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成功到底更多依靠的是常識概率還是專業性判斷? 天涯路

http://xueqiu.com/2324897839/22190787
從歷史業績分析,銀行股(以招行為例)歷史複合增長率30%+,在A中名列前茅,相當於一名學習成績始終保持在年級前5名的好學生。喝酒吃藥股(以云南白 藥為例)歷史複合增長率也在30%+,相當於一名學習成績保持年級前3名的好學生。(其實兩者歷史業績表現差不多,但是喝酒吃藥股投資者肯定不承認,所以 就假定喝酒吃藥股更優秀好了。)
     招行現在5倍市盈率,1倍市淨率,roe在20%+,分紅率在30%左右,那麼只要未來招行不出現長時間的業績衰退或者虧損破產,那麼長期持有招行一定 是盈利的。(即使未來招行業績下滑一半, 年分紅收益率也在3%以上,年淨資產增加也在8%以上);這就如同預期學習成績在前五的好學生未來學習成績依然會保持在年級前80%,不會掉到年級最後 20%。
      云南白藥pe將近30倍,6.5pb,roe也在20%+,那麼繼續持有云南白藥並盈利的前提必須是云南白藥如預期一樣繼續保持20%~30%乃至更高的 複合增長,否則一旦業績增速不如預期,結果必然是估值下跌甚至戴維斯雙殺。這就如同預期年級前3的好學生學習成績未來繼續保持在年級前3名。
      僅用常識和統計數據分析,一名歷史成績始終保持在年級前5名的學生,其未來學習成績繼續保持在年級前80%的概率一定遠遠高於一名歷史成績年級前3且未來繼續保持在年級前3名的概率。也就是說歷史業績優秀的銀行股,未來不會出現業績長時間衰退或者虧損破產的概率要遠遠高於同樣歷史業績優秀的吃酒喝藥股繼續保持20~30%業績增速的概率。
       我之所以只買銀行、建築這樣的歷史業績優秀且估值極低的股票,很重要原因就是根據上述的常識。我認為這樣歷史業績優秀且低估值的股票未來不會淪落為垃圾 股、虧損破產股的概率屬於大概率事件。只要這些股票不淪落為垃圾股,那麼我就一定是會賺錢;如果市場悲觀預期落空,銀行股依舊保持高增長,那麼戴維斯雙擊 產生的投資收益率要遠遠高於投資喝酒吃藥股的收益率。相反,我之所以不買20~30倍的吃酒喝藥股,是因為我自知買這種股票並賺取的前提是必須是能夠確定 該股票可以繼續保持N年的高成長,而我深知自己是沒有這個本事的,因此我選中這種股票並賺錢的可能性一定屬於小概率事件。一個是只要業績不出現大幅下滑虧損就可以賺錢,另外一個是必須業績年年高增長才能賺錢。哪個賺錢的概率更高虧錢的概率更小,我認為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而吃酒喝藥股投資者之所以寧肯買20~30倍pe,5~6倍甚至10多倍pb的股票也不買5倍pe、1pb的銀行股,本質上是因為他們不相信統計數據和概 率也不相信常識,他們只相信自己的專業性判斷。他們認為自己對投資的行業瞭如指掌(所謂能力圈),可以看到行業未來5年甚至10年發展狀況。他們非常自 信,認為自己不看好的股票未來一定會如預期般業績下滑、虧損和破產,而他們看好的股票,一定會如預期一樣年年保持高增長。他們認為自己看好的學生繼續保持 年級前3名的可能性要遠遠高於他們不看好的學生學習成績能夠保持在年級前80%的可能性。

投資成功到底應該依靠常識、統計數字、概率,還是應該依靠投資者的專業性判斷呢,我們只能拭目以待,讓事實來回答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09

常識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3802948
做投資,在很多人眼裡都是一個很光鮮的工作,拿著募來的錢,對著創業項目橫挑鼻子豎挑眼,項目一旦成功,便寫進自己的恆久履歷,足可吹噓一陣子。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投資人辛苦和苦逼。姑且不論找到一個優秀的案子有多難,陪著項目千辛萬苦成長有多操心,光是投與不投的決斷就足以讓你神經衰弱。

  說一個項目好,理由可以找到100條,它的不好也同樣可以找出很多條,關鍵是你還不知道究竟是哪一條會在緊要處發揮作用。

  所以,投資在很多時候是一種原則的藝術。界定偏好,界定能力圈,界定最壞結果下的承受能力,是比全部的預期更為重要的工作。很多的難以抉擇,都是因為原則的模糊。把原則當基礎,把過程邏輯化,至於結果,三分靠人,七分還要靠天。既然最壞的結果都是你可以承受的,那麼,任何的收穫,於你,都是驚喜。有一句話叫作能預知的就不叫風險。

  下面這篇東西是我幾年前投了一個項目後寫下的體會,原汁原味哦。這次又是被微博大V計兮從豆瓣挖出來的,應該11年的東西,很多情況已經變了,我自己對投資和項目的理解也肯定更加深入了,一字不改貼在這裡,給大家做個參考。

==============================

1、每一項投資,都是一次考驗。

完成之後能夠放下的項目,才是真正好的操作。

但也許是歷練未夠,或者境界不到,還是做不到完全的放下。

巴菲特那樣每天跳著舞到西斯廷教堂的境界,究竟是怎樣達到的?

有很多理由,中國的市場環境,全民躍進的時代,時不我待的衝動,等等,都成為我們必須快速出手的理由。

但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合理取捨的界限?

未來的風險會在哪裡?

IPO進程加速,市場繼續擴容,市盈率大幅下挫,宏觀經濟硬著落,歐元區債務危機和美國經濟二次探底,國內的ZZ動盪,等等,都是無法預知的可能。

「對於那些我不懂的東西,我不參與,我不想讓自己看上去像個傻瓜」,睿智如巴菲特尚且如此。

費雪有一本書叫【保守型投資者夜夜安枕】,將保守視作投資者的基礎哲學。那麼,不能安枕的投資,要麼是過於激進了,要麼你還沒有完全理解這個公司。

巴菲特可以5分鐘判斷一個生意,芒格說巴菲特是他所見到最快回答yes和no的人,而芒格本人更是巴菲特的兒子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恰恰是這兩個人,也是最為強調能力邊界的人。

「我只喜歡我看的懂的生意,這個標準排除了90%的企業」,這也是老巴始終不碰科技股不投微軟的原因。看似頑固,卻是不容置疑的原則。



2、現在的投資界或者創業者,都非常看重商業模式,但商業模式恰恰是最不具有護城河性質的東西,商業模式是產品和服務的延伸,而不是反過來讓商業模式附屬在產品和服務之上。對商業模式的過分強調,是國內創業界和投資界浮躁心態的體現。

facebook是在積累了2、3個億的用戶之後,才著力尋找自己的商業模式和盈利之道的,qq、淘寶也莫不如此,沒有產品和服務作為基礎,商業模式終究是鏡花水月。

商業模式者,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也。利益相關者的組合與聚攏,只有依賴於具有高附著力的產品和服務,然後才有可能在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分享自己的利益。

所以在談論商業模式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你提供了什麼樣的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否則,動不動就高喊整合,高喊模式者,要麼是在忽悠,要麼是廣告人。

給自己一個原則,再不要碰那些天天呼喊商業模式的公司和人。



3、以前讀德魯克的時候,很大的感慨是,一個人在一個領域達到至高境界的時候,就可以成為宗師,而所有能被稱為宗師的人,在心性,在境界上都是相通的。德魯克通過管理學上達到的成就,完全有資格稱之為「德子」。「子」者,一代宗師之謂也。

80歲的巴菲特,好像也可以算作投資界的一代宗師了。

能做到宗師的,往往而且反覆驗證了一個真理:堅持常識。

越是常識,越不容易被堅守。因為常識看起來實在是太過於平淡無奇了。

人生苦短,我們總想著在年輕的時候,就用奇巧的方法獲得成功的捷徑,就像武俠小說中常常寫到的那樣,突遇高人、找到武功秘籍、喝到蛇血,等等。武俠文化之貽害中國人不淺啊。

「有件事我們必須明白——從現在到30歲,我們都必須為生活而進行各種嘗試,防止墮落。置身於生活之中。我必須打一場漂亮的戰爭,我們一定要成為有出息的人,儘管現在我們都沒有。直覺告訴我:我們一定能幹一番大事業,一定會與別人不一樣」,這是梵高的話。但是,諷刺的是,他和高更如今的成名,和當初的顛沛流離有關,和孜孜不倦的格物致知有關。他們自己的生命過程的傳奇性,甚至可能比單一作品名氣更大。

這個傳奇,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什麼奇技淫巧,而是不斷地尋找繪畫的真諦。他們尋找的方法,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無非是拿出性命來畫。就像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所說的:「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還不夠近」。

大道至簡啊!

回到巴菲特,他的投資方法其實並沒有出奇之處。無非是,將股票當生意,四隻腳(守住自己的能力邊界,良好的經濟前景,德才兼備的管理人,吸引人的價格),安全邊際,護城河,集中投資,長期持有等人人都可理解的東西。

但,巴菲特終究只有一個。

宗師就是那些把人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化成自己的原則,持之以恆並最終大成的人。

他們是上帝的守門人,用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遵循統一原則並始終踐行的人。

上帝的原則,常常簡單至極。

但是人性的貪婪又常常無處不在。

「先固化,再僵化,再優化」,這是任正非在華為推行IPD時說的話。也是佛講修行時要遵循的三個階段:「戒、定、慧」。戒就是「有所不為」,因是才達到定,即「定力」,最後臻於最高境界,慧,即「智慧」,太多人只想要慧,而不願意修煉戒和定。

這也是高喊商業模式之不足取的原因。



4、一次股東大會上,一個年輕人問芒格如何過幸福的生活,常規的答案通常都是如何達到的,芒格的回答是「不要吸毒、不要飆車、不要酗酒等等」,我們最終的成功,不是一兩次輝煌的戰役,而是一系列的不敗達到的,這就是複利的本質。

格物致知,見微知著。沒有失敗,就是最大的成功。

巴菲特在20歲的時候,就讀了1000多頁的穆迪投資者手冊2遍,芒格被他的孫子稱為長著兩隻腳的書。

成功無捷徑,「cash and knowledg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09

格雷張可興:用常識做確定性投資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e4fv.html

北京格雷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張可興的辦公室隱藏在金融街的邊緣地帶——阜成門外的國賓大廈,這裡距離金融街不過1000米,但租金要比金融街寫字樓便宜一半。

五一前夕,在他的辦公室,張可興接受了《投資者報》記者的採訪。和他一番交談下來,回過頭來發現他在辦公室位置的選擇和投資股市的思路上,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2006年,張可興由創業者來了個180度大轉身,投身股票市場,成了私募公司的管理者。他說,由於多年的實業經驗,轉型做投資反而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思維:要用簡單的常識,尋找確定性公司來投資。

「估值低、利潤增長率高的公司,這兩個因素越確定,股票會越賺錢。」張可興說,辦公室的位置選擇也如此,在金融街邊緣位置能夠以最合適的價格租到有潛力的物業。

他的投資偶像是巴菲特。在他辦公的會議室的牆壁上,就掛了巴菲特和芒格的照片。因此,在他的一些投資思路里,總能看到巴菲特投資觀點的影子。

目前,張可興管理了兩期基金,兩年來兩隻基金的收益率為13%,絕對收益遠遠超過大盤(滬指同期表現為-20%)。

實業轉型股票投資

相比國內私募經理多數職業投資出身,張可興算是半路出家。

2002年,張可興大學畢業後在西安做起了英語培訓,經過了三年的不懈努力,培訓學校成為了西安市大學生培訓市場的領導者,由此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5年互聯網2.0版熱潮興起,國內出現了很多模仿Facebook的社交網絡,他的目光也轉向互聯網,投資了露臉網,雖然做到了用戶數行業第五,但是校內網的發展速度更快。

張可興說:「當時我們接觸過校內網,但是太過自信,認為自己創業也能成,所以就沒有投資,與後來的校內網上市失之交臂。」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很短時間論勝負的行業,能多大成功不好說,但是誰不成功卻能看出來。當時國內有上百家類似公司,5Q網陳一舟拿錢砸,張可興最後發現不能再往裡面投錢了,所以選擇賣掉了企業。

在投資互聯網這一時間段,張可興接觸了很多風投,開始瞭解到做投資也能賺錢,但當時並不清楚,他們怎麼退出:上市呢?還是下一步融資退出?但是給了他一個大體的印象,這是一個可以長期可以做的事業。

自然而然地張可興在結束了互聯網的創業生涯後,來一個毅然的轉身——投身二級市場。

對張可興的選擇,周圍朋友感到很詫異,覺得怎麼跨行做投資呢?「但是我覺得不是,我其實在做教育培訓的時候,就開始投資了,我投資過互聯網項目,還投資過天津的建材項目。」張可興說。

他認為,幫他下決定的是來自巴菲特的一句話:買股票就是購買企業的部分股權,要以做企業的視角進行投資決策,「看了這句話頓悟,股市不是賭場,打消了疑慮。」

為什麼沒有選擇利潤更高的一級市場,張可興說,投資一級市場,需要的資金量很大,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而且投資一個項目週期很長,需要三五年,退出困難。張可興自己創業,很明白做一級市場投資,很難瞭解到企業的真實信息,由於未上市不會披露信息,即使問,也可能得到虛假信息。

至少對張可興而言,做一級市場風險很大,而二級市場,需要的資金比較少。2006年上市時,很多企業質地還是相對較好,畢竟A股上市是有門檻,能上市的在中國來說是相當不錯的公司,財務方面相對一級市場也會更透明。

技術分析不靠譜

對於一個非職業投資出身的張可興來說,怎麼進行投資獲得高收益,是他的客戶非常關心的問題。

要知道,張可興到現在都不懂K線圖,對於技術分析也一知半解。他對記者表示,實際上,他根本就不想知道技術分析,只要知道,一個企業在什麼價位買賣合適就行了。

「這一點,可以說是實業轉型做投資的優勢,或者準確地說是特性。」

在他看來,專職做證券投資的,或者學院派投資經理有著根深蒂固的思維,他們做投資都有一套流程,譬如看年報,拜訪公司管理層,上市調研……經過流程後,很多人自以為明白了,事實上就是走了一個過場。

「你想,一個剛出校門四五年的基金經理面對胸有城府的董事長們,能套出什麼真實的信息呢?」

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水產行業,很多賣方研究員都積極推薦行業的龍頭,但是他去年初就否定了這個行業。當時還沒有出現問題,公司都是高增長行業,為什麼不投資?

