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看不見的客人」才是業績決勝點 20天 決定百貨公司全年勝負

2011-1-24  TWM




去年景氣回春,讓各家百貨公司的周年慶與年營收紛紛站上歷史高點,但景氣不是業績開紅盤的唯一保證,且看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與遠東百貨等「百貨三雄」如何出招攬客,而且靠周年慶練兵、悄悄轉型……

撰文‧林讓均

全台百貨公司周年慶戰火終於結束,一場惡戰下來,雖然殺得難分難解;但是由於景氣復甦,各大百貨公司可說都是贏家,各家業績均較前一年大幅成長,交出的成績單雖然各有千秋,但誰是其中真正的冠軍?

百 貨周年慶是各家百貨公司全年業績的關鍵戰役,今年由於新百貨公司的加入,戰況比之前更為激烈。其中,信義商圈的百貨公司密度可說全台第一高,除了既有的新 光三越信義店四館、一○一購物中心、貴婦百貨BELLAVITA等店,去年十月統一阪急百貨台北店趕在周年慶季開幕,今年三月還將有「紐約紐約」易主、改 裝之後的ATT SQUARE,富邦集團旗下的Momo百貨也選在後年進駐信義區。

雖然競爭激烈,但拜景氣回春之賜,消費者更敢花錢,二○ 一○年周年慶,幾乎各家百貨業績都創新高。以規模前三大的「百貨三雄」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與遠東百貨來說,就分別在周年慶期間創下新台幣二○一.一 億元、八十七億元與七十一億元的營收;與○九年相比,年增率分別達到一五.六%、一四.五%與一八.三%。

「成長王」遠百

抓住軍公教主顧的心

成立已四十四年的遠東百貨,去年周年慶業績年增率高達一八.三%,坐上「成長王」的寶座;而去年全年超過二四六.八億元的業績,年成長幅度也在業界居於領先,達一○.七%。

近年表現讓同業都覺得亮眼的遠百,歷史長達四十多年,全台八家店幾乎都開在各縣市最早發展、政府機關林立的早期鬧區,遠百也因此成為軍公教客群比率最高的百貨公司。

遠東百貨公關襄理鄭嘉蕙指出,根據旗下Happy Go卡資料與賣場觀察,遠百的軍公教與家庭主婦客群加起來比率就超過一半。這批主顧客不僅讓遠百安度金融海嘯的衝擊,今年甚至繳出傲視同業的好成績。

而 軍公教來店比率最高的,就屬位於西門町的遠百寶慶店。「寶慶店旁邊就是國防部、憲兵隊、公銀行庫,學校又多,我們的主客群可以說是軍公教中的軍公教了!」 遠百寶慶店副理曾繁錦笑說。軍公教與家庭主婦的共同點就是,算盤打得很精!因此遠百也發展出一套獨到的軍公教攬客學。幾乎在四十多年前創立之初,遠百就開 發出有優惠折扣、可刺激買氣的禮券,目前禮券已經是眾家百貨公司發動折扣戰的必備武器。

軍公教族群有多會算?遠百的軍公教客人會選在周五上 門,因為這天刷Smart Pay有五%的回饋金,等於刷兩千就送一百,另外遠百還進行「滿三千送兩百」活動,因此如果消費六千元,就一共會有七百元回饋。一○年,全台灣有一半的 Smart Pay的刷卡次數,是來自遠東百貨。

「這群客人很會比價,但一旦你讓他覺得值得,一個客人就會帶四十個客人上門!」鄭嘉蕙笑 說,去年底周年慶她就目睹一個個國防部的軍官穿梭於馬路兩邊,每人兩手各拎著兩瓶特惠橄欖油,卻連一個兩元的購物袋也不肯多花錢買。這種一個人買四瓶油的 搶購風潮,足以證明軍公教客群口碑渲染的威力。

當別家送日系品牌限量提袋當周年慶贈品,遠百卻走務實路線,送出一匙靈、衛生紙或羽絨被等日用品,迎合軍公教主顧務實不花俏的消費性格。

「營收王」新光三越

拉攏﹁看不到的客人﹂

全國擁有十三家店的龍頭品牌新光三越,不僅周年慶業績飆破二百億元,去年全年業績也創下歷史新高、超過七三○億元,是全國百貨中名副其實的「營收王」!

「競爭者這麼多,周年慶真是愈來愈難做了!」新光三越販促部經理周寶文說,由於新光三越是全台最大的百貨集團,在全國七個城市有十三家店的周年慶檔期都不一樣,因此去年周年慶他們乾脆大打宣傳戰,同時瞄準「看得到的客人」與「看不到的客人」。

所 謂「看得到的客人」指的是三十到五十歲、八成是女性的主顧客,新光三越在捷運廣告、電視、報紙等媒體平台上,輪流推出對應各族群的主打商品,吸引主顧客在 不同時間光顧不同分店;而「看不到的客人」則是指開發年輕學生客,去年周年慶期間,新光三越就在facebook上集結了九萬多人的粉絲團,年齡分布在十 八到三十歲之間。

「這幾年我們訴求的是"Global Reach, Local Touch."!」周寶文說,新光三越的國際品牌形象已經很鮮明,但在百貨業短兵相接的戰場上,為了增加顧客的黏著度,他們開始經營與腳下這片土地的關 係。例如,這幾年中南部的新光三越分店會在周年慶開幕時,全體誓師完再拉著廠商到地方上敲鑼打鼓大遊行,目的就是讓街坊鄰居知道該來消費了。現在,也會派 出行銷人員到公司社團經營關係,至少要掌握地方上福委會的消費需求。

更有趣的是,新光三越開始說故事了。眼尖的消費者會注意到,近來新光三 越型錄的最後一頁,刊出的不是促銷商品,而是台灣各角落的文化故事,像是今年過年檔期,就介紹了鹿港國寶大師吳敦厚的燈籠工藝;而平時,新光三越各分店也 會闢出藝文展演空間。周寶文說,小故事、小互動可以讓客人對新光三越品牌更認同,進店時間也增加了,同步拉抬平日與周年慶時的業績。

靠著持續創造回店理由,新光三越台中中港店已超越太平洋SOGO百貨忠孝店,連續三年蟬聯全台店王寶座,今年更一舉躍上一六○億元的年營收。

太平洋SOGO百貨則蟬聯「坪效王」的地位,為期十二天的周年慶期間,台北三館的單日坪效超過一萬八千元,是同業的三倍有餘。此外,太平洋SOGO去年全年營收達三九○億元,換算坪效也達到業界最高的一五○萬元。

「我一直在思考,台灣的周年慶是否玩得太凶、太不健康了!」太平洋SOGO百貨總經理李光榮說。儘管SOGO今年周年慶與年營收雙雙創新高,但周年慶之後,他著實自我檢討了一番:「短短十幾、二十天的百貨周年慶業績,占比居然達年營收的二○到三○%,會不會太高了?」

「坪效王」SOGO

質感路線擺脫價格戰

李光榮說,這麼高的占比表示,消費者因為周年慶而有消費集中化的現象,平日業績也因為消費者提前或延遲消費而無法拉抬。此外,周年慶儘管營收高,但獲利卻相對被擠壓了。

以化妝品來說,如果遇上周年慶,商品本身的折扣加上百貨贈送的抵用券、刷卡回饋金,加起來平均下殺至五、六折,利潤跟著打折兩成以上。

時 間回到去年十一月中,SOGO台北三館周年慶開幕當日湧進二十萬人次,許多人還記得當時萬頭鑽動的景象,這是李光榮與團隊早半年就開始準備的豐碩戰果。李 光榮不但要求廠商的限量商品不可是過季商品,並延續SOGO開創的來店禮傳統、以Liz Lisa手提袋引爆搶購熱潮,而且把戰線延長到晚間八點持續推出「晚安商品」,嘉惠白天不能來排隊的上班族。

但同時,李光榮也悄悄實施他的 「退半步」哲學。「我告訴要做周年慶VIP預購會的廠商,去年做七百萬元,那今年也做七百萬元就好!」李光榮笑說,廠商覺得怎麼有這麼不愛賺錢的「房 東」,但他就是寧願在預購會場撥出空間來擺椅子而非擺商品,一切走質感路線,讓顧客體會到服務的誠意;而且過去三年來,周年慶時SOGO賣場裡都不擺促銷 花車,把路讓出來給人走。

