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0年70倍的股票是這樣找出來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7j.html

10年70倍的股票是這樣找出來的------訪富蘭克林鄧普頓資產管理(印度)公司副總經理兼基金經理蘇思華 


 
   印度市場近幾年的紅火在中國並不為人熟悉,但在全球卻早已為投資者津津樂道。今年8月,印度孟買30指 數攀上了1978年成立以來的新高,報收於7859點,9月20日,更是一舉創下8500點新高。對於海外很多地區的投資者來說,近一年來投資印度基金似 乎成為掙錢的代名詞。 

 
   作為印度當地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富蘭克林鄧普頓資產管理(印度)公司的副總經理兼基金經理蘇思華也受 到大量關注。其管理的富蘭克林印度藍籌基金自1993年12月1日成立以來,平均年淨值增長高達28.14%。在過去三年中,富蘭克林印度藍籌基金的年淨 值增長率為52.13%。其投資長達9年的HDFC銀行股上市10來年至今上漲了70倍。日前,這位印度的明星基金經理來到中國,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記者:為什麼印度股市這麼紅火? 

 
   蘇思華:印度股市近期的表現,有幾個關鍵的因素。首先在經濟方面,印度的製造業大幅復甦、出口增長尤其 是印度的服務業出口增長迅速,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另外,人口方面,印度人口結構非常年輕,這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第三、印度經濟的良好表現,讓 印度公司出現比較好的利潤增長,並且印度公司正在逐步完善公司的治理和標準體系。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海外投資者越來越關注印度股市。最近3年以來,總計有這250億美元的外資流入印度購買印度的股票。對市場走高影響巨大。 

 
   記者:印度股市的總市值是多少?基金的發展狀況怎樣?基金和外資機構有沒有尋找投資目標和流動性的困難? 

 
   蘇思華:印度股市的總市值在5000億美元左右,外資的投入相對於這個市值沒有佔絕對的比例。但是,外資的影響力很大。在外資急劇流入的最近三年裡,印度股市的平均漲幅達帶34.8%,遠高於之前的水平。 

 
   基金在投資方面的流動性沒有問題。作為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富蘭克林鄧普頓(印度)公司管理的著37.62億美元,相對於市值來說,我們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記者:你們投資新興市場的最大心得是什麼?你們的投資理念是什麼? 

 
   蘇思華:富蘭克林鄧普頓在各地的基金公司投資理念是一樣的------"價值投資、自下而上、長期持有。" 

 
   我們的投資哲學建立在印度投資經驗上,但是服從富蘭克林鄧普頓的一些原則;我們堅持自下而上的投資,不 對基金進行資產和行業層面進行配置。如果我覺得這個公司好,我就會買入並持有相當長的時間。當然,我會考慮投資的分散性要求,單只股票的持有一般不會超過 基金淨值的5%。 

 
   對於新興市場來說,我們堅信成長和價值應該是動態的結合起來,要能夠忽略市場短期的"噪聲"並專注於基本面。 

 
   記者:在自下而上的投資體系中,上市公司的選擇非常重要,你們是如何選擇公司? 

 
   蘇思華:選擇公司的關鍵在於,公司是否具備持續的成長可能。只有持續增長的公司才會給投資帶來豐厚的回報。我們尋找的管理團隊首先是有創新精神的,其次是對未來有正確判斷和能幫助公司持續發展的,能為公司及其股東創造財富的公司。 

 
   另外,公司治理非常重要,因為公司治理狀況將會決定公司成長的持續時間。一個目標中的公司應該有很好的治理結構,很瞭解這個行業的管理層,能夠使公司保持穩定的增長,對於未來的行業看好。總之公司穩定、持續的增長是最關鍵的。 

 
   記者:怎樣判斷一個公司能夠保持穩定的增長? 

 
   蘇思華:判斷成長性的很重要的標準是,它的投資回報率能否超過資金的成本。好公司的資本回報率應該遠遠超過貸款利率。對於成長性,我們一般看公司未來5年的財務報表,如果未來5年的成長預期能夠給我信心的話,那我會把它列入投資目標的行列。 

 
   另外,PEG是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成長類公司的PEG指標在1以下都是合理的。但我投資時希望有一個邊際空間,PEG在0.8以下最好。 

 
   不過,對於石化、鋼鐵這樣的週期性行業我的實際操作會比較短一些。 

 
   記者:能不能舉兩個你投資的穩定增長的公司? 

 
   蘇思華:HDFC和INFOSYS。HDFC是一個銀行股,上市10年來漲了70多倍。我是它上市第二 年買的,管理的部分基金到現在還持有它。INFOSYS是著名的軟件服務業的公司,獲益於世界範圍的軟件服務業的轉移,以低廉的勞動力,為世界範圍的企業 定製軟件。它現在爭取到了很多IBM等公司原來的業務。而且這個公司經歷了網絡經濟的泡沫,還能繼續成長起來。 

 
   記者:買入HDFC的考慮是什麼,它的估值在近十年有什麼變化? 

 
   蘇思華:HDFC銀行當時的情況是,其他大銀行在拚命的佔市場份額------ATM機、信用卡。而 HDFC更關注盈利,每項新的投入都是在盈利有所積累的前提下才做。在其他公司主攻公司客戶的時候,它重點關注了房屋抵押放款這項中間業務,更強調服務的 結果。所以,它能很順利地發展起來,並且做大。 

 
   HDFC的資本回報率(ROC)一直是同行的2倍,不過它的PE一直比較穩定沒有變化,十來年一直在13倍左右。他的股價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公司收益的持續快速增長。 

 
   記者:你持有它到現在? 

 
   蘇思華:我的藍籌基金在上市第二年就買入了HDFC,一直持有,管理的其他基金也逐步介入它的投資。 

 
   記者:你剛才講了成長類公司,對於週期類行業怎麼投資,中國的鋼鐵股票你怎麼看? 

 
   蘇思華:週期類行業的股票,我會在市盈率最高的時候買它,而在市盈率最低的時候拋出。 

 
   當然,你不可能知道什麼時候是最低的。不過,當一些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就會考慮買入,比如說,鋼鐵業的重置成本比實際市值低的時候。 

 
   不過,對於中國的鋼鐵行業我暫時還不會買。因為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佔到了世界的35%,所以,它的行業產量的回吐可能給鋼價格造成麻煩。如果要買中國的鋼鐵股票,我會更多的考慮他的鐵礦石的供應、煤炭的保障。 

 
   記者:你管理的基金換手率是多少? 

 
   蘇思華:我管理的藍籌基金一年的換手率是80%左右,大概只有競爭對手的1/3。我管理的其他基金,換手率更低。 

 
   記者:按你的看法,新興市場未來最值得看好的三個行業是哪些? 

 
   蘇思華:我的觀點是,未來最值得投資的3個行業是電子業(包括軟件服務業)、銀行、保險。這三個行業都屬於消費類行業,它的需求和不斷增加的人口有關,這種背景支持這些行業可以長期保持增長。這是成長股投資的最大要素。 

 
   另外,我要說醫藥健康產業也很好,但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公司普遍沒有核心的研發能力和知識產權,所以我不看好。如果企業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話,醫藥健康產業的公司是非常好的投資目標。 

 
   蘇思華簡介:1985年在齋蒲爾REC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專業的工學士學位,並於1988年在印度加爾各 答大學管理學院獲得MBA學位,專業是金融與行銷。在加入富蘭克林鄧普頓集團之前,他曾任印度工業開發銀行工業金融主管。目前蘇思華管理著富蘭克林鄧普頓 集團在印度的旗艦基金和其他四隻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23

5年5倍的想象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xiw.html
在動盪不安的時期,我們總是會糾結在一些短期的得失而迷失了雙眼。
5年5倍,平均年復率為38%,在現在的這個點位,優中擇優的選股,5年5倍期望的股票還是有一些的。

銀行股,目前銀行股5倍市盈率(2011年,以下分析全部為2011年數據)。未來5年,年分紅估計6%(30%的分紅率)。5年以後,如果市盈率恢復到10倍(相對於抵消年復率15%),那麼對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要求為38%-6%-15%=17%。
未來5年,哪個銀行能維持17%的年複合增長率?招行和民生有希望,但是也沒有絕對的信心。
目前招商銀行總市值2180億元,民生銀行1690億。5倍的話,那麼招行10900億元(1700億美金),民生8450億(1300億美金)。好像也不是特別嚇人。
今天,巴菲特富國銀行總市值1800億美金,市盈率11.27倍。

譚木匠,分紅率至少為5%。市盈率目前10倍左右,假設譚木匠的估值不變,未來5年複合增長率要求為38%-5%=33%。這個可能有一點 難度,但是也非不可能。隨著認識譚木匠的人越來越多(今天,第一上海發了第一個譚木匠的研究報告),市值越來越大,譚木匠的估值還是有一定的彈性的。

惠理集團,目前是0.1PA,從惠理上市以來,股價波動範圍是0.09-0.27PA之間,5年5倍,簡單拆算就是2倍的估值增長,2.5 倍的管理資產增長。未來5年有一波牛市的概率應該很大,牛市來了,基金規模和估值會同步上漲,這個要求不算高。惠理的彈性非常大,基本上是一個戴維斯雙擊 和雙殺的股票。

中國平安,最大的擔心是目前市值3507億人民幣,上升5倍,那麼市值達到2700億美元。當前全球市值第三名微軟只有2570億美元。所以,不太趕想中國平安能到這個位置。

廣州藥業,戰爭還未完全開始,目前還未決定是否長期投資,暫不評論。

個人的角度,給這幾個公司排名:
確定性譚木匠》惠理》平安》銀行
收益彈性:惠理》譚木匠》銀行》平安

目前倉位排名:譚木匠、廣州藥業、惠理、銀行、平安。基本反映了自己的預期。
當然,即使每個股票都有90%的希望,學過概率論的都知道,5個全部如願的概率只有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06

10 年200 倍的互聯網投資策略:平台的力量

http://xueqiu.com/4649792187/22292022
本文為安信研報,作者:王學恆。本文刪略很多,原報告請見http://microbell.com/docdetail_833566.html

1. 前言
為什麼我們選擇了這個專題?——因為,平台是一個產業發展的主線索。從新浪、騰
訊到百度,從雅虎、谷歌到Facebook 和蘋果,都在演繹著平台的力量。從某種意義
上講,平台是因也是果。是因,是說平台的具有聚合的作用,天然有長大的潛質;是
果,是說往往互聯網公司的市值足夠大,體量足夠大,影響面足夠廣的時候,它就是
實際意義的平台了。然而,關於平台我們仍有很多疑惑和不解的地方,諸如,平台的
定義是什麼,商業模式是相似的還是不同的,什麼樣的平台能夠脫穎而出而什麼樣的
平台最終沒落?它的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怎樣抓住有效的投資機遇或規避偽平台
的概念公司?互聯網演進的歷史和平台有怎樣的關係……因此,對於平台的理解,也
是對互聯網的理解;平台的演進史,也是互聯網的進化史。或者本報告我們僅能講述
互聯網的一小部分,甚至只是平台的一小部分,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認為它可以窺豹
一斑的揭示互聯網的一些普遍規律,而且後續的研究將以此為落腳點,不斷摸索、觀
察與深化。

3. 平台的本質:一切關於廣度、深度、精度的探索
3.1. 平台三要素:廣度、深度與精準度
在上文,我們提到,隨著廣大網民日益增長的應用需求,與單一網站自我供給能力的
不足,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差距。生產關係(老平台)阻礙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如何化解這個矛盾?自2006 年開始,全世界web2.0 平台(facebook、蘋果)開始大
行其道,他們興起的基礎是:解決了大幅改善的生產力(應用的極大豐富)與日益落
後的生產關係(逛店模式的自由市場,即網站自己提供服務)的矛盾,將舊的生產關
系打破,引入了開放的、社會化的、可交互的新一代生產關係,進而獲得了巨大的成
功。

本章,我們將系統闡述平台的產生、平台的定位、平台的演進等規律,並根據我們的
觀察回顧平台在歷史上的投資時點等一些資本規律。

和超市、銀行、律師事務所等多種業態一樣,平台的本質是對接市場的雙邊,即:一
方面覆蓋海量的用戶,另一方面提供給他們各種產品、服務。而將客戶、商品兩者高
效的對接,需要其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匹配能力。

因此,我們提出了觀察平台的三個要素:廣度、深度、精準度,以此為出發點來分析
平台的價值。因為,廣度決定了空間,即目標市場有多大?或者說目前行業處在了何
種水平?深度決定單用戶的開發價值,即我們都能夠通過何種方式為用戶服務,讓其
心甘情願的掏更多的錢給到網站?最後是精度。精度決定了效率,效率在互聯網行業
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區別較大的一點是:用戶信息電子化後的
深度分析與挖掘,最終形成精準投放、精確匹配的效果。

查看原圖

此外,需提出的是,本文中所討論的標的主要指面向大眾的B2C 領域,這是因為,B2B
領域的平台比較難於總結相似規律,各個細分市場、不同業態的市場空間、進入門檻
差別巨大。

3.2. 廣度:空間、時間的聚合體
3.2.1. 定位決定了成長空間
在任何一種業態中,空間對投資的意義都十分巨大。市場規模/市值、營收規模/市場
規模等指標都是投資人心中粗算市值瓶頸的一些參照。

歷史上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其成立之初,定位就非常普適。只有普羅大眾,讓儘可能
多的人使用並產生粘度,才有可能不斷的長大。定位越是「以地球為目標」(facebook、
蘋果、google),越能夠提高成為市值上千億美金公司的概率。

查看原圖

近半年,即時通信(用戶規模4.1 億)、搜索(4.0 億)、網絡音樂(3.8 億)、網絡新
聞(3.6 億)是中國網民使用率超過70%四大應用形式。而團購、旅行預訂、網絡炒
股等不少人心目中的普羅應用,實際的使用率也只有10%以下。因此,互聯網的基本
規則是,關注最有可能成為未來網民使用率最大的應用或服務。

但,這其中存在著不少陷阱和誤區,只能靠產業觀察與定性判斷為主。舉例來說,手
機短息是幾乎每個手機都有的功能,固話短信一出現被給予了厚望,但由於實踐效果
不理想沒有如期的推廣開來;再比如說,網絡音樂如此普適的應用,除了蘋果的app
store 外,並沒有在互聯網上成就賺錢的公司,即有人氣沒收入。再次,一個公司也
不見得以單一應用形態存在。例如網易主要提供郵箱+新聞+遊戲,騰訊的服務則囊括
了互聯網業態的幾乎所有服務,百度則是論壇(貼吧)、搜索引擎、視頻等多種服務
的集合體;最後,互聯網經常出現新老更迭的案例,諸如google 搜索革了yahoo 的
命,facebook 又抄了google 的後路。

大公司間,定位也有高下。我們較為推薦google 式的定位:以網羅全人類的信息為
己任,服務於全人類。這樣的定位即具體,又有指導意義。舉例來說,以此定位google
是沒有理由做電子商務的,而放衛星到太空也能夠被理解,因為他們去嘗試蒐集來自
宇宙的信息!相比之下,百度在2008 年推出了電子商務平台「有啊」,其出發點是—
—淘寶有40%以上的流量來自百度,因此百度有能力將流量導入到自己的平台,或許
這樣可以建立成中國第二大B2C 平台。「有啊」的失敗的例子說明一點,明晰的定位
是長期指導公司健康發展的明燈。

3.2.2. 階段:早期成熟期持有年化收益率最高
技術採用生命週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Cycle),如圖所示,為1957 年Iowa
State College 為分析玉米種子採購行為所提出。
該理論將一個新產品/技術的接受者分成五類人:分別是的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創新者(innovators)2.5% :venturesome, educated, multiple info sources,
greater propensity to take risk (冒險家);
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13.5% - social leaders, popular, educated (意
見領袖) ;
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34% - deliberate, many informal social contacts (深
思熟慮者) ;
晚期大眾(late majority)34% - skeptical, traditional,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傳統百姓);
落後者(laggards)16% - neighbours and friends are main info sources, fear
of debt(落伍者);

查看原圖

單從廣度上來看,我們以此思路來考慮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一個新興業態出現後,比
如早年的運營商、數碼相機、手機,何時投資該行業的主要標的是最佳的,持有股票
幾年受益最大,何時賣出比較合理?跨行業間是否存在普遍規律?

