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亞太衛星 vs 亞洲衛星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02/vs.html
近日看報章指小小超旗下的香港電訊,以189億元收購CSL,是一箭多鵰的聰明交易。除了即時擁有逾百兆赫的頻譜,慳番和中移動競投4G頻譜的資金,更消除交還頻譜的不明朗因素。現時通訊業有哪些值得投資的公司呢?


我運用健康指數尋寶。通訊業的頭三位:
  1. 協同通信(1613):79分
  2. 亞洲衛星(1135):77分
  3. 亞太衛星(1045):76分



儘管亞洲衛星和亞太衛星的財務穩健程度接近,但公司規模差距大-亞洲衛星市值超過131億元,亞太衛星市值只是62億元。


哪一間抵買?回歸基礎分析,答案呼之欲出。
下表比較兩間公司截至2013年6月的半年業績。



亞洲衛星(1135)
亞太衛星(1045)
頻譜使用率
79%
81%
營業額變動 (註1)
(-30%)
+39%
毛利變動 (註1)
(-35%)
+76%
淨利潤變動
+4%
+166%
毛利率
67%
67%
淨利率
52%
50%
毛利率增長(註1)
(-11%)
+14%
淨利率增長
+14%
+24%
流動資產比率
1.97x
7.28x
每股盈利
$1.02
$0.45


註1:亞洲衛星的中期報告指2013年6月的半年營業額錄得大幅下降,主要是因為2012年錄得一次性項目的收入。若扣除此一次性項目,核心業務有輕微上升。


兩間公司的頻譜使用率都是約8成,相比亞洲衛星的核心業務輕微增長,亞太衛星的增長動力(營業額,毛利和淨利潤)有顯著提升,而且現金流強勁,顯示公司營運健康。


自2013年初至今,亞太衛星的股價已升了約410%,而亞洲衛星的股價則只升了36%,兩者都能畫出明顯的上升通道。


亞太衛星仍值得投資嗎?


驟眼看,亞太衛星的市盈率(~17倍)似乎較亞洲衛星(~14倍)高。但若以2013年6月的中期業績估算全年盈利,則預測市盈率:
  • 亞太衛星:11.2倍
  • 亞洲衛星:16.8倍

對於營業額、毛利和淨利潤都屬於高增長的亞太衛星,才11倍市盈率是便宜吧。過往全年業績於3月尾至4月初公佈。近日交投量低,股價從1月尾的高位約$10.7稍為回落至$10.1,值得買入,
估計回報能達25%。

下圖顯示~$9.8 有支持位。(圖表來源:analystz.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49

天為棋盤星作子,衛星導航指引強國路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19&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0-21 18:39 編輯

天為棋盤星作子,衛星導航指引強國路

作者:喬永進、戴康、羅雨、王德倫

投資要點


1、天為棋盤星作子,衛星導航指引強國路

轉型強國之斧,劈開新成長之路。我國正處在由大國向強國轉發的重要時點,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加強中央權利,保證改革時間表路線圖的落實到位,實現大國轉型的歷史使命。


在大國向強國轉型的過程中,衛星導航系統作為作戰、指揮不可或缺的基礎技術,在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是我國軍事強國戓略的落腳點,將長期得到國家的重視。



2、衛星導航主題漸入佳境,由政策驅動逐步轉向商業驅動


我國自有的衛星導航系統——北鬥在起步階段政策扶持較多。2015年,北鬥將從亞太覆蓋走向全球覆蓋,北鬥系統覆蓋範圍的擴大標誌著我國衛星導航2.0時代的開啟。作為中國科技成果的代表和軍事強國的重要體現,在北鬥2.0時代衛星導航主題仍將有政策傾斜。


在2.0時代,衛星導航並非狹義的單一技術,在與其他技術融合後,有望開啟“衛星導航+X”無邊界的擴張模式。對應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北鬥應用未來的千億級市場正來自於此,“技術引導需求”的情況將非常普遍。衛星導航逐漸由政策驅動轉向商業化,進入良性循環。


3、衛星導航主題聚焦北鬥和地圖應用

國家對於衛星導航的政策導向發生發化,扶持重點逐漸轉向應用領域,《關於促進北鬥衛星導航產業開展若幹政策》箭在弦上,將開啟衛星導航下遊應用領域發展的新時代。


政策驅動可能引發衛星導航主題投資機會的再次爆收,我們推薦中海達海格通信北鬥星通振芯科技;地圖應用是衛星導航和移動互聯網的最佳結合,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有望再次提升資本市場對地圖應用相關標的的關註度,我們推薦超圖軟件,另外均勝電子也有可能受益。


大國時代向強國時代的華麗轉身


大國時代重量不重質,大國“舊常態”是百米沖刺,但跑道已經到了盡頭。


強國時代重量更重質,強國“新常態”以建新跑道為中長期目標,風景更精彩。



新成長是強國發展的驅動力

從大國到強國,“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開展方式已然無法滿足社會需要。強國真正需要的,是更加合理的社會產業結構。


與“舊成長”相對,新成長的核心是改革和創新,改革能夠優化社會結構,創新能夠平衡產業結構。事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共同開辟強國路。


 

十八屆四中全會即將召開,確認拐點加速改革




改革圖強主題下,新成長接旗舊成長




衛星導航:中國夢在國防安全領域的落腳點




衛星導航應用領域廣泛,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新興產業




我國已擁有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具備三大優動



政策扶持加速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的升級換代




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衛星導航發展目標明確



在國家扶持政策的催動下,各地北鬥產業聯盟落成,形成五大衛星導航產業基地,軍民融合協同發展。




衛星導航產業暖風頻吹,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各類北鬥應用逐一落地




衛星導航政策再加速,主題投資正當時





北鬥系統已進入2.0時代

北鬥系統正在加速進入2.0時代,2.0時代北鬥系統具有三大特點:


1. 技術融合。北鬥導航絕不是孤立的技術,其與GPS系統是競合關系,多模導航將成為趨動。尤其在眾多細分領域,技術引導需求的趨動非常顯著,北鬥不移動互聯網、行業應用、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的結合更將激發導航應用的生命力。
2. 構築產業鏈“護城河”。隨著技術的成熟,單一產品通吃天下的時代已經逐步過去,企業需通過產業鏈布局將既有優勢最大化。

3. 從政策化走向商業化。北鬥起步階段政策扶持較多,作為中國科技成果的代表,在北鬥2.0時代仍將有政策傾斜,但我們認為,商業化進程的起步才是行業進入良性循環的標誌。


商業化的衛星導航系統:高精度定位+精密機械控制技術


精準農業和工程建設全流程解決方案是衛星導航系統高精度應用的重要市場。在美國,精準農業和工程建設全流程解決方案已經成為天寶導航的主要收入組成部分。但是在中國,這兩項業務還基本處二導入期。


精準農業一體化方案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智能灌溉方案、土壤信息檢測系統、自動化田間耕作等。未來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華北大部分地區都存在精確農業需求,國家也會在經濟上予以補貼。


工程建設全流程解決方案即是結合GNSS高精度定位技術、光學測量技術以及軟件科學和通訊技術,為公路、機場、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從前期調研到後期管理養護的全流程服務。




商業化的衛星導航系統:慣性導航+GNSS導航




商業化的衛星導航系統:室內導航+室外導航



衛星導航產業鏈分析:導航終端應用和GIS下遊市場有望爆發




衛星導航主題推薦公司


重點公司推薦:

中海達 (300177): 增發募資5億,做大做強空間信息產業:擬非公開增收募資用於進一步鞏固在高端測繪裝備及GIS領域自主創新和整體市場競爭力,為公司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海格通信 (002465): 軍民融合之典範,北鬥導航業務爆發:作為老牌軍工企業,覆蓋海陸空天100多家用戶。圍繞北鬥導航、數字集群等動力推進軍技民用,民用產品收入增長迅速。


北鬥星通 (002151): 搶占制高點,鞏固北鬥龍頭地位:是國內北鬥板塊收入規模最大的企業,其芯片、終端、行業應用和運營服務都處於行業前列,近期將收購兩家衛星定位天線龍頭,將鞏固北鬥龍頭地位。

振芯科技 (300101): 北鬥軍用終端龍頭,積極推進技術融合:以北鬥導航芯片和終端為核心業務,在軍用市場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公司積極進入民用市場,開拓系統集成應用和運營服務,有望實現高成長。


超圖軟件 (300036): 國產GIS軟件最好的發展窗口:作為國內最大的GIS 平臺軟件供應商,技術上已具備完全替代國外產品的能力,伴隨國家信息安全戓略逐步落地,有望暢享國產化替代帶來的市場機會。


重點公司盈利預測及估值



(來自國泰君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49

【協同通信】“協”良好衛星資源,“同”民用大發展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206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1-23 13:06 編輯

【協同通信】“協”良好衛星資源,“同”民用大發展
分析師:程成

摘要

手握稀缺衛星通信帶寬資源,市場需求旺盛

公司從Thaicom購買協同1號12Gbps帶寬,合同期限9.5年,每年支付800萬美元。另一方面,中國電信租用公司1.7Gbps帶寬網絡,每年付給公司2360萬美元,公司依此每年保證凈利潤1.12億港元,為業績增厚之鋪墊。

船舶等重點行業通信先行,2015年開始裝備

公司衛星通信重要客戶來自於船舶等特殊市場。我國共有106萬艘漁船,31.6萬遠洋漁船,對衛星通信有一定需求。我們保守認為公司帶寬能夠為最多5萬艘漁船提供通信服務(保證通信質量的前提下),預計公司2015財年(4月1日起)能夠和1萬艘漁船簽訂協議,“終端收入+話費收入”合計4.4億港幣,按照40%的凈利潤率估計,凈利潤估計1.76億左右。

中期看點:4G衛星通信需求大、協同2號發射

鄧普頓等投資公司看好公司4G衛星通信網絡的建設和運營,公司的三個地面站(北京、上海、廣州,成本合約3000萬美元)已經陸續改造。而牌照方面,股東中信集團和合作夥伴中國電信各有一張(全國共三張)。而需求端來看,中國電信潛在衛星電話客戶400萬個,對應帶寬需求400G,隨著協同2號的發射(已籌資39億),公司可能獲得中國1/4的客戶資源,收入不可估量.

