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樓奴」未做何以成「老婆奴」?──「置安心」只是一個選項(2010/10/30)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6661

施政報告「置安心」計劃發表後,各界紛紛表達意見,當中毀譽參半,一些人認為計劃十分合理,但更多人認為計劃有很多漏洞,以及質疑為何不復建居屋,硬要拿一個大家都不清楚的計劃作為代替? 

筆者早幾期 已指出香港住宅供應有兩座大山:土地使用價值爭逐將樓價推高、供應 有限但發展壓力被高估。土地有價而要使用者付出代價時,他們又是否真有如此龐大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希望上車者,或自命無殼蝸牛,或認為要買到間屋才可以成 家立室,到真正要他們科水買樓,半賣半送他們未必供不起,不過又會說用二十年供樓,令到自己二十年都不能轉工,或者認為自己被層樓綁住,未能實踐人生理想 或降低生活水準。說穿了,他們不想面對置業問題的本質──選擇與機會成本。

人生充滿選 擇,置業只是其一,最理想當然是付出最少代價而得到最好待遇,但我 們知道理想往往在現實中不存在,結果唯有在現存的選項中取捨。結婚可以選擇「是否與家人一起住」;「結婚一定要買樓」換一個角度是「不與家人一起住」,可 以是租可以是買;偏生有些人認為,一定要自置物業;結果又要面對買甚麼樓,以及儲蓄首期及其後供款的問題。

有選擇就有機會成本,租樓住可以不用出首期,但期間樓價上升就不能享有增值,同時要面臨被加租及經常要搬遷的問題;如置業不去租樓,又要面對樓價下跌的風險,數以十萬計的首期被凍結不能作其他用途,還要長年期供樓,更要負責支付管理費、差餉、地租等費用。


若能從這務 實的角度看待,「置安心」可以視為解決個人置業問題的新增選擇── 將租或買的決策推遲幾年,所交租金是凍結五年的市值租金,而租金的一半可提出作為首期。不參與「置安心」而租樓的,交的仍然是市值租金,只不過要面對加租 的可能,以及業主不會大發慈悲將收到的租金退還一半。

若人們能平 常心看這個計劃,不失為鎖定參與者未來幾年的租金支出,即使最終決 定不置業而拿不到一半的租金津貼,並不能算是金錢上的損失,因為到市場租樓,也要支付全數的租金吧!參與者損失的只是機會成本,自行放棄政府津貼的置業機 會,而不應理解為「迫人買樓」。至於當事人為甚麼甘心放棄,人家怎樣計數,已超出旁人的能力範圍。

筆走至此, 本應收筆,但一名前恆生商學會學生會主席,現在就讀中文大學一年級 的王同學說:「我女朋友話,買唔到樓我唔嫁你!」其實王同學今年才入大學,如無意外畢業時應該已經有「置安心」單位可供申請,如到時王同學成功入圍,租五 年後可以提一半的租金做首期,剛剛好切入其「廿八歲才儲夠首期買樓」的計劃。

至於王同學認為要求「增加置安心計劃的數量供應及資助」,入學只有個多月的王同學應該在「國際貿易及中國企業課程」中學習經濟學的兩大原理:”Limited Resources, Unlimited Wants””Opportunity Cost is the value of best alternative foregon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7

國企反壟斷何以零突破?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8/100328922.html

王湧

  反壟斷法在西方誕生之初,就被冠以一個威風凜凜的名銜——市場經濟的憲法。但在中國,反壟斷法與憲法一樣,常處於冬眠之中。最近,它似乎醒了。

  國家發改委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寬帶接入及網間結算領域涉嫌價格壟斷問題案展開了調查。此案引起廣泛關注。實施三年多而無甚作為的《反壟斷法》進入公眾目光聚焦之中。這一機緣,讓我們重新梳理和反思中國反壟斷法的背景與本質。

  2007年中國政府頒佈《反壟斷法》,其實是一件弔詭的事情。中國不同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例如美國。著名的《謝爾曼反壟斷法》(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出台於1890年,它的出台有內在的強大動力,一方面來自根基深厚的傑斐遜主義,即代表小企業主、農場主、工人、農民利益的民粹主義;另一方面是,美國內戰後,大企業迅猛發展,托拉斯開始出現,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就是第一家托拉斯。它們併購企業、壟斷市場,抬高價格,成為美國民眾的切膚之痛。

  中國式的壟斷主要是行政性壟斷和國企壟斷,它構成中國經濟基本結構的核心,即一定程度上的國家資本主義。中國政府的運行需要巨大的資金來源,除 稅收、土地出讓、通貨膨脹外,行政壟斷和國企壟斷是更為重要的源泉。150多家國有大型企業,幾乎都是壟斷性企業,它們依靠壟斷獲取巨額利潤,為政府輸 血,反壟斷無疑是自掘墳墓。

  應該說,中國政府並沒有1890年美國政府出台謝爾曼反壟斷法時的動力和決心。但是,早在1994年反壟斷法就被列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背後的動力是什麼?可以說,它只是中國建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一個象徵性的立法工作。

  相比之前的草案,正式頒佈的《反壟斷法》整體刪除了「反行政壟斷」一章。我們看到,中國最大的壟斷之禍——行政壟斷與國企壟斷卻在《反壟斷法》 第七條中被「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等修辭語包裹起來,不僅未被動搖,反而精心保護起來。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的《反壟斷法》是一部《壟斷保護法》,其荒誕之 處,正如《國家賠償法》被戲稱為《國家不賠償法》一樣。

  當然,在《反壟斷法》中也有幾處規範政府的行政壟斷行為,如第十七條規定:「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

  但是,此條針對政府的抽象行政行為,而抽象行政行為又不在行政訴訟的範圍中,更遑論違憲審查和司法救濟渠道缺失,它不過是條文而已。

  應當承認,對於國企壟斷,《反壟斷法》第七條中有一個尾款予以特別規範:「前款規定行業的經營者應當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嚴格自律,接受社會公 眾的監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專營專賣地位損害消費者利益。」其他規範壟斷行為的條款,包括第十七條,也可適用於國企,但是,在《反壟斷法》實施後三 年的執法中,幾乎沒有一起案件是針對國有企業的。

  其實,在本案之前,國企濫用控制地位的案例,嚴重者已有多起。例如2008-2009年加油站事件,由於中石油、中石化利用成品油的批發經營壟 斷地位,拒絕向具有競爭關係的民營石油企業供油,導致大批民營加油站油枯倒閉。中石油、中石化此舉已經構成《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的第三款規定的壟斷行 為 :「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但是,中石油、中石化從未遭受任何反壟斷調查,更無反壟斷處罰。背後緣由不揭自明。

  所以,人們對於《反壟斷法》已經形成印象:它是一件奢侈品,屬於權貴,民企勿用。一部出生才三年多的法律,迅速進入了暮年。誰來維護她的尊嚴?——護法使者必須有權有勢,而不是草根民企,否則,結局不過是為國字頭的壟斷家族增加談資笑料。

  這回,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具有利益之爭的相關部門和企業,充當了「護法使者」的角色,雖然其動機不見得高尚,甚至也只是想擠進壟斷盛宴,但客觀上,它在拂去反壟斷法身上的塵埃,將反壟斷之火引向權勢者。

  這場戰鬥開場就由重量級中央媒體吹響號角,後續必將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可以預測:這部連續劇首先是一部普法劇,因為它將告訴民眾什麼是反壟斷 法;它還將是一部娛樂劇,因為雙方可動用的資源豐富,媒體造勢,專家助威,五彩繽紛;它還將是一部宮廷劇,因為雙方都來者不善,鬥法必然狠辣,不過重要劇 情將被屏蔽。

  其實,法治的精神與規則有時就是在狼與狼之間的撕咬中、在寡頭與寡頭之間的角鬥中形成的。

  在美國,謝爾曼法頒佈之後,其實施也一樣存在重大阻礙,缺資金缺人才。1895年美國訴賴特公司案(United States v. E.C. Knight Co.)中,最高法院竟宣佈製造業不在《謝爾曼反壟斷法》的管轄範圍之內,嚴重阻礙了謝爾曼法的作用。

  我曾經以三句話批評中國的直銷管制立法:「嚴厲的立法——普遍的違法——有選擇的懲罰」,修改一下,可以用於描述國企壟斷的法律規制的現狀,那就是「普遍的違法——零懲罰」。

  這次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調查,算是零的突破。即使是因為有獅子的支持,老虎的屁股才被摸了一下,這也將是中國反壟斷歷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案例,因為它在法治薄弱的中國實在太珍貴了。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財新傳媒法學諮詢委員會委員

 

  資料

 

  反壟斷還有哪些沃土?

