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東協就業具「三力」 贏在起跑點 語言、文化、地域性 和你想的不一樣

2015-12-28  TWM

當台灣經濟停滯不前時,東協卻正在快速發展。想到東南亞各國力拚高薪,除了勇氣之外,還需要具備語言力、適應力、移動力。

從胡志明市,搭下午兩點的飛機,傍晚就回到台北了。」凱撒衛浴副總經理陳威志形容,到越南上班其實沒有想像中遙遠。

確實如此。勇闖東南亞,離家約三千公里,飛行三小時至四小時半,每兩、三個月回家一次,說著英語或當地語言……,這樣的工作形態,已漸漸成為許多台灣年輕人的職場新常態。

三十歲的黃暐婷,就是其中一例。一年前,她在曼谷就業,目前是泰國三大百貨集團之一Siam Piwat的女裝採購,負責引進年輕時尚的新品牌、發掘有潛力的亞洲設計師。

黃暐婷畢業於台北大學社工系,取得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創意管理碩士之後,曾在台北一家顧問公司上班,後來工作遇到瓶頸,決定追隨泰國籍男友,到曼谷工作。

東協人才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專家認為,語言力、適應力、移動力,是海外工作必備的三種基本能力。

語言力》建立人脈

英語是必備 再學當地語

「在泰國找工作不容易,語言是最大的阻礙。」花了一年時間學泰語,最後在百貨業找到工作的黃暐婷坦言,她原本也想在曼谷找行銷及創意管理相關工作,但語言上仍有障礙。而採購工作,主要是用英語與國外設計師溝通,因此泰語門檻相對較低。

黃暐婷認為,到東南亞工作,除了英語要好,還要多學一種當地語言,才方便與人溝通。「開會時,除非與我的案子有關,他們會盡量用英語,否則都以泰語為 主。」對黃暐婷來說,無法掌握泰語,就要花更大的力氣建立人脈,並了解當地消費者習慣。所幸曼谷是國際觀光大城,百貨業以觀光客為主,讓黃暐婷有了發揮空 間。

根據一○四資訊科技發表的「二○一六年職場十大趨勢」,其中一項就是,隨著東協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效應發酵,東南亞語已經躍升為未來人才必備的關鍵能力。

一○四資訊科技副總經理陳嵩榮分析,目前一○四網站上,工作地點在東南亞的,共有一七五○筆職缺,其中,九十七筆要求越南語能力、五十五筆要求泰語、三十一筆要求印尼語……。可見企業對於語言力,要求趨向多樣化。

「過去十年,上課學習泰語和越南語的民眾,約有三千多人次,近三年就占了一半。」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語言訓練組組長周秀安指出,東南亞語近年來的報名狀況明顯熱絡,而且多半以商務需求為主。

以越南語課程為例,二○○五年開設至今,剛開始每年上課人數最多不超過兩百人次,但從一二年以來,平均每年修課人數達四百至六百人次,是原本的二到三倍,甚至比法文、西班牙文等歐語人數還多。

值得注意的是,東協十國「各說各話」,在學語言前,必須先想好要去的國家。周秀安指出,目前最熱門的東南亞語包括泰語、越南語、印尼語等。

此外,無論是在曼谷百貨公司擔任採購的黃暐婷,或者在建設公司上班的林順曼,由於他們所在的公司擁有很多中國客戶,因此,懂中文也成了在東協工作的優勢之一。

「在全球化的時代,上班族最好忘記自己的國籍。」一○四資訊科技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指出,近年來,台灣人才南進的趨勢成形,有別於過去以製造業為主,南進的第二波已轉向金融、連鎖餐飲和服務業。

適應力》提升效率

練就在地化 懂同事思惟

除了克服語言問題之外,外派到東南亞,也必須練就文化適應力。

晉麗明建議,若要到東南亞闖蕩,就必須學會「當地化」,以開放的心態和冒險精神去面對異國文化,否則很難走出舒適圈。

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工作近一年的徐芳雅也認為,「具彈性,喜歡接觸不同文化」,是到海外工作的基本心態。曾留學美國的她說,即使同是黃種人,習性卻不一樣,而學習一起共事,是個重要課題。

派駐越南十三年、國泰金控越南茱萊分行總經理阮豐利,經常需要和越南央行官員打交道,深深體會到:「和越南人講話,須用當地人思惟,否則很可能會錯意。」他舉例說,越南官員會講官話,打電話詢問時,他們既不會明確拒絕,也不會明講,就說「照規定」。

然而,越南仍是人治的國家,規定有很多灰色地帶。「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讀法規,就會有落差。」阮豐利表示,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台灣人和當地同事工作時,須花很多時間往返、反覆確認,而且變數多,抗壓性要很強。

移動力》把握時間

交通頗費時 先心理建設

到東南亞工作,須具備的第三種能力是,移動力。東南亞國家大部分都地域寬廣、基礎建設欠佳,幾乎都要開車或搭飛機,即使是市區內移動,卻因塞車嚴重,往往浪費很多時間在交通上。

在越南工作六年多的王佑鑫,早已習以為常,他在胡志明市開車,一個月就開了五千公里。

目前外派東南亞,多以業務為主,更需要克服長途移動的壓力。在曼谷當鋼鐵公司業務的姚俊吉,必須到偏遠地方拜訪客戶,不僅工作時間動輒十二小時以上,舟車勞頓也是一大身心考驗。

家庭因素,也是移動力的一大考驗。陳威志認為,在東南亞工作,需要花時間適應當地生活,還須克服離鄉背井的心情。

「到東南亞工作,前面兩、三年往往是關鍵。」陳威志指出,凱撒衛浴每年招攬三、四名儲備幹部,根據過往經驗,在越南待了三年之後,大概有一半的人會選擇留下來。

「未來最大的市場,就是工作之所在。」曾出任駐印度代表、中華郵政董事長翁文祺表示,過去台灣人把最美好的歲月留在中國,打拚二十多年,累積了財富。現在的年輕人應該思考自己的戰場在哪裡?翁文祺說,答案很明顯,就是崛起中的新興國家東協和印度。

當國內經濟停滯不前,東南亞發展正當火熱,對年輕人來說,到海外工作,勢必是一條新出路。你準備好了嗎?

