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陷医药外包灰色交易 原上药集团总裁吴建文被双规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4/4OMDAwMDE5MDI4OA.html


8月2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原上药集团总裁吴建文因经济问题已被双规。

“是7月中旬的事情,集团已经在小范围内做了通报。官方口 径是涉嫌经济问题正在协助调查。”3日,上药集团内部权威人士对记者证实。他不愿披露更多消息,仅表示问题出在吴担任集团抗生素事业部总裁期间,目前该块 资产并未在上实系重组时注入“新上药”(601607),且吴在上市公司也无任职,此事与上市公司无关。

据悉,吴为旗下产品选择“大包商”的过程中收受他人贿赂,遭人举报,后在新上药重组审计时暴露。业内人士指出,吴建文的问题暴露了抗生素领域业务外包方面的潜规则。

事发突然

“听到消息我觉得很可惜,这么年轻的干部,而且工作能力和平日为人都不错。”一位和吴打过交道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评价说。

出 生于1969年的吴建文,自1991年就加入上药集团,先后任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先锋药业有限 公司总经理、上海医药集团副总裁,上药集团抗生素事业部总裁。2008年底升任上药集团总裁,也是上药集团重组工作小组成员之一。

上药集团 内部普遍认为其是一位业务型领导,年轻有为,对其涉案多感惊讶和遗憾。“吴比较年轻,业务上也很精干,而且学历很高,在集团内的口碑一直不错。”上药集团 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吴建文此前所在的抗生素事业部是集团内最难带领的一个部门,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均得到认可。吴的简历也显示,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 专业,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

上述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对吴的调查始于春节前后,调查过程持续半年,最终于7月份在集团内部宣布了对其的调查结果。而吴建文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也是在2009年底,其后的半年多一直销声匿迹,印证了上述说法。

大包商行贿?

吴建文在抗生素业务方面具体因何事宜被双规,目前尚不得而知。

但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集团内部通报的口径是经济问题。非官方的说法是,在其担任抗生素事业部总裁期间,为旗下品种选择“大包商”的过程中收取了对方的商业贿赂,被信访举报,并最终在新上药重组的审计过程中被发现和暴露出来。

医 药大包,是近年来在医药营销中兴起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品种持有人将产品的全国总经营权转让给有市场网络资源的总代理商,厂家底价包票给代理商,订立协议, 保证每月提货量,但具体怎么销售,厂家不管,费用全部由代理商承担。代理商再将药品销售到医院渠道,赚取中间费用,经营总代理品种的人被称为大包商。

“大包商是底价承包的,拿到的出厂价越低,折扣越好,自身的利润空间就越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从厂家拿到更低的出厂价以及质量更好的药品,大包商往往需要给相关公司决策者一定的灰色收入。

他 还指出,大企业的产品线较长,企业的拳头产品一般是由自己的队伍销售,但一些非优势品种或者普药通常会找大包商来做,有相当一部分大包商主要代理品种是抗 生素,此前发改委多次连续降低抗生素的价格,使得大包商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其向上游厂家寻求更低价格的冲动也越发强烈。

“这在医药行业中不会是个案,吴犯错有他自身的原因,更有这个行业的深层次体制原因以及公司内部管控的疏漏。”前述人士对记者表示,吴在医药圈内20余年,与一般人相比,他个性比较谨慎,“身上的江湖气也不重”。

在他看来,吴收取大包商的灰色收入,更多的是一种“圈子文化”,这种灰色经济链也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潜规则。

有猜测认为,吴被信访举报,跟新上药重组中的人事纠葛不无关系。但前述人士表示,吴涉嫌的经济问题确实存在,并非捏造,“他毕竟是犯了错,这个没得解释的。”

至于具体的涉案金额, 该知情人士指出,“这种级别的人,如果是一般一两百万的数目,不会搞得这么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上实入主上药后擢升的第一位集团总裁,吴建文曾经拥有令人看好的职业前景。但一位接受采访的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件事对其职业生涯打击会很大,以后即便风平浪静,也难以再重登职场高峰。“这个行业,人才是不缺的,缺的是机会。”

新上药“撇清”

去年10月,新上药“三合一”的重组方案落定,新上药吸收合并上实旗下另外2家A股上市公司,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的医药资产实现整体上市。此次整体上市,唯一一块没有注入新上药的资产就是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业务。而抗生素业务部正是此前吴建文统帅的集团一大业务部门。

当时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解释说,抗生素业务暂时未达到上市要求,所以此次未被注入上市公司,但重组方案承诺会在后续24个月内实现抗生素业务的上市。

在春节后公布的新上药核心领导班子团队中,一年多前被提拔为上药集团总裁的吴建文也不在其列,也未担任上市公司的任何职位。

“现 在看来是幸运,否则对新上药的不利影响就大了。”上述集团内部人士表示,抗生素业务目前不归属上市公司,且事情发生在重组前,所以此事对新上药的负面影响 不算太大。至于当初的安排,是事先有知,还是纯粹巧合,相关人士表示,当初有些问题已经显出端倪,彼时的安排是有预判的。

他同时表示,此事 暴露出上药集团原先内部管控的一些薄弱环节,今后集团会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从制度上根绝此类事件。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上药集团纪委加强了对旗下公司 的监察力度。5月中,上药集团纪委书记陈欣,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郜卫华,审计部副总经理余卫东等一行到新先锋药业作纪检监察工作调研,新先锋党委书记 石兴亚就公司纪检监察工作情况作了汇报。而新先锋药业正是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的核心企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04

外包算老几?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9721.html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圈子里聊新兴市场,基本聊上三句话就得为流行的“外包”辩上一番——大家普遍认为新兴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达经济体的利益,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工业增长在蚕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能及工作岗位。

乍一看,不难理解这种辩论的起源。发达国家整体GDP中工业产值的确从上世纪70年代的40%,下降到了新世纪的25%左右。而新兴市场整体的相应 比率则处于上升态势,尤其是亚洲地区,从35%提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过去40年,发达国家明显在“去工业化”,而新兴市场整体(尤其是亚 洲)同期工业产值比重一直在增长。

问题在于,这两个此消彼长的现象,是不是肯定显示出一种根本趋势呢?不是这样。实际上很难找到任何可靠的宏观证据来证实发达国家工业产值在GDP中占比下降应该怪罪于新兴市场。至于原因,不妨问几个基本的问题。

问题一:发达国家整体是制造业产品的净进口国吗?

答案是否定的。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50年里,发达国家有46年一直都是制造业产品的净出口国,只有4年时间是制造业产品的净进口国。发达国家的 确是在进口,但进口的产品是初级产品、基本材料,以及“低技术含量”产品种类,如轻型消费品。过去50年中,发达国家一直都是初级产品净进口,尤其是新世 纪以来,这个领域的逆差比还在逐步放大。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从新兴市场进口初级产品,但它们反过来向新兴市场出口精密设备、化工品、机械和投资品,并且量更大。

问题二: 随着时间推移,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贸易收支是否呈下行趋势?

答案是:“是……但很勉强”。1965年净出口在发达经济体的GDP中占比为1.4%,而2009年的估计值则仍为0.4%。过去50年里占比下降约1%,折合年率后的小数点后面数字甚至可忽略不计。

此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贸易差与10年前刚好相同——尽管实际上过去10年新兴市场的工业化速度创了历史新高。

简言之,仅以贸易数据而言,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新兴市场正在“‘夺取’发达国家产能”的观点。既然发达国家卖的一直比买的多,那就没有什么理由大谈特谈所谓制造业整体面临外包压力云云。

不过,辩论到此还不算完。任何一本国际经济学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外部国际收支必须保持平衡,因此出口和进口无法长期背道而驰——实际汇率恰恰是调整 国际收支的机制。因此,即便富国的实际制造业贸易收支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源自新兴市场的外包压力,也仍有可能通过压低发达国家本币汇率来迫使这些国家的 工人接受生活水平下降。

因此接着,问题三出现了:有证据支持这个论点吗?发达国家货币相对新兴市场国家是否出现了大幅贬值?

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趋势恰恰相反:在过去50年的多数时间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兑发达国家货币的实际汇率一直在下降。如果以1960年为100点,在之后的40年时间里(一直到2000年),这一指数下降到了不足40。新世纪之后,小幅上升到50左右。

一个相关但并不相同的问题是,发达国家的工人是否被迫接受了降薪?就这个问题我们难以给出权威的答案,但即便粗粗浏览相关数据也能看出:就美国、欧洲和日本整体而言,相对GDP的薪资和员工报酬没有出现下降趋势。

既然如此,发达经济体的工业产值占比出现如此强劲的下降趋势,原因何在呢?

