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造船业“虚火”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9/xMMDAwMDE4NjAxMg.html


国内船厂的新订单纷至沓来。

6月底,太平洋造船集团获62条新船大单。紧接着,熔盛重工在7月初又签下了4艘油 轮合同。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今年1-5月,全国承接船舶订单量196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7倍。

部分船厂据此判断,造 船业已经复苏。

然而现实状况并不乐观。无论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还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都预示着造船订单的“虚火”背后,潜伏着更大 的危机。

江苏造船业一位人士认为,太平洋造船和熔盛重工的新订单均来自老客户,基本上是旧订单的延续,且这些新订单最终未必落实。“今年前 5个月,全国新订单虽然同比增长16.7倍,但去年基数实在太低,这样的对比没有实质意义。”

这位造船业人士举例说,民营造船业龙头、江苏 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原本计划6月在新加坡上市,“但是在欧洲路演时,市场反应非常平淡”。最终被迫取消了IPO计划,“这说明资本市场对造船业的信心严重 不足”。

事实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已使造船行业最主要的需求出现下降。

2009年,欧洲船东的投资额占全球在建船舶 的47.9%。但中国造船企业最主要的客户——欧洲排名前五的船东国——希腊、德国、挪威、意大利和丹麦均处于债务漩涡。尤其是希腊债务危机,会对欧洲船 东的融资和贷款行为产生严重影响。

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专家李赪认为,“船舶生产周期很长,其订单与银行授信紧密相关。当欧洲船东融资出现 问题时,中国的新造船订单不可能持续。”

此外,随着美元升值,人民币兑欧元也在升值,中国对欧洲的船舶出口因此将变得更为困难。

据 了解,中国造船业是典型的出口行业。2009年我国出口船舶比重近80%,而且造船合同结算货币绝大部分为美元或欧元。

目前,中国船厂完工 交付的船舶大多是2~3年以前所下的订单。当时正值船市兴旺期,船价相对比较高,人民币升值5%亦在可承受范围内。可现如今船价比当初跌了40%以上,新 船的价格基本在成本价附近徘徊。如果人民币再升值5%,多数造船企业将无利润可言。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分析,上半年的新增订单一部 分是来自资本投机性“抄底”的需要,一部分是主流船东为摊平金融危机前高位投资成本的需要,但更多的则是来自能源原材料进出口贸易商,它们有解决自身货物 运输而发展船队的需求。

“总之,大部分订单并非源自航运市场真正的新增需求,船舶市场回暖不具备可持续性。”上述造船业人士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4

團購融資虛火旺 盈利能力堪憂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4440.html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眼下處於「千團之戰」漩渦的國內團購企業更是深諳此道。度過了「團購元年2010」後的團購企業們,正在進入另一波激戰中。

這波激戰的顯著信號便是,地鐵扶手、公交車站、寫字樓電梯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的品牌廣告,團購企業開始不計成本地往廣告砸錢,大手筆地打起營銷牌,同時為線下渠道的擴張和商家資源的拓展忙得不亦樂乎。

融資後大打廣告

然而,這些營銷行為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這也是企業存活下來的必備籌碼。顯然,在這些舉動的背後,風險投資無疑是其重要的推手,這種勢頭即便是在上個月略顯冷清的投資市場裡也依舊猛烈。

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互聯網行業仍是2月份的投資熱點,上月共發生投資案例23例,其中互聯網行業有8起投資案例,佔投資案例總數的34.8%;在這其中已經進入「混戰時代」的團購網站一直是風投機構追逐的對象。

「融資成功的企業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廣告營銷,畢竟誰先在市場上獲得認可就等於有了先發優勢,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營銷效果明顯,而且成本低,更容易在業內迅速立足。」 啟明創投合夥人童士豪說。

童士豪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團購行業將持續去年的融資熱情,業內前幾名企業會融到更多的錢,促使競爭更激烈。

投資人猶豫了

競爭激烈的背後,也讓投資人看到了國內團購發展的軟肋。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告訴本報記者,春節前曾有兩家團購企業拿到了投資意向書,但最終投資人選擇了撤資。

「先期進入團購領域的企業一般都能賺錢,但隨著行業競爭的激烈,不少企業的做法開始變形,再加上不少互聯網巨頭們對團購領域的涉足,更是讓投資人對該行業的投資變得小心謹慎。」

互聯網行業天生帶有輕資產的烙印,這種特性決定了團購網站在吸引投資人的時候,只有靠規模和業績說話,這樣容易讓行業陷入一個怪圈。

上述投資人向記者透露,目前國內部分團購網站唯一的盈利渠道就是銷售的扣點,以前每做一個團購項目,團購網站都能通過抽成賺錢,但現在不少團購網站為了吸引人氣和商家,不抽取任何團購佣金,甚至有不少自行墊錢,賠錢賺吆喝。

「現下無論是營銷還是渠道擴張的成本都在大幅度提升,這也就意味著其持續融資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指望靠規模效應、低價格擠對競爭對手,但實際的盈利能力很差,這種現狀顯然讓投資人不甘願為此持續埋單。」他說。

可見,持續燒錢總有兵糧寸斷的一天,而此時或許就是行業大浪淘沙的時刻。上述投資人告訴記者,不少業內小企業現在已經意識到這點,它們中的不少家已 開始考慮以整合併購的形式來對抗互聯網大平台的進駐,「對這些互聯網平台企業而言,他們的先天優勢在於原本擁有穩定的用戶群體,團購對他們而言無非就是給 用戶多提供一項服務功能。」他說,「小企業同行間的抱團發展是一個好方向,但要謹慎處理併購後可能產生的各自為政的問題。」

而對於國內團購行業的下一步發展,童士豪也有自己的判斷,他告訴記者,今年團購必將經歷一波大浪淘沙。「團購只是一種培養市場的互聯網創新模式,專 做團購的企業指望借這個單一的功能維持長期盈利的機會不大,但其可借助團購積累的客戶以及商家,依據他們的需求提供其他合作的方式,拓展在其他領域的合作 可能,改變單一的商業模式會是最終勝出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9

搶地潮虛火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903

地產商對土地重新燃起熱情,地王再度頻頻現身,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地方政府修改土地政策、推出優質低價土地的助力。而在現行調控政策沒有重大變化的情形下,土地市場的全面回暖仍遙不可期。

2012年6月,土地市場風頭強勁,甚至蓋過了普通百姓更關心的房市。

有那麼幾單標誌性事件特別吸引眼球。先是6月6日,上海郊區的一塊地拍出了底價的4倍;十二天後,恆大搶到了廣州市中心的一塊商業用地,3.3萬元 的樓面單價,當之無愧地成了廣州的新地王;西南邊陲也不甘寂寞,龍湖、保利、藍光等知名房企紛紛在此出手拿地;北京郊區門頭溝也出了一塊區域地王。

風向標的轉換,似乎就在一夜之間。5月份,中原集團研究部監測的13個重點城市的土地成交量,還是三年來的最低點;前5個月的數字,也只有去年同一時期的三分之二。但6月才過去一半,成交地塊數就已經是5月份的一倍了。

新房市場的成交量已經連續攀升了三個月,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樓市微調政策也在前仆後繼。在這樣的底色之上,任何一單土地轉熱的信號,無疑是又往「樓市走向」這台天平上增加了一塊「回暖」的砝碼。

