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国美,三分之一“和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5/2NMDAwMDIwNTg2Ng.html

“公司的整体利益是最重要的,为了这个双方都需要作出让步,最后大家选择了理性的模式,这其实不是什么谅解不谅解的问题,现在的局面是个双赢的选择。”11月11日,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对本报记者表示。

此 前一天晚10点53分,国美电器(0493.HK)发布公告称,当天,国美电器董事局与大股东达成了“谅解备忘录”,其中国美电器董事局董事人数将从11 名增加到13名,同时建议委任大股东Shinning Crown提名的邹晓春和黄燕虹出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

不过,这一任命还 需要特别股东大会的审议,何阳青表示,“特别股东大会召开的时间,在11月16日国美电器三季报公布的时候将确定,而董事局将提议所有股东对两位新董事的 人选投赞成票,而且,双方已承诺将在所有方面合作,落实各项行动和措施,来打造一家更强更具盈利能力的公司。”

这一结果,并不出乎业界的预料。

虽然10月28日大股东方面以“董事局拖延谈判”为由,曾威胁将非上市门店剥离,并再次召开特别股东大会,但第二天,陈晓就对本报记者表示,“谈判还将继续进行,双方达成的共识继续有效。”

11月1日,双方恢复谈判,在短短10天之后,双方便达成了谅解备忘录。不过,这一“谅解”仅仅是对9月25至26日双方谈判形成的方案的一次确认。

在这场由大股东黄光裕家族和二股东贝恩主导的谈判中,除了“董事会席位”,“陈晓的去留”和“非上市门店割裂与否”,是另外两大焦点议题。黄光裕家族此前已在表示,希望寻求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

三分之一,这仍不是最终的“和局”。

以退为进?

“这几天就会有结果,双方应该会有一份协议。”11月8日,国美电器一位高管在接受本报记者时采访表示。

显然在11月8日之前,双方已经对谅解备忘录的框架达成了一致,那就是董事从11名增加到13名,增补邹晓春和黄燕虹为董事,而大股东承诺放弃分割非上市门店。

在11月1日双方谈判重启,到11月10双方达成协议,大股东的态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发布声明反击陈晓所说“切割非上市门店是一张废牌”,并声称将再次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到最终接受贝恩提出的增选董事方案,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黄光裕家族代表告诉本报记者,“这样的结果是一个好的开始,至少大家结束了过去几个月来剑拔弩张的状态,双方达成了书面的谅解备忘录,今天国美电器股价大涨,也是所有股东对这个状态的认可。”

不过,有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大股东接受这一方案,也是其在董事局话语权提升的一个开始,至少大股东的代表增加到了3名,而且还可以有拉拢其它董事倒戈的机会,从现在开始,双方将从公开争斗转为董事局的内斗。”

国美电器新闻发言人赵彤则表示,“既然大股东提出了进入董事局的要求,在考虑到公司整体利益的情况下,董事局同意了这一要求,而且双方将在所有问题上保持合作,但是如果一方出现违约,双方都有权利终止这一谅解备忘录。”

然 而,之前的谈判过程却是艰难的。本报记者了解到,早在9月28日的特别股东大会前,陈晓、杜鹃和贝恩投资的代表竺稼就在北京进行了两天的秘密谈判,当时贝 恩投资方面提出了“增加两位董事”的方案来体现大股东在董事局的地位,不过,这一方案并未被大股东方面接受,而这导致了双方谈判的破裂。

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的结果,让双方又回到了起跑线。陈晓方面主动提起了继续谈判的愿望,于是在10月14日开始双方开始重新谈判,这次谈判的主题依然是三个:一是陈晓的去留,二是国美电器董事局的重组,三是非上市门店的割裂与否。

上述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双方很快就对非上市门店问题达成了一致,那就是11月1日不会分割非上市门店,但是在陈晓去留和董事局改组的问题上,双方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

按 照大股东方面的想法,增加两位董事只能让其在董事局的董事席位增加到3位,即便加上与黄家关系较近的独立董事陈玉生也只有4票,而陈晓、孙一丁和贝恩投资 的董事席位则达到6位(包括独立董事Thomas Joseph Manning),即便王俊洲、魏秋立和另外一位独立董事史习平保持中立,那也无法改变董事局的局面的。

而若按照黄光裕家族方案,以黄家推荐的黄燕虹和邹晓春替换陈晓和孙一丁,董事人数人仍保持11人。在全体董事会中,“黄家阵营”占据4席,“贝恩阵营”也是4席,双方形成均势。而在独立董事不参加的日常董事会中,双方仍是均势。

一个更为简单的指标是,比例。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哪一个阵营的比例更高,当然影响力也就更大。

黄家推荐2名董事,已经是贝恩能够接受的极限,所以,黄光裕家族目前最多只可能拥有4个董事会席位。在“分子”一定的情况下,要做大“比例”,只能减小“分母”了。

也就是说,虽然同样是4个董事会席位,但按照贝恩的方案,黄家在董事会所占的比例仅为“4/13”(30.77%),而若按照黄家自己的方案,他们所占的比例则为“4/11”(36.36%)。

此外,让陈晓出局,是大股东方面一直没有放弃的要求。按照大股东方面的想法,采取替换董事的方式改组董事局,有多种方案,其中,一种是让陈晓与孙一丁出局,一种是让陈晓跟一位来自贝恩投资的非执行董事出局,但关键是让陈晓出局。

对此,贝恩投资和陈晓一直表示反对,而陈晓曾一度提出三年后离开的方案,但是大股东方面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在10月28日的书面声明中,大股东再次提出了让陈晓出局的要求。而陈晓10月29日的回应是,“特别股东大会上股东的投票留下了我,我就会坚持下去。”

11月11日,上述知情人士则告诉记者,“既然双方选择了合作,关于陈晓的去留,已经不再是双方关注的问题。”

妥协的结果

“我们很庆幸,国美电器在这场风波中得到了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支持,如果继续这样内耗下去,整个公司都会垮掉,这是所有的理性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双方达成了这个谅解备忘录。”何阳青称。

的 确,对于国美电器和其投资者来说,今年8月5日公开化的这场内斗是继2008年11月大股东被拘后面临的又一重大危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一旦大股东真的 结束非上市门店与上市公司的托管协议,那么上市公司不仅利润将减少16%,而且将失去在长三角、东北等关于经济区域的布局资格。

与此同时,如果大股东执意要继续通过“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来改组董事局,这场牵扯到所有股东利益的内耗将持续下去。按照何阳青的话,这将是对公司品牌和经营产生重大恶劣影响的事件,国美再也经受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陈晓也表示,“大股东方面不应继续不理性下去了,双方选择合作才符合公司和所有股东的最佳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选择了合作,然而对于此前一直拿着非上市门店切割和再次召开特别股东大会两张牌,要求改组董事局的大股东来说,其最后时刻的“让步”又是为了什么?

