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国美酝酿增资扩股:陈晓证实5大外资机构竞买

Fromhttp://tech.sina.com.cn/e/2009-02-03/04082786868.shtml  在黄光裕被稽查两个月后,国美电器(0493.HK)2009年1月18日以公告的形式确立了陈晓、王俊洲、魏秋立为核心的新管理团队。在新董事局主席陈晓的主导下,国美与潜在战略投资方的谈判得以快速推进。  近日,路透社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话称,潜在投资者已经同国美新的管理层举行了初步会谈,这些机构包括国美电器原外资股东摩根士丹利、华平投资,以及凯雷、贝恩资本、厚朴投资管理公司。  对此,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2月2日对本报记者称,“作为上市公司,在融资等方面与投资者的洽谈是很正常的,但目前还没有任何可以对外公布的正式结果。”  而同日,国美总裁陈晓则向本报记者证实,上述5家机构的确在与国美谈判。  四度接触  事实上,2008年11月19日国美前董事局主席黄光裕“出事”的消息传出之后不久,国美与投资机构的接触就已经开始。  2008年12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国美正与数家海外机构初步洽谈售股事宜。2009年春节前又有消息称,国美电器已经得到股东的授权,很可能计划向私募投资公司出售20%的股权。  本报记者从国美内部获悉,在国美电器2008年11月24日停牌(1.12港元/股)当天,国美电器管理层便与海外投资者开始了接触。  时任国美电器总裁的陈晓与多家国外投行,以及占股比例接近30%的海外股东进行了闭门会议。公开信息显示,国美电器主要外资机构股东包括摩根大通(8.88%)、摩根士丹利(8.17%)、Capital Group(7.12%)、T. Rowe Price Associates(6.01%)。  当时,陈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在这次会议上,主要的外资股东和投行都对国美电器的经营前景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而且有的机构已经提出了增资扩股的建议。  2008年12月初,在陈晓出任公司董事局代理主席兼总裁后,国美核心管理层再次与包括花旗、摩根士丹利在内的机构进行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陈晓表示,经内部审查后,上市公司的资产及资金均安全。  不过,陈晓当时也承认,虽然“国美与供货商维持现有的经营条款至2009年应无大问题”,“但要再将条款向国美倾斜则有压力”。在此次会议后,花旗将国美电器的目标价调降至0.6港元,评级为“沽售”。  国美与投资机构的第三次接触接踵而至。一位国美内部人士告诉记者,“12月中旬以来,国美电器管理层一直在与外资机构进行第三次深度交流,这次会谈的内容就包括了增资扩股的可能性。”  上述人士透露,国美前三次与投资机构的谈判中,出售股权,甚至将2007年发行的可转股债提前转股,都是可能的选择。2007年5月,国美向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15家国外机构,发行了46亿港元的5年期可转股债券。  不过,在2009年1月双方的第四次谈判中,增资扩股已经成为唯一的选择。上述人士表示,“出售20%的股权,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所有股东同意才可以,在大股东无法表态的情况下,这一计划无法实行。因此,通过增资扩股来摊薄大股东的股权比例,成为唯一的选择。目前,各方讨论的焦点在增资扩股的价格和分配方案上。”  重估国美  国美引入新投资方的进展,与陈晓逐步走向前台息息相关。  2009年1月18日出任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的陈晓,同时也是国美电器的重要股东之一。公开资料显示,陈晓拥有国美电器7.28%的股权。  但在黄光裕被稽查后,截至2008年11月24日国美电器被香港联交所停牌,该股票在2008年的市值已经缩水77%。国美电器的市值目前仅为143亿港元,而陈晓的资产也缩至20亿元。  在陈晓正式主政后,国美电器与主要投资者的谈判也在加速。而在“增资扩股”这一大方向确定之后,“价格”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目前,多家投资机构对国美电器的前景看法不一。有的机构维持国美停牌前股价的评估,有的甚至标出了0.35港元的目标价。而按照国美电器此前的预计,其可能2009年2月上旬完成复牌。届时,国美电器的股价将成为增资扩股的主要参考依据。  在此之前,提升国美电器的价值,以便在引入新投资方时谋得一个好“价格”,显然符合包括陈晓在内的国美现核心管理层的利益。  目前,国美电器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2008年中报显示,其资产负债率超过69%。并且,国美电器2007年5月发行的46亿元巨额债券,也面临短期大宗赎回的压力。而此次危机后,部分供应商“现款现货”的要求,也增加了国美资金周转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在2009年元旦和春节的集中采购中,国美电器的降价规模已经开始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广州、北京等部分国美门店甚至出现拖欠员工工资的现象。  陈晓掌舵国美之后,已经制定了2009年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优化供应商合作关系”和“优化门店网络资源”。据悉,2009年,国美将关闭最多100家业绩不佳的门店,同时亦会增开同样数目的新店,店铺总数将保持在1300家左右。  2月2日,陈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参与谈判的几家投资方,对国美复牌后的股价和未来的业绩预期都比较乐观,因此,增资扩股的价格可能与停牌前的股价(1.12港元/股)相近。不过,一切以最后的公告为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6

