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硅谷投資家的CES 2012:關注超極本和網絡電視

http://news.imeigu.com/a/1326341460874.html

CES 2012不僅是科技愛好者的天堂,也是硅谷投資者發現新興企業和技術的樂園

導語:國外媒體今天撰文,記錄了一名投資家在國際消費電子展(以下簡稱「CES」)上一整天的行程。與普通與會者不同,這位投資家的眼光更為挑剔,目的也更為明確。

以下為文章全文:

尋找贏家

15年來,漢普頓·亞當斯(Hampton Adams)已經成為CES最忠誠的信徒之一。在每年1月湧向這個全球最大科技盛會的14萬人中,多數都是為了一睹尖端技術的真容。但與他們不同的是,這位基金經理更關心誰將最終勝出。

與 數以千計掌握真金白銀的同行一樣,亞當斯每年都會饒有興致地加入到眾多極客和公司高管的行列中,與他們一同參加CES。在那裡,他會試用新的消費電子產 品,向企業高管提出尖銳的問題,騷擾各種各樣的營銷代表,甚至會仔細研究產品內部構造——這一切都是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以便確定哪項技術值得長期下注。

在亞當斯看來,沒有什麼能夠取代真實的感受。他目前在投資公司Gamble Jones Investment Counsel擔任基金經理和研究總監,該公司掌管著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

「你可以問問人們都在展示什麼,他們為何如此振奮,他們對競爭對手有何看法。你可以獲對投資有幫助的零散信息,然後將它們拼湊起來。」穿梭在各大展台間的亞當斯說。他今年將在CES逗留3天,今天是第一天。

「這就是我們的目的。」他說。

除了蘋果的缺席外,微軟(微博)今年也將最後一次參加CES,這使得該展會面臨影響力降低的危險。

華爾街長期以來都將CES視為一個超大號的夢工廠,彙集了各種會議和頭腦風暴。但像亞當斯這樣的人則將其視為一個瞭解長期前景的窗口。

目的明確

CES的舉辦場地遍及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各個角落,總面積相當於30多個橄欖球場,聚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技術愛好者、業內人士和展會模特兒。但在如此多的電子產品和人流中徜徉的確可以有所收穫,甚至能夠對沒有參展的企業有所瞭解。

「你總是想瞭解蘋果。蘋果總是那麼重要。無論是在手機還是平板電腦領域,它都是這些企業的唯一挑戰目標。」亞當斯說。

去年共有14萬技術愛好者、業內人士和普通遊客參加了CES。據大會組織者估計,其中約有3500名專業投資人士。投資銀行會藉機在這裡舉行會議和奢華的雞尾酒會,安排眾多企業高管與參加CES的投資者進行溝通,並吸引投資。

很多投資者都將參加CES視為一次難得的機會,他們可以在這裡親眼目睹即將上市的新產品,從而幫助其制定長期投資決策。

亞當斯最看好的三隻股票是蘋果、谷歌和IBM。他參展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些證明他錯誤的證據。他還希望瞭解那些因為蘋果的成功而獲益或受損的企業。

CES上充斥著很多廠商的粉絲、批評人士以及糊裡糊塗的遊客,他們在眾多3D電視和美女模特間漫無目的地閒逛。但與他們不同,亞當斯詳細地羅列了他希望瞭解的公司名單。

亞當斯的第一站是康寧的展台。該公司的營銷人員會邀請參展者嘗試著打碎他們專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屏幕研發的超硬玻璃,但卻無一成功。

康寧展台的員工都不願談及蘋果,但有一個人透露,無論亞當斯口袋裡的智能手機是什麼牌子,都很有可能使用的是康寧的玻璃。

Ultrabook

亞當斯週二凌晨3:30就起床了,隨後驅車4小時前往拉斯維加斯。他表示,今年的CES似乎是美國次貸危機將全球經濟拖入泥潭以來最熱鬧的一屆。

他還來到了英特爾(微博)的展台,該公司今年正在大力推廣一種名為Ultrabook的超薄筆記本,計劃與蘋果MacBook Air競爭。

這種產品外形輕薄,具備瞬時啟動功能,而且引入了一些平板電腦的功能。英特爾希望這類產品能在2012年末佔據全球筆記本電腦銷量的40%。英特爾正在投入大量的推廣和研發資源,希望吸引廠商開發這類產品。

英特爾希望借助這種新產品阻止蘋果iPad引發的筆記本用戶流失。

回憶起英特爾去年在CES上推廣的一系列未獲成功的平板電腦,48歲的亞當斯對Ultrabook計劃也帶有幾分懷疑。「去年的展台全是平板電腦。如今都不見了,都變成Ultrabook了。」他說。

