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條恐龍法條 讓數位產業倒退嚕

2011-7-11  TCW




一封來自Google總部,寄給 全球Android手機應用程式(App)開發者的電子郵件,讓台灣瞬間引來全球App開發者、彭博(Bloomberg),以及法國網路媒體 FrAndroid的注目。在目光之下,黑羊、白羊過獨木橋的劇碼正在上演:台北市政府對上Google。

雙方的爭議點在於,在Google平台上購買App後,消費者享有的退貨期是Google所堅持的十五分鐘,還是台北市政府堅持的七天?這兩個差距有六百七十一倍的期限,哪一個才會真正對消費者有利?

Google在六月二十八日,一封「An Important Change to Paid Apps in Taiwan」(對台灣付費應用程式的重大改變)為題的電子郵件中,向全球App開發者表態:十五分鐘的退費時限,符合線上下載後,幾分鐘內就可做出退費 決策的特性;而Google的退費政策不但讓消費者能做出有知識基礎的決定,也確保了App開發者的營利來源。

「國外廠商遵守本地市場的法律,是天經地義的事!」台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葉慶元回應,北市府堅決執行《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九條,要求Google 在七月十四日前提出方案,符合郵購買賣商品七日內可無條件退費的規定。「如果消費者申訴,因為Google停止了(付費下載)服務而造成使用、更新困難, 那也可以提出訴訟!」台北市政府消費者保護官室新聞聯絡人郭庭光補充。

如果遇到奧客……書和音樂能每週免費換新

據與會人士指出,六月三十日會談中,Google總部代表卡特(Kenneth Carter)再三強調全球政策統一的重要,並表示要為台灣市場而修改下載後十五分鐘的退費期限,相當困難。

一方揮舞著消費者權益和執法大旗,一方則堅持全球政策統一性,逼使雙方走上獨木橋的,是台灣一九九四年頒行的消保法第十九條。

消保法第十九條頒行那年,正是台灣網際網路開放商業應用元年,隨著電子商務發展,消保會也在二○○三年對此法做出函釋:透過網路購買的實體和數位化商品,必須提供合理的提前檢視,否則皆適用七天內無條件退貨的規定。

對此,電子商務業者往往加註「商品一旦拆封不可退貨」字樣,為自己解套,但葉慶元卻否定了其效用。PChome曾對此提出訴訟,希望能將電子商務排除在第十九條外,但最近也以敗訴告結。「我們未來會加強取締(網路購物業者)。」葉慶元再次強調。

這樣的函釋,沒有對「合理的提前檢視」做出定義,爭議性由此而起。

未來,對於未提供「合理的提前檢視」商品,消費者不用付費也能享用。舉例來說,如果真的遇到「奧客」,他可以在線上購物,包括電影DVD、音樂CD、書籍 都能在欣賞完七天內退回,每個星期都能挑選新片單,而不用花到一毛錢;衣服恐怕也因摸不到質料而成為沒有「合理的提前檢視」商品,每週換品牌、風格,再退 回給店家,不花錢卻永遠跟得上時尚的趨勢。

如果下載停擺……程式開發商什麼都賺不到

「(政府)這樣是變相鼓勵盜版。」國內知名網站Mobile01主編林宛樺指出,消費者可能在退費前就將數位產品複製,未來還可能將內容提供給他人,「這 在Google還是二十四小時(退費期限)就發生過了!」她回憶。正努力向數位化發展的貓頭鷹出版社社長陳穎青也表示,產業要在供需兩端平衡的情況下才能 發展,如果法律向其中一方傾斜,「那產業可能就會消失,」他沉重的說。

面對業者疑慮,葉慶元反駁:「你看博客來,沒人看完(書)拿去退啊!台灣人沒那麼糟啦!」App開發商也透露,目前台灣退貨的比率在一%左右,以此比率計 算,北市府未來如果真的將消保法第十九條套用至所有電子商務商品,以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今年台灣電子商務市場四千三百億元規模來算,退 費金額可能高達四十三億元,加上數位內容複製後對正版銷售影響、退貨處理成本等,對於以小型團隊為主的網購商家、數位開發團隊,都是一大負擔。

針對在地市場所開發的App,是開發商獲利最高的產品,爭議若繼續、Android Market付費軟體下載持續停擺,影響最大的就是台灣App開發者和Android手機用戶,「蒙恬名片王(一種中文辨識名片的App)一次(下載)二 百八十八元,現在它什麼都賺不到了!」行動廣告公司Vpon產品經理鄭凱富說。

根據移動分析公司Distimo表示,台灣Android Market付費下載平均金額為亞洲最低,此次爭議對Google影響不大,且葉慶元指出,Google與App開發者的合約中,本就要求開發業者提供四 十八小時的退費時限,十美元以下的消費在款項尚未轉入開發者帳戶前,須接受退費申請,「他們其實做得到,」葉慶元認為Google有退讓的空間。

這次北市府強硬的態度,主因之一是蘋果(Apple)的配合。自從市政府堅持這個底線以來,蘋果雖尚未提出具體方案,但從六月二十四日至今皆表達配合意願,Google失去同為業者陣營的支持,將更難回答類似「蘋果能、為什麼Google不能」這樣的質疑。

短期的爭議總有落幕的一天,但掀開的卻是台灣政府力推數位內容、電子商務產業時,法源所帶來的矛盾;獨木橋上的對槓, Google和北市府恐怕不是最後一樁。

【延伸閱讀】蘋果願讓步,Google仍不妥協—App消費者退貨期爭議大事紀

2011.6.3蘋果的App「手機號碼追蹤器」功效遭市議員應曉薇向北市府申訴,引發App退費機制討論

2011.6.8北市府發改正函至蘋果、Google,兩方皆不願改變現有制度

2011.6.24蘋果表達配合意願,Google要求延長時限

2011.6.26Google告知北市府,Android Market已於24日暫停台灣付費應用程式服務

2011.6.27北市府以超過改正期限為由,對Google開罰100萬元

2011.6.30Google總部代表來台協商,承諾7月14日推出具體方案,蘋果則承諾7月8日提出具體方案

資料來源:北市府法規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0

一條阿里山鐵道 改變嘉義最大建商命運 揭開宏都建設三億私募案內幕


2011-8-15  TWM




嘉義最大建商宏都建設今年董事名單出現新面孔晨譽投資,這個陌生的名字,幕後股東正是在竹北投資興建新竹喜來登大飯店的建商豐邑建設,背後目的為何?

撰文‧梁任瑋

七月十三日,在嘉義經營三十五年的上櫃建商宏都建設,砸三.一四億元買下台中市文心南路上一三一五坪土地,正式宣布進軍台中房市卡位,引起中部建築業者注意。

宏都建設在台中插旗的關鍵,正是今年六月宏都股東會董監改選後,新進入董事會的晨譽投資。

晨譽投資幕後的最大股東,是新竹知名建商豐邑建設。事實上,豐邑早在去年就已透過旗下轉投資公司,悄悄取得宏都三億元可轉換公司債;今年六月,又加碼認購私募,成為宏都建設單一最大股東,目前持有宏都逾三成股權,五席董事中取得三席,在董事會握有主導權。

原本是嘉義營建業資優生的宏都建設,短短一年接連發債、現增引進新股東,背後究竟發生什麼事?

大膽下賭注 卻敗在一場颱風四年前,宏都建設董事長陳弘毅看好陸客來台觀光商機,從小就在阿里山鐵道起點的北門旁邊長大的他,砸下二十二億元,標下阿里山鐵道與飯店經營BOT案,震驚國內觀光業。

二十二億元,在嘉義地方不是一筆小數目,當時陳弘毅這個決定,被當地開發商形容為「大膽的賭注」。

陳弘毅懷抱回饋鄉里的理想,不但想重振阿里山小火車昔日風光,還要在海拔兩千公尺的沼平車站興建兩家飯店。他的大動作,讓宏都在全國建築業的知名度大增。

這項BOT案包括阿里山森林鐵路營運、北門車站一百五十間商務套房,占地兩公頃的森林遊樂區、兩百五十間套房的國際級度假飯店。當時宏都內部估算,若在二○○九年開始營運,每年固定獲利可達一.七億元,以當時股本九.八四億元計算,可貢獻每股稅後純益約一.五元上下。

看 準阿里山每年湧入上百萬名觀光客商機,儘管飯店興建過程,遭遇不少環保團體抗爭,旅館開發案環評也屢被環保署打回票,但宏都仍不放棄。甚至旺旺集團董事長 蔡衍明,也曾想要入主宏都百分之百轉投資的子公司︱︱ 宏都阿里山,開口要求吃下四○%股權,宏都只願意給三三%,最後因未喬攏而作罷。

但陳弘毅算盤打得精,卻人算不如天算。○九年八月八日發生莫拉克颱風,造成阿里山森林鐵路多處落石坍方及路基流失,宏都阿里山公司基於旅客安全考量,暫停阿里山森林鐵路行駛,打碎宏都經營阿里山鐵路的美夢,也壓垮公司財務。

去年三月,林務局以宏都未針對森林鐵路災損提出完整修復計畫,沼平車站旅館開發也未能於期限內完成興建為由,終止合約,並收回飯店經營權,要求宏都歸還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車站用地,並盡速完成地上權塗銷登記。

二○一○年五月,宏都交出阿里山森林鐵路經營權,及鐵道資產給林務局,成為壓垮宏都財務的最後一根稻草,陳弘毅的賭注終究敵不過無情天災。

至於已在○九年完工的阿里山麗星北門大飯店,因土地屬於林務局,產權與地上權登記在宏都阿里山公司,雙方因阿里山BOT案權責仍未釐清,目前飯店無法營運,只能閒置。枉費坐落嘉義市中心最熱鬧的文化中心正對面,但空蕩蕩的建物卻成了地方醒目的蚊子館。

財 務壓力重 給豐邑入主機會宏都建設總經理滕新富表示,當初投資阿里山鐵道,也是想趁勢轉型為觀光休閒產業,但宏都一夕變成八八風災受災戶,與林務局的協調不知何時才 會有結果,「時間一拉長,時間成本也跟著增加。」頭洗了一半的宏都,前前後後投資宏都阿里山公司達十億元資金,為了紓解財務壓力,只好展開一連串籌資與處 分資產計畫。不但向財團法人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貸款二.六億元,也將現有辦公大樓部分樓層出售變現,對於未來一年內到期的借款,也繼續向借款銀行辦理展 延續借,以解決短期營運資金需求。

宏都進退兩難的處境,給了豐邑入主的機會。去年豐邑建設透過券商介紹,認識宏都建設,參與認購三億元可轉換公司債,之後,宏都又辦理私募,因而將資本額由十億元調高至二十億元。