但在躊躇良久之後,住建部等多部委近日又公開表態,地產調控不動搖否認放鬆,這一切都預示著樓市正艱難又令人迷惑地走向一個十字路口。

縮水的地王

6月份誕生的這些新地王們,風光遠不及當年。

北京郊區門頭溝在6月18日拍出了一個區域地王,這件事並沒有引起遠洋嘉業研究總監孟奇太多關注。遠洋嘉業是央企遠洋地產旗下的銷售代理公司。

在孟奇看來,總價最高或者樓面單價直逼周邊房價才是地王的實質性標誌;但這塊地的總價只有2.78億,九千多元的樓面單價雖然是區域之冠,但相比周邊平均一萬八的房價,可操作空間依然很大。

上海郊區那塊溢價率高達4倍的地王,其總價甚至不到2億元,樓面單價距離周邊的房價,依然有著好大一塊距離。

6月份誕生的這些新地王們,風光遠不及當年。2010年3月,北京曾經的三個「地王」中,總價最高的一宗達到52億元,最低的也有17億元。而這次最吸引眼球的廣州地王,也不過花了恆大13個億。

恆大這次瘋狂搶地,普遍被業界解讀為「意在佈局商業地產」,更何況這是廣州市中心珠江新城所剩不多的一塊好地。

好地,成為這個月地產商搶地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詞。當南方週末記者向龍湖地產徵詢6月20日在成都拿地的策略和考慮時,龍湖公關人士冒出來的第一句 話就是「那裡是武侯祠景點附近哎,多好的地塊」。此前一天,四川本地房企藍光集團斥資10億元拍下的兩塊地,同樣位於成都市中心。

6月初,保利地產成都公司微博「求地」賺足了眼球,也引發了公眾對地產商拿地意願增強的猜測,不過這條俏皮勁十足的微博最後一句話仍然落在了「向成都主城區及二圈層誠求土地」。

由於土地市場成交宗數少、故事性強,人們往往不會像對待新房市場那樣,關注其總體的成交數據,而是喜歡追蹤一單單個案。

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計算了20個重點城市6月成交土地的平均溢價率,這或許更接近當下市場的真相。平均14.6%的溢價率,環比的確上漲了2倍;但在2010年與2009年,這個數字分別是接近50%和100%。

「看似火爆的土地行情,不過是相對於前期的極度低迷而言。新房市場的回暖,已經持續三個月了,土地不過是這一個月的事。」中原地產高級研究經理劉淵認為,當下只是出了一些個案,最多是底部的企穩,長線回暖活躍的趨勢,目前仍不確定。

誰在助推土地交易

在土地財政無以為繼的困局下,地方政府可謂費盡心機,近期提供的土地不僅優質,而且低價。

「無法持續。」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的陳雪仍持悲觀態度。在她看來,儘管6月份的成交數量和溢價率都有所回升,但多數是政府依靠所剩不多的優質地塊助推起來的市場回升假象。

過去半年,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跌到了冰點。北京的土地出讓金僅僅入賬了144.8億,才佔去年全年的13.7%。全國市場也不樂觀,前五個月的成交數量和金額,都比去年少了4成。

即便2012年全國土地供應計劃已經比2011年少了兩成,但照這個趨勢下去,恐怕連這個縮水了的數字也無法完成。

在土地財政無以為繼的困局下,地方政府可謂費盡心機,近期提供的土地不僅優質,而且低價。

藍光地產在成都市青羊區拿的那塊地,今年4月份就曾以4800元/平方米的起拍價公告過。因故終止後,6月份重新入市,起價就定在了4100元,降了700元。

針對土地政策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試探著做出微調。

5月初,天津將原來需要3個月繳齊土地出讓金的期限延長到了半年;昆明市住建局給云南省住建廳提交的一份建議中,同樣也提出能不能延長下期限或者分期交納。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好的信號是,回暖的趨勢不能確定,但下跌的趨勢似乎不會再繼續下去了。目前地方政府普遍在用一種「勾地」的策略,就是推地之前私下徵詢開發商的購買意圖,因此,最近土地供應量的增加,客觀上也能說明開發商的買地意願的確有所增加。

「意願有所增加,但熱情有所保留。」成都一家房地產基金公司的總經理鄭宗盛觀察了近期的土地成交特點,發現市中心和商業用途的地塊成交比例明顯高於以往歷次土地回暖時期。「商業地產不受限購影響,市中心的地塊抗跌性強,這都說明了開發商對待後市的態度。」

今年,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明確表示,會減少推出住宅用地,增加商業用地。

去庫存壓力仍重

5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30740萬平方米,庫存還在增加,比4月末多了432萬平方米。

土地市場的真正回暖,至少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開發商需要買,一個是開發商有錢去買。這也是中原地產的劉淵對土地市場長期持續回暖持謹慎態度的根本原因。

現實的情況是,市面上的房子依然很多,開發商當下最大的挑戰依然是去庫存。據國家統計局數據,5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30740萬平方米,庫存還在增加,比4月末多了432萬平方米。

而資金鏈的好轉,也僅僅是對於那些價格降得到位、並且主銷中小戶型的大開發商而言。對於全國範圍內更多的中小開發商和主銷中高端產品的開發商來說,日子依然難過。

龍湖地產的公關認為公司近期的拿地行為屬於「有需要」:在成都拿地,是因為地區市場銷售完了,需要補貨;在廈門拿地,是因為一直在尋找機會進入華南市場。

曾經的北京地王遠洋就沒有任何動作,該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公司還有大量的存貨可以開發,所以至今都沒鬆口讓地方公司去拿地。

過幾天,北京又將放出一個稀缺地塊。這個位於北京海淀萬柳區域、一期詢價已經達到24000元樓麵價的地塊,被業界預期為有可能成為北京近期的新地王。這塊地,也吸引了包括融創、萬科、保利、方興等大型房企的興趣。

但談及這塊地時,萬科北京總經理毛大慶依然謹慎:「我們會參與投標,但有自己的價格底線,會根據具體情況來拍板。市場前景並不明朗,所以我們拿地依然會持一個謹慎的態度。」

4月份北京二環內的香河園地塊拍賣時,萬科同樣參與了投標,但全程並未舉牌。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土地市場是否回暖,開發商是否拿地熱情高漲之時,毛大慶反問道:你覺得政策有實質性變化了麼?

6月25日,創造了恆大地王之後,廣州再次拍地。但這四塊位於廣州郊區南沙的土地,一塊是以底價成交的,另外三塊溢價成交的,最高的溢價率,也沒有超過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4

電子商務虛火過旺 99%的網站將倒閉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733.html

據工信部發佈的電子商務「十二五」規劃,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到2015年將翻兩番,突破18萬億元。很顯然,這是一個具有極大潛力和發展空間的行業。正因如此,各路資金紛紛湧入,追逐並不多的優秀企業。

野蠻成長的B2C

去年京東CEO劉強東兩條微博掀起電商爭霸導火索,其後包括蘇寧、國美等多家電商高層在微博中回應了劉強東,一時間電商行業硝煙瀰漫,新一輪電商大戰拉開序幕。隨著噹噹、易迅等企業的「亂入」,正演變為整個國內電商行業的混戰。現階段B2C企業想不依賴低價競爭確實比較困難,但是低價本身並不是錯,低價也可以做品牌,錯的是「低價+降價促銷+價格戰」的三低造成的惡性競爭。沉迷於價格戰和廣告戰的B2C電子商務網站,陷入了燒錢大戰的比賽。截至目前京東融資總額已超過20億美元,蘇寧也通過抵押(質押)和貸款籌資百億元人民幣,依靠野蠻的增長速度賺得成功光環能持續多久呢?