但他也承認,雖然英特爾在移動市場開局不利,但搭載新款Medfield處理器的智能手機原型機還是給他帶來了驚喜。「我長期對他們持有負面看法,但這款手機卻讓我樂觀了很多。我希望看到設計方面的優勢,看看它是否能成功。」他說。

平板電腦廠商和英特爾都在期待著微軟今年晚些時候發佈的Windows 8。由於兼容觸摸屏技術,並採用了全新的用戶界面,因此微軟預計將有更多移動設備採用該系統。

但 令亞當斯有些吃驚的是,微軟的展台僅為Windows 8開闢了很小一塊區域,沒有搭載Windows 8的PC可供試用。這也令他擔心微軟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在微軟展台轉了一圈後說:「他們為Windows 8設立的展示面積竟然與Hotmail相同。這太荒謬了。」

Apple TV

由於多數參展者都會被新款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和遊戲機的炫酷技術折服,因此亞當斯的挑剔眼光有時會令他們感到不快。「消費者如果不購買你們的產品,最大的損失是什麼?」他曾向多名營銷代表詢問過類似的問題,但有時會遭遇白眼。

由於一再追問Apple TV和網絡電視的未來發展,亞當斯甚至曾經同時激怒過一名索尼電視的營銷代表和一位網絡電視應用開發者。

在查看了各大廠商推出的最新一代Google TV設備,並與營銷代表進行溝通後,亞當斯說,新產品似乎優於上一代產品。但他仍對網絡電視是否已經為全面發展做好準備持懷疑態度,並認為,如果蘋果的電視產品不能做得更好,就將令投資者失望。

「很多人都認為Apple TV將成為一款轟動性產品,但我不理解如何做到這一點。」他說,「iPod、iPad、iPhone都是全新的產品門類,可我不確定蘋果如何在電視市場延續輝煌,這讓我有些擔心。」

不過,由於未能找到Android平板電腦對蘋果構成新威脅的有力證據,令他對蘋果股票更為樂觀。他說:「有很多人看好Ultrabook,但這與平板電腦分屬不同門類。在平板電腦市場,我仍未看到任何一款能夠挑戰iPad的產品。」

在各個展台間參觀了9個小時後,亞當斯結束了這一天的行程,並準備明天再來——希望能夠帶回一些可以作為投資參考的材料。

然後,2013年他還會回來。「我們在這裡四處打探,希望能找到一些信息。」他說,「有時你很幸運,但有時卻未必。」(書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87

超極本的邏輯:戰爭升級 英特爾重構生態鏈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24/228676.html

英特爾似乎越來越接近它的消費者。一個極微妙的變化是,在這家傳統意義上的絕對上游公司,如今被提及最多的詞條竟是「用戶體驗」!

這當然是拜移動終端所賜,去年的超極本以及今年的X86架構智能手機,讓它瞬間成了和蘋果、Google一樣酷的公司。在今年的CES和MWC上,英特爾高通看起來完全是兩個行業的公司。一個五彩斑斕,滿眼都是超極本的各種應用場景;而另一個同樣人頭攢動,但它的展台僅僅是幾塊前沿技術的展板。

這實在是兩家公司的真實寫照啊。英特爾構建的生態鏈使得它不得不去費力地討好消費市場,的確不是它擅長的;而在ARM的蔭蔽下,高通成了各大手機廠商的座上賓,悶聲發著大財。

從某種角度上講,重歸移動芯片領域的英特爾選擇了一條最靠譜卻又最冒險的路徑。ARM和Android天生的適配性,以及各種在移動互聯上的先發優 勢,看起來牢不可摧,英特爾另闢蹊徑肯定不是個壞主意;但即便是相對成熟的ARM陣營,其主導權也掌握在更接近消費需求的蘋果和Google手中,而諸如 超極本這樣一個全新的品類卻是由一個上游廠商推動的,它的可擴展性又如何呢?

