場的價格,二是看機制執行的好壞,比如,是否被扭曲性操控。

  縱觀國際油價歷史數據,經常有油價急跌情形。發改委引入移動平均價格概念,出發點是為了熨平國際油價的劇烈波動,其必然的後果就是滯後性。

  假設某一天(或幾天)原油價格下跌幅度超過4%,但在計算這一天以及往後推22天的移動平均油價時,22天中價格上漲的影響,很可能和基數比變 動率達不到負4%,也就達不到調價條件。

  例如,在2010年10月25日《成品油價格有關問題的說明》裡,發改委就曾表示:「今年6月1日國內汽、柴油降價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 在每桶70美元-80美元之間小幅波動,其間,7月中旬和9月中旬兩次出現降幅接近4%,但由於國際市場油價迅速回彈,最終都未達到4%的調價邊界條 件。」

  有趣的是,發改委在2011年10月8日亦表示,「如果單純從時點價格比較,國際市場油價從前期每桶120美元的高點回落至目前水平,下降幅度 確實早就超過了4%,但從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看,有一個逐步回落的過程,近日才達到4%的調價邊界條件。」

  不過,根據國際機構普氏能源的中國市場分析師梁曉欣計算,過去三年來不僅出現多次達到上調窗口沒有上調的情況,也有多次達到下調窗口而沒有下調 的情況。2011年1月以來至少有一次是國內油價達到下調窗口而沒有下調。不過,這一年國內油價到達上調油價窗口而沒調的機會更多,共有四次。

  客觀而言,2009年新機制實施以來中國油價走勢基本符合國際原油價格走勢,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了3倍,國內成品油價格也跟著上調,價差縮小。但 這一機制仍然是政府指導定價,摻入了發改委的人工干預。

自由裁量利弊

  發改委不完全按國際市場油價變動來模擬定價,合法嗎?

  答案是合法,因為2008年底頒佈的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裡,為人工干預預留了空間。根據《管理辦法》第六條,「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 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可相應調整」而非「必須調整」,表明主管部門發改委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權。

  依靠這一自由裁量權,發改委可以根據國內宏觀形勢,結合油價變化來調整國內油價,整體而言,從國際油價變動與中國油價調整的比較可知,過去十年 來中國油價走勢與國際油價基本同步上升,但起伏相對國際油價平緩很多。

  國際油價從2001年的每桶30美元左右漲至目前的120美元,其間經歷過2008年年中高峰時的147美元以及年終低點時的40美元,可謂大 起大落。

  而以在北京銷售的汽油為例,中國成品油價基本是穩步上升,從2001年的每噸3000元左右,爬升至目前每噸9180元,名義價格(不考慮人民 幣升值和通脹)漲幅低於國際原油價格的漲幅。

  在發改委看來,這種自由裁量權的弊端主要在於,有時考慮到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沒有及時上調油價。

  這種說法並不全面。不嚴格遵循成品油定價機制,結果往往有利於石油企業和投機者,而損害全體消費者福利。

  鄧郁松告訴財新記者,由於調價週期設置過長,不嚴格執行調價公式,往往會對成品油流通環節產生逆調節作用,即根據國際油價走勢,大家都預期近期 國內成品油價會上調,那麼經銷商就會囤油,獲得無風險收益。

  現實亦是如此。每當市場機構根據調價公式計算出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率已超過4%,發改委未宣佈上調油價時,全國各地經常會出現成品油 批發商惜售、各地油庫出現高庫存以及加油站大排長龍出現「油荒」的新聞。

  2010年10月25日,發改委在其網站上承認,現行的「價格機制運行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成品油價格調整週期過長,容易引發投機行為等。」

  另一個問題是,上調不及時,或調整幅度不到位,還會間接影響到下調。

  究其原因,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認為,發改委在上調油價時,往往考慮宏觀形勢而不上調到位,例如可能測算應該上調500元/噸,但考慮通脹, 發改委最終只調價300元/噸。經過這樣上調後,當國際油價下跌時,經過公式測算發現到了下調窗口,可是因為上次上調未調到位,導致下調也難以進行。

  這一現象在2006年-2008年間油價暴漲暴跌時,暴露得尤其明顯。

2008油價迷思

  從國際油價與中國油價的變動圖可以看出,中國油價與國際油價最明顯的一次脫軌發生在2008年。當時,從7月到年底的半年間,國際原油價格狂跌 去三分之二,國內汽油價格只降了900元/噸,降幅僅為14%。這引起了消費者對中國油價「漲易跌難」的強烈質疑。