雖然,豐邑目前已成為宏都的大股東,但豐邑機構董事長劉樹居仍將宏都建設董事長讓陳弘毅擔任。外界研判,主要是私募股票要鎖三年,豐邑屆時才會成為真正的大股東,目前並不適合浮上枱面,至於董事長寶座是否換人,還有待觀察。

滕新富表示,豐邑入主宏都是外界的解讀,對於宏都來說,晨譽投資就是單純的策略性投資人。

至 於這幾年竄紅的豐邑建設,在台中起家,近十年大規模在新竹推出三十餘件建案,總銷金額高達六百億元,搭上這波房地產景氣榮景,累積雄厚資本實力,三年前更 投資八十億元興建新竹喜來登大飯店,坐上新竹建商龍頭寶座。如今透過私募方式「借殼」宏都,符合公司一貫積極的企圖心。只是讓外界沒有想到的,一條鐵道, 竟改變了嘉義最大建商的命運。

宏都建設、豐邑建設小檔案公司名稱 宏都建設 豐邑建設成立時間 1976年 1995年

負責人 陳弘毅 黃淑美

資本額 20億元 5億元主要業務 嘉義住宅推案 台中、新竹推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60

一條高速路的爛尾

http://news.hexun.com.tw/2011-09-13/133315751.html

以超常速度完成立項、審批的銅南宣高速,在2006年開工不久即出現停工,至今無確切復工時間。這個被搞砸爛尾的高速項目,成為地方政府超速建設的失敗樣本

  《財經》(博客,微博)記者 張鷺

微風徐徐,臨時挖就的水塘裡,鴨群遊弋。岸邊,近一人高的野草隨風搖曳,與遠處的稻田競綠。荒草叢中,林立混凝土橋墩和銹跡斑駁的澆築模具,儼然一處巨大的工業遺址。

  荒草萋萋之地、鴨群戲水之處,原為已經施工完畢的路基,屬於安徽省宣城市五星鄉的銅南宣高速公路A12標段。按照計劃,這條2006年下半年開 工的高速路項目,在2008年即應建成通車。但實際情況是,項目甫開即停,在2008年初全面停工整改後,雖經兩輪多方協調,一直未能復工。

  銅南宣高速自銅陵經隸屬蕪湖的南陵縣,再到東鄰江蘇的宣城市,將皖南兩市一縣串成一線。通車後將大大縮短皖南到長三角的時間。不僅利於三地,亦符合安徽省東向發展的戰略。

  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甚巨,單憑政府資金或有不足,不少項目都引入社會資金彌補。由於並非所有的項目都能獲得批覆,不少地方在引入民資時,往往優先青睞有「能耐」在北京「跑項目」者。而這些擁有深厚人脈的「能人」之中,不乏依附權貴的裙帶資本。

  有此背景,這類「能人」未必握有雄厚資金,卻一定擅長在北京和地方之間組合各類資源,同時搞定批文、貸款。如果一切順利,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平添政績,銀行拓展業務,社會資金坐收豐厚通行費收益,可謂皆大歡喜。

  問題在於,這種涉及多方而又環環相扣的運作結構,風險過於集中。一旦中樞「短路」,則整個系統崩潰。至今爛尾的銅南宣高速項目背後,即存在一位與多名落馬官員有染的此類樞紐人物。

  從審批到開工,銅南宣項目的前期過程一路刪繁就簡、狂飆突進,此人居間運作,功不可沒。

  但脫韁的速度也埋藏著「定時炸彈」——以其為核心的項目運作進展至後期,利益協調之複雜,以及各種陡生的不可抗變故,逐漸讓局面失控。心灰意懶之際,此人心欲退而身不由,讓其本人、地方政府、權威協調者與後續接手者均感手足無措,善後復工變數叢生。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背後,徒留「欲速則不達」之嘆。被搞砸爛尾至今的銅南宣高速項目,成為地方政府超速建設的失敗樣本。

  市、廳之爭

  工業重鎮銅陵位於長江中下遊,並獲批萬噸級碼頭。依託於長三角地區,2005年-2008年,銅陵市實際利用長三角資金年均增幅約50%,超過全國招商引資平均增長水平。公開數據顯示,銅陵市工業銷售收入中70%以上亦來自於長三角地區。

  這來自於礦山逐漸枯竭的背景下,銅陵市早在2001年「十五」規劃中就提出對接長三角戰略,變被動「招商」為主動「找商」等方式,廣辟工業園區,積極吸引投資。

  無縫對接,交通先行。在交通圖上看,上海至重慶的高速公路,僅銅陵至宣城之間未聯通,需先後轉道318國道及320省道,路阻且繞。故而在2003年初的安徽省交通工作會議上,銅陵市提出修建銅南宣高速公路以融入國家網。

  2004年2月,銅陵市啟動項目前期工作,委託諮詢公司編制項目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4月,銅陵、蕪湖、宣城三市政府召開座談會,商定由銅陵 市政府組建工程建設指揮部,承擔前期徵地、動拆遷等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設中的協調保證工作,並向有關單位積極爭取稅收、徵地、拆遷等優惠政策。

  根據會議紀要,由銅陵市建設投資公司(下稱銅陵建投)、宣城市高等級公路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宣城路建)、民營企業中基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下稱中基公司)三方合資,於2004年底成立了銅陵市銅宣高速公路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銅宣公司)。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銅陵方面出資3000萬元、 宣城方面和中基公司各出資3500萬元。

  開業之際,蕪湖市並未出資入股。銅宣公司一位中層對《財經》記者解釋,這是因為蕪湖市顧忌前期的投資風險,「高速公路項目的審批時間長、風險 高,萬一批不下來,前期跑項目的錢就打水漂了,所以蕪湖市當時選擇暫不入股,但保留參股權。」事後來看,蕪湖市的這一舉動也成為停工的因素之一。

  2004年6月5日,三市交通局聯合向省交通廳報送《關於銅陵-南陵-宣城高速公路項目建議書的請示》。數日後,三市發改委同樣聯合向省發改委報送了上述請示。

  不過,三市尤其是銅陵市的前期工作,與安徽省交通廳之間出現競爭。因為僅僅兩個月後,在省政府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前期工作會議上,銅南宣高速被明 確交由安徽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安徽交投)建設,由省交通廳負責前期工作。省政府這一決定,系對交通廳相關報請的批示。

  「我們根據省裡安排,從2005年初開始去三市做前期銜接工作,一直下半年,在蕪湖、宣城很順利,到了銅陵就做不下去了,最後只能放棄。」安徽交投副總經理王宏祥介紹。

  2005年3月,安徽省發改委向國家發改委報送《關於安徽省銅陵-南陵-宣城高速公路項目建議書的請示》。此後半年內,水利部水土保持中心、交通部、原環保總局環評中心、國土資源部、水利部長江委等部門分別作了相關批覆。

  北京「能人」

  「交通廳對於這條路的修建,沒有銅陵市那麼迫切。按照規劃,通車要比銅陵市晚兩年。」一位接近安徽省交通廳的人士介紹。但對於銅陵市而言,打通這條經濟動脈迫在眉睫。

  除了對於申報進度的焦慮,銅陵市當時還面對一個實際困難:沒錢。雖然工業經濟發達,但由於每年都有巨額固定資產投資,手頭可支配財政有限。

  在此情況之下,來自北京的中基公司適逢其會。中基公司與宣城市相熟。銅宣公司成立前三個月,中基公司法人代表湯凌與宣城市時任副市長嚴敏在北京簽署合作建設宣黃高速的協議。

  1962年出生的湯凌系江西武寧縣人,16歲時進入武寧縣水利局工作,22歲進入江西財經學院工業經濟系學習。1988年畢業後,湯凌被分配到財政部轄下剛成立的國有資產管理局工作。

  在該局工作的兩年中,他結識時任產權司司長朱志剛,及辦公室幹部寇文峰。朱志剛之後一路升任財政部第一副部長,寇文峰後來下海創辦百富勤投資管 理有限公司,依託朱志剛染指大量投資、諮詢、評估業務。朱志剛後因受賄744萬餘元於2010年5月被判處無期徒刑,三位行賄人中,湯、寇兩位老部下分別 貢獻289.1萬元和205.5萬元。

  「下海熱」的1992年,30歲的湯凌與寇文峰等人一起創辦集體企業北京東亞生物工程技術研究所,但因長期虧損後來註銷。同年,湯凌參與創辦北京市東頤聯合科貿發展公司並擔任經理。

  1997年,這家公司與另一公司發起成立中基公司,註冊資本金為5000萬元,從事房地產、服務業投資,房地產開發經營、資產委託管理等業務。公司股權曾幾經轉讓,但過手股權者均為湯凌控制的關聯公司。這些公司也並不具備建設高速公路的資質與經驗。

  一直從事生物科技等行業的湯凌,緣何會對高速公路行業產生興趣,已不可考。可知的部分是,遊走於北京與宣城的湯凌,與朱志剛、嚴敏都建立了良好的個人關係。嚴敏2010年因受賄罪一審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並未提起上訴。

  司法材料稱,從2000年起,湯凌不斷在朱志剛的情婦、女兒、弟弟有資金需求之際適時出手。同時也不失時機地通過朱志剛,為宣城市爭取廣祠高速公路車購稅中央補助款,以及幫助嚴敏之子調入安徽省財政廳工作等。

  湯凌的人脈以及「跑項目」的能力為銅陵方面所需。為引入湯凌,銅陵市作了一些讓步。三方股東在北京簽署的公司章程中約定,銅宣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均由中基公司委派。

  同時,章程內容還包括,高速公路項目工程在交工驗收前未取得收費批文或政府批准的項目的經營年限少於25年,可決議解散公司。應按審計確認的竣工決算總價要求銅陵市政府收購本項目,各股東按出資比例收回出資並分配公司剩餘資產。

  同期,湯凌還與宣城路建合組宣城市宣中基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宣中基公司),以此運作宣黃高速項目。公司註冊資金3000萬元,中基公司與宣城路建分別出資2100萬元和900萬元。

  徵地隱患

  銅宣公司成立後,三方股東都相應充實了註冊資本。

  宣城路建原註冊資本為7500萬元,通過將通行費收入累積成的資本公積轉為註冊資本,增資至6.2億元。

  註冊資本僅為80萬元的銅陵建投被銅陵市政府增資至2億元。增資來源一是市政府授權以貨幣出資7500萬元,二是市政府將該市循環經濟工業園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使用權作價1.242億元,多出部分算作公司的資本公積。

  中基公司的資金同樣有限,公司原註冊資本為5000萬元,雖增資至1.36億元,但8600萬元來自海南陵水縣和樂東縣的林地注資。

  在安徽省發改委2005年3月向國家發改委報送請示後,銅陵、蕪湖、宣城三市政府共同簽署了《加快銅南宣高速公路建設協商紀要》,隨後銅陵市加快了相關工作,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拿到了各相關中央部委的批文。2005年12月,銅南宣高速項目得到國家發改委核准。

