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移動(0941) - 不動如山的股王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08180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禍根,主要來自幾方面。

美國自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後,就業復甦緩慢,較1990年初的所謂"jobless recovery”(工作職位欠奉的復甦)更為明顯,美國政府基於短視的政治考慮,推出刺激經濟措施,包括津貼低下階層置業,以及做聯儲局維持低利率。

第二,是東亞地區國家忽略了經濟健康成長須要經歷漫長歲月,行出口增長這條捷徑,在1990年代末遭受金融危機,令他們不惜以壓低匯率,以積累大量外國政府債券作為保障。這兩方面,導致經濟失衡,美國樓市泡沫、人民和政府債台高築。

再加上,華爾街創造新的投資工具,例如債務擔保證券(CDO),讓國內外的投資者看不清風險,尤其忽略了市場系統內的連帶影響。新工具,例如信貸違約掉期 (CDS)也讓基金經理利用冒上長尾風險(“tail risks”),在無須披露的情況下賺取額外回報。這種長尾風險,在沒事沒幹時,確實能產生額外回報,萬一情況有變,損失卻倍加慘重。基金經理的普遍心態 是,只要這幾年沒事,他已賺夠,可以退休。

金融機構的債券持有者,也不擔心萬一重大損失出現會影響他們的債權,因為到時一定是翻天覆地,有大至不能倒("too big to fail”)作為後盾,政府一定會拯救。

在其新著Fault Lines -- 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 (斷層線-- 隱藏的斷層如何仍然威脅全球經濟),芝加哥大學經濟教授Raghuram Rajan,將經濟變化比喻為地殼板塊的活動所產生的結果。此書被選為「金融時報、高盛2010年度最佳商業書」。

書末,作者就避免危機重來提出建議,我想,重點可概括為提高金融運作透明度、加強美國失業保障、美國人注重健康、多讀書,以及減低政府財政赤字。建議聽來稍嫌空泛,不過,作者也承認,金融業的發展充滿創新,其危機的形成也自然同樣意想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64

招商銀行:現在應該買入、賣出或是持有不動?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qyp.html

過去一年來我A股最失敗的操作就是過早的買入了招行,拿了一年至今虧損在5個點以上,招行同時也是我A股目前唯一虧損的票,還好它一直只佔到我倉位的2成左右。

我之所以有這麼失敗的操作,是因為當初只看到了招行的便宜,沒有充分預計中國經濟,特別是金融系統的風險,因此也沒有充分考量到這些風險對市場情緒的影響。

市場總是在不斷的變化,對一家公司的評估不能只是對比歷史、停留在過去,與時俱進是必要的。市場總是在有效和無效中來回,所以市場也總能給我們機會,而擴 大我們的視野,增加選擇的標的,更好的利用時間來把握最佳的機會是我們的追求。因為我覺得投資管理最終只是圍繞兩個問題:一是資產,二是時間。

招行,它是中國最優秀的銀行這是毫無疑問的,目前低估也是確定的,但是,我在去年過早的買入,事實已經證明我的決策是錯誤的,而某些人重倉甚至是全倉它更 是錯誤,因為「風險」的意義就是不確定,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在這個市場,我們不確定的永遠比確定多,所以風險始終存在,而規避它的唯一辦法我想就是分 散組合。

招行的討論很多,房地產和地方債的討論更多,而我的發言更多是負面和悲觀的東西,這讓很多買了招行的人不爽。回到前邊我講的風險問題,如果我能對大部分信息特別是負面的信息有比較充分的預估,那麼我的確定性就更大些,最終,我投資操作的風險就會更小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9

保障房拉不動投資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23_all.html

 在今年經濟滑坡的陰影中,保障房被寄予拉動投資的厚望。

  其中內含的邏輯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變化緩慢;出口雖暫時企穩,但始終受外需拖累;以往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投資,因房地產 調控延續,進而影響地方政府收入,其三大組成部分之二——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都面臨下滑風險。而要對沖商品房投資下滑、進而托底投資,保障房建設被 認為是重要手段。

  住建部將今年的保障性住房新開工目標下調至700萬套,但由於房屋建設有兩到三年的週期,建設力度並未減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估算,今年實際在建工程量在1800萬套左右。

  問題是,資金從何而來?

  從2011年的情況看,保障房建設的資金來源包括中央財政、地方財政、信貸以及社會資金等。雖然財政部明確表示今年中央財政的投入會增加,但 是,對地方政府來講,一方面作為其收入重要來源的土地出讓收入開始減少,另一方面,「4萬億」投資項目的貸款以及2009年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都開始進 入還款期。

  今年2月初財政部下發通知,要求切實落實保障房資金來源,確保不留資金缺口,其中即涉及拓寬地方政府資金來源渠道的舉措。不過,這些渠道雖有作用,但不能過分誇大。

  「資金方面,今年跟去年最大的區別,就是信貸會更多。」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對財新記者表示,近期很多文件都提出,要加大對保障房的信貸支持力度,預計今年信貸資金會增加,而且增加較多。

  不過,對社會資金來講,保障房資金回報率低的問題仍未解決,「目前還沒看到資金來源改善的信號。」莫尼塔投資分析師施琪對財新記者表示。

  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保障房在整個投資中的佔比並不大,加之資金來源尚未明朗,其對投資的作用不應高估。「保障房會對房地產投資下降有一個對沖,但對整個投資的拉動談不上。」汪濤稱,今年房地產投資要弱很多,「投資拉動不會體現在保障房上」。

地方財政壓力加大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全年新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43萬套(戶),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32萬套。

  對於保障房投資金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長張學勤近日接受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採訪時表示,2011年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完成投資近1.3萬億元。

  資金來源方面,已公佈的數據包括中央財政下達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1526億元,新增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1751億元,利用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發放貸款265.88 億元。三者合計為3542.88億元。

  從各地來看,情況不盡相同。財政投入是部分省市保障房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根據山東省財政廳的數據,2011年全省財政投入保障住房資金282億元,比2010年增加179億元,增長1.74倍,佔保障房總投資的一半以上。

  河南2011年籌措保障房建設資金325.68億元,其中爭取國家補助72.97億元,省財政配套23.51億元,市縣籌措落實資金50.79億元。三者合計佔比達到45.2%。