 

  石油

  中石油、中石化是否構成價格壟斷,至今爭議不斷。但在批發零售環節,不時爆出其對民營、聯營加 油站「斷供」,已涉嫌不公平競爭。據公開報導,油源偏緊時,中石油、中石化的直營加油站基本油源充足,而民營、聯營加油站則常常遭遇「油荒」,不少民營加 油站已被迫退出市場,其原因是中石油、中石化壟斷了供應。

 

  鐵路

  既是主管機關又是經營主體的鐵道部,是壟斷低效的典型代表。鐵路建設相關領域的市場,也基本為 鐵字頭國企瓜分佔領。落後的售票體系、退票費問題和強制交通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是鐵路壟斷過去被詬病最多的問題,其服務質量也經常引發投訴。至今,鐵路仍 對開車前的退票收取5%的手續費。旅客仍按照1951年的規定,在買票時支付2%的保險。

 

  電信

  開通新套餐當月生效,取消原有套餐卻需等到下月;包月計劃的通話時長不能累計到下月;長途費和漫遊費居高不下;接聽收費;通話分割計價⋯⋯電信行業的「霸王條款」不勝枚舉。

 

  郵政

  剛剛完成政企分開的郵政,目前仍專營政府公文和平信寄遞業務,其服務質量為公眾詬病。EMS國際信件的郵資,也遠高於國外企業。

 

  電力

  由於電力公司的壟斷地位,消費者在電表標準、電價等方面都沒有選擇和發言權,「信任危機」屢屢 發生。今年年初,由於安裝智能電表後電費飛漲,上海曾引爆「電價門」事件。針對電網建設落後、電壓不穩等問題,用電企業也常有微詞。通過輸配電網分離,促 進電力自由交易,將是電力改革的下階段目標。

 

  食鹽、煙草

  中國對食鹽和煙草都實行特許經營。食鹽生產少數幾個特許廠商按政府計劃進行,食鹽銷售由政府指 定的惟一一家經銷商來執行、負責制定全國食鹽生產和銷售計劃的中國鹽業總公司,身兼經營者和管理者之職。「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中國國家煙草專賣局與中 國煙草總公司,同時承擔行政職能和經營任務。其對高額壟斷利潤的攫取,對「控煙」進程的阻礙,廣受抨擊。

 

  財新《新世紀》記者 任重遠 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72

[轉載]美國太陽能補貼何以落入華爾街腰包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12/17/%E8%BD%89%E8%BC%89%E7%BE%8E%E5%9C%8B%E5%A4%AA%E9%99%BD%E8%83%BD%E8%A3%9C%E8%B2%BC%E4%BD%95%E4%BB%A5%E8%90%BD%E5%85%A5%E8%8F%AF%E7%88%BE%E8%A1%97%E8%85%B0%E5%8C%85/

fatlone:

很久沒有談太陽能, 本來想藉跟大家分享從而更新自己行業動向, 但GOOGLE了一會兒, 發現都沒甚麼特別要將目光重新注視太陽能的消息, 但途中發現了這篇文章, 想跟大家分享。

老實說, 環顧現時市場有很多和太陽能股一樣股價跌得相當低殘的股票, 但前景有不少比太陽能好很多, 我只能說太陽能股現時我看不見有upside, 而沒完沒了的歐債危機加上中美太陽能貿易爭議一直令行業蒙上陰影, 所有消息都在價格上反映。每個星期都在跌, 可以有甚麼起色?

太陽能股還未到入場時…

(source: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1212/opn072853.asp)

2011年 12月 12日 07:25

美國太陽能補貼何以落入華爾街腰包

 

T.J. RODGERS

在最近上映的影片《商海通牒》(Margin Call)的結尾﹐投行董事長坐在自己的高管餐廳中﹐一邊俯瞰哈德遜河上的落日﹐一邊享用牛排和價格不菲的波爾多葡萄酒﹐而影片中虛構的這家投行正是引發 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災難的罪魁禍首。他有什麼理由不享受呢?他剛剛度過了一個忙碌的交易日﹐拋售了這家投行全部的“有毒貸款”投資組合﹐為股東避免了數十億 美元的損失。在給提前了僅僅幾小時預測到崩盤的那位絕頂聰明的分析師發獎金前﹐這位董事長想﹐趁著這一團糟的亂局可以大賺一筆。

不管市場是上升還是下跌﹐華爾街都知道怎麼才能賺到錢。《商海通牒》可能會讓“佔領華爾街”抗議者更加怒不可遏﹐但在構建抵押貸款支持債券一事上﹐ 華爾街只是為更多的不是那麼合資格的買房者獲得住房貸款提供了便利﹐而這正是克林頓(Bill Clinton)以來的歷任總統所強烈要求的。這之後﹐銀行家們所做的事也正合了股東的心意:將這些高風險貸款打包成債券﹐然後賣出去鎖定利潤﹐並將風險 丟回給聯邦政府﹐正所謂物歸原主嘛。

我並不是要爭論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所涉及的道德問題﹐而是希望將“始料不及的後果”定律延伸升級為“用錯了地方的補貼”定律:每次華盛頓向市場提供補 貼從而對市場造成干擾時﹐華爾街都會想方設法將大部分錢裝入自己的腰包﹐而原本應該獲得補貼的人卻在由此造成的市場動盪中深受其害。

抵押貸款支持債券最近的崩盤幾乎是上世紀80年代儲貸機構崩盤的再現。當時﹐華盛頓為儲貸業提供保險﹐但沒有對高風險貸款設置限制。泡沫破裂後﹐華盛頓向華爾街支付了保險金﹐而買房者卻在地獄般的樓市中損失慘重。華爾街知道如何控制風險﹐而聯邦政府和消費者卻不知道。

想想目前30%的聯邦太陽能補貼吧。一個含有60個太陽能板的家庭太陽能系統大約能發電15千瓦﹐足夠加州一個典型高電耗家庭的使用﹐而這樣一個家 庭每年的電費為6,000美元。家庭太陽能系統約花費9萬美元﹐在實施了30%的聯邦所得稅減稅後﹐花費降到6.3萬美元。這樣算來﹐成本回收期約為10 年﹐於是這位房主在20年質保期內剩餘的10年里享受免費用電的待遇﹐這可是非常劃算的買賣。

但如果2.7萬美元的減稅額、加速折舊省下的稅錢﹐以及回收期之後的大部分高額利潤流入“對減稅有興趣的”華爾街公司的口袋﹐而不是房主的口袋﹐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實際上﹐眼下大部分安裝了新太陽能系統的家庭都面臨著這一問題。

華盛頓和消費者在投資方面的短視是出了名的。華盛頓的思路不出兩年一次的選舉週期。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某個方案可以零首付﹐哪怕在財務上並不劃算 ﹐他們通常也會選擇這個方案。當前推銷家用太陽能融資最成功的說法是這樣的:為什麼要花很多錢呢?其實你可以免費安裝太陽能系統、馬上降低電費!多數業主 覺得這個提議很有說服力。他們忽略了一個隱秘條款:你必須把減稅和折舊留給我們﹐然後簽一份長期合同﹐從我們這裡以略低於市場的價格買電。

今天﹐多數新的家用太陽能系統都是由專門的“有限責任公司”採購的。這些公司由華爾街公司建立﹐專門採購家用太陽能系統﹐然後以類似手機套餐的合同向業主賣電。業主並不在意放棄稅收優惠﹐只要這個“免費”系統降低了自家的電費就行。

但是﹐當太陽能系統的成本全部收回、“有限責任公司”的每月利潤猛增至電費的100%之後﹐這些公司從業主那裡收取的太陽能電價仍然只是略低於市場 價格。這個時候﹐利潤真正開始進入“有限責任公司”腰包。由於“有限責任公司”面臨的風險隨著太陽能系統老化而增加﹐很多銀行在這些公司20年壽命還沒有 到的時候就把它們賣出去﹐從而卸去風險﹐把很大一部分長期利潤納入囊中。這種或許或以稱之為“太陽能支持證券”的市場正變得越來越大。華爾街懂得資金的時 間價值﹐而聯邦政府和消費者不懂。

SolarCity Corp.是美國安裝太陽能系統的最大企業之一﹐它用的就是“有限責任公司”的策略﹐目前所購的多數太陽能電池板都來自中國低價供應商英利集團 (Yingli)。因此﹐當奧巴馬總統說我們必須補貼本國太陽能產業﹐以保持對中國人的競爭力時﹐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我們補貼了華爾街﹐讓它創辦雇員更少 的企業﹐而這些企業購買並在美國安裝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華爾街和消費者都知道自由市場是沒有國界的﹐但華盛頓不知道。

