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挖掘第一桶金的四種方法

http://www.zjscdb.com/detail.php?newsid=63549

創業者如何取得重要的第一桶金?下面介紹四種掘第一桶金的方法:

  一、一門手藝

  都說擁有萬貫家財,不如有一薄技在身。就憑這身薄技,最低目標是能養家餬口,最高目標是能發家致富而創下萬貫家財。

  張果喜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億萬富翁,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唯一把自己的姓名寫到行星上的企業家。他是一個木匠,在上海藝術雕刻品一廠學會了生產雕刻樟木箱。憑著這門手藝,他在廣交會拿到不少訂單,20個樟木箱,賺了一萬多元。

  第一桶金的掘得,使他把家當全部押在傳統木雕業上,最終有了今天的成果。

  陳逸飛到美國,先是替博物館修畫,報酬是3美金1小時。因畫技出眾而進入畫廊,當聽到有人出價每張畫3000美金時,陳逸飛說:「我一下覺得中了頭彩,彷彿天上掉了個餡餅下來。」這樣,才有了他今日的視覺產業。

  經驗之談:沒有手藝,要去學門手藝。首先最好是在你準備打天下的地方,學門拾遺補缺類的手藝。掌握手藝後,就要向精益求精發展,要在一個區域裡豎起旗幟,並在中間進行區域的擴大。

  二、借雞生蛋

  王志東雖然已經離開了新浪網,但他「借船出海」的舉措,是運作相當成功的一例。

  1993年王志東向四通融資500萬元港幣,創辦四通利方,後來,四通利方與華淵網合併,易名新浪。1999年,在國際上融資2500萬美元,後來,又向戴爾電腦和軟銀等融資6000萬美元。2000年,上市納斯達克,融資打開新天地。

  經驗之談:荀子老先生對此早有總結——「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非生異也,善假於物也。」

  三、捕捉機遇

  這個榜樣是上海的楊懷定,人稱楊百萬。應該說,他的第一桶金是來自國庫券的異地交易。苗頭是在上海看到的,108元買進,113元賣掉,4個小時賺了800元。

  他說:「賺了以後,我就開始想入非非,在外地108元買回,到上海112元賣掉。」

  心動不如行動,他立刻到合肥,那裡的國庫券與上海的差價是30元。兩天時間,他就賺了6000元。他認為自己「找到了一條挖金礦的路」。

  經驗之談:發現機會要有眼光,兌現機會需要行動。這一切,還要有學識、毅力等內功的支撐。

  四、自己動手

  吉利汽車集團的董事長李書福的第一桶金是開照相館掘得的。到南京路的冠龍,只買了幾個燈泡。1千多元的反光罩買不起,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只要兩元,他覺得與敲個白鐵皮的水桶沒有多大的區別,甚至連照相機上裝膠片的玩意,都是自己做的。

  因此,對他後來敢造冰箱、造摩托車、造汽車,你是沒有什麼可以驚訝的。

  在他眼裡,「汽車只有4個輪子,1個方向盤,1個發動機,1個車殼,裡面還有兩隻沙發」。

  經驗之談:就如不少富翁說過的一樣: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06

從負債八千萬到累積三十億元身價陳和錦 慧眼識金的神祕投資大亨

2012-5-14  TWM




出身礦工家庭、高工畢業的陳和錦,憑藉過人的投資眼光和膽識,寫下自己的致富傳奇。

他在新加坡投資兩棟大樓,在台灣創辦三家生技公司,近期更入主阿里山賓館,他的發跡歷程,值得一探究竟。

撰文‧梁任瑋、林心怡

桃園縣龍潭「渴望園區」旁一條人跡罕至的彎曲小徑,一輛高級賓士車涉過沿路的泥濘與及腰的荒草,熟門熟路地往山林前進,抵達路的盡頭後緩緩停下來。一位頭 髮銀白、精神奕奕的男子走下車,推開了橫在路前的鐵門,這時,隱藏在原始森林內高達十萬棵牛樟樹幼苗基地,首度在媒體前曝了光。

「我的目標是在兩年內種六十萬棵(牛樟樹)!」發出豪語的人是有「牛樟樹富豪」之稱的陳和錦。他另外的頭銜是長弘生技、拜寧生技與光麗生醫三家公司創辦 人。

為了萃取牛樟芝,陳和錦費盡苦心買下這片占地一萬多坪,原本差點淪為砂石採收場的原始森林。他大量對外收購稀有的牛樟樹苗,迄今已在花蓮、台東、苗栗以及 桃園等地種植高達三十萬棵,成為台灣種植最多牛樟樹的人。

牛樟樹幼苗培育原本只有兩成的存活率,林務局培育成功率則有三成,但陳和錦投入上億元打造牛樟樹培育基地,解決植物基因病變問題,他的牛樟樹幼苗存活率可 以到八成。若以經濟價值計算,他的三十萬棵牛樟成樹,加上另外三十萬棵正在培育的幼苗,市場價值至少超過二十億元。

陳和錦的投資項目廣泛,兩年前他總計投入二十四億元買下阿里山賓館以及日月潭水社碼頭吉登會館(後改名為馥麗溫泉大飯店)。今年五月十九日,阿里山賓館即 將改選董監事,他將正式成為董事長。其他包括生物科技、電子業,以及在新加坡房地產物業的投資,總投資規模達百億元,保守估計個人身價至少三十億元。

「能在代表台灣觀光景點的『一山(阿里山)一水(日月潭)』擁有飯店,我大概是第一人。」陳和錦目前在阿里山、嘉義、南投、台北、花蓮共掌握五個飯店據 點,加上桃園舊來來百貨將改建為醫美診所,未來計畫結合自己的生技與醫美資源,進軍觀光醫療業。

礦工之子立志脫貧

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不放過每個賺錢機會這位行事一向低調的富豪,卻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出身。陳和錦的父親早期在新北市的瑞芳當過礦工,在一次礦災後,因受傷無法繼續工作,只好 舉家搬回中壢老家。利用微薄的積蓄與借貸,經營一家小雜貨鋪,勉強維繫一家十一口的生計。家裡有八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六,環境困苦,家中無力負擔他的學 費,十五歲的陳和錦讀完國中後,只好半工半讀,完成省立沙鹿高工(現為國立)的學業。

「高工建教合作班得一個月念書,一個月在塑膠加工廠當作業員,月薪僅六百元,但好處是公司會全額負擔學雜費。」「其實日子還滿辛苦的,尤其看到同年紀讀普 通高中的朋友,寒暑假可以出去玩,我卻要在工廠做工,心裡一度滿不平衡的。」陳和錦回憶說。

然而,貧困環境卻激發了陳和錦賺錢的企圖心。陳和錦的堂弟、現任城礦資源副總經理陳光堯印象深刻地說:「我堂哥不管是撿玻璃瓶、鐵罐,或是在半夜撈鰻魚 苗,每個賺錢的機會都不放過!」退伍後,陳和錦先後在三家塑膠加工廠擔任廠務小主管。八○年代看好PC(個人電腦)起飛的商機,向姊姊借了兩萬元,與兩名 友人合夥投資,創立了生產主機板的巨波電子。

「從早期的Apple II,到一八六組裝電腦以及二八六、三八六電腦時代,出貨量就開始越來越大,一路到四八六以至PentiumⅡ以後,我就意識到在大者恆大的趨勢下,除非 擴大經濟規模,否則很容易被浪潮吞噬。」腦筋動得快的陳和錦,後來毅然決然賣掉當時仍獲利的巨波電子,投資他在電子業觀察到另一個具有爆發力的廢主機板及 廢電源線回收產業。

跨入廢五金回收業

兩年事業賠光積蓄 還負債八千萬元「當時大型主機板、PC組裝的毛利率還不錯,許多科技大廠都把廢棄的電子產品視為廢料,以極低的價格賣給回收業者報廢處理,不像現在微利時 代,回收業者還要花不少錢向電腦公司買這些廢料。」主機板回收生意讓陳和錦發現舊電腦回收的商機,他和朋友便大膽地押注廢五金回收業。

但是,一跨入廢五金回收產業,才發現這門生意的風險比原本預估的大很多。回收來的廢五金,必須再投入很多資金才能提煉出可用的金屬,尤其是銅。在一九九二 至九三年間,許多廢五金業因環境汙染問題,被迫遷廠或關廠,又遇上國際銅價大跌四成,加上新台幣匯率劇貶,導致陳和錦的廢五金回收生意出現巨額的損失。

「短短兩年,我出社會後打拚近十年存下的積蓄,以及在巨波電子所賺的錢全部賠光不說,還倒欠人家四千萬元!一想到這段往事,還會頭皮發麻。」回憶過去的生 意失敗,陳和錦心有戚戚地說。

「生意失敗後,往來的銀行都不願再借錢給我,都是靠動輒三分利的民間借貸苦撐。結果負債如雪球般愈滾愈大,加計向商場友人籌措的三千多萬元,最後負債累積 到八千萬元!」那時陳和錦已經三十六歲了,每天都要軋三點半票子,他語意深長地說:「那段日子,我心裡老是在想,為什麼一天那麼久,時鐘走得好慢啊!」沒 日沒夜地工作,加上沉重的債務與生活壓力,陳和錦不到四十歲就累出糖尿病。「當時我已經結婚,生了孩子了,我總是告訴自己不能倒下去,我倒下去了,家裡怎 麼辦?」面對事業低潮與病痛纏身,陳和錦依舊展現不服輸的韌性!