简言之是因为工业消费降低,因为收入的提高,使得整体支出中服务业占比更加大了。实际上,发达经济体GDP中工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非常吻合于发达 国家国内工业消费比重的下降比率。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收入中制造业产值占比下降是因为需求减少,这和新兴市场可没啥关系。同理,新兴市场的工业产能增长也 是由方兴未艾的内需推动的。关于新兴市场整体的一个迷思,是世界误以为它们的经济属于严重依赖“出口导向”的经济,其实不是。

[作者系瑞银(UBS)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学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90

漲薪10%重壓 中國軟件外包遭遇訂單掙扎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0/3MMDcyXzM2NDE3Mw.html

東南融通的財務醜聞,給了掙扎中的中國軟件外包一個說辭。

「我們要不斷地跟客戶解釋:我們跟東南融通不一樣。」9月9日,一位國內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抱怨,軟件外包企業股價如此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東南融通事件的影響。

自 4月26日東南融通被Citron OLP與Global質疑財務造假,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的股價就墜入跌跌不休的下滑曲線。在過去的52周裡,文思的最高股價為41.06美元,最低股價為 9.93美元;柯萊特最高為28.18美元,最低為4美元;軟通動力最高為22.63美元,最低為7.56美元;海輝軟件為34美元,最低為8.98美 元。中國在美上市的這幾家軟件外包概念股分別下跌了75.85%、85.8%%、66.6%、73.6%。

見微知著,一度喊出「超越印度,做全球辦公室」的中國軟件外包產業,尚未來得及嚥下杯中的慶功酒,就已被躥升的人力成本和人民幣升值壓得喘不過氣來。

打單難度大

早 在5月,中國在美國上市的軟件外包企業已經經歷了一輪集體下跌。文思股價從5月初的32美元的價位下跌至5月底的22美元,跌幅一度超過30%;柯萊特、 軟通動力的最大跌幅超過28%,海輝軟件的跌幅也超過20%。而到了8月,集體下跌遊戲再次開場。據Imeigu的數據,8月份,文思、軟通動力、柯萊 特、海輝軟件的股價分別大約下跌了40%、35%、56%、35%左右。

股價下跌的另一頭,則是數千公里之外的中國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的訂單煩惱。

「目前,老客戶會有一些疑問,新客戶會謹慎做決定。」軟通動力執行副總裁彭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東南融通事件使得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的聲譽大打折扣。

「我們要向客戶解釋東南融通只是個案,並且海外外包只是其很小的業務,主營業務是行業解決方案,我們和東南融通不一樣。」另一位排名前十的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則對記者抱怨,最近幾個月,他需要經常做出這樣的解釋。

一 位軟件外包企業負責海外業務的總監告訴記者,中國的軟件外包產業本來在實力上就不如印度,而東南融通時間讓這種差距更進一步放大。「打單時,我們的議價能 力變弱了,一旦碰到印度企業,尤其是拿大單子的難度就更大了。」這位不願公開姓名的軟件外包企業人士表示,在打單時,客戶會再三盤問東南融通的事,甚至會 被質疑自己公司的財報是不是也作假,「雖然將公司財報、過往的項目等材料準備齊全,但是目前打了幾單,都沒有成功」。

「現在,歐美市場已經形成了『做產品加工到中國,做軟件加工到印度』的印象。」彭強表示,印度軟件外包企業目前正在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強化歐美客戶的這種固有印象。

彭強告訴記者,印度的競爭對手利用這個機會來遊說客戶,他們會對客戶說「與印度相比,發包給中國企業的風險更高」。

人力成本重壓

外部需求受到東南融通事件衝擊的同時,中國軟件外包企業還普遍遭遇企業內部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人力成本一直是「靠人吃飯」的軟件外包企業最大的一筆支出。從行業整體水平上來說,軟件外包企業的人力成本約佔其主營業務營收的60%-70%,有的甚至更高,達到80%。

「人力成本已經給軟件外包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文思總裁陳立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承,「平均而言,整個軟件產業每年需要漲薪10%,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薪資漲幅更高,可能達到15%。」

根據記者對多位軟件外包企業的調查,目前企業要留住員工,一般對初級、中級技術人員的漲薪幅度要達10%左右;而對於能夠提供諮詢、實施等綜合服務的高級技術人員,一般漲幅需要達到20%,甚至30%;而那些總監級別的員工,需要增漲30%以上。

這樣的漲幅,軟件外包企業基本難以承受。「軟件外包企業的毛利率一般是30%,淨利率一般小於10%。」一位行業資深人士透露,軟件外包企業的利潤很薄,人力成本上升很容易擠走利潤,成為企業難以承受之重。

從 幾家上市的軟件外包公司來看,2011年上半年,文思的毛利潤率為36.9%、軟通動力的毛利率為36.5%、海輝軟件的毛利率是33.7%、柯萊特的毛 利率為32%左右。刨去運營支出和股權激勵支出等後,2011年上半年,文思的淨利潤率為10.4%、軟通動力為8.8%、海輝軟件為7%、柯萊特為 10%。

由此可以看出,一線軟件外包企業的淨利潤率基本在10%左右。2011年第二季度,文思的淨利潤為710萬美元,軟通動力為 590萬美元,海輝軟件的淨利潤為670萬美元,柯萊特的淨利潤為290萬美元。而目前,文思的員工數量為12000多人,軟通動力為9000多人,海輝 軟件6500多人,柯萊特為4400多人。

這位分析人士亦提到,這幾家企業都是上市公司,若人力成本給企業造成經營困難,可以通過融資等手段緩解,但是行業中的其他企業就很有可能「栽」在人力上。

「我們公司的毛利率是30%,純利潤不到10%。一旦漲薪,利潤就幾乎為零了。公司要進行原始積累,要發展,大規模的員工漲薪給公司的壓力很大。」一位中型軟件外包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抱怨,整個公司基本上只能維持現狀。

在採訪中,軟件外包企業的負責人一致表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讓軟件外包企業時刻處於走平衡木的狀態,必須時刻小心翼翼。

「軟件外包企業的人數與營收成正相關。」陳立峰表示,「賣人頭」的模式決定了軟件外包企業要增加營收,就必須增加員工,而人力成本上升,使得一些

企業在「接不接訂單」上有了更多的徘徊。

陳立峰說,「很多單子都不接了,因為接了也賺不到錢。所以不接。」負責軟通動力海外業務的彭強也深有感受,但他表示,有時候為了拿到戰略性客戶,公司也只好咬牙將單子接了。

「不管盈利情況而接單,這會讓軟件外包企業處於很危險的境地。」某位行業人士分析道。

更 糟糕的是,即便漲薪,軟件外包企業也留不住人。軟件外包企業全年平均的員工流動率大約在30%左右,跳槽最頻繁的是在客戶一線服務的初、中級人員。對於他 們來說,跳槽是快速提高薪資的「捷徑」。有兩年工作經歷的初級員工,跳槽一般能夠漲薪30%,兩年跳一次,那麼薪資的增加幅度遠高於公司每年的調薪。

「一線員工的跳槽率高,對客戶服務的影響很大。」一位中型軟件外包企業的負責人對此很是頭疼,「如果能給員工漲30%的工資,我就忍了。但是漲了30%,企業就不存在了」。

難以釋懷的轉型

「如果人力成本過高,而中國的軟件服務企業的價值沒有得到體現,那麼這個行業終究會有扛不住的一天。」某知名金融行業軟件公司CEO表示。

彭強則對記者表示,以前中國的人力成本比印度低,而現在,中國的人力成本的比較優勢沒有了,「一直看漲的趨勢,終會給中國的離岸外包帶來影響」。

除了人力成本,人民幣升值也讓軟件外包企業「雪上加霜」。海外的軟件外包業務基本上使用美元來結算,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將美元換成人民幣會有不小的損失。

面對這樣「不可逆轉」的趨勢,眾多軟件企業都紛紛提出要轉型。陳立峰表示,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惟一的出路就是轉型,需要達到軟件外包、解決方案、諮詢為一體的「三項全能」。

具體來看,這些企業大都採取如下方式:一方面,將軟件外包中共性的東西升級為產品與解決方案,再通過對行業與業務的瞭解,逐步推出行業解決方案;另一方面,總結實施與服務的經驗,為客戶提供諮詢服務。

目前,文思正在深入金融、能源行業,軟通動力在金融、電信、高科技,柯萊特在金融、石油、鋼鐵行業都逐漸積攢自己的優勢,從外包升級到解決方案與諮詢。

但 是,前路依然迷茫。「不轉型是等死,轉型風險極大,可能是找死。」前文所述的軟件外包企業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無論是轉型解決方案,還是諮詢,都需要軟件 外包企業前期有很大的研發、市場投入,這對軟件外包企業的資金實力是個大考驗。更重要的是,軟件外包企業的轉型還需要選對方向,如果方向選錯了,那一切的 前期投入都將打水漂。