  相比之下,江蘇、北京保障房建設對財政資金的依賴要小一些。江蘇去年保障房資金總投入超過520億元,其中省市縣財政投入及按規定渠道提取資金合計150多億元,通過銀行貸款、信託投資等渠道籌集370多億元。

  北京市保障房辦公室發展規劃處處長張國偉在一券商座談會上透露,北京去年保障性住房投資746 億元。

  北京市財政部門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113.97 億元,包括中央補助專項資金、地方政府債券、廉租住房專項資金等來源;成立北京市保障房建設投資中心,目前已到位融資資金80億元,實現投資90億元;作 為利用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房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北京獲得的貸款額度為150.41億元,2011年底全部實現放款。此外,北京還擬安排500億元私募債, 以企業為發行主體,以限價房安置房為投資標的,市場化定價,認購良好。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去年新增開工未完工工程611萬套,加上今年新開工的700萬套,在建工程數量將超過2011年。張學勤稱,實際在建工程量至少1700萬套。

  另外,山西、江蘇、江西等地,還在國家下達的任務量上自行加碼。加之今年增加了竣工指標,秦虹預計,建設資金的實際投入也將超過2011年。

  財政部近期多次表態稱,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將大於2011年,下達進度也明顯加快。中央財政已於2011年9月底提前通知2012年部分中央補助資金數額,並將於2012年4月底前下達剩餘的補助資金。

  目前,國家發改委會同住建部下達421億元,其中255億元補助新建廉租住房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166億元補助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今年第一筆中央補助資金下達比去年早一個月。」張學勤透露。

  不過,對地方政府來講,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壓力將更加嚴峻。除在建數量增加,保障房結構的變化也需要政府投入的增加。

  綜合各地信息,去年保障房的建設重點為棚戶區改造,與經適房、限價房類似,其資金基本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來解決。但2012年各地的建設重點轉向公租房、廉租房,這兩類政府持有產權的保障房對政府資金的依賴明顯增加。

  以山東為例,其財政廳文件顯示,雖然中央分配的2012年新增城鎮保障性住房任務總量比去年有所減少,但由政府承擔的保障房卻增加了1.44萬套,財政投資的任務進一步加重。

融資渠道亟待拓寬

  財政部2月初下發通知,拓寬了地方政府資金來源渠道,包括今年增加的地方債收入優先用於保障房、個人住房房產稅試點地區取得的房產稅收入專項用於保障房等。

  但是,地方債收入中保障房所佔的比例並不清楚。2011年財政部代理發行的地方債中,江西70億元,其中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資金約30億元;黑龍江69億元,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已投入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中。

  根據上海和重慶的預算報告,個人住房房產稅試點一年來,兩地的個人房產稅收入分別為22.1億元和1億元。

  為提高保障房的投入,部分省份開始提高從土地出讓收入的提取比例。按規定,土地出讓淨收入不低於10%的比例用於廉租住房保障。河南從2012年起改為土地出讓金毛收入中提取3%,用於保障房建設;安徽的比例則為2%-5%。

  汪濤對財新記者表示,現在想讓地方財政增加投入,但是財政好多是專款專用,最終還是得通過信貸。

  她認為,去年貸款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央對地方債比較擔心,對融資平台貸款卡得比較緊。現在摸底之後,對這一問題如何解決已經有了輪廓,流量可以向前滾動,會釋放出一部分資金。

  根據財政部的通知,她稱,保障房融資平台很可能在增量融資方面被「開綠燈」,並獲得銀行新增貸款的支持。

  張學勤接受官方媒體採訪時則表示,符合規定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可發行企業債券或中期票據,專項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承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項目的其他企業,也可以在政府核定的建設投資額度內,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進行項目融資。

  另外,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房建設試點可能擴大。山東、福建等省均稱積極爭取擴大試點範圍。

  去年部分省市成立專門的保障房建設公司,也在研究創新融資方式。北京市住建委提出,支持金融產品創新,探索發行中長期債券、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金融工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運營。同時,要規範利用企業債券融資。

  張國偉在前述券商座談會上透露,2012年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共需投入資金1000億元,除20%的資本金,共需融資800億元。初步設想為財政資金50億元,公積金貸款200億元,債券融資200 億元,商業貸款300億元,發行房地產信託基金50億元。

  張國偉表示,北京將繼續申請私募債支持保障房建設,500億元作為債券餘額,滾動支持。另外,還將研究建立保障房流動性資金池,通過設立保障房基金等途徑,募集一定規模的資金作為儲備資金,用於保障房應急、短期過橋貸款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加以補償。

  對於今年的保障房資金,莫尼塔投資施琪對財新記者表示,除了中央財政投入可能增加至2000億元、各地從土地出讓收入中提取1300億元左右, 加上一定數量的貸款,其餘的並不易估算,因為保障房有很大的不透明性,一些國有企業的集資建房也被劃歸到其中,「這部分投資具有一定不確定性」。

  接近山東省住建廳的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保障房的統計中,確實有一部分企業集資建房,政府很樂意企業這樣做,因為連土地都不用劃撥了。

  對今年保障房資金到位情況,該人士稱,山東省內有一個說法,在保障房總數一定的情況下,結構上可以變一下,即可以從政府投入較多的公租房、廉租房變為經適房、限價房。

  地方政府希望計劃資金到位後,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山東鼓勵企業建設公租房,而企業出於對留住員工、方便管理的目的,也樂意參與。前述接近山東住建廳的人士稱,由於山東政府比較強勢,企業會配合政府的需要,以換取今後發展的有力支持。

  2011年淄博東嶽集團等大型企業新建改建公共租賃住房3200餘套。

  不過,施琪認為,雖然財政部、發改委多次發文敦促,目前保障房資金回報率低的問題並未解決。要吸引社會資金,還要在建設制度上有所創新,比如採取類似重慶的模式,滿一定期限後可以出售,提高資金回報率,「目前還沒看到保障房資金來源改善的信號」。

  在資金來源尚未明朗的情況下,寄望其能對沖商品房投資的下滑,進而拉動投資增長並不現實。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萬億元,按保障房投資完成額1.3萬億計算,其佔比也不超過4.2%。

