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無風時的中線行情——一種估值切換的思路 馬馬m刷屏怪

http://xueqiu.com/6867901973/29693117
關於這幅圖的一些講解 可以看這篇文章
當然這篇文章現在看有很多問題 不過懶得改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8553fb0101ims7.html 

1.破題

所謂無風,我圖中畫的很清楚,無風的條件,就是個股處於安全線與價值紅線間的情況。

大部分股,刨去風的影響,也應該是處於這一區間的,這個不成立,我們後面也不用說了。

至於中線,這裡不同於我定義的中線(3—18個月),這裡的中線指的大概應該是(3—20周)這樣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因而在理論上,可以忽略無風股價在向價值紅線的靠攏,因而我們的這個分析是在一個理想的靜態條件下。

2.什麼是估值切換

我們可以經常發現,每當一波大風吹過,總會出現10倍股這種壯舉,這是有的人就看不上了,啐一口,飛上天的豬罷了。
可是,當下個大低點出現,你們沒發現,這些股依然跌不回原來的平台了嗎?
你說,那是因為業績的增長。
你可以去看看當年神股,中國船舶。998的ps和1664的ps,你就會發現其估值是提高了的。(我不懂造船股,不知道ps是不是合理)

這個模式其實很容易理解,簡單來說,有的股票的pe原來是10,架了一個什麼概念一口氣飆到了20,而後概念潮退了,我們想在10倍再買回來,結果這個股票卻再也沒有跌回來。這樣的例子我想大家可以找到很多。

換句話說,我們以$樂視網(SZ300104)$ 舉個例子。
創業板翻了3倍,樂視網收入漲了1倍,互聯網板塊指數將近8倍,可樂視網漲了10多倍,這兒裡面差到哪兒了?
我們在極端點說,假如說創業板跌回585點,你覺得樂視網會回到5塊嗎,根本不可能。
即使我們考慮其收入增加了2倍,那麼10快呢,怕也是很難。
(而且這種比方本身就有問題,創業板是增長的,如果重回585,那說明比12年底還要低估了,這是不科學的)

這個模糊的比方打出來,就是要使大家明白一個道理,除了大風和業績變化,還有東西改變了企業的股價。

帶入我們的分析模型,可以發現,就是價值紅線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我就認為是廣義的估值切換。
價值紅線簡單說,=業績* 倍數

3.業績變化
業績變化其實很好理解,分為特殊和非特殊兩種。

特殊的比較少見,比如說突然性的業績暴漲。這我們很容易想到訂單驅動型的股票,但是一般這種股票,其實對於其訂單都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所以這種情況確實比較少見。

非特殊的就簡單了,就是我們最常提到的所謂年底的估值切換。
業績變化其實挺沒意思的,非特殊性的業績變化,在特定時候容易形成所謂炒年報行情,即估值切換和資金驅動共振,可以獲取不菲收益。
這裡我們不展開,我主要想講的是第二種。

4.倍數變化
我們自然要搞懂的問題之一是什麼會影響倍數 也就是簡單的說的pe 當然不僅僅是pe

行業估值中樞變化。

公司屬性,商業模式,生態圈,平台的再定位。

管理層變化。

成長能力,暨成長空間和成長速度(A股的特色比較重視所謂的天花板,也就是成長空間)

主營業務重大變化,一般是收購,這個最複雜了,要分析很多脈絡。

護城河(說實話這點主要影響的是成長的確定性,對於本文的相對靜態分析來說沒啥意義)

我們一個一個說。

a.行業估值中樞變化
這個其實不用說,投資水平比較高的大家都可以把握。
比如房地產和白酒的下降,製造業似乎今年有下降的趨勢,還不能肯定,汽車產業鏈的明顯上升。

b.再定位

再定位這個其實比較有意思,一般都是節點性質的,當然一般很容易馬後砲,之前發生的時候完全沒有意識到。

比如說樂視,我認為就是分銷到廣告為第一個,樂視tv為第二個,可能幾天內股價體現不出來,但是這絕對涉及一個再定位的問題。
換言之,原來你在村裡大家都覺得你是個地痞,但是改天有人家失火,你冒著生命危險把人家小孩救出來了,村裡人就對你改觀了。這就是再定位。

再說說$天源迪科(SZ300047)$ ,其實其再定位的節點是哪個呢,我認為是與阿里的合作。這次合作沒有實質性利好,這是一些人說的,我很納悶,他們說的利好就是業績?
這次再定位很明顯肯定了天源迪科轉型方向和其平台的價值,也就是很明顯的再定位。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我是胡謅八扯,它就是藉著創業板這一波上來的,這樣我也無話可說。

再說說$九陽股份(SZ002242)$ ,或許one cup不大靠譜,但是這絕對是個標誌性的事件,我認為這意味著九陽的公司屬性被再定位了。原來的感覺是什麼樣的不說了,現在大家都覺得九陽是有野心的,是有創新的,是有些意思的。

c.管理層變化不說

d.成長能力


這裡我們可以以$網宿科技(SZ300017)$ 為例。
一隻10倍股,我覺得除了大風,沒個兩次估值切換是不成的。
網宿正好是一次成長速度,一次成長空間兩個節點。
這個我在《我看樂視網》裡說過,不再提了。

再比如說$宏發股份(SH600885)$ ,原來的苦逼繼電器,就因為其成長空間不被認可,而一直低位盤旋。結果去年其汽車繼電器藉著特斯拉出來,其成長空間打開了,其股價自然 上了幾個平台。

e.主營業務重大變化

這裡有個很好的例子,$萬向錢潮(SZ000559)$ ,其收購對於業績並沒有裨益,不過其股價明顯已經回不到原來的平台了。

科達潔能,雖然跌成狗,但是其科達爐造成的估值切換不能否認。

三泰電子,不必多說。

恆生電子, 也是這意思。

但是這裡明顯有個問題,就是很難把握具體的節點,也就是去抓其主升浪。

5.一些想法


當然,很明顯的,上面很多情況,其實是沒辦法靜態分析的。

換句話說,我上面所說的,只有b,d兩項,乃至一部分e的情況,是可以作為本文想要說的,也就是無風下的中線行情,其餘的,很難在幾週內形成一個像樣的行情。

這樣,我們就能很好理解為什麼之前形成中線行情的是軟件股而不是管道股,是$浪潮信息(SZ000977)$ ,而不是$玉龍股份(SH601028)$

這篇文章到底有啥用呢,我也不知道了。我很遺憾,沒能告訴大家的是,當出現一個什麼信號,就能形成一輪行情,賺上個3,50個點,我也沒那種能力。
能從文章中領會一些思路和想法,大概就是極好的。


另外,最近有很多朋友說我幾乎不寫個股的基本面看法,扎進趨勢中一去不復還了。其實我主要是年輕,所以別人寫的,但凡我要是沒點新東西,我是不去寫的,大抵有股子銳氣。
這篇文章,雖然看起來沒什麼,不過把這些合起來,系統的說一說,感覺還是很少見到,所以就寫了出來。

另外,其實最賺錢的,莫過於估值切換和資金驅動共振,而資金驅動,在我的系統裡就是溢價和修復兩種模式,不過很難去把握罷了,有時間再說說。

還有就是體系中其實有很重要的變量——眾籌期望,也就是市場參與交易大眾的期望。這裡面就是最複雜的兩個問題,效率和博弈。這種問題其實對於整體的把握影響不大,而且以我的能力,掌握不了,這種問題還是交給茅台03他們去思考吧。

另外就是,我其實很少做我所提到的這種估值切換。我是典型的防守型,寧可少得分,也力求少失分,這和我的性格,乃至生活環境,人生規劃,都有眾多的聯繫。

祝大家投資順利。
夜半成文,倉促,等有時間再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397

電子行業投資邏輯分析(轉發)力薦!!!! 馬馬m專撿破爛

來源: http://xueqiu.com/6867901973/32210706

今天看到一篇很系統,很有實戰意義的電子行業投資邏輯分析文章,註意到雪球似乎還沒有,特此轉發,轉自摩爾金融。


電子行業投資邏輯探討2014-10-11 摩爾金融



本文是一個從業三年的電子賣方分析師的絮絮叨叨,試圖從越來越複雜的電子行業找到一絲投資主線;過去幾年一直從細分子行業的角度去梳理,半導體、LED、消費電子、安防四大塊,但今年感覺這樣的方法適用度降低,各行業景氣度千差萬別,不同風格的投資者口味各異,因此我嘗試從成長性的角度將廣義的電子股分類,並梳理找股票的方法和註意點,投資者可按圖索驥量體裁衣,希望對您有用。