與上海北鬥合作,共享客戶資源

公司與上海北鬥平臺公司是戰略合作夥伴,公司設備具有“GPS+北鬥+通信”功能,優於單純北鬥的導航設備,在很多點上能找到合作契合點。在漁船管理方面,5萬艘上海北鬥的客戶可能會有部分安裝公司的設備,形成一定的替代(具體分成協議還未達成),雙方並非是競爭關系。

投資建議:當前被低估,後期業績超預期概率大,重點關註

公司傳統業務保持穩定增長(2014年30%左右增速,對應凈利潤0.6億港元),協同一號衛星相關業務呈爆發性增長。公司衛星資源稀缺且通過轉售形成每年固定1.12個億港元凈利潤,為業績增厚做好鋪墊。短期來看,漁船業務開拓形成1.76億港元凈利潤;而2015-2016年,4G衛星通信成為增長點。總體看點如下:1、鄧普頓(成本0.68HKD)、淡馬錫投資入股;2、預計公司2015財年凈利潤0.6+1.12+1.76=3.48億港元,且未來繼續保持高增長;3、協同2號發射已籌資39億,與長城集團簽署協議。綜上,我們認為公司中期合理市值3.48*20倍PE=69.6億港元,對應股價1.08HKD,建議重點關註。
公司獲多家戰略投資者看好,映證公司價值所在。


除大股東王浙安12月16日增持公司股權後占比39.34%,前十大股東中有多位戰略投資者。其中,UBS、鄧普頓資產管理公司、明石投資、淡馬錫控股以及中信集團,在各自協議完成的情況下,持股比例分為為6%、5.5%、5.1%以及10%。鄧普頓、淡馬錫均為國際知名投資者,投資業績不俗。

風險提示

1、漁船市場的開拓慢於預期;2、協同2號發射失敗的風險;3、我國未來通信衛星研發能力大幅提升,生產出可以與協同系列衛星競爭的產品。
正文:


公司基本情況介紹

公司簡介及歷史沿革



公司於2001年11月在香港成立,主營為專用通信網絡方案的設計與研發,包括系統、設備及相關技術。
2003年,完成Citone集群通信系統研發,客戶主要為政府機構、警察、軍隊、國家安全部門、政府應急辦;
2006年,公司開始研發Witone數字集群通信系統;
2007年,公司地面移動衛星高速通信系統、地面窄帶數字移動衛星通信系統成功投入市場,並開始研發Ditone數字集群通信系統;
2008年,Witone數字集群通信系統開發完成,並組建實驗網。同時,集團正式引入地面寬帶移動衛星系統業務;
2009年,公司開始代銷以色列RAYSAT公司衛星通信產品,正式步入通信衛星行業。
2012年,集團於香港主板上市,證券代碼1613.HK;
2013年,公司收購IPSTAR在中國(包括香港及澳門)於服務期內的頻寬容量及頻寬容量服務業務,並將IPSTAR-1衛星改名為“協同一號”。




股東持股情況

公司持股情況較為清晰,大股東王澤安最近增持後持有公司39.34%的股份。值得註意的是公司引入了較多“誌存高遠”的戰略投資者:鄧普頓資產管理公司、明石投資、淡馬錫控股以及中信集團,在各自協議完成的情況下,持股比例分為為6%、5.5%、5.1%以及10%。





公司戰略投資者情況簡要介紹:

1、明石投資旗下北鬥產業基金,受總參的指導成立,專門投資於我國衛星事業,包括不限於北鬥衛星系統、通信衛星系統;
2、Thaicom,協同一號的所有者,現階段擁有3可通信衛星,是全亞洲最大的衛星通信運營商,未來給公司的海外市場提供無限想象;
3、鄧普頓資管,2014年10月10日以0.68港元入股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價值投資者,投資成功案例不計其數。





公司業務介紹

公司2013財年財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收入1.74億港元,較去年同比增長58.7%。業務分部收入從高至低依此為數字集群系統、協同一號業務、地面移動衛星、系統技術以及其他配件及組件業務,分別占到了總收入的47.7%、27.2%、14.3%、9.4%以及1.4%。


傳統業務

數字集群通信系統

為了滿足政府機構和商業企業對公共安全及應急通信的需求,集團開發了Citone,Witone及Ditone數字集群移動通信系統。根據客戶要求的不同,集團提供一系列可在直通網路,轉信網絡,單基站集群網絡,單區域多重基站網絡及多區域網絡下運行的數字集群系統的核心組件。



數字集群系統能夠使得不同用戶之間實現有效通信,包括多名呼叫方之間的群組通信等。另外,集團提供的組件具有防水,防爆和節能設計,使得系統可以在惡劣或者緊急狀況下使用。
應用方面,系統使用者應用一組特定的無線通信通道(頻率資源)。系統提供指揮調度,數據傳輸,短消息發送及靜態圖片傳輸的功能,具有快速傳輸,網絡穩定,優先通信,高度安全及可靠的特點。


地面移動衛星通信

公司提供具備不同衛星天線模式的不同地面移動衛星系統,包括地面移動低速衛星傳輸系統,地面移動衛星高速通信系統及地面機動高速數位衛星系統。


地面移動低速衛星傳輸系統:包括低速衛星天線調度中心,數據管理軟件,網絡管理中心,GPS及用戶顯示終端。公司提供的核心組件為低速衛星天線終端設施,可安裝至用戶的車輛上。該系統支持多衛星運行,並擁有數據傳輸,廣播及定位管理功能。該產品體積小,易於安裝,一般用於低速移動數據通信機位置確認服務。

地面移動衛星高速通信系統:主要包括地面衛星天線,衛星發射機及衛星接收器。公司提供的核心組件包括采購自美國供應商及以色列衛星天線供應商的衛星天線。該系統易於安裝,操作簡單。能夠為有關車輛與控制中心之間傳輸數據,語音及視頻提供廣泛地域覆蓋。地面移動衛星高速通信天線可以安裝在車輛及船舶等移動物體上。


地面機動高速數位衛星系統:地面機動高速數位衛星系統包括地面衛星天線,衛星發射機,衛星接收器。該系統的核心組件包括采購自美國衛星天線供應商的地面衛星天線,可以安裝在用戶的車輛上。其功能與特點與地面移動衛星高速通信系統類似,唯獨在靜態模式下有所區別。


系統技術與其他產品


公司系統技術業務收入包括客戶對非獨家或獨家使用若幹技術專業知識及技術支付的特許費。這些技術包括移動通信系統聲碼技術,DQPSK調制技術,神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GMSK軟解調技術等。


系統技術的另一部分收入來源於集團憑借自身研發能力按成本向客戶提供系統技術。一些客戶會委托集團進行研發設計,並按項目支付委聘費用。這部分技術包括數字集群安全技術,電子轉杯熱設計數據庫,TCR-155/B基站分類改造項目等。


公司的其他產品包括可能為專用通信系統提供若幹電子配件及組件,如衛星天線的配套發電機,手持終端等。


我們認為:公司傳統業務今年較去年會相應增長30%左右,根據2014財年中報的份額,預計全年傳統業務收入2.08億元(=1.6*(1+30%)),對應凈利潤0.62億港元(凈利率按30%計算)


協同一號相關業務

業務背景:協同通信集團於2013年3月29日與Thaicom Public Company Limited附屬公司IPSTAR Company Limited訂立正式協議,收購IPSTAR在中國(包括香港及澳門)於服務期內的頻寬容量及頻寬容量服務與寬帶互聯網連接傳輸及其他應用方案的使用權,並正式冠名為“協同一號”。

集團收購的資產包括:(1)該衛星在中國的總頻寬容量,即7,598.5MHz;及(2)使用權,估值總額不少於5.33億美元(約41.308億港元)。



協同一號衛星:IPSTAR-1是一枚三軸穩定靜止(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使用Ku波段頻譜為用戶提供通信服務,其擁有84個點波束、8個擴增波束及3個成形波束,可用作雙向通信,並有7個寬覆蓋波束,用作廣播。服務地區覆蓋亞太區。該衛星采用Ka波段與網關進行通信。該衛星的載荷包括三種鏈路服務:前向鏈路、返回鏈路及廣播鏈路。前向鏈路為用戶提供網關之間互連,用於窄播服務。返回鏈路提供用戶與網關之間的互連。廣播鏈路提供由網關上行鏈路至區域廣播範圍的廣播服務。

業務增長點:通過為客戶提供衛星鏈路連接服務,增加現有衛星通信產品的銷售;通過 IPSTAR的高性能及價格優勢為集團吸引新客戶,包括電信運營商和政府部門等,開展衛星帶寬租賃業務。