  施琪認為,保障房對投資談不上拉動,更多的起到托底作用,只是讓投資增速下滑不那麼快而已。

  汪濤則認為,這種簡單測算會有偏差,更有意義的是看實際資本形成,比如建好多少面積的房、用了多少噸的水泥和鋼鐵。

  去年保障房開工未完工項目增加了611萬套,加上今年新開工的700萬套,「今年資金能到位的話,施工面積可能會增長很快」。

  汪濤預計,保障房在建面積將約佔城鎮住房在建面積的三分之一,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速名義會下降,實際增速相差不大,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要弱一些。保障房會對房地產投資下降有一定對沖,但「投資拉動不會體現在保障房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84

凡客總庫存高企引質疑:防通脹還是賣不動

http://news.imeigu.com/a/1331744460156.html

在凡客誠品上市文件披露出14.45億元的總庫存以後,美特斯邦威、海瀾之家等服裝品牌的「高庫存」問題開始引起關注和擔憂。對此,昨日有電商業內 人士認為,對於毛利較低的服裝品牌而言,一部分庫存其實只是企業應對面料上漲的主動措施。這一觀點也引發服裝界與電商界的熱議。

凡客庫存為防成本上漲?

「凡客工廠倉庫爆倉,現在基本上給錢就能走,一個倉庫幾十萬件衣服都不單出,全包倉急於處理……」針對這則有關凡客存在巨大庫存問題的微博,一位業內人士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懷疑。

該人士透露:「網上傳出的凡客庫存中,包括目前依然在銷售的冬季產品,此外春夏兩季的產品也已經設計生產了一部分,因此應該不是所謂的積壓庫存。」 他進一步說,「實際上,為了應對服裝成本上漲,凡客還預備了一些半成品,以便未來直接進行二次加工。比如白板T等,此外還有可能也囤積了一些日常銷售的基 礎款,以提高網絡品牌的供應鏈快速反應機制。這些才是構成凡客整體庫存的基礎」。

但上述人士也透露凡客「死庫存」確實存在。「2011年的秋季庫存勢必存在,這不用避諱。每一家銷售產品的企業都會有死庫存。我認為對於網絡品牌而言,凡客的情況並沒有像網絡傳言的那麼可怕。」

服裝企業沒必要囤貨防通脹

雖然電商人士認為凡客「高庫存」存在合理性,但在服裝行業人士看來,即使有部分「提前備貨」商品,數量也應該有所控制。

「基礎款、常規款的確是服裝企業提前備貨的最佳選擇,但由此產生的庫存在整體庫存中最多佔到10%左右。」派尚服裝搭配學院院長康藍心認為,「提前 備貨」一說並不能完全解釋凡客的高庫存。業內普遍認為,面料價格持續上漲是每個服裝企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用壓貨來緩解面料上漲的問題顯然不是明智的 選擇。「畢竟,面料成本在服裝成本中的佔比相對比較低。」康藍心如是說。

在傳統服裝領域,服裝價格中面料與銷售價之間的比例至少在1比7左右,大部分新款服裝的面料成本只佔到售價的一成。

康藍心認為,凡客造成高庫存的原因不排除其採購環節的問題。凡客的一款服裝,會出現幾個或者十幾個顏色。但在業內人士看,有些顏色款式並不適合日常穿著,肯定會賣不動,這是其造成死庫存的成因之一。

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零售業銷售額已開始下降,上月服裝類零售額降5.53%。業內人士認為,經濟市場整體的「不景氣」也造成服裝企業的庫存增加。

網絡品牌情況好於實體

在電商業內人士看來,網絡品牌與傳統服裝企業還尚不能橫向比較。「雖然服裝品牌庫存是共存問題,在報表上看來,網絡品牌勢必要更『難看』一些,但同 樣數據下,網絡品牌的實際情況會優於實體。」一位服裝類電商人士認為,實體服裝品牌,比如美特斯邦威等等,一般會壓貨給渠道商,造成虛假銷售,但網絡品牌 沒有渠道商,不存在壓貨的問題。

康藍心也表示,傳統服裝企業是一個銷售店面就需要一個庫房,而網絡服裝企業可能全國只需要一個大庫房。網絡服裝企業比傳統服裝企業在庫存成本上要低 很多,這可能也是凡客對於高庫存有恃無恐的原因。而相對傳統行業更低的毛利也讓網商對價格更加敏感。資料顯示,凡客誠品的純生產成本佔其銷售的40%多, 遠高於傳統服裝品牌。「因此,面料價格上漲對凡客等平價網絡品牌的影響更大。」

此外,上述人士認為,電商的焦點地位也會讓問題放大。「美特斯邦威去年庫存29億、李寧去年上半年庫存9.92億、海瀾之家去年末存貨賬面價值38.63億元,這些數據也都很有新聞價值,但電商一般都會吸引更多目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8

【麻煩大了】跑不動的經濟型酒店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395

曾經無限風光的中國經濟型酒店,似乎正變得後繼乏力。

作為控有中國同類市場23.6%份額且一度名列全球快公司十強的如家,日前發佈其2012第一財季報: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6%至12.55億人民 幣。先別高興,該季歸屬於股東的利潤為1.032億,可惜是負的。而在上兩個財年的同一季度,如家還分別錄得4605萬和3252萬的淨利。

此前,憑藉商務旅客定位擁有同業最高消費者忠誠度的漢庭,亦公佈了當季財務數據:虧損943萬,且還是營收同比上升52.9%的情況下。唯一的亮色 只有七天,淨利1896萬。不過,如若與2009第四季度,即七天在納斯達克掛牌時刻的同類數據2962萬比照,退步顯而易見。同時請注意,那時的七天旗 下連鎖酒店不足四百家,至今年2月,它已繼如家之後成為第二家門店過千的企業了。

個個面露菜色,病灶卻未必相同。以如家為例,就將本次史無前例的虧損,部分歸結於對昔日業內老五莫泰的收購。想想2011年,莫泰大股東摩根士丹利 10億美元的放盤價被攔腰砍至4.7億美元成交,同行中一片喝彩。可是,從銀行專項貸款2.4億美元所產生的每季2830萬人民幣本息還款,卻是一文都不 能少的。

