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兩公子變左右手寶哥哥想交棒退休 李華華

2009-08-26  AD






 

本港藍籌銀行股東亞(023),噚日終於公佈咗業績,經過一輪高層大換班後,噚日首度整整齊齊、總動員會見傳媒同埋分析員,至於今年已屆70高齡嘅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就繼續坐鎮,暫未言退,初試啼聲嘅就有現任總經理兼集團財務總監鄭則民。

董事會叫做多兩三年

寶 哥哥喺短短一個鐘都唔夠嘅業績發佈會上,一時玩電話,一時又想昏昏欲睡,台下財記都忍唔住關心一吓寶哥哥幾時退下來,由兩位公子正式接棒。寶哥哥笑笑口咁 話,其實自己好想快啲退休,「董事會叫我做多兩、三年,等個市好番啲先,多謝董事會留我。」佢仲希望東亞成為「unbeatable bank (打不垮的銀行)in Hong Kong」。業績會上,兩位李家公子,民橋(Adrian)、民斌(Brian)成為寶哥哥左右手,對台下提問應答如流。當聽到有傳媒問寶哥哥幾時退下火 線,二公子Brian隨即衝口而出:「退完可以出返嚟!」相信寶哥哥聽完之後一定覺得好窩心,二公子反應咁快,又同大公子一齊拍住上,仲有另外兩位副行政 總裁李繼昌同埋唐漢城傍實,寶哥哥應該對日後交棒有信心啦!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3

國美電子商務網站上線 左右互搏不迴避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21/2303748.shtml

  在收購家電B2C網站庫巴網5個月後,國美正式進入「左右互搏」階段。
昨日(4月20日),在推遲近一個月的時間後,國美集團宣佈旗下電子商務網站(以下簡稱國美電商)正式上線,國美電商在發展初期將享受國美電器在供應和採購上的價格優惠。
國美電商總經理韓德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美電商的信息化系統可以滿足年200億元的銷售規模,對這個量級的需求,我們完全可以從容應對。」
國美總裁王俊洲則放出豪言,「做國美電商的目的一是要滿足消費者網上購物的需求;二是要實現盈利,回報投資者。我們的預期是兩三年實現盈利,成為行業領導者。」
「不迴避雙方的競爭」
在國美線下實體店開始大肆擴張的同時,國美的線上渠道也開始正式佈局。
與去年11月出資4800萬元收購庫巴網80%的股份不同,此次國美電商是由國美電器控股的全資子公司,其準備時間持續了近一年。
國美電商總經理韓德鵬在接受記者時表示,網站的運營主體為「新銳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於2010年成立,註冊資本5000萬元,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未來資本規模也會相應增大。」
始終如一的低價商品採購能力、及時送達的物流配送能力和貫穿各個環節的信息系統能力,是支撐國美電子商務未來長足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韓德鵬表示,國美 電子商務採用集團聯合採購與獨立採購相結合的方式,集團每年超1000億元的採購規模可以保障產品的低價,獨立採購將有效保證產品的多樣性。「這就是說, 國美電商可以在兩個採購平台當中『擇優』而取,因此比一般的B2C家電平台更有價格優勢。」
「當然,在國美電商上線初期,我們還需要集團給予更多幫助,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韓德鵬進一步解釋。
王俊洲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集團每年的採購規模已超過1000億元,「我們的議價能力遠比一個百億採購規模的企業要強,這是國美做電子商務的優勢。」
對國美於5個月前宣佈控股的庫巴網,王俊洲直言,「不迴避雙方的競爭。」
「從經營的角度上講,我們希望庫巴網和國美離得更遠,當然我們肯定會在商品供應上給予庫巴幫助。」王俊洲表示,「兩家B2C平台並不會成為國美的負擔,他們都會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條件允許,我們不排除再建一個電子商務平台的可能性。」
三年成為B2C行業領跑者?
在傳統實體店上保持領先的國美,希望在新興渠道上再造一個國美。
在3月28日的國美2010年業績說明會上,國美董事長張大中對國美的5年規劃作出調整,電子商務就是其中之一。
記者查閱相關統計數據發現,過去五年國內網購規模暴增了22倍,到2010年已達4500多億元,其中數碼家電佔比達10.35%,銷售額突破400億元。
在電子商務領域比國美先行一步的蘇寧電器,已開始大規模擴張。蘇寧電器旗下的蘇寧易購從傳統家電、3C類產品,拓展到百貨產品、日化用品、圖書等品類的綜合銷售上,逐漸發展成為綜合性的電子商務平台,去年銷售規模達到20億元。
蘇寧總裁金明此前表示,鑑於電子商務的發展形勢及蘇寧的自身優勢,他們將蘇寧易購今年的銷售目標定為80億元。
王俊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美之所以要拿出資源來經營國美電商,主要是希望在滿足消費者網上消費需要的同時,也能夠盡快實現盈利,給予投資者更多的回報。
「電子商務的本質並不是將產品轉移到網上去銷售,而是要探索一種虛實相融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的本質不在『電子』,而在於『商務』;其競爭力不在於 『網店』,而在於 『供需鏈』,國美肯定有這個能力。」王俊洲告訴記者。
王俊洲表示,目前還不便透露國美電商今年的銷售目標,「但是,我們的目標就是在電子商務這個高毛利的行業中,經過3年的努力成為消費電子B2C中的領跑者,使國美電商三五年之內的營業收入佔到集團收入的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3

執掌兩大獲利金雞母 楊超左右攻防 領戴爾廝殺大中華市場

2012-03-26  TWM



戴爾大中華區總裁楊超,踏進PC產業不到四年,卻以空降新秀之姿,穩坐大中華區總裁之位;在全球第三大PC廠戴爾的關鍵期,他更讓邁克.戴爾將大陸及商用 PC兩大獲利金雞母,全押寶在他身上。

撰文‧賴筱凡

說話有條不紊,聲音鏗鏘有力,一個四十七歲的華人,進到筆記型電腦(NB)領域僅四年不到時間,卻有辦法讓全球第三大NB廠戴爾董事長邁克.戴爾 (Michael Dell)將兩大獲利金雞母,押寶在他身上,他是戴爾大中華區總裁楊超。

