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滿中企“買買買” 德國副總理訪華要為德企“討說法”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10月31日開啟其訪問中國的五日之旅。

行前,加布里爾不僅接受了德國媒體的采訪,又在德國媒體親自撰文,還派出經濟部副部長接受英國媒體采訪,以強烈的媒體攻勢宣告:德國向中方呼籲平等的夥伴關系;德國要力促歐盟設立投資審查,來自中國的投資尤其要重點考慮;加布里爾甚至還拿出“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說事。

“如果中國想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就應當表現得與之相符。”加布里爾在接受一家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

上周,加布里爾領導的經濟部決定重新審查中國企業擬收購德照明燈企業郎德萬斯(Ledvance)一案。此前,德國政府還撤回了中國企業對德半導體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並購許可。有報道稱,這是因為美國情報機構向德方提出了安全警告,擔心中國將愛思強公司的芯片用於核項目,從而導致德方態度轉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28日例行發布會上表示,“評估兩國企業間本著商業化原則的正常投資行為,如果任由第三方勢力出於各種利益考量去幹擾,恐怕有悖於中德經貿投資合作的初衷,也不利於兩國企業和民眾的利益。”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

加布里爾:投資不是單行道

早在中國企業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公司時,加布里爾就強烈地表達了他的不滿,貿易保護主義的味道頗為濃厚。因此,不難理解加布里爾緣何在10月末開啟五天訪華之旅前選擇密集發聲,表達其對於中資在德國大舉收購的不滿。

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報告,中國在2015年成為在德綠地投資項目數量第一的國家,項目達260個,創歷史紀錄。

2016年,中國企業持續對德國投資的熱潮。據安永咨詢公司發布的信息,僅在今年上半年,中國投資者對德國企業的投資額躍升至108億美元(約合97億歐元),接近過去10年總投資額的兩倍。其中,中國投資者共收購或參股37家德國企業。

然而加布里爾認為,這種投資不是雙向的:沒有人能反對中國企業在德投資。加布里爾還希望在其訪華行程中同中方進行討論。

加布里爾表示,歐盟企業在對待中國投資者的投資要求時具有歧視性,“但是中國卻在這邊開展了‘買買買’之旅,拿著一個感興趣企業的長單子,並對於有戰略重要性的關鍵技術有清晰的目的。”

德國經濟部副部長馬赫尼克(Michael Machnig)在接受英媒采訪時則表示,德國懼怕中資對德企的收入背後是中方希望得到德國的技術。“我們需要有授權來調查那些交易,是不是因為產業政策或希望得到技術轉移所導致的。”馬赫尼克表示,“如果必須,在一些非常例外的情況下,也許我們不會允許這種交易。”

2016年5月,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提出以每股6歐元的價格收購愛思強。德國經濟部卻於上周表示,撤銷此前批準中國企業收購愛思強的決定,給出的原因是“出於安全考慮”。隨後德國《商報》進一步爆出這項決定的隱情:21日,在美國駐柏林大使館中,美國情報機構人員向德國政府代表出示了愛思強產品也可以用作軍事用途的證據,美方擔心這有可能令中方將其產品技術用作軍事用途。

推動歐盟層面投資審查

加布里爾行前在德國《世界報》撰文,表示要敦促歐盟對中國采取更嚴格的投資審查制度。他甚至表示,如果中國不改變行為,就沒有希望得到市場經濟地位。

馬赫尼克則表示,德國政府歡迎外資投資,但是擔憂這些交易背後有過多國家引導的影響,並指向德國科技,而非將德國當作投資地。

“我們總說我們需要一個歐洲方式來解決公平問題和公平的競爭環境問題,”馬赫尼克表示,“有跡象表明,歐洲很多國家都希望對此進行討論。我們需要找到更好的規則。”

此前,德國經濟部推出了題為“歐盟層面投資檢查關鍵點建議”的文件,並計劃推出以下措施:第一,如果歐盟外國家外資收購者收購股份達到了董事會投票權的25%以上,政府有權阻止這一收購行為;第二,如果投資身後有外國政府身影,那麽歐盟有義務做出幹預。

