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隨機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0487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181

在心理學的角度,當正在賭博的人,尋找到一種預測的方法時,便更容易輸掉身家。

翻攤是很容易理解,賭具是一大堆比圍棋棋子小的點子,莊家隨手拿出一堆點子,賭客投注一、二、三、四,莊家便在那堆點子每四枚一組分出來,最後餘下多少枚點子,就是結果。

賭客喜歡觀察過往結果,遇上過去三次結果是一、二、三,他們稱之為,下一回便會重注四點,遇上一、三、一的紀錄,他們稱之為,下一回當然投注三點。若果這賭博是公平遊戲,沒有人出千的話,其實每次中彩機會都是四份一,與過往結果沒有關系。

賭客總傾向尋找一套破解攻略,只求招數,不求實際功效,令自已在完全隨機的環境中,拿握一點實在的東西,再說一遍,那東西是否有用,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是有和沒有的問題。

-----------

賭客總傾向尋找一套破解攻略,只求招數,不求實際功效,令自已在完全隨機的環境中,拿握一點實在的東西。

圖表分析的東西我不會再爭論,我是堅決認為圖表在回顧歷史/過去資料是有用的,但是卻不能拿作預測用途。

什麼是隨機的環境?

例如六合彩攪珠、股市一兩天甚至幾小時之間的升跌等等。

分清楚什麼是隨機,什麼是因果關係至關重要。

我認為很多短暫(一兩天)股價升跌和公司的基本面,只是隨機的關係。真正的基本因素反映,需要較長的時間。

每日都在短炒即日鮮、一兩天的牛熊證的人,我只能視他們作為在隨機情況下落注的賭徒。

-----------

最近市況方面,我覺得沒有什麼特別好講的。

我一向是非常不喜歡中銀系的股票,中銀香港的業績是預期的差,股價受壓是預期中事。恒生和中銀的質素分野,顯然易見。

中資股近日的上升,我認為部分並不是基本面的反映。期望09年有更多買入中資股的機會,即使我持有不少中資股,也會十分樂於趁低吸納。

對一些不太擅於選股,或者十分迷茫的投資者而言,我仍然是推薦盈富基金 (2800)。現時定期收集,長遠回報可能十分不俗--我也在做這件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69

股票價格真的隨機嗎 Daily Speculation

http://dailyspeculation.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26.html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每一個股票的價格背後都受人的行為影響,買家決定用什麼價錢買,賣家決定用什麼價錢賣。由於這些決定都是人的目的與思想確定,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人的目的是否隨機?

我們已經知道股票的真實價值是不能被預測的,因此每一個買賣決定都是對未來的估計與期望。我們買股票因為我們認為未來股價會上升,賣家賣股票是因為認為股價會下跌或財產有更佳用途,兩者都是一些估計。

既然大家都是估計,我們就應該知道它會隨著買賣雙方估計的偏差變動。 一般人做估計往往會用很多因素,包括過往表現,過往盈利能力和現在的價值(一般香港人說的"渣拿")。這些估計由於很多是以數字作為根據的,因此也因應數 字有一定規範,坊間的市盈率,市帳率都屬於這類。因此人對這些數字的判斷與看法就構成了買賣決定,而買賣決定就構成了股價。

這些想法很多人認為這些根據是鐵律,但事實證明這些判斷不客觀,往往 會隨著時間,事件不斷改變。市場狀況好時,市盈率可以上百倍,狀況差時,市盈率只有數倍,中間二十倍的差距並不科學,但往往於現實經常發生。同樣,大家假 定一個股票的股價抵買也是根據某些歷史依據來進行的。舉個例子,先看看以下例子

匯豐在2006年到2008 長期保持在$100 以上的股票價格。 很多人對匯豐的股價有一定看法,認為匯豐的真實價值實在$100 以上,因此如果匯豐的股價低於$100,那麼這個投資就能賺取價差,等待股價回 到$100以上的時候才獲利。這個時候,$100 和買入的價差價就會成為投資的利潤。這個確實看似萬無一失。

可惜好景不常匯豐在2008年不斷下挫,到2009年曾經跌到$30附近的水平,投資這對匯豐的看法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投資者於$90 購入,$80 購入,$70購入,$50 購入不斷買入,那到底甚麼價錢才是抵買呢?
到最後匯豐以$28 供股然後反彈,到現在大概$60-$70 的水平。

一般人買賣匯豐,可能會以匯豐$28的供股價與摸頂價$150作為基礎,假如低過$28就是抵買,高過$150就是貴。這些都是一些約定俗成的潛意識。

但如果匯豐未來跌破了$28跌倒$20再上升至$30,那個時候如果 股價回落至$28,那又是否抵買,相信又有一部分讀者將會動搖。這些價格基礎都是人心理的一些誤區,我們過份依賴歷史價格的依據進行投資決定也,而這些依 據也太依賴過往的資料(歷史的市盈率,歷史的資產等等)。

投資者對這些資料的看法也隨著時間和情況變動,因此這些看法並不客觀。因此我們研究這些資料進行買賣時往往徒勞無功。由於人的看法往往改變,也難以有跡可循,因此假如我們以數字依據進行投資決定,結果往往有很大程度的隨機性,時而有效,時而作廢。

好了,既然基本分析對股價預測有很強的隨機性,那麼為甚麼有人能夠長期透過市場獲利?到底市場真的完全隨機嗎?還是我們到底用錯了方法去測量股市,和對未來作出預測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剛才我們提及的,是以股價的數據以及過往的表現來作為買賣的參考,數據本身和判斷數據的方法都是相當隨機的。但買賣本身跟這些數據與方法到底有沒有甚麼明確的關係呢?我們要先理解以下例子

