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謠言的力量連黑客都比不過,博客成網絡最大威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7978.html

本文編譯自〈Bloggers, not hackers, are the real cyber threat〉,作者為Ryan Holiday,他擔任美國知名服飾品牌American Apparel的營銷總監,並曾出版暢銷書《Trust Me, I'm Lying: Confessions of a Media Manipulator》)。

網絡攻擊搞得人心惶惶,無分大企業小公司都急著花錢消災。根據Mashable 的報導,去年網絡保險購買激增了33%,這錢不能說花得毫無道理,畢竟大家都不想被黑客攻擊,除了安全漏洞有疑慮,內部數據資料大走光可是會糗翻天。

不過企業面對的危機,可不只猶如盜用信用卡般顯而易見的網絡攻擊。有些威脅以幽微曲折的方式逼近,無可防範,而它所造成的傷害以及後續效應更難以估計。

博客攻擊(blog attack)就是愈發險峻的破壞形式。你或你的公司已經做好聲譽隨時因為某篇博客文章而毀於一旦的準備了嗎?

日前美國媒體《The Daily Caller》報導美國參議員Robert Menendez 在多明尼加共和國買春,嫖的還是雛妓,想當然爾這則新聞很快在網絡延燒,Menendez 還來不及反應,近來總隨著博客起舞的主流媒體當然馬上隨之跟進,事件越演越烈最後成了全國性的醜聞。

後來,當地妓女坦承她們收錢捏造故事(並且她們早已成年),但這已不重要了。博客忙著一層一層揭開實際上不存在的瘡疤,Menendez 眼睜睜看著自己捲入假醜聞風暴,他束手無策。

企業同樣疲於應付

不只政界容易成為箭靶,商界同樣蒙受不白之冤帶來的巨大損失。

科技新聞網站Engadget 曾經發表一篇指陳蘋果新iPhone 和蘋果操作系統將延遲上市的文章,造成蘋果股價蒸發40 多億,而這則消息來自一封造假的email。

曾有一名博客指控美國脫口秀節目《The Daily Show》性別歧視,這名博客事實上是拿錢辦事,該篇控訴文點擊率有多少,她就可以拿到多少美金。

法國食品飲料集團Danone 遭巴西影片製作人Fernando Motolese 恫嚇,他拍了一支惡搞優格引發人體腸胃反應的影片放上網絡,要Danone 按照觀看次數付錢給他,否則就要公開另外一支加上糞便的超惡版本。

諸如此類的威脅如影隨形。不懷好意的人們搬弄是非,瞎掰幾個故事便可能造成蝴蝶效應,抓了根小辮子就擴大渲染成十惡不赦,加之網絡傳播飛快的速度,輕而易舉為他們攻擊的對象帶來難以抹滅的傷害。上餐館服務生一個小小的疏失令消費者心生不滿,回家上Consumerist 網站(編按:美國消費者保護組織)哭訴是報復的最佳管道。

黑客好躲,博客難防

plot-misinformation-correction

圖為SocialFlow研發副總裁Gilad Lotan所做的Twitter傳佈研究,綠線與藍線分別為為錯誤訊息與改正訊息的傳播速度。來源:poynter

企業大可鋪設天羅地網阻擋黑客的蓄意攻擊,就算真的慘敗也還有補救的機會,但是面對軟性資產如商譽被誣衊或品牌影響力遭侵蝕,可不是砸錢就挽回得了。散播流言蜚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要容易形成巨大的煽動力量,一份研究指出,「非真實」的推文(tweets)流傳的速度之快,事後修正的推文遠比不上。這表示無論出自什麼原因,不高興的消費者或不道德的競爭者輕鬆就能在網絡上掀起病毒般迅速蔓延的攻擊,而遭侮蔑的對象百口莫辯。

如果新聞週期是由讀者點擊率所決定;如果週期變換太快,新聞總是在「據傳」階段就發佈出去;如果政治人物因未經證實的醜聞受到壓力而辭職下台;如果光是謠言就能撼動企業數百萬市值…我們所有人其實都可能因此付出代價。

只是,這種危機沒有保險可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45

西進就業大調查:多數西進台灣人 熬不過兩年關鍵期誰能在中國生存?

2013-04-15  TWM 
 

 

為擺脫低薪苦勞困局,台灣年輕人越來越想去中國工作。

薪水翻倍、每年至少8%的經濟成長,這是大家追逐的中國夢,這個夢同樣也吸引全世界一流人才,使中國一級城市成為人才競爭最激烈的戰區。

台灣人才如何在中國職場生存?

撰文‧方德琳 攝影‧陳俊銘 研究員‧辛曉昀想去中國工作嗎?先測驗一下自己的忍耐度。

場景一:北京、上海。上午八點的地鐵裡擠滿上班人潮。左推右擠還得撞開別人才勉強上得了車。好不容易擠進車廂,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距離,前後左右都被眾人夾擊。站穩後突然一陣反胃,車廂裡怎麼傳來一陣陣難聞的氣味?

場景二:上海。看到台灣的鮮芋仙,家鄉古早味,決定買一碗解鄉愁。一坐定發現一碗要價人民幣十八元,相當新台幣八十元,幾乎比台北貴一倍。到上海南京西路年輕人最愛的新元素餐廳,吃一客美式早餐約人民幣一百元,接近新台幣五百元。上海物價比你想像中貴!

場景三:上海、北京。排隊等買票,三不五時就有嬸嬸伯伯插隊,有的年輕父母不好意思,會先叫小孩來卡位。好不容易輪到你買票,突然左右兩邊又再伸出五隻手指搶先把錢遞進售票口。什麼是先來後到?這裡可沒有這樣的規矩!

閉著眼想一想,置身這樣場景,你,可以不生氣嗎?

台灣越來越多人想去中國工作,尤其是年輕人。

根據二○一二年《聯合報》調查中心調查,二十到二十九歲是最願意到中國工作的世代,總計有四成,比起一一年又高出八個百分點。而國內一○四人力銀行與一一一一人力銀行分別在去年與今年初調查新鮮人登陸工作意願,兩家都得到高達九成以上的結論。

一○四獵才顧問中心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觀察,這兩年新鮮人登陸意願高,主要是因台灣年輕世代失業率高所導致。意願高的背後是迫於無奈的危機感,這也讓他替年輕人擔心,在非全然主動登陸的情況下,有多少人可以通過擠地鐵、被人插隊、物價高的生活考驗,「而且,這還只是最起碼的生活調適而已。」小綠、Carrie、Marie,這三位七年級生在一一年前後來到上海。每周末,幾位好友就約出來吃飯聊天,彼此吐吐一周來的怨氣。Marie透露,她想回台灣,「我來第一年就想回去。但我知道台灣工作也不好找。」所有親朋好友都不贊成她的決定,「他們認為,很多人想來未必能來,如果就這樣放棄回去,實在太可惜。」Marie說。

心理準備一:

與全亞洲競爭 卻拿比台灣還低的薪水不少到中國工作的年輕人,前兩年都有這樣進退兩難的心情。「頭兩年是很大的關卡,生活適應是最主要的壓力。等這階段過去後,還有文化適應融合等挑戰。」晉麗明提醒想去中國工作,必須要有心理準備才行。

