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银行业:高盈利下的高风险 天曉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article?mid=4635

什麼是差異化?就招商而言,就是全銀行業賺錢是它蝕錢,全部賺錢是他更賺,全行業蝕錢時佢可能更蝕?

無異,相對而言,是在不斷嘗試調整業務結構,儘管過程並不容易。

============

中国银行业:高盈利下的高风险

 

中国银行业:高盈利下的高风险        英国《金融时报8月30日》 吉密欧 北京报道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中国大型银行全部为国有控股,其最高层管理人员大多为中共任命的前央行官员,它们创造利润的商业模式也高度一致。

      但即便是来自一个高度“同质”的行业,中国各大银行上半年的业绩也相似到了诡异的程度。

      中 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以及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均公布,上半年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7%。以市值计算,工行和建行分别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银行,中行是以资产计算的中国第四大银行。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净利润增长速度略快,达到30%。

      商业模式的相似性是各大银行盈利能力如此一致的一个原因,但这种一致性也突显出整个中国银行业正在累积的风险。

      中国的银行从公司和个人那里获得存款,然后将大多数资金出借给由政府支持的大型贷方,用于建设工厂、钢铁厂和房地产项目。中国的企业与个人的投资选择非常有限,但储蓄率则名列世界前列。

      银行的绝大部分利润来自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巨大利差。这种利差由央行制定,目的是保护银行免受激烈竞争之苦。

      这种盈利模式在中国被称为“资本消耗型”模式,因为它会鼓励银行尽可能多地对外放贷,直至其资产负债表遭到侵蚀,然后银行便不得不回到资本市场募集更多资金,以满足监管要求。

      “长期来看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Stone & McCarthy驻北京经济学家汤姆•奥尔利克(Tom Orlik)表示。“但只要你相信中国的增长前景,只要政府不放开利率、不允许外资竞争对手获得大量市场份额,那么这些银行仍将是会下金蛋的鹅。”

      中国“五大”国有银行——包括工行、建行、中行、交行以及新近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总额将近达到2740亿元人民币(合400亿美元)。分析师预计,下半年银行收益将减缓,但全年净利润整体增幅仍将超过20%。

      然而,更长期来看,中国大型银行在经济形势良好时期收获差不多利润的这种统一性意味着,如果形势开始恶化,各大银行将暴露在相同的危害和风险之下。

      去年中国新增贷款较2008年增加了一倍,达到空前规模,一些经济学家称此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金融宽松措施。尽管自年初起,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减缓贷款增长速度,但信贷条件仍然比早些年宽松得多。就连中国顶尖银行家都很快承认,过去两年贷款并不是都发放给了具有良好信誉、可行性高的项目,而且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贷款可能永远无法得到偿付。

      Stone & McCarthy预计,发放给地方政府、房地产项目以及经济冗余部门的新增不良贷款,会在未来两到三年里使银行业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从目前的1.3%提升至约7.9%。

      如果出现房价下跌幅度超出预期、地方政府违约率上升的更极端状况,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至13.4%,总额可能达到约5.4万亿元人民币。

      十年前,中国金融体系在经历了一轮由信贷推动的刺激措施之后,大体上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官方公布的不良贷款率超过30%,引发了一场银行业危机。这场危机造成的烂摊子,中国政府迄今都尚未彻底清理干净。

      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财政部已经对逾7200亿元人民的十年期不可转换债进行了展期。这些债券是十年前发放给工行、建行以及中国银行,用以交换其部分不良贷款的。寥寥数笔,中国政府便将上一次银行纾困计划的结账日又往后延了十年,但十年后,银行业背上的重担可能还会增加,至少会增加一批新的不良贷款。

      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将继续求助于政府和资本市场,来满足其对新鲜资本的贪婪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40

[转载]中国银行股分析 爱丽舍二一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0nbuo.html

能看到这篇文章太好了,如果早点看到就好了。

原文http://chencharly.blog.sohu.com/156947313.html

----------------------------

 

一.总体盈利能力

1. ROE前3名招商,兴业,浦发,但是都是高杠杆带来的高ROE,盈利更重要的指标是ROA,上表已经按税前ROA排列,2009年比较特殊,天量贷款,所以建行和工行有优势,特别是大型基建项目,因此国有行居上位,兴业和城商行居中位,而招商,浦发居末位;
2. 2008年属于正常年份,招商,城商行,国有银行表现较好,其次是兴业,中信 居中而浦发,民生居末位;
3. 杠杆高并不单方面意味着高风险,因为有监管规定如: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等等限制,能在限制下高杠杆,说明了一定的资产配置能力,同时,也说明其比较激进;

二、 盈利能力分解:贷款收入

2008

1. 净利息收入资产比衡量了ROA的利息收入贡献率;正常年份2008年,兴业,浦发居末位;08年招商是首位,09年居然到了末位,说明招商的利息收入比例在09年锐减,可能是其谨慎策略的体现;
2. 利息毛利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利息收入,兴业,浦发,民生均居末位,说明其利息成本相对于利息收入较高; 兴业,浦发,民生发展较快,所以其资金压力大;
3. 贷款利率高来源较长期限的贷款或较高利息的贷款(多半是中小企业贷款),兴业,浦发,民生均较高;如果是期限长的贷款,一旦加息,其贷款减值压力大;而如 果是中小企业贷款,不能片面的认为风险就大,要具体看其对风险的管理,当然,一般而言会认为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要高于大型国有企业;

三、 盈利能力分解:利息成本

1. 09年活期比例超过50%的有招商,建设,工商,兴业;08年的有招商,建设;
2. 居上游的主要是北京,宁波,招商,建行,而北京,宁波等城商行局限于一个城市,所以不具可比性;
3. 活期储蓄比例及成本是内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活期存款靠”拉”不行,需要综合的服务和产品能力吸引储户,成本最低的当属招商银行,其次是兴业,中信,而浦发,民生则居末位;国有行里最有竞争力的是建行;


四、 其他收入和成本

2008

1. 净佣金占总资产最高的是中国银行,主要是其在外贸企业的手续费上的传统优势,但这一优势正逐渐被其他银行蚕食;建行,工行也居上游,主要是其网点优势;
2. 招商银行的手续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最高,但按资产比例计算仍然比不上国有行,但也已经达到国有行水平了;其次是民生,中信,兴业,而浦发,北京,南京居末位;
3. 营业成本占总资产比例可见民生银行的致命弱点,一般银行的全年利润在1%的ROA左右,但民生银行的成本比最低的北京银行高出几乎1%左右,也就是说几乎多出了一个银行的利润率.为什么民生银行的费用率如此之高?
4. 相对于总资产规模来说,兴业,浦发的费用控制较理想;
5. 城商行网点少,扩张慢,很难在同一水平比较费用率;


五、 风险控制

1. 从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上看,兴业,招商,浦发,民生等中型股份制银行风险控制较好;
2. 城商行的宁波风控较好,北京,南京处于中游;中信银行也居中游;
3. 国有行的坏账比例和拨备覆盖率均处于末位,而其中交行,建行在国有行中风控较好;

六、 零售银行业务

1. 招商,兴业,宁波在零售贷款比例上居上游;
2. 紧随其后的是三大行,同样是因为三大行的网点优势;
3. 浦发,中信,民生等落后;
4. 从数据上看,招商的二次创业任重而道远,希望提高非资本业务来提高业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而兴业,宁波也相当不错;

七、 总结:
1. 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较高的发展速度,有望以服务,产品,网点等竞争手段扩大市场份额
2. 招商银行:综合竞争力第一;名副其实的市场明星;
3. 兴业银行:ROE不低于招商,在资产管理能力上某些方面甚至强于招商,在低成本,风险管理上不逊色于招商,但在活期储蓄上比招商差,所以综合竞争力略逊;
4. 浦发银行:ROE较高,但ROA较低,资金成本高,运营成本较低,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落后,风险控制尚可,非常激进;
5. 民生银行:ROE一般,但ROA较低,资金成本高,而且运营成本奇高,风险控制尚可,非常激进;
6. 中信银行:盈利能力居于中游,风险控制尚可,资金成本不低,零售银行业务落后,比较保守;
7. 城商行(北京,南京,宁波等)各有特点,但资本较小,错过了监管层放松资本金要求的时间窗口,扩张能力受到资本的制约,而且在扩张的过程中是否能保持优势,有待考证;表面上看,宁波的综合竞争力不错,北京的成本最低,南京一般;
8. 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比较固定,网点优势明显,但坏账比例最大,拨备覆盖率最低,交行相对规模较小,还有一定发展空间,三大则尽力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9. 建行:在国有行里,盈利能力最高,成本最低,风控也较好,但收费高;
10. 交行:国有行里风控最好,扩张较快,盈利能力一般,资金成本较高,运营成本控制较好;
11. 工行:盈利能力不错,资金成本一般,运营成本较低,风控较差,收费贵,服务差;
12. 中行:盈利能力一般,资金成本一般,运营成本较高,风控最差,服务尚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0

