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神華:信息披露還可改進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uel.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1年第35期)
 
中國神華(601088)定期報告披露的信息之詳盡在A股上市公司中可謂佼佼者,不過,仍有可改進的地方。從2011年半年報的情況來看,我們建議公司進一步細化對煤炭生產成本的披露,並披露公司對外捐贈的思路和計劃。
 
上半年業績增速平平
2011年上半年,中國神華實現營業收入1006.92億元,同比增長40.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淨利潤)218.68億元,同比增長16.1%。這一業績可謂平平,其中淨利潤的增幅還略遜於2010年上半年(16.6%)。
中國神華上半年淨利潤增幅低於營業收入,原因很多,如企業所得稅負擔加重——2011年上半年實際稅率(所得稅費用/利潤總額)為25.19%,而上年同期僅為20.73%,僅此一項就使淨利潤減少了15.18億元。事實上,中國神華稅前利潤增長為23.61%,遠高於淨利潤的增幅。
不過,我們最關注的原因不是所得稅,而是毛利率下降和營業外支出增加。鑑於其實際稅率已經達到並略超過法定稅率,如無意外,中國神華的所得稅負擔未來理應不會再有顯著增加。
 
煤炭生產成本增長快於煤價增長
2011年上半年,中國神華的毛利率為43.2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9個百分點。中國神華業務複雜,有煤炭、發電、鐵路、港口和航運五大業務分部,這增加了分析其毛利率下降原因的難度。不過,我們只對盈利貢獻最大的煤炭分部作重點分析。
表1:中國神華煤炭銷售價格表
2011年上半年
2010年上半年(重述)
銷售價格變化
銷售量
銷售價格
銷售量
銷售價格
百萬噸
元/噸
百萬噸
元/噸
%
國內銷售
188.0
424.5
140.0
401.9
5.6
  長約合同銷售
87.4
333.3
82.7
361.7
-7.9
    坑口
4.7
169.5
3.4
159.0
6.6
    直達(沿鐵路線)
41.0
233.1
36.0
260.3
-10.4
    下水
41.7
450.3
43.3
461.9
-2.5
  現貨銷售
100.6
503.8
57.3
459.9
9.5
    坑口
18.9
132.9
11.1
152.8
-13.0
    直達(沿鐵路線)
23.9
493.5
14.8
429.6
14.9
    下水
57.8
629.4
31.4
583.0
8.0
出口銷售
3.2
668.6
5.8
514.0
30.1
合計/加權平均價格
191.2
428.6
145.8
406.4
5.5
 
由表1可知,中國神華上半年煤炭銷量增長了31.1%。
 
表2:中國神華煤炭分部營業成本
2011年上半年
2010年上半年
單位成本變化
成本
數量
單位成本
成本
數量
單位成本
百萬元
百萬噸
元/噸
百萬元
百萬噸
元/噸
%
外購煤成本
21,399
48.3
443.0
10,970
29.6
370.6
19.5
自產煤生產成本
15,543
142.9
108.8
11,502
116.2
99.0
9.9
  原材料、燃料及動力
2,764
142.9
19.3
2,193
116.2
18.9
2.1
  人工成本
2,118
142.9
14.8
1,539
116.2
13.2
12.1
  折舊及攤銷
2,690
142.9
18.8
2,387
116.2
20.5
-8.3
  其他
7,971
142.9
55.9
5,383
116.2
46.4
20.5
煤炭運輸成本
17,075
191.2
89.3
14,412
145.8
98.8
-9.6
其他業務成本
1,665
931
合計
55,682
37,815
 
由表2可知,中國神華自產煤銷量只增加了23.0%,只是由於外購煤銷量大幅增長了63.2%,才使得公司整體煤炭銷量增長31.1%。銷售外購煤的毛利率當然不能與自產煤相比,這是煤炭業務毛利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神華煤炭業務毛利率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自產煤生產成本上漲9.9%,而加權平均煤價只漲了5.5%。其實,早在2010年,中國神華自產煤的生產成本增幅(10.1%)已經超過了煤價的漲幅(10.0%),只不過差距極微罷了。
近年來,國內煤價連續攀升,發電企業效益下滑甚至虧損,今年部分地區出現電荒現象,發改委則要求煤炭企業將2011年重點合同電煤價格維持在2010年水平不變。在這種環境下,期待煤價大幅上漲並不現實,但成本上漲過快肯定也是人們不樂意見到的。
遺憾的是,儘管中國神華披露了自產煤生產成本的明細情況,但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分類還應該更細些,即應將「其他」類繼續細化——上半年,「其他」成本佔自產煤生產成本的比例已經超過了一半(51.4%)。
我們將2011年上半年自產煤生產成本與過去幾年作了對比,發現「其他」成本增長是最快的,引人關注。
表3:中國神華自產煤生產成本
                                                            單位:元/噸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上半年
與2006年相比,2011年上半年累計增長
原材料、燃料和動力
13.5
18.3
23.0
21.7
23.0
19.3
43.0%
人工成本
8.5
10.3
11.9
11.3
14.1
14.8
74.1%
折舊與攤銷
22.6
21.4
18.0
24.1
24.6
18.8
-16.8%
其他
21.7
22.1
33.2
43.7
49.3
55.9
157.6%
合計
66.3
72.1
86.1
100.8
111.0
108.8
64.1%
其他成本佔總成本比例
32.7%
30.7%
38.6%
43.4%
44.4%
51.4%
備註:以上數據取自當年年報,與下一年年報中的「重述數」有差異。
中國神華在半年報中對「其他」成本的增長並非沒有解釋,但失之於簡略了——「主要原因是環保支出、礦務工程費增加」。
 
對外捐贈增長近5倍
上半年,中國神華的營業外支出高達7.25億元,其中大部分為對外捐贈,為6.11億元,而上年同期僅為1.07億元,同比增長4.7倍。
即便是對中國神華這種規模的企業來說,6.11億元也不是一個小數字。今年2月,中國神華啟動了向母公司神華集團收購資產的步伐,以87.02億元收購了10家從事煤炭、電力及相關業務公司的股權或資產,這些收購的資產上半年實現淨利潤也不過7.58億元。換言之,投資者期望收購的資產能夠增厚公司的業績,事實也確實如此,然而對外捐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收購資產的貢獻。
與其他央企相比,中國神華的對外捐贈金額之大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據媒體報導,國務院國資委日前公佈了央企今年上半年的捐贈情況,84家央企共計捐出12.73億元,其中,神華集團捐出5.9億元,幾乎佔到了央企上半年捐贈總額的一半。
從半年報數字來看,上半年賺錢最多的A股上市公司是工商銀行(601398),其淨利潤為1094.81億元,是中國神華的5.01倍。工商銀行上半年的營業外支出只有2.98億元,為中國神華的41.1%。由於工商銀行未在會計報表附註中披露營業外支出的具體情況,我們無法得知其對外捐贈額,但顯著低於中國神華是毋庸置疑的。
捐贈是好事。巴菲特經營的伯克希爾公司不給股東分紅,卻不吝於捐贈,有一段時間甚至請股東們按照持股份額指定捐贈對象。不過,在對外捐贈大幅增加後,中國 神華的管理層如果能在年報或其它公告中將公司對外捐贈的思路和計劃公之於眾就更好了,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增強股東對公司的認同感,也有利於股東對公司盈利有 一個更準確的預期。
我們發現,有些分析師在點評中國神華半年報的研究報告中沒有更新相關盈利預測,這使得他們對中國神華2011年營業外支出的預測數低於上半年實際發生數,有的分析師甚至預測營業外支出為零。這些分析師的工作態度顯然不夠嚴謹,或許年報中多披露些捐贈方面的信息能夠給他們提提醒。
 