雖然肩上有龐大的負債壓力,陳和錦心中卻從未產生放棄的念頭,反而更積極尋找翻身的機會。

台灣失利,到海外找機會轉戰新加坡重起爐灶 投資就此一帆風順幸好,陳和錦多年來做生意的實力累積了一定口碑,憑藉著他在商場上累積的人脈,讓他再度籌措到資金,與兩個生意上的夥伴到新加坡東山再 起。

一九九四年,已經三十八歲的陳和錦,開始在新加坡找投資機會,後來才與友人成立專做貴金屬回收事業的偉城,期間,他一直扮演大股東的角色。當時陳和錦觀察 到,東南亞廢五金回收市場就像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他在台灣累積的技術不僅遙遙領先當地業者,而且他從過去廢主機板回收生意經驗中還發現,主機板不僅可回 收銅,甚至連黃金或其他稀有金屬都可回收再利用。

於是,他在新加坡與友人重起爐灶,深耕廢五金回收的萃取技術。穩紮穩打的結果,讓偉城的獲利扶搖直上,成立兩年後,他進一步把公司推到新加坡股市上市。

就在偉城股價如日中天的時候,陳和錦出脫部分公司持股,取得新台幣一.七億元,不但還清台灣的負債,還賺得日後轉型投資公司的本錢。如今陳和錦不僅是另一 家新加坡掛牌公司「一合環控」的弟四大股東,加上他在當地投資房地產斬獲不少,讓他的財富更上層樓。

陳和錦的人生,如同經歷過一場狂風暴雨,前方倏地豁然開朗了起來。他在東南亞的投資從此一帆風順,不管是澳門的觀光賭場、香港的飯店,陳和錦無往不利。他 在東南亞的商業成就,讓他結識不少政商名流,香港第一大報《東方日報》甚至邀請他擔任董事會董事。不過,六年前,為了孩子的教育,陳和錦決定將投資重心轉 回台灣。

鮭魚返鄉投資台灣

押寶臉書遊戲公司 獲利十倍出場一位親近陳和錦的友人指出:「陳董回台這六年多來,投資成果好壞參半,有不少是基於人情的投資,血本無歸的不在少數。」例如兩年前,他投資在 台舉辦的哈爾濱冰雕展,就賠掉了四千多萬元。投資好友請託的亞化、德宏等股票,不是頂多打平,就是被套牢迄今。

陳和錦本人也坦承,鮭魚返鄉後的他繳了不少學費,但是也有許多獲利豐碩的投資案。他最自豪的莫過於投資專營社群遊戲的好玩家(SNSplus)公司。這家 代理臉書(Facebook)上「開心農場」等六十款遊戲的公司,還獲得英特爾(Intel)的青睞,與經緯中國、美商中經合集團共同挹注該公司一千二百 萬美元,讓陳和錦投資該公司的股份獲利超過十倍出場,迄今還有一些股份。

「投資就是這樣,趨勢與人才對了,再配合較佳的大環境,只要耐心等待,獲利自然水到渠成。」陳和錦笑著說,「其實三年多來,好玩家的創辦人張春隆就先後兩 次來找我投資。第一次,我看好他自製研發遊戲的專業與創業的企圖心,卻因遇上金融海嘯而失敗,投入資金全數付諸流水。」「第二次張春隆捲土重來,我還是持 續看好他帶領的團隊,又拿出錢投資他們。」沒想到,陳和錦識人獨到眼光,竟為他帶來了爆炸性的獲利,至少進帳二億元以上。

看好生技產業爆發性

賺錢結合社會貢獻 是人生最高成就陳和錦也相當看好LED與生技產業的發展性,因此他目前不但投資興櫃LED照明廠商誠加,成為持股近三成的大股東。在生技與製藥產業方面, 他長線布局的公司就多達三家,包括長弘生技、拜寧生技、光麗生醫。其中,從牛樟芝提煉治療腦瘤抗癌新藥的長弘生技,最被陳和錦津津樂道,也被他視為下一個 有如好玩家的爆發性公司。

長弘生物科技董事長周姵妏說,該公司日前發表一項惡性腦瘤標靶藥物,在美國、日本、歐盟、中國、台灣都取得專利。旗下的研究團隊有:中國醫藥大學病理學教 授韓鴻志、東華大學生科系教授邱紫文以及中華民國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林欣榮(蔣家第四代蔣友柏的岳父)。

「牛樟芝研發出的抗癌新藥,已經通過第一階段的動物試驗,預計一年半後推出新藥。」陳和錦談起他的製藥投資顯得熱力十足。他認為投資生技雖然風險高,但如 果研發成功一種新藥,就可以救活很多人,能把賺錢與社會貢獻結合,是人生最高的成就之一。

「他一旦相信你,就會全權委託你去經營。」認識陳和錦十餘年,目前幫他管理牛樟樹培育事業的蜜源實業董事長湛錦源指出。生技產業是一個高技術門檻的行業, 雖然陳和錦是一位身價不凡的大老闆,但每當我向他解說生技與農業的專門知識,他總是聚精會神地聆聽。「我記得有一年過年,陳董開車經過我家附近,說要順道 來看我,事實上,是來找我談生技與製造產業的策略。」「他連大過年大家都在休假時,還是無時無刻關心投資的生技製藥公司。」陳和錦說,從四十幾歲還清負 債、賺到財富自由,到現在投資的事業,考量點已不是單純為了「賺錢」,而是「享受」發掘投資機會,與追求「夢想」的過程。

在投資路上,陳和錦不怕漫長的等候,卻相當重視「連帶效益」。舉例來說,種植牛樟樹不但可以研發新藥抗癌,牛樟樹是深根性樹木,對台灣水土保持有幫助。未 來不但有碳權收益,還有木材本身的經濟價值。這些多元化潛在「投資回饋」,是目前投資事業中,讓他最有成就感的一項。

股票投資穩健保守

偏愛有土地資產、價值被低估公司相較於投資事業的冒險精神,陳和錦在股票投資上顯得穩健保守。他偏愛南港、中石化等資產股。「我覺得投資有土地資產的公司 比較實際,不像電子股因新產品世代交替,容易出現被取代或面臨倒閉的風險。」陳和錦總是等股價接近淨值或跌破淨值時,介入一些價值被低估的資產股,等到獲 利超過三成,就開始分批出場。

例如陳和錦從二○○九年上半年,在南港股價十九元附近開始布局。當時他認為南港的股價已嚴重被低估,最多持股一度高達一萬張,到一一年十月股票出脫僅剩三 千張來看,光是該檔股票的獲利就達一倍,超過一.五億元。

不僅在股市投資追求穩健報酬,身價至少三十億元的陳和錦,在面對手上多元化投資事業時,也有一套風險控管的機制。「我現在投資每樣事業前,都會以三十年前 創業資金有限的謹慎心態,來評估是否要投資一家公司。」他認為決定每一筆投資前,都要思考自己能否輸得起,才能夠持盈保泰。

值得一提的是,好學的陳和錦,即使終日忙於發展事業與發掘投資標的,卻依舊能在工作之餘,彌補學識不足的缺憾。原本只有沙鹿高工學歷的陳和錦,四十五歲開 始就讀清雲科技大學國貿系在職進修班,接著又在中國的濟南大學取得財稅碩士學位。目前陳和錦進入清雲科大擔任副董事長,正積極為該校籌備生技系。

「要致富,學歷從來不是問題,重點是你有沒有花工夫找出正確的投資方向,並且勇於嘗試!」三十六歲負債八千萬元,卻能東山再起,陳和錦的故事正說明了,時 刻保持學習的熱情,只要找對方法、堅持下去,即使是平凡人,也能創造自己的致富傳奇。