中國銀行業長期前景如何? From WSJ 人世間 之 大象無形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7/from-wsj.html

馮哲

在過去的五至七周裡,疲軟的經濟數據、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的結束以及希臘的重重債務危機,似乎都在時刻 提醒著人們,美國乃至全球經濟仍然深陷困境。對於中國股市來說,亦是陰霾密布,銀行板塊則更是利空不斷,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2-3萬億可能違約的債務 (路透社報道),銀監會提高銀行資本風險權重的新規,以及6月的高通脹和萎靡的工業生產等。在此背景下,銀行板塊的估值也應聲回落到年初的水平。

銀 行業的問題並不僅限於此。我們觀察到部分信貸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同時監管制度的變化、地下信貸市場的興起、以及通脹曲線和加息等因素,都直接影 響了投資者的心態和銀行板塊的表現。但我們認為,中國銀行業的長期盈利可能取得百分之十幾的增長。由於決策層將進一步簡化相關規定,銀行在中間業務的收入 方面將穩步增長,這也是我們看好銀行業長期發展的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

中國對貸款額度的 管控促進了包括信托貸款、委托貸款、貸款擔保及小額貸款公司等在內的其他融資渠道的發展。我們認為,在目前銀行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之下,這些被歸類於影子銀 行體系的融資工具滿足了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及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中國新增銀行貸款佔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90%下降至2010年的 53%。在我們看來,通過控制銀行貸款增長目標和M2來控制市場流動性已不再像從前那樣行之有效。然而,為了更好的衡量貨幣供應量,中國政府的注意力可能 由控制新增貸款目標向社會融資總量目標轉移,這可能導致市場信貸供應量的減少。

由於潛在的不良貸款率上升風險(主要來自中小企業)以及6 月起實施的日均存貸比考核所導致的激烈吸儲競爭,合資銀行可能對這一轉變更加敏感。假定商業銀行作為中間媒介參與的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均計入銀行資產負債 表。在這種情形下,中國銀行業需要3,030億元融資來維持10.1%的核心資本率(截止2010年)。而最糟糕的情況是,如果所有的影子銀行貸款均被重 組為銀行資產,銀行業將面臨5,990億元的潛在資金缺口。

我們認為影子銀行對於金融系統的風險在於缺乏監管力度(撥備覆蓋和低資本要 求),以及參與者在未經衡量對手風險的情況下過分追求非正常回報,從而避開對銀行借貸的嚴格控制向經濟系統注入過剩的流動性。如果監管部門加強對影子信貸 的管控,進而對社會融資總規模的增長進行更加有效的監測,我們相信,包括中小企業和房地產開發商在內的影子銀行體系中的借貸者將對進一步的信貸供應控制更 加敏感。

地方政府債務的緊急救助

中國財政部關於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問題的內部討論引起了市場的負面 反應,因為可能有20%的損失需要由銀行系統承擔。根據我們的敏感度分析結果,如果有30%的地方政府貸款(3萬億元)以20%的折價剝離,中國銀行業 2011年度的稅前利潤將平均降低13%。而合資銀行遭受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因為他們擁有的地方政府貸款敞口佔資產組合的比重更高。

一 些市場參與者將地方貸款的政府救助計劃與1998年開始的銀行業重組進行比較,列舉出了由政策貸款引發的信貸高增長導致的資產質量問題,認為二者在這一方 面存在相似性。但是在我們看來,今天的銀行業總體資產質量明顯好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根據銀監會及一些公司數據,1998年,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達到 39.3%,而2010年,所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1.1%,而撥備覆蓋率達到180%。

根據計算,在90年代末期,如果所有不良 貸款均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國有銀行可能已經產生負資產。1998年,銀行業不良貸款對權益比率達到3.8倍。盡管中國政府在1998年向四大國有商業銀 行注資2,700億元,並在1999年剝離1.4萬億不良資產,這一比率在2001年仍然保持在2.5倍的較高水平。目前(2010年),銀行業不良貸款 對權益比率僅為0.28倍。因此,即使我們所認為的最壞的情況發生,即現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14.4萬億)的30%轉化為不良貸款,中國銀行業的不 良貸款對權益比率仍將保持在低於1倍的水平。

資本監管框架新規 ──由資產數量轉向資產質量

銀監會的資本 監管框架新規提出了超過市場預期的資本風險權重調整方案。大部分人認為,銀監會要求的最少一級資本充足率(8.5%)和整體資本充足率(10.5%)的標 準已經比巴塞爾III更為嚴厲。我們認為,資本短缺的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市場氛圍,尤其是在2010年完成大量的增發新股的背景下。

有 新聞報道稱大銀行和合資股份制銀行表現欠佳,而人們通常認為,大銀行對於政策條款風險更具有前瞻性,而且擁有多樣化的貸款組合以及較低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 的未收回放款額,這顯然與新聞報道是一種矛盾。我們認為,很多傳統行業中的大量未收回放款額或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我們仍堅持看好大型銀行的原因在於,大 型銀行擁有足夠堅實的資本基礎和謹慎的風險管理手段。銀行間資本風險權重調整則更易通過主動式資產負債管理進行吸收。如果調整是隨著監管新規的出台而逐步 實施,那麼大型銀行將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監管政策的方向,如此一來,對於銀行的實際影響可謂微乎其微。

此外,資本監管框架新規更為透明化,融合了巴塞爾III,並與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相結合,這對於中國銀行業長期發展無疑是利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4

中國銀行業的轉型選擇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1/100316273.html

金融深化的內在邏輯

 

  銀行業的轉型發展有其客觀歷史規律。金融深化進程的內在邏輯,決定了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轉型。商業銀行發揮主導作用,是金融深化的第一個階段;商業銀行的業務經歷從單一到複雜、從國內到國際的發展歷程,正如中國銀行業當前的處境。

  從國際經驗來看,如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大危機」後,實行嚴格的金融分業經營制度,商業銀行一直是其金融服務的主導力量。然而,上個世紀60 年代以後,諸如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CD)、貨幣市場共同基金(MMMF)等金融創新的出現,嚴重衝擊了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以及利潤,促使後者不得不轉 型。1986年,上世紀30年代為防止商業銀行惡性競爭而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的金融Q條例完全終結,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通過,美國金融業重回混業經營軌道。

  再如英國,隨著「二戰」後倫敦逐步建立全球性的貨幣、外匯以及貴金融等交易市場體系,英國的商業銀行不再侷限於傳統領域,業務擴展為國際銀團貸款、國際結算、交易清算以及廣義的商人銀行(merchant bank,即投資銀行)等。

  可見,商業銀行的轉型是應對市場競爭的選擇和結果,這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

  從中國當前的國情來看,銀行業的轉型,恰好與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相契合。

  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人均GDP在2010年約44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序列,也面臨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過去30年 「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模式帶來的諸如環境惡化、資源消耗、貧富差距等一系列問題表明,這種模式不可持續,也不可能支撐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因此,中央在「十二五」規劃中,開篇即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實體經濟的轉型發展,離不開銀行業資源配置的轉變和資產負債業務的全方位轉型。

  銀行業的轉型勢在必行,但該如何轉型?可選擇的路徑有兩條。一條是無限放大虛擬金融,以金融機構獲得短期最大化利潤為目標的道路;另一條則是堅持虛擬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以金融機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道路。

虛擬金融的過度膨脹

  從英美銀行業的轉型實踐來看,他們最終走向了第一條道路。「贏利交易化、金融虛擬化、監管放鬆化」成為英美銀行業轉型和發展的顯著特點。

  這一次危機,是否改變了英美銀行業的發展模式?危機始於2008年,歷時已三年,尚未看到解決之道,截至2011年上半年,華爾街多項金融活動的槓桿率明顯高於2008年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比如,Market Watch研究數據表明: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之前,華爾街所持有的衍生產品賬面價值為183萬億美元,是美國經濟規模的13倍。聽起來很瘋狂吧?那麼,現在這個數據是多大呢?約248萬億美元。