年報是投資者關係管理的重要途徑
平心而論,中國神華年報中信息披露之詳盡在A股上市公司中絕對稱得上佼佼者,我們之所以提出上述建議也是因為公司比較重視投資者關係管理。
遺憾的是,中國神華在投資者關係管理工作中過於注重與分析師的溝通,在某種程度上忘記了年報才是與投資者溝通效率最高的途徑。在2011年半年報中,中國神華用了不短的篇幅闡述其對投資者關係管理的看法。
為樹立中國神華資本市場藍籌形象,公司將資本市場預期管理作為2011年上半年投資者關係工作的重心。
2011年上半年,公司通過業績發佈會、全球路演、A股路演、投資論壇、公司拜訪、電話會議等多種途徑與投資者和分析師保持積極、坦誠溝通,共會見分析師、基金經理1100餘人次……
通過梳理過往投資者關係工作,公司改進工作,從資本市場對公司估值方式選擇和估值模型搭建入手,加強與分析師交流,合規提供分析師估值模型所需相關數據,引導資本市場對中國神華的正確、合理估值。
我們認為,與業績發佈會、路演、電話會議等方式相比,年報披露至少有兩個優勢——更公平、更令人信服。更公平是指對所有投資者一視同仁,而更令人信服是指年報披露的信息具法律效力,投資者更有理由相信年報而不是研究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13

中交股份豆腐渣公路污染事件被披露 兩硬傷為何能上市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1-10/12/c_122145279.htm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交股份”)是一家很大的公司,業務橫跨海陸,難免會有難堪的事情發生。 眼前有,甘肅豆腐渣式的高速公路問題被披露,先前有海域工程操作中的重污染事件發生。但這些事關企業品牌,信譽以及社會責任的事件不會影響其上市進程。9 月28日,中交股份過會,欲在低迷的股市再“抽血”200億元。投資者疑惑,震驚,別無他法。

  軟肋:“豆腐渣”公路

  9月26日,據媒體報道,投資87億多元建設的甘肅省天水至定西段高速公路,通車不足半年竟出現坑槽、裂縫、沉降等重大“病變”,部分路段必須重鋪。

  據了解,這項工程的施工方為西安萌興高等級公路工程公司(下稱“萌興公司”)。雖然在中交股份的招股書和官網中都沒能找到萌興公司的名字,但幾 番調查之後發現,原來萌興公司的原名為中交二公局萌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這個名字將其與中交股份全資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稱“中交二公 局”)聯係到了一起。自此,萌興公司與中交股份的爺孫關係浮出水面。

  在中交二公局官網的子公司鏈接中,記者找到了這家萌興公司,但在中交二公局十多個子公司鏈接中,這家處于風口浪尖的公司的鏈接卻失效。

  資料顯示,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全長202公裏,全線投資80億元,其中國家安排中央專項基金16.02億元,其余資金由甘肅省財政、省公路建設資金和國內銀行貸款籌集。工程建設總工期4年,全線竣工時間為2011年5月31日。

  9月29日,甘肅省新聞辦發布消息稱,已經成立聯合調查工作組,欲對天定高速公路質量問題展開調查,主要目的是查明原因,界定責任。主管這條高 速公路的甘肅省交通廳工程處處長談應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天定高速路之所以出現質量問題,“主要是施工管理中各個環節沒有嚴格遵守施工工藝要求。”萌 興公司存在施工控制不嚴的問題。

  作為項目施工方的萌興公司顯然不能置身其外,一旦責任界定,作為控制人的中交股份同樣不能豁免。面對如此大的不確定性,中交股份是否還能安然上市?

  硬傷:海洋環境污染

  如果說“豆腐渣”公路是過會後的問題,負面影響力有限,那麼,面對由來已久的環保質疑,中交股份是否還能繞道?

  今年4月,坊間盛傳中交股份即將回歸A股,當時有媒體曝出,中交股份旗下公司中交煙臺環保疏浚有限公司(下稱“中交煙臺公司”)2010年在山東省乳山港工程施工中發生“特別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

  據報道,2010年3月,中交煙臺公司採取吹填的形式對乳山港航道進行疏浚。施工後不久,乳山港附近海域發生重大污染。對這一環境污染事件,山 東海洋與漁業廳所屬的山東海洋與漁業司法鑒定中心作出的《司法鑒定報告書》顯示,是中交煙臺公司在乳山港航道疏浚吹填作業中產生的懸浮物,導致其周邊海域 內懸浮物含量超漁業水質標準,降低了原有的水質質量,改變了當地漁業水域環境狀況,影響了養殖貝類正常生命活動。

  《司法鑒定報告書》鑒定結果認定,該污染事故造成養殖貝類經濟損失1176萬元,涉及乳山市鎮數十個企業和村莊,污染海域面積780萬平方米,約合11700畝。

  而中交股份對乳山港事件的描述是,2010年2月4日,本公司二級子公司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中交煙臺公司與乳山港航道建設工程業主方乳山市港航基礎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乳山港航”)簽訂了《乳山港航道工程施工合同》成為該工程項目的施工方。

  期間,乳山港附近灘涂的22戶灘涂養殖戶以疏浚施工造成其在乳山港周邊海灘養殖的海產品死亡為由,向乳山港航提出索賠要求。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 日,乳山市政府已經對其中的16戶賠償了合計841萬元,其余6戶灘涂養殖戶,因對賠償金額不滿,拒絕接受賠償款。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6名灘涂養殖 戶並未就民事侵權索賠事宜起訴乳山港航和中交煙臺公司。

  中交股份的態度是,根據國家海洋局青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以及乳山港疏浚施工所在地海洋環境主管部門——乳山市海洋與漁業局分別于2011年5 月10日和2011年5月26日出具的書面證明,中交煙臺公司在乳山港航道工程施工過程中,遵守國家海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沒有因疏浚施 工污染海洋情況的相關處罰。

  但中交股份一直未對山東海洋與漁業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鑒定報告書》,以及這份司法鑒定可能帶來的影響做出解釋。

  “證監會對申請上市企業有連續36個月的環保核查要求,內容涉及是否存在受過環保行政處罰,是否存在環境糾紛以及其他環保違法違規行為等。乳山 港的問題雖然有司法鑒定,但環保主管部門卻沒有開出罰單,因此,中交股份並不算‘觸線’,但這個事件至今還沒有完結,不排除事態有超出控制的可能,這無疑 是中交股份上市進程中的隱患。”江蘇一家合資券商投行部項目經理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8

