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创新模式:淘金医学美容


From


http://www.p5w.net/newfortune/cy/200909/t2569129.htm


  国际医学美容协会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医学美容市场规模增长了3倍。医学美容(Medical Spa)源于美国,由于其不仅可以让客户享受美颜过程,还可以对皮肤和身体的各种问题进行根本性改善,因此,医学美容已成为美国美容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目前,美国有1250-1500家医学美容机构,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均增长率可达37.8%,是美容业增长最强劲的细分行业。
??在 中国,美容业成为“口红效应”的最佳验证者,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2008年行业总产值近3200亿元,利润增速达37.9%,有关预测 显示,这一行业仍有15-18倍的发展空间。但是,中国美容业面临的是极其分散的产业格局,约有超过200万家企业分食这一市场,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构 建可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是行业领先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我们聚焦医学美容细分行业的梦圆皇宫和伊美尔,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描绘医学美容的具方向性的 商业模式。?


  梦圆皇宫:以医学美容突破增长天花板
  2000年3月成立的梦圆皇宫,以直营方式经营高端精品美 容,通过不断挖掘内涵式增长潜力,获得快速增长。2009年,公司引入医学美容概念,结合原有的普通美容优势项目,打造3.8-100万元超高价格的医学 美容套餐,突破了传统美容单店销售额的天花板,进一步形成了内生增长的利润点。不过,医学美容对专业医师以及专业美容师的高要求,以及如何跟随西方先进的 美容技术,都将是其面临的重大考验。


  以销售产品为核心的规模化美容连锁机构,一般均拥有自有品牌的产品。最典型的如自然美(00157.HK),生产及在加盟店、直营店以及零售店 铺销售“自然美”和“Fonperi”两个自有品牌的美容产品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2008年公司产品销售 额达5.755亿港元,占总营业额的97.1%,产品的边际毛利高达89.5%,且呈逐年提高趋势。
梦圆皇宫没有自有品牌产品,在美容服务中 主要采用德国宝迪伽(Biodroga)品牌产品。但梦圆皇宫并没有将代理产品作为盈利点,据了解,其美容师几乎从不向会员主动推销美容产品,其网站也鲜 见对其使用产品的特别宣传。并且,会员购买产品的价格也与零售渠道相差不大,据估算,较零售渠道仅上浮约30%。
研究发现,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不断挖掘核心高端户群的消费潜力,以不断引入新项目来提升单一客户的消费额度,获得超额利润。


  高端客户群的积累是基础
  梦圆皇宫一直采取直营模式,专注于走精品路线,9年时间仅开设5家直营 店,与业内主流的依靠加盟连锁迅速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不尽相同。如自然美主要依靠加盟连锁进行快速扩张,截至目前,自然美在内地拥有的店铺数为1510 间,其中直营店仅49间,每间店铺平均销售额29.3万港元。现代美容目前主要在香港展业,在当地采用直营模式,2006年进入内地市场,品尝到内地美容 业巨大蛋糕的甜头后,现代美容宣布,2009年后在内地市场将采用加盟连锁方式,以期迅速扩张。这两家美容连锁机构尽管发展模式有区别,但发展思路都是通 过迅速扩大店面数量,占领终端市场。
梦圆皇宫则专注于提升单店销售规模。以2003年1月开业的深圳群星旗舰店为例,该店位处深圳华强北商业 圈,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拥有近30间SPA护理间。成立初期仪器投资即达600万元,截至目前在美容纤体仪器上的投资已近千万元。对比现代美容,其 46间美容会所的全部设备及仪器的账面净值为1959.5万港元(截至2009年3月31日),梦圆皇宫的单店投入可见一斑。
在高投入下,梦 圆皇宫旗下5家门店拥有3000多会员,店均约800人。根据资料,客户一次性支付1-19.8万元即可成为梦圆皇宫不同梯级的“名媛贵族会”会员(其中 1-3万元为贵族卡,5.8-19.8万元为名媛卡),入会价格较普通美容连锁机构高8-10倍。高门槛在为梦圆皇宫带来充沛现金流入的同时,也让其积累 了数量不菲的高端客户,为公司引入更高端的医学美容项目打下了客户基础。


  注入医学美容概念 增加美容套餐“含金量”
  据调查,目前医学美容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仅有少数美 容机构引入,如北京伊美尔医疗美容医院、北京瑞丽诗医疗美容诊所、上海瑞阳整形美容机构、无锡尚美整形美容医院、成都中华园整形美容医院皮肤管理中心等。 而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属于整形美容类医疗机构,从单纯美容会所发展而来的为数不多。
抗衰老、形体雕塑、激光美容等是医学美容的核心服务项目,且 比生活美容更有效,可以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的短时间内立刻看到效果;同时,相较整形美容,属于无创伤治疗。所以,医学美容在欧美又被称为“快餐式美容 ”。在美国,具高消费能力的女性都是一些著名医学美容机构的常客,而在中国港台地区,特别是演艺界也甚是风靡,台湾地区女艺人徐熙媛撰写的《揭发女明星》 一书中所介绍的大部分美容方法都属于医学美容范畴。尽管医学美容收费昂贵,一个项目通常都要上万元的费用,但由于“无创伤”、“短时间就能达到抚平皱纹、 美白、塑型”等功效,对高消费客户群,特别是女性消费群有巨大的吸引力。
基于这一新商机,梦圆皇宫通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包括美国 NeoStrata、Cynosure激光、以色列ALMA激光、瑞士SWMCTS细胞科技公司等国内外13家高科技美容企业,开展医学美容项目。同时, 自国外购置大量医学美容仪器设备,并外聘知名的专业皮肤科医师,负责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手术,如面部微雕,其他如微科、激光类项目等难度相对较小的项目则 由公司经特别培训的医学美容辅助师完成。
据介绍,于2009年7月开业的“科学美容年轻化中心”仅是示范店,梦圆皇宫将于2009年底之前将旗下各直营店全面升级为以医学美容为核心的服务机构。


  利润空间远超越普通美容套餐
  研究显示,尽管美容机构经营模式不同,但美容连锁企业获得高毛利 率、盈利能力持续攀升的根本在于,其“预售美容套餐”的营销模式相当于“吸储”功能,为其运营提供最主要的资金支持(详见本刊2007年11月号《美容连 锁=美容银行》),梦圆皇宫也不例外。在推出医学美容之前,其将手工和仪器护理项目分成不同类别的套餐,以预收款形式销售给客户。
在普通美容 积累的大量忠实会员、高额套餐预付款带来的巨量现金流支撑下,梦圆皇宫以激光美容、塑型、面部微科、面部微雕等一系列医学美容项目为主体,并将过去普通美 容护理类项目打包其中,形成全新美容套餐。而套餐价格也大幅攀升,从3.8-100万元不等。为了提升服务品质,当会员充值金额到达18.8万元档次时, 其医学美容项目中开始包括面部微雕等难度较高、收费也相对较高的项目(一个单项均要2万元以上),随着充值金额的逐级增加,面部微雕的项次增加,公司还逐 步加入了组织会员亲赴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医学美容机构进行治疗的“美丽之旅”。
医学美容套餐较原普通美容套餐价格高了 数十倍,在周转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均是1年),为梦圆皇宫带来更大的现金流入。而且,按照美国的相关测算,平均一项医学美容的成本大约为300美元,其毛 利率可达80%以上。据业内人士分析,医学美容的毛利率至少也有50%以上,较普通美容护理高。
据本刊调查,自“科学美容年轻化中心”2009年7月成立以来,梦圆皇宫医学美容套餐销售情况比较乐观,最受欢迎的是30万元、50万元和80万元的套餐。可见,在高毛利率的医学美容带动下,梦圆皇宫在赢得客户更高忠诚度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按照普通美容套餐起步价1万元保守估算,其预售套餐带来的现金流入每年约可达4000万元;若按照医学美容套餐中的每年每人购买套餐价格7.8万元粗略估算,预售套餐带来的现金流入更可高达约3.12亿元。
据自然美和现代美容2008年年报测算,自然美2008年度单店销售额约为10.5万港元,现代美容单店销售额约1439万港元,是自然美的137倍。 再看梦圆皇宫,若以全部店面铺开医学美容套餐为计,保守估算,其单店销售额将可达6000万元以上。可见,引入医学美容概念,大大提升了梦圆皇宫的盈利能 力。


  锁定高端客户发挥协同效应
  2003年成立会员组织—“名媛贵族会”以来,梦圆皇宫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包括美容类、理财类和管理类讲座、为客户提供美容相关项目的私人顾问、各种休闲旅游和与其他品牌合作的优惠折扣活动等,为高端会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社交及商业交友平台。
名媛贵族会聚拢的女性主要是政界人士、律师、企业家、职业经理人、高级白领等高消费人群,她们也是众多品牌厂商的营销对象。在2008年12月20日举 办的“2008年名媛圣诞香艳夜”会员活动中,梦圆皇宫获得了品牌商家赞助的168万元活动礼品。实际上,通过组织活动,梦圆皇宫强化了对会员的管理,协 同效应显著。


  隐忧
  不过,在医学美容套餐高额回报的背后,也包含着一些风险因素和隐忧。
首先,医学美容所需仪器设备和维护需要高额投入,不具备一定规模的美容院很难承担。即使具备购买设备和日后维护的能力,但如果与会员规模、会员的消费理念以及消费档次不匹配,也很难将业务迅速推广,收回成本。
其次,医学美容的核心竞争力是具有专业实力的主治医师,目前梦圆皇宫的主治医师大多为兼职,还没有自己的主治医师,因此,其如何维持对医师的控制力和保 持长期合作有待观察;医学美容包含的是美容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且多为国外舶来品,即使在美国,这一领域也处于快速成长期,因此如何与海外美容机构保持长 期稳定合作关系,以为会员提供有价值的服务项目等,都需经受时间的检验。
再次,尽管医学美容号称无创伤,但毕竟与普通美容护理概念不同,如填 充胶原或玻尿酸填平皱纹等面部微雕项目更类似于手术治疗,因此如何博取客户信任并实施手术,需要美容院具备详细的临床案例和医学权威证明材料,并依托自身 的品牌号召力达到口碑相传的效果。另外,医学美容所号称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客户预期之间可能存在差距,一旦造成违约责任或纠纷,无疑将对公司信誉和品牌造 成伤害。
第四,在直营模式下,梦圆皇宫施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标准化管理流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服务质量,但对专业美容师的要求格外 严格。对于专业人才的来源,梦圆皇宫旗下有培训学校,从而有利于遴选合格的员工,实现美容师专业人才的自给自足。尽管如此,随着医学美容高技术的引入,对 大量专业美容人才的需求和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考验等问题仍不容忽视。
此外,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梦圆皇宫在终端市场占有率上仍处弱势,辐射区域仅深圳和北京两地,规模效应难以发挥。而精细化耕作的直营店模式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战略眼光,如何实现规模扩张与精细化运作之间的平衡也是梦圆皇宫未来需要时刻关注的核心问题。