  另外,按照Phillip Davis最近在Seeking Alpha上的文章,「每個月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交易60億桶原油,最後只實際交割3000萬桶,這就是200比1的投機者與消費者的比例。」

  虛擬金融膨脹的結果是:始於私人部門的風險在被轉移到政府部門後,可能讓後者最終也面臨破產,不但「太大不能倒」,恐怕還「太大救不起」。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歐美各國以史無前例的力度注資金融體系,動用大量公共部門未來的現金流,注入私人部門金融機構,改善了私人部門金 融機構當期的資產負債表,提高了資本充足率。但絕大部分的風險只是從私人部門轉移到了公共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上,並沒有進行徹底的債務重組和處置,也沒有給 予私人部門金融機構出現嚴重經營失誤的經營者必要的懲罰,私人部門金融機構的股東也沒有承擔應有的損失。換言之,這意味著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存量風險。

  更為嚴重的是,政府期望金融部門能夠將新注入的現金流配置到實體經濟中去,支持實體經濟復甦,同時改善金融機構自身的資產結構和質量。但事與願 違,幾年過去,歐美實體經濟始終缺乏有效需求,失業率高企,結構性問題嚴重,政府量化寬鬆政策下注入金融體系的資金,並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回到了央行 的資產負債表上,同時帶來了通脹的巨大壓力,並破壞了公共部門資產負債表的健康度。

  因此,這次金融危機及後續的處理過程及實際效果,確實值得我們問一問:金融深化過程中的英美銀行的轉型道路成功嗎?

從規模到能力的轉變

  另一條發展道路則要求,商業銀行必須遵循「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目標,明確銀行業的利潤增長最終仍然需要依靠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

  未來中國銀行業的轉型發展必須堅持通過支持實體經濟的不斷做強,來實現銀行自身持續發展的目的,而絕不能走虛擬金融自我循環和自我膨脹的道路。

  中國銀行業轉型發展需要「內外兼修」,共同推動銀行業實現從目前「規模大」到未來「能力強」的轉變。

  第一,銀行自身必須形成比較競爭優勢。當前中國大部分銀行業機構「大而不強」,沒有走出單純追求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服務和風險管理能力不強。

  在資本、盈利、市值和資產規模方面,中國的大型商業銀行都已躋身世界前列。但從公司治理、戰略規劃、運營效率、創新能力、風控水平、服務質量和 客戶滿意度方面,卻依然缺乏比較競爭優勢。在國內市場上,商業銀行無論大小,產品和服務雷同嚴重,差異化競爭意識淡薄,主要以追求規模和競相削價為營銷手 段。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比如,在全球眾多金融服務,包括年度公司業務、零售業務、貿易融資、清算或資金交易業務等的排名中,前十名基本沒有 中國金融機構的影子,這顯然與中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貿易國地位並不相稱。

  因此,如何順應全球經濟金融的「東移」大勢,在與高端製造業、跨境投資貿易以及綜合財富管理等相關的金融服務領域中突破,就是中國銀行業的轉型之道。

  第二,銀行業的轉型同樣需要得到外部環境的支持。金融業自身是一個資本和智力高度集聚的行業,從其單體來說,只要有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其個體的效率必定是超越社會平均生產率水平的。

  然而,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啟示就在於,個體理性並不會必然帶來群體的理性,尤其在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往往不可能通過機構單體去加以解決。因此,銀行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需要得到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去幫助其識別和避免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

  這裡,監管當局的責任重大,一方面,需要同時遵循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原則,實現這兩個方面的有效結合,並指導銀行業在風險可控、成本可算、信息 有效披露和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加快創新步伐,不斷推動轉型;另一方面,監管當局也需要加強和銀行業機構的良性互動,貼近市場、貼近機構,瞭解其 業務、產品和商業模式,給銀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最有力支持。

  作者為上海銀監局局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72

[轉載]中國銀行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趨勢展望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zlpl.html

中國銀行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趨勢展望

 周行健 招商銀行戰略發展部 《銀行家》2011年 3月號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經歷了一段黃金發展時期,存貸款規模高速增長,盈利能力大幅躍升,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但是目前已經步入拐點,未來三年則將進入穩步發展期,存貸款整體高速發展將成往事,過高的資本消耗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開始體現其競爭優勢。

 

負債難度加大,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存款負債難度加大

 

2004~2010年銀行業存款增速和波動幅度都較大,整體增速保持在16%~29%區間內;2011~2013年增速將會放緩,可能落在14.5%~18.5%區間內,且負債難度加大,「存款立行」理念或將重回管理層視野。一 是2010年監管當局時隔多年後重祭貸存比調控工具,未來持續運用概率較大。目前,多家股份制銀行都徘徊在監管當局設定的75%紅線附近,制約了放貸能 力,因而加劇了對存款資源的爭奪,負債難度將會加大。二是接下來的兩三年內,我國都將處於通脹壓力之下,緊縮貨幣將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取向,M2增速將由接近30%大幅回落至14%~17%,由此,企業派生存款增速將顯著回落。三是雖然我國已經進入加息週期,但加息幅度很難抹平實際上的負利率,加上居民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傾向把財富轉換為存款之外的其他形式,使儲蓄存款負債難度進一步加大。從結構上看,企業存款佔比波動幅度縮窄,而儲蓄存款佔比也將繼續延續其緩慢下降的趨勢;企業存款定活比將保持穩定,而儲蓄存款定活比與通脹的相關性更為明顯,活期佔比將有所提高。

 

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近兩年,我國信貸急速擴張,而2011~2013年貸款增速將會顯著放緩,增速可能落在14%~17%區間內。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未來三年我國信貸政策調控將進入信貸收縮期。中國信貸政策體現了很強的逆經濟週期性,以信貸增量/GDP增量來衡量,2000年以來,我國的信貸分為三個週期:2001~2003年為擴張週期;2004~2008年為收縮期;2009~2010為擴張週期;2011~2013年將進入到信貸收縮期。第 二,隨著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直接融資將會進入快速發展週期,比例會有所提高,從而擠壓間接融資的空間。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佔比呈現明 顯的互相擠壓關係,2003~2007年當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發展相對較快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下降;2008~2010年當資本市場處於調 整階段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上升;接下來幾年預計債券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銀行信貸也將進入到緩慢增長階段。第三,在一系列自身內在約束下,銀行 信貸擴張也將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各家銀行都進行了再融資,但多家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並未明顯超出現有的監管要求;股份制銀行的存貸比大多徘徊在75%的監管紅線附近;監管機構加大了對表外資產的監管,銀行通過表外向企業的融資難以達到近兩年水平;並且目前銀行票據融資存量處於歷史低位,通過壓縮票據融資來「騰籠換鳥」空間已經十分狹小。

 

盈利能力微幅下降,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息差提升並不能帶來盈利能力的明顯提高

 

2004~2010年,我國銀行業盈利整體增長較快,除去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其他年份淨利潤增速基本都保持在28%以上,2007年曾高達到60%。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依然是盈利比較穩定的行業之一,但行業增速難以達到2006~2008年的高增長水平,總體回落至12%~20%區間。影響銀行盈利水平變化的有息差水平、規模增長、非息收入、成本收入比和信貸成本等多種因子,在利息收入佔主導的盈利模式下,規模和息差是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一方面,加息、存款活期化以及議價能力提高有利於息差提升,從而對盈利增長形成正向驅動。經驗數據表明,息差的變化與利率週期完全一致,我國已經進入加息週期,未來三年利率預計至少繼續提高125基點。信貸供求關係的變化對淨息差的提升也有較為明顯的影響。由於國家信貸調控以及銀行定價能力的提升,2010年我國銀行業定價水平已經恢復到了2007年的水平,接下來這一趨勢將得到延續。此外,通脹背景下,存款活期化傾向也會帶來負債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信貸規模以及信用成本也將對盈利增長形成負向驅動。2009~2010年,信貸規模增長是銀行業績快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但如前所述,未來幾年我國信貸規模增速將有所放緩,回歸常態。更 為重要的是,未來1~3年信用成本上升將是大概率事件。一是未來通過撥備下降以實現對利潤的反哺不再可能,而且銀監會2.5%的動態撥備要求還會對利潤形 成負向衝擊。二是房地產貸款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很可能在未來三年內部分顯性化,不良額增加,進而侵蝕銀行利潤。