陳和錦

出生:1956年

現職:長弘生技、拜寧生技、光麗生醫創辦人、阿里山賓館大股東、清雲科技大學副董事長學歷:中國濟南大學財稅研究所、清雲科技大學國貿系看好產業:LED 照明、生技產業

投資有道 橫跨多領域

──陳和錦投資事業版圖

股票

類別 公司 持有張數/比率 市值(億元)興櫃LED產業 誠加 3000張 1.37 上市資產股 南港 3000張 1.30 中石化 2000張 0.6

社群遊戲軟體 好玩家

(SNSplus) 18% 投資2000萬元,獲利約2億元新加坡上市環保工程公司 一合環控 第四大股東 1.40

生物科技

公司/項目 持股比率(%) 投資金額(億元)長弘生技 100 1.20 拜寧生技 55 0.97 牛樟樹培育 ─ 2.00

飯店投資

地點 飯店 房間數 投資金額(億元)阿里山 阿里山賓館 146 13 日月潭 馥麗溫泉大飯店 102 11 嘉義觸口 複合式觀光飯店 400 10 台北市開封街 商務旅館 102 5 花蓮 商務旅館 尚未開發 1

環保事業

公司 持股比率(%) 投資金額(萬元)全亞冠 21.62 4110

建設公司

公司 推案 投資金額(億元)馥勤建設 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境」 3 向日葵休閒開發 萬華、北投都更案 4

註:金額單位為新台幣

從負債8000萬到30億富豪 ──陳和錦發跡事紀

投入

電腦事業

第1階段

民國70~80年代

1984年與朋友合資成立主機板公司,賺到第一桶金後急流勇退,轉進廢金屬資源回收卻血本無歸。

遠赴國外

東山再起

第2階段

民國80年

遠離台灣到馬來西亞、新加坡重啟資源回收事業,並積極投資房地產、飯店業,累積龐大財富。

回台投資跨足

生技、飯店業

第3階段

民國95年至今

嚮往大自然及對提升醫療環境有股使命感的他,投入前瞻性的生技產業,在全台栽種約30萬棵的牛樟樹,研發抗癌新藥,並視其為未來具爆發力的產業。

神祕投資大亨

親授致富五堂課

第一課:

逆境中學會忍耐,會使一個人變得更強陳和錦認為,即使出身貧寒,或人生中途遭遇挫折,但只要保持在逆境中學會忍耐的態度,將會使人變得更成熟、更強壯。

第二課:對新趨勢的探索保持高度熱情一位成功的投資家,應時時刻刻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耐心地吸收專業知識,較能在新機會中找到商機。

第三課:勇於嘗試,但不做輸不起的投資保持謹慎是守富的最高原則,即使做的是高風險投資,但陳和錦做決定前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投資一敗塗地,我輸得 起嗎?

第四課:

買價值被低估的資產股,攻守兼備逢低買進土地資產雄厚的老牌資產股,被陳和錦視為投資上市公司的王道。

第五課:

把夢想當成追求財富驅動力投資家最高境界,就是把社會公益與個人獲利完美結合,有了夢想當賺錢的動力,是人生最棒的成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6

請勿高估浮存金的作用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7gd.html

王海平先生寫了一篇博文《追隨大師,與大師同行,超越大師》[1],將巴菲特、彼得·林奇、塞思·卡拉曼和約翰·聶夫等幾位投資大師的業績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剔除市場環境、個人運氣及保險浮存金影響後,純粹從投資收益率角度來看,塞思·卡拉曼、約翰·聶夫等大師應該與巴菲特平起平坐,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巴菲特一枝獨秀』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把腦袋中神化的巴菲特請下神壇。」王先生整理出的數據見表1

1:大師們的業績數據

大師們

公司名稱

統計時段

年限

收益率(年化)

剔除浮層金(約1.5倍槓桿)

同期標普指數

沃倫巴菲特

合夥企業(青年)

19561969

13

29.4%

29.4%

 

伯克希爾(中年)

19701998

29

26.2%

17.5%

13.4%

伯克希爾(晚年)

19992010

12

8%

5.3%

 

伯克希爾

19702010

41

20.6%

13.7%

 

彼得林奇

富達基金

19771989

13

29%

14.5%

塞思卡拉曼

Baupost Group

19822009

27

19%

10.7%

19982008

10

15.9%

1.4%

約翰聶夫

溫莎基金

19641995

31

13.8%

10.52%

 

先生的結論令人吃驚,而他之所以能得出這一結論,無非是表1中伯克希爾剔除浮存金因素後投資收益率只有13.7%罷了。然而,這一估算並不成立。

先生剔除浮存金因素的方法是將伯克希爾淨值的年均增長率除以1.5,其依據是保險浮存金佔伯克希爾淨值的50%左右,而這些浮存金是零成本的,「也就是說,巴菲特用了約1.5倍的零成本槓桿。」對浮存金佔伯克希爾淨值的估計來自表2

2:保險浮存金佔比(1967年-2007年)(單位:億美元)

 

1967

1977

1987

1997

2007

保險浮存金

0.20

1.71

15.08

73.86

586.98

公司淨值

0.36

1.56

28.43

314.60

1241.20

浮存金佔比(%

55

109.61

53.04

23.48

47.29

                                                           ——摘自《奧馬哈之霧》

上述估算忽略了一件事——儘管保險浮存金是零成本的,但由於不知到什麼時這些資金會被用於支付保險成本,因此它們不可能像自有資金那樣進行投資,具體來說,就是不可能大比例地用於股票投資。我們來看一下伯克希爾近年來的相關數據。

3:伯克希爾2007-2011年末「保險和其他」分部[2]的資產構成

單位:億美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377.03

243.02

282.23

347.67

335.13

投資:

 

 

 

 

 

    固定收益證券

285.15

271.15

357.29

338.03

312.22

    權益證券

749.99

490.73

565.62

598.19

760.63

    其他

 

184.19

294.40

193.33

131.11

其他資產

670.09

829.78

773.43

851.79

964.10

資產合計

2,082.26

2,018.87

2,272.97

2,329.01

2,503.19

權益證券佔投資的比例

72.45%

51.87%

46.46%

52.96%

63.18%

權益證券佔投資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比例

53.11%

41.27%

37.72%

40.49%

49.42%

 

可以看到,在伯克希爾的「保險和其他」分部,股票(權益證券)佔投資的比例並不高,即使是在2008年也不例外,那時,巴菲特高喊「如果你痴等知更鳥的叫聲,那麼,春天將會過去。」

在巴菲特早年經營合夥企業時,他將投資分為三類或四類——低估類、套利類和控制類,顯然,那時他的股票倉位是很重的,遠非中晚年可比。

既然如此,用淨值增長率除以1.5就顯然低估了巴菲特的投資水平。任俊傑先生和朱曉芸女士在《奧馬哈之霧》一書中沒有這樣做,但他們舉的例子中在使用槓桿和未使用槓桿兩種情況下假設的投資回報率均為10%,其實也是沒有考慮到浮存金與自有資金的性質不同。

那麼,如何估計浮存金對伯克希爾淨值增長的貢獻具體有多大呢?又或者,我自己沒有辦法準確地進行估計,但對簡單高估浮存金作用的做法也無法接受。任俊傑先 生和朱曉芸女士沒有具體估算浮存金對伯克希爾淨值增長的影響程度,就下結論說「巴菲特幾隻重倉股票的投資回報長期低於公司淨值增長,原因就在於保險浮存金 對公司資產淨值起到了增厚作用。」如果是我,即便是作過具體的估算,恐怕也還要在「原因」前面加上「主要」或「重要」二字——難道在中石油上的豐厚回報沒 有為伯克希爾淨值增長超過長期重倉股票回報作出貢獻?!

其實,巴菲特和其他投資大師不同,他的投資不侷限於證券投資,中晚年證券投資在他的投資中佔的比重甚至要低於實業投資,因此,以伯克希爾公司淨值增長速度來推測其證券投資的水平本身就很難說得上準確。

4:伯克希爾2007-2011年末投資佔公司資產的比例

單位:億美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投資[3]

1,065.70

1,022.40

1,262.93

1,177.11

1,251.72

資產

2,731.60

2,673.99

2,971.19

3,722.29

3,926.47

投資佔資產比例

39.01%

38.23%

42.51%

31.62%

31.88%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0wn2m.html

[2] 近年來,伯克希爾將其業務分為「保險和其他」、「鐵路、公用事業和能源」和「金融和金融產品」三個分部,而公司的投資大部分為「保險和其他」分部的資產。

[3] 包括「保險和其他」分部中的「investments」和「金融和金融產品」分部的「investments in fixed maturity securities」和「other investment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9

買金的經歷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9.html
今天到金舖買金, 又是一年兩大紀念日子買點金作紀念, 又可以當是投資保值, 跟之前一樣, 止凡跟太太走入金舖就表明來意, 要一些可算是沒有手工的光身金戒指, 純粹買金多於買手飾。