我們選擇檢驗了五個不同的案例,得到了一些有指導意義的答案。分別是美國的
Verizon、中國的移動、日本的NTT、芬蘭的諾基亞、美國的雅虎。

美國的手機普及率1996 年超過了16%(進入早期成熟期),在此後的四年裡,迅速的
達到了2000 年39%,Verizon 的市值也在2000 年互聯網泡沫創了新高,此後儘管手
機的普及率依舊保持較快增長,但其市值沒有繼續強勢。

查看原圖

如果我們選擇1995-2000 年持有其股票5 年(即從該國的手機滲透率16%開始,持有
至到39%),市值增長了4.8 倍,年化收益為37%,則抓住了效率較好的股票漲幅。
NTT DOCOMO 在2000 年脫離了NTT,但在此之間,兩者都屬於NTT(日本電信公司)。
日本在95 年手機普及率達到了9%,96 年則快速躍升至22%,並於99 年達到了45%,其市值也在99 年創了歷史新高,達到了27 萬億日元,與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
一路萎靡,再也沒有回覆到以往水平。

如果我們依然從1996 年持有該公司股票到1999 年退出(4 年間該國的手機滲透率進
入16%區間,從22%到45%),市值增長了110%,年化收益為20%,這4 年是NTT 股票
頗佳的持有期。

查看原圖

如果說日本、美國兩個龍頭公司的股價、市值的高點和全球互聯網泡沫的推波助瀾有
關係,那麼中國移動的市值增長則與互聯網泡沫無關。中國移動2001 年10 月1 日登
陸NASDAQ,次年(2001 年),中國手機普及率達到了11%,到2007 年,手機普及率達
到了41%,其市值也到了頂峰3478 億美元,直到今天也沒有回覆過當年的水平。
假定我們在2002 年買入中國移動的股票(其年中國的手機滲透率為16%,進入到了「早
期成熟」),在2007 年賣出(中國的手機滲透率為41%),5 年間,股票市值升至7.3
倍,年化收益率達到了49%,這可算是相當令人滿意的投資了。

查看原圖

我們再看看NOKIA 的市值與全球手機滲透率的關係。這是因為,NOKIA 作為全球知名
企業,其目標市場是全球市場,因此以其市值與全球指標相比更有價值。

NOKIA 公司的在90 年代、10 年代如日中天,其市值在1999 年達到了歷史的頂點,但
是按照我們以上觀察方法,那個時候全球的手機滲透率僅有8%,因此以「早期成熟期
買入」策略會錯過該行情。全球的手機滲透率與2002 年進入到了18%,即過了16%的
「早期成熟期」門檻,與2006 年達到42%,2007 年達到50%,其股票市值在2007 年
達到了次新高,而非2006 年,這和上述的三個公司有些差別。

查看原圖

最後,我們共同回顧Yahoo 當年的案例。1996 年,恰逢美國的互聯網網民達到了16%
的滲透率,也逢yahoo 上市,按照此前回顧幾個案例的投資框架,我們在當年買入
yahoo,以滲透率的速度來看,1999 年互聯網用戶滲透率達到36%,機械的看,yahoo
的市值創了新高,我們不會精確的擇時,依舊持有。2000 年,互聯網的滲透率達到了
43%,基本到了滲透率在「40-50%之間」的賣出條件。也就是說,1996 年-2000 年持有
yahoo 的股票,在四年的時間,取得了37.2 倍的收益(當然,如果在互聯網泡沫頂點
1999 年賣出,收益是252 倍,當年,yahoo 的市銷率是200 倍,市盈率是2000 倍,
年化收益率達到532%,對此我們也只能一笑了之),年化收益率是147%。

查看原圖

通過以上的五段案例,我們大致發現如下幾個規律:
1)當一種技術/產品的市場滲透率超過16%左右,到40%-50%左右(早期成熟的前半
段),在此之間,投資最為有效,從電信、終端、互聯網三個業態的個股規律來看,
年化收益率大約在15%-150%,互聯網公司的彈性最高;
2)儘管此次不是一個大樣本分析,但是5 個案例如果按照「50%的滲透率」賣出,都
是正確的(NOKIA 最佳賣出時間是50%的滲透率,其他幾個案例均小於50%),因此,
當一個單一企業業務模式+滲透率的投資邏輯兌現50%的話,即有一半用戶均使用了該
業務,無論後邊還有多少假定的利好,都應該考慮擇時賣出了;
3)是不是16%進入,40%-50%之間(假定45%)退出是最有效的?我們將以上的5 段
案例做了不同節介入點的分析,結果如下:

查看原圖

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案例中,均是16%買入,40%賣出是最佳的,唯一不同的例子是
諾基亞(最佳點是16%買入但45%賣出更好),因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到如下的投資策
略:

查看原圖

即,在一類新產品滲透率/普及率達到16%的時候,買入該行業的龍頭公司,然後在滲
透率40%-45%時選擇退出,以追求最大的年化收益率。

到這裡我們是否可以盡情歡呼了——為了找到如此興奮的投資策略?當然不是。難的
是,這僅僅是單一形態業務成長邏輯。以上分析侷限性有兩個,第一是「單一形態」,
如果中間公司的業務發生了變化,如蘋果從做電腦改為做手機,騰訊從做IM 改為做
全業務,則需要引入對新業務的分析;第二是對未來的確定性的預期可能仁者見仁。
例如說,90 年代一台模擬手機「大哥大」的售價是上萬元,大約是居民月均收入幾十
倍,我們那個時候是否能夠篤定的說在未來的某天人手一部手機是必然發生的?幾個
反例是:walkman 被MP3 替代了,傳呼機被手機替代了,電子書閱讀器被ipad 替代了…
儘管如此,我們認為這樣的分析依舊能夠在定量的層面給投資者以很多啟示。此外,
感興趣的話,投資者可以自行將這些數據按照季度分解,或許能夠得到更加精確的擇
時標準。

3.3. 深度:開放 vs 封閉,有關walled garden 和 open zone 的曠世爭論
3.3.1. 深度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單一客戶的收入貢獻
如果說,決定於一個平台深度的核心是提高單位客戶的收入貢獻的話,那麼企業通過
什麼機制來提高客戶的ARPU 值則變成了衡量企業是否能夠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是
通過開發更多好的業務,提供更多好的服務,還是將應用的客戶體驗做到最佳以獲得
用戶自發的口碑傳播,還是借助外力提供質量有限但海量的應用?

對於單一業務模式來說,各個業態的用戶ARPU 值是不同的,很難用統一標準去衡量。
第一,不同業態的ARPU 值有所不同。
我們根據Google 公司的adplanner2011 年7 月的監測數據(假定為全年均值),得到了不同公司活躍用戶的ARPU 值。

查看原圖

實際上,類似的比較僅能夠作為參考,沒有太大的參考意義。舉例來說,Groupon 和
京東是電子商務公司,他們的毛利率非常低,因此ARPU 普遍偏高。網易、騰訊的不
少收入來源於遊戲,他們的ARPU 值都有10 美元以上。相比之下,以互聯網廣告為基
礎的百度、搜狐、淘寶(我們僅計算了其廣告收入而非流水收入),ARPU 值大約在5
美元左右。

第二,同一業態的不同子領域ARPU 也會不同。以網遊行業為例,37wan、第七大道、
藍港在線、廣州菲音、趣游、銳戰、天神互動、心動遊戲、游族等9 個公司公佈了他
們8 月份的ARPU 值(http://tech.sina.com.cn/i/2012-09-13/16497614843.shtml),
如下:某款主力遊戲在各大平台上的 ARPU 值都在 400-600 元人民幣之間,而客戶
端遊戲的ARPU 值也僅為100-200 元。

查看原圖

第三,不同業態的人均單位時間價值也差別迥異。福布斯數據顯示,2012 年,facebook
的用戶每月花費時間是6.4 小時在網站上,而linkedin 的用戶只有18 分鐘,但驚人
的是,後者每小時給網站貢獻的收入是1.3 美元,而每個用戶在facebook 停留1 個
小時僅有6.2 美分。

查看原圖

因此,基於以上的種種比較口徑上的困難,我們並不主張將不同業態橫向對比,這類
公司的用戶挖潛能力或許更適合自下而上,個案個談去分析。

3.3.2. 開放與封閉的哲學選擇,對當今平台更為關鍵
比之更重要的是,平台企業,到底是採用開放的政策,還是封閉起來發展,這才是幾
年來顛覆與互聯網公司演化的關鍵所在。

Facebook 是一家典型的以開放為發展基礎的互聯網企業。為什麼開放?因為開放能夠
在最短的時間創造最多的需求,而且未來還會創造更多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開
放是一種革命,它解決了自己供應能力不足的問題。

2007 年5 月,facebook 宣佈正式開放API 接口,鼓勵第三方開發者在自己的平台上
開發應用。2008 年,facebook 又進一步推出open connect,目標是以facebook 賬號
為基礎,登陸互聯網上的其他網站,2012 年,facebook 宣佈推出App Center。
如果用白話翻譯一下上述的三部曲,即:2007 年,我們在沙漠中建立了一座新的城市,
鼓勵眾多酒店、餐飲、零售商戶加盟開發;2008 年,我們修建了通往其他城市的道路,
交通逐漸便利;2012 年,我們的城市已經超級巨大,不僅限於提供給市民服務,還邀
請天下眾多遊客前來參觀。

Facebook2011 年底,月度活躍用戶規模達到了8.45 億,與之呼應的是,ZYNGA 是在
facebook 平台上專注互聯網遊戲開發的企業,在2008 年營收僅為0.19 億美元,2011
年的營收達到了11.40 億美元,直到今天,ZYNGA 的例子還號召著數以萬計的第三方開發者做著相同的創業之夢

查看原圖

國內不少企業在2010 年之前,以「自己開發的應用質量可控,體驗更佳」,「自己開
發才有核心競爭力」,「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等諸多出發點拒絕開放。然而就
像微軟自windows 取得巨大成功後,一直在封閉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終於互聯網開放大潮背道而馳一樣,諸多公司在2011 年開始轉向開放。但是,開放並不是一個簡單的
口號,我們總結了三個主要矛盾:

其一,部分開放的選擇標準問題。部分開放本身沒有錯,關鍵是分界線的選擇不是基
礎和增值之分,而是賺錢與非賺錢之分。典型的是初期的校內網,將遊戲、招聘一類
的賺錢業務自己開發,其他看不清、看不懂的開放出去,這樣裁判員經常扮演運動員
角色勢必無法維持網站開放的生態環境;

其二,新老平台的融合問題。騰訊、百度、新浪等公司紛紛於2011 年開放平台,但
是這些公司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如何將以往的用戶、業務數據整合起來,以騰訊為例,
其產品組有數百個,不同的用戶數據庫想整合起來,比推到重建的難度要大上數倍;
其三,急功近利的心態與慢工細琢的要求的矛盾問題。2008 年前後,我們看到了數以
千記網站改facebook 頭換myspace 面,彷彿只要首頁有個登陸就號稱web2.0 了,回
頭數年,到今天真正成功的一個都沒有。如果再用白話解讀一下,就是:有人覺得把
沙地推平,建幾個平房就叫平台了;有人的理解是建了酒店、賭場等娛樂場所;而成
功企業是將它當成一個事業,他們不斷綠化城市,建立警察局、學校等非盈利機構,
最終城市走向繁榮,且是穩定的繁榮。

3.4. 精準度:未來十年互聯網平台的追逐目標

總體來說,我們認為一個平台的精準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多平台接入。只有多平台接入,才符合隨時隨地使用戶接入的特徵,這樣能夠
匯聚更多的用戶需求。
第二,提供多種服務。即,形成普適的定位而非專業的定位。由於服務屬性越多,則
越有可能瞭解用戶的消費行為,這就是APP store 與facebook 一類開放平台最有競
爭力的地方。
第三,客戶記錄的連貫性。客戶信息不應該支離破碎的存在,以Google 為例,它通
過cookie 來區分電腦,但是很難將客戶的信息連續積累起來。某台電腦要是有兩個
人使用,google 分辨不出其區別,這點恰恰是facebook 的優勢,因為它要求用戶主
動登陸,進而不斷積累在此登陸基礎上的用戶瀏覽、社交、購物、應用使用等軌跡。

4. 平台的力量:10 年200 倍的驚人投資策略之回顧與啟示
4.1. 我們的W-D-P 投資框架
巴菲特等投資家幾乎從不涉足互聯網業態的投資,我們篤信他錯過了許多 「短期賺
大錢」的機會。需要承認,全球互聯網企業的興衰,幾乎都以5-8 年為週期,如雅虎
鼎盛的時候谷歌成立了,谷歌市值高點的時候facebook 的扎克伯格開始了他的征程,
期間歷時都是8 年。不少人詬病互聯網的投資風險大,是VC 和PE 的樂土,但這也恰
恰是互聯網公司的魅力所在,當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成立後,其成長如排山
倒海之勢,期初幾年,增速在100-200%是非常正常的狀態,如此高速增長的案例恐怕
在實業裡非常罕見,對於我們來講,關鍵是如何正確的把握投資機遇,規避類似NOKIA、
任天堂一類走向沒落的投資風險。

本章,我們將揭示幾年以來在互聯網業態中總結的投資策略,在這套買賣框架下,它
取得了10 年200 倍的投資回報!年化收益率近80%!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企業價值
被低估的時候及時提醒,也能夠在互聯網泡沫紛飛,企業價值被高估的時候及時指導
我們規避投資風險。值得一提的是,和前述的投資策略相對類似,我們不期望持有絕
對漲幅最大,而是追求以及基本面最安全、股票升勢最強的年化收益。此外,這套投
資框架是我們在實業中總結積累得出,有些數字不免有經驗值的主觀判斷,因此,理
解其投資思想的意義更大。

在陳述我們的框架之前,我們一起簡要的理解一個案例。
1)階段一,初創階段:A 公司成立了,他們將面向廣大的網民提供某種服務,在服務
沒有推出之前,他們招聘了程序員,編輯,美工等員工,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網站
推出,但由於在初期沒有太多客戶,因此銷售收入乏善可陳。這個時候公司微虧,財
務還需要大股東補貼,人均銷售收入也很低;
2)階段二,用戶階段:終於有一天,他們的努力被市場所接受,A 公司的平台效應已
經顯現——用戶快速的進駐,註冊,活躍並消費著,A 公司的營收開始有了大幅的改
觀,人均銷售收入達到了一定幅度,而且利潤表開始逐漸好轉,做到盈虧平衡或者略
有盈餘;
3)階段三,平台階段:A 公司發展的超乎管理者和投資者的想像,因為大家不經意間
發現,A 公司的平台效應進入到爆發期——隨著不斷多的用戶被吸引上來,用戶不僅
成規模而且大幅度提高,同時;此外,更多的服務也被引入到平台上來,表現為單用
戶的ARPU 值在提高。更為可觀的是,由於網站的平台框架已經成熟,增加用戶和服
務的成本都很低,邊際成本為零或者接近零的蜜月期終於到來!此時,A 公司的財務
呈現收入快速增長,而員工不需要再大幅度招聘,因此毛利率也隨之提高,最終表現
為A 公司的淨利潤增速大於收入增速。最讓人興奮的是,此時資本市場往往伴隨對財
務的超預期滿意,進而對未來A 公司的發展充滿了憧憬,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故事被套
用在A 公司的發展前景中,估值也隨之抬高;
4)階段四,成熟階段:隨著幾年高速成長,A 公司的人均收入不斷增加,但終究有天
到了階段性的拐點,增速從80%-100%跌落至40%-50%,此時,A 公司為了保持未來的
高增長,必須得儲備些新業務,於是被迫增加了新業務的人手,但新業務處於此前所
述的階段一,尚未做到盈虧平衡。此時的A 公司財務表現為——收入增速放緩,員工
人數增加,人均產能終於出現了首度下滑。部分投資者在此時離場,但還有相當多的
投資者已經將A 公司看做是穩健的、價值型投資標的繼續持有。不幸的是,A 公司的
估值開始走下坡路,雖然速度並不是那麼的快,但畢竟市值增加的速度已經無法和收
入增速相匹配;
5)階段五,轉折階段:不同的公司開始出現轉折,和A 公司的境況不同,B 公司轉型
獲得了成功,即找到了新的業務增長點,於是B 公司的市值開始出現波動但總體在繼
續爬升,有些時候,新業務如果足夠的強勁會讓B 公司繼續快速增長幾年。但A 公司
不是那個幸運的,他們的新業務表現不佳,儘管他們的收入還在增長,但市值幾乎在原地踏步,因為投資者看不到令他們耳目一新的故事,也無法編織一個另自己相信的
未來;
6)階段六,衰敗階段:有一個C 公司,以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進入到了這個市場。它
是如此閃亮,排山倒海式地蠶食著A 公司的市場份額。C 公司被譽為是行業新寵,新
技術革命的倡導者,市場的注意力開始迅速向C 公司聚焦,A 公司從價值型企業變成
了棄兒,估值跌落到10 倍左右,甚至有分析師認為A 公司沒有投資價值,因為它已
經沒有了未來!

至此,我們的案例說完了,或許我們可以看到諸多個A 公司在現實的影子,但這裡,
我們只想說,A 公司幾乎是每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寫照,無論當前是春風得意的挑戰者,
發展強勁的實力者,還是日暮西山的守衛者,都只是A 公司在不同發展時期的所表現
出來的不同類型的公司。

我們的投資理念,不是找到階段一與階段二,或許你可能賺很多倍,但是成功的概率
或許很小,因為那是VC 的舞台!我們也不想在階段五或者階段六持有,至少肯定不
能夠在階段六持有。一切我們所追求的,就是投資處在階段三的A 公司,並能夠在階
段四或階段五賣出!

互聯網公司和軟件或IT 服務企業的差別是,它存在邊際成本為零的那一瞬間,即,
我們所描述的階段三。我們的理想目標是:抓住A 公司股票的最強升浪,規避有可能
銷聲匿跡的階段一、二,同時也及時撤離年化收益率不高的階段四,規避有可能帶來
較大投資損失的階段五。

我們的投資框架和上述案例,以及我們前述的數章有直接的聯繫,現陳述我們的投資
框架,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將此框架命名為W-D-P(廣度-深度-精準度)投資框架:

查看原圖

我們的思路是,互聯網公司,尤其是平台類的公司,收入取決於廣度和深度,表現為
收入的快速增長,而精準度是互聯網公司演進的主線,精準度較高的公司,直接表現
為企業效率高,人均產能較高。當企業進入到第三階段時,最終表現是企業的人均產
能增速提高。

我們的選股標準結合了這幾點意見,核心是看人均產能,人均產能高的,基本可以把
高效的公司和低效率的公司份區分開來
。比如,直到阿里巴巴到私有化時,其人均產
能都只有40 多萬,這是由於其主要營銷形式的地面推廣;其次是看人均產能的變化,
當人均產能有增速(前提是不以裁員為手段),一定說明企業的還效率在提高,即互
聯網的邊際成本較低,收益較高的特徵正在顯現;最後,我們定性的只選擇B2C 公司,
全球來看,IT 領域B2B 公司也有成功的案例,例如思科、IBM,但至少互聯網界B2B
成就大業的公司幾乎沒有。我們的擇股標準是:

1、標準一:標的股票是B2C 類型的公司,並且根據其現有業務類型,假定極限情景
下應該有互聯網的絕大多數網民使用。實際上這類公司往往最終成為了平台型的公司。
服務普適,能夠服務互聯網網民絕大多數人(至少一半以上)的某類需求,B2C 和普
適類似,但又有不同。不是所有的B2C 都是普適的,例如財經新聞,客戶端遊戲,母
嬰資訊…「B2C+服務普適」,才能夠找到有可能在數年增長數十倍、上百倍的股票。
歷史經驗表明,很多狹窄細分領域的公司在初期符合我們的擇股標準,但持有時間很
短就得被迫賣出,因為未來的空間過小。對於服務不夠普適的案例,我們經常可以發
現其服務內涵定語過多,例如,財經新聞=財經&新聞,即用戶必須有瀏覽新聞的習慣,
並且愛好財經;母嬰資訊=母嬰&資訊,即用戶必須有瀏覽資訊的習慣,同時可能還是
母親或者准母親;客戶端網絡遊戲=網絡遊戲&客戶端,客戶必須用PC 機且是遊戲愛
好者。
2、標準二:人均產能要達到一定標準,輔助毛利率指標修正。經過我們的觀察和實
踐,我們暫且將該數字定為人均50 萬元,即企業的人均銷售額為50 萬元或以上。由
於人均產能=營業收入/員工人數,因此,我們要計算有效的營業收入。何為有效的營
業收入?即企業通過自身提供服務創造的產能,例如,電子商務公司的收入要記作「銷
售價-進貨價」的差值,而非純銷售額,某些公司若有系統集成業務,也需要考慮考
慮此因素。事實上,如果你區別不清楚哪些是自營,哪些是非自營,那麼可以考慮企
業的毛利率不能夠低於40%,如果毛利率低於40%的互聯網公司,可以肯定的說,其
本質面貌應該是傳統公司批了互聯網的外衣而已。
3、標準三:人均產能上升時買入並持有,下降時賣出。人均產能上升,代表企業的
平台效應正在體現,即收入增速大於員工人數增速,這樣,有相當大的概率在次年的
淨利潤率有所上升。這裡有個修正條件,即企業的員工人數的增加不能夠以降低人數
為途徑去實現的。當員工人數出現下降的時候,我們也建議賣出。此外,有的時候公
司的人均收入下降後,又出現了上升,我們在本投資策略裡選擇重新買入該公司。理
由是,公司的某種新業務又爆發出新的活力,如果你定性的判斷不能夠確認該新業務
是否代表未來行業的發展方向,至少存在新業務可能變好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建議你
此時重新買入公司。

4.2.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投資檢驗
4.2.1. W-D-P 框架的選股原則:B2C、普適、毛利率、人均產能
我們選擇了納斯達克中概股和港股的所有互聯網企業,樣本一共有40 家。分別是騰
訊、阿里巴巴、TOM、太平洋網絡、新浪、優酷、酷6、人人、土豆、金融界、網易、
世紀佳緣、搜狐、空中網、百度、鳳凰新媒體、搜房、中房信、前程無憂、掌上靈通、
易車、網秦、奇虎360、斯凱、世紀互聯、藍汛、噹噹網、攜程、環球資源、藝龍、
橡果國際、麥考林、淘米、第九城市、盛大遊戲(GAME)、巨人網絡、完美世界、暢
游、聯游網絡、盛大(SNDA)。

接下來,我們將這40 家公司裝進我們的投資框架漏斗中,首先看最後剩下什麼?