康师傅酝酿第二次通路变革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4/HTML_T0GLBUB3XM1X.html


“未来5-10年内,康师傅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可口可乐。”康师傅控股集团财务长林清棠4月29日说。

几天前,同来自台湾的康师傅 (00322.HK)和统一企业(中国)公司(00220.HK)在同一天发布了年报。只是,风景各不相同。康师傅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2.86%,达 42.72亿美元;净利增长33.65%,达2.6亿美元。统一企业(中国)公司总收入92.416亿元,仅比2007年同期增长6.8%;净利润甚至下 滑了18.9%,仅为3.438亿元。

在林清棠看来,统一不再是康师傅最大的竞争对手。

而与庞大的可口可乐相比,尽管在茶饮料、包装水占有优势,康师傅在低浓度果汁领域尚稍逊一筹。据了解,康师傅有意分拆低浓度果汁的业务流程,单独运营和管理,以扩大这项业务的优势。为此,康师傅正在酝酿第二次通路变革。

“低浓度果汁业务的优势没有茶饮料和包装水那么强。”林清棠说,他透露,在集中处理好包装水业务的事情后,康师傅会集中资源和力量扩大低浓度果汁业务的优势。

他所指的包装水业务的事情源于去年7月,一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名为《康师傅:你的优质水源在哪里?》的文章。该文章质疑康师傅“优质水源”并引起多方关注。尽管康师傅方面坚称,不能说自来水就不算“优质水源”,但康师傅包装水业绩仍在去年出现下滑。

这块业务销售额比去年同期降低约4个百分点。康师傅在年报中甚至直接表示:“矿物质水在2008年遭遇了一场网络上匿名的、有计划的伏击,竞争环境恶劣。”

康师傅已经开始为业务流程分拆做准备。据林清棠透露,康师傅正在酝酿第二次通路变革。

康师傅一直以营销渠道见长。截至2008年12月底,康师傅在大陆市场一共拥有552个营业所、84个仓库、5872家经销商以及69096家直营零售商。

不过康师傅似乎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渠道渗透力。

“以前的渠道主要遍布在城区,有些城郊或者城乡交接的地方仍然覆盖不到。”康师傅一位负责人透露。

正在酝酿的通路改革中,营销渠道将渗透到城郊及城乡交接地带。据林清棠介绍,按照以前的渠道,销售人员联系城郊的经销商成本很高、效率却很低,所需费用甚至超过利润,而现在,康师傅与经销商共同出资买车,铺建城郊渠道,效率可以迅速提高。

目前,康师傅已经在每个销售大区选择市场进行试点,如华北的天津、西部的兰州等。

15年前的1994年,康师傅曾有过一次渠道变革,将对经销商的依靠逐步转移到依靠自身,上述营销渠道变革后,康师傅饮料业绩提升了近300%。后来,康师傅开始降低渠道的层次,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公司更加贴近市场。经过这一轮渠道精耕,康师傅在城市渠道的精耕基本完成。

康师傅现在酝酿的第二轮渠道变革中,渗透的正是上一轮尚未覆盖的城郊农村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3

卡塔尔石油酝酿合资中海油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6/163736.html


继浙江台州2000万吨炼化项目后,中东石化巨头卡塔尔石油在华的二度出手选择了海南。

本报记者了解到,卡塔尔石油国际公司正与中海油、大连实德集团洽谈投资58亿美元(约合380亿元人民币),在海南洋浦成立一家烯烃合资公司,年产390万吨烯烃。而作为合资方之一的卡塔尔石油将提供LPG作为该厂的原料。

此次合作主要由中海油炼化公司负责,为此中海油还专门成立项目组研究合资方案的可行性以上报国家发改委。

“我们项目组才刚成立了一个月,很多细节问题都还没定下来。”该项目组负责人在电话中拒绝进一步向记者透露详情,但其表示最快到春节以后便可正式对外发布相关信息。

但中海油集团一位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早在半年前中海油便有意在海南建厂,“这是中海油出于泛珠三角洲战略的考虑”。

“中海油在惠州的炼化项目已经投产,中海壳牌也上了轨道,但要进一步巩固我们在泛珠三角洲的地位,海上交通方便的海南是很重要的一个点。”他说。

据了解,早在去年11月卡塔尔副首相、卡塔尔石油总裁访华期间,海南省政府、卡塔尔石油国际公司和中海油三方已签订了意向书,将引进卡塔尔以LPG为原料生产烯烃。而记者在1月25日再次到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查询时,已无法查找到该消息。