首先要從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說起:大致有兩種,一是追求高彈性高收益,願意進場下註;一是追求穩定收益,期待股價平穩定期拿分紅。近兩年的市場讓這樣的分化尤其明顯(此處引用某保險系投資大佬觀點,表示感謝)。

其次落實到電子元器件行業的投資,由於行業技術變化快的特性,產業結構也時刻變化,再加上電子制造業的景氣波動比較劇烈,真正可以提供穩定分紅的公司很少(在我們的186個公司樣本中,2009~2013連續五年分紅或送轉的公司僅34家,占比18%);同時,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大比例的分紅、回購本身也不是產業快速發展時期的表現,較難通過這種方式吸引投資者。

所以最後,電子行業選股一定是追求成長性,無論設計、制造還是分銷業態,而我認為成長又可分為(預期的)爆發、穩定、反轉三種:

1、爆發:大多數由新產品驅動,如LED芯片(2009年的三安光電,漲幅450%)、iPhone觸摸屏(2010年的萊寶高科,255%,區間最高377%),穿戴設備(2013年的奮達科技、北京君正、丹邦科技,平均260%);或者老產品的新應用(可打開市場空間),如消費電子藍寶石(2014年的露笑科技,區間最高340%)、小間距LED屏(2014年利亞德,區間最高185%)。這類公司需要①風強(主題影響大、持續時間長)、②身輕(啟動市值小、市場無預期),只要能講出大邏輯,上市公司也願意配合,那如果股價只有翻番就對不起眾玩家。

【關註點】

①屬於主題投資範疇,暴漲後需要大量時間消化估值,甚至再也回不到當初的高位(只有三安光電成了白馬,但也花了3年時間股價才創出新高),在不確定是否成為真正的成長股前,撤退非常重要;

②標的與主題的相關性,標的越純粹,漲幅就越大,正例是2013年的水晶光電,為Glass提供核心器件漲幅最大,其他的元器件供應商表現相對一般;反例是2014年的智能家居,電子行業4個標的(和而泰、和晶科技、拓邦股份、英唐智控)均實現全年上漲,但速度較慢,且有幾個已經默默的換了上漲的邏輯;

③上漲的過程中,最核心的驅動要素還是公司新產品/新客戶/新動作不斷驗證投資者的預期,並挑起更高的預期,這個階段並不苛求業績(反正都沒法看估值,至少當年60倍PE),只要新的進度能讓大家繼續相信故事即可,所以跟蹤基本面並不斷和市場預期比較,而多數投資者到最後處於看圖說話的狀態,股價破位下行會使得不達預期自我實現(反正大家都沒想天長地久)。

【如何尋找下一個引爆點】

①跟蹤海外科技巨頭的動向,這是誕生電子主題的最大溫床;如Google Glass雖然至今民用版銷量平平,但憑借巨大的品牌和示範效應,引起一大波穿戴設備熱潮(也需要產業和市場環境的配合,如芯片逐漸成熟,A股有對應標的等);個人看好物聯網,巨頭紛紛布局,國內互聯網巨頭軟硬結合積極推進,智能化的生活、生產、學習將成為現實;

②全球性的基礎產品出現技術重大進步,如LED、液晶面板;大陸LCD TV自2007年起歷時5年快速替代了CRT TV,大陸面板產業鏈彼時雖少於切入,但快速成長的市場仍吸引資本進入,預期中的液晶供應商永太科技2009年12月最後一周IPO後一年最高漲幅270%;

③觀察國外新興公司的爆品,如GoPro、Mobileye等,但經常因為海外公司影響力小、A股對標業務不純等原因,出牛股的難度相對較大(原因:產品量小,僅美國等地區銷售,供應鏈未在大陸,A股公司產品收入占比過低,公司基因不同未將此業務作為重點發展對象等)。

2、穩定:實際上應該是指,穩定的高增長預期;在一個成長空間廣闊、競爭結構相對不錯的領域里面,上市公司憑借成本、技術、服務等優勢不斷提升市占率、改善盈利能力,季度業績不斷符合預期,甚至略超預期,使得分析師和投資者的預期也不斷提升,大家相信市場飽和在5年之後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競爭激烈也是暫時的,寡頭格局下盈利能力可持續穩定改善。典型案例如2010~2013年的歌爾聲學、海康威視、大華股份,2012~2013年的歐菲光、德賽電池。

【關註點】

①大邏輯和爆發式成長類似,電子行業需要新產品、新應用以不斷推高上市公司的市值天花板;差異在於這類公司有業績驗證,當時的技術路線(觸摸屏)、下遊格局(鋰電池)、成本結構(安防設備)、客戶粘性(電聲器件)等有利的外部條件,加上公司自身出色的新品和工藝研發、良率和成本管控能力,造就了持續高成長公司的典範;

②判斷一波流還是耐持久的關鍵是,持續驗證:始終保持主流的技術路徑、主要客戶新品的持續訂單、自身新產品的不斷推出、價格壓力和成本結構至少不惡化等幾個要素,這些都給了投資者很長的時間周期去探討驗證,大邏輯本身也需要長周期的投資;還有一個顯著差異是,驅動股價成長的新產品在公司的收入、利潤占比,持續提高則證明該邏輯靠譜,一直低迷則可能還沒到真正的成長期;

③上車和下車:第②點實際上說了上車的機會很多,可能漲過一波之後估值已然不低(當年35~45倍),但只要前面幾個要素確立,則仍可以進場/加倉;下車更是藝術,白馬股近年的下跌教訓深刻,最初的動因還是業績增速絕對值下降並不達預期(雖然原因各種各樣),投資者的容忍度下降,而且股票市值較大難以吸引更大的新投資者,踩踏事件就此引發。

【如何尋找下一個白馬股】

①新產品大邏輯靠譜、收入占比逐年提升、盈利能力不變太壞:比如消費電子的金屬結構件,IC封測的TSV等先進制程,光電識別的醫療應用,LED下遊的照明應用;實際上這些都是可以隨著財報逐漸驗證的事情,也正如此,白馬才能誕生;

②真正構建了平臺化研發/生產/銷售架構的公司:除了分銷商,電子行業的設計公司、制造企業固定成本都比較高(工程師也不太好隨意開除),通過平臺化的擴大應用效率攤銷成本是有成效的;與軟件、互聯網公司不同,另辟蹊徑重組團隊琢磨出一個顛覆性產品在電子制造業中比較少見,需要拼資金、設備、人才的領域,平臺化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③大股東誌向遠大、管理層能力突出、全公司激勵到位:電子行業競爭激烈,即使存在壟斷也是依靠市場的力量,因此富有遠見的領導人和傑出的管理層對企業至關重要,同時大量know-how的事項需要員工親力親為,充分到位的激勵制度將激發工程師的積極性;僅依靠百萬工人的辛勤勞作出不了偉大的電子公司。

3、反轉:電子元器件行業周期性顯著,景氣反轉是重要的投資邏輯;隨著半導體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基礎產業,行業增速已經和全球GDP高度正相關,且Beta略大於1;電子行業的景氣循環主要源於技術更新、供需逆轉,這兩者的相互關系一言難盡;當前可看做周期性行業的主要有:半導體(主要是代工、封測)、LED、液晶面板等。以半導體為例,一個完整景氣循環通常持續6-8年,但也隨著技術進步而逐漸縮短周期,臺積電的長期歷史股價可證明這一點;周期股的範疇在擴大,智能終端、安防設備在經歷成長減速後可能也會逐步走向周期的範疇,實際上任何從成長走向成熟的行業都會呈現越來越明顯的周期性。

【關註點】

①景氣反轉帶來的階段投資收益遠高於追逐穩定成長股,且確定性大於爆發主題股:2010年電子板塊整體在2009年大幅上漲(行業指數漲幅140%)的背景下繼續大漲(39%),稀土永磁、半導體產業鏈、被動元件、LED等排名靠前,2008年金融危機產能投放暫緩加上2009年全球刺激需求迅速反彈造成供需反轉,支撐了持續兩年的行業牛市,隨後連跌兩年;2014年全球智能終端出貨體量已經對半導體產生重大影響(手機需求占比26%),行業景氣上升期預計可持續2~4年,疊加國家意誌戮力扶持,半導體產業將概率形成持續行情。今年長電科技、生益科技兩只傳統電子股平均漲幅142%,半導體指數漲幅120%,遠遠跑贏行業指數和其他子版塊;