誰知店員竟話這類光身金戒指已經沒有貨個多月了, 無可奈何之下只好選擇一些光身手鐲, 無所謂, 橫豎手工費差不多, 不過始終戒指仔比較好看, 感覺更「墜」手。

買金時, 有一個很不好的感覺, 就是整間店有很多內地同胞, 很嘈之餘, 還要「打橫行」。當我還跟店員討論之時, 另一位店員竟引領一位同胞在我跟太太的身旁, 同胞說話很大聲之餘, 還迫在我們身邊, 太太忍不住立即起身站在我身後, 這位同胞就二話不說坐在她的椅子上。

今次真正感受到強國人對我們的影響, 黃金都被他們買清光, 連買東西的空間也被他們佔據, 這個感受比起在 facebook看到多少強國人當街大小二便的短片來得更貼身。

實在佩服店舖內的銷售員, 我的一次半次經歷已經一肚子氣, 他們每天就要對著這群財大氣粗的強國人。不停賺他們錢而又最受惠的就是背後的老闆, 面對這些人的就是一兩萬元月薪的前線員工, 對於前線人員, 我的建議是財務自由很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42

從財務長到媒體經營 深受三大家族重用 許婉美掌富邦金的機遇與挑戰

2013-10-14  TWM  
 

 

原台灣大哥大行政總經理許婉美,接任富邦金總經理讓不少人跌破眼鏡,但其實她的大半職涯都在金融圈打滾,而且深受國泰蔡家、和信辜家、富邦蔡家三大家族重用;在台灣大期間,還讓momo親子台從虧損上億元轉為獲利逾七千萬元。

十月一日,富邦金控發布重大訊息,台灣大哥大行政總經理許婉美接任總經理,原總座龔天行轉任富邦產險董事長。兩天後,許婉美第一次以總座身分出席公開場合,並分享自己心情:「套用一句陳邦仁(原富邦證董事長,現任台灣大執行董事)的話:『人生如棋』,每一次職涯的轉換,其實常不在預期中。」事實上,人事案公布後,最震驚的應不是許婉美本人,而是各大金控高階主管,紛紛打聽「這是誰啊?」甚至連富邦金控內部不少主管也說,之前根本沒與這號人物互動過。

財務管控 不容一毛誤差幾位曾與許婉美有過一面之緣的金控、銀行高層,對她的評價也多半只有「感覺滿親切、隨和,但沒有深入接觸過。」其中一人說:「因為許婉美實在是太低調了。」事實上,低調的許婉美早自一九七八年開始就踏入金融圈,在交通銀行從小小的辦事員做起;先後擔任和信電訊、國泰金控、台灣大哥大財務長,成為少數縱橫和信辜家、國泰蔡家與富邦蔡家等三大家族的人物。每個認識她的人,談到她對財務、預算控制的精準程度,都豎起大拇指。台灣大公共事務處處長阮淑祥形容:「就算只有一毛錢的誤差,都逃不過她的眼睛!」許婉美不只專業能力深受推崇,工作態度也無懈可擊,與她共事多年的台灣大哥大技術長王鴻紳,讚許她是個「使命必達、效率高的人」。據了解,許婉美幾乎每天都忙到晚上九點後才下班,把工作帶回家做更是家常便飯,堪稱「拚命三娘」;舉例來說,每回公司編製例行財報時,她必定會把資料帶回家審查,連睡覺前都要躺在床上再三翻閱,「等她再與同事討論財報時,她會完整的一一指出需要修改之處。」許婉美不僅在金融界累積了漂亮的資歷,在電信圈也是一片好評。談到她在電信領域的成就,不能不提到前台灣大哥大總經理、現任TVBS台董事長張孝威。

張孝威是許婉美職涯中的頭號貴人,兩人曾在大華證券、中華開發共事,後來張孝威被台灣大挖角擔任總經理,也提攜許婉美擔任財務長,而且是張孝威名正言順的職務代理人。一名知情人士指出:「台灣大內部的人,都把她視為Harvey(張孝威)的分身。」某位與她共事逾十年的台灣大高層回憶許婉美:「不但認真又專業,處理事情也很fair(公正),EQ非常高,而且沒什麼架子。」比方說,許婉美在台灣大任職期間,與另一名女同事的英文名字皆為Vivien,「雖然許婉美位高權重,是張孝威的代理人,但同事們都毫無忌諱的給她取了一個『大V』的外號,不少同事見到她也直稱大V,許婉美全不在意。」另外,台灣大員工普遍畏懼張孝威,一旦他休假,許婉美代理職務,員工們心情就輕鬆愉快許多。「Harvey個性非常嚴厲,如果部屬表現讓他不滿意,他會毫不留情責備,相較之下,大V個性溫和多了。」不只個性受到歡迎,許婉美在台灣大的期間,也的確憑藉專業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最為人樂道的,一是購併台灣固網之後超高難度的整帳工程,另外則是讓momo親子台(優視傳播)成功轉虧為盈。

跨足金融、電信、媒體產業二○○四年,許婉美擔任台灣大財務長,負責整理子公司、孫公司交叉持股,當時台灣大與台固複雜的交叉持股關係相當混亂,連內部帳務人員都理不出頭緒,甚至被外界戲稱「簡直像積體電路圖」,但她卻逐步清理。一直到現在,台灣大集團持股變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她被視為最大功臣。

○六到○九年,擔任台灣大財務長的許婉美,銜命兼任momo親子台董事長,一腳踏入先前從未涉足的媒體領域。momo親子台某高階主管透露,當時為了轉虧為盈,內部團隊曾經提出一份改革計畫,雖然包括部分縮減人力等降低成本動作,但也同時建議提高卡通節目的採購金額。

這對當時被視為集團錢坑的momo台來說,堪稱重大且艱巨的革命;內部員工也以為,許婉美是財務背景出身,對預算錙銖必較,而且才剛上任不久,點頭答應「砸錢買節目」的機率不高。

「我們有提醒她,引進卡通新片初期,授權金就算是分年攤提,反映到財報上仍然不會太好看;大V雖然沒有那麼了解媒體,但她把我們提的計畫看得一清二楚,請我們仔細估計收視率會提升多少?對於廣告收入的長遠效應有多大?她評估後,就大膽接受我們建議。」決定方向之後,許婉美全盤讓同事放膽去做,momo電視台快速從中國大陸引進︽喜羊羊與灰太狼︾等膾炙人口的卡通節目,同時通過台灣固網投資案,挹注六億元資金給momo親子台,撐過燒錢的過渡期。終於讓親子台從二○○七年仍虧損一.四二億元,到○九年轉為獲利七二○○多萬元。

一○年,張孝威辭掉台灣大總經理職務後,身為代理人的許婉美,順利升上行政總經理;於此同時,原個人用戶事業群營運長賴弦五,也升任營運總經理。董事長蔡明興當時公開表示,採「雙總經理制」是考量到賴弦五擁有行動、固網及媒體業務長才,許婉美善於財務規畫、行政管理,兩人適合密切合作、相輔相成。

不搞派系 重視專業與邏輯從此之後,賴弦五成為代表台灣大枱面上的人物,在公開場合中看到許婉美的次數,寥寥可數。某電信業資深人士分析,台灣大購併有線電視系統凱擘後,電信與有線電視的匯流更形重要;又逢4G執照競標大戰白熱化,對台灣大來說,電信、媒體人才的重要性,早就超過財務專才。加上許婉美生性謙虛低調,不願搞出「一山不容二虎」的尷尬局面,才會形成這種此(許婉美)消彼(賴弦五)長的局面。

據了解,這次許婉美之所以能坐上金控總經理寶座,一來是大董蔡明忠器重她在金融、電信兩大領域皆表現傑出,二來也是因為她默默耕耘的水牛精神,讓二董蔡明興激賞不已,決定加以重用。

部分外資法人解讀,與龔天行相較,許婉美雖然使命必達,卻不如龔天行的敢言,對富邦金的未來不見得有利,「而且龔天行幾乎可以罩住富邦金內部所有人,這對新任總經理來說也是一大挑戰。」但曾與許婉美共事者認為,若論「對下溝通」的身段,許婉美與龔天行類似,都屬於拿著便當與下屬一起用餐開會的高層主管;至於「對上溝通」,她其實也有擇善固執的一面。走過各大家族事業的許婉美,最大特色就是絕不結黨營派,也從未刻意挖角自己過去的團隊人馬;在做決策或提供意見時,她沒有人脈或派系的包袱,只相信專業與邏輯。

無論如何,富邦金控家大業大,總經理的一舉一動均動見觀瞻,又得同時擔任發言人角色,許婉美未來受到的注目只會多、不會少。這對習慣沉潛低調的她來說,恐怕也需要適應。誠如她自己所言:「我很需要大家再給我一點時間。」至於她需要多少時間,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將是所有金控業者持續關注的焦點。