上 述人士分析说,“大股东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特别是对董事局的控制权,同时让产生了逆心的陈晓出局,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大股东就必 须拥有足够的资金,但是由于黄光裕案件被罚款超过10亿元,拉拢股东投票和增加控股比例耗资10亿元,接下来黄家还要面临香港的16.55亿港元的罚款, 黄家的资金已经非常紧张。”

他还表示,“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黄家需要把现有的资产出售套现,但是大康鞋城和国美商都项目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这样黄家就需要将其100%的非上市门店卖掉,其首选就是卖给上市公司,但是面对陈晓和贝恩投资控制的董事局,黄家又需要先改组董事局。”

然 而在通过特别股东大会改组董事局的努力失败后,双方又在陈晓去留等关键问题的谈判上陷入僵局时,黄家也在准备第二套方案,那就是将非上市门店剥离自己经 营,再将这部分门店培育上市,并且与几家国内的私募基金进行了沟通,这就是10月28日黄家态度突然转硬,并抛出非上市门店扩张计划的主要原因。

但陈晓称,这些门店因为同业竞争协议不可能剥离,即使剥离也无法向其它城市扩张。不过,双方最终未走到这一步,在最后时刻,黄光裕家族和贝恩,还是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不过,双方在陈晓去留的事情也有了选择,一位国美电器内部人士表示,“最终,陈总是要离开国美的,但一定是在符合公司整体利益,而且其完成了股东赋予使命的时刻,比如说新的五年计划实现的时刻。”

董事会内的争夺

虽然国美电器所有的投资者都对国美电器双方达成的谅解备忘录表示欢迎,而11月11日国美电器的股价大涨18.68%至3.24港元,最高曾达到3.38港元的全年最高点,但是国美电器大股东与陈晓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完全结束。

前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大股东还会在董事局争取保障自己的权益,但今后双方将主要采取和平的方式来进行谈判。”

本报记者了解到,虽然双方表示将选择合作,但是董事会方面也采取了一个过渡性的措施。按照国美电器章程,对于邹晓春、黄燕虹两位董事的任命可以由董事局来任命,但是这此双方达成的协议,却是要通过特别股东大会来任命。

消 息人士告诉记者,“在特别股东大会召开前的这段时间,如果任何一方出现违反协定的做法,另一方就有权撕毁双方的协议,而且特别股东大会的投票权是由股东来 投出的,即便贝恩投资和陈晓支持大股东的人选,但是其他股东如果投出反对票,大股东的人选同样面临着无法通过的威胁。”

显然,陈晓和贝恩投 资玩了一点小花招,然而大股东方面也采取了保留措施。其声明称“目前无意中止上市公司和非上市门店的合作协议”,但是,如果其提出的人选无法获得特别股东 大会通过,那么,割裂非上市门店,依然是大股东的一张牌,虽然这张牌是一张“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牌。

即便特别股东大会顺利通过大股东提名的董事人选,那么,今后在国美电器董事局中依然存在着大股东与贝恩投资、陈晓的分歧,双方依然可能继续斗争。

不过,何阳青对本报记者称,“在公司发展战略上,此前双方都有一定的分歧,但是很多都是双方此前在争斗时用于攻击对方的借口,其实,双方的发展战略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分歧,双方将选择在董事局内充分合作,这样都可以照顾双方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大股东这次派驻代表主要是进入董事局,在公司管理层层面依然没有大股东的代表,其目的依然是通过董事会来影响公司的运营,而贝恩投资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不过,董事局内部的分歧对公司正常运营影响是最小的。上述消息人士分析说,“国美电器的董事局决议从来不公布具体的赞成和反对票,因此,对外的公告董事会决议结果,不会将公司内部矛盾暴露出来,这对公司未来运营将有积极影响。”

一位业界人士分析说,未来一段时间,双方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不过,对大股东来说,这还只是权宜之计。对陈晓的留任,以及对贝恩投资在董事局占据过多的董事人选,其依然存在不满。在未来的国美电器董事会以及年度股东大会等场合,双方的分歧依然可能明显。

11月10日之前,大战,看似随时可能再度爆发,但也随时可能消弭于无形。

这是一场利益之争,还是一场义气之争?恐怕前者居多。为了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黄光裕家族和贝恩,都只是在试图触碰而不突破对方的底限。

博弈,仍将继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52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宏安四寶-宏安(1222)、位元堂(897)、PNG資源(221)、中國農產品(149)(四之一上)

昨日講起陳振康這物體之後,今日突然心血來潮寫這一系。

宏安系導致股民的損失極大,但因其總有一段暴升的過程,故此看來殘酷度少於華匯系,不過就當中的密集供股過程來說,其實亦不亞於華匯系。

今日,受們談談宏安(1222),雖然該股今日停牌,又宣佈「股本重組及建讓供股」,即合完又供,雖現時不知詳情,但暫時就不計這次供股,來看看這股近十年的股本變化紀錄。

計及這一次,根據ETNet的資料,公司股本變化7次,其中合股4次,送紅股2次,拆細1次,詳情如下:

(1) 2002年10月,100合1。

(2) 2005年8月,5送1紅股。

(3) 2006年8月,10送1紅股。

(4) 2007年5月,1拆20。

(5) 2009年3月,25合1。

(6) 2010年2月,5合1。

(7) 2011年1月,5合1。

即是這10年多間,你持有的1股, 變成了0.0004224股,亦即你每持有約2,367股,就變成了1股,這數字未來又會再增加幾倍呢!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10

以小股東及股數的角度談宏安四寶-宏安(1222)、位元堂(897)、PNG資源(221)、中國農產品(149)(四之一中)(更正)

(註: 謝謝林奇兄的資料。)

現在談談他們如果小股東每次均供股的情況。

公司在1995年以1元上市後,主要的供股如下:

(1) 1996年9月,2供1,每股70仙

(不計供股調整,為331.44元,未來合股後為1,657.2元)

(2) 2002年2月,1供4,每股3仙,供4股送1紅股,即是1供5,每股2.4仙

(不計供股調整,為14.2元,未來合股後約71.02元)

(3) 2009年4月,1供3,每股10仙,供3股送2紅股,即和上次比例一樣,1供5,每股6仙

(不計供股調整,為50仙,未來合股後約2.5元)

(4) 2010年2月,1供3,每股18.5仙,供3股送2紅股,也和前兩次比例一樣,1供5,每股11.1仙

(不計供股調整,價格沒變,為18.5仙,合股後則為92.5仙)

(5) 2011年1月,1供8,每股10仙,供8股送1紅股,即是1供9,每股8.89仙。

從下表可見,如果你全數供股,你的1股會變成了3,240股(不計當中的股本調整),如計 了股本調整,即當年的1股,即變成了 1.356876股,即最初你買約0.730686股,就變成現在的1股,計算方法如下: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8

投資五部曲之一:價值投資 franky.fan

http://www.tractusassetmgmt.com/blogs/frankyfan/%E6%8A%95%E8%B3%87%E4%BA%94%E9%83%A8%E6%9B%B2%E4%B9%8B%E4%B8%80%EF%BC%9A%E5%83%B9%E5%80%BC%E6%8A%95%E8%B3%87

價值投資是投資五部曲之首,因為沒有價值,不能談得上是投資,而單是價值投 資,也足以在市場上獲利(但技巧要求很高)。

價值投資,就是相信股價跟公司的價值有關。不相信價值的人,就等於相信一切股票只 是不同的賭台,有著不同的價格在亂舞。

價值投資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市場的確有根據價值行事的人,這些包括公司及其員工, 也有不同的價值投資者。這些人在股價高估時賣出,低價市買入。他們 只在極端價格讓市場的供求產生根本性趨勢的變化。其餘一切的價格波動,大部份都跟他們無關。

之前提及,獲利才是主角,價值投資是手段,因此對於一切公司的價值,我們還要保持 靈活及客觀。執行價值投資,有以下的因素要注意:

1要了解公司

這是唯一執行價值投資的方法。有價值的公司未必需要是完美的公司,一切市場被低估 的公司也可以是價值投資的機會。

2要了解有可能出現價值投資機會的市場條件

這是極其重要的。價值投資的機會遠比大部份人想像的少,而重視基本因素並非等於價 值投資。因為市場其實是很有效率的,很多高概率事件也會被市場消 化。在正常的情況下,公司被嚴重低估的情況,只可能在中小型股有著重大基本面改變,或行業出現大型低潮,或熊市才能出現。同時,基本在牛市中,大部份價值 將會被反映,甚至高估,在牛市後期找到價值投資機會的可能性十分低。

3要了解價值投資失敗的因素

正如一切的方法,也有死穴。價值投資是十分預測性的投資行為,成敗很取決於預期的 準確度,而往往基本因素會滯後於市場反應。因此,單純出於短期基本 面或估值模型,是不足以發揮出價值投資的威力。價值投資者需要對經濟周期、公司管治、行業本質及競爭力作出發點,去配合中短期基本面。同時,價值投資機會 很多時在市場持反向意見時,更甚至是大眾不甚有興趣時出現。

價值投資是爭趣高回報的預測性行為。基於其風險所在,所以一切的價值投資機會必定 要有足夠的升幅及有限的下跌空間才可考慮。一個只能獲利20%回報 的投資機會,絶對不值得稱上是價值投資。

討論:高增長性低估,低估值性低估,誰較容易出現?

