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醫藥董事長黯然去職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31/100375223_all.html

  沸沸揚揚發酵幾天後,傳聞已久的上海醫藥人事變故,漸漸坐實。2012年3月28日晚的董事會上,上海醫藥(601607.SH/02607.HK)董事長呂明方去職。

  2012年3月29日深夜,上海醫藥發佈2011年年報,但未披露呂明方的離職。接近上海醫藥的知情人士稱,原因是未能斟酌好免職理由。

  第二天上午,上海醫藥公告了董事會免去呂明方董事長一職的消息。

  上海醫藥2011年銷售收入達549億元。雖然距離國藥集團的千億規模尚有不小差距,但業已坐上三大醫藥集團的第二把交椅。

  今年55歲的呂明方任內大力推動上海醫藥重組、併購和H股上市,也因此與上海醫藥內部的既得利益派發生了嚴重衝突。

  關於呂明方離職的原因,接近上海醫藥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官方內部給出的理由是「工作需要」。此前的一兩天內,呂明方「獨斷專行、用人不察」的免職理由被競相傳播。

  曾任上海醫藥副總裁、主管投資的葛劍秋在十個月前從上海醫藥憤然離職。

  近日,這位曾在國浩律師事務所、瑞銀證券任職的高級專業人士,長達數月在微博連續發聲抨擊上海醫藥國企體制的弊端。3月27日,在一封類似「自白書」的長微博中,葛劍秋稱:「如果他(呂明方)黯然退場,將標誌上海醫藥市場化改革進程的終結。」

  「這也說明,體制內的解決辦法是行不通的。」3月29日,葛劍秋對財新記者表示。

  對於這一重大人事變故,面對財新記者的問詢,上海醫藥大股東上實集團董事會辦公室經理周蓓莉僅回應稱:「對此事,我什麼消息也沒有。」其他上實集團有關人員對此事亦閉口不談。

  二級市場對此反應強烈。3月28日,上海醫藥的A股、H股均比上週最後一個交易日跌去10%。A股以11.09元/股報收,H股以12.10港元/股報收。

  「我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上海醫藥H股的機構投資者淡馬錫有關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淡馬錫現在持上海醫藥4.61%的H股,在公司並未佔有董事席位。

  「我們本來對上海醫藥有期待,希望能夠在整合後發力。但現在看來,上海醫藥未來前景難料。」一位醫藥行業資深分析師評價。

神秘董事會

  在正式公告前幾天,有關呂明方離職的傳聞,早已傳遍市場。

  3月27日晚間,上海多家財經媒體人士收到一條匿名短信,稱3月28日下午4點,上海醫藥將在上海東郊賓館召開董事會,會後有新聞發佈會。

  財新記者按時趕至東郊賓館,上海醫藥董事會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稱「今天沒有董事會,開的是內部審議委員會,也沒有安排新聞發佈會。」這一回應讓在場媒體記者均感驚訝。

  當被問及呂明方的去留時,這位工作人員聲稱,呂明方仍在上海醫藥履行職務,沒有接到任何相關通知。

  3月28日下午5時左右,財新記者看到呂明方步出會議室,神色輕鬆,並與工作人員打招呼,但拒絕回應媒體。

  一位接近上海醫藥的知情人士隨後對財新記者透露:「呂明方曾在董事會主動提及其本人去留一事。」他同時表示,與會董事表示要「再考慮」。

  但就在兩三個小時後,另兩位接近上海醫藥的知情者均透露,呂明方離任已成定局。

  30日的公告證實,接替董事長一職的是45歲的原上海醫藥監事長周傑,曾任上實集團常務副總裁。

  公告亦披露,董事會上,獨立董事中有兩位對免職議案分別投了棄權票和反對票。

  目前上海醫藥的董事會共有九名成員,除呂明方外,執行董事兩名,為副董事長張家林和總裁徐國雄,來自上實集團的非執行董事陸申,來自另一國有背景股東上海國盛的董事姜鳴,另有四名獨立董事。

  接近上海醫藥的知情人士透露,呂明方實際已被免去在上海醫藥的一切職務;張家林亦被免去黨委書記一職,仍擔任副董事長。

  「呂明方不是主動辭職,是被迫離職。」接近上海醫藥的知情人士說。

  面對財新記者的疑問,呂明方短信回應寥寥數語,僅表示「服從實際控制人的工作安排」。

  上海醫藥的實際控制人是持股34.7%的大股東上實集團,為上海國資的窗口公司。上實集團於1981年7月在香港註冊成立,為上海市政府全資擁有,主導產業板塊有醫藥、房地產、國際經貿和崇明東灘生態綜合園區等。

  上實集團在前董事長蔡來興主持時期,在香港十年間融資400多億元,10億元以上的融資高達數十次,被認為是上海熟悉資本市場的「洋務派」聚集地。2008年6月,蔡來興退休離任,由滕一龍接任上實集團董事長,內部的企業文化開始演變。

  2012年3月6日,上實集團亦被看作「技術派」的原總裁蔡育天到齡卸任。知情者分析,呂明方在上實集團高層的最重要的一個支持者離場。

  呂明方的談吐給人以精明強幹的印象。他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系,擁有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碩士學位,1995年加入上實集團,2008年出任上海醫藥董事長。

  2008年6月,上海市政府決定對上海醫藥進行重組,呂明方是操盤手。現在A股上市的上海醫藥是由老上海醫藥吸收合併上實醫藥、中西藥業而來。 上藥重組的交易總額達到300億元,歷時20個月。上海醫藥2010年3月9日在上交所復牌。2011年5月,上海醫藥實現H股上市。

  在呂明方主持下,上海醫藥完成重組後,「南下北上」,實現多起併購,新上藥與國藥、華潤北藥形成鼎足之勢(參見本刊2011年第16期「醫藥併購三國勢」)。其中,上海醫藥以36億元北上收購中信醫藥,打開了上海醫藥在北方的新戰場,尤為市場關注。

  上海醫藥2011年的年報顯示,當年實現營收549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20.42億元。

  正當資本市場對上海醫藥重組、併購之後的整合充滿預期時,執行上海醫藥對中信醫藥收購項目和上海醫藥H股上市的葛劍秋卻宣佈辭職。葛劍秋隨後在微博上對國有企業體制、機制進行大規模批判,引發了市場對上海醫藥的高度關注。

  葛劍秋認為,呂明方今天的被迫離職,實質原因是大股東上實集團管理層與以呂明方為代表的新上藥管理團隊之間對公司治理、企業發展方面,產生了不可調和的分歧。

憤怒葛劍秋

  今年42歲的葛劍秋,畢業於華東政法大學,後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碩士學位,曾任上海實業聯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助理總經理等 職,2009年3月加入上海醫藥,任副總裁,主管投資業務。此前,他曾供職於國浩律師事務所,先後擔任法國巴黎銀行上海代表處高級副總裁,瑞銀證券(亞 洲)上海代表處執行董事兼負責人等職。

  葛劍秋表示:「呂董和我都清楚,上海醫藥收購中信醫藥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實現上藥北上的全國化戰略,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中信醫藥這個平台改造上藥目前的分銷平台,提升整個上藥的分銷業務的營運質量。」

  恰恰是這起對上海醫藥意義重大的併購,成為葛劍秋被舉報受賄的事件,甚至「連累」呂明方。

  2011年5月,上海醫藥H股上市前夕,葛劍秋被匿名舉報到上海國資委、紀委和發改委,被指控在中信醫藥收購過程中受賄100萬元,並指此次收購的價格過高,涉嫌國有資產流失。

  此次圍繞呂明方離職,再次傳出中信醫藥併購中的「受賄說」。「這次舉報人反映,在中信醫藥收購過程中,葛劍秋和呂明方分別從中信醫藥管理層處受 賄1800萬元。」一位接近上藥的知情人士透露。他表示,舉報信的邏輯是因中信醫藥的收購總對價是36億元,其中10%是中信醫藥曾經的財務投資人承諾給 管理層的股權,在3.6億元的管理層股權當中,舉報信推測呂明方和葛劍秋按照市面上「通行」5%的回扣比例獲利。

  對這一新指責,葛劍秋稱之為「無稽之談」。而呂明方在免職之後,仍需要等待對此事的調查結果。

  「對中信醫藥的收購,我認為值這個錢。中信醫藥業務增長很快,其管理水平其實超過上海醫藥,沒有理由給低價。」一位買方醫藥行業分析師向財新記者肯定中信醫藥的價值。他亦相信,葛劍秋和呂明方不可能在此收購項目中受賄。

  葛劍秋表示:「關於所謂『中信醫藥受賄案』的調查一共有兩次,上實集團都沒有公佈任何證據。」他介紹,第一次調查是中信方面某位領導的離任審計 涉及中信醫藥,沒有查出問題。第二次調查也是上實集團出面,調查數月仍無結論,遂在上海醫藥小範圍口頭宣佈中信醫藥併購不存在問題。