當大陸PC一年出貨量達到三.六八億台之際,全球PC業者無不在大陸市場布下重兵,戴爾也不例外。二○○七年邁克.戴爾回任執行長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 是打破戴爾引以為傲的「直效行銷」,不再只靠電話、網路行銷,開始在大陸建立實體通路,當時,戴爾找來剛離開摩托羅拉的楊超,把大陸通路布建的重責大任交 給了他。

另一方面,當全球消費型PC成長因平板電腦而受挫,商用PC成了各大PC廠搶進的關鍵戰場,身為商用PC龍頭的戴爾,搶市占率自是不手軟。連續兩年大舉購 併十二家公司,強化戴爾商用PC的服務,而這十二個購併案都出自楊超手裡。

左攻消費市場據點戰

從無到有 一年打通大陸通路大陸市場固然舉足輕重,商用PC坐擁高毛利,邁克.戴爾深諳這兩大市場的重要性,然而,他卻選擇將兩大獲利金雞母,都交給楊超,「確實, 很少有人同時扛這兩大塊市場。」楊超不好意思地說。

不過,他也沒讓邁克.戴爾失望,去年戴爾營收六二一億美元,光是楊超領軍的商用PC部門,就占近三成,達一八六億美元,他掌管的大中華區市場,更以營收成 長達一五%,傲視其他地區。到底楊超有什麼本事,能讓邁克.戴爾將兩大獲利金雞全擺在他的手裡?

楊超轉進PC市場前,有十三年時間都在摩托羅拉,做了十年的商用市場,接著三年踏進競爭更劇烈的消費市場。在楊超進入戴爾前,他在PC市場的經驗值,幾乎 是零,但這不是他的包袱,反成他的助力。

那一年,邁克.戴爾回鍋執行長,面對惠普強勢壓境,讓戴爾失去全球PC龍頭寶座,他看到了﹁直效行銷﹂的瓶頸,也很清楚,若想重返榮耀,勢必得強化實體通 路,因此他給楊超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建立大陸通路。

楊超先是在上海等關鍵大城市開起戴爾旗艦店,他還要沿海城市的核心消費區都有戴爾的通路,於是找上當年通路遍地開花的百腦匯,百腦匯裡頭最顯眼的櫃位在哪 裡,戴爾的櫃位就設在哪裡。

靠著楊超過去操作手機市場的經驗,他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就讓戴爾大陸通路據點,從無到超過一千家。「他的執行力非常強,他不多話,但決定要做就會做到 底。」業內人士透露,楊超的執行力光看戴爾大陸通路據點數的暴衝,就見微知著。

○八年戴爾的零售據點超過兩千家,○九年更一舉衝上六千家,根據市調機構IDC的統計,那一年戴爾的大陸市占率是八.三%,年增率一一○%,而戴爾在大陸 賣出的電腦,超過一半都是來自實體通路。

楊超在大陸市場的戰功彪炳,邁克.戴爾看到了。○九年,楊超以不到兩年的新秀之姿,坐上戴爾大中華區總裁,同一年,邁克.戴爾又交給了他一項新任務:出掌 戴爾商用PC事業群的負責人。

右打商用PC拚服務

滿意度成績效 增加黏著度那是金融海嘯剛逐步遠颺的時候,受到經濟不景氣的衝擊,消費PC市場也面臨買氣急凍。那一年,宏碁已經追上戴爾腳步,成為全球第二大PC廠,戴 爾還沒從惠普手上拿回龍頭桂冠,反倒還被宏碁追了上來,轉型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我們很清楚,戴爾的強項在商用PC,這是我們不能放的根本。」楊超內心明白,邁克.戴爾這次給他的功課,除了要他攻,也要會守。所以,近兩年戴爾積極投 注資源到商用PC市場,去年更將對外購併重點擺在商用PC,「就是希望強化我們在商用PC的服務。」此外,為了讓戴爾上自主管、下至員工,都一致認知到客 戶滿意度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的績效獎金,全都掌握在客戶手上。」楊超笑著說,尤其在商用市場,客戶多半是大型企業,一張訂單動輒百萬、千萬元,誰有能 力留住客戶,誰就能在商用市場稱霸。

更何況,隨著蘋果強力分食消費市場,幾乎打得所有PC品牌都低頭,毛利相對高的商用市場,成了另類的救贖。

楊超比誰都了解,如果消費市場打的是游擊戰,商用市場就是持久戰,「所以我們有二十四小時服務,提供多元通路,服務要比別人更完整,基礎建設更健全,我們 希望客戶的所有需求,戴爾一次都能滿足。」問楊超為何能屢屢獲得邁克.戴爾的重用?楊超難得幽默:「應該不會是我的(英文)名字也叫邁克吧?」但肯定的 是,在戴爾轉型的關鍵期,邁克.戴爾將兩大獲利金雞母都交給楊超,他能否再次立戰功,將是戴爾轉型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楊超

出生:1965年

現職:戴爾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經歷:摩托羅拉銷售及服務副總裁學歷: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60

大衛安洪單挑庫克 搶食四兆元現金部位左右蘋果股東會的華爾街空頭總司令

2013-03-18  TWM
 
 

 

蘋果電腦高達四.○八兆新台幣的巨額現金部位,是當今世界上擁有現金最多的公司。

大股東「華爾街首席空頭大師」安洪要求滿手現金的蘋果,應該發放更多現金回饋股東,一方面控告蘋果與執行長庫克獲得勝訴,另方面卻又花大錢買進蘋果股票,讓庫克好為難。

撰文‧乾隆來

蘋果公司在今年二月二十七日召開年度股東大會,《彭博商業周刊》以非常奇特的語氣報導:「已經連續兩年,蘋果公司的股東會都被一個無法出席的人所左右。」去年是剛剛過世的賈伯斯,今年則是直接槓上現任執行長庫克的華爾街空頭大師大衛安洪(David Einhorn)。

二月,安洪把蘋果公司與執行長庫克一狀告上美國紐約曼哈頓聯邦法院,而且不到兩個禮拜,聯邦法院就判決蘋果敗訴,成了少數蘋果敗訴的案例,讓蘋果強悍的法務部門滿臉豆花。

迫蘋果分錢給股東

而安洪公開提案,要求蘋果增發「穩定配發高現金股息的特別股(Preferred Shares,媒體戲稱為iPrefs)」,以提高對股東的回報,更成為今年蘋果股東會上最被關注的焦點。

