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化騰告訴萬科200名管理層:有人就有生意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8/57225.html

12月9日下午,萬科主要高管及員工200人到騰訊總部取經,馬化騰到場給大家“科普”。作為萬科學習的三個榜樣之一,騰訊的經驗和願景,此前馬化騰和總裁劉熾平在不同場合早已詳細介紹過,這里無需重複當天演講內容,萬周此文想要捕捉的,是那天小馬哥演講時的吉光片羽,力圖用這些碎片和軼聞的膠水拼接出一幅(不那麽完整的)小馬哥印象。小馬哥在演講中兩次談及阿里――騰訊公司的生日11月11號,讓阿里做成了購物節;騰訊要與傳統行業合作,而阿里要影響傳統行業。深圳騰訊總部多功能廳電腦桌面上,瀏覽器是谷歌的Chrome,宣傳片的播放器是百度影音,有點令人意外。小馬哥曾說過,自己最希望擁有的才華是當眾演講。所以9號那天,在場聽眾並不意外的是,他一句話里會出現三次“這個”;中途一張PPT顯示異常時會一下子楞住;30分鐘的演講中,麥克風緊緊攥在手里,兩腳釘在講桌後面的地板上,抖包袱讓全場大笑的次數:兩次。但是,聽眾沒人敢忽略他說的每一個字,甚至極少有人用低頭刷微信的方式間接表達對騰訊的敬意。用郁亮的現場點評來說,不咄咄逼人恰恰說明有底氣在,不用聲嘶力竭自然會吸引人來;另一位美女會後的評價則是:“他很接地氣”。如果他當年模仿古希臘演說家的方法,口含石子面對深圳灣苦練,或者按照網上的竅門,把臺下的人當成“蘿蔔白菜”,那麽以他的智商,世上可能會多出一位演說大師,但把用戶當成蘿蔔的騰訊可能也就走不到今天。做過預習的聽眾會發現,他的演講實為近期騰訊高層共識的濃縮版(詳見今日二、三條),筆者在場更感興趣的是,究竟哪些個人因素,能讓20年前一個愛好天文觀測的中學生,變成今日中國互聯網一哥。天文望遠鏡的特點是:焦距越長,望得越遠,視野越小。面對遠處的未知迷霧,人很難擺脫短視的襲擾:QQ用了兩年多時間才盈利,當年差點賣掉,幸虧他忍住了;2004年騰訊上市,本可選擇納斯達克賣更好的價錢,不過慎重考慮後,還是選擇了香港,因為他覺得,這里更接近投資者,而投資者也是他們的用戶,更了解騰訊。多融點錢並不重要,他更想“慢慢發展”;兩年前微信火了,如何充分利用QQ哺育微信,又保持QQ的獨立性和特色,是“多子女大家庭”的頭疼事,這一生死節骨眼上,他又擺平了。在類似的時間段,無數風光一度的同行因為走錯路,轉瞬化為歷史塵埃。能把這三步都走對,外柔內剛的小馬哥有視野,有耐性,有格局,當然也不無運氣。對最後這一點,不客氣的挑戰者會說,騰訊成為今天的巨人,不是因為它一直選擇正確,而是所謂存活者偏差 (Survival Bias)的結果。小馬哥會對此類說法一笑了之。因為從這30分鐘的小樣本來看,他並不喜歡用大概念討論問題,那天演講,他說過的非專名英文單詞不超過10個――billion、size、review、case by case……在以滿口英文為能事的IT圈,這樣的密度算得上克制。他又很謹慎,話不會說的很滿,但還是下了兩個十分肯定的論斷:“智能終端是人感官的延伸……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前一論斷可能來自於麥克盧漢對媒介的經典批評――他太想把微信做成電網那樣無遠弗屆的超級媒介,而後一論斷早已讓許多同行如坐針氈。小馬哥說,微信的特點是信息多,隔幾分鐘就會有消息進來。關鍵是這些消息跟你高度相關,這樣即便多你也不會覺得騷擾,這一點,其他新聞、微博、購物等客戶端直到今天還沒做好。他說沒微信,騰訊可能就面臨重大危機。在做微信時,他和幾個核心高層親自上陣,打磨用戶體驗,在一家千億級的公司,這樣的危機感真是寶貴的財富。一位前騰訊員工曾考過筆者:為什麽微信不直接把你QQ聯系人一鍵導進來?為什麽微信的開機畫面是一個人的背影,而不是兩個人?為什麽微信“搖一搖”功能的聲音是來複槍上膛,而開啟畫面中心卻是一朵花?為什麽微信的“漂流瓶”一天只可以撈20次?為什麽微信的語音不可以轉發?為什麽微信發文字功能要隱藏?為什麽微信信息沒有顯示“對方已讀”功能?謎底:上述問題依次對應交際圈與朋友圈、個人與群體、男人與女人、邂逅與騷擾、真實性與煽動性、文字與圖片異質信息、發送人與接收人體驗的平衡取舍。說破了似乎沒什麽難,但把所有這些要素集合到一個貌似簡陋的產品上,不容易,它經過管理高層完善後沒有變得面目可憎,更不容易(你懂的)。細節里面有魔鬼,人心深處有渴望。人的光明面與陰暗面,相距不過一厘一毫,沒有對人的認識,產品再精妙、先進,充其量也就是玻璃窗里供人嘆賞的牙雕。還記得PC上功能越來越多的Realplayer嗎?他把遊戲放在第二個講,PPT上的要點文字是“遊戲-關系鏈”。雖然這些遊戲並不複雜,但充分挖掘社交分享功能,滿足人渴望認同、渴望炫耀的內心。小馬哥曾說自己最欽佩的人是喬布斯,而喬布斯的產品開發哲學,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用戶是悶騷的,他們不會向你訴說自己的欲望,所以問卷調查沒什麽用,但當你把直抵他們內心秘境的產品放到面前,他們就會兩眼放光,大叫“就是它!”。有人批判社交網絡說,它不僅充分占用了你的碎片時間,連你的整塊時間也碎片化了。此處關鍵在於拿捏“用戶體驗”與“縱容人性”的火候,在這一點上,騰訊比其他“走老路”或“走邪路”的廠商經驗更豐富。小馬哥還很年輕,雖然此前曾講過,最大的擔心是不理解年輕人的習慣。但那天還是能如數家珍地說出團購者的行為模式――比如在購買前的半路上才會下單。身處高層寒冷宮闕,還沒有喪失對神經末梢的感知,令人驚訝不已,而付出的代價就是無數不眠之夜。據一位騰訊前員工講,有一次他做了一個ppt,後半夜兩點鐘就發給了小馬哥,本想洗洗睡了,沒料到過了二十來分鐘,小馬哥就發回了修改建議;另一個在騰訊員工中流傳的段子是:一天早上來到公司,發現Pony(馬化騰英文名)淩晨4點半發的郵件,總裁10點回了郵件,VP10點半回,幾個總經理12點回複了討論結論,到下午3點,技術方案已經有了,晚上10點,產品經理發出了該項目的詳細排期,總共用時18個小時。技術宅男升級為管理者,QQ也由一張軟盤能裝下,變成今天57.7兆的龐然大物,對於已經有近3萬員工的騰訊,大企業病是不可避免的魔咒。如何應對?他沒有談自己的勤勉,而是講員工的年輕化(平均28歲)、簡單的工程師文化(50%為工程師)、內部產品團隊競爭機制(微信發布前,有好幾個團隊在做)……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技術開發者可以在人性的弱點上做文章,而身為管理者,又會痛恨人性的弱點,他在答問環節十分肯定地說:“凡是接觸到錢、靠人治的地方,百分之百會出問題。”這表明,他不相信有任何制度能防住人的貪欲,唯一的辦法,就是迅速“把不好的風氣清掉”。小馬哥在演講中兩次談及阿里――騰訊公司的生日11月11號,讓阿里做成了購物節;騰訊要與傳統行業合作,而阿里要摧毀傳統行業――陳述事實而無評價;他對小米的營銷、攜程的移動端頗有興趣;他說騰訊的下一步是做開放平臺,讓大家在上面創業,正如微信公眾賬號登錄頁面那句“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為此,他說願意分享騰訊的關註度資源……他的演講風格像個產品經理,講起自己的“孩兒”,沒有喬布斯甚或雷軍那種“抓人”的舞臺形式感。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麥克風突然轉到了右手,左手在空中做起大幅度的手勢,現場氣氛活躍起來。耐心、慢熱正是他的風格:先不問用戶能為你帶來什麽,而是先問你能為用戶帶來什麽,只要集聚了足夠的人氣,就一定能找到不損害用戶體驗的盈利模式。騰訊才15歲,好戲還在後半場。小馬哥曾經說過,他平生最自豪的事,是1986年拍攝哈雷彗星,但9號現場,他沒有給筆者借此發問的機會。那天下午,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是:QQ里面經典的消息提示音,是當年從他的摩托羅拉尋呼機上錄下來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正正正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24