查看原圖

此標準不容易產生歧義。一類是像阿里巴巴、世紀互聯、藍訊、環球資源網一類的B2B
網站,另一類是像TOM、空中網、掌上靈通、斯凱一類的B2B2C 網站。這些公司中不
乏優秀的公司,但我們的標準是尋找能夠讓你在未來享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的標的而首
先過濾掉了它們。回頭來看,B2B 的生意模式主要是大客戶驅動,一對一營銷,最後
核心在於營銷能力以及客戶粘性,操作方式往往是項目制,也就是說企業營收的增長
是靠拿到更多的項目,而為了獲得更多的項目你就必須要投入更多的營銷和服務人員,
因此這種業態很難找到邊際成本為零的發展期。B2B2C 多半是指SP(服務提供商)。
在中國,SP 一般指中國運營商的合作夥伴,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自己對用戶以及分
成模式都沒有足夠的掌控力度。

我們的W-D-P 框架標準之二是普適,滿足標準一的公司有32 家,如何判斷這些公司
那些是普適那些不是?我們的標準是,推到極致,至少有50%以上的互聯網人口會使
用該業務。以此標準,垂直網站不在此列,例如金融界、世紀佳緣、搜房、中房信、
前程無憂、易車、淘米。遊戲類公司,包括第九城市、盛大遊戲、巨人網絡、完美世
界、暢遊、聯游網絡、盛大,主要形式是MMO-RPG,儘管其單用戶ARPU 值較高,但其
目標人口也有限,難以做到50%以上的互聯網人口會使用的目標。

查看原圖

我們在前述標準的時候曾經提到過,收入應為有效收入,不然衡量人均產能沒有意義。
例如,電子商務公司的銷售應該以出貨價-進貨價。為了簡化我們的計算,我們在標
准中制定了毛利率大於40%,以至少區分有效收入與非有效收入的差別。此外,一個
公司如果毛利率低於40%,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我們不會去考慮。因為可能性只有兩
個:第一是傳統行業的公司延伸到互聯網中服務,往往是,資本開支過大,重資產生
意而已。

查看原圖

我們翻閱了優酷、酷六、土豆、噹噹上市後歷年的毛利率,優酷10 年、11 年毛利率
為9%、22%;酷六在注入之後(在此之前,華友世紀是SP),最近兩年為負值;土豆
10、11 年毛利率分別為21%、16%;噹噹網最近兩年為22%、13%。剔除這四個公司,
我們還剩下了13 家公司,見下表。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最後一步,我們需要觀察人均產能。人均產能到底訂到多少合適?我們以經驗值來說,
設定了2011 年50 萬元人民幣的門檻。我們觀察了中國的很多軟件公司,成立多年人
均收入也還徘徊在25-35 萬元,而像騰訊這樣優質的互聯網公司,其人均收入可以做
到每年150、160 萬元,其差距可謂天壤之別。那麼,11 年如果設定50 萬元,對應的
10 年應該是多少錢?對應00 年又是多少錢呢?我們簡單的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來
折算,得到如下一組數值: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除去人均產能不達標的人人、攜程、藝龍和麥考林後,我們尚剩餘騰訊、新浪等9 家
公司,見下表。

或許鳳凰新媒體、太平洋網絡可能會有爭議,為什麼把它們留下來了?它們不算垂直
領域麼?太平洋網絡是太平洋電腦網、太平洋汽車網、太平洋遊戲網、太平洋女性網
及太平洋親子網打包上市,因此我們認為其所覆蓋的經營領域是有可能達到普適效果
的(不是指公司本身,而是加上競爭對手,即電腦、汽車、遊戲、女性、親自這五項
服務有可能覆蓋互聯網網民人口的50%以上)。鳳凰新媒體旗下是門戶鳳凰網、手機鳳
凰網、和鳳凰視頻,但鳳凰網就和新浪的定位相似。

4.2.2. W-D-P 框架的買賣原則:標的公司中,人均產能漲則買入,跌則賣出
我們的股票池裡,現在已經有9 支股票,讓我們開始交易。
W-D-P 框架的交易原則非常簡單:在標的股票池中,人均產能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則買入,反之則賣出,修正標準是如企業員工人數出現了下滑,也要賣出。
我們將9 個公司的人均產能計算如下,並給出買入、賣出標識,其中紅色代表在當年
12 月31 日前買入,綠色代表在12 月31 日前賣出。


查看原圖
需要說明的幾點是:
1、部分公司的人均收入雖然增長,但由於其員工人數出現下滑,比如新浪的2002 年、
2009 年,因此策略選擇了賣出。
2、我們的買入、賣出點選擇是每年的12 月31 日,這比年報公開信息有一定的提前,
但事實上,我們考慮到了12 月31 日,對於全年的員工人數、收入的預期基本上不難。
而且,我們的W-D-P 投資框架對於人均收入絕對值並不關注,更主要的是關注其變化
量。
3、有些公司的數據較為詳實,而且上市前就達到了標準,但我們的買入點尚只考慮
上市之後,例如騰訊。
4、在新浪、騰訊、網易等不少公司上策略頻繁的交易,為什麼?這是因為,一個公
司可能在不同階段推出了不同的產品,影響了平台的效率。例如,早年騰訊等公司靠
移動短信分成,而後來則靠網絡遊戲、頁面遊戲、休閒遊戲、Q 幣等業務再次拉動。
策略本身不知道該業務是否會成功,它只是將每次指標滿足假定為有可能成功來處理。
5、W-D-P 策略目前依舊持有的股票是:太平洋網絡、網易、百度、鳳凰新媒體、奇虎
360、網秦。
6、實際上,往往是人均收入增長更快效果更好。我們本次沒有考慮加速度,即人均
收入的幅度。
7、最後,讓我們一起回顧該策略幫我們規避的風險:例如,在2000 年,新浪上市時
人均收入僅有19 萬元,說明其平台效應還沒有顯現,次年,其股價大跌94%!模型在
2001 年時計算出其進入到平台拐點,次年其股價增長了354%。百度是另一個明顯的
例子:上市後,其人均產能不達標,直到2008 年,它達到了人均產能標準,且人均
產能不斷抬高,策略在09 年-今建議持有,09-11 年其回報達到了10 倍!此外,策略
在2008 年僅選擇了持有搜狐,儘管收益為負(-12%),但其表現比大多數公司都要好
很多(同年,騰訊-14%,太平洋網絡-67%,新浪-47%,網易23%,百度-67%)。

在下圖中,對應的每年的股票收益率。藍色部分代表持有年份和該公司的年收益率。
我們的策略是平分原則(暫時不考慮資金規模的大小),即如果一年只有一支股票則
滿倉持有,一年有多支符合條件的股票則均分資金。從2001 年開始,新浪首度人均
產能達到了42 萬元(達到我們的標準值39 萬),我們開始買入,到不停有新的公司
滿足指標,截至2011 年為止,策略的整體收益率恰好為200 倍有餘!而即便你選擇
任何一支股票長期持有到今天,總收益率也不過幾十倍,連資本市場喜愛有加的騰訊
也僅有33 倍而已!若你買了新浪到今天,10 年的收益率也不過是229%而已。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4.3. 小結:W-D-P 投資策略的啟示
4.3.1. 策略的可道之處:以「平台」擇股,以「效率」擇時
W-D-P 框架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通過人均產能的絕對值、B2C 商業模式、普適性幾個
核心指標來擇股,即判斷一個公司是否有市值長大的可能性。市值長大,一方面要有
廣度(B2C、普適),另一方面要有深度(人均產能的絕對值),很多企業有廣度但沒
有深度,表現為後勁不足或者核心競爭力不強,人均效能較低,最終收入的增長不能
夠體現在利潤上,目前的電子商務公司基本屬於這種狀態。儘管我們沒有刻意強調這
類企業一定是平台,但從發展規律來看,他們往往屬於平台類公司。

第二個關鍵點是通過人均產能的變化來擇時。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一般都經歷從初創虧
損、到用戶增加、到營收利潤雙升、到增長穩健最後衰敗的過程。人均產能超過一定
數量並且同比增加,是我們追求的投資最佳期。一個企業可能有多個最佳期,從百度、
騰訊的發展歷程來看,最佳期多則3、4 年,在此時期中,往往能夠短期讓投資者的
利潤奔跑,收益在數倍甚至十幾倍。

綜合說來,W-D-P 投資策略是一種穩健型投資策略,它規避了初期的不確定期,儘管
我們錯過了當時的網易(2002 年公司的漲幅是全市場第一,是因為那個時候多數人覺
得公司可能因財務風險被摘牌!);它規避了長期來看企業競爭力無法維持的一些個股,
如攜程,在很長一段時間它是一隻牛股,但是由於攜程的本質還是電話商務而非電子
商務,其服務員工密集型在市場的惡性競爭時表現為收入與費用率的雙重壓力;最後
它規避了眾多在後期開始走下坡路甚至一蹶不振的公司。

4.3.2. 策略的侷限性:部分標準的定性化,市場因素
W-D-P 投資策略有兩個比較大的侷限性。
首先,我們的標準中有一些定性判斷,例如「普適」,如前所述,當人們對未來的科
技發展不夠確定的時候,很難去發揮想像力去說某個業務將來一定會大面積普及。舉
例來說,現在沒人懷疑我們的手機普及率未來會超過80%,但當一部手機數萬元的模
擬機時代,有多少人會相信這樣一個假設呢?再比如,BP 機一度也被認為是方便有效
的通信工具,其消亡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但好在我們不過分依賴這個標準,如
果一個企業的技術能夠代表未來,並且滿足人均產能的要求,它就一定會達到平台爆
發期,我們在那裡等著它就行,而不用過早的定論成與不成!

再比如說,我們的擇股標準中有50 萬元的人均產能。顯然它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標
准,對於不同收入的國家這個數字顯然不同,那麼有人會說,是現有的成功模式後總
結的數字,還是我們能夠未卜先知?如果現有的成功模式,也許未來成功的企業不會
有這樣的特徵,那麼這個指標還有價值麼?對此,我們的看法是:思路的意義遠大於
指標本身。40 萬也好,50 萬也罷,都是從互聯網最好的公司應該是盈利能力強的,
且存在邊際效應這兩點出發,W-D-P 模型看似簡單,但它蘊藏著互聯網不同於一般軟
件、服務公司的較深刻體會。

其次,我們較小的考慮了市場因素,尤其是新股定價因素。假定說,市場不是理性的,
其基數,也就是新股定價過高,那麼或許上市公司要通過很多年的增長才能夠消化市
值的泡沫。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歷史一般都始於2000 年,正值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破裂,按照我們的擇股指標,確實沒有找到能買賣的個股,可是假定歷史發生改變,互
聯網泡沫發生在2002 年,我們選擇新浪是否還能賺錢?此外,十年來,中概股從被
追捧到今天美國資本市場看淡中國經濟,海外對中概股偏空的投資策略是否會影響我
們策略未來的投資收益,尚不得而知。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5. 個股分析:中國的平台們,美股領軍,A 股跟隨
5.1. W-D-P 投資框架A 股檢驗:無全部滿足條件標的,部分公司正在靠近
如果我們把A 股的有可能稱作互聯網、平台概念的公司放在最左邊,經歷了幾層過濾
大致如此:
1、 符合「B2C」條件:淘汰掉了焦點科技(B2B)、生意寶(B2B)、北緯通信(B2B2C)、上海鋼聯(B2B)、神州泰岳(B2B2C)、拓維信息 (B2B2C)、掌趣科技(B2BC);我們留下了順網科技,是因為網吧管理軟件目前已經能夠支持註冊等功能,即其已經和最終用戶發生了交互;朗瑪信息區 別於北緯、拓維之處是,其開發了phone+和愛碰,phone+是VOIP 軟件,愛碰類似陌陌,不過集成了朗瑪自身的語音通話,因此存在B2C盈利的可行性;
2、符合普適條件:在剩餘標的中,當我們認為其業務所在領域能夠覆蓋中國絕大多
數網民,東方財富、中青寶、三六五網都是垂直公司,不滿足該條件,被排除。由於
網吧網民大約佔到中國網民的30%左右,但考慮順網科技的在年內將推出面向個人版
的產品,我們暫且留存觀察;朗瑪信息被留下來的原因是:由於微信已經有2 億用戶,
因此我們篤定該業務形態未來會影響互聯網絕大人口。
3、毛利率>40%:主要是中國聯通、鵬博士兩家靠固定資產滾動投資的公司無法復合
該要求。
4、人均收入>50 萬:當考慮到人均收入時,我們無奈的發現,僅有樂視網一家公司符
合要求,其他公司的2011 年人均銷售收入分別為:順網科技37 萬、科大訊飛37 萬、
人民網37 萬、朗瑪信息16 萬。根據我們對公司的理解,或許順網科技有望在2012
年實現人均收入50 萬以上,科大訊飛也基本上將達到該指標。
5、人均收入同比增長:樂視網最近三年的人均收入分別為72 萬、64 萬、60 萬元,
按照我們前述的投資條件,尚未滿足我們人均產能出現正增長的買入條件。
結論是:A 股標的中,按照W-D-P 投資框架,選擇不出我們可以現在買入或者持有的
股票。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我們將這些公司的人均收入羅列如下,以便投資者觀察。
查看原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52

中國最賣華語片 回收13倍的秘密

2013-01-07  TCW  
 

 

今年的中國賀歲片讓大導演很囧,喜劇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簡稱《泰囧》),上映十六天(截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狂賣人民幣八億二千八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九億元),中國票房已經勝過賀歲片名導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與國際名導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並確定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

更令大導演很囧的是:根據券商預估《泰囧》製作加上行銷費用,一共不過人民幣六千萬元,至今票房超過投資成本近十三倍。投資此片的光線傳媒在深交所的股價,從電影上映至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為止,已經上漲四九%。

其打敗的對手,如《唐山大地震》或《一九四二》,其製作費分別是人民幣一億二千萬元和二億一千萬元,前者票房超過投資成本四‧六倍,後者至今仍未回收。相較之下,《泰囧》的回收率高於兩者。

中國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諮詢研究經理劉翠華指出,電影暑假檔和賀歲檔共占中國近八成票房。從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跨年到二○一三年春節二月十四日,預計有七十八天,共有五十部片子上映,等於不到兩天就有一部新片,可謂競爭激烈。

《泰囧》以小成本殺出重圍,更有意思的是,其導演兼演員徐崢還是第一次執導電影,《泰囧》這匹黑馬跑出好成績,讓專家也跌破眼鏡。

《泰囧》其實是二○一○年《人在囧途》的續集,《人在囧途》成本僅有人民幣七百萬元,票房卻近人民幣四千萬元。

秘密一:成功「接地氣」用在地化詞彙,引發共鳴

《人在囧途》的題材很簡單,主要是敘述在過年前夕,所有中國人都要急著返鄉過年,其中,兩個價值觀身分差距甚大的人被迫同行發生的故事,在這其中,有因價值觀衝突所造成的反差笑料,但也有只在中國才會出現的光怪陸離現象。

擔任《人在囧途》演員的徐崢觀察,「觀眾喜歡它(《人在囧途》)的原因,他覺得從電影裡面,看到了他自己的這個生活。」在《人在囧途》之後,徐崢想做囧途二,找上光線傳媒投資。

「囧系列」的題材,成功把喜劇,與中國庶民生活做出連結。得藝國際媒體發行部總監陳鴻元認為「囧系列」屬於「公路電影」,「喜劇片原本就是容易賣座的類型,大多數人進電影院不是為了尋求生命意義,而為了娛樂。」