業務模式:IPSTAR業務為中國的限制業務。協同通信集團選擇了中電信衛星作為業務夥伴。中電信衛星通過經營及管理網關在中國進行IPSTAR業務並收取相關服務費。協同通信集團需要向中電信衛星提供頻寬容量及頻寬容量服務,並根據協議向中電信衛星收取費用。另外,集團也與IPSTAR訂立了收入分成協議,集團在協議期內獲得的收入與IPSTAR攤分,並與賣方共同承擔業務風險。


公司衛星通信看點


協同一號,穩定盈利之利器


公司於2013年獲得了泰國通信衛星IPSTAR在中國(包括香港及澳門)於服務期內的頻寬容量及頻寬容量服務以及寬帶互聯網連接傳輸及其他應用方案的使用權。該顆衛星帶寬共45G,公司獲得了中國地區合計12G的帶寬使用權,並將其命名為“協同一號”。該衛星2005年由泰國方面發射,是一顆Ka/Ku雙波段的衛星。協同一號通信效率較高,通過Ka波段將信號傳輸至北京、上海以及廣州的地面站,再由通過Ku波段將信號傳輸給用戶,以解決Ka/Ku波段各自在通信上的缺陷。





公司為獲得協同1號12G衛星通信帶寬使用權,共支付8000萬美元(約合6.2億港元,相對於其他衛星通信寬帶租用,成本只有十分之一),年均支付約800萬美元。該顆衛星2014年報廢,預計還有9.5年使用時間。值得註意的是,公司將其中1.7G帶寬轉租給中國電信,並收取其588萬美元/季度的使用費,一年合計2352萬美元,完全覆蓋了公司的使用權費用。

我們預計:僅轉售收入每年就能保證(2360-800)*6*1.2=1.12億港元,貢獻凈利1.12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電信做為公司的合作夥伴是中國唯一擁有衛星電話牌照的運營商,其經營的1349號段為國內通信號碼號段。未來雙方還將合作衛星通信應用於4G的事項。同時,公司與以色列Gilat Network(國際著名的衛星應用領軍企業)談判,雙方希望共同開發衛星通信應用於4G的領域。


附:擁有衛星落地運營牌照的公司:
1、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衛通公司
2、中信集團-中信網通公司
3、中國電信-中國電信衛通公司




船舶通信先行,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對於產品收益的落實,公司方面表示最看好船舶領域的應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中國擁有漁船106萬艘,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31.6萬(500噸級別以上,1000萬造價,牌照600萬)遠洋漁船,市場空間相對於其他市場更廣闊;


漁民需求較強,一般遠洋捕撈出海時間在3個月以上,漁民如若有包月上網的途徑,則可以排解遠洋的不適。
導航系統需要形成回路,以及時反饋漁船位置信息,從而保證漁船的安全和高效管理;


技術上只能應用衛星通信,現在一般的傳統通信基站的覆蓋範圍為6KM,無法滿足人員通信需求。


對於該塊市場,空間不可小覷:公司未來的盈利模式以“終端+月費“的形式實現,具體的方式是每艘漁船購買終端一部(18000元)+每月衛星通信話費2000元。對於一艘40人左右的漁船(500噸以上),人均成本才50元/月,衛星通信頻道通過終端接受後可以應用Wi-Fi實現全船發放。

另外,公司衛星通信落地後將與中國電信組網,中國電信收取公司所得通話費用的14%,Thaicom收取8%,剩余78%歸公司所有。衛星通信具有高毛利率的特點,因為行業具有的一定的壟斷性質,亞洲衛星通信公司的凈利率都保持在45%左右。


依據上述條件,可以推算:


保守估計2015年,公司在該塊市場漁船安裝率為1萬艘,在僅計算遠洋漁船的情況下:


終端銷售收入=10000*18,000=180,000,000
衛星通信話費=10000*2000*12*(1-14%-8%)=187,200,000


2015年,該塊業務收入可達到3.67(1.8+1.87)億元(4.4港元),終端銷售穩定後(市場空間仍然巨大,我們只是保守估計,預計每年將至少增加1萬臺),可以每年獲得4.4億港元左右的收入,折合凈利約1.76億港元。(考慮到未來可能的拓寬渠道帶來的價格部分下降,按40%的凈利率進行估計,亞洲衛星、亞太衛星的凈利率均高於45%)。


另外,公司與上海北鬥已經達成戰略協議,未來將拖過上海北鬥拓展自己的漁船業務,並給與對方一定的分成。現階段,上海北鬥已經裝備漁船5萬艘,公司產品因為是GPS+北鬥+通信功能,所以相對於單純的北鬥系統效果更佳優異,所以未來公司的產品可能通過形成替代上海北鬥裝備的漁船而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協同二號,或再造一個協同


因為協同一號給公司帶來的收入頗豐,且光是遠洋漁船所需的帶寬就在30G左右,所以公司考慮在2020年協同一號報廢前與Thaicom共同發射“協同二號“衛星。公司現已經與長城集團簽訂協議,共同探討“協同二號”的前期技術論證、發射總體規劃以及結構規劃。
中信銀行為此次公司衛星發射授信25億元,公司股權融資14億,預計協同二號仍將采用Ka/Ku雙頻段,且具備帶寬達到100G的能力。
我們認為未來隨著公司帶寬的加大,可能將其產品應用於石油化工行業、應急指揮領域、傳統通信領域、野外探測領域以及交通設備Wi-Fi提供等。



石油化工行業

石油化工以及電力行業的信息化一直走在我國各行業的前端,對於石油行業的衛星通信主要用於:位置監控、軌跡查詢、實時通信以及信息鏈路反饋。另一方面,衛星通信還可以配合集群通信形成多手段的解決方案。


應急指揮領域

該款領域可以與集群通信形成替代,彌補公司近期在集群通信領域銷售額的下滑。
主要應用方向是:應急通信、為集群通信提供信號源、現場指揮用信號,另外圖像及視頻采集是衛星通信的一大優勢。



該塊業務我們預計未來將主要以政府訂單為主。因為公司在專網集群通信領域已有渠道,所以未來銷售渠道並不存在很大的問題。

衛星通信4G領域

衛星通信因為成本高,所以一般只用於傳統通信手段無法覆蓋或者穩定性不好的條件之下。但是隨著我國衛星事業的發展、衛星成本的下降以及通信衛星帶寬的提高,衛星通信將更多的應用在傳統通信領域中安全性、優先級需求高的客戶至上。




對於中國電信而言,其衛星通信的潛在客戶為400萬人,對應衛星通信帶寬400G。公司未來目標是將其客貨拓展到四分之一,也即是100萬人,對應100G的帶寬,未來該塊收入不可估量。

風險提示

1、漁船市場的開拓慢於預期;2、協同2號發射失敗的風險;3、我國未來通信衛星研發能力大幅提升,生產處可以替代協同系列衛星的產品。

投資建議

公司傳統業務保持穩定增長(今年30%左右增速,對應凈利潤0.6億港元),協同一號衛星相關業務呈爆發性增長。公司衛星資源稀缺且通過轉售形成每年固定1.12個億港元凈利潤,為業績增厚做好鋪墊。短期來看,漁船業務開拓形成1.76億港元凈利潤;而2015-2016年,4G衛星通信成為增長點。總體看點如下:1、鄧普頓(成本0.68HKD)、淡馬錫投資入股;2、預計公司2015財年凈利潤0.6+1.12+1.76=3.48億港元,且未來繼續保持高增長;3、協同2號發射已籌資39億,與長城集團簽署協議。綜上,我們認為公司中期合理市值3.48*20倍PE=69.6億港元,對應股價1.08HKD,建議重點關註。
(來自國信通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696

衛星產業系列研究報告:通信衛星產業化呼之欲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21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0 11:45 編輯

衛星產業系列研究報告:通信衛星產業化呼之欲出
作者: 陸洲


基本結論

衛星產業將成為繼移動通信和互聯網之後的第三大新經濟增長點。衛星就是數據,衛星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供給創造需求”。目前,數以千計的行業和經濟領域依賴衛星系統提供的服務。同時,隨著衛星產業的下遊輻射和覆蓋越來越廣,航天技術與商業技術交叉融合,衛星產業本身也在發生變化。傳統意義上用制造、發射、運營、服務對產業鏈進行分割已不再適用,上下遊的合作與融合,必將造就新的商業模式。

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在介入衛星產業,航天工業原有的資源、技術、渠道壟斷逐漸被打破。依然僅僅靠國家、靠政府的投入模式將難以為繼,市場化的趨勢要求企業必須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找到自己的搖錢樹。而這一切,必將拉開我國航天工業的產業化大幕。

經過40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在軌衛星數量已突破100顆,但仍遠低於美國(2000余顆)。同時,中國的衛星結構性缺失突出:科研型衛星比美國略多,但應用型衛星數量遠遠不夠,特別是在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和遙感監測衛星方面,分別只有美國的7.6%,50%和33%。差距就是潛力,我們希望從衛星產業化的視角,通過衛星應用的多個維度,展示衛星產業特別是衛星服務產業的無限前景。本篇報告首先分析我國通信衛星產業化的巨大空間。
2013 年全球衛星通信服務業全球收入為1171億美元,是目前衛星產業規模最大的領域。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衛星移動通信將出現三大變化:從便攜式用戶終端向手持式用戶終端擴展;從單一的話音業務向多種業務特別是數據業務發展;從單獨組網到多網互聯發展。

我們認為,衛星通信產業將按照“成本降低→用戶增加→成本繼續降低→用戶快速增加→人均成本降低到普及水平→用戶數量大爆發”的路徑快速發展。當產品價格穩定在一個合理水平後,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人均成本的降低,服務提供商的利潤會大幅提升。我們預計,隨著費用的不斷降低,用戶人數會逐步快速提升,而衛星移動通信將步入爆發期。