SEC查環球天下內幕交易:詳細披露相關操作細節

http://news.imeigu.com/a/1323209985540.html

(i美股訊)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根據SEC最新文件顯示,美國SEC指控四名中國人和兩家公司涉嫌環球天下股票內幕交易,凍結了他們的資產。SEC文件指出,在環球天下被培生溢價收購的消息公佈的前幾週,六名被告先後共動用230萬美元購入環球天下股票。六名被告此交易中總共獲利超過270萬美元。
SEC舉例說明,在2011年11月18日,環球天下被培生收購的消息公佈的前一個交易日,被告購買環球天下的股票總量合計佔到該股票成交量 35%;此外,若干被告的股票賬號在收購消息公佈前也有明顯相關的操作;此外,SEC表示其中一個被告和環球天下的創始人和董事會主席張曉東(註:張曉東是環球天下CEO張永琪的太太)有密切聯繫,該被告對收購消息走漏或將負一定責任。
SEC文件顯示被告分別為:Sha Chen、Song Li、Lili Wang和Zhi Yao四名個人,All Know Holdings Limited公司,以及一名或多名未知人士("Unknown Purchasers",詳見下文附註)。這些當事人在環球天下擔任何種職務以及與環球天下有何關聯尚不得知。
事件回顧:環球天下和培生2011年4月份開始討論潛在的併購可能性,培生給出了第一輪報價。此後,培生提高了收購報價,並於 2011年7月26日開始做盡職調查,2011年10月雙方開始就併購進行談判,並於2011年11月初進一步討論收購的最終價格,2011年11月18 日,雙方確定最終收購價,並於2011年11月18日後的週末最終敲定併購消息,11月21日公開併購消息。
在二級市場上,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正式公佈收購消息的前一個交易日(11月18日)環球天下股票曾一度放量大漲21.85%,環球天下有幾個交易日曾出現莫名的放量大漲。11月21日,環球天下宣佈被培生溢價105%總價2.94億美元全資收購,當日股價飆漲97%。SEC調查後表示環球天下宣佈被培生收購前股票存在內幕交易行為。
SEC調查取證披露內幕交易細節:SEC的這份文件中詳細說明了六名被告在環球天下內幕交易的細節,調查取證包括了對涉嫌內幕交易的相關人員美股賬戶的調查和電腦操作記錄,以下為SEC披露的細節。
Lili Wang:2011年11月10日,Lili Wang通過在美國的瑞士信貸賬戶以3.53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環球天下28000股ADS,該成交量佔了當天環球天下股票交易總量的43%,Wang在 11月8日通過兩筆電匯將10萬美元從中國銀行賬戶匯入瑞士信貸賬戶,目前Wang仍然持有在瑞士信貸賬戶上的環球天下的股票。這筆交易的浮盈為19.7 萬美元。
Wang和環球天下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張曉東的關係密切,張曉東曾資助Wang買入環球天下IPO親友股,SEC文件稱,Wang在2010年10 月6日開設瑞士信貸的賬戶,次日,Wang在環球天下IPO前一日以10.50美元的發行價認購獲得環球天下35000股親友股,總金額367500美元。
2010年10月12日,Wang獲得張名下的Oriental Light公司367574.50美元的電匯。SEC文件稱,Wang和張一直保持聯繫,2011年10月5日,wang的瑞士信貸賬號要求wang支付當初購買環球天下IPO親友股時700美元的相關手續費,11月1日,張為wang支付了這一費用。Wang開設瑞士信貸的賬號以後,一直未對用該賬號進行環球天下的股票操作,直到2011年11月進行了幾筆相關交易。
Sha Chen和Zhi Yao:分別在2010年3月份以各自名義在Interactive Brokers(IB)開設賬戶,Chen還在11月9日開設了All Know的公司賬戶,All Know沒有任何營業目的。在2011年11月16日前,chen、yao以及All Know均未在他們的IB賬號上進行環球天下的股票操作,此外,SEC調查顯示chen、yao以及All Know在不同時間均已同樣的IP和MAC地址登陸IB賬號,他們此後交易環球天下股票也用的是同一台電腦。
在收購消息公佈的前三個交易日,All Know總共交易了148953股環球天下的ADS:2011年11月16日,以3.51美元的價格買入11萬股,佔了環球當日股票成交量的 40.5%;11月17日,以3.5美元的價格買入994股;11月18日,All Know以4.99美元的價格買入37959股。All Know目前一直持有該賬戶買入的股,浮盈100萬美元;11月30日,陳將IB上環球天下的交易所得轉入All Know的IB賬戶。
Sha Chen在消息公佈前兩個交易日買入45321股環球股票:11月17日,Chen以3.83美元價格購入16550 股;11月18日以4.98美元購入28771股;在併購消息公佈後,Chen於2011年11月21日和11月23日分別以10.53美元和10.77 美元的價格出售5321股和5000股,獲利72000美元,IB賬戶浮盈27.3萬美元。Chen在環球天下的股票操作中動用了20萬美元,但在其IB 賬號申請中,她寫的年收入為0-39000美元,淨資產500001到1000000美元。
Zhi Yao在消息公佈前三個交易日買入42994股環球股票:11月16日,以3.5美元的價格買入18400股;11月17 日,均價3.67買入14584股;11月18日,均價4.73買入10000股;11月21日,以10.50美元的價格全部賣出,獲利28.5萬美元。同樣,SEC稱yao在IB的年收入和淨資產也和其買入環球天下股票動用的資金量相差較遠。
Song Li 2009年9月在TradeKing開始賬戶,此後一直未匯入資金,直到2011年10月17日,li往該賬戶匯入 5000美元,在2011年11月4日將買入700股環球股票;11月4日,Li另外匯入2.5萬美金,並於7日買入7650股;11月9日,Li再度匯入44426.37美元,並於9日買入9848股環球股票,11日買入134股,14日買入3460股;17日賣出4000股,併購消息公佈的前一個交易日(18日)再度以更高價格買回2800股。
併購消息公佈後的11月21日和22日,Li賣出他此前買入的20592股環球天下股票,均價10.51美元,獲利14.19萬美元。此外,在此期間,Li曾多次下限價單試圖買入環球天下股票,但是有些訂單因為缺乏足夠資金未提交成交,多數則因為限價單報價低於市價而未成功交易。同樣,SEC稱Li 在IB的年收入和淨資產也和其買入環球天下股票動用的資金量相差較遠。
另外,一或多名未知名人士在11月18日以5.23美元的均價買入161100股環球股票(佔了當天交易量的24%,當日環球成交量為平時四倍),並於 11月21日以10.50美元的價格全部賣出,獲利85萬美元。目前獲利仍在未知名人士開設的光大銀行賬戶中。
SEC表示,Sha Chen、Song Li、Lili Wang、 Zhi Yao以及未知名人士在進行該交易時掌握了培生收購環球天下的相關非公開信息。
目前以上有關人士的相關資產已被凍結。
(i美股)
SEC調查環球天下內幕交易文件
附錄:SEC指控的六個涉嫌環球天下內幕交易人員的資料(來自SEC文件)
(註:以下信息由搜狐IT翻譯)
ALL Know Holding Limited(ALL Know有限公司)是英屬維京群島公司,它通過一個Interactive Brokers帳戶參與環球天下交易。
Sha Chen(音譯「陳沙」),35歲,中國公民,廣東深圳居民,他是ALL Know總裁。他通過Interactive Brokers帳戶參與環球天下交易。
Song Li(音譯「李松」),43歲,中國公民,在美國印弟安那州哥倫布市定居。李鬆通過TradeKing帳戶進行交易,這是一家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的公司。
LiLi Wang(音譯「王麗莉」),45歲,中國公民,定居北京。王麗麗通過瑞士信貸加州舊金山辦事處帳戶進行交易。王麗麗的瑞士信貸交易是通過美國企業 Pershin LLC進行交易的。
Zhi Yao(音譯「姚志」),34歲,中國公民,四川雅安人。通過Interactive Brokers帳戶參與環球天下交易。姚志、陳沙和All Know在不同時間、使用相同的網絡IP、相同MAC地址登陸證券帳戶,進行環球天下股票交易。
還有一名、或者多名未知環球天下ADS 購買者,在2011年11月18日購買大量股票,它們使用一個公共帳戶進行,號碼為C****1722,以中國光大證券(香港)有限公司名義購買。中國光大證券(香港)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港私有金融公司,根據香港法律成立。中國光大證券(香港)有限公司看起來是光大證券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這是一家位於上海的金融服務公司。中國光大證券的帳戶及資產已經被美國花旗扣留,花旗對公用帳戶交易進行清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55

原《內蒙古商報》社長幕後炒作伊利案過程遭披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9/2NNDE4XzM5Njc2NA.html

一個從事新聞工作幾十年的老報人,在花甲之年與曾經的「搶劫犯」一起鼓搗網絡舉報虛假信息,把伊利股份在「除權日」砸到了跌停板,也使自己受到法律制裁。

1月17日,原《內蒙古商報》社社長李某某因故意編造、傳播對證券交易有影響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市場,造成了嚴重後果,被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法院一審 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3萬元。

伊利股份「除權日」突遭網絡舉報襲擊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是伊利股份進行公積金轉增股份「10轉贈10股」的股權登記日。當日的上證 指數開盤2696.13點,收盤2705.14點,上漲0.07%,成交量是839.7億元;伊利股份的開盤價是35.69元,收盤價為36.17元,上 漲1.37元,成交量是1.996億元。當日伊利股份的市值為289.1億元,伊利股份的證券交易走勢無異常。

但是,投資者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就在他們為公積金轉增股份「10轉贈10股」偷著樂的時候,一份長達萬字的張三林舉報伊利高管的帖子上網,題目 為《內幕慘不忍睹:伊利被這樣掏空》。這份材料一開始便說:「我張三林鄭重申明,以下內容屬實,並為此承擔全部責任。」網帖還說,自2005年以來,伊利 高管層採取各種非法手段,把企業當金礦,瘋狂斂財……

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正是伊利股份公積金轉增股份「10轉贈10股」的除權日。張三林網絡舉報帖在互聯網迅速散播,很快形成了網絡 輿論風暴。當日,上證指數開盤上漲0.18%,「伊利股份」開盤後低開至17.79元,瞬間沖高至漲停板19.90元,緊接著在張三林舉報帖的作用下,伊 利股份被不明真相的恐慌拋盤打壓在跌停板上(下跌9.98%)。6月14日,伊利股份發佈臨時停牌公告,避免了事態進一步擴大。