在上海,我們見到另一位不到三十歲、台大商研所畢業的年輕人,他叫林佑勳。今年六月,他來中國即將滿兩年。當初懷抱破釜沉舟的心情到異地工作,現在的他,多了一份歷練成長後的苦澀。

林佑勳原本是台大社工系,但他不喜歡當社工;在當兵時,他努力準備商學研究所考試,希望可以轉到企業界工作。

那一年是○八年,全球經濟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

他記憶猶新,「當時整個氛圍很慘淡。」因為自己正努力要擠進去取得一席之地,卻沒想到台灣經濟體風雨飄搖,「心情沮喪又孤立。」他說。

在台灣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第一次,他開始有到國外工作的念頭。恰巧碩二時,強生中國(台灣簡稱嬌生)派人到台灣找儲備幹部,他很積極地抓住這個機會。

第一輪,林佑勳入選,台灣總計有七個人被安排到上海,進行三天兩夜的第二輪考試。「到了上海才知道,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日本……二十多人一起競爭。」在這場與全亞洲優秀人才同台競技的擂台上,林佑勳是唯一被錄取的台灣人。

經過激烈競賽後,原本以為該有不錯薪資待遇,沒想到林佑勳拿到的薪水卻比台灣嬌生儲備幹部還低。「我曾向人資反映,至少也應該和台灣薪水一樣。但她態度是,如果你不要,會有別人願意接受這個條件。」為了節省開銷,林佑勳的住處位在閩行區的工業區內,月租金人民幣兩千五百元(約新台幣一萬二千元);同樣一房一廳的房型,住在市區內,則需要人民幣四千元,遠超過他所能負擔。

每天到公司上班,他必須擠半小時地鐵。「車廂裡每天都有人吵架,因為太擠了。還有一次,有乘客喝多,當場吐出來,我實在受不了一定要換到別的車廂;可是,坐在他兩旁位置的人都不動聲色,照樣坐在那裡,實在超強的!」林佑勳說。車廂裡的氣味,高八度的嘈雜聲,即使到這裡快兩年,他還是很不習慣。

在公司裡,林佑勳負責行銷,同一組裡七成同事是中國人、一成台灣人,其他來自香港、美國等地。

「你無法想像,這裡的人其實很缺創意刺激。」個性並非外向的林佑勳,已經主持過兩次公司尾牙晚會,「我只是把『超級比一比』拿來玩,連音樂都一樣,根本沒有什麼;結果全場High瘋了,還有中國同事對我說『這和春晚一樣精采』,有沒有很誇張?」他大笑說。

心理準備二:

謙虛、忠誠不是美德 你得敢要、敢邀功但來到上海,他也發現除了做事能力外,也要學習像中國人一樣會邀功。「中國同事的個性比較張揚、開放,你聽他們講話會被嚇到,很誇張;台灣人通常認為這是分內該做的,默默地做。」結果他發現,頂頭上司確實比較容易看見中國同事績效,「這是我還在調整學習的地方。」他說。

這兩年忍受孤獨、擠地鐵、難吃食物的辛苦代價,終於讓林佑勳累積向上跳升的經驗能力。目前,他手上已經有五、六個工作機會,其中陸資企業最願意給好條件,開出多五成的薪水挖角。算一算,總計這兩年薪水已經調三成,若決定跳槽,薪資就比一年多前調高將近一倍。

很多人說,上海是吃人的市場,兩年下來,林佑勳也開始懷疑究竟台灣人自傲的忠誠、負責,是不是一種奴性?

「以前我們被教導,謙虛是美德,這裡謙虛才不是美德;台灣講忠誠度,這裡人哪有忠誠度,每個人都很敢要,也很會跳槽。」這是很現實問題,前兩年拿低薪,不就是為了「先蹲後跳」,追逐薪水倍數成長?

外企在中國市場也很辛苦,難保有一天不會大裁員;而陸資企業,薪水比較高,也進入中國市場主流,但少了外資企業文化保護傘,代表要更快融入中國人的做事文化,他擔心會不會很快陣亡?

殘酷現實一:

以前「外派」福利好 現在當本地人聘雇即使現在同事大部分是中國人,林佑勳最常往來的朋友還是台灣人,「坦白說,這部分,我現在還沒有調整得很好。」原本他以為只要一直在外企工作就好,現在知道想法太天真,「十年後,我會在哪裡,突然沒把握了。」眼前的他,神情略微一沉,對是否要去陸企的關鍵決定,心中還沒有清楚答案。

也在東吳大學教書的晉麗明,常常遇到學生問他該不該到中國工作。他認為,這問題根本沒有選擇,因為台灣就業環境不利年輕人,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但他也知道,去中國工作有多艱難,「以前,大家都報導成功案例,其實大家不曉得這下面有多少人鎩羽而歸,屍骨無存。」他估計,五年內回台灣的比率絕對超過六成。

「如果沒有正確認識,來中國其實是死路一條。」兩岸職場專家黃至堯說,他是一○四人力銀行中國分公司前總監,目前是一勢企管顧問創辦人。他到上海快八年,看到從早期的高管,中階台幹,到現在基層的年輕上班族,台灣人才到中國工作的年齡越來越低,但相對來說,他們的條件也不如以往。

在二○○○年左右,台商要派一個人到中國工作,福利津貼至少要比台灣多一倍才能找到志願者;而中國外企聘用台灣人擔任高階主管也會用「外派」條件,機票、房屋津貼、配司機,都是很基本福利。

現在,外企聘用台灣人改成「local hire」(當地聘雇)條件,沒有機票補助;外企每三年簽一次約,之前還享有外籍人士聘雇條件的人,每續簽一次就少一些津貼。而台籍企業外派的幹部,至今最多也只比台灣薪資多兩成。

如果在上海、北京等一級城市,這多出來的兩成薪資其實沒有感覺,因為他們的物價已經比台北高。然而,被外派的台籍幹部尚且可能拿到多兩成薪資;而沒有經驗、沒有任何專業的年輕人,就根本沒有談判條件,甚至可能像林佑勳一樣拿到比台灣還低的薪資。

「我看那些早五年來的前輩,過得超好的!」在台籍企業裡擔任行銷的Carrie說。他們明顯感受越晚進入中國,條件越差,這也是年輕人西進中國的宿命。

殘酷現實二:

台灣人才無優勢 要在最短時間拿出績效早期去的台幹是主管,中國人都是部屬;現在年輕人去中國則要和中國人同台競爭,文化適應難度更高。

中國前三大人力網站智聯招聘市場總監陳嘉傑觀察,其實不只台灣人才,其他國家人才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都已不太明顯。這幾年,中國人出國機率變多,國際化的視野提升,加上中國「海歸」人才增加,都使得中國就業市場人才發生劇烈變化。

若真要論台灣人才還有哪些優勢,陳嘉傑認為,在尖端科技人才以及創意文化,或教育培訓產業領域,台灣人勉強還能領先。

如果沒有所謂的台灣優勢,那麼年輕人到中國要如何競爭?汎亞人力資源總監曾翊銘說:「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把績效展現出來。」他觀察,台灣人會做事,但是很難在高度競爭下搶先脫穎而出。「我們喜歡溫暖,講情義,狠度不夠。」晉麗明打比方說,中國人是為「脫貧」而競爭,台灣人沒有這樣的急迫感。要和他們同台較量,就不能想著憑「我是台灣人」競爭,而是要憑「績效」競爭。「既然決定從小池塘市場到大海來打拚,就要有抵抗大風大浪,甚至大海嘯的準備。」他說。