事实上,近期三大巨头的重大动作均可看见中东石化公司的身影。

去 年10月,中石化宣布与科威特共同投资600亿元,在湛江市东海岛建设炼油能力每年1500万吨、乙烯产能100万吨的炼油项目;而中石油与委内瑞拉合建 的广东揭阳5000万吨超大型炼化项目亦在近期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前期工作批复;此外,中石油携手壳牌、卡塔尔石油的浙江台州2000万吨超大炼厂计划,也 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等待批复。

“石化产业对海南的GDP一向贡献很大,中海油在海南的化工项目也需要进一步扩大。而对于卡塔尔来说,经济危机期间的低油价也让其逐渐意识到发展下游的重要性,所以三者可谓一拍即合、各取所需。”上述中海油集团内部人士说。

公 开资料显示,受海南炼化大幅度扭亏为盈拉动,2009年海南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而在1月2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中,海南省省长罗保铭更 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100万吨乙烯、200万吨LNG、LPG制烯烃、洋浦石油储备基地、中石化成品油储备基地、海南炼化扩能 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而卡塔尔石油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Nasser al-Jaidah早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亚洲市场拥有巨大潜力,特别是中国。他认为卡塔尔在华的两个合资项目“一箭双雕”,既能开拓市场,又能消化该公司的LPG产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6

证监会酝酿严格审核房企借壳上市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100128/000000147261.shtml


CBN记者 石婵雪 陆媛

中国证监会正在考虑严格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审核标准,提高欲借壳上市的房产企业资产实力和合规性门槛。

“证监会最头疼房地产企业借壳融资,不规范之处多,并且非常容易受行业周期影响,鉴于此,证监会准备收紧房产企业借壳的审核。”一位参加证监会上市并购重组审核工作的人士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北京一家券商投行人士也表示,听说了证监会将严格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审核的消息。

2009年上半年,证监会上市部曾拟过房地产借壳上市审核备忘录供内部工作参考,但由于经济形势的骤变,文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据了解,文件涉及产业政策导向、企业资本实力及财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次是希望能够强化备忘录的执行。”上述参加证监会上市并购重组审核工作的人士表示,“同时要提高地产企业借壳门槛,规模必须够大,要在行业内处于优势,公司要有一定历史,其次就是合规性考察会比较严格。”

“据我们了解,新的规章制度也仍在讨论中,证监会内部还没有成文,但是趋严的方向肯定是定了,这对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将产生影响,我们也在焦急地等待正式文件出台。”一名券商保荐代表人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看过上述备忘录的人士透露,原来的文件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两限房、经济适用房占比达标并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地产企业上市;限制以别墅、高档豪华住宅开发为主的、其主要业务属于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限制范围的地产企业上市。


在行业地位上,支持全国性房地产企业或者地区性龙头企业;限制近三年有过重大项目开发失败记录的地产企业上市。

在企业规模上,支持资本和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房地产业务历年来保持稳定增长或总体增长的收益水平的地产企业上市。

除万科、保利等地产企业是直接IPO上市,目前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都是靠借壳上市,包括金融街、招商地产这样的明星房地产企业。

一名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企业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借壳的方式登陆资本市场,如果监管部门严格控制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无疑会对该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2009年底,我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再次趋紧,证监会人士曾表示,房地产再融资的相关土地手续文件须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

“房地产企业现在每天让我们去打听新规的进展,同时督促我们赶项目进度,唯恐新规出台,使自己被关在了门外。”一名正在从事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项目的券商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12

新一輪的資產泡沫醞釀之中 天曉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article?mid=3912


從房地產方面言:

1.土地供應依然不足,即供不應求。高房企由一.二線向二,三線延伸。

2.救市政策的後果:放寬銀行貸款,環球低息環境。

3.資金充裕:持續併購,推高地價地王,財務報表改善,盈利為主導,可進行發債集資,槓桿收購推動公司股價,同時推動房產業投資。

4.投資意欲高:資金不值錢,只能投資股票,房產,推高資產價格

5.資金流入中國:環球低息,資金持續流入中國,博RMB升值,新興市場的皇冠閃閃生輝。

秦曉說:預計加息周期可能提早到來,最快第一季尾或第二季初到來!!

這一場的泡泡浴,一定不要錯過!!