  伊美尔:专家+网络营销
  凭借自有的专家团队,结合12家实体连锁服务机构和网络营销平台,伊美尔打造了富有扩展性的医学美容服务模式。


  与梦圆皇宫从普通美容积累忠实客户,再升级到医学美容的发展路径不同,伊美尔自设立之初即定位于美容整形医疗机构,凭借专业美容医师团队,除进 行无创医学美容之外,还涉足手术型美容整形等更高难度的美容服务。与此同时,伊美尔以连锁模式进行扩张,实现规模收益,并以网络营销平台有效扩展服务半 径,覆盖了更广泛的人群。

  自有专家团队
  伊美尔旗下拥有一支专业的主治医师团队。据其网站信息,其专家团队由28位整形外 科专家、20位非手术治疗专家和11位健康管理专家组成。其各直属医院下设时尚整形美容中心、自体毛发育植中心、形体雕塑和减肥中心、注射整形美容中心、 激光美疗中心、口腔美容中心、皮肤美疗、中医美容中心、妇科治疗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10个职能部门,涉及的美容整形项目70余项,对应每项价格从 1000多元至7万多元不等。稳定的专家团队和医疗机构的品质保证,是伊美尔迅速扩张形成连锁态势的重要基石。


  连锁效应初现
  资料显示,伊美尔个人会员卡分为记名和不记名两种,记名卡仅限本人使用,不记名卡 可供多人使用,有效期一年。与梦圆皇宫会员可以在旗下所有店面享受会员服务不同,伊美尔会员只可在购卡机构获得会员服务,目的是为了保证医疗行为的连续 性。伊美尔的记名卡分为丽人卡、银卡,金卡,对应入会充值金额分别为2万元、4万元和6万元,可享受的优惠约相当于项目原价的9折、8.6折和8.4折; 不记名卡为钻石通卡、VIP通卡,对应入会充值金额分别为8万元和10万元,可享受的优惠大约相当于项目原价的8.4折和8.1折,不记名卡每年限额销售 100张。
此外,伊美尔还成立了丝斓朵俱乐部,特别针对有面部及身体医学美容需求的女性,设计项目主要解决面部色斑、皱纹、毛孔粗大、美白、 紧肤等日常困扰女性的常见问题。丝斓朵会员俱乐部金卡入会金额3万元,有效期也是一年,其中包含了总价值近8万元的医学美容项目和其他一些优惠折扣项目。
尽管无从获取伊美尔的会员数量信息,但从会员卡销售价格对比可以看出,伊美尔在套餐价格的定位上较梦圆皇宫为低,反映出伊美尔定位中高档市场,依靠初具 规模的连锁医疗机构,占领终端医学美容市场,以获取规模收益的盈利模式。伊美尔至今共发展了12家分支机构,其中在国内,北京5家,天津、青岛、哈尔滨、 济南各1家。在海外的新西兰的奥克兰、瑞士的蒙特勒、美国的长岛三地设有办事机构。伊美尔的连锁规模较梦圆皇宫更大,辐射区域更广阔。


  网络营销:扩大服务半径和服务品种
  利用网络作为营销途径,也是伊美尔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伊美 尔官方网站除了其机构职能、专家团队、服务项目、项目价格的详细介绍外,还纳入了国内外美容界最新资讯、美容保健常识等与美容和提高生活品质相关的大量信 息。另外,网站还建了客户呼叫中心,搭建与在线客户网上沟通的平台,做到即时对在线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沟通,增加网站的黏着度。
网上销售药妆产品是伊美尔的又一利润来源。伊美尔建立网络“丝斓朵药妆超市”,销售德国的德美丝,美国的芯丝翠、茵斯普瑞、本子芳,韩国的美速,法国的雅漾等六个品牌的药妆产品。■

  感觉营销PK产品营销

  目前美容行业还处在群雄割据的阶段,没有处于绝对领先优势的品牌,美容机构的营销模式也各自不同。梦圆皇宫和伊美尔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美容模式,一个偏重感觉,一个偏重产品。
梦圆皇宫以高端美容会所起步,积累足够客户群后引入医学美容项目,大大提升了销售业绩。而伊美尔从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医学美容专家,走的是中高端路线,产 品线比较丰富。对比结果显示,梦圆皇宫的价格平均要高出伊美尔数倍左右,我们认为这是它们不同的客户定位原则所导致的。
梦圆皇宫的主要客户为 “有钱、有闲、有地位”的高端女性,通过组织各类主题活动,为会员搭建社交及商业交友平台。这种运作模式有助于其依靠定制化的服务项目提高单一客户的消费 单价,深度挖掘每个客户的消费潜力。伊美尔的客户则主要是“中产、白领、有事业”的中高端女性,伊美尔拥有数十名专业的主治医师团队,提供无创医学美容、 手术型美容整形等高难度的美容服务,可根据客户的美容需求设计各种各样的美容产品,让客户根据自己的条件理性选择服务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营销扩大 影响。
不同的客户定位和服务模式下,两家美容机构形成了不同的医学美容商业模式。目前,女性美容已经成了每个女性经常消费的一个重要项目,各 种美容机构层出不穷,但能够形成独特品牌、并持续盈利商业模式的项目并不多。商业模式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而是看谁能够更好地满足目标客户的显在或潜在 的需求。能否进行准确的客户定位,并根据自己的客户需求设计产品和服务,是医学美容机构持续发展的关键。

  商业模式 实战Q&A

  读者许先生:
我以前在一家外资IT外包服务公司做销售总监,去年底自己创业,做同样的业务,现在公司发展势头不错,因此想融资增强各方面的配套,提升整个平台的实力,但是不清楚现阶段应当通过哪种方式引入第一笔资金,其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深圳市东方富海创业投资企业合伙人刘青:
  2000年网络热潮时,媒体常有这样的报道: 在投资家们的豪华会议室,或是酒店大堂、咖啡馆,充满激情的创业者,面对目光深邃的投资者,阐述自己漂亮的“IDEA”,之后双方握手成交,创业者得到第 一笔投资。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是投资者的激情燃烧得太快,短短十年不到,他们已经习惯用冷静的目光注视你:拿什么打动我,创业家们?
创业者的第一笔投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家庭、朋友、一起创业者等个人社交圈的自有资本;二是外部资本,其中天使资本是一个重要来源。天使资本主要投 资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早期项目,包括具备一定的商业模式及运营机构但还没有产生利润甚至收入的项目。其资金来源分为四种:富裕个人、大型公司的高管、曾 经的创业者、各级政府。
做“天使”,不仅要有钱,还要有相关的专业经验和认证。比如2009年6月深圳颁布的《天使投资人备案登记非行政许可 审批和登记实施办法》规定,从事天使投资业务的个人资产要超过500万元,要有从事投资、企业管理或相关业务的经历和专业技能;机构的注册资本金不低于 3000万元,要有专业的、具备两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高管人员承担投资管理责任。无论个人还是机构,要被准予登记还须具有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 天使投资人俱乐部、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深圳市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经深圳市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其他具有公认专业水准和行业影响力的社团法人和 事业法人单位之一的推荐意见。具备这些条件,才是一个“有牌照的天使”。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5 万天使投资者向约3万个初创企业提供资金,资金总额约200亿美元,每个小企业平均融资量约66万美元,每个天使投资者投入约8万美元。这大致相当于机构 性创业投资基金年投资量的2倍,等于获得创业投资的小企业数量的15倍。在中国,天使投资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区域性的天使投资体系,更缺乏全国性组织,因 此目前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
有钱、有经验的“天使”们,之所以艺高胆大,最重要的是看好创业者这个人或这个行业。创业早期,尤其是种子阶段 (创业者只有一个书面或非书面的商业计划书,还未真正实施)的企业要得到天使投资者的青睐,一份清晰、简单的商业计划书必不可少,其中一定要包含五个关键 点:1、想做什么;2、为什么想做;3、怎样做到;4、是谁在做;5、要多少资金。对于这类创业者,投资者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你为自己的创业梦想付出了多 少?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存活时间平均只有2.9年,这样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如果创业者自己没有资本投入、没有全部的精力投入,试问怎会有投资者轻易为你的 梦想买单?创业者为创业投入多少自己的资源,是天使资本考察种子期项目的一个重要指标。
寻找合适的天使投资者,可以在一些专业创业投资网站的 VC与PE投资机构名单、私募资研究报告、业界动态等栏目中找到不少有用的信息,东方富海在已经成立的二期基金中也有总投资能力30%的资金规划为投资初 创期项目。不过,对于创业者而言,通过自己社交资源整合来的投资最直接有效,因为他们对你个人或是你想做的事情已经有了了解,比如何伯权先生投资的七天酒 店、九九鸭项目,其创业者都是他在乐百氏曾经的同事。
在获得外部投资时,创业者要重点注意股权稀释的问题。创业者与投资者之间的股权比例,同 公司(或项目)估值紧密相关。一个尚未实践的商业计划值多少钱?没有量化的标准,是创业者与投资者商业谈判达成的共识。如果创业者希望在业务发展起来时保 持对公司的控制权,可以在公司初创时与投资者达成共识,设置一定的股权回购机制或是业绩期权制度,以保证创业者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5

掌握癌症新藥技術 醫學教授自斷退路創業 德英九年不賺錢仍能高價掛牌的「隱實力」

2011-3-14  TWM




近來生技股很夯,吸引很多投資人 參與,但一家九年來還沒賺錢的生技公司,竟可以用六十八元掛牌,興櫃價格也一直維持在九十元附近,這家公司,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撰 文‧林宏文

什麼樣的公司,成立至今九年一直沒有獲利,年營收最多也只有三千萬元,但在興櫃的股價卻已破百元,甚至獲得主管機關同意,預計三 月二十一日將以每股六十八元上櫃掛牌交易?