原本為確保業內份額領先進行收購產生一定財務費用不足為奇,但真正令投資者忐忑的卻是別的數據。首先是入住率,首季僅80.7%,同比下降 4.4%,就算撇去世博期間93.5%的峰值不算,與2010年一季度的90.5%相較,落差一目瞭然。儘管如家方面解釋此乃受莫泰僅七成入住率的合併拖 累,但如家CEO孫堅者也承認,僅僅恢復莫泰該指標至八成平均水平,至少還需要16至18個月。

還有一項關鍵指標也在掉鏈子,那便是RevPar(每間可供出租客房每日營收),從2009年到2012年,164元、144元、140元、132元,一條美妙弧線,只不過是噘著嘴並不漂亮的下行。

獨如家不堪?當然不!一直自詡經濟連鎖酒店「LV」的漢庭,雖然其一直強調自己超過18個月的成熟門店RevPar為172元,但如若將所有門店一平均,則為156元,距昔日令季氏頗為驕傲的195元,已有兩成的差距。

至於七天,其首季盈利的最大貢獻來自業內最快的加盟店增長數。專注於更低收入人群的定位,注定其RevPar在前三甲中敬陪末座,而其入住率比漢庭低了13個百分點。

現在就不難理解,為何僅僅相隔6個月,如家、漢庭、七天的市值會分別縮水2.1億、0.57億和3億美元,而漢庭甚至一度跌破發行價。有些數字,一旦置於更長的時間軸便能顯出真章,一句「傳統淡季」不可能解釋和打發所有的疑慮。

或許意識到什麼,除如家外,漢庭和七天近期均出現人事異動。如果說鄭南雁提拔同門師弟林粵舟出任首席運營官尚有跡可循,那麼漢庭方面就多少有些弔 詭,先是為公司上市立下汗馬功勞的原CEO張拓轉任並無實權的非執董兼副董事長,而從攜程過來的執行副職總裁王海軍掛冠而去,入職才10個月的首席運營官 蘇暢也同時走人,而該要職竟空缺長達半年,直至原神州數碼總經理解云航接手。

人換了,穿慣規模擴張魔力鞋的企業發展思路,卻未必能在短期內改弦更張。同樣在第一季度,中國經濟連鎖酒店三巨頭均豪氣干云地發表了大計:如家 CEO孫堅放言十年內擴張酒店數目至5000家,躋身全球酒店三強;七天的鄭南雁則強調兩年內2000家門店見,未來6000家店起;而漢庭CEO季琦雖 沒給出具體數目,不過也貢獻了一個很感性也更野性的說法:2026年和洲際雅高等集團平起平坐,成為世界級全系列酒店品牌。

於是,僅一季度,如家,漢庭,7天,便一共新增了195家新店。當然,鑑於需要掏出大筆真金白銀,所以如家和七天的新增直營店數目只佔新增總量的8%和6%。

若要達成上述目標,加大加盟店權重是一個不錯的輕資產手段,但後者收入中5%至8%的加盟費上繳,並不能在營收額上對上市公司有太大幫助。而一旦選 擇重資產的直營店模式,營收增長固然好看,又必須忍受短期利潤率大幅下滑直至虧損的尷尬。是輕是重?在三家企業先後進軍更高端酒店市場後,這個題目勢必愈 發難解。

此外,隨著經濟型酒店利潤率逐步回歸10%以下,已有不少民間資金和物業持有者退出這個市場。加盟生意,畢竟求的是大家發財而非一人獨食。

最不妙的還是經濟大環境。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3%,一度被學界指為見底信號,卻不想到了4月,進出口同比增幅又分別從 5.3%和8.9%降至0.3%和4.9%,與GDP呈正相關的發電量及鋼鐵水泥產量則繼續大幅下滑。原先指望二季度反彈已不現實,甚而有不少著名企業家 表示:「現在的日子比2008年金融危機剛爆發時更難過。」

作為經濟景氣另類指標,尤其是在經濟最發達的華東、華南擁有最多門店的三大家自然也深受其累,如家方面就表示,其二季度總營收預計為10.4至10.6億人民幣,較首季還有兩成降幅。

由此看來,習慣於快馬加鞭一騎絕塵的經濟連鎖酒店巨頭們需要重新思量「速度與激情」的大戲該如何繼續演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52

趴著不動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h2r.html

 中飯剛用完,看到年輕朋友H發來Q信:「徐小明中午發文說:『提防近期出現中陰線。』你看我是不是現在出來躲一躲?」

   「徐小明是頂級盤口大師,看盤水平堪稱超一流!」我回覆道:「股市大漲一個月了,還沒有個像樣的回調,近期出個中陰線,完全是有可能的。我相信徐大師的預言。」

   「那你的意思是,我此刻應該出來觀望了?」H問。

    「回調一定會到來,或許近期就會出現中陰線,但究竟是哪一天,你知道嗎?徐大師確切地告訴你了嗎?」

   「怎麼講?」

   「現在股市走牛的概率大不大?」我又問。

   「應該說,還是蠻大的吧?」

   「那好!既然走牛是大概率,那我告訴你,你為了事先躲避這根中陰線而出去,那麼等你回來時,踏空幅度超過這根中陰線也將是大概率!偷雞不成蝕把米!」我說,「牛市途中,常常是,後期的低點比前期的高點還要高吶!我滴兄弟哎!」

   「繼續趴著不動!」H最後回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94

45億撬不動廣電網整合

2013-02-18  NCW
 
 

 

中廣網絡悄然成立, 40億財政撥款如何整合地方紛繁蕪雜的有線資產?