管理層——建設還是破壞? 艾薩Isaac Sofaer


2014-04-10  NM
 
 

 

星期我提及中國經濟不同的風險,包括債務及債券違約、負債過重及貨幣投機。這些問題或源於管理失當,所以在投資前,先要看清楚誰在管理你想投資的公司。我很滿意TVB、濰柴動力和中國民航信息的業績,在困難的時候,它們的董事在不同情況下都營運得合理。信德應解釋不派息原因

不過,信德的管理層在沒有任何解釋下,不派發2013年的股息,無疑破壞了他們的誠信。信德在2012年派發了8.5仙末期息。2013及14年的股息應分別升至10仙和12仙。信德幾乎無負債,負債比率僅為3.5%。今年初,信德出售澳門氹仔濠庭都會項目的30%股權,獲利10億元,足夠支付2013年的3億股息,和2014年的3.6億股息。再者信德有多個發展項目今、明年竣工,加上其持股11.5%的澳娛增加派息。如無意外,信德今年的核心盈利將甚為豐厚。信德的董事應該解釋不派息的原因,或者真的有他們的理由。但作為股東,我們有權知道答案。信德有錢去買廉價航空這些高風險業務,卻沒有回餽忠實的股東。那信德為何要上市﹖何氏家族何不以每股12元(我估算的每股有形資產)私有化信德,再以個人喜好去營運公司?最後,信德應對其澳娛持股更加透明。澳娛持有55%的澳博(880)股權,是信德的主要投資。當中令人不解的是,信德去年收取澳娛1.76億元股息,但其實持股11.5%澳娛應取得3.16億股息。澳娛沒理由欠那幾個澳門幣吧﹖

會德豐無故減派息

提起股息,我想不到一個合理原因會德豐(20)會將股息由1.1元減至1元。會德豐持股52%的九倉(4),將股息由1.70元增加至 1.75元,而會德豐去年的純利亦增加8%至78億元。據會德豐提供的負債比率是30%,但我以股東權益作基礎去計卻是55%。即使現價對每股資產淨值(NAV)82元有近60%折讓,會德豐卻不回購為股東增加價值。會德豐自稱淨資產達1,600億元,每年豪花數十億元去翻新物業,卻剋扣股東10仙股息,也只是2億元而已。到底是董事吝嗇,還是他們有未知的議程?請告訴股東。我一直有個想法,不如將會德豐和九倉合併,或會成為本地最大的地產商。會德豐70%的核心收入,來自持股52%的九倉。若由會德豐自己營運地產業務,所產生的行政成本,可能比九倉還要低。很遺憾香港沒有激進的投資者,否則信德和會德豐早被鞭策得體無完膚。他們的董事也要為減少派息及甚少回購作解釋。祝君好運!艾 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590

股市分析(23):選股要考慮管理層法律風險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9529

最近有多間上市公司領導層陷入官司風險,如

 

1. 新鴻基的郭氏兄弟涉官非,引致新地近年的緩慢發展

2. 大劉於澳門的貪污案,引致大劉直接轉低調以致辭去公司執行董事及主席,可預期華置的發展亦會減慢

3. GIC 信貸女總裁涉套假牌被捕

4. 最新鮮熱辣的,BANNER SHOP CEO 及主席涉醉駕及拒絕醉精測試而被捕

 

我們可以看到,一家公司的business model 再厲害,強如地產公司,當領導人涉及官司,整體決策及發展必然減慢,連帶影響業績及股價(近2 年16 明顯跑輸12,17 等地產股)。

而當總裁對公司業務有絕對影響 (如梁隼兄另文談及放債人牌照)時,相關的法律風險便會相當高。

因此,讀者於選擇上市公司作為投資對象,除了公司估值,商業模式,未來前景等必然因素外,主席/行政總裁個體是否絕對大股東或有絕對的影響力,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筆者個人便會避開這一類公司,以免一單醉駕便影響到整個投資計劃。

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買公司,管理層的質素及穩定性,是許多人經常忽略的要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31

董事與管理層的責任 艾薩 Isaac Sofaer

2014-05-15  NM
 
 

 

身為股東的你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公司的終極擁有人。你的股票不是廁紙,而是擁有權的證明。董事有責任回答你的疑問,因為他們要為你工作,由你給他們人工,在股東周年大會批准他們的酬金。如果你對他們不滿,作為股東的你,可以要求罷免他們。信德逃避小股東