上述第二點又分為四種情況:第一,投資受到產業政策引導;第二,政府補貼投資者;第三,收購企業為外國國有企業;第四,投資者來源國中,德國企業進入該國的準入十分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219

厲害了!中國一民企要為丹麥發射火箭

正在逐步向民營資本開放的航天火箭領域,迎來了第一單標誌性業務。1月13日,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北京藍箭”)與丹麥GomSpace公司在杭州召開發布會,介紹其火箭發射服務合作項目。

這是中國民營企業承接的第一筆國際市場商業火箭發射服務訂單。按照協議約定,北京藍箭將於2018年使用“LandSpace-1”運載火箭發射GomSpace公司的立方體衛星群。這標誌著中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開始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

北京藍箭是國內最早進入運載火箭研制的民營企業,也是目前國內已經開始服務於國際發射服務市場的第一家民營商用運載火箭提供商。該公司CEO張昌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已具備了運載火箭總體系統研制能力,包括火箭的箭體結構系統、控制系統、分離系統及其系統單機設備的設計等核心能力,同時,通過貫通上下遊產業鏈,具備了運載火箭總裝、總測的研保條件和能力。

GomSpace是一家丹麥宇航公司,從事微納衛星、立方星研制和生產,並提供相關整體解決方案。同時,GomSpace在國際微小衛星研制領域素有聲譽,曾多次為美國航空航天總署(NASA)提供微小衛星系統和相關服務。

該公司CEO Niels Buus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選擇北京藍箭主因不在低價格,藍箭的服務價格“fine”(還好),他們主要是有技術優勢,另外跟藍箭的技術團隊多年前就有認識和交流,信任他們的能力。

據介紹,雙方從初步接洽到現場考查、技術論證到最終簽約,整個談判歷時9個月的時間。談判過程中,外方公司先後派出三批包括商務和技術專家在內的團隊,從各方面對北京藍箭的技術方案和綜合實力進行評估,最終確定與北京的發射合作。

有市場研究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市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而對應到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帶互聯網等,“十三五”期間就將達到8000億人民幣。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商業航天領域試水,其背後是商業航天領域中空間數據利用的巨大想象空間。衛星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諸如統計海上航行遊輪、飛機數量和航行情況;全世界油罐存儲量;全世界農業植被覆蓋情況;每個人地理位置應用的信息……,通過空間衛星的利用為廣泛的普通消費者提供服務,這些都為航天事業的發展打開了新的窗口。隨著新技術不斷融入到航天領域產業,更多應用場景將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孫家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到現在,需要回到“用”的角度,讓航天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產生更大的運用。民用航天的發展機遇很大,發展速度也會很快,諸如北鬥系統這樣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能夠在不斷應用中帶動各個行業的進步,前景無限廣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25

三大能源公司董事長齊表態:要為履行《巴黎協定》做貢獻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於3月18-20日在北京舉行。在以“《巴黎協定》:前進還是後退”為主題的分論壇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長楊華、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董事長喬保平、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玉卓分別表示,將為中國履行《巴黎協定》作出企業應有的貢獻。

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環境承載能力之間存在一定沖突。《巴黎協定》於2016年11月24號的正式生效,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巴黎協定》勾勒出全球環境和發展的新秩序,不僅開啟了全球氣候治理的新紀元,也將進一步推動世界能源格局的重塑。

《巴黎協定》規定了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空間,確定了溫控的具體目標——2度,凝聚了當前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基本共識。

中海油未來在天然氣發展上投入更多

楊華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清潔、高效、穩定,具有成本競爭力的能源作為支撐,中國的能源稟賦和終端用能結構決定了化石能源仍將占據重要的位置,特別是油氣在中長期內依然是主體能源之一。天然氣作為清潔高效的化石能源,在未來能源體系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他介紹道,中海油作為一家以油氣生產為主的公司,不僅關註能源生產,也關註環境保護。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海油在中國率先發展液化天然氣產業,至今累計引進LNG超過1億噸,成為全球第二大主力LNG供應商采購商。目前已在沿海多省市建立LNG接收站和輸氣管網。