  據國家發改委批覆,該項目總投資核定為34億元,其中資本金11.9億元,佔項目總投資的35%,由銅宣公司出資;其餘22.1億元投資申請銀行貸款解決。

  從銅陵市2004年2月起編制預可行性研究報告,至2004年12月銅宣公司成立,再到2005年12月拿到國家發改委的核准,銅南宣高速項目整個申報的過程僅22個月。

  「高速公路項目拿批文的過程較長,三五年能走完就很快了,慢的話七八年都批不下來。早期修建的高速,還有已經通車了、審批還沒走完的情況。」銅宣公司上述中層說,這個審批過程堪稱神速,其中湯凌的作用不可忽視,「如果沒有湯總在北京的關係,批下來肯定沒這麼快。」

  按照銅陵市預計,項目應在拿到批文後的一個月,即2006年1月開工。但當月省交通廳對該項目監督檢查時發現,項目未向該廳報送建設勘查設計招標投標情況和工程施工招標投標情況,未申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批,未申請開工前審計,未申請公路工程施工許可。

  省交通廳就此上報省政府,並督促銅陵市糾正。銅陵市隨後補辦了部分手續,但直至開工,該項目仍未拿到施工許可。這其中的問題是,缺少一個先決條件:征完地。

  建設用地的正常審批流程為:在項目前期報批階段,項目業主要先提交建設用地預申請,國土資源部批准預申請後,由國家發改委核准批覆該項目。在建 設過程中,地方在初步測量、劃界後,由地方國土局核實、勘測,報省國土資源廳,再由後者報國土資源部。走完這套流程,才能拿到正式的建設用地審批文件。

  有了建設用地審批,才能正式徵地,徵地之後才能拿到施工許可,有了施工許可才能開工。其時,銅陵市的徵地最早完成、也最徹底,宣城未全部征完,而位於兩地之間的蕪湖市僅完成了開挖界溝、房屋丈量工作,並未開始徵地。

  資本金斷缺

  在2008年以前,大多高速公路項目的常態是邊徵地、邊施工、邊審批。據國家審計署公佈的2006年對18個省市收費公路建設運營管理情況審計調查結果,各省都存在類似現象。以安徽為例,在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該省建設沿江路、安景路等五條收費公路徵地5.7萬畝,至審計調查時,尚未取得國家批准土地使用許可。

  在實際操作中,銅南宣項目亦採用這種方式。如果順利,工作流程會是這樣:先徵地部分先開工,邊開工邊征完剩餘用地,再補辦施工許可。以上工作的 資金來源,系佔項目總投資35%的項目資本金。在全部手續齊備後,省政府會向項目業主簽發特許權協議,銀行才能據此放貸,解決剩餘65%的資金。

  2006年5月和8月,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銅南宣項目分別從銅陵和宣城開工。項目共被分為14個標段,銅陵開工1個標段,宣城開工8個標段。

  不幸的是,開工不久,徵地和項目資本金環節同時出了問題。

  據一位參與建設的知情者介紹,蕪湖方面一直未動手徵地的原因是,其提出按公路在各市的里程比例來確定股份以履行參股權,這引發其他股東不滿,因為蕪湖方面並未出前期費用。這一問題未能談攏。

  此外,由於未與農民就補償價格達成一致,宣城未完全完成徵地。而由於宣城段開工最密集,這直接影響了施工。

  除徵地問題外,至少11.9億元的項目資本金也並未全部到位。按比例,銅陵市、宣城市和中基公司分別要出3.6億元、4.2億元和4.2億元。 而實際情況是,銅宣公司賬戶內僅有4億元左右,其中1億元為三方股東現金投入,3億元為銀行貸款。另外,銅宣公司可動用的資金,還包括12個標段的施工單 位繳納的履約保證金,佔標段總投資的5%。

  由於宣城市的資金充裕,銅陵市資金較為緊張,故宣城段雖然晚開工,但開工標段和工程進度均超過銅陵段。

  對於中基公司而言,除了銅南宣高速項目,還要兼顧宣黃高速,資金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司法材料顯示,資金緊張之時,湯凌不得不通過朱志剛向由財政部監管的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天然氣集團公司、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的有關人員打招呼,以兩個單位給相關銀行攬儲的方法,為中基公司獲得銀行貸款。

  但此時宏觀經濟形勢突變,2007年初開始,央行連續六次加息。湯凌的資金鏈斷裂。2007年3月,中基公司向銅陵、宣城兩市政府遞交報告稱,「鑑於當前宏觀政策調整、項目融資困難加大,同時自身也缺乏高速公路建設經驗等因素」,要求退出項目。

  全面停工

  中基公司的「退出函」,同時發給過現場施工方,這讓進場不到半年的施工方頗費躊躇。

  負責宣城段內的A12標段施工的江西路橋集團董事長童世敏回憶:「剛進場時,我們就很擔心,提出不要大規模開工。但銅宣公司方面一再表示不會有問題,由於公司背後是政府,也就沒在意。」

  宣城方面也表示,這個項目連接了另一條高速,相當於為宣城市修建了一條環城高速,「他們一再說,這個項目即使銅宣公司不做,我們自己也要做。」童世敏說,宣城市的積極態度,也打消了現場施工單位的疑慮。

  但前期工作的狂飆突進造成的種種隱患,在施工單位進場後逐漸顯露。

  負責A14標段施工的天津城建集團一位項目經理回憶,他們在進場後發現標段內有2公里長的建設用地未征完,而且這段路恰好在標段的正中間。

  施工方在第一時間給業主遞交報告,銅宣公司只是口頭答覆「盡快解決」。這位項目經理說,業主的協調組找到各鄉鎮,來來回回開了不少協調會,但由於補償沒談攏未果。

  在業主的口頭保證下,A14標段仍冒險開工。但一年後,2008年7月,上述2公里的徵地問題仍未解決,導致其餘路基施工完畢後,「兩頭修好了,中間連不上」,工程被迫停工。此外,業主提出設計變更,要把兩車道變成三車道,卻一直未提供圖紙,只能暫緩施工。

  這位項目經理回憶,開工後施工方向業主打了不下50個報告,要求解決拆遷、設計變更以及種種現場問題未果。他分析說,拆遷和變更設計等事項,涉及到增加投資、重新審批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遠非銅宣公司一方所能解決。

  2008年1月,停工整改令正式下發到銅宣公司,項目全面停工。至停工時,整個項目共完成工程量2.2億元。

  「自從中基公司宣佈要退出起,就有施工單位停工。我們停得還算早的,感覺問題太多,實在不敢幹了,不停工,損失更大。」上述A14標段項目經理說。

  安徽省交通廳建設管理處處長章厚忠告訴《財經》記者,當時質監站發現的問題主要是手續不齊、施工管理混亂。此外,財務管理也很混亂,打個白條就 把錢領走了。更重要的是,籌資方案也沒有落實。在項目上馬階段,正趕上國家大力拉動投資,但項目開工後遇到宏觀調控,直接導致銅宣公司融資困難。

  移交未果

  各種困難之下,曾經的「香餑餑」已成燙手山芋。早在尚未全面停工前,2007年8月,銅陵、宣城兩市政府聯合向省政府上報,請求省屬企業接管項目建設,中基公司也有同樣要求。

  隨後,經省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由安徽省交通廳牽頭推進該項目移交給安徽交投。

  2007年9月,省交通廳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確定銅宣公司100%股權全部退出,經審計確認後,有償移交給安徽交投;由雙方共同確定資產評估機構,對項目進行審計和資產評估等。會後,相關各方按照協調會要求做了一些工作,但總體進展不快。

  2008年3月,交通廳再次召開協調會確定:雙方要在3月底前確定中介機構,並制定審計方案。會後,銅宣公司和安徽交投共同委託合肥天職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同年6月,審計機構出具了審計初稿。

  按照計劃,2008年8月,交通廳將與銅宣公司、安徽交投及湯凌等開會,確認審計初稿。此時宏觀經濟形勢已發生變化,時值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提出「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前夜,如能順利移交,及時復工、貸款,仍有望亡羊補牢,將損失降至最低。

  可在關鍵時刻,作為項目核心人物的湯凌事發。

  在飛抵合肥後,湯凌在下榻飯店被安徽警方帶走,並移交給北京方面,協助調查朱志剛案。在湯被控制的兩個月後,朱志剛被中央紀委「雙規」。

  湯凌被帶走亦引發安徽省公安廳經偵總隊對銅宣公司展開調查,該公司賬目、電腦等被扣留一段時間。同期,分管重點項目的宣城市副市長嚴敏,以及宣城市交通局局長、宣城路建董事長吳興安因經濟問題落馬。

  在被控制數月後,湯凌回家渡過2009年春節,但一直被限制離京,無法前往安徽。2009年7月,安徽省交通廳再次約見兩市政府和安徽交投負責人,進一步會商推進該項目復工問題。隨後,兩市政府再次上報省政府,請求省屬企業接管項目。

  這一輪協調的進展仍然緩慢。安徽交投副總經理王宏祥透露,主要原因是銅宣公司一直沒表態:「他們要求對項目進行評估轉讓,而我們則堅持嚴格依照審計結果,以實際發生的費用來算。」這背後是預期收益和實際費用之間的巨大落差。

  2010年8月,經國務院高層過問後,在銅宣公司股東會議上,湯凌同意按省政府會議精神,配合審計機構對公司進行財務審計並確認。

  善後未定

  「由於距上一次審計已時隔三年,銀行貸款一直是用公司賬面資金在還,工地、設備的廢棄程度也發生變化,所以不得不重新審計。」安徽省交通廳建設管理處處長章厚忠透露。

  據其介紹,目前審計機構正在形成審計報告。報告初稿出來後,委託的雙方如對審計結果表示認可,審計機構會出具正式報告。但問題是,「三方股東對於審計結果的認識不統一,哪些賬該算進來、哪些賬不該算進來,各有自己的一套認定」。

  接近交通廳的人士介紹,移交雙方對於停工損失和公司債務存在分歧,「比如,前期『跑項目』的很多花費肯定是無法入賬的」。

  施工方的停工損失不小。施工單位江西路橋集團、中鐵十四局第二工程公司自測後稱分別損失2000多萬元,天津城建集團稱損失近3000萬元。在 宣城段開工的八個標段中,這三家完成的工作量卻並非最大。童世敏估計稱,施工方的損失彙總起來,遠遠超過1個億。這筆損失由誰補償,並未取得一致。