投資策略
作為國內衛星事業的領路人,中國衛星及其大股東航天五院必將在這輪衛星應用產業化大潮中獨占鰲頭。軍民融合,不僅僅是民參軍,更要看到軍轉民的無限潛力。大家會看到,萬億規模的衛星產業錢途無量。

相關投資標的
中國衛星、奧普光電、信威集團、歐比特。


--------------------------------------------------------------------------------

寫在前面的話

從東方紅一號在1970年的成功發射,到“嫦娥”攜“玉兔”奔月,40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緊緊追趕到同世界先進水平並駕齊驅,中國航天已經成為高精尖行業里為數不多的中國招牌。

但是,打開手機,我們用到的定位依然是美國的GPS系統;打開電子地圖,衛星圖像依然來自美國的衛星數據;衛星電話依然是國外系統占據絕大份額。

在我國,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以互聯網思維為代表的新的產業形態加速形成,正在以新的規則推動技術、產業和資本的高效組合。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資方式也發生轉變,市場配置資源得到強化,政府在航天工業領域的角色和定位正在逐步轉變。這一大背景下,航天工業的市場化、產業化,開放式和融合式發展是大勢所趨。

作為國內衛星事業的領路人,中國衛星及其大股東航天五院必將在這輪產業化大潮中獨占鰲頭。軍民融合,不僅僅是民參軍,更要看到軍轉民的無限潛力。我們希望從衛星產業化的視角,通過衛星應用的多個維度,展示衛星產業特別是衛星服務產業的無限前景。大家會看到,萬億規模的衛星產業錢途無量。

--------------------------------------------------------------------------------

衛星應用進入爆發期

如果我們將衛星按照下遊應用來劃分,可以看到結構性的缺失依然突出。科研型衛星相比美國略多,但應用型衛星數量遠遠不夠,特別是在通訊衛星、導航衛星和監測衛星方面,分別只有美國的7.6%,50%和33%。而預警衛星、電子監測、早期預警衛星等則還沒有突破。


如果在按照下遊客戶進行分類,可以看到,我國商用衛星數量只有美國的4%,而政府用途的衛星數量卻是美國的1.5倍。我國在衛星產業商業化道路上遠遠落後,衛星產業依然是政府買單、政府使用,還是養在深閨。國內的衛星通信總產值,還不如國際衛星運營商前三強中的任何一個。如果說,衛星商用化的大幕漸漸拉開,那麽該市場所擁有的無限潛力和爆發能力不可小覷。


目前,數以千計的行業和經濟領域依賴衛星系統提供的服務。我們認為,我們不必對我國的衛星產業的前景和市場容量擔憂,只要有技術的突破和工程的實現,就能掀起新的產業浪潮。衛星產業將成為繼移動通信和互聯網之後的第三大新經濟增長點。

--------------------------------------------------------------------------------

太空互聯網—移動互聯新時代

正如SpaceX和特斯拉汽車的創始人馬斯克所說,長遠來看,衛星互聯網有可能成為遠距離互聯網數據傳輸和向偏遠地區普及互聯網的主要方式。發展衛星互聯網是為了向用戶提供更加廉價、高速的互聯網服務。

Google、Facebook以及大名鼎鼎的馬斯克都已開始涉足這個領域。從全球範圍來看,2012年,發達國家僅有0.2%的人通過衛星連接網絡。隨著對互聯網帶寬需求幾何級倍數的遞增,未來更順暢便宜的互聯網連接使用需求或許也只有從“高空”能得到解決。



北美咨詢機構NSR預測,全球衛星互聯網的總供應容量將從2011年200Gbit/s增長到2021年的1.6Tbit/s,這尚不包括O3b衛星星座的容量。到2021年,全球HTS的總需求容量達750Gbit/s。NSR指出,2011年,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用戶總數為350萬。到2015年,寬帶接入用戶將超過其它部分的總和。到2021年,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用戶將新增460萬。其中,寬帶接入部分用戶將新增380萬,總數將達到810萬,年複合增長8.8%。

--------------------------------------------------------------------------------

衛星移動通信——新技術新需求
數據衛星星座系統是以安裝在地面的傳感器獲得的信息為數據來源,利用微小衛星星座實現廣地域的實時、快速監測和預警,提供機器至機器(M2M)數據服務,滿足政府、行業以及個人的遠程監控需求,並可以對突發危險部位的快速預報,從而減少災害的生命財產的損失。

數據衛星星座系統集采集、傳輸、傳感器為一體,為政府、行業以及個人提供災害預警、災情評估、實時信息查詢以及指揮決策咨詢;此外,數據衛星星座系統可以實現低成本、小型化終端、大地域實時信息感知,應用於高精度對地觀測量的監控、位置監控等方面。數據衛星星座系統以其獨特的優勢及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國家新興戰略產業中將扮演無法替代的重要角色。


目前,全球的衛星星座系統主要有ORBCOMM系統、Argos系統和Aprize系統。其中,使用最為廣闊的衛星星座系統的是美國的ORBCOMM系統。NSR預計M2M服務,2020年全球總收入達到20.5億美元,比2013年翻一番。

--------------------------------------------------------------------------------

全球通訊行業逐步爆發
2013 年全球衛星通信服務業收入增長5%,全球收入為1171億美元。衛星服務業仍是目前衛星產業規模最大的領域,大眾消費通信服務收入在整個衛星服務業收入中占據的比例最大,共收入981億美元,其它如衛星固定通訊服務為164億美元,衛星移動通信服務為26億美元。大眾消費通信服務收入在整個衛星服務業收入中占據的比例最大,它包括衛星電視直播、衛星音頻廣播和衛星寬帶業務收入。2013年分別收入926億美元,38億美元和17億美元。


作為衛星通信服務商而言,在可用帶寬內,增加新客戶而增加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就意味著,用戶越多,單個用戶所需承擔的成本就越低,服務商就有更大的空間下調服務價格。

對於衛星通信而言,其對比陸地基站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全球無死角覆蓋的通信業務和高速互聯網接入業務是通信行業最終解決方案,但是推廣的問題主要是前期投入大,每年需要攤銷的成本依然較高,導致了向用戶收取的費用較貴。正因為這樣,民用市場的開拓遠遠沒有軍用市場的開拓順利,銥星系統初期在民用領域慘敗卻獲得了軍方的大力支持就是最好的例證。

因此,我們認為,衛星通信產業的發展滿足成本降低→用戶增加→成本繼續降低→用戶快速增加→人均成本降低到普及水平→用戶數量大爆發的路徑。

從銥星公司和Global Star公司披露的數據來看,公司的用戶人均費用逐年走低。Global Star公司的人均費用從2006年至今,下降了60%以上。目前,每年已經下降到100美元左右,已經具備了和陸基光纖網絡競爭的費用。

我們預計,隨著費用的不斷降低,用戶人數會逐步快速提升,而衛星移動通信將步入爆發期。

(作者: 陸洲國金軍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860

直播太空時代到來 遙感衛星大顯身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77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8 09:53 編輯

直播太空時代到來 遙感衛星大顯身手
作者:陸洲

基本結論

衛星數據是提升用戶體驗的增值產品。我們前期報告提出,衛星就是數據。此前,來自太空的數據很難獲取,但隨著遙感衛星的發展,現在獲取數據的成本不僅大大降低,甚至是免費的,那麽數據的應用就百花齊放了。衛星數據作為一種增值產品(如影像超市、遙感集市等),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以谷歌和蘋果為例,電子地圖、矢量地圖、街景、實景三維都是必不可少的,硬件的速度和軟件的效率都在提高。空間地理信息內容越豐富、越實時,意義就越大。互聯網巨頭已經並將持續在這個領域加大投入。現在百度和騰訊都有街景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只不過更新頻率和覆蓋範圍還不是那麽領先。我們預計下一步在頻度上,遙感衛星會有大規模應用。

時時衛星圖像和高清視頻成為衛星應用藍海。美國天空盒子成像公司(Skybox Imaging)主要業務是研制衛星和部署數據中心,提供地貌詳圖及高清視頻。它計劃部署24顆“天空衛星”(SkySat)微小型衛星,實現全球數據的8小時更新,其時時衛星圖像類似太空直播。2014年6月,谷歌公司以5億美元收購Skybox,大大完善了GOOGLE EARTH服務。美國的衛星數據公司Orbital Insight,利用沃爾瑪停車場中的汽車數量來預測企業的發展狀況。地理空間公司Geospatial Insight利用衛星數據來預估洪水給農作物帶來的危害,以供保險公司使用。英國的AgSpace公司通過大面積土地的衛星影像來幫助農場主識別農作物的質量。英美公司給衛星數據應用藍海趟了路,顯示了遙感衛星數據的巨大空間。

衛星是代表中國“走出去”的“名片”。高鐵還在招標,衛星已經落地,2015年初我國在瑞典和阿根廷兩地開建衛星數據接收站就是明證。目前,我國的“高分專項”已經發射兩顆衛星,圖像分辨率也成功突破了米級。我們認為,隨著“高分專項”成果的逐步轉化,我國遙感衛星將變得越來越好用,有望進入加速發射的節奏。從數量上看,我國在軌衛星數量僅為美國的1/4左右,遙感衛星的數量與美國有巨大差距。我們認為,“高分專項”將成為我國遙感衛星加速發射的催化劑。