(從很多行業去看,將每環相扣,串連起幾個重要產業,內需,工業等,一定更能看出整體經濟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79

加薪制造成本难题 部分企业酝酿“以机器替代工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623/886563.shtml


 每经实习记者 赵冰峰 发自上海
随着用工成本上升,有部分制造企业选择转移工厂,也有企业开始提高自动化水平,这将对代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的就业有何影响?其他企业是否会效仿?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表示,这个很正常,“什么便宜用什么”。
工资上涨已成为趋 势
经历了多起员工 “跳楼”事件后,2010年6月2日,富士康宣布深圳厂区一线作业员6月1日起获得加薪,幅度超过30%,从900元/月提升至人民币1200元/月。随 后,富士康再度宣布加薪,若考评合格,深圳厂区一线作业员薪水将由1200元/月提升到2000元/月。
据媒体报道,广东本田制锁公司经历了 三次停工后,于6月18日宣布员工底薪从939元增加到约1200元,加薪幅度接近30%。
此外,最近多省市地方政府宣布较大幅度上调最低工 资标准,具体幅度从5%到27%不等。北京宣布自7月1日起将最低工资标准从现行的每月800元上调至960元,上涨幅度达20%。调整后,上海的最低工 资标准为1120元/月,广州、深圳为1100元/月。市场普遍预期部分其他省市也将很快宣布上调计划。近日,人保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在接受媒体采访 时表示,中国已基本具备条件,实现“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5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业内专家认为,劳动力成本上涨 已经成为趋势,未来工资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还会提高,廉价劳动力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对于这种情况,有些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代工、制造企业开始把目标转 向东南亚或者其他地区,有的甚至准备把工厂从沿海地区迁走。
欲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
据媒体报道,有些企业计划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来应对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富士康、日产汽车中国合资企业和伟易达表示,正在投资增加机械设备,以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为AT&T生产无绳电话 的伟易达(00303,HK)在内地雇佣近2万名工人,伟易达财务总监唐嘉红透露,该公司上月将工人的工资提高约20%,有研报认为,这将可能导致其净利 润减少5%。
唐嘉红表示,随着销售上升,该公司预计今年雇员人数将增加,但公司将在生产线上使用更多机器,以控制人工数量增长。唐嘉红说: “我们正在努力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生产流程对人工的依赖,对于需要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自动化有助提高效率。”据悉,伟易达计划安装更多表面贴装技术 设备,每台设备价值逾100万港元(12.85万美元)。该公司还将要求工程设计师设计拧螺丝的机器。
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表示,随 着成本上升,该公司希望提高生产率。日产汽车发言人MitsuruYonekawa表示,该合资公司正斥资50亿元人民币(7.32亿美元)在广州建设一 座汽车厂,该厂定于2012年投产,其自动化率会更高。该合资公司旗下主要生产运动型多功能车的郑州日产,投资大约10亿元新建了第二条生产线,采用的都 是最新型设备。记者联系到郑州日产的相关人士,咨询该厂对于人力成本上升的对策,该人士称由于所涉内容较多,不方便在电话里沟通。
随后,记者 采访了国内最大的打火机出口企业新海股份(002120,SZ)的董秘孙宁薇,她表示,“我们不会跟随其他公司加薪的,因为我们公司的工资水平处于我们市 的中上游水平。”如果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公司会采取什么措施?孙宁薇回答道,“真到那一天,我们会借鉴其他优秀的企业对这个事情的经验。当然,提高自动化 水平也是我们的一个选择。”
网上关于是否已加薪的调查显示,约70%的受调查网民选择“没有加薪”,20%选择“听说了,翘首以盼”。
易宪容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提高自动化水平的事情很正常,不要太政治化。他们一定会选择最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贵了就用机器。记者又问富士 康加薪的影响,易宪容指出,不会有多大影响的,虽然宣布加工资了,但它可以把工厂迁走。至于员工,目前还没到招不到的地步。
相关新闻
武汉 富士康大招工底薪超最低工资标准
每经记者 刘晓杰 发自武汉
昨日(6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武汉市劳动部门获悉,因新项 目投产,武汉富士康已成功和4317名应聘者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在这愿意进入富士康服务的4317人中,有3200余名为武汉市内41所中专、技校的应届 毕业生。
本月初,武汉富士康公司顶着巨大舆论压力,在湖北发出公告表示,2010年内将需要2.8万名普工,其中仅6月就需要6000名新员 工从事生产线操作。为此,公司在湖北省内13家劳动力市场展开大规模集中招聘。本轮进入武汉富士康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液晶显示器、打印机和电脑等产品的代 工制造,3000万台打印机的生产将是该批员工的主要任务。
据当地劳动部门人士介绍,此次进入武汉富士康公司的员工,在试用期内的底薪为每月 950元,转正后保底工资为1000元。每月有伙食补贴240元,提供免费住宿。每天加班时间不超过2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这一试用期工资,比现在执 行的武汉市中心城区的最低工资标准高出50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48