集權還是聯邦制? “全國一張網” 很遙遠 ◎ 本刊記者 覃敏 文又一次延期後,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下稱中廣網絡)未能在2012年底掛牌。

財新記者從廣電內部人士處獲悉,目前中廣網絡雖未正式掛牌,但公司主體已悄然註冊成立,公司架構 “按廳局級組建,最高領導是副部級” 。去年10 月25日,國務院對廣電提交的中廣網絡組建方案作出正式批復(下稱國函184 號文件) ,但這紙批復僅同意了組建中廣網絡,並未對其如何運營整合全國有線網絡給出建議。

中廣電通 CEO 殷建勇對財新記者透露,184號文件給出了三點指導性意見:同意組建中廣網絡;由財政部出資、廣電總局負責組建和代管;註冊資本45 億元。 “在這45億元資本金中,40億由財政部撥款,5億由廣電自籌。 ”融合網主編吳純勇稱。

“中廣網絡的成立雖由國務院一手推動,但給的錢太少了,所以到現在也拿不出一個全國性的運營方案。 ”上述廣電內部人士稱,45億元能做什麼?各地有線電視網絡公司用戶少則500萬 -600 萬,多則1700萬 -1800萬,若按用戶數進行市場估值,45億都不夠整合一家小型的省級有線網絡公司。

他透露,目前以 “試點”性質參加整合的,只有類似甘肅、寧夏等規模特別小的省級有線, “大的地方有線,現在根本動不了” 。各地有線網絡公司股權結構五花八門,有上市的,有未上市的,一些未上市的有線網絡公司里也引入了形形色色的社會資本。若依靠行政劃撥方式進行強制性整合,已上市的有線網絡公司劃撥困難,未上市有線網里的社會資本也需清退,其處置難度與財務成本將是巨大的挑戰。

殷建勇也告訴財新記者,在國務院框定的45億元註冊資本的盤子下,背負整合全國有線網絡” “開展基礎電信業務和運營三網融合業務”使命的中廣網絡,實際上處境困難,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收拾廣電“諸侯割據”的局面,更無法從真正意義上開展業務經營。所以,中廣網絡即便正式掛牌,也只是掀開了另一場更漫長的等待。

組建方案三度大改

2010年1月,國務院下發 《推進三網融合總體方案》 (下稱5號文) ,將三網融合分為 “2010年 -2012年試點階段”和“2013年 -2015年推廣階段” 。于2012年年底前組建國家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本是試點階段的目標之一。

“實際上在2010年以前,廣電內部就曾多次討論過組建中廣網絡,但5號文是第一次明確提出。 ”一位在內蒙古有線網絡公司從業30餘年的資深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2010年8月初,廣電總局成立“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籌備組” ,由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親自掛帥任組長,廣電總局計財司司長孟冬、原貴州廣電局局長李新民任副組長。

據內部人士透露,廣電總局對擔綱籌備組的人選著實動了一番心思。張海濤十多年來一直分管有線電視網絡,曾在數字電視雙向改造中以推廣免費送機頂盒、強制轉網的“青島模式” ,富有有線電視網絡管理經驗;李新民則以整合地方有線網絡見長,主導了先整合運營、後資產重組的貴州省網整合,也由此被調至廣電規劃院任黨委書記。

張海濤、李新民帶領的這支中廣網絡籌備小組,在廣電總局大院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並從科技司、計財司、視頻管理司甚至各地方廣電抽調人員開 展工作。 “這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多時近百人,少時五六十人,主要是進行調研、討論中廣網絡組建方案,協調各部門意見。 ”吳純勇透露。

近三年來,籌備組一次次上報中廣網絡組建方案,又一次次被打回,正式掛牌也被一再推延,從最早的2010年底延至2012年上半年,至今未能完成。

“中廣網絡組建方案小的改動不計其數,大的改動有三次。基本上是圍繞 中廣網絡 ‘註冊資本及資金來源’ ‘機構屬性及行政級別’ ‘戰略路徑及整合方案’這幾個問題在不斷調整,目的就是想找出最恰當的方法,有效整合全國有線電視網絡。 ”一直關注三網融合進展的易目唯文化傳播機構創始人包冉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

據包冉介紹,最早的中廣網絡籌建方案思路之一是,按各地有線網絡用戶數進行資產評估,然後由中廣網絡出資並購。參照國際上其他廣電網絡運營商的並購估值體系,籌備組根據有線網絡用戶數、ARPU 值,乘以一定的溢價係數,計算出最終的啓動資金。

這種方案被廣電人士斥為“不懂市場、不懂資本、不懂整合” 。歌華有線戰 略發展部主任韓霽凱對財新記者稱,國內目前大概有2.15億有線電視用戶,按照平均每戶1000元估值,那中廣網絡需要拿出的整合資金高達2000多億元。此外,分期分批地去收購地方有線公司的網絡資產,花費的時間也很長。

以上述思路為指導的方案,自然被國務院打了回來。彼時各省在進行“一省一網”的市縣級有線網絡整合,採用方法不一,有的地方通過上市公司募資完成對各地市資產的收購,有的地方則是採用行政劃撥的方式進行整合。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籌備組認為,參照各地省級有線網絡的整合經驗,利用事業單位機制劃撥資產的方式整合中廣網絡相對具備操作性。於是,第二次上報的方案降低了啓動資金,著重強調中廣網絡是國有事業編制的副部級企業。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廣網絡第二稿組建方案申請的啓動資金是150億元。但第二稿又與5號文提出的 “轉企改製”思路不符,且行政劃撥面臨著社會資產清退問題,方案再次被否決。

2012年2月,籌備組第三次上報方案,思路確定為——先通過財政撥款成立國家有線網絡公司,再通過資本運作方式不斷將各省的有線網絡整合進去,但因在企業級別、註冊資金等細節上略有爭議,國務院一直拖到10月底才批復。中廣網絡隨後低調地註冊成立。

整合方式懸而未決

中廣網絡註冊成立之後,首要任務是制定運營方案,選擇一種或多種恰當的方式整合全國有線電視網絡,以實現“全國一張網,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管理” 。然而,照目前情形看來,中廣網絡似乎對自己的運營方案、業務規劃仍“一頭霧水” 。

“目前,國務院批復的只是中廣網絡的組建方案,並不是運營方案。 ”北京歌華有線副總經理兼運營總監羅小佈告訴財新記者, “原則上,中廣網絡的成立是作為上一級機構管理各地方有線網絡公司。但是,我們還沒有看到中廣網絡具體的運營方案,中廣網絡到底如何開展業務,各地有線網絡公司如何跨接,基本的管理體制等等都不清楚。至今,我們連一次相關的會議都沒有開過。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歌華有線、華數傳媒、內蒙古有線等地方有線公司一致表示,至少現在對中廣網絡的成立沒什麼感覺,各自都在積極拓展業務,做好自己的事。

在45億元資本金限制下,中廣網絡已不可能一氣呵成並購全國33個省份的有線網絡資產;同時掣肘于企業屬性,實行資產行政劃撥也“名不正言不順” ,畢竟各地有線資產存有大量社會資本。