2015年將成為我國衛星產業全球化的元年。“元年”的含義有二:一是從國內走向國際;二是衛星應用會有新的商業模式。當前,中國的衛星產業面臨“政策在放開、資本在流入”的生動局面。中國目前的“天繪”、“高分系統”都是由政府支撐、投資、運營的,也主要是面向政府應用的。政府支撐的免費衛星數據很多是公益性用途,沒有進行商業運作,但其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完全免費的好日子或許不會太長。此前客戶花錢買衛星,衛星公司有義務教他們用,並且教會為止。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有很多種,衛星制造公司可以代替客戶負責地面運營,或者不賣衛星只賣數據,這將是商業模式上的巨大轉變。衛星公司有可能華麗轉身為數據公司和雲平臺,這也是軍民融合的有效路徑和生動體現。

相關投資標的

中國衛星、奧普光電
信威集團、歐比特

遙感不僅僅是地圖

“遙感”,是指在物理科學上是指不直接接觸物體,從遠處通過探測儀器接收來自目標物體的電磁波信息,並經過對信息的處理,判別出目標物體的屬性的過程。
圖表1:遙感圖像分類表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地球上的各種物體都有其電磁光譜特性,遙感正是利用這一特性,利用遙感設備從空間平臺對地球表面的自然面貌、現象和自然資源進行觀察、探測,並通過光、紅外、微波等遙感器對各種地面物體所反射和輻射電磁波的信息進行讀取,然後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提取、處理、分析過程獲取相應的數據信息,以達到準確辨認地球表面物體和現象的性質和狀況的目的。
圖表:衛星遙感示意圖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衛星遙感為航天遙感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人造地球衛星作為遙感平臺,主要利用衛星對地球和低層大氣進行光學和電子觀測。

衛星遙感活動始於20世紀中期,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1960年4月,美國發射了第一顆觀察地球大氣的衛星,揭開了從外層空間探測地球的序幕。

圖表:天基遙感發展歷史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2013 年,國外共發射15顆對地觀測衛星,其中高分辨率衛星10顆。而2012 年共發射16 顆對地觀測衛星,其中高分辨率衛星5 顆。與2012 年相比,2013 年成像高分辨率衛星發射數量同比增長一倍。


從下遊應用來看,一般來說,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分為三大體系。目前,國防用戶與政府機構的需求仍是衛星對地觀測數據商業銷售和應用的主要市場。

圖表:遙感技術的應用可以分為三大體系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美國政府是全球最大的商業衛星遙感數據用戶。2013年之前,數字地球(DigitalGlobe)公司和地球眼(GeoEye)公司逐漸成長為美國最大的兩家高分辨商業衛星影像公司,在商業遙感數據市場上平分秋色。

作為技術提供商,DigitalGlobe 的衛星影像幾乎可以在所有耳熟能詳的地圖服務中找到,包括 Google 地圖、微軟 Bing 地圖,國內的百度地圖、騰訊地圖、高德地圖中的衛星影像也來自 DigitalGlobe。另外,DigitalGlobe 還與地圖制作公司展開合作,比如隸屬於諾基亞的NAVTEQ。

另外,公司可以通過對衛星圖片的分析發現更豐富的內容,並提供深刻見解。公司建立了一只由空間地理專家組成的資深團隊,通過直接訪問 DigitalGlobe 衛星群,並利用數量不斷增加的全球檔案來了解全局,還可以調取不同時間的衛星圖片,幫助有效規劃可能采取的行動路線。其價值不可限量。

圖表:數字全球公司的業務不僅是衛星圖片出售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在衛星對地觀測應用領域,隨著商業用戶對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的需求逐年走高,美國對商業衛星數據設置的分辨率的限制已難以滿足當前商業用戶的需求。而隨著美國政府逐步放寬商業衛星數據分辨率限制的舉措,可能會引發商業衛星對地觀測數據產業格局的新變化。

圖表:美國對商用遙感的分辨率限制逐步降低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北方天空研究公司在2013 年發布的《全球衛星對地觀測(第五版)》報告的數據顯示,在衛星對地觀測應用的6 個直接市場中,國防與情報市場所占比例達到38%,公共安全市場的比例也達到28%,而產業鏈市場和服務市場的比例分別僅為7% 和10%,仍未得到充分發展。

圖表:2013年衛星對地觀測的直接市場分布


來源:NSR,國金證券研究所

北方天空研究所(NSR)預測:到2022 年,全球天基對地觀測數據及增值服務年收入將達到60 億美元。同時,受到更低的數據成本、更高的圖像分辨率、新興應用以及資源需求增長的推動,商業市場各個領域的增長率將高於非商業市場。預計到2022 年,商業市場收入將占全球天基對地觀測市場總收入的50%。
圖表:NSR預計每平方公里合成孔徑雷達遙感費用變化(單位:美元)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受益公司分析

中國衛星

中國衛星的大股東航天五院是天基宇航系統的主要衛星提供商,總資產97.17億元,凈資產57.8億元,2013年凈利潤5.8億元。加上事業單位的研制收入等在內,五院2013年全口徑經營利潤約18億元,是上市公司的6倍。五院主要產品包括返回式遙感衛星、“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風雲”氣象衛星、“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資源”地球資源衛星和“北鬥”導航定位衛星等6 個衛星系列,“神州”系列飛船等。預計未來還有月球基地、大型空間站、深空飛船、火星探測器等一系列任務。

作為軍工科研院所改制的試驗田,五院的事業單位屬性正在逐步弱化,企業屬性逐步增強。在中國重工實現核心總裝軍品整體上市後,大衛星資產註入上市公司已經不存在障礙。在國企改革的新形勢下,盤活中國航天優質的“彈箭星船”資產已被提上議事日程,航天五院啟動資本運作的時機已經成熟。

2015年將成為我國衛星產業全球化的元年。“元年”的含義有二:一是從國內走向國際;二是衛星應用會有新的商業模式。當前,中國的衛星產業面臨“政策在放開、資本在流入”的生動局面。中國目前的“天繪”、“高分系統”都是由政府支撐、投資、運營的,也主要是面向政府應用的。政府支撐的免費衛星數據很多是公益性用途,沒有進行商業運作,但其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完全免費的好日子或許不會太長。此前客戶花錢買衛星,衛星公司有義務教他們用,並且教會為止。未來的商業模式將有很多種,衛星制造公司可以代替客戶負責地面運營,或者不賣衛星只賣數據,這將是商業模式上的巨大轉變。衛星公司有可能華麗轉身為數據公司和雲平臺,這也是軍民融合的有效路徑和生動體現。我們預計中國衛星在衛星運營、數據服務、系統建設上將有較大的突破,這將徹底打開公司的發展空間。

奧普光電

奧普光電(002338)是中科院長春光學和精密機械研究所下屬的唯一上市平臺,長光所是我國衛星載荷技術的龍頭單位,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宇航規劃中有望獲得大批衛星載荷訂單。奧普光電目前的收入構成主要是光電測控設備和光學玻璃,具體而言就是反坦克導彈制導系統、雷達基座、飛行物體(導彈飛機衛星)飛行軌跡及座標測量、航空航天相機、軍用光學玻璃等。長光所的激光類武器、被動雷達、高空偵察相機、微小衛星等高科技軍品存在註入上市公司的可能。

2013年長春光機所總資產42.37億元,凈資產19.28億元,事業收入9.42億元。長春光機所目前年科研合同額近25億元,參股/控股企業共23家,旗下產業化公司產品覆蓋光譜,遙感,激光,LED,指紋儀,光柵尺,醫療儀器等。長春光機所已經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技術研究再到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完整科研鏈條。在中科院深入推進科研院所改革、鼓勵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的大背景下,奧普光電擁有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信威集團

信威集團作為一家背景特殊的通信公司,已經提出了衛星移動通信星座發展規劃,和清華大學聯合研制的靈巧通信試驗衛星發射成功並完成了全部在軌測試試驗。2014年底,信威集團與航天五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計劃在全球低軌通信衛星星座戰略基礎設施方面開展戰略合作,聯合發起成立全球低軌衛星星座產業實體合資公司。

信威靈巧通信試驗衛星主要負責水文、氣象等領域的監測數據的采集和傳輸,搭載的信威通信靈巧通信試驗衛星主要用於衛星多媒體通信試驗。信威集團後續將啟動“空天信息網絡工程”,也可看作是“中國版銥星計劃”。該系統將來會首先滿足軍事特種通信需求,同時公司也會積極與北鬥系統和McWiLL 專網相結合,探索更寬廣的商業運營模式。信威集團的實踐打開了衛星產業市場化之路。

歐比特

歐比特是國內首家進行芯片式衛星研制生產的民營企業,並且與國內微小衛星研發實力機構上海微小衛星中心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對外並購,公司深化了“衛星+圖像處理+移動終端”產業鏈,有望從給衛星平臺等配套航電芯片產品的制造商轉型為擁有系列芯片衛星及微納衛星設計、制造及運營為一體的空間平臺運營商。

(來自陸洲國金軍工)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239

中國軍用衛星迎頭趕上 覆蓋全球大勢所趨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40

中國軍用衛星迎頭趕上 覆蓋全球大勢所趨
作者:陸洲  

基本結論

未來戰爭是“信息戰爭”,衛星越來越成為整個武器系統的信息核心與制高點,發揮不可替代的軍事力量倍增作用。以偵察衛星、預警衛星、通信衛星和導航衛星為代表的一體化信息系統(C4ISR)可實現衛星覆蓋全域,功能包括戰場信息偵察、導彈預警、指揮通信、支持精確作戰等。