目前國內B2C電子商務平台超過2.5萬家,B2C競爭愈發激烈。由於國內網購人群缺乏忠誠度,同時B2C電商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成為最直接的營銷工具。另外,眾多線下品牌紛紛佈局電商,這些線下品牌大多「不差錢」,且具有政府背景和品牌認知度,將使得原本激烈的電商競爭在更加殘酷,並加速電商行業的併購重組。

非理性的惡性價格戰,透支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品質和未來。

同質化競爭的B2B

目前B2B網站整體還處於信息服務型平台階段,產品和服務、盈利模式等高度同質化。產品都以商舖展示為主,僅為客戶提供一個產品展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服務手段也嚴重單一,要想與企業深度溝通,還是只能通過線下舉辦某產品推薦會、或者買家見面會、採購會,如此一來,電子商務網站倒成了傳統交易會的附庸;儘管中國B2B電子商務經過了十餘年的發展,但其主要盈利模式–」付費會員制」+「廣告」並不足以撐起這個市場,會員續費率在逐年降低。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2012 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報告顯示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國B2B電子商務服務企業達11350家。數量眾多且高度同質化的B2B平台。「裁員」、「倒閉」將不可避免,例如老牌B2B網站「萬國商業網」宣佈倒閉,深圳商機網宣佈轉型為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商,環球資源裁員等。

假冒偽劣源頭的C2C

C2C模式架空了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註冊、經營一家實體店舖需要經過嚴格的工商註冊、稅務登記等程序,但是在C2C模式中,店舖的註冊、登記、註銷與工商、稅務以及衛生、防疫部門全然無關,目前國內C2C平台上99.7%的賣家都屬於無照經營,但是考慮到工商部門精力有限,違法主體數量特別巨大,所以要完全取締無照經營、追究責任不太現實。但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導致逃稅、銷假等一系列問題,網上交易監管難是目前國內C2C平台快速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問題。在商務部牽頭打假的專項行動當中,電子商務市場的假冒偽劣99%來自C2C平台。

另據其他第三方機構監測數據顯示,淘寶網現有職業賣家600多萬,每天停運或倒閉網店數量近萬家,絕大多數網店賣家辛苦辛苦一年後,卻面臨無錢可賺、乃至虧本的尷尬局面。

浮躁粗放的C2B(團購)

中國的團購行業雖然是近兩年才興起來的,但其發展卻十分迅速。前期各大團購網站為搶奪市場份額而大肆開展惡性競爭,各種負面消息廣泛傳播,團購的形象被嚴重破壞,使用團購的商家和用戶增量都陷入停滯。2011年初,各大團購網站掀起了瘋狂的廣告大戰,以巨額虧損換取市場規模,以高價相互挖角為特色的浮躁粗放發展方式在團購行業盛行,市場泡沫隨之越來越大。

退潮之後才知誰在裸泳。在經歷了大浪淘沙後,國內團購只剩下寥寥無幾的玩家。從團購導航網站團800公佈的數據上看到,截止3月底,國內團購網站共計3269家,3月份再目前真正意義上還在維持運營的團購網站數量只有943家,相對歷史上最高紀錄的5058家,存活率僅為18.6%。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網站總數已超過3.5萬家 ,經歷多年的粗放式野蠻增長後已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模式升級將帶來行業深度整合。預計經過3-5年的市場整合後數量不會超過500家。激烈乃至慘烈的市場競爭帶給行業陣痛,但也在逐漸推進電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步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02

人民幣拆款利率暴漲 炸開多年沉痾 虛火上升 中國首見金融警訊

2013-06-24  TWM  
 

 

六月六日,中國光大銀行與興業銀行六十億人民幣拆款違約事件,點燃了灌飽火藥的炸彈引信,銀行體系的資金流動性問題頓時炸開;這場風暴暫時雖能弭平,但或許也是中國金融市場的下一隻黑天鵝。

撰文‧乾隆來

端午節前,中國突然爆發資金緊縮的訊號,指標性的SHIBOR(銀行隔夜拆款利率)像火箭升空那樣暴升,先是在六月六日,傳出光大銀行向興業銀行拆借的六十億元人民幣短期借款,違約無法償還,雖然光大銀行事後補足缺口,整個銀行體系已經風聲鶴唳。次日,SHIBOR隔夜拆款利率飆升二.三一二%。

六月七日拆款利率突然飆升,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大型銀行負責資金調度的處長,接到中國央行(人民銀行)的通知,同步奔赴央行,商討是否在這個緊張時刻推出稱為SLO (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的市場調節操作。

傳言中國央行將藉著SLO向市場注入一千五百億人民幣的資金。央行與龍頭銀行召開處長會議結束後,每家銀行申報SLO的金額、利率也都講定了,但是一直拖到下午四點,各銀行卻接到通知,說央行決定不做SLO,資金需求孔急的中小型銀行像熱鍋那樣炸開,瘋狂在市場爭搶頭寸。

中國央行教訓過度放款

拒讓拆款利率回降

六月八日雖然是星期六,中國因為端午假期調整上班,傳言有二十幾家銀行遭遇資金拋補不足的流動性缺口。平日悠閒、中午完成交易就出門喝下午茶的銀行資金調度員們,在端午節連續四天長假之前,竟然像華爾街交易員那般忙到無法喝水,到處求爺爺、告奶奶追補資金缺口,交易量最大的一周拆款利率升到七.六○三%,而最敏感的隔夜拆款利率更飆升逼近一○%。

更令人大惑不解的是,銀行體系周轉困難的異象,在中國放完四天端午節長假之後,竟然沒有解決。

六月十三日周四上班日,拆款利率略有回跌,但是周五又往上躥升。超過一個禮拜無法解決銀行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讓股票市場有如驚弓之鳥。

六月十三日亞洲股市重挫,上海指數暴跌二.八三%,跌幅僅次於日本;六月十四日亞洲股市全線回升,上海與深圳卻只微幅回升了○.六%,已經是全亞洲最弱勢的中國股市,繼續向下探底。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人民幣流通餘額超越一百兆元,貨幣供給量高居全球第一的中國,不是資金氾濫、錢淹腳目嗎?央行不是一路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有,中國資本管制、央行一手掌控利率與匯率,怎麼會允許銀行爆發周轉危機,而且長達一個禮拜以上都無法滅火?這些難以解釋的異象,會是金融危機的前兆嗎?

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在八六○期《今周刊》的專欄分析指出,導致SHIBOR利率暴漲的最大原因,「恐怕是中國人民銀行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央行在「出事」之前的五月底,已經警示銀行體系存在流動性風險,但是到了六月初,大大小小的銀行仍然拚命放款,吃定央行不敢讓市場利率跳升的顧忌,不料央行吃了秤砣鐵了心,強迫他們用超高利率借貸調頭寸,而且持續十天不讓利率回降,狠狠教訓了過度衝刺放款的中小型銀行。

不過,陶冬也意有所指地說,這次SHIBOR暴漲的風波最終可以壓下,卻只是一個開始,因為中國央行的寬鬆政策已經開始變調,中國的流動性正在緩慢緊縮。

中國資金緊張的現象,實際上已經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從SHIBOR一周拆款利率可以看出,過去半年出現過四次逼近五%的飆升現象;五月二十日,還因為部分銀行缺錢告急,銀行拆借系統一度延遲二十分鐘才收盤。而且,同業拆款市場報價的是十八家龍頭銀行(詳見SHIBOR小檔案),每家龍頭銀行都有數十家中小型銀行往來拆借,十八家龍頭銀行彼此之間也相互拆借拋補,一旦利率飆升,甚至拆借違約,都會造成難以掌控的銀行體系連鎖系統風險,非同小可。

李克強在三月正式接任國務院總理之後,緊抓「穩增長」的政策方向(重點在穩,不在增長),端出各種「消除泡沫」的政策陸續出爐,不再放任銀行胡亂新增放款、強力壓制暴增的理財型商品,但是銀行仍然拚命踩油門往前衝,銀行體系的上下震盪,也就越來越劇烈。六月六日發生的光大銀行與興業銀行六十億元拆款違約事件,點燃了灌飽火藥的炸彈引信,銀行周轉困難的問題,頓時炸開。