  此外,中基公司在銅宣公司的35%股權已經抵押。2009年7月,因陷入一起貸款合同糾紛案,北京市東城區法院凍結了中基公司在高速公司 7013402.25元的股權(後於2011年4月解除凍結)。而在股權被查封的四個月前,中基公司向北京泰信典當有限公司借款3500萬元,並以其在高 速公司所有的3500萬元股權作為質押。不過這個質押行為的債權方法定代表人阮子奇系湯凌胞弟。

  徵地仍是困擾移交的一大問題。據A12標段所在地村民介紹,2006年徵地時,每畝價格僅8600元。如今,附近的項目徵地價格早已漲到每畝兩三萬元。

  而即使以上問題都得以解決,能否開工仍存在變數。安徽交投一位中層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受到整體宏觀調控的影響,今年建設資金緊張,有限的資金被用於投入今年能夠通車的項目和在建項目,新開工的項目很少,銅南宣項目全部建完所需資金巨大,要復工恐怕有心無力。

  王宏祥認為,尚需看銀行如何評估此項目,「不過,現在考慮這些為時尚早,還是要等正式接手後再說」。

  高速畸變

  知情人士介紹,安徽省近年來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都在30%以上,最高超過40%。光靠政府投資無法滿足建設需求,因此,省市兩級都很重視引入社會資金。但結果並不理想。

  實際上,銅南宣高速並非安徽省近年來唯一停工的高速項目。湯凌染指的宣黃高速,也停工兩年多才復工。

  2006年下半年,銅南宣項目宣城段施工正酣之際,宣黃高速同時開工。後來銅南宣項目停工時,一位留守現場的施工方代表在宣黃高速施工現場發現,後者也出現停工。據《財經》記者瞭解,停工原因是,安徽省高速公路規劃方案調整後,宣黃高速未取得國家立項。

  到2008年7月底,宣黃高速由安徽省高速公路集團接手建設後,此前由中基公司與宣城路建合組的項目公司才於2009年初得以正式解散。

  而另一條阜陽至六安的阜六高速,也曾停工數年。阜六高速是2003年安徽省政府招商引資項目,分阜陽至周集、周集至六安兩段,由兩家不同的項目公司投資建設。2004年開工以來,由於投資方建設資金嚴重不足,工程時斷時續,後徹底停工。

  2008年12月,阜陽至周集段復工,現已建成。2009年12月,阜六高速項目公司拖欠債務的問題,通過訴訟方式解決後,也已復工,目前正在修建。

  據安徽省交通廳內部人士透露,與湯凌類似,阜六高速所引社會資金,背後的實際控制人同樣背景非凡。

  國內公路歷來以國營主體「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模式建設,在安徽,社會資金往往以省市政府招商引資,與政府投融資平台合資成立項目公司形式引入。

  但不僅前期引資,高速項目建成後的經營權轉讓,亦引來相關麻煩。2003年,同在安徽,合巢蕪高速公路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被低價處理給東方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蔣學明。2005年,蔣因坐莊泰山石油(000554,股吧)資金鏈緊張,在賣掉股權而不得的情況下,迫使安徽省回購項目。經國家審計署認定,經營權轉讓的一出一進間,國資損失達到12.4億元。

  高速公路項目的融資槓桿率高、資金量大,如若「運作」得法,可撬動銀行貸款獲得巨額現金流用於各種短期投資。此外,高速項目建成後的穩定收益, 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資金池。在政府投資比例偏低的現實下,高速公路已成為融資工具之一。而最終要為投資者的超額收益埋單者,仍是處於市場終端的社會公眾。

  作為最早向高層建議「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模式的專家,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德榮,反對經營權轉讓、高速公路項目上市等方式。他亦不讚同「統貸統還、以豐補歉」政策,「一條路收回投資就應停止收費,怎麼能繼續收費用於建設新公路?」

  「高速項目融資的過度金融化,也客觀上助推了地方政府的投資熱。」他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57

一條巧克力35年全球化大冒險

2012-6-18  TCW




這是一支巧克力的冒險故事。

它,是台灣有史以來銷售最久、銷售量最大的巧克力。三十五年來,平均每個台灣人一年會吃掉八條以上。從關稅開放、中國市場崛起,到原物料成本上揚等挑戰,它雖然身處台灣,但卻經歷著一場濃縮版的全球化冒險旅程。

它,是七七乳加巧克力,現在,它正面臨問世以來,最大一次的挑戰。

畫面,轉到位於桃園八德市的「巧克力共和國」,這是全亞洲最大的巧克力博物館,今年四月才開幕,是生產七七乳加巧克力的宏亞食品公司花費三億元投資而成。 有趣的是,一走入館內,並沒有大量展出「七七乳加巧克力」,而是放上了全新品牌「巧諦可蒂」(CHOTTY & COTTY),因為這是三十五年來第一次,宏亞開始嘗試讓新生的巧克力產品線,放掉「七七」這個金字招牌。

傳奇誕生:巧克力+牛軋糖定價比舶來品便宜,做多少賣多少

七七乳加巧克力,正面臨銷售量下滑,從極盛時期的每年一億五千萬條銷量,跌到五千多萬條的危機,它該如何自我搶救?

這個台灣巧克力界的奇蹟,誕生在一九七○年代。現任宏亞董事長張豪城與董事張添兩兄弟,早年在迪化街專賣南北貨,他們發現,進口巧克力一盒上百元仍有銷 路,而巧克力不是大宗商品,統一、義美等國內具規模大廠,認為這塊市場太小,沒有投入。兩兄弟看好此商機,再加上歐洲的牛軋糖創意,於是發展出今日,七七 乳加巧克力內有花生、外面再包覆一層巧克力的產品。

七七乳加巧克力當初以一條五元的定價,比進口產品便宜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做多少賣多少,供不應求,」張添形容當年盛況。

但,「七七巧克力」所展開的第一次冒險,也在無預警下展開。

全球化威脅:巧克力關稅驟降開發新產品線,和國際品牌競爭

一九八七年,在中美談判下,巧克力進口關稅從一九七○年代的一○○%,驟降到一七‧五%,對手競爭條件變好,但是宏亞需求的進口原物料如砂糖、花生、乳製 品等,卻因為政府要保護國內農民,沒有同時降低關稅。這讓七七乳加巧克力很早就感受「全球化」威脅,開始思考如何跟國際品牌競爭。

宏亞的做法是,選擇幫七七乳加巧克力延伸眾多產品,如「新貴派」。

新增產品線絕非易事,為了新增餅乾用的威化線,張添甚至賣掉台中老家土地。過程中也有失敗,一款藍莓薄派,賣不到一年就下架。宏亞統計新品有大約一半以上 陣亡,他們小心翼翼,因為一支不成功的產品,就是上千萬元虧損。一九九八年,宏亞為求多角化跨足紅酒生意,但專業不夠,不懂如何賣,當年出現創業以來唯一 一年的虧損。

賺小錢的路線讓張家兄弟倆一直小心翼翼,專注經營本業,不與大廠做正面競逐。

前進中國:行銷戰吃苦頭初期虧兩億,改台製外銷才賺錢

但中國的崛起,還是讓七七乳加巧克力做出第二次的大改變。

一九九○年代開始,大陸市場開放,「大家鼓勵我們去,都說那邊市場很大……,」張添說。看到同業發展的成功案例,直到二○○二年,保守的宏亞才終於進入大 陸市場。結果,產品還沒賣起來,昂貴的廣告行銷和通路費用已經讓宏亞吃不消。張添說:「他們早期去的是人家拿錢排隊去跟他買東西,我們是拿錢請人家幫我們 賣東西。」這讓宏亞總共認列了超過兩億元的虧損。直到二○○七年以後,改為台灣生產外銷,透過經銷商進入中國,去年中國市場的營收貢獻達三億元,占全公司 營業額超過一成,在中國市場的冒險,才開始賺到錢。

即便七七乳加巧克力已經用最保守的方法在兩岸銷售,但全球化還是逼著現在的七七,展開第三次冒險。

年輕人消費口味正在改變,五、六年級可能都是吃七七乳加巧克力長大,所以對此品牌有感情。但新的一代,卻因為台灣市場開放,吃著各國品牌的巧克力長大,過 去十年,七七乳加巧克力銷量開始下滑,更慘的是,這兩年飆漲的原物料單價,造成二○一○年產品成本上揚一二%,毛利率降低四個百分點;二○一一年產品成本 上揚六.六%,毛利率降低二.三個百分點,讓其堅持薄利多銷的路線再也行不通。

高價突圍:改做精品巧克力第二代接手,先擺脫七七平價印象

宏亞的第二代、張添的女兒,現任總經理張云綺,決心發展高價品牌巧克力突圍。她想讓宏亞生產的巧克力,可以開專賣店,在百貨公司專櫃銷售,一公克可以賣二.五元到三元,比七七乳加一公克○.三元,最高多出達九倍。

但新品牌若還是掛在「七七」底下,會脫離不了過去的平價品牌印象。宏亞一直以「七七」自豪,只要是巧克力產品,都是掛在「七七」品牌下,創立三十六年來第一次脫鉤,讓內部也經歷一場心理革命。

「以前(上一代)只要把品質做好就很好了,現在競爭這麼激烈,要能永續經營下去,更重要的是品牌價值,」張芸綺說。

三十五年來,七七乳加巧克力只漲價五元,因為大家對成本很敏感,但一旦做高階巧克力,「這挑戰我們以前的定價策略,還要花很多行銷費用去拱它,」張芸綺說,這做法不免遭受質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這麼貴,賣得動嗎?」

新舊兩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原本在「巧克力共和國」內有販售公司產品的商店,張添希望把所有七七和禮坊全系列商品都放上去,因為這是宏亞的榮耀,但張云綺 認為,這裡不是便利商店貨架,應該是藉此去凸顯高階巧克力的價值感,「你要花很多時間跟老人家溝通,我們在做的品牌,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我們訪問張添時,他說,他也在學習放手,「你會不放心,但你一直做就沒有人銜接。」他也坦承:「我年紀大了,想法也比較老舊,企業經營要交給年輕人。」

三十五歲的七七乳加巧克力需要改變,背後的推手,也正尋求讓品牌年輕化的方式。這是一般休閒產品品牌少有的經歷,因為一般的產品壽命通常只有三年。

七七乳加巧克力能否躲過墜落的浪潮,尚待時間印證。但是它經歷的,幾乎就是台灣中小企業過去數十年來的歷史。面對全球化,既然無法迴避,那就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冒險,讓自己改變,讓自己走出去,讓自己有更多籌碼存活下去。

【延伸閱讀】從便利商店,賣到百貨專櫃——宏亞食品大事紀1976 在迪化街賣南北貨的張豪城與張添,創立宏亞,資本額五百三十五萬元。1977 第一支七七乳加巧克力上市,售價五元,一上市大紅。