這是國內首家以植物新藥研發掛牌的生技公司,也是近來連中兩元,接連獲得「台北生技獎」的研發創 新金獎及「台灣生醫及生農產業選秀」競賽金牌獎的雙料冠軍,這家公司就是德英生技。

走進德英位於南科生技園區的辦公室,員工只有二十八人, 公司的空間並不大,但門口放著一張和真人一樣高的照片,迎接每位來訪的客人,他就是公司的靈魂人物兼創辦人郭國華。

郭國華在三十八歲那年就 升任高雄醫學院(一九九九年改制為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是高醫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二○○二年,他選擇出來創業那一年,已在高醫工作了二十三年,再兩年 就有一筆優渥的退休金可以拿,照理說,他應該再撐兩年,拿到退休金後,再出來創業也不遲。

藥效顯著,與歐美進行合作但是,九年前,郭國華毅 然辭去優渥的工作投入創業,不僅是對自己的技術有強烈的自信,主要是背後有台南知名的百年老店萬川號餅店──陳家的第五代傳人陳柏亦及陳冠州決定入股三成 的支持。

在高醫服務時,郭國華每年都獲得國科會及衛生署等多種研究計畫補助和獎勵,期間並曾獲得美國杜蘭(Tulane)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之研究獎助金及優秀學術論文等學術獎項,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表應用中草藥調控及誘發癌細胞自殺(Apoptosis)機轉之國際學術論文。對於自己的 技術實力,郭國華有相當的自信。

德英目前以研發治療皮膚癌的藥為主,並於去年四月完成臨床二期實驗,七五%病人皮膚癌面積縮小,效果顯著且 副作用低,目前已著手申請進入臨床三期實驗。由於藥效比目前國際上三大藥廠的產品還要好,加上皮膚癌市場主要在歐美,目前已有三、四家歐美大藥廠與德英洽 談,進行全面性的合作。

郭國華說,他看過太多不成功的技術移轉,原因是當技術賣出,收取授權金後,負責技術的團隊沒有一起出去創業,導致後 來商品化的過程遭遇瓶頸,經常以失敗收場。因此,郭國華認為,「只有技術研發者自己出來做,把退路斷了,孤注一擲,才有成功機會。」靠醫界人脈省下天價研 發費郭國華不僅放棄退休金,為了參與公司增資認股,還賣掉一棟房子,總計前後已投入幾千萬元,而且,由於上櫃審議委員認為新藥開發風險較高,還要求郭國華 及妻子股票全部集保,一直到德英拿到藥物許可證為止,才可領回。據德英公開說明書的資料,目前郭國華擁有公司二八.一一%股權,太太王群芳則持有五. 二%,兩人共占公司約三分之一股權,股票張數共計一萬六千餘張。「所以,如果這家公司沒有成功,我是賠最慘的人啊!」郭國華笑著說。

在櫃買 中心進行上櫃審議時,郭國華不僅花三小時幫審議委員上課,也欣然同意股票集保,他有信心三年後,德英的藥證一定可以拿到。

從財務數字來看, 德英也是一家體質健全的企業。德英股本四.八五億元,其中有兩億元左右是技術股,目前帳上現金仍有兩億多元,扣除機器設備抵減及○七年前的技術股折抵,原 始股東交付給德英的錢,經過九年還在銀行帳上,顯示這家公司花錢相當謹慎。

只是,為何一家新藥開發公司,成立九年來可以不用燒錢,就完成臨 床二期實驗?德英副總兼財務長蔡美娥說,由於研發新藥耗費時間長,因此德英先推出保健食品及功能性保養品,目前每年三千萬元上下的營收,都是來自這兩大類 產品,靠著這些收入,就可以維持打平或小賠的局面。

至於在研發投入部分,一般新藥的研發平均耗時十二年,耗資五億美元左右,原因是篩選過程 冗長;通常一萬個新藥中,只有二五○個可進入動物實驗,五個可進入臨床實驗,最後只剩一個可以成功拿到藥證。但為何德英成立九年來,不需燒錢來做研發呢?

郭 國華解釋,因這項新藥研發技術在他任職高醫時,就已開始篩選,完成萬中取一的過程,因此,在公司成立後,至今只花了幾千萬元的研發投入。不過,若以○二年 成立至今,預估到一四年拿到藥證,的確需要耗費十二年時間。

此外,郭國華也善用在醫界的人脈,讓他的藥可以不花錢就進行各種臨床實驗。例如 去年成大醫院就向衛生署申請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將德英的藥拿來做外陰部皮膚癌的學術用臨床;另外,成大知名的皮膚科專家許漢銘教授,也幫他很多忙,因 此,德英沒有花任何錢,只出藥品,就得到許多醫界同業的試用。

德英即將成為很少數不賺錢也能高價掛牌的生技公司,「這代表台灣投資市場的成 熟,以及對新藥開發的認同,希望我們能給生技產業帶來一個好的開始。」他說。

郭國華

出 生:1956年

現職:德英生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歷:高雄醫學院教授 、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科助理教授學歷:高雄醫學院生化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7

【商業追問】當醫學文獻遇上移動互聯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505

醫療行業是一個很窄但是非常有特點的市場:它和生命相關,與每個人都有關係,是許多零前面的那個一;它又是信息高度不對稱的,這是一個 知識濃度非常高、但是服務對象又是大眾的行業。怎樣跨越信息不對稱的鴻溝,一直是醫學界非常大的挑戰;另一方面,知識濃度高、過程複雜的行業一般而言比較 適合IT技術的介入。

我是2011年8月創辦杏樹林公司的,之前先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而後進入美國一家大型醫療保險公司工作,得以觀察到美國「移動健康」(Mobile Health)領域正在掀起的浪潮,這促使我下決心回國。

我們獲得了一家美國VC(風險投資)機構數十萬美元的投資,並於一個多月前上線了名為「醫學文獻」的手機應用。簡單來說,就是翻譯國際上最新的醫學 文獻,加工後以資訊的形式推送給用戶。你可以按照專科、期刊等分類查找、瀏覽文章,也可通過設定關鍵詞的方式持續跟蹤某方面的文獻。

我們的核心用戶是醫生,目標是希望成為醫生的「第二大腦」。我們做過調研,中國三級甲等以上的醫院,75%的醫生都使用智能手機,他們通過手機獲取專業資料,排在前三位的是藥品查詢、文獻查詢和指南查詢,我們選擇的是做文獻方面的信息服務。

文獻的來源是國內外醫學雜誌,我們的方式是加工處理PubMed(免費的搜尋引擎,提供生物醫學方面的論文搜尋以及摘要)公開的文獻標題和摘要信息,註明出處、作者和原文鏈接。如果醫生想看文獻全文,需要通過我們的鏈接直接登陸到雜誌的網站上註冊購買。

至於盈利模式,我們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將來對部分深加工或合作的內容進行收費,譬如將來我們會和出版機構合作,將一些醫學方面的電子書放在「杏樹林」平台上銷售。利潤方面採取分成制。

二是如果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醫生用戶之後,醫生用戶的資源可以提供很多與營銷相關的服務。比如一種新藥要在中國上市,藥廠想讓醫生知道這個藥的信息和 最新研究狀況,目前的慣常渠道就是開會、組織醫生來聽課,將來你拿少部分經費就可以通過手機平台和醫生做溝通和交流。這樣可以節約醫生的時間,提高信息傳 播的效率,也節省藥廠的經費。這在國際上屬於電子營銷(E-marketing)的範疇,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以及領先的本地藥企改採用。

藥品信息如何推送給醫生?我們會開闢一個專門的頻道,醫生想多瞭解一些最新的藥物或者是治療的方法,就可以在這裡面來學習。和傳統媒體相比,智能手 機平台可以利用醫生的「縫隙」時間,同時可以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追蹤和深入的挖掘。當醫生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杏樹林一方面是文獻資訊的平台,另一方面 也將成為一個社交平台。

當然,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決定醫院和藥廠建立合作關係,成為一個命題。藥品的銷售其實是兩個事情,一部分是營銷(Marketing),另一部分 是銷售(Sales)本身。中國的藥品一直以來都是由銷售來推動的,於是代理商和經銷售各顯神通——不少時候,你讓醫生開你這個藥,就得給醫院返錢或給醫 生返點。在這樣的形勢下,營銷只能用來造勢。這是中國藥品銷售的一個現實,對我們來說是挑戰。不過,當這種模式被證明確實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傳媒及公眾對 之詬病越來越多,一些細微的變化就發生了。我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國產藥廠也開始重視起學術來,只有建立產品的學術地位和行業地位,才能贏得信譽和長期 利益。

(作者係杏樹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本文由南方週末記者張華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7

台灣先驅》出走台大 自掏一億元投入冷門領域 蘇怡寧 專注基因醫學二十年的孤獨路


2013-07-01  TWM
 
 

 

去年以前,他是人人稱羨的台大醫師,是擁有崇高學術地位的台大醫學院副教授。

然而,一份公文、一個對理想的堅持,讓他決定出走台大,拿出一億元資本額,投入基因醫學。他是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

撰文‧賴筱凡

在台北車站附近,一家開業才半年的婦產科,名聲卻快速在台北傳開。負責看診的是他──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許多媽媽認識蘇怡寧,是因為他在台大醫院婦產科一待就是十九個年頭,找他做產檢、高危險妊娠的媽媽,不計其數;但最讓蘇怡寧聞名全球的,是他一頭栽入就不回頭的基因醫學。

去年十一月,蘇怡寧醫療團隊的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還讓紀錄片權威的Discovery頻道找上門來拍攝。然而,風光的背後,是他累積二十年的努力,「基因醫學這條路,在台灣,真的很苦。」蘇怡寧嘴角漾起的那抹微笑,再苦澀不過。

說起台灣基因醫學,多半都會談到蘇怡寧,他在台大基因醫學部改制第二年就成為主治醫師,在中研院分子生物所攻讀博士班的論文,做的也是與基因遺傳相關研究,還一手創建台大基因醫學部的分子遺傳實驗室。可是,除了蘇怡寧之外,其他深耕基因遺傳領域的醫師,屈指可數。

一位媽媽的無助讓他投入基因醫學台灣之於基因遺傳醫學,就像是一片沙漠,但蘇怡寧毅然投入,還一做就是二十年,原因來自一位無助的媽媽。這位媽媽與前夫生了一個小孩,罹患裘馨氏肌肉萎縮症,這是一種性聯遺傳隱性疾病,帶有這個基因的男嬰才會發病,約莫三歲時開始不良於行,最多只能活到二十歲。

「她會離婚,就是因為婆婆指責她,『就是你家帶有這種病』。」蘇怡寧說,她就像是背負十字架的無助媽媽,當她再婚,步入新的家庭,「她不敢讓再婚的夫家知道她帶有這種基因;儘管他們催著她生小孩,她也不敢生,因為她知道,有五○%的機率會再生出患有裘馨氏肌肉萎縮症的小孩。」這是一個十年前的故事,「當時,我們已經知道是基因造成這項疾病的遺傳,可是我們卻無法幫她什麼。」這場衝擊對蘇怡寧之大,「你會覺得,身為一個醫師,為何我們什麼忙都幫不上?」但無助媽媽的故事,最後有一個快樂結局,靠的不是醫學科技力量,而是上天的恩賜──「最後她生了一個女兒,即使是帶基因者,也不會發病。」不過,這場震撼教育,奠定了蘇怡寧走向基因醫學這條路。

「真的走進這條路,才知道困難好多啊!」蘇怡寧笑得無奈。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被稱為「傳統四大科」,壓力大、風險大、工時長、糾紛多,幾乎所有醫學生都迴避,其中又以婦產科的人力最缺乏。「以前在台大,一年可以新進七、八位婦產科醫師,現在剩下三、四位,願意投入基因遺傳領域的,幾乎沒有。」蘇怡寧坦言。