市場上有款叫恆生的股票,市價為$100。市場上突然出現香港的壞消 息(某君當選特首),由於恆生的本地收益比重比較高,一般人就人為恆生銀行有壞影響,因此都需要把股票沽售,換回現金或股票。於是投資者就開始以$99開 始沽售股票,由於買賣需要雙方共悉來達成,由於於$99願意買入的買家不足以滿足所有願意以$99沽售的賣家的供應,因此股價開始下跌。於是投資者不斷以 更低的價錢沽售,直至買賣雙方達至共識以及買方的購買力足以承托賣方的沽售壓力為止。

恆生本來看好的人從接近均衡到達看好者少,看淡者眾。隨著恆生的股價 下跌,投資恆生的回報率慢慢提高,而同樣的資金買入恆生的股份數量也可以大大提升。假如恆生從$100跌倒$10,以前只能購買1股恒生,現在就能購買 10股了。那麼以前需要100個股東購買力的價錢現在只需要10個人就能維持。看好恆生而願意購入恆生股票的投資者持股就比以前大大增加了。

那樣恆生的股東數字就會減少,恆生每一個股東的持股就會有所增加,導致貨源更為集中,而這個階段購入恆生的人都是意志堅定的,不會輕易買賣。如果他們想在未來放售,他們的潛在買家就是看淡的大多數。

隨著時間過去,大家發現壞消息的影響不是太大,恆生還是安全的,就會被恆生非常高的回報率吸引,這個時候就會有人想購買恆生,但由於恆生只在少數人手上,他們不大願意低價放售股票,價格的差距就會非常大,導致差價非常大,每一個買賣都是大程度的升幅。

隨著恆生不斷上漲,吸引想買賣獲利的投資者,由於之前看淡者眾,這些想買入的投資者就是之前看淡的人,他們數目的龐大_股價越推越高,直至投資回報低落或者看淡的股權集中為止。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消息好壞並不是重點,重點的是買賣失衡,所謂失衡是購買力的失衡,假如購買力薄弱,我們就應該加入購買大軍,如果沽售能力薄弱,我們就應該加入沽售大軍。因為未來成為我們一分子的太多了。

金融市場就好像我們香港人熱愛的江湖一樣。資金就像小弟,投資項目(股票,債券,房產)就像不同的字頭。小弟數和投資項目的增長屬於自然增長,隨著人口增多而增加,字頭的威風程度就是投資項目的價格

選擇投資項目的時候就好像挑選大哥一樣。假如你在一個社團大哥-浩南 哥落難的時候成為他的跟班,入會費自然比較平,他對你的照顧也會比較多,義氣也比較彰顯。由於小弟不多,他自然跟你稱兄道弟。你們最初只在銅鑼灣活躍,雖 然地盤少,油水少但人頭更少的情況下,你和浩南哥做土豪的回報相當高,甚至比出位的字頭更好。

隨著其他當紅的大哥對小弟不甚照顧,分贓不均,很多其他社團的人士就會過底投靠你追隨有雷氣的浩南哥。由於你加入時間早,自然為高權重,撈的油水自然就比較多。你也變成了小頭目了。

可惜好景不常雖然地盤變大,但同時小弟的增速更大。管理人包括你和浩南哥都開始腐化,自然你的社團就會人心思變,吸引小弟的能力下降,長期下去直到大社團變回小社團,周而復始。投資市場也就大同小異。




這個表格是表達剛才的例子。我們假設投資市場只有一百個人,每個資金水平一樣。假如只有一個人看好而持股,由於只有他一個持股,因此其他99個人並不持股。如果股價上升,由於只有他持股,他的潛在買家就是剩下的99個人,他的潛在回報就是99個人的購買力。

長期來說,由於群眾慢慢發現投資回報率非常高,開始被吸引,因此進入市場的人開始多,慢慢形成一個升勢。

隨著越來越多人看好,每個人平均得到的回報開始少,隨著人數增長,每 個投資者能夠分攤的購買力和回報越來越薄,導致買淡比買升更吸引。直到最後由於大部分人都看好,剩餘的購買力只有1個人,1個人都購買力99個人分,絕對 不夠分。因此最後,回報不夠,看淡的人增加直到購買力足以承托沽售能力為止,完成一個循環。所以在最差的時候買入,很多時候是一個自我預言實現,由於看淡的人太多,只要你看好,回報就會比較好。因此買入時機的好壞,就是潛在購買力的多寡,假如未來能夠購買你股票的人多,股票的回報大多看俏,反之亦然。


看好人數
每人潛在回報
看淡人數
每人潛在回報
1
99
99
0.01010101
2
49
98
0.020408163
3
32.33333333
97
0.030927835
4
24
96
0.041666667
5
19
95
0.052631579
6
15.66666667
94
0.063829787
7
13.28571429
93
0.075268817
8
11.5
92
0.086956522
9
10.11111111
91
0.098901099
10
9
90
0.111111111
25
3
75
0.333333333
50
1
50
1
75
0.333333333
25
3
99
0.01010101
1
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76

博弈論(3) # 0806 隨機惠理 clcheung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07/07/%E5%8D%9A%E5%BC%88%E8%AB%96%EF%BC%883%EF%BC%89-0806-%E9%9A%A8%E6%A9%9F%E6%83%A0%E7%90%86/

聊天室中,大家閒來無事,就會扯到幾個題目,

1. 什麼是隨機指數(MUPI?