而在賣場空間,李光榮這個坪效王也把坪效拋諸腦後。李光榮預告,今年春夏換季時,忠孝店就會率先調整、不讓賣場擺滿貨架,而是騰出空間來做一個讓眼睛可以休憩的造景。

李 光榮指出,○六年底開幕、走精品路線的SOGO復興館,不僅第一年就獲利,並且每年有約十億元的營收成長,去年年營收已到達九十三億元,「這表示客人不會 認同我們打價格戰,而是期待SOGO更往高階、質感邁進!」「台灣的百貨業應該要更具國際格局,不要再停留於周年慶廝殺的紅海中!」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劉維公說。現在所有的賣場都在百貨公司化,包括便利商店,如果百貨公司不再能讓消費者充分體驗購物的樂趣,那遲早會被更便宜、更方便的網路購物取代。

「周年慶」這項台灣百貨業獨步全球的消費奇觀,似乎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百貨公司如果不耕耘自己的特色定位,投入過多資源在周年慶的價格戰上,負面的影響將會逐漸顯現,值得百貨界思考。

百貨風雲

——三大百貨公司業績比較

2010周年慶業績

坪效王 SOGO 營收王 新光三越 成長王 遠東百貨8家店 13家店 8家店

12天 20天 40天

87億元,年增14.5% 201.1億元,年增15.6% 71億元,年增18.3%

店王單日坪效

台北店,18159元/天/坪 店王單日坪效信義店,5102元/天/坪 店王單日坪效新竹店,5719元/天/坪

2010全年業績

390億元,年增8.6% 超過730億元,年增12% 246.8億元,年增10.7%資料來源:各百貨公司、本刊估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75

外貿企業:只見訂單不見利潤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63918.html

訂單數量確實恢復了,但利潤卻不如從前。」在2011東莞台灣名品博覽會期間,一位從事鞋類出口的台商企業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近日,有外向型經濟「風向標」之稱的東莞發佈的一季度進出口統計數據顯示:其進出口總額達到291.2億美元,同比增長19.1%,其中出口總額164.6億美元,增長19.8%。

從數字上看,進出口增長維持在較快水平,然而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及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因素疊加之下,外貿企業的利潤卻在持續攤薄。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一季度東莞外貿進出口總值達260.4億美元,同比增長22.8%;2009年為178.7億美元,同比下降 32%;2010年為244.29億美元,同比增長36.5%;而2011年的291.2億美元實際上僅比2008年同期增長了12%,而19.8%的增 速也較2010年同期明顯放慢。

上述東莞台商告訴本報記者,與去年及前年相比,企業的訂單量確實增長得很快,但同時,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上升得更快,「原材料的價格時漲時跌,勞動力價格卻持續增加,年初,一個工人車一道工序比如是4毛錢,現在還不到半年,已經漲到了8毛錢」。

而與此同時,外貿企業還將面對持續的人民幣升值的影響,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6.50整數關口報6.4990,創匯改重啟以來的新高,從4月6日到29日,19個交易日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共升值574個基點,月漲幅達到0.88%。

上述台商告訴本報記者,海外客戶都是提前下訂單的,訂貨時約定價格,而企業出貨之前,人民幣如果又升值了,中間的差價只能由企業自己消化掉。

4月25日商務部財務司處長袁曉明公開表示,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不斷上升,2010年,我國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為1.47%,2011年1至2月,企業出口利潤率進一步下降到1.44%。

為國際玩具品牌美泰代工的深圳觀瀾寶德玩具廠廠長薛小偉此前告訴本報記者,經歷過金融危機之後,外貿企業的議價能力有所增強,「現在不是所有的訂單都接,要考慮多種因素之後,看能否賺到錢再接」。

面對一系列成本的持續攀升,上調產品價格成為外貿企業的被動之選。亞洲陶瓷控股總裁蒲鼎新表示,企業將根據人民升值幅度作同等幅度的提價,但從以往經驗看,國外買家能夠接受提價的不到50%。

廣東省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廳也表示,廣交會一期透露出來的信息顯示,在原材料、能源、勞動力和匯率等成本普漲的壓力下,出口企業通過研發新產品、改善 新產品結構、緊貼市場需求、精心佈局市場、縮短結匯週期和補償匯率條款等方式改善經營,同時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普遍漲幅近10%,部分暢銷產品漲幅達 20%。

與此同時,人民幣持續升值壓力下,外貿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簽約和結算愈發成為企業的首選。

據央行統計,今年一季度,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3603億元,佔去年全年業務總量5063億元的70%。其中,廣東結算量達1139億元,是去年同期的8.3倍,佔全國3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3

很久不見 Jay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665

唔經唔覺都無寫blog成個月,一嚟自己懶,二嚟又無乜野想發表,所以索性休息下。

係股 市上,五窮已經實現左,暫時來說,六絕亦都上演中,咁會唔會七翻身呢?我無水晶球,唔知下一秒會發生d咩;可能聽日香港地震,港股無運行兼踏入熊市;又或 者阿爺話直通車通行,進入牛三又唔知,所以都係顧掂自己手上投資組合,預定唔同市況嘅對應策略;我呢,最差咪集體跳車 --- 清倉止蝕。

呢期我唔想講太多股市,因為人為因素實在太大,我呢一刻嘅睇法可能隔多兩日又唔同哂,反而我想講樓市多一點。

人類對待資產(股票、樓宇等)同普通物品有兩種不同嘅態度,前者越平越無人要、越貴就搶,後者郤相反;前者可以諗都唔諗就一大舊錢買、買、買,後者可能為左個一個幾毫去斤斤計較。

而家樓市同股市就反映緊以上第一種特性:

  • 樓市升到ba ba 聲,好明顯同收入唔匹配,但偏偏就越多人去參與呢個接火捧遊戲;
  • 另一邊廂,股市平到無人要,P/E < 10,息率 > 5% 嘅股票好多郤無人問津;
  • 若然對樓市有跟進嘅人,其實已經睇得出支撐樓市上升嘅catalyst係慢慢無效化:
  • 極低息不再:h plan 同 p plan 嘅息差收窄,利息大約維持於2.5 - 3 %不等;
  • 供不應求開始有變化:政府主動推地、發展商積極推盤,供應續年回升;隨投資需求外,實質需求變化不大;
  • 北水倒流:內地收水,北水流入量減少,甚至要借港紙回內地,有逆流傾向;
  • 供樓負擔上升中:以較平均息率低而計出的負擔比率介乎40-50%,係壓力測試下,比率回升至60-70%無難度;
  • 最重要的是,樓宇的兩極化 + 樓價與收入脫節,可以講上升嘅「基礎」因素越來越虛,現在等的是「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還有記性的話,上年11月推出的SSD令樓市至今處於有價無市/乾升的狀態,睇住1200便知;另外,地產股(1,101,16,12等)都同樓市背馳,究竟係股與樓decoupling?或是股先反映樓市前景?定係樓市反客為主,帶動地產股突破?

呢個問題嘅答案至少值幾間「豪」宅,我知道的話就唔駛仲係度dup石仔了!