②大的時間框架不難判斷,股價啟動需要多因素促成,追蹤價格為首:從2013年9月開始,各大咨詢機構調高半導體產業增速預測,對2014年的預期普遍從1~3%上調至3~5%,實際已經可初見端倪;但板塊股價的啟動來源於國家政策推進,芯片國產化主題的不斷發酵,再加上板塊個股的業績不斷超預期(去年太差了,今年太好了),股價隨即大幅上揚,上市公司也適時完成借殼上市或再融資;國家政策可遇不可求,但產品價格實時可見,因此追蹤並預測周期品種的產品價格(Dram、LED芯片、LCD面板等)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③周期股難的也在何時撤離,同樣是預測供需與價格:價格最快反應供需狀況,電子行業也不例外,產品/加工價格拐點也極有可能是股價拐點;而提前預判價格則大多通過產能釋放進度與預期需求的匹配,LED芯片由於大量投資案而預期價格繼續快速下跌,破壞了此前盈利能力改善的邏輯,進而股價表現不佳;及時跟蹤新品推出進度、產能釋放節奏等是必須的工作。

【如何尋找下一個反轉股】

①與大多數周期股一樣,追蹤並預測供需結構和產品價格;如液晶面板,32寸需求一般,但因供給端都把6代線拿去切移動產品,導致32寸反而略有漲價,主營32寸的公司因此受益;

②除了行業景氣反轉外,個股也有經營狀況的反轉:這就是賺預期差的錢,自下而上挖掘,如現狀很一般、但手握大筆現金和研發專利的設計類公司某新品可能成功(國民技術、歐比特等),拿了預收賬款卻因產品不好交不出貨幹脆破產保護(GTAT)等;現在A股也有了杠桿做多或做空機制,電子行業兩融標的合計51家,大多數大市值股票都有了新的交易機制,反轉類公司可能帶來個更高收益(或損失)。

PS:個人認為上述三個類型中,賣方分析師作用最大的可能是2,可以做到及時準確跟蹤研發、產品、訂單、盈利能力等,1、3事前預判難度較大,但可充分發揮搖旗吶喊的作用。

最後談幾個問題:電子元器件行業的估值、跨界、轉型

1、估值:一門藝術;我們對科技行業的預測永遠是短期太樂觀、長期太悲觀(查爾斯·亞瑟《數字戰爭》,引用了好幾個例子證明這個結論),這里就形成了巨大的預期差:新品發布先炒一波,銷售數據出爐跌一下,季度銷量複合預期在穩步上漲;這和”跨越鴻溝“理論很像,就是不斷驗證、不斷加強的過程。”估值貴“從來不是不買電子股的理由;三個類型的公司起步或快速上漲階段都可能高估值,但不影響股價持續攀升。

A股電子分析師和投資者可能無法分析/投資全球最優秀的電子公司(ARM、高通等),但A股整體估值水平又遠高於海外,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以中國式的辦法理解估值:

①看未來,大陸提供了原材料、勞動力(包括工程師)、全球最大的單一地區市場,空間足夠大;且人員水平不斷提高,全球競爭力提升,未來中國大陸一定行;

②資金多,中小型公司整體估值偏高,助推上市公司進行並購,引入資源提升業績;高估值也是成長邏輯之一;

③滬港通之後,類似業務公司的估值(再考慮到市值)可能有抑制,但高成長行業的稀缺標的不用太在意估值,並且有各種轉型、並購預期。

2、跨界:2014年不少跨界品種如京威股份、誠誌股份、銀河電子等,漲幅喜人。究其原因:

①電子化的背後是智能化需求,京威股份(福爾達)、銀河電子(同智機電)的電子產品都源於車輛信息化的需求,智能化的未來需要依靠電子設備實現,行業、公司的成長性好;

②原來所在行業估值較低,一旦業績成長驗證,有望實現戴維斯雙擊(至少在分析師推薦、市場認知後,可實現估值提升);

③在電子制造業產能轉移大陸之後,下一步將沿微笑曲線向上,逐步實現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京威股份、均勝電子、歌爾聲學、歐菲光等公司均有重要設備自制,不但節約成本,更能提升銷量;而美亞光電、大族激光、華工科技、松德股份等設備供應商順應自動化大勢,有望成為自動化生產線龍頭供應商;另一方面,誠誌股份、上海新陽、銀禧科技、利源精制等公司在電子材料方面有較深積累,從原料藥、有色、化工行業切入電子材料領域,對上市公司而言是非常大的機遇。

3、轉型:基本上是跨界跨著一不小心就轉型了,上一個是聯建光電,無責任預測下一個可能是雷曼光電:轉型的公司無法預測,但他們倆的共同點是從LED屏做到了廣告營銷,還是有一定相關性的。這讓我想起美國1820~1913年的經濟史,範德比爾特、洛克菲勒、卡內基、JP摩根等人之間的競爭;他們分別在船運/鐵路、石油/管道運輸、鐵路/鋼鐵、金融/電力行業成為翹楚,他們的共性在於:在本行業做到壟斷性的第一後,面對的競爭對手都來自於行業外,船運被鐵路替代、車皮缺貨只能運油、管道運油、鋼鐵帝國賣給金融財團,故事很精彩,結論很殘酷:來自行業外的競爭如何避免?本行業無法挽回的衰落如何應對?任何一個想要基業長青的企業都會思考這樣的問題,電子行業歷史上Intel、IBM、HP、三星電子都經歷過數次轉型,A股公司歷史還相對較短,未來會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發生。

最後的最後,我們沒有討論技術,這個話題實在太大,演進、更替、競爭可以寫出一本書;但科技行業畢竟是技術驅動的,而且人類科技發展始終在加速,第三次工業革命(分布式能源、個性化制造,去中心化的工業對經濟、政治、文化影響巨大)馬上就要到來,電子行業也將呈現更加燦爛的變化。

文:牟卿 國君電子

圖: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44

深度 | 機器人行業的中國機會詳解(轉) 馬馬m專撿破爛

來源: http://xueqiu.com/6867901973/33167385

昨天讀了,感覺很有價值,分享一下。
這個公眾號很好的,可以關註一下。



|博思導讀|

中國市場是未來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近年來增長迅猛。國際機器人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以ABB、庫卡、安川電機、發那科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外機器人企業占據中國機器人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本文通過分析國內機器人市場空間,產業鏈,國內外競爭,國內機器人企業的競爭優勢劣勢,指出機器人行業的投資機會及風險點,值得關於機器人行業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參考。

一、中國機器人市場

  (一)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高速增長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重要市場。2011年中國機器人出貨量達到2.3萬臺,占全球出貨量的13.8%,全球排名第四,同比增速達51%。2004-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複合增速為29.7%,2009-2012年複合增速達到71.9%。

  2012年國內機器人裝機量達到近2.7萬臺,相較上年增長19.5%,高於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的預測及與相關國內行業內人士交流,2013年增速預計達到20%-30%。

  2012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存量已突破10萬臺,僅次於日、美、德、韓,占世界存量的8%。

  目前,相對美、日、韓等國而言,國內機器人密度還是很低,2011年數據僅為每萬人21臺,不到世界平均的每萬人55臺。即使剔除不可比因素,國內機器人密度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表明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

  近年來,在中國市場,除了裝機量不斷上升,機器人應用的行業也不斷拓寬。

  汽車行業仍然是國內最大機器人應用領域,占比41%,以六軸通用機器人為主;消費電子、電子/電氣行業,以及半導體(即3C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大量使用的是SCARA和低負載的鉸接式機器人(例如桌面機器人等),合計占比21%;金屬制品業也以六軸通用機器人為主,占比17%。食物/飲料/個人護理行業也是用量比較大的領域,近年來更多采用並聯機器人快速裝卸貨物。

  從各領域增速來看,3C行業增速最高,其中消費電子行業年複合增長率20.2%,汽車作為傳統用量最大的領域未來幾年增速最低。

  (二)三大因素推動中國機器人需求

  1.勞動力成本上升

  因素一: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激發企業機器人替代人工的訴求。

  2.勞動力供給下降

  因素二:勞動力供給下降。90年代中期,我國制造業從業人數大幅下降。98-99年經歷了國企下崗危機,紡織等傳統制造業首當其沖。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制造業從業人數又開始緩慢回升。但是,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年頭,80後、90後勞動人口成為主流,他們不再願意大量從事單調重複環境差的工作。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低端產業用工荒明顯。

  3.政策支持

  因素三:制造業產業升級,國家政策支持。普及機器人不只是單純的替代人工,更是提升制造業效率與柔性的重要手段。

 (三)國外機器人廠商搶灘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是未來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近年來增長迅猛。國際機器人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以ABB、庫卡、安川電機、發那科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外機器人企業占據中國機器人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90%的機器人市場份額中,ABB、發那科、安川機電、KUKA四大家族共占57.5%。之後的三大廠商OTC、松下和川崎重工共占16%。而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市場份額相對較小,2012年本土品牌機器人市場占有率8%,個體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