黃暐婷掌握至少三種語言,包括泰語、英語和中文,讓她順利在曼谷當地的百貨集團找到女裝採購工作。

東協物價高!

大馬印尼相對低

——台灣月薪4.5萬元,

到東協要領多少才相當

國家 大麥克價格

(美元) 物價倍數

(與台灣比) 需領月薪水準

(新台幣)

馬來西亞 2.01 0.79 35500 印 尼 2.29 0.90 40500 台 灣 2.55 1.00 45000 越 南 2.75 1.08 48600 泰 國 3.17 1.24 55800 新 加 坡 3.44 1.35 60750 菲 律 賓 3.61 1.42 63900 註1: 大麥克價格是指在不同的國家,可用多少錢買一個大麥克漢堡。

註2: 以主計總處104年9月底平均薪資為基準。

資料來源:《經濟學人》 整理:洪依婷東協怎求職?多元管道報你知

台灣求職網站

104人力銀行東南亞工作專區1111人力銀行東南亞工作專區

東南亞求職網站

Jobstreet(http://www.jobstreet.com) JobsCentral(http://jobscentral.com.sg)JobsDB(http://id.jobsdb.com/id)

其他培訓管道

外貿協會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

撰文 / 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28

台灣七年級白領為何瘋東協? 《比中國更有潛力的賺錢新天地》

2015-12-28  TWM

一條湄公河,連結了東南亞多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如今,它已不再是外配、外勞的來源地,也不僅是台灣年輕人下南洋端盤子的等號。一群來自台大、政大、清大等 知名學府的七年級生,紛紛離開台灣的舒適圈,選擇在這裡上班!《今周刊》採訪團隊飛越一萬公里,深入東南亞四大城市,追蹤這些年輕人的海外奮鬥經歷。他 們,領年薪百萬、跨文化經驗、累積資歷、尋找賺錢機會……。出走的理由很多種,但最大的共通性是,離家3000公里,已成為台灣年輕人的職場新選項。

東協 未來就業黃金地!

25歲至35歲,職場的黃金10年,有一批年輕人卻以東南亞為拓展事業的重鎮。

有人一心想外派,有人在當地求職,也有人創業。

過去是推力,台灣薪資凍漲17年,大學生平均起薪25K,年輕人淪為苦勞;如今卻是拉力,東協共同體今年年底成立,6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為年輕人帶來新機會。

在這片湄公河流經的廣袤地域,包括泰國、越南和緬甸,以及南方的馬來西亞,我們遇見許多來自台灣頂尖大學畢業的七年級生,其中有台大財金所、清大科管所、政大企管系……。

這些年輕人來自國內知名學府,有著亮眼學歷,卻沒有留在新竹科學園區、台北市信義區的金融中心,也沒有待在熟悉的家鄉安居樂業,反而選擇遠赴二、三千公里外的東南亞國家,在陌生的地方從頭拚搏。

他們,不是到東南亞端盤子的服務生,也不是拓展餐飲連鎖店的小老闆;他們都是高學歷的優秀白領,有人甚至為了到東南亞工作,不惜貸款到當地念書,以取得在地求職的競爭優勢。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優秀的年輕人選擇離鄉背井,遠赴異地上班?

第1站 泰國.曼谷

鋼鐵廠業務 姚俊吉

賺經驗「外派最好趁年輕」從台北飛行二千五百公里,我們來到了曼谷。入夜時分,這座國際觀光城市在燈火璀璨下,閃閃生輝,看在姚俊吉眼中,生機盎然。他在一年多以前落腳,成了外派到泰國的台灣幹部。

「我喜歡外派工作,可賺比較多錢,還能賺到海外生活經驗。」三十一歲的姚俊吉,畢業於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這是他第三份工作。

身為台灣一家鋼鐵貿易公司駐泰國的業務,加上外派加給等福利,姚俊吉年薪超過台幣百萬元,相較於台灣同業約六十萬至八十萬元的年薪,在異鄉打拚的報償是以倍數計。

除了曼谷之外,姚俊吉所屬的公司在印尼雅加達、新加坡、越南胡志明市也有辦事處。「如果讓我選,我的首選還是曼谷。」姚俊吉認為,新加坡生活水平比較高,會影響到存錢計畫;曼谷物價相對便宜,並且是國際化的都市。

東協服務業需求

是去年的三.八倍

在曼谷生活了一年三個月,姚俊吉自言沒有太多適應上的問題。「泰國人都很善良,唯一不友善的,大概只有計程車司機,他們會繞路或亂喊價。」他打趣說,即使不會講泰語,在曼谷還是可以過得很好,就連路邊賣炸雞的小販,也會講上幾句英文。

即使平常工作以英文和中文為主,但姚俊吉仍把握講泰語的機會。「語言能帶來親切感。姑且不論你講得好不好,至少別人覺得你很有誠意。」根據一○四資訊科技 的調查顯示,過去海外職缺需求最強勁的,通常是電子業、一般製造業及批發零售業,但今年整合行銷、客服助理等未特別歸類的「一般服務業」卻異軍突起,甚至 擠下批發零售業。由此可見,過去台灣認為東協是世界工廠,如今大家把東協當成內需市場看待,服務業從業人員的需求是去年的三.八倍。

業務,正是台灣企業開拓東南亞市場的先鋒。採訪這天,姚俊吉早上六點就出門,拜訪曼谷市區以外的客戶。出差一趟,車程兩個多小時,加上塞車,常要忙到晚上六、七點才回到曼谷。

正因如此,姚俊吉認為,外派最好趁年輕,原因是「你比較有體力,適應能力也比較好。」同期外派的四名同事之中,姚俊吉年紀最小,年輕、沒有家累,對於外派的顧慮沒那麼多,也更容易融入當地生活。