中航信酝酿回归A股 如何逃离被重组命运?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5/4NMDAwMDE5NzU4NQ.html

中航信,一直在试图改变其在国资委中尴尬的地位。

9月9日,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HK00696)在北京顺义的高科技产业园正式动工建设,预计2013年一期建成。

这幅地块今年年初被中航信以19.1亿元购得,此前一度被认为可能用于房产开发,中航信副总经理荣刚介绍:“未来公司的所有信息业务都要搬过来,仅基建和附属设施就将投入近50亿元。”

中航信是国资委旗下唯一从事IT服务的中央企业,是国内唯一的全球分销服务(GDS)提供商,控制全国民航分销系统。然而在国资整合的大背景下,中航信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微妙。

国资委曾确定2010年之内将央企调整至100家。现存的123家央企中共有6家航空类企业,除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外,中航材即将并入国航的母公司中航集团。而经营规模偏弱的中航信或难逃“被重组”命运。

此次动工的顺义产业园对中航信来说可能是个机会。目前产业园的所有投入都依赖中航信自有资金。荣刚表示中航信账面资金足够支持,并透露:“不排除今后在H股市场增发或者回归A股。目前我们已在开始筹划回归事宜,和券商接触半年了。”

除了既有业务之外,中航信还在努力开拓别的领域。此前有言论称中航信或将火车票订票业务,中航信党委书记崔志雄表示:“不仅铁路,在公路运输、水运、酒店信息等领域,中航信都有计划。”

不 过铁道部也正在自行开发火车票网络订票系统。一旦涉及跨部委的产业介入,中航信想啃的必然是个硬骨头。今年6月11日,中航信已经与全球客房数最多的洲际 酒店集团签订了中国市场GDS分销战略合作协议,以扩大公司在酒店分销业务上的份额。崔志雄表示,中航信主要还是开展B2B业务。此外,中航信还将利用其 IT资源,尝试介入央企的一般信息服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92

去年销售额增六成 三一集团酝酿非上市资产IPO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12/2194823.s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就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31,SH)正在筹备赴港上市事宜之际,三一集团旗下非上市资产的IPO也在悄然酝酿中。
1月11日,三一集团一位高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该集团有意整合非上市的装备制造资产进行IPO,目前处于初步规划和研究阶段。该人士同时透露,2010年,三一集团的销售收入约500亿元,同比增长63%。
行业分析师认为,三一集团非上市资产IPO是最终的趋势,但这些资产是选择单独上市,还是注入目前已有的两个上市平台还不明朗。
单独上市VS注入现有平台
三 一集团上述高管称,对于目前没有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其他板块,集团有意向整合后单独上市,集团正在研究这个方案,还没有明确的上市时间表。“我们考虑这 些非上市资产可能不注入现有的两个上市平台,到底是成立一家新公司,还是注入到现有非上市的一家公司都还没有确定。”上述高管说。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三一集团旗下现有两个上市公司,三一国际(00631,HK)和三一重工,而三一集团旗下非上市的公司主要包括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三一港口机械有限公司等。
据了解,三一电气主要从事以风力发电为核心的新能源及自动化装备制造,注册资金2亿元;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各类基础工程施工设备,注册资 金1.6436亿元,总资产超过15亿元;三一重机则是三一集团旗下集工程机械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核心子公司,2009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三一 港口机械主要以港口装备制造业为主。
“如果单独上市,这些资产关联性相对不高,一些公司的资产和盈利规模也太小,整合也相对不易和麻烦。”中信证券机械行业的分析师郭亚玲说道。不过,郭亚玲也表示单独上市对于公司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单独上市市值相对较大,融资额会更高。
“筹钱”扩张海外市场
分析师认为,三一集团酝酿IPO更多是为了在工程机械市场迅速膨胀的关键时刻,获得扩张海外市场的资金。
截至目前,在国际布局方面,三一集团已在印度、德国、美国、巴西建厂,销售网络遍布全球。据媒体报道,三一重工计划投资1亿美元在韩国兴建一座重型设备厂。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认为,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不仅是国内外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也是未来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趋势。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说,与欧美 产品相比,中国工程机械在性价比与地理位置上占据重要优势。通常而言,国际性工程机械公司的海外销售一般占比为60%以上,因此,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海外 拓展空间还相当大。
以中国企业为例,目前机械行业的平均出口占比大约为10%。三一集团长期的目标是出口占比达到50%以上;中联预计未来出口销售占比达到40%以上;柳工2015年的目标是海外市场份额达到20%到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7