第1次冒險:產品多角化1987 巧克力成品進口關稅從一九七○年代的一○○%大幅降至一七.五%。1988 延伸至餅乾類,七七新貴派上市,至今七七共有八大系列產品。1998 轉投資經營紅酒,賠掉上億元。

第2次冒險:進軍大陸市場2002 走入中國,初期替當地大廠代工,生產威化夾心餅乾。2004 發展自有品牌,連年虧損超過兩億元。2007 重進中國,轉為由台灣外銷出口。

第3次冒險:發展高階品牌2009 第二代張云綺接棒,啟動組織改造。2011 斥資三億興建「巧克力共和國」觀光工廠,跨入觀光、餐飲領域。2012開創第一支沒有「七七」商標的巧克力品牌「巧諦可蒂」,預計以專賣店或百貨專櫃形式呈現。資料來源:宏亞食品

【延伸閱讀】最長銷巧克力銷售密碼

賣出67.5億條七七乳加1977年上市至今賣出67.5億條,可堆成約28萬座玉山的高度。

年吃8.4條/人35年來,平均每個台灣人一年吃掉8.4條。

賣了35年台灣休閒食品類商品平均在通路的壽命為3年,七七乳加產品賣了35年。

只漲1倍當年一個麵包5元,現在平均25元,等於漲了4倍;七七乳加從5元漲到10元,只漲了1倍。

資料來源:宏亞食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17

「我要將新聯發科帶往一條國際大廠的路」 蔡明介不得不買晨星的三大盤算

2012-7-2  TWM




聯發科買下晨星了!這幾乎是今年半導體業最大購併案,到底是什麼讓聯發科非買晨星不可?蔡明介在盤算什麼?

撰文‧賴筱凡

六月十三日,聯發科股東會上,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這麼對股東信心喊話著:「聯發科最壞的情況已經過了。」沒有太多的解釋,卻已是蔡明介對所有投資人的最大暗示,為接下來的購併案埋下最大伏筆。

九天後,一封蔡明介親自署名的信,低調地寄進聯發科六千名員工的信箱裡,原以為是應景的端午賀函,卻爆炸性地宣布了今年半導體業最大購併案。

蔡明介與梁公偉握手言和

震撼產業分析師

選在下午三點半的時間,地點就在證交所的記者室,歷史性畫面就此上演,當蔡明介與晨星董事長梁公偉握手言和,大談合併細節,「差不多就跟看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與死對頭GooGle董事長施密特坐下來喝一杯咖啡,那般地不可思議。」一名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如此形容。

然而,歷史上,賈伯斯跟施密特「那一杯咖啡」喝得並不愉快,甚至加深兩人間的嫌隙,但蔡明介跟梁公偉卻演出不同結局。聯發科決定用公開收購的方式購併晨星,預計砸下一一五○億元,收購晨星四八%股權。

整樁購併案有多不可思議,觀察半導體產業多年的大和國泰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直接在出具給客戶的報告上,大打五個驚歎號,才能表達他對這起重大購併案的震撼度。

當年精準看出山寨手機商機,大力叫進聯發科的陳慧明,讓他在外資圈闖出一片天。他最清楚聯發科是怎麼坐上股王寶座,以及後來遭逢晨星、展訊等追兵,最後讓 出股王大位的歷史。一路觀察聯發科所遇到的瓶頸與挑戰,因此,當聯發科決定要購併晨星時,陳慧明的激動之情已溢於字裡行間。

只是,當激情過後,回歸理性,蔡明介為什麼選在此時出手購併晨星?一連串的疑問開始排山倒海而來。據了解,啟動整樁購併案的關鍵,其實是梁公偉。「梁公偉 一直有他自己的壓力,不論是晨星掛牌後股價不如預期,或是內部團隊流失的問題。」業內人士不諱言,二○一○年,晨星轟動一時的掛牌後,梁公偉的壓力不小。

「如果回歸到聯發科,蔡明介思索的重點,恐怕是聯發科的成長動能遇瓶頸。」一名半導體產業分析師將聯發科所有產品線攤在桌面上,一一指出聯發科過去在大陸 手機市場坐擁九成的優勢不再,光儲存(如DVD等)產品有穩定獲利,卻難有爆發力,聯發科要重返往日榮耀,最後只能寄情於3G晶片。

然而,購買晨星對聯發科3G手機晶片開發的加分,其實有限,「聯發科去年就推出第一款3G手機晶片,晨星卻要到今年第三季。」業內人士直言,大、小M(聯發科與晨星的英文皆以M字開頭,業界以大M代表聯發科,小M代表晨星)手機晶片研發實力的落差,不言可喻。

盤算一:

當2.75G晶片只剩六十元?

「說實話,手機晶片部分,晨星能替聯發科加分多少?幾乎沒有。」陳慧明一言道盡這些年聯發科與晨星間的競爭,坐收漁翁之利的,不會是台灣人,「養大批團 隊,做出二.七五G手機晶片,殺到最後一顆只剩二美元(約六十新台幣不到),這樣的競爭對大、小M都不好。」另外,晨星最大強項電視晶片橫掃千軍,握有逾 六成市占率,聯發科卻僅有一五%,「蔡明介很清楚,不論聯發科怎麼做,電視晶片要拉近跟晨星的競爭,實在太難。」業內人士分析,「可是,買進晨星就不同, 以逾半市占率來說,等於晨星電視晶片的營收直接加了進來。」儘管業內很理解蔡明介這種「屢攻不下,就把它買下來」的收編作法,但花逾千億元買晨星,不會只 有基於收編考量。「我們看一樁購併案,最後還是得回歸本質,重點是購併後一加一能不能大於二。」陳慧明說。

陳慧明很清楚,這兩年來,一談到聯發科的故事,就是三G晶片。他嘗試用「國中地理」來比喻三G晶片市場,「高中地理」則是四G晶片的新戰場。「聯發科跟晨 星就像兩個中學生,拼了命想在『國中地理』拿高分,可是,能在『國中地理』,不代表『高中地理』就能讀的好。」三G手機晶片市占率一攤,「結果很明顯,兩 家公司的『國中地理』,考的都不太理想。」他說。

盤算二:

高通專利長城下的突圍

延攬周漁君之後,最新的成績單,就是堪稱聯發科殺手級產品「MT6577」晶片的誕生,能應用在智慧型手機跟平板電腦的新晶片,「不只已打入華為,甚至大陸新崛起的手機品牌奇虎360,都將用這顆晶片開發新手機,對戰小米機。」陳慧明說。

但這樣就能跟高通競爭了嗎?顯然實力上還有一大段差距,但買了晨星,新聯發科的手機晶片團隊規模將是全球第二大,手上有了資源,才有能力打下一戰,「這就 像進入明星高中,不一定考的上台大,可是能進明星高中,未來考上台大的機會相對大。」在陳慧明口中,蔡明介買下晨星,短期加分不多,卻對長期研發實力有所 助益。

「高通在3G的專利牆,就像大陸封鎖網路消息的金盾系統般,幾乎是一道長城,即使用聯發科的3G晶片,聯發科的客戶還是得付給高通一筆授權金。」業內人士說,姑且不論高通的3G專利牆包圍,讓蔡明介有志難伸,3G技術門檻,更是讓聯發科屢屢吃苦頭。

突破不了高通3G專利城牆,讓聯發科每賣一顆3G晶片,就得付給高通約五美元權利金,甚至蔡明介仰賴的手機部門大將、聯發科執行副總暨第二事業群總經理徐至強,轉而求去。

蔡明介宛如面臨內憂外患的君王一般,守著聯發科這個王國,外有高通的專利高牆圍堵,還有晨星這個追兵,內有徐至強、前財務長喻銘鐸離職後的人事動盪,「內部氣氛當然不會好,可是MK沒有為此就多有苛責。」聯發科內部員工透露。

走了一個徐至強,蔡明介急欲尋覓手機晶片的技術長才,最後找上了待在高通超過二十年的中國首席技術長周漁君。身為五年級生的周漁君,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台灣 人,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在南加州大學完成碩、博士學位,進到了高通。直到一九九三年大陸開始投入CDMA(行動通訊系統之一)手機試驗,周漁君才被派到 大陸去,成了高通深耕大陸市場的關鍵推手。

盤算三:

搶先布局四G新藍海

「新的技術長來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針對聯發科的強弱項,重新訂產品功能、產品藍圖。」業內人士說,周漁君上任後,隨即著手調整聯發科產品研發,投入4G就是一大關鍵。

業內人士分析,高通在3G專利布局相當綿密,縱使聯發科跨過技術門檻,六月推出第三顆強打雙核心的3G手機晶片,明年第一季更將進一步推進到四核心的3G手機晶片,但始終繞不過高通3G專利城牆的包圍。

「聯發科在四G的勝算,絕對比三G大。」陳慧明說。確實,高通在四G領域的專利還很分散,出身高通的周漁君絕對比誰都清楚這點,才會做出搶進4G的決策。 於是,今年四月,聯發科用十.三億元買下瑞典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大廠Coresonic AB,「這個技術,是跨進4G的必要門票,買下這家DSP廠,幾乎等同宣示聯發科要進入4G市場。」至此,蔡明介為聯發科擘畫的新策略方向,已然成形:在 2G市場,收購晨星後,逾六成大陸手機晶片在手,可望終止殺價泥巴戰;3G晶片既然破不了高通的專利包圍,不如直接將戰線拉進4G這個新藍海。

端午節的周末,外資報告如雪花般寄送到客戶信箱裡,沒有太多意外,外資分析師們都給了這樁購併案掌聲跟正面看法。「電視晶片超過七五%的市占率,大陸手機晶片超過六○%市占率,新聯發科的經濟規模更大,成本管控效率也會更好。」陳慧明在他的第一手報告中如此寫著。

確實,當聯發科購併晨星後,一個IC設計業的龐然大物現身,超過上萬名的工程師,手機研發團隊規模直逼高通,將讓新聯發科更具競爭力。

六月二十四日,炎熱的午後,本刊透過電話聯繫上蔡明介,儘管沒有對購併案做進一步評論,話筒另一端的他,傳來的語氣再堅定不過,打造新聯發科的雄心表露無 遺:「我要將新聯發科帶往一條國際大廠的路,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大、小M糾纏多年,最後結為親家時間 聯發科、晨星交手過程2008/07 晨星收購法國晶片團隊VMTS,間接打入LG供應鏈,並計畫跨足TD手機晶片市場,成為聯發科TD手機晶片最強勁的對手之一。

2008/09 晨星複製聯發科在手機公板的成功模式,引燃殺價戰火。

2009/01 聯發科大客戶三星轉單,電視晶片訂單轉進晨星。

2009/12 聯發科與軟體供應商景發科技共同控告晨星半導體兩名員工侵權,認為員工可能大量複製相關重要軟體及機密文件前往晨星任職。

2010/05 聯發科為捍衛市占率,展開更積極的價格策略,除了MT6253降價外,低階市場的MT6223也降價約一成,以防堵競爭對手展訊和晨星。

2011/01 聯發科離職員工跳槽到晨星,並洩漏商業機密,經法院一審判決洩密有罪,處以9個月刑期,准予易科罰金27萬元,聯發科認為判決太輕,提出上訴,2012年上訴遭法院駁回。

2012/03 Andriod在智慧電視和智慧型手機市場成為主流,全球電視晶片龍頭F-晨星(3697)積極卡位,並在上海招募相關人才,與聯發科大搶人才。

2012/06 聯發科宣布收購晨星,「新聯發科」備受市場囑目。

整理:陳兆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7

中國投資是一條沉船嗎?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bay5.html

香港《信報》2012年10月19日

  中國的股市究竟值多少倍的市盈率?誰知道呢?但我認為,估值只是第二位的問題。官員們一邊隨意改變市場的遊戲規則,一邊驚詫股市為什麼跌跌不休!大家一邊往大街上丟垃圾,一邊問"大街上為什麼那麼髒?!"
 