  2008年7月中旬,WTI(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價格達到歷史最高位147美元/桶,Brent(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達到144美元 /桶,隨後因次貸危機影響,國際油價大幅跳水。到年末,對中國成品油價具有參考價值的布倫特、辛塔和迪拜三地油價均回落到40美元/桶。短短半年國際油價 縮水三分之二。

  同期中國成品油價卻只進行了一次調價,發改委在2008年12月19日,將汽柴油價格分別下調900元/噸和1100元/噸。以汽油出廠最高限 價為例,從6480元/噸下調到5580元/噸。

  顯然,中國成品油價這一階段下調幅度,遠遠趕不上國際原油回調幅度。

  對於民眾質疑,2009年7月14日,發改委在「關於成品油價格有關熱點問題的說明」中稱,「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存在漲快跌慢的問題」。發改委解 釋稱,由於國內油價長期低於國際市場,為減輕國際市場油價大幅上漲,特別是非正常炒作因素對國內市場的影響,2003年開始國家對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控,成 品油價格往往一年只動一兩次,國內油價漲幅遠小於國際市場漲幅。

  按照發改委說法,2008年國際市場油價一度漲至每桶147美元的高點,但國內油價從未達到這個高度,2008年6月20日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 後,國內成品油價格僅相當於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每桶83.5美元,遠低於當時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每桶130美元的水平。7月國際市場油價攀升至每桶147美 元,國內油價仍保持穩定。國內油價大幅度低於國際市場導致中石油和中石化出現巨額虧損。

  市場機構分析員大多認可發改委這種說法。鄧郁松告訴財新記者,2004年後,國際油價漲幅很快,本來根據2001年成品油調價方式應該上調很多 次,可是由於國家考慮其他行業發展,從2004年到2008年間並無嚴格執行機制。

  僅僅看2006年到2008年的數據,國際油價從每桶約60美元漲至140美元以上,上漲超過1倍。同期國內汽油零售基準價僅從每噸5000元 左右,漲至每噸6400元,只漲了28%,漲幅的確遠遠落後國際油價。

   「上調時候沒有調到位,石油企業承擔了虧損,價格回落時,就要補償這個虧損。」鄧郁松說,由此導致了2008年下半年未相應下調國內油價。

  這同時成為幾大石油公司為自身煉油虧損索要財政補貼的有力理由。

  但需要追問的是,如果說之前沒有上調到位,那麼石油企業承擔的虧損是多少?而2008年該下調時未下調到位,這其中又額外給了石油企業多少利 潤?

  這筆賬很難算清。

  首先,國家財政並不按實際進口原油的虧損額來補貼,而是按照成品油價差來補,即煉廠進口成品油或外購成品油減去成品油銷售批發價的價差。

  其次,企業為了多申請補貼,虧損額有可能在不同板塊間騰挪。例如一噸原油進入煉油裝置,產品除了汽油、柴油、煤油外,還有乙烯等多種化工產品, 煉廠在計算煉油和化工兩個板塊成本時,可能傾向於多分攤給汽柴油,少分給化工產品。另外在技術上也可以做到少生產汽柴油,多生產化工產品。

  一位中石油高管坦承,行政之手介入後,補貼多少、怎麼補常常說不清楚,而煉油這一個環節盈虧的「說不清」,還影響到很多後續問題的討論。譬如在 談到如何與國際先進企業對標時,中國油企常常以「政策性虧損」為藉口,要補上因為價格管控而損失的利潤。但這部分的模糊不清,繼而掩蓋了企業內部經營管理 問題和機制問題。

  而對發改委來說,兩次人工干預都事出有因。最初不及時跟隨國際油價上調一來是為了CPI好看,二來是為安撫民眾;後來不及時下調則是為彌補石油 企業虧損。發改委在宏觀、公眾和企業之間來回周旋,尋找平衡,結果卻費力不討好,公眾和油企都反過來批評發改委沒有保障自己的利益。模擬國際市場的成品油 定價機制,初衷是為了在中國石油行業寡頭壟斷的格局下推進油價市場化。但各種「綜合考慮」和人工干預之下,成品油定價機制扭曲變形,也引發了油企向政府要 補貼的行為。2009年以來情況雖有好轉,並無根本變化。

煉油為何巨虧

  石油企業以煉油虧損來要求漲價及財政補貼。這一理由是否成立?