英特爾已經「遲到」了兩年,不得不說,一個如此重要的player的缺失是整個產業鏈的遺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不缺技術和資源的英特爾,缺的是時間。

戰爭升級

即使英特爾發佈的代號為 IvyBridge的第三代酷睿處理器以及針對移動終端的Medfield處理器好評如潮,但依然入不了ARM的法眼。

其CEO伊斯特的反話充滿了挑釁:「我試用了英特爾在印度推出的智能手機,這是一款好手機。在瀏覽速度、用戶界面等方面,和2008年的蘋果iPhone3G有些類似。」言下之意,英特爾的智能手機比ARM至少落後了三代。

「英特爾會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獲得一些份額。不過,我們認為份額不會太大,因為它只是向此領域供應芯片的20家企業中的一家。其他企業都在使用ARM 架構,並且圍繞著我們建立了強大的生態系統,顯然更具優勢。」他甚至開始覬覦英特爾的「大後方」——PC芯片,「PC和智能手機功能越來越相似,芯片基本 相同。我認為我們能獲得這個市場的10%,甚至20%。」

伊斯特的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他此前已經鬆動了所謂的「Wintel聯盟」:微軟將在Windows8中支持Arm架構,順帶著 WindowsPhone平台自然也會選擇高通的芯片。ARM也在試圖推出更多基於Windows系統的平板電腦,這看上去像是要切斷英特爾和PC之間的 「臍帶」。要知道,Wintel聯盟兩家的關係已經遠遠超出合作夥伴的性質。但當ARM架構的芯片組帶來的更低功耗可以輕鬆地讓一部筆記本電腦待機時間長 達3天之時,微軟是否會索性連筆記本芯片也換成ARM授權的廠商了呢?

「我們絕不會讓對方的版本兼容我們的應用程序!」負責軟件業務的英特爾高級副總裁詹瑞妮此前的態度很強硬。但微軟也沒示弱,在它發佈的公告中稱: 「我們認為英特爾的表態從事實和道理上都是有錯誤的。」甚至有媒體稱,Win-dows8將更適配ARM,因為能耗是該平台應用評價維度中極重要的一環。

能耗成了英特爾老生常談,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尷尬話題,這幾乎封死了英特爾進入移動領域的大門。移動應用不像桌面應用,面臨的資源約束非常嚴酷,尤其 是對能耗的要求,以至於到了如果不能做到省電,系統開發者可以捨棄功能的地步。但從另一個角度講,能耗的差距也意味著有足夠的市場彈性,英特爾有大把的機 會。

在剛剛推出的X86架構的智能手機上,能耗問題得以緩解:待機14天、3G通話8小時,音樂播放45小時,這些參數已經超出了市場大部分基於ARM架構的智能手機。

用戶體驗

但這依然不是英特爾熟悉的領域。如果說PC產業鏈的難度係數是1的話,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敘則認為移動終端產業鏈的難度係數至少是5。「PC領域是 非常標準化、橫向化的產業,而到了手機上,完全是垂直整合的。從最底層的芯片開始,整合到上層的軟件,最後才能做成一個服務。這種開發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 我們的想像,稍微改一個東西,就要做很多的測試。」

英特爾不得不改變原有的合作方式,從橫向的標準化模式轉向了量身定製。「為了達到最佳的體驗效果,硬件軟件就必須做到最好的垂直整合,這樣的集成是完全不一樣的。」楊敘告訴本報記者。

英特爾看起來遠離消費市場,但實際上為了定義超極本,它做了極其謹慎的前期調研。在英特爾的總部,有一個30多人的團隊,他們的職責就是做前瞻性的 市場調研。在超極本推出之前,他們在全球調研了3萬個用戶,瞭解各種設備在各種場景下的應用瓶頸。「這經歷了一個非常長的醞釀時間,他們會在整理之後的信 息上加上我們的技術,看看能夠實現到什麼程度。」英特爾消費品牌與市場策劃部經理張愛玲稱。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調研過程,因為時下的用戶體驗已經被放在多個維度的坐標系中,使用場景等因素代替了產品形態對一個產品的定義。正如聯想把台式機和智能家居的營銷團隊放在一起,而超極本和筆記本則共用一個團隊。

英特爾的過程則更複雜。畢竟它無法像OEM廠商那樣把一些個性化的需求轉化成商品,它需要從碎片化的需求中提煉出共性的東西。「所以,英特爾的角色 是給行業提供一個願景和方向,它不可能給出具體的產品。當然更具體的工作就是幫助廠商理清不同硬件架構、不同品類的處理器所帶來的完全不同的體驗。」張愛 玲稱。

這個變化甚至影響到了英特爾產品規劃的過程。首先是反應速度變快,面對著瞬息萬變的需求點入口,英特爾的產品週期大幅縮短。而且正如楊敘所說,高度 定製化的產品成為常態,據英特爾市場部某人士透露,英特爾會為一個擁有足夠需求量的手機設計去改變芯片的形狀,「這在之前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英特爾對產品的感覺越來越好,它在CES上展出的很多參考設計都被OEM廠商採用,印度手機廠商LAVA前段時間推出的全球第一款X86架構手機就英特爾范兒十足。