許婉美

出生:1956年

現職:富邦金總經理

經歷:台灣大行政總經理、台灣大財務長兼優視傳播董事長、國泰金控財務長學歷: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企研所、政大企研所、政大國貿系

撰文‧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80

倫敦金的迷思 余有虛言

http://polyyyh.blogspot.hk/2014/02/blog-post.html
在香港,跟人說起倫敦金,哪管是師奶阿叔、市井之徒,抑或受高等教育人士,相信也只會落得如此回應:「騙局!」倫敦金到底是什麼一回事?若虛不才,以往也曾在金業找口飯吃(找口飯吃,決非甜言蜜語誘騙阿婆棺材本或師奶私己錢之流),就嘗試替大家解說一下,打破這倫敦金的迷思。

要談這萬惡的倫敦金,先要知道街頭巷尾對其指控為何:
1. 炒孖展,炒到死人冧樓;
2. 經紀害人,瘋狂炒賣至爆倉;
3. 跟本係騙局,氹客入金後就去如黃鶴;

倫敦金炒賣自美國聯儲局(Federal Reserve)瘋狂印鈔以來,於香港的發展可謂如燎原之火。或有人說此乃內地游資過多之故:然、卻不盡然。金價於80年代石油危機時高見850美元1盎司(算及通脹大概為今下2000美元1盎司),後來美聯儲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 此君名望之高由2007年金融海嘯後,奧巴馬政府力邀其出手作經濟復蘇委員會顧問可見一斑)瘋狂加息至21.5%以打壓飛升的通脹,以至後來金價沉寂於300-400美元附近幾近廿載,直至2005年起方再展升浪,以至信報「我老曹」曹仁超有「十年黃金變爛銅」之言。當時黃金市場炒家絕跡,因波幅跟本不足以讓炒家生存。當時金價基本上都有0.5美元的買賣差(如外幣買賣一樣,莊家以此為生)。300美元的金價,1%波幅就只有3美元,還要承擔0.5美元的價差,那炒家的水位也未免少了點。市場貨品林林總總,犯不著要挑戰難度,何不炒炒股票,玩玩外匯?

歷史就不多說。近年聯儲局的寬鬆貨幣政策做就金市大旺。既然有炒作空間,就自有勇士前仆後繼。懷著一朝致富的夢想進場,聽著「盛世藏金」、「黃金名貴、罕有,象徵財富」、「以前無既將來會有」之流洗腦式文宣,結果如何?


倫敦金交易商與經紀的生財之道

於分析倫敦金「騙局」之前,讓若虛先為大家解構一下倫敦金交易商與經紀的生存之道。知彼知己,你知道人家如何搵食,才能想到從什麼途徑去賺取你的血汗錢。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交易商(即那些於電視大肆宣傳的公司)開價讓你進行倫敦金交易,做的是對賭生意。所謂對賭,就是你贏我輸的零和遊戲。客人買對邊,交易商要淘腰包賠錢,買錯邊就可以袋袋平安。

那交易商基本的賺錢模式或有兩種,其一就是賺差價。這與你在銀行或找換店買外幣一樣,大多不收你手續費,但買賣卻有價差,而有些情況價差可以很誇張(例如在機場某些貨幣可以差1000點子甚至更多,你不兌也沒地方再兌,所以吃個叉燒飯也要貴三成)。交易商通過不同客人的買賣以賺取差價,譬如A君與B君同時分別買與賣一張倫敦金合約,那交易商的5點差價就即時袋袋平安。

第二種賺錢手法,就是藉與散戶對賭賺錢。交易商是被動賭的,正如賭場一樣,你買下去,他就是受,只能限紅,不可賴皮。但交易商如果不想賭,或賭少一點,可以將部分或全部的合約拋出市場(事實上市場上存在只吃差價的交易商,不過當他將合約拋出去時人家也當然要吃他差價,盈利空間很小)。正如一間小工程公司突然接到一單大生意,資源財力所限,不得不將部分生意判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自94年槓杆式外匯交易(即炒孖展匯)被納入證監監管範圍後,金業已成碩果僅存不受香港證監會或金管局監管的投資產品,而行所謂以「金銀業貿易場」為首「業內自我監督」。但金銀業貿易場跟本不具法定權力,基本上任何人士都可自設公司作倫敦金對賭生意,而即使行員不能理賠貿易場亦不會負責。證監會多年希望將金業納入監管亦因業內阻力而無功,致使行業內良莠不齊聲名狼藉。

至於做經紀的,收入不外乎依賴佣金。佣金要多,不外乎兩種方法:資金夠大、出入夠密。對經紀來說,放五億做一張單長坐的客人,不及放五萬而放任經紀自己炒的。客人每做一張交易經紀就收一張佣,多多益善,相信不難明白。現時的交易商大多採用大經紀制,即每位經紀自己管自己客源,只與公司拆佣。但亦不乏舊式層壓式分佣制的公司,即大經紀能向自己旗下經紀的佣金分一杯羮。


所謂「騙局」的起源

了解金商與經紀的盈利方式,就不難想出「騙局」何來。散戶被騙方法主要有三:

一. 經紀連騙帶哄,引誘客戶簽賣身契授權書,說到自己如何厲害,炒兩轉連樓都炒兩層返來。又誓神劈願會穩定操作,不會亂trade。結果就是,如果有如此厲害的人早發達了還要服侍你嗎?發誓之類騙騙純真小市民還好,騙子發誓當食生菜,他日要追究嗎?合約有寫嗎?你有錄音為證嗎?授權書上只寫上本人陳大文現全權委托XXX進行交易......一百幾廿萬積蓄,可能就於一兩個星期間,被經紀每日進出百次慢慢蠶食掉,而他可能本月就賺了廿多萬換部新車了。

二. 炒倫敦金的客戶,可能並不能看懂月結單上的欄目的分別。簡單來說,未平倉合約的虧損,是不會顯示在閣下的結餘(Balance),而只會被算進客戶資產(Client's equity)。蠱惑的經紀會跟你說結餘有賺,蒙在鼓裏的客人就不知道原來未平倉的單已經蝕凸。經紀只需用賺錢平倉蝕錢死坐的方法,就能做到此效果。曾聽老行尊說過在日本工作時,有位中國廚師投資了過百萬炒外匯,一直以為在贏錢,到最後被追孖展時才知道已輸到入肉,連餐廳都要頂手抵債。(還有最邪惡的「鎖倉」炒法,見P.S.)

三. 經紀無罪,但交易商或是有心行騙,或者無力償債(因交易商做對賭,若大戶賭中贏大錢隨時爆倉),最後席捲而去,小客戶就認真血本無歸。

認清本質 識破騙局

倫敦金本質,就是賭。要長線投資,大可買賣實金、銀行的紙黃金,但上落緩慢。倫敦金放大槓杆交易,自然上落快,夠刺激,適合短線投機。金銀業貿易場的牌照,若虛真心認為不能信,因貿易場跟本不能起監管作用,亦無法例可循,徒具其名而已。要選就盡量選規模大、信譽好的交易商,或者直接做期貨黃金(因期貨order落美國CME交易所,類似本港期指,可靠得多)。

另外,做孖展並非十惡不赦。現時市面每口倫敦金合約的按金(1口合約為100盎司),大概1500美元左右。按金價1300美元一盎司計(合約總值=100盎司即130000美元),大概是86倍孖展,相當驚人。若果想賭得保守一點,大可以調整個人孖展比例,毋須用盡孖展,譬如明知1500美元即可做一張,但卻預留10000美元孖展,將比例壓在10%以下的水平。孖展比率愈低,則即使有大行情(譬如說打仗金價急升而沽了金),也沒那麼容易變成爆倉或輸凸。

但,最基本的法門,也是股神巴菲特所教的兩條,可謂所有投資、投機的金科玉律:
一. 嚴守止蝕
二. 千萬不要忘記第一條


P.S. 還有最邪惡的經紀,會用「鎖倉」的方法來哄騙客戶。所謂鎖倉,即平倉卻又不平倉。一般來說,譬如閣下買股票、期指輸錢,止蝕不外是高買低賣認賠離場。但鎖倉卻是一對買賣單但卻是Active的,譬如平常買金於1600,賣於1500,兩條合約會抵銷掉,蝕了100元離場就算了。鎖倉卻是閣下戶口中同時存在一條1600元買金,和1500元賣金的單。而此情況下,閣下的「結餘(Balance)」並不會減少!而可惡的經紀就會找這兩張單中有盈利的平倉,例如金價跌到1450,經紀會張1500沽金的單平掉賺50元,而1600買金的單放任不理。一旦巿況再尋底,他們可能會於1400元再沽金鎖倉。反覆運作下,若虛當年曾見過有些客戶的單是買在1400元而沽在700元的 ,行內稱為「天地鎖」。或說經紀鎖倉有何利益?帳面是沒有,但客戶心態不同。若即時認賠離場,很多客戶會意興闌珊出金離場;但鎖倉則有望利用客戶的不了解,以為還未認賠就能繼續守的心理,經紀就能留住客戶繼續做單;而更甚者,炒賣倫敦金是用孖展的,交易商每日跟你算利息,鎖倉做成的利息開支,客戶往往不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60