股東會中,投資人照章行事通過對現有董事會的續任,執行長庫克獲得超過出席股東九九%的支持。但是,會場內最被熱烈討論的,卻是蘋果如何積極處理高達四兆多新台幣的現金部位。

彭博資訊報導說,「即使不贊同安洪所提iPrefs的股東,也支持他繼續高調地向公司管理層挑戰。」連支持庫克的加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經理人,都在推特上表達:「我們支持安洪關於資本重新配置(capital reallocation)的想法,前提是所有蘋果的股東都必須被一視同仁。」預測次貸危機 放空雷曼兄弟現年四十四歲的安洪,是在二○○八年金融海嘯一戰成名。

他從○七年七月就大聲疾呼,雷曼兄弟握有太多低流動性的房地產相關資產。他認為次貸風暴即將爆發,而火速辭去新世紀房貸金融公司的董事席位,更將自己創設的綠光資本公司(Greenlight Capital)資金部位,全數用來放空雷曼兄弟以及金融股。

○八年九月雷曼兄弟破產,當時不到四十歲的安洪幫客戶大賺二十億美元,成為被媒體瘋狂追逐、華爾街最年輕的投資大師。

安洪的綠光資本目前掌管六十三億美元(約一八七○.二億新台幣)投資部位,被市場歸類為對沖基金;去年更因為大力放空綠山咖啡(Green Mountain Coffee Roaster),把綠光咖啡的股價從一○七美元,一路摜壓到跌破四十五美元,再度為他奠定華爾街「首席空頭大師」的稱號。

安洪,的確是年輕一代傑出對沖大師中的佼佼者。一九九一年,他從康乃爾大學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就投入華爾街,五年之後,他創設綠光資本,從九十萬美元開始自己的投資事業。與今天掌管六十三億美元相較,安洪在短短十七年的時間,讓公司管理資產規模成長七千倍!

這樣的成績不是靠運氣,而是驚人的戰鬥力。

安洪在○二年發現一家行徑詭異的投資公司:聯合資本(Allied Capital),這家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旗下轉投資了一二○家企業,負責人是軍人出身,還曾經做過特勤殺手的老兵。

安洪在研究這家公司的時候,遭到監聽、跟監、騷擾,以及美國證管會的特別關照,劇情猶如好萊塢電影的真實版。

安洪把聯合資本所投資超過一二○家的公司徹底翻過一遍,揭開了聯合資本以表面的投資活動,實際上壓榨被投資者,以及千奇百怪的作帳手法,統統鉅細靡遺地揭露出來。

他與聯合資本生死纏鬥了六年,打死不退,最後還出了一本《一路騙到底》(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的專書。他在書上寫說:「主管機關只會在投資人的錢都被騙光之後,才來清理詐騙案件;但是當上市公司進行詐欺的發展過程中,主管機關卻總是視若無睹。」從聯合資本、雷曼兄弟到今天的蘋果公司,看得出安洪善於尋找市場最關注的議題,以快速且深入的研究,發掘問題;一旦問題被他抓到,他就拉高分貝、運用媒體凸顯問題,並且吸引大量市場跟隨者。

在股市,高舉「維護股東權益」大旗的職業股東從來不缺,但是能夠像他那樣精準操作,卻極為罕見。

槓上庫克卻大買蘋果股票

安洪還有一個特異功能,他是撲克牌高手。去年,他在撲克世界大賽贏得第三名,獲得獎金超過四三○萬美元(約逾一.二七億新台幣)。之前,他也曾經在不同的撲克大賽中得獎;新聞報導說,安洪記憶力與賭性堅強,是他令人難以忘懷的牌風。

空頭大師看上蘋果電腦,加上蘋果股價過去半年大跌四○%。「安洪vs.庫克」,飄出濃濃的血腥味,立刻成為華爾街嗜血媒體瘋狂追逐的焦點。

不過,請別緊張,空頭大師安洪這回不作空,他看好蘋果的未來,而且一口氣就將管理資產的十分之一、超過七.五億美元(二二二.六四億新台幣)的資產,壓寶在蘋果。

安洪第一次買進蘋果,是在一○年下半年,當時揭露的平均成本是二四八美元。

去年九月,蘋果股價從歷史高點七○五美元開始重挫,安洪卻越買越多。如今他已經持有一三○萬股,平均成本五七七美元,與目前四三○美元的市價相比,投入二二五億新台幣的持股成本,已經出現二五%的帳面虧損。但是安洪仍舊抱持打死不退的精神,越低越買,表面上與庫克對決,實質上卻以真金白銀支持蘋果團隊。

安洪大力買進蘋果,就著眼在蘋果公司帳上高達一三七一億美元、相當於四.○八兆新台幣的巨額現金部位。

蘋果開始願意傾聽股東心聲蘋果電腦是當今世界上持有最多現金的公司,財報上也顯示,這筆巨額的現金報酬率很低,全年只略高於一%;而且,現金部位還在繼續增長,估計每年現金增加會超過二百億美元,堪稱是現代跨國企業的奇蹟之一。

相較於一貫鄙視華爾街的賈伯斯,庫克當上執行長之後,對華爾街的投資人溫和許多。基金經理人集體拜訪蘋果公司,庫克偶爾會悄悄走進會議室,出乎意料地親自做簡報、回答問題。

庫克也願意傾聽投資人的心聲,開始按季發放每股二.六五美元的現金股息;換算起來,投資人持有蘋果一年可以領到每股十.六美元現金股息。以目前每股四三○美元的股價計算,股息殖利率有二.五%,比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平均值二.一%還好。

庫克還在股東大會上,花了不少時間解釋公司對一三七一億美元現金部位的處理原則。

庫克說,這一千多億美元現金,有九百四十多億美元都在國外,如果要匯回美國,必須繳交三五%的稅金;蘋果去年非常積極地投資在新創產品,資本投資金額高達一百億美元;今年在研發、新產品、供應鏈等領域上,還要再投入一百億美元。

當然,蘋果去年股東會已經宣布,將持續三年、每年花費一百億美元在發放現金股息與回購庫藏股。這與賈伯斯時代相比較,已經非常積極回應股東的期望了。

在庫克與安洪的針鋒對決中,股神巴菲特也進場「讚聲」。

巴菲特日前接受財經電視台CNBC的專訪,建議庫克「忽略安洪的干擾」。巴菲特說,「庫克必須專注於創造公司未來五到十年的長期價值,不能靠關注股價天天的漲跌來經營公司。」專注於公司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這不正是逝去的賈伯斯所立下的典範?但是,大家不也批評賈伯斯視股東為無物?而庫克上任之後,股價從五百美元大漲到七百美元,不也是因為庫克正面回應華爾街的要求?