2. 惠理為何狂買# 1728 正通汽車 ?

3. 為何一般基金回報奇低,為何要用血汗錢供養MPF班大帝 ?

 

隨機指數(MUPI),如果還是不知道是什麼的話,可以看作是一個指數,量度胡亂買入一堆港股的平均回報。一般而言,回報不會太差,牛一及牛二較強,牛三則落後:

 

image

 

 

惠理為何狂買# 1728 正通汽車 ? ? ? 一如為何惠理狂買 # 0246 瑞金礦業,可能沒有答案。但是可以看看惠理旗下一些獲獎無數的基金表現:

 

image

 

 

 

 

image

 

累計表現:

 

image

 

image

 

幾年下來,原來比隨機指數要好,尤其是高息基金。波動比隨機指數亦較低。但是,不要忘記要付不少管理費及手續費,真是除精有笨。

 

我對其表現解讀是表現一般,估計選股不是較胡亂買賣強,只是當中有一些核心收息股,以至波幅較低。2010年表現似乎不錯,但是當年其實一般回報有30-40%,因為有幾個不能錯過的板塊大幅上升,所以其表現是較為落後。

 

要胡亂復製一個類似基金,可以買入一些收息股作為核心持股(2050%),然後胡亂買入30-50隻中型股,相信會比買入惠理基金好:

 

image

 

 

 

惠理選股成績有目共睹,所以股價回報暫時未能擺脫隨機指數。# 0806 惠理集團, 可能是一個隨機指數代替品。

 

imag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17

直覺與隨機性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1a1777a958cb81fa1f17a223.html

最近一段時間看了幾本書,看後還有點印象的大概有三本

BLINK Fooled by Randomness 《黑天鵝》

當然啦我看得都是中文版,只是我不喜歡前兩本書名的翻譯。

BLINK被翻譯成決勝兩秒鐘,

Fooled by Randomness被翻譯成隨機致富的傻瓜。

其實這書從書名到內容都不相干「致富」什麼事,
估計也是書商為了銷量考慮,趁著投資熱,改了個吸引眼球的名字,沖個銷量。呵呵


前面那本
BLINK是講關於直覺的,

後面兩本的作者都是塔勒布,都是關於隨機性的。


BLINK
裡面講到兩個有趣的實驗(其實有很多,只是我記得的不多,呵呵)

說第一個吧,先讓被測試者看一個陌生人,然後第二步是讓被測試者從一些人的照片中把剛才的那個人找出來,
這一點很容易,被測試者們都可以做到的。

然後更改試驗方法,在第二步之前,先讓被測試者回答工作人員的一些問題,
比如:剛才那人的頭髮是什麼顏色?眼睛是什麼形狀?等等關於五官描述的問題。

然後再讓被測試者從照片中尋找剛才的那個人,測試結果是,很多被測試者都找不出來了。

這個測試結果暗示什麼呢?

也許是:理智的思考,或者說,思考的太多,反而會妨礙我們的直覺能力。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一個熟悉的漢字,當你懷疑是不是寫錯的時候,就愈看越不像了,
到最後不得不詢問周圍的人呢,這個字寫的對嗎


再說第二個,這次測試的對象是醫生。他們被提供很多患者的病例信息,
第一次只給這些醫生一些簡單的病例信息,讓他們做出診斷,(好像是關於心臟病的),
然後再給醫生們關於患者的詳細的信息,比如幾年前還患過什麼病啊,做過心臟手術沒有啊,
讓後再讓醫生修正他們的診斷,再繼續如此,提供更詳細的信息,比如患者的家族病史啊等等。
總之,就是患者詳細的信息從簡單到複雜不斷的提供給醫生,醫生修正他們的診斷。
然後考察醫生們的誤診率。

實驗的結果表明,隨著醫生掌握更多的患者詳細的信息,他們的誤診率上升了。

這暗示什麼?也許是:過多的信息,妨礙判斷的準確性


很顯然這個不是普遍規律,對於某些確定的領域比如數學物理工程橋樑等計算,你知道的越多判斷越準確,

但對於不確定的領域,在經驗直覺很重要的領域,比如醫學,就是這樣的領域,
而不幸的是,投資也是這樣的領域
我不禁要想,是不是我對一個公司,收集到的信息越是詳盡豐富,當超過某個限度,當信息過多的時候,是不是反而妨礙了判斷?

去看公司的產品,詢問消費者的感受,去工廠參觀,瞭解領導人的職業簡歷,甚至揣測他們的性格……如此等等

是不是有可能,反而不如簡單的看看報表、看看銷售增長的趨勢,看看競爭對手的趨勢,做一個簡單的判斷,
也許簡單的判斷準確率會更高呢?