就在上個星期﹐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還認定中國太陽能產業在美國“傾銷”太陽能電池板。英利等公司可能會被課以關稅。那麼我就在這裡指點迷津﹐讓你明白奧巴馬政府荒謬 的太陽能政策是怎麼回事:華盛頓為華爾街提供稅收減免﹐以資助從中國人那裡購買太陽能電池板的“有限責任公司”﹐從而“扶助”美國的太陽能產業﹔同時﹐國 際貿易委員會威脅要對這些太陽能電池板課以關稅﹐而這樣就會抬高美國業主購買太陽能的價格。簡而言之﹐華爾街賺錢﹐消費者支付更高的太陽能價格。

我們不應再反過來指責華爾街“貪婪”﹐而應該把華盛頓看作是一次又一次市場崩盤中的破壞性力量。和劣質經濟政策的全面影響比起來﹐作為“誤入歧途定律”代言人的Solyndra幾乎不值一提。

作者為賽普拉斯半導體公司(Cypress Semiconductor)創始人、總裁兼CE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4

電影分級制何以不適合中國?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813.html

電影分級制的缺失和內容審查的嚴厲化,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兩大敗筆

王湧

  2011年12月15日公佈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對電影市場秩序的各個環節做出了規定。但是,各界矚目的電影分級制卻未見蹤 影。並且,與2002年2月施行的《電影管理條例》相比,電影被禁內容由10項增至13項,包括:違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煽動抗拒或者破壞憲法、法律、 行政法規實施;宣揚宗教狂熱,危害宗教和睦,傷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壞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團結;宣傳吸毒,渲染恐怖;傳授犯罪方法;侵害未成年人合法 權益或者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

  這是一部成功的法案嗎?它將促進中國電影業繁榮嗎?我不以為然。電影分級制的缺失和內容審查的嚴厲化,是兩大敗筆。

  先談談電影分級制。其核心是:為了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審察電影內容中的暴力、情色等因素,劃分電影等級,以年齡限定影片的觀眾範圍。國際通行的電影分級制內容不涉及政治因素,審查標準透明化、確定化、技術化、可預測、可計量。

  電影分級制是否適合中國?需要雙重分析和判斷。因為它對電影監管部門帶來的將是棘手難題,對中國的電影發展帶來的卻將是清新氣象。

  首先,電影分級制中審查標準的透明化、確定化、技術化、可預測、可計量,將大大壓縮監管部門的自由裁量權,並將降低電影投資人的風險,吸引資本進入。

  分級制是電影審查法治化的基礎,因為它有細如纖毫的分級標準,與中國政府的監管習慣不同。例如,新加坡電影分級制對PG13級電影涉及「性」的 內容的具體標準是:允許性幽默,允許中度的性暗示和手勢等,並附有詳細的解釋和案例,看上去像是一部法醫鑑定操作手冊。包含細密標準的分級制將使中國電影 審查從審批制變革至準則制,監管部門也將告別自由裁量而依法裁量,其意義如1993年《公司法》開創公司設立之準則制一樣。

  除權力縮水,令監管部門更為麻煩的是,電影分級制將導致電影審查決定的司法審查。在美國,製片人不服定級,可上訴到設在紐約的「定級上訴委員 會」。中國如果實施電影分級制,分級結論由政府部門作出,分級標準又清晰確定,必將產生紛繁的行政訴訟,監管部門將疲於奔命,威嚴大減。

  風險的不確定性是電影投資動力的最大的殺手。分級制引入降低風險,對電影投資人與製片人是福音。在分級制國家,製片人對審查結果有相當準確的預 測。在英國,1973年電影在審查中被拒率最高,為33.8%。但此後,極有規律地逐年降低,到本世紀,被拒率一般在1%-2%,說明電影製片人與分級審 查委員會(BBFC)之間已經形成穩定的預期,投資效率極高。這是英國電影業繁榮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分級制將使電影審查中的政治因素裸露出來。監審部門對於政治敏感的電影的處理將失去隱蔽與修飾,減少電影審查中的政治閹割與政治風險。

  電影審查包括政治審查和分級審查。二戰時期,英國電影的政治審查權在政府的內政部(Home Office),而不在電影業自律組織「電影分級委員會」(BBFC),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政治審查取消,BBFC才成為英國惟一的電影審查機構。

  中國電影審查中的政治學很玄奧,電影審查的標準一向將政治因素與暴力情色因素混同一起,無論2002年的《電影管理條例》第25條,還是2011年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第22條,皆是如此。

  在審查實踐中,真正反動的電影是不可能送審的。令審查者頭痛的是那些「觸及政治敏感神經」的優秀電影,若單純以第22條規定的政治條款為由禁 映,有政治壓迫之嫌,所以要求審查人須有高超的審查技巧。分級製為電影中的色情元素打分精確到小數點後,色情審查就無法成為其他內容審查的藉口和幫兇,其 審查也將收斂。

  也許,這過於樂觀了。

  中國的電影審查傳統悠久而頑固,越是優秀的深刻的影片,審查的風險越是險惡難料。這是為什麼十年來,中國幾乎沒有一部深刻反映現實社會變遷的影 片的原因。在中國的銀幕上看不到中國的現實社會,這是時代的悲哀。這種局面在新法案中不僅沒有改變,並且更加嚴重。《電影促進法》第22條給予審查者太多 的武器,雖然每一條款都冠冕堂皇,但由於沒有「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在實施中它們將變形成為一把把鋒利的刀,規訓中國的導演和電影,淘汰有良知的有深度 的現實主義影片。

  廣電總局十年磨一劍,卻成就一部失敗的法案,部門利益使然也。通過立法加強自身權力,這是政府的天性。

  我們還記得,在網絡世界,政府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積極推廣「綠壩」軟件,醉翁之意在控制網絡;現在,在電影世界,政府罔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拒絕引入分級制,醉翁之意在控制電影。

  至於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說:「我們如果實行分級制度,那麼渲染色情、兇殺、暴力的三級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內地上映。」這是他對分級制的樸素認識,不是立法背後的真正玄機。

  電影分級製為什麼不適合中國?因為它不適合政府監管部門的需要。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財新傳媒法學諮詢委員會委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53

劉健《情系人人》序:身邊的陳一舟何以成功

http://news.imeigu.com/a/1329202140127.html

劉健系陳一舟斯坦福同學,ChinaRen股東,現任人人公司首席運營官

四月下旬,一個週五的下午,我和 Joe( 陳一舟 ) 坐在舊金山一間漂亮的會議室裡。這是我們在人人上市路演途中開的最後幾次會議中的一次。會議快結束之前 ,一個投資者提了一個問 題 :「 Joe 在過去十年帶領人人取得了現在的成就,他已經是非常成功了。那麼請告訴我 :是什麼在驅使著他 ? 同樣的動力可以保證下一個十年的成功嗎?」

答案就在書中。

在過去的這些年中, 人們給 Joe 起了各種名字。有人叫他 「精明的商人」、「網絡大亨」 ,一個「帝國的締造者」。那麼,Joe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他不是一個億萬富翁,至少從生活方式上不是。就在人人赴 紐約上市之後,在美國,我和 Joe 回國的途中路過一個城市。在 讓人筋疲力盡的上市路演後,我們決定休息半天,去熟悉的街道 走一走。逛著逛著,我們不覺走進一個當鋪,十分鐘後,我們從 店裡出來了。 Joe 兜裡比進店之前少了100 美元, 他只是總共花了 100 塊給自己買了兩塊二手手錶,一塊 88 美元給自己 ,一塊 12 美元準備送人,作為慶祝人人上市的禮物。

這就是他生活的方式。他基本上不穿鞋 ( 當他穿鞋時,只會穿洞洞鞋 ),他幾乎每天吃盒飯,他的衣服都是從平價超市買的,他開的二手福特水星的里程表已經走完一圈又重新開始轉了。

上市了,對他而言,什麼也沒改變。

他想事很多,但從不會因為事情睡不著。回到10 年前他在ChinaRen 的時候,那時,Joe 經常去硅谷募集資金。 2000 年,到處都是互聯網泡沫,Joe 再次訪問美國。和往常一樣,我們坐在他賓館房間的床上, 從競爭態勢開始聊,聊行業視野,聊所有事情,直至深夜。然後,Joe 丟出了重磅炸彈:公司在銀行的現金只能維持公司兩週的運轉了,如果這趟美國之行他什麼也找不到,ChinaRen 就要完了 ! 三個小時以後,我發現自己還是醒著的,眼睛睜得大大的,被這個揪心的消息擾得睡不著覺 ( 我是 ChinaRen 的一個小投資人 ),但是 Joe 已經熟睡了兩個半小時了。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Joe 募集到了另一輪資金,把ChinaRen 建設成了中國第四大互聯網站、最大的在線校友俱樂部服務商,最終與搜狐並成一家。