當然,以我呢個無殼蝸牛來說樓市,的而且確有偏見,我只不過是想提一提現在的風險,希望上車人士有一個全盤考慮才入市,不要因為「人有我有」而忽略當中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70

看不见的王卫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23/wMNDE4XzM3MzgwMw.html

如果没有王卫,不会有今天的顺丰。

顺丰一直是中国物流界的一个谜,核心在于创始人王卫自己也是一个谜。“即使王卫18年绝缘媒体,也并不妨碍顺丰成为中国快递业的孤独求败。”一位同行调侃道。

他是一个谦逊、谨慎乃至有些悲观主义,且搀杂着一定程度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人。

王卫的“谦逊”,相关主管部门的官员应深有体会。行业主管部门通知开会探讨行业问题,没有谁比他更有资格充当“布道者”,但王卫常常以自己不善言辞为由派 副手出席。2011年王卫破天荒接受了《人民日报》专访,但谈及最多的仍旧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

王卫的“谨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表现最为明显。物流业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在2009年遭遇历史性低谷,加之在华跨国公司的价格战打压,很多公司亏 损、倒闭,“也许最后只有顺丰等少数几家公司可以活下来。”彼时,一位现在已远离快递业的资深人士忧心忡忡地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要中国快递业还有幸存 者,顺丰一定身在其中,只要顺丰还活着,中国民营快递业就不会全军覆没——唯独王卫不这样认为。在2008年底的一次内部名为《用生命捍卫价值观》的讲话 中,王卫显得颇为悲壮。他说:“3年后,顺丰是不是能成为中国民族快递业的骄傲,我们能不能打赢这场与国外对手的保卫战,也许都不重要了。因为,我们要让 大家看到的是:在中国的速递行业中,曾经有这样一批人……曾经有一家叫顺丰的民营企业,能从心底让对手感到可怕更可敬!人可以输,但不能输掉尊严!死随时 都可以,但要死得有价值!——战死,好过做俘虏。”

一位业内人士听到这段话,向本刊记者证实说,中国民营快递企业里,不乏嘴上喊坚持民族品牌,一看到国外巨头的收购支票就心软的主儿,“唯一一个坚持从来不 卖身,对任何收购企图一向严词拒绝的,只有顺丰。”他指出,如果顺丰肯卖,过去行业内所有的并购案,甚至都不会发生,因为无论UPS还是FedEx抑或海 航都明白,没有哪个企业比顺丰更有收购价值。也正因此,王卫的悲壮有其道理,别人做不下去尚可被收购,但顺丰不行,要么生,要么死。

但是,如果你真的被王卫煽情的演讲所感动,以为顺丰大厦将倾,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担心自己明天会死掉的企业会在今天买飞机吗?要知道,飞机这玩意刚买来 时,只花钱不挣钱,且要持续相当长时间。对完全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至今的顺丰,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那无疑是雪上加霜。

2009年底,民航总局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公告,宣布顺丰航空正式获准运营。顺丰申请建立航空公司并一次性购买两架属于自己的飞机,正是在王卫发表“末日演讲”之后不久——这也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第一次拥有自己的飞机。

耐人寻味的是王卫后来的反应。2010年,顺丰的一位高管透露,经济形势一好转,王就连连叫“后悔”,说自己保守,早知道危机这么快过去,飞机当时那么便宜,应该一口气多买它几架。

王卫的保守也好、低调也罢,不过是一家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本能反应。业内一直有传言说,早年面对邮政部门的罚款,王卫从来都是眼都不眨罚多 少交多少,并一再“教育”底下人要对有关部门“感恩”。另一位曾经和王卫同桌吃饭的人说,王卫根本不是什么“不善言辞”,性格也很开朗。低调的原因,一是 怕树大招风,二是“和物流行业无关的事,从来不关心”——包括媒体,这也是王卫几乎从不接受采访的原因,“王卫认为和媒体交流不会对业务有什么帮助,他个 人也不想靠媒体出名。”

即使在同行眼中,王卫也不好接触,有位同行经深圳市政府领导介绍,见到了王卫,双方见面无言,“可能他觉得和我没什么好说的,他也不会因为领导在就教我两招,我的公司也没有什么让他感兴趣的。”

鲜为人知的是,王卫还热衷公益事业,只是从来不肯出镜,个人捐款多算在公司名下。“王卫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对员工很尊敬,第二是有理想主义,第三是有社会责任感和一种关注弱者的情怀。”一位被王卫挖角到顺丰的高管说。

申通的老板陈德军曾直言,不懂得王卫为什么要这么累,财富对于王卫早已不是问题。对于有媒体称顺丰2010年营收为120亿元,这位知情人士一笑:“太小瞧顺丰了,只多不少!”

而王卫曾说,同样画画,有人一辈子为画匠,有人却是画家。显然,他希望自己是后者,在谈及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时,王卫直言缺乏战略眼光是中 国民营企业的短板。这个只关心“物流”,“物流以外的事情都不关心”的人,对物流有着宗教徒般的忠诚和独立人格,这,正是即使强大如马云,也难以撼动他的 地方。王卫以及顺丰对于电子商务大潮的冷静与隔岸观火,也因此可以理解——顺丰终究是要做一家真正的物流企业,而不是谁的附属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27

景氣差 不見得要保守

2011-12-12  TCW




當大環境不景氣,企業投資擴張策 略就要縮手嗎?

這個答案,在聯強與王品兩大集團大老闆眼中,都是否定的。「越動盪越要加速投資,」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說。

雖然科技製造業,都面臨訂單消失的壓力,身為亞太區最大的科技產品通路,杜書伍仍然堅持,明年聯強要在中國增加十個運籌中心,往四、五級城市布點,趁著不 景氣加速建設。

不景氣時展店,成本變低更能賺

王品集團明年更是打算大張旗鼓拓展小火鍋店「石二鍋」,目標挑戰一百家連鎖店。

為何兩大通路龍頭,都在別人眼中逆勢出擊?

不景氣之下,店租對總營收占比反而可以抓比較低,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算盤一打,約降低○.二個百分點,就為集團省下將近兩千萬元。而且,炒作期貨的人少 了,食材成本下降,「說不定我獲利更好,」戴勝益說。利用這波趨勢,王品這步棋走得正好。

杜書伍也認為不景氣,建材成本下降,正好坐收不景氣之利,聯強會加速建立運籌中心。以鋼價推估,國內龍頭中鋼已經宣布調降明年鋼價七%,鋼價一旦往下,聯 強的通路興建成本可以降低。

這是為了打入成長最快的中國市場。聯強有七成營收來自中國,他攤開數據指出,明年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還保八%,雖然低於過去,但是相對歐美 成長力道仍強。

杜書伍認為,景氣混沌,下游通路客戶越不敢盲目積壓庫存,此時,聯強運籌中心布得越密,越能夠快速送貨到客戶端,反倒方便降低庫存的客戶。資訊透明度,就 是聯強的競爭力,越不景氣時,做得越好,未來競爭力越大。

看好平價消費,改搶攻庶民經濟

王品在兩岸店數剛破兩百家,但過去高價少店的多品牌發展模式,雖適合台灣這樣的「淺碟市場」,在二○二○年要達一千家店目標之下,這精兵策略顯然缺乏「大 量複製」的經營效率。

所以,往平價發展,找出互補價位,就是王品未來的走向,因為戴勝益看好這是成長空間最快的市場。

「我們要一直往下(指價格),走向庶民經濟。」戴勝益說,走向平價,市場規模會增加,如此能讓店數增加更多,才有機會達成一千家店目標,而不是因應不景氣 拉低消費門檻。

擴張也並非沒有風險,聯強最大的風險,在應收帳款。萬一下游客戶像二○○九年美國電路城經營不善倒閉,應收帳款收不回來,對於毛利率僅有三.七%的聯強傷 很大。

架避險安全網,降低擴張失敗率

為應付這些狀況,聯強從今年第一季就提高現金存量,由四十五億元拉高到第三季一百四十六億元,還在第二季趁利率拉高前發行公司債籌資五十億元,以最壞狀況 預估,就算現在帳上應收帳款三百九十億元,有一半付不出來,也有能力持續經營,況且杜書伍認為聯強對應收帳款管制嚴格,不會有這種狀況。等於在雨天來臨前 先把衣服收好,以備不時之需。

相較於王品其他品牌平均都有一五%以上的獲利率,石二鍋獲利率僅一○%,以目前單店單月平均營收一百五十萬元計算,獲利只剩十五萬元,稍有不慎就會面臨虧 損。

為此,兩年前石二鍋總經理曹原彰先後在台中、高雄開闢戰場練兵,因為這兩地的店租成本低,更有餘裕建立制度。

曹原彰估算,店數破百才能發揮規模經濟。為達目標,石二鍋以模組化方式,找工廠做好整套開店裝潢設備,直接從工廠運至店面,省下現場施工和等待時間。因此 平均開一家店籌備時間只要三十天,比其他品牌四十五天,省去三分之一時間。