無獨有偶,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也有相似的觀點,
他說「信息對知識有害」,尤其是每天充斥在各種媒體上的財經新聞,各種利多利空的消息和分析。
塔勒布的做法是像躲避毒藥一樣躲避這些信息,
塔勒布自己也是一個出色的交易員,而他的大多數時間是用來閱讀和冥想。
顯然他是一個異類。呵呵

塔勒布的兩本書,都是講隨機性的。

在人的思維習慣中,對隨機性或者說概率的思考是很差的,
尤其是當概率很小的時候,我們的判斷會很離譜。


舉個例子吧,有個問題如下:

1)假設某種病的發病率是1/1000

2)而某檢測手段的假陽性率是5%

3)某人做該項檢測的時候,結果顯示為陽性,那麼他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

名詞解釋:

假陽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又稱誤診率或第Ⅰ類錯誤。

即實際無病,但根據篩檢被判為有病的百分比。

其實這裡還有個假陰性率的問題,即有病的患者卻檢測顯示陰性。我們假設本例中假陰性率為0,即該檢測不會漏過真的患者。


我用這個問題問了很多朋友,大家第一反應都是回答
95%,實際上這是錯的,後面我再解釋為什麼。


塔勒布強調,我們通常低估了小概率事件的可能性,
而他自己的交易策略就是在這些『黑天鵝事件』中獲利,比如
911事件,比如次貸危機。

說實在的,塔勒布的書看起來很混亂,而且有些部分我也感到有詭辯的味道。
但還是給我幾個印象深刻的點;

提到一個黑色幽默,

一個船沉了,有些倖存者,
牧師說,這些倖存者都是每天祈禱的,所以他們得到上帝的眷顧得以倖存下來。
旁邊一個人問牧師:那些每天祈禱但是隨著船一起沉了人呢,他們在哪裡?


這是說「沉默的證據」。


這讓我聯想到現在電視上,流行的財經類的脫口秀節目,

常常是一個美女主持人問某成功人士,

「您覺得你的成功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嗯我認為是努力做好人,做好事,還要厚道,還要懂得堅持。。。。。。」

但那些一樣做好人、一樣做好事、甚至更厚道、更懂堅持的,但卻失敗了的人們呢?
他們在哪裡?有沒有機會讓他們上脫口秀講話呢?

這些成功的CEO們,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
也許只是巴菲特口中的那「全美扔硬幣比賽」的優勝者罷了,
正在那裡誇誇其談「我是如何連續扔出十次正面的
….」。


還有一個話題,關於俄羅斯輪盤賭。

有個無聊的富翁,跟你打賭,在左輪手槍裡面放上一顆子彈,轉一下。

如果你朝著自己的腦袋扣一次扳機槍沒響,他就給你一千萬美金。願意麼?

我想只要不是那種「不富貴毋寧死」的人,大家還是會拒絕的。呵呵


但從概率上講,贏面很大啊,呵呵,你有
5/6的贏面能贏得一千萬啊。超過80%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當輸的情況是不能承受的時候,贏面的大小已經不重要了

用在投資上來說,意思就是,不管你的投資準確率或者勝率有多高,只能拿你輸得起的錢去投資。


據說,很多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就是買入同行業的強勢股同時賣空弱勢股,
那麼不論大勢向下還是向下他都可以盈利,
如果大勢向上,強勢股長得更多,多頭的利潤彌補空頭損失之後還有剩餘,
反之大勢向下依然。


但這樣的差距造成的盈利可能不夠有吸引力,怎麼辦呢?用槓桿。


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都可以穩定的獲利,


但有沒有可能他們做多的強勢股下跌,做空的弱勢股上漲呢?呵呵,可能性很小。
還有就是在不同市場的債券的套利,原理也是相似,
同樣也是因為利差太小,必須用大的槓桿。據說當年長期資本公司,就是死在這種小概率事件上,


。。。俄羅斯金融風暴引發了全球的金融動盪,結果它所沽空的德國債券價格上漲,它所做多的意大利債券等證券價格下跌,它所期望的正相關變 為負相關,結果兩頭虧損。它的電腦自動投資系統面對這種原本忽略不計的小概率事件,錯誤地不斷放大金融衍生產品的運作規模。LTCM利用投資者那兒籌來的 22億美元作資本抵押,買入價值3250億美元的證券,槓桿比率高達60倍。。。。。


概率小則小矣,但不是他們想的那麼小,
甚至塔勒布認為,這世界所有的重大事件、每個重大的進步和重大的衰退、都是小概率事件引起的,
而不是人們計劃或者能預測的。

回到俄羅斯輪盤賭上面,如果賭局規則稍微修改一下,
改成是你替另外一個人作出決定,後果由他承擔,而你則提取介紹費,
如果他贏了一千萬美元,你可以得到提成一百萬,如果他輸了,他就去死。呵呵,
這樣的規則下,你還會放棄這個機會嗎。可能只能靠道德去約束力了吧?

塔勒布是黎巴嫩人,出生在身世顯赫的官宦家族,但後來的戰爭讓他的家族失去一切,
移民去了美國,我想正是他的家族經歷對他的思維方式有決定性的作用,他寫道:

……我的祖先的確有過富極一時之後在一代人之內又變為一貧如洗的尷尬體驗。我身邊的人們只知道生活在穩定、直線地改善,覺得這種劇烈的倒退是不可能發生的……

…… 我還生動地記著我自己尊貴的祖父,前副總理,他的父親也當過副總理(我從未見過他不穿西服的樣子)住在格里法達的一幢沒有什麼特徵可言的公寓裡,離雅典不 遠,他的房產在黎巴嫩內戰期間被炸燬了。順便說一句,經過了戰爭的浩劫以後,我發現屈辱的貧困遠比物質的危險更嚴酷(對於我來說,似乎保持著全部尊嚴而 死,遠比一輩子當看門人更可接受,這也就是我討厭金融風險的原因之一)……