 

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首先,銀行非息收入佔比將會提高。主要原因為:一是通脹背景下的存款活期化趨勢以及資本市場存在的向上機會,都將有利於銀行代理基金、理財、託管等 中間業務的提速。二是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企業IPO、增資擴股、債券發行等將保持活躍。三是進出口國際貿易的穩步增長將拉動銀行結算結匯等 國際業務收入的增長。四是銀行卡發卡量繼續投放,卡均收入進一步增加,銀行卡相關收入也將實現較快增長。五是名義價格水平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商業銀行 支付結算等「傳統」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加快。

 

其次,零售業務利潤佔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為:一是多家銀行在2004年左右就已經開始進行戰略轉型,經過五六年的投入,有望在未來幾年厚積薄發開始進入收穫期。二是銀行極有可能將個人房貸利率上浮。2009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漲幅高過一倍,目前房地產市場泡沫已現,銀行承擔的系統性風險較大,而房貸利率一直維持在七折或八五折水平,並沒有因承擔的風險加大而上調。這使得銀行在個人房貸業務上承擔的風險與所獲得的回報不成比例,違背風險定價原則。隨著貸款定價能力的提高,以及進行精確的利潤核算,各家銀行有望回歸理性狀態,上浮房貸利率。

 

再次,「量價齊升」將推高中小企業利潤在對公業務利潤中佔比。從量來看,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增長的加快,一大批中小型企業將會成長起來,其信貸需求將保持旺盛態勢。從價來看,一方面銀行不斷強化貸款定價能力;另一方面,相對大企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在貸款需求旺盛、供給受限的情況下,定價將會呈上浮趨勢。

 

資本壓力與日俱增,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發展延續都是依靠風險資產規模擴張的資本消耗模式。雖然從2004年開始,我國銀行業經營管理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改革並沒 有扭轉中國銀行業的「速度情結」和「規模偏好」,經營中仍然注重業務規模和機構數量的增長,追求業務規模的擴大化、機構規模的大型化和市場廣度的拓展。各 家銀行在規模比拚中,使得信貸擴張對資本補充的「倒逼」時有發生,資本硬約束演變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狀況。但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面臨的資本壓力 將是前所未有的,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主要原因為:

 

第一,監管當局繼續提高監管要求為大概率事件。巴塞爾協議誕生以來,監管當局日益重視對銀行資本的監管,使其成為吸收損失的緩衝機制,也成 為制約銀行業務發展的主要變量。2010年11月,G20首爾峰會原則上通過了巴塞爾協議III,而提高資本水平和質量是巴塞爾協議III的核心要義。根 據巴塞爾協議III,核心一級資本(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最低要求將從2%提升至4.5%;一級資本金比率將從4%提升至6%;此外,巴塞爾協議III 還引入了2.5%的資本留存緩衝和0~2.5%的逆週期資本緩衝。我國銀監會是加強監管的倡導者,也必將是踐行者。根據監管當局有關領導講話,我國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要求為6%,一級資本要求為8%,系統重要性銀行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最高可達15%,必要時可達16%,並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2012年底達標。如果監管要求最終按此確定,應該說與巴塞爾協議III相比,無論是資本水平還是過渡期安排都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最終實施的標準可能會有所降低,但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在目前基礎上提高到11.5%~12.0%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二,資本內生能力不能滿足新增信貸的資本索求。雖然未來三年信貸增速將顯著放緩,但仍存在較大的資本缺口。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銀行業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經 營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雖然很多銀行運用了經濟資本工具,但並未像西方銀行一樣使經濟資本成為經營管理的主軸,結果是資本的價值創造績效不高,不能建立 起資本補充的自我實現機制。按照16%的年均信貸增速,至2013年,我國銀行業信貸規模將達到79.1萬億元,以65%的風險資產比率和 11.5%的資本充足率進行匡算,所需對應的資本將高達5.95萬億元。而目前我國銀行業資本存量總額約為3.65萬億元,按照銀行業保持15%的年均盈 利增速,並假設50%的分紅比例,通過內生渠道能夠解決1.5萬億元資本,仍存在約7600億元的資本缺口。

第三,進一步融資的空間非常有限。近年來,我國銀行業資本籌集渠道日益多元化,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融資,定向增發,配股,發行次級債務、混合資本債務、 可轉換債務等融資渠道相繼被監管當局放行並被各家銀行改採用。未來幾年,通過股票或債券等外源融資的空間將變得相對有限。

 

不良貸款難以繼續「雙降」,風險防範任務艱巨

 

資產質量改善或結束,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未來三年,經濟的景氣程度、企業的盈利能力決定了銀行信用風險依然處於可控範圍,但近兩年過高的信貸增速以及潛在的風險點使得銀行業不良餘額和不良率均有可能出現小幅反彈,其中不良率可能升至2%以上。主要原因為:

 

第一,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整體償貸情況仍然存在重大隱患。據銀行業自查初步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貸款餘額大約為7萬多億元,佔全部貸款數據的17%,企業貸款的24%。融資平台貸款在未來兩三年可能迎來集中還本高峰期,對資產質量的影響很可能是慢性病。一是借款人未來可用於還款的現金流仍存在不確定因素。二是過度依賴財政性擔保,依靠第二還款來源覆蓋本息的貸款佔比約50%截至2010年8月末,地方政府為平台貸款提供的財政性擔保估值達3.6萬億元,其中有七個省的財政擔保在其2009年財政收入的兩倍以上。三 是平台貸款償還週期長,還款相對集中。平台貸款中,八成是固定資產貸款,中長期貸款佔到九成以上,其中54%的貸款期限更是在五年以上,更糟糕的是,這些 貸款大多採取整借整還方式,風險集中並滯後顯現。四是機關法人性質的平台存在權屬責任不清問題。貸款項目借款主體不合規,財政擔保不合規,或償還有嚴重風 險,例如貸款挪用和貸款做資本金,佔比約26%,規模約為2萬億元。

 

第二,房地產市場步入高風險區域,按揭貸款存在系統性風險。我國銀行業與房地產業的相關性很高,近年來銀行業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2005年以來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目前,房地產類貸款在銀行信貸業務中佔比很大,主要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餘額9.12萬億元,其中按揭貸款及房地產開發貸款的餘額分別為6萬億元和3.12萬億元,在全部貸款餘額中的佔比分別為12.96%和6.76%,總佔比為19.7%。並且上市銀行的佔比普遍高於行業整體水平,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在15家上市銀行中,除華夏和南京銀行外,其他銀行房地產類貸款佔比都達到20%以上,其中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佔比分別高達31.95%和31.18%。美 國等無數前車之鑑表明,房地產市場變化對金融企業影響較大,房價大幅下跌會帶來地產商償債能力的下降和住戶違約率的上升。2009年以來,我國主要城市房 價漲幅較大,價格虛高、泡沫化明顯,已經脫離了大部分居民的真實購買力。未來三年內,特別是當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時,房價很可能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 如果跌幅度過大,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均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部分行業和企業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加大。最近幾年來國務院連續出台了多項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嚴控「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淘汰落後產能,防止產能過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訓告訴我們,產業結構調整的風險將直接反映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銀監會在2010年中期對涉及落後產能企業的貸款風險排查表明,截至2010年7月末,有15個行業的124家企業有5000萬元以上大額貸款,涉及大額貸款餘額586.9億元,不良貸款率已達2.4%,高於大額貸款平均不良率1.4個百分點。此外,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沿海向內地省份轉移的過程中,對遷出地來說,不僅要關注遷移企業自身業已形成的風險,而且其上下游配套企業可能面臨生存危機;對遷入地來說,當地的低端產業將被擠出,也可能帶來一定的信用風險。

 

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

 

一方面,近年來人民幣中長期貸款佔比一直呈上升趨勢,預計未來三年上升幅度雖有所放緩,但趨勢將以延續,而同時,存款又呈現不斷活期化特徵,這種存、貸款 期限結構的背離將使期限錯配風險加大。此外,許多銀行「規模情結」根深蒂固,熱衷於市場排名和份額,片面倚重時點規模考核,導致高息攬儲、違規吸存的現象 屢禁不止。這種以犧牲議價能力和風險控制為代價的短期化行為,不僅使監管數據失真,而且人為扭曲資金市場供求狀況,加劇銀行體系內流動性的波動。另一方 面,因匯率波動導致的外幣流動性緊張需要警惕。未來幾年,人民幣升值趨勢延續是大概率事件,由此,本外幣利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企業對外幣貿易融資的需求 將更為旺盛,外幣資金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競爭開始分化,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取得競爭優勢

