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會計師 = 蘇武牧羊?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html

雖然蔽祖母向來說人生不在宿命而只在業力,但對於星相占卜也有研究,亦傳了一點皮毛與本老頭,也令本老頭有空時跟朋友玩玩以作消遣;

話說某朋友即將入職四大會計師行而為事業一簽,聽罷所得忍不住大笑:有比這還應景的麼?

話說解簽不是單單看什麼上上、中中、下下般簡單,基本還是要了解簽文上故事的來龍去脈再套用於當事人情況,而話說這位朋友求得的是...蘇武牧羊!

     *          *          *          *

對於精通中國歷史的香港學生而言蘇武牧羊的故事自是耳熟能詳,但也不妨略說:話說蘇武代表漢室出使匈奴時被拖入紛爭而被匈奴扣留,偏生匈奴王又相當敬重他老兄而想拉攏,但他老兄一身硬骨頭不肯變節,所以被發放到草原(以地理看似乎是沙漠吧?)牧羊,曰待其放牧的公羊生出小羊才能回家,於是他老兄便在漠北一住十九年;

這十九年有多艱苦便有多艱苦、對著羊比對著人還要多自不用說了,他老兄留在南方的家庭也是妻離子散,但步入晚年總算被漢室成功爭取回鄉,後來更將他在北地的兒子接來與他老兄團聚(讀到這總覺奇怪:戰俘之身在牧羊何來妻兒?),總算大團圓結局;


傳說蘇武牧羊處即今日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附近,入冬後除了冰雪只有冰雪,真佩服他老兄竟然能挺下去(維基圖片);

     *          *          *          *

- 將蘇武牧羊套用於即將入行的女會計師身上卻真是人生美妙得不得了!解簽是取其意而不是硬套的,蘇武牧羊十九年可絕不是說這朋友從事會計十九年,蘇武回國後已不再掌實職,也可理解為牧羊到退休:對問事業而求得此簽的可理解為會計將成其能付託終身的職業吧?若然實可喜可賀!

- 說蘇武在漠北對著羊多過對著人也不難發生於會計師身上,受上級(匈奴王/會計師行)重視而不用被人煩擾、享有“個人空間”的生活指日可待;

- 雖然生活艱苦,但蘇武晚年也還算是安穩,這豈又不是大多數會計師希望晚年至少有一碗飯而不惜付上所有青春的最終目的?能有安穩晚年也說明她最終目的也不渺茫;

- 比蘇武好得多的是雖然會計行業工作量、生活質素跟蘇武在大漠放羊實在差不了多少、工作時間應更勝一籌,但薪水一般應足以吃飽飯,至少不用如他老兄般連毛毯上的羊毛也照吃可也(而且香港更有綜援這安全網),這一點肯定比他老兄更幸福!

- 更有意思的是蘇武赴匈奴後留在漢地的家妻離子散、從匈奴回國後漢皇出面將他在北地的兒子接來團聚,可見她雖婚姻最後無疾而終但也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關係更是不少女會計師所願…

     *          *          *          *

絕非導人迷信,相對於問卜占卦還不如相信業力(通俗一點曰報應),但確有不少人以占卜求心安,相信這位朋友占得如此符合事業願景的簽,今晚絕對睡得非常安穩;

(順帶一提,假如世上果有報應,相信本老頭這些年來阻止多少人誤投會計行業已足保證絕不會落入下三道、福報應積下不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47

英國:害人終害己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12.html

上星期才說希臘出問題、對工作態度更“悠閒”的意大利肯定不會好得到那裡,誰知來得這麼快在文章出了一星期意大利國債利率便突破7%大關,在香港的朋友問曰為什麼本老頭消息這麼靈通?答曰跟本老頭預言香港會計業情況不同:前者是基於推斷,但對歐洲情況卻是顯然易見只要看看便知道,只是大多數香港朋友對國際時事太依賴美語傳媒,消息自然慢了一部而且難免狹窄了點甚至有點扭曲;

也有不少看本老頭文章的老讀者、包括老朋友
通宵幹探兄問曰香港不少人崇英,但為什麼本老頭總是好像對英國看法有點負面,細想一下可能也真是所處環境潛移默化:在帝國時身邊的人不是根本沒有聽說過倫敦是啥(以為世界東起緬因州、南至德薩斯、西圪夏威夷、北垂五大湖的帝國人多的是,在不少帝國人眼中無論倫敦以至北京都是“外星”的事、當聽到本老頭偶爾說幾句中文其表情便正正是像聽到火星文了…),便是衝口而出曰“Our Colony?”;歐洲則更尤甚,身在歐洲時好像沒有那個當地人將英國當成歐洲一部份(當然英國人自己也不大覺得),其眼中英國根本便是帝國第51州(這個英國倒非常想但求之不得,凱因斯也慨嘆“No such luck!”)

早前法國總統公開大叫英國首相收口,在
時事討論區上 有不少香港人大感驚訝甚至覺得侮辱:在他們眼中了不起的“強國”首腦竟被人家指著鼻子罵,不亦奇哉?但跟歐洲朋友聊起卻完全是另一味道,皆曰薩爾科齊始終 是外交家,若脫下外交辭令恐怕會說這裡是國家首腦會議,那有你這州長指手劃腳的地方?你們國家元首奧芭瑪也真是明明在場也不好好管管…明白了這心態後便不 難理解為什麼這英國首相住的酒店價位只有其他國家元首甚至完全是“外人”的中國國家主席一個零頭 – 外交禮遇是非常嚴謹有準則可從而絕不是偶然的;

     *          *          *          *

說到歐洲生活除德、奧等強國外,本老頭甚至曾在兩頭“歐豬”生活過一小段日子,初初也受到一點美語傳媒影響(這有點難免)、 更因第一次見識的歐豬是有“歐洲第一懶人國”美譽的意大利,難免有點先入為主以為各豬的人民也不會勤勞得去那裡…誰知道到愛爾蘭遊玩時所見大不其然!當然 跟香港人那捨生忘死的工作精神相比是遠遠不及,但愛爾蘭人在歐洲中絕對跟懶字沾不上邊,與意大利人相比更是完全兩回事!立即非常奇怪還算勤勞的愛爾蘭人為 什麼也弄得跟意大利一般狼狽;

愛爾蘭人有非常深厚悠長的憎恨英國人傳統:若貴閣下在愛爾蘭稱對方為英國佬,恐怕跟曾打抗戰的老人家問其是不是日本人後果完全一樣,分別是今日中國不少人哈日、但愛爾蘭人絕不哈英而已,若不相信的朋友有機會到愛爾蘭遊玩大可做做實驗,只是本老頭對一切後果恕不負責...