獲利則靠管控人事和食材成本。曹原彰說,王品過去擅長經營餐廳,為擴張「小店」,他還研發新管理模式和流程。

舉例來說,一般而言,王品每家店都有三台負責財務流程的電腦,還有專職行政人員每天與總部管理處對帳。但石二鍋營業額低,為節省成本、簡化流程,曹原彰在 總管理處和小店間增設一個類似小總部概念的「服務中心」,把溝通頻率由「天」延長到「週」,減少店面人力負擔。在聯強、王品眼中,企業的成長策略,不怕不 景氣,只怕沒準備。

【延伸閱讀】

王品應戰小撇步.朝規模最大的中低價市場發展。.房租、食材成本變低,反提高展店獲利機率。.犧牲短期獲利,待達規模經濟後拉升獲利。

聯強應戰小撇步.拉高3倍現金水位,以因應風險。.趁物料成本低加速籌建運籌中心。.擴張高成長的中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05

看不見的水荒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29/100351115_all.html

  在中國,一個城市正式提出「水資源儲備」這個概念,可謂未雨綢繆。

 

  這個城市,正是首都北京。

  2011年末,《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發佈。在這份規劃中,供水系統作為最重大基礎設施之一,居於重要位置,而「水保障」「水儲備」這兩個概念屢屢被強調。

  北京勾畫了宏偉的供水藍圖——建成1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水、10億立方米再生水兩大穩定水源,以緩減北京水資源緊缺形勢。

  在水資源保障之外,規劃還重申「水資源儲備」——北京正式提出這個詞是在2011年初的《北京「十二五」規劃》中——與糧食儲備、石油儲備等公眾熟悉的詞語不同,水儲備幾乎是北京創造出的一個新概念。

  由這兩份規劃清晰可見,北京並不滿足於「南水北調」進京,還將開展海水淡化進京、岩溶水開發,未來還將實施北引黃河工程。原本缺水的北京,在規劃中卻將成為一個豐水的北京。

  北京缺水由來已久。世界上大國的首都,無不有大江大河作為水源依託,但北京是個例外;中國歷史上其他古都也擁有大江大河,北京又是個例外。

  這種例外,讓北京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949年之後,北京已出現多次用水危機。為北京找水,是每屆北京市政府的頭等大事,甚至也是國務院大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一部現代北京史,就是一部找水史。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認為,北京是全世界水源供給最複雜、最艱難的大城市。自2011年5月以來,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以下,不足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人均1000立方米的十分之一,成為中國最「渴」的城市。

  近十年間,北京城以規劃者難以想像的速度「長大」,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1360餘萬人飆升至2000萬人,且增勢不減。一場水源與城市規模的博弈還在繼續。

  多位受訪的資深水利、環境學家認為,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競賽。真正的問題是,這種競賽從一開始就不是正常的:一邊是北京利用其首都的政治地位低成本發掘新水源;另一邊是北京脫離水源承載力超常規發展。

  北京的水問題為何成為大國之都的頭等大事?北京找水格局是如何一步步演進至今?北京未來能否走出一邊找水一邊擴城的怪圈?釐清這些問題,關乎北京未來走向。

全新北京水格局

「十二五」期間,北京供水將出現兩大新「主力軍」:「南水北調」工程供水10億立方米、再生水供應10億立方米。這兩大「主力軍」將為北京供應至少一半的水。理論上,北京地下水可以休養生息了

  至遲到2015年,北京的供水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為公眾勾勒出一幅全新的北京水格局。

  在水保障方面,規劃提出:到2014年形成「南水北調」、密雲水庫、官廳水庫以及地下水、再生水聯合調度的多元化水資源保障體系,緩解水資源緊缺形勢。

  北京市最近五年的年用水總量約為35億立方米。密雲水庫只能供給不足6億立方米,再生水供4億至6億立方米,其餘25億立方米左右主要來自地下水。

  一位接近北京水務局高層的水務人士向財新《新世紀》形象地解釋說,北京「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期間,供水將出現兩大新「主力 軍」:第一支是外援——「南水北調」工程供水10億立方米;第二支是內援——再生水供應10億立方米。這兩大「主力軍」將為北京供應至少一半的水。

  兩大「主力軍」將極大緩減北京「常規軍」——地表水、地下水的壓力。兩大水庫——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未來每年可供5億立方米的水,那麼地下水只需供10億立方米,每年可以少采10億至15億立方米。北京地下水可以休養生息了。

  這一新格局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60餘年來,北京城看不見的水戰爭一直在進行。對地表水竭澤而用,對地下水大規模超采,欠下大筆環境債,時刻面臨缺水的尷尬局面。

  再生水是指污水經處理後的達標水,一般可用於廁所中水系統、城市綠化以及河流生態用水等。受缺水現實逼迫,北京於2003年開始建設再生水廠,至2011年再生水利用量已達6.8億立方米。未來四年內,北京計劃將再生水年利用量擴至10億立方米。

  上述水務人士還透露,「十二五」期間除了兩大「主力軍」、兩支「常規軍」,北京還將打造至少三支「預備軍」,即海水淡化、岩溶水開發以及北引黃河工程。

  本次規劃中的水保障,與上述人士的說法大體一致。規劃具體表述為:「結合南水北調通水,比照糧食安全儲備模式,研究建立北京水資源安全儲備制度。完善海水淡化前期工作和岩溶水資源勘查評價,做好工程建設的前期儲備。」

  雖然未提到北引黃河水,但北京水務局高層近年已多次向外界吹風,稱近兩年將上馬北引黃河的相關工程,預計每年引水3億立方米。

  在北京供水將迎來新格局的背後,是城市規模與水資源競賽升級。時間進入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萬大關。儘管北京通過外調水和再生水兩條途徑,新增供水近20億立方米,但新增水量也恐將被新增人口所吞噬。北京仍將是一個極端貧水城市。

  沒有跡象表明北京在未來數年會停止人口大幅增長。近十幾年來,北京一直試圖控制人口規模,但目標屢設屢破。2003年,國務院批覆《北京城市總 體規劃(2004-2020)》,其中明確提出北京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萬。北京市政協的一份調研報告認為,2006年起的四年內,北京人口年均 增長54.3萬人,70%是流動人口。調研組預測,按這種態勢增長,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預計將達2500萬人。

北京水真相

北京並不高的水價能維繫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是北京靠其政治地位,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四處調水的結果

  北京是一個缺水的城市。不過,這只是一個概念。現實生活中的北京居民,很少有缺水的切身感受。

  數十年間,北京市民擰開水龍頭,很少有不出水的事。從水價看,北京每立方米水4.6元已為全國最高,但在長三角二線城市寧波、無錫、常州等豐水城市也突破3元的背景下,北京水價並不算高。幾十年來,北京的多數企業也少有被限制用水的經歷。

  外地人來京,不僅感覺不到北京缺水,還會有北京豐水的錯覺。近兩年,乾涸多年的東郊潮白河以及西郊永定河,也恢復了蕩漾碧波和眾多與水相關的景觀。以前、中、後海為代表的數十個城市湖泊,總是水美景秀。

  然而,「水北京」僅是一個美麗的假象。很少被官方提及的事實是,北京市內的自有河流、湖泊,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基本斷流、乾涸。之所以現在還成為景觀,全系外引水及再生水之功。

  比如,以長安街為界,北部的圓明園、頤和園、前中後海等,用的主要是經京密引水渠調來的密雲水庫的水,而這個水庫的水主要來自河北省;長安街以南的河流、湖泊,則都是再生水注入造景。如果細算這些景觀成本,其造價高得驚人。

  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近幾十年來也被吃光榨盡。

  上世紀50年代,官廳水庫將北京母親河永定河截斷,致使北京石景山區三家店壩址以下河段長年斷流,河道乾涸。如今的永定河盛景,是用170餘億元人民幣堆起的再生水人工大型湖泊景觀。

  北京人對密雲水庫感情深厚,都知道京城飲三杯水,其中有一杯來自密雲水庫。但密雲水庫之下的潮白河段,數十年間已基本乾涸。目前的潮白河水面,是用溫榆河調來的水,在幾道橡膠壩間蓄起的景觀湖泊。

  如今的京城供水,三分之二依賴地下水。一個可悲的事實是,超采地下水數十年後,北京已處於一個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大漏鬥上,地面沉陷等生態問題隨時威脅著安全。