台灣基因醫學不只人才荒,連資源也枯竭。「原因很簡單,這不是一個賺錢的部門。」於是,當蘇怡寧只有自己一個人,加上兩位國科會計畫的助理,他草創的分子遺傳實驗室就這麼開始了。

儘管基因醫學在婦產科裡是冷門領域,「可是,我很確定我們要走這條路,帶著我指導的研究生,沒助理就自掏腰包請助理,沒資源就想辦法寫計畫找錢,訓練、做實驗都自己一步一步來。」從只有一位主治醫師、兩位助理的實驗室,十年過去,也壯大成為三十人的醫療團隊。

一份省電的公文讓他決心出走台大問他這過程中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應該是『救命寶寶』的成功吧。」蘇怡寧說,這是二十年來最大的里程碑。

二○○六年,全世界都在做胚胎著床前的基因診斷,蘇怡寧與團隊也投入兩年多,靠著基因檢測的高準確度,成功為一位帶有地中海型貧血基因的媽媽,產下健康寶寶,並將骨髓移植給患有地中海型貧血重病的哥哥。美滿結局的背後,蘇怡寧笑了,「我也懷疑過自己,萬一出錯了怎麼辦?」但救命寶寶的成功,讓蘇怡寧堅信,基因醫學這條路,絕對是一條康莊大道。

然而,一切就在去年有了改變。「我是一個喜歡做研究、教學生的人,所以這二十年來,從來沒想過會離開台大醫院。」在黑框眼鏡背後,蘇怡寧的眼神轉而沉重。他以為,學風自由、鼓勵研究是台大醫院身為教學醫院龍頭的宗旨,但一份要求醫師在平日晚上十點後關空調的公文,卻讓蘇怡寧難以接受。對此,台大醫院解釋,為配合節能減碳政策,假日除醫療作業區,會關閉中央空調;但為兼顧研究需求,會先調查假日有研究需求者,加裝可自行調節的空調設備。

蘇怡寧與家人商量後,拿出一億元做初期資本,重新成立慧智基因檢測實驗室,還額外開立禾馨婦產科診所做諮詢。「台灣基因醫學根本不是顯學,如果我們再不做,就幾乎沒人做了。」為了推廣基因醫學,他旗下實驗室還巡迴全台演講,讓更多婦產科醫師重新認識基因醫學。

從台大出走後,有不少人來找過蘇怡寧,像鴻海集團旗下的康聯生技。然而,蘇怡寧不急,旗下基因檢測實驗室與診所才剛站穩腳步,開業半年就開始賺錢;第二步他要進階做生殖醫學。「我們要證明,基因醫學這條路,有朝一日會是新顯學。」

蘇怡寧

出生:1968年

現職:禾馨婦產科執行長、慧智臨床基因醫學實驗室執行長經歷:台大醫學院附設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07

「裘莉效應」掀起全球預防醫學熱潮癌症基因解碼


2013-07-01 TWM
 
 

 

癌症,萬病之王,一種人類費時五千年對抗的疾病;基因,生命起源,一個人類研究百年都還在尋找的答案。

當癌症遇上基因,那些我們找不到答案的問題、長征的五千年黑暗戰役,開始露出一線曙光……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蔡曜蓮「我的母親與癌症病魔搏鬥近十年,在五十六歲那年過世。她撐得夠久,所以能看見早些出生的幾個孫兒,享受含飴弄孫之樂。我其他的子女卻永遠沒有機會認識她,感受她是多麼和藹可親的一個人。

我們經常談到『媽咪的媽咪』,我發現自己得試著解釋把她從我們身邊帶走的病症。子女問我是否會被相同的病魔帶走,我總是叫他們別擔心;但事實是,我帶有一個『有缺陷』的基因BRCA1,讓我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大幅增高。」五月十四日,當這篇名為〈我的醫療選擇〉的投書登在《紐約時報》上時,那一刻,全世界開始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ie),她是三個小孩的媽,也是一位罹患乳癌母親的女兒。裘莉的舉動之所以震撼全球,或許是她身為一位好萊塢巨星,卻選擇切除乳房換得活下去的機會。這事件也讓世人意識到,人類在與癌症搏鬥五千年後,終於露出曙光。

基因變異等於癌症?

不會立即致病 但對某些毒素代謝較差四千六百年前,埃及古王國時期名醫印和闐(Imhotep)記載了癌症病歷,其後以外科手術切除,就成了治療癌症的主要手法;一直要到一九○二年,居禮夫人發現輻射性的鐳元素,人類才又增添了對付癌細胞的新武器;而二次世界大戰後,化學製藥的發達,又為治療癌症導入了化療的流程;但直到近年基因技術的突破,癌症的預防性治療才得以實現。這一步,我們走了將近五千年之久。

儘管如此,癌症存在這五千年來,深深困擾著人類,就如同裘莉在投書中所說:「癌症仍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深沉的無力感油然而生。」我們對癌症了解得太少,但罹癌的人數又太多,全世界每年約有七百萬人死於癌症,在台灣也有八千多條生命因癌隕落。因此,每當癌症到來,就像是世界末日般令人絕望。

我們無法理解,有些疾病的出現,如肺結核,是掏空我們的器官;但癌症的出現,卻是不斷的增生,無止境地擴張,像是要侵入我們體內的每個器官。因此,在癌症發現、治療、預防之前,我們應該先知道,癌症是怎麼來的。

如果把人體比喻成一個王國,那麼我們體內多達一百兆個體細胞,就像是在這個王國裡辛勤工作的子民,它們都依照著一套標準作業程序──DNA,作為工作的最高指導原則,不停地複製、分裂、複製、分裂,周而復始地進行著。

可是,百密總有一疏,當這些忠心耿耿的體細胞在複製過程中,約莫一百萬次會出錯一次,造成人類體內基因的變異,也就是科學上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SNP)。

這些基因變異,不會讓你致病,卻可能讓你對一些事物的反應特別敏感。台灣很早就投入基因工程領域的科學家如中研院院士陳垣崇,最早就是用基因檢測,診斷一些代謝性疾病。

安法抗衰老診所院長王桂良進一步舉例,人體內的第二對染色體裡,有著一個名叫CYP1B1的基因,它掌控我們體內的解毒功能,所以,「當這個基因出現變異,你就會得某些疾病嗎?顯然不是,而是代表你的身體對一些毒素代謝較差。」他說。

癌症都是後天造成?

不抽菸也可能得肺腺癌 元凶是基因一連串的化學名稱如同外星語般難懂,陳列在檢測報告上,它們叫作多環芳香烴、異環芳香烴、雌激素。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名詞,卻存在我們的生活裡,「廚房油煙、香菸的煙霧、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就連你燒香拜佛的裊裊香氣裡,都有多環芳香烴的存在。」王桂良的話乍聽之下,令人驚恐。

正常人體的解毒功能,可以排除這些毒素,「但如果你的CYP1B1基因變異,代表你身體對這些毒素的排解功能比較差。」王桂良緩緩解釋著,解毒功能較差的人,又虔心禮佛、一日三炷清香,或者長期籠罩在廚房油煙裡,常吃燒烤食物,都會加速毒素累積,最後造成細胞病變,癌症就這麼產生了。

「肺癌、乳癌、前列腺癌,都是這個基因變異下,可能導致的疾病。」王桂良說。於是,我們體內原本盡忠職守的體細胞子民們,依舊不停地複製、分裂,只是製造出來的是有缺陷的癌細胞。聽起來很科幻,卻有越來越多的數據告訴我們這些答案。

「台灣罹患肺腺癌的人,有一半以上都來自基因變異。」二○○七年,一篇刊登在國際期刊《癌細胞》(Caner Cell)的論文震撼全球,主導這項肺癌研究的是國際權威、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而惹禍的這個基因叫作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它控制人體內細胞生長,這個基因病變的結果,就是即使你不抽菸,也可能得到肺腺癌,如前副總統蕭萬長。

然而,這還不是最令人震驚的,深耕基因醫學的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說:「基因變異不一定會造成癌症,可是遺傳性癌症,卻有很高的機率發病,而且這個突變基因,你一生下來就存在。」遺傳性癌症就像是原罪,讓這些患者一出生就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他們有的人終生不敢嫁娶;有的人活在隨時可能撒手人寰的不安裡,就像裘莉一樣。

罹癌真是命中注定?

有家族變異基因遺傳者 幾乎躲不掉接下來這個故事距離我們很近,一位台灣女孩薇薇安(化名)的故事。

二十九歲,是一位女孩的黃金歲月,她們通常累積了一定的工作成就,身邊攢了一筆錢,足夠讓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她們自信、美麗、享受人生。只是,比起一般的二十九歲女孩,薇薇安眉宇間多了一股憂鬱。

「她已經切除了左邊乳房,發病時,她只有二十九歲。」薇薇安不是蘇怡寧遇到的第一件病例,基因檢測開始發展的這十年來,上門找蘇怡寧做檢測的乳癌患者很多,但多半已經發病,且家族有超過兩個人都得了乳癌、卵巢癌。「她們上醫院時,通常會被送到癌症中心接受治療,細心一點的醫師會多問一些罹癌家族史,能像裘莉這樣做到預防治療的人,很少。」薇薇安的媽媽和外婆,都是乳癌患者,在癌症醫師的建議下,她找上了蘇怡寧。「她接下來很有可能罹患卵巢癌,如果基因檢測結果確認她就是BRCA1基因突變的患者,我們會建議她趕快生小孩,然後切除卵巢。」十年了,從蘇怡寧投入基因醫學以來,真正接受預防切除的病患數,是零。「這就是東方人與西方人的差異,東方人覺得乳房是外表的一環,願意動切除手術的人,少之又少。」乳癌和卵巢癌是少數可以透過切除手術,杜絕癌細胞增長的疾病。

「倒是願意切除卵巢的人多一些,大概是五個吧。」蘇怡寧說,這些病患多數是從國外得到基因檢測資訊,回來台灣做基因檢測,想知道自己是否為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的帶因者。

這樣的數目聽起來少得可憐,但不得不面對的真相是,台灣每年新增的乳癌患者有八千多人,高居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名,其中有一○%至一五%是遺傳性乳癌。「BRCA1與BRCA2基因的突變,會讓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帶因者,八○%在七十歲前罹患乳癌。」蘇怡寧拿出歐美統計數據佐證,BRCA1、BRCA2基因被證實是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已超過二十年,歐美國家更累積大量的數據證實。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台南的一個家族。老父親因為大腸直腸癌而過世,膝下八名子女,其中六人都是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尚未發病的另外兩人,完全拒絕接受基因檢測,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如果確定帶有突變基因,別人會怎麼看我們。」尤其他們其中一人是待嫁閨女,深怕未來的夫家因此用異樣眼光看她。

「造成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基因突變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家族性多發腺性息肉(FAP),一個是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HNPCC);前者約占大腸直腸癌的五%,後者則占五%至一五%。」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謝政毅說,這是一種顯性遺傳,帶有突變基因的人,平均三十五歲前會發病。

面對絕症束手無策?