“《巴黎協定》的生效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挑戰,更多是發展機遇。我們願意國內外企業攜手同心,共謀發展。”楊華說。

在楊華看來,當前全球能源正在經歷六個深刻變革,即:能源供需的寬松化,能源結構的低碳化,能源格局的多極化,能源治理的複雜化,能源安全的多元化和能源系統的智能化。他認為,在《巴黎協定》的推動下,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步伐進進一步加快,未來的能源結構將更加多元化,各種能源形式都會在其中發揮作用。

國電集團清潔能源裝機比重超30%

“國電集團作為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節能減排義不容辭,責無旁貸,我們將不折不扣落實國家政策,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實施超低排放的改造。”喬保平在今日的論壇上表示。

目前,國電集團總裝機1.42億千瓦,其中火電9926萬千瓦,風電2283萬千瓦,清潔可再生能源的裝機比重達到30.5%。

具體到火電方面,60萬千瓦以上清潔高效機組比重已經超過一半,達到氣電排放標準的抄底排放機組超過50%,脫硫比重達到100%。國電集團自主建設的百萬千瓦機組是世界能效能源指標最優的火電機組。

喬保平當場表態,國電集團將繼續承擔環保責任、社會的責任,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繼續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技的投入,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力爭取得突破。加強國際合作,開展聯合研究,攜手應對全球的氣候變化。

神華生產過程基本實現無排放

神華集團作為全球第一大煤炭生產商,在減少煤炭生產過程的汙染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發和應用工作。

據張玉卓介紹,神華集團開發了煤制油、煤制乙烯和其他化工品,生產過程可以實現基本無排放。神華集團在現代煤化工產業上,率先開展二氧化碳的封存,已經建設了10萬噸/年的裝置。神華在未來發展氫,推進煤氣化,燃料電池等系統,提供最幹凈的終端能源。

他總結道,中國在煤炭的高效利用上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未來還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創新煤炭的清潔利用方式,特別是突破低碳關鍵技術。未來35年,中國建設一個低碳的能源系統是可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79

斯特金脫英決心堅定 稱蘇格蘭要為世界作貢獻丨視點

4月4日,英國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斯特金訪問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並發表演講。

 

 

斯特金在演講中表示,英國全然不顧2014年蘇格蘭公投所造成的分歧,也不顧蘇格蘭人民在2016年英國公投中的投票意願,堅持脫歐。這使得蘇格蘭違背內心意願,被迫離開歐盟。她還表示,英國脫歐將會以最具破壞性的方式對英國和歐洲產生不利影響。對此,她引用數字舉例稱,英國六分之一的大學教職工以及研究生來自英國以外的歐洲地區,如今脫歐勢必會對高等教育的發展造成不少困難。

 

 

此外,斯特金甚至表示英國脫歐將歐盟的一切努力置於危險邊緣,蘇格蘭面臨著違背民意留英和嚴守底線脫英的兩種選擇。而作為獨立派的斯特金也在現場堅定地選擇了後者。她認為,蘇格蘭的獨立將結合互相依賴和平等合作,這將是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的最好方式,同時蘇格蘭也能借此為世界作出更積極的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305

英央行警告在英金融機構:要為脫歐最壞情況做準備

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近日緊急致信設在英國的各金融機構,要求在7月14日前提交應對英國脫歐的應急計劃,並呼籲英國同歐盟之間達成相互認可彼此監管規則的全面金融服務協議。

英央行行長卡尼在當地時間4月7日的一場演講中指出,該計劃旨在令在英經營跨國業務的數百家銀行、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能夠應對脫歐導致的各種可能性,防止金融穩定受到威脅,未雨綢繆,為包括硬脫歐等有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做準備。

倫敦金融城政策和資源委員會主席包默凱(Mark Boleat)在回複第一財經記者的郵件中稱:“英政府應尋求與歐盟簽訂一份確保市場準入互惠,並盡可能接近我們現有安排的貿易協議。”

英央行行長卡尼

為最壞情況做準備

在上述信函中,英央行指出,英國政府已經明確表示要與歐盟建立全面的新的貿易關系,且還將在達成協議之後有一段用於過渡的“實施期”,但鑒於最後成果仍存在各種可能性,英央行希望各金融機構可以提早做準備。