偵察——軍用衛星中使用最早,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的就是偵察衛星,用以監視別國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情況。美軍軍事情報70%來源於偵察衛星。《簡氏防務周刊》認為,遙感系列是中國偵察衛星的對外稱號,《簡氏》稱中國已組建起一個由二十多顆偵察衛星構成的全球監控網絡,但在數量和分辨率上仍遠落後於美國。

通信——軍事通信衛星的優點是頻帶寬,通信容量大,可傳輸話音、數據、視頻和圖像等各類信息,傳輸速率靈活。美國軍用長途通信70%-80%的信息是由衛星傳送的,並將在太空中打造天基寬帶網絡。《簡氏》認為,由於衛星數量有限且沒有組網,中國的衛星戰略通信系統在某些領域仍是空白。

進攻——衛星導航系統是精確打擊武器的“耳目”。將導航、通信和遙感系統有機結合,可將移動目標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傳送至指揮所,完成移動目標的動態可視化顯示和指揮命令的發送。目前,中國北鬥導航系統二期工程已經啟動全球組網,北鬥在軍用領域的應用日益成熟。

防守——預警衛星系統可以防止敵方導彈襲擊和空襲。美軍通過DSP衛星及其地面站系統的預警信息,在伊拉克戰爭中,伊軍向科威特發射了10余枚“薩姆德”導彈,美軍的攔截率幾乎達到100%。《簡氏》認為,中國仍缺乏NMD和TMD預警衛星系統。

相關投資標的

中國衛星

中國軍用衛星主要由中國衛星及其大股東航天五院研制。在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航班失聯後,香港《南華早報》2014年3月30日報道稱,中國正在考慮建造50余顆軌道探測器,這將使中國衛星監視網絡的規模趕上甚至超越美國。文章稱,科學家們認為,搜索馬航失聯客機的過程令人沮喪,衛星項目因此獲得了中央決策者的堅定支持,項目目標宏偉得令人難以置信。

我們認為:①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軍用衛星的數量和性能都有很大差距,尤其缺乏全面組網的高分辨率偵察衛星和大容量通信衛星。②如果短期內中國很難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那麽通過天基系統實現衛星監視網絡的全球覆蓋就是必由之路;③未來軍民用衛星融合是趨勢,通過民用衛星加密算法供軍用或成為主流,軍方只需要購買衛星數據服務;④隨著在軌衛星數量增加,將建設“衛星在軌服務系統”。“在軌服務”亦軍亦民,戰時是破壞敵方衛星的武器,平時可以為商業衛星提供維修運營服務,即“空間4S店”或“衛星後市場”。由此可見,中國衛星擁有廣闊的成長空間。

--------------------------------------------------------------------------------

偵察衛星——察天下

偵察衛星利用所載的光電遙感器、雷達或無線電接收機等偵察設備,從軌道上對目標實施偵察、監視或跟蹤,以獲取地面、海洋或空中目標輻射、反射或發射的電磁波信息,用膠片、磁帶等記錄器存儲於返回艙內,在地面回收或通過無線電傳輸方式發送到地面接收站,經過光學、電子設備和計算機加工處理,從中提取有價值的軍事情報。

美國在軌的偵察衛星性能卓越,使美國處於世界絕對領先的地位。這些系統都是美國國家偵察局(NRO)研制並運行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美國情報界的需求。1960年8月,美國人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照相偵察衛星,使偵察手段發生了質的突變,戰爭變得高度透明。
在各種偵察衛星中,照相偵察衛星發展最早,發射也最多,是空間偵察監視任務的主要承擔者。照相偵察衛星裝有可見光、紅外和微波等遙感器,可晝夜對地面目標進行攝影或探測,以獲取圖像。

按星載遙感器的不同,又可分為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和雷達成像偵察衛星。光學成像偵察衛星的優點是空間分辨率高,但存在不能全天候、全天時偵察的先天不足。雷達成像偵察衛星搭載合成孔徑雷達,不受白天、黑夜及雲霧的影響,具有全天候、全天時偵察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偵察地下或水下一定深度的目標,從而能識別偽裝,發現地下軍事設施。

圖表:高分辨率衛星拍攝的“遼寧”號

來源:sina,國金證券研究所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在軌成像偵察衛星連續不斷地監視海灣地區的軍事動向,衛星圖像情報除了送給國家有關情報部門外,還被廣泛地傳送給海灣地區的高級到低級軍事指揮官,指揮官只要通過首次在戰場上部署的小型機動式地面終端就可不斷地接收大量衛星圖像情報,圖像傳送的層次之廣,數據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實時戰場信息是美軍實施作戰行動的先決條件。在近幾次局部戰爭中,美國衛星偵察技術不斷發展,具備了全天候全天時偵察、偽裝識別和實時傳送等能力。

在20世紀末,美國國家偵察局發展了兼顧軍事應用的“未來成像體系”(FIA)光學雷達混合星座;美國空軍、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和國家偵察局合作開展了軍事專用的天基雷達系統(SBR,現已更名為“空間雷達”(Space Radar,SR)。美國近期發展重點是大力研發FIA和Space Radar系統,保持能力連續提升,並向戰術應用拓展。

電子偵察衛星——太空順風耳

電子偵察衛星主要用於探測雷達信號、通信信號和導彈發射遙測信號。它依靠星上的電磁信號接收機和天線,把敵方輻射的各種頻率的電磁信號記錄並儲存起來,在飛經自己國家上空時回放給地面。也可在偵收到敵方電磁信號的同時,通過中繼衛星或其他手段,迅速把所獲信息轉發給自己的地面站。
圖表:美國歷代電子偵察衛星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現代戰爭是多軍種合成的高技術戰爭,電子設備是作戰裝備中的重要內容。因此,一旦進行戰前準備,電子設備的啟用次數、工作時間等都會出現異常,成為戰場偵察的重要線索。

在打擊效果評估方面,電子偵察衛星能夠彌補照相偵察衛星的不足。通過比較打擊前後同一雷達的持續工作時間,能夠判定該雷達及其相關系統的受損程度。電子偵察衛星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並不局限於上述幾個方面。

通信衛星——指揮中樞

軍事通信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傳輸和分發戰略戰術和戰場信息(包括聲音、圖像、數據和數字);擔負著指揮、偵察、通信、定位等各種信息的傳遞;傳遞兵力部署、支援、協同作戰、情報保障等信息;向用戶傳遞地面綜合處理管理中心信息產品。

目前,美、俄、英等都擁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軍事衛星通信系統,法、日等國家通信衛星的某些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地位。為保障獲取的信息能及時有效地傳遞給各級用戶,各國都在不斷升級、改進自己的軍用通信衛星技術,大力發展大容量、傳輸速率高的通信及轉發系統。

現代防禦技術指揮控制與通信中,通信衛星成了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收集的重要工具,是滿足決策部門、軍事指揮部門、軍政領導通信需要,應付突發事件的一種有效手段。

美國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軍用通信衛星系統,包“艦隊衛星通信”系統、“特高頻後繼星”系統、“衛星數據系統”、“國防衛星通信系統”、“軍事星”通信衛星系統和“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等等。這些衛星通信系統所承擔的主要任務各不相同,有的用於為某一軍種或三軍提供戰術通信,有的用於為國防部和國家指揮當局提供戰略通信。

衛星戰術數據鏈系統利用衛星傳輸媒介,采用衛星通信協議或特殊協議、標準消息與網系結構,提供面向全域和全球範圍的指揮所、作戰部隊、武器平臺和傳感器網絡等的交鏈。軍事通信衛星可為陸、海、空三軍提供服務,從而建立快捷高效的三軍指揮通信網絡,因此可廣泛應用陸、空、海立體化現代戰爭的各個環節。

圖表:美軍數據鏈示意圖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衛星戰術數據鏈系統能提供帶寬顯著擴展了衛星信息服務能力;基於IP 的一體化、多軍種指揮協同及行動任務協同能力。衛星數據鏈是全球( 域) 戰場一體化戰術數據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揮信息系統延伸“末端通”的重要支撐點; 是縮短寬域戰場OODA( 觀察-引導-決策-攻擊) 環路的重要突破口。

圖表:衛星數據鏈的獨特作用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精確制導——外科手術刀

衛星導航系統作為現代軍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國防現代化發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信息化時代,衛星導航系統已成為高技術戰爭的重要支持系統,可以有效提高對作戰部隊的指揮控制、軍兵種協同作戰和快速反應能力。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軍事應用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殺傷性武器,它已成為精確打擊武器的“耳目”,導彈、飛機、軍艦,離開它便“有力無處使”,美軍稱其為“神奇向導”。

圖表:美國B-2轟炸機發射精確制導武器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2003年,GPS系統在第二次海灣戰爭中,美軍演練了以GPS和各種精確制導手段相結合的精準戰爭,在實戰中展示了若幹典型實例與精準效果。由於激光制導炸彈易受戰場煙霧、雲層和沙塵的影響,在戰爭初期出現沙塵暴天氣時,美軍的GPS制導或GPS複合制導彈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功能精確制導彈藥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

GPS/INS組合制導技術,是目前最先進的、全天候、自主式制導技術,有廣泛應用前景,是國外正在發展的第四代中/遠距精確制導空地武器、尤其是第四代精確制導炸彈普遍采用的一項關鍵技術。

GPS衛星導航系統和衛星通信系統及衛星遙感系統有機結合,將移動目標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傳送至指揮所,完成移動目標的動態可視化顯示和指揮命令的發送,實現戰區移動目標的指揮監控,提高不同軍兵種協同作戰和機動能力。