中港台結盟 上商醞釀巨變

2001-8-23  NM




上海商業銀行董事長 史寶楚,日前病逝養和,享年八十八歲。在他管治下的上商銀行,作風一向低調保守,員工福利優厚,並強調不會炒任何一位老員工,然而銀行盈利連年有增長,去 年排名僅次於東亞及道亨而已。他的辭世,不單令老行員紛紛思量引退,亦為上商銀行大蛻變,營造有利條件。而事實上,在中、港、台三地均有關係銀行的上商, 正默默部署結盟。在大股東榮氏家族主催下,上商有可能發展為一間海峽兩岸三地的地區性銀行。旭和道塌樓累上商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在港島的寶珊道、干德 道、旭和道和羅便臣道四座大廈連環倒塌,成為震動一時新聞,其中旭和道四十一號的旭和大廈,部分單位是上海商業銀行的高級職員寓所,最後證實九名職員喪 生。憶起往事,上商公司秘書朱嘉華說:「當時同事都好震驚,嗰幢大廈發展商係我哋嘅客戶,佢優先俾我哋高級職員認購,所以先住埋同一幢大廈。」意外曾一度令上商管理斷層,青黃不接。

上 海商業銀行年表1910年陳光甫畢業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大學,獲商學士後返回中國。1915年陳光甫與友好莊得之在上海寧波路六號成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1949年大陸變色,國內私產遭沒收,陳光甫避難到倫敦、再轉到香港。1950年在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十二號,成立上海商業銀行。1954年上海商業儲蓄 銀行總部遷到台北。1956年香港上海商業銀行九成八股權,轉到一間在美國註冊的公司,上商在美資產得以解凍。1965年台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復業,由陳光甫主理。1976年陳光甫於台北逝世。1998年台灣上商轉讓兩成二股權予申聯國際投資,中、港、台上海銀行搭上聯繫。

上週三上午八時半,史寶楚的喪禮在香港殯儀館舉行。作為上海幫僑領以及銀行界老叔父,他的喪禮自然冠蓋雲集,而靈堂內亦多以上海話交談。上午十時,上商同 寅及蘇浙同鄉會先後進行公祭儀式,主祭者包括邵逸夫、利榮森、榮智權,以及一眾年逾半百的銀行高層。整個儀式至十一時半才結束。在靈堂內逗留個多小時的大 製衣商,溢達集團主席楊敏德說:「係我爸爸(楊元龍)叫我來。上商對工業好支持,做好多貿易融資,而且同班上海商家好close(密切)㗎。」而半島針織 創辦人唐翔千,透過太太向本刊表示:「上商喺上海嘅聲名好好,對我哋在港做生意時都好支持,大家好有感情嘅。」所以全城上海幫,差不多傾巢而出般出席史寶 楚的喪禮。而史寶楚與上商,原來已有六十七年賓主情。他於一九三四年自復旦大學畢業後,便進入上海的上商做見習生;四七年受命來港視察業務,五○年香港上 商成立時,他是創行行員之一。其後上商貿易融資起飛,他於七十年代主管該部門,並於八四年晉升為常務董事,九四年出任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一直是上商的靈魂人物。

奠 基上海榮家大股儘管香港上商的大旗手,已內定由甄錦栢接上,然而上商今後的發展方向,傳聞多多且甚囂塵上,至今未有官方答案。其中一項涉及中、港、台三岸 的上商銀行,計劃進行結盟甚至合併,以發展為一間地區性的私營銀行,則最廣受討論。而事實上,這個計劃看來事在必行,因三方銀行原有血脈及控股關係。這得 由上商歷史講起。上海商業銀行的蛻變,儼然是一部中國近代發展史。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大學商業系畢業的陳光甫,在國父孫中山鼓勵下,於一九一五年與友好莊 得之、宋子文、孔祥熙、以及榮鴻慶集資十萬元,在上海寧波路六號,創辦一間小型銀行,名為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初期銀行專門吸納一班小額存戶,其後逐漸開拓 大型的紗廠及麵粉廠商業貸款生意,藉機引入企業股東為銀行增資。二十年代初期的上商,有三分二的商業貸款,都是借予榮氏家族的福新和申新集團,而當時榮 家,原來已持有上商兩成股權,較創辦初期的金融界股東所佔一成還多,成為上商的大股東。