「一個產品與解決方案項目的研究一般需要花費幾百萬美元,甚至幾千萬美元。」一位軟件外包企業中從事產品研發服務的 總監告訴記者,從資金的層面來看,淨利潤不高、每年積累不多的現狀,使得軟件外包企業要拿出幾百萬美元來研發一個項目是「毛巾裡拎水」,更別提還需要「多 面開花」。

對於轉型行業解決方案與諮詢,彭強覺得對於軟件外包企業來說「任重而道遠」。他表示,目前,在各個行業,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沒有開發大型核心業務系統的能力。在行業解決方案上,軟件外包企業的實力孱弱,「諮詢並不是就意味著高端,就意味著利潤率更高」。

對於軟件外包企業的轉型來說,兩難之處在於:目前,純粹的服務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比較弱,因為靠諮詢來驅動,而不能落實到產品上,那麼很難實現價值;而如果純粹是產品型的公司,要大量投入研發,並且客戶個性化程度又很高,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生存也很艱難。

多位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一致認為,市場決定商業模式,目前中國軟件外包企業「賣人頭」的商業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7

開心網團購自營轉外包 F團承包一年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912&PHPSESSID=23bbd3f7357e61952549058d8dcc7ac3

本報訊 (記者李斌)昨天,開心網宣佈,從今年10月起,開心網旗下的團購產品與客戶服務將全部移交給團購網站F團,開心網未來只提供第三方平台服務。雙方未透露合作細節,但雙方共同保證,此前的開心團購用戶的消費行為、代金券等等全都不受任何影響。

  開心網可靠消息人士透露,拉手、美團、F團、滿座等多家團購網站都與開心網進行了深入溝通,但最終F團提出的方案與開心網最為契合。雙方的合作 期暫定為一年。作為開心網的重要組件之一,開心團購的業務模式將由原來的自辦運營,調整為與第三方合作。「從用戶角度來看,開心團購不會有變化。」開心網 副總裁郭巍表示。

  開心網創始人程炳皓希望在團購產業鏈上突圍。在他看來,團購模式調整的目的就是避開同質化競爭,並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據悉,開心團購業務2011年年初上線,初衷是將網站的社交屬性與團購業務相結合,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本地化生活服務。郭巍表示,「目前團購市場的拼推廣與拼折扣的特質,與開心網的社交屬性差異很大,因此開心網決定把團購移交給專業團購網站F團。」

  互聯網分析人士李忠存指出,團購業務需要很強的線下團隊,而開心網並沒有把團購作為獨立的業務分拆,很難做好,此次相當於自己放棄了團購業務的自主運營,回歸主業。

  開心網消息人士透露,在開心團購業務模式調整的同時,公司的相關人員調整也將隨之進行,這部分員工大概佔公司總員工數的5%左右。這意味著開心團購大約有30多人被辭掉。(來源:新華時報 作者:李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8

小額貸款與金融外包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xdxp.html

- 在云南省小額貸款協會的演講

謝謝省金融辦張霞處長給我的這個機會。今天,我想談我們行業的長遠定位。我認為,我們的前途在於金融外包。結論:我們就是保姆,我們就是泥瓦匠。只有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我們才能踏實和繁榮。

今天,我們小貸行業的繁榮源於三個要素:一是信貸資金短缺,二是大銀行不願意彎腰,三是大銀行彎腰的代價太大。前面兩個原因是中短期的。只有第三個原因是 長期的。我們小貸公司小巧玲瓏,在我們的小範圍內可以把成本控制得很好。長遠來看,我們不可能是小微信貸的主要提供者,但是我們可以是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也就是說,我們要把服務嫁接到銀行身上,我們要為銀行的便宜資金提供外包服務:尋找客戶,審查貸款,辦理文件,收回貸款。

現在的問題是,銀行和監管部門對我們小貸行業還很不信任。這個行業的4000家機構在質量上也確實參差不齊。但是,外包的趨勢誰也擋不住。

十年前,我妻子提出請一個保姆住在家裡幫助照顧小孩。我很有牴觸。家裡住著一個外人,我覺得不自由,不自然。但是現在,我們不僅很習慣家裡有保姆,很感激 她,而且很多重要的事也委託給她。我猜想,如果沒有保姆,我們的日子可能會更困難。大家想想,我們許多家庭把燒飯,照顧老人和小孩這些非常重要的事情都信 託給了保姆。這不是服務外包嗎?咱們到餐館吃飯,不是另外的一種服務外包嗎?難道食品的安全不重要嗎?

今天,4000家小額貸款公司分佈在全國各地,擁有大約七萬員工。從全行業來講,我們八成的信貸資金是股本,只有兩成是外來融資。現在,我們的貸款總額不 到5000億元,相當於半個興業銀行。十年以後,我們的市場份額也不可能漲到哪裡去。難道我們中國人扶持微小企業就這麼點氣量和水平嗎?國務院三令五申難 道就這點結果嗎?我不能接受。我拒絕接受。

你可能會說,我們的巨大的銀行體系應該是扶持小微企業的主力軍。但是,我請你打住。除了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和極少數農商行以外,絕大多數銀行在小微金融方面所為不多。我斗膽說,即使國務院再下發很多文件,這種狀況可能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我們該不該責怪這些銀行和它們的管理層呢?當然不!我們只需要站在那些銀行經理人員的位置想想就知道了。他們的經營壓力和制度侷限已經太大了。即使他們願意彎腰,他們彎腰的代價也太大了。好在社會有分工,而分工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國家開發銀行就很明智。他們扶持數百家小額貸款公司,通過這些小額貸款公司達到兩個目標:一是扶持小微企業,二是實現自身的業務增長。而且,他們的壞帳率非常之低。開發行是業界的楷模。我認為,我們的監管當局不僅要允許,而且要鼓勵其它銀行都這樣做。

關於小額貸款公司的"保姆"功能,下面是我上週跟某銀行分行長的對話。

張化橋:行長你好。我們廣州萬穗小額貸款公司很想做貴行的保姆業務,即助貸業務。

行長:怎麼做?

張化橋:你們拿出3億元信貸資金,我們幫你做貸前,貸中和貸後工作,直到收回貸款。萬一有壞帳,我們全額回購。我們萬穗公司的管理層私人也提供擔保。當然,我們嚴格執行國家的利率上限控制。

行長:那...我們銀行有什麼好處?

張化橋:第一,如果你相信我們萬穗小貸公司的風險控制,那麼你們基本上無風險,因為我們兜底。你可以認真考察我們的風險控制系統。其次,你們大銀行不需要 為小微貸款這類小事發愁,省下成本。我們就是給你打工的,我們就是保姆或者泥瓦匠。你們做大額貸款,我們做小額貸款。你們在基準利率之上浮動30%給我 們,我們加上一些點子,再貸出去。這些客戶未來成長了,也是你們的客戶。第三,你們也(通過我們)為社會做貢獻。

行長:你們拿什麼來擔保這筆資金的安全?

張化橋:我們沒有硬資產來擔保。你的信心應該建立在我們的風控制度和高管的可信度上面。

行長:你開玩笑,那太虛了!

張化橋:其實,你可以把我們小額貸款公司當作你們銀行的信貸二部。你們信貸一部的員工發放貸款,他們拿什麼擔保資金的安全?什麼也不拿!那你行長大人怎麼 相信他們的呢?你可能會說,他們歸你管,你負責他們的工資,獎金和陞遷。如果他們不好好工作,你還可以開除他們。但是,你想想,中國銀行體系的幾萬億壞帳 是如何產生的?如果你們信貸一部的員工害怕你的管理和懲罰,我們小貸公司做你的外包商(信貸二部),難道不是更加害怕你的懲罰嗎?如果你不高興,我們會失 去更多:我們的飯碗,我們的市場口碑,我們的下一單生意,等等。

行長:貸款的事情太敏感,不能外包!