透過基因檢測 可及早發現、治療於是,當基因檢測開啟了如潘朵拉盒子般的神祕密碼,我們的身體為何生病、罹癌,不再是找不到答案的問題。這一切,都是從一九八八年的兩篇論文開始的,為基因醫學時代揭示了新頁,讓全世界的科學家、醫師無不大舉投入基因研究。VIVO生技創投共同創辦人孔繁建就說,基因檢測市場規模爆發力強,幾乎每年都以二○%的速度飛快成長。

以美國為例,美國可說是全世界基因檢測發展最快的國家,早在一九八七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三十億美元的預算,要進行人體基因定序的大型人類基因組計畫(HGP),計畫時間長達十五年;美國政府甚至還成立國立人類基因研究所(NHGRI),就是希望解開人體基因密碼。

時至今日,小自親子檢定,大至癌症基因篩檢與預防,都有機會用到基因檢測技術。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更直接點出九大基因,可能造成乳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腦瘤等病症遺傳。

但基因檢測的範疇不僅於此,「在基因檢測技術快速發展下,小腦萎縮、帕金森氏症、亨丁頓舞蹈症等疾病,都可以更早被檢測出來,及早投入治療。」蘇怡寧說,這是他投入基因醫學十多年來的堅持,在基因科技發展下,成為顯學指日可待。

確實,在美國政府與許多生技公司投入下,基因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權威如賽雷拉基因公司(Celera Genomics,後併入美商應用生命公司),二○○○年六月,還與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一同在白宮宣布完成人類基因定序初稿;也有為裘莉做基因檢測而聲名大譟的「無限大數」基因科技公司(Myriad Genetics)。

基因檢測是萬靈丹?

雖可能如驗孕棒般便利 恐引發爭議這些基因公司無不希望大力推廣基因檢測,美國更出現「消費者基因檢測(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ing)」,或者稱之為「居家基因檢測(At-Home Genetic Testing),你只要上網填妥收件地址、電子信箱與電話號碼,刷卡支付九十九美元(約新台幣三千元);兩天後,你就會收到一個基因測試盒,裡面有著長長的管子,貼著一組條碼。上網註冊完成後,蒐集部分口水,封存寄回,六到八周後,你就會得到基因檢測報告。

在美國,提供居家基因檢測最為知名的基因公司,叫作「二十三與我(23 AND ME)」,它之所以名聞遐邇,是因為其創辦人沃斯基(Anne Wojcicki),她有一位全球知名的丈夫──Google創辦人之一的布林(Sergey Brin),Google創投也因而投資「二十三與我」,募資超過一億美元。

「這些基因公司,終極目標是要把基因測試做到像驗孕棒一樣便利,但這可能會引發非常多的問題。」謝政毅搖了搖頭,這些「居家基因檢測」越來越氾濫,消費者拿到基因檢測報告後,爭議才正要開始,「如果報告結果很好,皆大歡喜;但如果報告結果不好,你要不要相信報告內容?」不論如何,基因檢測就像是打開潘朵拉盒子,它讓我們對於自己會罹患哪些疾病?為何會得病?都有了清楚的解答輪廓;癌症的形成、治療、預防,也不再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就如同「DNA之父」華生(Jame Watson)在「DNA結構發現五十周年」慶祝會的演講上所說:「知識和教育是人類進步的基礎,人類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也有巨大的責任。」只是,在潘朵拉盒子被打開後,我們要如何正確運用這些資訊,將會是未來處於新基因時代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基因,是致癌凶手?

1988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兩篇論文,開啟了基因時代;隨著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人類罹癌的關鍵因素,可能就出在基因。當我們不解為何罹癌時,得先從認識基因開始。

什麼是基因?──決定每個人獨特性的關鍵每個細胞都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裡又藏著23對染色體,一半染色體來自母親,另一半則來自父親。而我們體內的99.99%細胞都帶有同一套染色體,不同的0.1%造就了每個人的獨特性,例如有些人會捲舌、有些人不會。

每個染色體裡又藏有DNA,外形雙螺旋的DNA裡,主要由四個字母A、T、C、G不斷變化排序,大約可以組成32億對,這就是我們的基因組。

正常排序為C、G 人體的基因排序,充滿基因變異,有些變異安靜地存在染色體中;有些變異則會讓身體生病的風險大大提升。 變異排序為T、A

整理:賴筱凡

關於基因檢測

你該知道的3件事

1.為什麼基因會變異?──以第2對染色體基因變異致癌為例我們體內的第2對染色體,有一個負責控制解毒功能的基因,叫作CYP1B1。有這個變異基因的人,對部分毒素的排解功能較差。當他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接觸多環芳香烴、異環芳香烴等化合物,在毒素無法排解下,癌症就來敲門(如下圖示)。

2. 基因解密可提早發現哪些病?

透過基因檢測,現在已有超過5千萬個基因變異可被偵測出來,從心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僵直性脊椎炎、骨質疏鬆、黃斑部病變,到遺傳性的小腦萎縮症、亨丁頓舞蹈症、唐氏症,都在基因檢測的範疇。

其中,可檢測出的癌症包含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前列腺癌、肺腺癌、血癌、胰臟癌、腎臟癌、視神經母細胞瘤等。

第2對染色體(CYP1B1)控制排毒功能基因變異對多環芳香烴、異環芳香烴排解能力較差+抽菸、廚房油煙、汽機車廢氣、吃燒烤,大量累積毒素

肺癌、乳癌、前列腺癌

3.有些人罹癌是天生注定?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公布,超過50種癌症與基因遺傳有關,這些基因突變會透過遺傳,一代一代地世襲下去。其中最為人知的顯性遺傳癌症有三: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遺傳性大腸直腸癌,與視網膜母細胞瘤。

有這些突變基因的人,罹癌的機率將比一般人高,癌症成了他們身上的原罪。

你是4大高危險群嗎?

—— 以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為例1. 家族中有兩人罹患乳癌或卵巢癌。

2. 家族中同一人接續罹患乳癌與卵巢癌。

3. 家族中有男性罹患乳癌。

4. 三人以上一親等被診斷為乳癌患者。

整理:賴筱凡

裘莉勇敢面對的真相

從曾祖母到母親、阿姨與叔叔,裘莉家族裡至少有五人罹患癌症。基因檢測告訴裘莉的真相是:70歲前罹患乳癌的機率高達80%,得到卵巢癌的機率是63%,而基因突變也可能讓她步上媽媽與祖母罹癌的後塵。

曾祖母Virginia Gouswens乳癌祖母Lois Bertrand乳癌母親 Marcheline Bertrand乳癌、卵巢癌阿姨 Debbie Martin乳癌叔叔Raleigh Bertrand癌症裘莉 38歲尚未發病,卻已做預防性乳房切除大女兒7歲、兒子5歲、小女兒5歲 未來有很高的機率罹患遺傳性乳癌、卵巢癌

基因突變者

比一般人易得乳癌、卵巢癌 罹癌機率(%)一般人 具BRCA基因的人

乳癌50歲 2 50

乳癌70歲 8 87

第二次罹乳癌70歲 11 64 卵巢癌70歲 <1 44

整理:賴筱凡、蔡曜蓮

基因檢測

將成疾病預防顯學──基因研究發展大事紀

1866年

「基因之父」奧地利人孟德爾發現,豌豆芽的高矮、顏色都是由一對基因決定,開啟人類對基因的研究。

1933年

丹麥遺傳學家詹恩布瑞契發現DNA在染色體內,RNA在所有細胞的細胞質中,基因的研究進入DNA時代。

1953年

美國生物學家華生與克立克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讓分子醫學有重大進展,兩人並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1972年

華特法爾和他的研究團隊對基因分子的結構研究,開啟基因定序的發展。

1990年

由美國投資30億美元,啟動人類基因組計畫,著手基因定序工作,後來包括英、日、法、德、中國都陸續加入這項計畫,形成「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

2003年

由數位科學家發起的跨國基因定序合作計畫,宣告完成99%基因定序,人類的基因解碼已達99.99%的準確率。

2013年

影星安潔莉娜.裘莉自切雙乳預防乳癌,讓眾人意識到基因醫學的長足進步,人類預防疾病的能力大幅提升。

整理: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09

醫學院風雲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901/18403626

估唔到突然之間,香港兩間大學嘅醫學院同時出現於港聞版,港大醫學院係舊聞翻炒,無風起浪,中大醫學院就出現疑似人事擺不平嘅吵鬧,俾威爾斯醫院拖埋落水,有理說不清。
香港大學在2005年接受李嘉誠基金會捐款十億,將醫學院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本屬平常,在美國閒過立秋,不少著名大學醫學院就以捐款人命名,例如芝加哥大學有Pritzker School of Medicine,長春藤大學康奈爾有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布朗大學有The Warren Alpert Medical School,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有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達茅夫學院有Geisel School of Medicine等等,呢啲大學歷史之長,比港大有過之而無不及,赫赫有名,港大接受捐款而將醫學院改名,無非與世界一流學府看齊而已,無甚大不了。為此而感到不爽,至今喋喋不休者,眼光不出鯉魚門。
至於捐款分期交付,亦非奇怪,特別係針對香港特區政府之配對捐款,捐十億分十年收取,連埋配對得益,最少可收足十五億,港大何樂而不為,駛乜一年就收晒擠出其他熱心捐款人?2005年之時,馮國經博士係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呢位哈佛商學院博士、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利豐集團主席,乃係世界級商人,同徐立之校長度出分期收款之計,全係為香港大學最佳利益設想。李嘉誠基金會嘅聲明話一切付款辦法係依足港大建議,以配合大學爭取配對資助的需要,唔該一啲無知評論員睇真啲。
至於中大心臟科教授余卓文「封刀之事」,內裏應有原因,余教授身為手術小組組長,領導小組工作,何解會被所有組員醫生一齊具名投訴?以壹仔肥佬黎領導作風,如有編輯俾七位記者一齊投訴嘅話,必炒編輯無疑,唔駛解釋㖭。醫學院顧大學名譽,醫院顧病人安危,余教授除非有好強烈證據證明自己全無違規,都係收聲比較着數,但既有報導話佢已向中大校董會主席投訴中大校長行為不當,加上醫管局介入調查,事情或會搞大,唔通要法庭相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69

深度剖析諾貝爾醫學獎:大腦GPS 究竟是個什麽東東?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7/146303.html

本文作者為劉芳德博士,是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腦外科微創手術機器人,以“高斯”筆名長期為國內外科技媒體撰寫專業文章,也曾為i黑馬網寫過有關手術機器人的稿件。本文是我們約請他就諾獎得主寫的特稿。

i黑馬導讀:10月6日,諾貝爾醫學獎揭曉,獲得者是一位英國科學家及兩位挪威科學家,研究方向為大腦定位系統(GPS)。人就是一部計算機,每天的日常思考,如自己在哪兒、A地到B地怎麽走等,大腦都經過了極其複雜的運算。三位獲獎者的理論對這個過程進行了全面揭示。