喜劇片通常非常在地化,中國稱此「接地氣」,比起大製作電影強調場面的「大」,《泰囧》要的是「真」,企圖用人物定位與在地化的詞彙,拉近和觀眾的距離。

《泰囧》選擇泰國當拍攝地,是因為大多數中國人出國的第一個旅遊地,共鳴度高。

三位演員各自代表中國不同階層,徐崢演的是滿腦子想找個創投,投資他的新能源事業,好大發利市,這是目前中國城市菁英的普遍形象,其為了事業冷落了家庭與小孩;王寶強代表只安於做hand–made(手工)的蔥油餅小販,陽光燦爛的傻蛋青年;黃渤飾演原本是徐崢的事業夥伴,卻因為競爭,反目成仇,三個人在泰國展開囧人囧事。

這次的劇本設定,更市場導向。中國南北對於笑料的要求不同,北方偏好耍嘴皮子、玩文字遊戲的喜劇;南方偏好動作搞笑。《泰囧》裡透過主角身分與價值觀的差異,製造對話笑料娛樂了北方觀眾;劇中飛車追逐,被黑社會追打劇情,則討好南方觀眾。

合拍過兩岸電影,威像影視總監製葉如芬認為,《泰囧》的拍攝手法與故事結構,顯然是經過計算,如同《人在囧途》,《泰囧》在電影收尾時,還是回頭點到友情、家庭與事業的抉擇,不多不少分量正好。

秘密二:不迷信大製作滿足內在探索,又不說教

其實,中國觀眾的口味在改變,大製作、大導演是票房靈藥的定律也在改變。《痞子英雄》的編劇陳慧如認為,中國電影圈也在探討大導演似乎不再是票房保證。

放眼中國賀歲檔,《王的盛宴》講鴻門宴,或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講抗日戰爭饑荒逃亡的故事,大製作歷史故事,這些題材對中國觀眾,已經過於沉重。《一九四二》賣座不如預期,電影上映至十二月二十七日,投資方華誼市值已經縮水超過人民幣二億三千萬元。

中國觀眾其實開始正向內求,希望電影可以讓他們有些內在探索,但又不要太過沉重。《泰囧》反應了中國快速成長後,人們處於新舊價值衝突與取捨,在笑料、人生意義與現實感三者間,分量拿捏得剛剛好。太多笑料流於鬧劇,講太多人生意義流於說教,太接近現實則笑點也沒了。

秘密三:切中末日行銷主打等死不如去影院笑死

劉翠華也分析,《泰囧》打著末日狂歡,「在家等死不如去影院笑死」的行銷語彙,正中心裡發悶的社會情緒。

不過,話說回來,好劇本、好演員、好檔期,這僅是提高電影的勝率,但能否變成黑馬,沒人說得準。

只能說,中國消費者口味的大轉向,才是讓中國電影圈大腕們感到很囧的真正原因。

【延伸閱讀】《泰囧》有望登上中國影史最賣第3名 ——中國10大熱賣電影票房表(人民幣億元) 《阿凡達》(外語片)13.78《變形金剛3》(外語片) 10.88《鐵達尼號3D》(外語片) 9.75《人再囧途之泰囧》(華語片) 8.28《畫皮2》(華語片) 7.26《讓子彈飛》(華語片) 6.76《唐山大地震》(華語片) 6.73《不可能的任務4》(外語片) 6.46《功夫熊貓2》(外語片) 6.08《金陵十三釵》(華語片) 5.92

註:票房統計至2012/12/28;《鐵達尼號》中國譯為《泰坦尼克號》資料來源:時光網 整理:曾如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45

上市一年股價翻一倍的精品飆股

2013-3-4  TCW
 
 

 

道瓊精品指數二○一二年漲幅達二 六%,讓精品業成為股價漲幅最高的產業。

二○一三年以來(至二月二十一日),該指數續旺,其中更有一個獨立的精品品牌,同期間股價漲幅近二 五%,超越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L VMH)、PPR集團、普拉達(Prada)、愛馬仕(Hermès),且它自二○一一年中上市至今,股價漲超過一倍。

這個資本市場的新寵精品,其實是個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老面孔:來自義大利的品牌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自從上市拓展國際能見度,加上組織調整,增加國外市場直接參與比重,它過去連兩年營收兩位數成長,備受投資人追捧。

然而,菲拉格慕在精品鞋界立足的關鍵,其實是善用名人說故事、創意和專利技藝這三個法寶。

法寶一:善用名人說故事夢露壓裙經典照,穿它的鞋

在義大利和法國這兩大歐洲精品陣營,「要比說故事,義大利品牌沒有法國品牌厲害;像香奈兒(Chanel),有多少部以香奈兒女士為主題的電影!」一位時尚界資深主管觀察。所以義大利品牌寶格麗(Bvlgari)被法國LVMH集團收購後,就不惜花重金把過去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私人訂做的該品牌珠寶買下來展示。

但菲拉格慕卻是個義大利陣營的例外。如同香奈兒女士在巴黎康朋街的紀念寓所一樣,一九九五年菲拉格慕也為創辦人設立博物館,蒐藏超過一萬四千雙鞋,不只述說創辦人事蹟,還為合作過的名人設計主題展;且它在創立之初,就和好萊塢有很深的淵源,讓它現在有說不完的名人故事。

早在一九二○年左右,菲拉格慕看準好萊塢電影業蓬勃發展下最需要各種造型和功能的鞋子,這位來自義大利的鞋匠,憑著對手藝的自信接下挑戰,為知名西部片《蓬車隊》、《十誡》等打造鞋子,結果一炮而紅。從此他的鞋店成為知名影星朝聖的地方,包括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等名人,一個接一個上門。

像菲拉格慕為夢露做鞋,最注重展現她美妙的曲線,她在《七年之癢》中,站在地下鐵通風口上方,裙襬被吹起的經典身影,腳上穿的正是菲拉格慕為她打造的涼鞋。明星排隊上門,讓菲拉格慕得到了「明星御用鞋匠」的封號,也是第一個在美國成名的義國鞋匠。

不少知名鞋匠自創品牌前,選擇先為大型精品品牌效力,累積名人粉絲,菲拉格慕則是一開始就走一條不同的路,靠手藝直接面對市場考驗,一出手就直攻全球流行影響力最高的好萊塢,透過明星粉絲快速累積知名度。

法寶二:翻新創意軟木做楔形鞋跟,風行全球

時至今日,包括影星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章子怡、梁朝偉鞋櫃裡,也都有一雙菲拉格慕訂製鞋。經年以來,這些名人訂製鞋,也成為菲拉格慕的資產,像他為夢露設計綴滿水晶的紅色尖頭高跟鞋、花瓣形鏤空的黑色麂皮高跟鞋,以及為赫本訂製的芭蕾舞鞋,透過推出復刻版銷售,又可以把作古名人的故事再說一遍。

然而,要收服這些明星的心,憑的還是要真本事。九歲就自己做出第一雙鞋子的菲拉格慕,除了在義大利跟著師傅學做鞋的基本功,到了美國,他更進一步到大學進修解剖學,為的就是要從裡到外了解足部構造。所以做平底鞋時,他就設計鞋底微彎的貝殼造型,比起一般底部平直的鞋子,菲拉格慕的平底鞋凸顯腳的包覆性、服貼度,可以站得更久,成為赫本的愛鞋,也讓赫本鞋因此誕生。

把製鞋當成一門科學,同時也要不斷有推陳出新的創意和好設計,才能不被時尚的潮流淘汰。特別是當菲拉格慕由美國紅回義大利時,又遇上二次世界大戰,物資匱乏,他就突發奇想,把稻草、透明尼龍線都拿來做鞋面,還把用做紅酒軟木塞的軟木做成楔形鞋根,不只開創時尚史上的新風格,也立刻在全球風行。

甚至,連包糖果的玻璃紙也可以用做涼鞋的繫帶,「有一天我父親工作休息時間,去買了一盒巧克力要送給我祖母,他在手中把玩巧克力包裝紙,發現包糖果玻璃紙擰轉之後,韌性其實可以用來做鞋子,」菲拉格慕第二代、家族企業首席執行總裁李奧納多‧菲拉格慕(Leonardo Ferragamo)透露。

法寶三:申請專利先進觀念成精品鞋界創舉

菲拉格慕還懂得為軟木楔形鞋根申請專利,率先把專利觀念引進精品鞋界。至今,這樣的鞋款成為夏日必備的軟木楔形涼鞋濫觴。

而第二代接手後的創意依舊源源不絕,像得到專利、有如古希臘柱頂雕刻的鞋跟,還有以緞面蝴蝶結搭配金屬扣環設計的Vara鞋,後者更成為現今該品牌全球銷售最多的鞋款。

菲拉格慕從八十多年前一家小鞋店,變成年營收逾新台幣四百億元的精品品牌;獨立精品在一片集團軍作戰的市場中,還能保持一定的能見度,除了懂工藝又懂行銷,它所塑立的三個法寶更是重要關鍵。

【延伸閱讀】獨立精品菲拉格慕,開創3個第一

第一個把專利觀念引進精品鞋界第一個在鞋子上印上義大利製造,擦亮義大利品質招牌第一個把紅酒軟木塞做成鞋根,設計出軟木楔形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10

被控七項侵權 雃博反擊規模大三十倍的瑞思邁 跨國專利戰 小蝦米找到對抗大鯨魚的新武器

2013-09-02  TWM
 
 

 

撰文‧李洵穎

電子業互告侵權的案例屢見不鮮,從蘋果告三星,或是宏達電、蘋果間的專利訴訟,都是近年來受矚目的例子。不過,就在八月中,一家台灣生醫器材公司雃博槓上了比自己規模大三十倍的大廠瑞思邁(ResMed),引起市場注意。

雃博,一年營收規模不過新台幣十多億元的氣墊床及呼吸治療器公司,三年前積極主打「APEX」自有品牌,去年才進軍美國市場,沒想到第一役就遇上專利訴訟,被澳洲業者、美國那斯達克掛牌公司ResMed控告侵害七項專利權。

ResMed是全球睡眠治療大廠之一,一年營業額也同樣是十多億元,只不過幣別是美元。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說,當初接獲被告通知時很錯愕,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是我?」「雖然(雃博)規模不大,但對方會來告,顯然我們對它(ResMed)也是個威脅。」ResMed不但以巨人姿態控告雃博,甚至請來的律師更是蘋果控告宏達電的專利訴訟團隊,要一次擊垮雃博的意圖明顯。

另闢戰場

新戰線節省時間與金錢

李永川到處尋求科技業朋友提供經驗,結果得到的建議多數都是「乾脆付權利金」、「退出美國市場」等消極作法。但他不甘心就此妥協,便向世博科技顧問公司執行長周延鵬請益。周延鵬是李永川多年鄰居,「他就住在我家樓上,」也是鴻海集團的前法務長,專利經驗豐富。在周延鵬主導下,雃博和ResMed專利訴訟攻防就此展開。

周延鵬對他說:「在國際專利訴訟戰場有兩個原則,第一、你被告,代表你是somebody;第二、被告了,就一定要告回去,否則就只能乖乖地付一輩子權利金。」在周延鵬指點下,李永川決定與ResMed正面對決。

而其對決的戰略,則是「在不利的戰場速戰速決,另闢具有優勢的新戰場」。首先,雃博與ResMed的專利訴訟開端起於今年三月底,照以往案例,這樣的訴訟至少必須走十四到十六個月,雃博決定,在這條戰線上快速脫離戰場,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承諾不進口侵權產品至美國,以獲取ITC同意終止調查,讓ResMed白忙一場。

另一方面,雃博則積極另開一條主動攻擊的新戰線。八月中旬,雃博反提ResMed六項專利無效,並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多方複審(IPR)」申請,化被動為主動。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把戰線從ITC轉到IPR。」如果在IPR這個戰場獲得勝利,那麼,ResMed的專利權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侵權」問題,雃博可以自由進入美國市場。因為已有長期蒐證,雃博對ResMed的六項專利無效性很有把握,更重要的是,IPR這個戰場,對於「小蝦米」格外有利。

首先,按照過去廠商間專利訴訟實務統計,當專利權利人向美國聯邦法院控告國外廠商侵權並要求ITC調查時,ITC最終多半會主張專利有效,也就是通常對提告廠商較為有利。而這次雃博所採用的IPR程序,是第三方用於挑戰現行專利權有效性的程序,第三方只要能夠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專利無效的證明,美國專利商標局接受的機率不低。

其次,以訴訟時間來說,走ITC程序平均耗時十四至十六個月,而IPR約一年就可確定專利是否無效。更重要的是,以訴訟成本來說,IPR平均介於五十萬到八十萬美元,如果是打ITC的專利權官司,費用可能高出五倍以上。

新法上路

已有十件專利確認無效

周延鵬表示,這一條有利於「小蝦米」的專利權訴訟戰新工具,來自於去年九月生效的美國AIA法案新條款:「任何人都可以質疑發明人的發明而提出審查要求」,自新法上路以來,至今已有十件左右的專利確認無效。台灣先前曾有台積電循新制度提出專利無效案件,目前仍在進行中;雃博這次一口氣提出六項專利無效案件,以數字來說,算是台廠最大動作。

除了提供台廠在面對侵權指控時的有利工具之外,世博國際商業法律一處總監吳俊英表示,美國AIA新制上路,也讓台廠能夠在「事前」即做好防範誤踩專利權地雷的準備。

他表示,以往廠商開發新產品時,遇到「已被申請專利但卻存在模糊空間」的技術時,往往只能冒險一試,被動等著被告之後再打官司,提出反駁證明;如今,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挑戰專利權」,所以只要研究周全,就能在事前即以較低成本的方式,主動提出專利無效,拆除既有廠商或專利地痞的專利地雷。

當然,雃博與ResMed的專利權大戰尚未結束,雃博能否扳倒大鯨魚仍在未定之天;但無論如何,對於長期苦惱於專利權地雷的國內科技業者來說,這條省時省錢的新戰線,的確值得投注心力,好好鑽研一番。

雃博、ResMed營業狀況比較項目 雃博 ResMed 成立時間 1990年 1989年產品項目 醫療用褥瘡氣墊床組62.38% 呼吸治療產品 23.24%

福祉器材10.33%

醫療電子產品2.55%

其他 1.5% 呼吸器面罩45% 呼吸器(Flow Generators)55% 一年營業額(新台幣) 18億元 400億元銷售地區 歐洲48.63%

美洲29.44%

亞洲及其他21.93% 美國56%

歐洲33%

亞太11%

透過ITC和IPR程序主張美國專利無效的比較

項目 ITC IPR

主管機構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美國專利商標局所需時程 約14個月到16個月 約12個月訴訟費用 數百萬美元 數10萬美元申請人 專利權人 專利權人以外的任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5

被控七項侵權 雃博反擊規模大三十倍的瑞思邁 跨國專利戰 小蝦米找到對抗大鯨魚的新武器

2013-09-02  TWM
 
 

 

撰文‧李洵穎

電子業互告侵權的案例屢見不鮮,從蘋果告三星,或是宏達電、蘋果間的專利訴訟,都是近年來受矚目的例子。不過,就在八月中,一家台灣生醫器材公司雃博槓上了比自己規模大三十倍的大廠瑞思邁(ResMed),引起市場注意。

雃博,一年營收規模不過新台幣十多億元的氣墊床及呼吸治療器公司,三年前積極主打「APEX」自有品牌,去年才進軍美國市場,沒想到第一役就遇上專利訴訟,被澳洲業者、美國那斯達克掛牌公司ResMed控告侵害七項專利權。

ResMed是全球睡眠治療大廠之一,一年營業額也同樣是十多億元,只不過幣別是美元。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說,當初接獲被告通知時很錯愕,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是我?」「雖然(雃博)規模不大,但對方會來告,顯然我們對它(ResMed)也是個威脅。」ResMed不但以巨人姿態控告雃博,甚至請來的律師更是蘋果控告宏達電的專利訴訟團隊,要一次擊垮雃博的意圖明顯。

另闢戰場

新戰線節省時間與金錢

李永川到處尋求科技業朋友提供經驗,結果得到的建議多數都是「乾脆付權利金」、「退出美國市場」等消極作法。但他不甘心就此妥協,便向世博科技顧問公司執行長周延鵬請益。周延鵬是李永川多年鄰居,「他就住在我家樓上,」也是鴻海集團的前法務長,專利經驗豐富。在周延鵬主導下,雃博和ResMed專利訴訟攻防就此展開。

周延鵬對他說:「在國際專利訴訟戰場有兩個原則,第一、你被告,代表你是somebody;第二、被告了,就一定要告回去,否則就只能乖乖地付一輩子權利金。」在周延鵬指點下,李永川決定與ResMed正面對決。

而其對決的戰略,則是「在不利的戰場速戰速決,另闢具有優勢的新戰場」。首先,雃博與ResMed的專利訴訟開端起於今年三月底,照以往案例,這樣的訴訟至少必須走十四到十六個月,雃博決定,在這條戰線上快速脫離戰場,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承諾不進口侵權產品至美國,以獲取ITC同意終止調查,讓ResMed白忙一場。

另一方面,雃博則積極另開一條主動攻擊的新戰線。八月中旬,雃博反提ResMed六項專利無效,並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多方複審(IPR)」申請,化被動為主動。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把戰線從ITC轉到IPR。」如果在IPR這個戰場獲得勝利,那麼,ResMed的專利權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侵權」問題,雃博可以自由進入美國市場。因為已有長期蒐證,雃博對ResMed的六項專利無效性很有把握,更重要的是,IPR這個戰場,對於「小蝦米」格外有利。

首先,按照過去廠商間專利訴訟實務統計,當專利權利人向美國聯邦法院控告國外廠商侵權並要求ITC調查時,ITC最終多半會主張專利有效,也就是通常對提告廠商較為有利。而這次雃博所採用的IPR程序,是第三方用於挑戰現行專利權有效性的程序,第三方只要能夠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專利無效的證明,美國專利商標局接受的機率不低。

其次,以訴訟時間來說,走ITC程序平均耗時十四至十六個月,而IPR約一年就可確定專利是否無效。更重要的是,以訴訟成本來說,IPR平均介於五十萬到八十萬美元,如果是打ITC的專利權官司,費用可能高出五倍以上。

新法上路

已有十件專利確認無效

周延鵬表示,這一條有利於「小蝦米」的專利權訴訟戰新工具,來自於去年九月生效的美國AIA法案新條款:「任何人都可以質疑發明人的發明而提出審查要求」,自新法上路以來,至今已有十件左右的專利確認無效。台灣先前曾有台積電循新制度提出專利無效案件,目前仍在進行中;雃博這次一口氣提出六項專利無效案件,以數字來說,算是台廠最大動作。