張化橋:監獄的管理算不算敏感?你可知道,幾十年來,英國和美國的幾百個監獄都是政府外包給私人企業管理的。直到九十年代,我們中國人都說,糧店,菜場和 棉花採購站都關係到國計民生,不能由私人經營。但是,你看看這幾十年的變化。你還想去國營餐館吃飯,或者到國營菜場買菜嗎?其實,國有銀行和保險公司已經 有大量業務環節是外包的,包括信用卡的處理,客戶資料,IT系統,索賠,等等。你能說那些環節不重要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7

日立計劃外包電視生產業務:利潤低競爭激烈

http://news.imeigu.com/a/1327302360378.html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週一上午消息 日立週一表示,因價格競爭愈加激烈、需求減弱,將在今年初將所有電視生產線外包。

其對手索尼昨日也表示,將重組處於虧損的電視業務,並考慮與其它公司進行合作。

日本有許多企業如松下、東芝與夏普在生產電視,在與其它低成本亞洲對手如三星電子與LG電子等公司的競爭中,日本的電視生產企業均發出銷量下降的預警。

MF Global分析師David Rubenstein表示,「電視機業務利潤率很低,也幾乎沒什麼附加值。甚至對於有規模效應的三星與LG來說,平板電視與普通電視的業務也是困難重重。日立退出電視機生產的決定是理智的。」

日本公司維持電視機業務的原因在於電視、其它白家電與數字電器能夠提升廠家的品牌。因全球競爭加劇以及日元升值,維持這些業務已變得越來越奢侈。

分析師指出,日元升值將加快電子行業整合與重組的進程。信州大學經濟學教授Akio Makabe表示,「日元上漲正迫使企業進行選擇:合併、外包或者破產。電子公司將不得不發揚自己的優勢,致力於別人無法模仿的領域,並將更多的生產線外包到國外。」

日立在50多年前便開始生產電視。日立表示,將保留其在日本本州島中部的岐阜製造廠及工人,用於生產核心電視組件,外包其它生產線將有助於降低其Wooo與Ultravision電視的成本。

該公司預計2012年日本國內電視機市場將萎縮至700萬台,公司已將業務重點轉移至快速成長的數字地面廣播,這一市場在2010年的規模為2570萬台。

日本已經關閉了其在海外的電視生產廠。DisplaySearch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日立平板電視營收僅佔全球市場份額的0.5%。

該公司預計本財年(截至3月底)將售出160萬台電視,去年同期為190萬台。分析師猜測日立將把電視機生產外包給台灣。

這一消息刺激日立股價反彈,當前跌幅縮小為0.9%,至463日元,日經225指數下跌2.1%。

日立上週表示,受去年3月11日大地震導致供應鏈中斷影響,第一財季利潤下降了41%,降幅低於預期。該公司稱,因電力供應不穩定,美國與歐洲消費者與企業需求不穩定,全年業績將略低於預期。 (明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91

電商外包行業調查:千家企業爭奪千億蛋糕

http://news.imeigu.com/a/1329845820124.html

知名投資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洋投資」)與電商代運營商興長信達一週來的隔空罵戰,牽出業界對龐大電商產業鏈條上電子商務外 包業的濃厚興趣。記者在網絡上搜索「電商外包」,發現有大量公司在做類似推廣;同時,包括淘寶天貓在內的知名電商平台近期也重點推廣電商外包業務。

不管是傳統企業打算開闢網絡銷售渠道,還是網站希望發展電子商務,電商外包都是一條「捷徑」,同時外包公司自身也成為風投挖掘的「金礦」。電商外包業的金礦真的俯身可拾?不同規模的電商外包企業真實生存狀況是怎樣的?對此,記者展開了深入調查。

/合作樣本/

投資人指責創業者 太平洋投資與興長信達陷糾紛

一筆6年前的投資,引發了知名投資機構與電商代運營創業公司之間的糾葛。

不久前,太平洋投資董事長唐儀在其個人微博上指責電商代運營商興長信達,認為北京興長信達科技公司(以下簡稱「興長信達」)脫逃資本報稱虧損,改換公司執照並將業務轉移。

面對「金蟬脫殼」的指控,2011年曾入圍創業家黑馬大賽9強的興長信達CEO劉磊表示否認,認為太平洋投資是用舊公司條款挾持新公司利益。

有業內人士表示,表面上看興長信達屬於比較合法的轉移,但實際存在問題。長期關注電子商務外包發展的業內人士李磊 (化名)認為,即便代運營企業需要資金,急於引進風投,與投資人在博弈的時候都應將條件談妥。

創業者被指「金蟬脫殼」

資料顯示,興長信達成立於2000年,是國內最早提供電子商務服務的企業,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全程電子商務服務商,服務於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和其他國內外知名企業。

為證明太平洋投資與興長信達創始團隊曾註冊的 「興長信」公司存在合約關係,唐儀此前在其個人微博上公開了雙方早年簽署的一份投資協議。這份協議為一項資金總額100萬元的貸款協議,利息為6%,貸款 方為「興長信」,簽署時間為2006年2月8日;合約還規定,如果貸款方在超額借款時間的90天內還未償還,將追加利息到9%。

「當時簽了什麼協議,就應該按協議執行,不需要多但也不能少,我認為這個利息已經是最優惠的了。」唐儀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興長信」為劉磊及其團隊此前註冊的公司,與太平洋投資簽約有貸款、投資關係。除了貸款協議,雙方還簽署了投資協議、服 務協議、運營管理協議等。

唐儀透露,2006年~2008年太平洋投資都定期收到興長信方面的財務報表,2008年之後興長信不僅不再提供財務報表,也停止了向太平洋投資的回報。唐儀稱,直到2011年才得知興長信由於經營不良沒了。

「興長信說公司沒了從未跟我們申請,比如把公司進行結算和清盤等。」唐儀談到此顯得有些氣憤,通過媒體報導才發現,原「興長信」的團隊早已另設立了名為「興長信達」的新公司,開展的業務和以前一樣,但新公司運營狀況不但沒有較大虧損,還經營良好。

據稱,由於太平洋投資在中國北方的項目很少,當時也沒有派財務進行監管,但財務其實每年都發很多封郵件或是電話與劉磊溝通,但他們並未收到過相應的回覆。

此外,唐儀發現,原「興長信」的團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興長信達在整個業務發展過程中,沒有接受過VC投資,這也讓唐儀無法接受。唐儀在其微博上 指出:「不借助外力,沒有我們的投資款加貸款你們能有今天嗎?要不要重溫當初簽的協議?要飲水思源!作為VC投資人我們希望投的項目獲獎獲利並為投資人取 得回報!但不應金蟬脫殼過橋抽板!」

興長信達:借款早已還清

對於「融資詐騙」一說,興長信達一再表示否認,並在此前官方回應表示消息不屬實,進一步質疑太平洋投資用舊公司條款 「挾持」新公司利益。

在沸沸揚揚的一陣網絡喊話之後,興長信達卻突然沉默起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到該事件時,劉磊稱現今不願意再對此事繼續發表任何聲明,只因事件背後的複雜原因較多。

「若有何事一個月後再說,先消停點吧,這件事情極其複雜,裡面牽扯著很多事。」劉磊認為,唐儀出具的並非協議,而是一張貸款借條,所借之款早已還 清,只不過太平洋投資方擅自要求的高額利息他們沒有同意。此前借款的時候,太平洋投資根本就沒有清楚說明,在借條上也並未註明,純屬自行添加。

劉磊在接受採訪時稱,興長信和興長信達是兩家不同的公司,法人代表也不同。

興長信達方面也表示,公司的律師正在做資料整理,會在3月份發出律師的專業聲明,到時候會有一個比較詳細的解答。

對劉磊的上述說法,唐儀顯得有些不滿。他稱,如果劉磊堅持說沒有這回事,太平洋投資已經做好了準備,將通過各種方法來進行維權,在適當之時還將把興長信此前和太平洋投資簽署的《禁止同業競爭協議》原件公之於眾。

「牽手」時須談妥條件

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認為,代運營這個行業目前尚屬於較為草根的行業。表面上看,興長信達屬於比較合法的轉移,但實際上裡面可能存在問題,案例類似 於原來娃哈哈和達能的糾紛。此事也和國內創業者的心態有關,創業者開始拿的投資不多,但隨著業務發展壯大,給投資者的回報逐漸增加,心理會慢慢失衡。換言 之,投資人對一些企業進行投資也是存有風險的,並不是所投資的都能夠盈利。

李磊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稱,目前任何辯解都沒有意義,最終還是要看證據。在創業初期,電商外包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都面臨一個問題,比如企業的估值是 5000萬元,企業出讓20%的股權就可以拿到1000萬元資本;如若企業僅出讓20%的股權卻想要2000萬元的資本,最後剩下的1000萬元就必須借 款,而一旦借款就會產生利息。利息的多少由雙方博弈而定,企業在和投資人博弈的時候一般會表明利息不得高於銀行,當然也有企業會和投資人議定4%~5%的 利息,這都屬於雙方博弈的結果。一旦簽署相關合同,就意味著企業已經認定投資人的條件,最後也必須按合同來執行。上述案例的核心說法是企業在簽署協議時未 看到有高昂的利息,這個說法有些牽強,企業在簽署協議時應該是看到的,不應以此作為說辭。

「代運營企業一開始找投資的時候應該把借款的問題考慮得很慎重。」李磊認為,雙方在簽訂一些條款的時候一定要預想到兩年以後企業發展可能好或不好。即便代運營企業需要資金,著急引進風投,與投資人在博弈的時候也應將條件談妥。

/企業現狀/

電商外包眾生相:從靠淘寶吃飯到海外運營

每經記者 蔣佩芳 實習生 鄭佳文發自上海

隨著國內電子商務的發展,企業紛紛上網拓展線上零售市場。然而,電子商務需要技術和市場營銷的雙重支持,由於缺乏經驗和專業人才,以及成本高企等原因,企業開始尋求外部協助,電子商務外包服務應運而生。