2014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己經揭曉,第一時間聽到消息與獲獎人,我感到驚喜又意外。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曾經UCL神經學研究團隊有過合作,而且熟知place cell和grid cell的研究成果。UCL在神經感知學上的成績跟實力是不容置疑,但是沒有想到最後會得醫學跟生理學獎。自己根據理解對place cell跟grid cell的研究跟影響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說意外,是因為此次獲獎研究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醫學。嚴格的說,應該算是感知學,跟心理學和行為學關系緊密。研究目的也不是治療疾病,而是理解大腦運行的機制。感知學研究中,處於核心地位的常常是數學家跟計算機科學家。從計算機角度說,我們也可以叫做大腦的反向工程,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個方向。這次諾獎主要頒發給理解人腦空間思考能力的研究,除此之處,在這個領域中還有幾個方向非常有意思,如視覺、運動控制、語義記憶、情感。神經感知學最初被視為醫學一個分支,目前很多時候會被視為信息科學,還有一些人把這個學科看成是終級哲學。自達爾文之後,我們知道人不過是一種動物,而神經感知學之後,我們知道人腦不過就是部計算機,思維只是信號處理過程。
 
在神經感知學研究中,跟語義情感相比,空間思維這個方向爭論己經較少,證據充分而且理論完備。在諾獎的介紹中,說成是大腦的GPS,這是個很形像的比喻,但是並沒有充分揭示其複雜性。生物的空間定位問題跟飛機的定位本質是一樣的,這個問題並不簡單。任何一個定位系統必須要有傳感器及信號處理系統,幾何計算器系統。在航空中,我們有GPS和雷達,信號用數字編碼,幾何計算用數字計算機。問題是老鼠怎麽做的呢?傳感器老鼠可以用視覺聽覺觸覺,信號用神經脈沖,如何從這些視覺聽覺信號中提取空間信息一直是計算機科學中的一個難題,更有意思的問題是,老鼠會不會幾何與數學計算,如果老鼠不會,那它怎麽進行空間定位;如果老鼠會,那幾何學究竟是希臘人發明的,還是老鼠發明的呢?其實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問題,數學幾何這些邏輯學究竟來源於天才的創造,還是我們一種固有的能力,早己經被硬編碼到了大腦中?今天諾貝獎的研究,最終揭曉就是這些問題。
 
第一個突破是由ucl的John O’Keele做到的。John在海馬體中找到了“位置”細胞。值得註意的是,位置細胞並不是坐標,位置細胞用來標記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的感知體驗,而海馬體是有持久記憶功能,place cell是實際揭示了記憶按空間組織的方式。我們只知道在不同位置,我們的視聽鹹受不一樣,也知道不同的視聽感受對應不同的位置。place cell並沒有幾何計算的功能。在實驗中,place cell改變管道的形狀,激活狀態沒有顯著變化。place cell之後,又發現了orientation cell、grid cell與boundary cel、orientation cell標識頭部方向的細胞,跟place cell 功能類似,只是處理的傳感器信息不同。boundary cell通常被認為標識空間障礙的,是最後被發現的,grid cell被發現之後,boundary cell的存在幾乎在理論上就確定了。grid cell信息功能非常豐富,回答了空間智能的核心問題,所以發現者May-Britt Moser and Edvard I. Moser分享了諾貝爾獎。在神經學中,grid cell 位於視覺信息跟記憶海馬體的接口位置。如果把記憶海馬體,想像成硬盤,眼睛想當於攝像頭,grid cell大致相當於內存。
 
grid cell的發現表明老鼠在定位的過程中,空間是被分成有等邊三角形。這個由三角形構成的地圖的結構跟形狀是固定不變的,只是在開闊的空間中三角形變大,在陜小的空間中三角形變小。在三角形中間時,用了一種類似於barycentric coordinates(到三角形三個頂點的距離)的原理定位,這跟今天的GPS原理是一樣的。Grid Cell除了有幾何計算的功能,還有數值積分功能。可以在大腦中,把老鼠自己的運動積分畫在地圖上。至此,困擾人類幾千年的問題有了答案。歐氏幾何其實是生物固有的一種能力。老鼠除了歐氏幾何,還會二維的向量代數,跟數值微積分計算,這些寫在了我們的基因中。在諾獎得主的工作之上,目前我們己經可以通過電極信號來計算出老鼠的位置,也有研究人員通過改寫place cell,修改老鼠對空間跟環境的記憶。
 
place cell研究跟grid cell研究對今天的人工智能特別是機器人系統啟發很大。place cell其實是空間索引的數據庫,而grid cell是幾何計算器。在信息組織上,place cell描述的是個拓撲空間,而grid cell描術的是歐氏空間。這種組織跟我們目前計算機科學中的技術完全不同,並有非常強的優勢。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的計算機系統中,老鼠問計算機我在哪,計算機會說北緯30度,老鼠又問冰激淩在哪,計算機會說30度1分。對老鼠而言,這類信息處理起來很困難,因為老鼠身上沒有雷達。如果問place cell冰激淩在哪, place cell會說向前走,看紅燈左轉,再向右走,看見一個紅房子,門進去桌子上的就是。它的信息跟老鼠感知的信息很接近,另一點是冰激淩位置發生一些變化後,也還適用。當老鼠出門之後,就開發在grid cell上畫圖。老鼠的耳朵起到了加速度傳感器的作用,grid cell就對老鼠的運動積分。如果當老鼠返回的時看見貓了,它就在grid cell在將貓標識成障礙,自己繞道回來。
 
我們可以看到,空間思維能力對生物的生存其實是至關重要的。飛機的定位系統簡單,但很難同環境結合起來。而生物學的定位方法是建立在環境感知基礎上的,它擁有很好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而且跟運動控制跟視覺聽覺系統結合的更好。這些特點在目前的自主駕適汽車跟智能機器人的研發中,是核心的問題。一般來說,飛機的系統只能支持簡單的定位,而生物的定位系統可以支持更為複雜的決策。
 
大腦GPS系統的研究在醫學上可以用來治療部分腦病,而且也提供腦病病人開發植入芯片的空間。可以說matrix跟inception的己經在原理上可以實現了。但它更主要的作用是在人工智能領域。UCL神經學研究團隊的幾個研究員,創立的一個叫DeepMind的公司,主要的目標就是按神經學的原理設計智能機器人,讓機器人像人一樣思考。最近DeepMind的機器人可以不用任何人教,坐在計算機看一會就會玩電腦遊戲,這家公司去年被谷歌收購。而且歐盟啟動的歐洲大腦計劃可以看成是一個放大此次諾獎的研究方法。計算機算法的研究己經退居二線,反向腦工程目前處於智能研究的最前沿。

普通人可能感覺計算機科學的進步只是四核手機從1999元變成了八核的1799元,但是更深刻的變化己經發生。這次諾獎再一次展示了歐洲學者喜歡問跨學科基本問題的特點:什麽是空間,什麽是時間,什麽是質量,什麽是思想,什麽是生命。在這些問題上,歐洲的天才們又領先了四十多年。四十年之後,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他們思想的力量。作為造物者的信使,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 和 Edvard I. Moser值得全人類鼓掌和尊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06

思考的碎片---20141028 EXAS 醫學進步提高生存質量 Pune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v5ox.html

Exact sciences $精密科學(EXAS)$ 
EXAS的cologuard這是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FDA認證的非入侵式檢查。 只需提供小部分大便即可檢驗大腸癌。

還是按照我的節奏描述 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簡化版大概描述 第二部分專業版有部分涉及股價 普通讀者完全沒必要閱讀。

第一部分簡化版

1.對待癌癥 預防是不靠譜的,及早發現是最優方案。

2.早期診斷癌癥,可以極大的提高生存概率和生存質量。目前絕大部分癌癥如果早期發現10年生存率都非常高。

3.大腸癌 無論男女都是排列前三的癌癥 50-85 屬於高危人群。 女性第一是乳腺第二是肺癌第三大腸癌。男性美國第一是前列腺癌第二大腸。中國是第一肺癌第二大腸。

4.目前已經有的檢測方法都是入侵式的。
主要是爆菊法,吧光纖從菊花出侵入。這個要麽麻藥 要麽痛苦。典型病人是白頭翁 薛蠻子

還有一種是以色列人用的膠囊內窺鏡。這個還要複雜。用量極小,口服 然後通過整個消化道 最後排出,內置攝像頭 拍攝整個消化道。聽著就恐怖。。。。


以上四點是目前的共識 那麽EXAS是突破性的 非入侵的。只需大便即可檢測。

多說一句 這個檢測的原理是如果大腸癌發生了或者息肉發生了
因為生物特性一定會有表面的剝落細胞進入大便。然後EXAS 的cologuard就是從糞便中分離出極端微量的剝落細胞進行DNA檢測。
cologuard可以分辨出 67%的息肉。當然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的 但是這也是大部分癌癥的溫床。及早處理會減少和降低罹患癌癥的概率。92%的大腸癌
我個人對非入侵有特別偏好 Orasure也是非入侵檢測HIV
嘿嘿

如果不是證券投資者 基本到這里可以不要往下看 只需訪問兩個網站

http://www.exactsciences.com/
http://www.cologuardtest.com/

相關資料 非死不可  推上都有。


第二部分 專業版

首先所謂“價值”投資者是不需要看下去了
因為EXAS是沒有收入的公司目前。
收入沒有 那麽PE PB PS 任何財務數據都是沒意義的。
嘿嘿


那麽分兩部分
1.過去到現在 2.未來前景預測

1.過去到現在 詳細對照股價時間點的股價走勢

a. 第一次登陸大眾媒體是 2010年 紐約時報

DNA Test May Speed Colon Cancer Diagnosis

By NICHOLAS WADE
Published: August 9, 2010

http://www.nytimes.com/2010/08/10/health/10cancer.html

當時85% 息肉是50% 目標價格是300一次

b.2013.4.18

Top-Line Data Show Exact Sciences' Cologuard Test Demonstrates 92 Percent Sensitivity in the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初步數據出來 其實最後公布數據和這次基本一致
而且press release 寫的很清楚 會在年底在專業雜誌發表結果。申請FDA

c. 2014.3.19公司發表press release 才算正式突破

http://www.exactsciences.com/about/latest-news/exact-sciences-deep-c-study-results-new-england-journal

新英格蘭雜誌是4.9日發表全文這里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311194#t=articleTop


核心幾個數據 靈敏度92% 也就是 100個病人里8個會沒檢測出來
特異性是100個87個陰性 13個誤診陽性

(其實對醫生而言如果只考慮收費 特異性越低越好。。。大家懂的)