他認為,水產公司有多大的水域,底下有多少海產品,你根本無法調查,從這一點上就給否定了,投資最大的問題,就是你自認為很懂。

我們看財報,很難發現做假,但是能感覺到有什麼不對,這樣的企業就避開,張可興從這一點上來防控風險。

「有人說不理解股市,但是你只要學習一兩個月就懂了基本的買賣規則,因為你不用學習什麼技術分析。」在張可興的眼中,金融行業從事投資沒有什麼優勢,我也不羨慕他們的思維,巴菲特在他投資前十年生涯中,就得出結論技術分析不靠譜。

「最終做投資決策時,買誰不買誰,就是經過深入研究和調研後的常識。」張可興再三強調。

要做確定性投資

張可興對外表述他的投資理念時,用了一個詞:確定性投資。

如何去理解?確定性是挺主觀的表達,說等於沒說,但是投資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看法,你看好不等於別人看好。

張可興認為,股市最大的確定性就是股票估值高低的變化,無論中國股市是在國外股市都有自身的運行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從低估到高估,再到低估,不斷循環往復。目前中國A股的估值在向國際股市的估值接軌,這輪形勢實際已經在接近,滬深300的PE不到10倍,而港股,包括美國估值的PE,正常的區間也在8~9倍的樣子。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規律,投資最終一定是依據大概率事件來做決策,而不是根據短期CPI漲了多少,PMI指數等數據的多少。

判斷了趨勢,如何選擇股票賺錢,張可興說有兩個因素,有估值提升和利潤成長的空間的公司,兩個因素確定性越高,賺錢的確定性越大。就像A股,上一輪2006、2007年時所有股票都漲,港股也不例外,但坐的是過山車,上去之後馬上又下來,但好企業會有支撐,會不斷地再創新高。

可能大家覺得這很簡單,都是常識,但這5年以來,張可興的總收益翻了4倍多。投資其實很簡單,想得太複雜了反而不容易做決策,做決策的那一剎一定是幾個很重要的點來支撐你為什麼買它。

張可興在思考企業能不能投資時,會有這樣的考量:一個企業你覺得值得買,甚至敢重倉買,那麼你只會有一兩個理由,如果你說了一大堆理由,那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可能想得並不清楚。這幾個規律是我們投資體系中,甚至是做投資的人應該掌握的基本規律。

確定性投資,不等於長期投資。持有時間上,不是一兩年,很多機會都是階段性的。譬如奶粉事件的伊利股份,出現階段性機會。天士力,2012年初因負面四季報消息一度跌到30多,我們一下子全部買進。很多看好的行業,都僅有短暫的黃金投資機會。在確定性下,不一定是長時間拿著。

對於沒有出錯,非常看好的行業,如果不漲,他就會長期持有,等待估值回升。當初的銀行股,一直持有兩三年。如果短時間漲了一兩倍,又發現其他更好的機會,也可能會賣掉。

投資非常強調紀律。巴菲特40歲到海邊度假,賭撲克牌,籌碼5美元,想了想沒有勝算,就不賭。很多人覺得小賭怡情,不就是5美元了,但巴菲特紀律性非常強,沒有勝算就不做。「做投資沒有紀律性,早晚會出現問題。」張可興說。

常識驗證投資決策

張可興在採訪中,多次強調投資其實很簡單,學會用常識判斷。如何用常識,張可興舉了幾個例子。

2006、2007年,很多二線、三線的體育用品品牌爭相上市,你會發現他們開店數量非常快,而且空間非常大,至少是五倍十倍的收入增長,但為什麼到最近幾年體育用品行業簡直慘不忍睹?當時張可興去吉林的一個很小的縣城,發現很多人,都穿著體育用品二三線的牌子在大街上逛。你覺得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大家都已經消費了體育用品服裝,如果大家都穿體育用品的衣服,還有誰再追加購買?如果一個東西都消費了一輪,你想再讓它消費,甚至於再消費一遍,這種不確定性就加大了,所以我們沒有投它。2009年沒有問題,還是高增長,但是2010年就下來了。

還有近期的白酒行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塑化劑只是引爆白酒行業危機的一個導火索,根本的問題是自身。張可興在2012年初做調研的時候聽到過一個數據,四川一個非常有名的企業庫存將近100億。這是一個二線的牌子,我們覺得這個數值太龐大了。廚房裡如果有蟑螂的話,絕對不只有一隻。什麼意思呢?它出問題了,所有的白酒行業都不會好,可能像茅台這樣的企業能夠度過危機,但行業的屬性我們是非常看重的。

因為巴菲特有句名言,一匹馬非常非常優秀,但它不是數學家。因為我們不是要找一匹非常優秀的馬,而是數學家。

再如水產行業的獐子島,在啟動初,很多券商都在推薦,但12年股價就下來。當一個企業都是利好的時候,你可能把風險不當一回事。當時,就有個業內人士提過,海參大部分都是北方,現在南方也開始生產,海參價格可能受到衝擊。很多人不當回事,但事實上現在已經爆發了,影響還很大。

張可興又舉了確定性投資的幾個例子。除了一直持有的銀行保險,市場還存在很多套利機會,這也是確定性投資。

香港市場有個A50股指期貨合約,是博弈5年後,股指是否能到3500點。我們覺得這是大概率事件,這樣的品種我們會考慮。

譬如套利,萬科A和萬科B,去年有三次的折價機會。雖然公司的產品做不了,但是個人的賬戶可以做港股市場。如果三次折價作準了,收益能達到100%,即使對一兩次,也能到50%。還有包括銀行的折價,可轉債,封基等等中間都存在套利機會,這些也屬於確定性投資。

常識也會誤導人,很多時候,你感覺的事實並不一定是真實狀況。張可興回憶說:「譬如對於味千拉麵的投資,我第一次吃的時候覺得並不好吃,但是後來還是投資了它,因為它在一定的人群中有影響力。」

不過,在總體判斷上,還要相信自己的直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能力圈,無法瞭解,不如去放棄。除非有別人去代替來驗證。」張可興說。

T:你曾經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投資股票要像找老婆一樣精挑細選,要選擇最好的企業來投資。那你認為最好企業的標準是什麼?

Z:我們的股票池分為兩類,一類叫A類,稱為核心股票池,另一類為B類,稱為一般性股票池,A類股票池肯定符合B類所要求的條件,但B類一般不符合A類或者我們不確定是否符合A類。

進入A類股票池的企業,主要看企業、行業和管理層3方面。符合B類股票池的一般原則,要公司成立10年以上,上市三年以上,經過熊市;正常ROE不能低於15%;管理層要誠實;企業價值不能依靠一個尚未確定的新產品;不能嚴重多元化;不能處於轉型期等等十幾個指標。

也不是說,所有的指標都完全符合才會去選,只不過盡最大限度地接近。上述指標,同行覺得太苛刻,但實際上每一條都是積累了我們和同行血淚的投資經驗教訓。

其中有些硬性指標,未滿三年上市的不投資,轉型的企業不投資。蘇寧電器在轉型,向電商化發展,我們看不清楚未來發展方向,能不能成功還是未知數,所以就會放棄。云南白藥逐漸變身家化企業,也不符合我們的指標。

ROE也是重要指標,最能反映公司的經營能力。萬科2010年持續宏觀調控以來,ROE在不斷提高,不敢相信去年ROE都超過20%,這說明企業競爭能力非常強。

行業屬性也非常重要。如果行業選錯了,再好的企業都不會好。像最近的服裝行業、白酒行業,兩個行業都不景氣,更別說相關的公司了。管理層改變行業的能力太小。我們先選擇行業,然後再選公司。

T:在你的組合裡,一般會買多少隻股票?這些股票倉位是如何配置的?

Z:兩個股票池,B類不到30只,A類不足20只。看好銀行保險、食品飲料、信息技術等行業。其他行業,我們看不懂,也不會去輕易選擇。

看好行業後,我們就會精選企業,敢重倉到20%,倉位很高,當然要做到相對可靠。銀行給我們做盡職調查,很多人問怎麼做風控。在我看來,像止損這樣的風控並不重要,即使你的倉位很低,買錯了,損失仍然會很大。

我們有行業配置的要求,雖然看好銀行,多多少少也要配置其他行業,至少五個行業以上。股票池裡,一般不超過10只,太多了,沒有精力了。我們屬於精研型。你放眼A股,好的投資標的不多。我們看好大眾消費品,並不便宜,白酒短期我們也不看好,所以現在的主力仍然集中在銀行地產保險,還有一點點醫藥,作為行業配置。

T:去年5月份,你就非常看好銀行,去年你應該在銀行上賺了不少吧,現在賣出了嗎?為什麼認為銀行股是低估的?

Z:怎麼判斷行業的價格是合適的?我們不知道銀行股跌到何時,但銀行的利潤大體好判斷,由銀行的利潤增長給出一個合適的估值。我們拿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做參考,他們的銀行,金融危機的估值和常態下的估值到底是怎麼樣。恆生銀行常態估值系15倍;國外優秀銀行一般來說悲觀的估值也是在5、6倍。

做投資都有這樣的擔心,要不是買貴了,要不是怕買不到。5、6倍數是超跌了,但是到8、9倍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跌到何時。2008年我們開始買進,到2009年銀行股大幅度上漲,全部清倉賺取了一倍多。2010年,銀行股再次陷入低迷,我們再次逐步加倉,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持有大量的銀行股。

我們也不敢全倉買進,逐步買。現在的策略是,逢低買進,去年以來銀行大漲,我們認為銀行股還有上漲的空間,沒有賣出過。期間,2010年房地產開始調控,判斷地產股價格有吸引力,買了地產,當時買的價格很低,萬科、保利都接近翻倍了。

T:你平常去公司調研嗎,如何去調研?

Z:對於那些非常透明的白馬股和公眾知名公司,基本面短期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不會經常去調研。

調研是有目的,你要弄清楚去調研什麼?我們可能會去調研一些新上市的公司,因為很多信息都不太透明。我們提到上市三年的企業不會去買,但是這期間我們會一直關注,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然後等待價格。

T:你最成功和最失敗的投資是哪家公司?

Z:投資最成功的還是銀行和地產,投資的股票有民生銀行、興業銀行,萬科、保利地產。雖然在東阿阿膠、天士力賺取了不少的錢,但是因為倉位不高,比例不是很大。蘇寧電器投資出現了虧損。

T:你最喜歡的投資類書籍是哪幾本?

Z:巴菲特、芒格、彼得·林奇的書,我都會去看。印象最深的有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這是入門級讀物;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還有巴菲特幾十幾年的《致股東的信》。對於研究巴菲特思想的人來說,每年致股東的信最能反映他的投資思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84

吃飯,需要新常識!

2013-06-17  TCW
 
 

 

食品添加物,就像「食物化妝品」,讓食物返老還童,以醜變美。

「添加物如同化妝品一樣,適度的擦它,會變得比較漂亮,擦過頭就是傷害。」這是台灣最資深的第一線食品衛生稽查員、少數參與三聚氰胺案,並在稽查現場數度遭受生命威脅的食品專家對「添加物」的註解。

吃進太多「化過妝」的食品,會有什麼後果?過敏、暴躁、免疫系統變差,都是副作用,嚴重者還會導致頭痛、嘔吐、生育力降低、記憶力衰退,甚至形成癌症。

「近年來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症狀的孩子們,日益增加,我無法斷言這和添加物一點關係也沒有;孩子們變得易怒、暴躁的現象,我也無法否認其中與添加物的關聯性。」有日本「食品添加物之神」之稱的安部司,在其著作《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一書中坦承以告。全世界常用的一千五百種食物添加物,約有一成出自他之手。

癌症,吃出來的添加物避不掉,一塊蛋糕就有四十種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加工食品或即食食品,估計每天會吃進大約四百到五百種的添加物。」安部司說。例如,上頭布滿奶油糖花的蛋糕,就有抗氧化劑等四十種添加物;油炸無骨雞排,達三十種添加物,就連牛肉麵,也可能加了十種!