興長信達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隨著電子商務「十二五」規劃的頒佈,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傳統企業紛紛觸網,建立網絡銷售渠道。 由於缺乏經驗,選擇專業的電子商務外包服務企業是他們進入電子商務的明智戰略,這給電商外包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未來5年,外包市場容量將達到 2000億元,將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長。

B2C平台天貓最近的調查顯示,有86.5%的天貓賣家想要外包部分或全部業務,而且越是傳統產業和品牌產業,對第三方服務商的需求也越大。

目前,天貓有約5萬商家和7萬個品牌入駐,按調查所得的比例測算,有外包需求的天貓賣家超過了4萬家。按照目前為天貓服務的100家左右電商服務商計算,平均每家服務商潛在的客戶數應該在400家左右,市場缺口之大可見一斑。

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表示,美國電子商務和互動營銷服務商GSI也在做代運營,與美國市場相比,中國市場由於品牌多、渠道亂,淘寶的盤子遠遠大於eBay和亞馬遜,對代運營企業的需求會更大,商機更多。

形態:依附淘寶和規模為王

根據魯振旺的說法,電商外包主要的盈利模式為和企業簽署協議,從中賺取佣金。

2011年3月,在看到淘寶商城的巨大商機之後,青桐電商開始轉向做淘寶商城外包業務,為淘寶商城用戶提供一系列、一體化的託管解決方案。

青桐電商的銷售總監季俊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每天都有很多客戶諮詢,躍躍欲試,公司非常看好這個市場。

據季俊稱,第一個月到第六個月是商家的起步階段,基本上賺不到錢,第二年、第三年才能真正盈利。目前,青桐已經進入盈利階段。實際上,對於中小電商服務商來說,起步艱難並不是進入這個市場唯一的障礙,真正的壁壘是傳統商戶並不瞭解電子商務外包是什麼,需要慢慢普及。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在上海,像青桐公司這樣的電子商務外包公司大大小小至少有50家,主要依靠銷售佣金維生。

與依附淘寶的中小外包商不同,大型外包商的收費更為多樣化,如興長信達就以基礎服務費和銷售獎勵為主要盈利來源。

四海商舟副總裁史云龍表示,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收取客戶的服務費,且服務費的等級也有多種劃分。根據服務模塊不同,從單模塊的服務到海外整體解決方案,服務費用從幾萬元至上百萬元不等。

服務於綜合性行業的賽五洲CEO汪雄海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成立的前兩年有單接單,在今年調整為以珠寶、服裝為核心,數碼和有機保健食品為兩翼的產業佈局。

汪雄海坦言,賽五洲目前的收費模式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收取一定比例的定金。該定金會形成公司的現金流,定金幅度參照服務客戶一到兩個月的服務費而 定;第二部分是服務費。這是企業最基本和核心的收費項目,根據客戶不同的情況來收取;第三項就是營業分成,即幫客戶完成一定銷量後,會基於營業額來抽取一 定的分成比例。這個比例根據行業不同的毛利率來設定,比如數碼約為3%,服裝為8%~10%,珠寶類為5%~8%。

魯振旺認為,單一品牌交給代運營企業運營,如果運作得好,銷售額其實不少。代運營企業的貨物基本上由品牌提供,待售出後再返款,不存在佔資進貨的壓力,只要保持合理的現金流即可,但它們中間做的工作比較多,包括客服、物流等等。

壁壘:如何「教育」客戶

電商外包不僅是傳統企業電子商務化的催化劑,更是整條電子商務產業鏈的核心紐帶,但目前來看,行業的發展還存在一些瓶頸。

美邦服飾早在2011年就發佈公告稱,考慮到盈利難以保障,決定停止進行電子商務業務平台邦購網的運營,原先的網購平台將交由控股股東打理。作為傳 統品牌企業的代表,美特斯邦威曾投入6000多萬元高調進軍電子商務,其黯然退出對於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商來說或許是個好消息。

對此汪雄海認為,代運營企業為傳統企業操刀電子商務,可以解決其人才不足、經驗不足和時間成本等問題,但傳統企業的理念還是會成為代運營企業的最大 障礙。他舉例說,傳統企業往往認為有多少錢就出多少貨,但這會導致大量庫存積壓;同時傳統企業的經營理念是快進快出,這樣會形成比較靈活、健康的現金流。 但與傳統企業不同的是,電商首先需要投入,而傳統企業在這一點上通常持有不同看法。

「傳統商戶並沒有真正瞭解電子商務外包是什麼,經常會問一些相當外行的問題,比如忽略推廣預算,從一開始就追問能否保證銷量等等。要知道,網店的前 半年到一年是很難盈利的。」季俊表示,公司也一直希望客戶不要以老闆自居,一開始就定下銷售指標,而是以一種合作的姿態,告訴代運營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在哪 裡。

騰脈電商的總經理高健騰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品牌本身的影響度、廠家質量和售後服務,以及廠家的配合程度都會影響到網站的推廣成本,客戶接受並理 解電子商務外包這個概念對我們這些小公司來說非常重要。要做好一個品牌,需要廠家的配合和信任,做好產品質量、售後等各個環節。」

興長信達方面也表示,大多數傳統企業對電子商務的運作不瞭解,但為了能趕上趨勢,不得不進入該領域,所以公司在提供全程外包時需要事前花一些時間給他們介紹整個操作過程,等於是提前「教育」客戶,並給予他們信心。

/行業前瞻/

千家電商外包企業混戰泡沫之後剩者為王?

每經記者 蔣佩芳 發自上海

繼網易尚品、呼哈網關閉後,奢侈品電子商務網站的裁員風波已經開始蔓延到一些行業大佬們的身上。近日,尚品網等也祭起了裁員的大旗,以應對「調整業 務」的需求,當中的資金鏈壓力顯而易見。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電子商務的第一個泡沫團購網站已經爆破,第二個泡沫將是奢侈品網站。今年,包括奢侈品網站在 內的電子商務網站已經很難拿到新的風險資金,資金壓力加劇已成定局。

種種跡象表明,電子商務的環境正在惡化。包括窩窩團、高朋網等諸多知名團購網站大裁員,國內大型B2C電子商務網站競爭激烈,越來越多的小型電子商 務企業紛紛倒閉。過去幾年裡,電子商務強勁增長的勢頭遭遇到了極大的挑戰,讓眾多準備涉足於電子商務的傳統企業開始猶豫和觀望,這也給電商外包業帶來挑 戰。

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表示,儘管今年還不會出現洗牌,但這個時間應該也不會太久,很快會到來。

電商外包業或面臨洗牌

騰脈電商主攻淘寶網頁運營推廣,目前在運營包括唐獅在內的五家天貓網店舖,但公司營業一年以來還沒有盈利。

騰脈電商總經理高健騰認為,電商外包市場上初現的惡性競爭已然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攔路虎。高健騰不同意某些中小型公司不收服務費而僅僅靠銷售佣金維 生的做法,「許多急需品牌進駐的中小型電商外包公司,多半不收服務費。但在最初沒有銷售額,又沒有服務費的情況下,他們就只能等死。」

商派副總裁裴大鵬坦言,電商外包行業的洗牌肯定會有,但不會因為電子商務的泡沫而洗牌,更多是因為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其中。電子商務很火,很多的小型 公司也都跳進來做電商服務,都想分一杯羹。隨著更多有實力的企業看中這塊市場,小一些的企業競爭力相對較弱,電子商務服務業一般不會出現所謂的泡沫,因為 這個都是實打實的。小公司成本很低,做一個客戶也能夠養活他。電商外包並不等同於代運營公司,對廣意上的電商外包,寡頭可能會出現,比如在整個IT領域, 商派的市場佔有率為70%~80%,因為公司就專注於IT這塊,屬於技術型的外包服務。

魯振旺表示,今年還不會出現洗牌,尤其是小代運營公司,如果能拿到幾個比較好的品牌,都能生存得不錯。電商外包業目前有上千億元的市場存在,只要天貓還能繼續發展,這個行業就不會洗牌,但現狀不會維持太久,洗牌很快會到來。

「電子商務增長速度慢了,對大小型的電商外包企業都會有衝擊。現在,即便是業內知名的電商外包企業毛利率也不高,沒有真正賺錢。」魯振旺認為,知名 的電商外包企業,如興長信達確實是賺到錢了,一方面該企業做得比較早,一直紮根在3C領域,也拿到了非常好的資源,另一方面當時談的價格也比較高,諾基 亞、摩托羅拉等給的利潤不錯,也沒有大的競爭。

魯振旺進一步補充道,傳統企業自前年就開始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很多人不懂就只好交由代運營公司來做,當時應該說是整個傳統企業的電子商務體系成熟的過程。電子商務發展開始減緩的時候,就是品牌能力被稀釋的時候。