所以,當知道本欄一位忠實讀者作為信德的股東,也未能得到管理層答覆他簡單、直接的問題時,我十分失望。他所查詢的,是為何信德淨負債率為零,來自2014年2月地產銷售的盈利,是2013年全年的3倍,且來自澳娛的股票及物業預售的收入有所增長,信德不派息,剝削了股東應得的基本權利。因為信德是我們的投資組合之一,所以我也提出這問題,並認為董事及管理層該給予妥善的答覆,可惜他們沒有,令我感到不滿及難以忍受,他們根本沒有做好他們的工作。不過,有小股東寫信給我,並把信德公關回覆的副本寄給我。自從他寫信給信德後,其股價亦由$4.2跌至$3.7。我相信股價將會繼續下跌,因為投資者已認為管理層和董事們漠視小股東,而且自視甚高。我建議信德的董事們在股東會上,應堂堂正正回答小股東的問題,這樣做才光明磊落,如果何氏家族做不到,我會很驚訝。

大戶手緊急套現

與此同時,農業銀行(1288)集資800億元人民幣,將會是內銀抽水潮的開端。它們已不止一次集資了,數起來該有三次之多,因為它需要充實資本,以應付呆壞賬。如果它不這麼做,其他競爭者將會搶佔其巿場份額,而我們所熟悉的銀行將會十年內變成歷史。莎莎的股價近日下挫,我的想法是,有投資者僅以五一假期的三日銷售數據,去判斷公司未來一年的前景。但我很好奇,為何莎莎會公佈這些數據?這些數據不是很瑣碎嗎?若如其他公司般披露的月銷售數據,不是更有用嗎?我發現中國航信(696)股價下跌的原因十分愚蠢,我看過數據後,確認公司有實質收入,而數據亦頗透明,而且,現金佔巿值的四分之一。幾個月之前,莎莎和中國航信的股價高位分別是$9.3和$8.6,現在有機構投資者分別在$5.4元和$5.6元拋售莎莎和中國航信,無疑是現金緊張所致。祝君好運!艾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224

思考的碎片--20140518 管理層減持是否利空?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gqcu.html
管理層減持 分兩類公司
1.週期型公司 管理層或者大股東減持 100%利空

例證:此類公司基本在行業最景氣時IPO部分減持舊股 

理由:週期性公司三大要素  供需 效率 政府

管理層在這三者信息和判斷上都佔優勢。所以他們的減持說明問題。

2.高速發展型公司

管理層減持無法判斷利多利空

正反面例子各半。

例子 馬化騰減持騰訊 Jobs放棄期權要現金(不然Jobs早就是首富鳥)

理由:高速發展的公司 一般而言都看需求

需求,未來的需求 這是非常不穩定的 不確定的。

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解讀,管理層大股東對需求的判斷未必有多少優勢。

所以高速發展型公司 管理層減持 比較難判斷。

綜上所訴,週期性管理層增持是大利好 減持是大利空
高速發展型公司幾乎沒見過管理層增持哈
這裡多說一句非常欣賞 

@Michael8808001 的一句話 低估不是買入理由,知道低估的原因才是買入理由,和大家共勉希望抓住反轉股(週期才有反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76

長園集團「股權之爭」背後的管理層MBO和投資機會探討 朱勝國

http://xueqiu.com/6049709616/29491245
$長園集團(SH600525)$ 長園集團進入我的視野,是因為一則新聞。「長園集團5月30日晚如期拋出公司股東股權協議轉讓公告,上海復星集團和深圳市藏金壹號投資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藏金壹號」)將接手長和投資持有長園集團5.76%的全部股權。這意味著,李嘉誠將完全退出長園集團,而復星集團則借此晉身長園集團二股東。」

     復星看上的獵物,總會讓人有好奇心多看上兩眼。

     總體來看,在李嘉誠的長和投資完全退出之後,沃爾核材考慮到周和平的3億元增持資金股權佔比有望從5%提高到最多8.75%,復星醫藥維護5%不變,這也就意味著,長園集團的管理層有希望憑藉創東方的東風成功實現MBO,定增成功後的股權佔比為16.49%,從而獲得控股地位。(當然,股權的聯合會產生額外的變數,只能說管理層的機會更大)

長園集團的案例,如果最終定增成功,應該可以作為管理層MBO的經典案例。而對於投資價值而言,現在的長遠集團股價9.14,從高點的12元已經下滑了25%之多,距離復星的收購價9.1元也相差無幾。沃爾核材的周老闆和長園的管理層都花了這麼多的代價,可以看出這個價位的長園已經比較具有安全邊際。歷時一年半的長園集團第一、二大股東撤離,並沒有讓公司陷入混亂。在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國內消費依舊不振,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的大環境下,201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22億元,同比增長16.92%,實現淨利潤3.04億元,同比增長42.24%,連續18年保持主營業務的穩步增長。一旦基於控股地位的利益得分充分協調,因為控股權之爭而刻意打壓下來的股價就能重新獲得反彈的動力,這可以作為後續的一個看點。

在合力的群裡看了很多天,可以說,原控股股東的主動退出意願是本次管理層MBO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而對控股股東是國資的企業而言,這種意願的獲得,需要更多的制度和上層設計推動。特發此文與諸君分享@pune的碎片哥 @柴迷 @O_LIVIA @郭荊璞 @張亮midas @mono @滾雪球筆記 @trustno1 @scrott @青豆芽的世界 @科舉 @芒果主義者 @小小辛巴

     如果有興趣,可以繼續往下看詳細細節:

     本次管理層MBO涉及到的利益群體有六類,分別是原控股股東長和投資、原二股東深國投、定增方創東方及原長園高管、復星集團、半路殺出的沃爾核材、藏金壹號基金等。

一、            原大股東和二股東-長和投資(截止5月30日已完全退出)

長園集團是由長園新材料有限公司整體變更而成,

長和投資是在1996年作為新股東介入,是以其2400萬元債權轉為對長園公司的出資,佔股51%;1999年11月,長和投資以2000萬元取得長春應化所25%股權,持股62.67%;

2000年1月,上市公司目前管理層許曉文等4人進入,深國投出資2000萬元,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34.10%。

2002年,長園集團成功IPO上市,前兩大股東持股下降至46.93%和25.53%

2013年1月28日至29日,長和投資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公司股份3908.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53%(隨後長和投資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拋售過程,截至5月27日收盤,長和投資持有長園集團股份比例降為5.76%,累計減持比例30%)。

2013年3月23日,長園集團宣佈重大資產收購事宜停牌,一週之後終止。

2013年12月9日,長園集團因資產重組停牌,23日,資產重組再度終止,3天後,獨董肖靜辭職。31日,總裁許曉文辭職,由魯爾兵替任。至今年1月18日,長園集團宣佈已無實際控制人,彼時長和投資持股17.63%,華潤深國投信託持股9.76%。(根據證代馬豔的說法,「李嘉誠其實對業務經營沒有任何影響,大股東只是一家投資公司,不參與直接經營,運營其實一直是管理層在做。而外界看到的兩次重組終止並非是股東和管理層矛盾,只是因為雙方條件沒有談妥)