扯遠了,大感疑惑的本老頭忍不住問愛爾蘭朋友為什麼搞得如斯田地,卻完全挑起了愛爾蘭朋友的痛處,先是大罵一輪英國佬如何混蛋,正當奇怪雖然愛爾蘭人討厭英國是早知道的事,但跟眼前問題有啥關係?誰知罵完後話題一轉原來愛爾蘭經濟問題的確是被英國人拖累;

話說愛爾蘭問題絕對跟懶無關(但意大利的卻是完全相關),而是由香港人非常熟悉的樓市泡沫造成,而始作俑者卻是一令愛爾蘭人牙癢癢的英國產物:英愛銀行(Anglo-Irish Bank);這英愛銀行當年為搶生意率先推出十成樓宇按揭,致令其他愛爾蘭銀行為保持市場佔有率不得不跟隨,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高槓桿的禍害香港人更是熟悉:首先自是風險奇高,在十成借貸下只要樓價稍跌便可能立即陷入負資產深淵,而且更大問題是不用付首期下財政能力不高的人也可投入房地產市場令需求大增扯高樓價(偏生這類朋友承受力最差,只要樓價一跌首先被破產官找上門來的便是他們) – 這跟帝國的次按問題完全一模一樣,只是令愛爾蘭人氣結的是帝國人是自己搞出來的問題,但愛爾蘭的卻是英國人率先“做壞規距”逼使其他愛爾蘭銀行跟從;

更令愛爾蘭人吐血的是這英愛銀行雖然野心十足不顧後果但底子卻非常薄兼不負責任,若說十成按揭引起泡沫還有一點點抵賴餘地說太牽強的話,在樓市倒下後英愛銀行成了第一個破產需愛爾蘭政府拯救而為國家赤字大有貢獻的功勞絕對算得到它頭上(這點非常符合安格魯撒克遜人的習性,帝國人這種欠債大不了破產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態中國人可非常難模仿)

     *          *          *          *

可不是又拿已發生的往事故意令幹探兄等賭波必買英格蘭的英國鐵粉不快,相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已迫在眉睫!

安格魯.撒克遜人這種好聽是進取十足、難聽點便是不負責任盲目進取的脾性既可害愛爾蘭不淺,自亦會害人終害己:試看英國的房地產價格絕對比愛爾蘭當年“被整”的更恐怖!


倫敦、英國及蘇格蘭樓價圖
(Money Week圖片)

如所有泡沫一樣,在泡沫爆破前時人總會找千百藉口來麻醉自己曰這是史無前例、有一系列的原因令這泡沫跟以前不一樣不會爆破,英國樓市亦不例外,諸多理由如什麼倫敦樓房是最穩固的資金避難所(跟帝國人尤其灣區居民說這句簡定會將他們笑翻,雖然跟徐小鳳唱的一樣「儘管這是苦笑…」)、又或倫敦舉行奧運在即所以樓價不會跌(奧運關居住樓房啥事?為令以“活力十足”而聞名的英格蘭球迷輸波或是輸什麼後拆了你的房子?而且就算果如其說,活動過後便走著瞧!)

假如倫敦樓市真是跟以往所有泡沫不一樣倒沒什麼大不了,便若然這又是太陽底下的另一舊事可比別的泡沫、至少是其他地方的樓市泡沫更大鑊得多!

說英國人不知是過份的天真樂觀還是不理後果可不是冤枉,香港最多是九成按揭(假如沒用旁門左道手法額外獲貸款)滋味如何不用多說,愛爾蘭被英國人坑了一道的十成按揭至今仍叫苦連天,但以勇往直前有前無後打死罷就有著數搶了才算的英國人卻是更狠:竟有香港人從無聽過的125%貸款(125% Mortgage)

顧 名思義125%貸款者,買家不但不用付首期更可額外多借樓價四份一也!銀行有如此多的生意、市民能輕易獲得貸款一時自然高興,但不用多說若萬一泡沫爆破後 果可是玩大發了!雖然近一兩年各國尤其其宗主美帝國出問題後英國人也開始收斂,但不計以往借下的,就是香港/愛爾蘭難以承受的十成按揭在英國人眼中還算是 “保守”,當英國樓市有什麼風吹草動肯定是樂子大了...

     *          *          *          *

英國近來嘲笑歐羅區領導人頭大如斗,不過將來英國必定 – 不是萬一,泡沫終須爆破可是十拿十穩的事,到英國人將來享受負資產時肯定比今日其嘲笑的歐豬更好玩!

歐羅的組成除為減低交易費用外,另一功能在今日已完全發揮:令成員國間有對沖作用。萬一部份成員國出問題時強國雖然苦在心裡但不能不救,這也不能說單是德、法太夠義氣(雖然近來愈來愈想縮沙,但要拋棄朋友脫身可不是一時的事),畢竟強國將來難保也有須求助的時候,但歐羅將他們綁在一起正是有互相救濟的功能 – 雖然也是被逼的;

當英國將來出問題時,不知歐羅國家可會跟今日一樣這般夠義氣拯救英鎊?

     *          *          *          *

還多說一句:
中國人的儲蓄習性可是非常可取才不要聽信經濟學家尤其帝國出品的消費主義至上害人理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69

盡聚蛋蛋於一籃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html

可能是讀得書少吧,向來被指本老頭常煮鶴焚琴大煞風景可真是沒有說錯,跟一極有才情的文藝青年到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罷其《開科取士》展覽後,雖然眼前是一非常脫俗的文人雅士,但本老頭腦海卻是俗不可耐,所想兩點都是世俗得很;



     *          *          *          *

說科舉窒息人思想是廣泛說法但有點籠統,較實在的是金庸在其《袁崇煥評傳》所言:考試所考的根本與現實本領無關,以寫八股作挑選帶兵將領,遇上袁崇敞這既會寫八股又會帶兵的只是巧合,但更多的卻是會寫八股卻不會帶兵(或治理民生、掌管國事);

但現實中偏有人喜歡拿著這種巧合而極少數例子來概括全貌,只因袁崇煥會帶兵便合理化八股取士而加以保留幾百年、又或拿著幾個富貴了的會計師說會計行業待遇不差,可惜袁崇煥這種會帶兵的八股高手史上只有幾個、在中環放眼富貴而還能扎扎跳的會計師也不比袁崇煥多得了多少;



     *          *          *          *


另一個也是非常掃興的現實問題;

在香港俗語說到雖然機會不是零但非常渺茫的事,例如說能富貴更能身體健康的會計師會說“跟中六合彩頭獎一樣難”,問題在“中六合彩頭獎”有多難?

現今六合彩每星期搞珠三次,若假設每期均有一人得中頭獎(現實中有沒人中獎、也有多票同中,雖不見有相關統計但印象中應是後者居多,當假設每期一人也與事實應相去不遠,而且也不大影響結論),一年大約150位頭獎得主相對於香港七百多萬人口的確算頗不容易;

但相對於考上進士,中六合彩頭獎也還不算太難:一般會試三年一次(不計額外的“恩科”),進士數目不定但以展覽中的「金榜提名」上兩榜共153人為例,平 均每年才大約有五十多位進士產生,考慮到自有科舉以來的隋朝四千多萬到晚清的四億,單就概率而言即使加上恩科也可見中進士比中六合彩頭獎、又或成為富貴又 健康的會計師還要難!

當然不是說成功機會渺茫便是浪費,但問題在於當士子將全副精力投入寫文章並進行“成功”概率這麼低、不“成功”者生產力卻非常有限便對國家大有影響;上文 提到金庸指出會寫文章跟辦事能力沒什麼關係的問題還姑且不論,士子若不能獲至少舉人功名的(可佔了士子比例中的絕大部份!),單持秀才甚至老童生(考得一 頭白髮卻連秀才也考不上)的大多只能教教私墊而完全沒有謀生能力,而古時讀書人大多不會放下身段從事體力勞動更少有沾手工商(中國傳統所謂士農工商,商人 再富社會地位也是低下,與今日香港剛好相反),白點說這一大群人口可說是完全沒有生產力而被浪費掉了,對個人以至國家都是莫大損失!