賽五洲CEO汪雄海也稱,對於外包商未來幾年的洗牌,資本是決定性因素之一。未來,電子商務的整合,不單純發生在作為競爭對手的代運營企業之間,更 多可能發生在合作者身上,即傳統企業和電商代運營企業之間。合作久了,不排除進行股權層面的深度合作。一旦真正成為一家人,必定會促成更多以代運營作為單 純發展模式的企業轉型。

千家電商代運營公司混戰

ChinaVenture投中集團分析師馮坡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電商服務業還處於起步階段,並沒有面臨飽和的狀態,相對於大量的傳統企業,電子商務 業還有很大需求。整個電商市場規模目前仍在不斷擴大中,B2C和團購的市場之所以不太好,是因為競爭過於激烈,下一步的市場就在於傳統企業向電子商務市場 的轉換過程中,借此電商本身還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興長信達董事長劉磊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稱,小的個體企業3~4人也可以做電商外包,比如技術型的外包等,每年也能有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業務量,大的公司如同興長信 達,有上百家客戶,也有可能生存。因為電商外包是服務業,不太好用規模來衡量,但越大規模對於成本的壓縮是越有利的,小規模也有其生存之道,不太容易虧 損。未來也會有壟斷的可能性,即出現寡頭。

不過,魯振旺認為出現行業寡頭的情況比較難。「因為現在做代運營的公司非常多,競爭較大。目前,大大小小的代運營公司足有上千家。」魯振旺認為,未 來每一個領域都能剩幾家成熟的代運營企業,領域和領域之間還是有差異性的,因為不可能出現全包的代運營企業,這種都比較困難。現在最強的就是體育,別的還 很有限。

「電子商務挑戰對外包是個機會,洗牌是必須的,未來做到100個人以上的代運營企業會生存下來,3~5人的小規模代運營企業可能會面臨併購,最終剩下的不會超過20家。」汪雄海表示。

馮坡認為,電商外包最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幫助電商企業去做運營做推廣;另一方面就是服務本身的模式能不能夠走向綜合化,畢竟僅提供單一的簡單模塊競爭力不強。對於一些電商來說,特別是傳統行業的電商,最終希望的是綜合性服務型的電商外包企業。

(實習生鄭佳文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胡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93

齊海濤:單靠低成本的軟件外包企業前景不容樂觀

http://xueqiu.com/1287305957/21541972

雪球此今日(3月6號)邀請到中國外包網CEO齊海濤,與大家交流中國軟件外包行業投資機會話題,以下為訪談內容整理,欲與齊先生直接交流,請直接@齊海濤 

 

1、談美股上市軟件外包公司:

$軟通動力(ISS)$  $文思信息(VIT)$   $海輝軟件(HSFT)$

 

提問:$文思信息(VIT)$Q4營收$8720萬,淨利潤大減至$490萬美元。$海輝軟件(HSFT)$Q4營收6490萬美元,淨利潤大漲至$680萬美元 。為何不同企業之間差距會這麼大?

齊:1、企業內部的經營基礎不同;2、經營策略和發展策略不同;3、訂單的質量不同。兩家企業相對而言,文思經營更積極,擴大規模是策略主線;海輝相對更均衡,更強調規模與收益並重。btw,這二個企業都是我非常看好的外包企業。

 

雪球網友提問:那您怎麼看$軟通動力(ISS)$,有些人認為其發展有點激進

齊:呵呵,是有這種說法。做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平衡的藝術。當年聯想收購IBM有更多的人說激進呢,關鍵在於把控的能力。

 

提問:請問從您的角度看,軟通動力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其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謝謝

齊: 客觀來說,在目前階段中國外包企業,哪怕是TOPs的外包企業,也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比較競爭優勢領域。軟通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個外包企業, 在過去的五年裡面實現了高速的發展。最核心的一點,我個人的體會是劉總對機會的把握和企業高速發展情況下對企業架構和流程的把握。

 

提問:您怎麼看東南融通事件對中國外包行業的影響?是否只是個案?

齊:東南融通事件絕不是個案。中外會計準則的差異以及中國企業對於誠信、經營守則的理解都有問題。這個事件導致了中國企業(包括外包企業)在海外上市時間窗的關閉(博彥已經回歸國內上市了)、海外上市企業股價大跌,中國企業集體誠信喪失等等。

其影響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短期對於海外上市外包企業以及離岸外包企業獲得國際訂單造成了衝擊,特別是品牌的損失很大;中短期看,中國企業需要這樣的教訓來熟悉海外市場的遊戲規則,從而加強內控和品牌建設,因此對於企業發展是好事;3、這個事件也不需要過分強調和強化,2008年印度出現的薩蒂揚造假事件,與東南融通非常類此,當時也對印度外包產業造成了很大衝擊,現在看也沒事了。外包服務關鍵在於自身的服務能力、價格和給客戶帶來的價值。

 

2、談A股上市軟件外包公司:

$東軟集團(SH600718)$ $浙大網新(SH600797)$  

$中國軟件國際(00354)$ $博彥科技(SZ002649)$

 

提問:請問您怎麼看中軟國際和華為最近達成的協議?會如何會改變中國外包行業的格局?

齊:中軟與華為的合資,個人認為是一個趨勢的標誌性事件。其最大的標誌性意義在於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格局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即行業外的大鱷們開始進場。就是說從以往的外包企業自說自話,自己圈子內的競爭,現在新的player可以進入服務領域了。

從全球的視角下,華為與中軟的合資,與戴爾收購畢博、HP收購EDS、施樂收購ACS一脈相承,是軟硬結合,產品服務化這個大趨勢的體現。

就其影響來看:1、會有越來越多的類華為企業進入外包服務領域,產業競爭格局出現變化;2、軟硬結合的解決方案式的外包服務日趨流行,並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競爭;3、依照華為的風格,合資公司應該只是試水,未來一定會有連續性的動作來加強其外包服務能力。

就這一事件,鼎韜有專門的一篇研究,可以參考:http://www.chnsourcing.com.cn/research-insights/article/24699.html

 

雪球網友提問:華為是很多軟件外包企業的大客戶,您估計和中軟合資以後,華為是否會減少對其他外包公司的分包量?

齊: 這個是必須的,我也瞭解華為內部的訂單會由合資公司華為的人員去打,這樣勝算要大很多。

 

提問:王星先生之前有文章分析博彥科技因為股權分散而導致其發展較為保守,不知道您對這家公司有沒有研究?

齊: 不敢說有多麼深入的研究,博彥是老牌的TOP級外包企業,這些年發展相對穩健,可能從速度上不如其他幾家,不過我更願意理解為這是一種不同的商業策略,畢 竟做企業是一場馬拉松,從企業當家人的角度,持續發展的百年老店其實更是追求的目標。不過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倒是建議博彥可以關注一下企業在某些細分領域 打造出競爭優勢和競爭力,畢竟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企業需要有自己獨特的niche market作為大本營。

 

3、談軟件外包市場

 

提問:請問您覺得純對日的外包領域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什麼?目前來看純做日本企業的離岸外包開發如果要轉型,哪些方面值得嘗試?

齊:對日是中國的傳統優勢領域,因此競爭激烈、層層轉包、利潤率和單價不斷降低;同時日本市場成長緩慢,屬於成熟型市場,在這個市場發展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單純一個市場的風險確實比較大,可以考慮國內市場、歐美市場或者企業自身的軟件產品化,這些都是可以的路徑。具體如何要看企業的自身稟賦能力了。

 

提問:您覺得中國軟件外包未來最大的增長點來自哪裡?國內還是國外?哪個下遊行業會貢獻最多?

齊:內需市場,沒有國內市場,中國外包產業就沒有和世界比肩的機會。金融、電信、政府、醫藥和製造業是最值得關注的領域。

 

雪 球網友提問:想請教一下對國內外包內需前景的看法。現在的外包我們還主要關注離岸外包,發包方都是歐美或者是日韓,國內發包的情況現在怎麼樣,能發展起來 麼?個人覺得國內政府、企業的ITO、BPO空間都很大的啊,但是好像發展很慢。另外有沒有可能我們也發展成日本那樣,國內的頂級外包企業接高端外包,再 將下層的編碼、測試再分包到一般的企業或者比我們成本更低的地方?