安洪一面對庫克叫陣,另一面卻又砸下二百多億美元白花花的鈔票支持庫克。面對這樣亦敵亦友的對手,庫克又怎麼能輕描淡寫地「忽略安洪的干擾?」蘋果的執行長,真難當!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大衛安洪

出生:1968年

現職:綠光資本共同創辦人暨基金經理人學歷:美國康乃爾大學政府學系學士經歷:Donaldso, Lufkin & Jenrette(DLJ)企業財務分析師、Siegler, Collery & Co.投資分析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49

新浪三次併購與被併購,為何總能左右中國互聯網的格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418.html

第一次,盛大收購新浪,最大門戶+最大網遊公司的超級想像力

2005年2月19日,不甘心只做遊戲的盛大宣佈盛大及其控股的地平線媒體有限公司,斥資2.3億美元,通過公開股票市場交易收購了新浪網公司(Nasdaq:SINA)大約19.5%的已發行普通股。盛大成新浪第一大股東,此前新浪最大的股東四通公司的持股量也不過4.96%。此次併購的目的是為了將新聞資訊、網絡遊戲、休閒遊戲等數字娛樂內容全部植入盛大的數字家庭,實施盛大公司的數字家庭娛樂戰略。

當時整個中國互聯網最賺錢的模式是廣告、SP和遊戲,新浪、盛大都又正當年,什麼社交、電商、視頻都還比較弱小,移動互聯網更稚嫩。如果盛大收購新浪成功,那麼將可能誕生中國互聯網史上市值最高的企業(廣告+遊戲),一舉改變中國互聯網產業格局。

但當時還是中國第一門戶,靠著無線和廣告業務在中國互聯網呼風喚雨的新浪,自然不把以遊戲發家的盛大放在眼裡,那會新浪管理層的心態可是有點「驕傲」。

於是,十幾個小時之後,時任新浪網CEO的汪延給員工的一封信中一再強調:「雖然盛大已經成為新浪目前的第一大股東,但它並沒有任何法律或實際意義上的控股權或控制權。盛大沒有控制我們的董事會和管理層,我們的高層管理人員(包括曹國偉和我自己),也從未在盛大購買我們的股票前夕拋售過股票或期權……我們每一個員工都應該只有一個信息要傳遞:新浪沒有變。」

2月22日,新浪正式宣佈啟動「股東購股權計劃」(俗稱「毒丸計劃」)。按照該計劃,盛大如果試圖繼續擴大新浪股份,將付出超過每股150美元的代價。基本上扼殺了盛大進一步增持新浪股票進而收購控制新浪的企圖。

後來盛大花巨資打造的「盒子」在市場上遭冷遇,巨額研發費用打「水漂」,盛大的數字家庭娛樂戰略宣告失敗。之後,盛大對新浪股票的收購轉變為純粹的投資。

2006年11月,盛大向花旗環球金融轉讓370萬股新浪股票,作價9910萬美元,並使盛大所持新浪股份減至11.4%。2007年2月,盛大再度出售400萬股新浪股票給花旗環球金融,作價1.296億美元。該交易結束後,盛大仍持有新浪股票210萬股。而今年5月,盛大把剩下的全部210萬股新浪股票出售,作價7650萬美元。至此,盛大公司不再擁有新浪股份。在三次拋售中,總價為3.05億美元,減去當初收購共花費的2.3億美元,盛大獲益超過7000萬美元。

第二次,無奈的新浪擬併購分眾傳媒戶外廣告業務,壟斷新媒體廣告,把媒體基因進行到底

2008年12月22日晚,新浪和分眾傳媒集團宣佈雙方達成協議,新浪將合併分眾旗下的戶外數字廣告業務。新浪CEO曹國偉認為,兩家公司的合併將形成中國最大的佔主導市場的新媒體廣告企業。新浪有許多網絡用戶,分眾傳媒、目標傳媒(Target Media)和框架傳媒也有許多用戶。兩家公司將能夠共享用戶資源。而且合併後,新公司將能不限時間、地點為用戶提供內容,不管用戶是在家裡上網,還是在室外。因此能為廣告主提供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新媒體廣告解決方案。

併購分眾戶外廣告業務,應該是新浪管理層「最痛苦時候」的一次無奈之舉。因為2006年之後,門戶行列裡,人們不再言必稱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了,騰訊通過門戶+IM模式強勢崛起,流量很快趕超新浪,成為第一門戶(影響力上還不是)。

網易遊戲本就排第二;搜狐後來也搗騰出一個超強的現金牛業務—暢遊,2008年暢遊遊戲營收已佔了搜狐半壁江山,在新浪宣佈併購分眾傳媒的當時暢遊已在衝刺上市了(2009年4月暢遊上市)。這樣,傳統3大門戶只有新浪這個老大變得最孱弱——只靠廣告業務苦苦支撐,遊戲、社交、視頻等熱門業務一無所獲。要命的是,以網絡廣告為主業的新浪,在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下,營收壓力極大。曹國偉只好橫了心打造「中國最大的新媒體廣告企業」,寄望通過線上線下廣告協同效應來獲取更多溢價。

最終因涉嫌壟斷,商務部不批准,併購不了了之。2009年9月28日,新浪與分眾傳媒同時宣佈,合併交易終止。但同時又宣佈以曹國偉為代表的新浪管理層以約1.8億美元的價格,購入新浪約560萬普通股,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完成管理層持股。這時,新浪微博已內測近1個多月,新浪完成MBO為新浪微博的崛起提供了體制保證。