 

  幾年來,中國股市不斷下跌,官員們和財經演員們驚呼,"真便宜啊!"。可是股市並不領情。我認為,與其討論股票指數明年的走勢,或者下個季度的點位,我們還不如考慮一個長遠的問題:中國投資是否有點象沉船上的遊戲?

如果一條船正在慢慢下沉,那麼我們在船上把椅子這樣擺還是那樣擺,最終的結果都不會有太大的區別。確實,這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本人並不知道中國投資是不是一條沉船。我只是提出問題來,請大家討論。

2003年,我還在瑞士銀行做研究部主管時,發表過一篇尖刻的報告。報告開篇就問,如果中國政府規定,任何公司只能用2倍的市盈率發行股票,否則,就不准 發行。你猜,結果會怎樣?我覺得,大量的公司除了加倍誇大利潤之外,會接受用2倍市盈率發行新股。雖然2倍聽起來是賤賣,但是,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國有 的,Who cares? 即使很多民營企業也不會放棄發行新股的機會,雖然他們會咕咕噥噥地抱怨,"2倍市盈率真是個混賬的政策。我真是賤賣啊!"

各位看官,如果你覺得2倍市盈率太遙遠,沒有關係。大家這樣想:目前九倍,十倍的市盈率似乎足夠便宜了吧,但是有多少中國公司會大規模回購股票?有多少大股東會大規模增持股票?有多少中國公司會真正尋求退市?

相反,發行新股的中國公司依然排著長隊。如果股票跌到八倍的市盈率,我敢說,排隊的企業會更多,而不是更少,因為大家害怕永遠錯過了機會。如果股市跌到六 倍市盈率呢?如果再跌到五倍,四倍或者三倍呢?你可以用數學的方法無窮逼近,來思考這個問題。你會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中國股市的市盈率的真正底部也許是 零。多麼恐怖啊!

我們的中央國資委真正英明並且有遠見。很多年以前,他們 就規定,政府控股甚至參股的企業不能低於淨資產發行股票。否則,就是國有資產流失。雖然這項政策有不合理之處,但是,假想沒有這項政策,我們的國有企業會 被一家又一家快速攤薄,甚至賣掉。別生氣!雖然有些熱血沸騰的國企董事長會抗議:"我的良心絕對不允許我那樣做!"。沒關係。只要有第一家國企不顧公司的 估值而發售新股,那就會有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

民營企業雖然覺得2倍的市盈率太低,但是股本融資畢竟是不用歸還的資金。如果政府不允許他們用2倍以上的市盈率出賣股票,他們也會罵罵咧咧地賤賣。反正小股東實際上沒有任何權利。大股東控制公司股份的35%跟控制60%實際上是一樣的。

想到這裡,我開始頭暈。但是,上述的推理可以揭示中國投資的遠慮和近憂。

過去二十年(特別是最近十年),大量的投資者(特別是PE投資者)從中國市場獲利甚豐,所以大家完全忽略了中國投資的制度性缺陷:小股東(包括機構投資 者)根本沒有足夠的保護。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大股東可以做君子。但是,如果經濟大蕭條,或者企業經營遇到嚴重困難,大家就會發現小股東無法獲得公平的待 遇。我們的法律和制度的脆弱就會顯露原形,大股東也會原形畢露。每次遇到某個行業走下坡路,那個行業就暴露出一大批醜聞。

其實,在股市和實體經濟中,長期以來一直有大量的中外投資者被中國的大股東欺詐和欺負。很多投資者啞忍,很多向法庭或者政府尋求公正的解決,但是結果是代價高昂,曠日持久。在很多情況下,地方政府本身就是壞人的幫兇,甚至就是最大的壞人!

投資者缺乏安全感和缺乏保護的問題並不僅僅在股市。在沒有上市的公司裡,問題更加嚴重。那些膽子大,敢於欺詐和耍流氓手段的,和敢於與官府勾結的企業幾乎總是大贏家。

今年政府突然宣佈以後大的節假日高速公路不准收過路費,粗暴地改變了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當然,明年還會有煤炭價格,銀行收費,油價, 電力價格和幹部派遣方面的新政策,這些都無疑加大了中國投資的不確定性, 加大了估值的風險折讓官員們一邊洋洋得意,因為他們可以隨意改變市場的遊戲規則,一邊驚詫股市為什麼跌跌不休!(大家一邊往大街上丟垃圾,一邊問"大街上為什麼那麼髒?!")

談起這個話題,我作為中國人感到非常悲哀。有些同胞可能罵我暴露家醜。不過,市場作為一個集體,並不特別傻,至少長期不傻。如果我們假裝問題不存在,我們就永遠不會從根本上找到解決辦法。

中國的股市究竟值多少倍的市盈率?誰知道呢?至少我不知道。但是,讓我說句實話,估值只是第二位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01

台灣受限一條法規 大陸受制一個承諾 是誰卡死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2012-11-12  TWM
 
 

 

各界引頸企盼的人民幣清算機制已經確定延後上路,國台辦表示,正抓緊遴選時間,建議台灣能先以代理行方式展開各項業務;但央行卻堅持要走清算路線,銀行業者大力呼籲代理行模式其實也能讓人民幣上路,到底人民幣清算業務是卡在哪裡?

撰文‧許瀞文

原本該在十月三十一日上路的人民幣清算機制確定延期,可能要等中共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才能遴選出人民幣清算銀行。

這消息一出,讓殷殷盼望的台灣金融圈大失所望,心裡湧起更多疑問:「到底卡在哪?難道十八大後就真的能選出人民幣清算行?」某位與央行熟識的金控高層也提到:「這次確實是大陸方面暫時緩住了清算行的遴選。」或許大陸端真有自己的考量,但在台灣卻有一條法規卡住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的腳步。

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簽訂雙邊貨幣清算協定或建立雙邊貨幣清算機制後,人民幣在台灣地區的管理,就能回歸《管理外匯條例》,相關規範比照一般外幣。」銀行界呼籲先求有、再求好這也是為何國台辦發言人楊毅拋出了台灣能先以代理行制度展開人民幣業務,但央行卻堅持一定要有清算行才能開始發展。就算簽了「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MOU)已經超過兩個月的時間,人民幣業務在台灣還是無法上路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根據法令,沒有清算行就無法建立清算機制,台灣境內的人民幣業務就會一直卡住,在大陸還沒遴選出清算行,台灣又被法令限制住,找不到解套方式。

是否有預定的時程表?央行總裁彭淮南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上針對立委質詢時,僅表示會加快腳步。對此,本刊也致電楊毅,楊毅強調會抓緊遴選時間選出清算行。央行與國台辦這兩方都不鬆口,人民幣清算機制看似遙遙無期。

但引頸企盼的台灣銀行業者已經等不及了,呼籲先開放代理行模式。於是台灣在這情況下,出現民間希望以代理行先行、但主管機關不認同、而大陸遴選清算行沒給最後選出時間的窘境,三方各吹各調。

「至少DBU(外匯指定銀行)的企業戶能先行,畢竟先求有、再求好。」一位民營金控高層說,「其實只要央行肯放行,就能先以代理行模式承作人民幣相關業務。」這位高層提到,前提是「央行要承認代理行也是清算機制的一種」。

業者並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並沒有和中國人行簽訂清算協議,但人民幣業務卻在新加坡發展火熱。

據了解,在二○一○年底,新加坡與中國簽訂了一五○○億元人民幣的換匯協議,確保人民幣來源無虞後,積極地發展人民幣相關業務。

去年三月,中國工商銀行正式在新加坡成立「海外人民幣業務中心」,包含存款、貿易結算、信用卡、金融商品投資等,新加坡法人、自然人都能承作。換言之,新加坡只是沒有取得法律上的正式清算地位而已,其人民幣業務並不輸香港。

央行官員對此低調回應,代理行模式多處理貿易結算的業務,對國內發展人民幣業務沒有幫助,且若採行代理行模式就違反了上述法令,「必須要有清算行,建立清算機制後才算數。」央行對此相當堅持。

央行認為,如果走代理模式,人民幣存款會存在大陸的代理銀行帳戶中;但走清算行,國內所有銀行都會在台灣的清算行開一個帳戶,才能把資金留在台灣。

大陸說不出口的延宕

除了台灣自己的法規及認定上卡住人民幣清算機制,在大陸端也有說不出口的考量。

去年七月,香港回歸中國十五周年慶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親自承諾香港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地位不變,但若遴選一家人民幣清算行給台灣,台灣就成了全世界第一個與大陸互設清算行的國家,這豈不就違反了胡錦濤當時對香港的承諾?