齊:總體來說,國內市場還沒有完全真正啟動,這個其實也是巨大的機會,因 為一定會爆發的,鼎韜預測就應在在十二五期間。另外,國內外包的產業鏈缺失也是一個因素,咱們同樣缺乏像TPI、Gatener這個的諮詢機構,因此未來 也一定會有這樣的機構伴隨著國內市場的發展成長起來。

 

 

4、談軟件外包行業發展

 

提問:請問外包行業和經濟週期是什麼的關係?有人說是反週期,也有很說是稍微延後整體經濟週期。

齊:外包應該是半反週期的一個產業。在 經濟衰退初期,外包同步也會衰退。但會領先經濟週期就步入復甦通道,在經濟景氣期外包同樣會非常景氣。究其原因在於外包的兩個關鍵屬性:在經濟衰退期,外 包的降低成本屬性造成企業會採取外包降低成本,以往不採取外包的企業也會考慮利用外包;而在經濟的景氣期,外包提高企業運營效率的特徵則顯現出來,成為企 業快速進入市場,支持企業高速發展的有利手段。

 

雪球網友提問:很多投資者認為軟件外包行業無法形成有效的護城河。東軟集團劉積仁最近也認為純粹的外包行業再走下去是死路一條,您怎麼看?

齊:這個觀點有其合理的一個方面,不過也不盡然。嚴格來說,單純依靠低成本的軟件外包無法形成有效的護城河,發展前景不樂觀。相 對於軟件企業來說,軟件外包企業屬於服務型企業,服務型企業的護城河在於其服務形成的核心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是通過服務積累的技術實現能力;可以是模塊化 生產(服務)能力;可以是服務形成的解決方案能力;可以是快速部署快速實施的能力;可以是對行業的理解能力。任何一個能力都可以成為軟件外包企業的護城 河。進一步說,軟件外包本質上是一種服務,其核心能力的表現和養成與產品型企業截然不同,但其作為一種服務是市場的比如需求,不會有死路一條的情況。

 

提問:也就是說,必須有高端的技術/業務/管理人才才有可能成功突圍,對嗎?低成本的外包型企業是不是只有持續做大規模學富士康這一條路了?

齊:其實富士康模式並不算不好,未來一定有一批以規模低成本制勝,同樣也發展企業的外包企業,畢竟現實的市場需要這樣的服務企業。

 

提問:您覺得軟件外包產業更像製造業還是更像服務業,哪些外包企業能在產業升級中存活下來?

齊:現在的軟件外包產業更像製造業,很多外包企業都以富士康的管理為模板呢。因此只有真正成為服務業的外包企業才有望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生存發展。鼎韜對此也有一篇分析文章,可以供參考。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11150.html

 

提問:多謝齊總,您覺得服務業的外包和製造業的外包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國內哪家企業最有希望完成這個轉型

齊:其實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交付物是有形的產品還是無形的服務而已。製造外包也在轉型想微笑曲線上端升級,服務外包也是如此。至於國內誰能完成轉型,現在說為時尚早,而且路徑也絕不唯一,最終一定有一批企業而不是一個企業。

 

 

提問:請問您覺得中國外包行業的人力成本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向二線城市轉移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緩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齊:中國人工成本的提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十二五應該是最需要抓住和把握的五年。與製造業不同,外包行業所面對的白領勞動力,在中國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產業轉移會延緩成本的壓力,但不是決定性要素。產業從成本領先型向價值驅動型的轉移才是中國外包行業的大勢所趨。

 

提問:能否解釋下外包企業「人員利用效率」在實際交付中是什麼概念?會有哪些因素影響人員利用效率?

齊: 在實際交付中,單個項目實際投入的人工數量是外包企業人員利用效率的最直接表現。人員利用效率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兩個方面評估:狹義上是項目收費工時與實 際投入工時的比例;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人數、時間、人員的水平等;廣義上,企業整體年度收費工時比率、知識的沉澱率、項目人員的交叉使用率等。影響要素還有 市場、溝通、管理、單人效率與平均效率等。

 

提問:軟件外包公司的競爭力主要集中體現在哪些財務指標上,一般從財報中如何找出有優勢的外包公司?

齊:人均銷售額,人均利潤率,應收款賬期和周轉率,客戶集中度等等

 

提問:上海增值稅改革對我國服務外包產業會有啥影響?

齊:總體來說是利好,不過要全國都實行之後了。可以參考鼎韜的研究:http://www.chnsourcing.com.cn/outsourcing-news/article/21535.html

 

5、談中印外包行業對比

 

提問:中國外包公司和印度巨頭如$Infosys(INFY)$等相比,差距到底在哪?

齊: 現狀而言,中印外包企業的差距表現為規模、能力、經驗、品牌等等,大而化之的一句話就是暫時不在一個量級上。從本質上來說,我認為根本在於對服務的理解和 感覺。外包本質上是一個服務的形態。中國企業最缺乏的其實是不知道什麼是服務,服務應該怎麼作為一種產品來經營。這與我們的傳統和經濟發展的歷程也是息息 相關的。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如何用全球通行的「語言」和流程來提供客戶想要的東西。

 

雪球網友提問:中國的軟件外跑企業現在規模相比TCS、infosys都顯得非常的小,而且在外包產業鏈中也處在比較下層,請問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有可能成長到像TCS、infosys那樣的規模嗎?阻礙中國外包公司成長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齊:我有充分的信心,中國頂級外包企業一定可以成長甚至超過TCS、infosys。其實我們現在還小的關鍵因素是時間,畢竟我們的企業才發展10年左右,相對於印度企業有20多年的發展了,這個不是拔苗助長的事情。中國外包企業成長的最核心障礙是高端人才和市場。我的解決方案是:海外用併購解決高端人才,順便獲得海外市場資源;國內利用國家政策支持,特別是啟動內需市場的政策支持獲得穩定的內需市場,同時訓練人才。

 

提問:對於印度的塔塔、infosys、高知特等公司進入中國,您認為他們是否會對中國的外包企業形成衝擊?對整個行業又有什麼影響?

齊:

印度外包企業進入中國,從商業策略上基本基於兩點考慮:1、進入中國市場,獲得中國以及東亞地區(日韓)的訂單和服務能力;2、均衡中國的低成本人力資源,在全球競爭中可以將中印合二為一,規避歐美客戶在中印之間的平衡佈局。

從 目前來看,印度外包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一般,似乎只有infosys的實質動作比較大,這裡面有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我倒不認為會對中國外包產業造成太大的 衝擊:至少從市場情況看,印度企業在中國和東亞地區的接受程度並不高。對於中國外包產業來說,可以的一個借鑑就是:到印度去!這其實是國際策略的一個重要 跳板,但並沒有引起中國企業的足夠重視。

 

(雪球xueqiu.com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80

京東商城欲外包部分團購業務 窩窩團或接手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19/226001.html

4月19日,來自京東商城內部的消息稱,京東商城團購的本地生活服務部分將外包,目前,京東已與國內數家排名靠前的團購公司接洽,並最有可能與窩窩團合作。

來自京東商城方面的消息稱,京東商城團購業務將保留實物部分,而本地生活服務部分正在洽談由其他獨立團購網站代運營,雙方分成,目前,京東已與拉手、窩窩團等數家排名靠前的團購網站進行接洽。

此前,京東商城的本地生活團購業務完全自運營,不過,其涉足的城市則僅有21個。「負責運營本地生活服務團購業務的人員並不多,在外包之後,這部分人員有可能將轉崗或進行招商工作。」京東內部人士表示。

而這一消息也得到了拉手與窩窩團內部人士的確認。不過上述知情人士稱,拉手網與京東的合作洽談並未達成,窩窩團則最有希望代運營京東的本地服務團購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窩窩團此前還接手了趕集網的團購業務。

目前,京東商城的團購業務由本地生活服務、實物以及酒店旅遊三部分組成。酒店部分引用的是藝龍方面提供的酒店資源。

將本地生活服務業務外包,有助於京東降低此部分成本並獲得有益收益。而運營京東此部分團購業務的團購公司,則有助於在現有人員和資源基礎上,增加流量和收入來源。

今年2月,京東商城CEO劉強東曾披露,2011年京東商城的團購業務增長迅速,預計今年京東團購的收入將達到幾十億元入,其中一半來源於實物類團購。以此分析,獲得京東本地生活服務團購運營權的公司將獲得至少十餘億元的交易額。

對於上述消息,京東商城與窩窩團方面均未予置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0

核心產品該走自製模式或轉向外包?

2012-6-25  TCW




企業的核心產品,到底應該自製, 還是外包?以電視產業為例,頻道業者若選擇自製,雖然可以握有版權,找到海外行銷商機,但是成本高且風險大,因為一旦投資一齣電視戲劇,動輒籌備三年時 間,一旦環境改變,就滿盤皆輸﹔若選擇外包,好處是可以快速應變,只要看到熱潮所在再購片即可,且不須做大幅投資,但缺點是來源會受制於他人。

以台灣為例,目前全台灣的戲劇節目自製率僅剩不到三成,但三立電視一○○%戲劇卻都採自製。在自製與對外合作之間,三立電視台總經理張榮華找到一條新的路。以利於自製時,同時擁有應變速度快,且可以迅速放大規模的好處。

以下是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郭瑞祥與張榮華的精彩對談,摘要如下。

流行,是有壽命的!光買熱門片,優勢不會長久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郭瑞祥問(以下簡稱郭)︰台灣電視頻道整體節目自製率偏低,多數電視台買進韓片、大陸劇,在頻道上播出換收視率。三立是如何思考此事?