除了提供台廠在面對侵權指控時的有利工具之外,世博國際商業法律一處總監吳俊英表示,美國AIA新制上路,也讓台廠能夠在「事前」即做好防範誤踩專利權地雷的準備。

他表示,以往廠商開發新產品時,遇到「已被申請專利但卻存在模糊空間」的技術時,往往只能冒險一試,被動等著被告之後再打官司,提出反駁證明;如今,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挑戰專利權」,所以只要研究周全,就能在事前即以較低成本的方式,主動提出專利無效,拆除既有廠商或專利地痞的專利地雷。

當然,雃博與ResMed的專利權大戰尚未結束,雃博能否扳倒大鯨魚仍在未定之天;但無論如何,對於長期苦惱於專利權地雷的國內科技業者來說,這條省時省錢的新戰線,的確值得投注心力,好好鑽研一番。

雃博、ResMed營業狀況比較項目 雃博 ResMed 成立時間 1990年 1989年產品項目 醫療用褥瘡氣墊床組62.38% 呼吸治療產品 23.24%

福祉器材10.33%

醫療電子產品2.55%

其他 1.5% 呼吸器面罩45% 呼吸器(Flow Generators)55% 一年營業額(新台幣) 18億元 400億元銷售地區 歐洲48.63%

美洲29.44%

亞洲及其他21.93% 美國56%

歐洲33%

亞太11%

透過ITC和IPR程序主張美國專利無效的比較

項目 ITC IPR

主管機構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美國專利商標局所需時程 約14個月到16個月 約12個月訴訟費用 數百萬美元 數10萬美元申請人 專利權人 專利權人以外的任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6

范勇宏:如何找到漲1000倍的成長股 zjzcq88

http://xueqiu.com/6470914661/25358330
大部分投資人終其一生,依靠有限的幾隻股票長時間持有,就可為自己或者後代打下成為巨富的基礎。這些機會存在的地方,不見得必須在大恐慌底部的特定一天買股票……投資人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分辨提供絕佳投資機會的少數公司,以及數量眾多但未來只能略微成功的或徹底失敗的公司。

  ——菲利普•A•費雪

  任何一個投資者,不管其是否承認,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擁有自己的投資理念。基於基本面的投資理念,主要分為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兩大流派,均起源於美國。美國充滿活力的經濟、長期上漲的股市為價值投資、成長投資提供了豐厚的土壤,湧現出格雷厄姆這樣的價值投資理念的大師和菲利普•A• 費雪這樣的成長投資理念的大師。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相信,中國也同樣會為價值投資理念和成長投資理念提供廣闊的天地。對15 年來基金所投資股票的回報進行統計,我們發現A股長期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股票也多是長期持續成長股,如萬科A、云南白藥、蘇寧電器等。以萬科A為例,2007 年10 月底,股價復權後漲幅超過1 796 倍(以發行面值1 元計算),同期深證成指的漲幅僅18 倍。如果投資者能尋找到這類成長股並長期持有,也能像費雪所說的那樣獲得巨額回報。價值投資與成長投資理念的興起

  談起價值投資理念與成長投資理念的興起,讓我們先回顧美國股市當時的歷史背景。20 世紀30 年代的「大蕭條」之前,美國股票市場秩序非常混亂,投機盛行,做莊猖獗,莊家與上市公司甚至與政府勾結在一起操縱股價,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護。

  在這種投資環境下,投資者不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上市公司本身。他們的「研究工作」大多是打聽莊家動向或上市公司的內幕消息。與此相對應,許多技術分析理論應運而生,技術分析並不研究上市公司本身,而是研究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走勢。隨著證券市場逐步完善,投資者發現這種脫離「基本面」的研究很多時候並沒有太大價值。證券本質上是獲取未來現金流的貼現價值的憑證,它的價值應該由未來現金流決定。

  1934 年,格雷厄姆和多德合著的《證券分析》出版,開啟了價值投資新時代。《證券分析》被譽為投資者的《聖經》。有人這樣盛讚道:「他為選股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而在此之前,選股與賭博這門偽科學毫無區別。投資業沒有他就如同共產主義沒有了馬克思——原則性將不復存在。」格雷厄姆明確了「投資」的定義,區分了投資與投機。他提到「投資是一種通過認真的分析研究,有指望保本並能獲得滿意收益的行為。不滿足這些條件的行為就被稱為投機」。格雷厄姆反對投機所帶來的罪惡,主張投資者們的注意力不要放在市場行情上,而要把股票看作企業的份額,它的價值始終應和整個企業的價值相呼應。格雷厄姆致力於尋找和選擇那些便宜得幾乎沒有風險的公司的股票,將此視為「安全邊際」,當價格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並講述了著名的關於「市場先生」的寓言,相信市場最終會反映股票的內在價值。格雷厄姆的名著《證券分析》是在「大蕭條」時期問世的,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當時大量企業倒閉,格雷厄姆本人也差一點破產,因此格雷厄姆非常注重企業的清算價值,對「安全邊際」的標準非常嚴格。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經典意義的價值投資方法的缺陷也逐漸顯現。

  「二戰」結束後,伴隨著經濟復甦,美國股市強勁回升。1959 年,菲利普•A• 費雪 出版了名著《怎樣選擇成長股》,開創了成長型投資理念。費雪自己也身體力行,從40 年代開始,對摩托羅拉、德州儀器等成長型企業進行了長達30 年的投資,獲得了以數十倍計的驚人業績。「成長股」隨著該書暢銷成為投資者耳熟能詳的名詞,成長型投資從此成為與價值型投資並列的主流投資理念之一。巴菲特說:「我有15%像費雪,85%像格雷厄姆……儘管格雷厄姆和費雪的投資方法不同,但他們在投資界缺一不可。」

  現在看,費雪以增長為導向的投資方法,是價值投資的變種和分支 。他認為,投資者在經濟大勢的預測上不應花費過多精力,而更應該集中精力選擇能夠使自己以最小的代價和風險來獲得最大收益的公司。為了尋找這些成長股,費雪提出了15 個要點 。他認為,一家公司如果能夠符合其中相當多的要點,就可以稱之為成長股。這15 個要點如下:

  1. 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充分的市場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否大幅成長?

  2. 為了進一步提高總體銷售水平、發現新的產品增長點,管理層是不是決心繼續開發新產品或新工藝?

  3. 和公司規模相比,公司的研究發展努力有多大效果?

  4. 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5. 公司利潤率高不高?

  6. 公司做了什麼事來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7. 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系是不是很好?

  8. 公司的高級主管關係很好嗎?

  9. 公司管理階層的深度夠嗎?

  10. 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記錄做得如何?

  11. 公司是不是在所處領域有獨到之處?

  12. 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

  13. 在可預見的將來,公司是否會大量發行股票,獲取足夠資金,以利公司發展?現有持股人的利益是否因預期中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14. 管理階層是不是只向投資人報喜不報憂?諸事順暢時口沫橫飛,有問題或叫人失望的事情發生時則「三緘其口」?

  15. 公司管理階層的誠信及正直態度是否毋庸置疑?

  在這15 點中,費雪非常看重企業長遠的盈利能力,他也一直在追尋那些淨利潤率持續高於行業均值的公司。他明確指出:「投資於利潤率過低的公司絕對無法獲得最高長期利潤。」在所有的標準中,費雪把公司管理層的誠信狀況作為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他曾寫道:「不管其他所有事務上得到多高的評價,如果管理階層在對股東有無強烈的責任感一事上令人深感懷疑,投資人就絕對不要認真考慮投資這樣一家公司。」

  後來,巴菲特融合了傳統的價值投資理論和成長投資理論,成為集大成者,將價值投資帶入了全新的高度。巴菲特認為,價值型與成長型的投資理念是相通的,價值是一項投資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而成長只是用來決定價值的預測過程。巴菲特在1992 年致股東的信中說:「我們把價值型與成長型這兩種投資策略區分開完全是無稽之談(必須承認,幾年前我本人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我們認為,這兩種投資策略在關鍵之處是相互一致的:成長性總是價值評估的一部分,它構成了一種變量,其重要程度在可以忽略不計到巨大無比之間,其對價值影響既可以是負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伴隨著巴菲特驕人的投資業績,融合了成長型投資理念的價值投資對全球投資者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研究創造價值」理念引入中國

  價值投資理念、成長投資理念,都屬於基於基本面的投資理念,試圖通過基本面的研究來戰勝市場、獲取超額收益。基本面研究是否一定能獲取超額收益?這必須以市場是弱有效市場為前提。

  「有效資本市場假說」認為,如果市場是強有效型或者半強有效型,那麼研究沒有意義,因為市場價格已經反映了投資者能得到的所有信息,主動投資變得沒有意義,被動投資將是更有效的投資方式。然而,即便美國等成熟市場也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市場,仍然存在著很多有效資本市場假說無法解釋的現象。這意味著市場並沒有充分反映所有的能得到的公開信息。如果深入地研究公開信息,我們就能夠尋找出賺錢機會。即便市場是有效的,那也不能說所有的股票最終表現都一樣,總存在一些股票表現好於其他股票,或一些行業的表現優於其他行業。如果我們研究並投資了這些表現較好的股票、行業,也可以超越基準指數。這就是為什麼研究能夠創造價值的原因。研究給投資者帶來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但資金規模不大的個人投資者往往難以體會到研究的重要作用。對基金公司等機構投資者而言,研究水平高低則是影響生存的決定性因素。不同於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具有資金規模大、投資期限長等特點,這使機構投資者注定成為市場中研究的主要力量。這並非出於它們的社會責任感,而是由市場生存法則決定。研究能力強的機構投資者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高於市場和競爭對手的收益率,資金也會源源不斷地流向這類機構。

  中國A股市場歷史較短,信息披露還不完善、存在著大量的信息不對稱;投資者群體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機構投資者佔比很低,而個人投資者沒有精力和能力收集、處理大量的信息,這一切決定了A股市場是典型的弱有效市場。理論和實踐均表明,在弱有效市場中,基本面研究可以創造顯著的超額收益。

  華夏基金在國內機構投資者中,較早引入了基本面投資理念,並將其概括為「研究創造價值」。這一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1998 年華夏基金成立之初,投研組織結構上設置了研究部和投資部,但研究與投資的關係沒有理順。研究人員只做研究,投資人員只做投資,互相看不起,各做各的,兩個部門缺乏有效交流。1999 年公司在東方花園飯店辦公時,研究部、投資部分別位於四樓和五樓。研究部的同事很勤奮、很努力,每日提供很多資訊信息、研究報告,但當時做莊還是市場主流,基金公司依靠內部研究做投資的想法還得不到市場認可,總體上研究與投資還是脫節。1999 年底,在總結興華基金的運作經驗中,我們意識到研究工作越來越重要。針對公司整體研究力量不強、尚未建立完整的研究平台的現狀,我們決定將研究部與投資部合併為基金管理部,研究員與基金經理的交流大大增強。

  2000 年8 月,我們在北京香山召開了對公司投資研究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香山會議」,這次會議討論的是投資、研究、交易等核心問題,重點是投資管理流程。會議氣氛特別熱烈,各種意見針鋒相對,會議從下午一直開到次日凌晨兩點。最終,我們決定通過基金經理選拔機制,打通投資與研究之間的壁壘,使研究員、交易員可以憑個人業務能力來競選基金經理。這些措施在加強投資隊伍梯隊建設的同時,客觀上提高了基金經理對研究報告的重視程度,提高了投資決策質量。

  2001 年4 月,公司組織了包括絕大多數研究員在內的26 人考察團赴加拿大考察學習,拜訪了多家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和銀行,就我們最為關心的「如何處理投資與研究的關係、如何管理研究工作、如何規劃研究員的職業發展生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拜訪標準人壽資產管理公司時,他們的投資總監特別強調In-house Research(內部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在形成內部研究隊伍後,投資業績明顯改善。通過學習和交流,研究員認識到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堅定了做好研究工作的信心。

  2001 年下半年在準備社保基金管理人資格申報材料時,社保基金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的投資理念是什麼?」如何用簡潔的語言來闡述我們的投資理念呢?社保小組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但很難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出來。突然,時任研究總監林浩一拍桌子:「有了,Powered by Research。」大家都認為這句話有道理。結合社保基金穩健投資的要求,我們在問卷中回答公司的投資理念是「研究創造價值」。最後,我們如願獲得了社保基金管理人的資格。

     2001 年底,公司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華夏成長基金發行,投資理念是「追求成長性」和「研究創造價值」,這是公司基金產品第一次採用「研究創造價值」的提法。

  與成長股共舞

  與價值投資理念和成長投資理念相對應,投資標的可劃分為價值股與成長股兩大類。

  價值股是指這樣一類公司發行的股票,它的商業模式比較成熟穩定、現金流波動較小、盈利水平較高、紅利發放率較高。這類股票通常有低市盈率、低市淨率、高股息、高安全性等特徵。

  成長股是指這樣一類公司發行的股票,它的銷售額和利潤額持續增長,速度快於整個國家和本行業的平均增速。這類股票的市盈率、市淨率通常比其他股票高。由於成長型公司持續增長能力強勁,它們發行的股票表現明顯好於市場平均水平,為投資者提供的超額收益非常明顯。一般來說,成長股分為經典成長股、週期成長股、併購成長股等幾大類。

  優秀的成長股一般具有如下特徵:每個會計週期(每個經濟週期)的利潤都在穩定增長;產品開發與市場開發能力強;始終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有很強的核心競爭力,在產業鏈上有一定的定價權——巴菲特所說的「護城河」;擁有優秀的管理層;經營利潤基本投資於公司的未來發展,很少派發股息。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在A股這樣新興加轉軌的市場,嚴格意義上的價值股較少。 價值股稀少的原因主要是:(1)A股長期封閉運行,與國際市場脫節,缺乏嚴格的退市制度,地方政府的「父愛主義」傾向鼓勵重組,使績差股長期存在重組預期。(2)交易機制長期只能單邊做多、缺乏做空機制,投資者結構中機構投資者較少、個人投資者為主,使A股估值長期偏高,儘管牛短熊長,但在熊市中週期股、績差股仍然沒有跌透,往往直到熊市尾聲才有部分個股跌破淨資產。(3)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不太願意分紅,難以從「分紅收益率」角度挑選價值股;而且,低市盈率個股如果不分紅,也使市場參與者無法通過分紅來收回成本,只能通過投機炒作博取價差,使從「低市盈率」角度挑選價值股受到侷限。因此,往往只有股市暴跌到一定程度才有階段性的價值型投資機會。投資機會要更多地從成長股領域去發掘。

  如何選擇成長股?成長股投資大師都有經典論述,給出了具體的選股標準。費雪給出了15 條「軍規」,而巴菲特的選股原則可以概括為:最好是消費壟斷企業;產品簡單、易瞭解、前景看好;有穩定的經營史;經營者理性、忠誠,始終以股東利益為先;財務穩健;經營效率高、收益好;資本支出少、自有現金流充沛;價格合理。彼得• 林奇給出了定量的選擇成長股標準:公司規模小;新成立時間不長;年平均增長率20%~25%;採用PEG估值及未來的變化趨勢尋找目標;投資快速成長型公司一定要弄清楚增長期什麼時候結束,要明白自己的買入價格等。成長股投資大師托馬斯• 羅• 普萊斯(Thomas Rowe Price,普信集團創始人)有句經典的話:「經過幾年的思索,我現在越來越堅信,最好的價值投資方式是,找到一個仍處於成長週期內的產業,判定該產業內最具發展前景的公司,並長期持有這些股票。」他的選股標準是:非同凡響的市場和產品開發能力;行業內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不受政府的嚴格管制;人力資源總成本極低,但單個僱員待遇較優;每股收益能保持較高的增長率。

  雪拜• 科倫• 戴維斯因「長期成長投資法」聞名於世。他認為,優秀的公司在經濟不景氣時,反而可以利用競爭對手的退出在未來獲得更大的發展,投資領域也有「瑞雪兆豐年」。「長期成長投資法」的精髓在於,在低價位買進能夠持續成長的公司並長期投資,在選股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第一流的管理、管理層持股比例高、資本回報率高、運營成本低、不斷擴張或主導的市場份額、成功的收購紀錄、健康的資產負債表、產品或服務不會過時、成功的國際化運營、創新。選擇成長股的標準很多,概言之最基本的標準無外乎管理層、公司治理、盈利模式的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結合A股市場的具體情況,可以歸納為6 個標準:

  1. 廣闊成長空間:行業銷售總額較大且持續增長、公司市場份額持續提升、市值較低。

  2. 優秀的商業模式和獨特的競爭優勢:產業鏈地位有利、盈利能力強、存在行業壁壘(品牌、渠道、技術、資源等)。

  3. 卓越企業家精神:核心人物威望高、具有正確的戰略眼光、管理團隊穩定、執行力強。

  4.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股東和管理層利益一致、管理團隊激勵充分。

  5. 良好的溝通關係:公司公開透明,與投資者保持良好關係。

  6.合理的估值水平:市盈率(PE)、市淨率(PB)、市銷率(PS)等較低 。符合這些基本標準後,還必須進行深入地調查研究,通過走訪競爭對手、上下游企業和企業內部各階層的人員,更深層次地瞭解企業,判斷企業競爭優勢的可持續性。

  用一個例子也許能更好地說明這一思想。弗雷德里克•R• 科布里克是美國著名的成長股基金經理,他管理的「道富研究資本基金」被《今日美國》評為15 年來最優秀的5 只基金之一,科布里克「資本增值基金」則被評為20 世紀90年代大牛市中最優秀的5 只基金之一。他的著作《大錢:挑選優秀成長股的7 條法則》系統總結了投資成長型公司的方法和BASM 選股模型。科布里克的投資理念強調以遠見卓識來挑選偉大的企業,並以足夠的耐心長期持有。在投資實踐中,科布里克運用這一模型發掘了麥當勞、聯邦快遞、耐克、微軟、戴爾、思科、谷歌等一系列大牛股,與之共同成長並最終獲得豐厚回報。科布里克的方法蘊含的恰恰是分享偉大企業成長成果的思想。