巴菲特認為增長是估值的組成部份,所以不用分別兩者。然而,我卻認為在執行上,現 今有少許分別。

買入增長相對高,而估值不高的股票的投資方法,是假設市場並未完全認識公司的發展 前景。因為市場往往只反映公司較短期的高概率發展,所以如果未來增 長是可持續的話,的確會讓其投資者持續獲利。可惜的是,很多時高增長的公司會面對不少增長的地心吸力,或者很多時高增長公司的增長只是受其行業周期的上行 所帶動。真正高增長的公司必定要有可持續的競爭性及再投資機會。這類公司不多,但很多時市場也會有效反映。近年很多市場難以理解,或者說增長高得難以接受 的公司,如網絡公司,則屬這樣的情況。

很多公司也受著經濟周期所影響而出現盈利周期性的幅波動,甚波動性往往甚至比其成 長性為高。因此,大部份價值投資的機會,都出現在低估值的情況。只 要周期性好轉,其盈利恢復,市場便能反映其價值。因此,價值投資者必需對競爭力、行業周期有所認識,同時不能只看中短期的基本面。更重要的是,經濟周期其 實影響著大部份的行業周期。因此,在經濟熾熱時,千萬不要對自己能夠挑選出價值股抱太大的信心。

總結而言,價值投資是熊市後期的重要工作,是牛市初中段最有效的獲利手段,在其他 時間必須了解價值投資的適用性及挑戰性。同時,對經濟及行業基本面 要有全面而謹慎的認識,切忌見指忘月,忽略經濟及市場周期的影響。

價值投資,是全攻型的方法,就如同拳擊比賽中的重拳,只能攻其不備,而不能持之而 恆,否則便有被攻其不備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46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一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4/credit-sales.html

上一篇文章《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前言)》簡單地介紹了銷售流程營運審計的幾個問題,並提及將會分別講Credit sales 和Cash sales的審計要點,這一篇先講Credit sales(賒賬銷售)。

貨物了出門但收不到錢,絕對可以用血本無歸來形容。在兩三年前的《警訊》就曾經報導過,有不法分子開了家空殼公司,並臨時租用了一個單位用作辦公室,在幾 個月間不斷以「賒數」的形式大量訂購文具及辦公用品,最後就拉閘捲貨走人,一批供應商因而損失慘重。所以,賒數這一块風險非常高,管理不善的話輕則賠本, 重則能令企業因周轉不靈而倒閉。

為了要減低這方面的風險,如何殷選客戶並給予信貸額度就至為重要。在這方面,公司應有專人(不能是銷售人員)為每個新客戶進行信貸評估,並根據評估的結果 定出信貸額。信貸評估的做法大致都是要求客戶提供過去幾年的Audited financial statements,計算及評估一下客戶的財務狀況。另外,也有公司會要求客户提供咨詢人(例如客户的其他供應商)名單,由公司直接聯絡咨詢人以查詢其 信貸狀況。

如果預計的生意額龐大,有些公司還會向Credit Agent購買客戶的Credit Report,以及派員到客戶處實地拜訪,乘機核實一下客戶的規模和營運狀況。

除了新客戶外,現有客戶的信貸狀況也應要不斷監察和定期審視,例如客戶過往的付款是否按時或經常延遲,退票是否發生過等等。所以,在收款的流程內應收集這 些信息並進行統計,以供日後審視客戶的信貸狀況之用。另外,市場的消息也要密切留意,一旦傳出客戶有信貸問題,公司應有一個機制去評估情況,並決定是否收 緊信貸。

當客戶累積的訂單超過信貸額時,公司應有一個制度去決定是否臨時加大客戶的信貸額,還是堅持客戶先支付部份賬項,才讓客戶下新訂單或至放貨。一般來說,給予臨時信貸額應由銷售以外的人員(例如財務)按制度來決定。

其實以上各要點就是信貸管理(Credit Management)的一部份。在工作過的大大小小企業當中,發覺要設計信貸管理不難,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不能切實執行預早定下的信貸政策(Credit Policy)。不能執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前線銷售人員不肯依從,甚至管理層利用影響力推翻信貸政策的決定(Management Override),又或者是例外情況的審批(Exceptional approval)機制被濫用。

以上的措施主要是在Credit Sales前應已作出的Preventative Control,即是說,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是去阻止問題發生或者減低發生的機會。當貨物出了門或服務完成了後,應收賬便會形成。對應收賬的管理,我們 則多以Detective和Corrective Controls來處理。這方面將會在另文再談。至於信貸政策的審視,將會在下一篇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5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一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5/cash-sales.html

上幾篇談過了Credit Sales,接下來則談一下進行Cash Sales營運審計時需要看的地方。

在第一篇《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前言)》 中提及過,Cash Sales的最大風險是其安全性,因為錢並無「識認」(當然你可以說鈔票有號碼),而且流通性強。當談及現金安全時,很多人認為是指實物上的保護措施 (Physical Controls),但我則認為首先要做的,是現金銷售記錄是否能做到準確,及時和可靠。舉個簡單例子,仲使我們將收到的現金放置在既安全又穩固的夾萬 中,但如果在收取時,部份現金已遭人「落格」,夾萬就不能保障所有現金的安全了。所以,現金銷售記錄是控制的關鍵。

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有效記錄所有現金銷售,例如小型茶餐廳,他們不可能像售賣貨品的店舖一樣,憑售出貨物的數量和定期的貨物盤點 來確保銷售記錄準確。不能有效記錄銷售的話,現金收入是否齊全就不能保證。所以,小店在這方面最有效的控制,就是由老闆或者老闆信靠的人出任收銀員。當 然,在小店而言是有效,但規模較大的企業,除非老闆是孫吾空托世懂得分身術,否則還是需要回到現實,借助流程和內部架構來控制。由於銷售涉及的行業各式各 樣,每個行業所用的方法都不同,為免文章寫得太虛,我嘗試以服裝店來做例子。

要有效記錄服裝店的銷售,首先就要有一個健全的貨物存量及出入記錄。除非是十蚊店,每件貨品的價錢都是劃一,否則貨物存量和出入必需要按每件貨品及其種類 來記錄。例如A款裇衫存貨1件,今天來貨10件,賣出9件,最後的結存是2件;B款褲子存貨8件,今天來貨10件,賣出15件,結存是3件,如此類推。