  這種競爭格局和國內機器人大部分用於汽車行業有關,國外機器人廠商通常與大的汽車企業綁定。例如,大眾只用庫卡的,經常一個新工廠購買庫卡1000-2000臺機器人,通用主要用發那科的,歐系汽車品牌也更多考慮ABB。國內汽車企業也各有偏好,比如長城用安川的莫托曼,江淮汽車用ABB的。國內機器人企業在汽車行業競爭不過國外產品,國外機器人企業在汽車行業的優勢是因為國外還保留的汽車制造業,其它制造業產能都轉移到了中國。

  機器人本體最好的還是歐洲的產品,以庫卡最為頂級,ABB機器人國產化之後,質量有所下降。日本的安川、發那科、那智不二越、松下等,與歐美產品相比較,屬於質優價廉型,更加符合中國客戶需求。韓國現代機器人,主要用於現代集團內部的現代重工和現代汽車,外銷相對少一些。

  安川和發那科等日本機器人企業對中國市場非常重視。以安川為例,最開始和首鋼合作機器人本體,近期又與杭州凱爾達合作機器人本體。而且這幾年安川在國內市場布局做得非常好,幾乎每個重要市場都有辦事處。如果未來國內沒有企業能做好本體,估計國內機器人市場主要是日本企業占據大部分份額。

  機器人四大家族都非常重視中國市場,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但是真正意義上研發和生產都實現本土化的只有ABB,其它如庫卡、發那科等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化。國外機器人企業在搶占市場的同時,為國內機器人行業培養了人才,以及較為完善的供應商體系。

  (四)國內機器人行業現狀

  1.國內機器人產業鏈四大環節

  機器人產業鏈包括核心零部件生產、機器人本體制造、系統集成以及行業應用四大環節。

  目前我國機器人企業真正能賺錢的業務是系統集成。關鍵零部件沒有真正國產化,造成國產機器人本體成本遠高於國外同行,很難上規模。

  2.國內機器人成本高於國外

  國產機器人本體成本遠高於國外同類產品,特別是減速機,國內企業購買減速機的價格是國外企業的價格的將近5倍。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價格也顯著高於國外同類產品。

  3.現階段國內機器人行業類似於美國50-60年代

  現階段國內機器人行業類似於美國上世紀50-60年代,機器人產業剛剛興起,眾多企業進入機器人行業。不同的是美國當時機器人技術是世界領先的,現在中國機器人技術明顯落後於西方已經相對成熟的技術水平。

  4.全國各地機器人產業園規劃情況

  我國機器人產業園遍地開花,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方式催生當地機器人產業。一方面,說明國內機器人行業確實很熱,大家非常看好行業前景;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很快就出現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方向

  (一)國產機器人本體未來發展路徑

  現階段國內機器人廠商在高端領域不能直接與國外企業競爭,國內機器人的成功之道在於打通上下遊產業鏈,生產經濟型機器人本體,尤其要突破減速機等關鍵零部件。

  1.國產機器人本體成功路徑--打通上下遊產業鏈

  國產機器人本體的“成功五要素”:國內機器人本體要發展的好,在“伺服系統”、“控制器”、“核心算法”、“精密減速器”,以及“應用和集成技術”這五大領域至少要有2-3個是擅長的。

  這五大核心技術被稱為機器人本體的“成功五要素”。國產機器人本體要發展的好,在這五大領域至少要有2-3個是擅長的。首先伺服系統和控制器這兩塊要吃透,然後在核心算法方面需要做到比較好。高精度機械傳動(即減速機)可以采用外購。應用和集成可以本體企業自己實施,也可以給集成商來完成。

  2.打通上下遊產業鏈--“核心零部件”

  (1)國內機器人各核心零部件現狀

  現階段雖然核心零部件國內有企業研制出來,但是技術方面與國外有差距,還需要突破,特別是減速機。

  伺服電機歐美品牌最高端,日本企業的質量也很好,整體來講國外供應商可選擇比較多,議價能力相對弱一些。國內伺服電機進步最大的是埃斯頓、廣數和匯川技術。

  控制器是國內企業比較拿手的,目前國內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有固高、眾為興、埃斯頓、廣數等企業,也有哈工大、北航等科研院所。

  國外機器人企業和納博、Harmonic兩家主要減速機企業,有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而且它們需要的采購量也大,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采購減速機。國內企業議價能力弱,采購成本比國外通常貴3-5倍。三大關鍵零部件當中,減速機利潤空間最大,因此實現減速機國產化是國內機器人企業降低本體成本,實現國產機器人本體銷售放量增長的關鍵。

  需要重點講下貝加萊和KEBA,因為這兩家企業不僅僅可以提供伺服系統和控制器,還可以提供整套機器人系統解決方案,國內很多機器人本體企業剛開始就是依靠貝加萊和KEBA。

  (2)在所有關鍵零部件中,減速機國產化是重中之重。

  全球減速機市場容量估計100多億,RV減速機和諧波減速機按數量看,兩者是6:4,RV減速機主要用於20公斤以上的機器人關節,諧波用在20公斤以下機器人關節,RV減速機由於組成零件更複雜,承載強度更高,難度要比諧波減速機大,而且RV減速機生產線投資規模遠大於諧波減速機。世界範圍內RV減速機企業主要包括納博特斯克、Spinea和住友,以納博特斯克為主;諧波主要是Harmonic。

  國內正在研制減速機,或者打算研制減速機的企業很多,RV減速機企業包括南通振康、秦川發展、山東帥克等,諧波減速機企業包括江蘇綠的和中技克美。目前看諧波減速機可能比較快實現國產化,RV減速機實現國產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如果諧波減速機能夠較快突破,可以配合國內機器人本體企業,滿足國內3C等行業對20公斤以下小型通用六軸機器人強勁需求,推動機器人本體國產化的進程。

  考慮到國內工藝水平以及企業經驗欠缺,估計未來減速機實現國產化之後,在使用壽命和精度方面仍然會與國際一流產品有一定差距。

  (3)國內機器人本體企業突破關鍵零部件有兩種思路。

  思路一:走關鍵零部件自主研發路線,國內南京埃斯頓、廣州數控等企業利用原來在機床數控系統和伺服系統方面的經驗,自主研發機器人控制器和伺服系統。

  思路二:走深度合作路線,即打通機器人產業上下遊。埃夫特等企業,聯合上遊關鍵零部件廠商,如固高、南通振康等,共同突破減速機等關鍵零部件。

3.打通上下遊產業鏈--“機器人本體”

  與國外類似,國內許多機器人廠商起源於上下遊相關產業,且大多在近5年內進入機器人行業。另外,與國外不同的是,新松機器人和博實股份起源於科研院所轉型,是我國進入機器人行業較早的企業。

  (1)國內外機器人企業關註點不同

  中外機器人企業關註點不同:國外企業更關註前沿技術的發展,國內企業關註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以及在低端產能行業中尋求規模突破。

  國外機器人在國內市場也已經占據了穩固的地位,但是因為國內外對機器人的要求不一樣,國內機器人企業也是有機會的。國外要求機器人可以運營10-15年,但成本很高,國內客戶的可能註重要求在兩年內就可以把成本收回來了。所以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可能就是對壽命的要求不高,但是對成本收回期要求高。要求把人減下來的同時,回收期越短越好。

  (2)經濟型本體是主要發展方向

  在國內外對機器人行業的關註點不同的情況下,經濟型本體是國產機器人本體現階段發展方向,包括低成本的六軸通用機器人和三、四軸專用機器人。從廣義上來講,可以自由編程的自動化設備都算機器人,可以很好地實現人工替代。

  由於國外機器人行業伴隨汽車行業的成長,而且汽車行業對機器人精度、效率和穩定性要求都非常高。在汽車領域,國內企業短期不能和國外企業競爭。因此,國內企業應側重開發應用於汽車產業以外一般制造業的經濟型機器人。

  所謂經濟型本體分為兩類:一是國產核心零部件可以突破,國內機器人企業可以批量化生產降低成本的通用六軸關節機器人;二是應用於某一領域的專用機器人。比如,用於電子行業的SCARA機器人、桌面機器人就屬於經濟型本體中的專機。另外,用於機床上下料的桁架機器人也是專機。這類專用機器人通常三、四軸,國外通常稱為機械手。

  桁架機器人、桌面機器人的等專用機器人,通常可以避開關節零部件受制於國外企業的弊病。例如,桁架機器人關節是並聯,每個關節的誤差不會累計,不像六軸通用機器人那樣關節是串聯的,對每個關節精度要求都很高,每個關節誤差會累計,會導致終端作業誤差很大。因此,專機可以采用精度較低的傳動裝置。