2014年2月7日至2月11日之間,長和投資通過上交所[微博]集中競價交易系統累計減持股份4317.5萬股,達到公司總股本的5.00%,粗略估算3個交易日共套現4.4億元。

2014年5月27日晚間,長園集團發佈公告顯示,公司第一大股東長和投資於5月27日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再減持2117.55萬股,佔長園集團總股本2.45%。

2014年5月30日,上海復星集團和深圳市藏金壹號投資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藏金壹號」)將接手長和投資持有長園集團5.76%的全部股權。至此,李嘉誠完全退出長園集團。(從招股說明書上可以看出,長和投資伴隨了長園集團長達21年的發展歷程,入主以後,採取了有效而又積極的措施,一方面加強內部管理控制,另一方面進行業務整合,重點發展熱縮材料之主營業務。長園公司一直保持經營層和管理層的穩定,漸漸從一個嚴重虧損的公司發展成為規模、盈利快速穩定增長的高新技術企業。這一點,必須要感謝李嘉誠)

二、            定增方創東方及原長園高管

2013年10月,長園集團發佈非公開發行預案,擬向創東方計劃籌建的股權投資基金非公開發行1.5億股,發行完成後該股權投資基金佔總股本的14.8%.若定增方案獲證監會核准,創東方將上位第一大股東。

2014年4月11日,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認購人深圳市創東方長園一號投資企業(有限合夥)、深圳市創東方長園二號投資企業(有限合夥)、深圳市創東方長園三號投資企業(有限合夥)以及自然人股東許曉文、魯爾兵、倪昭華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若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成功發行,一致行動人將合計持有公司股份1.64億股,佔非公開發行完成後公司全部已發行股票數量的16.19%。

其中創東方長園一號認購不超過980萬股,合夥人為創東方、長園集團董事長許曉文及總裁魯爾兵、副總裁倪昭華、許蘭杭。創東方長園二號認購不超過1625萬股,合夥人為創東方、公司核心員工設立的員工基金;創東方長園三號認購不少於12395萬股,合夥人為創東方及其他外部投資者,認購股份將鎖定3年,創東方為3家股權投資基金的管理人。

(真正出資最多的是眾多外部投資者,這也給創東方帶來不小的業績壓力。PE項目退出的回報率動輒數倍。照此測算,長園集團股價需在定向增發3年鎖定期上漲數倍,才能滿足PE項目退出的行業水準。不排除創東方依靠未來管理層回購股票,實現項目退出的可能性。長園集團屬於一家管理層主導經營的上市公司,創東方之所以此時參與定向增發,不排除起到過渡作用。不管如何,這確實是當下比較可行的一種模式)

三、            復星集團

長園集團5月30日晚如期拋出公司股東股權協議轉讓公告,上海復星集團和深圳市藏金壹號投資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藏金壹號」)將接手長和投資持有長園集團5.76%的全部股權。這意味著,李嘉誠將完全退出長園集團,而復星集團則借此晉身長園集團二股東。

根據公告,轉讓價格為每股9.10元。其中,復星集團接手2.55%,轉讓總價為20020萬元;藏金壹號接手3.21%,轉讓總價為25220萬元。

轉讓完成後,復星集團對長園集團的持股比例將增至5%,直逼長園集團目前第一大股東華潤深國投信託所持的6.24%的股份比例,也取代長和投資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四、            沃爾核材

沃爾核材及其一致行動人周和平、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有限公司、易華蓉、邱麗敏於2014年1月24日至5月26日增持公司4317.55萬股,佔總股本的5.00%。

5月26日,沃爾核材又宣佈以不超過3億元進行長期股權投資用於購買長園集團股票(3億的增持資金對於一季度末賬面資金僅1.12億的沃爾核材來說並不容易。而且計算3億增持後,沃爾核材的股權最高也不會超過8.75%。事實上,目前該公司僅購入了36.36萬股,合計動用資金僅300多萬元,離3億元仍有較大距離。而上述信託計劃購入了200萬股,增持主力仍然是周和平本人的3726萬股,增持價格也是眾人中最高的11.88元。)

從沃爾核材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意向書中,周和平1991年從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所碩士畢業後南下深圳,1991-1995年任職於長園新材(彼時公司名稱為「長園化學」),並擔任母料廠廠長。周和平離開長園新材後,返鄉創辦了保定合力達應用化學有限公司,3年後再度南下深圳,創辦沃爾核材。從沃爾核材招股意向書上看,長園新材被周和平看作是國內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機構問過周和平兩個問題:密集增持長園集團的想法和目的。

  周和平表示,首先是出於對輻射改性新材料行業未來發展的看好。由於美國企業瑞侃在該行業佔據了領導地位,此次沃爾核材戰略入股長園集團希望共同將行業做大來對抗外資企業。其次,由於近些年沃爾核材與長園集團在熱縮材料上大打價格戰,逐漸形成行業惡性競爭,希望借此機會尋找雙方的共贏機制,通過資源整合,使得行業健康發展。

  當被詢問長園集團的股權較為分散,沃爾核材未來是否會謀求大股東位置時,周和平表示,「這個不一定,要看事情後續發展。」

目前,在消費電子領域的熱縮材料市場,長園集團和沃爾核材佔據了80%的市場份額. 長園集團與沃爾核材在熱縮管市場一直處於雙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但惡性的價格競爭嚴重影響行業正常發展。戰略性入股給與市場想像空間,此次增持對雙方都是一個共贏機制,未來在共同研發、資源共享等方面會有進一步的合作機會。我本人還是更願意往合理的一個方向上去看,沃爾的收購,加強企業合作的方面更多一點。

五、            原二股東深國投(在長和退出後,目前持股6.24%,是大股東)

詳見大股東長和投資部分。

六、            藏壹家基金

5月30日的轉讓之後,而藏金壹號的持股比例由原先的零上升至3.21%,但其與復星集團不存在一致行動關係。(藏金壹號的砝碼會往哪邊偏轉,也是一個看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99

【敗局】閃購平台Fab三次轉型面臨倒閉:模式難以持久,公司管理層動盪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43
「Fab 的前身是一家名為 Fabulis 的同志社交網站,集 Yelp 點評、Foursquare 簽到、Groupon 團購於一身,後轉型為一家閃購網站。」

Fab 出現至今共轉型了三次:從同志社交網站,轉型到閃購網站,到全價電商,然後是如今的生活創意設計商、個性化推薦平台。Fab 有超過一半用戶是回頭客,他們在 Fab 上買到稱心如意的產品後,會主動瀏覽和購買網站中產品。Fab 常常表示,自己的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先的生活創意設計商」。

然而三次轉型只有第一次取得了成功,後兩次循序漸進且幾乎同時進行的轉型,卻仿似毒藥一般,讓 Fab 陷入了至少長達半年的困境中:閃購盈利模式難以持久,創始人風格過於強硬、管理層動盪不止,公司內部儘管待遇很好、士氣卻十分低落。