  中石化年報顯示,2005年以來,煉油板塊除2009年成品油定價機制實行之後的兩年裡出現盈利,其他年份都虧。

  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年報中的經營性盈虧,與其年報中營業利潤或虧損並不一致,後者數額往往大於前者。比如,2008年中石化煉油板塊實際虧損 高達1020.8億元,同年獲得政府補貼收入405億元。兩者相抵,最終中石化煉油板塊虧損為615億元。

  研讀中石化歷年年報可以發現,勘探開發板塊與煉油板塊實質上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在國際油價高位運行的2006年、2007年、2008年和 2011年,中石化勘探開採板塊盈利狀況良好,煉油板塊則連連虧損;相反,在其煉油板塊取得盈利的兩年,由於國際油價較低,勘探開採板塊的盈利卻不佳。

  據中石化2011年年報,中石化煉廠中的進口原油佔78%,有16%的原油由公司自產,近6%來自中石油和中海油。在中石油,自產油比例約 80%。

  中石化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確認,中石化公司內部各板塊之間是獨立結算。換言之,這16%的國內自採油,由中石化的勘探開採板塊賣給中石化煉油板 塊,也按國際原油價格結算。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高油價,有利於勘探開採板塊盈利,而不利於煉油板塊。

  2011年中石化煉油板塊再度虧損。中石化發言人黃文生對財新記者說,和之前一樣,原因是原油價格漲得快,國家控制了國內成品油價格的漲幅,與 國際油價價差拉大,因此是政策性虧損,實際補貼了消費者。

  然而,不論是政府機構還是消費者,根本沒有能力辨別石油公司的煉油虧損是由於定價過低還是企業自身經營成本過高。但由於價格管控的存在,「政策 性虧損」成為了石油公司為自己索要補貼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中國油價高不高

  經過種種調節後,已經站上8字頭的中國油價到底高不高?

  在美國體驗了低油價的祝昉,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他告訴財新記者,他是石油業內人士,也是消費者,他常思考為什麼美 國油價比中國便宜。

  他的結論是,美國的石油公司海外佈局早,拉回來的自產油比較便宜;此外美國成品油裡的稅比較低,大約只有12%-15%。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 院專家戴家權統計,按全口徑統計的各項稅費(例如消費稅、增值稅),要佔到中國成品油零售終端價格的一半。

  那從全球情況看,中國油價到底算不算高?財新記者遍訪各大石油協會和市場諮詢機構獲悉,目前並無一個權威的全球排名,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 油價位列世界中游。

  根據中宇資訊分析師王金濤的統計,2012年3月22日,北京93號汽油售價為8.33元/升,折算同期紐約汽油價格為6.82元/升,倫敦汽 油價格為14.39元/升,東京汽油價格為12.06元/升。

  各國成品油中所含稅費比例不同,加劇了各國汽油終端售價的差異。但總體來說,中國成品油價高於美國,也高於一些產油國,但低於歐洲和日本。

  另一個重要參照系——新加坡成品油價,用來對比中國成品油價或許更合理。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油價與國際接軌,如果能與新加坡成品油到岸完稅 價格相當,就標誌著接軌到位。那麼,目前中國油價與國際油價的價差是否存在,又有多大呢?

  2012年3月30日,新加坡汽油離岸價136美元/桶,柴油離岸價137美元/桶。根據市場資訊機構金銀島分析師韓景媛計算,汽柴油完稅價= 〔(新加坡離岸價×噸桶比+運費)×匯率×關稅+消費稅〕×(1+增值稅),由此得到新加坡汽油完稅到岸價為10245元/噸,柴油完稅到岸價為8871 元/噸。

  經過今年3月20日最新一輪成品油調價後,目前華南地區93號汽油批發均價為10447元/噸,柴油為9113元/噸。這一輪油價上調後,中國 成品油與新加坡成品油到岸價已經接近,柴油理論上還存在200元-300元/噸的套利空間。

  不過即使存在一定理論套利空間,把新加坡煉廠的成品油拉回來賣,真正實現成品油供應多元化還是頗為不易。目前成品油進口需要商務部每年批准一定 成品油進口額度,並給企業頒發進口資質,資質分國營和非國營兩種。