  (3)可自由編程的自動化設備

  從廣義上來講,可以自由編程的自動化設備都算機器人,可以很好地實現人工替代。以AGV為例,一臺普通標配的AGV可以抵三個搬運工和一個司機加一臺運輸車,人工替代效果明顯。從2010年開始,國內AGV市場需求成倍增長,預計2014年國內AGV的需求量將達到5萬臺,是2010年的10倍,總裝機量將達到25萬臺,成為全球AGV第一大消費國。目前AGV應用最多的是汽車行業,其次是3C行業。

  新松機器人的優勢不僅僅在系統集成比較強,而且在嘗試各種類型的自動化設備,新松的AGV已經是拳頭產品,未來可以把其它專用機器人和可編程的自動化設備發展起來,比如真空清潔機械手,以及自動碼垛設備等。

4.看好能研制本體的機器人企業

  我們長期看好能研制出適合中國市場需求的本體的機器人企業,因為機器人本體是自動化技術集大成者,在機器人產業鏈上議價能力最強,可以有效整合上遊零部件企業和下遊系統集成商。

  從國外機器人企業發展經驗來看,通常既有本體和零部件,又有集成業務的機器人企業規模會比單純做集成,或者只有零部件業務的企業規模要大很多。機器人本體是自動化技術的集大成者,在整個機器人產業鏈上面占據最為重要的位置,有最大的議價能力。機器人本體企業可以利用這種優勢地位,整合上遊零部件企業和下遊系統集成企業。

  當然,研制機器人本體只完成1/3的工作,還需要將機器人本體,與工藝和集成技術結合起來,才能最終滿足客戶需要,建立穩固的競爭優勢。

  我們認為未來國內可能出現的機器人優勢企業,肯定是能夠研制出世界領先水平的機器人本體的企業,而且也會從事系統集成業務,甚至還有零部件業務。

  5.國內服務機器人前沿

  與國外類似,醫療機器人是我國服務機器人產業化的先行者,哈工大機器人所和北航機器人所的手術機器人國內領先。在家用機器人領域,蘇州科沃斯被譽為中國的“IROBOT”,其產品由於價格比國外便宜,並迅速占領國內市場。

  (1)國內服務機器人的產業化先行者:醫療機器人

  哈工大的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已經完成動物活體取膽試驗,估計2年內進行臨床試驗。哈工大手術機器人性能和美國直覺外科公司的達芬奇機器人接近,但是有更為先進的地方,比如哈工大手術機器人能夠做到手術時的反饋力,進一步提高醫生的手術質量。

  另外,以蘇州博時為代表的國內機器人企業,在積極探索其它類型的醫療機器人,比如康複機器人、伽馬刀機器人和腸道手術機器人。以上產品都有望在未來5-10年真正實現產業化。

  (2)科沃斯:中國的IROBOT

  蘇州科沃斯原來是伊萊克斯吸塵器的代工企業,從2009年開始推出“地寶”掃地機器人,價格約為IROBOT的ROOMBA一半,迅速占領國內市場。估計2013年營收已達10個億規模,國內市場份額超50%。

  據專家估計,目前家用掃地機器人在國內的滲透率只有0.4%,而同類產品由於進入美國市場的時間要比中國早的多,從2001年至今已經過了12年的發酵,美國現在滲透率達到了16%,因此,以掃地機器人為代表的家庭服務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

(二)系統集成商“天生”規模小

  1.我國系統集成商現狀

  (1)國內主要集成企業與國外同行營收規模對比

  國外系統集成商因為專註於機器人普及率高,且目前系統集成需求最大的汽車行業,通常與汽車廠商有長期合作關系,營收規模可以做到接近100億。以柯馬為例,其在中國的客戶也主要是汽車企業,不僅有外資汽車客戶,也包括長安、奇瑞和江淮等國內客戶。

  國內集成企業與國外同行相比較,發展時間較短,而且在汽車領域通常競爭不過國外集成商,因此,規模相對小很多。

  (2)國內主要集成企業與國外同行對比

  國外大型系統集成商通常是在某種工藝里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例如杜爾在汽車塗裝生產線集成方面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當然杜爾也拓展了系統集成以外的業務,比如清潔和過濾系統。

  國內系統集成企業通常並不局限於某種工藝,但是主要專註於某個行業。只有集成能力最強的新松,可以跨出汽車行業拿到其它行業的很多訂單,當然新松除了系統集成業務,還有物流與倉儲成套設備和交通自動化系統等業務。在業務多元化方面,新松和杜爾類似。

  (3)國內系統集成商的比較優勢

  然而,與國內本體廠商面對國外企業強大的競爭不同,國內系統集成商卻擁有本土的許多比較優勢,包括渠道優勢、價格優勢、工程師紅利等。

  2.系統集成商“天生”規模小

  四大因素決定集成商規模小

  系統集成項目是非標準化的,每個項目都不一樣,不能100%複制,所以比較難上規模。能上規模的一般都是可以複制的,比如研發一個產品,定型之後就很少改了,每個型號產品都一樣,通過生產和銷售就能大量複制上規模。而且由於需要墊資,集成商通常要考慮同時實施項目的數量及規模。

  由於機器人是二次產品,需要熟悉下遊行業的工藝,要完成重新編程、布放等工作。國內系統集成商,如果聚焦於某個領域,通常可以獲得較高行業壁壘,生存沒問題,但是同樣由於行業壁壘,很難實現跨行業拓展業務,通過並購也行不通,因此規模做大很難。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本來就該是小的,起碼現階段國內集成商規模都不大。一般1個億,5個億和10個億是門檻。1個億以下的企業占大部分,能做到5個億的就是行業的佼佼者,10個億以上的全國範圍屈指可數。

  (1)系統集成商是以人為核心的訂單型企業

  系統集成商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銷售人員、項目工程師和現場安裝調試人員,銷售人員負責拿訂單,項目工程師根據訂單要求進行方案設計,安裝調試人員到客戶現場進行安裝調試,並最終交付客戶使用。幾乎每個項目都是非標的,不能簡單複制上量。

  系統集成商實際是輕資產的訂單型工程服務商,核心資產是銷售人員、項目工程師和安裝調試人員,因此,系統集成商很難通過並購的方式擴張規模。

(2)系統集成商需要墊資

  系統集成的付款通常采用“3331”的方式,即圖紙通過審核後拿到30%,發貨後拿到30%,安裝調試完畢拿到30%,最後剩10%的質保金。按照這樣一個付款流程,系統集成商通常需要墊資。

  一般來講集成商資金壓力不會太大,但是如果幾個項目同時進行,或者說單個項目金額太大,就會存在資金壓力,畢竟集成商很多業務也是外包,需要付給供應商貨款,有的外購件是要求貨到付款。

  3.系統集成商未來發展方向

  (1)汽車行業以外的其它行業集成業務迅速增加從機器人各個領域銷量可以看到,系統集成業務分布的變化。現階段,汽車工業是國內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隨著市場對機器人產品認可度的不斷提高,機器人應用正從汽車工業向一般工業延伸。根據IFR的數據,2011年國內食品加工工業、金屬加工工業的機器人銷量增幅明顯高於汽車工業,說明汽車以外其它領域的系統集成正在迅速增加。

  (2)系統集成行業集中度降低,標準化水平提升由於國內制造業自動化需求迅速增加,自動化集成行業也非常熱。根據草根調研獲得的數據,僅蘇州地區從事自動化系統集成的企業就超過200家,而4-5年前僅有不到30家。由於汽車以外的行業系統集成項目越來越多,細分領域增加會導致系統集成商數量進一步增加。可以預知,未來幾年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降低。參考國外經驗,未來擁有核心競爭力且能夠把3C等大體量行業集成業務做精的系統集成商將脫穎而出,規模達到數十億。

  系統集成另外一個趨勢是項目標準化程度將持續提高,將有利於集成企業上規模。如果系統集成只有機器人本體是標準的,整個項目標準化程度僅為30%-50%。現在很多集成商在推動機器人本體加工藝的標準化,未來系統集成項目的標準化程度有望達到75%左右。

  (3)系統集成的未來是智慧工廠

  智慧工廠是現代工廠信息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智慧工廠的核心是數字化。信息化數字化將貫通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設計到生產制造之間的不確定性降低,從而縮短產品設計到生產的轉化的時間,並且提高產品的可靠性與成功率。

  系統集成商的業務未來向智慧工廠或數字化工廠方向發展,將來不僅僅做硬件設備的集成,更多是頂層架構設計和軟件方面的集成。新松機器人近期數字化工廠訂單增加,充分說明這一趨勢。