甚至有內部消息稱,Fab 已經開始準備關閉網站了。

破而後立


所謂閃購,就是限時搶購,表現為「每日特價」、「限時搶購」等活動,這個概念自從 2004 年 7 月 Woot.com 上線後開始流行起來,到 2006 年下半年,閃購網站就超過了 100 個,2008 年 11 月時,17 個月大的團購網站 Groupon 估值 13.5 億美元。

Fab 成立於 2011 年 6 月,當月便開始盈利,網站上線前曾倣傚病毒營銷手法推出邀請註冊機制:「只要你邀請 3 位朋友加入就可以有優先進入的權利,邀請到 10 位就可以獲得 30 點折價金,25 位則可以獲得 50 點、50 位則可以獲得 6 個月的免運費。」

Fab 專注於高質量設計,而非其他閃購網站的商品覆蓋面,Fab 團隊認為用戶體驗、社交網絡才是網站的基礎——讓人們滿意了,自然就會有銷量。

在網站上線一個月後,Fab 註冊會員數量達到 35 萬,並在 A 輪融資中獲得 800 萬美元。2011 年底,Fab 在 B 輪融資中獲得 4000 萬美元。

在 2013 年 C 輪融資中,Fab 先後獲得 1.05 億和 1500 萬美元,騰訊亦有參與。2013 年 4 月,Fab 收購了總部位於德國漢堡的定製家居公司 Massivkonzept,嘗試進行線下銷售。2013 年 7 月底和 8 月上旬,Fab 分別獲得 1000 萬 D 輪投資和 500 萬美元追加投資。

轉型即轉折

2013 年 7 月,就在獲得 1.5 億美元 D 輪融資的一個月後,Fab 柏林總部裁員 150 人,CEO 賈森·戈德堡 (Jason Goldberg) 在博文中宣佈 Fab 開始轉型,開始做個性化推薦,完全放棄閃購模式。

這次裁員擊垮了士氣。戈德堡決定在歐洲裁員時,並未考慮美國業務狀況,這讓很多員工從美國調往歐洲後不久,又就被調回美國,沒過幾個月就被炒魷魚了。

這似乎是 Fab 的悲劇開始,自從這時起至今,關於 Fab 的就幾乎都是負面消息。

據多位 Fab 現職及前員工透露,高壓手段已 Fab 帶來管理層不斷更迭的後果。已從 Fab 離職高管包括前首席營銷官以及人力資源、通信、採購和物流主管等。戈德伯格則表示,在迅速增長的創業公司中,人員流動很自然,且 Fab 管理層流動的水平相對較低。

創始人個性和管理風格導致整個公司人事變動不停,在高管相繼離職後,紐約 Fab 又裁員 50 多人。而且 2013 年下半年,Fab 轉型並沒有取得預期中的成功,9 月份網站流量相比 2012 年下降了 75%。Fab 網站和移動應用的流量在 2012 年 11 月達到最高峰,這個月恰好是宣佈 Fab 摒棄閃購業務之前。

今年 5 月,又有傳言稱,Fab 將再一次大規模裁員,這將是 Fab 開始關閉網站的標誌——剩下那些人會慢慢被炒魷魚,最遲在 2015 年 1 月全部走人。一位 Fab 的發言人否認了這個日期,而是表示員工們「至少會有就業保障」。

重蹈覆轍?

「我犯了教科書中提到的所有錯誤。我從中獲得教訓,知道了如何用 4800 萬美元來創辦公司。」

然而有人表示,自己曾在 Fab 購物過兩次,兩次都是不愉快的經歷:好看不好戴的太陽鏡,不耐用的枕頭。亦有評論者爆料,兩位創始人的 Instagram 賬號就是 Fab 的死亡日記,公司每月支出 900 萬美元,其中有部分是創始人的私人直升機、遊艇和毒品。

在看到這些傳言後,6 月 5 日創始人戈德堡在 Twitter 作出了表示,「我們有足以運營數年的資金和完備的發展計劃,只是需要一定時間而已。」

這不禁讓人想起戈德堡上一次創業經歷,2004 年戈德堡創立員工推薦網站 Jobster,後來它裁員 41%,被其他公司以白菜價收購了,Jobster 同樣經歷過業務轉型——它在幾次收購後,分別轉型成了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站。「無論科技行業最新的流行趨勢是什麼,他總會從一個熱點跳向下一個熱點。這雖然可以讓媒體和投資者感到興奮,但對企業來說卻毫無意義。」

Jobster 創立後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四輪融資,收購競爭對手時也表現得財大氣粗,戈德堡在公眾面前對於公司發展非常有自信。「他極具領袖氣質。他善於兜售自己的點子。這樣的天賦使得他招攬到不少人才,也吸引了大量資金,但他的缺點在於,不管事情發展得多麼順利,他總是希望變得更大、更好、更強。」

到了 2006 年底,關於 Jobster 裁員的消息層出不窮,戈德堡出面闢謠。「和其近期對於 Fab 的表態如出一轍,他口口聲聲表示要節省成本。而且兩家公司的裁員時間點也驚人的一致,均出現在公司創建的兩年後。」

媒體認為,在對待 Jobster 和 Fab 時,最大區別在於 Fab 支持者和資金規模遠超當年,Fab 並不像 Jobster 一樣盈利微薄,只是燒錢更快而已——戈德堡從 Jobster 的失敗中獲取的教訓,也許就是「融資越多,容錯率越高。」

斷章取義?

半年前媒體紛紛報導 Fab 高管離職、也許隨時會倒閉之後,沒過幾天,Fab 公司對媒體發起了還擊,認為這些報導聯想有失偏頗,沒有提及戈德堡在 Jobster 和 Fab 之間的成功經歷,也沒有提到,Fab 實施的發展戰略調整是在投資者們支持下進行的。

客觀地講,Fab 目前在銀行的現金量為 1.2 億美元,這比許多新興科技公司的融資總額多得多。Fab 已經擁有大量的渠道來打通銷售業務,而且已經能夠正常經營和運轉。另外,Fab 還擁有 3000 萬美元的貸款機制,而且還制定了近幾年公司發展的商業計劃。

Fab 正在傾力打造一個長期可持續的業務。我們正在快速加大投資規模,並及時地根據事實情況進行調整。現在我們精心考慮,並重點執行我們與 1.2 億美元現金和 3000 萬美元貸款機制相關的堅實戰略計劃。

在所有訪問 Fab 網站的用戶中,約 3.28% 的用戶會通過 Fab 網站購物,但實際的貨幣轉化率大大超過了 10%(一天前接近 15%)。

今年在 Fab 網站購物的用戶中,有 25% 的用戶至少在 Fab 網站購物三次以上。

Fab 正在拓展各種資產(現金、品牌、技能、消費者)規模,以促進公司在未來幾年獲取更大成功。

近一個月來,戈德堡在 Twitter 上提到了 Fab 最近半年正在做的事情:重新設計沙發。沙發名叫 Flip,但是這段介紹視頻中,並沒有提到它的競爭力所在。

昨天 Fab 一位發言人證實,公司正計劃收購一家芬蘭的家具設計和在線銷售公司,具體金額暫不透露。也就是說,Fab 要也許又要轉型,也許是不影響原有業務,開始涉獵在線家具銷售,但不論是哪種情況,都與其高質量精品設計網站的初衷不符,都讓人想起 Jobster。

高管相繼離職、半年內沒有起色,隨後是與歷史相似的場景:突然出現裁員傳言,創始人在 Twitter 上闢謠,大手筆收購。這一回,你願意相信誰呢?