「老報人」與曾經的「搶劫犯」一起操作驚人網帖

伊利股份在發佈臨時停牌公告的同時,向呼和浩特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報了案。隨著警方對張三林網絡舉報案調查的步步深入,令人大吃一驚的是:案件的幕後推手居然是《內蒙古商報》社原社長李某某。

原《內蒙古商報》社社長李某某,1951年1月12日出生,從事新聞工作30餘年。與李某某同時被捕的有深圳市福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某某,深圳市三潤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周某和刑滿釋放人員姜某。「除了張三林在逃,涉案人員全部歸案。」警方有關辦案人員說。

據瞭解,張三林原系內蒙古自治區工會的退休人員,2004年,67歲的張三林因捲入伊利原董事長鄭俊懷挪用公款案被檢察機關調查。內蒙古自治區 人民檢察院有關負責人在談及該網絡舉報案時說,在虛假信息中提到伊利現任高管在2004年前有經濟問題,實際檢方在2004年底調查伊利原董事長鄭俊懷案 件時,就對現任高管都進行過調查,證明現任高管沒有經濟問題。

據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檢察院的公訴材料,2011年2月,張三林請求被告人李某某在《內蒙古商報》網站發一份匿名材料,內容是詆毀伊利集團公 司及其管理層的虛假信息。同年3月,李某某將張三林提供的一個U盤與材料郵寄給了被告人張某某,讓其發在《澳門商報》網站上,並要求散佈到互聯網上。李某 某以合作辦網站說服張某某幫忙,張三林也許諾事成之後給5萬元獎勵。同年5月,張某某又找到被告人周某,讓其在6月13日前發到互聯網上,張承諾事成之後 給周4.6萬元,並讓其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內蒙古商報》網站的合作事宜。同年6月8日至9日,被告人周某在某網站上分別註冊了 「tiie1e2011」和「大漠堂主」兩個號並用這兩個號將詆毀伊利集團公司及其管理層的虛假信息發到了網上。

匿名帖上網後沒有引起網民關注,卻被一個曾經的搶劫犯姜某嗅出了銅臭。姜某,男,1982年出生,四川省通江縣人。1999年因犯搶劫罪被重慶 市九龍坡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7年,2005年刑滿釋放後註冊了一個「網絡維權」網名,穿著「馬甲」在互聯網上四處煽風點火。姜某看到詆毀伊利的匿名帖子 後,便與被告人周某聯繫:給3000元宣傳費,就可以幫助炒作。周某通過網上交易和QQ將3000元及其虛假信息發給姜某。姜某便以「搶劫犯」的膽識,對 匿名帖子進行了修改。他不僅把標題修改為《內幕慘不忍睹:伊利被這樣掏空》,把 匿名舉報改為「張三林」實名舉報,還以「張三林」名義撰寫了「我張三林鄭重申明……」的引語。

與刑滿釋放人員沆瀣一氣終食惡果

被告人李某某作為《內蒙古商報》的創辦者,在內蒙古新聞發展史上也算有貢獻,卻在花甲之年丟掉新聞正道,與刑滿釋放人員沆瀣一氣,終致退休之年摔了跤。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人李某某、姜某、周某、張某某故意編造並傳播影響證券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後果,其行為均構成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信息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罪名成立。

一審法院同時認為,四名被告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悔罪表現,可以從輕處罰並適用緩刑。一審法院根據被告人犯非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及危害程度,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六十八條第一款、第七十二條的規定,認定被告人李某某犯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信 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被告人姜某犯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一年六 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被告人周迅、張海軍犯編造並傳播證券交易虛假信息罪,也分別被判處緩刑和數額不等的罰金。

1月17日下午3時許,一審法院宣判後,李某某等四名被告人當庭表示服從法院判決不再上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87

預披露改革遏制IPO欺詐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6304.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白蘭】IPO改革無疑是2012開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2月1日,證監會推出新政,正式將擬上市公司的預披露時間由原來的5天延長至1個月。同時,為進一步規範行政許可行為,提高監管工作透明度,證監會首次公開了發行股票審核工作流程,以及截至2012年1月31日的500餘家發行股票申報企業的基本信息。

    這一舉措,讓公眾和普通投資者第一次有機會熟悉證監會的審批流程,並瞭解申報企業的相關情況,為有效打擊IPO不合法現象,尤其是申報過程中的欺詐、造假行為,提高公眾參與度,加強社會監督開了一個好頭。

    IPO預披露時間應更長

    在2012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要完善預先披露和發行審核信息公開制度,落實和強化保薦機構、律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責任。

    證監會一系列以「公開透明」為核心的政策能否實現有效制止新股發行過程中的欺詐行為呢?一位長期從事金融法務工作的人士認為,「IPO造假基本都是偽造優質業績,通過對財務、法律、業務等的包裝來實現。證監會出台的新政策對於打擊這種現象是有積極作用的,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更公開一定會更公平,更合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證監會僅公開審批流程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讓公眾粗線條的瞭解發審委的工作過程,還需要更為詳盡、透明的內容公開,比如會議紀要。除了信息公開,還要真正落實保薦人和承銷商的責任,緩解『只薦不保』的現象。」

    此外,華寶興業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長鄭安國也認為,新股發行改革不僅要穿上陽光化和市場化的外衣,更要真正引入陽光化和市場化的精神。

    鄭安國說,「建議將IPO預披露時間進一步延長到3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並且鼓勵公眾和媒體舉報新股發行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為公眾和媒體監督新股發行提供更好的條件。」

    政策與法律對接

    IPO改革下的「公開透明」政策將發審委的工作和申報企業的情況展現在了公眾面前,無疑是有利於問題的發現。但要真正切實有效的嚴控欺詐行為,更需法律的鼎力相助。

    「中國的法律對股票發行欺詐行為更須嚴懲。」前述人士認為。以綠大地案為例,被告單位云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犯欺詐發行股票罪,被判處罰金人民幣400萬元。5名被告人均以欺詐發行股票罪定罪,其中董事長何學葵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儘管昆明市人民檢察院已經出具《刑事抗訴書》,但根據中國的現行法律,對該類行為的懲處,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也僅是處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處罰金額也只是非法募集資金金額的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

    再觀曾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勝景山河事件。證監會最終的處理結果是:對保薦機構平安證券、湖南啟元律師事務改採取了「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撤銷保薦代表人資格,對簽字會計師採取了「出具警示函」並在「36個月內不受理其出具的文件」的監管措施,對簽字律師採取了「出具警示函」並在「12個月內不受理其出具的文件」的監管措施。

    這些案例顯示出了中國法律對IPO欺詐造假現象的懲處力度尚輕,證監會的陽光新政想要起到打擊股票發行欺詐,約束資本市場,實現誠信運作的目的,勢必需要法律的強力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9

國內最大走私琥珀案細節披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4/5NNDIwXzUyMTc5NA.html

國內最大走私琥珀案件的作案細節浮出水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深圳市人民檢察院瞭解到,該院對深圳 市昌詰工藝品有限公司走私琥珀一案提起公訴。這家由台灣商人在深圳開設的公司,委託其他代理公司通過貨運渠道或快件渠道,採取偽報品名、低報價格的方式, 累計進口琥珀原料232噸,價值8.28億元人民幣,涉嫌偷逃稅款1.2億元人民幣。

2011年4月19日,深圳市昌詰工藝品有限公司向深圳機場海關申報進口一批「松香」,規格為「無牌無型號、黃色固體、不規則形狀、生產膠水用」。海關在取樣送檢後發現這些「松香」竟然是天然琥珀,該票進口貨物涉嫌偽報品名,偷逃關稅。

除 了偽報松香進口外,昌詰公司還曾以低報價格的方式大肆走私琥珀。2006年11月至2008年6月,昌詰公司通過代理商,從福州海關申報進口琥珀原料8 票,總淨重共計197.2噸,但單價低報為1美元1公斤。而當時國內琥珀的市場基準價為每公斤人民幣4000元左右。僅這批琥珀,偷逃稅款就達到 9454.6萬元人民幣。