此前,從廣電業內曾傳出消息,廣電總局考慮過各地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以省為單位自報資產,根據資產規模入股中廣網絡,以此完成中廣網絡公司的組建。中廣網絡成立之後,若還想以這種方式整合,就要求中廣網絡開出有足夠吸引力的條件且實現資本運營,以保證地方有線網絡公司願意置換股份。在羅小布看來, “以當前形勢來看,如果不靠行政命令,有很多地方有線電視網絡公司肯定不願意被整合” 。

易目唯文化傳播機構創始人包冉則認為, “畢其功於一役”的思路恐怕不適合中廣網絡的整合,各地有線電視網絡複雜的歷史背景和演進路徑,都決定了這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 “交鑰匙”工程,只能 “先幹起來” ,在操作實踐中不斷尋找新的機會。

他建議,中廣網絡可以充分利用資本杠杆和資本市場完成分步整合。可資模仿的經驗是電信運營商的改製、分拆、整合等一系列資本運作路徑。事實上,對三大電信運營商來說,集團公司、上市公司和省級分公司各扮演著不同角色,通過有序的資本運作主題包裝,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和業務經營良性發展的雙輪驅動。

羅小布則稱,對於整個中廣網絡來 說,錢少有錢少的玩法, “錢少的話不一定是中央集權,也可以是聯邦制,只要保證是在中廣網絡的統一管理之下就可以了” 。

實際上,中廣網絡還來不及思考哪一種整合方式更適合自己。上述廣電內部人士稱,國務院批復中廣網絡組建,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羅小布認為,中廣網絡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基本屬性,到底是公益性還是市場性?如果是公益性,到底是事業性質還是企業經營性質。 “現在給中廣網絡的定位是國有大型文化企業,既不是通信企業,也不是傳播類公司,實在是有點玩味不透。如果是文化企業,廣電有線網絡就只是輔助工具。 ”“中廣網絡的難產實際上與國家的整個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有關係。中國或將實行大部制改革,而有線電視網絡比較特殊,它承擔著一定的政治宣傳任務,到底是劃歸文化產業線,還是劃歸電信業務線,高層未定,更無法對中廣網絡作出明確定位。 ”中廣電通CEO 殷建勇說。他透露,中廣網絡現在最大的瓶頸是掌門人都尚未確定,只有確定掌門人,才能組建中廣網絡領導班子,然後制定運營方案,考慮如何整合網絡、拓展業務。

地方廣電消極抵制

“中廣網絡要整合地方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就像是拆遷,肯定會遭遇地方的挑戰。被整合的一方很多是不自願的,這在省網整合市縣級網絡的時候已經出現。 ”殷建勇告訴財新記者。

在山東省網整合過程中,地市級有線網絡公司就進行了消極抵制。山東廣電網絡公司于2010年12月28日正式掛牌之後,青島、濟寧兩市的有線網絡資產 在規定期限內不移交,直至山東省政府再次下發措辭嚴厲的通知,稱 “拒不整改的,將由監察部門進行問責” ,這才將其勉強收編。

類似的消極抵制,在各地省網整合中都不鮮見,這也導致很多省網整合得並不徹底。據吳純勇介紹,目前,在明面上省網已按既定時間表整合完成,實際在財務、人員、互聯互通上,很多地方有線網絡公司仍然是分開的, “只是形式上的整合,幾乎只有一半的地方有線網絡公司能真正實現市縣級業務互通” 。

從省網整合可見,地方有線網絡公司出的難題不少:網絡前端及機頂盒無法互通,紛繁蕪雜的資產構成,還有“寧為自由身不做君王臣”的心思等等,這些都是中廣網絡整合的 “攔路虎” 。

中廣網絡籌備組顧問、原廣電總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向財新記者介紹,目前,各個省網的資產結構都不一樣,有的是電視台投資;有的是財政部下屬企業參股;有的含有市政府的資本;有的則吸納了社會資本;個別地方甚至還是事業單位編制,難以確定資產。

從歷史上看,各地廣電有線網絡建設是自下而上的,國家沒有投一分錢,初始廣電有線網絡是靠收取二十幾元的初裝費一點一點攢起來,並在隨後的模擬轉數字、雙向網絡改造過程中,吸收了形形色色的社會資本。

中信集團全資子公司中信國安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國安) ,是最早一批投資國內有線電視網絡的企業之一。據中信國安官網披露,截至2011年末,中信國安投資的有線電視項目達到18個,包括3個省網、15個地市網,有線電視網絡跨全國7個省區、覆蓋2.4億人。

“在安徽,中信國安不僅持有合肥有線40% 股權,還持有安徽廣電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19.4% 股權;在湖北,中信國安持有武漢廣電數字網絡有限公司47% 股權,同時持有荊州有線49% 股權; 在湖南、 河南、 河北三省的多個地區,中信國安占股比例接近49%。 ”融合網主編吳純勇向財新記者介紹。

隨著各地有線電視網絡公司陸續上市,廣電有線網絡的資產結構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以2012年10月剛借殼上市的華數傳媒為例,其第一大股東是華數數 字電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占股54.3%,其餘占股比例超過5% 的股東有四位,分別為占股15.4% 的湖南千禧龍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占股9.03% 的浙江省二輕集團公司,占股5.2%的東方星空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及浙江省發展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其中,千禧龍為社會資本,其餘三家企業則是地方政府或部委控制的國有資本。

據財新記者統計,在目前各省市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中,已經上市的公司有七家,分別是北京的歌華有線、吉林省的吉視傳媒、深圳的天威視訊、陝西省的廣電網絡、湖南省的電廣傳媒、湖北省的湖北廣電及浙江的華數傳媒。

吳純勇預計,江蘇、廣東、重慶等部分地區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也在積極準備上市。今年之內,可能會有兩到三家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上市。

而在一些偏遠的鄉鎮,廣電有線電視網絡還屬於事業編制,資產尚未確權。來自遼寧小城的馮姓投資商告訴財 新記者,在遼寧,很多鄉鎮的有線電視網絡是事業編制,但都是由私人建設、運營,該運營者負責養活事業編制里的廣電有線網絡工作人員, “不幹活,也得養著” 。