  「我當時沒有經驗,沒有要求上實集團出具書面的調查結論,也沒有要求在更大範圍內公佈。結果這個事情成為我的一個『污點』,現在髒水又潑向呂董。」葛劍秋說,「當然,我問心無愧。」但五個月後,葛劍秋不堪承受,主動離職。

  「上實集團曾經口頭承認,匿名信出自上海醫藥的現任領導班子。」葛劍秋稱。

掀起的蓋子

  「我們在上海醫藥的工作受到太多掣肘。」葛劍秋坦言。他表示,呂明方和他本人在上海醫藥推進的改革,一方面是希望用市場化的管理體制去管理醫藥 企業,改革醫藥大包商體制下的尋租等藥企弊病;一方面則是希望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為上藥未來發展積累足夠的資金和資源。但這恰恰觸犯到了一些既得利益者 的紅線。「當年這些設想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葛劍秋說。

  呂明方在重組上海醫藥的「180天計劃」裡,曾提出「對歷史遺留問題採取過往從寬,繼後從嚴」,試圖在穩定隊伍的前提下,初步改革醫藥國企的小 金庫、企業外兼職等陋習。隨後上海醫藥進行了多項人事變革,並從2010年開始著手對管理層進行薪酬體系改革等激勵措施。這些「建章立制」的工作被呂明方 視為上海醫藥發展的基礎,重塑遊戲規則的起點。

  但改革必然要有祭刀者。2012年3月14日,上藥集團原總裁吳建文貪污受賄案在上海市高院二審開庭(參見本刊2012年第11期「國企高管 『優秀生』貪腐樣本」)。今年43歲的吳建文,先後擔任新亞藥業董事長、新先鋒藥業總經理兼黨委書記、上藥集團抗生素事業部總裁等職,2008年底升任上 藥集團總裁,十年間累積受賄1187萬餘元,侵吞公款500萬元,挪用公款3355萬餘元(1485萬元未歸還),幾乎染指公司內所有容易滋生腐敗的領 域。吳建文一審被法庭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二審未宣判。

  「在新上藥重組上市過程中,沒有把上藥的抗生素業務放進新的上市公司,就是擔心因為潛規則帶來的歷史包袱損害股東的利益。」葛劍秋直言。

  所謂的潛規則無非是犧牲公司利益獲取個人私利。在上藥集團旗下新亞藥業任職期間,吳建文從地產商吳旭暉處索得一輛價值75.6萬元的SUV,並 以70萬元購得價值168萬元的別墅,甚至讓吳旭暉支付了自己侄子20餘萬元的擇校贊助費。作為回報,新亞藥業租用了房地產商吳旭暉旗下的長寧大廈,使其 賺得數千萬元。

  「吳建文在上海醫藥內部貪了近十年,我不相信查不出來。」葛劍秋頗為氣憤,「這麼多年的投行經歷,從來沒有看過這麼爛的賬。而且這筆賬居然從沒有人動過。」葛劍秋形容呂明方新團隊揭出吳建文事件,是「掀起了蓋子」,後果非常嚴重。

  吳建文被正式立案調查後,上實集團高層領導曾經找到葛劍秋,「他問我為什麼要組織材料搆陷吳建文,並問我是受誰指使。」葛劍秋透露。彼時市場上已傳出吳建文因與呂明方不和而被查的說法。

  在葛劍秋看來,在重新制定規則的改革過程中,吳建文在上海醫藥不是個例。而呂明方團隊一直努力在治理尋租和穩定公司架構之間尋找平衡。

  但尋求平衡的妥協,依然沒有消除尋租者恐懼和仇恨。徹查吳建文,甚至繩之以法,並沒有變成呂明方立威的旗幟。隨後發生的中信醫藥併購項目受賄舉報,使事件在表面上陷於「內鬥」的議論之中,一時間是非不明,改革更加步履維艱。

  「所謂呂明方『獨斷專行』,就是指所謂呂明方與吳建文不和,而『用人不察』就是指用了我這個人。」葛劍秋直言不諱。

國企之弊

  在被匿名舉報之後,葛劍秋曾經要求上海醫藥和上實集團徹底調查,給出結論,一直未能如願。隨後葛劍秋選擇在微博上公開批評國企體制,並於3月23日在微博上公開自己的兩封辭職信。

  葛劍秋的舉動似乎並未引起上實集團方面的任何反應。「上實方面沒有找我談話,甚至沒有人對我說不要再發微博了。」葛劍秋表示,他亦承認,可能是自己的激進行動最終連累了呂明方。

  呂明方曾擔上實集團執行董事,可以說出身「體制內」。呂明方受命重組老上藥後,開始建立新的遊戲規則(詳見財新網2011年4月26日「呂明方:『重組首先要重定遊戲規則』」)。

  新老機制的碰撞和摩擦不可避免,其中用人機制是一個關鍵。2008年底,上海醫藥內部革新的大幕正式拉開,呂明方首先實行財務總監輪換機制,並對原上海醫藥的兩個副總裁不再聘用。這在上海國企的氛圍內已是「破天荒」,那兩位副總裁曾經是市管幹部。

  但呂明方期待的董事會決定幹部任免的制度,最終未能執行下去。

  作為上海醫藥的第一大股東,上實集團傳統上一直具有對上海醫藥中層以上幹部的任免權和薪酬制定權。「上實集團設有一個領導人員管理部門,上海醫藥的中層以上領導和上海醫藥下屬子公司的高管任免及其基本薪酬待遇都由這個部門最終決定。」葛劍秋說。

  葛劍秋認為,不同於十年前「開上海國企風氣之先」的管理團隊,現在的上實集團管理層對企業的管理、發展缺乏理念,對市場法則也缺乏必要的尊重。 「管理層任免等權力應該交還上市公司,目前這種體制不符合上市公司治理要求,妨礙了市場化人才的引進。」他直言,新人進公司的審批程序「難以想像」的複 雜。「我想找一個投資業務的負責人,找了一年多都沒有到位。」

  「想進一個市場化的能人都進不了。而我們越是這樣要求進新人,不能適應市場化的老人越恐懼,他們擔心總有一天會被淘汰。」葛劍秋直言。

  葛劍秋表示,呂明方因為出身「體制內」,一直對爭取上實方面積極力量的支持抱有信心,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也強調平衡和穩健。「呂董目前的境況,說明這種爭取體制內支持的方式,是行不通的。」葛劍秋坦言。

  葛劍秋認為,對於上海醫藥這樣的市場化上市公司,上實集團應該將人事任免等權力交回上海醫藥董事會,或者乾脆採用國資全面退出的「家化模式」。

  對於呂明方的免職,葛劍秋在微博上用「完敗」形容。葛劍秋認為,董事在任期內不得隨意免職。除非是董事違反了義務,損害公司利益,或者董事個人違法,而呂明方兩者皆非。「上實集團應該意識到,上海醫藥已經是一家兩地上市的公眾公司,必須程序正義,絕不可以暗箱操作。」

  前述醫藥業分析師直言,上海醫藥的多筆收購都很有價值,但這個價值對上海醫藥行業是財務意義上的回報。「我們期待的是上海醫藥能夠用自己的平台去整合這些併購公司,使之成為上藥未來的發展之源。但目前還沒有看到這一點。」他表示。

  「從我個人的角度,我不希望呂董離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上海高層管理人員對財新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04

一個體制內VC背影,深創投總裁李萬壽黯然離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981.html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深創投總裁李萬壽已在4月初離職。而在4月下旬深創投的內部幹部大會上,公司宣佈推選由原集團副總裁孫東昇繼任。而該報還稱,據深創投內部人士稱,李萬壽離職為其個人原因,而新去向可能是中國中小企業協會。

雖說「體制內」的崗位變換,在官場上通常最正常不過,但作為該VC創始階段,便位居籌備組副組長的李萬壽來說,或多或少有些黯然神傷。
離職原因眾說紛紜

 

在《第一財經日報》的報導中並未提及李萬壽的離職原因,而在當時的微博上,雖然大家的紛紛表示「這是一件金融圈的大事。」但可能是由於身在圈中,最終對此事並未出現太多的「知情人士」。

不過還是有幾位口風略鬆的投資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其一,一山二虎論。天使投資人桂曙光在微博中說道:「這算一山不容二虎,打算單干?」這或多或少是在調侃深創投公司內部管理體系的問題。而此前亦曾有一位業界大佬曾經在閒談時透露,體制內VC的隊還是要站好的。

其二,業績論。此前有報導統計在證監會財務核查風暴中,一向以穩健專業著稱的深創投翻了船。在截至今年4月3日,被證監會終止審查的166家企業中,深創投遭遇6個項目終止審查,2個項目中止審查,可謂傷得最重。而這8個項目佔據了今年深創投排隊IPO項目總數的40%。而在最新的「抽查中」,深創投所剩餘13個的排隊IPO,又有2個項目被抽中。被抽查意味著什麼,大家心裡自然有個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離職,李萬壽或多或少會被猜測與之有關。