這個看似比ARM封閉的生態鏈卻很好地平衡了標準和創新。它對產品的定義大多侷限在產品尺寸和芯片性能上,這使得每家OEM廠商都有足夠的創新空間。

以聯想的Yoga為例,這個在今年CES上獨攬多項大獎的產品被業內當做是第二代超極本的雛形。當英特爾和微軟在兩年多前提出這個產品理念時,並沒有太多的限制。「它們都很強調極簡的設計,而這和我們的出發點完全契合。」聯想消費筆記本及平板電腦業務總經理徐正表示。

有一段時間,聯想的研發人員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裡,不停地開會。據徐正回憶,「我們很明確未來的趨勢是跨界,所以就嘗試著去窮盡各種產品形態。」 他們在牆上寫滿了自己的想法,然後一個個去論證和淘汰。「最後實在沒靈感了,就讓每個人說一個物品,而另一個人去聯想它和超極本的聯繫。青蛙、蝴蝶……什 麼動物都有。」最後在至少10個方案裡面,選擇了現在的這個「蝴蝶形」。「其實做270度旋轉毫無意義,當時已有的資源已經足以完成了。而只有360度旋 轉,才能真正實現四種主要的應用場景。」聯想團隊定義的這款產品形態也在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上被大多數廠商採用。

實際上,英特爾已經設計了超極本最基本的演進路徑。第一階段實現輕薄,給沉悶的PC以活力;第二階段加入觸控和插拔、旋轉等設計,促成PC和平板的 平滑結合;而第三階段,就是實現語音、手勢和肢體語言的控制,讓消費者的體驗趨近完美。伴隨著不同的階段,就會有相應的創新需求被加上去。而諸如聯想這樣 的OEM廠商也會有自己的演進路徑,「我們先要把它做得足夠便宜,然後Windows8上市之後,人機交互方式將會極其豐富,再往後,就是如何讓多場景和 多種人機交互更好的融合了。」徐正稱。 

產業鏈之惑

所以,英特爾如此在意成本,因為這是超極本和X86架構智能手機的生死線。最新的消息是英特爾將在7月與部分台灣廠商協調成本問題,而它也宣佈了與 TPK宸鴻、達鴻、和鑫光電及勝華科技等四家台灣觸控面板供應商擴大產能3-5倍的協議。英特爾此前曾設立了總值3億美元的基金,用以構建產業鏈,這將在 下半年大規模使用。

其實英特爾和ARM兩個公司本身並不具備可比性。自1992年起,英特爾一直在半導體廠商中排名第一,而ARM根本不算是一個半導體廠商,也就從來 沒有進過排名。英特爾一年的銷售額是幾百億美元,而ARM僅為幾億美元。單獨的ARM顯然沒有辦法與英特爾抗衡,但ARM陣營所積累的勢能卻足以匹敵 X86。

這就是英特爾現在的當務之急,如何爭取更多的合作夥伴,並充分激發它們的積極性。一個堅固的ARM陣營:底層是高通、德州儀器、英偉達等芯片廠家, 中間有三星、蘋果、HTC、亞馬遜等OEM廠商,而上層是蘋果、Google和微軟這樣的OS提供商和龐大的應用開發者群體。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硬 件+API接口+APP」的產業鏈條,這與時下互聯網最主流的商業模式有異曲同工之處。

而英特爾有什麼?K800是聯想MIDH智能手機研發合作經理王正定義的,「最初經歷了一年多的演進期,那時候的生態系統顯然不夠好。」他所指的生態系統甚至是最底層的硬件生態系統,「配套的成本很高,英特爾的一些元器件電壓很高,它們還是在用PC的角度去思考手機。」

即便是如今英特爾已經聚合了一眾PC廠商,但依然屢屢受到ARM陣營的質疑。「英特爾控制了一切,會讓所有產品都變成一樣的,廠商很難有更多創新,當然你可以用不同的顏色給產品做外殼。」ARM全球總裁布朗如此調侃英特爾。

其實英特爾也曾嘗試過ARM授權的那種商業模式,但事實證明,比起PC或者服務器業務的利潤率,ARM芯片的利潤率實在太低了。甚至ARM陣營裡幾個重量級玩家都不能完全靠自己的ARMCPU賺錢,它們都有利潤率更高的業務:高通有3G,而英偉達有圖形芯片。