預警衛星——拒敵於千里之外

防止敵方導彈襲擊和空襲是戰區作戰和本土防禦的重要作戰任務,也是目前世界各國關註的重點之一。面對戰術彈道導彈的實質性威脅,一些國家為確保本國的安全,盡可能地提高攔截TBM 的成功概率,探索並發展了天基預警衛星系統。

圖表:反導系統工作示意圖

來源:AFP,國金證券研究所

美國的天基預警衛星始於20 世紀60 年代的“國防支援計劃”,從1960 年發射首顆試驗型導彈預警衛星以來,先後經歷了“導彈防禦預警系統”、“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和“綜合導彈預警系統”3 個預警衛星研制計劃,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導彈預警衛星星體群。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由於導彈技術的發展( 如誘餌、中段機動、多目標等技術) ,以及原有的DSP 系統存在的諸多問題( 如不能跟蹤中段飛行的導彈、對國外設站的依賴性以及虛警問題始終未得到根本解決) ,美國國防部最終決定采用“天基紅外系統”( SBIRS) 逐步取代DSP 系統。

“天基紅外系統”將是一個包括多個空間星座和地面設施的綜合系統,它是由高軌道衛星、低軌道衛星、地面設施這三大部分組成。高軌道部分將為美國最高指揮當局和作戰部門提供全球戰區的有關戰略和戰區導彈發射,關於助推飛行階段和落點區域的紅外數據。

圖表:“天基紅外系統”的四大功能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從對彈道導彈發射的監視與跟蹤角度來看,SBIRS由於星座布局更加合理,探測能力更強,不僅能夠提供粗略的預警信息,而且可以從助推段、中段到再入段實現精確跟蹤,在中段,SBIRS 甚至可以直接引導攔截彈。

衛星武器——一擊致命

隨著太空應用的逐步展開,特別是在戰爭中逐漸發揮出無法替代的決定性作用,美國軍方認為未來的戰爭將是“信息戰爭”,而且還認為奪取制信息權和制天權是未來戰爭取勝的關鍵。以偵察衛星、預警衛星、通信衛星和導航衛星為代表的航天系統是奪取信息優勢的重要武器,因此,奪取制天權是奪取制信息權的重要保障。

天基助推段防禦系統由部署在低地球軌道上的天基攔截器組成。這些攔截器將運行在軌道上,在探測到導彈發射後,靠近導彈發射陣地的天基攔截器將利用裝載的推進系統加速,飛出軌道並向導彈方向機動。

圖表:美國近地紅外試驗衛星(NFIRE)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同時,天基攔截器可以用於攻擊衛星(包括地球靜止軌道上的衛星)。如果天基攔截器的探測器可以探測在軌衛星,那麽設計用於攔截助推段導彈的天基攔截器就具有足夠的能力攔截在軌衛星。而且,這種天基攔截器能夠加速脫離軌道,這能使其攻擊與自己軌道不同的衛星。

圖表:美國天基攔截器的發展概況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中國衛星


在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航班失聯後,香港《南華早報》2014年3月30日報道稱,中國正在考慮建造50余顆軌道探測器,以大幅提升地球監視與觀測衛星網絡的能力。參與相關項目的科學家表示,這將使中國衛星監視網絡的規模趕上甚至超越美國。文章稱,科學家們認為,搜索馬航失聯客機的過程令人沮喪,衛星項目因此獲得了中央決策者的堅定支持。下文是《南華早報》的報道:

中國現在的地球監視與觀測衛星主要關註本國及周邊區域,其具體數量屬於國家機密。據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池天河估計,美國類似衛星的數量在50顆左右。

按照池天河的說法,中國的衛星項目將在何時啟動尚不得而知。一旦獲得政府批準,衛星會在約兩年後發射升空。據知情人透露,在馬航客機失聯之後,有資深科學家通過中國工程院向國家領導人遞交了一封信,希望開始建設全球性衛星監視網絡。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專家劉瑜認為,該項目的目標“宏偉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假如獲得批準就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實施觀測的能力。 劉瑜說:“現在的國際性地球觀測服務都由歐美國家主導,但假如中國以此為目標發射50多顆衛星,整個行業的情況都會發生變化。”

報道稱,即使獲得政府批準,衛星項目還要面對各種技術難題。如果希望像預想的那樣迅速建立全球性衛星網絡,中國每年的發射數量就必須增加近一倍。這將挑戰酒泉、太原、西昌等現有發射中心的負荷極限。這些地方還要完成中國其他太空任務。

不過,位於海南文昌的發射中心的升級工作已經完工。航天業內專家認為,這將極大增強中國的火箭發射能力,使監視衛星項目成為可能。劉瑜表示,雖然之前取得了部分進展,科學家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衛星成像設備的技術水平。

中國海洋大學一位專家認為,中國還需要在國內外建設更多地面站,盡可能提高數據傳回速度。他說,“許多中國衛星只能在飛越國內的時候回傳數據,所以有時候我們接收的數據僅僅是衛星收集量的一個零頭。為建設一個像美國那樣高效的全球性監視網絡,我們必須同時擴建海外地面站”。

中國軍用衛星主要由中國衛星及其大股東航天五院研制。我們認為:①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軍用衛星的數量和性能都有很大差距,尤其缺乏全面組網的高分辨率偵察衛星和大容量通信衛星。②如果短期內中國很難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那麽通過天基系統實現衛星監視網絡的全球覆蓋就是必由之路;③未來軍民用衛星融合是趨勢,通過民用衛星加密算法供軍用或成為主流,軍方只需要購買衛星數據服務;④隨著在軌衛星數量增加,將建設“衛星在軌服務系統”。“在軌服務”亦軍亦民,戰時是破壞敵方衛星的武器,平時可以為商業衛星提供維修運營服務,即“空間4S店”或“衛星後市場”。由此可見,中國衛星擁有廣闊的成長空間。

(來自國金軍工)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11

馬雲的瘋狂布局:充滿想象力的阿里“衛星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8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25 17:27 編輯

馬雲的瘋狂布局:充滿想象力的阿里“衛星城”
作者:格隆匯 天成

阿里巴巴自去年上市,踏上神壇以來,日子並不好過,遭遇了一系列風波,股價也應聲而降至最低80元左右。現在的阿里,傳統電商業務似乎已過了黃金時代,新興業務、國際化戰略見效仍需等待,青黃不接之時,難怪不少人懷疑:阿里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確實,阿里的主城——電商業務已經發展得太龐大了,要維持運轉已經相當不容易更不用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了。不過,在阿里帝國,主城之外,馬雲已經布局相當數量的“衛星城”圍繞周邊,並且還在快速“建設”,這些衛星城與主城密切相關,與主城資源互補又獨立發展,未來如果發展壯大,將有著不亞於主城的規模與能量。

在分析馬雲的諸多“衛星城”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麽是衛星城?

衛星城概念最早產生於英國,當時倫敦人口、規模已經相當龐大了,於是有人提出大規模地把倫敦的人口和就業崗位分散到附近的衛星城鎮去。不過直到後來,美國學者泰勒正式提出並使用了“衛星城”這一形象性的概念:

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圍建立的既有就業崗位,又有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設施的城鎮,是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氣象衛星一樣,故名。

其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代衛星城:即臥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衛星城:有一定數量的工廠企業和公共設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衛星城:基本獨立於主城,具有就業機會,其中心也是現代化的;

簡而言之,衛星城初期是為滿足分流中心主城的壓力而提出的,不過隨著衛星城發展到一定階段,將會獨立於主城,依著自己的特點,闖出另一片天地。

而其實接下來你會發現,建築規劃師們提出的衛星城概念,和馬雲在主城——電商城之外所布局的林林總總的“衛星城”是一個道理。

馬雲的中心主城和衛星城

馬雲的中心主城是電商,早期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投資並購占據絕大部分,不過隨著電商領域的布局豐滿,阿里開始深入娛樂、金融、生活服務、醫療等多個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領域,並以大數據、雲計算為核心進行整合的衛星城池正在形成。下圖描述阿里的各領域業務的布局情況:

阿里主城:電商;衛星城布局包括:雲計算服務、倉儲物流、支付、電商業務、O2O、移動端、文化娛樂和數字媒體、在線教育、健康醫療產業、金融業。

阿里商業布局圖:

來源:易觀智庫

阿里投資路線分布:
從投資行業分布看,2013年以前,阿里主要是以電商、物流為核心展開一系列投資布局——從早期的基礎網絡架構投資、到電商協同服務投資,都是以擴展、完善中心主城——電商生態為主。2013年至今,阿里則將中心轉移到移動互聯網、O2O、金融、社交以及文化創意等社交和生活服務類投資,並且從投資數量來看,已經遠超過往,說明這兩年阿里正在快速把資金投放和布局這些領域(大力建設衛星城)。


阿里近10年的投資收購事件:

阿里瘋狂布局衛星城背後的邏輯
這兩年阿里瘋狂的投資並購,布局像文化娛樂、健康醫療這樣的衛星城(華數傳媒、恒大足球、文化中國、優酷土豆、21世紀傳媒、中信21世紀...),讓眾多阿里粉絲們大呼:看不懂。曾有批評指出這類投資與阿里主營的電商業務相去甚遠,可謂“不務正業”,一路“投資”過來,誰也看不清楚馬雲、阿里的邏輯,只是在期待他的下一次“投資”大戲。

那麽,阿里這樣做,是布局?還是迷失?