因禍得福,說的就是曹國偉。

第三次,不同意阿里全資併購或者控股新浪微博,新浪左右猶疑,不甘只做媒體

這次跟阿里談收購,持有新浪微博的新浪和曹國偉是最有底氣的,但也猶疑不定。站在阿里巴巴佈局移動互聯網和社會化電商的角度,阿里巴巴當然希望全資或者控股收購新浪微博,但可以想像,即便新浪一口氣以33億美元賣了新浪微博,剩下的新浪門戶怎麼辦?(搜狐IT也採訪證實阿里確實想全資併購或者控股新浪微博,曹國偉不同意,想讓新浪微博獨立上市)

現在無論是四大還是五大門戶的PC門戶,都因為用戶大量轉向移動端,流量和影響力受到巨大挑戰。「傳統門戶已死」的呼聲早在2012年下半年就比較明顯。為了救自己的命,搜狐和網易都賭新聞客戶端,搜狐新聞客戶端號稱用戶量已過億。

新浪因為有微博,所以押寶在「社會化閱讀」上,推新浪視野;騰訊有微信和微博以及QQ瀏覽器,對新聞客戶端需求沒那麼大。

如果新浪把微博完全賣給或被阿里控股,新浪就不剩下什麼可想像的業務了。那對於2009年實現了MBO的新浪管理層來講,不能接受,新浪微博將來上市會否讓他們獲利更多?畢竟這是一張移動互聯網的重要門票。其實對新浪管理層來說,理想狀態是,新浪形成一個類搜狐的架構:搜狐門戶+暢遊——新浪門戶+新浪微博。

不過如果不跟阿里合作,新浪微博的變現能力又無法提高,眼看著微信一天天做大,新浪管理層有點上火。2012年長達一年的探索已證明,新浪尚沒有除廣告和無線業務外獲取其他新型規模營收(虛擬物品、遊戲和電商)的能力。

所以,談出5.86億美元佔股18%,最後不高於30%的股權比例是比較完滿的結果。它既合乎新浪管理層因新浪微博受微信擠壓,而借阿里入股加強變現能力,提振業界和投資人信心的心理需求,又合乎新浪管理層對新浪微博未來還有「憧憬」的微妙心理——不賣,待價而沽嘛。

如果阿里全資合併新浪微博,阿里+新浪微博與騰訊競爭,未來會否在移動互聯網市場形成兩大寡頭對決格局?難說。但目前這種對阿里來說不咸不淡的架構,對微信影響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45

操縱比特幣,玩弄美聯儲:黑客已經掌握左右市場經濟的力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187.html

Bitcoin價格在筆者寫《兩年成長兩萬倍,最划算的投資- Bitcoin》一文時,「只」有47美元,日前一路狂漲到最高點266美元。

隨著交易價格水漲船高,各大Bitcoin交易平台也相繼受到駭客的DDoS(分散式阻斷)攻擊,導致價格跌蕩。在南北韓局勢緊崩之際,南韓也傳出受到北韓網軍攻擊,經濟損失難以估計。

黑客在狙擊實體經濟上一樣活躍。最近美聯社Twitter 帳號被駭客盜用,發出奧巴馬被炸彈客攻擊受傷的假消息,造成股市瞬間暴跌。當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網絡,網絡攻擊就從無傷大雅的玩笑,轉變為一種實體戰爭,更成為有意者獲取暴利的手段。

黑客從為了好玩到為了獲利,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合作,讓筆者帶讀者一窺這些不為人知的地下經濟活動。

黑客集團的獲利循環

Bitcoin 最高曾可兌266 美金。若以知名的Pizza 指標來看,當年不到500元賣出去的兩塊Pizza,如今已值7千9百8十萬元台幣。駭客集團眼見利益龐大,當然不會放過發財的好機會。

註:每個人對黑客有不一樣的見解,有褒有貶。筆者的重點不是名詞,而是行為,由讀者自行解讀。

不久之後,各大Bitcoin 交易平台都同時發生了嚴重的交易延遲,造成了許多人害怕無法脫手Bitcoin,瘋狂拋售,價格一落​​千丈。這一切正是黑客集團所致。

Bitcoin價格跌宕。圖片來源:Mtgox

黑客集團在價格最高點賣出手中所持有的所有Bitcoin,接著對主要交易平台發動攻擊,讓投機客大量賣出進而讓價格暴跌。此時黑客集團再大量收購被拋售的便宜Bitcoin、停止攻擊,讓交易回穩,等待價格回升時再大量賣出。如此重覆循環來獲取暴利,如下圖:

圖片來源:約翰‧史密斯

黑客攻擊也要成本

但此類的價格操控並非穩賺不賠,因為DDoS攻擊並不是免費的。

常見的DDoS是透過殭屍網絡(Botnet),也就是用惡意程式感染大量一般大眾的電腦,利用這些電腦攻擊。一般殭屍網路出租是以小時計價。規模越大收費越貴。因此殭屍網路的收費就是發動攻擊的成本。

其他操控Bitcoin 的手法還有「短時間送出大量小額交易」等。然而這些手法仍然需要持續花費(手續費)。總之,攻擊需要燒錢,肯定無法持久。

除此之外,狼來了喊太多次,大家終究會習慣,開始認清平台癱瘓只是放羊小孩的把戲。當投機客懂得靜觀其變而非瘋狂拋售,攻擊者很難從中賺到錢。

另外,其它黑客集團的加入會使得狀況難以掌控,因此價格操控還是有相當的風險。黑客手法還在不斷演進中。

好萊塢的黑客太帥了

黑客操控Bitcoin 只是駭客經濟的冰山一角,實際經濟規模遠比你我想像的還要龐大。

好萊塢電影與漫畫常描寫黑客一個人在極短時間內,控制各種重要的設施來摧毀世界。但那種劇情早就落伍了。現實中,這些人是有組織地以獲利為目的進行著地下活動。

會有這樣的落差,是因為這二十年來,黑客的本質有了很大的改變。

從為了好玩到為了獲利

一開始,有一些精通電腦技術的人,為了好玩和證明自己能力競相在網絡上大展身手,以攻破困難的目標為樂。當年資訊安全的概念尚不普及,許多設計也只防君子不防小人。

當時在電腦、網路上交易的資金也相對有限,因此利益不大。那時為了獲利而攻擊的人並不多見。

隨著網絡人口與投入資金的暴增,漸漸地有更多人發現他們的能力可以賺錢。網絡產業的成長同時也帶動了地下經濟的成長,更多的地下商機吸引了更多有天賦的年輕人。由於網路上暱名和無國界的特色,懂得隱藏自己的人被逮到的機率微乎其微,自然有更多人加入黑客的行列。

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合作

原本獨來獨往的黑客們,在獲利的大旗下開始合作。網絡技術的發展也一日千里,不再是一個人可以完全掌握,自然也出現專業分工。

舉例來說,假如你發現一個軟件中的漏洞,利用這個漏洞你可以控制成千上萬的電腦,你會怎麼做?