三、制造業低端產能自動化趨勢是國產機器人的機會

  (一)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效率亟待提升

  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2012年,制造業增加值接近20萬億,接近美國的兩倍。但是中國制造業人均產值只有美國的一半,說明國內生產效率明顯低於發達國家。

  中國制造業處於轉型與升級階段。一方面,制造業尋求效率與柔性制造;另一方面,隨著人力成本上升,制造業企業開始尋求機器人替代人。

  (二)普及機器人是提升制造業效率的有效途徑--日本經驗

  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制造業總產值、GDP的增長都停滯了。但是人均制造業產值和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等數據仍保持增長,說明在制造業員工數量減少的情況下,通過普及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提高自動化程度,大幅提升了勞動生產率。

  (三)“低端產能”的中國機會

  相對於汽車行業,我國所謂“低端產能”巨大。2012年汽車整車加零部件的行業產值4.67萬億,而食品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陶瓷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醫藥制造業等五個行業產值合計就有8.8萬億,幾乎是汽車行業的兩倍。另外,電子器件行業2011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約2300億,遠高於汽車行業的1400億。這些汽車以外的所謂“低端產能”自動化需求起來之後,肯定會超過汽車行業。

  現在國外機器人企業都是伴隨著汽車行業一起成長的,但是它們對其它所謂“低端產能”產業不熟悉,國內企業在這些方面有機會。國內家電、陶瓷,石化、飼料等傳統行業有巨大的產能,存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自動化趨勢不可逆。而表現最為突出的是近幾年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民營制造業的自動化需求。

  人手短缺無疑是國內制造業需要提升自動化程度的主要原因。關於國內目前的制造業人手短缺,有兩方面的解釋:一是中國從來都缺高技術含量的產業工人,不存在把農民工轉化為產業工人的環境,需要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填補這塊空間;二是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幹比較臟和比較累的活,穩定程度很差。

  “低端產能”進行自動化改造,一方面是生產線人少便於管理,同時效率也高,質量有保證,另外一方面便於公司高層拿出更多的精力關註銷售、服務等其它更接近市場的業務模塊,便於保持公司的競爭優勢。

(四)國產經濟型機器人適用於“低端產能”

  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雖然中國市場上應用於高端產能的關節型機器人(即通用六軸機器人)所占市場份額仍較大,但是增長幅度有限。後期有增長潛力的是應用於低端產能的經濟型機器人,如SCARA機器人、並聯機器人等。

  根據IHS的數據,2012年國內機器人市場中,通用六軸機器人占比最大,約87%。但是由於汽車以外領域自動化需求迅速增加,估計從2012年到2017年,SCARA機器人和並聯機器人產生的收入預計將增長最快,因為在使用它們的產業所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等問題。即食品飲料、3C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機器人。

  由於所謂“低端產能”需求持續增加,估計未來通用六軸機器人市場占比會持續下降,但仍是國內使用的主要機器人本體。

  1.“低端產能”自動化需求的經典案例:3C行業

  由於全球大部分3C行業產能在中國,過去主要利用國內的人力成本優勢,自動化程度很低。從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計劃,可知國內3C行業現在正處於機器替代人工的關鍵期。3C行業有四大,即收入大、企業規模大、就業人員基數大和機器人替代需求大,是實施自動化升級改造最好的行業之一。

  3C行業會用到一部分六軸機器人,比如打磨、搬運,但是應用範圍最廣的還是用於裝配的SCARA機器人,以及用於點膠和錫焊的桌面機器人。3C行業包括一些大企業,如富士康、華碩、明基、歌爾聲學和瑞聲科技等,也有大量的中小型電子廠。

  (1)3C行業裝配“高手”:SCARA機器人

  SCARA機器人主要用於3C行業,理論市場非常大。以華碩為例,員工10萬人,起碼有1萬人是在生產線上打螺絲,每條生產線上面有10-20個工位是打螺絲。如果用SCARA機器人打螺絲,人工替代空間會非常大。

  現在SCARA在3C行業應用層面沒有完全突破,市場需求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但是未來幾年潛力巨大。目前國內市場SCARA銷量大概3000臺不到。

  SCARA機器人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估計愛普生的SCARA機器人一年銷量大約2000臺,銷售額近2個億。但未來國內有望成長出體量非常大的SCARA機器人企業。

  (2)3C行業錫焊和點膠用桌面機器人

  國內3C行業對於桌面錫焊和點膠機器人的潛在需求是巨大的,理論上的市場容量有幾百個億。日本企業的桌面機器人也是隨著電子產業轉移到中國,同時進入中國市場的。電子行業有產品更新換代比較快、對生產線投資回收期要求更嚴格,一般要求一年內,或者半年,所以對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的價格很敏感。

  以前國外(主要是日本幾家企業,包括車樂美、IAI、愛普生和雅馬哈等)機器人價格高昂,每臺15萬至20萬,價格昂貴,國內很多電子企業用不起。自從國內機器人企業(如常州快克、哈工大銘賽)開發出低成本機器人(單臺價格4-5萬),3C行業對桌面機器人的市場需求迅速增加。

2.近兩年機器人需求旺盛的幾個應用領域

  前面主要從行業角度分析機器人的需求情況,撇開行業因素,從具體應用領域來看,近兩年需求快速增長的領域,包括機床上下料(包括鈑金)、碼垛與搬運、打磨與噴塗,以及鑄造等。

  根據IHS的數據,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應用領域是焊接,占51%,主要使用通用六軸機器人。估計從2012到2017以年複合增長率4.5%的速度增長。

  3C行業最常見的應用是裝配/拆卸、錫焊與點膠。許多3C行業的企業正面臨勞動力短缺,工資和管理成本不斷提高的問題。由於工作的高重複性,SCARA機器人之類的專用機器人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些簡單動作。估計未來裝配/拆卸的應用預計將增長最快的,2012年到2017年銷售年複合增長率將達20.6%。

  物料操作是第二大應用領域,占24%,主要包括物料搬運,碼垛,和機加工等。由於對工人安全的日益關註和不斷上升的工資成本,工業機器人越來越多的被引入到物料操作過程中。預計這一領域2012年到2017年銷售年複合增長率將達14.8%。

  (五)國內制造業自動化改造費用估算

  (1)未來國內整體自動化市場容量測算

  通過估算國內制造業產能自動化改造的進程,預計我國2020年自動化集成市場容量將達到1763億元。

  根據產業調研的情況,一般3-4個億營收規模的制造企業,通常需要1000萬-2000萬的自動化改造費用。因此我們按4%(3.5億:1500萬)的比率,估算我國制造業自動化改造費用。

  考慮到有些行業的自動化改造不能做到完全的機器人替代,而且實施自動化改造需要時間,我們預計到2020年國內制造業產能自動化改造率達到60%。

  2012年國內主要制造業總的營收規模大概20萬億,假設不同的行業未來年增速8%-15%不等,預計到2020年國內主要制造業總的營收規模達到46萬億。

  根據以上條件,我們可以估算出,2017年我國制造業自動化改造費用為1153億元,2020年將達到1763億元。

  (2)國內機器人市場容量預測

  2012年我國機器人本體市場達到48億元,加上集成,機器人市場容量總計達到192億元。

  結合行業專家分析,我們預計中國機器人市場未來10-20年均增長率為20%-30%。

  機器人是制造業自動化改造的重頭。到2020年,機器人市場容量預測量為1234億元,占總的自動化改造費用估算量的70%,因為有部分自動化改造不需要用到機器人。

 四、國內機器人行業近期突破方向與未來發展階段

  (一)產業鏈各環節的突破思路

  我國機器人產業近期需要在關鍵零部件、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等三個方面都要有突破。

  在關鍵零部件突破中,有兩種思路,包括自制和與外部企業深度合作,減速機國產化是重中之重;在本體方面,我們長期看好能夠突破關鍵零部件的本體企業,國產本體短期突破方向在於低端產能的自動化替代,長期來看還是要往高端發展。國內系統集成商相對國外具有比較優勢,發展方向包括兩個:一是在體量比較大的應用領域做深做專,伴隨下遊企業成長而成長;二是有跨領域作業的能力,通過跨領域拿單上規模。

  (二)未來3-5年可能的突破點及主要方向

  關鍵零部件:關節零部件有望實現重大突破,特別是RV減速機和諧波減速機,預計RV減速機需要3-5年時間,但是諧波減速機可能更快。伺服電機可能通過海外並購的方式實現突破。

  低成本六軸通用機器人:目前看諧波減速機國產化應該時間不會太長,小型六軸通用機器人可能很快研制出低成本本體。而且從全球機器人應用從汽車向其它行業擴散的趨勢來看,小型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近期國內機器人企業在小型機器人領域進展較快。大型機器人需要等RV減速機先突破。估計未來5年內會出現營收規模5-10億的六軸通用機器人企業。