 

由於單純追求市場份額的風險資產擴張模式不可持續,銀行業的黃金發展時期將進入尾聲,競爭將開始出現分化。戰略定位精準,經營靈活,在某些領域擁有更強的 實力,更好的產品,更多的財務、網點、技術和人力方面的資源,更順暢的管理架構,更短的管理鏈條、流程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競爭優勢有望得到體現。

 

大型股份制銀行穩步前行,部分銀行規模優勢可能得到體現

 

戰略方面,大型銀行推行全面發展的業務戰略,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齊頭並進,業務結構沒有明顯的偏重,其長期目標仍然是贏得在各個主要領域的優勢地位。如工行在原有批發業務優勢的基礎上,又提出發展成為中國第一零售銀行的戰略目標,並將中小企業金融業務也納入戰略視野。未來幾年,隨著區域經濟振興、城鎮化的推進和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銀行經營規模的優勢有望得到進一步發揮。

 

資源方面,大型銀行擁有更多的網點和更廣泛的物理服務網絡,如農行2009年末境內機構多達23624家,擁有大型銀行中覆蓋範圍最廣泛的境內物理網絡和 數量最多的ATM;機構數量最少的交行也擁有2648家營業網點。受制於監管機構審批新設機構的限制,這一差距中短期內不會改變。大型銀行擁有更龐大的客 戶基礎,且目前的資本充足水平高於其他銀行,並且為國有控股銀行,籌集資本相對容易,廣泛的網絡和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使其吸儲能力更為強大。

管理方面,大型銀行通過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投資者,公司治理架構逐步完善,管理體系等改革探索甚至走在整個銀行業的前面。並且各家銀行都對風險管理進行 了整合,已構建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大型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經濟資本管理技術、資產負債管理技術、信息技術等管理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此外,各 家銀行也非常重視流程建設,正實施流程簡化和再造,逐步朝流程銀行目標邁進。

 

綜合而言,大型銀行具備推進全面發展戰略的基礎條件,未來幾年如果在資源配置、經營效率、風險管理等方面提到進一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可能得到顯現。

 

中小型股份制銀行開始分化,戰略轉型差異將決定其競爭優勢

 

戰略方面,限於資本約束以及網點擴張等方面的制約,中小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全面拓展的業務發展模式進入瓶頸。很多銀行開始實施經營轉型,試圖把有限的資源 投入到未來成長前景廣闊,自身又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中去,以構建相對獨特、專業的經營模式。如招商銀行從2004年就進行了零售轉型,開始打造零售領域的 競爭優勢;深發展則在貿易金融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零售業務在深圳等局部地區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資源方面,中小型全國性銀行經營網點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不同的銀行在不同的地區具有相對優勢,如招商銀行在深圳、浦發銀行在上海網點數量都相對較多,而在中西部地區以及三四線城市網點數量較少。這在區域經濟振興、產業轉移以及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是一個明顯的劣勢。中小型全國性銀行雖然客戶基礎普遍不能與大型銀行抗衡,但個別銀行在個別領域還是掌握了一定的客戶基礎,如中信銀行已經培育了一定的對公客戶基礎,特別是在汽車行業;招商銀行已經積累了一定的中高端零售客戶。此外,一些銀行的人力資源在同業中也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管理方面,近幾年,很多中小型全國性銀行都進行了組織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各家銀行都對風險管理進行了整合,基本構建了符合巴塞爾新協議的全面風險管理體 系。個別銀行在風險管理、資本管理、資產負債管理、流程優化以及信息技術等方面可能各有優勢。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型全國性銀行最大的競爭優勢是靈活的經 營機制、較強的創新能力和高效的資源配置效率。

 

綜合而言,中小股份制銀行從粗放向集約轉型只不過是新一輪競爭的開始。各家銀行的競爭優勢不再簡單體現為市場份額和規模的擴張,而更多地體現在管理層面的提升。

 

城商行的競爭優勢將主要體現在區域市場內

 

戰略方面,除較少的城商行外,大部分仍將經營發展定位在本地區域,並在當地市場的金融總量上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地位。如南京銀行、寧波銀行、長沙銀行等銀行貸款總量都佔當地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第一位,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在當地也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資源方面,城商行脫胎於當地的城市信用社,大股東基本都為當地財政,在當地政府的關照下成長,對當地的企業經營更為熟悉和瞭解,長期以來也積累了大量的關 係客戶,因此,其政務金融和公司金融業務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並且城商行在當地的網點數量也較多,如上海銀行在上海的網點多達210多家,超過任意一家中 小型全國性銀行,包括總部在上海的浦發銀行。

 

管理方面,相對於全國性的商業銀行而言,城商行總行位於當地,具有相對更短的管理鏈條和管理流程,決策和管理相對更為高效。總之,城商行作為主要紮根於當地區域的金融機構,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地域、客戶關係及管理鏈條方面。雖然越來越多的城商行獲准在所在地以外的區域跨區經營,但除北京銀行等個別銀行外,城商行未來三年內在全國範圍內的競爭力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39

那些嚷嚷中國銀行亂收費的人,應該到美國來體驗體驗 夜空守望者

http://xueqiu.com/1596564712/22175443
這幾天開了一張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卡。只用了幾天,就開始懷念起俺們的銀行了。國內的同胞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來告訴你們美國銀行是怎麼收費的。

1.       櫃檯辦理業務

櫃 檯辦理業務是要收費的。具體看你辦理業務的難度而定。幫我辦理業務的客戶經理說貌似一筆要5美元左右。想想吧同學們,你如果像在國內那樣,存一筆錢取一筆 錢轉一個帳都要跑櫃檯的話,很快就被銀行榨乾了。另外還有一種高級卡,要求資產在5000美元以上,手續費打折。注意是打折,不是免費。只有最NB的私人 銀行客戶(資產100W美元以上)手續費是全免的。也就是說你如果想去買什麼理財產品或者投資產品之類的,銀行都要扒一層皮。

2.       ATM取錢

本 行的ATM取錢是不要錢的,跨行的是收費的。這點跟國內的銀行一樣。但是不一樣的是,這裡的ATM除了銀行網點的以外,其他地方遍地的ATM都是由三方公 司開立的。所以如果想要在ATM取錢,要麼跑網點,要麼就乖乖給人家手續費。一筆在1-3美元(我見過最黑的是小唐人街的一個ATM,3.75美元)左 右。而且一筆最多取200美元。這倒是也符合資本主義的精神——我給你提供服務,讓你少走路,你就得給我交錢。而且,他們銀行的網點非常之少。在紐約網點 最多的銀行是chase銀行(摩根大通),密度大概和國內交行網點密度差不多。我的美國銀行網點比招行網點都少。像國內那樣走幾條街就看到一家工行的情 景,在美國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這裡的銀行都是為了賺錢而生的。既然一個地方開一家網點就能賺那麼多錢,何必開兩三家?

對了,還有一個特別髮指的經歷——一個同學是美國銀行的卡,跑到花旗銀行ATM取了100美元,不但花旗收他3美元,連美國銀行也要收他1美元。真是有種店大欺客的感覺。

3.       賬戶管理收錢

國 內的卡一般都是10塊錢年費。這裡的高級卡,如果資產達不到標準,要收錢。普通的卡,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也要收管理費。我開戶的時候,一個人名下掛 了兩個賬戶(不是兩張卡),一個是支票賬戶(checking account),另一個是儲蓄賬戶(saving account)。要求saving account最低存25美元。我就存了25美元。後來ATM機取200美元,是從支票賬戶上扣的,但是1.5美元的手續費是從儲蓄賬戶裡扣的,我也不清 楚。後來因為儲蓄賬戶餘額達不到要求,只能眼睜睜看人家繼續扣賬戶管理費。

4.       轉賬的問題

有很多朋友喜歡 倒騰,弄百八十萬在各種銀行間來回倒騰。有時候跨行轉賬晚了一個小時都不爽。但是在美國的跨行轉賬需要多久呢?最短一天。如果是現金轉賬的話,是即時到帳 的。但是他們規定現金交易每天不能超過1萬美元。超過的話因為有洗錢的嫌疑,要申報,很麻煩。所以只能用支票轉賬。雖然方便,但是最快也要一天才能到賬。 慢的話拖個兩個星期都是可能的。拿錢在各種銀行間閃轉騰挪的絕技,在這裡是玩不了了。