殘酷現實三:

前兩年別想高薪 且陣亡率也最高想到中國工作的上班族,不少人抱著「去試試看,賺一票再說。」但現在起薪不高,想領高薪就得像林佑勳一樣,得熬過前兩年才能開花結果。

根據本刊調查,曾在中國工作,目前已經回台灣的人中,有高達七成以上是在兩年內回來,陣亡率最高。前兩年不僅要適應有形的工作壓力,無形的生活品質也是很大的挑戰,而本刊的問卷調查顯示,前兩年就決定回台灣的主因是:不適應生活環境。

然而,「前兩年還在磨你的文化和專業,不可能拿高薪,所以兩年內回來其實是白忙一場。」晉麗明說。

在中國,薪資的爆發性成長發生在有兩、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黃至堯觀察,在台灣,工作二十年後的薪水能比初入職場時薪資高出四、五倍已經算很好;但在中國,工作二十年後薪資高十倍算普通,三十倍也常看到,這三十倍高薪,中國人就是靠不斷跳槽累積。「在中國,待兩年不離職是不正常的,會讓大家覺得你沒能力。」中國有句玩笑話說,「不用問人家是不是正在找工作,因為中國人隨時都在找工作。」陳嘉傑說,今年初中國的職缺數比去年增加兩倍,但是競爭更激烈,平均一個工作有十六個人搶,而在一線城市的競爭數居然高達三十人。「因為大家隨時隨地都想換工作。」他說。

殘酷現實四:

去中國工作沒退路 回台等於白忙一場如果兩年內不適應想回台灣怎麼辦?晉麗明說出一個殘酷的事實:「中國回台灣的職涯是中斷的。」一○四人力銀行曾經調查有外派台籍幹部的企業,高達七成以上並沒有規畫台幹回來的工作管道。

很多人以為中國經驗對回台找工作有幫助,事實上,中國經驗很難應用在台灣市場上。晉麗明舉例說,兩岸通路經銷商類型完全不同,在中國打通路經營經銷商的專業,很難移植到台灣來。

「三十歲以下的人,想去中國磨兩年經驗可以,畢竟回台年紀還輕,公司會看重你的獨立、耐挫力,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去澳洲打工一樣。」但三十歲以上的人應該要想清楚,回台退路並不寬廣。

目前在鼎新電腦人資處擔任總經理的林娟說,三月上旬,她到清華大學演講,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是:「畢業後,要如何才能去中國工作?」她感受,幾年前去中國工作,父母態度多半是:「小孩為何要去受苦?」現在父母的態度則是:「有沒有機會去中國?」兩岸此消彼長的發展形勢已很明顯。

到中國工作畢竟是很大的挑戰,除抱定背水一戰的決心外,妥善安排規畫可以降低陣亡率。綜合人資專家的意見,他們認為年輕人想去中國工作,可以這麼規畫:一,先到中國有工廠的台資企業,尋求被外派的機會。

像頂新康師傅、旺旺這種以中國內需市場為主企業更是較佳的選擇。一般台籍製造工廠都位在工業區內,工作環境很封閉,台幹二十四小時不關機,想要結交在地人脈,或進修學習都很困難,很難創造新的職場價值;如果是內需型企業,還可能接觸當地市場,有機會見識中國真正成長主流。

二,累積當地人脈,創造源源不絕的職場價值。

很多到中國工作的人,只抱定待在台企或外企工作,但其實會失去很多發展機會。畢竟,台企與外企受總公司策略影響,裁員或關廠都是存在的風險。創造自己在當地就業市場的價值,增加發展籌碼,其中結交當地人脈,是最重要的資產。

在工作平台上爭取接觸當地市場機會,或下班後進修、結識朋友,都是很好的策略。

三,把自己當在地人,積極融入當地文化。

結交人脈就得用對方的語言溝通。台灣用Skype,中國用QQ;台灣用Facebook,中國要新浪微博,這是最基本的工具。「把自己當在地人,看他們的報紙,看他們的電視,才有溝通的基礎。」林娟建議。

從中國改革開放後,台灣人到中國一批接著一批,物換星移,臉孔不同了,從闖天下的企業家;接著是被派駐高階管理人才、白領台幹;現在則是年輕清新的新生代。少了台籍企業的保護、少了公司給的管理位階,這些新生代必須抱著沒有退路的勇氣,和當地人平起平坐,同台競爭。

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轉,面對全球化時代競爭,台灣新生代,加油!

越年輕 越想到中國工作各世代前往中國就業意願調查

2011年

(%) 2012年

(%)

20~29歲 32 40 30~39歲 35 38 40~49歲 33 26 資料來源:《聯合報》調查中心,2012年9月

2013年中國職場趨勢

趨勢1.職缺數倍增 但競爭更激烈2011 2012 2013 職缺數 20萬 25萬 50萬競爭指數 9.6 10.3 16 註:競爭指數為平均一個職缺有多少人求職趨勢2.一線城市競爭指數是二線城市的兩倍

一線城市 30.48

二線城市 15.8

三線城市 8.11

四線城市 2.38

註:一線城市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趨勢3.近年薪資增長放緩2009-2012年平均薪資對比

2009 4446

2010 5974

2011 6077

2012 6439

平均月薪資(人民幣)

中國月薪最高的前10個城市 單位:人民幣

上海 7112

深圳 6787

北京 5453

廣州 4917

杭州 4595

南京 4460

大連 4364

蘇州 4009

成都 3916

廈門 3819

資料來源:中國知名人力網站智聯招聘春季職場才情報告

台灣人西進就業大調查

他們去中國工作 為什麼回台灣? 單位:%前2年陣亡率最高,最大困擾為生活不適應Q在中國工作幾年?

5年以上,未滿10年 2.0

10年以上 0.7

2年以上,未滿5年 24.6

未滿2年 72.7

Q在中國工作最大的困擾是?

生活不適應 42.8

不習慣中國人做事方式 37.3 感覺台灣人被歧視 3.3 中國市場競爭太激烈,步調太快 5.3

沒有困擾 11.3

逾6成要加薪5成以上才願再西進Q若工作內容相同,中國須提供多高的薪資,才會再想去工作?

薪資差不多,我就想去工作 2.0

比台灣多2成 10.7

比台灣多2~5成 21.3 比台灣多5成~1倍 28.0 比台灣多一倍以上 34.7 再高也不會想過去 3.3 僅36%覺得中國經驗有助職涯發展Q中國經驗對你的職涯發展是?

有賺到幾年錢,但專業被學去後就沒有工作機會 40.0 路越走越寬,就業機會越來越多 36.0 中國工作沒有任何加分 24.0 還在中國的工作者 最大的困擾是? 單位:%工作2年後,最大困擾是中國人做事方式Q在中國工作幾年?

10年以上 2.7

未滿2年 34.7

2年以上,未滿5年 51.3 5年以上,未滿10年 11.3 Q在中國工作最大的困擾是?

不習慣中國人做事方式 48.0

生活不適應 21.3

中國市場競爭太激烈 16.0 感覺台灣人被歧視 8.7

沒有困擾 6.0

25%願意拿低薪回台灣工作Q未來台灣的工作薪資須高出多少,才願意回台灣?