中國銀行體系的火藥庫,可以歸納為四種火藥桶,第一桶是虛假外貿套匯;第二桶是法規造成的季節性緊縮;第三是幾近失控的影子銀行與理財型商品;而第四桶則是火藥最充足,也是最難以掌控的地方債務危機。

今年四月十七日,中國財經報紙《二十一世紀經濟導報》報導了「廣東省外貿第一季異常增長三七%,游資藉虛假外貿入境套利」,踢爆因為美國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釋出的巨額熱錢,藉著高報出口價格,或者同一商品重複出口再進口等虛假貿易行為,實質兌換人民幣,套取低息美元與高息人民幣之間的利差。

新任商務部長上任

試圖趕走巨額套利熱錢

熱錢搞的「假外貿、真套匯」,原本就是老招,特別是人民幣匯價幾乎固定,匯兌風險極低,人民幣與美元又存在巨大利差的情況下,熱錢藉著虛假外貿交易進入套利,根本就是天經地義的操作。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去年十月開始進行第三波QE後,熱錢就不斷湧入中國,但中國國務院因總理與部長換屆,沒有展開實質因應動作,直到今年三月新任商務部長就任後,才開始真正打擊熱錢。

打擊熱錢的目標,鎖定了廣東省的銀行,因為中國商務部估算發現,今年一到四月,藉著虛假貿易進入的熱錢,金額高達七五○億美元(約四千六百億人民幣),換算新台幣高達二兆一千多億元!

商務部認為「香港—深圳」的貿易管道是熱錢套利的頭號戰犯,今年前四月,中國與香港的貿易額一下子暴增六六%;另外,今年第一季中國出口增加一八.四%、進口增加八.四%,但是如果把深圳剔除,出口年增率立刻下滑至一○%,進口甚至衰退。

商務部發出警告後,外匯管理局就要求廣東省內的銀行,特別嚴審外貿進出口單據,收縮貿易融資,至於華東、華北地區的銀行,也收到同樣的指示,擠掉熱錢的泡沫。

當然,中國政府趕走熱錢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過去中國享有巨額的外資直接投資淨流入,今年卻消失了。

中國今年前四個月,外資直接投資金額為三八四億美元,年增率剩下一%,但是同時期中國企業卻對外投資了二九五億美元,直接投資的淨額剩下不到一百億美元。從去年十月至今的七個月內,外商直接投資只有兩個月是正成長,其餘均呈現負成長,中國的銀行一邊要擠走熱錢,另一邊新增外資的動能又日益衰退,兩相夾擊,緊縮壓力大增。

除了擠掉熱錢之外,外匯管理局也要求商業銀行在六月底之前必須提高外匯存放比,這個部分造成了約二千億人民幣的緊縮效應。這個政策方向沒錯,但是銀行為此頭寸調得雞飛狗跳。

外匯存款發生兩千億人民幣的緊縮,只是六月底「制度性緊縮」的現象之一。人民幣的存款準備金,依照新規定在六月底前,整體銀行加總也必須增提八百億至一千億人民幣。還有,六月底是會計半年報的結算日,各種制度的期限、貸款借新還舊,加上銀行、上市公司與政府半年報表的粉飾,使得每年六月底,銀行都出現貸款餘額大幅增長、銀行資金需求大增的季節性現象。

為了衝刺報表及因應政府新規定,四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建設、農業)在六月一日至十日,短短十天內就暴增了二一七○億人民幣的新增放款,增加金額超過五月總數,銀行快速衝刺放款,造成強大的資金需求,但是存款卻反向減少,四大銀行存款減少了一四百億人民幣。資金充沛的四大銀行已經如此,再下來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地方城市銀行,困難可想而知。

銀行狂賣理財商品

一至五月暴增一萬六千多項第三桶火藥更令人怵目驚心,這幾年民間借款利率飆升,銀行左手貸放高利給資金需求者,右手則將這些高風險的貸款,包裝成「理財商品」賣給客戶。今年一到五月,中國大大小小的商業銀行總共發行了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三項個人理財產品,比去年同期暴增了二六%;而且,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拚命衝刺銷售這類商品,發行了將近五千項的理財商品,總數已經超越工商銀行等一級國有銀行。

中國這些銀行胡亂包裝的理財商品,存在大量灰色操作,歐美各大銀行的研究報告,則更直接評價這與當年造成金融海嘯的結構債如出一轍。

三月二十七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拉高監管門檻,試圖整理亂象。新規定並沒有減緩理財商品的暴增,但短期內卻出現各銀行為因應銀監會要求,提前準備頭寸,減少彼此資金借貸,升高流動性需求的現象。

第四桶火藥庫的爆炸威力最強,也最令人擔憂。中國審計署在六月十日公布,去年底全國三十六個省、直轄市等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總額為三兆八四七五億人民幣。總額將近四兆人民幣(約新台幣十九兆元)的地方政府債只是表面。審計署說,地方政府通過信託BOT,甚至利用違規集資等方式做變相融資,使得查帳不易,隱含新的風險,另外一部分地方政府則存在違規擔保、違規融資、改變債務資金用途等問題。

拿信託胡亂圈錢

地方債務危機持續升溫

地方政府發債之外,還大量利用城市投資公司發行債券(簡稱城投債),進行新區開發等基礎建設投資,二○一二年,各級政府總計全年發行了一.二七兆人民幣(約新台幣六兆元)的新債,一二年底城投債務餘額達到兩兆五千億人民幣,超過新台幣十二兆元。

除城投債外,地方政府還有透過各地信託公司發行的「基建信託」。至今年三月底,直接與各級地方政府相關的基建信託業務餘額為六五四八億人民幣,年增率高達一六○%,各級地方政府需錢孔急,連信託這種周邊管道都拿來瘋狂圈錢。

地方政府財政惡化,甚至爆發逾期債務,中大型銀行對於地方政府進行融資緊縮,地方政府只好轉向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借貸,或者透過信託等周邊管道融資,但是央行卻收緊這些中小型銀行的資金管道,地方債務危機的火藥桶,所產生的危機正持續升溫當中。

銀行獲利創下歷史新高,股價卻反向跌入谷底,中大型銀行本益比都跌到剩下五、六倍的歷史新低,加上熱錢亂竄、理財商品亂賣、地方政府財政惡化等警訊,系統風險日益升高,逼迫中國政府出手壓制亂象。正如同陶冬的預言,六月SHIBOR飆漲的利率終將被壓制,不過這只是開始而已。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認識SHIBOR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簡稱SHIBOR)是中國銀行體系短期資金的指標利率,利率高低反映銀行體系資金鬆緊。

在人民銀行管控下,目前只有18家龍頭銀行獲准參加這個同業拆借市場,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四大國有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郵儲銀行,以及交通、招商、光大、興業等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另外再加上匯豐中國、渣打兩家外資銀行。其餘無法參加的中小型銀行,則透過各自關係向這18家「基準利率報價銀行」再行拆借周轉。

SHIBOR利率是一個平均利率,每天一個價。由全國同業拆款中心根據18家銀行每天上午的報價,剔除最高、最低各2家報價,其餘14家報價利率的平均值。因此,以6月8日隔夜拆款利率上揚至9.581%,意味著當天部分資金緊俏的銀行,被迫以10%的利率拆借隔夜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53

【觀察】車企熱、觀眾冷 新能源汽車要防“虛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438.html

【觀察】車企熱、觀眾冷 新能源汽車要防“虛火”