其三,僵化論。正如漢理資本董事長錢學鋒調侃時說的:「節前發生的。PEVC行業應是最需市場化、專業化滴。」

 

改革,體制內永遠搬不動的大石

 

「體制內」的特點是安逸,即便VC也是如此,因此即便業績有所波動,幾家有官方背景的VC也少有主動裁員。但體制內另外一個特點便是「過於安逸」,在一口大鍋飯下,雖然大家吃的熱熱鬧鬧,但是否能論功行賞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一位業界的資深投資人士,曾講過一個笑話,「當時有一獵頭問我想不想看體制內VC的機會,說三年工作背景,底薪8000,當時我就震驚了。而且業內有段子該VC的一位合夥人跳至到美元基金後,薪水漲了10倍,如今一直還在被人傳頌。」

溫水必然煮蛙,但「青蛙們」並非沒有挑戰過,「據悉深創投曾經在內部做過一次改革,主要目的是決策體系、激勵體制、人員待遇、退出分配等向美元基金看齊,但在最後一個環節功敗垂成,導致管理層心灰意冷。 」

畢竟鍋還是有些深的。

 

在看完本文後,北大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何小鋒感慨:「曾經有國企控股的PE管理公司老總對我說,最大的壓力是來自許多上級領導要求聘用有背景的子弟,平庸者留戀位置,人才留不住,公司變成有本事者的培訓機構,平庸者的養老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23

「紅色光大」,黯然而立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614

光大集團最引以為傲的兩大支柱——銀行和證券——同時地震,而且每一次的烈度都足以載入中國金融史冊。

這家櫛風沐雨三十年的紅色企業,從市場化改革的風向標淪為寂寂無名,卻在扛著創新的大旗試圖奮起之時,遭遇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錯誤。

2013年8月19日,滬市早盤,一筆1000萬元的國債以明顯低於市價的價格成交,原來是光大證券再現「烏龍事件」,錯誤輸入造成「賤賣」,可能損失11萬多元(後經與交易方協商,沒有進行交割)。

這樣的小錯誤,在市場上並不罕見。但中國主要財經媒體都無一例外地進行了報導,因為主角又是光大證券——三天前它的一次烏龍事件,攪動A股和股指期貨接連出現幾十年一遇的大幅波動。更早之前,光大銀行延遲交割興業銀行所存放資金的傳聞,重創市場信心,最終引爆一場史無前例的銀行間「錢荒危機」。

從6月到8月,光大集團最引以為傲的兩大支柱——銀行和證券——同時地震,而且每一次的烈度都足以載入中國金融史冊。

這一年,光大正好30歲。

作為市場化改革的產物與風向標,光大生於1983年,是新中國第一家駐香港公司。這家一出生便烙上「紅色貴族」鋼印的企業,曾以特殊的背景在香港和內地長時間叱咤風雲,但在歷經多年滄桑之後,漸漸泯然於眾金融機構。正當它扛著創新的大旗想奮起直追之時,卻在這個夏天以「不可思議的錯誤」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

「紅色資本」

當時的光大幾乎就是世界和中國之間的窗口,一時間風光無限。

如果沒在1981年年初接受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一百年的誠請,或許一切都不會發生。

那一年,62歲的王光英以民建中央副主席、天津副市長及天津市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總經理這樣一個橫跨黨派、行政和商業職務的疊加身份南下赴會。

王光英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化學系,1940年代即開辦化學廠,技術起家,一生縱橫政商兩界,被周恩來稱為「紅色資本家」。而彼時,他更為人矚目的身份是,王光美——共和國第二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最親近的兄長,港人稱為「紅色國舅爺」。

南下回來,2月12日,農曆正月初八,王光英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陳書「港澳見聞和八點建議」。在該份報告書中,王展示了他特有的商業嗅覺和充沛的政商人脈關係。

為期十多天的南下之行中,他不僅幫天津成交了550噸石蠟,每月5000噸供應食鹽,也替正陷入「吃不飽」狀態的國防工辦下屬工廠招攬了100萬個軍用鋼盔、100萬個軍用飯盒、100萬雙軍用皮鞋這樣的買賣。而與蔣緯國秘書在香港的會晤,還談及了5000萬斤大米、90萬噸水泥這樣的特殊意向。

最重要的是,通過「每日深夜一點仍不願散」的商界老友,王光英敏銳地指出,為了提高工業水平,「有必要在香港成立一個綜合性公司,破除官商習氣,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

這一年,距離全國政協副主席榮毅仁創辦中信公司已時過4年,中信開始風生水起,1982年成功在日本發行了100億私募債券,名聲大噪。

中南海最高層很快回應——「在港設一完全打破官商一套的綜合公司,委託光英同志負責籌辦。幹部也由他選人,由中國銀行貸款支持」,這是王光英拿到的充滿時代特色的尚方寶劍。

光大1983年4月11日在京宣告成立,4月27日即在香港高調開業,與香港地標建築紅磡體育館正式落成選在同一天。

與中信、康華並立的光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特有的氣氛中,其「商」的特徵更為顯著。

曾在光大多年後來進入中信的中信現任董事長孔丹曾如此回憶光大創辦之初,他說:「小平同志非常清楚,改革開放後,我們有一批老工商業者能發揮作用,他們曾經是民族資本家,曾經在真正的市場經濟商海裡面經歷過。小平同志借鑑他們的聲望、經驗、能力、知識,要建立一種有別於傳統體制下的企業,為改革開放,尤其是開放做一種嘗試。我對榮毅仁、王光英兩位老人都非常地尊崇,他們以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探索和開拓了前所未有的道路,他們承擔了歷史的責任。」

那時光大主要做的是實業,以中外合作方式引進資金搞了許多大型建設項目。

其中的代表之作,便是建成深圳23平方公里的南頭工業區——較招商局治下9平方公里的蛇口工業區大出近兩倍,以及投資53層北京京廣中心——正是在京廣中心頂樓俯瞰全北京時,鄧小平說出了「發展才是硬任務」,數年後,其變通版本「發展才是硬道理」舉國皆知。

不僅如此,人脈深厚的王光英與尼克松、基辛格私交很深,當時的光大幾乎就是世界和中國之間的窗口,一時間風光無限。

失去銀行話事權

為了填補光大集團的窟窿,光大銀行被拖入泥沼。

1989年後光大換帥的具體考量,至今不為外界所知。能看到的結果是,王光英卸任,時任央行副行長的邱晴接任一把手。這位當時「亞洲四大女強人」之一的金融高管空降,意味著光大正式拉開了淡出實業進軍金融業的序曲。

1990年,國務院開始對光大集團進行戰略性調整,開始向金融業傾斜。

此後,光大的歷任掌門,無一不是央行或銀監會高管的背景,而1992年光大銀行的成立和1996年光大證券的成立,更是令這家實業企業徹底轉身金融集團。

以民間色彩崛起的光大,此時官派身份已表露無遺,往往能拿到特殊的「路條」,比如1992年8月成立的光大銀行,就是中國首家國有控股並有國際金融組織入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頭一時無二。

「光大是當時大家夢寐以求的地方,進去對人才招聘的要求很高。光大銀行背靠集團優勢,業務根本不用發愁,是當時金融圈裡典型的高富帥。」一位光大的老員工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

1996年完成股份制改造、1997年完成香港聯交所間接上市……一切都走在同行的前列,這就是1990年代後期的光大銀行。到1998年,光大銀行的資產利潤率、人均利潤率在國內銀行機構中名列前茅,而且資本充足——資本充足率達17.1%,遠遠高於巴塞爾協議和人民銀行規定的8%的資本充足率,名列國內銀行之首。

但至此之後,光大銀行再也沒能保持這個位置。原因是,光大集團這棵大樹成為拖累。

1993年,光大信託投資公司因發生8000萬美元的重大虧損,嚴重資不抵債,2002年失去牌照。1999年光大集團原董事長朱小華受賄案爆發,並且其在香港金融危機前激進的資本運作也令光大頗傷元氣。

而在這些危機期間,佔光大集團資產主要組成部分的光大銀行,一次次為集團提供擔保,被拖入泥沼。

再加上1999年光大收購中國投資銀行的零售業務部分,雖然資產暴增一倍多,但後來卻發現後者有大量不良資產。

2005年數據顯示,光大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91億元,核心淨資本已經降至-30億元,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49%。