我想正是我們這代中國人,成長在國家順利發展的一代人,才會總是會低估風險,
認為一代又一代的生活改善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美國人也是這樣,他們過了太長的幸福日子。呵呵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回溯中國過去的
400年,
中國如同現在這樣穩定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的日子也是罕見的。
我們僅僅是太幸運了。

最後回到那個概率問題。答案不是95%,而是大約2%

可以這麼去想,如果有1000人中,其中一個真正的患病者,
如果這
1000個人都去做檢測,因為該項檢測的假陽性率有5%
因此大概有
50個無病的人顯示陽性,加上一個真正的患者,因此有51個陽性檢測結果,
所以,他患病的可能性是
1/51 ,即約等於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80

博弈論(4) # 0806隨機惠理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3/03/24/%E5%8D%9A%E5%BC%88%E8%AB%96%EF%BC%884%EF%BC%89-0806%E9%9A%A8%E6%A9%9F%E6%83%A0%E7%90%86/

近來無事時再仔細看VP Classic Fund 表現,愈來愈神奇,原因是跟隨機指數簡直是一模一樣,今日終於忍唔住下載了VP Classic Fund的數據,作了比較:

 

image

原來此基金在2007年至20098月表現很接近恆指,20098月後跟恆指分手,跟上了隨機指數。在20118月後,竟然跟足了隨機指數:

 

image

 

可見近來此基金的管理方法已是接近隨機,令我十分高興,因為間接引證了隨機指數的準確性及基金經理的隨機理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01

中國股市的隨機性初探 美洲花栗鼠

http://xueqiu.com/3660865192/23526791
在談這麼個大問題之前,我們要解決一個基本定義,什麼是隨機?很簡單的現象,今天股票價格上升了,明天股票下降了,(當然,你可能會說,這是否預示著後天股票會上升,因為似乎今天和明天之間存在這負相關的關係,那麼其實我要表達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根據今天的股票價格走勢,你無法判斷明天的股票價格走勢!)這就可以理解為隨機。布朗運動是一種花粉隨機的運動,你無法根據其這一時間微分的狀態來判斷其下一個時間微分的狀態。反之,如果你可以判斷,那麼就不是隨機了。我們經常在討論一般意義上的金融市場非理性的時候會提到一個詞,英文叫MOMENTUM,中文大概的意思是趨勢,即股市裡水漲船高的股票價格,房地產市場裡的房地產價格等,在市場趨勢看好的情況下,作為投資者可以根據今天的價格基本判斷明天的價格會繼續升高;而市場一旦低迷,則投資者儘可能的賣出止損,同時也防止進一步虧損。

      不僅是中國人,就連外國的專業投資者也把中國的股市稱為「政策性」市場,這有其一定的原因,和股票發行的目的自然有關係,可是真的是如此嗎?回到上面的話題,作為讀者,你一定會認為中國的市場充滿非理性,所謂的趨勢操作方法深入人心。記得還是在初中的時候第一次跟隨家人進入大戶室,看到錢龍軟件上花花綠綠的圖標,這個動力指標,那個日平均,又是什麼K線,很多人都沉醉其中,那個景象可能也反映了當時股票作為一個新鮮事物所引發的全民熱情。可是後來一系列發生在中國股市,甚至資本市場的事件,尤其是在2006開始的股指沖高到最後的崩潰進入到現在的震盪,記得很多被套的散戶都狠狠的說,這就是個政策市。

      於是,在最近看了PETER BERNSTEIN的一本書之後,我突然來了靈感,當下對中國股市的一個側面做了一點小小的分析,和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市場是否隨機的看法。首先說一下數據,我選取的只是上證綜合指數,從有歷史以來,即,1990年12月19日到2013年4月8日,一共5736個交易日,1157個交易周,269個月和23年的數據,其中第一週不是個完整週,要注意,不妨礙分析。其次,這些交易日結束的指數都除去了分紅的影響;再次,收益率的計算就是簡單的除法,不涉及複雜的LOG函數。分析的方法也很簡單,頻率分析,繪製分佈圖。往往複雜的分析不如簡單的分析那麼直觀。如果你有興趣,你也可以選擇深圳指數,不同的時間區間,或者個別股票個別時間區間做類似的分析,並不複雜。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周收益的分佈圖,然後是月收益的分佈圖,然後是年收益分佈圖。

周收益
查看原圖
日收益
查看原圖
年收益查看原圖

      從上面第一幅圖,我們可以看到,周收益的分佈看上去像是正太分佈,其收益算數平均為0.45%,大於零,這符合道理,畢竟這段時間經濟在增長,股市也應該增長,每週0.45%的收益相當於年化的20%多一點的收益。如果我們把每個交易周的收益率減去這個0.45%,我們可以得到,在1156個交易周收益率中,在0%右邊的有520周,在0%左邊的有636周,似乎並不符合一個正態分佈的標準。

      第二幅圖裡,同樣的,日收益率平均為0.08%,幾乎是0%的回報,標準方差為2.6%。根據此,高於0%的天數在5735天中有2869天,而低於0%的天數則為2866天,很符合正態分佈的特徵,而且期望為0%。我們知道,作為正態分佈的一個前提是其中變量呈現隨機分佈,那麼我們反過來也可以推論,如果呈現正態分佈,那麼是否意味著上證指數價格的日變化率也是隨機分佈呢?這可以給我們帶來一個馬上的推論,就是如果假設正態分佈成立,另外如果未來也和過去類似,那麼在未來的一天,收益率有三分之二的可能在-2.6%到+2.6%之間。年化的標準差按照250天來計算為大概40%。