為確保記錄準確,最理想當然是負責編制記錄的人不會同時也負責存貨和收錢,但實際在服裝店的執行上,這要求相當困難,而且未必符合成本效益,所以有些企業 是採用集體負責制,即以整家服裝店做單位來問責,店員具體的職責由他們自己安排,總之有缺貨缺錢的情況發生就由他們一起問責。除此以外,定期為貨品做盤點 也是必要的,從實物盤點中可以核實存貨記錄是否準確。

有了可靠的存貨記錄後,接下來的各項控制措施就能有效運作了,下篇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4

【分析師亂象揭秘之一】分析師群體的蛻變之路

http://finance.caing.com/2011-07-26/100283949.html

攀鋼釩鈦事件將隱耀光環的分析師群體來到公眾面前,這背後是買方投資者的短期利益,賣方分析師從「研究公司」轉變到「研究股票」,「賣方研究買方化,買方行為短期化」

  【財新網】(記者 張冰)2011年7月9日,銀河證券研究部公佈了一份關於攀鋼釩鈦(000629.SZ)的研究報告。7月15日,攀鋼釩鈦午後快速漲停。7月9日銀河證券報告中寫道,攀鋼釩鈦股價被嚴重低估,目標價188元。這份報告發佈之前,攀鋼釩鈦股價為11.85元。

  7月15日,銀河證券聲明稱,報告計算錯誤,將一個原本應該放到分母上的數據放到了分子上,但更改數據並不影響推薦攀鋼釩鈦的最終結論。此外銀河證券稱,自營和資產管理業務也並未買賣、持有攀鋼釩鈦股票,也未事先提供給任何機構或個人。

  加上此前的雙匯事件和中國寶安的石墨事件,此時人們才發現,光耀無比的分析師團隊也是良莠不齊。

  分析師行業的誕生,是源於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的誕生。以基金為客戶的券商賣方研究和機構銷售業務應運而生。

  安信證券研究部負責人高善文在博客上稱,在行業草創階段,當時的券商常討論一個賣方分析師職業的重大問題,即分析師到底是在「研究公司」、還是在「研究股票」?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賣方分析師是負責研究公司的;研究股票的工作交給買方投資人來做。

  基於這樣的看法,當時甚至要求分析師在電腦上刪除行情系統,不理會股價的漲跌,埋頭研究公司和行業的情況,並提出三個判斷分析師研究報告質量的標準,即「數據是否紮實可靠?邏輯是否縝密細緻?看法和判斷是否具有獨創性?」

  但是高善文認為,過去八年中賣方分析師行業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發生著兩個重大而持續的系統性變化:一是研究報告的質量一降再降,以至於捕風捉 影、觀點雷同、論證草率、市場批評詬病日多;二是研究服務的方式爭奇鬥豔,以至於花樣百出、競騷弄巧、耍嗲賣呆,甚至出賣「色相」、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高善文認為,問題的根本還在於投資者的急功近利。既然投資者貪急功、好近利,基金管理人就被迫在三到六個月的比拚中爭長短,在一年一大考的排名中決生死。

  但基本面研究又無法為如此短期的股價波動提供可靠的指引,於是行業被迫改變,其基本方向是價值投資的衰落和勢頭投資(或趨勢投資)的興起。

  隨後迫使賣方分析師從「研究公司」轉變到「研究股票」,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密切關注股價變化的動量和催化劑,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絞盡腦汁去尋找短線的投資機會。用行業內部人的話來說,就是「賣方研究買方化,買方行為短期化」。

  此後的分析師行業亂象橫生,走取巧之路,在內幕信息上做文章;分別把住幾家上市公司,成為其與資本市場溝通的獨家渠道和代言人;販賣買方機構想法,多家機構齊吟,就形成「有價值」的看法和報告;最後是閉門造車,發揮想像編故事,預測股價放衛星。

  還有一種行為是道德出現問題,分析報告成為內幕交易的手段,聯合各種力量推波助瀾。

  一位券商內部人士表示,對於這種違規行為,從事實上抓不到證據,但是從利益鏈條上,能夠看到這種合理性和可能性。

  該人士表示,真正的參與者,可能是一些莊家在背後,利用分析師的身份來推波助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09

三分之一財產捐助公益

2007-12-17  TCW




去年九月五日,《富比世》(Forbes)雜誌集團的執行長史提夫‧富比世(Steve Forbes)將第一屆「馬康‧富比世終身成就獎」,頒給華人首富李嘉誠

已故的馬康(Malcolm S. Forbes)是富比世集團的第二代掌門人,身為集團第三代掌門人,並參選過美國總統的史提夫說:「我祖父以前常說,做生意的目的,是製造快樂,而非累積金錢。沒有任何人比李嘉誠更符合我祖父與父親的理念。他是一個生意人,也是一個慈善主義者,他是我們這一代與下一代人的好榜樣。」

史提夫推崇李嘉誠:「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企業家。」「他是創造者,也是擴張者,更是世界著名的慈善家之一。」

今年五月,《時代》(Time)雜誌公佈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Power Givers)一項,《時代》共選出十二位,李嘉誠亦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茲(Bill Gates)齊名(詳見第一六八頁)。

二○○五年,李嘉誠將私人投資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持股出售,所得港幣七十八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全數捐予基金會。李嘉誠,用獨到的方式詮釋商人的社會地位。而且,相較於許多企業家成立基金會,節稅考量大於捐助,李嘉誠的私人捐款,全部是繳稅後捐出。李嘉誠並訂明:「基金會所有收益,不可以為他本人、他的家族成員或基金會任何成員或董事,帶來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個人利益。」

二十八歲,首度一夜無眠…… 有錢卻不快樂,開始探索內心富貴 金錢,對華人首富到底意味什麼?

因為他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他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年輕時,李嘉誠曾經是金錢主義的追求者。

一九五六年,他二十八歲,李嘉誠創 業後六年,他已經躋身百萬富豪。那時候的他,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他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他並在半山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六十坪(兩千平方 呎)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新宅面向維多利亞港,與當時一般香港人的住房比較,這已經算是「豪宅」。

但是,搬進新家那天晚上,他徹夜難 眠。數十年後的今天,他都還清楚的記得,那一個失眠的夜晚。躺在偌大的床上,月光將窗外樹影投射進屋內,風吹得它們搖搖晃晃,如真似幻。十六年前,一家人 在月光下從潮州山區倉皇逃離的景象,仍如此清晰。童年與祖母相偎而眠的溫暖,到香港後必須搬開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鋪入睡,創業後以工廠為家,唯有機器運作的 聲音能讓他安穩入睡、機器一停他就驚醒的日子……,曾有的快樂與痛苦一幕幕浮上眼前。新家的安靜、寬敞,顯得多麼不同。

「還不到三十歲,我就擁有足夠我一生開銷的錢。」變成富翁後,他卻茫然:「為什麼有錢不如我判斷的這麼快樂?」望著窗外,他問自己。

他走出新家,駕車往山上開,在西半山寶珊道這條單向道盡頭停下,坐在樹下的石頭上,望向維多利亞港思考:「我這麼有錢,身體很好,為什麼沒有非常快樂?我不喝酒、賭博、跑舞廳,我賺再多,也不過如此。」

「財富能令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發現,金錢帶來的快樂滿足感不能持續。

思 索持續到第二天晚上,他終於找到解答:「人不是有錢什麼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沒有錢一點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將來有機會,能對社會、對其他貧窮的人有貢 獻,這是我來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時從那時開始,他對金錢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視一般的外表與物質,享受簡單的生活。他領悟出:「內心的富貴,才是 真富貴。」

二十八歲後,他轉而探索內心的富貴。真正成立李嘉誠基金會是一九八○年,他五十二歲時,基金來自他的私人捐款。從此,該基金會就變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他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