設定目標報酬率 靠儲蓄、保險與投資三招達陣 社會新鮮人存第一桶金的必修學分

2015-06-15  TWM


在高物價時代,社會新鮮人的起薪偏低,要累積財富著實變得困難;幸好年輕就是本錢,及早建立理財知識,就能利用時間複利的效果,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理財達人從儲蓄、保險與投資三大面向,指點理財入門法則。

撰文•周思含

時序進入畢業季,許多年輕學子即將進入社會,展開新的人生旅程;然而根據勞動部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去年大學以上學歷的社會新鮮人起薪為二七一五二元,這樣的數字別說存下「第一桶金」,在高物價時代,就連不想成為「月光族」、「薪光幫」都是挑戰。

不過也別太洩氣,畢竟年輕就是本錢,只要趁年輕學習理財知識,掌握理財規畫的方向,還是有機會積沙成塔,累積財富,進而邁向財務自由。

必修學分一:儲蓄

不斷自問什麼是「必需品」「起薪不高,更要懂得理財!」新光投信總經理蘇英孝這麼說,他認為趁著年輕建立正確的理財觀,才是啟動「累積財富」的開關;至於第一個必修學分,就是儲蓄。

「收入微薄不見得不能儲蓄,既然收入有限,那麼每筆花費就更應該斤斤計較。」他建議,社會新鮮人在出現消費衝動情緒時,隨時問問自己這類問題:「以手機為 例,它是現代生活必需品,但是『最新、最炫』的手機也是必需品嗎?」不過他也坦言,要對每筆花費錙銖必較就像減肥,一旦「節流」的過程太痛苦,結果可能還 是無法持續。

所以他提供一套「一三五、二四六」的法則,給初入社會的年輕上班族參考:每周一、三、五自己帶便當;二、四、六則可與同事外出用餐,不僅可達到省錢的目的,還能維繫同事間的感情。

蘇英孝表示,「總之,你得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儲蓄方法,能夠開始存下錢,是在社會立足的基本能力。」有了節約與儲蓄的觀念後,接下來你該學習的第二堂理財課程就是「保險」。

必修學分二:保險

定期壽險與意外險必備

所謂保險,就是轉嫁人生中「不想發生的風險」,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提醒,職場新鮮人累積財富的速度不快,承擔風險的能力也低,更需要透過商業保險來加強人生的保障。

不過,對不少社會新鮮人來說,這也是最容易出現失誤的一門學分。原因在於你可能有許多同學死黨都加入保險業務大軍,而一般來說,業者普遍鼓勵業務員優先推 銷儲蓄險、終身險,於是你的同窗好友們可能也會開始向你推銷這類商品;然而在專家眼中,這些保單都不是社會新鮮人的優先必備品。

彭金隆指出,年輕人資金並不充裕,一下子就購買保費較貴的終身險或儲蓄險,不但難以取得足夠的保障,也會造成資金排擠,減少儲蓄或投資的可用資金,「應該先從保費較便宜的定期壽險著手。」先將基本的安全網張開,等到收入增加,再慢慢向上加值保險範圍。

簡單的說,保險的基本意義,就是確保「自己沒有能力時,還能照顧到想照顧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定期壽險之於社會新鮮人的功能,在於「確保好不容易把我養 大的老爸老媽,不會因為我的提早離開而毫無依靠」。不過,如果你沒有「離開」,而是因故失去工作能力,那麼,壽險無法提供保障,你必須仰賴意外險的補強。

著有一系列保險相關暢銷書籍、有「平民保險王」之稱的保險專家劉鳳和表示,「如果要排出順序,對年輕人來說,意外險一定比醫療險更重要,尤其是騎機車通勤 的年輕上班族,更需要先有足夠的意外險。」他解釋,年輕人罹患疾病致死的機率相對較低,但是「意外」和「明天」卻不知何者先到,因此建議一年花費四、五千 元,買一張五百萬元的意外險,才算是買足保障。

醫療險部分,劉鳳和則說,年輕族群不需要去買包山包海的醫療險,雖然那樣的醫療險保障範圍廣,但保費也相對高昂,可是真正用到的機率卻不見得高;不過,近幾年罹患癌症的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也可考慮買定期癌症險。

投資型保單暫不考慮

彭金隆特別提醒,不建議年輕人以「儲蓄型保單」為儲蓄工具,這類保單紛紛打著「N年可以領回XX元」、「活得愈久,領得愈多」、「期滿還本」等訴求,擊中一般人「不想虧本」的心態,卻忽略了保險的本質是單純的「保障」。

至於坊間熱賣的投資型保單,結合投資、保險雙重概念,靈活、低門檻的特性成為許多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張保單。對此,劉鳳和直言,不建議年輕人將薪水花在這上 面,「投資型保單終究是『保險』的一種,還是要扣繳保費,而且大多數投資型保單,第一年都不做投資,因為要扣除費用,很多保險業務員卻不會告訴你這些。」 他說。

那麼,社會新鮮人應負擔多少保費才不致造成支出壓力?彭金隆說,一般建議「保費為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保額為年收入的十倍」,以初入社會月薪三萬元的年輕人來說,年收入三十六萬元,保額應至少有三六○萬元,保費要控制在三萬六千元內,才不易造成負擔。

必修學分三:投資

定期定額基金門檻較低

有了保障作為後盾,接下來,你應該學習怎麼利用「投資」,讓資產累積的速度加快。在投資領域,年輕人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風險承擔能力較強,換句話說,你 有犯錯的空間。投資有成固然很好,但社會新鮮人更重要的投資學分,是「你必須藉由投資訓練,找到適合自己、一生受用的投資邏輯。」蘇英孝說。

由此看來,社會新鮮人要修成這門學分,最重要的就是「別讓自己太快陣亡,甚至宣布與投資市場就此絕緣」。

「投資共同基金是很好的第一步。」蘇英孝表示,目前大部分銷售機構的基金定期定額最低門檻為三千元,對社會新鮮人來說,這種小額的定時定額投資門檻相對較低,且因為投資時間分散,即使大環境不如預期,也不會太快讓你產生「不如歸去」的挫折感。

理論上,年輕族群的基金投資,建議選擇波動性較大的股票型基金,定期定額的基本法則是「停利不停損」。蘇英孝表示,一般建議定期定額至少持續扣款三年,在 總共三十六次的扣款後,不妨開始計算平均成本,如果現價大於平均成本的二○%,就可以將部分獲利贖回,感受人生第一次的基金投資獲利落袋;而若獲利不如預 期甚至出現虧損,其實也不必太在意,畢竟三年下來,你已強迫儲蓄一桶小金,過程中,你也因為不時研究市場展望、追蹤漲跌波動,而累積了基本的財經素養。

不過,如果選擇「股票」作為投資初體驗,可能就要稍微嚴謹一些。蘇英孝的兒子今年即將從研究所畢業,他傳授給兒子的投資課程,當然不是直接報明牌,而是帶領兒子認識各類股票的屬性。

配息型股票獲利穩

他將股票分為三類:配息型、主流型及投機型。配息型股票的特性,就是股價「不太動」,成交量也少,但是每年會穩定配息,建議占投資比重的五成;主流型的股 票,就是有產業循環的週期,像是房地產、航運股等等,可以配置三成資金作中長期投資;投機型的股票就是短線上波動較大,或者只是短暫的題材帶動行情,用兩 成的資金淺嘗即可。

「設定一個目標報酬率,努力去實踐目標的過程,無形中也會建立起投資紀律。要知道,許多人投資失敗的原因就在這裡。」蘇英孝鼓勵年輕人的投資可以積極些, 因此也要兒子多方嘗試投資各類型股票,一方面建立分散風險的概念,也學習投資組合的配置,最重要的是,一旦開始投資,才會有參與感,也才會有動力去學習投 資理財的相關知識。

人生的第一份薪水,你想怎麼花?拿來吃吃喝喝、娛樂、治裝都在所難免,但理財不能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小資族透過儲蓄、克制消費、投資理財,善用每一塊錢,同時選擇適當的工具,才能利用時間複利的效果,發揮最大效用,讓自己的未來擁有富足人生。

社會新鮮人 保險?3要訣

合理保額:

月薪的10倍才算合理保障。

合理保費:

不超過月薪的1╱10,較不會造成壓力。

必買保單:

1.?意外險

2.?定期壽險

3.?醫療險

社會新鮮人 投資?3要訣

必要動作: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認真追蹤績效與市場脈動。

股票投資:

風險較高,雖可積極嘗試,但投機型股票的部位不宜太高。

投資目的:

比起賺錢,更重要是投資紀律、財經素養的養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29

第一桶金的煉成

如何獲取第一桶金?有否投資失敗經驗?這總是引人入勝的命題,在工作坊眾多參與者的問題之中,又怎會少得這些問題呢?由這些問題引伸出來的討論可以更深入的。




Benjamin:

第一桶金是如何取得?投資初段有無面對失敗?請分享。

股票組合是賺價還是收息為主?比例各多少?