口中吃進的食品,若不能完全代謝,添加物就會在身體裡面堆積,久了,就累積成「一座山」,各式病痛找上你,癌症也在其中。「癌」,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食品吃得像山一樣多而得病。」

二十世紀初,常用的食品添加物約五十種,現今則攀升到一千五百種,平均每年增加一百五十種,這還不包括不應放入食品中的「工業用添加物」,若把它們算進來,少說有萬種以上。

食物經過魔法師「添加物」的魔棒一掃,立即變得美味。「調味,要用『化學調味劑』;保存,用的是『己二烯酸』;防止褪色,要用『抗氧化劑』;酸味,則用『酸味劑』」。安部司在著作中寫明。

「再難吃的食物,只要經過『鹽』、『化學調味劑』、『蛋白質水解物』,這三者組成的『黃金三重奏』調整過,就可做出美味可口食物。」原本要廢棄的「垃圾肉」,也因加入大量添加物,搖身變成「美味食品」。非常接近添加物的「蛋白水解物」味道非常濃厚,成了大多數人舌頭對「美食」認定的印象。

三餐,吃進這些早餐嗑了亞硫酸鹽,喝茶誤食順丁烯二酸

猜猜看,一位外食的上班族,一天會吃進哪些添加物?

早上,吃了用「人造肉」做成的漢堡、喝進加了「蘋果酸、黏稠劑、防腐劑、乳化劑、pH值調整劑」的還原果汁。中午午餐,吃了泡過「亞硫酸鹽」溶液的鮮脆生菜沙拉,以及灑過「二氧化氯」的切片水果、加了「防腐劑」的飯糰。

晚上,吃了由「化製澱粉」做的米粉、用「豬骨粉」以及「高鮮味精」泡出來的湯頭的米粉湯,還吃了一碗摻有「化製澱粉」的蚵仔麵線,還追加了一盤用「色素」染成的豆乾、用「黏稠劑」做成的豆腐、用「鉛」浸泡出來的皮蛋。消夜,來塊由添加物大集合的奶油糖花蛋糕、喝了用「化製澱粉」與「順丁烯二酸」做成的粉圓奶茶,為忙碌的一天畫下句點。

商人為了製造美味,在實驗室中雇用了一群天才化學家,進行各種添加物的研發,然而,這些化學添加物卻編織了天羅地網,將人們緊緊綑在裡頭。不只外食族深陷其中,即便費心料理三餐的婆婆媽媽、主婦主夫,也很難逃離。

走進超市、傳統市場,看來新鮮的雞鴨魚肉,肉質看似有彈性,買回來後,也不用急著放進冷凍櫃、冷藏室,甚至,放在外面幾天也不會壞。原來,他們都被添加了「鄰苯二甲酸」,目的是用來防腐。

這麼多添加物,怎麼辦?

「只吃自己生產的食材」,固然是拒絕添加物最好的方法,卻是不可能的事。主婦主夫們時間有限,上班族的人際關係、事業登梯,許多都從「吃」的互動中,衍生出來。

只求美味不顧健康,或是只顧健康不管工作,都不是一般人想走、能走的路。此時,辨識它、降低它,與它共存,是唯一可行的第三條路。

好壞,這樣分辨食物太美太好、不合邏輯就有問題

走這條路,首先你得回歸「常識」來判斷。食品專家以多年第一線經驗傳授,食物不合邏輯,往往就有「化妝品?」:

違反常識案例一:菜市場、超市賣的雞、魚、蝦永遠新鮮?

很簡單,裡面放了保鮮劑亞硫酸氫鈉、碳酸鈉、雙氧水或次氯酸鈉,雞肉、魚肉看來鮮活,用手一按肉質還會彈起;蝦子,頭上兩根鬚也會不停晃動,好像告訴你牠很新鮮。其實不然,蝦子在運送過程中身體早就被同伴壓到癱瘓,靠著保鮮劑,頭上鬚角才能晃動,成了十足的「殭屍蝦」。

違反常識案例二:中國人搶購奶粉,嬰兒奶粉不斷漲價,成人奶粉價格卻能文風不動?

國內嬰兒奶粉受政府高度保護,業者不得更改其中成分、配方,澳洲、紐西蘭乳源漲價,反映成本自然要調高售價。但成人奶粉限制沒這麼嚴,為降低成本,業者將奶粉品名更改,即可在奶粉中大施魔法,各式各樣添加物進入奶粉罐,罐中奶粉被改由低價的糊精(澱粉不完全水解物)取代。原來只能包裝成一罐奶粉的分量,加了添加物後可以變成近兩罐。所以,你還以為成人奶粉俗擱大碗嗎?

違反常識案例三:想喝鮮奶又怕胖,買脫脂高鈣的就行?

鮮奶中的脂肪會驅動成分中的鈣質,一旦脂肪抽離乾淨,天然的鈣少了驅動介質,表現不出來;有些業者只好添加較便宜的碳酸鈣,反而不利健康。因此擇「低脂」牛奶比「脫脂」還營養。

違反常識案例四:蜂蜜蛋糕冰好幾天,還是軟軟的很好吃?

天然蜂蜜放進冰箱中,因為低溫而變硬,使用天然蜂蜜做成的糕餅,放進冰箱一樣也會變硬。糕餅冰過後還保持鬆軟,代表糕餅中的蜂蜜,並非天然蜂蜜,是由化製酸化水解糖的蜂蜜做成的。

違反常識案例五:湯頭香濃,一定用大骨熬煮的?

豬肉粉沒豬肉、牛肉粉沒牛肉、蛤蜊粉沒蛤蜊……,這些粉末,都是由添加物調製成的沒有什麼油,卻成為我們去餐廳喝湯、吃火鍋、吃拉麵的湯頭原料;就連知名餐廳,使用化學製雞粉、大骨粉做湯頭,也比比皆是。

違反常識案例六:麵糰Q彈有嚼勁,師傅用力揉出來的?

麵糰要Q彈,天然做法是選老麵、均勻揉麵與添加維生素C;速成做法是,在麵粉中添加架橋劑、磷酸鹽類、過氧化物、鹼化合物,做出來的食物既彈牙又有Q感。此外,把工業用的雙氧水添加在麵腸中,既可以防腐,還能漂白、更Q、賣相佳。只是,麵腸經雙氧水處理後,原有的味道與香氣都不見了,如果須進一步加工,只好借重色素與香料,「以假亂真」拼湊出最接近食物的樣貌。

因此,要從添加物的天羅地網中脫身,常識很重要,凡是不符常識的食品,裡頭定有蹊蹺,我們首先要懂得辨別。

過去,人們對美食的定義是Q彈、入味、鮮脆。現在,要改變觀念,降低食物化妝程度,須破除以下三迷思:

迷思一:健康不一定健康,壞蔬菜吃多更慘

專家要我們多吃蔬菜,豆芽菜也是蔬菜,可以大量吃?錯!坊間生產的豆芽菜,會在栽植的容器中添加生長劑、螢光劑與二十四小時燈照。一般豆芽菜生長需要至少五、六天,添加生長劑的豆芽菜,兩、三天就熟成,而且斷裂處還不會變黑,永遠長得白白胖胖的。吃了過多的豆芽菜,等於把生長劑、螢光劑也吃進肚,對健康不利。

鹽巴中含有太多的鈉,易造成腎臟負擔,所以要改吃健康低鈉鹽?對年長者或特殊需求的人來說,低鈉鹽中鉀的含量較高,適合食用;但對一般的青壯族,低鈉鹽,就是把鹽中的鈉含量降低,反而添加了鉀與不知名的添加物;更糟糕的是,可能還添加了摻有黑色微粒的工業鹽巴,簡直把一堆化學品直接吃進肚。倒不如選擇最便宜的「高級精鹽」,裡面加碘,可補充人體所需。

迷思二:營養不一定營養,高檔奶粉奶量低

「營養奶粉」的營養成分較高,所以要多喝?錯!營養奶粉中添加了二、三十種添加物,使得奶粉中牛奶的含量降低,是否真正能達到「營養」目的?還是花了冤枉錢,用高價買進一堆便宜的糊精?

時間來不及卻又想要吃得營養,來份總匯三明治?小心!一份總匯三明治使用了約八十到一百種的添加物。

首先是麵包,為了達到蓬鬆、易於吸收水分的效果,商人使用的酵母食物或乳化劑等,其中就有十到二十種的添加物。而使用在火腿中的添加物,有增量劑、結著劑、著色劑等二十到三十種。鮪魚沙拉則可能含有,調味劑、乳化劑、pH調整劑等十到二十種,但將每種食材加起來,添加物的種類可是多達八十至一百種。

迷思三:無菌不一定好,蟑螂也是觀察指標

「廚房很乾淨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使用,二是裡面有蟑螂、螞蟻都不敢吃的東西,」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前副研究員張凱甯說。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家中的廚房清理得再乾淨,偶爾還是會看到蟑螂橫行的畫面,因為家中烹煮的料理,大多以食材的原貌為主。

常見民眾拍下某知名牛肉麵店廚房裡有蒼蠅飛舞、蟑螂爬行,認為環境不衛生,向主管機關檢舉。環境衛生才能做出安心入口的食物,只是廚房做出來的美食,若連蟑螂、螞蟻都不願「賞光」,代表這家店食材中,有可能放進不好的添加物。許多業者為了符合政府要求,食物中不得殘存「大腸桿菌」,而在食物中大量使用防腐劑、磷酸鹽,把細菌殺光光,果然符合標準。但「零污染」的背後,消費者卻吃進更多的添加物,對身體造成更大的負擔。

口渴,是種警訊兩組檢測幫手,減少吃進「妖怪食物」

那麼,有沒有簡單的原則,能降低添加物攝取呢?其實,老天爺早已幫我們準備檢測工具,只是過去我們不常使用。

一、「眼耳鼻口」,就是你的把關部隊。

只要外觀不合乎常識,食材出乎尋常的脆度、過於香濃的味道,與食物吃進肚後不斷的喝水,就要提高警覺。譬如傳統市場、超市中賣的黑木耳又大又漂亮,在家裡浸泡的乾木耳,泡了七、八個小時還是小小的;外面賣的黑木耳浸泡過程中,可能添加膨脹劑,體積才會「長大」許多,睜眼細看就會明白其怪異。

「口渴,代表身體的水正被吃進去的分子大量吸收,一旦身體濃度改變,會加重腎臟、胰臟的負擔,」張凱甯認為,「吃了不口渴,就是美食」。

二、「空氣與陽光」,是另一組檢測員。

沒有防腐劑的食物,在室溫下放置久了就會發霉、發臭;一旦擺久還不壞,就是加了防腐劑或其它添加物,才能拖長腐壞時間,成了千年不壞的「妖怪食品」。所以要確定吃進肚裡的食品有沒有過量的食品添加物,最好方式就是放在室溫一段時間,陽光、空氣會自動幫你檢驗,抓出壞分子。

食品有添加物已經是「回不去」的事實,但若留心多一點,仍可少吃三分之二添加物,把每日添加物降低到一百五十種以下,不必回歸陶淵明般的生活,也能常保健康。

【延伸閱讀】它讓食物抗氧,但會破壞維生素抗氧化劑:可以阻止或延緩食品氧化變質,但會使食品中的油脂變質、破壞維生素等。吃多了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

【延伸閱讀】它讓食物不壞,但會讓你中毒己二烯酸(Sorbic acid):又稱為山梨酸,可抑制酵母菌及黴菌生長(不包括細菌),有良好防腐效果。食用過量可能會造成食物中毒

【延伸閱讀】它讓食物美味,但會致癌蛋白水解物:將水中大豆分解,加以中和,製成複雜的胺基酸分解,會破壞味覺,是食物美味的根源,常吃的火腿肉、拉麵中就有摻。但使用鹽酸製作「蛋白水解物」,會產生副產物「氯化物」,被懷疑具致癌性

【延伸閱讀】它讓食物無菌,但會傷害呼吸道二氧化氯(CLO2):是種帶有辛辣氣味的黃綠色氣體,為強力殺菌劑、高效能氧化劑和漂白劑,攝取過多會導致呼吸道不適

【延伸閱讀】它讓食物變白,卻會害你腹瀉雙氧水:又稱過氧化氫(H2O2),可做食品殺菌劑,具漂白、防腐效果。過氧化氫食用多了會引起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症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48