目前,國內進出口代理公司、貨物運輸代理公司存在惡性競爭,使代理公司主動為昌詰公司出謀劃策,案發後則以不知情為由推脫責任。

深圳檢察機關披露,昌詰公司並沒有進出口權,其原料進口必須依靠進出口代理公司,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昌詰公司從波蘭、立陶宛、俄羅斯等地採購琥珀原料運抵香港後,委託深圳市豪欣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申報進口。

豪欣公司的負責人邱某明知昌詰公司進口的是琥珀,卻主動建議昌詰公司將琥珀偽報成樹脂,以少繳關稅,後又建議他們改報為松香。

檢察院辦案人員表示,要加強對國內報關和貨物運輸代理市場的監管,針對進出口企業和貨運代理企業建立信用檔案,並完善相應的激勵和懲罰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63

高層智囊披露中國經濟增長內幕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757360
(轉載)

溫**政府時期的重要智囊溫鐵軍,前段時間在一次小範圍的演講中,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系統分析了近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危機及解決方式。特別是其對九十年代以來政府通過國債投資、以遠期過剩解決近期過剩的分析,對我們理解今天的四萬億、國退民進、城鎮化,以及經濟繼續發展二十年等觀點和現象很有幫助。

溫鐵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先後任職於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著有《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解構現代化》、《我們到底要什麼》、《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解讀蘇南》等。

==演講正文(有刪減)==

60年代:知識青年下鄉是資本原始積累代價

在1980年之前的原始積累過程中,我們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外資投入,帶來了四次大規模的危機。

第一次是1960年,GDP增長、經濟支出、財政盈餘都紛紛下降到零值線以下,危機爆發造成幾千萬失業,重大成本轉移給社會,這是任何體制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都必然發生的代價。於是,中國有了第一次政府動員上千萬城市青年去農村的上山下鄉運動。

當時前前後後大概有四五千萬城市知識青年去農村插隊,奉獻了青春,最好的年華為國家當勞動力,形成龐大的國有資產。這就是典型的資本原始積累代價,如果有錯誤,那也都是資本的惡。

這次危機之後,開始出現毛澤東和劉少奇等人的分歧。劉少奇、李富春、陳云等搞經濟工作的很清楚50年代留下的工業結構"過重",那就要調"農輕重比例",要調整得相對合理些,於是他們在1962年主持制訂了"三五計劃"。

但直到1963年「三五計劃」沒能出台。原因是從1960年遭遇危機開始,整個西方世界除了封鎖之外,還準備對中國實施核武器打擊。周邊地緣關係越來越緊,戰爭壓力下中央臨時改變決策不搞"三五"了,改成西部建設,搞三線,把沿海工業向內地轉移。結果搞了2000多億的相當於負效益的投資,導致財政出現更加嚴重的赤字危機,表現為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遭遇1967年、1968年的危機爆發。

這時,各項指標又下到接近零值線,造成幾千萬人的失業。城市資本怎麼軟著陸?再次向農村轉嫁危機代價。很多城裡人都被送到農村。

70年代:引進外資導致財政赤字危機

1970年開始,中國要調整產業結構,因為以前留下的產業結構偏軍事、偏重工業,於是周恩來親自主持制定了"四三"方案,要引進43億美元的西方設備改造工業結構,這是毛澤東親自指揮,周恩來親自制定的,歷史上叫做"四三方案"。

引進西方資本就需要恢復與西方的外交關係,就"小球帶大球"。美國1971年解除封鎖,中國開始引進"西資"。從50年代引進蘇資到70年代引進西資,本質上沒有不同,都是外資。蘇資要求改變你的上層建築,美資也要求改變你的上層建築,這本質上是一樣的,所以沒有誰左誰右之分,都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引進蘇聯工業化的經濟基礎,就得按蘇聯政府模式來構建上層建築,乃至高校都是蘇聯派教師手把手幫你編蘇式教材,就跟我們現在主張用美國英文原版教材,進步了嗎?你們可以說進步了,也可以說沒有進步,是你們的判斷,我只提問題。

70年代引進40多億美元,迅速造成70年代中期的那場債務危機,爆發為1974年財政赤字。這時候就有了鄧小平的所謂二次出山。鄧小平整頓就是應對危機,引資導致1974年的財政赤字過百億。從1974年開始第三次上山下鄉,大約1200萬人插隊,對應還有雙倍農村回鄉青年,這次危機又是3000萬以上的潛在失業。這場上山下鄉運動到1976年以後基本就停了,因為毛澤東去世了,沒有誰能再揮揮手就把成千上萬的城裡人送到鄉下去。

可這個時候危機還沒有停,毛澤東的接班人華國鋒提出"八二"方案,周恩來"四三"方案就已經夠危機,"八二"方案比"四三"方案還要更大規模成倍引進外資。1977年實施"八二"方案,1978年財政赤字突破150億,1979年連同對越戰爭的軍費開支,財政赤字突破200億,華國鋒的第二次引資導致財政赤字過200億,那時候財政總規模還不到1000億,沒法維持了。

80年代:改革就是甩包袱

這個時候,改革號角吹響了。什麼叫做改革開放?其實是大危機爆發了,而這次危機因為沒有毛澤東,所以沒法再往鄉下送人。

改革乃是危機應對的產物,當政府財政急劇下降,不能應付開支的時候,開始甩包袱。比如農村改革怎麼開始的,無外乎就是財政管不了農村了,當時的經濟工作負責人找到老同志說,乾脆放吧,也就是把它當個包袱甩了。農村改革使政府甩掉了百分之十幾的財政開支負擔,"大包干"以後財政支農支出下降到不足3%。

接著是第二道甩包袱,甩企業。過去是財政撥款給企業,全部收益財政拿走,這叫做全民所有。一道改革指令叫做"撥改貸",今後企業去銀行貸款,還本付息之後產生的收益留利交稅,靜悄悄地改變了企業屬性。

然後接著第三道甩包袱,甩地方政府的包袱,中央、地方財政分灶吃飯,叫做分級承包,調動地方當家理財積極性。

這一系列的改革,從1979年遭遇嚴重赤字直到1982-1984年推進大規模改革,不外乎是大危機條件下財政不堪重負,不斷甩包袱的結果。所以,改革說得好聽一點叫放權讓利,說不好聽一點就叫財政甩包袱,是危機應對政策體系。

改革到1980年代後期出現的那場危機,說是1988年"價格闖關",物價指數月度攀升接近30%,全年是18.6%。因為防止擠兌提高利率加強調控,又導致了1989年出現連鎖負債和生產停滯,於是滯脹形態危機在1988-1989年爆發。1989年的其他政治性問題只是這場危機派生情況。

90年代:加快貨幣化是吸取前蘇聯教訓

90年代鄧小平的南巡無外乎就是在本來還沒有復甦的經濟上猛擊了一掌,出現1992年、1993年的高漲,但其實高漲一定程度是資本市場帶動的。因為1992年中國同時取消了所有物資的票證制工具,開始加快貨幣化,政府大量增發貨幣來貨幣化它的實體經濟,這一階段出現的高增長本身是貨幣化帶動的抬升。

同期,為了吸納貨幣,中國放開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這三大資本市場最能夠吸納貨幣,貨幣的增速從1992年開始陡然往上,中國進入了所謂貨幣化的時代。

應該說這也可以歸因於我們接受了前蘇聯的教訓。蘇聯的垮台並不是今天所說的意識形態,而是長期停留在實體經濟階段,蘇東體系沒有貨幣化。為什麼不貨幣化?因為就像今天金融資本的引領國家美國一樣,當年蘇聯掌控著整個蘇東體系的換貨貿易,可以通過不等價交換,佔有整個經互會(備註:由蘇聯組織建立的一個由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1991年6月28日解散)國家的最大好處,因此她不打算貨幣化。中國1992年開始加快貨幣化,放棄所有票證。說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就這一條我看就夠格。他使中國沒有步蘇東國家的後塵。

1992年中國承認市場經濟,但其實放開的是資本經濟。也就在這個階段,1992年開始大規模增發貨幣,1993年出現三大資本市場投資過熱,1994年出現24.1%的CPI。所以我把1992年叫做貨幣元年,就是中國的人民幣終於成為貨幣了。以前人民幣不是貨幣,它是票證制度的一個輔助計量符號,連一般商品交換的中介都不是。