「你的平台上最終需要更多的開發者,而對於他們來說,ARM顯然太碎片化了。」張愛玲表示,「這麼多基於ARM的內核,最後出來了不同廠商的芯片,然後是不同OEM廠商的產品。而碎片化讓每一個參與者佔的份額非常小,尤其是開發者,他賺取的商業效益也很低。」

這反而形成了一個極妙的組合,ARM是Android陣營的天堂,而英特爾則是老牌PC廠商的避難所(它們很顯然錯過了移動互聯的第一波)。「業內 有點低估英特爾的號召力了,它們總會認為英特爾在這個生態鏈中,有太多無法掌控的環節。」張愛玲稱。也難怪,尤其是在更新的超極本領域,英特爾甚至需要去 和做轉軸和外殼材料的廠商溝通。

「而你看看我們去年8月開的那個合作夥伴的閉門會議,深圳和台灣各一場。」張愛玲頓了頓,「完全超出我們的想像,它們太需要英特爾了。」但她同樣清楚,市場留給英特爾的緩衝期,時間並不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1

SENSE隨筆160610超極資本主義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6/10/sense%e9%9a%a8%e7%ad%86160610%e8%b6%85%e6%a5%b5%e8%b3%87%e6%9c%ac%e4%b8%bb%e7%be%a9/

SENSE隨筆160610
超極資本主義
礎執筆

在現代國家, 每一個市民其實都擁有三重身份:消費者、投資人和公民。這三重身份並不是相輔相承的, 一般來說 前兩者的得,會造成後者的失;反之亦然。

〈黃金時代〉
美國前工務部長Robert B. Reich指出, 在1945-75年間, 美國曾經創造出可被稱為「民主資本主義」的繁榮期, 不旦經濟增長良好, 人均收入增加, 貧富差距收窄, 而且政治上處處顯示出民主帶來的好處, 大型企業都會平衡社會各界的利益, 是世界各國的典範。

當時的美國, 形成了數十家大型企業, 每個行業的頭兩三家巨企, 其勢力足以操控價格和產出, 造成「寡頭壟斷」。這些巨企都以大量生產來營運, 以經濟規模達致成本優勢, 盈利增長平穩, 結果創造出龐大穩定的中產階級。***

為了讓各階層都能均沾企業得益, 政府推出各種管制措施。此外亦有獨立性管制機構, 負責訂定價格, 限制競爭者數量, 確保公司賺穩定的利潤, 顧客得到穩定的價格。同時這些機構亦負責訂定產業標準, 定義產業需要照顧的大眾利益。*** 負責行業管制的各種產業公會日後演變成政府機構內部的各種委員會。

在大企業任職的高層主管均視自己為企業政治家, 會平衡股東、員工和大眾的利益。他們許多人在二戰期間曾任職政府高層, 戰後仍是各種公職委員會的成員。而且巨企有資格和力量去平衡各方利益, 而無需擔心競爭。

為提高大量生產的效率, 生產流程必需精確且可預測, 標準作業流程使得大部分員工不應該、也不需要自行思考。 因此企業並不需要花高薪去聘請一流人材管理公司, 各人只需平平穩穩辦事, 一切按步就班即可, 於是不同職級之間的薪酬差距並不會太大。***

其時, 勞工意識擡頭, 工會應運而生。由於二戰時, 大企業的合約主要來自政府, 所以他們不會公然反對工會。而勞工陣營則向企業保證不發動罷工, 因為罷工被視為不愛國行為。對巨企來說, 提高工資以防止大規模罷工也符合成本效益。
各行業均工會化, 限制了競爭與創新, 不過卻令到就業更加穩定。員工工作穩定,工資隨年資慢慢提升。可預測的升遷有助於企業預測生產成本, 也有助員工家庭規劃未來。

大企業之所以願意平衡各方利益, 關鍵在於他們均是壟斷性公司, 同時需要跟政府關係良好。*** 在缺乏競爭下, 任何額外成本均可輕易轉嫁給消費者, 只需作出聯合定價或加價即可。
這種榮景並非沒有代價。在缺乏競爭下, 企業的營運效率較低, 產品質素較差, 更新緩慢, 不同企業之間的產品, 功能上的差異很少。而且投資回報低, 投資標的選擇少, 投資於不同企業只會帶來相同的低回報。換句話說, 當時作為公民所得到的好處, 其實是建基於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損失。***