更要命的是,這讓光大集團喪失了對光大銀行的控制力,雖然成為金融控股集團,卻徒有其名。

2007年,為了挽救實際上瀕臨破產的光大銀行,匯金公司對光大銀行注資200億美元,並因此取得了光大銀行控股權。

而從光大信託事件爆發之後,光大集團就陷入了一個管理層頻繁更替的怪圈,歷史上集團領導班子經過了六次調整,原副董事長孔丹在光大集團時,輔佐過的董事長就多達四位。

六任一把手中,劉明康在位時間最短,從1999年7月末到次年6月,不過一年時間。但這位以央行副行長身份空降的大員,除了來擔綱「朱小華事件」的滅火者外,還為光大提出了銀行、證券、保險、財務投資四駕馬車並驅的構思,並搭起了最基礎的框架——要知道,這個時候,若干年後與光大、中信並列為三大混合金融控股集團試驗田的平安集團,尚還在為其主業保險的生存而殫精竭慮。

後來,王光英的侄子王明權接過了光大,但光大依然沉痾難起。

在奮起時出事

搬進一座樓,拿到所有牌照,這只是第一步。眼下國際金融市場中最為新潮的量化投資,被光大視為重要的方向,但鬆散多年的風險控制體制,未能擋住創新帶來的風險。

說起光大,同行們總不免唏噓嗟嘆一番。

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曾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2002年,光大銀行資產是興業銀行的五倍,五年後的2007年,興業銀行的資產比光大銀行多了兩千多億元。而這個數字,到了2013年,兩者的差距已經接近萬億。

「這幾年光大也沒幹什麼事,我們做銀行研究員的都不看他,業績就平平淡淡。說實話,跟投資者接觸很少的。」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2007年7月,唐雙寧臨危受命從銀監會空降光大集團,進行改革重組。當時,光大銀行是光大集團的主業,資產佔比達96%的水平。

作為現任光大集團董事長的唐雙寧,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把手。這位以書法聞名業界,題寫的「金融街」甚至被刻上石碑至今矗立於北京金融街銀監會大樓前的人物,在過去的七年時間裡過得並不輕鬆。

唐雙寧曾將集團和光大銀行諸多癥結歸結為兩個原因:一是歷史問題,二是管理問題。光大銀行的控股權旁落,讓唐雙寧一直耿耿於懷。

在外界看來他最大的任務是替公司「找錢」,同時還要力保集團對最大現金奶牛光大銀行的實質控制權。同時,如何讓北京、香港長期總部分治局面終結,對這位更偏好哲學的人,也是一個難度極大的技術活兒。

「三大戰役」中,半小時與匯金公司總經理謝平的秘商換得匯金支持光大銀行實質歸屬光大集團,屬大功一件;京港兩部合併和光大金控掛牌,也在組織結構上交齊了功課;通過光大證券與光大銀行A股上市緩解了資本金壓力亦算成功一半,而另一半,原本得到2011年8月光大銀行H股上市方算圓滿,然而唐至今也沒有等到這一天。

值得一提的插曲是,2012年,原名薄熙永的光大高管李學明辭去所有職務。

「現在和從前不一樣了,競爭更激烈,大集團的優勢也不明顯了。現在集團的其他企業也不是很好,光大銀行在股份制銀行也沒有優勢了,那些客戶看中的還是服務,像這種銀行轉型,需要很強很有力的銀行家,否則很難改變光大的基因。」一位光大員工向南方週末記者描述。

在他看來,眼下的光大已經沒有往昔的活力。「很多其他銀行能做的,光大都做不了,比如說信貸政策都非常嚴,感覺上不太像商業銀行,還是很保守。內部溝通成本很高,很多項目要做內部營銷。」

對於光大寄予厚望的金融控股集團,有業內人士評價,「搬進一座樓,拿到所有牌照,這只是第一步」。他比喻,「目前光大只是完成了汽車組件的採購和外觀銲接,距真正意義上的組織改革和金控成型尚有較大距離」。

而眼下國際金融市場中最為新潮的量化投資,被光大視為新的重要武器。多位業界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光大在這個領域走得很前,旗下策略投資部門深得重視,也是新的最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不過,鬆散多年的風險控制體制,未能擋住創新帶來的風險。8月16日攪動A股的烏龍指,正是出自這個部門,一系列幾乎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錯誤,不僅通過了策略投資部門的系統,也穿透了光大的風控機制,直接切入資本市場。

「礁石藏露明滅處,波濤起落載覆舟。持死節從來不計名,護金甌」。8月16日上午出版的央行下屬《金融時報》上,素喜以詩詞書法示人的唐雙寧在《若干金融熱點問題的詩詞解讀》一文中以此點評金融風險的危害性,數小時後,中國資本市場繼18年前327國債事件後最大一宗事故恰恰緣於其治下的光大。

又隔兩天的下午6時,光大就8·16事件召開新聞發佈會,旋即被與會媒體指責為「大事化小的推卸責任」。同時,受該事件拖累,A股市場券商股和光大證券自營部門重倉股票均大幅下挫。股民百億損失可能謀求巨額索償的消息,被傳得沸沸揚揚,一些揭露光大證券內幕的舊帖也再度被翻出。

同行的指斥更是激烈。今年以來對創新業務持愈發審慎態度的主管當局會否以此為契機開展整風運動,乃至正待復出的國債期貨會否再度面臨夭折,都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而這種全行業共同面對的大概率空間收縮,無疑使始作俑者的光大成為「全民之敵」。

不過,2012光大銀行年報的董事長致辭部分由唐雙寧親自起草,其中,便有這樣一段令觀者莫名的話:「乾陵一塊『無字碑』,道盡武則天一生是非功過,男兒汗顏。」不過,還有一些話卻一語成讖,唐當時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今日複雜域中之一國企乎?」

只是沒有人知道,這家櫛風沐雨三十年的紅色企業,這個被不少同業譏誚「不主流不優秀」卻偏偏是改革的產物,會走向何方。

(南方週末記者劉志毅、張玥、實習生謝銘對本文亦有貢獻。)

數據來源:根據上市銀行年報。 (曾子穎/圖)

(何籽/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94

日本央行致命一擊 孤星資本黯然謝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25

知名對沖基金孤星資本(Lonestar Capital)時隔八年來二度關閉,因十月受到市場雙重打擊,收益率跳水。

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孤星除了在連鎖藥妝店華格林(Walgreens)和醫療器械制造商美敦力(Medtronic)身上出現了大量虧損外,十月份日本央行突然擴大貨幣刺激政策的舉措成為壓垮該基金的最後一根稻草。

孤星資本成立於1995年,共推出了13只基金,資本總額超過520億美元,是對沖基金領域的巨頭。包括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在內的很多大機構都將自己的資金交給該公司管理。

本月10日,孤星資本創始人Jerome Simon在一封致投資者信中表示,該基金沒能選對投資組合達成持續盈利,特別是最近幾個月。

Simon稱關閉該基金是一個“苦樂參半的時刻”,因市場波動過大,10月份該基金的表現不佳,他本人對以這樣的結果認輸收場感到失望。

孤星資本的旗艦基金今年前十個月虧損了2.4%,而根據對沖基金研究公司HFR的數據,整個事件驅動型對沖基金的收益率是1.6%。

該基金成為今年以來關閉的最大的一只基金,目前計劃於年底前返還大部分投資者資金,並在2015年上半年返還全部資金。此後Simon將專註於打理自己的財富。

Simon擁有斯坦福大學MBA學位,在加州兩家小型對沖基金打過工,於1995年創立孤星資本,在接下來的11年中創造了29%的年均回報(扣除費用後)。

但是在2006年底,Simon決定返還所有外部資金,他警告稱市場存在泡沫。Simon的決定現在看來十分明智,隨後爆發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讓眾多金融機構破產。到了2008年末,Simon又看到了經濟複蘇的苗頭,重新開放了基金,很快便募集到數十億美元。

所以,本次關閉基金也並非是孤星的最終謝幕,Simon稱他為未來某個時點第三次開啟該基金留下了一扇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91

【黃金晨報】美元與美股齊飛 黃金黯然失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755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黃金周一下挫,結束三連漲,因美國消費支出向好促美元指數強勢上漲,金價承壓,美指盤中刷新11年新高,最高至95.51。

現貨黃金周一下跌6.70美元,跌幅0.55%,報1206.20美元/盎司,最高觸及1223.20美元/盎司,最低下探1204.50美元/盎司。

QQ截圖20150303080553

美國1月個人消費支出環比下降0.2%,不及預期的降0.1%,12月為降0.3%。但剔除能源價格下滑影響後,實際支出仍增加了0.3%,這意味著美國人的消費能力仍然強勁。

此外,美股表現強勁吸引大量資金進場,黃金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下降。周一,道指創新高,納指15年來首次突破5000點。

截至2月24日當周,COMEX黃金投機凈多頭頭寸減少6637手,至103528手,顯示投資者看多情緒有所減弱。

截至3月2日,全球最大的黃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的黃金持倉量較前一個交易日減少7.76噸,為763.49噸。

Kitco首席技術分析師周一稱,空頭近期在技術面上仍具有穩固優勢,日線圖上黃金處於長達六周的下行趨勢中。黃金多頭近期上行關鍵技術阻力位於1236.70,空頭近期下行關鍵技術目標位於本周低點1190.00美元/盎司。