在各地分頭建網多年之後,廣電體系已拼起一張遍佈全國的網絡,雖然基於IP 技術的骨幹網標準一致,但很多省市的前端及機頂盒技術卻不一樣。歌華有線戰略發展部主任韓霽凱告訴財新記者,如不更換統一的前端接口和統一的機頂盒,各省市間仍無法互通業務。

但中廣網絡籌備組顧問杜百川卻認為,所謂標準不統一、存在技術問題 “完全是借口” ,機頂盒標準不一,只影響一些以機頂盒為核心的視頻業務、增值業務,並不妨礙寬帶、語音業務的開展。 “各地有線網絡不是不能聯通,而是不想聯通;中廣網絡整合的關鍵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資產整合、行政整合及業務運營的問題。 ”杜百川說。

廣電需要 “脫胎換骨”

歌華有線戰略發展部主任韓霽凱告訴財 新記者,若從中廣網絡需要抗衡電信、互聯網企業這個意義上出發,其整合自然是越快越好, “因為廣電有線電視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互聯網電視、IPTV、網絡視頻等新業務,都在蠶食著有線電視的用戶” 。

現在,在一些地區,譬如上海、深圳、湖南,其有線電視用戶增長已出現拐點,開始出現下降、流失的趨勢。據韓霽凱介紹,有些地區用戶數的增長都是表面的,實際上,一方面可能是將寬 帶、增值業務綑綁的用戶算在其中;另一方面則是將以往粗放式管理變得精細,但就整個行業來說,傳統用戶數已開始萎縮。

中廣電通CEO 殷建勇預計,如果僅靠有線電視業務,不積極開展寬帶、語音等電信業務,整個廣電行業將在三到五年內衰退,甚至可能由於網絡視頻業務的迅速發展,整個行業回縮成電視台的網絡傳輸部門。

嚴峻的競爭市場環境,倒逼廣電有線網絡向寬帶、語音、增值業務方向拓展。2012年9月,工信部正式向12個試點城市的廣電企業下發電信業務許可,允許廣電企業基於有線電視網開展互聯網接入、互聯網數據傳送增值業務及國內 IP 電話業務——但這些業務的開展都離不開“全國一張網” 。

理論上看, “全國一張網”對廣電行業是件大好事:對內,它可以規模化運營,降低邊際成本,開展全國性的電信業務;對外,它能夠與電信運營商站在同樣的市場高度競爭,在碼號資源、帶寬資源等業務談判上增加話語權。

而以現在的情形,如讓各省廣電與電信展開自由競爭,無異于螞蟻和大象打架,力量分散、技術落後的廣電肯定輸得慘烈。

但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廣電體系一貫在體制保護的羽翼下發展,即便中廣網絡強制整合完畢,市場前景也不樂觀。 “本質上,中廣網絡的整合只是為了讓有線電視行業能夠繼續活下去搭建基礎性條件,關鍵還要看廣電有線從業者能否轉變思維、走市場化路徑,努力將自己做大做強。 ”包冉認為。

韓霽凱也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很多廣電有線網絡公司還處在 “國家一定會保護輿論陣地” “廣電行業的口子絕不可能打開”等自我陶醉式幻想中,市場化意識並不強,即便中廣網絡完成整合,它們在互聯網大潮下也很難“活得有意思” 。

在現有的體制框架內,華數傳媒是被業內視為市場化意識走在最前面的廣電企業。華數傳媒一位負責人向財新記者介紹,華數傳媒自2000年開始走市場化道路,核心領導層一開始就拋開了事業編制,引進市場化用人機制,所有的業務開展都以市場為導向。

1999年,杭州網絡中心轉企改製,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華數傳媒。2003年,在其他運營商還在推廣撥號上網時,華數已經開始推廣包月寬帶,創造了寬帶 業務的全新商業模式; 2005年華數向全國廣電推廣互動電視;2010年華數獲得了手機電視、互聯網電視等業務資質,真正開啓了全媒體經營。

目前華數傳媒在杭州一市的有線電視用戶達240萬戶,並保持較高的ARPU 值;互聯網電視業務穩步增長,占到全國70% 的市場份額;華數網通的寬帶業務用戶規模達到30萬,約占據杭州三分之一市場份額。未來,華數集團還會將整合完成的浙江全省有線網絡注入華數傳媒。

廣電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華數傳媒走的路子進可攻、退可守,一方面其不斷做大自身規模,在中廣網絡資金匱乏的情況下可以游離在中廣網絡整合之外,獨立自主經營;另一方面,無論中廣網絡未來以何種方式進行地方有線網絡整合,華數傳媒都可以挾“高用戶規模” “高ARPU值”等獲得優勢對價。

上述人士稱,中廣網絡最終肯定要完成“全國一張網”的目標,但過程肯定是漫長的。各地廣電應抓住這個時間窗口走市場化路子,而不是 “吃定政策,不死不活地頂著、熬著” 。

本刊記者王姍姍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66

【敗局】「賣肉」賣不動,美色情雜誌《閣樓》申請破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640.html

成人雜誌《閣樓》的出版商FriendFinder Networks(FFNT.PK)週二申請破產保護。該公司在破產文件中稱,希望藉此降低債務負擔,此前公司某些貸款的償付遭遇了困難。

FriendFinder Networks提交破產法庭的文件顯示,這家控股公司所估算的債務在5億至10億美元之間,而資產已不到1000萬美元。除知名的《閣樓》的外,FriendFinder還經營adultfriendfinder.com等網站。

湯森路透集團的財務數據顯示,至少從2008年以來FriendFinder就沒有實現過淨盈利。而今天的法庭文件顯示,在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四個財季中,該公司的總營收還有2.937億美元。

FriendFinder在文件中還稱:「雖然用戶興趣依舊訪問量也很高,但本公司已不能向第一順位票據的持有人支付某些款項,也不能向第二順位票據持有人支付現金,依據各自的契約這些已構成違約。」FriendFinder指出,已經與某些高級債的債權人達成了重組資產負債表的協議,公司已啟動破產保護申請以執行資本重組計劃。

2010年,主要競爭對手花花公子娛樂公司曾報價2.1億美元收購FriendFinder,但這一交易後來宣告破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16