卡尼則表示,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如果有所需要,所有公司都可以準備好隨時為全方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出應急計劃”。

目前,有不少公司在規劃上進展順利,但根據英央行的評估,“各機構之間做出的規劃的水平並不均衡,且在應對最糟狀況方面並沒有進行足夠測試。”

英央行在信函中透露了其認為“最糟結果”的三個情形:包括英國脫歐後未能同歐盟達成貿易協議,英歐沒有就“實施期”達成一致,或英歐未能就相互承認監管標準和金融監管合作等問題達成協議。

英央行強調,“對於那些依靠金融通行證在英國從事業務,或其在英國業務中包含了重要歐洲元素的企業,我們希望其提出涵蓋一系列潛在狀況的、有充分應急能力的計劃,其中也包括對於最不利潛在可能性的分析。”

“金融通行證”是許多金融機構落戶倫敦的重要原因。簡而言之,作為歐盟成員國一員,英國金融城中的金融機構所持有的“金融通行證”可令其在其他27個歐盟成員國的運營暢通無阻,然而,英國政府選擇硬脫歐,將令許多以倫敦為歐洲總部的金融機構失去這張“金融通行證”。

此前,英國獵頭公司Morgan McKinley曾發報告指出,根據其對金融業雇員的調查,超過30%的倫敦金融城員工認為其雇主可能在英國脫歐進程完成後撤出倫敦。另據英國市場研究公司Mlex的調查報告,有約13500家企業的業務都同“金融通行證”直接或間接相關,其中包括直接使用該通行證的金融機構和為其服務的第三產業。

目前,因擔心脫歐後在歐盟經營受限,許多在英的大型金融機構已經宣布將工作崗位從英國慢慢移出。

譬如,英國最大的保險社團勞合社宣布將在布魯塞爾建立一個全新子公司,高盛、匯豐等投行也開始將部分業務從倫敦轉向巴黎、法蘭克福等城市,JP摩根有可能轉移4000個左右的職位,匯豐銀行則宣布將1000個投行業務職位從倫敦轉移到巴黎。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工作遷出本身將打擊英國的稅收和經濟增長前景。有分析人士預測,英國脫歐可能令倫敦金融城最高損失23萬個工作崗位,轉出總計1.8萬億歐元資產。

包默凱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是否需要保留“金融通行證”這個問題上,英國政府想知道的是,如果英國脫歐意味著喪失5%的投行工作,也許可以接受,但如果意味著喪失30%的投行工作,這對稅收將產生什麽影響?

“金融和專業服務業是一個強大而可持續經濟的關鍵要素。”包默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年我們為英國經濟貢獻了1282億英鎊,在全國提供了超過220萬個就業崗位,2015年這一行業還為英國貢獻了714億英鎊的稅收。”

不要搞貿易保護主義

同時,歐洲其他金融中心開始覬覦倫敦向歐洲分流的業務和將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

法國央行名譽行長努瓦耶(Christian Noyer)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就指出,英國脫歐後很可能將失去其“金融通行證”和爭議已久的歐元清算中心,未來倫敦部分金融業務必須轉移到歐盟的其他金融中心。

而卡尼在演講中呼籲其他各國政客不要切斷倫敦同歐洲的來往,應該維持金融市場開放,在銀行業中不要搞貿易保護主義。

卡尼表示,目前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分岔路口,脫歐在金融服務方面的談判是各主要經濟體是否真心願意建立穩健的全球金融系統的“試金石”。

“其中一條‘高速路’通向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快的可持續增長和更好的風險管理。”卡尼表示,但另一條“低速路”則將導致信任與合作的缺失,中斷資本流動並削弱貿易與創新,這將“不利於所有人,並導致就業減少,增長放緩,國內風險增強”。

卡尼此前就警告,如果倫敦金融城地位被削弱,歐洲其他經濟體同樣會受損害,因為歐洲各國政府和企業一半以上股權和債務都是在英國的金融市場上籌集的。

對於英歐談判,包默凱則指出,英國政府恪守承諾在3月底前觸發了《里斯本條約》第50條規定,“英政府應尋求與歐盟簽訂一份確保市場準入互惠,並盡可能接近現有安排的貿易協議”。