中國什麼時候有銀行呢?1998年推進金融改革,用了三年的時間,到2001年中國才真正有了商業化、市場化的銀行。到2008年,所有國有銀行完成上市股改,中國有了所謂上市公司性質的銀行。因此,中國的金融業到1992年才真正使貨幣成為貨幣,2002年才使銀行真正成為銀行,前後10年的時間。

1993-1994年這場危機,我把它叫做三大赤字同步爆發。第一,因為大規模引資,造成外匯赤字,高達GDP的14%。第二是財政赤字,嚴重到透支了所有國有銀行的自有資本金,都吃光了。因此,外匯赤字、財政赤字、金融赤字,三大赤字同步爆發在1993年,接著是1994年24%的CPI。要我看,這次危機比上世紀2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比今天的歐盟危機一點都不差。

中國怎麼度過的這次危機?這得看"鐵腕總理"朱鎔基了。三大赤字同步爆發的時候,中國政府在加快了貨幣化和資本化的同時推動國企全面改制,促進市場競爭。

1994年1月1日出台了幾個重大政策:

第一個重大改革叫做匯率改革一步並軌,其實是人民幣名義匯率一次性貶值57%。如果不進行匯率調整,出口上不去,外匯赤字就不能解決。外匯赤字是硬碰硬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在外匯赤字的陷阱中爬不出來,中國人要爬出來只好本幣大貶值,但一次性貶值57%,前所未有。

第二大改革叫做分稅制。分稅制改革是什麼?1984年搞的是財政分級承包,那是財稅體制改革的第一次,1994年,也就是十年之後第二次財稅改革,中央地方分稅,把好收的肥稅中央拿走。分稅制改革使地方財政變成約50%,少了百分之二十多。這個階段以地生財、搶佔農民土地成了地方政府的普遍行為。群體性事件從此開始大規模發生,同時地方政府還向農民伸手,加重農民稅費負擔。農民身上綁上**,跟收稅幹部同歸於盡,就是這個階段產生的,代價仍然轉移給了社會。不要以為任何改革都只有收益沒有代價,這個代價轉移了。中央開始有了財政調控能力,這就是第二大改革。

第三大改革就是國企改革。減員增效,下崗分流,減掉4500萬國企職工,那時候叫"裸體下崗",不給社保,不給失業保險,不給醫療保險,什麼都不給,被迫"買斷工齡"。所以就度過了這場危機。廣大勞動群眾承擔代價的90年代,也是我們今天很多激進改革界人士鼓腹謳歌的年代。

如果我們認真看看那個年代的改革,看看危機代價承受者是誰,就明白能不能只是一面倒去唱讚歌,因為有很大代價。我也不是只強調代價,也強調當年三大改革作為應對危機的措施,確實取得巨大成效,中國畢竟度過了危機。

中國以前是內需為主,從三大改革開始進入外需拉動的產業資本擴張階段。外需拉動速度多快?1994年之前外需對GDP佔比在40%左右,三年之後外需佔比(也就是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或進出口占GDP的比重)高到70%以上。這時中國需要加入全球化,因為經濟增長已經是外需為主了。

為什麼內需上不去?農民負擔加重,城市國企下崗,沒有可能擴大內需,龐大生產能力就一下轉向外需,這就是中國後來積極納入全球化的內部因素。據此可知,90年代中期的外匯、財稅和國企的三大改革,導致90年代後期中國加快納入全球化的步伐。

21世紀:解決生產過剩危機需要復興鄉土社會

我們現在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早期是勞動力過剩,到90年代後期出現了生產過剩。我們從1999年認識到中國已經發生了資本主義一般內生性矛盾,就是生產過剩。西方生產過剩進入戰爭,中國生產過剩難道也進入戰爭嗎?不能,那怎麼辦?

我們從意識到生產過剩以後,就從一般意義的市場經濟迅即改為國債投資拉動增長,平均每兩年出台一個國家大戰略。從朱鎔基1998年就任總理開始大規模啟動國債投資:1999年開始西部大開發,總投資量36000億,其中24000億是國債;2001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2萬億。朱鎔基時代大約5萬多億投資。到溫**政府,2003年剛就任就提出中部崛起戰略投資2萬多億,2005年新農村建設提出至今投資5萬多億,2008年抗震救災災後重建2萬億,2009年救市投資4萬億。

因為生產過剩,中國不得不靠政府用看得見的手,即國債投資。經濟學家批評說,這是用遠期過剩掩蓋當期過剩,這就是現在的實際運行狀況。

它帶來的另外一個客觀後果,也是很多人批評很厲害的一件事,國債投資給了誰?大量進入國有公司,15萬到20萬億的投資,於是國企壯大了。由於這些年國企大規模搞基本建設,架電,修路,高鐵等等,客觀上使整個地產升值。比如中國原來幾十萬億的地產,現在升值到至少100萬億,實體性資產總規模估計達到200萬億以上,而金融資產2011年是128萬億;那再上面的債務就更小了。比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負債總量十幾萬億,比例不算大。

那麼,200多萬億的實體資產,100多萬億的金融資產,請問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合理還是不合理?比西方要合理得多,西方金融資產是大頭,下邊的身子小,實體資產少,所以一定爆發金融過剩危機。

我們現在最怕的是戰爭,只要西方別拿戰爭手段對付我們,允許我們這麼玩下去,中國的實體資產肯定會繼續擴張。比如現在提出的城鎮化,全國3000個縣級單位,一個縣如果有3個左右的中心鎮,差不多就有1萬個中心鎮需要基本建設投資,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投資領域。為什麼現在中央強調城鎮化,城鎮化並不是城市化,中央早就講了,中小企業與城鎮化是在縣域經濟範疇內的兩個主要內容,縣域經濟是個藍海,要學會深耕藍海。

中國的內陸空間廣大,可投資領域非常廣闊。如果再能夠同時啟動"西向戰略",走陸權競爭而不走海權競爭的方向,未來可能還有20年的高速發展過程。林毅夫回國後也說中國還有20年的高增長,因為投資空間大。其實我們對於長期發展還是有信心的。

麻煩在於我們如何看待21世紀的發展方向,主流認為是金融化、全球化。相對來講,我的戰略思路比較另類。

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2009年全球危機之下我們仍然能軟著陸?因為中國2005年實行新農村建設投資戰略,使超過95%的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網絡。這個"五通",本來是辦開發區的要求。當危機爆發,沿海出口經濟數萬家企業倒閉、2500萬打工者失業,中國遭遇危機但沒出大事的原因,是政府把補貼出口的13%退稅,改為補貼農民消費的13%折扣,並且告訴農民政策只執行到2010年年底,於是農民短期大量購買家電汽車造成國內消費大幅度增長,補上了外需下降造成的損失。但,如果不是事先已經使得95%以上的村通了路,農民怎麼買汽車?如果沒有通電,怎麼買彩電?但是,在農村實現通路、通電等基本建設不可能有短期經濟效益,私人資本願意幹嗎?一般發展中國家都是按照私人資本的方式運作,這些事情也就都沒可能去做。當遇到大危機,出口企業倒閉的時候,怎麼轉內銷?

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中國走出V型反彈?因為我們有廣大的內陸農村,仍然是鄉土社會,這次全球大危機轉嫁到中國的巨大代價還是由鄉土社會承載著,可這是積極意義的承載,正因為國家事先在農村大量注入基本建設投資。我提醒各位,2005-2006年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啟動大規模基本建設投資時候,幾乎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反對,歷史證明他們錯了,如果他們是按教科書說話的,那教科書也錯了。

今天很多人討論城鎮化,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城鎮化的戰略選擇是錯誤的,因為城鎮基本建設構不成投入產出回報率合理的人口規模。一般情況下,至少得20萬人以上才有基本建設投入產出相對合理的條件。縣以下的城鎮好一點的3-5萬人,差一點的1-2萬人,怎麼能搞基本建設投資?但是,大城市已經過度投資、人滿為患,環境壓力過大;如果不搞城鎮化,靠什麼來消化已經嚴重過剩的製造業生產能力?

中國的城鄉結構本身有多重性,並不是一個被激進者認為嚴重不合理的結構,我們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努力推動鄉村建設,因為鄉土社會長期以來就是城市產業資本危機軟著陸的載體,如果過快過早地把鄉土社會破壞殆盡,再發生危機的時候將無處尋找軟著陸的條件;硬著陸砸在城市裡,以往高增長掩蓋的複雜矛盾就會轉化為惡性衝突!