止凡回應:

第一桶金,這個被廣泛應用的名詞,其實沒有第一桶金,一個財務自由計劃,由零開始也可以,不一定要到達什麼資金水平就變動投資取態之類的。

投資初段當然有遇過失敗,而且失敗一直都有的,直到今天也有不少操作上的失敗。金融海嘯前曾買入Citibank、AIG,之後買入過一些後來變質的股票,包括國壽、瑞房、中國動向等,在blog內也有分享過,不妨回看舊文給點意見。

投資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開始時沒有「第一桶金」的要求,之後一直犯錯,改正,優化計劃,一直走下去,自然能成功。

股票組合沒有特別劃分收息與賺價的,我一向都愛買入一些有現金流,或很多安全邊際的公司,同時又可以等待一個長遠的「好事」,可能五年、十年後,這家公司會變成一家更大更強的公司。


後記:

其實這些問題,可謂傳媒記者訪問時的指定問題,尤其針對一些投資者的首篇個人專訪,總愛問受訪者如何得到第一桶金?有何投資失利的經驗分享,就連早前的HK01訪問時,其實記者都有問過這條問題,最後好像沒有登出來而已。

上面回應中所討論到的幾個投資失敗例子,我好像說過很多遍了,我十分興幸在投資計劃路上可以很早就遇到這些失敗經驗,這對於拼湊出更好的投資計劃幫助很大的。

在這裡很想談及一些身邊的年輕朋友對投資的態度,我很多時都會對他們分享投資理財的理念,不少年輕朋友大概也會認同,然而,卻遲遲沒有踏出第一步。

例如討論過後,年輕的朋友都認同,需要有投資計劃,知道需要實踐。過了幾個月再討論一下,了解一下他們的進度如何,答案總是「還未開始」,可能又過了幾個月再討論一下,又是「還未開始」。

當我嘗試了解其原因之後,發現主因多是害怕失敗,加上沒有第一桶金的數字,每每蝕點本感覺都很「入肉」,就正正是這些原因,令他們久久未能有足夠信心展開他們的投資計劃。

借這個命題很想說清楚一件事,世上很難找到一個投資者是從來沒有虧蝕經驗的,就算是巴菲特、索羅絲等世界級投資者亦然,就算做生意很厲害的李嘉誠,絕對也從生意上損過手。我們看投資blogger,如果每每發現其記錄只有賺,沒有蝕的,較大的可能性是他或她沒有把所有事實分享出來吧。

其實就我自己而言,我從每次失敗的例子中所學到的東西,遠遠比我從成功的例子所學到的多,成功的例子,可能遇上了天時、地利、人和,有多少是靠運氣?有多少是分析?一買即升、一沽即跌,買中大升浪、避開大跌浪,這是好運還是實力?很難說得準。但從失敗的例子中,多數能看到確實的問題,避免下次再犯。

人生中不單只是投資理財,其他經驗亦然,從失敗中學到的都會很多,所以不要害怕失敗,有時面對失敗,從中學習,會加速一個人的成長。這些故事我見過很多,通常身邊一些年紀輕輕就特別成熟的朋友,多是在人生早期就遇過一些錯敗,增進了不少人生煉歷,令他們加速成長。所以失敗不是壞事,看你如何面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08

日本大媽加入掃金團 當年囤金的中國大媽們解套了嗎?

“去年中,家里的老房子正好賣了,拿到首付以後想做點投資,炒股票沒有經驗且風險太大,當時看到黃金價格比較低,就買了些。”回憶起當時的決定,王先生忍不住笑了起來。

王先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去年7月份以每克255元的價格買了10公斤金條,按照7月12日市場平均每克285元的回購價格計算,王先生的這筆投資已凈賺近30萬元。

今年以來,國際現貨黃金價格的漲幅已達到約28%,一些商家的黃金銷售價格幾乎一天上調一次,但這依然沒能阻擋“中國大媽”們的購金熱情。第一財經記者12日走訪上海多家金店時發現,時不時會有咨詢購買與回購黃金的顧客。

“黃金價格漲得快,換美元不如買點黃金放家里。”有著多年黃金投資經驗的上海張阿姨自信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世界各地經濟都不好,黃金跌也跌不到哪兒去。”

對於個人投資者眼下的“囤金”熱情,彭博金屬與礦業行業分析師朱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黃金價格這一波上漲並非基本面改善,而是受到短期避險與投資需求驅動,但隨著刺激因素減弱,金價進一步上漲動力不足。

另一種分析則認為,早前充當貨幣角色的黃金是具備避險功能的,但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的解體,黃金已轉變為商品市場中的一員,如果繼續按照避險的思路來配置黃金,多數情況下會犯錯。

“日本大媽”加入囤金大戰

一年前還被認為離走出“熊市”遙遙無期的黃金,如今已搖身一變再次成為投資者的寵兒。

2015年7月,國際現貨黃金價格維持在每盎司1000美元左右,僅一年時間,這一價格已經上漲至1350美元/盎司,漲幅超過30%。

年初至今現貨黃金價格走勢

在低利率與“資產配置荒”的時代,像上述王先生那樣獲得12%的年投資回報是無數投資者夢寐以求的。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普通投資者重新將黃金納入了自己的“投資包”。

中國黃金上海旗艦店店長陳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去年同期相比,目前店里回購量增長了20%,比6月份上升將近35%,“顧客過來不是100克、200克的回購,都是幾公斤,甚至超過十公斤的回購。”該金店本周以來最大的一筆黃金回購量達到了20公斤。對於被黃金“深套”多年的“中國大媽”來說,眼下或許正是解套良機。

2012年10月,國際現貨黃金價格曾一度暴漲至約每盎司1800美元,此後價格出現下跌,吸引大量投資者買入黃金,當時“中國大媽”也因“抄底”數百噸黃金“一戰成名”。然而,在此後長達三年的時間里,金價幾度跳水步入漫漫熊途。截至2015年12月,國際金價跌至每盎司1046.54美元,較2012年10月的高位跌去了42%。

2012年以來黃金價格走勢

此前有媒體報道分析,當金價跨過每盎司1300美元的關口時,2012年“抄底”黃金的“中國大媽”們才有望挽回損失。當前的黃金已輕松跨過每盎司1300美元,且在英國脫歐,美聯儲加息預期搖擺不定,歐洲、日本央行進一步寬松箭在弦上之際,黃金價格大有繼續上漲的勢頭。

國際現貨黃金價格12日報每盎司1350美元,較前一周上漲約1.5%,此前一度逼近1370美元附近,創下近28個月的新高。國內足金零售價格12日也達到了每克373元,金條的零售價位每克365元。

朱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黃金最近一波漲勢開始於5月底,主要體現了黃金的避險功能。同一時期,其他貴金屬價格普遍有所回升,其中白銀漲幅更為猛烈,年初至今,白銀價格已經大幅上漲超過47%。

“與黃金不同的是,白銀是一種工業金屬,受零售市場影響相對較小。在中國,實物黃金向來深受投資者的喜愛。”朱軼說。

值得註意的是,“日本大媽”的囤金熱情,絲毫不遜於“中國大媽”。黃金線上交易和儲存公司BullionVault的日本市場主管懷特豪斯近日表示,2015年下半年以來,日本買家數量猛增了62%。但值得註意的是,“將買進的黃金儲存在瑞士”成了日本投資者眼下最流行的做法。

“我們許多日本客戶認為,在本土存黃金風險太大,他們對日本未來經濟感到非常擔憂。”懷特豪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過去10年,日本經濟增長陷於停滯,財政與貨幣刺激使得日本政府公共債務堆積如山,已經相當於年度經濟產出的兩倍,投資者擔憂,一旦日本實施的刺激政策失敗,日元匯率很可能出現暴跌。

現在入場已經晚了?