  一位民營石油商會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民營公司即使拿到商務部的成品油進出口牌照,也希望進口,但還需要拿到兩大油公司的煉廠排產計劃,海關才 允許成品油入關,而拿到兩大油公司的排產計劃難度非常大。

  可見,市場寡頭結構仍是制約中國油價合理化的最大阻礙之一。

政府仍將指導

  對於已經暴露的一系列弊端,成品油定價機制如何在2008年的《管理辦法》基礎上完善,成為近段時間業內關注的焦點,各種改良版本滿天飛。

  在2012年2月7日一則「提高成品油價格答記者問中」,發改委比較明確地陳述了未來改革方向,即「主要是圍繞縮短調價週期、加快調價頻率,改 進成品油調價操作方式,以及調整掛靠油種等方面內容,進一步完善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

  「縮短調價週期」已成各方共識。董秀成說,計價期和調價期是兩個概念,計價期仍為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這樣可減弱國際油價忽高忽低的不穩 定因素,同時調價週期縮短為10天,加快調價頻率,增加靈敏度,也增加流通環節投機的難度,降低囤油可能。

  不過,根據鄧郁松的觀察,只要有調價週期存在,不論是22天還是10天,滯後性就解決不了。他建議,應一步到位實時定價,每天根據國際油價情 況,公佈國內成品油零售價的最高限價。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對財新記者表示,世界許多國家的成品油價格都由市場形成,而中國油價變動還需要發改委上報、國務院批准,「鬧得很 被動」。他建議設立一個「天花板價」和「地板價」的變動區間,在此區間裡,成品油價由市場靈活掌握。

  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這個「天花板價」定在哪裡?《管理辦法》中規定,當國際油價在130美元/桶,就原則上不再漲價或少漲。從目前情況來 看,130美元/桶的國際油價指日可待,實行「天花板價」方案就意味著完全的政府管控價格,更加背離市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員告訴財新記者,國務院高層非常偏好「天花板價」概念,但「天花板價」設在哪裡存在很多難度。

  「改進成品油調價操作方式」的改革方向也是熱議話題。一個可能的方案是,在即將出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裡,引入第三方中介機構,比如新華社,由其 公佈根據新定價公式測算出的變化率,如果到了調價窗口,石油公司根據機制進行相應調價。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基本撇除了發改委的自由裁量權,讓定價機制變得更為透明和靈敏。同時,這個方案並不代表將成品油的定價權下放給企業。

行業改革出路

  即便以上諸項改革措施出台,中國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也無法包治百病。即使實現了與國際市場實時調價、同進同退,也只是個准市場機制,並非真正的市 場化定價。真正的市場定價需要在一個充分競爭開放的市場上形成價格,這個框架下的成品油調價機制顯然不是。

  「價格改革取決於行業改革到什麼程度。」鄧郁松說。他表示,目前參考國際原油價格來定國內成品油價格,只是模擬市場機制。「價格改革的難點在於 如何從模擬市場化到真正市場化,這需要推進整個石油行業改革,在產業鏈各個環節增加競爭性,這是價格機制改革解決不了的問題。」鄧郁松說。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助理主任郭海濤說,在歐美國家的成品油市場上,一般由企業自主定價,不同企業有不同成本,但必須要按照具 有市場競爭力的方向來定價格,還可能參照競爭對手的價格。目前,中國成品油價格參照國際市場價格,這個價格並不反映國內的供需情況。

  郭海濤還表示,國內市場要形成價格,不僅跟市場結構有關係,還跟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有關係。他認為中國需要發展自己的原油期貨。

  打破壟斷能解決高油價的問題嗎?陳衛東認為也不能。不過,這可能減少消費者的怨氣。「中國消費者的選擇很少:政府設定了價格,『二桶油』壟斷了 市場。讓消費者在供應商和價格上有更多選擇是必然方向。」陳衛東說。

  這一思路顯然還沒有為發改委接受。彭森表示,按照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成品油價格還是政府指導價,有關企業將根據市場變化情況,按照政府指導價 確定的原則,對油價進行適當調整,政府物價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管。

  一位大型國有石油公司高管對財新記者表示,發改委將成品油定價機制視為調控CPI的重要抓手,不願主動放棄這個權力,即使將調價公佈權交由第三 方,最核心的調價公式仍抓在手裡。