相反的,其他年紀較大的台灣同事,單單飲食就無法適應泰國的酸辣食物。姚俊吉說,台灣同事們每天都想找台菜或中國餐廳,但在曼谷,中國餐廳還容易找,台灣餐廳卻極少見。

離家千里,他最想念的台灣食物是五十嵐的茶飲,但問他有想家嗎?姚俊吉聳聳肩,搖頭。

建築設計師 林順曼

赴泰念書工作「進可攻、退可守」相較之下,同樣在曼谷上班、二十七歲的林順曼,顯得感性許多。雖然在曼谷待了三年,發展也很順遂,但回想這段心路歷程,她不禁喟嘆:「如果可以,誰會想要離家呢?」離家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

「當初選擇泰國,就算最後沒有成功,回去一樣進可攻、退可守。」為了在泰國求職而鋪路,林順曼背了百萬元學貸,毅然到泰國念碩士,選了系上最嚴格的論文指導教授,卻也是班上第三個、只花兩年就畢業的研究生。

長她四歲的哥哥,曾罹患血癌。「我更要努力讓父母的生活過得好一點,有所依靠。」在泰國排名第一的朱拉隆功大學取得建築碩士之後,林順曼如願在泰國最有名景觀設計公司P Landscape找到工作,年薪近百萬元。

華人背景加持

搞定中國客戶需求

事實上,林順曼及其他台灣七年級生選擇離家、到東南亞上班,折射出的真相是台灣長期積弱不振的經濟,給不起年輕人一個可以擘畫的未來。

生長於台北的林順曼不禁感嘆說:「身為土生土長的台北人,長大後被迫離開家鄉,原因是買不起房子。想到房價,就很厭惡,因而不想待在建設公司,覺得自己好像幫凶。」回想起當初離開台灣建設公司的理由,她忍不住訕笑自己年少熱血。

更反骨的是,她選擇了到泰國念碩士和工作。近年來,泰國的建築師事務所湧來許多中國客戶,正好能讓中、英文俱佳的林順曼發揮所長。

「我們公司講求品質,若設計未臻完善,寧可重做。但中國客戶的案子都很急,只求做出來就好。」她說,「我的華人文化背景,能理解中國客戶的反應,也能理解公司對品質的堅持。」語言優勢與認真的工作態度,讓主管一再向人事部提議要幫她加薪。

語言文化隔閡

深入交流仍有困難

工作上如魚得水,生活上也算適應,唯有生病這件事,讓她較難掌握。有一次,她因支氣管炎、發燒到四十度,醫生要她住院。「住院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以前我看 急診,都要媽媽陪!」百般無奈,又怕家人擔心,事後才輕描淡寫告訴媽媽說:「啊,上個月生病了,不過已經好了。」「我的泰語沒有很好,泰國同事會跟你開開 玩笑、打嘴炮,可是真的要深入交流,語言還是沒有辦法。」至於台灣朋友,大半是台商二代,「他們多半在家裡的公司工作,也不會有跨國職場的壓力問題。」言 語間,透露著人在他鄉的孤單。

畢業迄今,林順曼努力在異鄉打拚,存錢、還學貸,雖然未來不可知,但她仍選擇繼續在曼谷待下來。

第2站 越南.胡志明市

科技管理專才 王佑鑫

捨竹科南進「快速累積資歷」離開曼谷之後,我們來到曾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的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這裡是東南亞最多台商聚集之地,也是台幹外派的大宗。

三十三歲的王佑鑫,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畢業,當同學們多半進入新竹科學園區上班,他卻決心要找外派工作。

「我曾經為了考研究所而大學延畢一年,加上當兵,想要追趕失去的時間,透過外派來快速累積資歷。」

自學越南語

與同事拉近距離

退伍後,王佑鑫應徵上台灣及越南市占率第二大的凱撒衛浴,成為儲備幹部。在台北受訓三個月之後就到越南,一待就六年多,現在已經升為越南總營業處經理,年薪大約一百一十萬元,公司每年提供五張來回機票、返台假三十九天。

「在台灣生活得好好的,跑去那邊(胡志明市)幹什麼?」來自高雄單親家庭,王佑鑫的媽媽和妹妹剛開始聽到他要到越南上班,不免擔心。直到家人從他臉書上的照片發現,胡志明市「跟台灣差不多」,而且看他發展得還不錯,才慢慢接受他的選擇。

剛開始,王佑鑫負責進出口貿易和國外採購,兩年後轉到營業處,開拓越南市場。「最大差別在於以前講英文,現在都要講越南語。」他說,以前貿易部下屬僅四名,現在七十多名,管理人數增加二十倍。

來到距離胡志明市逾半小時車程的凱撒衛浴營業處,只見王佑鑫忙於交辦工作給越南同事。「越南人做事節奏慢,很重禮儀,即使認為不可行,嘴上不說,後來也沒做出來。」他有時會納悶,明明三、五分鐘就可以做完事情,為何拖拖拉拉?後來他決定調整心態,順利和越南同事磨合。

六年多下來,王佑鑫的越南語講得相當好。「現在反而是中文退步了,因為不常用,有些中文字會一時想不起來。」當初面試王佑鑫的凱撒衛浴副總經理陳威志指出,「我們工廠不配翻譯,所以每位台灣員工都要強迫自學越南語。」

落地生根

在當地娶妻生子

對王佑鑫來說,胡志明市最難適應的是交通。

以前他在台灣會暈車,但來越南之後,出公務都必須搭車,很多地方看似很近,但開車就要花上半小時。「幾年下來,暈車好像變好了。」剛開始來到越南,王佑鑫 也會很想家。回想外派胡志明市之後的第一次返台,他記憶猶新:「去到胡志明新山一國際機場,領到登機證那一刻,想到要搭飛機回家了,心裡非常感動。」「一 開始還有點徬徨,但是現在越來越堅信,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兩年前,王佑鑫娶了越南籍妻子,目前已經有了六個月大的兒子,算是在越南落地生根了。