“政府也必須在談判的早期階段就獲得一項過渡性交易,以便為英國和歐盟的企業與消費者提供保證。”他指出,這將保障跨境貿易在談判期結束後的連續性,並在批準新的合夥協議之前,為雙方提供一座橋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94

出行:沒有絕對的安全,但絕對要為安全去努力

由於乘坐滴滴順風車,一位21歲的空姐不幸遇害。5月10日晚,滴滴公司公布了滴滴順風車司機的個人信息。這則消息廣受關註的背後,更多的是網約車用戶及外界對出行安全的擔憂。

安全出行,應該是出行群體對任何一種交通方式的共同要求。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出行行業中,無論是哪一種交通方式,都無法向公眾保證絕對的安全。我們只能是盡量去為保證安全做出努力。

有絕對的安全嗎?

出行不可避免,而提供出行服務的交通方式“安全不絕對”,對於消費者來說,可以做的是“用腳投票”。

但由於“安全不絕對”,有些人就主張退回到原來的出租車時代,這種二選一的思維邏輯,也著實讓人不能理解。

換句話說,出租車就“絕對安全”嗎?僅就出租車行業特殊的行業性質,比如司機和乘客的隨機性,移動的封閉空間,就考驗著多重不確定因素。

可見,因噎廢食並不足取。

網約車這個新業態,客觀上是“互聯網+”在交通出行領域的生動體現。早先能夠成為共享出行領域的一股清風,在於切實解決了出行行業的諸多痛點。所以,擁躉眾多。

靠順風車做社交?

回到空姐不幸遇難這個具體案例,滴滴順風車背後的社交邏輯,頗讓人反思。

站在整個社會的角度,有著環保節能、減緩交通壓力等益處的順風車操作,因著共享經濟的特質,而受到部分出行者青睞。價格便宜以及順風車潛在的社交功能,都是消費者的考慮因素。

但問題是,司機與乘客社交的意願有多強?用戶粘性應該是靠出行服務,還是靠線下社交?

評價語是順風車的社交標誌之一,起到了甄別篩選的作用。但自作主張的平臺,卻忽略了乘客的選擇權。除了平臺默認的可供選擇的評價語外,順風車主還可以自行輸入評價語。且司乘雙方均無權拒絕或刪除評價,以及不對外公開。

由於車主具有搭載與否的主動權,乘客往往處於弱勢地位,若司機動機不純,或許早在接單之初,乘客安全就潛藏著風險。

就司乘雙方而言,到底有無必要通過社交來增加用戶粘性?再加上一些不確定因素,這場陌生人之間的線下社交,卻真實地挑戰著乘客一方的安全性。

正如一篇自媒體文章所提到的,“與其探討網約車的安全性,不如把這起事件看成是一起陌生人社交平臺所發生的意外”。

需共建安全出行體系

安全出行關系到所有人,安全出行體系也離不開社會共建。

對於滴滴平臺來說,無法回避的是順風車產品評價語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夜間安全保障機制的不合理。但人性之惡所導致的意外,也絕非法律、技術所能徹底杜絕,我們要去盡可能將其降到最低。

公眾更在乎的是,“治病於未病”,將相關危險消弭於萌芽狀態。

那麽,如何“治病於未病”呢?

首先,在風險社會中,掌握安全常識下的自我保護,可以說是每個出行者的必修課。其次,完善平臺夜間安全保障機制,脫敏保護司乘雙方大數據信息,以及尊重自主選擇權。還有,聯合保險公司可開發相應的意外險險種,為乘客提供出行途中的安全保障。這也許會增加出行成本,但這也正是網約車這個新業態的創新之所在。

此外,可以加強來自技術手段的加持,比如一鍵報警求助(但要與其信用綁定,報假警者要承擔責任);再比如聯合城管部門,借助攝像頭開發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的系統,確保車輛和司機的一致,並將結果及時告知乘客等。

即便如此,人們仍然要認識到,再怎麽先進的技術,所能起到的也僅是震懾作用,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再怎麽加強都不為過。

(作者系本報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03

核心技術上不能跟在別人後面跑!習近平要為科研人松綁

在高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是什麽感受?