5.       存款利息

走在街 上看到一家小銀行,外面貼著存款利息很高,猜猜這個「很高」是多高?年化是1%!在國內遍地4%的理財產品,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不過他們貸款利息也很 低,15年的房貸利息年化是2.5%;如果要貸款的話,銀行是需要查看信用記錄的。信用記錄如果不好的話,很難拿到貸款。這就意味著——你這一輩子不能犯 大錯誤。犯了就完蛋了。

先寫到這裡。總之下次再碰到嚷嚷國內銀行亂收費的,就應該把他扔到美國來,讓他見識見識什麼叫做「合理收費」。我們的銀行真是太仁慈了啊。

最後再說一句,剛寫完這篇文章,打開自己的賬戶查了一下流水,發現在ATM機上查餘額都被收了2美元手續費。真心要瘋啊啊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50

中國銀行業是否在隱藏「債務炸彈之母」? javacme

http://xueqiu.com/3122960454/22214552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研究項目客座高級研究員裴敏欣在The Diplomat雜誌發表評論認為,中國的大規模銀行融資刺激意在保持經濟發展運行,它可能導致經濟災難。

觸 發金融崩潰可能有不同的直接原因,但它們都可以歸根結底都源於同一個本因:信貸爆炸式增長。這條金融災難的鐵律應該讓我們格外擔憂近年中國的寬鬆信貸會帶 來什麼後果。2009年初到2012年6月,中國國內銀行新增信貸合計約人民幣35萬億元(約合5.4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2011年GDP的73%。 約三分之二的這類貸款都出現在2009年-2010年,是中國政府刺激政策的一部分。和西方國家以政府赤字方式提供刺激資金不同,中國2009年的大規模 刺激主要來自銀行信貸(確切地,佔比至少60%),並非政府借款。

數萬億元投入經濟的確達到了中國政府的主要目標——在全球衰退時期維持 經濟高速增長。中國政府以其果斷和經濟成功贏得了全球讚譽,但過度寬鬆的信貸還是助長了房地產泡沫,為國有企業的揮霍買單、擔保地方政府那些不為人看好的 基礎設施投資。結果是可以預見的:隨著金融領域內部開始累積新增不良貸款,多年極力增強中國銀行系統的努力因一批不審慎的貸款而化為烏有。

中 國央行與銀行監管機構在2010年末發出了警告,但為時已晚。那時,地方政府已經因為寬鬆信貸背負了巨大債務,大多數都浪費在面子工程或者不夠經濟實用的 投資上。中國國家審計署2011年6月發現,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總計人民幣10.7萬億元(約合1.7萬億美元)。但美國西北大學的教 授Victor Shih預計,真正的地方債務總額在15.4-20.1萬億元,約佔GDP的40-50%。他還預計,地方政府為投資基礎設施與其他項目而成立的金融實體 ——地方政府融資工具(LGFV)在2010年末負債達到了9.7-14.4萬億元。

看到上述數字,對LGFV健康狀況稍有瞭解的人都會 嚇得打哆嗦。如果說LGFV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它們可以將大筆資金全無例外地投入一個無底洞。累積了如此巨債只能說明一件事——當LGFV大手筆投入 的項目未能帶來可觀的回報,無法償還債務,今後就會掀起一場違約大潮。假如這些貸款中有10%變成不良貸款,最保守地估計,不良貸款的總額約為1-1.4 萬億元。假如是更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不良貸款率比例達到20%,那麼中國的銀行就必須減記2-2.8萬億元,如此規模的減記必然摧毀這些銀行的資產負債 表。

對國內的信貸問題,中國政府也意識到這種債務定時炸彈的危險之處。遺憾的是,中國方面運用的解決方法只能拖延時間,問題還是會不可避 免地發生。2012年上半年,中國政府宣佈政策,命令銀行將地方債務償還貸款的時限延長一年以上時間。這一舉措很可能是為了在領導權過渡的年份掩蓋金融領 域正在惡化的問題。可它沒能給拆除債務炸彈起到任何作用。

如果說LGFV的債務是已經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那麼水平面下的那部分又是怎樣?

顯然,地方政府不是2009-2010年中國信貸泡沫期間唯一的元兇。在這場大手大腳借錢花的瘋狂派對中,還有別的玩家。就像寓言說的那樣,潮退時就出現了裸泳者。伴隨著中國經濟下滑,當年那批玩家紛紛湧現。

他 們之中就有那些使用槓桿過多的房地產開發商。這些開發商正掙紮在破產邊緣。中國媒體已經報導了多起房地產開發商破產後自殺的事件。一些破產商人直接玩起了 人間蒸發。今年5月的《南華早報》刊登了一則消息,稱中國2011年有47名企業家不知去向,原因就是躲避償還銀行貸款。

中國的製造業企 業,無論國企還是私企,則是下一批信貸泡沫殃及的玩家。他們的利潤空間已經非常小。中國經濟本已存在產能過剩的系統性問題,經濟增長下滑會導致製造業全行 業庫存量迅速增加,堆積大批待售產品。如果折價消化這些庫存就會耗盡製造業企業微薄的利潤,財務虧損在所難免。一些在經濟景氣的時期提供給這些企業的貸款 就必定變成不良貸款。

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影子銀行系統,因為金融海嘯帶來的最大潛在風險就窩藏在那裡。中國的銀行存款收益率極低(因 存款率受到管控),銀行間在存款與新收費業務方面相互競爭。因此,近幾年中國產生了一種複雜的影子銀行系統。它不受監管,在中國迅猛發展。通常影子銀行系 統會推出一種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得多的短期金融產品,即所謂「理財產品」。為了逃避監管,這類產品沒有反映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評級機構惠譽的著名銀行分 析師Charlene Chu透露,2012年6月底,中國的理財產品大約10.4萬億元,約佔銀行存款總額的11.5%。

使用源自理財 產品資金的借款者一般是正式銀行系統拒絕提供融資的私人企業家和房地產開發商。他們不得不為得到借款承諾支付更高的利息。於是,理財產品的回報自然就增加 了。當然,回報更高也意味著風險更大。雖然不可能預計有多少不良貸款借助理財產品支持,但如果用10%的基準保守估計,銀行的可能在這方面損失1萬億元。

影 子銀行系統還有一個功用:向借款者或者活動提供政府法規明確禁止的融資渠道。過去兩年裡,中國國務院已經推出措施限制銀行向房地產開發商貸款,以此極力壓 縮房地產泡沫。可銀行能夠規避這樣的限制措施,方法就是表面上銀行相互貸款,實際上資金最終會流向財務狀況緊張的房地產開發商。中國的銀行這麼做也是出於 自身生存的本能需求。假如他們不能有效地向已經大量借款並拖欠債務的房地產開發商貸款,他們就必須宣佈這些貸款為不良貸款,承受損失。在中國銀行的資產負 債表上,這類貸款技術上歸為其他金融機構債權類別。華爾街日報最近的報導稱,目前中國銀行間貸款總額佔放貸總額43%左右,比2009年末高70%。

令人不安的是,所有這些巨大的風險都體現在中國銀行的財報中。最大的國有銀行近來財報均顯示收益穩定,資本比率高,不良貸款微不足道。中國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僅佔信貸總額的1%。

現在有一件是顯然易見的。要麼我們不應該相信我們「說謊的眼睛」,要麼中國的銀行在努力隱藏債務炸彈之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52

最壞的年代?最好的年代!—中國銀行股投資邏輯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94yd.html

1、長期而言,銀行業是眾多行業中歷史最悠久,生存能力最強的行業之一。美國很多銀行歷史都超過100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歷史長達147年,如果不是中國近現代激烈更替,中國銀行的歷史已長達107年。而100年間,很多行業都已經交替更換,1896年第一次編制的道瓊斯工業指數中的成份股,只有一隻仍在指數中。香港恆生指數幾十年期間,只有極少數公司能長期停留在成份股中,主要是:金融、房地產、公用事業,製造業只有一家公司長期存在。銀行業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血液,它承擔了貨幣創造、信用和交易媒介、提供服務等眾多重要職能,甚至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每一次銀行危機,最終都必然由政府出面出資,解決危機。用全體社會的資金來為銀行買單。次貸危機是如此,香港歷次銀行業危機也都是如此。這是其它行業所不具備的特徵。