  同樣,兩大石油央企也沒有動力推動成品油價市場化改革。因為雖然發改委管控價格導致其煉油板塊受損,但畢竟這塊有國家財政補貼,也有企業內部各 板塊之間利益騰挪。如果真將定價權下放給企業,在這個由中石化和中石油主導的寡頭市場上,一旦油價上調,免不了消費者批評。正因為此,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 在2011年就公開表示「不讚成將定價權下放給企業」。

  從模擬市場化到真正市場化定價,中國油價改革之路還很漫長。

  本刊見習記者高四維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國石油價格機制三次變化

第一次變化:盯住新加坡成品油價格的政府指導定價

  ■ 1998年6月,國家計委發佈《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提出建立與國際市場油價變動相適應,在政府調控下的原油和成品油市場形成價格機制。目標是 1998年汽油、柴油價格與國際市場基本接軌,1999年完全接軌。

  方案主要內容:1)汽油、柴油零售價格由政府定價改為政府指導價。由國家計委制定並公佈各省、 自治區、直轄市汽油、柴油(標準品)零售中准價格,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在上下5%的幅度內製定具體零售價格。2)以國際市場汽油、柴油進口完稅成本(離岸價 加海上運保費、關稅、消費稅、增值稅、港口費用等)為基礎,加按合理流向計算的從煉廠經中轉配送到各加油站的運雜費,再加批發企業和零售企業的經營差率制 定。3)當新加坡市場汽油、柴油交易價格累計變動幅度超過5%時,由國家計委調整汽油、柴油零售中准價格。必要時報國務院批准。

第二次變化:盯住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成品油價格的政府指導定價

  ■ 2001年10月15日,國家計委下發《關於完善石油價格接軌辦法及調整成品油價格的通知》,調整成品油定價機制,從緊盯新加坡一地成品油改為緊盯新加 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成品油。

  方案主要內容:1)將國內汽、柴油價格與新加坡市場單一掛鉤改為與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市 場價格掛鉤。以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市場汽、柴油離岸價格為基礎,計算進口到岸完稅成本作為國內汽油、柴油出廠環節的接軌價格。2)當新加坡、鹿特丹 和紐約市場汽、柴油月加權平均價格變動超過一定幅度時,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3)根據國內市場消費結構的實際情況,在不突破按接軌原則確定的調價總額 的前提下,參照國際市場比價關係,相對調整國內汽、柴油價格。

  4)汽、柴油零售價仍實行政府指導價,具體零售價由石油、石化集團公司在規定浮動幅度內確定, 浮動幅度由上下5%擴大為上下8%。5)設定國內成品油漲(降)價區間。當國際原油價格高於一定水平時,考慮用戶承受能力,由國內煉化企業消化部分原油漲 價因素,成品油價格適當少提;當國際原油價格低於一定水平時,考慮國內石油企業面臨的壓力,成品油價格適當少降。6)當國內成品油價格出現急劇變化時,國 家計委依據《價格法》有關規定,採取臨時干預措施。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今年3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成品油價格每次到上調時,都非常慎重,並適當延後;每次下調,只要 條件一成熟,馬上下調,從沒有延後過一天。麥田/CFP


第三次變化:盯住國際三地原油價格的政府指導定價

  ■ 2009年5月7日,國家發改委下發《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將國內成品油價格緊盯國際成品油價格改為緊盯國際原油價格變化,以22個工作日移動平 均價格變化幅度作為調整參照指標。

方案主要內容:

  1)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2)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於每桶80美元時,按正常加工利潤率計算成品油價格。高於每桶80美元時,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潤計算成品油價 格。高於每桶130美元時,按照兼顧生產者、消費者利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原則,採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 少提。3)國家發改委制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或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考慮國內平均加工成 本、稅金、合理流通環節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

  本刊記者蒲俊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64

油價一年內重上每桶140美元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2/140.html
最近筆者才知道,近日數篇以對數圖和中軸回歸線分析資產長期走勢的拙文,以前有另一名師曾淵滄教授「曾氏通道」曾經撰文論述,真的失禮至極。就筆者印象中所知,信報名作家羅耕先生曾以此方法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際成功預測了恆指和DJIA的底,筆者對此印象深刻。
 