2014.3.21 Kevin任董事長 事後看這是一個嘉獎
事情開始一連串的快速進展 

2013.3.27
FDA Advisory Committee 就是FDA 專家委員會 10:0

要知道檢測和藥是不一樣的 這個是501K的 10:0 歷史上沒有不通過的

f 2014.4.2 增發 
12.75 10M
值得註意的是 這次增發和過去2013.6.18 那次underwrite多了一個人
著名的狗的門 沙去。
2013.6.18 是Jefferies 和Baird 5.5M 12.35

特別需要註意的是 4.2前後的股價波動 各位。
新玩家進來。。。
增發砸出一個不算小的坑 直接到破12塊
這個等於破了去年的12.35增發價。

其實另外一點很有趣 就是每次消息好 必須增發 醫藥公司從來如此哈
去年6.18增發是因為4.18的數據


稍微有常識的人都知道 10:0沒有不通過的。而且按照過去經驗 三個月內通過FDA

2014.8.12 FDA

FDA Approves Exact Sciences' Cologuard®; First and Only Stool DNA Noninvasive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Test


其實這是可以預見到的,在2014.7.22 cc里Kevin說過 30-45天內通過FDA
其實只相隔了20天。

2014.10.22 CMScover

Exact Sciences Announces Final National Coverage Determination for Cologuard®


其實這也是預見到,2014.7.22 CC里Kevin說過FDA 60天後 CMS決定。
實際是70天。
還帶來意外 502 這個算超過預期 其實也不是特別的2010年就是300預期然後4年過後 漲價到502 也算正常不過是40%漲價 4年。

以上A-H就是過去到現在


2.未來前景預測
詳細就不公開分享 私下分享比較合理
只說兩點

1.越有錢就越會頻繁做測試 這個就是另類奢侈
健康投資
長期的角度看這個類似保險 屬於自我定價的玩意。

2.故事才剛開始 如果這一個完整的商業故事 現在只能算小荷才露尖尖角。


最後貼一張cologuard在New York Times的廣告
思考的碎片---20141028 <wbr>EXAS <wbr>醫學進步提高生存質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73

劉博士來信|跟醫學影像數據量相比,商業大數據更像玩具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7/148918.html

“醫療是大數據技術的殺手級應用。跟影像傳感數據量比起來,目前的商業交易大數據更像玩具”。劉芳德博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員,工作主要職責是開發神經外科及心血管微創手術的機器人傳感器及控制軟件系統。黑馬哥曾就“手術機器人”話題采訪劉芳德博士,今天,劉博士就對被評為發達國家中最優秀醫療系統之一的英國醫保(NHS)、醫學的邊界以及未來醫療產業的移動化和大數據化進行詳細解讀。也許,對關註醫療的你會有所啟發。
 
2015年新年伊始,i黑馬啟動“黑馬原創聯盟”,聯合更多的作者,深入剖析垂直細分行業。如果你是某一個企業的創始人,或是某一個行業的冷靜觀察者,只要你精耕深挖,獨有見地,就請加入我們的原創作家行列。聯系微信blessxiaoyi,或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一)英國沒有上帝,選民只信“英國醫保”NHS
 
黑馬哥:在中國老百姓的印象中一直認為美國的醫學最先進,福利也最好,你是怎麽看的?
 
劉:在全世界來看,有可比性的只有美英日這三個國家。英國的NHS的優點相對便宜,覆蓋面廣,醫療服務的水平高,是最且性價比的系統。
 
黑馬哥:在說NHS之前,先說說美國跟世界的其它國家的區別吧?
 
劉:美國的醫療系統是世界最貴的,年支出在GDP的15-16%。歐洲國家的醫療系統跟日本差不多,年支出在GDP的10%左右,基本上全由政府買單,許多國家是免費醫療,是建立在重稅率高福利的系統。
 
中國醫療支出占GDP的5%,是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政府出資少於一半。在人群跟疾病覆蓋率上還是有許多問題的。
 
英國的醫療系統其實就是第二種,全民醫保,免費醫療,支出在GDP的8-9%, 占政府公共財政的40%。
 
黑馬哥: 聽你說的,感覺英國的醫療系統就很像以前中國改革放之前的吃大鍋飯一樣。
 
劉:的確就是這麽一回事,二戰後歐洲的英法德怕被民眾受社會主義影響,都采取了社會主義的國家類似的社會福利政策。
 
美國的醫療行業的自由競爭雖然帶來了有活力的醫療市場,但老實講商業化並沒有帶來效率。美國花的錢其實是最多的,政府的赤字也最多,只是美國可以發債而不必加稅,這點除了美國,任何的國家都比不了的。
 
黑馬哥:我們一直都有一種觀點,就是市場化跟自由競爭會降低成本,帶來繁榮。但似乎醫療這個行業很特殊,並沒有見到你說的這種情況。即使是美國,目前感覺也在去自由化。這其中的原因為什麽。
 
劉:我覺得供需是最大的問題吧。其實不論在哪個國家,優秀的醫療資源其是都是稀缺的。稀缺的資源上自由競爭只能推高價格。而且目前構成各國醫療財政負擔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老齡化重大疾病發病率上升,如癌癥,心腦血管,糖尿病,許多疾病其實還沒有根冶的措拖。針對這種情況,集中力量做大事要比分散力量自由競爭要高效得多。
 
最後一點是醫療上的努力跟病人受益的關系不直接,比如疾病預防之類的工作,周期長,商業化也很難量化跟估值。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NHS相對優秀的原因是在於它的科學管理跟技術。
 
NHS管錢、管藥、管醫生;管醫院、管病人、管病例
 
黑馬哥: 能說說NHS跟中國的醫保管理系統或是美國的社保或是保險系統有什麽不同。
 
劉:簡單的說NHS的權力跟職能要比中國的醫保跟美國的社保的權力大得多。NHS除了負責支付老百姓的藥費外,也經營著英國所有的醫院、醫生,以及醫療的技術如手術方案,用藥以及藥物的研發,以及英國所有老百姓的病例數據,在很多時候也起到的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作用。簡單的說NHS管錢、管藥、管醫生醫院,也管病人,也管治療技術。NHS的信息相對完整而且全面,所以給了NHS拿出全局最優方案的空間,在許多醫療問題上,這種調動全局跟全面整合的能力有很明顯的優勢。
 
黑馬哥: 給我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一說這種集中管理的優點。
 
劉:優點有很多。在中國,病人的病例是歸醫院管理的,一個人如果生病在不同的醫院看,病例是被分割成許多部分。在美國,病人的病歷是歸保險公司所有。保險公司擁有用戶全部的病歷跟用藥處方計錄。而在英國,病人的病例是歸NHS所有。在英美的系統中,對於病人的全面健康追蹤相對要容易一些。一些重要數據如發病率,藥物的副作用,統計起來也就相對容易一些。跟美國相比,雖然美國人口總量是英國的幾倍。但NHS的數據量跟能力是要超過美國任何一家商業保險公司的。英國NHS追蹤的病歷數據超過英國的人口(因為有許多己死的人)。
 
而且NHS作為國家政府部門,權力要大過商業保險公司的。NHS有權利收集關鍵的病例標本。重要的如英國的brain bank(大腦銀行),擁有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腦組織切片。目前NHS又開始對疑難雜癥的病例進行DNA測序。而且NHS還管理著全國的可用移植的器官。這對醫學科研跟決策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在英國的醫學研究中,即使是罕見的疾病,NHS也可以找到上萬的患者跟病歷。數據全面,NHS對於各種疾病的發病率統計要準確得多,使得NHS可以合理的分配醫學的資源。
 
對於患者而言,NHS可以調動全國的醫療資源。在原則上,醫生不屬於醫院,屬於NHS,病人也不屬於醫院,也屬於NHS。將病人跟醫生在各個醫院之前調來調去不像在中國跟美國那麽困難。
 
NHS為普通公民三天找到可移植肝臟
 
黑馬哥:作為老百姓,對轉院跟挑醫生會非常感興趣,能給我們舉一個例子說在患者在英國看病的經歷是怎樣的。
 
劉:我有一個朋友,是30幾歲的男性,前年肝功能不好就住到英國當地的醫院檢查,發現血液成分異常,就住院治療。兩個星期發現不見效,病情急轉直下,肝衰竭。就被轉到倫敦的一家大的醫院。在這家大醫院認為病情危險,需要肝臟移植。於是就將他轉進ICU, 啟動全套的生命支持設備,心腦肺腎全被機器取代了,降低器官代謝壓力,保證他能存活七天。在全國找肝進行配型。NHS三天找到可移植肝臟,因為我朋友身體弱,手術很困難,請的全球著名手術專家,曾完成世界上第一例胰腺移植手術的專家來主刀。手術非常困難,一邊搶救一邊做手術,做做停停。一共做了八個小時。但肝臟質量,配型以及手術質量都非常高。術後三天蘇醒,五天之後出ICU, 七天之後可以下病床走動了。
 
我朋友只是普通的英國公民,沒有什麽權勢,也跟醫院沒有什麽關系,也沒有親友幫忙, 而且己經不省人事了,整個過程全是NHS負責,而且是免費的。我們可以說這個過程中及時找到肝,跟遇到了好醫生做手術,有運氣的成分在里面,但NHS的制度的設計使這成為可能。
 
在國內就醫,根據我的經驗,轉院跟找好醫生做手術,困難重重的。
 
英國政治圈中有一句名言:英國沒有上帝,選民只信NHS。
 
預防跟控制發病率才是醫保系統的核心功能
 
黑馬哥: 這件事的確令人吃驚。在你的介紹中,在歐美的醫療系統的核心,其實是一種代理人的系統。為什麽在醫療中一定要引入代理人這個中間的環節。在許多行業中,按市場經濟,讓客戶直接面對服務提供商,減少中間環節似乎更節約成本。醫療系統中代理人的存在意義在哪呢。
 
劉: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深刻,我說一下我的理解。
 
健康管理很複雜,但中國二千年前就對這個問題有所洞見。扁雀見齊桓公的故事就說明了諱疾忌醫其實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其實對於疾病來說,預防跟早期的介入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診斷出疾病一來不是好消息,二來是小概率事件,自主付費檢查的動力是不足的。而對醫院來說,治小病不如治大病賺錢。一旦引入保險公司之後,保險公司非常願意在診斷技術上投入,來期望控制風險。
 
舉癌癥的例子,英國的統計的十年存活率是50%,折算成5年存活率75.1%,美國的5年存活率是60%,中國的可能在30%左右。對於晚期的病人,死亡率都很高,治療的花費巨大,而且即使成功,往往只能延長幾個月到一年的生命。歐美其實最主要的優勢是在早期診斷技術的研發跟應用推廣。歐美的40%-50%的患者其實都是在一期跟二期。
 
中國的醫保在制度設計中,政府跟公眾目前只註意醫療的費用的支付,對於診斷跟預防的重視跟力度不足。而實際上預防跟控制發病率才應該是醫保系統的核心功能。
 
如果按目前這種將小病拖大的再治的做法,中國的實際醫療成本是會比美國還要高的,政府根本不可能支付得起。
 
醫改沒有萬靈藥,英國的NHS問題多多
 
黑馬哥: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觀點,英國的NHS有沒有問題跟危機呢?這種不論多大病的免費的做法,政府如何支付得起呢?
 