一財網 李溯婉 2015-11-26 17:02:00

理想總比現實“豐滿”。此前,眾多車企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對2015年汽車產能規劃總計超過4000萬輛,而事實上,今年中國汽車產量大約在2400萬輛上下。此外,新能源汽車在今年也未能完成50萬輛保有量的計劃。

一邊門庭若市,一邊門庭冷落,第13屆中國(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上A、B兩個展館出現迥然不同的場景。《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展館中親耳聽到有觀眾感嘆:“免費展館的人怎麽比購票展館的少那麽多?”一言戳中了廣州車展上新能源汽車的窘境。

B館電動車展館的“大咖”並不比A館傳統燃油車的遜色。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通用、大眾、豐田、雷諾、東風、長安、廣汽、上汽、北汽、比亞迪、奇瑞、吉利、華晨、長城、江淮、啟辰、知豆等國內外汽車品牌共計60輛車新能源車集中參展,連去年缺席的特斯拉也終於來捧場。

本來,新能源汽車被認為是本屆廣州車展上的最大亮點。然而,車企的熱情,卻換來消費者的冷淡。一位新能源車銷售推廣人員對本報記者稱,前來詢問的顧客比去年有所增加,但下訂單的人還是較少,消費者對新能源車使用方便性、電池續航以及安全等方面還是存在諸多顧慮。

也許有人會質疑,多項數據顯示,新能源車市場不是出於“井噴”狀態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18.12萬輛和17.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7倍和2.9倍。同期,中國汽車產銷1928.03萬輛和1927.81萬輛,增速分別為0.02%和1.51%。表面上看,新能源汽車的增速遠遠跑贏大盤,銷量再次實現魚躍。不過,從另一層面來看,目前新能源的體量在中國車市中依然過小,占比不足1%。這意味著100個人購買傳統燃油車時,往往只有1個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去年,這一比例則更少,1000個人購車中只有3個人購買新能源車。現階段,絕大多數購車者依然將天平往傳統燃油汽車傾斜。因此,廣州車展兩館人氣之懸殊也不足為怪。

企業熱情澎湃

雖然消費者表現遲疑,卻阻擋不住車企的熱情。全球節能環保是大趨勢,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發展可預見的方向之一,車企紛紛將新能源車市場視為“藍海”。今年以來,上汽、東風、長安、一汽、吉利、奇瑞、廣汽和北汽等八大自主車企陸續公布“十三五”規劃,各車企加碼新能源車型的推出,在已公布的數字中,總計將投產的新能源車達到91款,其中長安將投產34款排在首位。

據長安規劃,該企業新能源汽車到2020年累計銷量達到40萬輛。北汽發布新能源“衛藍計劃2.0”戰略目標指出,到2020年力爭實現新能源汽車銷售20萬輛以上,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前不久稱,將20萬輛產銷目標提升至40萬輛。11月以來,又有多家車企發布新能源車2020年的目標。本月初,上汽集團發布新能源汽車計劃, 2020年力爭新能源產品銷量達到6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實現20萬輛。吉利汽車在廣州車展前夕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更是豪言萬丈,計劃在2020年前後實現新能源車占銷量比重90%以上。廣汽集團在廣州車展上發布的新能源戰略指出,該集團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是20萬輛。

據不完全統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2020年的產銷計劃已遠超國家規劃。按規劃,自主品牌的2020年任務是100萬輛。

不僅是自主品牌,寶馬、奔馳、奧迪、沃爾沃等跨國巨頭也紛紛把新能源產品導入中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強調中國是大眾汽車最重要的市場。在本次廣州車展,大眾展出純電動車e-Golf、插電式混合動力車GTE等車型。連一直獨立於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系統之外而發展非插電式混動汽車的豐田,也廣州車展上也首度松口稱2018年前後有可能推出電動車,旗下合資公司廣汽豐田則已按捺不住,先以合資自主品牌進軍新能源車,首款純電動車領誌i1亮相於本屆廣州車展, 2016年將在廣州率先推出。

謹防“虛火”

當政府、車企熱火朝天地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時,甚至互聯網企業也加入進來。無疑,這具有積極的意義,共同將這塊蛋糕越做越大。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20日在2015廣州國際電動汽車產業峰會上表示:“現在看,2015年達到50萬輛保有量還有差距,但是基本差不多。2020年達到200萬輛銷量是一個保守估計,只要到這個規模,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一定會到500萬輛。”他認為,新能源汽車的政策鼓勵機制還會持續,電池進步則能有效降低能購置成本,再加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充電便利性提升,這些將加快促進電動轎車進入家庭的速度。不過,他同時也談到,新能源汽車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對補貼的依賴比較嚴重,需要進行合理化調整;二是安全風險不容忽視,目前鋰電池供不應求,只要有電池都能賣出去,產品質量在下降,事故發生概率在增加;三是國際競爭激烈,目前國外的新能源產品、技術等都在進入中國,所以國內必須加大研發力度。

泰博英思(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汽車行業總監孫木子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從工藝、品質、價格以及安全等多項指標綜合考量,目前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基本都還不成熟。他個人預判,2016年下半年新能源車或爆發首次危機,當年銷量達到30、50萬輛這一規模時,潛在的一些問題或許會爆發,還有此前已投入市場的第一批新能源車,到一定年限後也可能集中爆發質量等問題。目前,新能源汽車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虛火”中,這需要時間去沈澱。

理想總比現實“豐滿”。此前,眾多車企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對2015年汽車產能規劃總計超過4000萬輛,而事實上,今年中國汽車產量大約在2400萬輛上下。此外,新能源汽車在今年也未能完成50萬輛保有量的計劃。

假如按2015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20萬輛、最低補貼3.15萬元/輛來計算,中央政府今年將掏出逾60億元的補貼,加上各地方政府的,預計今年各種補貼加起來超過100億元。未來,政府方面或許可以為50萬輛新能源車提供補貼,但未必能承受500萬輛的補貼,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坡甚至取消勢在必行。真正撬動市場的是消費者,企業在沖刺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時,更重要的是練好內功,提升競爭力並逐漸從政府補貼中走出來。2020年,並不遠。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02

虛火過旺的網紅還能火多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1/155753.shtml

虛火過旺的網紅還能火多久?
仇蝶 仇蝶

虛火過旺的網紅還能火多久?

除了直播和電商,網紅還能怎麽賺錢?

黑馬說

近來在一片網紅賺錢的歡呼聲中,網紅產業的虛火達到了最旺。但人的價值是被外界賦予,只有那些有顏、有才或有料的魅力人格體才是網紅的主體,如果沒法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供消費,還有多少人願意看著別人的精彩痛快買單?

文|仇蝶

網紅到底有多火,看看現在有多少人眼紅就知道了。

上周六,在網紅商學院創始人丁辰靈的牽頭下,一場「網紅、視頻、電商」的紅榜峰在杭州劇院火爆開幕。峰會邀請了淘寶全球購負責人一棲、緹蘇網紅孵化器創始人施傑、「紅了嗎」創始人天機、巴黎歐萊雅市場總監高燕、美啦創始人張博、麗子美妝副總裁周易、onlylady副總經理葉以婷、美空網CEO傅磊、網紅余瀟瀟等人。

從網紅代表到網紅環節的各個參與方,甚至那些網紅背後的「英雄們」,作為一場「網紅」盛宴,這樣的配置顯然高規格的。

從吸睛到吸金,活躍在前線的網紅們用最快的速度實現了商業變現。而資本也毫不吝嗇亮出了自己的誠意:短視頻頭牌網紅Papi醬用40多條視頻坐實了自己身價過億的估值。

只是網紅產業無法自成生態,依附於電商、直播快速撈錢,短時間內的商業價值明顯。但投資最看重的是長期的爆發性,羅胖投完Papi醬後就撂話了:誰也不知道網紅能紅多久,快速收割,一次性落袋為安才是上策。於是便有了那次2200萬「自導自演」的新媒體廣告拍賣「鬧劇」。

沒有人否認網紅的商業價值,但只有那些頭部具有人格化的網紅才是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就像現在火爆到不行的VR、AR,當局者都很難分清眼前的這團熊熊大火真的是旺盛的市場需求還是說只是被資本催熟的。

除了直播和電商,網紅還能怎麽賺錢?