薪資要高2成才會回台灣 13.3 已經想回台灣,只要有工作機會,薪資少一點也無所謂 24.7 薪資要和中國一樣才會想回台灣 42.0 薪資高5成~1倍才會回台灣 11.3 薪資高2~5成才會回台灣 8.7

5成有職涯發展危機感

Q對於未來的職涯發展,你的看法是?

趁機趕快賺錢,萬一價值被利用完,恐怕就沒這麼多機會 49.3 中國經驗一定會增加我未來就業機會 44.7

沒有特別看法 6.0

調查說明:《今周刊》委託104人力銀行調查中心,共回收300份有效問卷,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5.66%。

調查時間:2013年3月26日到4月2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51

玩不過微信怎麼辦,中移動的選擇是….走向世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820.html

【導讀】在國內被微信「管道化」的運營商巨頭在短時間似乎拿不到太好的辦法,但在本土外部分運營商卻出現了曲線救國的影子。

 

來源:TheNextWeb

 

據TheNextWeb報導,中國移動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CMI」)發言人今天宣佈,將於下月正式推出自主研發的即時通訊及網絡電話應用Jego,目標用戶群是需要與國內親友保持聯繫的國際用戶。

 

Jego作為一款以視頻語音通訊為主的產品,其首要競爭對手將會是Skype。雖然CMI表示Jego的目標並不在於與擁有近兩億月活躍用戶的微信競爭,也不是與其它即時通訊產品競爭。不過,由於微信、Tango及Viber等產品也提供類似服務,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競爭關係。

 

從Jego的功能可以看到,它可以為用戶提供一系列免費的應用內即時通訊服務,包括即時短信、即時語音消息、照片分享、視頻通訊、多媒體共享等。但該應用的核心在於,通過中國移動運營商的優勢,為用戶提供直接撥打座機和手機號碼的服務。

 

為搶佔微信、Line等產品的市場,目前世界各大電信公司都紛紛推出自己的即時通訊和網絡電話服務。

 

去年,法國電信運營商Orange推出即時通訊和語音服務應用Libon,為用戶提供低價的網絡電話服務。Libon產品負責人吉爾斯•科博特(Giles Corbett)去年就曾表示,Libon的目標是搶佔Line和微信等產品的市場。

 

Jego戰略意圖十分清晰,這類即時通訊應用能提升用戶的忠實度,同時能很好地拓展公司的國際業務。

 

Derick Li在強調Jego的競爭優勢時還提到兩個增值服務:一是沒有SIM卡的用戶可以通過Jego申請一個中國移動的號碼,二是中國移動用戶可以將自己的號碼與Jego的號碼綁定,通過該號碼撥打和接聽電話。至於費用,Jego提供包月服務,撥打中國大陸和香港電話的費用分別是15.99美元/月和11.79美元/月,其它國家的套餐費用則各不相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16

敗局! 這是創業者心中邁不過的坎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769.html

如果將這些案例收集,一本商學教科書並不為過,但在這背後,採訪的記者卻是一陣苦水,當然創業著恐怕也一樣對「總結」失敗遮遮掩掩。

黑馬哥都有哪些苦惱呢?

其一、寫失敗太難,寫成功皆大歡喜。黑馬哥其實也很喜歡成功,也不願意跟別人吐槽自己的失敗,除了喝酒之後(#¥@%……此處省去3500字)。所以,小敗局難,難在少有人願意講,基本上每次說XX你談一談你失敗的故事吧,除了聽到電話裡一聲長長的嘟嘟聲,基本不會再有回音 。

其二、就算寫出來了,公關能不找你嗎?不管是寫大創業者還是寫小創業者,誰都不願意自己被歸類為失敗者的結局,所以,當寫誰又又又失敗的時候,一般還不到早上9點,各大公關電話直接打過來,然後就是各種要求改,各種要求刪除稿件,甚至還會動用官方武器,這讓黑馬哥疲於應付。

其三、被失敗者指責。其實黑馬哥一定知道,每次寫出一個小敗局,背後都有無數雙的眼鏡火辣辣盯著你,每次寫完小敗局,黑馬都會多打幾個噴嚏,黑馬哥知道肯定有人會說這個可惡的媒體又要寫我們失敗了,這種事怎麼可以寫呢。

其四、讀者吐槽傷不起。讀者會說不夠深度,寫的原因不對,或者直接就罵這篇文章文理不通,邏輯混亂,然後下面一長條的罵聲,這會讓黑馬哥茶飯不思,很難過,衣食父母不滿意了,當然黑馬哥痛苦啊。

吐槽了上面四大難點,是不是說黑馬哥以後不寫小敗局,這就是告別典禮了,其實不是,黑馬哥覺得恰恰是上面的吐槽讓黑馬哥持續的寫更多的經典失敗案例出來,理由有以下幾個:

理由一、價值連城。有一句永恆的真理,失敗是成功之母,寫小敗局的目的一定是讓大家更早成功,而不是詛咒失敗,這是大家對我們的誤區。馬云說看成功,不如看失敗,成功的理由千千萬,失敗的理由永遠就只有那幾個。所以,小敗局在於總結提煉創業者失敗之因。

理由二、創業者喜歡看。還在創業的人如果有幾個同類的案例來時刻警醒自己,必然會讓自己加大成功的機會,所以,創業者與其看所謂成功哲學,不如多看失敗案例。有危機意思才能做成持久的公司。

理由三、失敗者可以為鑑。我們所謂的失敗只是某一方面活著某一階段的失敗。曾國藩曾經說,人不要屢戰屢敗,而要屢敗屢戰。前後一字之差何在,根源在於前者不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後者知道原因總結之後再戰江湖,所以一時的成敗又何妨,三十年後回頭看,不知誰在河東,誰在河西。

理由四、使得那些走在失敗路上的人,警醒自己。i黑馬網曾經有一期寫過一個小敗局,正是因為局外人能看到他的危機,局內人看不到,沒有想到這個創業者因為i黑馬的這一篇文章,深刻反思,居然起死回生,後來給i黑馬發來了感謝信。

除了要寫之外,我們其實還應該清楚中國的創業者為什麼會不喜歡講訴失敗,不願意接受採訪。

首先,歷史思維。這個社會只喜歡追捧成功,不願意去探究失敗。這當然與中國幾千年來的成王敗寇的思維有關係。只要探究一下中國的歷史,你會發現,中國的歷史是典型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社會,成了就是天降奇才,天之驕子,輸了就是一文不名,白骨埋他鄉。看看中國古代幾千年的鬥爭史,所謂的明君賢臣,哪一個不是在踐踏無數失敗者的血肉而成就自己的地位,所以,中國人失敗不起,也不願意被人知道失敗。在過去,失敗很多時候意味著死亡。

其次,面子邏輯。中國人輸了什麼都不願意輸面子,面子之餘中國人有時候比生命更重要,古代的中國人為什麼有那麼多殺身成仁,有人認為是氣節,我認為是面子。所以,不願意講失敗的人多半可以歸因為面子。

其三,社會意識。這個社會相信成功的人更成功,卻不願意相信失敗的人未來會成功。所以一個失敗者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失敗,每個創業者去面對投資人,投資人一定會問他你做成過什麼,而不會說他沒有做成功什麼求職同樣也是的,HR都會問你有哪些成功經歷,一定不會問你有哪些失敗經歷。