     *          *          *          *


當然最可悲的還是展覽的最後一幕:說到光緒末年廢除科舉對於國家而言的確是有正面作用,但對於投入半生精力的士子跟被裁掉的會計師一樣在沒有任何其他謀生能力下簡直是大災難;


展館中的末代狀元劉春霖書法,跟同行的文藝青年說笑曰他老兄真是廣州話中的“搭沉船”,他老兄一上船科舉這條大船便立即沉了! XD



     *          *          *          *


莫以為這是遙不可及的故事,雖然會有點修正但歷史往往是非常奇怪地不斷重覆的,近來香港所謂金融獨大又成了話題,以往也提過在初中時教科書上也提到第三產 業雖然最重要,但第一、第二產業不重要卻是非常必要:莫說第三產業大多建基於第一、第二產業而來,而且人口中的確有不少人根本不能亦不適合從事第三產業尤 其單單局限於金融業,某哈佛精英曰金融業能養起一千萬人云云根本是放屁;

但出身於富豪群立的芝加哥大學、不大吃人間煙火的陳家強老兄卻推波助瀾,提出一似是而非的狡辯曰金融業不但有金融從業員職位,有不少非技術性者如文員等都能依附金融業而生;

這說法驟聽的確不無道理,但再細想下若香港金融業出了問題,這班依附金融業的非金融職位可還如何生存?當然芝加哥大學大學盛產、也是陳家強局長常見的富豪 高官社會賢達可能的確沒什麼影響,試看金融問題出現後吃虧的是富豪還是平民便見端倪,但這班“金融企業文員”在金融業出問題時如何生存便是大問題;

陳家強局長雖當年在芝加哥生活,但相信對匹茲堡的鋼鐵、汽車業不會不熟悉,想當年他老兄還在帝國時匹茲堡人可會想像到帝國鋼鐵、重工業會出問題?若香港的金融業也遇上什麼低潮,完全沒有其他板斧的經濟結構會有什麼後果?

特區政府近年努力消農田、收豬(農)牌、趕絕小販雖然顯得豪氣干雲但卻是危險得很!




     *          *          *          *




看歷史展覽卻扯到了不知那裡去,可想而知跟本老頭來往可真是悶得很!

商界有一說法:只要做過一日會計便再沒資格自稱好人,貞節牌坊此世是想也不必再想;究竟會計是不是沒有一個好人還存討論餘地,尤其是否一日便立即見效更是甩仁見智,但若說刨了埋葬幾萬會計師的公墓也找不到一根雅骨卻恐怕離事實不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56

三大壟斷:電訊、電視、會計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hk/2012/06/blog-post.html
語言是容易令人誤會的,不少會計界的朋友(甚至一位曾在會計師公會任職的多年老朋友)都誤解本老頭刻意阻止他人入行、“唱衰”會計;先說前者,本老頭何曾不分就裡勸阻他人投身會計?只是說會計生涯並不是人人適合,若是“非這類人”單單垂涎作為會計師的光榮,當親身嘗試後發覺根本與自己性格、專長格格不入時便是苦了自己,會計界名筆苦瓜老人早前寫了一篇大作《若想轉行做會計,諗清諗楚至好制 》便是說明此現象的一例,但本老頭還是認為太累贅了…還是用這方法簡單一點:在有意投身會計前請找一位擅鐵沙掌的外門高手在閣下心口拍上三掌,若仍不吐血閣下可符合了從事會計師的最基本條件(會計四大行的人事部見此文可能會激憤不已!若四大行都用這簡單有效而非常切實遴選合適人材的方法,他們大有可能丟掉飯碗!);


至於所謂唱衰會計行業可真是更冤哉枉也!查看會計師公會2012年1月數字,香港註冊會計師才只有33,459人,就算加上如本老頭這種只持外國會計師資格而沒有/不能加入香港會計師公會者恐怕才不過5、6萬(當然,在現今功能組別標準下,本老頭這種只“崇洋媚外”的、又或什麼專業資格也沒有的會計從業員根本沒資格對會計界議員投下一票,究竟在功能組別設計者眼中我們是不是“人”實存疑問),再看統計處數字同期香港勞工人口約377萬3千7百人,可見香港註冊會計師才不過勞動人口1%、就算加上如本老頭這種在功能組別設計者眼中不知道是不是“人”的恐怕也沒有2% - 換句話說,閣下放眼所見大約50個工作中的人士才只有一個會計師!

為打破本老頭所謂“唱衰”會計界的謠言在此當天發誓:本老頭衷心希望會計師人數澎湃增加,就是註冊會計師人數破十萬、每年增長兩三萬也不會皺一皺眉頭,若是皺一皺眉頭吾友WJIMMY小弟弟不保!


     *          *          *          *


為什麼本老頭希望會計師人數鼓足幹勁力爭上游?這可是從本老頭愛看的壟斷問題說起,在入正題前先說一宗新聞:無線電視集團總經理李寶安在反對政府增加免費電視牌照時曰電視廣告營業額在過去十多年並沒增長,若增加和尚可不夠水吃云云…

《電視廣播質疑政府發新牌照》

若熟悉經濟學的朋友都知道這完全不合邏輯:在寡頭壟斷下不是如李先生所言不能增加營業額,而是刻意增加營業額可會引致公司邊際回報(Marginal Return)不升反降,為利益最大化這可是業界刻意不增加!


     *          *          *          *


壟斷是一非常煩的課題,或先以最簡單的需求定律解釋另一已發生例子,看看若增加牌照會否對整個業界不利、還是只對現有兩電視台(可能)不利;

如本老頭般一把年紀的應記得十多年前在只有香港電訊提供長途電話(IDD)時費用實在貴得嚇人,記得90年代末致電在英國的朋友時可是每分鐘14大元左 右!在引入大量競爭者後供應增加費用大降,現今每分鐘一毫甚至更低的可多的是,香港電訊可能(注意,只是可能,詳見下文)因而受損了,但整個電訊業可是如 何?

在進入分析前先說明一點:顧客對於IDD的需求彈性可是非常高的,以文字說明即若費用增加,需求量可會大幅減少,十多年前在致電外國時往往會在腦海先想要 說什麼甚至寫下筆記,甫一接通便將話如倒水般倒出然後盡快掛線;相反當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可會大幅增加,現在跟外國朋友在電話聊上半天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即 圖(一)中的需求線“D”(Demand),當價格(P, Price)稍稍下降時需求量(Q, Quantity)便會大幅上升;


圖一;

當引入競爭增加供應對整個電訊業後果會如何?在圖(一)中供應增加令需求線從S1(Supply)右移至S2,價格下降了、成交量(IDD談話時間)增加了,這可是跟現實非常吻合;

價格是下降了,但業界可有受損?在需求彈性高情況下因價格下降損失的(橙色部份)遠遠少於從談話時間增加所得的獲益(綠色部份),用通俗一點說的便是薄利多銷,今日眾多電訊商的總收入因IDD需求量大幅增加而遠比當日收得非常貴的香港電訊高得多,即業界的總收入因此而增加!

至於香港電訊本身是獲益還是受損?這可是要看它自己的本事了:整體市場是大了,但單一公司是否能保持高市場佔有率可是要看自己的本事,逼使公司增加吸引力而促進競爭正是反對壟斷者所持最重要理由之一:若IDD仍是由香港電訊壟斷它可沒有動機改善服務以爭取市場佔有率吧?

當然這是從營業總收入看,公司是否獲利也要看看其成本幾何,這也是看貴公司的本事了!