  那麼,什麼樣的行業容易找到成長股?一般而言,科技、消費行業是最容易產生成長股的地方,可以從三個切入點尋找。

  1. 從技術革命及產品生命週期尋找。經濟史學家威廉• 斯特勞斯在《世代:1584 年到2069 年的美國未來歷史》(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Future, 1584~2069)中提出了兩代人構成、完成技術創新週期的觀點:創新季、增長繁榮季、震盪季、成熟繁榮季,形成了80 年的新經濟週期。在大的技術創新週期下,又存在大量的應用產品的S型普及週期。比如,手機普及率從1994年的10%迅速達到2007 年的90%,孕育了成長股諾基亞;2007 年恰巧是諾基亞走向沒落的年份,以蘋果為代表的智能手機迅速將前者取代。1929 年美國家庭汽車普及率達到90%,持續10 年的大繁榮期也在這一年走向終結。寬帶技術普及率從2000 年的10%急劇上升至2008 年的90%;如果沒有新一輪創新,成長將走向終結。在大的技術創新框架下,把握新產品生命週期,是預測成長股出現及終結的有效方法。

  2. 從人口消費週期尋找。哈里• 登特(Harry Dent) 通過研究詳盡的人口經濟學數據發現,一代人從出生、成長、成年、生育、退休,將分別造就嬰兒用品、教育、房地產、醫療衛生等不同領域的景氣與不景氣交替。以美國為例,25~29歲是美國人家庭開支增長最快的階段,購買住宅高點平均發生在31 歲,醫療費用支出在60 歲以上快速上升。跟蹤嬰兒潮人口並對其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找出最易出現成長股的領域。人口金字塔越是「不平衡」,人口經濟學的研究越有價值。中國是人口金字塔失衡的典型國家。過去10 年中國房地產牛市與人口金字塔數據驚人地吻合,也孕育了像萬科A這種上漲超1 000 倍的大牛股。

  3. 從特定經濟體發展階段尋找。該角度對國際投資和全球資產配置更有意義。中國過去十幾年持續進行的工業化、城鎮化,實際上是在重複美國100 年前的老路;越南基本在重複中國過去20 年的老路。特定發展階段,總會有一些行業強勁發展,而該領域中的龍頭企業又能獲得超越該行業平均水平的成長。比如特定階段的鋼鐵、汽車,特定階段的地產、家電等。我們應從領先經濟發展階段半步甚至一步的角度,尋找高成長領域,遴選出資質優異的公司。

  科布里克認為,一旦尋找到大牛股,就應該牢牢抓住。有時候這些股票達到目標價格、短期估值顯得略高,這時候仍可以將它們保留在組合裡面,至多只是少量賣出。對偉大企業的估值應該給予一定溢價。偉大企業能夠以自身的持續快速增長,迅速降低動態估值;如果僅僅因為短期估值略高而輕易賣出,很可能在同樣的價位再也買不回來。即使遇到困境,偉大企業修正錯誤的能力也比一般企業強。由於有「買不回來」的再投資風險,耐心持有偉大企業會比普通企業帶來更多回報。

  A股市場從2005 年6 月觸底上揚,到2006 年,一些優質的持續成長股以當期業績計算市盈率已經上升至30 倍,投資者對此非常困惑甚至獲利出局。後來的業績證明,當時許多股票完全配得上而且應該具有這樣的高估值水平。以蘇寧電器為例,2006 年牛市初期就略顯高估,股價翻倍後,很多投資者獲利了結。基金經理經過深入分析後發現,這些賣出的投資者並沒有意識到蘇寧電器擁有成為優秀企業的潛質:蘇寧電器管理層很好地執行了正確的戰略,客戶滿意度很高並形成忠誠度,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基金經理決定繼續重倉持有,最終蘇寧電器在2007 年大幅上漲,以豐厚收益回報了長期投資的基金經理。

  成長股投資案例分析

  華夏基金奉行「研究創造價值」的投資理念,投資風格總體而言偏好成長型。近年來,通過深度研究,較好地把握了零售、食品飲料、醫藥、安防等成長型行業中一些優質龍頭企業的投資機會,重點投資的蘇寧電器、瀘州老窖、伊利股份、東阿阿膠、海康威視等成長股表現突出,為基金投資者帶來了良好回報。尤其是對蘇寧電器、瀘州老窖的投資值得分析總結。

  經典成長股:蘇寧電器

  1990 年底,張近東先生靠十多萬元資產、十幾名員工在南京寧海路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開了100 平方米的小店。2000 年,張近東先生實施二次創業,推進全國電器連鎖經營。2001 年6 月,蘇寧電器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4.4 億元。2003 年蘇寧電器營業收入60 億元、利潤0.99 億元,門店數40 家,其中23 家分佈在核心一線城市和江蘇二線城市,總經營面積僅19 萬平方米,在家電連鎖行業內部屬於行業第2 名的位置,距行業首位國美電器還有一定的差距。2004 年7 月21 日,蘇寧電器在中小板掛牌上市。開盤價29.88 元,收盤價32.70 元,較發行價(16.33 元)翻了一番,成為市場第一高價股,總市值30.5億元,按2003 年業績計算歷史市盈率為30 倍。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研究員在蘇寧電器上市前進行了初步研究,所管理的主動型基金申購獲配了新股,華夏興安、華夏興科、華夏興業、華夏成長等基金在上市當天繼續買入,佔蘇寧電器流通股本的2.2%。坦率地說,由於家電連鎖行業屬於新事物,我們的認識還有一個過程,當時更多的是定性地判斷行業屬於新興業態,公司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後來公司能以如此高的速度持續增長也是超出我們預期的,如果研究得更為前瞻、更為深入,我們應該在上市首日投資得再多一些。而且,當時市場處於下跌中途,作為兩市第一高價股、較發行價漲幅翻番,且社會上存在著對於蘇寧與大股東之間房地產業務的關係、利潤真實性的質疑,也使一些基金經理心存猶豫。2004 年8 月,蘇寧電器上市之後第二周,基金經理、研究員赴蘇寧電器實地調研,此後又多次調研,持續跟蹤,對蘇寧電器的行業空間、商業模式、成長潛力、投資價值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綜合研判,蘇寧電器具備成長股所必備的基本要素:

  一是廣闊的成長空間。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家電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家電銷售的業態發生演進,從過去依賴於百貨商場的家電櫃檯、小家電門市等傳統渠道,轉為以專業家電連鎖業態為主,蘇寧、國美、大中、永樂等連鎖企業抓住歷史機遇迅速成長。

  二是優秀的商業模式和獨特的競爭地位。第一,家電連鎖企業的盈利模式實質上是家電製造商付給零售終端的銷售提成,家電連鎖企業付出的成本主要是店面租賃費用和人工成本。由於家電製造業存在龐大的過剩產能,價值鏈的話語權逐漸向家電連鎖賣場傾斜。第二,家電價值量大,以規模採購帶來的價格優勢對消費者有巨大吸引力,抵消了相對於小家電門市的便利性劣勢和相對於百貨商場的購物環境劣勢,從而消除了替代品威脅。第三,家電種類的增多和「一站購齊」願望使全品類、大陳列面積的家電賣場相對小家電門市、百貨和廠家自建或加盟終端更具優勢。大部分家電,尤其是國產家電同質性強,品牌拉力弱,進一步增加了家電連鎖賣場渠道在產業鏈中的地位。第四,獲得先發優勢、擁有市場規模和品牌的連鎖企業,規範了售後服務和物流配送的行業標準,加大了後來者進入的難度。即使國外連鎖巨頭也不例外,美國家電連鎖巨頭百思買(BestBuy)的中國業務,因策略失誤,2011 年3 月黯然收場。

  三是具有卓越的企業家精神。張近東先生白手起家,從空調一步步拓展到家電連鎖。創業過程中,張近東先生反覆強調:「商業企業的立業之本就在於誠信。百年蘇寧電器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中國最優秀的連鎖網絡服務品牌,誠信一直是蘇寧電器經營的基本之道。」蘇寧電器快速發展後,張近東先生也一直保持蘇寧電器創業時代「執著拚搏、永不言敗」的精神。

  四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蘇寧電器管理層股權激勵到位,股東、高管、機構投資者、中小股東持股結構合理。張近東先生認為,一家企業只有採取社會化管理方式,將企業轉化為所有員工和社會公有資產,才能實現真正的持續成長。他在企業上市前就做好了「股權大派送」方案,計劃逐步稀釋自己的股權,將股權「送給」蘇寧電器的數位高管。

  五是合理的估值水平。蘇寧電器上市當日按2004 年預測業績攤薄市盈率22倍,考慮到未來的高速業績增長,增長率調整後的市盈率非常低,屬於經典的成長股。

  基金經理經過調研,加深了理解和認識,於2004 年8 月、9 月繼續增持蘇寧電器。2004 年底,蘇寧電器股價在46 元附近上下波動,較上市當日收盤價上漲近45%,同期上證綜指從1 450 點下跌到1 260 點附近,跌幅約13%。2005 年初,A股市場單邊下跌,蘇寧電器股價卻節節攀升,於4 月14 日突破70 元,較上市首日上漲已經超過1 倍,按2004 年每股收益2.31 元計算,靜態市盈率又超過30 倍。部分基金經理出於對漲幅較大、短期靜態市盈率較高、股價是否會補跌回調的擔心,部分減持了蘇寧電器。事後看,這是我們對成長股投資缺乏經驗的表現;公司的高速增長使動態市盈率再度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應該堅定地持股不動。4 月,公司內部長期跟蹤蘇寧電器的研究員做出了遠較賣方報告樂觀的預測,預測2005 年、2006 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將分別實現160 億元(增長75%)、260 億元(增長64%),利潤年均增長70%以上。研究員強力推薦道:「無論從整個市場的容量變化趨勢,還是家電連鎖對其他業態的整合看,蘇寧電器未來的空間都非常大。」後來的結果證明,這兩年收入預測非常精準,利潤增長還超出了預測,2005 年淨利潤3.5 億元,增長94%,2006 年淨利潤7.6 億元,增長117%。5 月,大盤加速下跌探底,部分基金經理重新開始增持蘇寧電器,最早是華夏回報基金,接著是華夏成長基金,後來華夏興業基金、華夏興和基金以及社保基金某組合也紛紛增持。至7 月初,華夏基金的主動型基金持有蘇寧電器流通盤的3.2%。

  2005 年是蘇寧電器第一個完整的上市年度,2005 年蘇寧電器收入、利潤的高速增長,完全符合我們內部深度研究的前瞻性分析,公司良好的執行力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2006 年初,研究員通過翔實的跟蹤調研,對行業演變趨勢和蘇寧電器發展趨勢再次進行了深度分析,認為「股價已經嚴重偏離基本面,維持強烈買入評級」。這時,基金經理對蘇寧電器的高成長性沒有懷疑。

  2006 年1 月開始,基金開始全面戰略增倉,到6 月增發前,我們共持有蘇寧電器1 300 萬股,佔蘇寧電器總股本的3.9%和流通股近12%,市值約6.5 億元,躋身最大機構股東。華夏回報持倉市值佔基金淨值7.5%,華夏興華基金、華夏成長、華夏中小板ETF佔比都在5%左右。6 月,蘇寧電器首次再融資,定向增發2 500 萬股,發行價48 元,融資12 億元。儘管發行價比較高,較二級市場價格僅折價2%,但我們又投資了600 萬股,成為認購最多的機構之一。

  2006 年中期,蘇寧電器市值達200 億元,超過國美、永樂市值總和,較上市之初增長了近6 倍。鑑於漲幅巨大,有些機構投資者開始賣出,落袋為安。在巨大盈利面前,是獲利了結,還是繼續持有,基金經理意見不一。基金經理、研究員再次頻繁調研,通過對其區域門店滲透和收入規模研究後,認為蘇寧電器的增長空間依然非常大,「成長剛剛開始,堅定看好」。

  基金經理們吸取了2005 年初簡單地因為短期漲幅大而減倉的教訓,從2006年下半年到2007 年,基金經理一直在以不同的幅度加倉。隨著蘇寧電器股價繼續上漲,華夏回報、回報二號、華夏成長等基金持有蘇寧電器股票市值佔基金淨值的比例一度達到8%~9%,其中華夏回報和回報二號一度超9.5%(2007 年4月份),接近法規上限10%,只能通過小幅減持來滿足合規要求;華夏興華基金、華夏紅利、華夏行業持倉佔基金淨值比例達到6%~7%。2007 年10 月,我們共持有蘇寧電器1.27 億股,佔蘇寧電器總股本9%以上,市值高達93 億元以上,獲利數十億元,是蘇寧電器最大的機構投資者。

  2007 年12 月起,我們判斷股市的長期趨勢轉入熊市,而且蘇寧電器門店的基數規模已經較大、增長率遞減(蘇寧電器2005~2007 年連續3 年每年的利潤接近翻番,但2008 年利潤增速放緩至約50%,2009、2010 年利潤增速放緩至約33%,2010 年利潤增速放緩至約20%;2007 年底恰為其利潤增速放緩的拐點),基金經理開始系統性減持。我們減持時,蘇寧電器的高管曾抱怨說:「在我們身上你們都掙了這麼多,為什麼還要賣?」減持不代表我們不認可蘇寧電器,蘇寧電器的確是一家優秀的上市公司,我們也不懷疑蘇寧電器還會增長,但蘇寧電器市值超過1 000 億元,又已經過了高速增長的時代,增速將持續放緩,從成長股轉變為價值股的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劇烈的估值中樞下沉,不再適合像以往那樣重倉投資。

  蘇寧電器借力股票市場實現了快速發展,從行業的趕超者成為行業的領跑者,2010 年10 月8 日蘇寧電器股價最高為1 374.27 元(復權價),是發行價16.33 元的84 倍,是上市首日開盤價29.88 元的46 倍。同時,長期投資者伴隨著蘇寧電器的成長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從2004 年8 月起,華夏基金兩次戰略投資蘇寧電器,先後投入20 多億元,2005 至2007 年,投資收益分別為2 850 萬元、7.5 億元、40.8 億元,收益頗豐。這就是成長股的魅力。

  轉型成長股:瀘州老窖

  有這樣一類企業,它有較好的底蘊、潛在的資源,但因機制、管理等種種原因陷入困境,股價也長期低迷;一旦這些制約因素發生積極向上的變化,企業就有可能重新煥發生機,基本面和股價都形成拐點。

  處於拐點前的成長股無疑是市場中的「黑馬」,常常不被市場關注,但企業如果成功跨過拐點,將從「黑馬」變成「白馬」,投資這類「轉型成長股」,將帶來比投資業績穩定的「白馬股」更高的回報。2005 年,瀘州老窖高端品種「國窖1573」的放量,徹底改變了企業命運並成就了基金經理投資轉型成長股的經典之作。

  瀘州老窖是中國濃香型白酒發源地,以眾多獨特優勢在中國酒業獨樹一幟。公司擁有的「瀘州老窖老窖池群」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約1573 年),連續使用至今,是我國現存建造時間最早、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護最完整的釀酒窖池。百年以上老窖池1 600 多口,被稱為「活的國寶」,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1996 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以世界釀造史上的奇蹟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建國初期,瀘州老窖被評為「老八大名酒」之一,具有崇高的行業地位。

  但在21 世紀初,瀘州老窖採取的是「民酒」戰略,要打造讓一般老百姓喝得起的酒,高檔產品開發不足,中低檔產品價位和盈利能力偏低,難以抵禦同業激烈的競爭。2001 年,瀘州老窖實現銷售收入9.96 億元,淨利潤0.85 億元,分別較2000 年下降44.08%、47.46%。同期,貴州茅台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8 億元,淨利潤3.28 億元。同為中國八大名酒,差別竟如此巨大。

  2003 年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商務宴請快速增長,白酒需求大大增加。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文人雅士飲酒作詩,商務交流宴會「無酒不成席」。白酒消費具有相當程度的「剛性」。白酒行業基本擺脫了消費稅帶來的衝擊,年增速約20%,高端白酒年增速約30%。但轉型前的瀘州老窖抱著金碗受窮,由於缺乏高端產品,沒有享受到高端白酒細分子行業的高速增長,經營仍處於困境,股價也一直萎靡不振。2001 年8 月至2004 年6 月底,瀘州老窖股價下跌了近30%,而茅台股價同期上漲了約15%。

  2004 年5 月29 日,瀘州老窖新任董事長謝明和新任總經理張良走馬上任。新管理層宣佈,要變「民酒」為「名酒」,力推高端子品牌「國窖1573」,力爭重返白酒行業的領先地位。股票市場只有寥寥幾家券商還發佈瀘州老窖的研究報告,評級多是「落後大市」;投資者已經很久沒有關注這家企業,對這一重大的變化波瀾不驚。

  在瀘州老窖重大人事和戰略變動前後,我們開始研究這家企業。基金經理、研究員2004~2005 年間赴瀘州老窖調研多達7 次,通過頻繁的調研,和管理層、業務人員、經銷商等充分溝通交流,對企業有了深入的瞭解,對企業轉型成功具有信心。瀘州老窖正在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一是重塑品牌。消費者以往對瀘州老窖的印象是老名酒,但產品就是幾元錢、十幾元錢的低端產品,短期內要讓消費者迅速改觀有難度,公司正確地建設新的高端子品牌「國窖1573」,終端定價超過茅台、五糧液,樹立高端形象;通過大規模廣告,選擇性地對一些公務、商務活動頻繁的終端(酒店、會所、俱樂部等)進行重點投入,建立起「消費領袖」口碑。二是充分重視建設銷售網絡、掌控銷售終端。與許多老酒企不同,瀘州老窖大膽地引入應屆大學生做市場銷售人員,鋪設了「省區經理—區域主管—業務代表」三級銷售網絡,精耕細作。這些年輕人思想開放,敢作敢為,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強,為瀘州老窖市場化操作模式打下基礎。三是注重經銷商利益,給經銷商豐厚的利潤空間。總經理張良談到終端維護時,一直強調「使經銷商獲得很好的回報是非常重要的」。「國窖1573」終端價格高於茅台、五糧液,而出廠價遠低於茅台、五糧液,給經銷商留下了豐厚的利潤空間;同時公司投入了大量的廣告宣傳和營銷費用幫助開拓市場。我們調研經銷商瞭解到,經銷商對公司的這些策略都充分認可,經銷商做「國窖1573」比做別的白酒更賺錢,「國窖1573」站穩了腳跟並逐漸推廣開來。