  隨著數十年來的不斷膨脹,如今的北京已成為一隻吸水巨獸。除了依賴官廳水庫、密雲水庫及超采地下水,北京歷年來多次從河北、山西調水;當下正在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也讓湖北、河南兩省付出沉重的經濟和生態代價。

  未來,北京還要實施引黃工程。而黃河早已不堪重負,若不是人工調節,早已成為斷流之河。

  此外,北京還打算開展海水淡化項目。這在巨大工程代價之外,還會引發渤海海水咸化等生態問題。

  由此可見,北京並不高的水價能維繫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是北京靠其政治地位,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四處調水的結果。

水荒初成

在歷史上,北京城自有水源每年水量僅數千萬立方米,對於古代不足百萬的京城人口來說,勉強夠用。1949年之後,隨著人口的膨脹,缺水與新都建立如影隨形

  放眼全球,大城市都依託大型河流而發展。如巴黎有塞納河,倫敦有泰晤士河,首爾有漢江。中國歷史上的其他五大古都,也有自己的大型河流,如西安有渭河;南京有長江;杭州有錢塘江;洛陽、開封也分別有洛水和黃河。

  1949年,新中國將北京確定為首都。當時的北京區域,只有長河、蓮花河、清河、壩河等小型河流,全年地表水總量僅為5000萬立方米左右。1975年左右,隨著北京地下水的開採,北京的地表徑流基本斷流。

  當初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要在幾十年之後向它的居民每年供水近40億立方米。

  事實上,北京雖有3000餘年的建城史,但直至最近1000年內的公元1153年,才第一次有了像樣的發展。是年,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在這裡建立金朝,號為中都。水利學者和歷史地理學者研究發現,相比西安、南京等古都,歷史上北京城市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水源短缺。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指出,北京其實也是逐水而建的城市。金中都建於今日北京南城蓮花池以東,依傍永定河支流蓮花河。1260年,元朝在北京建大都,是依託北部的高梁河。明清兩朝,均建於高梁河區域。

  蓮花河是永定河支流,由於永定河改道北京西郊,至元朝時水流已較弱。高梁河是潮白河支流,後經人工開挖,北京西北海淀台地上的玉泉諸水也匯入該 流。因此,在歷史上,高梁河是北京城最重要的自有水源,但其每年水量僅有數千萬立方米。雖然細小,對於古代不足百萬的京城人口來說,勉強夠用。

  千年歷史過眼煙云,河流湖泊亙古不變。1949年後的都城,就在這樣一個缺水地帶鋪展開來。對於新中國來說,流淌了數千年的這點北京地表水,只夠維持城市景觀和少量飲用水。

  歷史學者研究發現,清朝末年,北京僅有人口72.8萬人左右;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北京人口發展至156萬人左右。建都之後,短短數年之內,北京人口便驟然增至數百萬。至1958年,北京人口已達660萬人。缺水與新都建立如影隨形。

  隨著新中國首都建設展開,至上世紀70年代,北京人口更達八九百萬之眾,比清末人口增了10多倍。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北京多次發生大旱,其中1972年大旱後開始大采地下水作飲用水源。

  1975年前後,北京原先的地表徑流基本斷流,眾多湖泊日漸乾涸。為北京增水迫在眉睫。

  京城東西「二龍」——西郊的永定河、東郊的潮白河,剛一建國就被確定為北京新水源。這是順理成章的選擇。歷史上,多個朝代在解決北京水患(主要指漕運、農業灌溉)時,都會在「二龍」上做文章。

  史料顯示,新中國在1950年至1958年間,曾五次擴界,市域由700多平方公里擴至16000平方公里。一位熟悉北京水務的專家回憶稱,擴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將永定河和潮白河劃入北京市境內。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也是海河五大河中最大的一條河流。這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有年徑流量20餘億立方米的季節性河流,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一再改道。其故道曾流經現今北京中心城區多個地方。北京小平原的形成也賴其功。

  潮白河也是海河五河之一,歷史上年徑流量達10多億立方米。

  1951年,永定河上,位於河北懷來境內的官廳水庫開建。這是新中國第一座水庫,設計總庫容達41.6億立方米。1954年前後,官廳水庫建成。

  1960年,密雲水庫在潮白河上建成,庫容高達43.6億立方米。至此,北京用兩座水庫鎖住「二龍」。

  隨後數十年,「二龍」之水通過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汩汩流向北京。當時多數水利界人士都以為,「二龍」進京後,京城再無缺水之憂。

  但事實上,北京水危機遠未結束,甚至才剛剛開始。

竭澤官廳、密雲

隨著北京成為政治、經濟中心,兩庫之水很快跟不上需要,而永定河和潮白河則付出了斷流的代價

  然而,就在兩座水庫興建的同時,北京城開始向工業化的方向發展。上世紀50年代末,在前蘇聯援助下,北京工業快速發展,朝外棉紡區、東南郊機械 化工區、酒仙橋電子工業區等先後興起。之後數十年,北京得首都之利,眾多工業央企和相對優質的工業企業紛紛落戶。北京不僅成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成 了全國經濟中心。時至今日,北京依然是北方惟一的經濟中心。

  以今日的眼光看,在北京這樣的缺水之地建都,應當預見到北京不能上馬耗水工業,並應該考慮如何應對大量湧入的人口。在後來的發展中,這兩者都被 現實所驗證。不僅如此,上世紀70年代,在「抓革命促生產」風潮之下,北京還在郊區推行農業大發展,甚至一度種植耗水作物水稻。

  如此鋪張之下,「二龍」之水很快就供不上北京城的需要。1980年、1981年,北京連續乾旱,地表水衰減嚴重,官廳、密雲兩水庫來水量也大為下降。

  一位北京水務專家回憶說,1981年,國務院曾召開京津用水緊急會議,相鄰省份和相關部委參加會議。會議決定,密雲水庫此後將不再為天津、河北供水,專供北京。

  而北京自身,在之後的20年中,用水策略被迫改為「保生活、壓工業、棄農業」。上述措施,此後十幾年間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兩大水庫蓄水有所增加,1994年密雲水庫一度蓄水至30多億立方米。

  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中國北方各省工業、農業耗水日漸增加,加之北方地下水過度採掘,永定河、潮白河的年入庫水量逐年遞 減。官廳水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十幾億立方米的年來水量,至世紀之交已不足1億立方米。水少又疊加污染,該水庫於1997年退出北京水源行列。而密雲水 庫至2000年左右,年入庫水量由10多億立方米降為三四億立方米。

  北京用水告急,國務院被再次驚動。2001年2月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主持召開總理辦公會,原則同意水利部和北京市政府提出的《21世紀 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朱鎔基指出:「解決首都水資源問題非常迫切,應將規劃期由原來的十年縮短為五年。」

  在北京水務界,此規劃的核心內容被形象地稱為「保密雲,救官廳」。規劃對兩庫危機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五年內投資221.47億元,在官廳水庫、密雲水庫上游的河北、山西等地推行工業、農業節水措施,增加水源林涵養,降低水污染;在北京市也推行類似措施。

  據知情業內人士稱,上述投資後來基本完成,但收效不彰。

  例如,規劃計劃在2005年,實現官廳水庫正常年份入庫3億立方米水,特枯年份入庫0.6億立方米以上。但是,財新《新世紀》記者獲得的數據顯 示,從2006年到2009年,連續四年,官廳水庫入庫水量均在1億立方米以下,分別為0.96億、0.67億、0.80億和0.22億立方米。而密雲水 庫,規劃計劃在2005年實現年來水6億立方米,但近年僅為3億立方米上下。

  時至今日,兩水庫再也無法負擔北京用水大任。兩水庫救京之舉,卻讓「二龍」走向逐漸斷流的命運。

  國際上通常認為,對一條河流水量的利用,不能超過30%,超過則影響其生態功能。但北京對「二龍」幾乎是「吃乾榨盡」。由於潮白河、永定河的斷 流,加上天津引灤工程對灤河水的搾取,今日的海河流域的生態基本陷入絕境。污染異常嚴重,年入海水量比建國以前少100多億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使渤海變 咸,誘發了渤海生態問題。

超采地下水

北京全市十多年來超采的地下水超過56億立方米,相當於抽乾了2800個頤和園昆明湖。北京地下水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至當時已形成了2650平方公里的沉降區,而現在北京建成區面積才1040平方公里