但願人們能夠認清形勢,改出激進幼稚病

溫鐵軍:農民成為產業工人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

這對中國有什麼影響?上世紀30年代這場大危機導致貴金屬價格上漲,中國當時是以白銀作為貨幣的國家,北方有「袁大頭」,南方有「孫大頭」,海外白銀價格上升,與中國原來簽有白銀穩定協議的四個產銀國放棄對中國的承諾,導致中國國內白銀大量外流發生白銀危機,導致通貨緊縮,嚴重打擊了正在高增長的民國經濟,這是我們說的外生變量。

另一方面,內生變量是什麼?當年中國是半殖民地國家,工業化原始積累只能內向型發生。城市化和工業化高速發展,地主進城就轉變成在外地主,經營收益較高的工商業,就把原來的秋後收實物租改變成春前收貨幣租,貨幣化在農村開始推進,於是農民就遭到高利貸金融資本和工商業資本遠高於地租的雙重剝奪,小農大量破產,鄉土社會衰敗,要麼土匪、要麼游擊隊,農民革命就起來了。內生性變量使社會不穩,極大影響著民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和城市化。

民國不得不在1935年前後開始推行紙幣制;但同年就遭遇到日本帝國主義侵佔華北,在日佔區大規模抬價搶購白銀,試圖摧毀民國經濟,摧毀剛剛改革的貨幣制度,於是進一步造成中國白銀外流。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打響,中國不得不用殘留的一點貴金屬去海外買軍火,紙幣金融大規模通脹,從1937年開始一路通脹到1950年。所以說1949年到1950年的危機不是新中國自身的危機,而是民國外部問題和內部問題兩個變量同時作用的延續。

應對危機:土改使農民回歸傳統,割斷與城市現代經濟聯繫

新中國面臨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經濟怎麼恢復?土地改革。什麼是土地改革的實質性內涵?讓中國人口88%的農民回歸傳統。歷朝歷代,新王朝建立都有四個字,均田免賦。新中國同樣是均田,但沒免賦,這就是土改的歷史性差異。其現實意義在於:土改使中國近90%的人口回歸了傳統小農經濟,與現代城市經濟割斷了聯繫,用薩米爾·阿明(備註: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全球化問題專家,提出依附理論)的理論就叫做「去依附」。

最大多數人口回歸了農村,自給自足,作為政府就不用再管他們到底怎麼生活,只需要管那12%的城市人口,這是新中國經濟得以恢復的一個重要條件。也就是說使民國時期遺留的危機在新中國得以軟著陸的重要制度基礎,恰恰是對鄉土中國的回歸,而不是我們想像的大步走向現代經濟。

眾所周知,那時城市現代經濟一片凋敝,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幾,不光一般的城市市民失業,知識分子也大規模失業。現在很多意識形態化的解讀都說因為建立了新政權,全國人民意氣風發,然後就鬥志昂揚走向新勝利。其實新中國首先要解決的還是怎麼能夠應對民國延續下來的大危機。第一個因素是農民回歸傳統的鄉土中國;第二個因素,1950年6月份朝鮮戰爭爆發,戰爭需求使得原來凋敝的工業開足馬力生產,於是城市經濟火起來,再加上1950年10月份中國參戰,蘇聯把中國作為戰略盟友,開始大規模向中國境內投入軍事工業設備,導致中國工業得到發展機會。

1950年代並非「極左」體制,只要追求工業化就會親資本

我所提出的邏輯解釋之第一個經驗起點是資本原始積累。在進入工業化的目標之下,最大的挑戰不是什麼政治制度或者領導人能力,而是資本稀缺程度趨零的條件下怎樣完成工業化必須的資本原始積累。現代西方經濟學所確立的討論前提是要素相對稀缺,可以在市場的作用下實現優化配置,最終達成最優。但它適不適用發展中國家呢?根本不適用。因為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挑戰是要素絕對稀缺,資本要素絕對稀缺,稀缺程度趨零。

以中國1950年要進入工業化的情況來看,不僅是一般意義的資本要素絕對稀缺,而且連國庫黃金都已經被前政府帶到台灣去。所以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會追求外部資本進入,每一次成規模的外部資本進入都會轉化成國家承擔的外債,每一次大規模的外資轉換的外債都會帶動發生財政赤字危機。

由於中國在90年代中期開始加快進入全球化,而那以後所發生的危機,很明顯具有全球化代價向中國轉嫁的特點,所以我們把90年代末期以後的最近兩次危機歸類為外生性變量造成的經濟危機,而把此前中國自己進入產業資本的發展過程歸納為六次內生性危機。

有一個基本的政治經濟學的常識,只要在資本絕對稀缺條件下追求工業化,一定是資本導向。任何體制、意識形態、領袖領導之下的政府都會親資本。今天我們意識形態化地把上世紀50年代定義為「極左」的時候是否捫心自問:世上可有任何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可以被叫做「左」?政府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如果不親資本,就根本沒有資本積累的可能。

當人們說1950年代是「左的錯誤」的時候,恐怕把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忘了。一個親資本的,追求資本原始積累的經濟基礎,難道會有「左」的上層建築?千萬不要把官僚主義說成是「左」,其實官僚主義是典型的極右。教條主義也不是「左」,而是形式。

1949年到1953年,我們在新民主主義階段主要是私人資本原始積累,1953年後蘇聯投資形成國家資本,已經有了龐大的生產能力,變成國家工業主導,這叫做國家資本主義,所以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開始討論國家資本主義如何替代原來的私人資本,意識形態稱之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到了1956年,中國實際完成的是國家資本主義對私人資本主義的改造,這一點在當年不是秘密,都是公開的。比如1957年國家「一五計劃」完成報告就明確指出,「一五計劃」建立的是國家資本主義。認真看1950年代的實際過程就知道,前三年是私人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後六年是國家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經濟增長速度都很快。

受到工業化內生的「資本增密」機制的影響,正在需要更大規模追加資本和技術投入的節骨眼上,蘇聯中輟投資了!於是,這9年資本原始積累的代價在1960年爆發了!這就跟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陡然跌入發展陷阱……

只有當資本過剩的情況下,親資本的政策體系才會轉向為不親資本。我們現在是什麼層次上出現資本過剩?中央層次出現資本過剩,因此中央轉向「民生新政」。地方上特別是中西部仍然面臨資本短缺,政府就仍然親資本、遠民生;東南部沿海地區出現產業資本過剩,開始轉向親環境,也部分轉向親民生,一些東南部媒體就跑到中西部去「吃黑」、「扒糞」……不同地區地方政府之間的矛盾,或者是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矛盾並不是簡單的政治上的派系,一定程度上是資本稀缺或資本過剩的背景在發生影響。

讓農民成為產業工人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

1949年中國建立的國家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國家,國際社會一直有爭論。如果給全國88%農民都分了地,那他們是小土地所有者,小土地所有者就是小資,毛澤東早年就說過,我們只是一個小資產的汪洋大海,說的就是當農民都成為小土地所有者的時候,中國就是小資國家。從1949年土地改革以後,所發生的各種各樣社會問題都和小資的分散性,以及小資並非「自覺階級」有直接關係。因為小資高度分散,沒有集中表達意願的可能,因此政府對付小資的經驗是在農村實行「村社制」,城市實行「單位制」,這使政府過去能夠卓有成效地對付小資。

但幾十年過去,在中國小資群體中崛起了世界上最龐大的中資人群,據說有五億,是美國中產階級的兩倍半,是歐盟國家中產階級的兩倍。但政府卻沒有「對付」中資的經驗和手段,現在所遭遇到的網絡各種各樣的不滿和千差萬別的利益表達,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城市單位解體,鄉村集體也深受破壞,政府對付高度分散的小資、中資的多樣化表達,借用制度學派理論,是交易成本過高造成社會不能形成集中的表達方式。中國現代社會亂像是社會結構變化的結果。

中國本來是一個小資社會,根本不是西方的棗核型,而是金字塔型,超穩態結構,龐大的底座是佔總人口60-70%有地的鄉村小資。現在生要把他的土地剝奪,把他逼成無產階級,用激進政策斷掉他們回去的根,讓進城打工的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學者們以為這是歷史進步,可有誰想過,他原來是小資,把小資變無產,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說得清楚點,這恐怕是在城裡拍腦袋拍出來的。

你們去問問進城的打工者,有幾個是願意在生產線上長期當產業工人的,大部分仍然抱有小資之夢,進城是為了幹什麼?掙點錢開小店當小老闆。

印度為什麼是一個不穩定的社會?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只不過少說了半句話,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貧困國家,這一國的貧困人口比非洲全部貧困人口總和還多,民主解決貧困嗎?印度鄉村有百分之三十幾的無地農民人口,因此是棗核形社會,或者是倒金字塔,底層社會是無地的農村無產者,大量流入城市變成貧民窟的弱勢群體,城市貧民窟是城市底座,農村中的無地農民是底座,這種倒金字塔社會能穩嗎?