江南憤青:金融常識,錢荒簡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309.html

我們來看下銀行是怎麼運作的就能明白這個問題。假設銀行拿到一百塊錢,首先要交給人民銀行20塊錢,剩餘的80塊,留在銀行的賬戶上。這個80塊錢,對於銀行來說,其實是欠了存錢的人的錢,而且還要支付利息。

如果就任其放在賬戶上,銀行只是損失,不但儲戶來要錢的時候要還80塊,還要給利息,如果都這樣,銀行早喝西北風了。還養什麼員工,造什麼大樓啊。那銀行怎麼辦呢。當然是拿了這80塊錢去放貸款了。這80塊錢的貸款利息而且還要高於給儲戶的100塊錢利息才能賺錢。那就是意味著銀行拿了100塊錢存款,必然是需要趕快把貸款放出去,如果不放出去啊,就是虧的。

但是,一旦貸款放的太多了,那也不行啊,手上總要留點現金吧,不然的話,萬一存款人都來取錢怎麼辦呢?但是這個現金留多少就成了關鍵問題。留的少了,萬一不夠存款人取錢的話,那就會陷入大麻煩之中。留的多了,那盈利壓力就很大。所以,這個點的平衡很重要。

我們講銀行的三性,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

在我看來,安全性比較虛,本質跟流動性是一樣的,因為銀行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就是來自於流動性。沒有流動性,即使你看上去賺錢了,也一樣死翹翹。舉個例子,有個人買了幾十套房子,看上去資產上億,但是因為欠了人家幾百萬,他可能就死了。人家說怎麼會?當然會了,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他的房子賣不掉,估值上億,跟能賣掉是兩個概念。還有個原因就是本來也賣的掉的,但是市場聽說你要死了,就非要等到你死了再來買,你就活活被逼死了。

當年的金信信託不就是如此麼。死了以後,一賣資產,嗨,這傢伙死了以後把負債都還完,還多了六十幾個億出來。你妹的。世界就是如此殘酷。沒辦法,所以銀行要在流動性和盈利性兩個裡面走鋼絲,選擇個平衡點,既要保證每年能賺更多的錢,還要保證流動性不出問題。就是有存款人來要錢的時候,能給出的出錢。

這麼說,其實大家也都明白了。現在說資金緊張,必然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銀行的流動性沒管好唄,有儲戶找銀行還錢,銀行還不了錢了。拍拍腦袋也都能想是什麼原因了吧,就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虧的太多,傾家蕩產了。第二個就是沒虧,但是錢都放出去了,還沒收回來。就這麼兩個可能了。如果第一個,我估計不需要別人來借錢,早就自己解散了。所以只能是第二個。

那第二個原因,就挺有意思了,因為銀行貸款的資金,其實本質只是個數字,因為錢貸給了A,A拿到錢,買了東西B、C什麼的,最終B、C拿到錢,還是以存款的形式會回到銀行的賬戶上的,銀行拿到存款之後,繳納20%給央行,還留了80%。怎麼辦呢?繼續放貸款。然後層層疊加,所以,貸款越放,其實市場上錢是越來越多的,並不會少下去。

但是這裡就出現兩個需要梳理的問題了,第一個問題是銀行的錢和儲戶的錢,其實是兩個概念,什麼意思呢?你說你在銀行有一百萬錢,的確你是有錢,但是這錢因為存在銀行這裡,其實是銀行的負債,銀行未必會有一百萬錢在賬上,他都拿出去放貸款了。所以就會出現,你明明有一百萬的錢,但是你去拿的時候,銀行沒錢給你。這裡要表達的問題是你的錢,其實不是銀行的錢,是銀行欠你的錢。

所以,我們拿M2的數字很高,說市場不缺錢,我覺得不太對。事實上,這個情況就是我們的確有很多錢,但是銀行就是沒錢給你,那銀行的錢去了哪裡?很多人說,你自己也說了,銀行放貸款出去,沉澱到資產去了啊。問題是我們仔細想下去,資產最後也只是個數字啊,鋼筋水泥,都只是錢的表現形式,最終並不沉澱貨幣本身。

貨幣去了哪裡呢?其實前面說了麼,你給銀行100快,銀行交給了央行20塊,80塊放貸款去。然後80塊存到銀行,在交16塊到央行,剩餘64放貸款。再存,再放,再存,再放。你們自己想想,到哪裡去了?全部到了央行口袋裡了。錢最終以貨幣的形式都到了央行手裡。

所以,理論上,一個極致的情況就是,商業銀行只要把貸款放到極致的話,一點流動性也不預留的話,那麼商業的錢最終都是到了央行手裡,大家留著在手裡的都只是數字而已。那麼看到這裡其實大家明白了,為什麼央行是媽啊,因為你怎麼做,到最後錢都在他手裡。

那麼講到這裡,我們就基本可以推導出一個規律,就是銀行存款增加,放貸就必然增加。放貸增加,帶來存款進一步增加,然後又推動了放貸增加,又帶來存款增加。這個循環玩下去,最終的結果就是銀行的存款不斷增加的同時,銀行的資產也不斷的增加,但是銀行的現金卻在減少,錢荒的背後其實往往表現出市場不缺錢的特徵。

所以我們現在去看市場,市場缺錢與否很多人在扯M2,M2其實包含了很多儲蓄存款,所以很多人以M2高來說我國市場不缺錢,其實才是個偽命題。高儲蓄率的背後必然帶來銀行的放貸衝動,從而造成銀行流動性的緊缺。

看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吧,銀行為什麼缺錢?很多人說是因為銀行把錢放錯了地方,我認為也是扯淡。理論上,無論把錢放在哪裡,只要貸款不斷的放,流動性必然是緊張的。這裡面不少專業人士會說,不對啊,央行不是規定了存貸比麼?不可能無限放大槓桿啊。

這裡面就扯出另外一個問題了,啥問題呢?表外業務的問題。啥是表外業務呢?舉個例子吧。有人找你借錢,你有錢,卻被你媽媽管的死死地,不讓你放貸,然後你怎麼辦呢?

簡單,因為你是有錢人,所以你身邊都是有錢人,那就隨手拉一個,一個不夠,就拉一群,跟他們說,老子有個兄弟缺錢了,你們給借點。大家看你面子上說,借可以啊,你給擔保不?你因為你媽媽管的緊,擔保也不准,只能說,我不擔保,但是你們丫還不信我麼,借了就是了。

大家看看你,再看看你媽媽,覺得都挺牛逼的,不會有事,就借了。他們就這麼一借,得,他們大概也就賺個8%,你到好,就這麼一吆喝,不擔保也不出錢反倒能賺個10%,比他們多了去了。那個高興啊。於是就拚命的做這個業務了。

這個業務本質就是拉皮條的業務,因為你啥都沒出啊,也不帶風險啊,他們真出事情了,跟你也沒關係啊。你媽來責問你,你也就說一句,關我屁事。當真是光你屁事麼。當然不是啊,真項目出問題,還不出錢的時候,你難道還真一句話關你屁事麼?如果真能光你屁事的話,那還真到不會出問題了。

可是問題是,現實都沒想像的那麼好。真項目出問題的時候,你朋友估計一個個堵著你家門,不讓你出去了。你媽也得救你,除非你真做好了再也不在這個世界上混了的地步,否則這個你看上去光你屁事的錢,你還得還。前段時間看報導說,光大得收回90%的貸款,才能實現理財產品的兌付,你妹的。這個業務得做的多大啊。

同業市場的問題

我前面說了,規模不斷的放貸款,必然意味著銀行的存款也是日益增加的,有很多銀行存款增加了,但是又找不到特別好的地方去放貸,或者短時間不用,就都會放到同業市場裡去,什麼是同業市場呢。簡單說就是兄弟姐妹自己間玩借錢的地方,今天我多點,明天我多點,大家互相借,都是一個媽生的,總歸沒問題,本來大家都是在外面借錢的,現在發現原來兄弟姐妹都這麼有錢啊,沒必要外面借啊,成本低,速度快,就這裡借吧。

於是個別孩子,就開始別的地方也不去借了,就在這裡借,今天借大哥200塊,明天去二哥那裡借個200還大哥的,反正一年又一年都這麼借下去就是了。弄的最後,大家也都這麼幹了,問題就來了。總的有人去別地方借進來吧。否則都加都借入,誰來借出啊。於是借到後來,發現這個市場都沒錢了,央媽本來平時還扔點錢到這裡來的。現在也突然不扔了,於是,一個個開始鬧翻天了,本來民生該還光大的錢,結果沒還,光大也就沒錢還興業了。反正一個欠一個。一個還不了,大家都還不了。也就幾個大哥還好點,因為聽話。一邊是借不進來錢,另外一邊卻是要很長時間才能把錢收回來,資金緊張的問題,就出現了。

所謂同業市場的問題其實跟存款的問題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銀行找資金的地方,但是呢,因為儲戶的錢相對穩定,不太會形成擠兌性的風險,但是同業市場的錢,規模大,穩定性也差,並不是隨時都能借到,所以一般的銀行都不會把同業市場的錢當成主要融資的地方,而個別銀行還真就這麼幹了,所以,碰到流動性整體緊張的時候,同業特別會成為出問題的地方,一個頭寸麼有調撥好,就違約了。

但是這裡的核心其實都是銀行不斷放大槓桿的後果,所以要解決流動性緊張的問題,其實要解決的是貸款為什麼會不斷擴大的問題。為什麼金融機構不斷的想辦法想放貸款?簡單點想,就是想賺錢唄。因為只有不斷的放貸款,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利息收入啊。這麼簡單的道理誰都知道。但是他們難道不知道不斷的擴槓桿放貸款,碰到流動性問題怎麼辦?

這裡面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個命題,我國走的是,嚴准入,寬監管的監管路線,什麼叫寬監管呢?說白了,我國的銀行機構的誕生,其實就是個十月懷胎的過程,每個但生下來的金融機構啊,到最後都是央媽的親生兒子,要成為這樣的兒子不容易,既然生下來了,做媽的,基本上就是護犢子一樣的護著了。

事實上,所謂的存貸比突破,違規放貸,表外業務表內化,做媽的能不知道麼。都知道,但是都睜隻眼,閉隻眼,一直就這麼慣著。越慣著,這些紈褲子弟就越來勁,一個個飛揚跋扈,整天正事不干,就想著調戲良家婦女,偶爾幹點拉皮條的事情。

長久以來,銀行就是這麼個認識,很少會把流動性的問題放在心上,事實上,在國外,不少銀行都是死在流動性上,前面說了,哪怕你資產再好,在你出事之後,再好的資產都是個屁,壓根沒人要,估計還不少人就在邊上,等著你死,收你的資產,娶你的老婆,讓你兒子喊他爹,但是中國不會。這個媽太牛逼。怎麼都慣著你。有這個認識之後,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擴槓桿,哪怕這個媽媽,沒事也喊著,你們啊,給我低調點。在這樣,就打你了。但是事實上,真到了生死存亡,做媽媽的還真必然會出手,所以這次所謂的危機,我第一天就說了沒事,做個家法罷了。打一頓也就了事了。鬼才信,會看著兒子死。事實就是如此。

當然這裡還有個問題自然就是做媽媽的也不容易,護犢子是一回事,但是怕小孩子死了引來一堆麻煩事情也是實情,銀行的倒閉在市場都是大事情,會引起很大的社會不安,所以,為什麼央行一直在強調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估計這幾年做媽媽的也想明白了,不能在這麼慣著了,否則早晚得出大事情,所以在想辦法先做善後的事情,做好後,估計也就任其自生自滅了吧。

如果能做到這一天,我看大量的銀行,會真的把流動性當一回事,否則我看中國的銀行永遠不會有流動性的問題。國家的背書在身後,讓沒人會相信銀行會破產,沒人會來擠兌,你們看,連兄弟借錢都不肯還了,居然外人都只是看看熱鬧,誰也沒想過要去把錢提出來。這是什麼?這就是中國銀行業的集體牛逼之處啊。

上面是我的第一個考慮的可能性,就是缺乏對流動性的顧慮,使得銀行業會不斷的放大自己的槓桿,不斷的想實現高利潤的增長,最終使得流動性出現問題。

其實這裡面還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因為貸款的不斷發放,市場的錢越來越多啊,就會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貨幣流動性氾濫,說白了就是銀行想盡辦法放貸款,誕生出了兩個很有意思的邏輯,第一個是錢追著項目走,事實上,很多時候,金融是零和遊戲,很多人肯定不認同,但是我舉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

理論上資金的投入最終是要靠實體產生收益來歸還資金利息的,實體產生收益的可能性是資金投入的最終來源,但是我們其實往往能發現,資金的投入量遠遠大於實體能創造的效益,尤其是社會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大量的資金,回到最後都到了擊鼓傳花的遊戲裡去。這個時候,資金是不斷疊加利息的,卻沒有地方產生收益,於是資金到最後就是零和遊戲,高於經濟增長部分的資金投入到最後就是零和遊戲。