他能非常大膽地去規劃未來,非常的大膽。我依然記得在2006 年1 月一個寒冷的下午 ,當時 Joe 和我坐在紐約公共圖書館 的一間讀書室裡,為第二天與投資人作展示而最後一次碰頭。當時Joe 盯著牆上的地圖走了神兒。地圖上顯示,200 年前,紐約島還在這裡— 沒有帝國大廈,沒有華爾街,沒有洛克菲勒中心,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片空曠的土地,一文不值,等待被發掘。他 盯著看了好久,轉過頭,在我們的 ppt 上寫下這樣的語句:「中國 互聯網空間的圈地才剛剛開始,我們會選擇正確的戰爭而戰,在中國互聯網的地圖上建立我們的帝國大廈和洛克菲勒中心。」

當他寫下那句話的時候,沒有人人,沒有糯米,沒有社交/ 網頁遊戲,什麼都沒有。快進到今天,他的夢想在逐步實現。平緩,但是穩步的在實現。

Joe 很節儉,他的抗壓能力超出常人,他敢想敢做。但中國看起來並不缺具有這樣特質的企業家和創業者。Joe 到底有什麼獨 特的地方呢?

我們每次從美國回北京的途中,我都會照例把他的四個行李中的兩個放到我名下,這樣他在辦登機手續時就不會超重。他的行李非常重,以至於一個從美國警 察局退休的出租車司機有一次開玩笑問我們是不是在行李裡放了秤砣。當我告訴他,行李裡面 其實是兩百本書的時候,他一直不信,直到我們打開箱子讓他親 眼看他才相信。

是的,一年幾百本書,或者更多,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科目,生物學、人類學、地理、政治、數學、物理等等。當然,還有他 熱愛的公司管理、企業家、金融市場等。每次我們出差,不管長或短,Joe 都會帶著很多書,在旅途中沉迷於閱讀。

那個投資者提的問題的答案就在這裡:是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對知識和真理髮自內心的渴求是他和我認識的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所在。

他懷著極大的興趣去瞭解這個世界是怎麼運行的,在過去的5 年10 年 20 年裡世界是怎麼演變的。比如 ,SNS( 社會性網絡服 務 ) 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溝通方式,我們如何從世界的自然 演變中學到什麼,可以幫我們更好地完成我們的使命。

好奇心把人類和其他動物區別開,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讓人類可以去深刻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這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歷久不衰的能量。

這,就是推動他在過去十年取得成功的最終動力—Joe 非常享受對產品、工程、用戶體驗、行業演變,及管理科學的學習 過程,成功只是這個過程的副產品。

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他過去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也將是推動他繼續前進的最重要因素。

Joe 很享受過程 , 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的文章後也可以品味他思想的旅程。

(責任編輯:郭淼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3

期市何以創新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16/100369103_all.html

  一直被唸著「緊箍咒」的期貨市場正蓄勢進入創新期。

  中國期貨市場創立20年來,經歷了試點、清理整頓、規範發展幾個階段,市場因最初的無序瘋狂炒作,經過多年嚴格的清理整頓,曾一度進入低谷。

  從2006年開始,監管部門加快了推進期貨新產品的上市,但是為了防範風險,在交易制度、保證金水平等多方面高標準、嚴要求,期貨市場發展的速度因此大打折扣,很多產品交投並不活躍。

  「這等於是緊箍咒,風險控制確實有效了,但市場活躍度不夠。這其中的平衡點很難掌握。」某期貨公司總經理表示。

  數據顯示,近幾年來,中國先後上市了20個商品期貨新品種,涵蓋了農產品、金屬、能源和化工等國民經濟主要產業領域,商品期貨品種體系的完備性 有所提升,除原油、鐵礦石外,國際上主要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在中國都已上市。2010年推出的股指期貨,標誌著中國金融期貨市場建設正式起步。

  2012年3月12日,主管期貨市場監管的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姜洋,接受了財新記者的獨家專訪,暢談期貨市場發展的創新路徑、監管之道,談到了監管當局備戰原油期貨、農產品期貨的戰略用意,亦回應了期貨業何為對外開放、如何解決市場操縱等外界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原油期貨之國際戰略

  據姜洋介紹,在2012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要穩妥推出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和相關金融衍生品,目前證監會正抓緊貫徹落實。

  近年來,亞太時區正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區。目前,中國50%以上的原油是從中東地區進口,由於亞太時區沒有權威的期貨價格作為定價基 準,我們的大部分進口原油只能被動接受原油輸出方依據處於北美時區的美國西得克薩斯和歐洲時區的英國布倫特這兩個原油期貨市場形成的基準價進行談判定價, 導致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從中東進口原油出現「亞洲升水」情況。一般每桶油價格比歐洲和北美國家要高出一美元左右,這非常不合理。

  許多業內專家認為,在中國上市原油期貨,逐步吸引國際投資者參與,通過努力,可以爭取成為亞太時區的原油定價基準,彌補全球24小時金融交易圈中亞太時區的缺失,填補亞太時區權威定價的空白。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震表示,中國無論是從石油產量上看還是消費量上看都已是大國,因此應儘早推出石油期貨,把這種實力轉變成對世界石油定價的影響力。

  從可行性看,中國現階段開始建設原油期貨市場已經具備相應的市場基礎和經驗積累。從2004年開始,上海期貨交易所就上市了原油的下游產品燃料 油期貨,之後在國內其他期貨交易所上市了以原油下游產品為標的的精對苯二甲酸、線型低密度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等石油化工系列期貨產品,積累了八年的原油下游 期貨產品的市場運行、風險控制和監督管理經驗,這些產品在交易、結算、交割以及風險控制和監管上與原油期貨有許多相同之處。

  姜洋特別強調,原油期貨市場因其開放性和國際性,可能比現在已上市交易的石油化工等期貨產品要複雜得多。

  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中國具有原油進口權的只有五家公司:分別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公司和珠海振戎,這被稱為國營原油進口貿易商。「做不好就成了個內河遠洋艦隊。」業內人士表示。

  在此背景下,建立原油期貨市場的目的不是要設立一個「境內投資者的交易市場」,而是建立一個希望能吸引境外投資者、生產商、貿易商、消費者的市場,提升中國對石油定價的影響力。

  與股指期貨不同,由於股指期貨依託A股市場,自然人和證券機構是參與的主力,QFII等境外合格投資者額度較小。而原油期貨推出後,境外投資者能否活躍參與則舉足輕重,能否吸引境外投資者的挑戰性因素包括交易寬度、是否有足夠對手盤、總交易量等方面。

  如果產品品種太少,合約太少,參與者少,流動性不足,留給投資者風險套利的機會少,投資者則不會有興趣參與。目前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交易的產品除輕質低硫原油即「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期貨合約外,還包括眾多相關衍生的期貨、期權合約品種(如汽油、柴油、取暖油等),在市場深度、廣度上都很充分。

  在結算貨幣方面,由於原油期貨需要境外投資者的積極參與,如原油期貨使用人民幣計價,而中國不允許自由換匯,境外投資者在換匯、資金流轉、交割等方面都需要審批,參與交易的機構在面臨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同時,又必須面臨匯率波動的風險。

  「考慮到原油期貨的開放性和國際化,我們在制度設計中考慮到了這些因素並採取了相關制度安排,如在交割上採取了原油的保稅區交割。」姜洋說。

  期貨保稅交割是指在保持現有交易規則體系不變、保持完稅貨物進行實物交割不變的情況下,在交割環節新增保稅貨物進行實物交割。開展保稅交割後, 保稅貨物利用保稅倉庫在完成進口報關前就可以進入期貨實物交割環節,不必先行辦理報關手續、繳納進口關稅和相關稅費,從而更好地實現國際市場物流和信息流 的接軌。

  從2009年起,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內容,國務院把上海期貨交易所產品銅、鋁在保稅區交割作為試點項目,提升了該所在全球的地位, 並使其在國際市場定價體系中的作用明顯增強;對於進出口企業來說,有了更多更優化的選擇;對於期貨市場而言,可吸引更多的企業和投資人參與,使得市場功能 得到更充分發揮。

  姜洋表示,原油期貨是國際性品種,創新多、突破大、難度高,需要諸多制度和政策法規的調整和配套。因此,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準備。