一九八一年,廣東潮汕地區第一所大學汕頭大學,在李嘉誠資助與官方同意下成立。這所大學包含九個學院,其中醫學院是中國最優秀的醫學院之一。李嘉誠從 加拿大、香港挖角名師擔任各學院院長,還動員他的國際人脈,邀請名人授課,致力教育改革。譬如星巴克咖啡創辦人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講授商業道德課程。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郁情感。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 也會把它重建起來!」他說。

他也重視醫療。教育,反映他對少年失學的痛。醫療,則與父親因病去世、自己與肺結核奮戰多年有關。成立以來至今年十一月底,該基金會捐款已逾港幣八十五億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五十億元),其中九○%用於教育及醫療。

二十七年來,李嘉誠私人捐予基金會金額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別人難以估計,因為香港法令允許基金會可進行投資,投資回報可以在其基金會內滾存,所以李嘉誠基金會規模恐怕遠比其他人想像的大。

「我跟家裡人講,這個基金會要永遠留下,如果我今天離開(人世),基金會只要每年拿三○%的收入出來,已經比我現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誠睜大眼睛、俏皮的透露。

外界的焦點都在追逐:李嘉誠捐了多少錢?但都忽略他內心的掙扎。這是一段很掙扎的轉折。

七十五歲,再度徹夜未眠……

把基金會當第三個兒子,從此豁然開朗

二○○三年春天的某個夜裡,他為了基金會的未來,徹夜未眠。他體會到自己年事漸高,但他更希望基金會能無止境的運作下去。無止境的運作,需要有一大筆資金做基礎,才能錢滾錢,做更多的事。但他擔心,這樣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於子孫的財富權利。

這 天晚上,他陷入沉思:「幾十年的努力工作,每一分一毫都得之不易,都是清白的錢。卻要把這麼多的錢送給你不認識的人。」這樣做值不值得?兒孫們能體會嗎? 他一定不要下一代經歷他曾經有過的苦難。他曾經跟兒子說:「我吃蘋果的味道,都跟你不一樣。我吃蘋果的味道,比你們香得多。因為我小時候,經過蔬果店,那 時候,燈光照著水果,非常漂亮的,非常香,但我沒有錢可以買。」

天平的一端是他的骨肉至親,另一端是可實現他認為很重要的事。他內心陷入天人交戰。

突然,他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

「這個思想上的突破,讓我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是筆墨難以形容!」李嘉誠對《商業週刊》編輯團隊透露當時的心情。

「財 富到某一個數字,衣食住行都無虞,握在手裡的用途就不大。如果你不能做到慷慨割捨、有愛心的話,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頂多就是遵照華人的傳統觀念,一代交給 一代,如此而已。」他說:「但如果,能將建立社會的責任,與延續後代一樣重要,選擇捐助財產有如分配給兒女一樣,那我們今日一念之悟,將為明天帶來更多的 新希望。」

令他更高興的是,當他公佈自己的捐款計畫後,至少有五名企業家向他表示,認同他「第三個兒子」的想法,並已對社會捐出大筆款項。「他們說,嘉誠啊,你講到我們沒想到的。我們也跟著你做。」甚至,有一次在英國,碰到一位印度大企業的領導人都跟李嘉誠說:「你這樣做,解脫我一個很大的瓶頸。」

捐出三分之一財產是多少?二○○七年初,《富比世》統計李嘉誠身價約二百三十億美元。但這個數字僅限於他對長江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持股市價,並未計算其他私人投資。用最保守的角度估算,二百三十億美元的三分之一,約七十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基金會未來收到的捐款,將隨著李嘉誠私人財富的擴張,只會多,不會少。

「除了我固定控有股權的上市公司包括長實、和黃、赫斯基(Husky)之外,我將五十多年的積蓄,全無條件的送給世上。我慶幸自己能做出這個正確決定,一夜無眠也是值得的,自己更絕不會後悔。」

他跟家人說:「我一生可以成立這樣規模的基金,心裡絕對不會惋惜。捐出來,是高高興興捐出來,去做,也是高高興興去做,一點都不會後悔。」

如今,重新詮釋金錢…… 推崇富蘭克林,以從商所得改造社會 金錢,對而今的李嘉誠是有不同的意義。

李嘉誠曾在一場演講中,將中國春秋著名商人范蠡,與另一位商人——協助起草「美國獨立宣言」的開國元老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做比較。

范 蠡與富蘭克林都是角色多元的精彩人物。范蠡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富商。他協助句踐復國後,看透時局,轉而赴齊,從商致富。齊國人希望委與范蠡大任,范蠡 卻擔心盛名將帶來惡果,於是散盡家財,分給親友鄰居,只帶少數財物遷至陶國,自稱陶朱公。他繼續從商,沒過多久,又成鉅富。

富蘭克林,這位墓碑上只簡單刻上「富蘭克林,印刷工人」的哲學家、商人、政治家、發明家、音樂家,出身清貧,卻以辦報、出版,展現他對公共事業的熱心,他的印刷業為他帶來財富,他卻利用財富建立圖書館、學校、醫院。

美國製憲會議時,富蘭克林提名華盛頓擔任大會主席,並獲一致同意。富蘭克林是被認為唯一與「美國國父」華盛頓競爭的人,但他堅持留給制憲會議的絕非名譽高位,而是胸襟與智慧。美國人民稱他為「偉大的公民」,歷史予以高度評價。

「范蠡和富蘭克林的故事值得深思。」李嘉誠說:「范蠡改變自己遷就社會,而富蘭克林推動社會變遷,他們的人生座標完全不同。范蠡只想過他自己的日子,富蘭克林卻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社會。」

「如同他們從商所得,雖然一樣毫不吝嗇餽贈別人,但方法與成果卻有天壤之別。范蠡餽贈給鄰居,富蘭克林用於建造社會能力(Capacity building),推動人們更有遠見、能力、動力。」

錢,是一張紙、一個銅板,也可產生巨大的改變。古今中外的商人,對於金錢各有不同的詮釋,只有極少數的商人貢獻他的金錢發揮影響力,因而也只有極其少數留名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15

發生機率十分之一 付出成本卻是「無限大」 核災一旦發生房產歸零、股票變壁紙

2011-8-8  TWM




興建中的核四問題重重,更可怕的是,運轉中的核一、核二、核三廠隱藏殺機,使用過的燃料棒儲存密度過高,稍一不慎將引起連鎖核反應。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主張,台灣要不要用核電,應由人民投票決定。

撰文.羅弘旭 、林瑩秋

三月十一日下午二點四十六分,日本發生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引起複合式災害,殃及全球。旅日作家劉黎兒回憶逃難過程,娓娓道出觸動她最深層恐懼的,除了地震、海嘯,更可怕的是核災!

「恐怖的開始是十二日下午三點多,我與王銘琬(劉黎兒的老公,為日本圍棋王)眼睜睜在電視上看到一號爐發生爆炸、冒出白煙,但日本政府一開始不承認,直到晚上八點半,才承認一號機有『氫爆』。」燃料棒有多危險?

一旦輻射外洩 一個多小時就會致人於死日本官方這五小時的「空白」,讓劉黎兒開始無法相信任何的「官方說法」。她並從日本經產省監督核電的保安院官員、原安會、東電、學者專家的談話中,感覺到「搞核電的人其實對核電了解很少,對策也很少、很原始」。

核災第三天,福島一廠二號機、三號機都無法冷卻而開始釋放蒸汽;中午,三號機燃料棒已經露出水面許多。這個多數人看起來平淡無奇的簡單訊息,裡面卻隱含可怕、無形的殺機。用過的燃料棒暴露在空氣中,這件事到底有多危險?