大量的資金要放出去,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投入到了這種遊戲中去,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項目需要來借錢。很多人這裡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那麼多錢不去投向小企業呢?你不是要放錢麼,怎麼不投呢?這裡就是資本的兩個特性了,第一個特性是風險評價特性的不確定下的高收益追逐特性。同樣都不具備風險明確評價依據的情況洗啊,資本首先是選擇高收益的項目。

第二個特性就是所有的銀行都著急放貸款的情況下,一般都選擇大體量的項目盡快越早實現項目投放,而小企業都不具備這兩個特性,使得資金氾濫的情況下,都投向了大體量和高收益的項目。所以在錢追著項目走的情況下,你們會發現,反而小企業其實是更拿不到錢的。悖論就出現了。

我們現在說我們要倒逼著把錢流向小企業,事實上,如果小企業不賺錢,你把資金逼也逼不回去,傻逼才去投虧錢的企業。但是如果我們分析小企業為什麼不賺錢的時候,就可以發現把資金從這種追逐遊戲中脫離出來其實到是的確可以降低小企業的成本的,因為資金每天追逐那些高收益的項目,推動了大量的實體企業的成本的,現在的政策的確不需要把資金回流到實體,讓他們在銀行的體系裡安分的呆著,就已經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實體企業成本了。

但是這個很難,因為讓銀行每天看著躺了那麼多錢,不拿出去放了,心裡就難受啊。於是博弈就是這麼出現的。銀行就是想放貸款賺錢,政府就是要不讓你放。怎麼辦,我看讓整天想著放貸款的銀行死個一家兩家,給個教訓的確是挺好的事情。就看你央行敢不敢了。

不過回到這裡,我們要深刻反思的其實還有個命題,很重要,是什麼呢?就是商業銀行的逐利性是怎麼養成的,商業銀行猶如一頭吃不飽的恐龍,未必是天性。我自己看了下我們的商業銀行其實有時候也挺為難的,事實上商業銀行的高逐利性跟我國的貨幣發行體制是有很大關聯性的,當然還有跟最近的巴塞爾協議三的出台也是有很大的關聯度。從當前的幾個情況下,商業銀行陷入的一個困境就是換成誰,成為了商業銀行,其實都會被逼的不得不去放貸。這裡面因為時間關係,我就不扯下去了。

江南憤青點評:

這文章不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純粹做金融普及用的,所以寫的很隨意,大家也就湊合著看吧,沒太多扯關於外匯大量流入流出對流動性方面的影響什麼的。太深奧一時半會也講不清楚。就談點相對大家能接受也比較簡單的錢荒方面的原因吧。

事實上,金融問題,不是一個兩個原因導致的結果的,他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過程,A推動了B,B往往反過來也會推動著A前進,所以很難說什麼是什麼的原因,我們都只是在大量的原因結果中互相尋找因果論而已。真實的金融之間必然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21

財務分析及常識速成班 艾薩Isaac Sofaer

2013-08-29  NM  
 

 

今日我將評論一下太古B、港機工程、電視廣播、葉氏化工及信德的半年業績,它們都是「天下第一倉」持有的股票。太古B有折讓

太古B上半年盈利上升44%,但意外地來自國泰(293)的貢獻是零,來自港機工程的亦很少,反之,地產、海洋服務及飲料業務的表現,較2012年突出得多。地產業務貢獻$22億,按年增長15%;海洋服務撇除非經常性溢利後,應佔溢利$6.05億,按年增60%;飲料業務撇除非經常性溢利後,貢獻$2.86億,按年升33%;負債$470億,佔股本18%。或許有些投資者覺得國泰及港機工程表現不理想,而拋售太古B,但我完全不同意,2013年太古大部分的利潤,都並非來自航空業務。若有更新、更有能源效益的飛機,國泰應該在2014年有更好表現,而歐、美經濟復甦,亦會幫上一大忙。太古B每股資產淨值為$29,對現價有33%折讓,非常吸引;在現實中,若國泰、港機工程及個別業務有合理的估價,每股資產淨值應接近$36。港機工程這傳統業務,受到訂單減少及員工短缺影響,但都是短暫及可以解決的問題,它是獨特、管理完善及有潛力提高利潤的公司。太古B持有港機工程75%,隨時可以收購餘下的25%。至於電視廣播(TVB)面對着兩大問題:高工資及海外市場表現欠佳,但是否足以致命?而投資者又是否明白,中國電視現時才開始「發力」,而且潛力巨大?TVB扣除現金的股本回報率為30%,它將超過一半的盈利用作派息,而且財政健康。我在1977年為TVB核數時,它已有很多競爭者,但又怎樣?它興盛了超過40年,而且會繼續興盛下去。

葉氏化工為股東着想

葉氏化工經營着其中一種世界最難做的生意,因其市場佔有率,即使在困難的經營環境下,它的營業額仍增長10%,每股盈利及派息不變,但因成本上升,令毛利下跌。我喜歡那些為股東努力的公司,葉氏化工與眾不同之處,是為股東提供價值,它之前面對的種種問題,最終靠着合併、重組、發展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及提高生產力而解決,這對投資者來說都非常動聽。信德正在發展旅遊、休閒及地產,這是清楚的,但不清楚的是,它持有11.5%的澳門旅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澳娛),而後者持有52%上市的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澳博,880),澳博經營集賭場及酒店於一身的葡京。澳娛成立多年,幾乎涉獵澳門的各行各業。上半年,信德從澳娛中取得的$9,200萬派息,信德持有澳博6%的有效股份,價值$60億,但我們不知道澳娛持有其他資產的詳情。信德的負債佔股本比率為3%,令它有能力去擴張,這也是它們正在做的事。在資產負債表上,未發展、出售、出租的地產資產價值過億元,但信德尚未能受惠,或在現時至2018年才開始錄得現金貢獻。在賬面上,信德每股資產淨值$6.50,但若重估澳娛及澳博的價值,它肯定不只$6.50。祝君好運!艾 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31

常識的力量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5523506
「常識」這個概念如今經常在耳邊響起,觀點也彷彿有自己的潮流週期。在各種人生理論,成功法則,心靈雞湯受到脈衝式追捧後,普羅大眾突然欣喜的發現成功密碼就隱藏在自己身邊。人們湧向書店,購買各種「常識類」書籍,如發現新大陸般的從新審視司空見慣的事物。內心發出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唏噓。尤其是在投資領域,常識之詞不絕於耳,彷彿只要分得清東西南北,就可以在股票市場檢閱自己的判斷力,之前的各種錯誤都在於自己沒有重視「常識」。人群恍然大悟,與其在投資中「過度思考」不如依靠本能判斷來的直接痛快。如果以此為結論那麼難免有些樂觀過度,畢竟大多數人的常識只是停留在不可直接飲用開水的階段。

投資的偽善之處在於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然後用很長的時間週期去證明。如果是在賭場上,那麼對錯與否在開牌後就真相大白。而股票市場總是在波動中反覆,所以對錯與否很多時候都模凌兩可。無論結果如何都可以給自己在各類投資書籍中找到對應的解藥,大多數時候,投資就像是永遠不會揭盲的賭博。人們在市場中樂此不疲,可以一直把自己糊弄下去。

就像對上市公司的理解每個人各有不同,對「常識」的理解每個人也都是依據自己不同的知識圈做出千差萬別的結論。《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電影其實就很好的說明了「常識」的力量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印度青年傑瑪•馬利克還差一個問題就能贏得2千萬盧比。他是怎麼做到的?A:他作弊;B:他幸運;C:他是天才;D:一切命中注定。傑瑪•馬利克在已經贏得1千萬盧比的情況下被警方以欺詐罪逮捕,嚴刑拷問下傑瑪說出他獲得1千萬盧比的真相——他確實知道答案,因為答案就隱藏在他人生的經歷中!而那些不具備同樣「常識」的電視觀眾,只會覺得傑瑪•馬利克贏得比賽是因為作弊或者是幸運而已。

由於工作的便利,經常有幸與投資和人生中獲得不俗成就的人士進行深入交流。不同人生之間的差異,來自於在人生中相同場景下做出了不同的決定。每個人在有限的人生中,各種機會都會湧現在眼前,就好像只要做股票有一定年限,誰都買過10倍股一樣,但是最終賺到10倍的卻鳳毛麟角。這個時候我通常對於他們導致成功判斷力的依據是什麼都懷有深厚的興趣。答案都十分簡單:「商品十分熱銷…在人群中大量使用,等等」。TESLA 的CEO ELON MUSK之前有一個採訪,主持人問他在那麼多成功的創業項目中是如何做決定的,他說了很多學習物理對自己的好處,就是可以通過物理的角度思考問題。就好像一個大的容器,裡邊包涵了各種因素,但是從物理的角度,會讓這個大容器內的各種因素揮發,升騰出去,而留在容器底部的,往往就是事物的本質,這個也許就是MUSK看到「常識」的方式。

對用戶手機需求「常識」理解的不同從黑莓手機和iPhone的差異可以看出思考深度所產生的巨大差異。黑莓手機無疑是做過大範圍用戶需求調研的,用戶需要快速輸入方式,需要長待機時間,需要明亮的屏幕。所以黑莓生產出了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帶鍵盤的長待機智能手機。從滿足用戶的角度,黑莓其實是非常成功的,2011年黑莓佔北美智能手機市場50%的份額,尤其是在911期間美國電話網絡中斷,黑莓自己的通訊系統依然保持暢通,無疑贏得了追求穩定,安全用戶的信賴。而在JOBS看來,用戶需要全鍵盤輸入,並不等於在手機狹小的空間上安裝一個鍵盤,如果手機可以提供豐富的娛樂,用戶也不會介意每天對自己手機充電。就算價格高達600美金,比起豐富的內容和良好的體驗,用戶依然會覺得物有所值。而這一切在微軟的CEO鮑爾默看來是大大超越他對手機「常識」的理解。網上有一段iphone剛上市的時候對鮑爾默的採訪,他用他慣常的譏諷方式對iPhone進行了調侃,但最終結果是他剛剛宣佈自己默然離職和JOBS去世2年後iPhone 5S依然破紀錄的銷售。

對用戶需求「常識」的理解差異產生三種不同的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把三家公司帶到了截然不同的境地。2011年的巨頭,現在進入了破產結算階段。桌面時代的霸主現在身陷自己製造的泥潭。而一個CEO去世2年的公司,剛剛取代可口可樂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品牌。 這一切的差異並不是來自於創始人之間巨大的智力差異,也不是因為某公司掌握了大大領先對手的先進技術。最終的差異來自於對客戶相同需求理解的不同。而客戶需求只要委託市場調研公司,花上一點錢,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調查反饋。如果「常識」真的就像百科中解釋的那樣(眾所周知的知識,一般的知識。一是指與生俱來、毋須特別學習的判斷能力,或是眾人皆知、無須解釋或加以論證的知識)那麼三家公司應該生產出完全一樣的產品,而實際上正是對常識理解的差異,導致結果的巨大差異。當人們需要依據既有事實做出判斷和選擇的時候,人生不同經歷所積累起來的常識之間的細微差異,往往是導致結果是巨大成功還是徹底失敗的決定性因素。

如何打開自己的視野,以合理的方式積累自己對「常識」性問題的認知,也許比考CFA或拿個MBA學位在增加自己判斷力上更有幫組。對「常識」性問題的認知能力,對需要經常做出判斷性選擇的工作是決定性的。在這個充分包裝的社會,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舞台上賣力的演出,自己親眼所見未必是事實的真相。去偽留真的能力更是彌足珍貴。MUSK通過物理的方式,JOBS通過禪修和早期參加迷幻派對的經歷找到了穿越迷霧的方法。如果只是通過可被記錄下來的知識學習技巧性能力,那麼很大程度上與通過書本學習游泳差不了太多。對常識的判斷和判斷之後的堅持,看似人人皆可嘗試。而來自於不同厚度人生經歷中所提煉出的「常識性」差異,最終導致你我是身陷囚徒困境的賭徒而不得知,還是穿越迷霧抓住了事物的本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18

量化投資大師詹姆斯·西蒙斯經典演講:數學,常識和運氣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7423929
新財富雜誌

  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1938 年-)是美國的數學家、投資家和慈善家。作為最偉大的對沖基金經理之一,他是量化投資的傳奇人物。西蒙斯1958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1962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陳-西蒙斯形式就是以陳省身和他的名字命名的。1976年,西蒙斯摘得數學界的皇冠——全美維布倫(Veblen )獎,其個人數學事業的成就也就此達到頂峰。之後,西蒙斯轉入金融界,於 1978 年開設了私人投資基金 Limroy,5 年後創立文藝復興科技公司,並推出公司旗艦產品——大獎章Medallion 基金。西蒙斯領導Medallion 對沖基金會以電腦運算為主導,運用數學模型在全球各種市場上進行短線交易。1989 年到2009年間,他操盤的大獎章基金平均年回報率高達 35 %,較同期標普500指數年均回報率高 20 多個百分點,比「金融大鱷」 索羅斯和「股神」巴菲特的操盤表現都高出10餘個百分點。即便是在次貸危機爆發的2007年,該基金的回報率仍高達85%。用數學模型捕捉市場機會,由電腦作出交易決策,是這位超級投資者成功的秘訣。