其實就像建設衛星城一樣,阿里在電商之外這樣的“輻射”動作,其背後是:電商的格局已經穩定了,空間在縮小、風險卻在提高,阿里亟需從電商中出來,去輻射更多的服務領域。從戰略角度來講,電商平臺業務就好比阿里的“都城”,都城穩定了,想要繼續擴張,只有在大本營周圍建立衛星城和護城河,不斷試探和鞏固後方,才能使阿里的稱霸無後顧之憂。

阿里這樣看似多點撒網、毫無章法的做法的確會讓人看不懂,但高手就是高手,縱觀馬雲的投資布局,不是把控了產業上遊,就是與行業領先者深度合作,抓住痛點精準出擊。我想,如果馬雲學習圍棋,必是圍棋高手,所謂布局,好比“於無聲處聽驚雷”,講究的是先人一步,圍棋落子,看似天女散花,毫無章法可依。但用到巧處,日後竄起成勢,讓對手措手不及。研究馬雲的每步棋,確實都讓人眼前一亮,奇思中不乏“穩健”。依托阿里的現有的大平臺,執行得當的話,未來5到10年“開花結果”只是順理成章罷了。

阿里衛星城布局的三個階段

前面講到,衛星城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代衛星城:即臥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衛星城:有一定數量的工廠企業和公共設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衛星城:基本獨立於主城,具有就業機會,其中心也是現代化的;

這三個階段是逐步遞進的。反觀阿里這麽多年來的投資布局,其實也是這樣,按照自身以及市場需求,從小到大,層次從低到高。

第一階段:完善主城的布局——電子商務的生態體系布局

電子商務是阿里的立足之本,因此其投資與收購的前期布局主要是圍繞其主業,逐步形成行業垂直發展優勢,最終建立電商、物流、支付三大核心生態體系,這一布局是其能夠立足產業發展巨頭地位的核心根基。

第二階段:彌補與競爭對手差距的主動出擊——重點布局移動互聯網

受移動端入口分散特性的影響,和競爭對手相比,阿里在PC端的海量流量優勢並沒有被成功移植到移動端。通過對UC、高德地圖、新浪微博的投資與全資收購,阿里在移動端掌控了多個大流量入口,彌補了與騰訊等競爭對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差距,未來可能將地圖資源、支付、電商等資源打通,形成涵蓋用戶日常生活學習、商業活動、社交等領域,最終形成包含吃、穿、住、行等綜合需求的數據收集和匯總的生態體系。

第三階段:獨立於主城、有潛力的衛星城布局——滿足用戶更高的生存與精神生活需求

如果說阿里在投資的第二階段主要圍繞布局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通過線上線下移動商務閉環布局,完善本地生活和基於LBS功能的用戶體驗,滿足用戶在社交、衣、食、住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那麽阿里在投資的第三階段力求通過全面布局滿足用戶在醫療、教育、金融,特別是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

如文化傳媒領域,收購文化中國(阿里影業)、推出娛樂寶產品、投資優酷土豆、21世紀傳媒,以及收購恒大足球隊50%股權等案例,本質上是圍繞用戶在文化娛樂等更高層面的精神需求展開——娛樂寶實現新的影視劇投資模式、阿里影業等生產內容、優酷土豆是播放平臺,而同華數傳媒的合作,可借助其在內容資源、牌照和渠道方面的優勢。通過以上布局,阿里已經形成一個貫穿上下遊的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圈。
阿里布局的三個階段

那麽,阿里這樣三個階段布局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麽呢?用阿里投資部負責人張鴻平的話說就是:建立無邊界的商業生態系統
“阿里的投資方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和阿里現有業務做比較強的整合,相對來說,這部分阿里會采取控股的方式(多數股權、全資);另一部分,阿里巴巴在眾多的投資里,采取少數股權投資。阿里從本身來講,是一個從打造生態圈做平臺的公司起家的,所以我們實際上非常強調在生態圈里頭的布局和大家共贏的觀點。通過不斷布點、織網,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阿里巴巴將打造一個全新的生態體系,建立移動互聯的“無邊界生活圈”,實現“淘寶就是生活”的願景。”

馬雲的衛星城布局能成功嗎?
其實,馬雲、阿里建的這些衛星城、做的這些布局,是在取勢,這勢便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大趨勢。正如十幾年前,別人看不懂馬雲做電商一樣,因為他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現在同樣很多人看不懂阿里。用馬雲的話說就是:大家對於阿里的有些投資看懂,有些投資看不懂,都很正常。其實一個投資,假設連街上買股票的老太太都能看懂的話,那麻煩就大了。戰術是基本上今天做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你原來幹這個,那只是戰術,真正的戰略,你去思考未來。

沒錯,馬雲在思考未來,但這未來並不是空洞遙遠的如科幻小說一般,而是看得見想得到的未來,很多人看不懂不做,但也有人看的懂不願意做,因為一旦你下決心要發力這些朝陽領域,重構傳統行業,面臨的道路險阻將會異常的多,沒有打破傳統的意念、沒有堅韌不拔的決心、沒有一呼百應的統治力,是決然成功不了的,能成功的必然是人上之人。

這些,馬雲有嗎?

《福布斯》雜誌曾這樣描述馬雲,“深凹的顴骨,扭曲的頭發,淘氣的露齒笑,一個5英尺高,100磅重的頑童模樣。這個長相怪異的人有拿破侖一般的身材,同時也有拿破侖一樣的偉大誌向! ” 網友和媒體稱他為“外星人”、馬ET。對於酷似“外星人”的長相調侃,有人解釋原因稱因為他不太走尋常路,對地球上的規則天生叛逆。

沒錯,馬雲絕對是叛逆、打破常規之人。零售業被其顛覆、物流業被其顛覆,連銀行業也被其改變(余額寶),阿里如此敢為天下先的“大膽”動作,鑄就了它的的偉大。正如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的信條——Movefast and breaking things(快速前進,打破常規),一件事情、一個項目想要成功,必然是善於破除原有規則,創新、在創新......

目前來評價馬雲的衛星城布局能否成功還為時尚早,其中一個難題是:業務整合、協同效應。
阿里已經做到如此龐大的規模,並且還在不停的投資、合作、布局,比如前段時間和上汽合作開始進軍互聯網汽車、與樂視體育合作開始做體育產業、還有銀泰商業傳要變為阿里商業,未來阿里的衛星城池將進一步擴張,大家擔心的是:馬雲真的是外星人麽,能把這麽一大家子給管好?

這些,我們就留給時間來檢驗吧。

參考文章:《阿里投資邏輯與產業布局(2005-2014)》——但斌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778

衛星圖解密邢臺大賢村為何發生水患:七里河河道突然收窄

由於連日強降雨襲擊,河北邢臺七里河發生洪水漫堤,致使開發區12個村進水。對此,水利專家表示泄洪不能控制。因為七里河在大賢橋迅速收窄,通過能力只有40m3/s左右,造成洪水漫過河堤決口,使開發區12個村進水。

小編查找了百度地圖和谷歌地球,從衛星圖中驗證這一原因。

水庫與泄洪處位置分布

此處為七里河景觀段開始

此處是景觀段結束,後面突然收窄的背面就是大賢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615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服務正式落地老撾

8月4日,據新華社消息,從老中聯合導航數據運營中心獲悉,隨著首個定位服務單基站日前在老撾首都萬象建成並通過技術測試,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服務正式落地老撾。

在中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雲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老撾國家測繪局的支持下,基於北鬥系統建設的老撾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正式啟動。老撾地理信息龍頭企業老撾天眼公司擁有該系統的所有權、運營權和使用權。

這一系統兼容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全球軌道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的衛星定位連續運行參考站網系統(CORS),形成覆蓋老撾的高精度平面定位基礎設施,向老撾全境用戶提供各種不同精度的位置和時間服務信息。首個CORS單基站已於2016年8月1日建成並通過技術測試,落地萬象市塞色塔綜合開發區。

老撾衛星定位綜合服務系統可應用於國土規劃、城市建設、交通運輸、水利、電力等行業,為各項工程建設提供實時、精確、可靠的數據源;在交通、公安、金融等領域提供三維空間位置和時間方面的監控和管理;為各行業提供測繪和大地測量應用;並可用於監測自然災害等。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全球軌道導航衛星系統、歐洲建設中的伽利略系統構成全球四大導航系統。據介紹,北鬥系統在東南亞的應用相比其他系統,具有明顯的時間可用性、空間可用性,以及高精度導航、高強度加密等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76

發改委:將推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推動其成車載導航標準配置

發改委今日發布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互聯網+”便捷交通重點示範項目。方案稱,將推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鼓勵汽車廠商前裝北鬥用戶端產品,推動北鬥模塊成為車載導航設備和智能手機的標準配置。

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

《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 促進智能交通

發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發改基礎[2016]168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鐵路局、民航局、郵政局、中央網信辦、中國鐵路總公司: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促進交通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推動交通智能化發展,現將《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 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具體要求如下:

一、充分認識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重要意義。要以旅客便捷出行、貨物高效運輸為導向,全面推進交通與互聯網更加廣泛、更深層次的融合,為我國交通發展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認真組織落實《實施方案》。各級地方政府、各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結合實際主動作為,積極推進實施重點示範項目,抓好任務落實。

三、加大資金投入。有效發揮政府投資的引領示範和杠桿撬動作用,充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智能交通建設和運營,構建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完善法律法規,鼓勵規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四、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將統籌組織實施相關工作,加強協調指導,開展重點示範項目的督促推進和效果評估,及時總結推廣經驗。請各地方和部門及時反饋項目實施進展情況。

附件: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 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

國家發展改革委

交 通 運 輸 部

2016年7月30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7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