     *          *          *          *


至於免費電視又如何?關鍵也是先問宣傳公司對廣告的需求彈性高低,若是彈性低者即無論收多貴公司的廣告宣傳量也是一樣多完全減不得,在現實中廣告宣傳固然 重要但若說用量完全減不得可大大不見得,反而如IDD一樣若有便宜宣傳渠道便會大大增加加廣量吧 – 亦即如IDD一樣廣告宣傳也是屬需求彈性高的玩意;

在只有兩免費電影台時兩台自毫無動機減價以刺激需求量大增,這才是李先生所言過去十多年餅沒有大了的主因!相反在引入競爭下價格不得不減、業界整體收入增加可是肯定的事,只是無線電視可要因而面對爭取佔有率、控制成本的難題,恐怕這才是李先生奮力反對的真正原因;

過去十多年IDD市場如何香港大多數市民心裡有數,對於李先生的言論如何相信大家亦不難明白;


     *          *          *          *


扯了這麼久終於回到會計行業,與IDD、廣告宣傳不同,會計可是迎乎絕對沒有彈性的:除非是被虐待狂喜歡享受被會計師狠狠地折磨,否則也沒什麼人會因為會 計師事務所大減價而多聘請會計師為閣下添煩添亂、阻礙生產吧?若套用需求定律即對會計師的需求是沒有彈性,無論價值如何需求量也如是如圖(二);


圖二;

(當然現實中有一點點妥協餘地,例如若聘用會計師真是太貴時大可以開除了公司內的全職會計師、改用坊間不少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每月三兩百元帳目服務。)

當時本老頭可還未入行,只能根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版友所言(但即使有一點偏差也不會影響結論):據70年代出身的討論區老版友CB老伯所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間香港會計師才不過三兩千人、會計師事務所數目也未及現今一半;

在這舊時代只要成為會計師大富大貴可是必然的:單是接一宗俗稱“IP”(Investment Property,即為減低印花稅、物業稅而開設,以公司而非個人持有物業用以收租)的所花功夫才不過大半日,但八九十年代單是審計費用便往往高達上萬元!一所小型會計師事務所雖可能只有十人八人但人人“日進萬金”,其富可想而知!

然而今日可是大不相同:在會計師人數達十倍、會計師事務所也多了一倍以上(也是S1右移至S2),雖然對會計師的需求不變,但在會計師供應人數大幅上升 時,價格自不免下降,即俗語競爭大了,以至今日莫說是單單審計費用,這種“IP”公司連入帳、報稅加公司秘書服務收費三兩千元的會計師事務所坊間多的是, 若是一人持十數間的大量“購買”往往更可爭取點折扣 -從現今三兩千元也可大賺得賺可想而知當年動輒收上萬元暴利何等可怕!

(然而也有所謂訊息不完全:至今仍偶然聽到有人每年為“IP”付近萬大元!每每聽到時本老頭都會冷冷地丟下一句:“你嫌錢多?找幾間格價也不會?”,語會雖冷但用心卻善也!)


     *          *          *          *


細心的讀者會曰這跟IDD、免費電視不同,業界總收入會因價值下降而減少了呀(橙色部份) (嚴格說法是需求量增加不足以抵消價格下降,尤其在對減價後的會計師需求量增加幾乎是零)!這表面看來不是好事,但若再細想會計的行業性質卻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首先最重要的是會計本身是一沒有生產能力、沒有建樹、更不會減少其他成本的交易費用(注意交易費用不一定會引起負收入:若這種交易費用能令另一種交易費用大幅下降可是“好事”,例如買賣樓宇時雖要付出經紀費用,但這費用往往比自己找合適買家的成本低…當然會計這種交易費用不屬此類,付了便是付了什麼好處也沒有更會被會計師煩得你頭痛!),能令社會百業於這浪費成本得以減少本身便是高效率!

再而這也不見得對會計師生態有什麼大損失:以前CB老伯年代只有兩三千會計師時,幾乎所有會計師都是飽食終日肚滿腸肥,套用某富豪所言簡直個個富得“連襪 都著唔落”;現今生意“分薄”了,成為會計師雖不再是大富大貴的保證,但這種富貴會計師也還佔了業界三兩成,剩下的七八成也至少能賺取晚晚吃大家樂的中產 生活:這可不單是平均主義、社會主義,單從勞力政策而言能養活多了以萬計人口難道不是好事?


     *          *          *          *


看畢本文後大家應都會相信本老頭是衷心希望香港會計師人數多得投鞭斷流、一個會計師丟一件垃圾都足以阻斷維多利亞港!

(當然只是比喻而已,可不要真的隨處丟垃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89

關於《公司(修訂)條例》草案第 399條修訂公開信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hk/2012/06/399.html
公司(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委員、各位立法會議員及各位市民:


欣聞在公司(修訂)條例草案中,於核數師責任 (Clause 399 of the Companies Bill, Offences relating to contents of auditor's report) 上作出公平而必須的修正,而且更應明文確定核數師對於投資者的疏忽(Negligence)與魯莽(Reckless)責任,若有關修正通過必會對香港商業環境造成正面影響,進一步維護金融活動各參與者間權利和義務上的公平性;

疏忽或魯莽

在普通法下,作為理應維護金融資訊可靠性中重要的一環,核數師每年都從公司營運所得、亦可說是由股東口袋裡賺取豐厚而穩定的收入,然而令社會人士尤其小股東頹喪的是,形象上彷彿是公平維護者的核數師在疏忽或魯莽所負的責任實質非常有限;

這還是應歸咎於Lord DenningCandler v Crane, Christmas & Co一案中對核數師過份仁慈:因顧慮到可能令核數師承擔所謂過大的責任而不用為「他們(核數師)不知道會依賴其核數報告者」而負責,後者竟包括了小股東等最應受保護人士!

Lord Denning的決定若從核數師一方看可能會覺得欣慰,但從社會整體而言則有欠公平:或許Lord Denning是低估了核數報告對投資決定的重要性,然而對於提倡「先了解、再投資」多年的政府而言,當應知道經 核數師審核的財務報告可說是小投資者了解投資目標的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亦難怪香港交易所耗費大量資源為投資者設立方便的《披露易》,經核數師 審核的財務報告對投資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核數師在發表報告意見時固然如Lord Denning所言不知道那一個人會依賴其意見而作出投資決定,然而無論具體人名是誰,依賴核數報告作出決定的「投資者」是一必然存在的群體,其理有由我們不會知道何時何地有那一位路人在路上行走,但作為司機都應照顧所有使用同一路面行人安全的責任一樣 即使當駕車時如Lord Denning口中的投資者一樣不會知道路人是張三李四,故要核數師為這一群體而負責並非如Lord Denning當年所想過於廣泛;

既然司機要為其疏忽或魯莽行為詞成的損失而負責,作為股東心目中維護財務資訊可靠性的核數師豈能自甘後人?

權利與責任

雖然核數師的酬金不是由這班不知名的小股東親手交到核數師手上,然而說到底核數師酬金也是由公司營運所得撥出,亦即是便股東們的收入間接轉到核數師手上;

社會的公義當重視權利與義務平衡,核數師享有每年在股東身上賺取豐厚而穩定的收入,但竟對因付出核數師酬金而在股息以至股價上受損的股東不用負責是否太不公平?而小股東正是所得資訊最少、只能依賴核數師報告以及零碎的公佈而投下血汗錢,卻是最應受保護而不獲保護的一群!

既 然股東是必然存在的群體,以真金白銀買入股票才算是股東,將股東定為所謂核數師不知道會依賴其核數報告者在現今社會實已不合時宜,從公平角度核數師固應為 其疏忽或魯莽而向其金主負責,在政府提倡「先了解、後投資」為投資金科玉律下,加強核數師不會因疏忽或魯莽而發放錯誤資訊誤導群眾也是必須措施,否則這政 府宣傳多年的原則關鍵資料原來不是太可靠豈非只是空文?懇請對此重要的維護市場資訊原則作出額外規定;

故意的誤導

在今次公司(修訂)條例草案 399條中最值得支持的自是對於核數師故意(Knowingly)誤導加諸刑事責任,可說是為全球金融規則作出典範,配得上爭取香港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決心!