  

  西蒙斯一直對其投資策略諱莫如深,2009年夏天退休後更是深居簡出。本篇報告主要是根據詹姆斯·西蒙斯退休後在麻省理工學院講座的內容翻譯而來,時間為2010 年底。詹姆斯·西蒙斯在這次講座中講述了他自己如何從一名數學天才成為量化投資大師的傳奇人生,關乎數學,關乎常識,關乎運氣。

  

  一、徜徉在數學世界的各個維度,成為數學家

  

  1.1 年少壯志-進 MIT 學數學

  

  這真是一個很長的介紹(講座開始有MIT 理學院院長卡斯德及伊斯辛德教授的開場白介紹,報告中省略該部分)。因為我之前還在擔心我的演講可能太長了,他正好講了一半的時間,所以我能夠專注利用下一半時間,把所有我要講的東西在所允許的時間裡全部傳達出來。實際上,我真的非常高興能夠站在這裡,我相信我以前曾經在這個教室呆過,它看上去很熟悉。除了 MIT,其他所有的一切都發生了許多變化。我老是想回到這裡,而且我住在這附近。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總是想來到這裡學習數學,我現在告訴你們我通向MIT 的有趣之路。在我 14 歲時候,一個聖誕節前我得到了一份工作,在假期花園的設備供給處,它現在可能還存在。我在一個地下室工作,負責把所有用具放好。我處理的很差勁,我不知道那些東西究竟該放到什麼地方,他們似乎一點規律性都沒有。他們對我的工作很不滿意並且降了我的職務。你們可以通過降職想像他們的情緒。我被降職去拖地板。我很喜歡這個工作,因為這個很簡單,我不需要動腦子,我可以走動並且思考。走動,思考,而且他們還付我錢。然而聖誕節最終到了,那個工作也該結束了。這個地下室是由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經營的,他們在那裡工作,在要跟我說再見的時候他們當然想儘量顯得對我好點,他們問我將來有什麼打算,我說我想來 MIT 學數學。他們認為那是他們所聽說過的最最滑稽的一件事兒了,那個男的甚至連該把東西放在哪裡也不記得了。

  

  1.2 與衛斯理大學失之交臂,最終還是選了MIT 數學

  

  其實我愚弄了他們,我申請了 MIT,而且我被錄取了,但後來我接到了衛斯理大學的一個電話(Wesleyan University )。我從來就沒聽說過衛斯理大學,我那時只是個高中生,我知道的很少。他們說:「我聽說過你,我們非常希望你能夠申請衛斯理大學。」我覺得這個聽上去似乎不錯,所以我答應了他們。他們就告訴我需要在週末的時候過來,他們要幫我準備這個準備那個,我要上這個課那個課什麼的,所以我星期五就必須去衛斯理做這些。不管怎樣,衛斯理是個非常漂亮的地方,自己的好奇心和這個地方的美讓我感到似乎飄飄然了,我申請了衛斯理大學,然而最終我沒被錄取上。最後我沒有任何選擇了,我命中注定要來到這裡。所以不管怎樣我都來了,我還選了數學,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

  

  1.3 影響我職業生涯的數學家和聰明敢闖的大學朋友

  

  我的職業生涯在那裡發生了轉折。我那個時候遇見了 Warren Ambrose,一個非常喜歡啟發人的數學家,可能有一些老員工還記得 Ambrose。那個時候我還不認識伊斯辛德,不過我還記得在校園角落有個這樣的房間,我知道它在 1971 年就消失了。那個時候是 1956年或1957年左右,它在早上開放,我們有時候去那兒吃個三明治什麼的。有一天凌晨,Ambrose 突然走了進來,還有辛德也和他在一起,那個時候 Ambrose差不多 50 歲。他們進來,穿的像個孩子似的,圍著桌子坐下來,忙著討論數學工作。我想這是世界上最酷的一件事了。這是怎樣的一種愜意的生活呀!就是早上來到這裡,和你的朋友一起一邊喝咖啡一邊研究數學,那個時候可能還會抽幾支煙,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那似乎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我於是追求了這樣一種職業。是的,我是經常打撲克,除了 Ambrose 和辛德,我還在 MIT交了另外兩個朋友,是兩個來自英屬哥倫比亞的男孩。當我們畢業的時候,有人曾問過我,我們那個時候是否真的騎著摩托車去了巴西。是的,那是事實,我和我的哥倫比亞的朋友騎著小型摩托車從波士頓去了 Bogota(波哥大,哥倫比亞首都), 那次旅行我能夠活下來真是個奇蹟!但是我們的確抵達了英屬哥倫比亞,這件事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我從來都沒想過我有一天會去加拿大,而現在我居然到了哥倫比亞。在那個時候,波哥大還是個不發達城市,那個時候你似乎能夠做任何事情,任何的商業都有可能在哥倫比亞變得繁榮起來,因為他們那個時候還沒有這些商業活動。另外,這些和我一起在 MIT讀書的男孩子們是非常聰明的,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他們經常在玩撲克的時候贏我,他們很可能會成為很成功的商人,而結果也正如我所料,過一會兒我們還會再詳細地講這些。

  

  1.4 商業上小試牛刀

  

  不管怎樣,我畢業之後去伯克利讀了博士,在那裡我遇到了我的論文導師 Berg Kaster,他教會了我很多東西,然後我回到 MIT來教書。後來我說服了我的哥倫比亞朋友,我認為他們應該開始做一些生意,因為他們天生就應該幹這一行,而且我之後也會下海。我後來的確照做了,但是直到我們發現一些其他可以著手做的生意的時候我才會離開。那個時候我沒有錢,也沒有名氣,現在想來可能不行。無論如何,他們不想拋棄我。然而在那兩個星期裡,我們的確找到了一些可以做的生意。我開始做了一個生意並且賺了一些錢,我父親當時也投資了一些錢,那些錢後來為我職業生涯的轉變奠定了基礎。我在 MIT教書的時候,我通過借錢對我的生意做投資。幾年過去了,我需要開始還貸,就像所有其他的企業剛剛起步一樣,我們開始期望 18 個月以後就可以有紅利可分,我們對自己的公司報了太高的期望。不過我們最終還是得到了紅利,但那是在幾年之後,不過這些紅利數目還是相當可觀的。

  

  1.5 國防分析學院工作期間數學研究達到了巔峰,但因不懂人情世故被解僱

  

  我需要還掉一部分債務,所以我去了位於新澤西普林斯頓的美國國防分析學院,那個時候分析學院還是普林斯頓大學校園相連的一個部分,但是他們做的是政府的秘密工作,他們付的工資很高,而且你可以有一半時間做自己的數學研究,另一半時間幫他們做事。不管是什麼事,都要使用到電腦,那是個秘密,我不想在這裡討論這些。他們知道,我也知道。我喜歡這件事,也很喜歡這份工作,況且我做的也不差。我很喜歡設計模型然後把它們寫成程序。當然程序不是我寫的,不知道是他們哪個人寫的,把它們編成程序然後對這些模型進行測試,看看哪些有用哪些沒用。那個時候我的數學研究做得也相當的不錯,最後在那個期間我還獲得了維布倫獎,我解決了一個幾何學上的比較重要的問題,我的一切都進展得很順利。

  

  然而,那個時候正在進行越南戰爭。這個機構的主席,他的職位在我當地老闆的上面兩級,他寫了一篇關於這次戰爭的很激進的文章,反正我覺得是比較激進的,刊登在了紐約時代的雜誌版上面,說的是我們會怎麼樣贏得這場戰爭,說是勝利已經不遠了,都是這些類似的事情,我不大同意他的看法,我們做的工作與越南戰爭無關,但是對於我們的頭頭寫了這樣一篇文章我覺得很不自在,所以我後來給紐約時代週刊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我的觀點,結果他們發表了,幾個星期後刊登在同樣的週末版上。我於是被列在了監視名單上,我自己甚至都不知道我被列上了監視名單。幾個月後有一個人來找我,他是新聞雜誌的一個報導員,他在寫一篇關於那些在國防分析學院工作但是反對這次戰爭的文章,他正在為找一個合適的人做採訪而發愁,但是他聽說了我,他讀了我的文章,並且問我他是否可以採訪我。我說當然可以!你們可以看得出我當時是個多麼精通世故的人(反語)!他問我做什麼工作,我如實回答了他。我說既然他們說可以允許我一半時間幫他們工作一半時間做我自己的數學研究,那我的原則就是在現在我完全只做我自己的研究,不過我會記錄下我時間的利用情況,等戰爭結束了我將會花同樣多的時間去做他們的工作,這就是我的工作方法。我覺得這個回答其實很合理。

  

  後來我回去告訴了我當地的老闆,我做了一件比較聰明的事,只是有些說晚了,那就是告訴我的當地的老闆說我接受了這次採訪。我的老闆問我,你真的接受採訪了?你都說了些什麼?我回答說我說了哪些。他說我最好給 Teller 打個電話,他拿起了電話打給了總負責人 Teller,但是電話那邊沒有聲音,他沒聽到 Teller 在說什麼,他掛掉了電話說:「你被解僱了。」 「什麼,我被解僱了?」「是的,你被解僱了。」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解僱。我說我是個「永久成員」,那是我的頭銜(笑)。他說讓他來告訴我這之間的區別,當我開始工作的時候我是個「暫時性成員」,但是當我被解僱後,我就會成為一個 「永久成員」。 「暫時性成員」有個協議(contract)。我想這恐怕的確是這樣,當我開始工作的時候我要簽一份協議,但當我被解僱的時候,我不需要簽什麼協議。所以那是我不太順的一年,但是我並沒有很焦慮。

  

  1.6 成為石溪大學的數學系主任

  

  我的確沒有採取他(伊斯辛德)的意見,我接受了石溪大學提供的職位,我認為成為一個炒別人魷魚的人要比被別人炒魷魚要好。的確,雖然很遺憾,但是那個時候我的確要炒很多人的魷魚。這個數學系開始很差,但是我們招了很多人,後來我們的確做得很好,我們把它打造成了一個很好的部門,在陳(陳省身先生)的幫助下,我在那裡的數學研究成果最後在物理學領域也變得非常有用。我是在那裡學會了我們數學家所稱的纖維叢連接性和物理中所謂的規範場論之間明顯的關係。於是我回了 MIT,實際上不是MIT,只是在某個咖啡廳裡,把關係解釋給伊斯辛德聽。那是一次令人激動的討論,可能與大多數在咖啡廳進行的討論一樣,關於物理學的演變,以及它與數學幾何學方面逐漸地互相靠攏。從今天來看,實際上它們真的有極大的共通之處。

  

  二、數學家的華麗轉身,成為傳奇的量化投資大師

  

  2.1 從數學家到投資家的轉換

  

  那些的確都是美好的時光,但是正如他所說,後來我的確因為被一個問題困擾而變得比較灰心,我想去證明一些數——無理數,我想你們都知道無理數的概念,可能一個數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並不是很重要,但是在這個問題當中,這個概念卻有許多其他的意義。我完全不能夠勝任這個問題。這是個好問題,無理數直到現在仍然是數學界的研究問題之一,至今無人解決。不管怎樣,我變得很氣餒,而且我那個時候作為有過錯的一方正在辦離婚,但是我同時在新的婚姻面前也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和我當時的新女朋友結婚。她現在正坐在下面。而且我的南美洲的生意也開始派紅利了,而且是相當可觀的數目,所以我獲得了一大筆錢。我把那筆錢投資出去,而且我發現我在投資方面做得並不差。所有的這一切讓我意識到現在是該改變一些東西的時候了。那是在 1976 年,我剛剛 38 歲。我以為我會一輩子都做一個數學家,不過真的,從18 歲開始我就這麼認為。我想我花了近20 年的時間來進行這個遊戲,但是後來我決定開始轉向做投資。

  

  2.2 幸運的投資生涯,開頭偏重基本面交易

  

  我從來沒想過要把數學運用到投資當中。當你讀報紙的時候,你認為你自己做得不錯,我們的確做得還不錯。但是一段時間以後,我開始蒐集一些數據,我想有一些東西是可以模型化的,就像我們曾經在 IDA (美國國防分析學院)做的一樣。所以我從IDA找來了全世界最好的模型創建者,Lenny。在 IDA 的時候我們一起構建模型。Lenny開始和我一起創建模型,但是我卻一直在做交易。Lenny 似乎對建模越來越不感興趣,而是經常會去閱讀一些新聞,那個時候新聞還是一捲一捲的那種,你把它撕開然後讀新聞。Lenny 並沒有在想怎麼建模而是一直在讀新聞。然後他會形成自己的觀點比如說市場會上漲,市場會下跌之類,都是關於外匯和債券的一些東西。然後我開始發現有很多時候他的分析是對的。我說:「好的,你是運用的什麼模型?不妨我們用它來賺點錢吧。」我們的回報率很高,從我問「你運用的什麼模型」開始的兩年裡,我們把我們投資者的錢變成了剛開始的 12 倍,那還是扣除了其他費用的。聽上去我們做得不錯,我們也是極其幸運的,你們看那個上面寫著一個詞就是「幸運」(指著上面的 ppt ),或者說「好運」,我們當然很多時候是比較幸運,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的運氣也的確很好。當時在我的腦海裡想的仍然是我可不想只去建模,但是另外其他的人可以專門建模。,Jim Max,一個很著名的數學家,離開了石溪大學後加入了我們,他的確建了一些模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們把基本面交易(fundamental trading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和所有其他的投資方式結合在一起,我們一直在不斷創造出新的更有效的模型。