第3站 緬甸.仰光

財金高材生 黃子耘

創設泡麵工廠 沒水沒電當練兵從胡志明市飛往仰光,時間彷彿凝固了二十年。

「如果說,越南是二十年前的中國,緬甸則是二十年前的越南。」當同學都在倫敦、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國際金融中心上班,台大財金所畢業的黃子耘,卻選擇到緬甸披荊斬棘,走上一條迥然不同的路。

打造自有品牌

要克服交通、物流的不便

現年二十九歲的黃子耘直言,「台灣真的沒什麼搞頭了。」在海外,他遇見很多和他一樣遠走他鄉的台灣年輕人,大家都有同樣感覺:不要留在台灣。「你要留在台 灣可以,但你的公司一定要拓展其他海外市場。」黃子耘認為,就算是再有利基的產品,倘若只押單一市場,尤其是中國,很容易被取代。

來緬甸之前,黃子耘曾在租賃公司中租迪和當過兩年業務,原本他業績名列前茅、發展順利,兩年前卻被緬甸台商打動:「人生再也沒有機會,能夠回到什麼都沒有的環境(緬甸)。」於是決定到仰光協助台商創設泡麵工廠。

如今,同學都笑稱他是「征緬大將軍」,黃子耘卻感嘆,相較於台商前輩「一卡皮箱走天涯」的拚勁,他說,「我們這一代,從小到大生活不虞匱乏,會失去那種打 拚的意志力。」回想兩年前,他剛到緬甸,工廠沒有電、熱得要死,洗澡用地下水,沒有網路,非常克難,「比當兵還慘!」他說。

但兩年來,黃子耘從無到有,開發了泡麵自有品牌,主攻內需市場,期許成為緬甸的「康師傅」品牌。

「緬甸最缺中階幹部。」緬甸曾鎖國六十年,教育水平落差大,他曾面試一名應徵會計的大學畢業生,連基本的借貸平衡都不會。黃子耘的工作包山包海,從財務、 會計、原料進口、行銷到管理等,「就連公司網站也是我做的。」想要打造自有品牌、做內銷,就要克服交通、物流上的不便。他曾為了辦活動到仰光以外的縣市, 客運就搭了十七個小時,「 這是在台灣無法想像的。」「滾石不生苔,我覺得人生還是要多一點累積。」雖然目前吃人頭路,但黃子耘抱著既是「練兵」,也是「練心」的態度,有一天,他也 想自己創業開公司。

只是每一回,從仰光機場回到工廠,車子走小路,路況很爛,晃啊晃啊,老提醒他,又回到緬甸了。會堅持下去嗎?「希望。話都不敢講太滿,因為這是很考驗人的地方。」言談間,依然展現七年級生面向世界的雄心壯志。

第4站 馬來西亞.吉隆坡

留美碩士 徐芳雅

外派當跳板 五年內拚創業十一月下旬,最後一站,我們來到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東協峰會在毗鄰雙子星塔的世貿中心舉行,美國的歐巴馬、中國的李克強、印度的穆迪,以及東協十國領袖都聚集於此,正式宣告東協共同體(AEC)的成立。

從政治領袖、商人到年輕白領,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塊六億人口的市場。

早在一年前,活潑外向的徐芳雅,就已帶著大同電鍋,從台灣飄洋過海而來。這不是她第一次離家,念書時,她曾在美國住了六年多。

七十四年次的徐芳雅,目前擔任微星科技派駐吉隆坡的行銷部經理。一年多以前,從美國研究所畢業的她,應徵上微星科技的海外儲備幹部;一心想要派駐中東的徐芳雅,第一次得知被分派到吉隆坡工作時,「心裡是在滴淚的。」她不好意思地大笑。

她坦言,以前對東南亞的刻板印象就是「很落後」,因此很羨慕同事被分派到埃及、中東等地,覺得很酷。當時,她沒到過東南亞,更沒去過馬來西亞,有點擔心;反而父母很鼓勵她到海外發展,「他們希望我去看東西方不同的文化。」

修跨國市場學分

朝百萬年薪邁進

剛來時,徐芳雅坦言,前三個月都十分不習慣,因為台灣人比較重感情,而馬來西亞卻不是如此,「在這裡,不是搏感情就能做成生意。」此外,她也感受到馬來西 亞同事對外來者,有一種莫名的防衛心,下意識地拉開了無形的距離。不僅是同事,就連客戶端也一樣,「我好像是敵人,很難找到可以講話的人。」剛出社會的徐 芳雅,外派資歷還不到一年,月薪四萬多元,但公司提供住宿和汽車,還許諾未來的成長性,將能讓她達到年薪百萬元的目標。只不過,薪資以馬幣支付,今年來馬 幣重貶逾二成,也讓徐芳雅叫苦連天。除了醫療問題之外,劇烈的匯率波動風險,也成了東南亞工作必須考量的變數。

儘管如此,徐芳雅卻開始對東南亞改觀。

「東南亞國家的發展潛力大、成長快速,超乎我們的想像。」她認為,台灣是很棒的地方,但如果東南亞有更多的選擇、更好的機會,年輕人也應該把握。

「我們為何不先來這裡做功課?說不定,以後這塊土地就有我們的市場,能夠分到一塊餅。」轉念一想,眼前的磨練,都成為徐芳雅未來創業的資本。「我希望三十五歲能創業。」說時,徐芳雅眼睛發亮。未來五年,她將繼續在海外工作,累積跨國市場的經驗,朝夢想前進。

從泰國、越南、緬甸到馬來西亞,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選擇勇敢闖蕩東協,出社會不久,就獲得年薪百萬的機會,站在比同輩視角更寬廣的位置。

隨著二○一五年底,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成立,金流、物流、人流,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於此。未來具有潛力的工作機會,就在距離台北三至四小時航程的東南亞,而你,是不是東協需要的人才?