試看近代最大商業醜聞安隆(Enron)事件後美國雖通過沙崩咬脷法(Sarbanes-Oxley Act),雖然引入第404條令公司管理層為財務報告簽署並負上責任,但對於事件中處極重要角色的核數師只是單單加強其權力,希望其更有效調查公司實況,然而對於作為重要幫凶的角色竟無增加應有責任實是一大失策,今次公司(修訂)條例草案實是此範疇的先行者!對此只有絕對的支持!

邁向更公平

雖 然今次明確增加核數師對故意行為的責任、又或果明定疏忽或魯莽對投資者的責任必會引起核數師為保障自己利益而以諸多藉口奮力反抗,然而上文想已清楚解釋過 往核數師只是在吃權利受盡保障、責任卻不成比例地輕的「大茶飯」,今日的修訂以至建議都是扭轉過去對核數師的過份偏愛而已,希望社會各界能堅定信念莫因核 數師的阻撓而卻步;

部份核數師聲言其也有能力不及、不應為其疏忽或魯莽導致的損失負責更是駭人聽聞!若核數師是如其口中的無能、又或明明有能卻不盡責完成其檢核的責任,那為何值得每年獲取這保證利潤?

想在公平社會裡群體眾多,核數師只是其中一員而非必須受盡關愛的異常個體,雖然略減其吃了多年的輕鬆「大茶飯」、令核數師在賺取收入時負上相應責任會有點難受,但對於其餘群體才是更公平,而這公平的環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次公司(修訂)條例草案的修正實在是邁向正確方向的第一步,亦希望將來能繼續步步向前!

後記

討論區以至Facebook上與眾會計界同業作友好討論,亦有不少啟發、補充;

(1) 對於建議中的資源分配問題,最易以經濟學上的最優狀態作分析;

經濟學上最常用兩最優概念為柏利圖最優(Pareto Efficiency)及加多.卡死最優(Kaldor–Hicks Efficiency),前者是指當不能令其他人不受損害才能令社會上一位仁兄獲益、後者說令其他人受損沒所謂,只要這損失不及得益者獲利大便行;

然而在現實中如柏利圖最優般理想的情況不多, 較常見的還是加多.卡死最優:在衡量同樣資源落在不同集團上何者得益最大、使用得最有效率,上文的建議說白了便是將利益從已過份富態的會計師手上流出,以營造更可靠投資環境而令社會各界得益,於所謂加多.卡死最優是沒有疑問的;

然而在法治社會單單是加 多.卡死最優並不是從過份富裕的一群手上轉移資源的藉口,還要看看是否合情合理,否則便是極端主義了!當然,是次建議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在權利與責任一節 已詳列核數師在享有豐厚收入保證下對於其真正金主(股東)的疏忽或魯莽責任少得太不成比例,若股東因害怕錯信核數報告而影響投資最終不但損害金融市場亦會 影響各生產環節獲得資金,可說是損害大矣!

將核數師由獲益大責任輕拉回權利與責任平衡線上絕非不合理,而能令社會上其他集團獲益、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可說是加多.卡死最優的最佳實踐例子;

(2) 有不少會計界朋友有點過敏:當見到有建議核數師須從以往安逸地袋袋平安、轉而須為其工作過失負上相應責任尤其刑責時不少都會有點過敏反應,但細看政府建議似乎這班會計界朋友有點過敏;

須知法律責任有民事與刑事之分, 相對而言前者舉證較容易、後者遠為艱難,若說是故意誤導須負刑責就是再保護自己利益的核數師也不好意思說不合理,但對於疏忽或魯莽可能引起刑責上將兩者劃上等號卻是有點過敏;
 

民事或刑事上的舉證差異最經典例子莫如帝國著名的果汁先生殺妻案,有興趣的朋友請參閱舊文《法律通識題材俯拾皆是(七) - 民事與刑事 》;而在核數師角色上須向作為金主的股東負上民事責任早已詳盡分析,而新加上的刑責卻如果汁先生他殺(Homocide)一樣須屬可控刑事責任,但在控方不能盡數舉證所有疑點(Proof beyong All Reasonable Doubt,即俗語所謂疑點利益歸於被告)下亦不能構成刑責,政府的建議只是將以往的最高責任限制移去以令核數師須為離譜的魯莽行為負責;

核數師向來 都只是要求提供Reasonable Assurance而非Absolute Assurance,所針對的只是核數師偏離Reasonable Assurance多少而設定罰則上限,將魯莽可能負上刑責說是犯點錯便須洗屁屁唱《友誼之光》未免見風就當是雨得太誇張;

(3)  具體而言可有4種情況:

(1) 會計師做足功夫 - 不出事自然平安大吉
(2)
會計師做足功夫 - 出事都不算負刑責 (大多數會計師的的錯誤疑慮)
(3) 會計師工作有遺漏 - 不出事算你大命
(4)
會計師工作有遺漏 - 出了事便是活該! (亦是今次立法重點)

 在專業問題一般所用的所謂客觀測試(Objective Test)是在一典型同業(今次是Reasonable Accountant)眼中有關行為是否合理?若然則屬於情況(1)、(2),無論是否有問題都不致負上刑責,若一般同業認為這是粗疏了便屬(3)、(4)的怨不得人範疇;


試舉一例:有云audit sampling中當只抽年中某幾日便算了事自然不妥:因為Reasonable Accountant會認為抽樣應隨機、有代表性,而且問題最大往往在年底,若單單抽查某一沒代表性時段便是有問題;

進而,如果抽查的樣本發現了問題,Reasonable Accountant會認為應增加取樣(Expand Sample Size)及/或向客戶查詢問題,如果發覺有問題而不擴大調查面亦不跟進也是不合理;

萬一出了問題,如果核數稍能提供其的確做了合理的抽查,即使不幸有問題的樣本正正是其查核以外範圍亦難以構成刑責(情況2)

然而如果該核數師沒有進行一般同業認為合理的工作,當有問題時豈能再推卸?對此類行內稱為放飛機的可怪不了人吧(情況4)



(4) 在討論中遇上最令人失望的時刻莫如論者不是以事論事,而是以攻擊對方出身為主,當對方不是會計出身時便罵曰既然不是行內人懂什麼,對於本老頭這種曾從事會計的罵得可更嚴重:罵不肯單方面維護會計師權益的本老頭背叛自己出身!


根據這「兩大邏輯」,簡單而言是只要作出對會計師立場不利的建議(雖然對整體社會有利亦更公平),無論理據為何也是你錯!

更推而廣之往後無論辯論、議會還是法庭運作都簡單得多:不用收集理據加以分析,只要雙方拿出履歷比對便能得出較精英一方獲勝,這不用相爭的社會實在是非常河蟹、幸甚幸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67

商標經濟談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20.html
原本想寫一關於香港的稅務問題,但在控制台突然看到今次是第500篇,雖然什麼週年什麼第幾次的其實沒什麼意義,但將這聯繫到會計話題未免有點噁心,加上風聞會計界兩大泰斗WJIMMY苦瓜大人有意合著《會計 + 稅務 + 經濟 + 法律 + 金融500問》,下次談完這稅務問題後還是少以會計話題為妙,以免被誤會以為本老頭不自量力想跟他兩老搶生意…


故今次先聊聊知識產權與經濟學生的一點關係。近來強國發生兩宗矚目的知識產權官司(皆“只”是商標), 其中一宗關於生果IPad的可完全沒什麼好說,本老頭向來對事不對人向來是微軟死硬派根本不用生果產品,但單從旁觀者而言看完全同意連部份國內人也曰這完 全是敲詐:當生果從對方集團總公司買下iPad全球使用權時,竟可推說強國iPad商標在子公司手上而沒有隨“全球”使用權售出!