  四軸以下專用機器人:隨著國內“低端產能”自動化需求增加,桁架機器人、SCARA機器人、DELTA並聯機器人和桌面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將迅速增加。能夠研制出上述四軸以上專用機器人的機器人企業有望在未來5年內實現5-10億的營收規模。

  可自由編程的自動化設備:類似於AGV的其它可自由編程的自動化設備,適用於國內“低端產能”。

  醫療機器人:國內服務機器人將是未來幾年國內機器人行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特別是醫療機器人方面已經取得較大進展,例如哈工大的腹腔鏡微創手術機器人將在兩年內實現臨床,其它如康複機器人也有望很快實現產業化。

  10億以上規模的系統集成商:隨著系統集成標準化程度逐步提高,以及出現更多具有跨領域系統集成能力的企業,將出現多家集成業務規模超過10億的集成商,而且可能存在使用國產經濟型本體的大規模系統集成商。

  其它機器人前沿技術:目前國內機器人行業處於創新活躍期,創業型機器人企業可能在機器人智能、機器人視覺技術、人機交互等方面取得創新性的突破,取得世界領先的成果。

  (三)國內機器人行業長期發展的三個階段

  現階段我國機器人行業處於行業興起階段,我們預計未來5年仍這一階段,國內機器人行業高速發展。之後隨著全球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逐漸走向成熟。我們預計15年後國內機器人行業蓬勃發展,屆時機器人將走入家庭,服務機器人出現爆發式增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載 | OFweek 博思會團隊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79

明年買什麼 馬馬m專撿破爛

來源: http://xueqiu.com/6867901973/33915569


昨天發現那個話題帖子的評論很不成體系,我比較主張邏輯嚴謹,所以如上。
同時也是答@金融之王

另外大家別抱太大希望,基本上明年的事情,今年是預測不到的,不要太依靠這個帖子,我只是想提供一個思考模型。


另外希望大家多多給建議。

a股整個板塊的爆發呈現明顯的波的態勢,一般來說大題材會爆兩波;

第一波是估值波動,估值會迅速擡高,但一般不會超過所有人可以接受的上限,如果就到此為止了,說明是小題材或者是空題材,不具有橫盤期挑選成長股的可能。
第二波就是空間炒,要漲到所有人嚇壞了,看不懂,不敢買,直到腦子狂熱才完事兒;這個階段用市值來作比較是比較容易衡量的辦法,具體不說了。只有第二波炒high了,這才往往是接下來一個長時間會出真牛股的板塊。

對比以上就是今年的互聯網金融,軍工第二波,去年的互聯網,傳媒第二波,再早一些的環保。大家想一下就會發現是這麽回事兒。

明年第一波,首推農村。很少有人提到,但是其實消息面,資金面早已共振,就差一個機會而已,四個方向已經標明,大家自己挖掘。
物聯網不一定能爆起來,炒地圖則是年年的必修課。

明年第二波里,首推國資資產證券化,即abs。
 新玩法明年可能會集體爆發,然後炒地圖估計不會太猛,主要是炒行業。軍工,券商的國有資產還是兩大方向,另外提醒要特別註意電子行業的國資。
混改不說了。
炒地圖也會繼續,哪個題材能跑出第二波還不得而知。
創投和新三板是聯系在一起的,這個地方可做的文章很多,大家自己挖掘了。

業績高成長這里,傳媒,互聯網,環保老三樣少不了。但是板塊的整體行情肯定比不上精選個股,所以還是選股為上。
軍工和基因能否實現業績的突破還有待考量。
券商業績持續走牛是大概率。

估值切換這一塊,公共事業股的估值有望上一個臺階。
化工這里,在去產能和環保政策日趨嚴格的雙向夾壓下,產能重估和漲價應該會雙擊股價,細分行業我就不說了。

反轉這邊,鐵礦石跌的遙遙無期,鋼鐵股起碼應該有一波脈沖行情。
銀行15年股息率在4以上的,籌碼應該會逐步減少。
其他受益大宗的就比較散了,比如海印股份等,這個也不說了。

求雪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24

成長股投資的幾大誤區(一) 馬馬m專撿破爛

來源: http://xueqiu.com/6867901973/34762702

本來想寫的是成長股投資者的幾大誤區,但是後來又想到所謂成長股投資者是個偽概念,於是去掉一個字,意思截然不同,也免得有人誤解。
所謂成長股的定義到底存不存在,應該是有爭議的;我想的是,所謂成長股,姑且認為當利潤增長預期作為主要驅動股價因素時,股票在一定時間段內則可以稱為成長股。
成長股投資,pe擇時,pb鎖定股價空間,根本驅動力驅動股價上行,邏輯選股,四位一體,這是本系列文的最核心主題。

一.pe的誤用
pe,即市盈率,又分動盈和靜盈兩種,基礎知識這里不說了;簡單概念即股票的價格與該股上一年度每股稅後利潤之比(P/E),該指標被認為是衡量股票投資價值的一種動態指標。
簡單來說從字面看pe概念,我們很容易知道它的局限性:
一是利潤是過去的,不能及時衡量未來;
二是容易受各種奇性條件制約,對於小市值公司來說容易波動較大。
其他還有些不說了,都是很簡單的東西。
我們來看對於pe的誤用。

A.pe是一個無效的指標,類似的還有成長股就是高pe買低pe賣(往往為了起到打擊對方的效果還要加上“讓價值投資者來接盤”)
每次看到這話,我的心里仿佛有一萬頭草泥馬奔馳而去。而且某些大v也這麽說,結果導致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亂用,真的表示蛋疼。
不知道這話是誰傳出來的,類似的還有神馬超預期才是成長股上漲根本,完全不知所雲。
根據潘凡先生2011年的“基於有效因子的多因子選股模型”可以看出,pe是一個相對而言優於其他很多指標的指標(表中第二行),證明pe是一個有效地指標,當然是不是有效的反映價值的,這個後面再說。

我們再看看取自雪球價值兄的圖片


可以很明白的看出,大部分中小板個股的上漲是由於pe的上漲,而非eps的提高,這可以說明總體上看,高pe買低pe賣是毫無道理的。
那麽我們聚焦到部分優秀的個股上呢?




這是幾只足夠優秀的成長股見短期頂的市盈率,刨除奇性數據來看,都是在毫無疑問的高位。而與之對應的低市盈率也都在股價低位。
那我們看看時間更長的成長股呢?雲南白藥。
取雲南白藥的最高市盈率和最低市盈率區間,歷時3年半。



結果讓人很遺憾,幾乎沒有漲。股價圖不貼了。

當然我們如果把時間拉長到直至2012年的低點,會發現漲幅是可觀的;正如我早些寫的有關10倍股的文章,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段內,利潤的量級巨大變化是驅動股價的主要因素,但是對應雪球所謂成長股投資,持股時間往往在3個月——3年,這沒有絲毫價值。因而其大談特談所謂高買低賣,有誤導人的嫌疑。

B.pe來衡量成長股投資價值
這里要特別說明,我所說的成長股投資價值,不是意為成長股的內在價值,而是 一種不同於內在價值的另類投資價值,嚴格來說是一種投機價值。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成長股投資價值是一個無法量化的東西,更多憑的是感覺。
在成長股階段,其交易價格所表征的價值是遠遠大於內在價值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那我們能不能用pe來衡量內在價值呢?
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嚴重的問題,內在價值的估算應該怎麽來?
公認的按照老巴的說法,自由現金流折現,肯定是正確的,但是幾乎沒法算。
用利潤來算有沒有意義呢,感性認識上可以認為是有的,因為你可以認為公司是把所有盈利來分紅了,然後你進行再投資;(實際上是公司把這筆錢占用了來進行了投資)這里也要說一點就是資本運用效率的衡量指標,也就是roic。當然這些不展開,大部分所謂成長股投資者對這些也沒啥興趣。
這樣的計算是麻煩且無意義的。
pe到底能不能衡量企業內在價值呢?
我這麽說吧,假設說有a,b兩家公司,市值都是100億。13年a公司利潤為20億,pe5倍;b公司利潤2億,pe50倍。假設14年兩家公司的利潤同樣增長2億,為22億和4億,估值不變,那麽兩家企業的市值變為110億和200億。
發現問題了沒有?
憑什麽同樣是2億的利潤增長,卻撬動一個10億一個100億的市值變化呢?
pe最不合理的地方就在於此,對於小基數和大基數而言,加法變了乘法,自然股價表現千差萬別。而成長股投資,就是那些小市值,利潤高增長……因而往往看起來似乎是在一個合理的pe區間,在做著所謂成長股投資,實際上根本是在自己扯蛋而已。