來源:創見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07

傳馮侖或將賣掉萬通地產 重組後的新管理層面臨挑戰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8/144798.html

嘉華將改組萬通地產?

8月8日萬通地產的臨時股東大會將決定萬通地產未來的走向,萬通新一屆董事會成員將產生。上月底,萬通地產公告的董事候選人名單,今天的臨時股東大會也許將讓萬通系人馬全面退出董事會,從而失去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讓我們先來比照一下董事成員先後的變化

新一屆董事候選人:

江泓毅、姚鵬、涂立森、李虹、趙震、馬健

上一屆董事名單:

許立、云大俊、姚鵬、鄭沂、李萌、張國安、趙震、孫華、馬健

要看明白這份名單的玄機,首先要知道萬通地產的股東構成:萬通控股持有萬通地產51.1%股權是第一大股東,其他股份散落於各種小股東,排名第二的股東也只持有1.3%的股份。再看萬通控股的股東構成,其最大單一股東是有25.9%股權的泰達集團,其次是有23%的北京嘉華築業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嘉華實業)。但即便不算馮侖的一致行動人所持有的股權,僅馮侖通過多家公司就控制了超過27%的股權,是萬通控股的實際控制人,從而也實際控制著上市公司萬通地產。

再來萬通地產兩屆董事名單對比,萬通系的老人除了姚鵬,許立、云大俊、鄭沂均不在新董事名單之列。兩屆均在列的成員中,趙震是泰達集團的代表;馬健是嘉華實業此前在萬通控股的代表,去年開始任萬通地產董事。

萬通地產新的董事候選人中,李虹是北京盛世興和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該公司是嘉華實業旗下企業。涂立森是從萬通控股副總經理;江泓毅會是未來新任董事長,他從去年10月起任萬通控股董事總經理,據嘉華人士透露,他們是嘉華的實際控制人王億會找來的職業經理人,當然代表的是嘉華的利益。

此番6名候選人的數字也突破常規,由於董事會是會議機構,董事會最終人數一般是奇數。唯一留任的「萬通老人」姚鵬將出任總經理,他與嘉華的實際控制人王億會以及馮侖,三人曾在中央黨校有過交集。

不管怎樣,把持了萬通地產董事會7年之久的萬通系高管,幾乎要全面退出,隨之而來的是,嘉華系全面上位。能夠達到這個效果有兩個可能:一是馮侖及團隊仍然手握大部分的股份,但將相應的投票權讓渡給嘉華;二是馮侖控制的股權直接交易給嘉華,由嘉華來完成重組。我們更傾向於相信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可以確定的是,重組必將在擁有萬通地產51.1%股權的萬通控股的層面發生,在萬通控股層面,馮侖與嘉華的股份差距並不大,個位數的轉讓也許就能讓萬通地產的控制權發生變化。萬通控股的股權會怎麼變化,目前還無法得知進一步消息。

結合前一段時間宋衛平的輾轉騰挪與綠城重組,此刻馮侖的行動到底代表著什麼——理想的踐行?缺錢套現?水到渠成?不得而知。

馮侖的志向

被譽為「地產思想家」的馮侖自從2011年卸任萬通地產董事長之後,在公眾場合談及最多的是他理想中的「立體城市」,他甚至將之譽為自己人生的下半場。

馮侖一直在思考萬通的未來,終於在2011年,把萬通實業(非上市部分)轉變為一個投資控股公司,更名為萬通控股,完成了萬通體系架構的搭建。「未來,我們主要是以萬通控股作為整體萬通的代表,來與資本市場和行業進行互動。」馮侖在萬通控股更名發佈會上對媒體表示。

萬通控股圍繞地產投資打造了兩大業務方向:直接投資和基金投資。涉及房地產開發、工業地產、基金管理和資產管理等領域。同時,在地產基金業務領域進行了廣泛開拓,包括和泰達、華潤信託的合作。2010年,萬通控股首隻商業地產基金順利發行,截至2013年,萬通體系基金的規模已經達到75億元,旗下有超過十隻基金,其中涵蓋了高風險高收益的開發型基金、中等風險中等收益的增值型基金以及低風險低收益的分紅型私募REITs基金,完成了地產私募基金的全產業鏈覆蓋。

房地產投資的權益資金不再僅僅依靠房地產公司的自有資金,而是由市場上各類資金彙集為基金形式合夥投資,開發商的角色變成了基金管理人、開發管理人、資產管理人等「輕資產」的專業服務商。

資產管理和基金業務是未來發展的重頭戲,是馮侖給萬通控股的重新定位,包括在紐約的中國中心的海外業務。馮侖希望找到獨特的資產管理方式和業務模式。通過幾番輾轉騰挪,可以看出,馮侖以「立體城市」和紐約「中國中心」佈局未來,而對承擔主要的住宅開發和商業不動產業務的萬通地產興趣不大。「用創新和變革來應對複雜和多變的政策、體制以及市場環境。」馮侖曾對媒體表示。

嘉華是誰?