當然不同地區商標由不同子公司持有是普遍現象,具體如何應查看有關銷售文件,但在公眾看不到情況下相信是賣方搞鬼更合常理:作為全球最大市場、亦是生果主 要視線而不是向來被遺棄的若然真不包括強國,生果負責購買商標的律師幾乎不可能不發覺,而且會計師都是一錢如命而凶狠陰騖,若生果律師有如此大的疏忽令生 果會計師在花紅股權上蒙受損失,恐怕在生果公司告其律師失職前早已被自家會計師問吊!近來可沒聽說硅谷有什麼恐怖命案,看來生果律師可沒什麼重大失職…

所以還是多討論另一比較有趣、尤其讀經濟學的朋友多會涉獵的王老吉涼茶問題;


     *          *          *          *


關於事情的來龍去脈此文說得非常清楚:

《五個王老吉:誰主浮沉?》

簡單而言廣藥是大量商標的持有人,在五六十年代強國邁向社會主義時將大量私有商標包括王老吉、潘高壽等“公有化”, 1995年時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故將王老吉商標租予佳多寶經營,結果大出意料佳多寶憑優秀的宣傳銷售手腕將原只有南方市場的涼茶推至全國,銷售額更是幾何 級攀升!

當眼見佳多寶的厲害戰績,廣藥可非常羨慕妒意恨,想佳多寶能、自己也能吧,所以著力將商標收回並自家發展才能將利潤全部歸己,然而既可能是為以往投入的心血、也為將來的利益,更有明明王老吉原來只是一小業務但能推至全國完全是自己功勞,佳多寶自然不願放棄經營王老吉;

雖然本老頭與不少人一樣情感上都是偏向在過去十年將王老吉招牌搞得有聲有色的佳多寶、對表現只能稱得上差勁的廣藥不表同情,但單以法理上的確王老吉是廣藥所持有,雖然佳多寶將這商標弄得聲價百倍,但作為租用者總不會得到業權;

(本老頭就是太不受個人情感影響,雖然身邊會計師朋友多的是,但面對公義、社會利益也只能支持打破核數師特權,也因而得罪了不少會計師朋友,奈何!)

在知識產權法上這真是清楚得很,與生果問題相反單從法理上判決也是非常合理,能批評的除了公眾對佳多寶的同情、吃不消廣藥那眼高手低的形象,也只能從經濟角度談談了;


     *          *          *          *


今次爭議的一非常有趣經濟問題是,王老吉三字在佳多寶手上、又或將來在廣藥手上是否是同一回事、一樣值錢得不得了?

大衛.李嘉圖老兄的《政治經濟及吸血原則》(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by David Ricardo)說到一非常有趣的問題:曰土地的價值不在於地皮本身,而在於用者以這土地能生產多少收入;

具體點說非常簡單:在剛果共和國的郊外土地可能千畝也是一百幾十塊,但在香港市中心如所有小市民都有份出錢的IFC2頂樓金融管理局辦公室一平方尺市價也是十萬八萬了!不是因香港人比剛果共和國人金貴,只因在剛果共和國郊外大不了種種咖啡(還要減去運費),但在IFC只要見見客便能生產億萬收入,兩者本質只是一塊地,但懸殊的地價在於能在這塊地上做什麼;

明白這概念便非常易懂王老吉商標的價值了!1995年前王老吉商標不值太多銀子原因在於當時經營的是持有人廣藥,而成績實在是不大高明,所以當時的王老吉 商標真是值不了多少銀子,但在佳多寶多年努力下現在王老吉可是年銷售數百億的大肥膏,同是一商標價值自不可同日而語,說白了佳多寶的努力令王老吉商標增值 不少(甚至是絕大部份)

若將來果如大眾所料,廣藥收回王老吉商標自用而銷售一塌糊塗、至少保不了現今佳多寶涼茶的銷售能力會如何?答案也非常簡單:商標價值亦因而下跌!若將來廣 藥涼茶年銷售只是一兩億,這商標的價值也絕不會與今日能銷售數百億的是同一回事,說白了商標本身價值有限,真正有價值的是能產生的收入,這在不同人手上可 以完全是兩回事;

經濟效益也是除了情感外令人覺得判決合法但令人遺憾的原因吧?


     *          *          *          *


當然博聞的香港學生大多會聽過高斯定律(Coase Theorem):若廣藥與佳多寶能力懸殊,王老吉商標在後者手上能發揮最大效率時,廣藥將商標租/售予佳多寶,只要租金、售價合理便是最高效率呀!

理論完全沒錯,實際上這正是過去十多年兩者的使用商標方法,不過現實令人頭痛的是人有時往往不大理性,大家最易明白的問題是現在廣藥已有點意氣用事,即使明知將經營權轉予佳多寶再收取高即租金/售價可也會比自己銷售得益為高(若經營收入夠高佳多寶也願付),但現實中也真是會有為了口氣跟錢過不去的人…

再說即使錢能令人放下個人情感,但現在更多了一個大麻煩是訊息問題:可能是見眼佳多寶成績太好而令廣藥有了過份自信,相信王老吉商標在自己手上也能有此佳績,即使日後發覺不妥也已是裁了非常大的筋斗了!


所以坊間對佳愛寶的偏愛、對廣藥收回自用的反感除感性外也實不乏理性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98

贏粒糖.輸間廠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15.html
個別人士利益與整體社會利益對立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有趣的是近日帝國一班“受損”的集團憑著原意是保護社會大眾的反托辣斯法,成功爭取一對該集團看似非常有利、但對社會整體卻肯定非常不利的行為;


《反壟斷案和解.Visa萬事達賠562億.美商戶准收「刷卡附加費」》

對於零售商而言這次看似是大勝利,若只是零售商與信用卡公司的利益分配倒沒什麼,但今次卻波及了第三者從而令社會嚴重受損,進而對零售商自己也不見有什麼好處!

最致命的一點是自和解後零售商可向刷信用卡的顧客徵收信用卡行政費,對於零售商不用再負擔有關費用後倒不會如何“增加供應意欲”(畢竟現今帝國消費市場是供過於求多於求過於供),但帝國人的需求(消費)意欲卻幾乎肯定受損!


     *          *          *          *


不少華人初到貴境時見帝國銀行門市不但少、工作時間亦短大為奇怪,其中一原因是帝國人與華人富戶生活習慣差異極少帶大量現金,即使如吾友benjiwong老兄常以身家有十位美金而自誇,但荷包中的現金也不過一千幾百塊(而且在帝國人中已算多了!);

此方案實行後習慣用信用卡的帝國人恐怕不是因而索性不買(可不要低估這丁點手續費的差異,人的心理很容易被這“零頭”牽著走,不然便不會常見坊間定價9.9元了),便是被逼用現金付帳覺得麻煩非常,無論是那一點最樂觀影響也只是中性、更大可能性是負面,但絕對不會是正面!