〈新時代開啟〉
美好的日子總有結束的一天。在冷戰時, 美國國防部成為國家的創新中心, 各種新發明相繼出現 (例如:半導體、電腦、互聯網、更高效的飛機引擎等。), 並且慢慢從軍事用途轉移應用於商業用途。其結果造成了三大現象:全球化產業鏈、新生產流程和管制鬆綁。

全球化
新運輸與通訊技術的發明大大降低了環球貨物運送成本。同時產品體積變小、重量減輕, 也令運輸成本不斷降低。***
1970至2000年間,全球貨櫃市場成長速度比全球經濟成長速度快三倍。廠商變得更全球化,總成本更低, 更有競爭力。舊生產體制被分段切塊, 分散到做得最好、最便宜的任何地點。
產品已難說得清是由那一國製造, 每部分都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

新生產流程
工業單位創造出電腦化的機械工具, 以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 結果即使並非大量生產, 平均每單位的生產成本也可降低。而各式服務業則在電腦幫助下, 針對特定使用者的需要量身打造。網絡也大幅增加了服務提供方式的種類, 例如直接向特定族群進行廣告和行銷。
現今擁有新技術、規模適中的企業, 就能和大型企業的規模經濟抗衡。*** 更專業的、利基型的生產模式, 威脅著大量生產型的傳統大企。無數新技術, 造就了許多彈性靈活變化的賣方, 取代以往穩定的生產制度。

管制鬆綁
新興技術造就了賺錢的機會, 看到新商機的企業想加入, 於是對管制委員會施壓, 不斷進行遊說, 並以大學研究展示管制鬆綁對消費者的益處。同時他們作出訴訟, 指控管制保護的企業阻礙創新。時代終須改變, 結果各行業的管制措施逐一鬆綁。
管制鬆綁後提高了各行業的經濟效率, 代價則為「交叉補貼」的消失。金融業的鬆綁, 令儲蓄者變成投資者, 他們從賺取法定利率, 變為以基金的形式投資於股票。於是企業執行者變得要滿足投資者的期望, 績效不達預期者便會被撤換。****

殘酷的競爭
70年代中後期開始, 美國進入了Robert B. Reich口中的「超極資本主義Super Capitalism」時代。從此企業需遵守 “叢林法則”, 弱肉強食, 彼此不斷競爭。這種競爭不單是本土、本國的, 而是全球性的競爭, 更是跨行業的競爭。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 企業為了生存, 進行了各種改變, 繼而令社會出現各種變化。

為降低成本, 大企不斷擠壓供貨的小企, 外判、環球供應鏈等各種壓縮成本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結果低技術本地工人的工資不斷被削減, 甚或被落後地區的廉價勞工取代。***

在競爭之下, 存有工會的企業因為成本較高, 逐漸被沒有工會的企業所取締。工會數量和力量大幅下降, 工人的利益缺少了代表聲音,低下層的工資逐漸被削, 就業保障也漸漸失去。另一方面, 企業需要爭取最優秀的管理人材, 令高管的工資和福利不斷提高 (諷刺的是優秀高管的其中一種主要營運手段是裁員減薪。), 結果令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商業之外的競爭
企業除了在商業上爭奪外, 在美國這類民主國家, 也會顧用政治說客, 提供大量政治獻金, 務求爭取有利於本行業的法案成立, 又或盡力阻礙不利企業的法案立法。(其中一個有趣例子, 賭場經營者聯合支持禁止網上賭博的立法, 其出發點當然並非因為道德。) 政客們明白到企業是他們的資金來源, 所以當企業有不當行為時, 一般只是譴責了事, 贏取了掌聲後, 便不再立法針對事態。

造成這些結果, 並非因為企業家變壞了, 而是因為消費者不斷追求更便宜、更優秀的產品, 投資者不斷追求更高的投資回報。*** 這兩者的得, 造成了公民的失。企業的改變, 只是順應市場要求, 因為如不轉變, 在全球性競爭之下, 只有倒閉的收場。

〈結語〉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世界各地也正在發生。不知大家在怪責企業貪得無厭前, 有考慮過為了維護自己的公民利益, 願意付出多少呢? 購買價錢更高但質量更差的產品、服務, 你能接受嗎? 只收取銀行低息, 你又願意嗎?