資料顯示,嘉華實業是一家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通過投資參控股多家企業而形成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涉足的產業主要包括房地產開發、礦產投資與開發、金融投資、會展業(北京行業所熟知的北京四季房展為嘉華旗下企業承辦)、高端體育賽事舉辦(嘉華實業投資把意大利超級杯引進了鳥巢)等。參股萬通控股,持有23%股份,是萬通控股第二大股東。

這家低調的公司可查詢到的信息不多,最近的一個動作為,其位於北京海淀上莊鎮的「都海田園山莊」項目開工。嘉華還投資了山東臨沂市蘭山區西部新城建設項目,總佔地面積約為18平方公里。

2005年1月,山東鄒平西王實業有限公司、延吉吉辰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與王憶會、郭五一、岳山三名自然人簽署《出資人協議》,對嘉華商貿增資並更名北京嘉華築業實業有限公司。王憶會持有延吉吉辰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57%股權,而延吉吉辰持有47.42%股權是嘉華實業第一大股東,王憶會成為嘉華實業實際控制人。

鄒平西王和延吉吉辰當年曾是先鋒股份(萬通地產前身)的第二和第四股東,嘉華實業持有24.94%先鋒股份法人股,成為第二大法人股東;第一大股東萬通星河實業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28.99%,馮侖是該公司實際控制人。

2006年6月,嘉華實業將持有的2294萬法人股中的1065萬股,以5644.5萬元價格轉讓給萬通星河,萬通星河持股比例上升為44.57%,馮侖真正獲得了對萬通地產的控制權。此後,嘉華實業在2009年兩次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股份下降到5%以下。嘉華實業與萬通地產的直接聯繫最後出現在2009年度萬通地產年報裡,嘉華實業仍為萬通地產第二大股東,但持股比例已降為0.93%。

九曲十八彎之後,此番,嘉華要捲土重來。

萬通地產的前世今生

通過以上分析,已經可以看出故事裡錯綜複雜的股權關係。而萬通實業與先鋒股份的關係同樣複雜,馮侖與王憶會有10年以上的交集。

1998年12月,北京順通實業公司聯合山東鄒平糧油實業公司、鄒平西王、延吉吉辰以及中國建築第一工程局第五建築公司共同發起設立北京先鋒糧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9年9月在上交所上市。延吉吉辰是先鋒股份的第三大股東,王憶會是先鋒股份的副董事長。

萬通實業第一次與先鋒股份的聯繫發生在2001年,先鋒股份開始進行糧農資產整合、剝離工作,兩年時間完成房地產轉型。同年,通過出售資產、變更募集資金投向,先鋒股份收購北京萬置房地產開發公司60%的股權。萬置是萬通實業和香港置地合資公司,是後來北京CBD知名項目新城國際的開發商。2002年先鋒股份收購北京京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萬通實業持有50%股權)的亞運新新家園項目一期,逐步完成了資產重組。

馮侖用萬通實業的子公司萬通星河(萬通實業持有萬通星河80%股權)進入先鋒股份,展開股權收購。2002年,先鋒股份的第四大股東山東鄒平糧油實業公司與萬通星河簽署協議,將1092萬股國有法人股轉讓;8月22日,第一大股東北京順通實業公司與萬通星河簽署協議,受讓持有的先鋒置業1943萬股國有法人股中的1575萬股,同時,368萬股轉讓給裕天投資,完成了退出。一個細節是,裕天投資的實際控制人蘇楠也是萬通系出身。同年,先鋒股份更名先鋒置業。

這樣,萬通星河累計託管了先鋒股份28.99%的股權,通過借殼成為先鋒股份第一大股東。此後,就是前述2005年嘉華的進入與第二年嘉華實業與萬通星河的股權轉讓,這是個有意思的過程,同年裕天投資退出,馮侖完成了先鋒置業的整合。

2005年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一個機遇,先鋒置業在2006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並完成了向萬通星河的定向增發5200萬股;同年更名為萬通先鋒;並最終在2007年9月更名為萬通地產。通過借殼,馮侖終於完成了萬通地產的整體上市,並在年底出任萬通地產董事長。

2007年,萬通星河的控股股東萬通實業通過吸收合併,完成了對萬通地產的控股。

從先鋒股份—先鋒置業—萬通先鋒—萬通地產,萬通地產(600246)承載著馮侖10多年的資本市場之路。

離開了馮侖的萬通地產

萬通地產並不是一家大公司,但是中國房地產行業最受尊敬的品牌公司之一,一直以房地產行業創新者和開拓者的姿態而受到行業尊重,並深深刻著馮氏烙印。「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從香港模式轉向美國模式,都是萬通地產給行業的印象。

而重組之後的萬通地產定位是否延續,其踐行「反週期理論」,提出「低風險,中速度,高回報」的發展策略,是否會發生變化?而且,新董事長的人選江泓毅並沒有更多的地產行業履歷。外部層面,未來行業的變化正在到來,更為嚴峻的問題在於,可能到來的轉折不僅與長期人口週期與短期漲跌週期重疊,而且也與宏觀經濟的轉向糾結。萬通地產剛發佈的中報顯示,業績大幅下降。這些問題都會在不短的時間內圍繞並考驗著新管理層。

嘉華的長項也許是資本能力,為了提振業績,未來一段時間萬通地產會迎來大股東新的資產進入,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258

何以了解管理層質素 上哲

http://shangzhe2.blogspot.hk/2014/09/blog-post.html


上星期的一個聚會,有朋友問道:「點樣先至可以了解到一間公司的管理層質素?個個都話港華燃氣的管理層質素高,好似係人云亦云多喎!」

筆者與公司管理層會面時,除了集中了解公司業務和行業發展之外,頗愛隨口問問他們對於行競爭對手的看法和為何大家對行業前景有不同的觀點(如有)。一般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答案:

1.    不予置評,或輕描淡寫地告訴你不滿某對手的做法或否定他人對行業前景的看法

這是較常見的答案,因為他們怕自己的意見會被傳到對手那邊,惹來對方不滿或引起日後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一般不評論或只輕輕一。但任何小小的意見都可以令你有重大的收獲,如數個月前,有乳業公司管理層評論原奶價格走勢,有人認為今年原奶供應仍然短缺,奶價會穩中上升; 有公司卻說供求平衡,今年奶價應該平穩或稍降。

要算是你不了解奶價,如果你留意蒙牛乳業(2319)的中期業績的,應該知道他們對上年購入的原奶作出不少的撥備,主要因為今年的奶價一直向下。由此,大家可以知道前者的管理層說話自欺欺人。他們對業務管理如何?我不知道,但愛短暫瞞騙投資者的做事態度的,不見得他們會對業務有一個良好的長期計劃。因此,以「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的態度揀股,筆者一般會把這類公司拼除於投資之列。

“我只是散戶,點樣知道佢地講過乜呀?”
其實,一般報章很多時都會引朮管理層的說話,簡單上網一查,很容易找到,問題只在於你的投資態度是否認真而已。以筆者這樣的做法,已經可以減少部份的投資陷阱。


2.     直接指出某幾間是好公司
這很少見,因為以公司的立場,沒有必要要在投資者面前稱讚對手。若然聽到這類意見,我大多認為他們是由充遵重該公司,對此我會採取100%的相信。我見過大大小小的燃氣公司,很多的都指出港華燃氣或中華煤氣管理好。如何的好?我不知道,亦沒有詳細了解,既然在資本市場上沒有做過「股惑」事,而且又得到業界尊重,這已足我去信任。

除了比較管理層的話與事情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留意管理層的一些行為來判斷公司是否得信賴。安東油田(3337)中期業績暴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生意上上落落尤其是頁岩氣方面,受政策左右,利潤暴升暴跌本來沒有什麼令人意外的地方。

但是,且看公司主席羅林於今年的權益披露http://www.hkexnews.hk/di/di_c.htm),在514日至618日期間,羅先生每過幾天就於市場購入一至兩百萬股,何解?有券商更因此推斷第二季業績可能有重大好轉,叫投資者買貨!但是,最新的中期業績卻反映了完全相反的情況。當時的羅主席不知道生意正急速轉差而市場理應還沒察覺?說笑吧!頻頻增持只因看好長綫?那麼為何不等中期之後才增持呢?