 

2、長期而言,一個健康向上的經濟體中,優質銀行業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應高於社會平均資本回報率,甚至持續高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如果銀行業在該國又處於行政監管下的市場壟斷競爭,那麼這個回報率會更高很多。如果是管制較弱的較充分市場競爭下,優秀的銀行企業平均回報率仍然會遠遠大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以管制嚴格的壟斷競爭格局下的中國銀行業來說,2007年-2012年的平均上市銀行的資本回報率分別為:24.53%、24.19%、19.35%、20.69%、21.35%。2012年前三季度來看,全年維持超過20%的回報率沒有任何問題。而期間的經濟波動非常劇烈,上市公司剔除金融股的回報率從最高接近16%,到最低不足9%,出現了劇烈波動。以美國來看,其市值前20名的大銀行平均資本回報率在經濟繁榮週期中(90年代-2007年)遠遠高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例如危機受損最慘烈的花旗銀行,1992-2006年間15年的平均稅前資本回報率高達25%!2008年花旗的稅前資本回報率暴跌至-37%,但隨後又開始逐步回升到2011年的8.2%,向美國銀行業平均稅前資本回報率靠攏。

 

3、考慮到銀行的壟斷性,各國都試圖引入競爭。例如利率市場化、跨區域的限制、多元化的限制等等。中國目前也是如此,如果不這麼做,那麼中國高度集中且事實壟斷競爭的銀行,成為凌駕於實體經濟的「吸血者」。這樣的話,一方面銀行獲得了超出社會平均回報的利潤,一方面也承擔了社會幾乎大部分的風險。長期而言,銀行業遠遠超過社會平均回報率的情況必然導致實體經濟發展受到影響,最終反噬銀行業。但是可悲的是,放鬆管制和引入市場競爭的結果,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將銀行業轉變為風險偏好者。例如巴塞爾協議之後,銀行受制於表內業務的資本高損耗,而不斷地介入表外業務,致使表外資產規模日益龐大,甚至比表內資產大十倍的地步。最終,表外業務的膨脹和失去監管,導致次級貸款的多米諾骨牌倒塌。又如利率市場化後,必然驅趕銀行業進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貸款和其他業務領域。因此,銀行業的悲哀,正如老巴所言:銀行業是一個好行業,不過總是週而復始的群體性做傻事。而銀行的對風險的追逐,往往和經濟週期重疊:高景氣階段容易衝動放鬆風險控制,經濟谷底卻格外審慎,導致銀行的業績出現超出經濟週期的劇烈波動。因此,可以預計,中國在逐步放鬆監管和引入競爭(但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後,中國銀行業會逐步開始追逐高風險高收益業務,例如小微企業貸款、消費信貸、信託(隱蔽風險,少資本損耗)等等。

 

4、本輪經濟週期下的風險暴露遠不會像市場普遍猜測那麼嚴重。原因很簡單,第一是銀行業的引入競爭才剛開始,過去大的國有及股份制銀行仍然囤積在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國企,業務相對簡單,沒有國外銀行複雜的業務體系和表外業務。第二是監管方發現問題較早,例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問題,也就是在地方貸款膨脹後一兩年時間就由銀監會提出了重點通報,隨後嚴格控制壓縮地方融資平台貸款比例。房地產等其他行業貸款風險問題也是發現和警示較早。第三是經濟儘管下滑,但幅度不是失控的,1-2個點的年度GDP增速下滑不會帶來致命的不良貸款膨脹。從三季度來看,國有大行普遍較好,沿海比較集中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表現相對差一些。招商銀行可能由於股東方很多都是航運業,而航運業的回報率幾乎到了崩潰邊緣,這可能對資產質量有一定影響。另外招行的經營區域還是主要集中在沿海三個經濟區,受經濟影響相對較大。當然,銀行的風險暴露通常會滯後經濟週期,因此還沒有到最終對此次經濟週期下銀行不良資產風險暴露程度做定案的時候。

 

5、利率市場化和放鬆監管(包括准入條件調整、城商行的上市等),加上不良風險的滯後暴露,未來可能銀行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水平會呈現下降趨勢。這是為什麼股市不願意給與銀行更高溢價的原因之一。由於目前市場機構已經逐步淪為邊緣角色,散戶重新成為市場主力,全流通下上市公司大股東和散戶之間的博弈取而代之。缺乏理性投資觀念的中國散戶,歷來都是賭博心理較重的群體。從浙江世寶的劇烈波動可以看到中國目前股市現狀的一個縮影。這種投機成風的市場下,市值規模很大的銀行股自然就受到市場冷落。

 

6、過往數年,關於銀行股的爭論不斷,其實並未改變一個事實:銀行的基本面變化遠遠比股價變化更平緩。銀行股的低迷,除了自身基本面原因外,背後原因很多,包括:2006-07年藍籌股投機狂潮的還債(太多機構散戶為漫漫熊途而傷心悲觀)、大小非股東在全流通下與散戶的博弈加劇、國家倡導的經濟轉型為各路資金投機追逐概念創造了條件、散戶為交易主體導致市場缺乏穩定的機構投資者(實際上機構投資者並不比中國散戶更有穩定性,甚至投機之風更盛)等等。

 

7、對於風險而言,每天都在報紙上能看到的風險,不會是致命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往往來自於未被市場普遍認知的,即黑天鵝事件。已經發生的,特別是最近發生的風險,往往也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風險往往是此前極少,甚至從未發生過的。中國銀行業有自身的風險,但不會像市場一直普遍共識的那樣巨大。我甚至懷疑,當利率逐步市場化後,中國銀行的風險才會在隨後的經濟波動中真正暴露。

 

8、此前多年,市場所普遍認知的很多關於銀行業、銀行股的看法都是選擇性的失明。例如:一方面認為銀行手續費等費用收取是不合理的(政府甚至也出台相關法規,這是多麼可笑的做法?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政府一直將銀行視為某種意義上的政府機構了!就如同取消節假日高速路收費一樣,誰給了政府權力去用法規剝奪一家公眾上市公司利潤?)一方面又認為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較低,不如國外銀行「先進」(用過外資銀行的客戶應該知道中國銀行的費用收取並不高)。一方面認為銀行不應該佔有中國上市公司淨利潤的接近50%(忽視了中國上市公司總利潤佔全部中國企業的比例問題),一方面又對銀行股佔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不到30%視而不見(2007年正好反過來,這是個反應市場情緒的鮮明對比)。一方面認為銀行的資產風險很大,另一方面又認同大部分中小企業能夠獲得長足發展(創業板、中小板的普遍高估值)。一方面看空整體中國經濟和大型傳統企業,一方面又認為轉型的企業將會普遍獲得高增長。

 

9、如果一個行業歷史證明是具有極強生命力的,且長期健康向上經濟體下整體長期回報率高於社會甚至上市公司整體回報率。當假設中國未來銀行業資本回報率長期回落到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下時,當市場僅願意為全部銀行企業(不分優劣,即如同2010年為創業板整體支付全部高估值一樣)支付接近甚至不到1倍淨資產價格時,我幾乎可以確定,長期而言,現價投資銀行股平均的股市回報率不會低於上證指數平均水平,且可以獲得較多的派息。回報率也基本可以確定:年均復合收益率不會低於10%,實際上應該介於10%-20%之間,因為還包括有派息及派息再買入帶來的復合回報。這還未考慮經濟如果出現新的景氣週期與股市迭加導致的「投機溢價」。有人又會說:哈,我會選擇在熊市中持有弱週期性的防禦行業,例如醫藥、食品飲料等必需消費行業,經濟向好時,我轉而投資行業上游的原材料行業,隨後轉為復甦週期性受益的化工、機械等,最後才會選擇經濟週期末端受益的銀行股等。嗯,我的回答是真心佩服,如果能做到的話。可惜我這種比較遲緩笨拙的人,是無法領略這種駕馭經濟和股市週期的境界的。還有一種,類似公募、私募與上市公司(甚至各類老鼠倉)緊密結合的方式,在國內也是比較盛行。但這些都不是我等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模式。

 

10、銀行股的過去三年持續低迷,讓很多投資者「反思」,但這不過是人的本性而已(跌悲漲喜)。市場有效論已經無數次被證明是嚴重錯誤的理論,但總會有那麼多人信奉它。當然,市場並不總是失效,相反,很長時間內市場可能都是有效的。如果市場有效,那麼2003年中國石油就不應該定價2元港幣,4年後國內定價50元人民幣了。市場在投資者情緒穩定時,是容易達到相對有效率的。但在悲觀和樂觀、恐懼和貪婪的情緒驅使下,總是容易在某些時刻偏離正常軌道。

 

11、銀行股投資最大風險在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向下,如果此種情況發生,那麼中國上市公司整體資本回報率將逐年下滑,企業虧損面加大,銀行承受絕大部分經濟下滑的壓力。屆時銀行股可能淪為日本類似的局面,投資銀行股將遭遇長期慘淡的回報。不過,我是個樂觀者......