當一切交易都以人作為窗口時,屬於網紅的風口真正來了。目前的網紅,大致可以劃分成三類:

娛樂型網紅:這類網紅占比最高,直播/電商變現是常態,但真正價值卻是虛高的,轉化率也不穩定;

專業型網紅:能持續生產優質內容的網紅,商業價值可以想象,但目前還是稀缺資源,還未完全崛起、這也是為什麽眾人瘋搶頭部網紅資源的原因;

「明星型」網紅:15度是最舒服的「仰望」角度,夠得著,接地氣。而且在商業變現上,雪梨、張大奕之流絲毫不亞於一些明星的收入。

可以說,二八原則在網紅領域同樣適用,真正有價值的那20%的網紅能體面的賺走這個市場80%的錢。從理論上講,貼片廣告、內容植入、自制IP、衍生品都能作為網紅商業變現的可能。但美空網CEO傅磊認為,目前網紅變現主要還是靠直播和電商。

不過在電商變現過程中,網紅不是用來拍攝的,而是帶動銷量的。「在美空的實驗中,我們發現網紅在電商領域的變現並沒有成熟的模式,電商領域的網紅本身就是電商里出來的,她們基本上都自己開店去了。還有一種是微博幾百萬粉的網紅,但是他們做導購效果可能比不過微博直通車的效果。」

至於直播,在國內的環境下,它從來就是灰色地帶,一直在小心翼翼「打擦邊球」。而打賞帶來的短期收入,是很難成為長期穩定收入源的。如果真開始直播賣貨,難道是要倒退到早些年的電視購物了嗎?

顯然,商業進程不會倒退,所以現在的直播打賞只是小打小鬧,真要直播賣貨,肯定是一地雞毛。剁手黨已經夠瘋狂了,再多一個渠道,想問手還夠剁嗎?變現模式單一,轉化還不穩定,想在網紅產業鏈上賺快錢的人,是時候給自己潑點冷水了。

都在爭做收割機,誰來持續造網紅?

專業的網紅店鋪誕生於2014年,2015年下半年達到高峰,當時大家瘋狂簽約網紅。現在基本頭部網紅都被各大網紅孵化器、網紅平臺簽約完了,剩下的中小網紅,大多只有幾十萬粉絲。另一方面,投資人也在追著頭牌網紅砸錢。

只是當所有人都去收割網紅時,如何保證「網紅紅利」持續釋放?現在網紅身價虛高,與一直以來,眾人「只搶收不播種」不無關系。中國現在的網紅經紀公司基本是從電商公司變身而來的,比如說早前運營淘品牌的店鋪現在轉型成為網紅店鋪的統一管理者,如涵和緹蘇是其中代表,他們都有個名字,叫「網紅孵化器」。

中國的網紅經紀公司從網紅孵化到後端變現,全程都要管。而成功「孵化」一個網紅,是需要投入不少錢的,因而為了保障自己利益,網紅孵化器與網紅簽訂協議的年限都相對比較長,至少少5年以上。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孵化器相當於是「保姆+經紀人+供應鏈」。所以看似離錢很近的網紅電商真正操作起來是很重的,涉及眾多環節,而這個過程中得供應鏈者得會笑到最後。

對於還處於初級階段的中國網紅市場而言,批量複制網紅無益於自爆其短,只會讓原本參差不齊的網紅市場更加混亂。

剛從韓國考察回來的丁辰靈直言:「韓國公司絕對不去做他不擅長、不專業的事情。內容公司只做內容,網紅經紀公司就專門做內容方面的增值,絕對不會自己來做電商這種相對比較重的環節。」

Treasure Hunte,韓國最大的網紅經濟公司,就是按照價值增值的方式進行網紅管理的。無論其提供的培訓,還是高端設備的免費使用,還是廣告經紀,頭部網紅帶小網紅。一切都是圍繞著給網紅帶來增值。

不過,韓國網紅的主要變現模式和美國一樣,來自品牌廣告,而不是電商。這個中間最大的原因是韓國人在消費上面,其實已經非常成熟了,他們不太會去購買網上的一些新的牌子。

中國的網紅市場目前還是存量市場,那些在微博、秒拍之類的火起來的網紅遇到了自己變現的最佳時機,但新一輪的網紅還未真正出現。新造的那些網紅,在商業變現上的能力,沒有誰敢打包票。

如今,不少網拍視覺策劃公司也在轉型,從早前做商品策劃、定位、營銷,到現在做網紅策劃、定位、營銷。他們意識到網紅是人,也是產品,只有將「網紅產品」包裝到位,才能實現溢價最大化。

但不是每一個簽約的網紅都能賺錢,網紅孵化器同樣在實行「淘汰制」。二八原則同樣適用於網紅群體,並不是每一個網紅都有翻倍的價值。一定時期內投入產出不合理的網紅會面臨淘汰。

為了早日走出網紅市場初級階段的混亂,國內孵化器除了優化現有網紅的電商變現能力,在發掘網紅潛力上也是不遺余力。5月初剛拿完光線投資的緹蘇,2016年開年後就沒再簽約過新網紅,而是專註包裝已簽網紅,扶持個人品牌。據悉,如涵在去年年底也悄悄啟動「文科生」計劃,專門扶植能持續生產優質內容的「內涵型」網紅。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在一片網紅賺錢的歡呼聲中,網紅產業的虛火也達到了最旺。只是這個跨界聯合下的產物,似乎從來只是電商轉型期一個節點。在各種消費升級口號的號召下,以阿里為代表的電商已經淪為了傳統電商。而這個要做102年的企業,顯然也是要搞出點升級的東西出來,響應下時代潮水的方向。

隨著淘寶平臺「網紅」的發酵,淘寶趁勢大打了一把「網紅電商」牌。這些自帶粉絲和有溫度流量的網紅們,在變現上毫不含糊。來自淘寶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去年「6·18」大促中,銷量排名前十的女裝店鋪中,有7家為網紅店鋪;在日常銷售中,部分網紅店鋪新款成交額一天就突破千萬元,表現絲毫不亞於知名服飾品牌。據淘寶統計,網紅店鋪的成交爆發力是傳統淘寶店鋪的2.5倍。

個性化網紅能以最低價格帶來有溫度的流量,隨之而來的是水漲船高的銷量。只是在電商都忙著轉型升級找新出路的時候,這張依附在電商根基上毛皮如何才能保證「不掉鏈子」,持續創造價值?恐怕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倒是那個容易「擦槍走火」的直播,說不定能為網紅帶來更多可能性。因為模式夠輕,來錢夠快。只是,直播網紅這條路,不會是坦途,攀上了是臺階,滑下去了就是陰溝了。對於網紅還能「活」多久,天機的論斷似乎很「悲觀」:網紅最多有三年的紅利,網紅的價格由於炒作,基本上翻了3倍,娛樂性的網紅會成為第一波。所以那些已經狠撈一筆快錢的先行者們,「開路先鋒」的甜頭可能就到此為止了。

網紅的主體是那些或有顏、或有才或有料的魅力人格體,但人的價值都是都是外界賦予的。如果沒法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供「消費」,還有多少人願意看著別人的精彩,痛快「買單」?