銀行廠家相互扶持事實上,南聯實業、其士集團、以至 電視廣播等,數十年來主要往來銀行,就只有上商和滙豐銀行。「史伯生前說過,凡係我哋舊客的生意,就一定做,而且義不容辭,所謂一條龍服務。反而新客就要 審慎的,要慢慢睇吓盤數先至借錢。」在上商服務已有四十一年,主管貿易融資的副總經理劉啟樞說。上商與上海商家的關係,可追溯至五十年代初,大家都因避難 而來港發展。那時香港只是一個貿易港,而具有工業技術的上海廠家,如榮鴻慶、唐翔千、周忠繼以至楊元龍等,相繼在港興建紗廠、布廠起來。由於需要銀行融 資,自然找上在上海時已有來往的上商。「五、六十年代已是香港經濟起飛,發展工業之時,我哋與不少紗廠、布廠、製衣廠甚至搪瓷商等廠家,都有戶口往來,而 同原料商亦做好多貿易融資生意。可以講,我哋熱衷於做這瓣生意。」劉啟樞說。上一代已與上商有往來的新昌集團,主席葉謀遵還記得,「上商好了解做廠這門生 意係乜,當時滙豐都不大給廠家融資。而大新和浙江第一,當時規模都不及上商,形成上商同一班上海廠家好密切。」而據知,上商願意為廠家向歐洲訂購的機械, 提供長期融資,當時銀行業少見。

史伯一去老臣思退然而,將軍一去,大樹飄零。自覺年事已高的史寶楚,十年前早已部署接班人,八九年時副經理甄錦栢獲提升為總經理,九七年升為常務董事;去年三月更進一步,升為行政總裁,主管上商所有業務,而史氏自己只掛董事長 一職。史氏辭世,行內老員工,尤其是中高層年近退休者,均已思量退休大計。「史伯雖然咁大年紀,但佢生前仍然堅持日日上班,因為佢怕自己一唔理事,班老員 工就會俾人炒。」一位上商老員工說。「事實上,我哋過去幾年都已經凍薪,而且生意仲要孭quota(如新信用咭),要做到幾多交易額至夠數咁。有時我哋做 唔到,史伯會幫員工打圓場。佢去咗,上商會變化好大,聽聞會搞合併,唔知前途係點。」另一位分行高層預期,新人事自然有新作風。原來近兩、三年來,中小型 銀行為增強實力紛紛搞合併,除了銀行同銀行合併,包括東亞收購第一太銀,銀行之間亦會在業務上搞合作,例如銀聯信託,便是由本地十間華資銀行新組成的業務 聯盟,包括推行強積金業務,上商便是其中一分子。「我哋十兄弟(銀聯信託)都跟住上商㗎,佢做強積金應該係第一。淨係一間電視廣播公司,都成萬個客啦,佢仲有好多上海客幫襯添。」有份參與的廖創興銀行高級經理張南中說。

1915年上海儲蓄銀行成立,圖為上海總行外貌。

1938年陳光甫(左)代表中國與美國財長摩根韜(中)簽定桐油滇錫抵押貸款。旁為駐美大使胡適。

1965年陳光甫夫婦(左一二)到機場迎接投資台灣上商的美國富國銀行代表。

1965年上商台北復業的總行藍圖。

大 陸變色撤退港台四九年大陸變色,所有私產都充公,而曾有「中國摩根」稱譽的銀行家陳光甫,亦要避難倫敦,再轉到香港。他於五○年在港註冊成立上海商業銀 行,希望恢復經營,而他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在美國遭凍結的銀行資產解凍。原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解放以前,在美國有資產。大陸政權易手後,反共的 美國,即時凍結中國企業在美資產。陳光甫於是與美國政府周旋,為證明與大陸斷絕,他於五四年將上商的總辦事處遷往台北,兩年後更將香港上商九成八股權,轉 由一間美國註冊公司所擁有。結果,上商在美資產獲解凍,而香港業務得以飛騰發展。亦由於上商總辦事處已遷往台北,上商因利乘便,正式於六五年在台北復業。這間今天已成為台灣第七大私營銀行,大股東仍然是榮家,佔有約三成股權,董事長由榮鴻慶出任。

中港台上商大結盟而香港上商,九六年以前一直由台北上商,透過兩間海外註冊公司,控有八成股權。九七年市旺時,香港上商籌備上市,委任施羅德國際做保薦人,可惜其後出現股災,上市計劃擱置。及至九八年,香港上商股權出現變化,台灣上商將其中所持的兩成二股權,轉讓予申聯國際投資公司, 即時搭上與大陸的關係。原來,一間由上海城市合作社合併而成的上海銀行,於九五年十二月成立,股東除市政府、企業外,還包括私人股東。由於上海銀行是申聯 國際主要股東,換言之已間接控有香港上商,於是,中、港、台上商,形成一個鐵三角關係。憑藉大股東榮家,紮根上海逾百年的影響力,以及榮鴻慶是前國家副主 席榮毅仁的堂弟,海峽兩岸三地的上商,日後進行資產重組以至業務上的合併,以整合為一家大型的地區銀行,將是可以預見的。對於香港上商會否面臨巨變,與台 灣及大陸上商進行大聯盟,副董事劉啟樞不願多言,但眼神卻充滿希冀:「這個係我哋嘅目標,希望慢慢可以做得到。」