利好因素:

1.中國人民銀行周六將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調至2.5%、一年期貸款利率下調至5.35%。 與此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

2.美國商務部(DOC)周一(3月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月消費支出月率下跌0.2%,預期下跌0.1%,前值下跌0.3%,已經連續兩個月下滑,表明盡管汽油價格下跌,同時就業市場穩健,但是美國家庭依然保持謹慎。

3.美國1月營建支出下降1.1%,預期增長0.3%,前值自0.4%修正為增長0.8%。

4.美國2月ISM制造業PMI 52.9,不及預期的53,為連續第四個月下跌,創13個月新低,1月為53.5,表明美國2月制造業擴張速度較1月再度放緩。

5.美國1月個人消費支出環比下降0.2%,不及預期的降0.1%,12月為降0.3%。

利空因素:

1.歐盟統計局(Eurostat)周一(3月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率下跌0.3%,預期下跌0.5%,前值下跌0.6%,跌勢有所趨緩,優於市場預期。

2.數據編撰機構Markit周一(3月2日)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歐元區2月制造業活動持穩,持平於1月的 峰值水準,受助於歐元貶值帶動出口訂單增加、以及聘雇速度升溫。數據顯示,歐元區2月制造業PMI終值持穩於51.0,略低於早前的初值51.1,並略高 於50的榮枯分水嶺。

3.上周六(2月28日)印度政府維持黃金進口稅在10%不變。

後市展望:

◆美銀美林稱,美聯儲升息的可能或在接下去幾周中,將金價拉低至1150美元/盎司的水平。該行認為,盡管近期金價將走弱,但該行表示,長期而言,全球寬松的環境對金價將是有利的。

◆巴克萊(Barclays)分析師周一(3月2日)表示,全球黃金ETF今年2月流入17噸,為2012年11 月以來最強勁的一個月。SPDR基金(世界上最大的黃金ETF)持有量2月增加4.5噸,較1月非農的49.35噸明顯回落。巴克萊分析師表示,盡管黃金 ETF正在吸引長期投資者,但這個趨勢或難以延續。

◆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的全球市場銷售主管Steve Scacalossi認為,有跡象顯示,金價會繼續走低。Scacalossi表示,可能會測試1200美元/盎司的水平,而1193則將是關鍵支撐。

◆Incrementum AG的基金經理Ronald-Peter Stoeferle認為,短期很難對黃金看多,因目前期金市場頭寸是看空的。Stoeferle認為,目前更傾向於投資正在上漲的股市,而非黃金。短期而言,他認為金價會再度回到1200下方。

◆三菱集團(Mitsubishi)貴金屬策略師Jonathan Butler表示,黃金因中國人民銀行上周六意外加息而受到支撐。Jonathan Butler指出,“我們認為降息從兩個方面利多黃金。其一,這增加了黃金對沖風險需求。其二,有助於在市場季節性清淡期增強國內消費者支出能力。”

◆瑞士MIG在日內報告中表示,黃金正在挑戰小時圖形1223阻力(2015年2月19日高點)。小時圖形支撐位於1201和1191,同時區間支撐位於1168(2015年1月2日低點)。其他阻力位於1246(2015年2月10日高點)。

◆福四通(INTL FCStone)商品顧問Edward Meir稱,3月中由於歐洲的地緣政治問題有所緩解,希臘債務得以延長,黃金會面臨很多困難。Meir指出,美元仍然表現強勁,全球股市也同樣表現良好,這帶走了黃金的一些動能。

◆Kitco首席技術分析師Jim Wyckoff周一稱,“4月期金空頭近期在技術面上仍具有穩固優勢,日線圖上黃金處於長達六周的下行趨勢中。黃金多頭近期上行關鍵技術阻力位於1236.70,空頭近期下行關鍵技術目標位於本周低點1190.00美元/盎司。”

Wyckoff指出,“黃金上行初步阻力位於1223.00,進一步阻力位於1230.00;黃金下行的初步支撐關註1212.30,進一步支撐位於1204.10。”

周二關註重點:

11:30 澳大利亞 澳洲聯儲現金利率

14:45 瑞士 第四季度GDP

15:00 德國1月實際零售銷售

15:00 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將在北京召開,會期持續至3月15日

18:00 歐元區 1月生產者物價指數

21:30 加拿大 第四季度GDP年化季率

歡迎點擊收聽【早盤聽金】

您可以關註黃金頭條新浪微博,或者下載黃金頭條APP在手機上收聽我們節目哦。最最重要的是直接掃描以下二維碼,可以第一時間收聽哈。

mmqrcode1423708256496    23

【黃金頭條個人微信號】       【黃金頭條APP下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049

澳門黯然失色 但最壞的時刻還沒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32

macau01

澳門博彩業收入已經連續9個月下滑,然而,澳門黑暗的日子遠沒有過去。

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Gaming Inspection and Coordination Bureau)3月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澳門2月博彩業收入前所未有地下跌了48.6%,且為連續第九個月下滑,行業總收入跌至195億澳元(約合24.4億美元)。

大多數分析師依然看好澳門賭場的前景,但麥格理證券分析師Jamie Zhou看空澳門博彩業的股票。

Zhou向彭博新聞社表示,博彩收入將繼續下滑直到今年中期,而澳門的賭場們將因缺少自由現金流而被迫下調股息,這讓其股價顯得過高。

Zhou在去年12月給予了金沙中國和銀河娛樂“賣出”評級。自那時起,這兩家賭場集團的股價下滑近19%。

本屆政府執政以來,中國大陸的反腐風暴嚴重影響了澳門的賭博業。野村證券的分析師Harry Curtis指出,中國中央政府已經開始敦促澳門特區政府轉變發展思路,減少對賭博收入的依賴,中央政府對於澳門新開賭場的規模會加以暗中控制。同時國內反腐敗力度強化也使得高端賭客不敢再隨意前往澳門一擲千金,這令賭業失去了重要收入來源。

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得力助手、何鴻燊旗下澳門博彩控股有限公司CEO蘇樹輝去年11月曾表示,未來六個月澳門博彩業收入還將受到中央政府反腐行動的影響,2015年將只有“較高的個位數增長”。

澳門政府官員曾在上個月表示,(澳門)本地接待能力是個大問題。農歷新年過後,澳門將與中央政府檢討(大陸赴澳)自由行計劃。

澳門六家賭場運營公司——金沙、銀河、永利澳門有限公司(Wynn Macau)、澳門博彩控股(SJM Holdings)、米高梅以及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Melco Crown Entertainment)的市值於去年蒸發890億美元。

Zhou是目前唯一一個建議賣出銀河娛樂的分析師。他表示,其它分析師對賭場股過於樂觀。收入的下降和工資的上漲將吸幹賭場的現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20

昔日風電老大華銳風電黯然沒落:內耗嚴重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4-11/908850.html

華銳風電管理層“大換血”難掩業績敗象

昔日風電老大如今市場份額僅占全國的3.14%

李正豪

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亦即*ST銳電,601558.SH)董事會和管理層“大換血”。

4月2日,華銳風電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趙洋、白宇辭去副總裁職務。自2015年1月15日以來,華銳風電已經有副總裁陳黨慧、戚殿江、宿子鵬、趙洋、白宇以及財務總監蘇鳴6位高管離職。6位離職高管中,有5位是2006年華銳風電掛牌成立前後的創業老臣。

此前,9名董事組成的華銳風電新一屆董事會已經形成。6名非獨立董事中,新晉大股東萍鄉市富海新能投資中心(以下簡稱“富海新能”)占據2席,其中包括新任董事長肖群;原來的大股東大連重工仍然占據3個席位。華銳風電一位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新一屆董事會主導了這一輪管理層“大換血”,而這一輪的調整可能仍將持續。

雖然“2014年度業績預告”顯示,*ST銳電“將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1900萬元左右”,但連年虧損已讓該公司的“錢景”失色。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2006年2月掛牌成立的華銳風電,從2008年開始連續三年占據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第一名的位置,但到2013年已經跌至第七名,2014年更是跌至第十名、份額僅剩3.14%。

纏鬥不休

華銳風電此輪調整的導火索,是2014年9月發布的一項“折價回購債券計劃”,這讓該公司可能無法償付28億元債務的財務風險大白於天下。

在償債最後時限到來之前的2014年12月22日,*ST銳電公告稱,該公司將以17.8億元的價格轉讓賬面原值為18.75億元的應收賬款,原因是“若公司未能在規定時間內籌集到足夠資金彌補缺口,屆時仍將面臨公司債券本息不能按期足額兌付的風險”。

富海新能和大連匯能投資控股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大連匯能”)由此走上前臺,兩家公司聯合註資17.8億元,有驚無險地化解了華銳風電的債券兌付危機。在受讓18.75億元應收賬款的同時,出資14.8億元的富海新能獲得了華銳風電19.85%的股份,代替大連重工成為第一大股東,出資3億元的大連匯能獲得了4.02%的股份,位列第七大股東。