但在央行與金管會的努力下,大陸也與台灣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同意在台遴選一家清算行。不過,大陸要如何不違反去年對香港的承諾?「大陸有關當局也還在細細思量相關配套措施。」一位中資銀行香港分行的主管提到。

另外,市場也有另一說法,就是牽涉到枱面下的政治考量。如無意外,在十八大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的大位將由習近平接任,如果將政治利多在習近平上台前都給完了,那麼習近平還能給台灣怎樣的利多呢?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等到十八大後,由新任中國國家主席宣布在台的人民幣清算行,並建立相關機制,釋出善意;而台灣目前也只能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人民幣代理行制度 vs. 清算行制度

機制 簡介 優點 缺點

代理行 與其他國家的銀行建立往來帳戶,主要負責支付結算業務;目前台灣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就是以此方式進行能和多家銀行簽代理合約,人民幣匯價可以貨比三家 1. 人民幣量小的銀行,較難拿到優惠利率及額度2. 銀行必須和代理行建立默契,才有利業務推廣清算行 由單一家銀行擔任,負責調節台灣境內人民幣的拋補與拆借 能直接向中國人民銀行取得政策性支持 1. 由單一家銀行負責,匯率上較無彈性空間2. 由清算行自行決定給予各銀行的額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0

直擊!首爾整形一條街 破解「醫美界三星」搶錢術

2012-11-26  TCW  
 

 

抵達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入境大廳,來接你的人不是飯店小巴的司機,也不是來接你去談生意的企業接待人員;一個個整形醫院派來的計程車司機,高舉著你的名牌迎接你。這是仁川機場越來越常見的風景。

機場直達診所,一站式服務,不到五十分鐘車程,你已經來到了全球整形首都的精華區——首爾江南區。

跑在江南區街上的車,有一半以上不是雙B,就是奧迪,這裡是全韓國進口車密度最高的地方。這裡相當於台北信義計畫區,是韓國富商名流和企業總部的最愛,動輒六線或八線道的大馬路,壯觀。

比大馬路還壯觀的是,約六百五十間整形醫美診所,一路排開。全首爾八成的醫美診所都集中在這;特別是從最時尚的街區新沙洞、到名牌精品街區狎鷗亭,這段長逾兩公里的範圍,被美國CNN等國際知名媒體封為「美人帶(Beauty Belt)」。

韓國醫美產業,光二○一一年,就為韓國創造近新台幣五十億元的外匯收入。官方統計,在韓國醫療並進行觀光,所花的消費金額比例為一比九,也就是說外國客每花掉十元,一塊錢花在醫療行為去整形美容,還要花九塊錢吃住,順道玩一下,帶動周邊的觀光收入。去年推估一年,韓國這項美麗產業,創造至少新台幣五百億元商機;韓國政府其實到了二○○九年,也把這項新興產業正式列入由總統李明博主導的「國家競爭力總統府委員會(PCNC) 」規畫當中。而近五年時間,海外醫美客人數,就從七千九百零一人,成長到十二萬二千二百九十七人,翻了近十五倍。

大玩家,比一站式服務十年前看準陸客財,院長下海學中文

在新沙捷運站出口旁、高達十六層樓,被喻為韓國整形醫美界的三星「BK整形醫院」,院長金炳鍵,更是韓國最關鍵的人物之一。今年已經四十九歲,金炳鍵為自己做了自體脂肪注射,讓臉部飽滿、減少皺紋,看起來不到四十歲。他用流暢的中文告訴我,十年前他看到韓劇帶來了中國客,他就開始學中文、到中國考察,因為中國市場對他來說,就是二十年前的整形需求正要起飛的韓國,當時他就決心要打造一個整形王國。

億元蓋十六層地標,養二十六位翻譯

但,一步步的擴張診所速度不夠快,二○○七年他合併當時第二大的同業東洋整形診所,雙方共同投資五十億韓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三千三百萬元),打造一整棟十六層,韓國整形界的地標。

現在,金炳鍵旗下的醫師,包含了整形外科、皮膚科、牙科和麻醉科共二十位,另外,有一百五十多位員工,其中,包括二十六位精通中文、英語、日語和蒙古語等的翻譯。

打白袍團隊戰,細分為顏面輪廓、眼、鼻和體型等部門,從網路線上諮詢、機場接送、各國語言翻譯,到術後病患的客房(Guest House),一應俱全,BK就像三星從零件到生產全都in-house(內部製程),對病人的服務全都一手掌控。

砸大錢投資,銀彈不只用來衝大規模打團隊戰而已,在打廣告上,更是不手軟,在首爾地鐵車廂裡,和車站出入口等醒目的地點,以及「八六八二(因為中國電話國碼八六、韓國國碼八二)」等中國赴韓整形專門網站等管道上,充斥著各種整形的廣告。規模戰和銀彈攻勢,目前也是現今韓國大型整形診所發展過程的一百零一套劇本。

韓國前五大整形診所之一的「原辰」,也因為韓國當地市場競爭過於激烈,二○○七年開始鎖定國外客群,「做海外醫美,最重要就是打造一個旗艦,讓外國人一來就能看到,」院長朴原辰說。把診所本身當成廣告,「原辰」總部就設在熱鬧的捷運江南站旁的商辦大樓裡,占據五層樓面,以行情推算,每個月光租金就要近新台幣三百萬元。

而另一間韓國的前十大診所,擁有十二位醫師團隊、一百二十位員工的「夢想整形外科」,負責診所管理營運的部長金宰弘透露說,他們把總店搬到了狎鷗亭的一棟影城下方,從巷子裡面搬到了韓國精品時尚中心的狎鷗亭六線大道上,目的就是要把「夢想」的旗子,能夠插在更醒目的地方。

小玩家,聯手醫美仲介打折價差作佣酬,當海外宣傳費

大診所有一站式服務,而不想要負擔翻譯等人事費用的小診所,就選擇和醫美仲介業結合。他們合作模式是,診所把手術費用以低於行情的價錢給仲介業者,仲介業就把這中間的價差當成服務費,而對小診所醫生來說,折扣費用就算是海外宣傳費用,「診所報價給我們的手術費用,會比行情便宜,我們再加上服務費之後,其實海外病人手術費用跟韓國當地是差不多的,」韓國醫美仲介業者IPS執行長趙恩愛說。

超過有三百家的醫美仲介業者加入市場,也加速推動了外國客人到韓國進行醫療美容,二○一一年的總消費金額約新台幣五十億元,年增率高達有七六%。而其中,抽脂、隆鼻和割雙眼皮,則是最受歡迎的手術項目。

新玩家,專搶頂尖客層醫美旅遊業者,術前術後行程全包

看好未來海外客醫美消費成長的爆發性,韓國醫美仲介業,也開始走向高端客製精緻化的路線。

因為,韓國無可避免的,也有醫美亂象。非整形專科出身的醫師所經營的小診所,為了要搶客人,除了殺價,甚至還開出三成退佣給仲介業者;而懂得宣傳、規模大的醫院,則像個加工製造廠,一年手術量甚至可能接近四萬台,一天要開至少一百台刀;只做小手術的客人,享受到的服務,難免和大改造的VIP客人,會有待遇上的落差。

特別是大醫院院長常常忙於經營管理、出國諮詢,不一定能親自動刀,而同一個醫院裡其他的醫師不一定在每個整形項目都是最頂尖的,於是,近似旅行社,鎖定高級客層,提供更精緻服務的醫美仲介業者應運而生。

專攻這類金字塔頂尖客層的醫美旅遊業者,服務費另計,不含在手術內,「一次八天的行程,平均客人消費金額約新台幣二十萬至六十萬元,」Seoul TouchUp行銷總經理李碩埈透露,而他們的客人,除了中國權貴子弟,甚至還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的白人,以及來自中東的貴族。

為了讓國外客人都有VIP等級的享受,很多服務已經超出醫美的範圍之外。他們不僅設立跨國據點,從接機、訂房,術前的放鬆玩賞行程,到術後聘請專門護士照顧,安排按摩、美甲等修復課程,專人陪同接送、購物,全包。

海外醫美客人數,不僅帶動了旅館業住房率,龐大的商機,也讓飯店業也眼紅,首爾就有四家轉型為醫美旅館,像首爾麗池,去年底開始,就與診所結盟,推出抗老化與醫美療程,送房客去診所再專車接回休息;而釜山IBIS國賓飯店,更是自己出資,開起了結合健檢和醫美整形的診所。

整形街錢潮,引發拷貝釜山直接造街,濟州島做醫美養生村

江南引領的這股醫美商機潮,就連韓國國內其他城市也跟著拷貝。釜山市就斥資二千二百萬美元,打造兩段總長近一公里的醫美街,今年中剛剛落成;在醫美街,除了有醫美旅客中心負責導覽,路上還有穿著背心,註明懂得中文、日文或英語的服務人員協助了解旅客的需求。而濟州島,也正要轉型成醫美養生村。

目前來韓國做醫療美容的外國病人,中國人數雖然還排在美國和日本的後面,但單以整形手術來說,到韓國整形的外國客人,中國卻占了至少一半;所以BK早在七年前,就到中國合資開設診所,金炳鍵現在也維持每半個月親自去一趟中國,幫客人諮詢;原辰則是在北京直接設據點,而夢想整形外科在中國第二個據點,九月才剛開幕。

手術動刀變臉雖然有風險,但韓國人卻敢搶先把它當一門行業來經營,就像三星做生意,願意冒著風險先砸大錢投資,搏一個大規模的生意,換取高報酬和市占率,前進中國,對韓國醫美業者來說,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一步棋。

【延伸閱讀】醫美觀光客4年暴增近15倍——國際旅客赴韓國整形、健診人數變化

2007年7,901人 2008年27,480人2009年60,201人 2010年81,789人 2011年122,297人

前5名國家為美國、日本、中國、俄羅斯、蒙古男女比例42:58

註:美國客包含駐韓美軍資料來源:韓國觀光公社 整理:葉代芝

【延伸閱讀】韓國整形王國,高居3個第1名

整形普及率,世界第1每6人就有1人整形,遠勝巴西每8人、哥倫比亞每9人就有1人整形。

整形醫師密度,世界第1平均每3.9萬人就有1位整形醫師,而巴西每3.96萬人、義大利每4萬人、美國每5.25萬人、台灣每6.5萬人才有一位整形醫師。

整形醫學論文數量,東亞第1 在全球前5大整形醫學期刊中,韓國論文數量,東亞第12008年還排名第9,到2010年已擠下日本,成為第5名。

資料來源:國際美容外科醫學會、韓國整形與重建外科醫學會 整理:葉代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47

一位出走上海的高階白領沉痛告白 請給我一條回台灣的路

2012-11-26  TWM
 
 

 

她,原本從沒想過離開台灣,卻被迫在職涯的第十年出走上海。

她,原本只想在海外工作三、五年就回台灣,現在覺悟,這是一條沒有選擇的不歸路。

台灣為何留不住只想在家園安穩過活的年輕人?十年後,我們有能力給她一條回家的路嗎?