今年3月,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雲洲智能”)突破了集群無人艇的群體智能技術,實現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水面無人艇“鯊群”協同演練,完成了56條無人艇群快速集結、隊形保持、動態任務分配、隊形自主變換、協同避障和群體自愈容錯控制等多項測試科目。

56條無人艇的集群自主演練,也打破了美國創下的13條無人艇的世界紀錄。

“我們經過8年的艱苦奮鬥和產品工程化,才讓‘瞭望者’無人艇成為了當今世界性能最領先的無人艇產品。”雲洲智能創始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張雲飛告訴第一財經。

2018年的央視春晚上,雲洲智能的無人船隊作為主角穿越港珠澳大橋。

“習主席說,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對這一點我感受很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北京大方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大方科技”)總裁周欣對第一財經記者感慨道,“關鍵核心技術如果我們自己不埋頭研發,攻克技術壁壘,就意味著在國際市場高價采購,也隨時面臨被封鎖和禁運的風險。”

5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搶占先機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的講話在科技工作者中引發強烈反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習主席講得高瞻遠矚,目標非常具體,對於我們兩院院士,壓力是很大的。在很多的高端技術層面,我們還是落後的、有缺陷的,雖然很多院士年齡都大了,但是都鬥誌昂揚,努力爭取做出更好的成績。”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科學的態度是“兩條腿走路”。很多領域不能靠“追跑”和“跟跑”去解決問題,例如我國的霧霾治理問題發生在21世紀,就很難借鑒上世紀50年代倫敦對霧霾的處理經驗。“得進行科技創新,成為並跑甚至領跑者。”

高福院士(左前)與英國專家Tim Brooks在非洲實驗室中進行指導工作。

關鍵核心技術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國內氣體檢測市場耕耘近十年的周欣,當初就是帶著關鍵核心技術回國創業的。他告訴第一財記者,大方科技所在的行業是分析儀器儀表領域,主要面向環保、電力、煤礦焦化等行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有些領域沒有國產品牌參與競爭時,進口儀器的價格都是天價,即使這樣,有些儀器和儀表還是無法買到。

“但是,當我們突破核心技術,推出自己品牌的產品,替代進口產品之後,進口產品的價格就會大幅度地降低。”周欣說。

十年前,國外的氣體分析儀非常貴,幾萬美元一臺,賣到中國就要幾十萬元人民幣,並且測量方式並不適合中國的工況環境,使用效果並不好。大方科技根據國內市場的實際使用工況,設計了技術路線,自主研發,克服了進口儀表的一些局限。

同時,由於是自主研發,售後更及時,即便在使用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大方科技的研發團隊也能及時改進方案,進行產品的更新和叠代。目前,大方科技自主研發的“脫硝氨逃逸在線監測系統”在性能上已經優於同類進口產品,實現替代。

周欣認為,要想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一方面需要堅持自主研發,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打破壟斷和壁壘。另一方面需要國家在關鍵設備和技術上,鼓勵國產化,特別有些“習慣采用進口設備”等觀念和習慣要徹底改變。

習近平在上述講話中指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勵保障、服務監管等長效機制,帶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蓬勃發展。要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徹底打通關卡,破解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的瓶頸。

這讓周欣覺得備受鼓舞,他表示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沒有市場的支持,國產品牌是沒有辦法發展的。技術上我們不怕和進口品牌直接競爭,但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機會。在招投標中常常遇到‘限定只采用進口品牌’,或針對國產品牌在付款方式和價格上額外加上很多苛刻的條件,這些情況理應改變,要給予國產品牌公平參與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國產品牌和科技研發的大力發展。”周欣說。

習近平還強調,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

他同時指出,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

“自主創新還要靠團隊。領軍人才要創建團隊,培養核心骨幹,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周欣告訴第一財經,他在北京創業,今年十分高興地看到北京市在人才引進政策上又出臺了很多新政策。在人才評價機制及京籍落戶等領域有很多創新和突破,其中對團隊中核心骨幹也有政策上的支持,“希望這些政策和機制能持續推進,有利於打造創新團隊”。