其四、傷疤心態。本來就虧了錢,生意不好了,你還讓人家來吐槽,放誰誰也不干。

但是這些失敗者們是不是就永遠不要發聲了呢?這也未必,黑馬哥認為至少三大理由支撐他們講故事。

首先想要東山再起,就必須與過去瀝青界限。對未來有交代的人,對現在才會有信心。不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很難保證未來不在同一地方摔跟頭。其次、坦誠的創業者才會更讓投資者喜歡,失敗不可怕,也不醜,但是掩蓋失敗就很醜,更何況「連續創業者」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其三、讓其他創業者警醒,同是創業者,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好了,黑馬哥這一期先吐槽到這裡,下一期黑馬哥還要繼續趕稿,努力的寫出更多案例,但是黑馬哥有個希望,希望有一天真的沒有黑馬哥可寫的失敗案例了,振作吧,創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62

股息,股票估值繞不過的坎兒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lgw.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3年第27期)

 

A股市場上有一些上市公司,資金充裕,卻吝於向股東分紅。此前,我曾寫過兩篇文章(《醫藥企業請多現金分紅》和《華蘭生物:分紅何其難》)討論過這一現象,其實,不只是醫藥行業,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的分紅也是投資者長期討論的熱點問題。

市場不重視股息

本文仍以華蘭生物(002007)展開討論,從這家公司身上,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市場對上市公司分紅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529,華蘭生物發佈公告,公佈了《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該計劃的解鎖條件如下:

(1)              2012年淨利潤作為固定計算基數,2013、2014、2015年公司淨利潤增長率分別達到或超過35%、58%、80%;

(2)              20132014、2015年公司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分別不低於10.5%、11%、11.5%;

(3)              解鎖日上一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均不得低於授予日前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平均水平且不得為負。

註:1、以上淨利潤及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指標均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作為計算依據,不低於該數為包括該數。

上述解鎖條件最令人奇怪的是第一條,它沒有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作為考核指標,而是考核「淨利潤」。眾所周知,淨利潤包括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和少數股東損益兩個部分,對華蘭生物股票的投資者來說,公司少數股東損益大幅增長,未必意味著每股收益的大幅增長。換言之,淨利潤的增長不如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含金量高。我希望這只是筆誤。

再來看第二條,我認為這一條對淨資產收益率的要求明顯過低。2012年,華蘭生物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只有10.39%,遠低於競爭對手天壇生物(600161)和上海萊士(002252),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公司管理層顯然沒有見賢思齊的想法。

1:華蘭生物、天壇生物和上海萊士扣除/加權淨資產收益率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華蘭生物

21.57%

42.51%

31.46%

15.85%

10.39%

天壇生物

20.31%

19.34%

17.97%

19.44%

19.63%

上海萊士

23.11%

18.48%

23.69%

23.48%

23.65%

 

更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如果做到了第一條,第二條幾乎是必然的事情。以下分析均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指標進行。例如,如果2013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達到35%,為3.49億元,則只需加權平均淨資產不超過33.22億元,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就可以達到10.50%。而加權平均淨資產為33.22億元意味著與2012年相比,增加不超過8.35億元。考慮到2013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只有3.49億元,加權平均淨資產增加不超過8.35億元幾乎是必然的。20142015年的分析類似,詳見表2

2:華蘭生物未來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需滿足條件測算

單位:億元

2012

2013年預計

2014年預計

2015年預計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2.58

3.49

4.08

4.65

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

10.39%

10.50%

11.00%

11.50%

加權平均淨資產

24.87

33.22

37.12

40.45

加權平均淨資產比2012年增加

8.35

12.25

15.58

 

因此,解鎖條件二對華蘭生物幾乎沒有增加什麼要求。在我看來,如果為了達到該條件,則公司在派發股息方面必須要有所作為,這才是好的條件設置。

儘管如此,在華蘭生物發佈上述股權激勵公告當天,股價上漲了1.59%,與此同時滬深300指數則微跌0.07%,中小板指數也只漲了0.75%,這表明市場還是看好華蘭生物的公告內容。

重溫股票估值知識

市場重視公司盈利的增長,卻對公司的派息和淨資產收益率漠不關心,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投資者的我們有必要重溫一下股票估值知識。此前我們曾以華蘭生物為例討論過彼得·林奇的估值方法,那個方法還是屬於市盈率的範疇,本文則以折現現金流法(DCF)為主進行討論。

直接對股票進行估值的折現現金流法有兩種:紅利貼現法和股權資本自由現金流(FCFE)貼現法。通常情況下,人們更喜歡用後者,其實前者更合理。

紐約大學教授Aswath Damodaran 在《投資估價》一書中對紅利貼現法和FCFE貼現法作了如下比較,「許多原因都會導致兩個模型計算得出的結果不一致。首先,如果FCFE大於紅利,而且多餘的現金只得到了低於市場利率的利息,或者投資於淨現值為負的項目,那麼用FCFE模型計算得到的價值就會比使用紅利貼現模型得到的價值高……另外,許多公司通過支付數額小於股權自由現金流的紅利來降低公司的負債/權益比率,而這往往導致公司的財務槓桿比率過低而降低其價值。」

由此可見,有些公司時常會做一些損害股東價值的行為,但FCFE貼現法無視這些行為,因此不如紅利貼現法。

我認為,當我們使用折現現金流法時,其默認的基本前提是今年的1元錢,明年要值1+r元(r為我們使用的貼現率)。在使用紅利貼現法時,我們有極大的把握能保證這一點,這是因為從公司分得紅利後,作為投資者,我們可以自行決定這些資金的去向;反之,使用FCFE貼現法我們無法保證這一點,相當一部分資金的使用權不在投資者手中。前提不成立,結果當然也就不成立。

仍以華蘭生物為例,2012年公司自由現金流(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為3.48億元,比2011年的1.92億元增長了81.25%;而其當年派發的(2011年度)股息只有0.69億元。2012年度股息更是只有0.58億元,僅為當年自由現金流的16.67%。由於華蘭生物年初年末都沒有有息負債,此處我們以公司自由現金流作為FCFE

顯然,對華蘭生物使用紅利貼現法估值會得到比FCFE貼現法低得多的結果,但若非如此,又怎能體現出公司吝於分紅之惡?