信貸增長 為何拉不動GDP?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4%BF%A1%E8%B2%B8%E5%A2%9E%E9%95%B7-%E7%82%BA%E4%BD%95%E6%8B%89%E4%B8%8D%E5%8B%95gdp/

▶ 給市場更多的錢並不能幫助中國經濟有效增長
▶「實際信貸與經濟增長的不匹配程度比想像中要小」

近月來,市場對中國經濟的預期較為悲觀,位於北京的國家發改委密集召集了一批經濟學專家前往商討對策。「他們擔心的是,中國當前貨幣政策不緊,財政赤字也比去年多,為何市場仍不覺得這些政策有用? 」曾前往參與討論的花旗環球金融亞洲有限公司中國研究部主管沈明高表示。

統計數據顯示,給市場更多的錢並不能再幫助中國經濟有效增長。信貸對於中國經濟的拉動力已遠不如前。彭博社統計,目前中國信貸每增加1元人民幣(下同),僅可拉動GDP增長0.17元,而2012年同期數據為0.29元,2007年時為0.83元。

這一趨勢同樣反映出,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與GDP增速不成正比。2013年上半年,中國內地社會融資規模總額為10.15萬億元,按年上升23.4%,但同期GDP增長為7.6%,按年出現下降。

「這反映出中國過剩產能逐漸被淘汰的過程,」法國巴黎銀行亞洲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表示。由於金融海嘯後,政府主導的一系列大型投資項目多半集中於鋼鐵、煤炭等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行業,銀行貸出的資金也多流向了這些行業。「如今這些企業生存艱難,只能通過借貸來維持現有生產,而這並不涉及新的產能擴張和生產恢復,因此也無法反映為GDP的增長,」陳興動表示。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煉鋼產能約9.76億噸,而2013年已開工項目達到510個,全部投產後,中國整體煉鋼能力將達到10.2億噸。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徐匡迪指出,截至到2015年,中國的粗鋼需求量約7.16億至7.5億噸,由此產生的過剩鋼鐵產能約3億噸。2013年4月,中信集團旗下子公司中信信託對於一隻未能支付利息與本金的鋼鐵相關信託貸款進行了債權拍賣,總金額達11.7億元。

隨著這一淘汰落後產能過程的持續,將出現大批的貸款無法被償還,引發大型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這一趨勢今年已經開始逐漸顯現。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發佈調查報告指出,2013年全年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同比增速或超5%,總額達5175億元,為2008年以來最高。

另一方面,美林(亞太)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經濟研究部主管陸挺表示,由於內地國有企業近來從銀行中以較低的息率借款,再高價轉借給中小企業賺取息差的貸款部份,也導致了全社會借貸總量的重複計算,使得融資規模總量虛高。


「國有企業在債券市場融資,低利率可能低至4%,之後再通過轉手委託、信託等方法,以8%至10%的利率把錢借出去,」陸挺解釋道。而據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的調查,浙江小額貸款平均利率約為20%,10%已經是能讓很多大型民企都感到「高興」的利率水平。

2013年上半年,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總量為10.15萬億元,按年增長30.6%。陸挺表示,若不計國企重複借貸的部份,2013年上半年,中國信貸的實際增長速度應在17%左右,而2013年上半年中國名義GDP增長為10%,「因此實際信貸與經濟增長的不匹配程度比想像中要小。」

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認為,由於維持GDP增長率仍然是中國政府的首要目標,預計2013年全年,中國的廣義貨幣(M2)增長仍然將穩定在14%以上,否則無法支持全年7.5%的GDP增長目標。「不排除2013年下半年政府可能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部份流動性。」

【總之】信貸增長無法拉動GDP,主要由於淘汰過剩產能和社會融資規模總量重複計算導致,實際情況並不如統計數字那樣糟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41

公平會罰單 撼不動iPhone鐵板價

2014-01-06  TCW
 
 

 

公平會向蘋果(Apple)開了全球第一槍,針對蘋果操控電信商的iPhone手機綁約價格,在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裁罰蘋果兩千萬元。

台灣消費者終於可以擺脫iPhone的「死豬仔價」(台諺,指固定售價)嗎?恐怕未必。

根據公平會調查,蘋果將iPhone賣斷給台灣電信商後,電信業者銷售的綁約價格、優惠方案等,都要回頭徵詢蘋果同意,等於限制電信商競爭空間,讓各家綁約方案雷同,消費者看似有選擇,其實沒選擇。

對此,三大電信商敢怒不敢言,忍受蘋果將「魔爪」伸入自己的行銷策略中。例如中華電信曾經不肯對蘋果要求的iPad銷售方案讓步,而失去iPad在台首度開賣的經銷權,後來還是聽從蘋果指揮,才能繼續參加i系列產品的熱銷大合唱。

這次透過數名立委連番質詢,公平會在二○一三年四月立案調查,由於《公平法》第十八條明定,買賣雙方若約定限制轉售第三人的價格,其約定無效,因此「蘋果是當然違法,沒得商量,」公平會副主委孫立群說。

維持高端形象,降幅有限

孫立群也坦言,公平會管的不是iPhone綁約價高低問題,而是蘋果約束各電信商的方式,因此「電信商是否就會降價、對消費者有什麼具體影響,我們真的不知道。」

此外,有輿論憂心蘋果事件會否像二○一一年Google槓上台北市政府的App七天鑑賞期風波,導致蘋果抵制台灣市場,這恐怕是過慮。因為面對公平會的處罰,業者總是有對策。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王立達指出,業者通常會讓市面上的價格出現一些差異,「做給主管機關看,以免被連續處罰」,所以未來各電信商的iPhone綁約價「也許會有幾百塊錢的差別」,但對於像蘋果這類高端產品,高價是品牌形象的重要一環,因此消費者不必期待三大電信商日後會因競爭而大幅降價。

十年前,中油和台塑石化曾因同時間、同幅度調漲油價而被公平會各罰六百五十萬元,結果兩大龍頭變成差一天、同幅度漲價,市場看似開放競爭,消費者還是沒得選擇。

所以說,只要蘋果的產品仍具市場魅力,形式上公平會雖禁止蘋果的手伸進經銷商,但它掌控市價的「無形指揮棒」恐怕依然揮灑自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