根 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引述美國核子管理委員會(NRC)主席格雷戈里‧賈茨科的說法:「福島第一核電廠四號反應爐用來存放用過核燃料棒的水池,現在已經沒水或只剩 很少的水,導致燃料棒暴露在空氣中,將輻射釋出到大氣層中。」而且第四天,福島核電廠四號反應爐起火,又有放射性物質外洩。明明都已經是「停止運轉」的反 應爐,為什麼還會莫名著火?

曾經參與福島核電廠設計的東芝核電前工程師小倉志郎說:「問題不出在反應爐,而是在反應爐上方、儲存用過燃料棒的冷卻池。」這個冷卻池,存放著一四三○束用過的燃料棒。

一束新燃料棒放入反應爐心,使用約四年半到六年,能量大部分已被用完,才從反應爐心退出。這些用過的核燃料棒自反應爐取出後,它的反應持續進行中,會釋放出大量的熱與放射性物質,要放置在冷卻水池中充分散熱,放射性也比未使用的燃料棒強百萬倍。

一旦燃料棒外露,當下輻射外洩數量每小時可達四百毫西弗,只要曝曬七分鐘,就會達到美國核子員工每年承受的上限;超過七十五分鐘,就會導致急性放射性疾病,引起其他併發症死亡。

這個官方、電廠「不能說的祕密」,應該是這次日本福島核災帶給世人最大的警訊,看來不只是備受關注的反應爐可能引發核災,甚至是長期被忽略的燃料棒儲存、冷卻池也會出大事。

原能會核管處長陳宜彬坦承:「世界各國過去都沒注意到冷卻池防護的問題。」這是人類使用核電的重大疏漏,如何處置用過的燃料棒,已令所有核能國家都傷透腦筋。

那台灣用過的燃料棒現在存放在哪裡?安全嗎?

自一九七八年台灣啟用核能發電以來,三座核電廠用過的燃料棒,都放在反應爐附近的燃料儲存冷卻池中。目前核一廠燃料棒共有五五一四束,核二廠共有七五四四束,核三廠有二四○一束,合計一五四五九束。但可怕的是,這些燃料棒數量早已超出當初冷卻池設計的容量。

台灣的存放安全嗎?

儲 存密度超高 儲存地竟在斷層帶附近以核一廠為例,冷卻池原設計儲放量只有三千束左右,但台灣找不到最終存放場,也無法送到國外進行核燃料再處理,於是在既有空間下變更 設計,擴充一倍。核二、核三廠也是同樣狀況,就地變更設計,以容納更多用過的燃料束。陳宜彬形容,「冷卻池擁擠的程度,連要放新的進去都有困難」。

清大核工所教授李敏更說:「束與束之間,已經到達幾乎就要碰在一起的程度,」直指台灣燃料束擁擠的程度,世界數一數二。

以 台灣的核一廠燃料棒為例,放置在冷卻水槽一年之後,仍可釋放出一百八十萬瓦的熱量,等於三萬盞六十瓦燈泡同時照射的熱量。這股巨大的熱量,如果冷卻水槽水 位太低,或者沒有持續注水,熱量就會誘使燃料棒產生核反應,釋放出鍶九○、銫一三七、鈽二三九、碘一三一、鈾二三八等放射性物質。而且只要任何一束燃料棒 開始核分裂,就會引發周邊其他燃料棒連鎖反應。

除了燃料棒儲存密度太高已拉警報,台灣的核電廠蓋在斷層帶附近更是火上加油。

根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公布的斷層報告指出,在台北盆地下方、長度超過五十公里的「山腳斷層」,屬於活動斷層,而且距離核一廠僅七公里,距離核二廠更只有五公里。此外,也是活動斷層的「恆春斷層」,距離核三廠也不到一.五公里。

所有核電廠都在活動斷層帶附近,對防震係數較差的核電廠冷卻池來說,只要地層稍有活動,就可能引發燃料棒連鎖反應,根本不需要恐怖行動或飛彈攻擊,只要有輕微的工安意外,甚至像是維修工具掉落冷卻池中,都可能導致燃料棒發生核反應,讓輻射物質溢散到水池或空氣中。

核廢料外移可能嗎?

非國際原能會成員 處境孤立無援而且,正因過去核電廠的設計沒考慮到冷卻池可能會發生核反應,因此池內並無任何中斷核反應的裝備。也就是說,如果核反應一旦發生,只能眼睜睜看著它連鎖反應。

這 是一條不歸路,只要開始使用核電,就必須面對「用過的核燃料棒」該如何處置的難題。目前,除了法、日、俄、英針對燃料棒有循環再利用的技術,世界各國都還 找不到核廢料的終點站──「永久儲放場」。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就直言:「台灣的新生地形,根本不可能找到任何永久掩埋場。」自一九五四年蘇聯建置第一座 核電廠以來,全世界已經有七七○座核能發電廠,到目前為止,卻只有「一個正在建造中」的永久掩埋場,在芬蘭,預計二○二○年完工。丹麥籍導演麥可.麥森 (Michael Madsen)在紀錄片「核你到永遠」(Into Eternity)中,記錄這個花了十五年探勘地形、深入地下四百公尺、還在建造中的核廢料永久掩埋場「安卡羅」(Onkalo)的整個過程,這個掩埋場 希望能以十萬年時間,讓核廢料輻射強度回到正常的環境值。

要尋找十萬年地質穩定的永久掩埋場址極難,各國核電業者只好創造出另一個中繼處理辦法,也就是「乾式儲存」,把已降溫到安全程度的燃料棒,從冷卻池中取出,封固在鋼桶和混凝土中。一般而言,燃料棒要放置在冷卻水池中持續降溫五年,才能移到第二站「乾式儲存場」。

但 台灣首座乾式儲存場,就近建在燃料棒最擁擠的核一廠區內,靠近山坡地。政論家楊憲宏忍不住爆料:「台灣的乾式儲存場位在土石流的潛在危險區內」。原能會官 員也坦承:「我當初去看場址時,也覺得台電怎麼會選這麼糟糕的地方?」要建永久儲放場,台灣位處地震帶,沒有十萬年不變的地質條件;冷卻池,已經是擠無可 擠,再擠下去遲早會出事;乾式儲存場,又選在有土石流潛在風險的地方,看來台灣只有把核廢料「外移」一途可走。

不過,一九九七年台電曾委託 北韓,代處理六萬桶低放射性廢棄物,結果消息一出,就引來南韓與世界環保團體抗議,最後作罷。「江陳會」時,我方也曾想把核廢料處理列入議程談判,但中國 也不同意。再加上台灣一直都不是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AEA)會員,處理核廢料更是孤立無援。

政府有疏散的本事?