撰文‧方德琳

三十三歲的楊麗玉已經工作十一年。這十一年恰巧是台灣薪資凍漲,房價物價卻節節高漲的失落年代。不過,積極樂觀的楊麗玉從來不認為自己會被環境打敗。

她努力自我投資,留職停薪去念全程都是英文授課的交大GMBA(全球企業管理碩士),同時去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念書時還曾與同學組隊,到上海交大參加「海峽兩岸MBA創業競賽」得到冠軍。

國際化的語言能力,創新的專業能力,積極認真的態度,每一樣都小心翼翼、腳踏實地準備。但是,如她這樣的人卻在台灣找不到滿意工作。

二○一一年,她被迫離開台灣,隻身到上海去。

「我的家人、朋友都在台灣,台灣生活環境也比上海好,誰想離鄉背井?」訪問中,不時有這樣感傷時刻。不是每個外移人都只想著高兩倍、四倍薪水,更多人是因為台灣沒有他們發揮的舞台才出走。

楊麗玉就是這種環境下無奈的出走者。以下是她接受本刊訪問,述說她離開台灣的心情:我二○○四年進入華航當空服員,其實華航工作還算不錯,薪水有六、七萬元。但我想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只能端茶送水的空姐而已,為了轉職,我在○八年去交大念MBA,然後努力找管理方面工作。

二十二K,讓我決定離開台灣○九年找工作的這一年,讓我覺得在台灣找工作真的是太難、太難、太辛苦了!

我訂的條件是,只要工作有potential(潛力),薪水不要低於五萬元就可以。我丟了幾乎上百封履歷,丟完後三天內會打電話去確認人事部門是否有看到。大部分公司總機就回絕了,少部分真的會轉到人事部,有幾家會直接叫我去面試。

我去了KMP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英特爾等等面試,都算是一線公司,但最後都沒上。可能大部分是我不夠好,但像英特爾本來已經很有機會,結果也不了了之。

我在英特爾面試了三關,老師和同學都很看好我,沒想到最後公司要做決定時,政府剛好推出一項政策,叫作二十二K。二十二K一出來,英特爾告訴我,他們不要我了。

跟我上同一門課的學妹,她完全沒有工作經驗,馬上被英特爾找去面試而且錄取,她那個工作就是我本來要做的。

我應徵的是行銷經理,原本開出來的薪水是七萬元。學妹告訴我,她真的就只拿二十二K,還與其他台大、政大學生共同做這個工作。所以英特爾很可能是用二、三個二十二K來取代我本來那個位置。

我聽了真的很傷心很傷心。因為鎖定外商就是覺得他們會沿用母公司的政策,福利會比台商好,但沒想到連外商都淪陷了。這不該怪英特爾,商人一定跟著政策改變,這其實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這整件事太血淋淋了,我深刻地了解:情勢大過人,不管你這輩子再怎麼努力,念了最好的學校,投資自己再多,當大環境是這樣,你永遠都不可能贏!我告訴自己:楊麗玉你要發光發亮,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台灣都只想要便宜勞力

後來,我投了很多海外工作,包括東京、新加坡,最後在一一年來到大陸,只因為剛好這裡有機會,而且我不像很多台灣人那麼排斥大陸。

我現在年薪比以前高,希望盡快可以達到二百萬新台幣,我不是想炫耀:「哦!我來到大陸才一年,就把自己看這麼高。」說實在,二百萬元在這裡很普通,我只是想對大家說,台灣整個薪資環境太糟糕了。

國家幫你訂了一個畢業生就只值二十二K的政策,商人又不是白癡,當二十二K已經是標準,難道他們會主動幫你調高?一年後,商人就被寵壞了,他們覺得什麼東西都只要二十二K,政府最好無限制地扶植。

台灣真的太短視近利,當企業覺得背後有個媽,自己也不會求上進。大陸不同,你想要二一一(編按:大陸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重點支持的一百所大學)?那就得多付二千元(人民幣),要北大清華,就要再多二千元。企業的HR(人資部門)都很清楚,你給不了,人就不會來。

大陸這裡常說,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大家都在搶最好的人。我在交大念書時,曾經到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北大大四學生就有很多實習機會,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像LV、嬌生、路透……都來學校辦宣講會,爭取學生去實習。

這些大公司必須上網填資料,聽從學校安排,時間到了才可以來。我參加過五場,感慨很深。舉例來說,路透培育一位人才,所投資的三年計畫非常清楚。第一個前半年帶你去新加坡,後半年帶你去雪梨看他們的新聞中心,同時輔導你考CFA(特許財務分析師)證照,錢都是公司出,還給你宿舍和薪水。

海外工作,是一條回不了家的路第二年帶你去紐約與倫敦,目的是要把你訓練成可以做財經新聞的人。他們還有系統可以做交易,你不想做新聞,想轉到財務領域也可以。第三年,你可以選擇一個定點工作,他們會根據你的專才分派。一個人經過這三年,就算本來是蠢才,也會被train(培訓)成人才!

但在台灣,學校要請企業來宣講,公司姿態都很高。他們會想,來學校做宣講,不但要花錢,還可能只招募到一、二個人,划算嗎?而且他們開出來的package(條件),那叫package嗎?根本只想免費得到人力而已。

我去hTC(宏達電)面試過,一個月薪水五萬元,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在大陸是不加班的,大陸人也不喜歡別人加班,真要加班一定有加班費。或許大陸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真的很保護勞工,這裡的勞工輕鬆很多。不過,我在上海付出的代價也很大。上海的空氣和水……就不用講了,我可以去買很貴的機器來濾淨水,但是我不能帶空氣濾清器到處走來走去。

在台灣,有爸媽有朋友,還有乾淨的環境,比較沒有毒的食物,如果不是因為二十二K讓我了解到形勢比人強,我真的也不想出來。剛來上海的前三個月,人家問我:「你會在上海多久?」我都說:「三、五年後就要回去了。」現在,你再問同樣問題,我不會回答你什麼,但是我的心都在流淚,因為這不是一個我能選擇的問題。

一年前,做這個決定時(指到大陸工作),並不知道我會回不了家。現在只有一個情況可以回家,那就是要賺到足夠的錢,要退休了……(啜泣),這是一條不歸路。

我在華航的同學飛了九年,現在還是經濟艙空服員。大陸空服員飛一年就當座艙長。當然他們座艙長很資淺,台灣座艙長超強,什麼地方沒飛過,什麼倒楣事沒碰過,什麼客人沒接待過。我們很強沒錯,但這就是問題,這是一個怎樣……怎樣不流動的環境。

如果我現在回台灣,一定還是經濟艙服務員,說不定還是最小的,被人呼來喚去。然後想的事情就是,「咦,我今天應該從第幾排開始送餐比較好?先送麵包還是後送麵包好?」想事情都很小。我現在想事情至少都要想華東區,就是以上海為基準,旁邊山東、南京、江蘇、杭州都要考慮進去。

我剛進上海這家公司就可以參加很多大事。公司買飛機,就去瑞士參加接機,看飛機從組裝好到內裝,最後整個產權交接。我合作的對象有中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把這整件事弄好,最後把飛機飛回上海。如果我還在台灣做,到退休都不可能參加接機,而這裡半年就讓我做這些事,完全是不一樣的待遇,不一樣的眼界。

希望政府可以重視,然後去做點什麼人的想像力受大環境影響很多。我第一份工作在奧美廣告,薪水二萬八千元,那時候想,如果一個月賺四萬元,一定可以過得很爽。我到華航第一個月,薪水還花不完,那時候想,怎麼六萬元這麼多,未來一定是很好的生活。現在,我一個月賺得比以前多,但會想:哎呀,如果一個月再多賺一倍才算好吧!(笑) 這真的很可怕,這不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你會永遠有往上的動力。

回首看事情都是兩面的,看到台灣畢業生拿到三萬元薪水,就說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公司超讚超好,心裡感覺實在……。台灣人沒有野心了,不敢有野心。

我從淡江畢業起薪是二萬八千元,現在台大畢業生出去也才二萬八千元。但是,我已經畢業十一年了!這十一年就像報導說的,薪資都沒有漲,這應該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吧!這不是合理的事情吧!

我真的希望政府可以重視這件事情,然後去做點什麼。老實說,現在做都已經太晚了,但開始做總好過什麼都不做。我願意接受採訪,也是私心想,希望台灣可以變成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十年後讓我有回家的路。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們把這條路找回來。

楊麗玉

出生:1979年

現職:(上海)法商達索航空首席空服員chief flight attendant 經歷:奧美廣告、中華航空公司服務員學歷:交大GMBA(全球企管碩士)、淡江英文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65

我的一條懶人投資之路---人口與品牌競爭力 詩有秀財

http://xueqiu.com/4868494128/22561457
我的一條懶人投資之路---人口與品牌競爭力 2012/12/04 詩有秀財

林園說,他投資的邏輯很簡單,中國嘴巴多,十幾億,所以他投資和吃喝有關的公司。這句話我相信他只說了一半,因為嘴巴多,並不能說明和吃喝有關的公司就能獲得超額收益。

中國嘴巴多,但任何公司都能讓這些嘴巴吃喝它生產的產品嗎?那十幾億中國人恐怕全撐死都不夠。

中國嘴巴多,市場大是事實,但是絕大多數的和吃喝有關的公司注定和嘴巴多沒有任何關係,幾乎獲取不了任何好處。

人口多,市場大,這個事實光榮媽媽以後就由來已久。問題是一般公司可以獲取人口多的好處嗎?究竟哪類公司才能獲取人口的紅利?

人口多,初看似乎好多機會,唾手可得。但是人口雖多,並不是誰都能掙到這個人口的錢,任何錢好賺的行業都必然引起各路資本的競相湧入,沒有壟斷權,沒有品牌競爭力,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只能面對殘酷的競爭,人再多也不屬於任何企業,最後只能均值回歸。所以人口多,對既沒壟斷權又沒有品牌競爭力的企業幾乎沒有任何意義,他們撈不到人口的半點好處。人口多不能作為投資某個公司的依據。人口只是說明有這麼大一個市場,能佔有其中多少份額,才是公司之於人口的數據意義。只是因為人口多,就推斷那些生產製造每個人必須經常吃或需要持續用的產品的公司必然享有廣闊的市場,具有很大投資價值,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人口多,顯然只對具有品牌競爭力的公司才具有積極意義。如果某個公司能依靠它的品牌競爭力,佔有整個市場一定可觀的比例,那十幾億人口的巨大意義可想而知。

目前全世界的成熟的跨國公司都緊緊盯著中國的巨大市場,都想來分一塊蛋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都面臨著不同等級的殘酷的國際競爭,生存都很困難,無數公司淪為生產工廠,毫無品牌競爭力可言,更別提分享中國人口的消費市場紅利了。

所以找出中國那些能在國際化的競爭環境下,也能獲得持久品牌競爭力的公司,才能分享到中國的巨大市場。

哪類公司最有可能勝出?很難說,秀財我自認很難有眼光去判斷哪個中國公司能在這麼激烈的國際化競爭中且在落後的前提下脫穎而出,獲得持久的品牌競爭力。

我的一條懶人投資之路是:把問題簡化,去除國際競爭。找出國際上沒有類似,只有中國有同時產品也是中國人習慣消費的那些公司,長期跟蹤其中最具持續品牌競爭力的龍頭公司,分享中國的巨大消費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