也許羅胖那句「papi 醬能紅兩年嗎?不知道,鬼都不知道。一次性收割了,落袋為安有什麽不好?」將成為網紅命運的「絕妙」註腳。

B座12樓(ID:tbr2013)

網紅 盈利模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577

優必選稱阿爾法宣傳片遭抄襲 周劍斥機器人山寨虛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698.html

6月14日,優必選創始人周劍在微信朋友圈上發出一款國產機器人視頻,並爆出該視頻抄襲優必選旗下產品阿爾法2機器人美國宣傳片。

“我不知道背後是企業團隊被視頻制作方所騙還是本身為了有意而為之,總之很可笑。”周劍在朋友圈中稱這種做法讓人“啼笑皆非”。

據了解,周劍口中抄襲阿爾法2宣傳片的公司為北京遊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遊爾”),記者對比兩段宣傳片發現在長達4分鐘左右的視頻中,人物、背景如出一轍,只是原來的阿爾法機器人被遊爾最近推出的家庭智能機器人YOBY所替代。

兩份宣傳片部分截圖:左為YOBY宣傳片,右為阿爾法2宣傳片

第一財經記者多次致電遊爾公司官網電話了解情況,但對方電話一直未能接通。優必選公關葉龑表示,遊爾宣傳片由不同公司宣傳剪接拼湊而成,不止抄襲優必選一家企業。事後優必選也與遊爾取得聯系,“他們稱並不知道該視頻素材來源為阿爾法機器人,並稱如果情況屬實,他們感到非常抱歉。”葉龑說道。

據了解,該視頻為阿爾法2去年11月在美國眾籌網站Indiegogo上眾籌時的推廣視頻。優必選表示這是公司美國團隊在去年10月拍攝制作的。

遊爾機器人登記信息

根據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遊爾公司成立於2015年9月,註冊資本3000萬元。記者對比兩個品牌機器人後,發現兩者技術並沒有太多共同點。達晨創投投資人任俊照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設備上遊爾尚不構成抄襲。“從硬件上看,優必選主要是運動關節與集成技術,技術門檻相對較高。”優必選的阿爾法2機器人於今年央視春晚與大疆無人機一同亮相廣州分會場,隨後為大眾熟知。

雖然此次事件是否惡意抄襲尚不明了,但隨著機器人產業興起,山寨之風不斷。“機器人技術壁壘比較很高,因此很多公司往往去山寨其他機器人外觀,核心技術還是沒辦法做到。”任俊照說道。

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報告顯示,2012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為207.3億美元,預計2012-2017年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7.4%,到2017年達到461.8億美元。機器人產業迅速興起,加上資本與媒體熱捧,許多初創公司都迫不及待地進入市場分一杯羹,導致行業山寨之風不斷。與無人機產業所面臨的情況一樣,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服務型機器人並不具備明顯差別化,擁有核心技術企業仍在少數。產業入門門檻不高導致市場湧現大量以組裝、效仿為主的企業。

機器人產業的虛火讓大部分廠商產生只要涉及機器人就能受到資本青睞的錯覺,而任俊照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資本對於硬件技術門檻屬於中遊的廠商會更謹慎地選擇。“技術門檻不高的企業,(光靠硬件)很難被資本相中。但如果軟件交互做得好,類似於美國Jibo,也有價值,能夠成為市場主流產品,而軟硬件都處於中遊水平則很難獲得市場認可。”任俊照認為,YOBY目前的交互尚未達到Jibo的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94

石墨烯虛火 90%公司 預計被淘汰

與明星材料石墨烯沾邊的企業,近期股價大漲,甚至一度漲停。但自從2004年被發現以來,石墨烯至今並沒有如科學界所預言“掀起一場席卷全球的顛覆性新技術、新產業革命”。

“石墨烯產業發展目前仍主要停留在研發階段,政策導向對當地石墨烯產業發展具有重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也引導著政府和產業資金的流向。”在青島舉辦的2016年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上,東旭光電副總經理、碳源匯谷董事長王忠輝直言。

雖然石墨烯因其獨特的優點被廣為看好,應用前景十分廣闊,但是多數投資機構仍然因看不清趨勢,搞不懂狀況,而謹慎出手。“前期風險較大,技術發展不是很順利,在前面的階段見到曙光是非常不容易的,堅持到終點的也基本上就剩半條命了。”王忠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直到2015年習近平主席參觀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院,並充分肯定了石墨烯,政府隨之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在政策和資本的雙重驅動下,石墨烯領域小有成果,進入石墨烯的投資機構越來越多。

“越來越多的產業往里面湧,包括講故事的,但現在還處於概念普及階段。”深圳力合天使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力合天使”)總經理張東寶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力合天使從2009年開始投資石墨烯領域,先後投資了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二維碳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烯旺智能服飾科技有限公司。

炒概念不會長久

獲取單層石墨烯的制備難度非常高。目前,國內能夠制備出單層石墨烯的企業屈指可數,絕大多數是兩層、三層甚至是多層石墨烯,從嚴格意義上講,並不能稱之為“石墨烯”。

很多企業存在炒概念的嫌疑,畢竟石墨烯這一新興材料具有廣闊前景,加之國家政策扶持,因此該領域成為一些投機者的撈金池,近期就有一些企業因涉及石墨烯而股價大漲。

“小企業、上市公司都有炒作嫌疑,整個市場處於狂熱的狀態,新生市場出現濫竽充數的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長久而言,只有把石墨烯定位成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新方向,才能真正有所突破。”王忠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隨著國家層面的不斷支持,中國石墨烯產業發展取得了很多成績,截至2015年,我國申請的石墨烯專利技術已約占全球石墨烯專利技術的三分之一,並且相繼推出了高品質石墨烯制備、石墨烯基鋰電池、石墨烯柔性顯示屏、石墨烯防腐塗料等產品,但也存在著石墨烯制備品質不高、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實質性應用突破等一些關鍵問題。

下遊應用乏力

石墨烯發展的核心在於下遊應用,但目前來看,下遊應用市場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小規模實驗為主,市場需求不足,難以推進研發制備技術提高。目前,石墨烯下遊需求端並沒有打開,然而企業有向原材料生產紮堆的趨勢,一方面可以加強原材料的量產,另一方面,又會造成供給遠遠大於需求。

力合天使投資的一家公司主要生產發熱理療產品,能夠滿足其需求的石墨烯薄膜生產商僅有兩三家。“那麽多生產原料不知道往哪用。如果能找到應用方向會非常好,如果只是為了迎合投資者,產能再多也是沒意義的。沒有應用,一切都是瞎掰。”張東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科研和產業存在脫節,應用端企業和制備企業也沒有很好地連接,打通整個產業鏈形成產業閉環勢在必行。“加強科研院所和企業互動,真正讓科研院所的研發方向和研發成果與企業發展的實際訴求形成良好匹配、研以致用。”王忠輝強調。

低端應用降低產業門檻

國外一些大企業像三星、IBM、諾基亞、英特爾等都積極布局石墨烯產業,推動石墨烯研發和應用,與國外不同,我國少數龍頭企業雖然也關註到了石墨烯領域,但中小企業居多。

在張東寶看來,大企業的定位相對高端,研發成果不易顯現。小企業的決策機制更為靈活,但受限於資金規模,小企業不太穩定,風險會更大,“一百家剩兩三家就不錯了,很多項目一看就判死刑了,很多投資石墨烯制備的都不太行。”

由於資金問題,從事石墨烯材料的小企業多從難度較小的應用做起,低端應用難度相對較小,更容易實現生產。在王忠輝看來,“適度的挑戰性是必要的,如果太過低端就會拉低產業形象,降低產業門檻。”