短時間撤離一百萬人 「根本沒能力」目前台灣處理核廢料的技術並不成熟,但使用過的燃料棒已高達一五四五九束,躺在地層不穩定、又過度擁擠的核電廠冷卻池中,形同上萬顆不定時核子彈,隨時可能引爆台灣,成為下一場世紀核災。

根 據今年四月的《Nature》雜誌報導, 全球有二十一座核電廠,在半徑三十公里範圍內人口數大於一百萬人;有六座核電廠大於三百萬人,其中排名前三名的,台灣就囊括二、三名,連做出這項研究的核 能專家Ed Lyman,都對於台灣把核電廠設在首都附近大喊「Scary」(令人提心弔膽)。

日本福島算是地廣人稀的縣市,但核災發生後 疏散四十萬人,等於兩成居民被迫撤離。如果和福島同等級的核災,發生在台灣核一、核二廠附近,以大台北地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四六○五人,保守估計要疏散 一百萬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就批評:「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撤離這麼多人!」而且如果台灣發生核災,全民要付出多大的善後成本?政府部門欠缺危機 意識,恐怕估也估不清楚。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曾在三一一後要求行政院估算,結果令她非常不滿意。以衛生署和農委會的調查為例,農委會初估農損每年一○七億元,衛生署初估醫院停診一年損失一七六四億元。但這種估法很沒有「誠意」,與日本核災發生後的慘烈情況明顯不成比例。

加上在核一廠三十公里範圍內,聚集了絕大多數的中央政府機關單位,而且還有北北基宜登記設立的二十八萬五千多家、總登記資本額超過十一兆元、占全台六成以上的企業公司行號,若真發生核災,台灣要付出的成本大到難以想像。

核災會造成多少損失?

光 北台灣房地產損失就高達三十兆元此外,根據台灣房屋保守估算,如果發生核災,核一廠三十公里內的房地產將全部歸零,估計北台灣資產損失高達三十兆元。也就 是不論你是住帝寶或者一般房子,一旦發生核災,房產將全部歸零。對於這點,劉黎兒感受最深,她有一戶房子距離福島八十公里,現在已經沒人敢住,毫無價值可 言,更遑論台北市距離核一廠僅僅三十公里,後果更不堪想像。

尤其台灣房貸放款占金融放款三成,有的銀行甚至逼近六成,如果北台灣房地產價值 歸零,大多數銀行都將倒閉,恐非台灣金融業所能承受。而企業損失嚴重,更會造成股市暴跌,甚至連投資人手中的股票,也都將變成壁紙。這些豈是區區《核子損 害賠償法》明訂的「四十二億元」賠償上限所能概括承受。

核電是攸關全民的議題,尤其核廢料的儲存,等於是把燙手山芋交給後代子孫來承擔。歐 陽敏盛就主張:「台灣核電不應該交給少數政客,也不應該交給少數專業人員來決定,應該由全台人民自決是否廢核。」他認為,如果人民認為不該使用核電,「那 就應該承認我們過去做得不對。」不過,如果人民沒有充足的資訊,也無法理性判斷台灣到底要不要用核電。根據《今周刊》與專家學者合作,遴選十題必知的「核 電常識」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一千多份有效樣本的平均分數只有「四十分」,顯示國人對核電的正確資訊嚴重匱乏,而且光聽經濟部、台電的正面宣導,真會讓人誤 以為核電是最乾淨、便宜的能源。

台灣核災機率多高?

發生率超過九% 一旦爆發就會亡國在日本發生核災之後,和福島是同機型的台灣核電廠更應以「最高規格」面對核電安全。現在,全台人民都和核一、核二、核三廠的一五四五九束 燃料棒共存亡,形同每個人身上都綁了核子彈,稍有差池,就萬劫不復。而且只要燃料棒儲存問題一天不解決,這危機也將繼續糾纏著我們以及後代子孫,「核」我 們直到永遠。

至於核四,原能會在七月底召開安全監督委員會,核能專家林宗堯提出五千多字的「核四論」,痛陳台電興建核四的十大疏失,直指大多數問題出在台電的管理能力。在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高度質疑下,不排除年底核四可能會被政府下令停工。

主 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指出,全世界有一百九十幾個國家,只有三十二個國家使用核電,就有三個國家發生重大核災,約占十分之一,機率超過九%,而且出事 的是美、俄、日等高科技大國,她說:「三個比台灣科技更先進的國家發生核災,這是十分之一的機率,民眾還可以相信政府說的,核電是安全的嗎?」這十分之一 的機率有多大?以台灣「大樂透」為例,四十九個號碼中選六個,中獎機率只有一千四百萬分之一,即使是這麼低的機率,全台九成以上的人還是相信自己「有機會 中樂透」,樂此不疲排隊下注。對比之下,就知道那十分之一的機率有多大了。

如果大樂透這麼低的中獎率,你都覺得可能中獎,那就更該相信核災可能會發生在台灣了。何況發生核災,台灣要付出的成本是無限大,無限大的成本不管乘上多麼小的機率,答案都是「無限大」,是你我承受不起的代價。

以台灣的地理環境、核電人才、工程品質、管理能力,誰能保證台灣運氣比美、俄、日好?如果福島核災發生在台灣,不論經濟損失、人口遷移、國土汙染,台灣真的會亡國!

燃料棒

核能電廠發電,需要使用鈾原料製成的核燃料,這些核燃料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燃料棒,但可別以為這些燃料棒用完之後,會像煤炭或者天然氣一樣,就此消失,只剩下一堆灰燼或氣體。

燃料棒使用過,退出反應爐之後,外觀仍然不變,而且還會繼續散發熱量,需要放在有循環系統的冷卻水池,起碼存放五年以上,讓溫度慢慢降低。

如果沒有冷卻,累積的熱量會促使燃料棒繼續產生核反應,當溫度持續升高,燃料棒就會跟反應爐出問題一樣,散發出大量輻射物質,甚至產生氫爆,演變成無法收拾的核災。

台灣無能力解決 燃料棒儲存危機升高──燃料棒製成與處理程序

製造階段

將二氧化鈾(UO2)壓縮成橡皮擦大小的燃料丸,每380顆燃料丸裝填成一根燃料棒,每100根燃料棒排列成一個燃料束。

使用階段

數百個燃料束放入反應爐心,使用約4.5至6年後才從反應爐心退出。

冷卻階段

使用過的燃料束,退出反應爐後仍持續散發熱量,須放置在有循環系統的冷卻水池,起碼存放5年以上,讓溫度慢慢降低。

台灣目前只到此階段,可能因地震、海嘯,引發冷卻水槽漏水,使燃料棒升溫,重新產生核子反應,釋放輻射物質,甚至引發氫爆。

儲藏階段

從冷卻水池取出的燃料棒,移到由鋼桶和混凝土構成的結構體「乾式儲存」,等待日後找到永久掩埋場儲藏,或送到國外回收再利用。

如果福島核災發生在台灣

台灣挺得住嗎?

福島核災汙染

半徑達160公里

20公里 出現千具輻射屍,輻射超標6600倍。

30公里 海水測出輻射濃度明顯的碘131及銫137。

35公里 災民尿液含輻射元素。

40公里 每小時輻射量10微西弗達撤離標準;附近海域4、50年不能抓魚。

47公里 牧場牛奶的碘131含量超標3至5倍。

50~60公里 兒童尿液中檢測出微量放射物。

70公里 牛肉驗出銫含量501貝克,超過法定500貝克。

84~122公里 菠菜的碘131含量超標3至7.5倍。

150公里 超過萬名學童轉學。

160公里 美軍航空母艦輻射感染。

核災造成的損失

東電賠償金額:48兆日圓美林日本證券4月11日估計,如果福島、群馬、櫪木、茨城和千葉部分地區因福島核災而蒙受損失,時間長達兩年,東電賠償金額將達到48兆日圓。

日本損失金額:366兆日圓日內瓦大學沃特.威爾第教授(曾任瑞士政府核能安全委員會主席5年)4月5日指出,這次福島核災損失額估計4兆瑞士法郎(約366兆日圓)。

台灣一旦發生核災

全國均受影響

首都台北市損失慘重

●登記在北北基宜的28萬家、總資本額超過11兆元的企業,面臨倒閉。

●30公里內房地產總值歸零,損失高達30兆元,影響所及,承辦房貸的銀行跟著倒閉。

●台灣股市暴跌,股票變壁紙。

各劑量輻射值對身體的影響

10,000

~ 全身被曝:死亡

7,000

1,000 全身被曝:惡心、嘔吐500 全身被曝:末梢血管中的淋巴球減少200 全身被曝:劑量低於這個數字,尚無臨床症狀被確認100 罹患癌症人數增加6.90 胸部X光電腦斷層掃描一次劑量2.40 全球每人每年平均接受大自然放射線劑量1.00 一般民眾一年放射線劑量限值0.60 胃部X光一次劑量0.05 胸部X光一次劑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52