股息繞不過

很多人不願意使用紅利貼現法,他們認為預測一家公司未來的股息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FCFE貼現法更受歡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不用預測股息。有趣的是,可以完全由紅利貼現法推導出的剩餘收益估價模型(奧爾森模型)卻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限於篇幅,本文不對奧爾森模型作詳細的介紹。有人認為,在奧爾森模型下,對公司股票的估值只需預測其未來的盈利,不用考慮未來現金流和股息政策。

事實並非如此,至少對有著大量超額現金尤其是那些因為盈利能力超強而導致存在大量超額現金的公司來說,我們必須考慮其股息發放問題。以華蘭生物為例,假設公司2013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49億元,以2012年末淨資產25.98億元計,其淨資產收益率僅為13.43%。如果投資者要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為10%,則這一年公司僅創造了0.89億元的剩餘收益。而如果該公司此前一直積極回報股東,派發股息後不存在大量超額現金,假設2012年末股東權益只有實際的一半,即12.99億元,則2013年淨資產收益率為26.87%,可創造剩餘收益2.19億元。為簡便起見,此處我們沒有考慮超額現金取得的收益,但大量超額現金的存在對創造剩餘收益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再以五糧液(000858)為例,這家公司2012年末貨幣資金為278.46億元,淨資產為315.21億元。根據我的測算,五糧液將278.46億元現金中的200億元作為股息派發給股東一點兒問題也不會有,不會導致公司遭遇財務困境。如果該公司已經這樣做了,則其2013年初淨資產為315.21-200=115.21億元,假設當年實現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不增長,與2012年相同,為99.35億元,則以期初淨資產計算的淨資產收益率將高達86.23%!然而在現實中,五糧液2012年以期初淨資產計算的淨資產收益率只有42.97%

超額現金/淨資產值越大的公司,我們越要重視其股息發放問題。一方面,如果公司能很快地將超額現金作為股息派發給股東,會極大地增加公司股票的價值;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公司一直吝嗇下去,那麼一旦其淨利潤不再高增長,淨資產收益率就會迅速降低,剩餘收益也將隨之迅速下降——華蘭生物就是如此,與2009年相比,公司2010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還增長了0.43%,扣除/加權淨資產收益率卻猛降了11.05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990

富不過三代基因學原理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dhk.html

大意是指智力基因在X染色體,男性只有一個X,僅來自母親,男性智商由母親決定。富人多娶靚女,但靚女未必聰明,所以男性富二代智力大多低於父代;富二代再娶靚女,也會影響富三代的智力。那麼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優秀基因的存在≠能夠傳遞給後代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擁有優秀基因的父母能夠生育出優秀基因後代的幾率的確比普通人要高。但是,優秀基因的存在並不等於它能夠順利傳遞給後代。以普通健康人來說,後代的基因狀況主要受到遺傳基因和宮內發育情況的影響。

 

  遺傳基礎即父母雙方的基因。人類有23對染色體,從父親、母親那裡各繼承一半再組合成新的個體。但這個繼承不是「1+1=2」那麼簡單。這並不像積木遊戲,能直接從代表父親的藍色積木和代表母親的紅色積木那裡各分出一半再拼在一起;它更像是橡皮泥遊戲,從代表父親的藍色橡皮泥和代表母親的紅色橡皮泥各拿走一半之後重新揉捏在一起。揉捏的手法不同,新橡皮泥展示出來的色彩就會有很大不同,既有藍色、紅色,也有兩種顏色摻和後形成的紫色。藍色、紅色部分是從父母那裡繼承到的,而紫色則是受精卵形成、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同的鹼基對重新排列組合帶來的新的表現。「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宮內發育狀況包括胎兒發育期間受到的環境影響、母體懷孕期間健康狀況等多方面的因素。即使父母擁有最優秀的基因,如果懷孕期間母體受到嚴重的病毒感染,也可能導致胎兒畸形。


  優秀基因的潛能 ≠ 能夠順利表達

 

  如果明確得知子代已經繼承了父母的優秀基因,比如父母很有經濟頭腦、或很有音樂天賦、體育天賦、繪畫天賦等,他們的後代可能在這些方面能夠繼承這些優勢。但這些潛能能否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與後天的教育、培養和環境的影響關係十分密切。

 

  不能把教育僅僅理解為知識的灌輸、好學校的選擇。如果僅僅如此,那麼富一代顯然更有實力把孩子送到好的學校讀書,理論上富二代應該更加優秀才對,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他們的孩子在村鎮小學讀書,自己考上縣城中學,再奮鬥到大學、考上博士,一樣成才。農民父母或許不能給孩子輔導功課,但他們會教育孩子勤奮刻苦,這就是成長教育。富一代之所以能夠白手起家,成功積累數量可觀的財富,不僅僅是因為智商高,還包括了社會經濟環境、個人機遇、自我奮鬥等多種因素。

 

  只有優秀的基因和後天環境的良好影響、正確的教育、個人的努力等多種因素相結合,孩子才能成長為優秀人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獲得成功。


  智力基因的遺傳 ≠母親決定論

 

  人的外貌、性格、智力等可以遺傳的各種性狀,大多由多個基因控制,這些基因分佈在23對染色體上,都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在23對染色體當中,從第1對到第22對是常染色體,第23對是性染色體。與智力相關的基因存在於不同的染色體上,不僅僅與X染色體相關。

 

  比如,臨床上常見的唐氏兒就是第21對染色體出現問題導致的,第18對染色體異常可能出現愛德華綜合徵,第13對染色體異常會導致帕陶綜合徵。這些常染色體是父母雙方提供給下一代的,他們的正常與否與智力關係十分密切。

 

  人的外貌與智力基因並不相互排斥,更沒有研究表明女性的美貌程度與智商成反比。況且,一個成年人現在所擁有的財富、地位等並不能與其基因優秀與否直接掛鉤。這個在前面也已經說過了。因此,即使一個富二代娶了一個非常漂亮但只有小學畢業文化水平的美女,也不能說明他們的後代基因會受到影響。相反,這個母親的實際能力、脾氣性格、對孩子的教育能力等可能對富三代的健康成長及能否成功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擁有優秀基因的父母生育的後代,有可能更優秀、也有可能普通,甚至可能存在智力缺陷。僅僅從遺傳學角度來看,無論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富三代,只要夫妻雙方屬於健康人群,生育出的孩子也健康,通過正確教育加上孩子自身勤奮,有良好的物質條件作為基礎,那麼下一代一般都能夠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因此,建議準備生孩子的育齡夫婦到正規遺傳優生門診接受相關檢查。已經有不良孕產史的夫婦更應當接受遺傳優生指導,以確保下一代的健康。

 

  古人說,富不過三代。完整的說法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大意是說優良品質、書香門第的傳承相對能夠持久些,僅僅是財富相傳相對短暫。好的品德不會因為傳給十個人就變成每人擁有十分之一。而中國傳統做法中,財富傳給十個兒子卻可能被分成十份,如果下一代僅僅能守住財富而沒能繼續創造、使之增值,那麼再傳給第三代的時候就更少了。這屬於經濟學、社會學的範疇,與遺傳學關係就沒那麼密切了。

 

  所以成功的人光依靠優質基因是沒有用的,還得腳踏實地,學會做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26

是否絕大部分創業公司都活不過 5 年?哪些原因讓創業公司走向倒閉?你真的做好創業的準備了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584.html

公司失敗,直接原因不過兩點:沒錢了,或者沒心氣兒了。

根本原因不過一點:多數公司創業之初並沒有做好活下去的足夠準備

真的找準方向了嗎?真的招對成員了嗎?真的日復一日辛勤工作了嗎?真的把自己推到極致了嗎?真的不停學習了嗎?真的直面自己的恐懼感了嗎?真的做好產品了嗎?真的準備好足夠的資金並沒有浪費嗎?⋯⋯

在近距離觀察過幾百家創業公司之後,我堅定的相信創業這事兒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即使你一開始選錯了方向,或者你一開始不懂,但只要你堅持學習、有效行動,決不會餓死。