2月12日,華銳風電選舉出新一屆董事會,共9位董事,其中獨立董事3名,在6名非獨立董事中,新晉大股東富海新能獲得兩個席位,新任董事長肖群同時是富海新能執行事務合夥人委派代表。以此為標誌,富海新能進駐華銳風電董事會。

值得註意的是,肖群是華銳風電歷史上第四位董事長,而富海新能入駐董事會則是華銳風電歷史上第二個“資本系”特色的董事會。公開報道顯示,創始人韓俊良自2006年2月開始擔任華銳風電董事長兼總裁,一直到2012年8月在PE機構壓力下辭任總裁,再到2013年3月辭任董事長;期間,“資本系”代表尉文淵開始取代韓俊良的總裁、董事長職位,掌舵華銳風電,但是到2013年5月尉文淵毫無征兆地“閃辭”;此後,“大連重工系”代表王原、劉征奇從尉文淵手中分別接過了董事長、總裁的權杖,但到了2014年7月王原也辭職了;在肖群成為新任董事長之前的半年多時間里,華銳風電董事長一直空缺。

熟悉華銳風電情況的一位業界專家告訴記者,該公司內部一直存在“大連重工系”創業團隊與“資本系”的纏鬥,內耗嚴重。

新的“資本系”——富海新能入駐董事會前後,華銳風電管理層新一輪的調整已陸續展開。記者得知,2015年1月15日以來已有6名高管離職,其中包括財務總監和5名副總裁。

不過,在目前華銳風電“一正八副”的高管團隊當中,除了新總裁徐東福是新晉第七大股東——大連匯能的代表之外,仍有四名副總裁是“大連重工系”的代表。

難言反轉

無論是在中國風電市場,還是在A股,華銳風電都曾經紅極一時。

韓俊良在2006年2月創立的這家企業,當年在4個月之內就下線了第一臺風機,當年就在國內市場上取得了超過5%的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市場份額;此後幾年,華銳風電快速擴張,2008年新增裝機容量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七,2009年、2010年躍升至全球第三、第二。

華銳風電在2011年初登陸A股,因為成功塑造了新股發行之前的業績高速增長形象,所以在滬市創造了以90元/股高價發行新股的一大神話。通過上市,華銳風電募集了93.2億元的資金,並且“趁熱打鐵”在2011年發行了28億元的債券。

但此後,華銳風電迅速墜落。從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市場份額來講,華銳風電在2011年即滑落至全國第二,2012年、2013年的全國排名分別跌至第三、第七。

另外,在上市當年,募集到巨額資金的華銳風電,反而在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兩項財務指標上迅速下滑48.66%、72.84%;從2012年開始,華銳風電迅速陷入巨虧,2012年、2013年的虧損額度分別達到5.83億元、34.5億元。

有券商從業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華銳風電的故事就像是A股市場新股發行的一面鏡子——上市前成長性十足,然後高價發行“圈錢”,隨後業績迅速“變臉”,隨之而來的則是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慘重損失。

隨著富海新能與大連匯能的聯袂介入,華銳風電暫時化解了債券兌付危機,但是今後的華銳風電是繼續“內鬥”、繼續“擺爛”,還是趁勢而起、華麗轉身?答案尚需拭目以待。不過,前述接受記者采訪的業界專家認為,華銳風電已是積重難返,華麗轉身並不容易,因其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市場份額2014年已跌至全國第十,更因其品牌和口碑過去幾年已嚴重受損。

昔日風電老大華銳風電如今已黯然沒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60

期貨界上演巔峰對決!有人大開殺戒,有人黯然砍倉……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2/1000234.html

1610,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組數字,在其背後,折射了中國期貨界的最強對決!

__thumb_left.thumb_head

每經記者 趙陽戈

1610,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組數字,在其背後,折射了中國期貨界的最強對決!

▲這幾天,好多人的朋友圈被這張圖刷屏了(圖片來源網絡)

永安期貨席位,被視為江浙資金的大本營之一,在螺紋鋼1610自4月11日以來的大漲中,無疑締造了新的輝煌,果斷、持續、大手筆加碼多單,使其笑到了最後;而在同一時間,另一個焦點席位,混沌天成,卻選擇了執意押空,在這一輪逼空上漲中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最終於近兩日黯然砍倉。

永安期貨系本輪行情最強推手

螺紋鋼主力合約1610,近來充分展現了其吸金的魔力。

 

以4月21日的交易來看,該合約全天成交量高達2192.87萬手,對應成交金額達到5817.48億元。這是一個什麽概念?

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mjtzb2)記者提醒你

同一天,滬市的成交金額為2065億元,深市的成交金額為3356億元,兩者合計5421億元的數據。

——也就是說,滬深兩市承載近2800只股票的交易額,尚還趕不上一個商品期貨品種的一個合約的成交額。

超級資金博弈的背後,自然有超級席位的身影。這里要講到的,就是永安期貨席位和混沌天成席位。

▲數據來源:上海期貨交易所

數據顯示,永安期貨席位在螺紋鋼1610加速起漲點的4月11日,表現出了非凡的判斷力和執行力。盤後的持倉顯示,該席位當天一舉加碼了8.09萬手的多單,使其持單量從前一天的10.64萬手多單跳增到18.74萬手多單,瘋狂加碼下,永安期貨席位也一舉拿下了該合約多方陣營NO.1的位置。毫無疑問,這一舉動宣布了該席位背後資金的鮮明態度:看漲。當天,螺紋鋼1610合約盤中一度沖擊5.62%的漲幅,最終漲幅4.75%,首戰告捷。

這之後,螺紋鋼1610合約的表現,如有神助,在4月11日至4月15日經歷了第一波上漲回調後,於4月18日進入“開掛”狀態,接連拉出大陽線,其價格從4月11日之初的2201元/噸,到4月21日最高的2787元/噸,漲幅超過了26%。反觀永安期貨席位,也在這場盛宴中,邊賺邊平,截至4月22日,該席位在螺紋鋼1610合約的多單持倉回歸到11.16萬手,仍然位居持買單量席位的第一名。

混沌天成一路押空單最終黯然砍倉

但凡一場大戲,沒有精彩的對手也會失色。在這里,混沌天成席位浮出水面。

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mjtzb2)記者註意到,4月11日至今,混沌天成席位在交易所披露的螺紋鋼1610合約前20多方名單中,並沒有現身過,但在這一波上漲中,卻執意押空,與永安期貨席位形成了鮮明對比。

數據顯示,4月11日,在永安期貨席位大舉加碼多單之時,混沌天成席位也開始行動,但其當天的操作是加碼空單。11日,混沌天成席位加碼3.78萬手的空單,令其持有空單量提高到了6.92萬手。這之後的4月12日、13日、14日,混沌天成席位再接再厲,分別加碼空單1.49萬手、1.87萬手、1.93萬手,在4月14日混沌天成席位手握空單已經達到了15.54萬手。這之後就是一路的承受多方輪番進攻,不論螺紋鋼1610合約如何大漲,混沌天成席位都始終站在空軍陣營前列,空單規模並沒有多少變化,這一狀態一直持續到了4月21日。

4月21日,就在螺紋鋼1610合約創出2787元/噸新高的當天,或許在對手持續、不斷攻擊下,混沌天成席位終於“承受”不住了,砍掉手中3.13萬手的空單,令其持有數量下降到了9.63萬手;4月22日,該席位繼續減碼1.41萬手,目前持有空單數量8.22萬手。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混沌天成席位每天通過加加減減,外界無法清楚洞悉其真實成本,但從該合約的表現來看,砍掉3.13萬手空單的混沌天成席位背後的空方虧損的可能性非常大。

混沌天成席位一路押空螺紋鋼1610合約的執著,確實讓人感到意外。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mjtzb2)記者註意到,本輪逼空行情中,混沌天成席位本來還有另一個“空方戰友”方正中期席位,該席位也是一路加空單,與多方肉搏。4月14日時,方正中期席位的空單數量為16.91萬手。在4月15日,該席位背後的空方就率先認慫,當天減少了4.63萬手的空單,隨後又於4月19日減少了9.22萬手的空單,默默“退居二線”。

兩大席位背後站著兩位大佬

▲葛衛東(資料圖,圖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東方IC)

資料顯示,永安期貨公司成立於1997年7月,前身為浙江經濟協作公司期貨部,被市場視為江浙資金的大本營之一。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永安期貨席位是葉慶均的大本營,該人士綽號葉大戶、中國的索羅斯,為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據報道,葉慶均為寧波人,上世紀90年代即涉足期貨,多次大賺亦多次爆倉,一度絕望有跳樓之念。2003年,抵押房產,重倉押豆,資產自10萬增至500萬,完成原始資本積累,此後又捕捉了銅、橡膠牛市,據傳至2007年底資產已增厚至以億元計。2009年7月4日,成立寧波敦和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為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前身。