國債期貨擺脫327陰影

  國債期貨是國際上簡單成熟的金融期貨產品,除中國之外,全球前十五大經濟體都推出了國債期貨或其他利率期貨產品。

  中國曾在1992年推出國債期貨交易,由於1995年2月2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生了震驚中外的「327國債事件」,國債期貨因此被叫停。

  「327」是國債期貨合約的代號,是指1992年發行的三年期國債92(3),1995年6月到期兌換,該券發行總量是240億元。

  1992年-1994年中國面臨高通脹壓力,銀行儲蓄存款利率不斷調高,國家對已發行的國債實行保值貼補。保值貼補率由財政部根據通脹指數每月 公佈,因此,對通脹率及保值貼補率的不同預期,成了327國債期貨品種的主要多空分歧。以上海萬國證券為首的機構在327國債期貨上做空,而以中經開為首 的機構在此國債期貨品種上做多。

  1995年2月23日,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違規交易327合約,最後八分鐘內砸出1056萬口賣單,面值達2112億元國債,虧損16億元。

  17年後的今天,國債市場與當年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截至2011年9月底,中國可流通國債餘額達到了6.4萬億元,國債餘額約佔GDP的16.7%。

  姜洋表示,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穩步推進,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等國債持有人規避風險、套期保值的需求十分迫切。國債期貨透明度高,信用風險低,監管嚴格,交易機制和風險控制措施較為成熟,已經成為成熟市場規避利率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礎性工具。

  姜洋認為上市國債期貨的意義重大,一是有利於完善國債市場體系;二是有利於促進國債發行市場化改革;三是有利於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四是有利於完善金融機構創新機制;五是有利於提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證監會高度重視國債期貨的研究開發工作,積極穩妥推進國債期貨上市步伐,組織有關專家和市場各方深刻分析「327事件」的成因,汲取教訓,對國債期貨合約規則、中介機構監管、風險控制和監管、風險管理文化培育等方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

  姜洋表示,「當前中國國債市場和期貨市場已發生根本性改變,「327事件」的誘發因素已不復存在。」

  目前,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已經完成了國債期貨合約及規則設計、技術系統開發工作,並已向市場開放了國債期貨仿真交易。

  「我們將繼續加強與市場各方的溝通協調,共同推動國債期貨平穩上市,盡快構建起國債發行、交易及風險管理的多層次國債市場體系,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姜洋說。「至於何時推出,目前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選擇合適的投資者

  無論是原油期貨還是國債期貨,包括正在研究中的期權產品,期貨市場保證金交易的特性和複雜的產品設計讓其風險遠遠大於金融現貨市場,因此並非每個投資者都適合參與期貨交易。

  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對創業板、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均採用了投資者適當性制度,通過對投資者的資產、投資經驗、風險承受水平等的判斷以幫助投資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

  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是境外成熟市場普遍採用的一種保護性措施,並非簡單地要把哪些投資者擋在外面,而是從保護投資者角度進行的一種風險控制,更是 適應投資者、投資產品多元化發展的必要措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既有助於形成「買者自負」的風險意識,更是監督「賣方有責」的主要抓手。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保險監管協會2008 年聯合發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零售領域的客戶適當性》給出的定義,適當性是指「金融中介機構所提供的金融產品或服務與客戶的財務狀況、投資目標、風險承受 水平、財務需求、知識和經驗之間的契合程度」,簡而言之,是讓「適合的投資者購買恰當的產品」,避免在金融產品創新過程中,將金融產品提供給風險並不匹配 的投資群體,導致投資者由於誤解產品而發生較大風險。

  姜洋指出,股指期貨市場首先實行了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兩年來,股指期貨市場運行規範、平穩,市場逐步擴大,功能日益發揮。證監會在今後的原油、國債期貨市場也將實施投資者適當性制度。

  目前股值期貨要求個人投資者賬戶資產超過50萬元方可進行交易。姜洋未透露未來原油、國債期貨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的標準。

引進人才適應開放

  對於期貨市場和行業的對外開放問題,姜洋表示將遵循「以我為主、循序漸進、安全可控、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金融對外開放指導方針,以原油期貨為突破口,推進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基本思路和總體規劃。

  姜洋指出,由於商品的一價定律,中國期貨市場已與國際市場價格高度聯動,已是有一定程度國際化的市場。

  此外,眾多外資母公司通過境內子公司參與國內期貨交易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目前期貨市場外資客戶近2000個,少數大型現貨企業已成為期貨交易所會員,資金達到80億元,佔到全部市場資金的約5%。

  在銅鋁期貨保稅交割試點順利推出後,加強了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的互聯互通,提高了對外開放的程度。

  大量國際知名現貨企業紛紛在中國期貨交易所註冊交割品牌,有利於向國際市場輸出「中國標準」,形成「中國價格」,提升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影響 力。目前,已有28個境外銅品種和3個境外鋁品牌在上期所成功註冊,涵蓋智利國家銅業公司、必和必拓、力拓等國際主要有色金屬生產企業。

  在期貨經紀公司的對外開放層面,遵循CEPA框架,2006年-2007年蘇皇金融期貨亞洲有限公司、新際經紀香港有限公司、摩根大通經紀(香港)有限公司分別參股境內的銀河期貨、中信新際期貨、摩根大通期貨等三家期貨公司。

  姜洋表示,雖然這些年期貨市場開放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相對銀行而言,期貨市場中介機構的開放顯得滯後。因此,要加快引進成熟市場的機構、人才、經驗和技術的步伐,有效提升中國期貨公司的專業服務水平。

  「在境外從事期貨交易的有很多中國人,如果能把這些人才引進回來,對於期貨公司的產品創新、風險控制、市場監管、制度建設都有重大意義。」姜洋說。

  2011年9月,中國證監會啟動了境外期貨經紀業務試點籌備工作,對涉及的境外商品期貨品種、客戶參與條件、外匯額度、資金監控及監管制度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論證。

  「目前有關工作正有序開展,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推出這一創新業務。」姜洋說,「如果我們的期貨公司能夠引進更多的海外市場人才,推出更多的個性化客戶方案,境內企業到境外做期貨就會更多地選擇我們的公司。」

嚴打違規

  從國際市場看,期貨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特點與證券市場存在較大的不同。

  據姜洋介紹,期貨市場的產品是期貨交易所設計並經監管部門批准後直接掛牌讓全體投資者交易,沒有一、二級市場之分。期貨合約本身包含的信息在上 市之前徵求意見階段就為所有市場參與者所知悉,投資者是同一時間獲得信息的,產品本身不像股票那樣包含眾多內幕信息。影響期貨價格的因素主要以宏觀、產業 信息為主,這些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因此內幕交易相對較少。

  期貨市場僅是客戶之間通過期貨公司這個中介到期貨交易所進行交易的市場,市場結構較為簡單,違法違規類型也較為單一,從國際經驗和這些年中國實踐看,主要以市場操縱為主。

  目前中國的期貨市場建立了證監會、期貨交易所、保證金監控中心的三方聯動市場監管機制,突出強化了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責,授權保證金監控中心對全 市場進行實時監測監控。證監會已出台15個期貨交易所業務活動監管工作指引,涉及市場監查、異常交易行為、關聯賬戶、交割倉庫監管等多個方面。

  2009年6月,中國證監會分設了期貨監管一部、二部,其中由期貨監管一部專門負責對期貨市場運行進行監管。期貨交易所初步建立了一線監管的工 作機制,監察隊伍已經擴展到120人左右。2011年,各期貨交易所處理各類異常交易行為592起,查處違規案件59起,其中,證監會稽查立案調查16 起,轉公安司法機關調查5起。

  姜洋表示,在對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保持高壓態勢的同時,還加強了有針對性的規則制度建設。

  「在品種設計層面,現貨市場規模大、市場化程度高、不容易被操縱,是期貨品種上市的三大先決條件;在規則制度層面,期貨交易所通過投機持倉限額 制度、實際關聯賬戶投機持倉合併計算制度,防範單一客戶通過持倉優勢形成對價格的較大影響力;在基礎制度層面,通過統一開戶的制度安排,實現了客戶身份的 實名制認證。」姜洋說,「這三個層面的制度建設能有效地控制操縱市場的行為。」

  姜洋表示,中國證監會正在加快建設「期貨市場運行監測監控系統」,該系統建成後將大大提升監管部門監控市場、及時發現異常交易和違規行為的能力,做到對違法違規行為的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查處。

  此外,證監會正研究制定《期貨市場操縱認定指引》,為嚴厲打擊操縱行為提供更為明確、具體的標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47