     *          *          *          *


當然零售商可辯曰若他們能跟信用卡公司議價,可能會將有關徵費由現在2.5% - 3%下調,但只要這數字是正數(若是零的話信用卡公司可會倒閉了!),上述影響消費意欲的效果仍會存在;

對於消費市道疲弱得僅僅是正數、只要下跌丁點便可能再陷衰退的帝國而言這次真可說是背後再插上一刀,消費意欲減少對零售商而言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只要消費額跌上一丁點省回的這點手續費可絕對補不了,但世事往往卻是如此有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99

火焱崑崗,玉石俱焚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25.html
早前老校長夫人劉麥嘉軒在信不信由你報上說起一宗相當重要的稅務判例:《Nice Cheer Investment Ltd. v. IRD》,對所謂未套現利潤(Unrealized Gain)是否應納稅作出決定、將大量可憐的納稅人救出稅局虎口,在為老校長夫人文章續貂前,或先為非會計出身的朋友稍作介紹這是什麼回事、再以老校長夫人文章所說以外再提一點;

這麻煩透頂的未套現利潤問題源於世紀初國際會計標準委員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一系列杰作(香港會計準則HKAS基本跟國際會計準備IAS完全是一個鳥樣,所以下文姑以IAS稱呼,其實兩者都是同一回事), 其中尤以IAS 32及39最為駭人聽聞,記得當日實施時本老頭還是沐浴在會計界中,為搞清這兩條是什麼一回事簡直能頭上冒煙…不過這也是非常好的訓練,當受過這折磨日後 在嚴苛見稱的十四金剛學習時完全若無其事,同學問曰本老頭為什麼還是如此精神奕奕,本老頭答曰再複雜的法律能難得過會計準則麼?何況在法學院日日睡五六小 時對於會計出身者而言己是極度奢侈、根本不值得一提!

回正題,說這會計準則複雜得嚇人可不是本老頭危言聳聽,畢竟會計師的飯碗便是建基於將簡單概念複雜化、令普通人看不懂而不得不每年付予鉅款將一大班會計師養得肚滿腸肥;在討論區有版友曾曰現今會計準則實在有點複雜得過份,想來一般人對財務報表的理解是盈利減支出便是利潤,但現實中卻可能大大不是這回事!而元凶之一正是這IAS 32及39所謂公平值入帳(Fair Value Basis)所引起;

老校長夫人在下面的例子是最為簡單的情況,實際複雜得何等地步?從設計者之一、前國際會計標準委員會主席David Tweedie介紹IAS 39時不無得意曰“如果你認為你看懂了,那你便是看錯!(If you think you understand the standard, you have not read it properly)”中可以想像,即使是專業會計師恐怕也不易理解…現實所見雖然IAS 39已實行幾年但不少會計師也是亂來,更莫說是一般大眾了!


     *          *          *          *


老校長夫人在文中所舉的例子非常簡單:當閣下在第一年年初買入1,000大元股票,在年底時若該股票升值至1,500大元,雖然股票作在閣下手上,但根據 會計準則閣下需為“獲利”500大元而入帳,而在法院對《Nice Cheer Investment Ltd. v. IRD》判決前這500大元“利潤”更是要在是年被視為應課稅收入、即使未變現也要先交500大元 X 16.5% = 82.5大元稅款(判案中原告當時為17.5%)

(聽起來很簡單,但現實中當然絕對不是這回事!另一例是會計中被譽為極度恐怖、能跟公平值入帳並駕 齊驅的延遞稅(Deferred Tax)概念也簡單得很,本老頭絕對能一分鐘內跟你解釋清楚概念上是什麼一回事,但真正要計算時恐怕不少專業會計師計上一整天最後也可能計錯!


當然延遞稅更滑稽的是雖然名字叫作“稅”,但這跟貴閣下要交多少稅啥關係都沒有,稅局更對此毫不關 心,完全只是會計師將帳目複雜化想出來的玩意!曾跟城中某相當有名的稅務會計師私下聊起,他也說真不明白為什麼會搞得這樣複雜,更曰他自己也不大懂計 – 這絕不能怪他,因為延遞稅的確跟稅務完全沒有關係!)

老校長夫人在文中已說出這稅務安排有一非常大的問題,在現今稅例下閣下在第一年增加了500大元投資課稅收入,但在第二年假若閣下在“跌回原 價”1,000大元出售,即使在公平值原則下第二年出現1,500大元(第一年稅務年度價值) – 1,000大元(出售價) = 500大元稅務虧損,在稅例投資收入課稅只能扣減將來投資課稅收入而不能抵消其他課程收入(即閣下若在其他投資項目中賺了錢才能抵消,若是閣下是賣貨品賣服務的所得收入便不能“使用”這500大元稅務虧損),若閣下有關公司往後不再投資甚至結業,第一年交的稅便是白蝕與稅局、也是有點不公了!


     *          *          *          *


老校長夫人在會計師事務所任職多年,在稅務公平角度上說出這安排的根本性問題,可能她老人家沒有在私人公司任職,在兩者都混過的本老頭或再說一點這安排在私人公司角度的另一問題;

繼續用老校長夫人例子,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收入跟現金未必有關係,在第一年股票由1,000大元升至1,500大元、因升值而要交82.5大元鉅款予稅局 時,最理想當然是手上有現金,那損失已算最少:現今利息低迷若以1%計也是8毫多,但若將來利息上升這損失可就大了!而且這也是不公平、也沒有效率的問 題,利息收入是多是少也是因稅務安排的“非必要”支出,對於納稅人而言又是一不公平的白蝕,而且也因而令納稅人手上現金減少了!

對於現金充足的還好,但若手上的確不足的怎麼辦?要短時間獲得現金不外兩樣:其一若是借款所引起的利息支出可是重得多了!其二自然是將部份資產賣掉,但交稅的時間卻未必是最佳出售時機,若閣下在唂咕(Google)2004年8月上市時以USD85買入、一年後股價上升至USD280卻因手上實無現金、為交稅而被逼(至少將部份)賣出,那往後升至現價六百多塊時跟誰哭去?


     *          *          *          *


絕不是為法庭、法治吹噓,今次判例的確如老校長夫人所說是還了納稅人公平的好消息(不過絕不同意她老人家所說對稅務專業從業員是好消息、相反可是壞得很:稅則愈簡單稅務支出愈低他們油水可愈少),不過稅局再凶也只是在閣下有利潤時才來咬一口,跟貪婪而凶狠的會計師不論貧富、就是閣下蝕得要當褲子時也照咬不誤,稅局可是仁慈得很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43

打破壟斷.促進經濟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hk/2012/12/blog-post.html#more
昔日「預言」已應驗於今日:當會計決策職位有限(基本是與經濟狀況掛鉤)、而會計師人數高速增加時,會計師若不能轉職(現實中亦極其困難,莫說會計師訓練會令思想單一化,在香港從事會計工作更是摧殘身體良方,當會計三年莫說從事體力工作,恐怕當保安員若非配備氧氣面罩也不應冒險走十層樓梯巡邏)、也不願選擇餓死時,唯一後果便只有職位如水向下流;

伸延閱讀:
會計美好新世界


這亦只是極簡直的需求定律而已,然而當在討論區提出此說時,被不少版友罵得狗血淋頭:說會計師都是尊貴無比,根據香港會計師公會官方頻道,“低級”貴族OB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就是見到首相也不用屈身,但面對會計師便須下跪,可見會計師都是尊貴無比,如何能當基層職位?



在「預言」發表後只是數月,便已有不少版友轉載招聘廣告曰會計文員要求會計師資格,貴族派會計師們仍堅持說這只是招聘者單方面要求,根本不會有尊貴的會計師應徵,即使有不少版友陸續說招請會計文員時(即使沒有如此要求)也收到大量會計師申請書時,貴族派仍視此為一派胡言;

然而在會計界被稱為泰山北斗的苦瓜大人(bittermelon)今日在專欄也說「起初以為沒有會計師對非主管或經理級職位有興趣,豈料有朋友告知,早前招聘會計文員時,就收到不少會計師來申請」,與三年前本老頭預言完全一樣!以苦瓜大人在會計界的極高威望,相信已可對此爭議一錘定音;


     *          *          *          *


但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於同一事可有完全不同看法,苦瓜大人雖完全同意現今會計師雖為高級貴族,但也垂青會計文員職位了,然而苦瓜大人語氣中卻有點不大認同此趨勢,說除了令公司可炫耀基層員工也是貴族外,有點慨嘆浪費人才、資源錯配,然而樂觀一點看正面含意卻多得多!