近日筆者留意到電油價格又再上升,剛巧中石化(00386:HK)宣佈配股籌港幣240億元。不如又再以對數圖和中軸回歸線分析布蘭特原油的長期走勢。根據由1987年5月20日每桶18.63美元至2013年1月29日每桶115.22美元計,國際布蘭特原油在中軸回歸線以上前進。2012年6月8日雖曾低見每桶88.69美元,但實際上是觸及中軸回歸線後便反彈。同樣地在2008年7月3日亦曾因超買高見每桶143.95美元,但之後泡沫爆破由超買變超賣故在2009年2月18日亦低見每桶39.41美元反彈。這對對數圖的雙翼也頗對稱,但以上翼較高。
當今中國和其他國家對石油需求成了推動油價上升的動力。中國在1996年許由原油淨輸出國轉為浄輸入國。那麼由1996年1月1日至今的對數圖又如何呢?由2008年7月3日每桶143.95美元下跌至2009年2月18日每桶39.41美元雙翼更為對稱,而近兩年油價則沿中軸回歸線下緩緩向上推進。筆者相信這個走勢更貼近現實,因為近年歐美金融風暴減少原油需求令油價沿中軸回歸線下前進。
盡信書不如無書,所謂對數圖和中軸回歸線分析亦非無瑕可擊的法門,皆因一切還看基本因素。不過近年中國車輛保有量急升,歐美經濟復甦,以油價尚在中軸回歸線下仍可看成是低水,未來油價應尚有上升空間,一年內重上每桶140美元並非天方夜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41

石油市場發展史(中):現貨市場導致油價大漲?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99

伴隨著石油現貨市場的成長,與自由流動石油相關的價格發現過程相聯繫的金融投機活動也發展起來了。石油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得到了改善,市場的風險評估能力也出現了進步。

與紐約時報文章的預測相反,石油現貨市場的出現,其實具有一個令人滿意和穩定的反饋循環效應。現貨市場的流動性越大,越多買家希望他們支付的價格與現貨價格聯繫在一起,因為他們希望建立一個長期來說更有競爭力的定價體系,而不是固定長期價格——長期價格過去傾向於高估了石油價格。(雖然上世紀90年代現貨市場的其它發展,可能對石油市場的穩定產生了影響。)

WTI原油價格長期走勢: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西方石油運營企業開始利用金融延伸品對衝來替代長期合約,其中BP是先行者之一。這樣,石油期貨的流動性就進一步增加了。

另一方面,歐佩克的成員國大部分都轉向了現貨市場銷售——它們對金融衍生品有畏懼心態,而只會偶爾簽訂長期合約。

整體來看,現貨市場所有東西都很好,繁榮了好幾年時間。期貨市場的流動性也進一步改善。成交量上升。石油生產企業擔心油價下行的風險,消費者擔心油價上漲的風險,而投機者則賭博——哪一方的擔憂更甚。

然而,一些事情開始「不守規矩地」出現了變化。很難指出究竟發生了什麼,但石油現貨價格明顯開始上漲,而漲速在加快。

以下的一些因素可能是原因之一:全球經濟增長和來自亞洲的需求增加,大宗商品金融化和指數化的崛起,洲際交易所的崛起,石油峰值理論的重新流行,船期布倫特原油(Dated Brent)交易量的萎縮,還有更重要的是,五大產油國產量在2004年左右出現了瓶頸。

而且,2001-2004年,為了應對科技股泡沫的爆破,美聯儲把利率下調至接近零的水平,極低的利率水平也可能影響了油價。如下圖所示,美國聯邦基金有效利率的歷史走勢:

在這段時間裡,很明顯石油生產企業是幾乎沒有動力去更替現有供應或增加產量,因為油價不足以抵消更高的成本,它們也沒有長期合約鎖定未來的收益。實際上,在那段時間裡直到2004年,歐佩克曾制訂明確目標促使美國的原油庫存保持低位。

當利率開始上升,石油生產企業希望吸引資本和廉價融資就變得更難了。投資於原油生產回報的波動性一般是很大的,但只要把資金存入銀行或投資現有的大宗商品,就能更容易地實現穩定的回報。

總之,石油生產企業有足夠的動力等到油價明顯處於更高水平時,才會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活動。石油生產企業公佈儲備替代比率的把戲就能很好地證明,最明顯了莫過於殼牌和它高估的儲備了。

一方面,投資者希望知道企業有穩固的替代比率,另一方面,高油價——源於全球不足的可替代儲備,意味著石油生產企業能在短期獲取更多的利潤。而投資者真正希望的是,能通過長期合約鎖定高油價。

但真正有趣的事情是,雖然全世界都在談論石油峰值理論和石油儲備高估的問題,但在2004年前,市場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當油價上漲,最重要和流動性最好的現貨市場基準,布倫特和WTI原油市場都開始向期貨溢價的形態發展。