      在年收益的分析時,我們可以發現,在22年裡,有9年是負收益,有13年是正收益,在9年負收益中,平均收益為-22.8%,而在正收益的那些年裡,平均收益為64.8%。這些數字其實和美國過去70年的數據比起來並不遜色,尤其是在負收益的年份裡,收益並沒有超過標準方差。

      既然第二幅圖更像是正態分佈,那麼我們就再來重點看一下這幅圖是否就足夠說明中國市場的隨機性呢?我們需要參考至少另外兩個指標:即上一個月和這一個月價格指數是否同方向運動的頻率和連續5天股票同一方向運動的頻率(這裡也可以是連續3天或者6天)。

      在5735天中,大概有53%的時候,收益率和前一天同一正負,而如果是連續5天的話,則收益率和前5天一致則只佔到了所有天數的15%,這也揭示了隨機的性質,而且和BERNSTEIN關於美國的數據做比較,很驚人的類似,當然,他採用的是月度的數據,我們這裡使用的日數據。

       如果這些都指向一個現象,即中國的股市仍然符合隨機的特性的話,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價值投資者所依賴的一大原則「市場價格的回歸」呢?

      我們下次需要來闡述這個問題,因為很顯然,按照隨機漫步的理論,不光中國市場,美國市場也類似,都似乎無法預測股票價格的走勢,可是價值投資者則認為價格可以回歸,因此可以獲得資本所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15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中國經濟政策應告別「隨機路線」 張化橋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2v4az.html

張化橋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譯者: 何黎, 

2014-10-13

就像中國政府部門所做的許多決定一樣,中國的外匯政策可以非常形象地被稱為一種“踩香蕉皮式”的政策。也就是說,中國政府沒有任何政策,它只是盡可能地得過且過,直到滑倒、摔個鼻青臉腫,然後再爬起來,試試別的法子。

上世紀80年代初,1美元可兌換2元人民幣。不過,那是官方設定的匯率。在黑市上,1美元可兌換大約5元人民幣。自那時起,每當官方匯率與黑市匯率太不一致時,北京方面都被黑市逼得做出調整。

為了維持被高估的匯率,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推出了外匯券來限量供應外匯。只有獲得批準的使用者才能得到配給。但外匯券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地下交易大行其道。黑市價格在官方匯率的60%至80%之間波動。即便在我當時任職的中國央行,工作人員也不得不到黑市去買美元,以支付在國外讀大學的學費。

中國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存在外匯黑市。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央行大幅調低人民幣官方匯率時,黑市才趨於消亡。在那之後,外匯券變得毫無價值,中國央行在1995年停止發行外匯券。

中國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維持被高估的人民幣匯率,這一事實可能讓已習慣於抱怨人民幣匯率被低估賦予中國制造商不公平優勢的西方人感到意外。中國央行那個時候有意懲罰本國出口商、獎賞外國企業嗎?這可能是結果,但顯然並非中國的初衷。

中國人是得過且過的高手。他們固守現狀,無論這種現狀碰巧是什麽。過去十年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的人,忽視了那之前五十年的情況。現在的人民幣匯率比1994年高30%。那一年的匯率水平並不是中國選的,而是碰巧就是如此。

這並非中國政策遵循隨機路線的唯一例子。十多年前,中國政府開始對空氣汙染和國家對進口原油的依賴有所警惕。因此,它試著出臺燃油稅來抑制石油消費。在人們抱怨該稅對農用拖拉機以及整個工業造成影響後,該稅被悄無聲息地撤銷了。自那以來,沒有人再談論燃油稅,盡管石油進口不斷增長、空氣汙染愈發嚴重。

三年前當房地產危機顯現時,中國在重慶和上海試行了房產稅。人們從一開始就很清楚,此類措施會對中國政府的政治意願和治理的成熟度構成考驗。果然,高調的宣揚讓位於不了了之。

幾十年來,水資源短缺對中國構成了越來越大的挑戰。但在這幾十年期間,用水卻或多或少可以說是免費的,花錢用水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政治人士寧願上馬修建大壩和南水北調等高風險的項目,也不願上調水價。顯然,要克服這種短視,需要真正的領導力和卓越的政治家。

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的確大幅增長,但它的治理卻仍像過去一樣不成熟。鑒於挑戰日益嚴峻,“踩香蕉皮式”的政策只會讓中國摔更多大跟頭。

本文作者著有《黨的人,公司的人: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註定失敗?》(Party Man, Company Man: Is China’s State Capitalism Doomed?)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77

股價的隨機波動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6.html

今天一位朋友致電與我聊天,一開腔就唉聲嘆氣,原來他太太的上司前段時間告知他們某隻股票的內幕消息,讓他們買入,他們半信半疑就沒有買,不久後該股票上漲了20%,他們為此後悔不已。

事實上,股價有10%~40%的隨機波動範圍,公司市值越大其股價波動幅度越低,根據我個人觀察,市值超過500億的大型公司的隨機波動範圍在10%~20%之間,而中小型公司的股價隨機波動範圍可擴大至40%甚至更多一些。所謂的隨機不是指毫無原因,而是指與公司基本面無關。導致股價隨機波動的原因通常是外部原因,是無數種外部原因交織而成的結果。這些外部原因大多不可被預測。