  

  2.3 投資轉向完全依賴模型交易,成為模型大師

  

  最終,大概 10 年後我發現,其實如果你做fundamental trading,那麼某一天當你醒來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個天才,你的頭寸總是朝利於你的方向發展,你覺得自己很聰明,你也會看見自己一夜之間賺很多錢。然而第二天,所有的頭寸都朝著不利於你的方向走,你覺得自己像個傻瓜。我們這方面做得還行,但只是這種情況好像不應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因為膽顫心驚)。

  

  既然我們會做模型,那就不妨跟著模型走。所以,在 1988 年的時候,我決定百分之百的依靠模型交易。而且從那時起,我們一直都這麼做。一些公司也運用模型,然而它們的宗旨是,他們有一個模型,用這個模型得出的結論給交易員提供參考意見,如果他們贊成這個結論那就照著執行,如果他們不讚成那就不執行。這不是科學,你不可能模擬出 13 年前當你看見市場行情數據時的那種感覺。而且回溯測試(Back test )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如果你要是真的靠模型去交易,那就完全遵照模型說的去做,不管你認為那個模型有多聰明或者是多傻,這後來被證實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所以我們建立了一個百分之百依靠電腦模型做交易的公司,做的業務從我前面提到過的外匯,金融工具,逐漸發展到股票以及其他一切可以交易的,流動性強的東西。那個時候,為了得到數據,我們派人去美聯儲影印利率的歷史數據,那些數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你也不可能簡單地從網上買到。為了得到區域性數據,我們必須要手工蒐集大量的數據,而且我們確實做到了。

  

  逐漸地,我們變得更加聰明了,那些模型也變得越來越有效,我們還招進了越來越多人,伊斯辛德說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團隊,我認為這不完全正確。從其他方面來講,這個團隊也不差,我們招了很多很聰明及擅長這些工作的人。我們從 1988 年開始創建大獎章基金(Medallion fund ),1993 年我們不再接受幫外界投資的新業務,只有僱員才能夠投資。2002 年時,我們把所有外界投資業務剝離出 Medallion fund,2005 年時將其買斷(buyout )。從那時起的五年內,Medallion fund 就完全歸我們的職員所擁有,至今大概有 300 名僱員有 Medallion fund 的所有權。

  

  2.4 成功的秘訣

  

  人們經常問我有什麼秘訣,因為我們不是這世界上唯一一個做數量分析的公司,我們不是唯一一個通過建模來交易的公司,我剛剛批判性地評價了一些運用模型交易的公司。我們公司顯然運行得比其他的公司要更好,我們的確創下了很多交易方面的記錄。

  

  人們總是在問,到底是什麼秘訣?當然是有秘訣的,我當然不會告訴你們各種預測性的參量等等,那些比如說 ……不,我不會告訴你們的,那是他們研究的東西。但是,真正地訣竅其實是,我們的起點是一群一流的科學家,他們完成的是一流的工作。因為我們公司一開始就圍繞一些非常優秀的科學家創建,他們都是經過相應考核的,也一直和公司在一起。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給我們的員工提供非常好的基礎設施,一直有人告訴我他們從來沒見過一個比在我們公司工作更方便的公司了,那些數據的尋找都異常的方便。下面這裡坐著我們的一位校友,我之前剛見過,雖然我不會建議他這麼做,但是如果他想要的話,他可以去試一試我們的系統。而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保持著一個開放的氛圍,我認為做大規模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儘可能地確保每個人都知道其他人在做什麼,至少是做到越快讓大家知道越好。有的時候你可能有一個想法想自己保留,但是很快你就覺得不想讓自己看上去像個白痴一樣,越快越好,開始告訴其他人你在幹什麼,因為那樣才能最快地刺激你一些事情,沒有分隔,沒有小集體。比如說,認為是我們幾個人建立的系統,我們應該得到相應的回報,這一類的事情決不會發生。每個星期我們的研究員就會聚一次,討論新的想法,而且最好是能夠用到實踐當中去的想法。所以這是一個寬鬆的,開放的環境,你的工資是基於公司整體利潤的,而不是根據你個人自己的工作的,每個人的工資都給來自於任何一個其他人的成功。不過沒有任何一項政策能單獨使效果達到最好,而是需要所有政策都能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出色的員工,很棒的基礎設施,開放的環境,並且儘量讓每個人據整體的表現獲得薪資。這個方法很有效,而且將一直有效,並且靠著它我們賺了很多錢,足夠多的錢。

  

  三、成功之後的忙碌-慷慨的慈善家

  

  3.1 創建基金會,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及跨學科研究

  

  之後我們創建了一個基金會,是我的妻子和我在 1994 年創立的,剛開始只是以她的化妝間為辦公室,是嗎?(問台下他的妻子)有一個小盒子,還有很大的文件夾。她的化妝間不大,那是個總部,後面逐漸地向外擴展。她先雇了一些人,然後又招了更多的人。因此我們有了一個基金會,而且在很快地擴大,不僅僅是從我們給出的錢的數量上來講,也從機構運作的成熟程度上來講。這非常好,我的第一份職業是一個數學家,我的第二分職業是成為一個商人,我的第三個職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做一個慈善家。那我們的基金會都做些什麼呢?我想我們的基金會是少數幾個幾乎完全對基礎科學做投資的基金會之一。我們支持基礎數學,基礎物理,還有很多生物方面研究,但是最普遍的是一些跨學科的研究。我們有一個研究自閉症的項目,非常的有意思,它嘗試著用電腦從基因方面來分析這種情況,以發現不正常的大腦是怎樣工作的。所以我們主要集中於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瑪麗蓮和我都認為這麼做很好。我們同樣也做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的事是小規模的。如果單從對基礎科學的投資規模上講,應該還沒有一個基金的規模能夠與我們相比。首先,我們給相關機構提供錢,我們幫助MIT提供資金給我們數學系的教授做科研。但是最近幾年我們更加集中於建立數學,物理學和生命科學之間的橋樑,以及事件研究機構等,這些都對我們很重要,自閉症的研究也很重要。現在我們更加注重於數學和物理學研究,關注個人項目。MIT 在理論計算機科學方面有所實踐,那也是他們唯一的實踐,他們知道我知道這一切。不過這是一個不錯的應用,我承認應該還有其他地方需要這樣的實踐,理論計算機科學也將會拓展到其他方面,這就是我們基金會在做的一些事。

  

  

  3.2 創建 Math for America

  

  我在 2009 年從基金會退休,但是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忙。人們常說你都退休了,怎麼可能會很忙,但是實際上我真的非常非常忙。為了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我們在幾年之前創建了 Math for America。每個人都很關心美國孩子的數學教育問題。我們有我們自己的觀點。我們通常狹義的觀點是,我們的老師懂數學。你會說當然了。但是很讓人吃驚的是,尤其是當你上了中學的時候,你會發現大部分的數學老師數學懂得卻不多。這不是一個很有效的環境,至少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科學或者任何其他東西的興趣時表現更加明顯。當你選了意大利語的課時,你不想要一個母語是中文的人來教你,你想要一個母語是意大利語的人來教你,雖然他們都能讀意大利文,他會說我學過意大利文,你們不用擔心,但是你卻在想,不,我想要一個母語是意大利語的人來教我,但是實際上孩子們別無選擇。為什麼我們沒有足夠的教師來教這些孩子們課程呢?為什麼我們沒有足夠的真正懂數學和其他科學的老師來教他們呢?其中一種回答就是如果他們真的懂這門學科,那他們可以帶著同樣多的知識去 Google, Goldman Sachs 或者什麼其他地方。因為現在的世界變得更加數量化,經濟也比三四十年之前更多地建立在數量化的方法上。即使他們適合做老師,但因為存在著薪資水平以及名譽地位的不同,他們也會被其他地方挖走,你很少看見這些人留在課堂上面授課。所以我們必須使這個職位變得更加吸引人,這也就是說給他們發更高的工資,也正是我們在紐約和幾個其他城市通過我們的項目正在做的,給老師們更多的尊重,並提供更多的支持。只要我們給他或者她多支付 25%的薪酬,讓他們感覺到不一樣。一下子,這個職業就變得更加好了。如果我們讓這個職業變得更加吸引人了,那就會有人追求這個職業。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那情況將會變得很糟糕。所以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考慮的問題。

  

  四、西蒙斯的指導性原則

  

  作為總結,當我告訴我的妻子我將會在這次演講中說些什麼的時候,她說,你應該以一些道理來結束你的演講。實際上我沒有什麼道理要告訴你們的。她確信只要我拚命地想,一定能夠想到一些道理。我想我的確是有一些道理要講,或者說是一些指導性原則而已,「道理」這個詞似乎有點太嚴肅了,但是我會告訴你們一些我自己認為比較好的的指導性原則。有一件事我經常做的就是嘗試一些新的事情。我經常喜歡嘗試一些新的事情,我不想和大部隊一起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跑得太慢了。如果 N個人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對於我,我想我會成為最後一個做完事情的人,我絕對不會贏得這場比賽。但是如果你在同一時間要去想一個新的問題,或者有一種和其他人不同的新的方法,也許那會給你一個機會,所以,嘗試著做一些新的事情。第二,盡你所能和最優秀的人合作。當你發現一個很不錯的人,並且能夠與你一起合作做一些不尋常的事,你要嘗試著找一些方法一起去做,因為這會擴大你的視野,讓你從中得到一些好處,而且和很棒的人一起工作也很有意思。我還要說下 「被美麗指引」,我認為每一件事都有它美的一面,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你可能會問,建一家交易公司有什麼美的一面呢?它美就美在做正確的事,找一群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法把事情做正確。如果你認為你是第一個這麼做並且做正確的人,我想你就是做對了,這種感覺非常的好,把事情做正確是一件很美的事。同樣,人們沒想過,其實解決數學問題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所以「被美麗指引」是一個很不錯的指導性原則。然後我還寫了,不要放棄,至少嘗試著不要放棄,有時花很長時間去做一件事是正確的。最後,讓我們期盼一點點好運。那麼今天我的演講就到此結束了。

  

  問答

  

  Q1:Jim, 我的問題是,在經濟學當中,有的時候有一些假設前提,比如說對於非凸的生產曲線有完全競爭假設,在金融市場上有完美流動性假設,在效率問題上有對稱信息。那麼在文藝復興科技公司,你們有離散數學小組嗎?你們會同時留意肥尾分佈風險以及連續性方差嗎?

  

  A:這真是一系列很專業的問題,而且是我意料之中的。我的回答是,是的,我們關注你所提到的所有這些風險。肥尾分佈風險只是告訴我們,金融市場上的信息分佈不是簡單的正態分佈,那個市場上的尾巴顯然沒有內幕人員看到的尾巴偏離的大。所以,我們知道所有的這些,並且懂得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其實,我們會仔細考量所有們所能想到的並且能考察的因素,直到現在我們的方法也基本上是正確的。

  

  Q2:你認為高頻交易是有益社會的嗎?如果是這樣,你覺得有多少?

  

  A:這個問題是問,是否認為高頻交易是有益社會的,如果是,有多少,有多少是指什麼?是你能從中賺取多少錢還是它有多大的作用?(笑)我認為高頻交易是個中性詞,當然也是有益社會的。事實情況是,隨著市場變得電子化,電腦被用來提出價格,接受訂單和做一切其他的事。市場流動性也因此已經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買賣差價一直在縮小。曾經,那些站在交易所地面上的專家們是做市商,他們通常要求很大的買賣差價,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有了電子交易之後,它能夠使交易變的迅速,這樣就會使買賣差價變小,也會使市場影響力變小,這兩種影響並存。當你買股票的時候,通常你付的錢比折中價稍微高一點,當你賣股票的時候,你付的錢比折中價稍微低一點,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你卻是市場的推動者。如果你買 100股也許你不會推動市場變化。如果你買 10 萬股,你也許會推動市場變化,到底會移動多少呢?如果你是這個市場上的唯一一個買家,你會帶動整個市場跟你一起發生顯著的變化。如果有很多個買家存在,但是你是唯一的一個賣家的話,10萬股也會很容易地被市場消化掉。交易量越多對市場越好,而這些大交易量是由高頻交易員創造的。因此通過研究發現,因為高頻交易,買賣差價和市場影響力下降了很多。所以,如果你認為高市場流通性是有益社會的,那麼高頻交易也可以說是有益社會的。如果要問它有什麼缺點,那缺點就是它會造成市場崩潰。幾個月之前,市場在幾分鐘內經歷了劇烈的震動,但是很快市場就回到了原來的正常水平,但是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在 1987年, 股票市場在半天之內猛跌了 25%,而且直到 6個月之後市場才恢復過來,那是因為市場的另一邊是空的。剛才提到的那個市場波動之所以很快恢復過來是因為那只是市場上的某一個交易人犯了一個錯誤,或者是某個人下的單太大了,所以市場上有些恐慌情緒,導致市場下跌 3%。我當時被震驚了,不知道的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很快,很多的交易訂單又進入了市場,在十分鐘內市場就恢復了過來,這是給市場造成了一些不穩定,但是這與 1987 年的市場崩潰完全是兩碼事。所以以上就是我對一個很短的問題的一個很長的作答。是的,我認為高頻交易是有益社會的,我認為那些反對它的人是錯的。

  

  Q3:你在 fundamental trading中獲得的經驗如何影響你在文藝復興科技公司的建模過程?