中介變形記——造假流水線何以通暢無阻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556

既然有總攬大權進行審批的發審委存在,投行和審計機構常常藉機推卸他們原本應該承擔的審計責任,甚至合夥應付發審委的喜好,反向破解審核密碼。

綠大地造假上市案的爆發,也讓一條由投行保薦人、會計師事務所構成的「造假流水線」曝光於天下,也使得這些資本市場中介機構再次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

有些投行保薦人配合公司包裝,美其名曰「上市輔導期」。輔導過程中,公司在投行保薦人指導下明目張膽地進行包裝,目標就是欺騙公眾投資者——把原本垃圾的公司包裝得光鮮亮麗,並在股市高價發行圈錢。

如果說,保薦人是防範擬上市公司出現虛假信息披露、材料不實的第一道關,註冊會計師事務所就是擬上市公司財務審計中的第二道關。那麼,在現行的新股發行制度中,發審委是把好企業上市信息公允性的最後一關。

但發審委的存在,讓投行和審計機構有機會推卸原本自己承擔的審計責任。既然有發審委總攬大權,投行和會計師事務所做的就不是認真審計發行人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而是合夥應付發審委的喜好,以及通過一系列反向工程來破解發審委的審核密碼。

造假流水線

中介機構「灰色產業鏈」的存在,是對現有新股發行規則的玩弄與輕蔑。

事實上,一些投行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已經形成造假上市的「灰色產業鏈」或「造假流水線」。在綠大地一案中,原上市公司管理層之所以能夠肆無忌憚地造假上市,並在上市後繼續造假,投行保薦人和財務審核機構的多家會計師事務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綠大地造假過程看,灰色利益鏈中不僅有現存市場制度下利益勾兌的「潛規則」,還有行走於市場邊緣的「財務高手」們對法制和規則的玩弄與輕蔑。

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負責人近日也強調指出,會計師事務所要時刻關注媒體報導,並對媒體質疑所涉及的問題,重新全面評估相關審計證據及審計結論。

據監管部門透露的消息顯示,四川天澄門律師事務所和鵬城會計師事務所均未遵守相關法律和會計業務規定,而在以虛假原始財務和法律資料編制報表之後,承擔審計責任的深圳鵬城和中和正信會計師事務所在現場審計過程中的違規操作,最終為虛假財務數據打開了「一路通行」的綠燈。

南方週末記者在造假案調查過程中發現,由於保障財務數據真實性的關鍵審查環節「現場審計」一直被牢牢地掌控在「造假軍師」龐明星個人手中,使其得以利用各中介機構的失職與疏忽,從容「包裝」一系列造假數據,並最終騙過了監管部門和市場投資者。

而在案件曝光後,除了對造假當事人的懲處之外,追究中介責任的呼聲也成為市場共識。這一幕場景,不能不令人想起十年前「銀廣夏上市造假」案曝光後,為證券中介行業所帶來的巨大震盪。

2000年前後銀廣夏案的曝光,不但直接導致了當時名列國內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解體,而且引發了一系列包括中介監管及會計制度方面的重大變化:包括全面引入國際會計準則、強化註冊會計師協會管理職能等等。

而在事隔十年之後,再度曝光的綠大地造假上市案,儘管與銀廣夏造假上市性質相同,但是從造假操作到最終曝光,其間依然有著大量細節上的差異。仔細分辯這些差異,可以看出過去十年裡中國證券市場監管的進步與不足。

首先是在造假主體上,銀廣夏一案是由會計師事務所執業人員直接參與造假,而在案件爆發後的媒體調查中,更顯示出這一造假模式,是當時市場中介機構中所流行的「潛規則」。

一位資深會計業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當時「造假上市」模式的流行,既跟當時「為國企解困」的證券市場管理思路有關,也跟當時會計規則不完善有很大關係。

該市場人士表示,自己在香港多年執業過程中,既學過英國的會計準則,又學過美國會計準則,但第一次到內地從事B股上市業務時,卻發現自己「根本看不懂」內地會計準則與要求。

他發現當時國內通用的「蘇聯式」會計準則,不但與國際會計準則無法接軌,而且完全無法反映出市場化企業的真實運作情況。南方週末記者亦有發現,在 2000年前後查看多家A+H股上市的企業財務資料時,發現A股報表資料極其粗略且漏洞百出,而遵照國際會計準則編制的H股財務數據,則清晰地反映出了企 業經營的各種動態與細節。

而到2003年之後,中國證券市場開始大力推進上市公司會計準則與國際標準接軌,最終使得上市公司財務數據成為市場投資者的重要標準。

另一個進步則是,在造假曝光的過程中,銀廣夏一案几乎是由媒體獨立調查曝光,其後再牽出大規模會計造假的「潛規則」。

而在綠大地案中,儘管監管部門在上市時由於失察而任其造假資料通過了層層審核,但在其後續增發過程中,已有所覺察的監管當局及時「推薦」了新的會計 師事務所,最終由該所審計時發現了財務造假跡象。直到監管機構大規模進駐調查,綠大地造假案才最終引發市場關注和媒體跟進。在地方法院的一審判決之後,證 監會還專門召開發布會,公開了更多未被一審認定的細節。

造假何以通過層層審核

目前新股發行重重審批環節存在結構性缺陷。每個審核環節都以為其他環節能堵住漏洞,結果卻造成了大規模的造假行為一路通行。

不過,貫穿兩次上市造假案的核心運作模式——行政審批制度下的權力尋租並未從根本上受到扼制。

在市場制度與規則日益完善的過程中,「資本高手」們對社會財富的掠奪也更具隱蔽性和專業性,而身為市場信用承擔者的中介機構及相關專業人士,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日益明顯。

在綠大地一案中,造假主體實質上是公司管理層和帶著審計項目屢屢「掛靠」不同會計師事務所的龐明星,而這一「項目掛靠」模式本身就已經違反了相關行業管理規範,只是由於各級監管機構的縱容,才得以實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綠大地案也凸顯目前新股發行中重重審批環節的結構性缺陷。每個審核環節都以為其他環節能堵住漏洞,不必自己來「做惡人」,甚至因利益關係而「睜隻眼閉隻眼」,而最終卻造成了大規模的造假行為一路通行,讓卻市場投資者和社會各方付出了沉重的「埋單」代價。

這一現象並非中國證券市場所獨有,上世紀80年代初曾在香港證券市場引起巨大轟動的「佳寧案」就是一個類假的案例。

香港上市公司佳寧置業因財務造假最終倒閉一案,直到2001年底才最終審結。其間涉及的貪污詐騙款項達66億元,訴訟費高達2億多港元,整個案件的 調查過程長達17年,審查資料數百萬份,調查和追緝範圍遠及三大洲十多個國家,創下了目前世界司法領域裡的一系列「吉尼斯世界紀錄」。

在佳寧案爆發近20年後,案發時任香港證券監管專員的霍禮義專門寫了一本書回顧此案的來龍去脈。

霍禮義在書中指出,在佳寧造假案中,當時的佳寧董事長陳青松及其團隊「顯然還缺乏市場經驗」。而專業的顧問們,包括券商、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對事件的發展起著實質性的作用」。

在以虛假交易粉飾的商業帝國最終崩潰後,陳青松為此付出了近20年的牢獄生涯。今天綠大地的董事長何學葵及其「專業顧問們」,又將面對著怎樣的結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64

中企在德投資何以升溫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15/100401192_all.html

這個最新統計讓很多人吃了一驚:2011年中國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數最多的國家,超過美國,首次排名第一。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數據,2011年,中國在德國投資項目累計達158個,美國為110個。

  「原以為在德投資不受當地社會歡迎,但這一看法已被顛覆。」一位中國企業家告訴財新記者。

  不過,中國企業在德投資的總金額仍不高。據德國中央銀行2012年4月公佈的最新數據,2010年中國企業在德累計直投金額為7.75億歐元, 佔外國在德投資金額的0.14%。機械製造和汽車工業是中國企業最青睞的領域,佔總投資項目的四分之一,可再生能源項目佔13%,消費品和食品也佔到 13%,其餘為電子元件、商業服務、化工和保健、金屬和材料、紡織等。

  2012年4月底,三一重工以3.24億歐元完成了對德國的機械製造業巨頭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的收購,再次改寫了中企在德國投資的紀錄。

歐元區砥柱

  在歐債危機中,德國盡顯其財政自律性和強大的競爭力。

  德國經濟2010年增長率達3.7%,2011年達3%。德國聯邦議會經濟委員會主席Ernst Hinsken說,「德國聯邦政府預計2012年價格調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0.7%,仍然大大地超過歐洲的平均水平。」Ernst Hinsken總結德國從危機中迅速恢復的三大原因:其一,汽車補貼,如補貼舊車置換新車,意在穩定國家重點工業;其二,拿出200億歐元資助中小企業,因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的支柱;其三,通過短時工作制讓130萬工人有工作。短時工作制就是縮短工人工作時間。