參考書目: 《超極資本主義 Supercapitalism》 (2008) Robert B. Reich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655

東旭光電:“超極燈”點亮全球石墨烯創新大會向世界彰顯產業雄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24/1150325.html

隨著16盞大功率LED燈的光束射向主席臺,東旭光電(000413.SZ)石墨烯應用新品“超極燈”瞬間點亮了2017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的現場。9月24日上午,中國石墨烯產業化應用和投資領軍企業東旭光電在2017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上正式推出其匠心打造的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照明系列新品——“超極燈”。這一應用石墨烯材料、並以智能模塊支撐智慧城市運營的系列照明產品一經發布,便迅速成為了本屆大會的明星產品。

“超極燈”新品發布會啟動儀式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馮亞東、浙江大學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曹衍龍、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李義春、牡丹江副市長齊忠彥、棗莊市政府副秘書長孫永等行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及政府領導參加了“超極燈”發布會,並到創新大會的東旭光電展廳——智慧城市體驗中心參觀,紛紛對公司石墨烯應用新品點贊。

李義春指出,東旭光電近年來相繼推出充電應用、照明應用等系列石墨烯應用落地產品,代表了國內石墨烯產業發展的主流,充分發揮了石墨烯在推動國內傳統產業轉型方面的重要作用。

東旭光電副總經理、石墨烯事業負責人王忠輝表示:“隨著東旭越來越多的石墨烯產品面世,廣泛的市場讓我們更加聚焦——石墨烯已經成為構建智慧城市的重要材料與基石。”

王忠輝宣講東旭光電石墨烯產業發展戰略

“超極燈”現場“打擂”

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是全球石墨烯最重要的會議之一,被譽為全球石墨烯秋季盛會。同期,大會還將舉行2017中國國際石墨烯材料應用博覽會,展示全球石墨烯前沿應用成果,助力產業化應用。

作為國內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領軍企業,東旭光電繼去年以全球首款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產品“烯王”實現產業化落地後,此次又以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照明系列新品“超極燈”的發布震動業界。

徐錠明參事參觀“超極燈”

媒體參觀東旭光電石墨烯智慧城市體驗中心

據了解,此次發布的新品是基於石墨烯的可逆液晶相變材料(RLCP)技術突破而實現的,其核心功效在於散熱和導熱。因此,東旭光電LED燈具的內置照明模組體積比傳統LED模組大幅縮小3/4,重量減少1/3,光效提升20%以上,且節電率提高20%-30%。如與傳統鈉燈相比,更可實現80%以上的節電率。

在現場演示環節,鈉燈、傳統LED燈、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燈一經啟動,東旭光電推出的“超極燈”產品亮度明顯更亮、配光也更加均勻。

據現場專業測量儀器顯示,現場測試的三款路燈的功率分別為125W、45W和31W,車燈的功率則分別為177W、36W和21W,即東旭光電的“超極燈”在功率遠低於其他兩款燈的前提下,取得了更好的光效。

“這個數據顯示他們之間的差距已經很大了。”陳威博士現場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款31W的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路燈每年相比125W的鈉燈節省75%的能耗、更減少295KG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一款21W的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車燈相比177W鹵素車燈節省38H充電時間,更減少222KG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陳威博士現場主持“超極燈”打擂臺

“該技術具有較高壁壘,目前暫未發現市場上有同類技術出現。”東旭光電旗下明朔科技創始人陳威博士在產品發布會上自豪的表示,為應對不同需求,模仿傳統鈉燈黃光色譜推出的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黃光燈目前僅中國獨有,國內也僅東旭光電能夠實現。

據悉,東旭光電在黑龍江大慶市的路燈改造項目中已首次采用模擬傳統鈉燈光色的“全光譜黃光、高光效”石墨烯散熱LED模組。

值得關註的是,該“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模組”技術(產品)不僅獲得2016年度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還成功入選北京市發改委等七個部門聯合下發的節能低碳技術產品及示範案例推薦目錄、工信部全國電子節能環保重點推薦產品。近期明碩科技更是以該技術(產品)斬獲首屆iGlobal中澳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三等獎。

多元產品緊盯萬億市場

事實上,在此次發布之前,明朔科技的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照明系列新品就已得到市場認可和歡迎,並衍生出包括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路燈、車燈、工礦燈、汽車旅行燈甚至隧道燈等系列產品,幾乎遍布各類消費市場。

據了解,明朔科技目前已完成20萬盞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路燈升級改造,在北京、黑龍江、湖南、浙江、海南等省市完成樣板項目,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路燈改造項目已成為全國標桿項目。

東旭光電以石墨烯“智聯”路燈構建智慧城市

除了日益多元的照明產品,東旭光電還將目標瞄準了智慧城市的構建,緊盯這一規模萬億的市場。該公司將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路燈定位為整個智慧城市的管理平臺,采用模塊化結構設計,並留有多個通用接口,可集成各種信息設備技術,具備智慧照明、WIFI熱點、環境信息采集、安防及道路智慧監控、信息發布、應急可視報警等多種功能,使得城市道路照明達到“智聯”狀態。