既然不是不般人可以理解的,我大多會選擇「有殺錯,無放過」的手法去處理。以後有頁岩氣的投資機遇時,我可以少看一間公司了!

上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00

浦民招興管理層的個人感覺(修改重發) 東博老股民

來源: http://xueqiu.com/9528220473/31487884

浦民招興管理層的個人感覺(修改重發)

在股市,公司基本面趨勢性變化研究有四個層面。請註意,這是表述的僅僅是指企業經營業績趨勢性變化方面的研究。

第一個層面是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雖然說宏觀經濟波動對部分企業的運行影響不大,但或多或少會有些影響,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就算是屬於弱周期行業,他們的經營業績同樣會隨著經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中國股市20年來的上漲幅度高於大多數發達國家,其深層次原因就在於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宏觀經濟高速發展。
這個層面還包括政策因素,即政府對相關行業的支持力度。

第二個層面是行業的景氣度趨勢及上下遊企業的供求關系,對於生產型傳統企業來說,行業景氣度會隨著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其表現方式為:產品供不應求——景氣度上升趨勢——行業投資增加——供求關系平衡——行業景氣度高位平穩——行業投資繼續增加——供求過剩——行業景氣度下降——行業投資萎縮——供求關系平穩——景氣度恢複——行業投資平穩——供求不足——行業景氣度上升。如此周而複始,其中的邏輯是資本的逐利性造成。
對於生產型企業來說,其上下遊企業的供求關系趨勢同樣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業績趨勢。

第三個層面是企業管理層能力或者說企業文化,一般來說,在同一個行業里面,企業文化或者說當家人文化決定企業的經營前途或者說業績趨勢。一般來說,更換當家人會導致企業經營業績的波動,正面或負面。

第四個層面是企業經營業績的趨勢性波動,除了受宏觀經濟及行業景氣度趨勢影響以外,還會受企業自身的經營波動,或內部管理因素,或經營戰略因素,或產品更叠因素,或政策因素等等。

其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層面為中長期投資服務,是指導投資的方向性或者說綱領性問題;第四層面為階段性投機服務,或者說為了利用企業業績波動與市場價格波動之間的時間差,指導在相對價值差異之間的投機性操作。這幾年來,對於一,二及四的方面談的太多了,簡直都視覺疲勞了,考慮到這其中的三家都已經更換管理層,那麽就有必要適當的梳理一下對當家人的感覺。

順便再一次在這里介紹一下我個人的投資模式,我的投資模式與眾不同,不喜歡長期投資,也不會愛上一家公司。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從投資的理念出發,以投機的方法操作,以階段性投資替代長期投資,以獲取高於單一企業增長的收益。所以,簡稱為:價值(投機)投資。

打個比喻就是:我們投資於股市類似於馬拉松比賽,沒跑到終點不能算勝利。有人喜歡選擇一個優秀長跑運動員參與馬拉松比賽,我選擇沿途安排10個或更多中長跑選手進行接力賽,爭取成為此馬拉松比賽的第一名。嗯,也許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的作弊版吧。好了,言歸正傳。

浦民招興管理層一句話評論:
民生的新管理層還需要觀察,我的感覺1+1可能小於1,但還需要觀察才能下結論。由於洪崎與毛曉峰都不是強勢人物,長期擔任副手或助手的原因,執行力強但決策力似乎不足,在內部還需要磨合期。在這里,考驗的是決策能力與執行能力,所以,民生銀行或有可能的崛起,可能是在兩年後。

浦發的新行長我看好,有想法,有活力,有執行力,有資源,一掃浦發老當家人的過日子現象,值得期待。
在這里就說一下我對浦發今年的操作思路,在一般情況下,優先股獲得證監會批複及收購信托塵埃落定之時,就是我準備加倉之日。
另外,在這里多說一句,雖然表面上看浦發銀行的市場估值最低,但考慮到浦發收購信托(我個人估計不會太便宜,時間與價格)的不確定性,目前的相對估值還是合理的。

招商的田行長值得看好,有思路,有擔當,有幹勁,有背景。年初我頗有微詞的各條線齊頭並進、全面開花、無重點策略現在看來很不錯。招商高層、中層及基層全方位、大幅度的人事變動意味著這是個強勢人物,同時,田行長還治好了招商輕微的大公司病,值得期待。
密切關註田行長能否連任二期或以上。一般情況下,在未來的日子里,假如田行長調任,我立馬賣出。

興業目前的當家人無話可說,唯一擔憂是李行長退休,但考慮到董事長還年輕,應該沒什麽太大問題。但是,由於近十年的興業已經相當成功,就很難超越曾經的巔峰。而且,假如內部認定為李行長到點退休,那麽李行長未來的經營會趨於保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對興業來說,不管李行長是否留任,最好的結果就是保持優秀,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更優秀,但有可能平庸。
對於興業未來的操作策略,假如未來的日子里興業相對走強並相對高估(相對高估20%),那麽我會執行減倉操作,降低之30%占比以下(現在是超比例持股)。假如一直相對低迷,那麽我也懶得動了。

一句話評論的一句話解讀
這個看起來輕飄飄的一句話評論,實際上是我未來幾年中投資於銀行股的指導性文件,希望大家能重視。看了這下面的評論,覺得有些人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為了大家能更直觀了解並不會產生歧義,我就對這個一句話評論進行一句話解讀吧。

民生銀行,需要觀察,一旦發現新管理層經營思路亮點或價格優勢,我將立馬提高持股占比。

浦發銀行,看好新行長,看好未來,假如優先股獲批,收購信托公司落實,我將提高持股占比;當然,價格已相對上漲除外。

招商銀行,看好田行長,能力沒問題,最佳結果是連任,唯一的擔憂是過江龍。假如確認新行長是過江龍,我立馬賣出,不考慮相對價值。也就是說,新行長沒變就持有,新行長走路我也走。

興業銀行,實際上是謹慎看好。其中的道理是:已經很好,無法更好。

如此,就很明顯了,其實我最看好的是浦發銀行,屬於沒後顧之憂的看好。民生銀行依然看好,看好他的體制,但新管理層需要觀察。看好招商興業,但存在後顧之憂。

在我的心里,這四家銀行,依然是上市銀行中的優秀銀行,這一點沒變,七八年來還沒有發現替代者。
$浦發銀行(SH600000)$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  $興業銀行(SH6011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