  「結構性改革使德國整個社會變得更有競爭力,員工成本下降,經濟競爭力上升,生產力提高。這個改革實行起來並不容易,尤其要削減勞動者一部分收入難度是很大的。」他說。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今年年初訪華時明確表示,歡迎中國到德國投資。6月12日,德國經濟部長Philipp Rösler表示,「我們希望消除那些認為直接投資是有害的偏見。」

  Ernst Hinsken解釋說,德國並沒有希望中國成為危機援助者。歐洲是一個非常有購買力和經濟活力的市場,對中國而言,亦有巨大利益所在。

經濟互補

  三一重工、華為、中興通訊等在德投資公司的高管們表示,德國吸引他們的還有成熟的技術工人、機械製造業的領先技術、有競爭力的投資政策等。

  安永公司6月13日調查報告顯示,在400家被問詢的大型中國公司中,德國成為在歐洲最受中國歡迎的投資地。已在歐洲投資的企業中,63%的中國企業選擇了德國作為投資地。

  在德國企業眼裡,中國企業是值得忌憚的競爭對手,尤其在成本優勢和交貨週期優勢上。

  FAM亞太區的總裁洪建國表示,中國企業參加的競標,他們一般不參加,因為中國企業成本核算方式和勞動力價格不同,報價較低;而且中國企業一旦 需要緊急交貨,可以連續加班,德國企業比較難做到。但德國企業的產品質量高,例如安裝調試週期很短,可在競爭中立足。FAM是德國三大物料輸送設備製造商 之一,擁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年營業額逾2億歐元。

  中國企業投資德國,可離歐洲市場更近。生產無菌包裝材料的紛美包裝有限責任公司在德國薩克森-安哈特州的哈勒市建立生產線,時任紛美包裝內蒙古 公司廠長的劉寶忠被調往德國指導新廠前期的建設和設備運營。他介紹說,在歐洲建廠能縮短交貨期,原材料採購和運輸成本都會有所降低。

  「有部分原材料是歐洲當地供應的;包裝原紙從美國運到歐洲,比從美國運到中國要近,能縮短一半路程。原材料供貨週期縮短了,後面的交貨期也會縮短。」劉寶忠告訴財新記者。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首席執行官 Michael Pfeiffer說,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曾來德國考察太陽能行業,發現部分市場在德國已被中國企業佔據,因此改為考察德國風能企業。

投資補貼

  在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公關部資深經理曹奕接觸的客戶中,中國投資者第一個問題往往是,「有沒有稅收減免?」曹奕回答說,德國的稅法對所有企業都一視同仁,即便地方政府很想引進投資,也不會拿稅收做優惠,但德國有投資補貼。

  德國對企業的稅負在全球排名中等,為22.83%到29.83%之間,美國紐約為39.62%。據一些中國企業家表示,他們在中國開辦企業所要繳納的各類稅費高達40%。

  紛美包裝在德投資建廠的5000萬歐元得到了近2000萬歐元的補貼。「做市場調查花200多萬歐元,但幫我們省了2000萬歐元。」紛美包裝總裁畢樺說。

  曹奕說,如果申請企業符合政策並且能夠操作好,德國的投資補貼最高會達到投資額的50%。但如果在投資之後再申請,就失去良機。

  為什麼要來德國投資,是紛美包裝融資上市時,引起投資者質疑最多的問題之一。「投資者問,中國之大,還裝不下一個紛美嗎?你們也沒有海外投資的經驗。但實際上,是客戶和市場拽著我們來的。在未到德建廠前,客戶先下了10億包的訂單表達誠意。」畢樺說。

  畢樺說:「工廠在不產生收入前,德國政府不收取任何費用。另外,在德國當地購買土地也比想像中便宜。」德國各州政府的貿易投資促進局,免費向各國企業提供服務,幫助企業理順前期的註冊登記、租房、僱傭工人、聘請法律和財務稅收諮詢服務等流程。

  薩克森-安哈特州科技與經濟部部長Birgitta Wolff告訴財新記者,該州有一些家族企業資產狀況良好,但因其下一代不願接手企業而希望出售。薩克森-安哈特州的汽車零配件、機械製造和食品行業都較為成熟。

就業是核心

  能帶來多少勞動就業機會是德國政府最為看重的。「中國企業給薩克森-安哈特州帶來了500多個就業崗位。」 Birgitta Wolff非常自豪地說。

  但是中資企業需要量力而行,做好投資評估和生產銷售戰略研究。曹奕說,以前TCL收購了德國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德彩電,當時對收購前景缺乏準確的預估,因此承諾全員接下所有員工,可是此後運作乏力,導致要拆掉施耐德生產線等設備運回中國,在當地引發爭議。

  曹奕認為,中國企業併購德國企業之後,更為合適的做法是與德國管理層、工會之間建立信任,並使用德國人治理本地公司。

  2004年,瀋陽機床廠收購了虧損中的德國Schiess(希斯)公司,這家工廠不僅成為瀋陽機床廠的研發大本營,而且德國工廠生產的新品牌 ASCHERSLEBEN已成為中國市場上高端技術的產品。在希斯公司的廠區,綠地上飄揚著五星紅旗,但高管和工人基本都是德國人,只有一位中國翻譯也是 從德國大學畢業後直接被招聘來的。

  在併購項目中,如何與德國公司強大的工會合作發展是中國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曹奕表示,應辯證看待德國工會數百年的發展和其價值所在,如北京第 一機床廠在併購瓦德里希·科堡公司的時候,就說服該公司工會同意免費延長一小時工作時間來一起渡過併購初期的經營難關。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高精度重型機 床製造商,有93年歷史,工會力量較為強大,但也實現了和中國企業的合作,前提是北京第一機床廠保證了其維持原有經營運營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81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何以成為「米老鼠殺手」?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ushi2/232288.html

俗話說,玩物喪志。可是,香港有位家喻戶曉的外國人,用「泡」的理念建立了自己龐大的商業帝國。

他叫盛智文(Allan Zeman),是中國香港籍猶太人。他旗下的產業都與吃喝玩樂有關。他是香港蘭桂坊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主席,被坊間稱為「蘭桂坊之父」;還是永利(澳 門)的副主席。此外,他在泰國、美國和內地還有度假別墅和酒店項目、電影發行公司和幾個蘭桂坊項目。2003年開始,盛智文分文不取出任香港海洋公園的董 事會主席,因業績常打敗迪斯尼樂園,而被稱為「米老鼠殺手(Mouse Killer)」。

這樣一位所有生意都離不開「吃喝玩樂」的商人,會不會是一副放蕩不羈的模樣?

8月28日,記者走進盛智文的辦公室,暢聊其構建商業帝國的來龍去脈,之前的所有臆想化為烏有。

他將辦公室安在蘭桂坊鬧市中一棟高樓裡。走進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辦公台和電腦,而是造型各異的陶器、陶瓷雕塑、毛筆字幅和中國農村攝影作品。整個辦公室簡單而清爽,像一個乾淨的家。白襯衫、黑色西裝褲,盛智文的穿著樸素而不失高貴。

盛智文說,這些東西全是他從各地一件一件淘回來的,這些簡單而有創意的藝術品常常是他創意的來源。

問他,財富在他心裡的定義。他說,追逐財富從來不是他工作的動力,財富是伴隨快樂而來。

一個細節是,2003年的一天,盛智文接到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的電話,問他能否擔任海洋公園董事會主席。

2001至2002年度,海洋公園年度盈餘為1530萬港元,此前一年度虧損8050萬港元。2002年該園的旅客僅340萬人次,生存得並不輕鬆。

「當時我想,一個從沒做過主題公園生意,甚至沒去過海洋公園的商人,怎麼能去管理海洋公園呢?」盛智文那時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為此,董建華給盛智文打了幾次電話,盛情難卻,最後盛接下了海洋公園董事會主席的職位,竟然一做就是9年,且分文不取。

在這位「米老鼠殺手」的重新定位策略下,目前海洋公園的年遊客已接近710萬人次,2011年度盈餘達1.05億港元;而香港迪斯尼樂園2011年入園人數為590萬人次,淨虧損2.37億港元。

從服裝大亨到「包租公」

盛智文是白手起家的典型。

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代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從德國到加拿大打工。高中畢業後,他加入一家服裝公司,並在19歲那年賺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美元。