撰文 / 鄧麗萍、洪依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35

勇闖東協逐夢

2015-12-28  TWM

二○一五年即將畫上句點,卻也是東協經濟共同體(AEC)成立、躋身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的起點。對台灣年輕人來說,這塊距離台灣二、三千公里外的火紅市場,並沒有想像中遙遠,而是未來最具潛力的職場新選項。

過去,大家對東南亞的刻板印象就是「落後」,那裡是外勞和外配的來源地。從經濟角度來看,東南亞是台商設廠基地、拓展連鎖餐飲的新興市場,或者端盤子的出路。

《今周刊》跨越四國追蹤,在泰國、越南、緬甸和馬來西亞,看見許多台灣年輕人不辭千里,到這裡上班。就連畢業於台大、清大、政大等高材生,也捨近求遠,紛 紛選擇到這裡工作或創業。我們從數據發現,東南亞已成為海外工作最熱門的新天地,近三年來,職缺大增逾五成;學東南亞語的人次,近三年來也大增二至三倍, 且外派當地的薪資即將迎頭趕上中國。

在這裡,我們看見來自台灣的七年級生勇敢闖蕩,克服異鄉的種種不適應和挫折,換得年薪百萬的報酬。同時,我們也遇見許多年輕創業家,他們有別於過去台商拎 著皮箱到東南亞,利用當地廉價勞力,開工廠做代工,或從事進出口貿易。這些年輕人瞄準的是內需市場,從手機通路、汽車零組件、食品等領域展開創業,在百廢 待舉的處女地,搶得先機。

東協十國文化、宗教、風土民情皆不相同,和台灣更是差異很大。有志前往東協發展的人,除了掌握當地語言、融入異國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有彈性且開放的心胸,和勇於冒險的精神,才能適應當地環境,成為長征東協的職場尖兵。

本期另一個封面故事《全球學習新革命》談的是,目前全球正夯的MOOCs(磨課師)︱︱ 大規模線上學習,透過網路,在台北的你,也可以選讀哈佛、華頓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頂尖大學的課程。

在網路時代,比的不是你擁有什麼學歷,而是你是否擁有自學的能力。另,本期《朱敬一觀點》專欄因故暫停一次。

撰文 / 謝春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39

台商應遠離東協市場——「荷蘭病」不能重現台灣

2016-03-07  TWM

東協去年年底正式啟動,但資源整合難度高,加上人均所得不足,市場含金量淺薄無法支撐整體內需市場,台商要在此找到合適道路,恐怕不樂觀。

中正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曾光華為新書《新東協新絲路》寫序時,描述東協十國非常傳神:國土面積與人口,從彈丸小島(新加坡)到大型國家(印尼);政治體制涵蓋君主立憲(馬來西亞)、總統制(菲律賓)、一黨專政(越南);經濟發展包含低度開發國家(緬甸)、發展中國家(柬埔寨)及已開發國家(新加坡);主要宗教信仰有伊斯蘭教(印尼)、天主教(菲律賓)、佛教(泰國)等。至於年齡結構、家庭結構,及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也是不同國家,各有特色。地表上沒有第二個區域有如此巨大歧異性。

東協十國土地總面積四四五萬平方公里,人口六.三億,全球區域人口排名第三,GDP(國民生產毛額)二.六兆美元,近五年平均GDP成長率五%,高於全球平均成長率三.九六%。

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吉隆坡宣言》簽署完成,十二月三十一日東協經濟共同體(AEC)正式啟動,成為結合商品、勞工、資本流通的單一市場。但其中種族、政治、文化差異乃未來發展極大隱憂,台商如何在此找到一條合適道路,是大思考。

我們的觀點是,遠離東協市場,台商才有重新轉動的能量,才能穿越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夾殺,本文由工作夥伴江若寧、原杰及我共同撰述,與讀者省思共勉。

東協交集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兩大貿易協定,雖貿易網絡連結全球,但我們認為東協對台商僅能視為「短期跳板」,萬不可為「目標市場」,我們從內需市場、製造基地觀點加以論述。

從內需市場看:

(一)人均GDP:發展內需市場須由高國民所得支撐,美國人均GDP為五四五九六美元、歐盟三六二六八美元、日本三六三三一美元,內需消費占GDP比重高的歐美日等國,人均收入皆至少三萬美元以上。

東協十國人均GDP為一二一六二美元,扣掉新加坡及靠石油致富的汶萊,其餘八國僅三五八六美元,而正準備發展內需消費的中國也還有七五七五美元,都走得很顛簸,何況是基礎未穩的東協十國。

東協十國人均GDP不足,以致市場含金量淺薄無法支撐整體內需市場,看似廣但淺的東協內容,到最後可能僅為一個夢,斷不可作為「目標市場」。

(二)市場破碎: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步調迥異,一四年GDP成長率最高八.七%(緬甸)到最低負二.三%(汶萊);人均GDP最高五六三一九美元(新加坡)到最低一二二一美元(緬甸);人口全球第四大的印尼二.四億人,到只有四十萬人的汶萊,經濟現況的高度差異,增加聯盟內經貿政策執行與整合的困難度。

因地理位置特殊,東協自古被不同國家殖民統治,造就多元的種族、文化及宗教,形成其不時因宗教而引發的衝突,例如:緬甸反穆斯林暴動;而被共產黨統治過的北越、柬埔寨(高棉)等地還隱藏歷史傷痕,民族性強烈,種種差異為日後埋下潛在隱憂,不容忽視。

經濟發展不一、文化和種族的歧異,無法將東協視為單一市場經營,商業模式難複製,而單一國家市場吸納量又不足,破碎的市場添增經營成本與難度,為欲進入東協者,應審慎思量重點。

然東協十國確有其優勢,並非一無可取,只因東協各國的資源、優劣勢各異,整合難度高,台商打入其市場實屬不易,最好遠離。

二、從製造基地看:

(一)天然資源:東協地區天然資源豐富,如泰國生產橡膠(年產量三百萬噸、占全球三分之一);印尼、汶萊、緬甸、菲律賓等生產石油(印尼,亞洲第二大石油生產國,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中唯一東南亞國家);錫、鎳、銅、鋁等礦產更是遍布東協地區,原物料成本優勢雖能凸顯東協整體經濟價值,但這不是台商當下轉型強求勝出所需要的,如果政府政策激勵台商再重新陷入「成本移動」的迷思,台灣GDP成長將永久沉淪!