1.好人:無償告知該軟體廠商

2.回饋:收錢告知該軟體廠商

3.黑客:利用該漏洞來牟利

4.商人:賣給第三者牟利

其中,轉賣給第三者是最方便、獲利高、風險又低的方式。

正因為如此,軟件漏洞的知識交易市場已經相當龐大。買賣的並不只有黑客,還包括政府情資單位、網絡業者、軟件商等。

讀者或許有聽過Google 提供高額獎金,懸賞發現漏洞並獨家回報的人。Google 此舉並不是做慈善事業,而是與地下市場的其他買家們競價。與其讓軟體漏洞被惡意攻擊者買走,不如軟件廠商自己買走。

公開市場的出現代表相當的專業分工。除了軟件漏洞被做為商品販賣,還有很多像是被盜的遊戲帳號、Facebook 帳號、Twitter 帳號、信用卡號碼和個人資料等等,各種市場不勝繁舉。讀者遇到朋友的臉書帳號被用來詐騙,很可能就是從地下市場中被詐騙集團買走的。

恐嚇與勒索:你買不買單?

黑客們也恐嚇與勒索。最近一家線上Bitcoin商店收到了「DDoS incoming unless you pay $5,000」的恐嚇信,意思是「除非你付$5,000美金,否則準備接受攻擊。」信末還附上一張圖片。比較另一家受害者的損失與勒索金的比例。

沒想到,這家Bitcoin 商店不但不付錢,反而懸賞$5,000 美金抓這位攻擊者。換做是你會付錢嗎?我不會。甚至我直接忽略這樣的信件。

因為DDoS 攻擊必須持續燒錢。如果駭客執意發動攻擊,例如攻擊24 小時,規模為每小時100 美金,那麼駭客的成本就是2,400 美金。我方就算遭受到一時的損失,對方也終究會停止燒錢攻擊。整體來說雙輸,兩個傻子互毆一拳,誰也沒得到好處。

如果對方真的要展示攻擊的決心,應該在攻擊的同時勒索。既然沒有,就沒什麼好擔心的,除非對方是為了商業競爭。那往好處想,有人願意花錢攻擊你表示你的網站成功了。

當然,攻擊者也不是愛燒錢的笨蛋,他打的是另外的算盤:只要大量寄恐嚇信,總有一兩個不懂的受害者願意付錢。這樣攻擊者就賺到了,畢竟寄信成本幾乎是零,獲利仍然不斐。

預知市場不如操控市場

操控Bitcoin 市場可以嘗到甜頭,那如果操控現實市場呢?

4月24日,美聯社的Twitter帳號被黑客盜取,發出了奧巴馬因炸彈攻擊而受傷的假消息。消息一出,特別是在波士頓暴炸案的影響噹下,造成道瓊工業指數下跌1個百分點。如下圖所示。

黑客成功地利用假消息,在現實市場中砍出一道深深的缺口。攻擊者如果精準地抓到市場反應,獲利之驚人可想而知。

不過這麼做相當危險,因為有價證卷交易大多有資料可查,暱名性遠不如Bitcoin 交易。過度精準地在這樣的事件中賺取暴利,可能反而會引發相關單位的關注。

這只是個開端,是時候該俱備網絡戰爭的新思維

世界上任何安全措施都有可能被攻破,問題在花多少成本。因此到底該做到多安全?其實這些都是成本與風險的考量。要考量的條件有:

1.攻擊可能造成的損害

2.防禦攻擊的成本

3.攻擊者能得到的好處

4.成攻攻擊需要的成本

假設你經營了一個社交網站,針對個資外洩的攻擊,做出了這樣的評估:

●被攻擊損害:500萬

●防禦成本:100萬

●攻破獲利:3萬

●攻破成本:10萬

此時投入100 萬元防禦是合理的。因為攻擊你的網站要花10 萬元,但賣掉你網站上的個人資料只能賺三萬元。大多數攻擊者都會打消念頭。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狀況:

●被攻擊損害:10萬

●防禦成本:50萬

●攻破獲利:3萬

●攻擊成本:0

在這個狀況中,投資防禦不划算,因為50 萬元的防禦只保護了10 萬元的風險。

此時選擇簡陋的的安全設計,例如用缺乏資安概念的程式設計師設計網站,使網站對最基本的SQL隱碼插入攻擊(SQL injection)都疏於防範,自然會產生資安問題。

上述例子只是解釋攻防之間的成本與花費,實務上這些成本很難量化。被攻破的損失不只是賠償,還損失了使用者的信心、商譽等,都很難估算。同樣的,也很難計算投入的防禦成本​​是否真的能反應在防禦能力上。

許多人低估了被攻破的損失,或是過於節省防禦成本、沒有資安觀念,導致資安事件頻傳。網站我的密碼沒加密中,列出了許多使用者密碼沒加密的台灣網站,不乏知名公司與政府網站。從此就能看出這問題的嚴重性。

資訊安全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人。有正確的資訊安全觀念,找到對的人,投入適當的預算,細心的實行深度防禦的策略,你可以不必成為黑客眼中的肥羊。

隨著網絡規模持續成長,滲透至生活上每個角落,網絡攻擊者能獲得的利益就更多。這些事件只是個開端,網絡攻擊在將來會更加頻繁,地下的黑客經濟體只會成長不會減少,該是俱備網絡戰爭的新思維的時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01