C.pe的解讀及應用
我們還是看上面的例子,同樣的變化,相差90億的市值,這差是哪兒出來的?
從市場出來的。
是什麽指標導致的呢?
是pe的差別導致的。
所以很簡單,pe是衡量市場的指標,而非價值。
所以5倍的銀行便宜嗎?不知道,只能說明市場情緒無視銀行股。
50倍的機器人貴嗎?不知道,只能說明市場看好機器人這家公司的發展。
那如何解釋上面提到的,低pe指標的有效性呢?
簡單,因為市場輪流轉,所以今天被無視的總會被吹起來的。

那麽怎麽應用呢?是不是銀行股的市場情緒來了,咱們就要看pe到50呢?
荒謬。
pe的好處就在於可以橫著看,同板塊個股比較。
可以縱著看,和歷史數據比較。
這些都會告訴你答案,有關人性,有關未來。
那麽對於奇性數據怎麽處理呢?
這里我提供一個思路,就是深化pe指標為市毛率。(這個數據很好玩的)
即市值/公司毛利,當然這里可以仿照pe進行一次動態處理,使得更貼近即時數據。


再回歸主題,pe作為市場指標對於成長股投資有何意義呢?
既然定義是利潤增長預期為主要驅動邏輯的是成長股,而利潤增長預期,這里面也就是內生外延+毛利率和凈利率提升四個預期了,這里也就是一點,即pe和市毛率相差過大的有凈利率提升的預期。
其他時候,pe對於成長股投資賣出和持有階段的意義不大,對於做趨勢來說倒是很有意義。因而總結來說,pe對於成長股投資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其起到的是擇時的作用。
但要切記在離場階段,pe就不要用了,反例比如$網宿科技(SZ300017)$
我反複在說,不要玩了,可是有相當一批人用預期pe的算法得出網宿並不貴的結論,選擇高位持有。親啊,可惜pe不是一個衡量成長股投資價值甚至是屬性變化的指標啊。
寫不完了,第一部分先發出來,明日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43

建立對股市的動態認知(原文首發摩爾金融)(求雪碧) 馬馬m專撿破爛

來源: http://xueqiu.com/6867901973/36362235

雪球等論壇也混了較長時間了,每日刷屏也賺了些人氣,上萬粉絲勉強添為小v一只。
不過在與眾人的交流中,不難發現很少有人是真正以一個動態的模型來認識股市的,甚感奇怪。
如果說從10.28開始的上證指數行情是一輪瘋牛,快牛的話,大家似乎都只看到了成交量的迅速放大,大藍籌,大金融的高歌猛進,因而將其歸結於場外資金的進入。股市是有正反饋的效應的,但是這正好說明資金往往是沖著資金來的。畢竟任何說法都不能解釋的一點就是,在14年開始,水都多的濕褲子的情況下,為什麽大盤股突然以一種瘋牛的姿態崛起,可之前,資金哪兒去了?
為什麽會出現如此眾多膚淺的認知呢?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即使是大部分活躍在實戰一線的高手群體,其整體認識水平和投資意識還停留在比較簡單的線性思維階段,靜態的現象和數據往往是他們最依仗的工具。


說到底,股價的漲跌由股票的供需雙方決定。這種供需的對立不僅僅表現在股票的分時圖上,更多的還體現一個中長期的脈絡里。供,就是籌碼;需,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資金流入股市,但其實無論是籌碼還是資金,本質上都是資金的變化。從實體層面上講,資金才是股市價格變化的根源。

  
 換而言之,我想說的是,籌碼面的變化,其實是一個緩慢的資金變化導致的結果,而圖中的六點,乃至資金的多寡,都是中長期籌碼變化的驅動力。(註意,這里的趨勢,更多強調的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對應在股市里也可以用一個俗不可耐的詞語——風頭)(因為沖著長期無風險利率這種宏觀大趨勢下行而鎖定股市籌碼的實在太太少)
  而所謂的資金,其實說的是一個急速的資金變化的過程。因為是一個急速的過程,所以其驅動力必然是要比籌碼的高一個維度,因而我說,是變化驅動了資金面的變化。而且,資金面的變化,會引來更多的資金急速流入,謂之正反饋。
  當然,圖中也只是一個形象的表述,但是須知,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軸上來看,籌碼面和資金面都是在不斷變化的,而正是這種變化,我們需要用動態的眼光來看,否則就會一葉障目。



    下面用動態認知的方法來分析以下大盤的走向,你會發現很鮮明。
    和很多老股民所迥異的是,我堅持認為本輪大盤的行情,場外資金來的並不多,或者說,遠遠沒有大家想象的多。
    早在從12年開始,資金的緩慢流入就在持續,而且相當一部分資金是主動買套,很明顯所圖不小;但我們應該註意的是,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流入股市,看中的是高股息和破凈資產,而這部分籌碼將不會是長期靜態的,而是會隨著邏輯的變化而不斷松動,直到完全破壞。
    對於一部分大藍籌而言,市場上的交易籌碼是在不斷減少的,現在回頭看,其實蛛絲馬跡明顯的很,比如烏龍指事件就能輕易看出,只是這些還不夠吸引力。
    我們不妨看看,在股市這一輪行情開始階段,有哪些比較重頭的信息呢?
    1是滬港通;2是安邦大舉舉牌;3是降息;
    異常清晰了已經。
    滬港通,代表著籌碼會進一步減少,而降息,同時使得多項驅動力作用,更重要的是,降息使得整個場外資金池子擴容,因而流入的水流也更大了。
    而安邦舉牌,其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信息,他在不斷的刺激著一些觀望的資金—籌碼不多了哦。
    我們說,從量變到質變。正是市場這種籌碼的珍惜情結,導致了瘋牛的誕生。
    而對於一些媒體大肆渲染的所謂場外資金大舉進入,我倒是覺得很可笑,因為量並不能說明資金的多寡,量是分岐(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是統一,貌似還是官方教材)
    之前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我就說過,3200-3500恐怕很難短時間過去,因為相當多的籌碼已經松動,這是很明顯的。對於那些從13年陸續進場鎖定的籌碼來說,從圖中不難看出,很多鎖定邏輯已經被破壞,而這批籌碼是沒有足夠的增量資金來穩住他們的。
    情況果然沒超出我的預料,如果說真的有超多的增量資金進場,何以這些並不多籌碼都鎖定不了呢?



我們再來說說中小創和大盤股的所謂對立。
我討厭的一種說法就是局部牛市。把a股所有股票設置為同權重來看,a股平這個指標從12年底翻了將近3倍,對於小散來說,這尼瑪不是全民牛市這是什麽?(P.S.最討厭的言論是動不動就拿亞馬遜打比方)
中小創流通市值小,政策支持,一級市場趨勢向上,加上市值管理的目的,自然籌碼鎖定的更容易,進而稍稍有資金就能輕易擡起來,這一點不奇怪。
我們說市場底,對於大部分籌碼來說,市場底就是檢驗籌碼鎖定成色的那一關。
而起爆點,更多的是和時間有關。
所以我們看看現在的局面。
如果硬要把大盤和小盤對立起來的話(這是流行思維嗎),我們可以發現,大盤正處於一個新的籌碼鎖定的過程,因為同時伴有資金面的變化,導致這種鎖定過程不會像之前那麽平靜,而是波動較大。
小盤中小創呢,現在則進入了一個尷尬的時期,一方面伴隨高高在天上的股價,原有的籌碼鎖定邏輯會隨著股市的波動而不斷被破壞,因而籌碼面是不斷惡化的, 但是市場充足的資金完全承接住了松動的籌碼,使得其繼續走著慢牛的情景,但是這種慢牛的假象又能持續多久呢?如果中小創是真的有價值的話,那麽一次中級調整穩固籌碼是必須的了。問題是這個節點在哪里?
有人說會是年報後的估值回歸,和此相比,我更希望是交易籌碼的泛濫而被大家所了解,所質疑,所恐懼。
當然,這里並不包括一些預料以外的事,比如降準。
但是上半年逢低布局大盤股,應該是核心。



02.04晚上補充
降準了,那又怎麽樣呢?
寬松的貨幣預期,釋放的流動性,那又如何?資金依然不夠鎖定籌碼的。
籌碼鎖定的時間會縮短,但是不會立即結束。
還是那句話—上半年逢低布局大盤股。記住是逢低,切記追高。
而對於中小創來說,無論你內心認為其有多少泡沫,但是跟隨走完一輪趨勢,這才是必須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1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