  2004 年一季度,華夏回報、華夏成長試探性地少量買入瀘州老窖。2004 年中期,華夏成長、華夏回報、華夏興和基金繼續增倉,總持股數量達到900 萬股。事後看,儘管公司戰略已經轉型,但傳導到經營業績的改善還需要時間,當時賬面利潤還很微薄,靜態市盈率還很高,股票市場仍把瀘州老窖當成低價垃圾股;

  2004 年年中由於宏觀調控,股市單邊下行,瀘州老窖和其他低價垃圾股股價一起持續大跌,基金經理被迫止損,準備再次尋找合適的入場時機。

  2004 年三季度,股市出現一波反彈,似乎有所企穩,華夏基金管理的社保基金某組合逐步加倉瀘州老窖。三季度末持股量達759 萬股,華夏興和基金和另外一隻社保基金組合也買入,至年末華夏基金持有瀘州老窖近1 100 萬股,佔瀘州老窖總股本的1.3%,持有市值5 000 萬元。當年瀘州老窖每股收益0.05 元,股價4 元左右,市盈率高達70 多倍,市場單純從靜態市盈率角度還是把它當成低價垃圾股,仍然持觀望態度,我們對瀘州老窖的投資顯得非常孤獨、另類。2005 年上半年股市繼續下跌,上證綜指最低跌至998 點,瀘州老窖股價又跌至3 元多。從4 元多跌到3 元多,儘管相對於一兩年後幾十元錢的股價來說都是「地板價」,但在當時浮虧達到百分之幾十。投資這樣一隻缺乏短期業績的股票,又出現巨大的浮虧,基金經理們壓力非常大。

  我們又去了企業跟蹤調研,判斷2005 年將成為瀘州老窖利潤的拐點:前幾年的營銷網絡建設、營銷隊伍擴張、廣告和營銷費用投入等,都是長遠正確的事,但在前期會使利潤大幅下降。股票市場過於注重短期盈利,忽略了企業基本面的改善。到2005 年,營銷網絡、營銷隊伍的建設基本完成,廣告和營銷費用的投放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我們預計2006 年銷售費用的絕對金額短期內基本見頂,2006 年銷售收入增長的同時銷售費用不會大幅增加,從而使銷售費用率下降,新增的收入扣除所得稅等之後基本都將轉化為利潤,淨利潤的增速將超出收入增速,體現出較高的經營槓桿。(實際上,2004 年公司的銷售收入為12.80 億元,銷售費用為3.21 億元,淨利潤為0.33 億元;2005 年公司的銷售收入為14.56 億元,其中「國窖1573」實現銷售收入4.5 億元,同比翻番,銷售費用3.49 億元,淨利潤為0.44 億元;2006 年公司銷售收入增長到19.26 億元,其中「國窖1573」實現銷售收入9 億元,同比再翻番,銷售費用的絕對金額下降到2.94 億元,淨利潤大幅增長到3.22 億元,是2005 年的7.3 倍。)

  經過跟蹤調研,我們堅定了持有的信心。下半年,瀘州老窖成為較早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的個股,在路演過程中,公司基本面的改善逐漸被股票市場所瞭解,股價也終於出現向上的拐點,基金經理們也繼續追加了投資。年末,上證綜指全年下跌超過8%,瀘州老窖股價全年上漲超過60%,當年貴州茅台股價上漲51%,瀘州老窖股價年度漲幅首次超越貴州茅台。年末,我們持有瀘州老窖超過2 100 萬股(含公司股改送股),佔瀘州老窖總股本的2.4%,持有市值8 000 萬元,盈利超過2 000 萬元。

  2006 年,瀘州老窖「國窖1573」放量態勢明顯,成長性確立無疑。無論是賣方券商,還是買方基金、QFII 均意識到瀘州老窖的投資價值。基金經理測算,隨著「國窖1573」的銷量從幾百噸擴大到幾千噸,經營槓桿盡顯,業績彈性很大,2007 年每股業績可能會達到1 元左右。這是非常大膽的前瞻性預測,因為2005年每股收益僅0.054 元,事後證明,這個長線預測相當準確(2007 年年報每股收益0.89 元)。在投資成長股時,首先要大膽假設,根據公司的行業市場容量、市場份額空間、商業模式、議價能力、核心競爭力等設想出公司的遠大前景(BigPicture),之後再小心求證,持續地跟蹤驗證。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 年6 月,股價上漲到10 元多的時候,瀘州老窖還推出了極富創新精神的定向增發方案:擬向管理層和經銷商定向增發股票,價格定在12 元多,比市價還高。管理層和經銷商擬「高價」入股,首先體現了管理層經銷商對公司未來的信心,按金融理論,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內部人買入」是非常強烈的公司價值低估的信號,跟隨內部人買入往往具有超額收益;其次,通過對管理層的股權激勵,可以改善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使其和流通股東利益一致;對管理層及其激勵機制的考察,是選股系統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令人遺憾的是,對管理層增發的部分,幾經修改直至2010 年才實施);再次,經銷商入股,可使經銷商與公司牢固地捆綁在一起,建立長期的共同利益關係,有助於推動公司的銷售收入快速增長。

  隨著公司的成長性持續得到驗證,我們也繼續大幅增加倉位,2006 年末,我們持有瀘州老窖超過5 350 萬股,佔瀘州老窖總股本的6%,持股市值達13.37億元。當年瀘州老窖因業績出色,股價大漲486%,大幅跑贏貴州茅台341%的漲幅。我們在瀘州老窖上的盈利超過3 億元。

  2007 年,公司仍然高速增長,股票市場幾乎所有賣方都推薦瀘州老窖,幾乎所有買方都投資瀘州老窖。一季度,華夏基金全部主動型基金都持有瀘州老窖,持股總量達到7 500 萬股,二季度增至8 400 萬股,佔瀘州老窖總股本的9.7%。三季度,A股市場整體估值水平過高,瀘州老窖股價最高76.6 元,即使以2007年的預測業績來看動態市盈率也高達86 倍(這說明在大牛市裡,高成長股的估值有時候會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我們開始減持瀘州老窖。2007 年底持股數量降至6 500 萬股,實現投資收益約20 億元。2008 年一季度末再度減持到5 300 萬股(後因送股增加到1 億股)。

  2009 年起,瀘州老窖的規模逐漸擴大,利潤增速放緩到30%的水平,高成長股的特性不再明顯,估值重心開始下移至15 倍市盈率左右,轉化為低市盈率的價值股。我們在2009 年的大反彈行情中先是最高增持到1.4 億股(佔總股本的10%),後逐步兌現盈利,到2009 年末持股數量降為2 100 萬股,對瀘州老窖的大規模投資告一段落。

  從2004 年開始投資瀘州老窖到2009 年,華夏基金投入的資金最高達20 億元,持股最多時(2009 年)佔總股本的10%、佔流通股本的19.58%,持股市值達65 億元,僅2007 年就兌現投資收益20 億元。2004~2005 年瀘州老窖股價在4 元左右波動,經過幾次送股後,股價最高上漲到76.6 元(復權股價超過101 元),最高漲幅超過25 倍,是2005 年中~2007 年整輪牛市漲幅最大的股票之一。我們管理的基金通過投資瀘州老窖為基金投資者創造了可觀回報。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管理的社保基金某組合,幾任基金經理均長期堅定地持有瀘州老窖。2004 年年報顯示,2004 年底重倉持有瀘州老窖 758 萬股,此後每個季度都現身於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股數變化不大,2005 年年報顯示 2005 年底該組合持有 8 931 393 股,此後直至 2007 年中報,連續 7 個季度持股數都是 8 931 393 股,完整地享受了該股從 2005 年最低 3.1 元到 2007 年最高 76.6 元的驚人漲幅。2007年三季報,該組合從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這個例子可以充分體現華夏基金是如何通過長期持有成長股並獲得豐厚回報的。

  通過簡單對以上兩個成長股案例的回顧,我們可以提煉出成長股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徵:一是成長股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比如,在以房地產銷售、固定資產投資為經濟增長點的發展階段,萬科 A 和三一重工也符合週期性成長股的標準,因為這一經濟增長階段給相應行業及公司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蘇寧電器的成長階段也契合了中國家電需求持續高增長和家電銷售業態革命的背景。在目前經濟轉型階段,未來的成長股會更多產生於消費服務、醫療保健、科技、機器替代人工等領域,這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二是優秀的管理層和良好的體制。管理層和體制是決定一家公司能否在同行中脫穎而出,能否在經濟波動中持續成長的關鍵因素,轉型成長類公司也往往是先有體制或管理團隊的變革,再有公司的轉型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尋找成長股可以簡單地總結為兩點,幸運的行業和優秀的管理層。

  判斷成長股的成長性來源和持續性是成長型投資的關鍵。發現處於生命週期早期的成長股並以較低價格買入是成長型投資獲得超額收益的關鍵,而規避偽成長股和在成長增速放緩時及時賣出是防範成長股風險的重要手段。成長並不必然增加公司的內在價值。資本殺手型的公司,其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低於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ACC),其增長得越快,越需股東和債權人持續地投入(例如重資產低回報率的航空業和造紙業),對企業價值的毀損越嚴重。成長股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階段性地不達預期或遭遇意外事件衝擊的情況,如果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並未被損毀,這種「天使墮落」(Falling Angel)式的下跌往往是成長股較好的買點。

  A 股市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嚴格意義上的價值股較為稀缺,通過尋找成長股戰勝基準是中國基金經理投資時的主要選擇。A 股市場正逐步成熟,各項制度逐步完善,一些質地較好的大型公司的估值已經降至較有吸引力的水平,和國際接軌。更多優質的中小企業、高科技企業上市,市場廣度和深度都將進一步改善。隨著中國經濟和股票市場的轉型、市場規模的增大、成熟度的提高,「齊漲共跌」的現象難以再現,公司基本面將主導股價的表現,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將呈現明顯的結構分化。價值型和成長型的投資都有充分施展的空間,基金經理在投資風格、投資策略上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對成長型基金經理來說,如何在這些眾多標的中,成功地發掘到「明日之星」,尋找到優質成長股並與之共同成長,是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17

中國影視王 大賺3.7倍的花錢學

2013-10-14  TCW
 
 

 

中國「十一」長假,風景區被遊客擠爆,戲院也熱鬧非凡。同期間上映的電影十三部,3D就占了四部,而素有「鬼才導演」之譽的徐克執導、陳國富監製,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擔任總製片的《狄仁傑神都龍王》(以下簡稱《狄仁傑》)卻一枝獨秀,上映八日進帳人民幣四億元,僅次於《西游降魔篇》和《人再囧途之泰囧》六天破人民幣四億元紀錄,囊括全中國國慶檔期總票房七成比率。

股價近年飆四.五倍新片才上映,更連漲兩天

電影熱賣,連帶製作方華誼兄弟,股價水漲船高。九月三十日,上映第三天,股價連漲兩天,而中國申銀萬國、國泰君安等研究報告也指出,《狄仁傑》總票房可望突破人民幣七億元(約合新台幣三十四億元),將其評等調升為「買進等級」。

不到一年時間,從去年底出品《一九四二》時,華誼兄弟股價從約人民幣十四元,攀升至九月三十日《狄仁傑》上映第三天的七十七‧八八元,十個月股價漲幅超過四‧五倍,躍升中國創業板市值王,約人民幣四百八十億元,僅次於美國六大電影公司的亞洲電影傳媒集團。

有趣的是,電影投資本有「壓賭盤」特性,在敏感的資本市場中,《狄仁傑》既不是華人3D第一部,也不是目前中國流行的小資本、小清新電影,卻將華誼兄弟的股價推升到歷史高點。

不免令人好奇原因何在?

「所有失敗電影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只會花錢,不知道如何花錢。」王中磊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對觀眾來說,買票進場重要的是,有無提供感動或者娛樂。」他也間接點出在「大輸大贏」的高風險電影投資裡,成為贏家的兩大關鍵:如何花錢花在刀口上,如何感動觀眾讓他們願意買票進場。

《狄仁傑》製作成本達人民幣一億五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七億二千萬元),是華誼兄弟十九年來投資最高製作。「我一直不將好萊塢當作是我們的一個標準。」他強調:「我拍這部電影是要克服一種恐懼感。亞洲電影並不積極去碰3D技術電影,或水戰場面,因怕受批評。但克服這樣恐懼,才有經驗開啟的可能性。」敢為人先,替票房打下一個話題基礎。

懂取捨!該刪除絕不留戀每秒拍攝成本都精密計算

懂花錢第一步,就是打造3D視覺震撼。「內容不吸引人,做行銷都沒有力度。」王中磊說得坦白。於是,寫好劇本的鬼才導演,找上中國影視龍頭,一個想挑戰首部水中3D電影,一個想創造票房新紀錄,一拍即合。

只是,3D電影耗資頗鉅,如《阿凡達》製作成本達二億三千七百萬美元,如何花得其所,又能表達出海中水怪大戰唐朝軍隊的視覺震撼?風險是什麼?

徐克舉例,本來劇情設定是打算打到扶餘國,讓狄仁傑上戰船到敵國進行一場海戰。後來刪掉,一是成本太高,二是篇幅太長,講不了這麼多事。「我不會留戀在刪除地方,反而放在要處理的故事章節上。」他說。

王中磊補充說明:「要先想故事完整度,先由導演計算出一個規模。製作籌備時,才開始取捨,到底刪除哪些部分,才會討論。」取捨間,原本三小時的長度變成兩小時,而劇情也聚焦在狄仁傑打敗水怪之處,而非兩國交戰場面。

每一分、秒,都有精密計算。徐克表示,拍攝多在水中進行,人的閉氣受限時間,正式演戲了,情緒帶動心跳加快,需要氧氣就更多,閉氣時間就短,時間短了,鏡頭拍攝難度就增加了。如,救一個人,銀幕上可能短短幾秒鐘,但拍攝要花半天。人一旦吃水更容易恐慌,一秒鐘可能都受不了。

為解決心理恐懼,一開始,會將演員從高空放到水中放得很深,以熟悉水性,事前溝通許多信號,用手勢取代下命令,一有不舒服,比信號馬上拉上來,而不是跟過去一樣,一個人跑過去問。「太慢!也可以集中一個指令。太多聲音,指揮會失焦。」他強調,「好的電影應該要具備效率和組織性。」因為每一分秒,都是白花花的鈔票聲。

執行力在王中磊眼中,正是一個導演懂得掌握將錢花在刀口上的格局。

「這種電影類型,在過去我們都沒挑戰過,但從想像、執行到吻合度的完成度很高,」這是徐克給王中磊最大的感受,信任感的建立,讓彼此磨合期降到最低,也才有比前一部合作成本還墊高人民幣六千萬元製作成本的可能性。

不從眾!小菜吃久也會膩小成本投資風險不見得低

懂花錢第二步:是來自市場因素的挑戰。今年在中國有種說法,「大片時代」結束了!

面對疑問,王中磊直言:「電影市場應該是很多種類型所組成,每天都是氣勢恢弘,都是滷肉也受不了,而吃了一個月的清粥小菜,偶爾也想吃吃盛宴,我認為電影市場是這樣的。」

「在我看來電影沒有大小片之分,重要的是,跟電影要表現的格局有關係。我跟徐克導演或許過兩年合作一部小製作成本電影,或許不是走視覺的,而是走情感的,我也覺得那叫大片。」王中磊很清楚,成本、觀眾、票房要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不是砸錢就一定能做出市場所定義的大片,「或許很多人對大片定義是資本、卡司,但我們不會為了花錢而花錢,而是根據電影表現內容。」

他同時提出另一種見解:「市場中,大片可能僅出現二十部,兩部賺錢、十部持平,八部虧掉,相對來說,有十二部是安全的。但,小成本一年可能拍了四百部,但僅有十部成功。相對來說,大片投資勝算比例也就大,小投資的片子反而風險大。」

重效益!廣告非亂槍打鳥聚焦最紅節目引爆話題性

創新式行銷,則是王中磊懂花錢第三步。他表示,《狄仁傑》屬視覺大片,為讓觀眾感受視覺震撼,決定以電視廣告為主打行銷牌,但中國電視台頻道上百個,亂槍打鳥,投注經費可能得花掉人民幣上億元。

「要聚焦,」他透露,上映前一個月,選定收視最高、討論度最強的《中國好聲音》以及《快樂男聲》總決賽兩個節目,每節廣告播放十五秒,試圖先行強化觀眾印象。

很多電影製片花了廣告費,就等著電影上檔,但他不是,他還要從廣告效益中擠出第二層的話題討論度,以製造電影宣傳的延續性。

華誼兄弟在中國電影的發展路上,一向是商業或行銷模式「第一次」領頭羊,例如是中國第一個用版權融資的公司。這次也不例外,花上人民幣一千五百萬元費用,正是為爭取第一個上電視宣傳電影的「話題權」。果然,電影還沒上映,娛樂雜誌討論紛紛,連帶財經雜誌也開始關注。

一直挑戰自己創作極限的徐克表示,拍這部電影,「對我個人來說,希望每拍一部就可以解決一些困難。我盡量把電影拍好,站在觀看利基上,隨著時代變而變,不要重複,也不能離太遠,必須很誠意的跟觀眾分享一個故事,如果很忠於自己,至少自己那一關過了,而不是自己不喜歡,還拚命討好市場,那是給自己找理由。這是電影人要有的態度。」

從上映以來開出的票房來看,王中磊和徐克這次的合作,都克服了彼此心中的那座山。

一九九四年成立以來,華誼兄弟從一家小電影製作公司,逐一垂直整合劇本內容、藝人經紀、製作到戲院建置的上下游產業鏈,同時橫向設立音樂、廣告公司,還跨足電視,紅遍中國的《蝸居》即該公司出品。

「這兩年做比較多是購併,網路遊戲和動漫公司。今年也併了一家手機公司,公告正等待批准。」王中磊表示,相關電影主題公園也正在建造中。努力擺脫對個別大明星的依賴,全產業擴張是華誼近年來主要策略。

二○一二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近人民幣一百七十一億元,其中華誼兄弟占了一二%,在上百家電影公司獨占鼇頭;今年截至九月底,已經超過人民幣十七億元,全年上看人民幣三十億元並非難事。花錢,人人都會,但是懂得如何花錢,則是華誼兄弟成為最後贏家的真本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41

科技廠小工頭賺1000萬的股市創富日記 賺一倍的股票 這樣挑(128-135)

2014-03-10  TWM
 
 

 

一張A4的白紙能做什麼?能有多少用處?