  北京小規模開採地下水始於民國時期。1949年後,官廳、密雲兩水庫一度緩解用水緊張局面,所以直到1972年遭遇大旱,北京才開始大規模開採地下水。

  此後,城區地下水開採與兩庫地表水利用呈此漲彼消態勢。至2000年前後,北京市共打生活井1萬多眼,工業用井近5000眼。知情水務人士回憶說,至上世紀90年代,地下水已超過地表水,成為北京主要水源。

  據2008年北京地勘局《南水北調進京後地下水蓄養戰略研究》報告,至當年,地下水約佔北京市用水量的65%。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後,北京市每年地下水開採量維持在25億立方米以上,高峰時達到40億立方米。

  《人民日報》2010年12月下旬的一篇報導顯示,至當時北京已經連續12年乾旱,水資源緊缺問題更加突出。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靜說,全市十多年來超采的地下水超過56億立方米,相當於抽乾了2800個頤和園昆明湖。

  受多年連續超采影響,北京地下水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至當時已形成了2650平方公里的沉降區。而現在北京建成區面積才1040平方公里。

  除常規的地下採水,自2003年以來,北京還先後在郊區建成至少五個地下應急水源地。據稱,應急水源地的初衷,是保證在2010年「南水北調」工程完成之前,避免超采地下水、擠佔農業和環境用水,緩解北京水資源緊缺。

  原本,這些地下應急水源地的水源具有易采難補特性,應遵循「采二停三」原則。但北京水務局副局長張壽全的一篇論文顯示,懷柔應急水源工程於 2003年8月30日建成以來,因為北京持續缺水,在開採兩年後並未停采,而是連續供水五年,累計供水5.4億立方米後才停采。該論文稱:「連續供水五年 後,該應急水源已接近極限,淺層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一些淺層農業井暫時報廢。」

  另一個不為人知的事實是,儘管北京市最新規劃稱,在「十二五」期間才進行岩溶地下水開發的前期工作,但事實上,2003年北京已借應急供水名義,開採數處岩溶水。

  北京水務局潮白河管理處周嶸等人發表於2009年的一篇論文透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岩溶水)的年均開採量已超過2.5億立方米。」

  如果此數據屬實,則意味著北京在未完成岩溶水資源勘查評價、未做好工程建設前期準備時,就開採了理論上年可開採量5億立方米的一半。

  岩溶水是指賦存於可溶性岩層的溶蝕裂隙和洞穴中的地下水,又稱喀斯特水。其最明顯特點是分佈極不均勻。北京地質勘探部門上世紀末作出結論認為,北京每年有5億立方米的岩溶水可開採量。

  國內不少水利、環境專家對開發岩溶水持有異見,認為岩溶水並非額外的地下水庫。這些水就像地下河流一樣,與地表水、普通地下水是相通的,存在一個自然的水平衡。

  他們認為,普通地下水已超采,地表水日益減少,再采岩溶水,易引發「天坑」等地面塌陷現象。而這些地方均為生態脆弱區,還易導致岩溶水被大面積污染,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調水保京

由於長江水一時不能進京,為保京城水源無虞,北京從2008年以來已至少四次從河北、山西調水。這些水源地基本得不到北京的水資源補貼,也沒有生態補償金,卻必須承擔起保護京城水源供應的重任

  種種跡象表明,2000年前後是北京水危機的一道大坎兒。

  那一年,從地表水看,官廳水庫無水可供,密雲水庫也不樂觀;地下水方面,超采已出現環境惡果。而北京常住人口更是達到空前1300餘萬人,且顯示超速增長態勢。

  更加現實的考慮是,北京2008年將舉辦奧運會。而保證奧運會的安全供水,是當時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

  2001年初,國務院批准《21世紀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後,北京水格局轉向對外調水。

  幾個步驟同時展開:在要求永定河、潮白河上游更少用水支持首都,以及開建應急水源地之外,2003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開工。

  與本地挖潛根本不同,「南水北調」中線的開工,意味著北京水源開始進入對外調水的階段。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度十分激進,計劃2008年奧運會之前即向北京供水。但由於該項工程涉及30多萬水源地居民移民工作,格外複雜和困難,最終決策層不得不將中線水進京時間推後至2014年。

  目前,中線工程30多萬移民的遷移工作基本結束。這是一場數量僅次於三峽工程的大移民。在中國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施國 慶看來,這些移民在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都將遭受遷移之痛,社會適應或社會融合均較難完成。淺層次是適應新的氣候、新的鄰里關係,重構社會網絡;深層次則是 適應新的土地耕作方式,新的文化和經濟系統。新中國成立後,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次第展開,共造成1600萬上以人口遷移。而約1000萬以上移民生活水平下 降,甚至陷於貧困。

  中線調水可能造成的生態影響,近十年也一直被環境、水利專家所熱議。學者認為,作為中線源頭的漢江在中線調水後,襄樊段水位下降嚴重,水污染將 加重,水生魚類可能大幅減少。也有不少學者指出,「南水北調」後或可能導致長江入海口遭受更大程度的咸潮倒灌,從而影響上海的飲用水質,造成水源危機。

  由於「南水北調」水一時不能到達,北京從2008年以來,已至少四次接收了外調水。

  為保京城用水,2008年,「南水北調」京石段率先竣工。當年9月,河北省所轄的崗南、黃壁莊、王快、安格莊四座水庫,開始輸水進京。四年來,已向北京應急調水近10億立方米。

  2010年10月,山西、河北兩省數個水庫,也在上游放水4000萬立方米進入官廳水庫。

  一位水利專家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官廳、密雲兩水庫專供北京,就可視為河北向北京調水。這些水源地基本得不到北京的水資源補貼,也沒有生態補償金,卻必須承擔起保護京城水源供應的重任,只能自身承受經濟和生態上的代價。

  2005年8月17日,亞洲開發銀行與河北省政府公佈《河北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使環京津貧困帶曝光於世。研究指出,河北省與京津接壤的6個設區市的32個貧困縣、3798個貧困村等地區形成了環京津貧困帶,貧困人口達到272.6萬。

  該研究將貧困帶的出現指向京津二市的用水。北京81%的用水、天津93%的用水都來自河北。作為水源地的河北為保護水資源,只能對工農業生產進行限制,經濟發展由此受到極大制約。

八方找水

北京三大水源「儲備軍」——海水淡化、岩溶水、北引黃河,如今均已箭在弦上。此外,北京還在規劃第四支未來部隊——雨洪水的利用

  在計劃中,2014年後「南水北調」水會進京擔當供水主力。但北京並不放心。北京三大水源「儲備軍」——海水淡化、岩溶水、北引黃河,如今均已箭在弦上。

  2011年10月10日,位於河北省曹妃甸的海水淡化工程——曹妃甸北控阿科凌5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竣工投產。出席儀式的有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河北省副省長張傑輝,還有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吉林。

  次日《北京日報》報導稱,吉林對項目竣工表示熱烈祝賀。他說,北京市將與河北省密切合作,積極推動淡化海水進京,為北京水資源持續利用提供保障。這是迄今北京對海水進京最為明確的表態。在此之前2010年北京水務局相關文件中,曾提及將海水淡化作為戰略水源。

  前述接近北京市水務局高層的人士分析稱,北京肯定會上馬海水淡化項目,而且未來海水淡化會成為主力水源之一。原因是「南水北調」調水距離太遠,付出的水代價遠高於100多公里外的海水淡化項目。

  據介紹,海水進京之所以遲遲未實施,全因目前條件遠未成熟。一則北京居民對渤海污染狀況有所擔憂;二則海水淡化技術在國際上雖成熟,但引入國內還需檢驗;三則除需要鋪設近200公里海水輸京管道,目前的北京自來水供水管網對淡化海水也可能「水土不服」。

  第二支「儲備軍」岩溶水方面,北京已開發可採水量的一半2.5億立方米,目前開始盯著另一半。據瞭解,該方面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

  第三支「儲備軍」則是北引黃河水。北京市水務局近年多次對外表示,正在籌劃實施引黃工程,即從黃河的山西萬家寨樞紐調水進桑乾河,最終到達官廳水庫。設計調水規模可能達每年3億立方米。