  

  A:的確,我在 fundamental trading 獲得的經驗教會了我一些在建模時要注意的東西。當我們建模時,我們儘量保持越原始越好,我們嘗試著通過直接閱讀從市場上觀察來的數據來建模。我承認我以前的經歷對我的後來的工作是有影響的。我認為即使你是做數量分析的,能夠在做純數量分析之前在交易市場上獲得一點經驗是很不錯的選擇。

  

  Q4:人們應該更加關注哪些經濟指標?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看到國債數據的時候,我們發現那個數字是所有美國人工資總和的兩倍,而這些是我們都需要清還的債務,我知道我們應該減小這個數據。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看待分析這些數據呢?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待 650億的 CDO?

  

  A: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困擾著美國,它也困擾著世界上許多其他的國家,政府借了很多的債,導致資產負債表的不平衡。很顯然,美國正在進入經濟的一個衰退期,我們正忙著去保釋那些大的銀行,這些錢到底被花到哪裡了呢?到底這會導致什麼?我認為你所提到的事情是的確值得關注的事,國債佔 GNP的比率現在甚至變得比二戰剛剛結束時的數字還高,而且我們從來就沒能還清這筆債。但是我們所做的是讓 GDP不斷地增長,所以分母在不斷地變大,我想不久我們的國債會得到控制的。在任何情況下,我覺得沒有任何因素比保持增長更重要的了,但是我不認為美國正在往促進經濟增長這條路上走,因為也許我們應該印更多的鈔票,建更多的基礎設施,把錢投入到現在還落後的地方去,讓更多的人能夠找到一份工作,讓我們自己處於更好的位置,即使這會造成一定的通貨膨脹,但通脹並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這次的金融危機之所以讓美國人變得更窮了,是因為大家的住房的價值變低了,而美國人最大的資產往往是他們的房產,他們以不斷增長的房價作抵押來融資,這也造成了當時經濟的過熱增長,但最終這種增長停止了。所以我們有兩件不容樂觀的事在發生,人們的資產負債表就此被摧毀了,他們的資產下降了,但是他們同時卻要還債。資產負債表的災難不是一兩天就能修復的,我認為要在這個基礎上重新恢復,我們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那麼我們的政府做的究竟是對還是錯?我反正不是這屆政府的熱衷支持者。我不太支持這次的稅改方案,除了(台下有人鼓掌),有個人為我鼓掌(笑),實際上對像我這樣的富人減稅是毫無意義的,對台下的某些人也是毫無意義的。但是這的確是我們應該付出的代價,因為我們有一個比較靦腆的總統,這是我們為保持目前失業率,並且保證我們對窮人實行減稅所付出的代價,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也許我們會創造一些增長。我的觀點是,經濟增長,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寧願承受高的通貨膨脹也不願意犧牲經濟增長。我們經常說我們讓美元保值,但是如果你連工作都沒有了,誰又真正在乎這通貨膨脹呢?一個高價的美元永遠不會解決 20%的高失業率問題。

  

  Q5:有人說數量是分析模型的某些缺陷導致這次的經濟危機,你是怎麼認為的?

  

  A:不對,我認為數量分析模型和這次經濟衰退沒有任何關係。經濟衰退的發生是因為貸款是建立在不良資產作抵押的基礎上的,而這些貸款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為有一個能夠接受他們的市場存在,次級貸款讓你能夠貸款給一些你做夢都沒有想到過會借錢給他們的人。如果你叔叔說:「別擔心,你來借錢,我來買這些交易憑證。」你回答說:「好的,叔叔,如果你來買走我的這些交易憑證,那我就把錢借給他們。」於是,你把錢借了出去,又把交易憑證賣給了你叔叔,這些交易憑證又被證券化,而且在天黑之前被蓋上了 AAA的章。是誰在做這件事呢?是那些評級機構。(他們給這些證券評成 AAA要麼是因為實際情況如此而把它們評成了 AAA級),我想大部分情況還是屬於這種情況的(此處反諷),但也可能因為他們的費用收入是從這些證券發行商領的,這些證券發行商如果不能保證自己得到 AAA的評級,他們也就不會發行這些債券,所以這是一條產業鏈。在過去,你如果向銀行借錢,那借錢的對象真的是銀行,銀行會認真檢查你的抵押品價值,它們希望你能夠如期償還,所以銀行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證你能按時還款。但是現在呢?銀行借完錢給你後的一微秒不到就將這個債務憑證轉手賣給了其他人。所以這些和數量分析模型沒有任何的關係。的確,數量分析模型是設計了一系列的抵押憑證,但是這背後的概率數據又是多大呢?一個在 8年內在 4個城市換過 7個工作的人的還款概率是多少呢?任何一個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概率接近於零。但是這個事實卻沒有被考慮之後運用到的概率數據之中。所以這就是我的回答。

  

  Q6: 當你創建模型來做市場交易,你會更加的側重於最基本的經濟指標和數據,還是更加側重於像 S&P500,金價這樣的價格行為?或者是兩者兼顧呢?

  

  A:我在我的演講之初提到過 Warren Ambrose, 那個啟發了我的數學家,其實我不會回答你的問題。在我的職業生涯早期的某一天我曾經問過他:」Ambrose教授,你認為是精通地學習某一個領域的數學好還是泛泛地學習很多領域的數學好呢?」 教授回答說:「老套的話怎麼說都通。我們的討論結束了。」所以,其實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唯一的正確答案。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用的,你的經濟學模型是有用的,那基本分析也是有用的,所以這些都是有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05

新熊雞周記(22):中國製造是常識吧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16507

S__1228822

 

老師:你兩個唔好打架啦,和諧呀

S__1228823

 

熊仔:我唔係打架呀,呢排火車成日壞,連雞仔都傻傻地,今日佢又話自己行唔郁喇,我地咪自己碌出黎囉

咖啡仔:係囉,我問雞仔佢唔載我地,我地唔出街好,佢叫我地自己碌出去,咁同港鐵叫人坐取消左既巴士有咩分別呀!

 

 

S__1228824

 

老師:我帶左雞仔黎喇,你地問下佢啦

雞仔:我話晒歐洲牌子啦,我呢排小意外姐,你唔好話我啦

熊仔:你同好多歐洲牌子一樣都係國內製造呢,做乜唔認喎,學晒港鐵唔敢認,係人都知好多野係國內製造係常識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75

關於“金錢”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772

雖然我們每天都接觸金錢,但你是否想過,金錢對經濟體系的宏觀意義何在?在系統中個體的無力表現在大部分個體被自己的屬性所蒙蔽,卻無視了系統的宏觀屬性,也就是大家都在分析金錢對其自身的意義,卻無法正確地看待金錢對與整個系統的意義。包括經典經濟學教材中對某些貨幣學概念的描述都存在著實質性錯誤,最近英國央行就發表了一份報告,希望糾正大家普遍存在錯誤的貨幣學觀念——特別是關於存款的形成和貨幣乘數理論: 公眾持有的大部分金錢會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但銀行存款存量的來源通常會被誤解。一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銀行只是擔任中介的角色,把儲戶存放的存款貸出去。基於這種觀點,存款是由家庭部門的存款決定所“創造的”,銀行接著把現存的存款“貸給”借款人,比如說尋求投資資金的企業或等待買房的個人。 實際上,當家庭部門選擇在銀行賬戶上存入很多資金的時候,這些存款正是以犧牲了本來會通過購買商品和服務支付給企業的存款為代價的。儲蓄並不會自動增加存款或增加銀行放貸的“可用資金”。實際上,單純把銀行看作中介無視了一個事實,在當代經濟的實際情況中,商業銀行才是存款的創造者。本文解釋了,為什麽不是銀行利用存放在其那里的存款放貸,而是放貸行為創造了存款,這扭轉了教科書中描述的傳統順序。 另一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央行通過控制基礎貨幣的數量決定了經濟中貸款和存款的數量——也就是所謂的貨幣乘數理論。基於這個觀點,央行通過決定準備金的數量來實施貨幣政策。同時,因為假設廣義貨幣與基礎貨幣的比例是恒定的,這些準備金將“加倍”地改變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規模。要讓這個理論成立,準備金的數量必須是貸款的約束條件,同時央行必須直接確定準備金的數量。雖然貨幣乘數理論可以是教材中引入貨幣銀行學的有效方法,但這並非現實中貨幣究竟是怎麽創造的正確描述。現在央行通常是通過是定準備金的價格(也就是利率)來實施貨幣政策的,而不是控制準備金的數量。 實際上,準備金並非貸款的約束條件,央行也不會調整可用準備金的數量(發達國家,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可能不適用)。關於存款和貸款之間的關系,關於準備金和貸款之間的關系,通常是和一些經濟學教材中描述的運作相反的。銀行首先基於擺在面前有盈利能力的放貸機會來決定貸出多少錢——而這主要取決於英國央行設定的利率(好吧,如果真的如此,格林斯潘就不會抱怨加息無法擡升長期利率了)。這些放貸的決定,決定了銀行體系創造的存款數量。接著,銀行存款的規模影響了央行希望它們持有的準備金規模(為了滿足公眾的取現,銀行間支付或流動性監管的需求),在一般的時候,英國央行是按需供應的(QE改變了一切)。 那究竟是什麽限制了貸款(或廣義貨幣)的創造呢? 在當代經濟中,一共存在三個主要的限制銀行所能創造貨幣數量的約束條件。 (i)銀行自身面臨著放貸數量的限制。尤其的: 市場力量限制了放貸,因為單個銀行必須在充滿競爭的市場中維持放貸的利潤能力 放貸本身也是自身的約束條件,因為銀行必須采取措施降低新增信貸的風險 為了降低可能威脅金融系統穩定的累積風險,監管政策也會約束銀行行為 (ii)貨幣創造也受限於貨幣所有者(家庭和企業)的行為。那些收到新創造貨幣的家庭和企業,可能會馬上進行消滅它的交易,比如說償還未償付貸款。 (iii)最終的貨幣創造約束條件是貨幣政策。通過影響經濟中的利率水平,英國央行貨幣政策會影響家庭和企業希望借入多少資金。貨幣政策不僅通過影響銀行收取的貸款費用造成直接影響,還通過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的整體影響造成間接的影響。結果,英國央行有能力保證貨幣增長與其穩定低通脹的目標一致。 貨幣乘數理論的邏輯其實是和教材中描述的完全相反,在沒有出現QE的時代,穩定的貨幣乘數更多只是貨幣體系中的一個表象: 英國央行通過供應和在特定政策利率下補償準備金,來控制利率水平。準備金和現金(加起來就是基礎貨幣)的供應是由銀行用於支付結算和滿足客戶的現金需求的需求所決定的——央行一般會寬松地供應準備金。 因此,對基礎貨幣的需求更可能是銀行放貸和制造廣義貨幣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這是因為銀行擴張信貸的決定,在任何時候都是取決於擺在面前有盈利前景的放貸機會的。而放貸的盈利能力則取決於一系列因素,正如之前所討論的。其中的一個因素是銀行面對的資金成本,該成本非常接近於給準備金支付的利息,也就是政策利率。 相反,已經在系統中存在的準備金規模並不會約束通過放貸行為的廣義貨幣創造。貨幣乘數的支點在很多時候是銀行為了達到央行準備金要求所產生的,也就是銀行必須持有占總存款一定比例的最少準備金。但在當前大部分發達國家里,準備金要求已經不是貨幣政策框架的重要一環。更寬松的貨幣政策很可能會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和增加放貸規模來增加廣義貨幣的存量。更大的廣義貨幣存量,伴隨著經濟中消費的增加,可能會導致銀行和客戶需要更多的準備金和現金。所以實際上,與一般描述的相比,貨幣乘數理論的運作方式是相反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QE並不會增加市場信貸的供應,因為廣義貨幣的總量取決於銀行的放貸活動,而通過QE印發的基礎貨幣並不能直接影響銀行放貸的機會,只能通過拉低貸款水平等渠道發揮間接的影響。如果你認為以上的內容不能幫你賺大錢,那你就傻逼了,過分迷信金錢是一種病態,財富只是一個人影響世界能力的副產品,如果連世界的運作方式都不了解,談何改變世界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