用“硬科技”引領產業革命

習近平指出,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力杠桿。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團結精神,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緊貼新時代社會民生現實需求和軍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打好主動仗。

作為“80後”,張雲飛研究的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無人船艇。經過10年的努力,他已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雲洲智能在2016年攻克了無人艇全自主航行技術、弱聯通條件下的協同控制技術,這僅比美軍晚了1年半的時間。

談起工程科技的複雜與艱辛,張雲飛深有感觸,他給第一財經記者舉了個例子:他們最新推出的3噸無人艇“瞭望者”,小小一條無人艇里面包含了100多種傳感器、200多塊芯片、30多萬行的代碼,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電子信息系統。

張雲飛同時表示,由於業務的特殊性、敏感性,公司在與金融和資本的對接中還是存在不少障礙。而且,最近這些年,中國工程科技的進步有些緩慢。

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條改革任務,目前已完成110多條改革任務。

習近平表示,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決心不能動搖、勇氣不能減弱。科技體制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張雲飛認為,當前,資本、需求等外部資源的提升速度,以及生產關系、市場渠道、模式創新等上下遊要素的變革速度,遠遠超過了核心科技創新和產業工程化的發展速度。

由於外部資源和上下遊要素的創新叠代主要取決於資源的再組織,因而可以十倍的速率提升,但工程科技創新叠代主要取決於工程技術人員科研能力的進步和時間精力的投入,包括人才培養的速度,是不可能倍速提升的,所以就造成了“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結合機制、創新型人才培養等領域的進展滯後於總體進展”的局面。

“對此我們只能沈下心來,對實業給予更多的資源和政策傾斜。空談誤國,PPT是造不出國之重器的;實幹興邦,只有過硬的‘硬科技’才能引領產業革命。”張雲飛說。

張雲飛說,“我們計劃最近發布展現無人艇集群智能技術的視頻,這是對習主席殷切希望的最好回應”。

雲洲智能推出的新一代軍民兩用海洋無人艇平臺。

為科研人松綁

一切科技的創新都來自於人,只有驅動了人才,才能驅動創新。習近平在兩院大會上的講話再次為科研人解除束縛。

“看到習總書記的講話,我感覺我們可以從材料和匯報中解脫出來了。以前每個季度匯報一次,我都忙得快崩潰了。”一位國家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表示。

但是,由於中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企業和科研單位多年來習慣於面向和依賴政府,加上條塊分割,使企業和科研單位相分離,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沒有形成有機整體。

雖然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已有十幾年,但目前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仍然相當嚴重,企業從整體上講,還沒有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大量的科研單位獨立於企業之外,同時科研人員被科研體制束縛。

為了激活因為受到體制束縛而活力不足的科研力量,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近年來國家層面圍繞企業技術創新、科研體系人才評價激勵、科研經費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等已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是,在創新體制的培育,尤其是核心技術的催化上,尚難立見成效。

“基礎研究是上升到應用研究的墊腳石。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會有成果出來,有的領域,比如流行病學,是沒有什麽專利可以賣的,拿到數據是為國家策略作支撐。基礎研究待遇低很常見,博士生一個月才7000元。”上述科研人員表示。

“新的改革政策很受歡迎,但是目前分配機制仍然沒變。科研人員的收入還是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績效工資。在科研成果轉化上,基本沒有分成,而且,由於擔心國有資產流失等原因也基本不賣專利或投資。”一位國有科研單位研究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政策出臺到落地,需要一個時間周期。現在的情況是,科技成果出來後沒有獎勵,發表論文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增加績效工資的額度,但是資金要自己掙,主要從橫向科研經費支出(即指承接企事業單位的科技協作等涉及技術服務的項目)。

“十多年以前,我的月工資2萬元多一點,幾乎是全所最高的。到現在,增加也不多。雖然相比大學里我們的工資高一些,但是人員流失也不少——換個單位掙年薪百萬也不難。當然,還是有不少人在為自己的理想繼續堅持。”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