  在三支「儲備軍」之外,北京還在規劃第四支未來部隊——雨洪水。在《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中,特意提到雨洪利用:「把雨 洪綜合利用納入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十二五』時期要規劃建設地下蓄水池,推廣透水鋪裝,建設低窪草坪綠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及雨洪蓄滯區,利用砂石坑建設 雨洪滯蓄區,把水留在地下,留在綠地,留在坑塘……大幅提高雨水的集蓄利用水平。」

  當然,北京還對「南水北調」二期工程寄予厚望,其市內配套水庫、水廠等設施,將在2020年前,具備每年接納14億立方米漢江水的能力(即二期新增4億立方米水)。

  多位水務專家用「上天(雨洪)、入地、南調、北引、出海,外加自產」,來打趣北京的未來水戰略。

僵局待解

2011年11月,「逐步建立以水控制居住人口規模的制度」的表述,正式進入《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即以包括水、交通在內的環境資源承載力,確定城市規模

  北京之所以不遺餘力、付出巨大代價八方找水,根本原因是自身嚴重缺水。

  「自己沒水,雖然長途調來的水可能夠了,但總覺得不安全,不保險,擔心萬一出現各種事。最終挾著首都政治優勢,上各種各樣的找水項目。」前述接近北京市水務局高層的人士說。

  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環科院生態研究所前所長高吉喜,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認為,北京雖然獨創了地表水、地下水、再生 水、過境水、雨洪水和外調水六水聯調模式,充分挖掘了各種供水潛力,但從長遠角度講,「南水北調」、北引黃河和海水淡化等外源性輸水工程存在不確定因素。 北京供水還是得儘量「自力更生」。

  高吉喜認為,北京自身首先要節水。雖然北京萬元GDP耗水量由2001年的104.9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9.4立方米,用水效率國內領先,但最缺水的北京就應該匹配最嚴格的用水制度。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認為,北京有作為首都的政治地位,為保證其供水而從外地調水,很多地方不願意也得服從。這導致北京雖然 缺水,北京人卻沒嘗到過一些中小城市每天限時供水的苦處,沒有水荒的感受,用起水來大手大腳。北京各種調水工程用的多是公共財政的錢,用水者沒有分攤,就 不會特別珍惜。

  除建議使用經濟手段,如提高水價,程曉陶認為還應通過教育、立法等手段來規範用水者的行為。「在澳大利亞,大旱的時候如果洗車不是在綠地上洗,鄰居看見了就可以去告你,因為這樣是違法的。」

  高吉喜還建議,北京應該建立首都大水源涵養區,通過生態的方法讓永定河、潮白河以及北京地下水恢復水量,增強北京自身供水能力。

  他的理論依據是,北京近年通過對周邊郊區造林綠化,使市轄區內每平方公里的水源涵養量達到了22.49萬立方米,為轄區外的2.1倍。如果北京 對上游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也進行同樣的水源涵養,整個上游流域的水源涵養能力就可增加到143.32億立方米。即使保守一些,這些地區能達到北京效果 的三分之二,也可把水源涵養能力提高到95.55億立方米。果真如此,這些新增水儘管不會完全流至北京,但會在河流水量和地下水補充方面顯示出巨大效果。

  高吉喜認為,北京在過去十幾年間,已為「稻改旱」等項目對河北部分地區進行少量補償。如果真的正式搞大水源涵養區,北京未來就要科學測算,更大力度進行補償。

  而多位人口學家為北京開出的藥方,是「削城」和「調人」。

  時至今日,北京當初利用政治優勢發展而成的經濟中心地位已基本固化。與長三角、珠三角有連片的較發達城市群不同,北京在中國北方一城獨大,而鄰 近的從地緣上更適合作北方經濟中心的天津,經濟總量遠被北京甩下。河北石家莊等城市,經濟則更為落後。此外,北京的央企總部、金融企業總部的地位也仍然穩 固。在北方,少有城市能分擔北京的人口。

  因此,有人口學家呼籲,北京應剝離相當數量經濟職能給周邊城市。這樣,就可以通過「削城」以「調人」,北京也可由此跳出調水怪圈。

  2011年7月14日上午,在北京市水務改革發展工作大會上,北京市委書記劉淇首次提出「以水控人」。 2011年11月,「逐步建立以水控制居住人口規模的制度」的表述,正式進入《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十二五」規劃人口問題顧問陸傑華曾向媒體解釋稱,「以水控人」意在讓水資源示警,讓人口數量和水資源、人均用水量「對話」。

  北京市人普辦常務副主任顧兗州在做客「首都之窗」時指出,將來北京要發展科技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降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

  以包括水、交通在內的環境資源承載力確定城市規模,正是不少發達國家城市所奉行的。然而,複雜性也許在於,北京的發展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牽涉眾多複雜的政治考慮。在理念與實際操作之間,路途遙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08

先註冊先贏 連蘋果、LV也沒轍 中國馳名商標背後「看不見」的成本



2012-02-20  TWM




蘋果iPad專利官司在中國敗訴引發市場譁然,由於中國馳名商標並不是申請而來,而是在兩造經歷商標糾紛,要打官司才能認定,過程中隱含很多看不見的成 本,甚正超過正常規費上千倍。

撰文‧張瀞文

當媒體都聚焦蘋果iPad3何時上市時,在全世界所向披靡的蘋果「iPad」中國商標權官司,卻敗給了深圳唯冠公司。目前深圳唯冠正向蘋果提出訴訟,要求 蘋果停止使用「iPad」中國商標,有媒體推測,蘋果「iPad」可能面臨巨額賠付或在中國禁售的危機。

其實,不只蘋果在中國遇到這樣的問題,就連全球知名法國精品品牌LV(LOUIS VUITTON)也遭到因為部分商標被當地人搶先註冊,之後LV向中國知識產權總局提出侵權官司,最後中國國家知識產權總局裁定法國LV法律依據不足,判 LV敗訴。不過LV不死心,持續上訴當中,整個案件從二○○四年延續至今,仍未解決。

蘋果iPad與LV所面臨商標遭搶先註冊的情況,在華人圈知名度很高的慈濟基金會,也曾經碰到。

「慈濟」雖然不是商品品牌,在中國卻也曾遭到「山寨」,被不肖人士打著慈濟之名到處違法募款所困擾,當時慈濟委託台灣的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透過大陸官方 及行政程序,終於取得馳名商標認定。

發生糾紛才能請求認定

從蘋果、LV及慈濟的例子來看,在中國所謂的馳名商標,「並不是申請而來,而是要歷經侵權、爭議等糾紛發生時,才能在有需求的個案中申請認定。」這與台灣 廠商所認知的「中國馳名商標」是由申請而來的認知並不相同,一位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知名廠商高層主管表示。

事實上,為了維護台商的權利,全國商業總會及旗下海商會都相當積極地協助台商,去年十二月十二日已宣布「克緹」與「美利達」獲選為中國馳名商標。商總理事 長張平沼預告「新東陽」今年將提出認定申請,同時他也發下豪語,兩年內將再幫台灣五個品牌通過中國馳名商標的審查。

商總及海商會協助台商爭取中國馳名商標,不過畢竟兩岸民情及相關商標法律並不相同,要取得中國馳名商標,並不是透過認定申請方式取得,深耕中國多年的台商 高層就說,海商會用意雖美,但成效可能要存疑。

因為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日前已經明確對外表示,目前中國「馳名商標」的認定,仍須待商標侵權案件,或在商標註冊、商標評審過程中產生爭議時,交由人民法 院、商標局或商標評審委員會做成認定,而且大陸工商總局已不再受理馳名商標採「事前認定」。

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葉日青也指出,大陸目前已沒有商標「事前認定」制度,他強調,現在要取得大陸馳名商標認定,主要可透過三大途徑。

第一,據大陸「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在商標異議及評審程序中請求認定;第二,認為他人使用其馳名商標時,當事人可在商標管理案件中請求保護,並提出 禁止使用書面請求,而在此程序中請求認定;第三,人民法院在審理商標糾紛案件中,可對所涉商標是否馳名做出認定。