你們也許知道,現在中國是私人住宅擁有率世界最高的國家,高達89%,接近90%,什麼人是100%地擁有私人住宅?農民。為什麼?因為仍然還是一個小資國。各地政府的政策差別僅在於是讓小資變小資,還是讓小資變中資,變中資他高興,變小資他勉強認可,變無產他就不干。我們今天的很多政策是剝奪農民使其無產,這就是社會矛盾衝突的根源。

中國原來是一個小資社會,現在是小資、中資人群仍然佔大部分的社會;我們中資的上頭,最上邊的大資只占人口的不到10%。但是小資不是自覺階級,誰是中國現在具有自覺性的階級?假如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意義上的無產階級,我得告訴大家另外一個說法,那就是大資。客觀看,大資最懂如何維護穩定並且增加集團利益,最懂如何左右政策體系以保證自己的集團利益。對國內來說,這是一個具有大資本自覺性的利益集團主導的政策體系,這就是中國的現狀。當人們都在高唱改革的時候,請問改革對象是什麼?改革的動力是誰?誰來改誰的革?在這些基本的問題上不搞清楚,很難讓大家跟著一塊喊口號。

另外,我11月底在海南講課,他們要我分析2013年的宏觀形勢,我說你們得先搞懂中國經濟體制的ABC是什麼?有誰想過中國的真實經濟體制是什麼?是「中央政府承擔最終風險責任條件下的地方政府公司化惡性競爭」。地方政府早就公司化了,它在參與市場競爭,可承擔最終風險責任了嗎?沒有,風險層層上交,最終交到中央政府。我們在90年代後期開展的國家金融市場化改革,實質是中央政府埋單,把所有地方政府造成的銀行壞賬一次性轉交到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備註:指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這些不良資產都是地方政府20多年幹出來的,人都提拔了,因為他完全不承擔風險責任。地方政府公司化在沒有風險責任的條件下一定是惡性競爭,誰比誰更「惡」誰就上去了。不過,最終風險責任中央能獨立承擔嗎?也不能。只能一手增發貨幣,一手增發國債,於是,客觀上只能向社會轉嫁,這就是中國今天的實際經濟體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74

蘋果披露美國政府數據要求:半年5000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82

繼上週微軟與Facebook發佈有關美國政府要求其披露客戶數據的聲明後,蘋果公司也於6月17日公開了類似數據。

蘋果在官方網站發佈的聲明稱,從2012年12月1日到2013年5月31日,美國聯邦、州及地方政府對蘋果提出提供該公司客戶數據的要求合計4000-5000次,涉及賬戶或設備9000-1萬個。
 
聲明透露,
 
最常見的請求來自警方的搶劫和其他犯罪調查、搜尋失蹤兒童、確定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所在位置或者避免自殺事件。
 
兩週前,美國CIA前僱員Edward Snowden洩露了直譯為「棱鏡」的代號PRISM絕密計劃。
 
據外媒爆料,從2007年起,美國國安局(NSA)和FBI因該計劃得到授權,可直接進入微軟、谷歌、雅虎、Facebook、PalTalk、YouTube、Skype、AOL和蘋果公司的中央服務器,使用其中的音頻、視頻、圖片、電郵、文件和連接日誌分析追蹤個人動向和聯絡方式。
 
媒體報導,這次洩密的文件顯示,從2009年開始,NSA就已經開始對中國大陸和香港進行黑客攻擊。
 
17日蘋果的聲明否認了有關該公司允許美國政府獲取公司客戶私人信息的報導。聲明稱
 
並未收集或保有我司客戶的巨量個人詳細信息。我們並未向任河政府機構提供直接訪問我司服務器的渠道,任何政府機構要求得到客戶內容必須得到法庭命令。
 
以下是華爾街見聞兩週前報導的洩密演示密件,展示了蘋果等九家美國互聯網公司分別何時參與PRISM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66

標題巴克萊披露128億英鎊資本缺口 將發新股融資58億英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400

巴克萊週二披露了128億英鎊的資本缺口,為此,該銀行計劃增發58億英鎊新股,以滿足3%的最低槓桿比率要求;並發行20億英鎊的或有可轉債,以賠償不當銷售的指控

該銀行股價在週一下跌4%後,週二再度暴跌7%。

巴克萊的股東能夠以每股185便士價格購買增發的股票,每4股可購買1股新股。現有股東以較週一收盤價折扣40%的價格優先購買股票,可使其股票免遭稀釋。

巴克萊的這種措施能夠滿足巴塞爾協議III的要求的「銀行一級核心資本約9%」的要求。巴克萊的首席執行官Antony Jenkins稱:「我確信,我們這種果斷迅速的措施能夠讓巴克萊變得更加強大。」

上個月,英國審慎監管局(PRA)曾表示,巴克萊槓桿比率僅為2.5%,低於3%監管要求。

巴克萊週二稱,按照PRA的新規,該銀行的槓桿率僅為2.2%,巴克萊的資本缺口由此也上升至128億英鎊。

巴克萊還計劃出售20億英鎊債券,這些債券可轉換為股權。如果出現問題,該銀行將降低貸款。

巴克萊表示,它們將加快確認預期費用。該銀行面臨違規銷售支付保障保險(PPI)、利率掉期和身份欺詐保險等產品的指控。據FT的分析師預計,該銀行的賠償金額會高於之前的預測值。

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師Chirantan Barua稱:「如果一次性的意外費用過高,它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增加配股。」

巴克萊上半年因違規銷售需要向客戶支付20億英鎊的賠償金,這一金額遠高於市場預期。

巴克萊需要因違規銷售PPI而向客戶賠償13.5億英鎊,按規定需賠償40億英鎊。現在,英國整個銀行業因違規銷售PPI而需賠償客戶150億英鎊。

因為違規銷售複雜的利率對沖產品,巴克萊也需要向小型企業6.5億英鎊的賠償金。

巴克萊半年財報顯示,該公司的稅前利潤為17億英鎊,幾乎是去年8.71億英鎊的兩倍;調整後的稅前利潤為36億美元,僅低於37億美元的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52

美情報機構又立功 披露「最具體可信的」情報內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946

上週末,美國國務院突然發佈美國全球旅行警報,稱中東和北非基地組織及其分支機構已經構成潛在的恐怖襲擊。美國更宣佈關閉阿拉伯半島上多國的領事館。

究竟美國國家安全局截獲了什麼情報?據CBS報導:

CBS新聞高級記者Miller在報導中寫道,情報機構官員已經從一個可靠消息源獲得情報,一個重大(恐怖襲擊)陰謀正在進行,實施陰謀的團隊已經選好並且已經就位。具體的內容只有這麼多。
Miller寫道,情報當局無法得知的信息包括日期、時間和攻擊目標,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美國政府)採取了這樣的措施,警告了所有潛在的目標。

...
白宮表示,總統奧巴馬的首席國家安全顧問在週六召開了會議,討論了「一個發生在或來自於阿拉伯半島的潛在威脅」。
「今天下午,國家安全顧問Rice主持了主管委員會會議,進一步複查了形勢和接下來採取的行動。」白宮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其中提及了顧問團隊。
聲明中寫道:「在上週,總統已經收到了頻繁的簡報,其中包括了潛在威脅和我們採取預防措施的所有方面。」
白宮表示,國務卿克里和國防部長Chuck也參與了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