上商舊照片1910年陳光甫自美國返滬,眼見中國金融業淪入外資手中,醞釀創辦銀行。

轉 攻樓按不再低調於七十年代以前,上商的貸款業務中,最少有六成是貿易融資和企業貸款,為銀行提供穩定的貢獻,銀行盈利由六○年的五十二萬,遞增至七○年的 一千萬,到八○年更攀上一億一千九百萬的高水平。然而隨着大陸開放,廠家北移,工業漸漸在本港式微,上商亦要隨着客戶需求而轉到物業融資或按揭業務上。例 如九六年力谷居屋貸款新客,九七年向愉景新城新盤買家提供較低按揭息率。在此消彼長下,令上商貿易融資,去年佔總貸款額下降至一成三而已。「不過我要講, 我哋銀行唔係勇,史伯講過,千祈唔好貪做,不要投機,與客戶關係要細水長流。」副總經理吳騰輝解釋。近一年,上商分行內外,都掛滿色彩鮮明的橫額,都是些 網上銀行、股票戶口和信用咭的宣傳;此外,上商與浙一、廖銀、永隆、亞洲商業及永亨合作,推出「香港人壽」保險生意,力谷這類非利息收入。顯然,上商不再 低調了。不說不知,在華資銀行中,上商其實實力雄厚,去年總資產有六百五十四億元,固然較另兩間上海幫銀行——大新及浙江第一為大,而銀行分行有四十一間 (其中十三間自置物業),亦較永隆及永亨還多。至於盈利能力亦強勁,去年盈利有十億八千萬元,較上年增長百分之十三點六,在華資銀行中排第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30

三星Galaxy平板醞釀調價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8/2NMDAwMDIyNDg2Ng.html

iPad降價所引發的產業衝擊波,正在逐漸放大。

3月7日,國內知名的數碼產品分銷商愛施德一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三星旗下的平板電腦產品Galaxy Tab P1000正在醞釀價格下調。愛施德是三星手機產品在中國市場最大的渠道合作夥伴,三星在中國市場的首款平板電腦產品亦為愛施德獨家包銷。

「我們目前還沒有這方面(指Galaxy Tab P1000價格下調)的消息。」對於渠道商方面傳出的調價消息,3月7日午間,三星中國公司公關部一負責人在電話中如此回應記者。

本報記者從中關村等終端銷售市場瞭解到,目前行貨三星Galaxy Tab P1000零售價格約在5000元。「這樣的價位已經差不多維持了一個月時間,沒怎麼波動。」中關村科貿電子城一位經銷商告訴記者。

「新一輪的降價正在醞釀。」前述愛施德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此輪三星平板電腦價格下調的直接原因,即是市場競爭性產品iPad的大幅降價。

3月4日,伴隨著蘋果iPad2在美國發佈,蘋果公司突然將iPad一代降價1100元人民幣,其中在中國市場熱銷的WiFi 16G版售價僅為2888元。

「如此大幅度的降價,在蘋果的市場策略中實為罕見。」平板電腦廠商深圳創智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建平分析:「此輪iPad大幅降價,會讓三星、摩托羅拉等品牌平板電腦產品非常難受。」

以 三星平板產品為例,據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通信產品業務一負責人透露,自2010年12月Galaxy Tab在中國上市以來,即定位高端禮品市場。「尤其是春節前一段時間,因為存在大量的禮品市場需求,儘管Galaxy Tab價格不菲,但還保持著不錯的銷售業績。」前述愛施德人士透露,但隨著春節市場的結束,Galaxy Tab的銷量也有所回落。

恰巧在此時,iPad大幅降價,又給了Galaxy Tab另一層競爭壓力。

據 本報記者瞭解,自iPad一代降價消息公佈以來,不少蘋果產品零售渠道的銷量就出現明顯上升。一位熟悉蘋果產品的市場人士分析:「尤其在禮品市場,隨著降 價,iPad佔有率將進一步攀升。」事實上,這還僅是蘋果利用價格優勢衝擊平板電腦市場的開始。蘋果即將上市的iPad2代,不僅提高了各項配置和性能, 其價格也比同類產品有著較大優勢。

與此相關的市場現狀是,摩托羅拉的平板電腦產品XOOM和三星新一代平板電腦產品Galaxy Tab 10.1相繼面市,平板電腦市場一場鏖戰不可避免。有外電消息稱,由於iPad 2「低價」入市,Galaxy Tab 10.1會因此調整價格策略。但該說法尚未獲得三星官方證實。

而三星和摩托羅拉中國公司均對記者表示,新一代平板電腦產品年內均會在中國市場上市。

「蘋果挾價格優勢強推iPad2,會令整個平板電腦市場受壓。蘋果的市場地位將進一步增強。」徐建平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