上世紀70年代初,他帶著100萬美元隻身來到香港。他坦言,在香港,除了嗅到了商業機會,低稅率政策也是吸引他的地方。

1975年,盛智文在香港成立了Colby,專營成衣貿易。因為生意關係,他認識了許多外國買家。他們常向盛智文抱怨,在香港沒有像樣的酒吧能光顧。

那時的蘭桂坊還是一條短小、狹窄,名不見經傳的斜坡小巷,基本被花店、肉攤等佔據。但這條小巷坐落在香港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中環旁邊。

盛智文從中看到了商機。上世紀80年代,他先是在蘭桂坊開了一家加利福尼亞(Califonia)餐館,本想用作招待他的客人,結果業績卻超出他的預期。

因看到了商機,20多年前, 盛智文以不到兩億港元, 買下了蘭桂坊的加州大廈及毗鄰的加樂大廈。

2010年,他決定將這兩棟大廈拆卸,合併發展重建成樓高28層的全新大廈California Tower(加州大樓)。

這座新大廈將於明年底落成,並引入食肆、酒吧、會所及高端健身中心等悠閒生活設施。目前,大廈的市場估值約為40億港元。

如今,小小的蘭桂坊巷裡,已開滿了100多家餐廳和酒吧,而盛智文的蘭桂坊集團約持有這些物業七成業權。蘭桂坊街區物業的租金水平,約為每月每平方呎85至250港元。單憑租金,蘭桂坊集團每個月的收益就不菲。

蘭桂坊進軍內地:只選二線城市

如果說讓蘭桂坊從「貧民窟」變成他的「金礦」是好的開始,打響蘭桂坊的品牌則是決定這個集團未來發展決定性的一步。

如今,蘭桂坊已經成為香港夜生活的代名詞。在TVB的劇集裡,蘭桂坊頻頻出鏡,這裡是影視明星、社會名流云集的地方。現實生活中,蘭桂坊則是各地遊客到香港旅遊必到的景點之一。

蘭桂坊集團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經營住宅及商業地產併購、開發與管理,同時兼營高級餐廳酒吧的企業。也就是說,它的商業模式與許多商業地產商類似,其每進入一座城市,勢必會擁有一批尾隨而來的商家。

這種模式深得追捧。

2010年,蘭桂坊成都街區落成。不僅如此,目前已有大概15個內地城市政府官員向盛智文伸出了橄欖枝。

盛智文笑言,蘭桂坊進入成都是源於成都市錦江區政府官員的「三顧茅廬」。「三年前,成都錦江區官員電話我,希望我能在那裡開一個蘭桂坊。」他說,此前自己從未去過成都,對在那裡開蘭桂坊心存疑慮。政府領導主動與他接觸了三次,他最終被打動。

對於蘭桂坊在內地的選址,他有著「雷打不動」的三個標準。

首先,規劃地塊必須靠近中心商務區(CBD),這樣才能保證人流;其次,這塊地方必須是淨地,言外之意,他不希望這塊土地會因居民拆遷等其他原因帶 來麻煩;最後,地價合理。以上三個標準還有個大前提——中國內地二線城市。他認為,一線城市的娛樂設施已被過度開發,市場競爭飽和。二線城市的娛樂消費力 方興未艾。

目前,蘭桂坊在海口與觀瀾湖打造的旅遊項目將在明年開業。未來幾年,蘭桂坊還很可能在無錫、青島、寧波和重慶設點。

盛智文估計,內地每個蘭桂坊項目,均需要投資約2.5億美元。他坦言,希望能以融資形式設立基金來解決內地蘭桂坊發展的資金問題。5年之後,待項目步入穩定收益期,集團會考慮香港上市計劃,預計籌資8億美元。

他透露,目前已與數家投資銀行接洽,探討引入機構投資者參與投資這些項目的可行性。

子承父業

今年,盛智文已經62歲了。步入耳順之年的他,也在悄然部署自己的帝國傳承計劃。

一向對妻女保護有加的他對記者透露,最近他剛把在蘭桂坊工作了近9年的兒子Jonathan Zeman從首席運營官的職位升至首席執行官。

盛智文有一兒一女。他們在大學畢業後,都加入了父親的蘭桂坊集團。大學學服裝設計的女兒目前已不太參與蘭桂坊的運營工作。她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和公司,這家名為「nude is rude」的服裝店亦坐落在蘭桂坊。

盛智文自豪地說,自己與兒子Jonathan的性格很像,都是務實的人。兩人在工作中是非常棒的合作夥伴。

他還得意地告訴記者,兒子與其妻正是在蘭桂坊的餐館裡「一見鍾情」,並定下終生的。

對於家族產業繼承問題,他只淡淡地說,「我會隨他的意願。只要他做得好,也喜歡,就可以把這個帝國交給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90

中國股市何以成為大輸家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02/100455498.html
2007年9月的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曾瀰漫著牛市的樂觀與亢奮。相比之下,我當時對股市的謹慎觀點顯得落落寡合,成了熱烈會場中一頭不受歡迎的熊。一年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五年後的今天,美國股市總體上基本回到危機前的峰值。但上證綜合指數在2007年底攀升到 6092點的高位後,一路下跌,目前僅為2086點,相當全球金融危機前峰值的三分之一,除了略好於歐洲銀行股指數與西班牙股市,是全球表現最差的主要資產類別之一。

  為什麼在危機初期時流行的共識性判斷和預期與後來股市的實際表現之間有如此大的差異?我認為三大因素可予以解釋。

  第一,美國雖是全球金融危機的震源地,但美國經濟表現出了較強的自我矯正能力。在過去五年中,美國銀行體系、非金融企業與家庭部門都進行了劇烈的平衡和修復,變賣資產、減少債務、補充資本,大大降低了系統性風險。但中國許多觀察家堅持認為美國已元氣大傷,對其前景過度悲觀,低估了美國的自我調整與恢復能力。

  與此同時,政府與學界對於中國自身根深蒂固的結構與經濟失衡問題卻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與反思,在「中國模式優越論」的自我陶醉下,喪失了深化體制改革的動力和壓力。結果,中國經濟雖因短期性政策刺激一度逆勢而上,表現出了雙位數增長,但在政府主導投資驅動的模式下,深層結構矛盾不斷加劇,出現了資源嚴重錯配,包括鋼鐵、光伏在內的大多數行業產能過剩,效率低下,私人資本受到嚴重擠壓,中小企業經營環境日趨惡化,公司盈利前景轉趨暗淡,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不穩健,銀行不良資產率上升的局面。經濟基本面的變化趨勢與風險水平的相對升降,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兩國股市在過去五年的表現差異。

  第二,美國深受金融危機打擊,復甦進程較為緩慢,但宏觀經濟政策響應之快,調整幅度之大,實屬歷史罕見。除了一攬子經濟復甦振興計劃,美國經濟得到了強有力的聯儲貨幣政策支持。從2008年9月雷曼事件後迅速推出的QEⅠ,到2010年的QEⅡ,以及現在的QEⅢ,再加上美國基準利率在2008年雷曼事件後從危機前的5.25%大幅降至0.25%,並定期公開聲明將維持低息政策,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令投資者形成了較清晰的政策預期,顯著地減少了政策不確定性對於金融市場的負面影響。

  中國在這短短四五年間,宏觀政策幾度大起大落。 2009年實行了過度的財政刺激和信貸刺激,不到一年就不得不調控通脹與房地產,實行了一百八十度的急轉彎,又加劇了經濟增長的減速。到2012年二季度,面對四面告急的經濟形勢,政府不得不再度出台新一輪的政策放鬆與刺激,但房地產仍繼續受打壓。至於政府在未來是否繼續放鬆政策,採取哪些措施,以及何時做出政策調整,公眾仍一頭霧水,專家學者們也只能妄加猜測。宏觀政策的不透明,相互矛盾與不可預測的跳躍式變化,加大了中國經濟週期的波動幅度,為企業、消費者和投資者增添了極大的政策不確定性,從而客觀上增加了投資中國股市的風險溢價。

  當然,中國股市存在市場過度監管、IPO 發行制度及二級市場交易結構、投資構成基礎等方面的缺陷,影響了股市表現。但是這些微觀層次的原因在2008年前就早已存在,並不能解釋中國股市最近五年持續低迷不振的現象。

  我認為,宏觀政策的不確定性、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和結構改革的缺位是動搖投資者信心導致股市表現極度失望的主要原因。雖然按照歷史估值水平衡量,中國股票相對便宜,但是如果未來政府公信力、政策基本面、真實GDP增長與企業盈利基本面不能持續地好轉,投資者信心與市場表現也將難以顯著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