 

12、小牛同學已經進入「執怮敏感期」,即將進入「秩序完美期」.....看完孫瑞雪先生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後,發現現在的小孩成長似乎越來越複雜,不知道是專家把事情研究複雜了,還是孩子的成長真的就這麼複雜?不過當小牛同學某天瘋狂糾結於公園路燈編號缺失了一個「1023」號後,我覺得還是專家說得對,在小牛同學眼裡,一個連續編號的數字中突然發現有缺失導致不連續,這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後面還有:「詛咒敏感期」、「交際敏感期」.....覺得有些「天旋地轉」的感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69

中金算錯了?中國銀行股的總市值究竟佔A股總市值多少權重?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955q.html

結論:中金的首席們認為銀行股五年後佔A股市值權重將從40%大幅下降至10%,並從多方面解讀銀行股的長線利空。經過我計算,目前銀行股佔A股市值按不同算法為20.63%到27.55%,與中金的數據差距甚大。

 

看了和訊網採訪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師黃海洲的新聞,題目為《中金顛覆藍籌五年後銀行股權重從40%跌至10%》。文中「黃海洲認為,以傳統藍籌為基礎的滬深300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銀行股五年後佔A股市值權重將從40%大幅下降至10%。銀行股不具備長線投資價值,只有投機與作空的價值。」(http://stock.hexun.com/2012-12-19/149219669.html)

 

我這個人對數字敏感,想追究下這個銀行股市值到底是不是佔A股市值權重的40%。

 

下面是計算過程:

1,截止2012年12月19日,滬深上市的銀行股A股市值為3.92萬億(人民幣,下同),如果計算在香港上市流通部分則總市值為6萬億。

中金算错了?中国银行股的总市值究竟占A股总市值多少权重?
 

2,截止2012年12月19日,根據上海交易所的統計數據滬市總市值15.10萬億、流通市值為12.72萬億;根據深交所的統計數據深圳股票市場總市值6.68萬億,其中深市上市公司在香港有流通的市值大概不到0.1萬億。合計滬深總市值21.78萬億。減去香港流通的紅籌國企部分市值後的A股總市值大概為19萬億。

  另外,根據港交所資料,截止2012年12月19日,除去AH重複的紅籌股(包括中移動、中國海洋石油等,除去了中國聯通等)市值為3.43萬億人民幣,除去AH重複的國企股(包括中國電信、中國財險等,除去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市值為1.21萬億人民幣。

 

3,三個算法來計算銀行股的權重:

3.1銀行股A股市值佔滬深A股總市值比例=3.92萬億/19萬億=20.63%

  解釋:這是計算銀行股A股市值權重,截止2012年12月19日滬深300中銀行股合計權重為20.52%,這兩個數字基本是吻合的。

 

   3.2銀行股總市值佔滬深總市值比例=6萬億/21.78萬億=27.55%

解釋:這個算法已經是把銀行股市值權重往偏大的方向算了,即使這樣也離40%權重差距很遠。

 

   3.3銀行股總市值佔滬、深、香港紅籌國企總市值比例=(6萬億+0.032萬億)/(21.78萬億+3.43萬億+1.21萬億)=22.83%

  解釋:其中0.032萬億是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在香港的市值,這是計算了中國所有上市銀行業總市值佔中國滬+深+香港紅籌國企上市公司總市值的比例。還沒有計算美國、英國、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市值,如果全部計算,佔比會更低。

 

結論:中金的首席們認為銀行股五年後佔A股市值權重將從40%大幅下降至10%,並以此為基礎從多方面解讀銀行股的長線利空。經過我計算,目前,銀行股佔A股市值按不同算法為20.63%到27.55%,與中金的數據差距甚大。

    中金的哥幾個思路是這樣的:首先銀行股佔A股市值權重已經有40%啦->意味著佔總體經濟規模的比例很大了->然後列舉銀行業N個利空->然後五年後銀行股佔A股市值權重下降至10%。

    可是......「40%」這個基礎數據就是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90

中國銀行業盈利全球最畸形 歲寒知松柏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2818386
我曾寫過多篇《銀行畸形增長不可持續》相關的貼子,從最初對銀行業一無所知,甚至連財報都沒看過,到現在基本弄清楚了中國銀行業的商業模式及其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係,儘管我瞭解到的相關信息和學到的知識與日俱增,但我對最初的觀點始終沒有改變,因為我一直在使用常識和邏輯進行獨立思考。

過去2年我都持有銀行業股票,目前重倉招商銀行,同時還有2822的認購權證,銀行股的倉位接近100%。這似乎與我一直堅持的上述觀點相矛盾,其實原因很簡單,我是長期不看好中國經濟和中國的銀行業,認為它們都是龐氏騙局,短期認為銀行業只是盈利增速下降,但盈利的絕對金額暫時難以下降,銀行股會有一個估值先恢復的行情。

事實上,銀行股也不會因為我一個人的質疑而改變股價的走勢。不過,按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我應該加入唱多者的陣容,大力鼓吹泡泡才對。又或者,我若想戳穿騙局、戰勝騙子和流氓,就應該先加入騙子流氓的陣容。

我認為中國的銀行,生意模式其實很簡單,基本公式是:M2*存貸比*利差。也就是說,銀行的收入和利潤增長,大體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貨幣發行量增長;二是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三是利差的增大。

由於過去20年,中國的M2複合增長達到20%以上,一半原因是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另一半原因是真實的通貨膨脹率高居不下(通脹高的原因是投資佔比和增長太高,我個人設計了公式:通貨膨脹率=投資積累佔GDP的比值/貨幣乘數)。所以銀行業的資產和負債規模保持了20%的複合增長,使得銀行看起來像一個超級成長股。

而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已經成為對沖外匯流入的主要工具,過去10年來它一直緩慢上升,抵減部分因M2增長給銀行帶來的收入。

利差則與通貨膨脹率有關,當通脹上升時,銀行將因活期佔比近半而導致利差擴大,通縮時利差則縮小。

根據上述M2*存貸比*利差這個簡化公式,我們很容易就理解了為什麼近幾年,特別是4萬億後銀行收入和利潤的高速增長。

由於銀行業的收入和利潤增速一直高於GDP和實體經濟增速,並且佔比越來越大,比如A股近2500家上市公司,16家銀行的利潤就從3年前的40%左右盈利佔比,急升到目前的55%左右,銀行明顯在擠壓實體經濟的利潤。所以,我才從常識上判斷出銀行畸形增長將不可持續。

很多朋友有拿國外的銀行業做為例子,來證明中國的銀行業並不畸形。比如,如果只對比利差,中國的銀行業雖然高於發達國家,但卻低於金磚3國。目前中國的銀行,利差還不到3%,而印度約為3.1%,巴西5.5%,俄羅斯6.8%。

若單獨對比M2,大家一般會用M2/GDP比值來做為參照,中國的M2/GDP,儘管已經從20年前的100%增長到了目前的180%,但仍然低於香港、日本、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排名全球第十,相比德、英、法等發達國家也高不了多少,當然比美國的不到70%是高很多。

這就給了維護銀行畸形盈利的人藉口,似乎中國的銀行業是正常的。今天早上,我自己設計了一個公式:利差*(M2/GDP),我用它做為對比標準。

利率的高低,大體反映了通脹水平,比如金磚四國的通貨膨脹率很高,所以不單存貨款利率高,利差也高。而M2/GDP,則反映了經濟貨幣化水平的高低,發達國家的比值一般明顯高於發展中國家,美國可能是個例外。
查看原圖 
由於因金磚3國M2/GDP比值很低,幾乎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所以用:利差*(M2/GDP)這一公式做為參照,中國銀行業數值最高,若排除盧森堡和香港等幾個體量很小的國家和地區,中國的銀行業盈利為全球最畸形。顯然,這種畸形是不可持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