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離職風波評論:之一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jcb.html

一段時間以來,財經媒體對賣方分析師群體的關注度在上升,從股價預測的偏差、到虛構事實的研報、從虧損投資者的起訴到群體離職的紛擾,這引起了一些客戶和朋友的好奇,似乎也勾起了公眾的些許興趣。

 

媒體的報導在細節上難免捕風捉影,渲染情節以吸引眼球,其中與真相多有出入,但嚴肅的新聞調查有時枯燥乏味,媒體的競爭又異常激烈,這終究是可以理解的。

 

過去十八個月中,安信證券研究 中心行業分析師離職較多,這在近期引起了一些媒體的好奇和討論,就事論事地對此做出澄清和回應似乎必要,但如果以此為契機,對賣方分析師群體的生存狀態、 發展困境、以至於其來世今生進行更全面的反思和檢討,以此就教於同業、並推動媒體討論的深入,可能更有意義。

 

我自2003年中從事賣方研究工作以來,迄今已近八年,經歷了這一行業從乏人問津到門庭若市的海天變遷,目睹了市場從絕望到瘋狂的幾度輪迴,體驗了成敗得失之間的喜樂心酸,對行業的體悟未必全面,權可當作一孔之見,引玉之磚。

 

本文為此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討論賣方分析師的角色,並請同業和媒體批評。

 

 

 

賣方分析師(以下簡稱分析師)是干什麼的?

 

對於賣方分析師,譽之者贊之為「金手指」,毀之者斥之為「算命先生」,評價殊途,勢如冰炭不能同爐,這大約都反映了觀察者的感受,其依據又多是股價的短期漲跌,這無疑是樸素和有道理的想法,但可能很片面。

 

其實分析師職業在中國古已有之,在民間最負盛名的非諸葛亮莫屬,只是當時人們以「謀士」、「軍師」等稱號以冠之。

 

諸葛亮以而立之年,在野之身,即料定未來天下三分的大勢,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確定了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其卓越的洞察力令人歎服。民間推崇諸葛亮,主要是因為其料事如神,這當然與演義小說的誇張渲染很有關係。

 

然而,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諸葛亮如此睿智,為何不在青年時期自立山頭,割地稱雄,而要抱膝吟嘯、待價而沽?又為何在劉備死後困守西南,勉力維持,而不能師出祁山,收復舊都?

 

個人以為,在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上,諸葛亮是賣方分析師,劉備是買方投資者,買賣雙方的角色對人的性格和才能的要求完全不同。

 

成功的買方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準確地識別和判斷、並快速採取行動的能力,二是網絡和聚攏人才的能力,三是敢於接受巨大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

 

劉備長阪坡上摔阿斗,對於收攏趙云的人心肯定有作用。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表演能力(假摔而不是真摔)、快速的行動能力(說摔就摔)、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萬一摔死了怎麼辦)都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至少諸葛亮未必能夠。

 

有朋友曾經開玩笑說,阿斗後來智力殘缺,就和劉備在長阪坡上用力過猛是有關係的。

 

成功的賣方分析師也需要三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善言雄辯的表達能力,二是全面客觀的觀察能力,三是縝密細緻的推斷能力。

 

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證明了其雄辯的口才;判斷孫權可聯,劉璋可代,證明了其客觀的觀察能力;料定天下三分,而不是群雄並列,證明了其縝密的推斷能力。

 

但是如果劉備諸葛亮易地而處,扮演對方的角色,恐怕都會很失敗;至少諸葛亮會很受挫。

 

首先,諸葛亮缺乏冒險精神,注定獨擋一面時難成大事,比如其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均無功而返,毛主席也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

 

其次,諸葛亮籠絡人才的能力似乎不突出,晚年所用都是劉備舊部,這些人「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與陛下」。北伐時「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證明其識別和提拔人才方面欠賬很多;

 

再次,諸葛亮快速採取行動的能力可能也是存在疑問的。

 

數年以來,一直有人好奇我為何不「私奔」募資,轉戰市場,而要寄身券商,碼字謀生?以年近不惑的我來看,主要是認為自己性格「好疑而寡斷」,不適合買方角色。好疑者,凡事不輕信,偶可見人所未見;寡斷者,臨機不決,瞻前顧後,難任方面。

 

所以,賣方分析師和買方投資者是兩群非常不同的人,賣方分析師的角色是「分析局面、判斷趨勢、為人設謀」;買方投資者的角色是「察言納諫、採取行動、面對結果」。

 

從買方的角度看,高水平的分析師當然是能夠正確預言趨勢的人。然而以我們現在的知識和理解來看,人類的經濟社會系統十分複雜,未來無法準確預知,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成功的預言多少都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否則何來承擔風險之說。

 

因此綜觀中國歷史,可以正確預言未來大勢的謀士都是鳳毛麟角。即使諸葛亮本人,也在《後出師表》中承認「至於成敗利鈍,則非臣之明所可逆睹」;明太祖朱重八稱帝以後也感慨「本想打家劫舍、不料弄假成真」。

 

所以絕大多數分析師都無法持續準確地預言趨勢,這是現實情況。

 

然而,無論是割地稱雄的豪強,還是佔山為王的毛賊,殺伐決斷的時候,都要找一些分析師一起商量利弊,從來不諮詢謀士的帝王將相似乎沒有。即使以毛主席用兵之明,淮海之役的構思部署也多賴粟裕將軍面折廷爭。

 

既然分析師很難正確預言趨勢, 他們的作用是什麼呢?個人理解,主要是拾遺補缺、完善買方的決策思路,幫助買方儘量周全地考慮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從而爭取最有利的情況,並在風險出現時 有所應對。賣方並不對買方的結果承擔最終責任,項羽飲恨烏江,並不能抹殺項良仍然是一個出色的分析師。

 

所以,現實地來看,評判賣方分析師好壞的標準應該是:他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是否能見人所未見,是否能給買方的決策帶來啟發、補充和思考?

 

同樣,現實地來看,分析師的客戶和粉絲主要是可以自主決策、自主承擔風險、有專業分析和判斷能力的小部分社會人群,而不是一般的芸芸大眾。諸葛亮給襄陽守城的小兵剖析天下三分的大勢是沒有用的,也沒有這個必要;守城小兵也付不出諸葛亮安家置業的價碼。

 

近期媒體在「審判分析師」,並 系統梳理了眾多賣方分析師對股價的預測成敗記錄,這無疑是樸素和可以理解的做法,也折射了社會大眾對投資受損的困惑,以及對分析師群體薪高而言亂的憤怒。 但如前所言,這樣的標準是絕大多數分析師都無法達到的標準,也未必是合理和現實地評判分析師價值的標準。

 

分析師的客戶主要是專業(機構)投資人,只有他們才能夠相對準確地評價分析師的價值,理解分析師的獨立思考結果和對投資的意義。機構投資人一時一地的投資未必成功,但在角色上只有他們才是為分析師的工作付費,並擁有評價權的群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