儘管事實如此,我們還是經常看到許多投資者熱衷於預測並分享關於股價短期波動的預測,同時我們也看到另外一些投資者因為某人的預測準確/不準確而表現出崇拜/鄙視他人的情況。有些投資者“準確預測”了股價的波動,在短時間內賺了20%、30%,他們為此興奮不已,這種司空見慣的情形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除非他們因為賺了這一筆就足以獲得財富自由,或者,他們有永遠保持這種盈利模式的方法。遺憾的是,這兩者都是不可能的。

做投資就如晚上睡覺之前刷牙一樣,只是一個再平淡不過的習慣。如果用對牙刷,用對牙膏,並且刷牙的動作和力度都正確,那麼你可以預期你的牙齒將會在更長的時間裡保持健康。是的,牙齒健康很重要,但很難想像有人會為此而興奮不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908

股票價格真的隨機嗎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每一個股票的價格背後都受人的行為影響,買家決定用什麼價錢買,賣家決定用什麼價錢賣。由於這些決定都是人的目的與思想確定,因此真正的問題是人的目的是否隨機?

我們已經知道股票的真實價值是不能被預測的,因此每一個買賣決定都是對未來的估計與期望。我們買股票因為我們認為未來股價會上升,賣家賣股票是因為認為股價會下跌或財產有更佳用途,兩者都是一些估計。

既然大家都是估計,我們就應該知道它會隨著買賣雙方估計的偏差變動。一般人做估計往往會用很多因素,包括過往表現,過往盈利能力和現在的價值(一般香港人說的"渣拿")。這些估計由於很多是以數字作為根據的,因此也因應數字有一定規範,坊間的市盈率,市帳率都屬於這類。因此人對這些數字的判斷與看法就構成了買賣決定,而買賣決定就構成了股價。

這些想法很多人認為這些根據是鐵律,但事實證明這些判斷不客觀,往往會隨著時間,事件不斷改變。市場狀況好時,市盈率可以上百倍,狀況差時,市盈率只有數倍,中間二十倍的差距並不科學,但往往於現實經常發生。同樣,大家假定一個股票的股價抵買也是根據某些歷史依據來進行的。舉個例子,先看看以下例子

匯豐在2006年到2008 長期保持在$100 以上的股票價格。很多人對匯豐的股價有一定看法,認為匯豐的真實價值實在$100 以上,因此如果匯豐的股價低於$100,那麼這個投資就能賺取價差,等待股價回到$100以上的時候才獲利。這個時候,$100 和買入的價差價就會成為投資的利潤。這個確實看似萬無一失。

可惜好景不常匯豐在2008年不斷下挫,到2009年曾經跌到$30附近的水平,投資這對匯豐的看法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投資者於$90 購入,$80 購入,$70購入,$50 購入不斷買入,那到底甚麼價錢才是抵買呢?
到最後匯豐以$28 供股然後反彈,到現在大概$60-$70 的水平。

一般人買賣匯豐,可能會以匯豐$28的供股價與摸頂價$150作為基礎,假如低過$28就是抵買,高過$150就是貴。這些都是一些約定俗成的潛意識。

但如果匯豐未來跌破了$28跌倒$20再上升至$30,那個時候如果股價回落至$28,那又是否抵買,相信又有一部分讀者將會動搖。這些價格基礎都是人心理的一些誤區,我們過份依賴歷史價格的依據進行投資決定也,而這些依據也太依賴過往的資料(歷史的市盈率,歷史的資產等等)。

投資者對這些資料的看法也隨著時間和情況變動,因此這些看法並不客觀。因此我們研究這些資料進行買賣時往往徒勞無功。由於人的看法往往改變,也難以有跡可循,因此假如我們以數字依據進行投資決定,結果往往有很大程度的隨機性,時而有效,時而作廢。

好了,既然基本分析對股價預測有很強的隨機性,那麼為甚麼有人能夠長期透過市場獲利?到底市場真的完全隨機嗎?還是我們到底用錯了方法去測量股市,和對未來作出預測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剛才我們提及的,是以股價的數據以及過往的表現來作為買賣的參考,數據本身和判斷數據的方法都是相當隨機的。但買賣本身跟這些數據與方法到底有沒有甚麼明確的關係呢?我們要先理解以下例子

市場上有款叫恆生的股票,市價為$100。市場上突然出現香港的壞消息(某君當選特首),由於恆生的本地收益比重比較高,一般人就人為恆生銀行有壞影響,因此都需要把股票沽售,換回現金或股票。於是投資者就開始以$99開始沽售股票,由於買賣需要雙方共悉來達成,由於於$99願意買入的買家不足以滿足所有願意以$99沽售的賣家的供應,因此股價開始下跌。於是投資者不斷以更低的價錢沽售,直至買賣雙方達至共識以及買方的購買力足以承托賣方的沽售壓力為止。

恆生本來看好的人從接近均衡到達看好者少,看淡者眾。隨著恆生的股價下跌,投資恆生的回報率慢慢提高,而同樣的資金買入恆生的股份數量也可以大大提升。假如恆生從$100跌倒$10,以前只能購買1股恒生,現在就能購買10股了。那麼以前需要100個股東購買力的價錢現在只需要10個人就能維持。看好恆生而願意購入恆生股票的投資者持股就比以前大大增加了。

那樣恆生的股東數字就會減少,恆生每一個股東的持股就會有所增加,導致貨源更為集中,而這個階段購入恆生的人都是意志堅定的,不會輕易買賣。如果他們想在未來放售,他們的潛在買家就是看淡的大多數。