不要為內幕信息左右 荷馬

http://xueqiu.com/9150449883/24021714
老巴曾說,要遠離內幕消息的誘惑。

在我的投資經歷裡,也有幾次可謂遇到內幕信息,我的結論是:不要為內幕信息左右。

08年,曾經看好過新湖中寶(那時還叫中寶股份),覺得基本面和資產重估因素都非常不錯。因為工作的原因,新湖系的高管告訴我,某銀行行長問王老闆中寶能不能買,王老闆答:還不晚。並且經過其他渠道確認,中寶向機構定向增發價在16元以上,董事會決議尚未公佈。於是,我在20元的高位殺入近100萬。後來,大家也看到結果了,20元幾乎就是最高點,一路下殺到6元吧,我是在10元左右斬倉出局。

10年7月,因為一個項目陪同監管部門檢查,席間有當地相熟的政府領導告訴我,萬豐奧威下半年要進行資產注入,我還清楚的記得他說當天的收盤價格7.83元,他說到年末不到12元去找他。我觀察著,當時因為別的股票套著,也沒急著買入,一星期後股票停牌,宣佈資產注入,一個月後復牌,連續四個漲停,果然站在12元上方。

兩個內幕消息,可謂截然相反的結果。

時至今日,我已遠離這些內幕消息,即便有,中寶和萬豐這類平庸的企業也進不了我的投資視野。

在國內,這樣的內幕消息可謂滿天飛,也確實會有不少人因為獲利。但對我們這樣長期沉浸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而言,這樣的方式會侵蝕我們的信心,分散我們的精力,還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很多人說王亞偉就是個內幕消息交易者。他曾就此專門發表過一篇文章,闡釋自己的投資理念及內幕信息的處理。他的原話是:「但我從來不依據內幕信息去投資重組股,我只依靠三點:公開信息、合理推測、組合投資。」

我深以為然,燕雀總以自己的思維去推斷鴻鵠的志向。

以後,我再講講我通過公開信息和合理推測去投資重組股的歷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479

天地情緣 左右逢源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8.html
筆者認識的一名朋友是少有在香港做Chip的研發,雖然擁有無比的熱誠,但多年來的結果只是愈撈愈Cheap矣。在這個所謂環球金融中心,「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已經成為鐵打的定律,皆因香港不如外國有國防和軍事工業體系這些本質上是官商勾結經濟模式。作為一個對「High Tech嘢」一無所知的人,那些年科網股爆破後也以20美元許買入晶片龍頭股Intel Corp (INTC:US),結果由於Intel Corp (INTC:US)長期橫行而決定離場。筆者始終相信Intel Corp (INTC:US)晶片技術仍然獨歩全球,但近年其股價停滯不前的原因是因為其錯失了近十年興起的移動計算(Mobile Computing)的大浪。

3G/4G這個移動計算的商機是極大的,而當今香港Smart Phone乃至平版電腦基本上是Apple (AAPL:US)和SAMSUNG (005930:US)的天下。不過在科技領域方面,只要有新的技術或產品的出現,強如當今的Apple (AAPL:US)和SAMSUNG (005930:US)也可以如Research-in-Motion (RIM:TO)和NOKIA (NOK1V:FH)迅間崩解。除了產品外,科技股難「估」之處便是其擁有的專利(Patent)值多少。縱使是行內人明知某技術是首屈一指,但市場是否受落卻是另一回事。
移動計算的另一關鍵是在通訊網絡制式上,當年GSM、CDMA和TDMA則是2G年代的主流。進入3G時代,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ITU)設定了IMT-2000為全球制式的標準。而符合這標準的則有三大制式,包括由QUALCOMM (QCOM:US)開發的CDMA2000、WCDMA和強國山寨TD-CDMA。不管是那一種制式,CDMA基本上均是其共同核心技術平台。所謂CDMA者全名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中文叫「碼分多址」),其理論本質是由前蘇聯科學家Dmitriy V. Ageev於1935年首先提出,直至1957年才由蘇聯電訊工程師Leonid Ivanovich Kupriyanovich以CDMA理論成功設計重達三公斤的手提電話Altai。同時米帝亦應用CDMA理論開發軍事通訊系統,直至1989年成功由QUALCOMM (QCOM:US)軍轉民用開發了稱為cdmaONE的首個商用CDMA制式。這個cdmaONE亦是當年四大天王黎明打電話給阿May,屬於李實發和黃(00013:HK)旗下的和記電訊其中一個CDMA網絡。
由於CDMA的優越性兼成功由軍轉民用QUALCOMM (QCOM:US)手執了CDMA制式的牛耳兼擁有大量相關技術的專利。在3G的年代除了QUALCOMM (QCOM:US)自己的CDMA2000外,WCDMA和強國山寨TD-CDMA的使用者亦必須向QUALCOMM (QCOM:US)支付專利費用。因此在3G移動計算時代,不管你用Apple (AAPL:US)、SAMSUNG (005930:US)還是小米;用CDMA2000、WCDMA或是宇宙最弱的TD-CDMA制式,直接或間接也要向QUALCOMM (QCOM:US)支付專利費用。
根據Wireless Intelligence報導,2012年底全球移動用戶達66億人,其中19億人(約29%)使用3G或以上制式。到了2016年全球移動用戶會上升至83億人,其中使用3G或以上制式估計達40億人(約48%)。表面看來在CDMA教父QUALCOMM (QCOM:US)的前景應該相當不錯,但不要忘記ITU已經頒佈了新的4G制式,未來相信是兩大主流包括Long Term Evolution (LTE)和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WiMAX)之爭。那未來4G之於QUALCOMM (QCOM:US)是危是機呢?由QUALCOMM (QCOM:US)近年的營運中其表現又是如何呢?