三立電視台總經理張榮華答(以下簡稱張)︰我們是一○○%自製節目。有些同業選擇買片、外製提供觀眾節目,比較小的頻道,它可能就會賣時段。

比如東森和八大家族,東森戲劇台可能一○○%買片,因為它有好幾個頻道,綜合台可以拍一些座談節目,比較簡單,整個東森家族就有二○%到三○%的自製率。八大的戲劇台來講,主要還是播韓劇,搭配一點自己拍的偶像劇,自製比率大概一○%左右。

韓劇很受觀眾喜愛,早年還有日劇、大陸古裝劇,三立也曾掙扎過要不要買片,後來一路選擇走自製這條路,因為一開始搶不過人家,也和我喜歡創作有關(編按: 張榮華早年曾擔任豬哥亮餐廳秀等錄影帶製作人)。二○○○年開拍本土劇《阿扁與阿珍》,隔年做偶像劇,選擇走自製,不是拍戲就是籌備開拍,一路就停不下 來。

郭︰你希望自己去產出一些東西,但自製一定比較辛苦,下面的人會不會擔心風險比較高?從經營的角度,你如何看短期和長期回報?

張︰流行的東西一定是有壽命的。以韓劇來說,一開始是八大戲劇台引進,八大深耕這個收視族群,和韓國那邊關係密切,知道挑怎樣的片會比較受台灣觀眾歡迎,但這幾年大家逐漸了解韓劇市場,緯來、東森都搶,八大的優勢就漸漸沒有了。

一開始決定走自製,三立最早先做本土戲,因為台灣有一定這樣的觀眾收視市場,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想是不是有更好選擇,十年前才開始拍偶像劇,開拓不同市場 也可以銷售到海外。但總是有台灣特色的題材,人親、土親、演員跟觀眾很親近,那是永續的文化,會起共鳴的,比較能夠長久經營。

經營,找第三條路!建產製平台,跟小公司合作

郭︰台灣戲劇產業的環境,在老三台黃金年代結束之後就垮掉了。三立決定自建團隊,萬事起頭難,如何還能兼顧創新?

張︰一開始其實很辛苦,因為無線三台幾乎都不拍戲了,等於沒有那個市場,也沒有幕前幕後工作人員,這樣你要拍什麼?演員是斷層的,優秀的製作人也都跑去大陸,幾乎一切都要重新建立,從演員開始培訓。

除了自製,我們同時發展委製模式,和外部團隊共同製作節目,但是版權屬於三立。因為一些優秀的導演、編劇或製作人,他們自己開公司,不可能來三立上班,我 架構了一套制度協助他,提供監製、工程、音效、後製、行銷包裝的支援,你只要負責把劇本弄好、演員喬好,其他的我來幫你做,你是一個很強的導演,或者有 一、兩個很強的大牌演員跟著你,我這邊也可以派編劇給你,這和以前外製單位交帶子給電視台不同。

這樣做的原因是,以前拍的戲只要不是太差就播了,但現在多了韓劇外來節目競爭,一個小型製作公司是沒有能力做出品質夠好的節目,我們是一個比較大的公司, 小公司和我們合作,可以很專注在它擅長的那一部分,我們則要求它劇本再精準一點,執行上細節多一點,品質更好一點,這樣進入市場才有競爭力。

郭︰聽起來,三立扮演建立平台的整合角色,但影視文創產業要靠大量創意人才,你如何讓這些人願意在一個框框內做創意?

張:主要還是以最精準的收視率,我們有一個程式套上去,分析這一分鐘收視率飆上去、掉下來,是因為誰出場或講了什麼話,同一個演員出場,收視率有時候高有時候低,我們可能就不去理他,但如果每次都是這個演員出場時收視率掉下來,這個人物可能就盡量少寫或讓他消失。

創意,要貼近市場!養編劇人才,改走集體創作

我們也做市場研究,例如分析過去十年熱門韓劇,七成都有麻雀變鳳凰、村姑愛上總裁這類「差格戲」的內容,再來就是婆媳關係題材,我們也會根據觀眾口味需求,和委製單位,在劇本階段就介入討論。創意要能跟市場貼近,一個好的創意人要能接受這樣的規範。

但如果我們肯定這個導演或編劇,就會給多一點空間,寫《我可能不會愛你》引發「李大仁」效應的編劇徐譽庭,之前幫三立寫過一部戲,叫《第二回合我愛你》, 這部戲我們當作失敗,但三立願意讓她嘗試,因為我覺得她是一個優秀、想創作的編劇,有這個彈性,當然雙方的信任度也會高。

郭︰三立內部有「劇本研究所」,成立培養編劇人才的「敘事工場」,如果創新可以來自外部,為何還須做這些事情?

張:文創產業最困難還是在人才,這一行我們講「編、導、演」,編劇、導演、演員三者編劇最關鍵。以前編劇個人主義比較強,他寫的東西電視台不能動,但台灣 現在能獨立完成一部戲的編劇,說實在沒有幾個,我們現在採取的另一種做法就是集體創作,既然一個人沒辦法做出一部好戲,那就建立一個團隊,劇本三、四個人 寫,但外面沒有那麼多編劇,又有一個大陸市場在搶人,三立自製的節目量最多,所以我們認為有必要自己培養。

郭︰三立這套共同合作的產製模式,別的電視台發展不來嗎?

張:也有,但不是錢多就辦得到,三立一年製作四千小時的節目,拍一千五百小時戲劇節目,(在台灣)我的量最大,很多藝人、導演、編劇已經跟我合作,別人要跟我拚,可能還要花好幾年。

下期預告:文創進軍國際,該先求量還是先求質?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品質內控,創意外包

傳統做文化創意產業的人,只想到內容,但做為一個經營者,該想到的就不只是該自製或外購內容兩種選擇。而是另外找出可持續且獨特的做法,才不會因為有一天總經理換人,經營優勢就不見。

三立電視台投資基礎建設、後勤資源,發展出和科技製造業一樣的垂直整合模式,建立內容自製平台扮演整合者角色,讓外面小的獨立製作公司,發現與它合作,品質能提高產品更有競爭力,三立也因此壯大自己的實力。

在國內電視產業,三立深耕這套共同生產的節目產製模式,除具商業上的創新,更關鍵的是,它讓強調創意的內容產業維持品質穩定,核心產品在取材時,也可由下 而上(button-up)進行創意發想,尤其重視運用並培養外部資源,成立編劇人才育成平台,目的也是擴大與外部人才的合作機會,內部高層只做選材方向 的判斷,判斷基礎則來自大量自製節目,所累積的經驗值與市場研究數據。

而做為商業電視台,三立仍是以短期收視率效益,以及長期的投資價值,畫出創意的框架。

口述: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郭瑞祥

【延伸閱讀】稱霸全台後,再攻進日本、新加坡――三立電視台自製戲劇大事紀營收:20億元 年:2000播映台/自製重點戲劇:台灣台/ 8點檔《阿扁與阿珍》成績與紀錄:全台首部本土自製戲劇,該台登上有線電視收視第1

營收:23億元年:2001播映台/自製重點戲劇:都會台/ 偶像劇《薰衣草》成績與紀錄:在大陸北京等100多個電視台播出,並進軍日本

營收:36億元年:2003播映台/自製重點戲劇:台灣台/ 8點檔《台灣霹靂火》成績與紀錄:授權新加坡電視台黃金檔播出,締造該國引進劇最高收視紀錄

營收:40億元年:2005播映台/自製重點戲劇:都會台/ 偶像劇《綠光森林》成績與紀錄:首創與手機業者合作,掀起「口袋偶像劇」新風潮

營收:37億元年:2009播映台/自製重點戲劇:都會台/ 偶像劇《偷心大聖PS男》成績與紀錄:與土豆網合作,首創台灣偶像劇與大陸跨平台合作

營收:47億元年:2010播映台/自製重點戲劇:都會台/ 偶像劇《犀利人妻》成績與紀錄:最高收視率破18%,授權日本BS電視台播出

營收:60億元

註:營收指該年度三立總營收、幣別為新台幣;2012年為預估值資料來源:三立電視台

【延伸閱讀】台灣自製戲劇三立占7成三立電視全年自製戲劇節目時數達1,500小時,相當於台灣每10部本土自製戲劇,就有7部是由三立製作。

【延伸閱讀】三立旗下3台總收視率達23%尼爾森調查顯示,三立的新聞台、台灣台和都會台,總收視率達23%,贏過第2名有8個頻道、總收視率20%的東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