(下圖分別實現了布倫特和WTI的歷史走勢,在最下方的指標中,藍線處於綠色水平線以下,說明市場處於期貨溢價的狀態)

所以,雖然一些石油生產商(主要是歐佩克)盡力控制供應,但建立庫存的活動受到期貨溢價曲線的鼓動,快速增加。這毫無疑問,更多是格林斯潘在2004年6月啟動加息週期的一個徵兆,而不是真的出現任何石油供應過剩。

在某種意義上說,利率對市場來說是不夠高的,這就鼓勵了石油生產商中介通過另外的方法兌現回報——主要是通過建立對沖的庫存,這個過程最終將使它們能「又吃又要」。一方面可以獲得生產活動的現金流,另一方面通過保持現貨市場緊缺,進而刺激油價上漲來獲取獲利的機會——因為「鎖定的」庫存是不會出現在現貨市場上的。

實際上,直到2007年年末,庫存才開始消失——這個時點剛好與伯南克2007年9月降息和期貨溢價的消退相吻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92

經濟學人:油價進入三位數時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886

隨著美國頁岩革命的成功,眼前的景像已成為:扒開地球的表面,碳氫化合物噴湧而出的機會似乎日益加大。上個月EIA發佈了最新的全球頁岩氣總量的評估。全球頁岩氣儲量達到7299萬億立方英呎,比2011年估測總量增加了10%。同時對頁岩油儲量的估測為3450億桶,全球石油儲量隨即亦增加了10%。

對於稍微瞭解經濟學原理的人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好消息,意味著油價將變的便宜。但經濟學人對此撰文稱:恰恰相反,油價不降反升。

經濟學人認為中東地緣政治風險,沙特為首的OPEC的價格干預,以及全球其他地區新增頁岩儲量不盡人意等因素決定著油價進入三位數時代。

中東地區的動盪引發了供給衝擊,而這也是近期能源價格波動顯著的最根本原因。利比亞2011年爆發內戰使得全球原油市場出現供應緊缺問題,隨後的阿拉伯之春將影響推到了頂點。由於市場上原油供應吃緊,布倫特原油的每桶價格達到127美元。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總體而言新興市場對能源的需求仍非常旺盛,即使小規模的供應中斷也會造成重大影響。

去年,沙特阿拉伯提高了石油產量,以此抵消伊朗遭遇制裁後引發的石油出口量下滑。此後,利比亞原油重回市場,北美的頁岩油供應量至少每天增 加100萬桶,沙特將每日石油產量削減了70萬桶。這些削減措施以及今年年初Manifa油田的投產都意味著,備用產能正在增加。這也使得石油市場似乎已經將中東的政治風險拋之腦後。諮詢顧問公司Energy Aspects曾表示稱,地緣政治風險溢價水平極低。但是伊朗核問題、敘利亞的內戰,伊拉剋日益增多的暴力事件及近期埃及政變表明,中東地區大量風險仍然存在。

其次,沙特阿拉伯對石油價格起著決定性作用。沙特石油部長認為當前每桶100美元的油價是合理的。一方面世界經濟似乎能夠承受這一價位,另一方面可以為沙特提供用來安撫不安定人群的必需收入。如果油價下滑嚴重,以沙特為主導的OPEC則將會做出更多行動阻止油價下行。

頁岩革命雖然席捲全球,但是新的供應來源,除了美國之外,巴西、哈薩克斯坦和伊拉克的新增頁岩儲量皆令人失望。而已開始進行勘探和開採的國家中,似乎也只有美國獨享頁岩繁榮。

除此之外,原意大利Eni集團戰略負責人,哈佛教授Leonardo Maugeri曾在金融時報撰文表示稱,原油價格若保持在每桶75美元以上,至2017年美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商。但他強調目前頁岩開採成本依然偏高,隨著國際原油價格起伏開採前景或遜於預期。

Maugeri認為,

頁岩開採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是單口井開採量呈遞減趨勢。這也就是說,石油公司需要不停的開新井。這意味著公司需要維持高頻率的鑽孔才可保證原油增產。這也造成了和世界其他產油國相比,美國頁岩生產成本較高,尤其是和中東相比。如果石油價格從今天每桶97美元大幅下降的話,從成本考慮許多石油公司則將放棄頁岩開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