同時,東旭光電還在此次產品發布會上推出了“石墨烯智聯LED車燈”,可與智慧路燈互聯,共同構建智慧城市。另一方面,也有望與東旭光電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實現產業協同。

據悉,東旭光電在無錫鴻山物聯網小鎮、上海楊浦濱江已開始石墨烯LED路燈物聯網應用實踐,通過LoRa擴頻通訊技術實現單燈控制和對井蓋、垃圾桶以及停車的監控等物聯網場景應用。

豐富的產品線和優異的性能,使東旭光電系列產品在發布會備受追捧。大會現場,東旭光電與牡丹江市政府簽署了《石墨烯新材料產業基地合作協議》和《石墨烯大功率LED照明模組智能制造暨智慧城市運維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根據後者,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個集石墨烯新材料、節能環保、C2M定制化生產、大數據智慧城市控制平臺等概念於一體的智慧工廠。

同時,明朔科技還與中興克拉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為共同開拓以石墨烯路燈為載體,以CLAA標準及產業鏈為基礎的LoRa物聯網市場,搶占市場高點,將就LoRa城市級物聯網覆蓋及應用項目展開合作。

此外,明朔科技還與著名學府浙江大學簽署合作協議,以浙大雄厚科研資源為依托,建立石墨烯路燈智能工廠“聯合實驗室”和“院士工作站”,從而在科技研發、技術轉移轉化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明朔科技與浙江大學簽署合作協議

東旭的石墨烯雄心

王忠輝表示,按照東旭光電宏大的石墨烯產業戰略布局,公司此次展出的系列新品和簽約的合作項目都將陸續落地,從而將公司的石墨烯產業化應用帶入一個嶄新階段。

事實上,東旭光電的石墨烯戰略規劃頗具雄心,早在2014年就開始在石墨烯領域進行周密布局,通過產業發展和投融資並舉的“內生+外延”雙輪驅動模式進行拓展。

3年前,東旭光電與北京理工大學就成立了石墨烯技術研究院,正式開啟石墨烯產業應用業務。2015年,東旭光電與北京理工大學聯合投資成立旭碳新材,成功研發了石墨烯透明導電膜、石墨烯電熱膜、散熱膜等產品。

東旭光電石墨烯散熱膜

2016年3月,東旭光電控股上海碳源匯谷。當年7月,東旭光電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烯王”驚艷出世,成為公司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代表產品。僅僅7個月後,東旭光電再次推出“烯王”第二代,15分鐘可充滿5000mAh,且已實現在共享電單車等小型動力工具的應用。作為動力電池領域的革命產品,“烯王”可廣泛應用於無人機、可穿戴設備、電動汽車等多種領域。

東旭光電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產品“烯王”

2017年5月,東旭光電與江西理工大學共同投資成立旭江科技,開展碳納米材料在柔性可折疊鋰離子電池及其它應用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成功研發了石墨烯碳納米管複合柔性電池等產品。

而在此之前的2017年3月,東旭光電收購明朔科技,並基於對石墨烯散熱技術的突破,成功開發出石墨烯大功率LED照明模組,從而衍生出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照明系列新品。

8月底,東旭光電並購申龍客車項目獲證監會審批通過,標誌著申龍客車正式納入東旭光電序列,完成了東旭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的關鍵一環。公司由此布局完成了從石墨烯材料-石墨烯包覆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的完整產業鏈閉環路徑。這大大提升了東旭石墨烯與新能源汽車兩大核心產業的協同與創新,增強了各自的競爭優勢。

由此,東旭光電一方面擁有了旭碳新材、碳源匯谷及明朔科技三家技術研發與產業轉化平臺,構建了石墨烯電采暖、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石墨烯節能照明三個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外石墨烯應用的多項空白;另一方面以東旭華清作為石墨烯投融資平臺,通過江蘇泰州、四川德陽兩只石墨烯產業基金加速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和並購優質石墨烯技術和資源。

因此王忠輝指出,東旭光電在石墨烯應用領域創造了兩個生態,一個是從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到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閉環,另一個是以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照明系列新品為核心依托的智慧城市。未來,東旭光電將進一步增強兩大核心產業的協同與創新,構建從儲能電池到新能源汽車到石墨烯散熱大功率LED照明設備再到物聯網、智慧城市的石墨烯應用產品體系,進而支撐整個東旭光電的轉型升級與業績騰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