(二)人力資源:東協人口總數六億,平均人口中位數二十九.二歲,勞動力充足,再對比其人均GDP三五八六美元與中國人均GDP七五七五美元內容來看,東協地區因而被喧譁為能提供勞力密集產業更大的競爭利基,世界工廠也將由中國移至該區域,但這不就是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前的翻版內容嗎?台商不就是要再次陷入「騰籠換鳥」的困境嗎?

(三)貿易資源:AEC生效後,東協九九%貨品進出將免關稅,更有利於企業生產原物料取得。

而去年十月通過之TPP,亦有關稅減免優勢,以越南為例,其九五%出口貨物在TPP保護下免關稅。TPP成員國約占台灣出口比重三五%,關稅利益確是吸引台廠一大誘因,但該地區非文明內容的「政務官大貪汙」、「人治非法治的典章制度」、越演越烈的「政府式工會罷工」,台商能穿越嗎?

一九八二年,經濟學家W. Max Corden和J. Peter Neary提出「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經濟學模型,描述單一國過度依賴單一資源,所造成其他產業結構失衡的情況。巴西、澳洲在中國經濟起飛過程中,靠原物料崛起,全力施政在原材料領域內激勵發展,卻未趁時多方思忖更具競爭力的長遠策略,最後,終隨原物料價格崩落而殞落,就是「荷蘭病」最佳例子。

台灣政府面對中國成本和技術大跨越,如果將東協當作下一個中國,台灣將陷入另類形態的「荷蘭病」,政府和台商都應長思。

撰文 / 呂宗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14

迷思篇》東協十個國家有十種考驗 接地氣對策:別再想亞洲四小龍了

2016-06-20  TCW

二○○八年,二十五歲的高通(Qualcomm)工程師周靖棠眼中看到的印尼,還是一個用撥接上網的網路蠻荒地。兩年後他再次前往,驚訝的發現光纖速度超越台灣,中產階級快速崛起,白領菁英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

他評估,印尼人口數達二億五千萬,在全世界僅次於中、印、美。如此大的市場,進步這麼迅速,網路卻才剛起步,「做電商一定有機會!」二○一二年,他與太太決定,代理台灣母嬰用品大廠Mamaway的產品到印尼,從電商做起,短短四年,開出近十家門市,虛實整合,如今年營收近新台幣一億元。中國電商平台京東商城今年初打入印尼市場,母嬰類別第一個找他合作,直接買斷上架。

他的成功,是繳了大筆學費後,才有今日一席之地。不只他,《商業周刊》採訪十位熟悉東協的電商業者,發現若缺乏正確心態與充足準備,貿然前往恐怕不僅賺不到錢,還可能慘賠而歸。

迷思一:東南亞是落後地方?

錯!國際化更勝台灣,M-T是C咖第一個迷思,是台灣人自以為是的優越感,認為東南亞發展遠落後台灣。

自二〇一一年起幾乎年年帶台灣電商拓銷團前往東南亞,資策會資深規畫師郭雪芬表示,五年前大家一窩蜂往中國跑,不想去東南亞,「因為瞧不起。」但事實上,「東南亞的國際化程度超乎你想像,有錢人比我們還有錢!」郭雪芬說。各國大城如吉隆坡、雅加達等,早已是歐美日韓等國際品牌爭相進駐的一線戰場。打入亞洲十一個市場、星球爆米花執行長李佳祐認為,亞洲四小龍已經是過去式,東南亞正在快速崛起,不調整心態很快就會被超越。

在淘寶擁有超過十年化妝品電商資歷,兩年前跨入新加坡的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秘書長陳宏欣觀察,東南亞市場最愛的是歐美品牌,其次則為日韓,「口灣只能排到第三線!」大

部分當地人連台灣在哪裡

都不知道。

反觀韓國品牌,近年來挾著韓劇的威力,大量做置入性行銷,「韓流」幾乎席捲了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主要市場。只要能讓金秀賢、全智賢等韓星代言,「業績馬上成長二〇%以上!」星球爆米花印尼代理商薇蒂娜塔(Rosalyn Widynanta)說。

對策:先攻對台灣好感度佳的區域該如何應對?可先找對台灣好感度較高的國家做為灘頭堡。

例如,郭雪芬認為,馬來西亞華人比率近三成,來台僑生多,對台灣品脾親近度高,台製綜藝節目如《女人我最大》、《食尚玩家》等,在當地頗受歡迎,可利用此文化優勢切入,在該國站穩腳步,再想辦法擴散到其他國家。

新加坡也有類似情形。陳宏欣指出,新加坡語言混雜潮州話及閩南語,民視的八點檔戲劇如《意難忘》、《娘家》等收視率高,若善用其劇情與演員做為行銷的梗,較能用最短的時間打開知名度。

或者,不要主打台灣品牌。像周靖棠在印尼操作Mamaway的哺乳衣,就是用白人面孔的模特兒,塑造出歐美品牌的質感,馬上一炮而紅,從第一個月起損益表上就呈現正數。

迷恩二:台灣貨全球通行?