那問題還是回到那句話:真的做好創業的準備了嗎?⋯⋯

創業公司和人一樣,總有生老病死。 5年對互聯網公司來說,和一個人的0-50歲差不多。

如果你有幸參與了一個公司發崛起和衰落全過程,你會發現總有那麼一天,從那天開始:

從那天開始,公司裡的人沒有激情了,今天做著昨天的事,早上開始等著下班。

從那天開始,公司動不動開會,但是事情沒人做,效率低下,推來推去不干活。

從那天開始,不相熟的員工之間無法協同工作,講理全部靠吼,部門之間和員工之間爭執就是比誰嗓門大,比誰會耍無賴。

從那天開始,公司高管出現頻率越來越低, 一出現就是罵人, 罵完後繼續消失。

從那天開始,員工開始把這裡當成一個跳板,騎驢找馬。

從那天開始,公司裡的咖啡機壞了沒人修,空調冬天冷夏天熱,辦公室一片混亂。

從那天開始,有激情有鬥志的員工屬於不合群的,部門的問題沒有人向上級反映。

這就是創業公司衰老的表現。

除了衰老,創業公司還有生病的危險。 創業最初的階段,很多東西不完善,公司士氣和鬥志都是不確定的,這時候怕的是營養不良, 沒有起色就有可能迅速消亡。

創業最初階段過去,開始進入了成長期, 或是有了比較可觀的天使投資的話, 公司怕的就不再是營養不良了,而是營養過剩。 這個階段太過順利的公司往往下場都不是很好。 太順了之後,一旦出現問題,人心就慌了, 加上由於沒有足夠經驗,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發生了別的問題的時候, 士氣就會極速下降。 剛進入成長期的時候,走的路曲折一點,會為團隊增加許多免疫力。

為什麼有的創業失敗而有的成功

第一次互聯網行業創業,錯誤犯了不少,彎路走了不少,時間浪費了不少。馬先生說過:成功的原因成千上萬,失敗的原因就那麼幾個。今日發十個感概,作半週年總結:

一、要相信項目,相信自己

連自己做的項目都不相信,要及早回家,留多一分鐘都是浪費青春。連自己的能力都不相信,如何能讓夥伴信任你?

二、執行力永遠是第一位

睡覺想想千百條,早上起來還那樣。一個方案執行好了,比十個計劃強。創業者要自問,別人做兩天的事情,自己一天能否完成?不能的話要自省,連一個好員工都談不上,莫談創業。

三、無計劃,是瞎子

上個月做了什麼?下個月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高級點的員工都要想這個問題,更何況是公司的合夥人。想好了,想清楚了。

四、「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啊,不信你來做?」

這是一句話,是一句很多人說的話。創業者,絕不能說這樣的話!每位創業者,都要有勇氣迎接最困難的挑戰。你做的事情,員工也能做,那就讓員工做好了。困難的都給夥伴做了,夥伴也就沒有跟你合作下去的必要。

五、杜絕條件不成熟論

所有的條件都成熟了,這件事就用不著你來做了。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做法,聰明的有聰明的做法,笨有笨的做法。創業者就是要創造條件,創造條件的能力越強,創業成功的希望越大。

六、只會抱怨最可怕

抱怨不可怕,只會抱怨最可怕!創業是摸著石頭過河,壓力、質疑、沮喪、憤怒、消極…時時刻刻會出現。抱怨之餘要記住,該是你做的事情,還請你做好,做好之餘,還是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團隊成員。最忌本份未做好,吐沫四濺。

七、危機感不足,時間觀念不強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可是有多少人問過自己,自己現在是不是就在鍋裡呆著呢?說點狠點的,不見棺材不落淚。

八、投機心理不可取

做事情最忌諱猜測,自認為,想當然。不作準備,不做功課。如此創業和買彩票沒什麼區別,上頭條的都是那千萬份之一,被別人的成功矇蔽了眼睛!

九、認錯容易,改錯難

說出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很容易,短則3秒,長則3天。要不斷的吸取教訓,不斷進步,難。心中要有一面鏡子,照一照一個月前的你,照一照一年前的你!

十、和諧社會論,中國式虛偽

和諧創業,和氣收場。生得和氣,死得和諧!一個團隊中如果沒有人來指出你的缺點,而你看見別人的缺點也無動於衷,等於自殺!引用第一條結語:要及早回家,留多一分鐘都是浪費青春。場下是朋友,場上是戰友,容不得中國式虛偽。

條條深刻,句句尖銳!文字不殘酷,現實更殘酷。十條不多,是反省的不多。有自檢,亦有牢騷。致己,希望你的團隊能以最出色的面貌迎接下半年的挑戰。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25

美四大電視台 鬥不過一個小天線

2014-02-03  TCW  
 

 

一家創立不到兩年的網路電視公司,憑著硬幣大小的微型天線,竟引起包括四大電視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廣播公司(ABC)、國家廣播公司(NBC)及福斯電視台(FOX)在內等共十七家媒體群起控告,最後還上訴到最高法院,成為美國近三十年來最大宗的媒體訴訟案。

起因:規避轉播費網路傳輸,免付錢給無線台

這家網路電視公司就是Aereo。二○一二年,切特.卡諾加(Chet Kanojia)在紐約創辦Aereo公司,他們發明了一款硬幣大小的微型天線,可以蒐集地面上免費開放的無線電視訊號,接著再轉到網路平台,讓使用者透過行動裝置收看電視節目。每個月該公司的用戶只須支付八美元到十二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四十元到三百六十元)租用天線及存取空間,就可以觀賞到各大電視台近三十種無線電視頻道。目前這項服務已經在紐約、波士頓、亞特蘭大等十一個地區實現,未來將繼續拓展到二十七個城市。

這種服務的好處是,當用戶想要收看即時新聞或直播賽事時,不再需要趕回家打開電視或等到重播時段,只要透過筆電、手機或平板電腦,就能隨地在有網路的地方觀賞,甚至還能將節目預錄下來稍後再看。

令廣播電視台大為不滿的是,原先若是透過有線電視提供無線台的節目,就必須支付一筆俗稱「轉播金」的「再次傳輸權利金」(Retransmission Fee),而Aereo利用微型天線和網路傳輸,則不必支付轉播費用,這對無線電視台造成極大的威脅。

過去各無線電視台,因為擁有龐大收視人口,而享有豐厚的廣告收益。近年來,隨著有線和衛星電視的興起,瓜分掉不少收視率之後,僅靠著廣告苦撐的無線電視台獲利大不如前,而這筆「再次傳輸權利金」就如同救命仙丹,成了各大無線電視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

根據媒體研究機構SNL Kagan報告,美國無線電視台在二○○六年收取的轉播金為二億一千五百萬美元,去年這筆金額已攀升到三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九十六億元),七年來漲了十四倍,預計到了二○一九年,轉播金的收入將達到七十六億美元。

Aereo兩次勝訴只是管理天線,不算違法

然而Aereo透過微型天線出租,巧妙的規避轉播金的支付,撼動了無線電視台現有的獲利模式,因此各大廣播電視公司,紛紛以不公平競爭和版權侵害,對該公司提出告訴。沒想到在先前兩次的地區法院和上訴法院審理之中,Aereo竟然都獲得勝利。