與投資者增持黃金熱情高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站出來“潑冷水”,紛紛預計金價已接近頂端,現在入場做多黃金太遲了。

“金價並非只升不降的單向投機。”瑞銀的大宗商品和貨幣策略師高登(Wayne Gordon)日前表示,除非美國進入衰退或者美聯儲完全放棄加息,否則金價的漲勢已經接近峰值,並不具備可持續性。瑞銀建議投資者在每盎司1310美元附近時可考慮減倉。

“高處不勝寒,未來黃金下跌的空間大於上漲。”朱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黃金市場的供需基本面並不支持價格如此快速地上漲,黃金礦山的產量仍在不斷增加,全球需求雖然穩中有升,但漲幅有限。彭博統計賣方觀點時發現,目前市場普遍預計2017年黃金價格為每盎司1220美元左右,意味著較目前水平將出現約10%的下跌。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部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短期來看,預計未來3個月金價會在每盎司 1250~1400美元區間波動。在主要驅動因素中,利好金價的因素包括利率水平下降(美國除外)、美國通脹最終上升、歐洲政局再呈不穩導致避險需求增加等。不過,美聯儲漸進的加息對金價終究會有抑制作用。

對於投資者而言,目前的黃金市場風險增加,入市需十分謹慎。眼下,市場的黃金多頭倉位較重,年初至今黃金ETF規模已經膨脹約40%,金價若要繼續走高,目前來看催化因素不足。

渣打預計,出現下面這幾種情況,黃金才可能持續上漲。一方面,美國經濟顯著放緩,以致美聯儲要轉向中立甚至放寬政策的立場。此外,英國退歐公投的政治余波比預期更大,金價亦可能會顯著上升。

針對中國投資者的黃金投資習慣,山東黃金首席分析師蔣舒建議,眼下如果基於投資目的購買黃金,可以買一些投資性的實物黃金,“但是要盡量避免首飾或者工藝品,這些本身不是用於投資而是用於消費的。”

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劉東亮此前則表示,黃金並不是理想中的避險資產,按照避險的思路來配置黃金,多數情況下會犯錯。雖然這聽起來難以置信,國內的投資者甚至可能會抗拒這樣的思路。

從金價與恐慌指數(芝加哥期權交易所VIX指數)對比中可見,在歷次全球或局部金融危機中,兩者沒有明顯相關性,甚至在1997~2001年期間,在連續發生了東南亞金融危機、拉美金融危機、美國網絡泡沫破滅、“9·11”等危機的情況下,金價還屢次創下了第一次黃金泡沫(1980年)以來的新低;在2008年金融海嘯初期,在美國次貸危機已經爆發、貝爾斯登已經倒閉的局面下,黃金也以下跌為主,在更早的1990~1991年美國經濟危機(其間還發生了第一次海灣戰爭)時,黃金基本走平。(第一財經記者周艾琳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57

寸土寸金的紐約曼哈頓高端地產遇冷 地產商對未來不確定

上周,美國商務部公布美國7月新屋銷售環比增長12.4%,遠超預期的下降2%。7月新屋銷售年化總數65.4萬戶,創2007年來新高,高於預期的58萬戶。全美不動產協會(NAR)上周公布,美國7月成屋銷售環比下跌3.2%,達到年化539萬戶的水平,低於預期的539萬戶。美國7月成屋銷售下降的降幅超預期,結束了之前四個月連漲的態勢。

全美不動產協會的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尹(Lawrence Yun)表示:“庫存嚴重短缺,進而影響到買家對房價的承受力,這是上月全國成屋銷售大幅下滑的罪魁禍首。”不過,7月美國市場上的待售房屋數量增加0.9%,至213萬戶。只是相對於去年同期,供應下降了5.8%。以7月的銷量計算,需要4.7個月的時間來消化現有房屋庫存,高於6月份的4.5個月。經濟學家一般認為,六個月的去庫存周期才是良性的樓市供需平衡狀態。

與此同時,買家對房價的承受力在曼哈頓的高端房產卻已經顯現出來,而且實際情況比數字顯示的還不樂觀。曼哈頓房產對於美國房市不僅僅是最抗跌的資產,而且因為同時具有自住和投資相當的有代表性。雖然曼哈頓房市依舊火熱,但是持續幾年的牛市逐漸出現了一些降溫的跡象。對未來房市預期最為敏感的房產開發商們卻開始變得保守起來。根據中介機構Ariel Property Advisors的統計,今年上半年,曼哈頓土地交易總共48筆,而去年同期為79筆,前年同期為73筆。大幅下降的土地交易,反映了地產商對今後兩三年的曼哈頓房市的不確定。

高端房產遇冷

“曼哈頓的豪華公寓市場從2014年秋天開始逐步轉冷。目前市場上新造的和正在建造的樓很多。過去幾年新建的公寓樓大都瞄準了豪華公寓市場,目前豪華公寓指的是500萬美元以上的公寓,存量供應相當於4到5年的銷量。” 房產研究機構米勒·塞繆爾房地產評估公司主席米勒(Jonathan J.Miller)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當然地產商只造豪華公寓並不是市場定位失誤而是高地價的結果。Ariel Property Advisors統計,2016年上半年,平均每平方英尺的可建造面積價格是618美元。曼哈頓為了控制過度密集的人口和高樓對市政基礎設施和地基的挑戰,對樓房的高度也有限制。每一塊土地上允許修建的樓高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都有不同的限制,造成每塊地上可以建造的平方數也不同。

有的情況下,建造高樓可以向周圍的土地擁有者購買他們不打算使用的樓高限制。所以曼哈頓的地價並不是以每平方英尺土地的價格來比較,而是以土地上能建造最大面積價格來比較。建築商買了地之後還要承擔拆除舊屋成本。如果僅僅建造普通公寓,在今天平均每平方英尺價格不超過2千美元的市場上很難盈利。高地價促使地產商一窩蜂地湧入豪華公寓市場。

而今地產商已經有了4到5年的存貨,因此也就不急著出手購買土地新建住宅,而土地擁有者也待價而沽,所以曼哈頓上半年的土地交易量也就腰斬了。

統計數字滯後

米勒稱:“豪華公寓銷售變冷,還不能看到具體的統計數據。目前的統計數據還不錯,但是反映的是幾年前簽署的預售合同。那些合同在今年開始逐步正式生效。房屋交易按照交易正式完成的日期才會登入地產統計。”

全美不動產協會(NAR)公布的美國7月成屋銷售環比下跌,也是按照在7月完成交易的成屋銷售而不是在7月簽署購買協議的數目計算的。通常從簽署協議到完成銷售需要2個月的時間延遲。而曼哈頓的豪宅交易由於有大量的預售案,一延遲就超過一年時間了。

此外,高房價也使得房屋銷售從簽約到完成的時間更加延長。“過去一年,估值相關的合約問題明顯增加,這是過去三個月房屋交割被推遲的根本原因。” 全美不動產協會總裁Tom Salomone說。買家簽署購房合同之後如果要取得銀行貸款,必須通過銀行的價格評估。如果銀行認為交易價格過高,在未來可能下跌低過實際房貸價格,銀行就會與貸款人協商,要求增加首付數額,或者增加抵押物。一旦進入此類協商,售房交易的時間就會大大的延長了。

按照米勒的解釋,曼哈頓豪華公寓樓市遇冷的情況將在未來幾個月公布的數據中逐步顯示出來。而按照一般專家的意見,土地交易是房市的前瞻性指標,能夠最快速的反應市場的變化,而房屋銷售數據則是最終的確定指標,雖然有時間上的滯後。

低價市場依舊火爆

紐約房產經紀人陳莉今年做了680萬美元的生意,都是在曼哈頓。今年7月份剛賣出一個價格的曼哈頓中城的期房,預計今年年末交房。房價約為150萬,面積為900多平方英尺的帶陽臺的一室一廳。

“目前中國買家的趨勢還是以曼哈頓為主。但是這幾年曼哈頓房價上漲,他們的預算以前能買到曼哈頓的房子,現在只能買到布魯克林、皇後區的房子;或者,以前能夠在曼哈頓買兩室一廳,現在只能買一室一廳。但是大部分客戶還是希望在曼哈頓買房。” 陳莉對一財記者說,“在高房價面前並不是說望而卻步。但是下降要求。客戶總體的預算金額沒有下降,可能還有提升。預算範圍一般在100萬到200萬美元之間。2015年有很多新房出來,但是2016年卻沒有這樣,期房也很少。特別有亮點的房子也減少了很多。”

米勒說:“500萬以上的房子遇冷,但是在300萬以下的房子還是熱門而且價格上也很堅挺。”根據米勒的統計,今年第二季度,曼哈頓總共完成銷售了2735間公寓,銷量比第一季度下降4.9%。中位價格為110萬美元,環比下降2.5%。公寓的存貨為6352間正在積極銷售的公寓,環比上升15.4%。高房價也推動了租房市場的擠出效應。在第二季度,曼哈頓的平均房租環比上升0.9%達到每月3450美元,創8年來新高。同時住宅空置率也上升到2.49%,創9年來的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