而混沌天成公司則成立於1995年1月3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期2015年10月16日。根據其在新三板的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混沌天成的股東有兩個,其中混沌集團持股6.305億股,上海眾集持股1950萬股,而在混沌集團的股東名單中,葛衛東持股78.8811%,為混沌天成的實際控制人。2013年和2014年混沌天成公司分別虧損739.13萬元和423.18萬元,直到2015年前8月才有3009.05萬元凈利潤。

據新財富雜誌報道,葛衛東江湖尊號“葛老大”,2000年開始做期貨,兩次爆倉,2004年迅速崛起,成為期貨中一代梟雄。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市場有傳聞稱葛衛東遭遇巨虧,昨日(21日),混沌投資市場及運營總監王吉告訴每經投資寶(微信公眾號:mjtzb2)記者:

上述傳言缺乏依據,沒有經過調查,混沌天成是一個期貨公司,它有大量的客戶。混沌天成持倉並不只是葛衛東自己的持倉。

  • 每經網
  • 杜宇
  • 趙陽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26

次新股黯然神傷:炒作降溫逢監管趨嚴

年前一度火熱的次新股近來啞了火。2017年1月9日,次新股板塊在大盤上漲0.54%的背景下以下跌0.77%收尾,盤中跌幅一度逼近2%。在過去的30個交易日內次新股指數跌幅高達22.33%,進一步來看,期間有18只個股的跌幅超過30%。

次新股通常被認為是市場的風向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風險偏好:風險偏好較高時,次新股往往也比較活躍。“很多時候判斷次新股的標準會取決於盤面的資金量驅動,就是看追漲資金夠不夠強勁,通過人氣夠不夠足來判斷。”華南一位私募基金經理便認為,對次新股的判斷往往是資金量的多寡而非基本面的優劣。

清河泉資本策略分析師趙宇亮在受訪時則表示,次新股近來表現低迷,與當下宏觀背景不無關系。他認為IPO提速後分化了次新的炒作資金,同時高送轉監管趨嚴也對次新股的炒作造成較大影響。

稀缺性受影響

一直以來,次新股主題屢受資金追逐,相關個股的炒作有著特定的演繹邏輯:從直觀的炒“新股”的稀缺性、制度性因素造成的低估值,到挖掘背後的業績支撐和高送轉預期,後期炒的是資本運作帶來的想象空間。

Wind資訊統計顯示,去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期間,次新股板塊上漲21.4%,尤其是11月之後的前一周,次新股漲幅明顯。不過從中旬開始,次新股指數開始下跌。11月11日至今,次新股板塊跌幅將近25%。

“統計來看,次新股比較活躍的時間一般是在5~6月份,10~11月份和12月份,1月的話確實是一個冷卻的時間。從宏觀背景來看,有這麽幾個原因:首先IPO提速,2017年以來發行速度再次加快,平均看基本上一周能發行15只。這實際上是影響了次新股的稀缺性,而且會產生資金分流的效果。”清河泉資本策略分析師趙宇亮向第一財經表示。

1月6日,證監會再次核準14家公司的上市批文。在監管層每周一批、每日2~3家新股上市的背景下,打新的賺錢效應也悄然發生變化,二級市場上次新股的炒作也遭遇“寒冬”。

“從去年上半年來看行情二八分紅嚴重,17年上半年大概率不會有大的改變,上半年機會可能也會集中在改革的板塊,使得投資者炒作次新的熱情沒有之前那麽高。”北京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次新股超跌後,炒次新應該不是炒超跌反彈,次新炒作更多的是技術圖形比較好、或者跌到前期開板價格,另外基本面確實比較好、符合市場熱點的話這些個股的炒作力度比較大,或者說上漲預期比較足。”該北京私募基金人士進一步認為,次新股炒作的邏輯也在發生變化。

也有機構人士指出,由於次新股波動比較大,長期投資受不了這種波動。即使是長期看好,更多是會做交易上的操作,通常機構來操作次新股的話是通過量化的方式居多。

鑒於監管明確規定新股發行PE應以行業均值為依據,發行PE不超過23倍,這也使得二級市場次新股的平均炒作周期被“人為拉長”,次新股開板後各路資金仍有強烈的參與意願。

除此之外,本報註意到次新股一再受到資金的高度關註,其還具備市值上漲預期強、股本擴張潛力大、所處行業符合經濟轉型背景、財務狀態較好以及機構持倉比例低等特征。

去年以來,次新股並購重組、股權激勵增加趨勢明顯,資本運作意願可能成為未來驅動股價上漲的關鍵變量。分析人士也指出,從次新股長期表現來看,並非上市時間超過1年其表現會走弱,相反上市一年之後,次新股有更好的資本運作空間。

高送轉嚴監管後

另一方面,有高送轉預期的股票中很多個股的總股本和市值都很小,這和多數次新股的特征相吻合,因此次新股的炒作也通常跟高送轉結合起來,有時候次新股與高送轉的炒作會同時進行並形成共振。

高送轉的炒作可以分為預期階段、預案階段和填權階段,通常5月和6月,10月和11月高送轉主題超額收益較為顯著。從指數表現來看,次新股概念指數走勢與高送轉指數有一定的相關性。

廣發證券稱,次新股高送轉概率顯著高於A股市場,這源於次新股公司更強的做大股本、市值管理意願。此外,次新股的每股資本公積和未分配利潤較高,送轉能力更強。

“我覺得2016年高送轉炒的沒有那麽熱烈,而且也時間比較短。有幾個原因,首先是2016年高送轉起步過高,基本都是10送20,一般10送10的大家都不參與炒作;再次是監管部門對高送轉的監管也在加強,比如要求高送轉公告的格式要修改,要求披露業績展望,另外不鼓勵業績差的公司高送轉。”在趙宇亮看來,監管層的這些措施對次新股而言也形成了較大的影響。

近來臨近年報發布時期,上市公司“10送20”的高送轉方案頻出。監管層也註意到這一現象並加以監管。12月14日,深交所就微光股份2016年擬“10轉10派3”的方案下發關註函,同樣要求其充分說明該利潤分配方案與公司業績成長性是否相匹配。

12月1日晚間新易盛(300502.SZ)發布,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3.50元(含稅),同時以資本公積金每10股轉增20股的方案,同時表示,股東未來6個月內擬密集減持。很快深交所便發出關註函,詢問其高比例送轉預案是否存在炒作股價並配合大股東及董監高減持的意圖。

“一方面很多公司發布了高送轉預案,發布預案的同時還發布了減持的公告。投資者對這塊也是有所關心的,擔心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這方面證監會也在引導投資者正確看待炒作高送轉的預期。”趙宇亮也表示。

同時,一味擴大總股本對上市公司及投資人而言有一定的風險。“一個規模合適的總股本對上市公司中長期戰略的開展和經營業績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高送轉受到市場追捧之後,也有一些個別上市公司通過高送轉的方式和市值管理的需求結合在一塊間接地表現出一些不太好的市場形象。”滬上一位資深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亦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384

騰訊網易賺得盆滿缽滿,百度卻為何黯然退出遊戲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6/162417.shtml

騰訊網易賺得盆滿缽滿,百度卻為何黯然退出遊戲圈?
刺猬公社 刺猬公社

騰訊網易賺得盆滿缽滿,百度卻為何黯然退出遊戲圈?

遊戲並非百度的核心業務,甚至“非常邊緣化”。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ciweigongsh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張小魚

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是,百度竟然以12億元人民幣出售了移動遊戲業務。

百度於3 月 31 日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其已在 2017 年 1 月 13 日與兩家第三方公司達成了這項協議。

對於很多人來說,吃驚的原因並不是百度為何賣了這塊業務,甚至是以如此低價賤賣,而是——百度竟然還有遊戲業務?

或許這正解釋了百度的這一舉動。無論是在該公司內部還是在行業內都極度邊緣化的百度遊戲業務,到了退場的時候。

曾經有過野心

當前的“百度遊戲”,前身是“百度移動遊戲”,由91的手遊業務與百度多酷整合而來。而百度移動遊戲業務的開端,正是從全資收購91無線開始。

為什麽說此次12億元(約合1.7億美元)出售移動遊戲業務是“賤賣”呢?