(感謝名博客《The Carpooler's Diary》的博主PandaBear兄在通訊技術上若干的指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95

港股風雲之二:左右逢源 12碼

來源: http://xueqiu.com/1722423554/26399396

港股風雲之二:左右逢源上一講碼哥跟大家交流了一下碼哥眼中的香港市場,這一講碼哥又要倒一點幹貨了,跟大家聊聊在港股市場中的幾種盈利模式。既然把港股市場看成三大派別的市場,那麽在這個市場上你學會左右逢源那是必須的,這幾種盈利模式談的就是這個,你必須學會要和各種勢力的人打交道。說到這里,碼哥覺得不少人總是從自身出發談了很多各種各樣的理念,這個本沒有錯,但是了解你的對手,尊重當地的市場文化也是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切莫總把自己放在市場中心的地位。1、相互映射模式。隨著A股的日益開放,它跟美股跟港股的互動頻繁起來了,因此所謂的兩個市場之間的聯動效應也是很明顯的。比如當初A股的富瑞特裝跟港股的中集安瑞科之間的互動就很明顯,如果有心的朋友肯定坐等收錢。這個模式看似簡單,但實則是要把握好行業規律。再比如今年以來的光伏行業,國內和美股和港股的互動也是很明顯的,就算你沒買到順風光電,買到漲得少的保利協鑫畢竟也是賺錢的。在這個模式下,三大勢力中的外資大行是對此樂此不疲,去年到今年頁巖氣三雄的安東、華油和宏華都沒少他們的影子。當然,國內的資金更是有跨市場的優勢,以前這種相互映射至少要半年才會反映,現在是越來越快了。碼友不禁要問,最近可否有相互映射的品種?碼哥覺得這個問題不需要回答,你只需要去看看國內現在在炒啥就可以了,炒軍工的話,就去香港市場找相應的標的;炒上海國企改革的話也一樣,當然這種映射的主題不能是一個短期的主題,短期的東西就沒那麽好體現了。2、趨勢性行業炒作的模式。自從碼哥踏足香港市場,碼哥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幾乎每年香港市場都有群炒某個行業主題的機會,今年最風光的除了跟國內一樣的TMT行業外,賭業股也是非常不錯的,這次炒作賭業股跟2005年不同,當年是很暴力,今年是細水長流。這種行業趨勢的炒作肯定少不了本地財團的影子。碼哥有這麽一個心得,即如果一個行業起來的話,本地財團一定會配合資金炒起,而實現的途徑很多時間就是靠借殼重組炒細價股,而這種配合流行時尚的細價股炒作又可以反過來證明這個行業確實火爆。這里的例子很多,僅舉當年蒙古能源的例子。07年初正是大宗商品最火爆的時候,本地某財團集合了國內資源大炒0276,這個當年的毫股如坐火箭一般,最高炒到將近20,其間不斷地增發集資,講了一個非常美好的蒙古能源的故事,再看看現在,終究塵歸塵土歸土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股價還是有暴利機會的,就看你如何判斷了。這是很極端的例子,除此之外,其實把握行業趨勢機會,我以為是很好的盈利模式,比如去年的油服行業,比如鐵路設備行業,比如光伏行業等。那明年的行業趨勢是什麽,碼哥根據現有的統計來看,覺得互聯網彩票行業隱約有戲。3、投資泛消費股的模式。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香港的投資者就是喜歡泛消費類股,他們會給予消費股更高的估值溢價,而對於工業類股,哪怕十倍PE股都嫌貴,這是市場結構所致,所以有時候碼友們去看港股千萬別覺得幾倍PE的就覺得有機會,一定要看清對象。消費股情結可以從很多例子體現,比如恒安國際,從上市至今,差不多100倍了,蒙牛那年三聚氰胺事件後暴跌沒多久後來又漲回去了也是一例;近的來說,合生元,美即控股,翠華一個個都龍精虎猛的,碼哥曾經因為成交量的原因而放棄的稻香控股都一直慢牛而上......所以說,消費股不敗應該是一種模式,只要你能忍。碼哥一個朋友手握中國玉米油三年了,今年終於眉開眼笑,只要你有耐心,這種模式也還是不錯的,當然前提是你要了解一點行業趨勢和公司經營,碼哥另一個朋友就是奇葩,一個博士蛙,一個福記,兩個都是消費股,兩個都太坑爹,對於這樣的消費股組合,碼哥只能怪他沒去買***了。當然世上沒有萬能的秘笈,這幾種模式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思路而已,在現實當中這幾種模式也有一些失敗的案例,除了上述的那位朋友的案例以外,其實也有不少大佬們鎩羽的案例,這個留待以後細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82

李劍閣回應為何中國股市幹了20年 還在2000點左右 陳紹霞

http://xueqiu.com/1876614331/28743056
北京時間4月11日,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會繼續召開。在「資本市場的監管:老問題、新思路」分論壇上,申銀萬國董事長李劍閣在談到大盤為何20年還是在2000點左右的問題時表示,「幸虧我現在權威性不夠,如果還在證監會,我絕對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分論壇主持人王波明向李劍閣提問:「為什麼中國的股市幹了20年,就在2000點左右,這是所有全中國人民、投資者都在問的問題。為什麼這麼問呢,李劍閣先生也是早期中國證監會的副主席,也是參與了中國證券市場建設。我覺得他最有權威來回答這個問題。」
  李劍閣表示:「幸虧我現在權威性不夠,如果還在證監會,我絕對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幾年經濟增長這麼高,而股市不動,大家如果拿歷史圖像來看的話,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情,經濟增長高,股市往下跌這是不吻合的。但是經濟增長沒有高,股市瘋漲,這也是不吻合的。」
  「我一直堅持這個觀點,我說這次長期的低迷和上次從1000多點迅速地在短時間裡漲到6000多點,跟那波行情有密切關係,因為那次漲的太狠了。從05年到07、08年,漲的太瘋狂了。那個時候我還在國務院一個政府機關工作,當時另外一個副部長跟我天天在一個食堂吃飯,比如2000點的時候,他說會到2500點,我說什麼都不相信,結果很快他贏了,然後又說很快到3000點,結果又贏了。我看不懂。」
  「在那一輪當中幾乎把所有的居民都捲進去了,這樣說實話,有相當多的投資者在那一波行情當中損失慘重。這一波行情我個人認為使得許多原來股票市場的忠實投資者遠離市場了,資金也撤離了,信心也沒了。所以長期股市不振和那一波行情有關係的。我個人這麼看。」李劍閣最後說道。  .鳳.凰.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7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