不要小看一張白紙的力量,因為,一張白紙能幫助一個月領40K的年輕人,在33歲前存下一千萬元;也能使一個31歲的上班族,在買車、買房、生子之後,還有350萬元的投資部位。

善用一張白紙,它可以成為投資理財的聚寶盆;不懂利用它,它終將被揉掉,成為一文不值的垃圾。

是垃圾還是聚寶盆,就看你能不能把一張白紙變成「投資檢查表」。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蔡曜蓮三十三歲的林威岐出身小康家庭,逢甲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的他,學歷平凡;出社會後,在數家科技大廠熬了近十年,月收入四十K(四萬元),也很平凡。然而,在種種平凡下,林威岐的財富卻很不平凡,他不僅五年前就買下一戶二十幾坪的房子,更是一位操作金額高達千萬元的小實戶。

千萬資產,在有錢人眼中或許不算什麼,但對一個工作經歷逾十年,從初踏入職場的三十三K起薪,熬到如今四十K的平凡上班族,靠著自學投資、靠著投資眼光、靠著中規中矩的風險控管,所累積的財富,在他的世代中,應該可算是優等生了。

《今週刊》先前做過的「台灣青年財富網路大調查」發現,有高達七五%的台灣年輕人,在三十五歲前仍存不到一百萬元(不計算自住房屋價值);而且超過五○%的受訪者,在買了房子的情況下,認為三十五歲前,只要能存到三百萬元以上,就能讓他們感到心滿意足。

林威岐的股票投資操作過程穩健而謹慎,他不做融資財務槓桿,完全以現股進出;應用的財報知識也相當粗淺,甚至不看線形、連盯盤都不用。不過,他所拿出的投資成績單卻令人驚豔,十年前的三十七萬元本金,加上歷年辛苦存下並陸續投入的一四○萬元,竟然滾成如今將近九百萬元,算一算,年均報酬率高達二五%。

信奉股神

沒資金操作時先累積知識

很難想像,林威岐投資如此成功的關鍵,竟是一張白紙上幾個簡單易懂的表格。

「我投資績效爆發性成長,是這近十年的事!」林威岐如是說。他從高中就開始接觸股票投資,第一本接觸的投資書籍是《巴菲特原則》,雖然當時沒有資金操作,但這本書就像一顆種籽深植在他的心中。十年後,這顆種籽終於冒出芽來,並逐漸茁壯成一株秀麗的小樹。

林威岐並不認為,沒有錢的人及早瞭解投資,是在浪費時間。「這就好像不會有人真的會等到要坐入駕駛艙那一刻,才來學怎麼開飛機吧;之前他一定會經過很多訓練與模擬飛行,拿到執照才能開飛機。」「我認為,會不會投資,影響的是整個人生,非得像學開飛機般謹慎。所以,花一點時間,及早學理財與投資,即使學後十年無財可理,卻是一種必要的準備!」抱著這種十年磨一劍的謹慎態度,一直到○五年,也就是林威岐當完兵,剛進入日月光半導體擔任工程師時,才進行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投資:以一○一元的價位買進三張人力銀行龍頭股「一零四」。

就如同一位飛行員在開飛機前,一定會拿著飛行檢查表,一一檢查飛機各部位,以確保飛安;林威岐在做每一筆投資前,也都會用一張檢查表,冷靜而詳細地檢視,以確保投資安全。

檢查「五力」

首度出擊獲利一五二%

林威岐的「投資檢查表」由五個項目構成:一、主力產品是否具高市佔率,因為,高市佔率就代表公司具有競爭優勢。二、產品生命週期要夠長,因為產品如果容易被市場淘汰,公司需要大筆投資,不然就容易出現存貨跌價損失。三、銷售狀況較不具季節性,而且與景氣循環關聯性低,如果符合這項原則,通常代表公司的營運與獲利較為穩定,也較容易預估。四、前三年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平均不低於一五%,這代表公司每利用股東一百元,就能創造出至少十五元的獲利。五、從公司相關訊息推估今年及明年獲利,買進價位不高於本益比的十二.五倍。

一零四當時在興櫃掛牌,又屬於網路股,看似是巴菲特不喜歡的股票類型,但林威岐認為,只要符合上述五個從巴菲特精神萃取出來的投資原則,就不必拘泥於是否非網路股或高科技股。因為,以當時(○五年)的時空背景來看,一零四人力銀行,正是絕佳的價值型投資股票。

首先,檢視一零四是否符合高市佔率。網路求職當時雖剛剛興起,但一零四搶得先機,已經取得超過五○%的台灣市佔率,堪稱是人力銀行的龍頭,故第一項給予九十分的評價。

再來看第二項產品生命週期。「找工作」是社會必要的服務,透過網路求職更是未來趨勢,有逐漸取代報紙求職廣告之勢。景氣好,企業忙著找人才;景氣不好,求職者忙著找工作。找工作、找人才永遠都有一定的需求,因此,林威岐第二項也給予九十分的高分。

至於第三項產品季節性問題,雖然一零四業績有淡旺季之分,旺季落在夏季畢業潮與過年轉職潮,其他月份較淡;「但因為它的季節性是具有規律的,是可以掌握的,所以可以給八十五分。」林威岐分析。

第四項ROE。林威岐是在○五年買進一零四,在可查到的資料,○三年與○四年,一零四的ROE分別高達五七%與六○%,所以在這個項目給滿分一百分。

最後,第五項買進本益比。一零四人力銀行○三年與○四年稅後EPS(每股純益)分別為十一.二元與十.七元,毛利率一直維持在七成以上,稅後淨利率也穩定在二五%以上,又沒有存貨或轉投資損失等問題,在營收一直成長下,預估○五年再賺一個股本也極有機會。一○一元買進,等於以十倍本益比買進,給予買進價位九十五分評價。

經過這張投資檢查表的評估,一零四的總得分為四六○高分,平均分數為九十二分。在林威岐「平均分數高於八十五分,就值得投資」的原則下,高於九十分的投資標的,更是千載難逢的一時之選。

於是,林威岐拿出從大學時期、當兵,以及工作一年的所有積蓄,總計三十六萬元,以一○一.七元的價位買進一零四人力銀行三張股票;經過兩次配息,一年多後,林威岐在○六年十一月,一零四股價漲至二三八.六元全部出脫。這次投資,讓他淨賺五十八萬元,報酬率高達一五二%。

心存僥倖

棄守原則讓他首嘗虧損滋味一零四投資的大獲全勝,雖讓林威岐在心中琢磨多年的投資理論得到印證,但也因為第一次重大投資就成功,就略顯鬆懈。一方面,繼一零四後,他遍尋不到符合五大原則的優良標的;另一方面,也因為急於想趁勝追擊的心態,○六年,他僅從媒體的報導,研判聯發科因中國白牌手機訂單暢旺,業績展望佳,就以二七○元買進,隔年○七年五月,以四六○元賣出,短短半年多的時間,淨賺二十六萬元,報酬率卻高達七四%。

林威岐說,聯發科的成功,完全出於僥倖,「我沒有遵循之前樹立的嚴謹投資原則,賺得糊裡糊塗,不久後,苦果就來了!」「我當時的想法是,只要政府協助高鐵債務重整,高鐵的獲利能力就能大幅改善;獲利能力一旦改善,當時不到十元的價位,就顯得很便宜了。」出於這種僥倖心態,林威岐決定投資高鐵四十張,每股成本約九.八元。「當時位於興櫃的台灣高鐵,成交量異常放大,我認為有心人士知道高鐵有『重要大事』即將發生,想搭順風車賺一筆,搞不好可以複製聯發科的獲利模式。」林威岐回憶說。

林威岐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實現,買進高鐵短短兩個月,高鐵股價重挫二七%,林威岐決定不讓心情七上八下,斷然停損出場,淨虧損十.七萬元。但高鐵與聯發科卻讓他學到兩個極為寶貴的經驗:「第一、投資絕不能心存僥倖,僥倖賺來的錢,最後也一定會莫名其妙地虧去,寧願失去機會,也不要失去鈔票。第二、投資信心的來源,在於嚴謹的挑股方法以及嚴格的進出紀律,聯發科雖有賺,但每天心驚膽跳,付出的心理與時間成本也不少,要兼顧工作與投資,必須回歸單純,嚴格奉守五力投資法。」

風險控管

「慢慢買」不隨大盤起舞

有了這個覺悟後,不久後,財富就來敲門了!○八年金融海嘯,股市崩盤,林威岐平常研究、蒐羅的口袋好股名單,往往卡在最後一關──「投資力」,而苦苦沒有出手的機會。以他最喜歡的口袋股之一:中興保全(簡稱中保)來說,前四力的平均分數雖然高於九十分,但因價格來不到理想價位,而作壁上觀。

○八年年中,中保跌至六十元以下,林威岐開始分批買進,這次買進時間長達兩年多,累積總投入金額一七二萬元。「我不想一次就買完,是因為我想邊買邊觀察,觀察它的營收、季報、公司的發言等,有沒有在合理的軌道上進行。」林威岐解釋說。

「只要我認定價格低於價值,我就開始慢慢買,就像當時的中保;我認為以當時過去三年(○五至○七年)平均稅後EPS四.八元乘以十二.五倍,即六十元以下,就具有長期投資價值。我每個月買一、兩張,曾買到股價破四十元,也曾買在股價再回升至六十元,兩年多來平均買進成本為四十九.四元。

「這種U字型的慢慢買法,一方面讓我有抽腿空間,如果看錯須撤退資金,比較砍得下手;另一方面則可培養我不躁進的修為,這點特質對價值投資者很重要!」事實上,中保曾在○七年股價來到六十元以下,達到林威岐設定的買點。林威岐表示,當時他不急著買,主要有一條他奉行不悖的原則:大盤太熱也不買!他進一步解釋,台股上市公司總體平均股價淨值比如果來到二以上,通常對應加權指數在九千五百點以上,他最多投入兩成的資金。當時,他手上已經有聯發科,佔去當時操作資金兩百多萬元的兩成,「如果因為見獵心喜,又買了中保,就破壞我自己設定的風險控管原則,所以我決定忍痛放棄中保!」○八年七月,林威岐開始買中保時,大盤本益比來到一.五以下,加權指數來到七千點,是他設定資金可以投入五成的程度。○九年底,指數跌破四千點,上市公司整體股價淨值比來到一倍,更是林威岐設定投入資金可到一○○%的程度;所以他一路加碼,直到指數彈回到八千點以上,他基於整體風險控管減碼中保。隨著中保本益比走高與大盤指數走高,出脫的行動一直持續到一三年一月。這一次的投資,讓林威岐光在中保就賺了九十三.七萬元,報酬率達五七%。

中保成功的投資經驗,讓林威岐的五力操作法成熟度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八年的恆義、○九年的川湖與崑鼎、一○年的穩懋、一一年的台灣大車隊、一二年的惠普與第二次介入恆義、一三年的F-鮮活等投資,林威岐締造出無敗績的完美投資紀錄。

嚴守紀律

即使偶爾誤判也不致大傷

難能可貴的是,過去幾年投資一帆風順,林威岐依舊謹守「慢慢買」,而且依循大盤股價淨值比調節投資水位的原則。過去三年,大盤總體股價淨值比一直維持在一.六至一.八倍,加權指數始終在八千點與九千點間窄幅震盪,林威岐最多只動用四成的資金,即約二至三百萬元不等的資金,三年來卻依然創下逾二四○萬元的淨利。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已臻至爐火純青的五力操作法,即使誤判情勢,往往還能獲利出場,相當不可思議。一二年,林威岐著眼恆義將擴產二○%,認為獲利有提升空間,第二次介入投資;豈料買進一年後,恆義新產能加入營運,營收卻未見成長。經從媒體瞭解,恆義擴產是為瞭解決長年的加班問題,對提升營收根本無助益;但這個「誤會」最後導致林威岐「認錯」,賣出持股,仍在恆義賺進二五%,總計二十一.五萬元。

對此,林威岐解釋,「五力選股法」難免看走眼,但基本上能雀屏中選的,都是體質良好,產業前景也不錯的公司;加上謹守本益比十二.五倍以下買進,買進價位低就已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即使誤判情勢,也不致大傷,反而常以小利出場。

白天,林威岐是盡職的工程師;下班後,他從財經網站、財經雜誌找線索,再一檔檔地深入研究。現在的他,每天花在投資功課的時間已剩下約一個小時,其餘公餘時間都用在學習外文、充實本業知識,或練習他最喜歡的運動──網球。

三十三歲,林威岐在財富上已經站穩了腳步,少了金錢的限制,讓他得以更專心工作,過更多彩多姿的人生。「即使你的錢很少、膽子很小、時間也不多,但只要找對方法,秉持紀律與信心去投資,我相信,四十歲,頂多五十歲前,你可以不必為錢煩惱!」身材削瘦,有著憨厚、溫暖笑容的林威岐,如此勸勉著同輩的年輕人。

努力上班也認真投資 10年累積千萬──林威岐歷年投資大事紀與報酬率大盤漲跌 投資報酬率 累積資金22歲(2003年) 30.6% 5.7%37萬23歲(04年) 1.6% 39% 59萬24歲(05年) 6.7% 68.5% 119萬25歲(06年) 19.5% 38% 208萬一零四 獲利58萬元26歲(07年) 8.7% 13.3% 259萬 聯發科 獲利26萬元27歲(08年) -46% -4.1% 292萬中保、恆義與川湖總計 獲利170萬元在林口買房28歲(09年) 78.3% 41.9% 442萬29歲(10年) 9.6% 13.6%503萬 崑鼎+穩懋 獲利92.8萬元30歲(11年) -21.4% 1.2% 508萬 台灣大車隊 獲利67萬元31歲(12年) 9.1%34.6% 685萬 惠普與恆義 獲利97萬元32歲(13年) 11.8% 25.3% 858萬 F-鮮活與鉅邁 獲利72萬元33歲(14年) ─ ─ 1000萬 F-再生帳面 獲利20萬元 加上房產增值,資產保守估計超過1000萬元註1:僅列出獲利20萬元以上重大投資項目,10年來投入約180萬元本金,股市獲利約700多萬元註2:黃色數字代表操作績效遠勝大盤

林威岐

出生:1981年

經歷:日月光、洋華光電、穩懋半導體工程師學歷:逢甲大學工業工程系靠「五力」檢查表 找出被低估價值型股票──林威岐的選股評分標準

1.競爭力

產品市佔率愈高,代表企業愈有競爭力,也享有較高利潤。

給分標準

□ 獨佔給100分

□ 寡佔給90分

□ 完全競爭但市佔率最高者給70~80分

2.產品力

產品週期長,不容易被市場淘汰,不須常開發新產品。

給分標準

□ 3C電子產品給60分□ 電子零組件給75~80分□ 民生必需品或勞務給 80~100分

3.穩定力

受季節性或景氣循環影響愈低愈好,穩定力高,也比較容易估出企業價值。

給分標準

□ 完全不受影響給90~100分□ 受影響但有規則可循給80~90分□ 受影響,但不容易掌握給80分以下

4.賺錢力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過去三年平均至少15%。

給分標準

□ ROE大於15%,小於25%給80~90分□ 25%~35%給90~95分□ 高於35%給100分

5.投資力

在股價低於本益比12.5倍時買進,試著自估今年或明年稅後EPS,算出本益比。

給分標準

□ 10~12.5倍買進給85~90分□ 10倍以下買進給95~100分

個股五力平均分數

85分以上者值得投資

90分以上值得用力投資

實戰案例1.惠普(8424)投資行動:買入均價29.9元,獲利63% 資時間:2012年8月~2013年5月競爭力:台灣矽酸鈣板龍頭廠,國內市佔率20%,為龍頭公司。台灣矽酸鈣板約35%來自進口,中國低價產品為潛在威脅。 85分產品力:矽酸鈣板具有優良防火、防潮、隔音、防蟲蛀、耐久性,是一種優良建材。95分穩定力:惠普營收中,新建房屋佔50%,裝修佔50%。每季營收落差小,營收穩定。90分賺錢力:09~11年,年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高達25%,毛利率20%以上,而且毛利率有走高之勢,顯示其有價格主導地位。95分投資力:上興櫃時,注意到當時股價約30元出頭。11年EPS為3元,預估12年將有3.5元,本益比僅10倍。 100分

五力平均得分:93分

資金控管:2012年8月加權指數來到7400點,大盤淨值比落在1.5倍,可投入現有資金5成。(投入金額:120萬)實戰案例2.F-再生(1337)投資行動:買入均價81元,帳面獲利12.3% 投資時間:2012年9月迄今競爭力:中國第一大EVA(醋酸乙烯共聚物)。這個產業光在中國就有數百家公司。但F-再生是規模最大的公司,市佔率6%,具有規模經濟與高市佔率的成本競爭優勢。 75分產品力:利用各種塑膠的下腳料製成鞋底、行李箱、玩具等包材產品,用途廣泛,又符合廢物利用的環保原則。90分穩定力:隨著產能擴充,每季營收呈逐季成長,顯示產品跌價壓力不大。每季獲利平均,沒有淡旺季之別。90分賺錢力:11年ROE為29%,12年為22.6%,下滑主因是保留盈餘增加與股本增加。90分投資力:在12年9月注意到這檔股票,當時價格80元出頭。以11年EPS9.3元計算,本益比不到10倍,預估13年EPS也將達8.5元左右。100分

五力平均得分:89分

資金控管:2012年9月大盤來到7400點,大盤淨值比1.5倍,可投入5成基金。 (投入金額:140萬)「倒金字塔」資金控管法 調節部位──林威岐根據股價淨值比與加權指數決定投資比重

資金投入比重

90%以上 整體股價淨值比:1以下 加權指數:5000點以下70%~90% 整體股價淨值比:1~1.2加權指數:5000~6000點50%~70% 整體股價淨值比:1.3~1.4 加權指數:6000~7000點40%~50%整體股價淨值比:1.5~1.6 加權指數:7000~8000點20%~30% 整體股價淨值比:1.7~1.8加權指數:8000~9000點10%以下 整體股價淨值比:2以上 加權指數:10000點以上註:整體股價淨值比依據證交所每月公佈的上市公司數據

整理: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