“目前國內企業中除了兩家企業實現了應用於LED行業的石墨烯產品的小規模生產外,其余研究機構及企業均只能小批量生產,產品也主要用於研究機構的研究,且應用主要集中在複合材料、觸摸屏等少數應用,半導體等高端應用尚未開發。”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博士告訴記者。

技術是最大風險

投資石墨烯產業,技術是最大的風險。當前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各家企業自吹自擂,鑒別真假還需要一段時間。其次,資金方面也存在風險,很多小型企業因資金問題無法持續發展。

“企業規模小,所以沒有人敢投,然而缺乏資金又會導致企業規模小,這會形成惡性循環。”王忠輝呼籲更多的龍頭企業進入,“開始的時候燒錢沒關系,最終這個產業是要靠燒錢做起來的,扛得起失敗才行。”

商業模式也是投資人看重的關鍵因素。張東寶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想把項目、基金和人連接在一起,投資看重的還是技術和商業模式,有很多創業者不懂商業模式,定位不夠清晰。”

未來投資方向

在張東寶看來,我國的大企業分為國企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國企涉足石墨烯領域需要決策和審批,相對動力不足;而民營企業都有各自的業務出發點,更多地考慮投入產出比。目前已有公司嘗到了甜頭,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公司參與到石墨烯領域。

作為天使投資人,張東寶更看好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決策快,機制體制更加靈活,但是太多的創業項目是看不到希望的,創業者需要理性考量,畢竟優秀的項目還是極少數的。”張東寶坦言。

對未來石墨烯領域的投資趨勢,王忠輝認為要形成多層次的投資體系,“如果大家都在快看到曙光的時候才投,就會導致很多企業在見不到曙光的時候就死掉了。”

在國家的基礎研發層面,要有相應的資金對接,開發共性的技術,攻關一些難點。當企業的技術已經成熟需要繼續發展的時候,再做大就需要更多的產業資本進入,各個環節都需要資金,只是需求的量有所不同,投資類型也有所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58

兩年“刷量”暴漲至378億,公眾號“虛火”從何而來?

咨詢機構統計顯示,短短三年內,微信公眾號刷量市場規模從215億元升到378億元,八成營運類公眾號有過刷量行為,一些大號的平均真實閱讀量只有顯示閱讀數的三成,泡沫在數輪循環中越吹越大……

瀏覽量、閱讀量如同電視收視率一樣,成為一個重要指標受到廣告商和投資人的青睞。如今揭出刷量騙局如同拿掉了“遮羞布”,用技術、法律和行業自律等手段,戳破“泡沫盛宴”,已迫在眉睫。

買關註兩年狂增160億元:泡沫在數輪循環中越吹越大

細究數據“造假”的傳播路徑會發現,其與廣告資源不斷湧入互聯網領域,並在各大平臺間迅速流動有著相似的軌跡。

“早幾年微博火的時候,企業會在官微對發布會進行圖文直播,公關公司根據微博轉發量和增長率給企業交代。這期間,官微的轉發數字比平時百倍增加,你覺得會是怎麽來的?”一家公關公司工作人員說,假數字會直接改變廣告主對廣告投放效果的預期,只不過現在造假的平臺從微博換成了微信,數字從轉發量換成了閱讀量。

當資本對直播平臺施以青眼,這一瘋狂又在這里重演。在過去一年里,我國先後冒出了200多家直播平臺,動輒吸引億元級的風險投資。其數據造假更成為泡沫:2015年曾出現一直播平臺顯示觀看人數超過13億人的事件;網友表示某直播使用黑屏長達三小時,仍有20多人“不離不棄”。

虛高的量推升企業的估值,估值帶來的資本湧入讓運營者獲得更多廣告收入,收入的一部分可以再次用於“買關註”,泡沫在數輪循環後越吹越大。一位新媒體業內人士說,從去年開始,微信公眾號的廣告收費標準不斷提高,公眾號年入百萬元甚至千萬元並不罕見。造流量賺廣告,於是成為快速獲取利益的“捷徑”。

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艾媒咨詢9月29日發布報告說,微信公眾號刷量市場規模,在過去三年里始終保持著高速的增長態勢,2014年市場規模為215億元,到現在已升到378億元。80.6%的營運類公眾號有過刷量行為;存在造假行為的微信公眾大號中,平均數據真實度只有顯示閱讀數的30.7%。

揭秘灰色產業鏈:誰是“接盤俠”?

長遠來看,刷量破壞了微信目前倡導的綠色生態,讓原創內容沒法變現,讓微信的廣告增長受到威脅,讓優質賬號沒法和商業賬號抗衡。

微信平臺本身也是刷量的“受害者”。“自媒體和微信是競爭關系。大號能夠自己接廣告,會擠壓廣告商在‘廣點通’體系下投廣告。今年微信的廣告收入可能會破百億元,經營策略正在向廣告進發,進入‘收割’階段。”快俠科技創始人孫巍說,這也是騰訊為什麽向微信刷量“開刀”的原因之一。

真正的內容創業者更是“冤大頭”。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魏武揮認為,當微信刷量成為常態,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一些實際上訪問量很低的公號因為刷量可以拿到巨額營銷收入,而本分的公眾號因為不刷量卻拿不到生意。

刷量對行業生態的負面影響也正在逐漸顯現。業內人士說,現在投資人對公眾號的投資也越來越謹慎了,投資也在放緩。

微信公眾平臺日前發出聲明說:“隨著平臺的壯大,刷閱讀量、刷點贊數已經成為一條較為成熟的黑色產業鏈。”那麽這條產業鏈,誰是最後的“接盤俠”?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投資人在投資公號時,並非看重其內容或行業影響力,只是做“短期持有、盡快變現”的打算。通過做高其影響力和估值後,再以更高的價格出手,是他們心照不宣的小算盤。專家表示,投資機構不是不知道公號刷量,但是刷量有助於他們盡快找到“接盤俠”,但是刷量被大面積曝光後,“接盤俠”也越來越難找了。

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編輯李興仁認為,這種態勢改變了創新的初衷,讓內容對資本負責,而不是對用戶負責,用說故事提高估值融資,最終是對行業信任度的打擊,是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破壞。

適用罪名不清難懲罰 反刷量或成持久戰

因為刷量而產生的以億計的隱性成本,表面上看是由公眾號、投資人和廣告主來承擔,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隨著企業運營成本的水漲船高,廣告公關費用的日漸增長,這些都會被計入企業成本,企業為了保證自己的收益,只能讓這些成本由終端消費者消化買單。

但是目前因為刷單、刷量被處罰的案例卻不太多。公開信息顯示,安徽銅陵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曾抓獲一利用網絡刷單為客戶提供虛假業績牟利的犯罪團夥,現場查獲作案電腦20余臺、通訊卡3000余張。令人驚訝的是,涉案人員均為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將自己的“刷單”業務打著“青年創業”的幌子,收集掌握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的商家信息,利用虛擬機登陸商鋪提供刷單服務,不到一年時間獲利近百萬元。

然而要懲罰刷量行為,套上哪條法律條文,著實讓執行者陷入了尷尬。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春泉說,刷量欺騙了第三方,誤導了投資人和消費者對商品服務、質量等要素的判斷,從民事角度說是一種不誠信的欺詐或詐騙行為,涉嫌虛假宣傳,同時又與不正當競爭、虛假廣告“沾邊”。

這讓不少靠刷量謀生的人對於刷量法律風險不在意。“微信很難實現永久性封殺。刷量的產業鏈經過技術的調整,還會恢複繼續走下去。”一名刷量人員說,刷量是給企業決策者和市場部經理看的,證明投放值得,正如微信團隊在官方聲明中所說,反刷量是一種“技術較量”,這種“貓鼠鬥”的遊戲一定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持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