首先會計這玩意雖然不含建設性,更會為人帶來煩惱甚至影響工作效率,但在法規下不得不付鉅款聘請會計師,最便宜方法也只能不聘請會計員工而將工序外判予會計公司,但每年付予核數師的高昂費用也是免不了,如所有壟斷行業被打破一樣,即使法規不變,當會計師/核數師供應量大增,價格下調時對公司相當負擔亦有減輕作用,若只有微利的公司能在會計上省回一筆,已足夠挽救不少公司以至工作職位;

當然近日有人提出是否容許小型有限公司免除每年被核數師敲詐欺壓然後收錢而去的慘況,若特區政府能玉成其事則絕對是為商界拆牆鬆綁的德政;

對於會計師本身也不見得是什麼壞事,當然人數增加價格下調會令會計師坐等滾滾財源的風光有所減弱,但以現實作證明會計師的收入就是下調了一點,也絕對是生活優渥的一群,而且不正是眾多會計師抱怨雖然收入豐厚但工作量/時間太多麼?將工作減輕一點即使收入不再是這麼驚人,對他們的健康福祉也未必是壞事(當然會計師主觀意願可不一定,要會計師少賺一毛錢可能比插他們一刀還要痛)!

當日也說經濟學上有所謂柏利圖最優(Pareto Efficiency)及加多.卡死最優(Kaldor–Hicks Efficiency),前者是指當不能令其他人不受損害才能令社會上一位仁兄獲益、後者說令其他人受損沒所謂,只要這損失不及得益者獲利大便行;

然而在現實中如柏利圖最優般理想的情況不多, 較常見的還是加多.卡死最優:在衡量同樣資源落在不同集團上何者得益最大、使用得最有效率,上文的建議說白了便是將利益從已過份富態的會計師手上流出,以營造更可靠投資環境而令社會各界得益,於所謂加多.卡死最優是沒有疑問的;

然而在法治社會單單是加多.卡死最優並不是從過份富裕的一群手上轉移資源的藉口,還要看看是否合情合理,否則便是極端主義了


當然這趨勢是相當合情合理:除非有關公司東主是有被折磨的傾向,否則恐怕不會喜愛花鉅款聘請會計師來阻礙生產更帶來上下員工痛苦,除希望特區政府今次從善如流免除中小型企業的痛苦外,也更希望會計師人員蒸蒸日上,進一步以市場力量將商界甚至個人的負擔減輕;

現今公平思想盛行,會計師以貴族身份瘦盡百業坐享巨利的日子也應打破了吧?

有人說打破壟斷會影響某些公司/從業員生計,但香港長途電話單一壟斷被打破後,香港電訊也不見得有什麼大影響,甚至因而被激發發展多元業務,至今仍是頗有效率的公司,眾多競爭者亦不見得沒有飯吃,除了本身實在太不濟的外,在香港這如此發達的經濟體中就是面對競爭豈會“過度”(網上圖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74

《會計師之歌》 若缺齋

http://dodderer.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28.html#more
雖然早開了博客預備放所寫小說《會計師之歌》,記下當年從事會計行業時自己、身邊朋友所見所聞以供閒時回味,但將草稿供幾位朋友看後反應似乎頗為普通,所以一直下不了決心完稿;


近來也有點忙所以少寫文章了,姑放一段草稿在此吧!

(以下人名除benjiwong老兄外純屬亂作,但事卻可能發生在現實世界,尤其最後一段絕對真有其事;

另,上文場景是某間名為阿花的虛構會計師行於美帝國的迎新訓練,有關時間、年歲請自行加上十一年;)


(27)


相對於正規演講,在酒會上氣氛便輕鬆得多,話題亦生活化起來。

劉思雅道:「Benji叔叔,為什麼你已差不多五十了」,Benji Wong眼一瞠,未待劉思雅說完便怒道:「我才四十八呀!」,「好的好的,是四十八,那為什麼你已四十八了,還保養得這麼好,看上去仍像是三十多歲呢?教教我吧!」,劉思雅說得興奮,不禁一手握著Benji Wong手掌,畢竟保養容貌是女性最關心的課題,眼前便有這成功例子如何能放過?


Benji Wong手一甩,慍道:「莊重些,都說女的站遠一點!」,雖然Benji Wong對女性毫無興趣,但長久青春正是他最傲人的本錢,也不禁炫耀:「其實呢,也不是什麼秘訣,千萬不要信美容院什麼的宣傳呀,那些什麼劑什麼素多半是無效的,就算是有效的也只是一會兒的事,過了幾年便會走了樣,你看那什麼名星臉兒像塑膠公仔一樣的,多麼嚇人呀!」Benji Wong連說帶比,手在自己臉頰一掃,續道:「你還不知道,有一次我回香港時路過新光,過馬路前左看看右望望,被身邊的人嚇了一大跳!呀,怎麼有時裝店的塑膠公仔會動的?明明還是日光日白呀!嚇得我幾乎跳到馬路上,退開幾步才看清,呀,原來是某個以整容出名的老牌女星,可真是嚇死人呀!」。

趙燕安忍不住插口道:「Benji叔叔,那即是要怎樣做呀?」。

Benji一怔,道:「對對!說遠了,唉」,眾人都被Benji Wong這一聲突如其來的「唉」嚇了一跳,正以奇怪的目光望向他,才聽他幽幽續道:「其實道理也沒什麼難懂,只是太多人不知自愛不肯做,只要多飲水、多食蔬菜、不煙不酒不飲咖啡和茶,也不要多晒太陽,你們來也看到,就是紫外光這麼強烈也有這麼多人在室外晒上幾小時,那能不變皺皮鴨?」。

Benjiwong再想了一想,再道:「還有呀,你們還年輕,來日方長,錢不是只賺一時的,身體健康、像我般保養美貌才最重要,雖然加班會有津貼,但不要貪這點錢便工作到深夜,你看我,每日大多五六時便下班了,就是最忙的日子也不會在公司留到九時,每晚十時便一定上床睡了!這是生理時鐘的問題」。

劉思雅又忍不坐插口:「叔叔,不是我們喜歡才加班吧?也不一定有津貼呀!只要食鐘時」,Benji Wong搖一搖手道:「什麼?食鐘?啥玩意兒?」。

趙燕安解釋道:「呀?Benji叔叔你當了這麼多年會計師連食鐘也不知道?便是說明明你一日工作十八小時,但在工作時間表(Timesheet)上只寫工作了八小時,剩下的十小時差額由職員你自己了,這樣才能加班趕得及完成日期、公司帳上也不會用了過多人手呀!」。

Benji Wong聽得呆著木雞,眼睛真是瞠得比龍眼還要大,趙燕安說罷幾秒後才回過神來,顫聲道:「不是吧,這是謠言吧?這豈不是弄虛作假?我們會計師是最講誠信的,這豈不是自己公司偽造文件?我在美國阿花二十六年也沒聽說過有這回事!一定是謠言!」。

鄧尚杰插口道:「會不會是港美公司文化不同?在香港可是流行得很呀!」。

Benjiwong第一次對鄧尚杰的眼神充滿了懷疑,想了想,轉身向陳主席步去,只見他在陳主席耳邊說了幾句,全場也聽到陳主席氣急敗壞大叫:「Benji!你也是五十歲的人了」,Benji Wong立即以更大聲浪壓過去:「我才四十八!」,「好好,四十八,唉,Benji,你也這麼大的人,怎會不知道我們會計師絕不會說謊,怎會偽造文件?而且會計是良心事業,怎會這樣傷天害理欺壓員工?我當天發誓,如果香港會計界有什麼食鐘的我便絕子絕孫、不得好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