隨著時間過去,大家發現壞消息的影響不是太大,恆生還是安全的,就會被恆生非常高的回報率吸引,這個時候就會有人想購買恆生,但由於恆生只在少數人手上,他們不大願意低價放售股票,價格的差距就會非常大,導致差價非常大,每一個買賣都是大程度的升幅。

隨著恆生不斷上漲,吸引想買賣獲利的投資者,由於之前看淡者眾,這些想買入的投資者就是之前看淡的人,他們數目的龐大_股價越推越高,直至投資回報低落或者看淡的股權集中為止。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消息好壞並不是重點,重點的是買賣失衡,所謂失衡是購買力的失衡,假如購買力薄弱,我們就應該加入購買大軍,如果沽售能力薄弱,我們就應該加入沽售大軍。因為未來成為我們一分子的太多了。

金融市場就好像我們香港人熱愛的江湖一樣。資金就像小弟,投資項目(股票,債券,房產)就像不同的字頭。小弟數和投資項目的增長屬於自然增長,隨著人口增多而增加,字頭的威風程度就是投資項目的價格

選擇投資項目的時候就好像挑選大哥一樣。假如你在一個社團大哥-浩南哥落難的時候成為他的跟班,入會費自然比較平,他對你的照顧也會比較多,義氣也比較彰顯。由於小弟不多,他自然跟你稱兄道弟。你們最初只在銅鑼灣活躍,雖然地盤少,油水少但人頭更少的情況下,你和浩南哥做土豪的回報相當高,甚至比出位的字頭更好。

隨著其他當紅的大哥對小弟不甚照顧,分贓不均,很多其他社團的人士就會過底投靠你追隨有雷氣的浩南哥。由於你加入時間早,自然為高權重,撈的油水自然就比較多。你也變成了小頭目了。

可惜好景不常雖然地盤變大,但同時小弟的增速更大。管理人包括你和浩南哥都開始腐化,自然你的社團就會人心思變,吸引小弟的能力下降,長期下去直到大社團變回小社團,周而復始。投資市場也就大同小異。




這個表格是表達剛才的例子。我們假設投資市場只有一百個人,每個資金水平一樣。假如只有一個人看好而持股,由於只有他一個持股,因此其他99個人並不持股。如果股價上升,由於只有他持股,他的潛在買家就是剩下的99個人,他的潛在回報就是99個人的購買力。

長期來說,由於群眾慢慢發現投資回報率非常高,開始被吸引,因此進入市場的人開始多,慢慢形成一個升勢。

隨著越來越多人看好,每個人平均得到的回報開始少,隨著人數增長,每個投資者能夠分攤的購買力和回報越來越薄,導致買淡比買升更吸引。直到最後由於大部分人都看好,剩餘的購買力只有1個人,1個人都購買力99個人分,絕對不夠分。因此最後,回報不夠,看淡的人增加直到購買力足以承托沽售能力為止,完成一個循環。所以在最差的時候買入,很多時候是一個自我預言實現,由於看淡的人太多,只要你看好,回報就會比較好。因此買入時機的好壞,就是潛在購買力的多寡,假如未來能夠購買你股票的人多,股票的回報大多看俏,反之亦然。


看好人數
每人潛在回報
看淡人數
每人潛在回報
1
99
99
0.01010101
2
49
98
0.020408163
3
32.33333333
97
0.030927835
4
24
96
0.041666667
5
19
95
0.052631579
6
15.66666667
94
0.063829787
7
13.28571429
93
0.075268817
8
11.5
92
0.086956522
9
10.11111111
91
0.098901099
10
9
90
0.111111111
25
3
75
0.333333333
50
1
50
1
75
0.333333333
25
3
99
0.01010101
1
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29

告別全覆蓋 上海推“雙隨機”抽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036.html

告別全覆蓋 上海推“雙隨機”抽查

一財網 任紹敏 2016-01-17 16:58:00

上海推行的“雙隨機”抽查就是改市場巡查為隨機抽查和重點檢查。第一個隨機,即檢查對象的隨機抽取,根據市場主體註冊號隨機搖號,從登記數據庫提取、確定檢查名單。第二個隨機,即執法檢查人員的隨機選派。

我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正在不斷深入,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市場監管體制也要進行變革。

以往的監管模式強調“橫向到底,縱向到邊”,這種全覆蓋監管制度,既缺乏監管精準度和針對性,實際監管效能低下,又給基層所監管執法工作人員造成了“無限責任”。

上海推行的“雙隨機”抽查就是改市場巡查為隨機抽查和重點檢查。第一個隨機,即檢查對象的隨機抽取,根據市場主體註冊號隨機搖號,從登記數據庫提取、確定檢查名單。第二個隨機,即執法檢查人員的隨機選派。

“雙隨機”抽查將堅持事項公開、標準公開、程序公開、對象公開、結果公開。全市範圍的綜合監管隨機抽查,檢查對象由上海市工商局統一隨機確定,並下達至工商分局和市場監管局;工商分局、區縣市場監管局組織的綜合監管隨機抽查,檢查對象由工商分局、市場監管局隨機確定。綜合監管隨機抽查工作方案自批準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隨機確定的市場主體名單自隨機搖號確定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都要通過上海市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

“雙隨機”抽查還將突出重點監管,信用約束。上海工商部門稱,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最近三年有兩條及以上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記錄,或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或最近三年受到工商行政管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行政處罰,或最近三年有已經調查核實的10人以上群體性消費者投訴的市場主體,如其涉及綜合監管隨機抽查工作方案指向的對象範疇,將全面列入該項綜合監管隨機抽查的檢查對象。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