過去中國馳名商標認定,確實曾經採取事前申請制度,不過申請制造成大陸行政機關熱中商標知名度評比,各省市甚至以認定件數多寡來作為施政績效,由於違反實 際個案認定保護意義,因此廣受批評。

大牌都和山寨打過官司

當時為遏制馳名商標司法認定制度被濫用,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於二○○九年公布《關於審理涉及馳名商標保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個解釋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法院對馳名商標的認定不予寫入判決主文,也不在調解書中予以認定。」「中國馳名商標」並不是中國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單位認為廠商的商標或 品牌實力夠強、夠硬,而主動選定授予,也不是事先申請認定而來的!而是在兩造發生糾紛時,透過一連串的官司來認定。

換句話說,台灣十四家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品牌(包括克緹、美利達、BenQ、金門高粱酒、哥弟、旺旺、統一企業、自然美、捷安特GIANT、正 新、名典、慈濟、宏碁等),幾乎都是蒙受商標被搶註,品牌被侵權等實例,經歷了刀光劍影、脣槍舌劍的重重官司過程後才取得的。「這當然不乏要支付數量不菲 的白花花銀兩。」一位台商高層指出。

另外,業者也強調,要取得「中國馳名商標」,以枱面上官方的規定,僅需花費不到千元人民幣的規費即可取得,不過因這種案件的審批時間長,打官司本身就是利 益所在,這當中各種仲介也會應運而生。

因此,最後往往都花費超過數十倍或千倍於枱面上的規費價格,這些都是「看不見」的隱形成本,取得「中國馳名商標」,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1

看得見的底部,看不見的折價---談銀行股的價值 流水白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b1d06701011co9.html

2005年,當市場持續的低迷和絕望後,有些人發現了封基處於極其離譜的低估狀態。4-5折的封基,意味著大盤跌到300多點,才會發生虧損。封基的計算極其簡單,因為現金和債券是不打折的,因此,百分60-70倉位滬深300股票的封基,意味著股票在3折-4折在賣。

 

去年此時,日本地震,大盤2900多點,農行2.62元。一般人計算了一下,也可以得出農行的稅後利潤大概在5-6之間。一年過去,大盤跌了百分20,但 農行的價格不僅沒有下跌(中間還有一次分紅),而且分紅率也和當時預估的差不多。換句話說,看到分紅率,就能看到農行的底部。農行的底部和封基的折價不 同,它的底部是由堅實的分紅基礎建立起來的。假如農行永遠都不增長了,每年分紅利潤有百分6,對於幾千億要投入股市的保險基金,社保基金,養老金,以及只能把錢存在銀行的巨量存款,都有巨大的誘惑力。因此,農行2.62元就是農行的價值鐵底,即使被擊穿了,也不用擔心它不會漲回來。(農行只是一般的銀行,但農行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005年,封基的風險是中國經濟的徹底崩潰,如果大盤跌破400點,那麼,封基發生虧損的概率還是有的;2011年,農行的風險也是中國經濟的崩潰,如果不是,那麼大盤跌到1000點,農行的價格還是無法撼動的。

 

2012年,在GDP7.5的全年預期下,在2011年銀行賺得太多紛紛隱藏利潤的情況下,銀行目前的預期是一季度盈利20的增速,全年15左右的增速。 因此,目前的銀行股無需去懷疑它。銀行目前的壞賬率還處於歷史最低位置;中國總體經濟的不平衡(落後的省份在高速增長);城市化進程還在高歌猛進(離城市 化60的目標還有10個點);以及中國政府對經濟超強的控制力(全世界最強大的政府之一)諸多因素,決定了2012年的銀行業績高枕無憂,決定了目前銀行 股如珠玉般寶貴的價值。

 

有些人說銀行融資不斷,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他們或許不知道當年的封基老鼠倉不斷,利益輸送給開基,高位接盤莊股,基金經理豬一般的投資。有些人還說封基當時的折價是確確實實的,但他們看不見,如果銀行的合理估值是15-20pe,那麼目前的折價也就是當年4折的封基。

 

估值之難,難在確認股票的底部;價值投資之難,難在遇到4折買的股票。珠玉滿街,不識貨的人們往往習慣去追逐被熱捧的木石。當然,他們也許不知道,當封基 4-5折的時候,機構們紛紛減持,避之唯恐不及;而當封基漲了5到10倍以後,機構和股評們開始視封基為價值投資,被長期推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09

《看不見的大猩猩》要點摘錄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u3jx.html

《看不見的大猩猩》要點摘錄

The invisible Gorilla, by Christopher F. Chabris, Danniel J.Simons

 

注意錯覺
無意視盲:當人們把自己全部的視覺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區域獲物體時,他們會忽略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儘管這些東西是明顯的。
人們只尋找應該注意的事物,意料之外的事物是經常看不見的,例如飛機跑道上的障礙物,路上的摩托車。
人在同一時間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例如開車同時打電話可能就看不到路面上的意外情況。

 

記憶錯覺:
人們的記憶信息是經過大腦加工處理過的。
變化視盲:
如果人們提前知道事物也許會出現變化,那麼這些變化對人們來說通常是明顯的。但如果這種變化完全在意料之外,人們很有可能就忽視這種變化。
人們有時會錯誤地把他人的信息當成自己的經歷並存儲在記憶中。
當個體的信念、情感發生變化時,其記憶也很有可能發生變化。

重大事件會留下長時間以後清晰的記憶,但清晰並不等於準確。

 

自信錯覺:
自信和能力完全不同,依靠自信心的強弱來判斷能力將掉入陷阱。
能力低的人往往會更加過度自信。能力的提升可以避免過度的自信。
在其他信息缺乏的情況下,外表上的自信會成為人們判斷的重要參考。

團隊的領導者不是能力最強的人,而是具有較強統治力人格的人,他們是第一個站出來提出自己的意見的人。
集體沒有提高準確率,反倒提高了自信。

 

知識錯覺:
人們以為掌握的知識實際並不掌握
精明的商家通過宣傳產品的細節,即使沒有意義,也使得消費者認為自己已經很瞭解產品的原理和功能,從而增加銷售額。
例如增加細節和圖片
那些表現得超出自己能力的專家可以贏得人們更多青睞。

 

因果錯覺:
人們傾向於把任何事物都歸類於經驗中已有的模式之一;
人們傾向於從巧合的事情中尋找因果關係;
人們總是推測先發生的事情是因,後發生的事情是果。

一個故事會比科學的數字對人更有說服力。

 

潛能錯覺:
人們相信大腦有很多潛能而且容易挖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95

徒見利 不見危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11.html
上集61鐵索連舟東風漸盛?寫過新興市場風暴漸起現有越燒越烈之勢頁岩氣板塊已步REITS高息股電力股後塵強勢板塊買少見少澳門網絡反更盡領風騷益令人沉迷。

不禁令人想起莊子的一個故事:

莊周遊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額而集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莊子·山木》

【譯文】

一天,莊周在雕陵栗園遊玩,看見一隻奇異的鵲鳥自南方飛來。這只鵲鳥翼長七尺,目大徑寸,從莊周面前飛過,觸到他的額頭,也不理會,最後落在栗樹林中。莊周奇怪地說:“這是什麼鳥啊,翅膀如此大,卻飛不遠;眼睛這樣大,卻看不清?於是撩起衣裳,起步走上前去,手拿彈弓,尋找機會彈射它。這時,又看見一隻知了,躲在濃蔭,悠然自得地乘涼,忘記了自身的安危;旁邊,一隻螳螂隱藏在一枝樹葉後面,蠢蠢欲動,得意忘形,準備捕食知了;那只奇異的鵲鳥一心想獵取螳螂,以致利令智昏,忘乎所以。


MSCI 新興市場指數 (EEM)
 
 




MSCI菲律賓指數 
 
 

  MSCI泰國指數
 
 

澳元兌美元- 國內經濟寒暑表 (I)

 

铜價 -  國內經濟寒暑表 (II)

 

JP Morgan新興市場債券  

 

MSCI 巴西指數



中國新華富時25指數

 


CAF - 美市對於A股情緒的指標




 如此市況,短炒投機,唯一策略,此四字而矣!

 

長線投資 手執千金靜待時機賤取如朱玉,莫過早發力

陶冬先生有一篇文章,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