劉:我覺得醫改沒有萬靈藥,英國的NHS問題多多。
 
首先英國的高水平醫療是有代價的。英國的醫生收入非常高,醫生的平均年收入在百萬人民幣左右,好醫生收入更高。跟我們合作許多醫生都是英國最好的專科醫生,他們的日薪在五萬到十萬人民幣這個水平。這個賬單很大。
 
英國的目前的經濟支持這樣醫療系統很困難,預算無法增加,而且老年化造成重大疾病的發病率在上升。許多人以為英國的效率低,其實是資源不夠。NHS的對策其實是依靠科研進步。醫保問題在沒有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其實是死結。
 
任何政府買全單都要破產。但另外一點NHS這種全民醫保的系統,非常註重性價比。NHS不可能采購昂貴的新技術。這對英國的醫療產業傷害很大。英國發明了許多改變世界的醫療技術如內窺鏡,CT,核磁以及許多特效抗癌藥,也包括我們的手術機器,但因為在英國沒有市場,英國許多原創的技術都被賣掉或收購,沒有成長成為大型的公司。
 
(二)只要有意義的科研項目,錢花得越早越好
 
黑馬哥: 對醫療產業,我們一向有一種感覺就是研發成本非常的高。你提到了英國對醫學的研究非常重視,那麽它的規模是怎樣的呢?
 
劉:英國每年在醫學研究上研發資助規模應在幾十億英鎊的,算成人民幣是在百億級規模。除了政府的直接投入外,還有許多非營利跟慈善,著名的有Wellcome Trust基金會,每年的投入在五億英鎊,寫之相當的有Cancer Research UK,英國癌癥研究基金會等。
 
對於英國來講,政府每年的醫療的費用都是在一千五百億英鎊左右,約合一萬五千億人民幣。由於老齡化的原因這個數字在以每年約2%的數字在增長。
 
如果年科研投入2%,就是三百個億。即使不投入,這筆錢也省不下來,會被明年的增長部分抵消。即使取得1%的效果,在未來幾年中都可把科研投資收回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科研是跟赤字的賽跑。只要有意義的科研項目,錢花得越早越好。
 
相比而言,中國的每年醫療支出在3萬億。中國每年的政府醫療投入不到一萬億。但中國的人口是英國的20倍,投入也不是按發病率來計算的,因此這個數字沒有反映出醫療問題的對社會的負擔。
 
真正能改變醫學現狀的,很有可能不是醫生
 
黑馬哥:英國的醫學科研跟中國的醫學科研你覺得差別在哪?
 
劉:我覺得一個最大的特點是,英國的醫學科研開放得多。醫療更像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再是一個學科,它不應該有邊界。目前全球的醫學研究工程化的趨勢越業越明顯。英國的醫學研究除了資助如病理學,診斷,手術,藥物之外,它也資助如物理研究跟媒體公共教育。而且英國醫學研究的一個特點是不一定是醫生在研究醫學,跨學科合作非常緊密。英國在歷史上就有各個學科改造醫學的傳統。美國的醫生學醫之前都要有一個理工類的學位,英國其實是各行各業各學科的人在做醫學研發,而不是一定醫生。
 
內窺鏡的發明人是學數學跟物理光學的,發明核磁的是研究物理的。研究心血管跟呼吸道的研究人員其實的主業是研究流體力學跟發動機設計的,完成英國第一個心臟移植手術的醫生本專業是劍橋學水力工程的。而為癌癥研究創立完整理論框架的人, 是研究天體物理的。發明用計算機仿真設計抗生素分子結構的2013諾獎得主開發的其實是力學仿真程序。而今天DNA測序以及分子合成pathway識別,腦連接圖譜繪質主要都是計算機數據挖掘的人在做。
 
所以真正能改變醫學現狀的,很有可能不是醫生。是重要的是社會價值觀對醫療問題的重視,吸引各行各業的人來觀註醫學問題。醫學的從業者常常有一個寬廣的知識面,擁有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解決醫學問題的意識。推動醫學進步,越來越需要醫學跟理工類相結合的複合性人才。
 
(三)未來移動醫療的核心是設備的小型化跟低成本化
 
黑馬哥: 目前全球的高科技企業很都關註醫療產業,特別是如移動醫療、大數據、個體化醫療,也吸引了投資人極大的興趣。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對行業熱點的看法。
 
劉:我對商業上了解不多,我不懂產業,只能簡單的說說對醫療的看法。更多的人關註醫療是好事,但是醫療行業有特殊性、商業化困難。最偉大的醫療技術常常是最賺不到錢的。目前幾百塊錢的電子設備,目前還沒有實際的醫療意義。而像幾分錢的試紙技術,每年在印度跟非洲挽救了近億人的生命,但商業上掙不到錢。醫學中,核心問題是預防、診斷跟治療三個問題。不管技術有多先進,不能有效解決三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在醫療上就是沒有價值的。再一點是醫學實際上己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常見病己經有許多低成本的有效措施,雖然市場大,研發跟推廣容易,例如減肥藥跟感冒藥,商業上可行,但從投入在公共健康跟社會經濟角度上來看,是沒有什麽意義的。
 
移動醫療要一分為二。一類是基於移動溝通服務。這一類產品的醫療作用很有限的。醫療的根本問題是資源稀缺,醫生不缺病人的。即使多了線上的渠道,醫生不可能一天看30個小時的病,做40個小時的手術。另一類如GE所說的移動醫療的核心是醫學設備的小型化跟低成本化。這個方向上,是全球醫療器械巨頭必爭之地。這個方向上難度不在於聯網,而在於材料跟工藝。
 
在大量醫學傳感器布置之後,大數據跟醫療診斷是天作之後。醫療是大數據技術的殺手級應用。配合傳感器,24小時實監控健康並診斷疾病是會極大的提高健康質量並降低成本。目前的目標離這個還很遠,傳感器是一方面,數據挖掘上的問題更重要。
 
現代醫學最需要處理的其實是醫學影像。跟影像傳感數據量比起來,目前的商業交易大數據像玩具。一臺高端醫學超聲機一小時的數據量就可以跟雅虎全球網站一天的流量相比。去處理醫學影像傳感器數據,我們需要的性能是目前幾百萬倍的計算機。在超算技術有突破之前,移動醫療跟大數據在醫療上的價值難以兌現。至於個體化醫療,我覺得是醫學中的聖杯。會是一場巨大革命,但肯定是在更遙遠的未來。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99

四個「新蘋果」:智能手錶 流媒體 Macbook 醫學軟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12

北京時間週二凌晨,蘋果公司在春季發佈會上公佈了智能手錶Apple Watch細節,宣佈與HBO流媒體服務合作,展示了新版12英吋MacBook,介紹了醫學研究應用Research Kit。

aaplwatch

北京時間3月10日凌晨1點,蘋果公司2015年春季發佈會在美國舊金山舉行。蘋果公司公佈了萬眾矚目的智能手錶Apple Watch細節;宣佈HBO最新流媒體服務HBO Now將僅在蘋果電視上推出;展示了有史以來最薄最輕的新版12英吋MacBook;介紹了醫學研究應用Research Kit。

智能手錶Apple Watch

蘋果公司公佈了可穿戴設備——智能手錶Apple Watch的細節。Apple Watch常規版售價從349美元到1099美元,高端版售價從1萬美元起,最高可達1.7萬美元。Apple Watch的待機時間為18小時。CEO Tim Cook稱Apple Watch是蘋果公司最「個性化」的產品。

Apple Watch集健康跟蹤、短信、支付、計時功能於一身,還兼容各類應用,如Facebook、Instagram、Wechat、Twitter等社交媒體應用,ESPN、棒球聯盟等體育應用,Uber、美國航空等交通服務應用。發佈會上,蘋果公司展現了如何用Apple Watch接收通知,打開酒店房門和車庫門,獲取音樂等。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稱,蘋果公司讓亞洲的供應商在一季度生產了500~600萬隻智能手錶。其中,一半為基本款運動型手錶,1/3為中端手錶——不鏽鋼表盤、藍寶石水晶表面。

不繡鋼表盤的Apple Watch售價從549美元起,其中38毫米表盤售價最低為549美元,42毫米表盤售價最低為599美元。高端版Apple Watch擁有黃金或玫瑰金錶殼、藍寶石屏幕 。

Apple Watch於4月10日開始預訂,4月24日上市。首發共有9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在首發名單內。

業內認為,Apple Watch有望為蘋果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點,擺脫公司業績對iPhone的高度依賴。對於Cook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機會,告訴人們在喬布斯以後,蘋果公司仍然可以創新出具有突破意義的新產品。

Apple Watch的一個賣點是移動支付Apple Pay。用戶只要在讀卡機前搖動手錶就可以進行支付。目前,只有iPhone 6支持移動支付,但Apple Watch可以和老版iPhone合著使用。對於小額支付,用戶無需攜帶iPhone,因此在戶外慢跑時也可以用Apple Watch買飲料。

不過,Apple Watch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它需要與iPhone接近,有無線連接或地理定位功能。這意味著,Apple Watch在很大程度上重複了iPhone的功能。此外,以往三星、摩托羅拉智能手錶銷售情況並不好,分析師們對Apple Watch銷售持懷疑態度。據英國《金融時報》,華爾街分析師們預計Apple Watch全年銷量在2000萬~3000萬隻。

applewatch

蘋果與流媒體HBO合作

蘋果公司宣佈與HBO電視網合推流媒體視頻服務,HBO最新的流媒體服務HBO Now將僅在蘋果電視上推出,蘋果電視售價從99美元降低至69美元。

蘋果與HBO Now的合作將於4月推出,屆時最新一季「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也將上映。HBO Now流媒體視頻服務的價格為每月14.99美元。

applehbo

蘋果推出最新MacBook

蘋果公司還展示了最新12英吋MacBook。蘋果稱這款MacBook為有史以來最薄的,其電池待機時間為一整天。新款MacBook重約2磅,顏色包括金色,售價從1299美元起,最早可於4月10日發貨。

mac

新款軟件「研究工具箱(Research Kit)」

蘋果公司介紹了新款軟件「研究工具箱(Research Kit)」,它可以幫助學者和醫學從業人員通過iPhone獲得患者的醫療數據。這款工具箱包括一系列應用程序,針對乳腺癌、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心血管疾病、哮喘等疾病。

research kit

蘋果公司股價

蘋果公司發佈會期間,股價變動不大。分析師和投資者們預計,蘋果售出幾千萬隻智能手錶問題不大,但是否能吸引更多消費者,成為明星級產品還不確定。蘋果股價收盤上漲0.43%,收於127.14美元,股價歷史新高為133.6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