錯!宗教、習俗差異大,當心踩雷第二個迷思,是以為台灣產品能適用世界各地。

郭雪芬指出,東南亞市場與台灣存在許多差異,十國各有歷史背景、種族多元,若未對當地宗教、文化、節慶、禮俗下功夫理解,產品迎合當地需求,根本不可能做成生意。

以食品來說,若要打入穆斯林比率高達六成以上的馬來西亞、印尼、汶萊等地,一定要取得「清真認證」(又名哈拉認證,Halal Certifcation)。

一般人只知道伊斯蘭教禁食豬肉,卻不知連牛羊雞鴨等肉品也必須要在符合清真認證的屠宰場中處理。其他如植物與微生物抽取物等,也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要在東南亞賣吃的,不只口味要符合當地,要打到最大的伊斯蘭市場,從上游原料到下游供應鏈與加工廠,都要重新調整。

對策:親自前往當地,了解喜好即便抹在臉上的化妝品,也受清真認證的規範,不能含有酒精、血液、豬、兩棲動物如青蛙、蜥蜴等來源萃取物。曾有一位台商進口含有上述膠原蛋白成分的面膜到印尼,被抽查檢驗出,將近新台幣干萬元的貨被海關全部沒收。

就連衣服、配件等,都得考量到當地的時尚偏好,以及穆斯林女性不得裸露上臂、小腿等風俗。

氣候是另一個問題。東南亞氣溫高,產品配方與包裝若未跟著轉換,很容易壞掉或熱融掉。

以東京著衣為例,二〇一三年剛前往馬來西亞時,將台灣官網與當地最大本土電商平台尸Lelong對接,因在台灣名氣響,頗受當地華人喜愛,第一年營收達六千萬。

但因為沒有貼近市場,在產品選類上隨時做調整,隔年新鮮慼消退後,成長動能就不若先前強勁。

周靖棠認為,台灣產品在東南亞絕對有商機,但一定要親自前往,了解市場,「你都沒去過,沒有落地,怎麼知道當地人的

喜好?」

迷思三:東西放上網就能賣?

錯!各地「鄉民語言」差很大第三個迷思,以為把產品做好放在網路上就能賣,沒有用當地語言文化重新擬定行銷策略。

郭雪芬觀察,很多台灣業者為了省事,連最基本的網頁英文化都用免費翻譯軟體處理,這樣不可能打動消費者。

早在二〇一三年就打入菲律賓市場、台灣老牌美妝電商平台ShoPPing 99耐德科技總監彭思齊觀察,台灣人做生意普遍偏向製造業思維,會做「產品」但不會做「商品,產品做好只是第一步,後續的行銷、包裝都須用在地人的眼光找賣點。

對策:聘在地年輕人操作社群光是色彩的意義就各地不同。在香港、新加坡,黑色系是高雅、質感等象徵,在印尼卻會被聯想到死亡與喪禮。在台灣清明祭祖常用的菊花,到了菲律賓卻成為男女互訴情意的表徵。

以網路文案來說,台灣人習慣用華麗的文句包裝產品,但東南亞消費者普遍不耐煩讀長篇大論,一張精美圖片加上明星代言,更容易增加購買意願,所以照片社群平台IG(Instagram)比臉書更具影響力,「行銷效果高出八〇%!」薇蒂娜塔說。

最好的做法,是聘請當地年輕人操作社群,用當地鄉民語言與網友互動,才能打中消費者的心。

迷思四:物流、金流很便利?

錯!刷卡不普及,貨到沒錢付很常見台灣電商環境成熟,各環節都有業者可以一條龍搞定,甚至開創二十四小時到貨的驚人服務。但東南亞的基礎設施較差,物流、金流都不發達,加上政府政策多變,索賄風氣盛,增加不少隱形成本。

周靖棠就曾有過一貨櫃產品毫無預警的被印尼海關扣住,對方開口就是要新台幣二十萬元。「你不付,就沒有貨賣,消費者就會質疑,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就毀了,」他只好付錢拿貨。

類似上述黑錢,以及政府變相索賄,三不五時制定法令,要求外來業者必須申請各武准證,都星高額的隱藏成本。

以物流來說,在台灣,一家宅急便業者可以統籌上萬張訂單,從出貨、收款到匯款可以一條龍包辦。但彭思齊說,在菲律賓,訂單必須分散給上百家不同的物流所。而且資訊系統不健全,物流業者的出貨與入帳往往對不起來,這代表業者必須一個個去確認每張訂單的細節,耗掉大量人力。

戶政系統與管理制度是另一個問題,一張訂單進來,消費者地址可能寫在某某大樹下,某某公園旁,連當地人都不見得知道確切位置。委託物流業者出貨,但司機可能嫌遠、不想送,或是送了卻沒把錢收回來。

金流同樣麻煩。東南亞信用卡普及率並不高,例如菲律賓僅六%,印尼甚至五%不到,大部分都以貨到付款等現金交易為主。但由於當地人消費習慣並不像台灣一樣會量人為出,常常貨送到家才說沒有錢付,只好算成退貨。

對策:隱形成本應反映在售價上述成本若未反映在終端售價上,就可能不賺反虧。

印尼台灣青商會會長劉仕豪說,台灣人做生意都想賺easy monwy(快錢),以為找代理商授權,這樣就能賺。事實上,人不來當地,最後不是東西賣不動,就是被代理商騙。

十個國家,十個市場,「在地化」這門功夫少不了。這準則,不只適用雲端上的電商,也適用所有想布局東南亞的企業。

撰文者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61

趨勢篇》市場規模年年成長25% 一張圖 掌握東協電商2.9兆商機

2016-06-20  TCW

今年夏天,台灣充滿濃濃的東南亞電商味!