因為2013年7月,百度全資收購91無線的價格,高達19億美元,是如今出售價的十倍有余。

百度收購91無線曾是當時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大金額的並購案例,超過 2005 年雅虎以10億美金並購阿里巴巴。在這之前,百度最大的一筆交易是以 3.7 億美元收購PPS網絡電視互聯網視頻業務。

由此可見,百度十分看重91無線強大的渠道能力。

91無線當時主要涉及移動互聯網應用分發。核心產品有安卓市場、91助手兩大移動應用平臺,以及91手機娛樂、安卓網兩大門戶網站。盈利模式主要是收取開發者的推廣費用,或者與開發者聯合運營遊戲、廣告,然後分成。

其中,遊戲開發者是91無線當時最大的收入來源。

顯然,百度在遊戲這個較容易將流量變現的產業上,曾有過野心。但是,百度收購91無線後,移動業務方面的進展並不明顯。

2014 年4月,百度融合了多酷遊戲業務與91無線遊戲業務,正式推出“百度移動遊戲”,成為百度旗下唯一的移動遊戲平臺,而多酷及 91 不再作為獨立品牌出現。

從人事任命來看,百度當時還算比較重視遊戲業務——由李彥宏的助理張東晨出任百度移動遊戲事業部 CEO,直接向時任百度副總裁的王湛匯報。

2015年 12 月,百度再次構架調整,移動遊戲及百度貼吧轉入百度 MSG 事業群組,李明遠為事業群負責人。

不久後,百度移動遊戲於2016年3月戰略升級為“百度遊戲”。只是升級還未滿一年,百度就出售了移動遊戲業務。

111

其實,坊間關於百度要出售遊戲業務的傳聞流傳已久。

2016年10月,距離“百度遊戲”升級揭牌僅半年,就有消息稱:百度已經完成了對遊戲業務唯一的公司實體、MSG(移動服務)事業群組之下的全資子公司“百度遊戲”的財務清算,收購方來自傳統行業,人員將有大範圍的調整。

隨後,百度發文澄清,對上述消息予以否認,稱有人是想黑百度。2016年12月,“百度遊戲”還獲評了當年的中國十大移動遊戲運營平臺。這令很多人以為,“百度遊戲”並不存在出售的問題。

但知情人士告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當時的辟謠是為了穩定軍心,“百度遊戲”要出售確系事實

出售傳聞不斷,或可窺見“百度遊戲”的經營狀況並不太好。多位百度在職員工告訴刺猬公社,遊戲並非百度的核心業務,甚至“非常邊緣化”。

“百度遊戲”在遊戲市場的占有率並不引人註目。刺猬公社和多個在遊戲市場占有較大份額的公司的員工提起“百度遊戲”時,他們均表示“不太了解”或“沒有關註”,且並未將其視為競爭對手,因為“百度遊戲”在遊戲市場中聲量“實在太小”。

手遊、端遊都已退出

百度尚未明確說明此次接盤的兩家第三方公司究竟是誰,但一位接近百度移動遊戲業務的人士告訴刺猬公社,收購方很可能是此前媒體報道中提到過的兩家公司——聚泰資本和杉杉資本。

此次出售對於百度遊戲而言,除了資方變化,其他業務內容和方向都沒有變化。”一位在“百度遊戲”任職的員工對刺猬公社說,他們依然負責百度內資源在遊戲上的變現和遊戲發行等業務,“原來做啥,現在還做啥”。

不過,被收購後的“百度遊戲”既已不再屬於百度旗下,或將更改名字。百度內部知情人士向刺猬公社稱:“暫時不知道會不會改名,之後可能會改,才剛剛交割完畢,之後等時間看吧。”

“百度遊戲”的一名員工稱,移動遊戲業務從百度出來以後也有好的方面——“大百度內部很多規則很死,比如百度遊戲的薪酬待遇確實都一般,出來之後這些東西相對來說是有一些改善的。”在他看來,之前的“百度遊戲”本來就挺遊離的,並不怎麽受重視。

距離百度移動遊戲業務被出售已近3個月,很多人猜想會有大批人離職前往騰訊遊戲、網易遊戲等。但一位仍在“百度遊戲”工作的員工告訴刺猬公社:“我們蠻淡定的,反正現在變成創業心態了 。”

其實,百度的遊戲業務還不只是手遊。

當同時提到“百度”和“遊戲”兩個字時,大多數遊戲玩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出現在鋪天蓋地的網頁彈窗里的頁遊(web網頁遊戲)廣告,諸如“傳奇霸業”、“大天使之劍”之類。

即使不玩遊戲的人,只要喜歡看視頻或者逛百度貼吧,對於這些頁遊的名字可能也不會感到陌生——只是不知道這是百度家的而已。

在騰訊、網易、盛大依靠端遊在遊戲市場打得火熱的時候,百度卻幾乎從不涉及端遊業務。從百度2007年悄無聲息地通過頁遊涉及遊戲領域開始,在各種遊戲社區里便不時有人問,百度為什麽不做端遊。

直到2014年百度高調聯合盛大雙核運營端遊《最終幻想14》,在玩家眼中這是“百度”兩個字第一次和“端遊”放在一起,也是很多遊戲玩家生平第一次通過百度賬號登陸遊戲、付費購買遊戲點卡。

222

此後近三年時間里,百度在端遊方面再無其他任何可以引起遊戲玩家廣泛關註的大動作。即使是之前投入了大量廣告推廣的《最終幻想14》,也於今年3月24日在官網發布“百度賬號轉移公告”,將以“遊戲賬號升級”的形式,把原來使用百度登陸的玩家賬號“升級”為盛大賬號,並從4月24日零點起關閉百度賬號的遊戲登陸和充值渠道。

當初氣勢洶洶而來的百度,就這樣黯然離開端遊市場。

百度為何分不到一杯羹?

很多人將百度出售移動遊戲業務的原因歸結於“內部腐敗導致發展狀況不佳”。

然而,一位接近“百度遊戲”的人認為,這種觀點很荒謬。他對刺猬公社稱,所謂“內部腐敗”,主要是百度頁遊出現的問題,和由百度移動遊戲發展升級的“百度遊戲”並沒有關系,“百度遊戲”只是為百度頁遊背了黑鍋。

上述人士強調,“百度遊戲”與百度頁遊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兩個體系,工作內容並無交集。

但,人事問題多多少少影響到了百度在整個遊戲產業方面的發展。僅僅4年,百度的遊戲業務就換過4個最高統領。李明遠、張亞勤、王湛、向海龍先後主持百度遊戲,高層人事頻頻變動。

2014年8月,百度遊戲事業部總監副廖俊因流水回扣問題被百度開除,並被移交司法。

2015 年 3 月,主管百度移動遊戲的張東晨離職,王菲出任百度移動遊戲 CEO。

2016年5月,分管遊戲業務的百度副總裁王湛,因“違反職業道德、損害公司利益”被開除。

2016年11月,百度副總裁李明遠因經濟問題黯然辭職。此前,李明遠任百度 MSG事業群負責人,而百度的移動遊戲部門歸百度 MSG事業群管理。

除了腐敗問題,還有不少人指出,百度遊戲業務的高層相互鬥法,派系十分複雜,山頭林立,做事效率很低。

有業內人士告訴刺猬公社,過去,渠道對於遊戲而言非常重要,百度剛好坐擁渠道優勢,因此更多的是發展自身的渠道、平臺業務。

但現在,手遊的發展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內容的份量更加重要。騰訊推出的《王者榮耀》、網易推出的《陰陽師》,都為平臺吸引了海量的遊戲玩家,就連阿里遊戲都要攜10億資金助力遊戲IP生態發展。

一個在遊戲公司工作的人對刺猬公社說,現階段各遊戲平臺只有靠優質內容才能在市場站穩腳跟,“掌握產業鏈上下遊對遊戲企業的發展更加有利”。

然而,百度寄希望於強大的渠道優勢,並未花費太多心思在遊戲研發上,主要是做代運營與遊戲分發。

333

知情人士稱,百度手遊業務整體盤子比較小,流量主要來自百度手機助手。但隨著平臺競爭的加劇,特別是手機廠商對自身渠道平臺進行建設後,百度的渠道優勢大不如前,在遊戲方面的發展也相對較緩。

此外,遊戲市場已經形成絕對寡頭,其他平臺很難分得一杯羹。

中國音教協遊戲工委發布的《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在中國移動遊戲市場銷售收入中,騰訊、網易兩家公司的移動遊戲收入占比接近七成,而其他企業沒有一家占比超過 5%。

2016年,騰訊的網絡遊戲收入高達708.44億元,在總收入中占據半壁江山。網易的在線遊戲凈收入也達到279.80億元,占凈利總額的73%,同比增長62%。而相比之下,百度的遊戲業務幾乎可以忽略不提。

“百度遊戲部門過去都沒有優勢,現在怎麽還起得來,已經落後別人很多了。”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當年百度為何要布局遊戲?一位業內人士稱:“大企業為了股價或者各種原因,要展示出自己每個地方都在布局,產業鏈多樣化才行。”

而如今百度又退出這一市場。一個百度的員工說,其實體現了百度對遊戲業務的態度。從戰略層面來看,遊戲確實並非百度的發展重點

的確,在遊戲領域,百度即使找到生存間隙,也只能艱難維生。與其背著包袱前進,倒不如痛快放手。

不久前,李彥宏跟以色列總理對話時提到:“互聯網是一道開胃菜,主菜就是人工智能。”

騰訊網易 百度 移動遊戲業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4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