從美國現有的規範來看,Aereo用戶在前端透過網路選擇要看或是錄製哪些電視節目,而後端則由無數個微型天線和伺服器組成,當用戶選擇觀看時,該公司就會分配一個天線和代碼轉換器,接收用戶訊號。重要的是,該公司主張絕不會有兩個用戶同時使用一個微型天線,這個概念就等同於每個用戶在自己家中裝設天線,接收無線電視訊號,而該公司不過是將所有使用者的個別天線集中管理,自然不需要再對廣播電視支付轉播金。

此外,法院也引用二○○八年Cablevision勝訴案例,說明先將電視節目錄起來再觀賞的模式,如果不涉及公開播送即不屬於侵權,因此目前為止Aereo的創新技術,尚不構成違法。

電視台因應威脅熱門節目將改付費頻道播出

不過各大電視台對下級法院所做出的判決不滿,因此在去年十月聯合聲請最高法院審理,他們認為Aereo的行為是盜播了無線電視的節目內容,判決結果預計今年六月出爐。紐約研究機構BTIG的分析師葛林斐德(Richard Greenfield)表示,這將會是最高法院自一九八四年審理Sony Betamax案後,最大的一起媒體訴訟案件。

《紐約時報》指出,若美國最高法院的最後判決仍是Aereo勝訴,這將摧毀現有的無線電視營運模式,因為許多有線電視台將仿照這種模式,規避無線電視台日益調漲的轉播金。而不想平白損失轉播金的無線電視台,將會把熱門節目移往收費頻道。

《時代》雜誌報導,福斯電視台的高層表示,若Aereo最後被裁定合法,他們會將旗下的《辛普森家庭》、《歡樂合唱團》和《美國偶像》等當紅節目,從公共廣播頻道移往收費的有線頻道。有人形容Aereo如同輻射武器的中子彈,威力足以讓人致死,卻保留基礎建設。意即觀眾未來仍可觀賞無線節目,但優質的戲劇只會在付費頻道播出。

三十年前,美國環球電影公司(Universal City Studio)控訴索尼(Sony)的Betamax錄影機,被用來錄製節目而間接侵害版權,美國最高法院最後做出的判決,認為用戶錄製節目後再觀看,屬於合理使用範圍,法院對創新科技的包容,不僅讓後來的錄影設備更加多元,也讓電影公司發現錄影帶的市場潛力無窮。

三十年後,Aereo打破了以往只能在電視機前收看節目的限制,無論最終的判決結果為何,這個顛覆性的創新科技,都將為目前電視台的生態帶來巨大衝擊。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Aereo

‧2012年2月成立,創辦人為切特.卡諾加,總部位於美國。‧將無線電視節目搬上網路,讓用戶以廉價費用收看近30種頻道節目。‧紐約用戶預估為9萬到13.5萬人,目前已拓展至11個城市。‧規避原應付給無線電視台的「轉播金」,在地區與上訴法院均勝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33

OSU業務開放 券商憂拚不過私銀

2014-03-17  TWM
 
 

 

三月五日,金融業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啟動典禮隆重登場,行政院長江宜樺、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及多家金控高層皆親臨會場。

這次最具代表性的開放措施,莫過於行政院特別授證全國第一批、共計十二家券商經營OSU(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業務,未來將可銷售包括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基金、私募基金、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等。

券商普遍歡迎開放,但也有部分業者指出,「由於法規曖昧,現在還不知如何規畫。」某位在券商負責OSU業務的高層說,金管會對OBU業務有明確「負面表列」規範;反觀OSU,僅點出開放衍生性金融商品、外幣有價證券經紀業務等,相對模糊許多,「搞不懂這是正面表列還是負面表列。」另外,雖然境內專業投資人可以在OSU開戶,但能買的產品僅限於少許衍生性金融商品。由於業者將OSU業務的主要對手定位為海外私人銀行,以現階段開放程度,恐難和發展有成的私銀一較高下。

金管會官員回應,OSU開放才剛起步,現階段先鼓勵業者建立基本產品線,金管會將在半年後與業者晤談,思考進一步開放的可能。

(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29

如何破解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040

(上圖由左至右分別是19世紀末的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鐵路大王”康內留斯·範德比爾特、“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和現代金融的“教父”約翰·摩根。) 創業難,守業更難。不然中國也不會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資產管理公司The Williams Group的數據顯示,這話的確有理。因為據富有家庭沒落的實例,將近60%的這類家庭都是在富二代手上敗光了家產,90%的這類家庭在富三代去世以前就已經家財散盡。 The Williams Group的總裁Roy Williams說,這種繼承人不善管理財富的情況2000年來就變過,繼承者毫無理財和資產保值的準備,如今這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麽許多家庭無法破解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資產研究與顧問公司Prince and Associates的總裁Russ Prince提供了一種解釋:因為富一代通常都癡迷於創造財富,但富二代對造富沒有那麽強烈的欲望。 CNN財富頻道高級撰稿人Steve Hargreaves總結一些專家的觀點稱,家庭財富被後代揮霍一空的最主要原因是,創業的一代沒能清晰地指示,自己離世後,繼承人怎樣打理的龐大的遺產。這常常導致家族成員內鬥,最終犧牲品是富一代創造的財富。 富一代不願事無巨細,不想太幹預後代行事,也許用意是好的。可美銀美林財富業務部門的行為金融學主管Michael Liersch指出,幾代人之間存在溝通障礙,後代對富一代的想法各有不同理解,這是爭執的根源。 要避免這種問題倒有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均分遺產。實際上,在任何一個組織里,要做到財富保值都需要集體溝通協作,更何況一個家。 比較理智的做法是,富一代生前詳細說明各種用途,比如遺產能不能用來負擔家庭成員的教育,有多少用來做慈善,有沒有能用於開展創業活動的資金。 管理家庭資產顧問公司Share Save Spend的Nathan Dungan認為:“(富有)家庭需要花時間培養家人對待財富的態度。不能僅限於盡量多獲得回報、盡量少納稅。” 專家認為,要實現養成上述財富觀的目標,最好的一種方法是共同成立一家慈善組織。這有助於富有家庭創造有效溝通和決策的工具,同時防止所有家庭成員利用善款謀取私利。只要經過了考驗,達到了目的,那些工具以後就可以用來更好地管理家族成員的私人財富。 家庭財富管理機構Family Wealth Alliance的領導者Tom Livergood提了一些建議:可以成立家族銀行、種子基金,也可以聯手做生意。如果把手頭的資源匯集在一起,就能擁有集團作戰的規模優勢。 Livergood還舉了個好榜樣。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成立了知名的基金會,第一代先人的財富已經傳了六代,現在這個家族還是巨富的標桿。 Livergood說,洛克菲勒家族能如此成功,可不是依靠躋身全球首富之列的富一代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而是一代代後人管理財產的能力。 至於經營不善的反面教材,Hargreaves認為不能不提範德比爾特家族。這個家族的富一代康內留斯·範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憑借鐵路與船運在19世紀中期發家,成為美國史上排名第二位的巨富。 根據當時美國經濟規模調整計算,他的身家折合現在的20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比爾·蓋茨。老範德比爾特19世紀末捐贈百萬美元建立了私立貴族大學——範德堡大學,現在號稱“南方哈佛”,是全美著名高等學府之一。 可惜,他的孫輩生活奢華,沒能保住多少財產。20世紀70年代,範德比爾特家族有過一次聚會,赴會的家族成員沒有一人是百萬富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