五月下旬,經濟部接連舉辦兩場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商論壇;六月十五日,台北世貿一館裡,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電商業者,受外貿協會之邀來台招商。緊接著,六月二十一日,由馬來西亞官方主導,東南亞最大電商平台Lazada與兩大金流業者,也登台招手。在新政府「新南向」政策下,官方與民間動作頻頻。

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經濟規模較大的東協六國,擁有逾二億六千萬網路用戶,預計二○二○年將成長近一倍至近五億用戶。同時,這六國逾七成人口不到四十歲,中產階級快速增加,消費能力大增,將帶動電商市場爆發性成長。

根據全球知名顧問管理公司科爾尼(AT Kearney)指出,二〇

一三年至二〇一七年

問,東協六國電商市場每年成長二五%,增幅追上中國,更勝美、歐、日。

不過,若比消費者對電商接受程度,二〇一四年,中國

電商營收占總體零

售銷量七.二%,東協還不到一%,成長空間比更大,

因此成為各國業者

搶進的新市場。

去年,有台灣「電商教父」之稱的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就站出來呼籲,台灣電商下一步必須瞄準東南亞,「我們應該有更積極的策略。」而網路家庭的東協首站:泰國,也在去年十月正武上線。

另外,在東協各國設有據點的電商Uitox,則攜手OB嚴選、東京著衣、我的美麗日記、阿舍乾麵等上百台灣品牌,在馬來西亞的電商平台上架,結合中小型賣家走向海外打群架。

究竟東協哪個市場最具潛力?哪國行動裝置最普遍?若你正摩拳擦掌,準備搶搭這波趨勢,請見以下圖解。

撰文者趙維孝、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71

經濟轉骨藥方 搶灘東協出問題 新南向政策「缺才」 得從教育著手

2016-06-27  TWM

政府力推的「新南向政策」,肩負擺脫集中中國市場、資通訊業等兩大任務。然而南征人才難覓讓產業卻步,東南亞留學生與台灣的大學生能趁機卡位嗎?

新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宏觀來看,這是台灣經貿政策的重要新路線,肩負起「擺脫集中中國市場」、「擺脫出口集中資通訊產業」的經濟轉型雙重任務。但從執行面來看,業者要循著新政府的旗幟方向大力南進,眼前遇到的現實問題之一,就是人才難覓。

畢竟,與「同文同種」的中國市場相比,對台商而言,東南亞與印度不僅存在語言上的先天障礙,文化差異也是讓不少業者卻步的重要原因。在此之下,如何找到適當的「南征」人才,是業界呼應經貿政策新路線的首要課題。

為此,全球品牌管理協會特與《今周刊》合辦「東協印度人才戰略座談會」,廣邀南進台商與在台就讀的東南亞外籍學生齊聚一堂,藉此平台,了解業者與學生間是否存在任何認知上的差異。

東南亞僑生受青睞

擁文化語言優勢 比下台生從製造業的觀點,崇越科技董事長郭智輝首先表示,語言溝通與文化認知,是現階段業者最感困擾之處,「日常生活要完全溝通仍有相當困難;雇用當地學生,他們對於台灣文化或老闆思惟了解也會是障礙的一部分。」言下之意,從「在台灣的東南亞學生」尋找「既懂台灣、又熟母國」的人才,的確會是選擇方向。

對此,近年積極發展亞洲盃,在緬甸、柬埔寨、越南等國都已布下據點的玉山金控人資長王志成分析,就目前「東南亞人才庫」的水位來看,「最多的是越南。」由於台灣有為數不少越籍配偶、勞工,也有一定數量的越籍年輕人可成為台商南向打拚的夥伴;除此之外,緬甸的留學生也相對易尋,「事實上,我們派到緬甸的人,多是緬僑,幾乎都能講緬語,擔任翻譯重責,因此當地溝通交流尚無大礙。」不過,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王金來認為,台商尋找東南亞人才,除了考量「熟悉當地語言文化」之外,同時也不可忽視英文口語能力,他表示,「就製造業而言,領班多為當地人,但是台幹主管於領導時,可能是英語夾雜當地語言。基本上,因為東南亞國家眾多,語系紛雜,最通用語言仍是英語;舉例來說,東協開會主要使用的語言就不是泰語、馬來語等,而是英語。」如果說英語是台商與東南亞僑生之間的溝通媒介,那麼,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目前台灣對英語的重視程度顯然不足,來自新加坡的政治大學外交系學生許翊庭就說,「跟新加坡政府的更新速度比起來,台灣政府或學校在英語網頁的資訊往往不夠充分,對外籍生是比較吃虧的地方。」

救市政策應擬配套

打造國際觀的教育環境

在學生眼中,台灣不夠重視英語的影響,一方面是牽制了台灣學生勇闖海外的能力,但同時之間,也讓正在台灣學習的東南亞學生難以快速地融入、了解台灣社會,無法成為業者需要的「懂台灣思惟」人才。

在另一方面,即使業者有意培訓正在台灣就讀的東南亞學生,但學生的意願,或許也不見得符合企業所需。台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的巴山塔(Basanta)就表示,對印度學生來說,留學台灣的CP值比歐、美高,原因在於未來的工作機會較多,且台灣物價相對較低。換言之,這群留學生,畢業後的第一選擇是「在台灣工作」,而非回到母國。

學子們留台就業的期待,意外成為業界與學生們認知落差最大的部分,王志成坦言,「我們對東南亞留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他們要回到母國去服務,所以我們會仔細確認學生的意願,一旦彼此對此出現差距,大概就不會考慮錄用了。

畢竟外籍生留台,企業還要額外申請工作證,吸收應付行政手續的成本。」當然不是沒有例外,「如果學生有非常傑出的專長,比如資訊處理技能高超等,我們對這群學生另一類的規畫,是將他們視作『國際經理人』培訓,未來他們不僅回到母國服務,有機會也將外派到其他國家,甚至再回台灣交流工作。」歸根結柢,一個更注重國際視野的教育環境,或許才是呼應「新南向政策」的重要配套,對外籍生來說,能有效的地了解台灣思惟、台商企業文化。」另一方面,台灣學生也因此能夠更有走出去的能力與勇氣。王金來認為,「以前台灣談人才國際化都是講如何吸引人才進來,但台灣人才也應該出國磨練。」畢竟,新南向政策,就是一個新的國際交流挑戰,企業在思考善用外籍人才之際,試著培訓更多能夠「走出去」的台灣人才,仍是無可避免的關鍵課題。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