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影子銀行蓬勃發展的法制土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343

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後,過去一直“神秘”的影子銀行終於受到了眾人的關註,而且大部分人都認定影子銀行是助長金融風險的主要場所。危機以後,各國政府都積極采取措施,希望提前防範影子銀行帶來的金融風險。 然而回顧歷史,過去可能真是發達國家政府的“縱容”,助推了影子銀行的蓬勃發展。畢竟任何一個市場的高速發展,都是需要內部動因和外部環境同時支持才可能出現的。 關於影子銀行形成的內部動因,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Enrico Perotti認為: 銀行持有缺乏流動性的風險資產,通過便宜的可即期贖回債務獲得融資支持: 大部分的投資者喜歡安全、短期和具有流動性的資產,所以銀行可以通過對即期流動性的承諾來利用廉價的融資。 存款擔保體系和可使用央行的再貼現窗口增加了其公信力。 對即期償付的信心保證了可即期贖回債務能常規性地被展期,因此一直支持著長期借貸和高杠桿。 因為銀行的信貸供應量受限於資本比例和存款基數,金融機構一直在尋求新的方式依賴廉價融資持有風險資產。而影子銀行活動需要創造一系列的可即期贖回債務,其信心來自於可直接索要流動性。 但其主要的融資渠道是發行抵押的金融信貸,比如說回購和基於衍生品的索償權。這就是影子銀行非常短期和廉價的資金來源。 而且在08年危機前,發達國家政府的立法行為也為影子銀行的蓬勃發展掃清了障礙: 受惠於在歐盟和美國的“安全港地位”的穩定擴張——也就是受金融抵押品擔保的貸款者在借款人破產中的特權,證券抵押打開了便捷廉價資金的大門。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抵押金融信貸交易中的貸款者可以馬上收回和出售用於擔保的抵押品。他們能規避大部分破產的限制,比如說交叉違約(cross-default),凈值處理(netting),破產前夜(eve-of-bankruptcy)和優先規則(preference rules)。 這些特權保證了擔保證券持有者的即期獲得償付的能力。 不幸的是,這樣是損害了有序的清算——破產法的基礎。 在雷曼倒閉的時候,這帶來的後果是清晰可見的,當時存量巨大的回購和衍生品交易抵押品被提取並在短時間內出售。這導致了尋求安全港的貸款者大批急售資產抵押證券(ABS)的巨大市場沖擊。雖然這些貸款者是不賺不賠的,但它們的急售行為卻把損失傳導給所有其它人,並迫使政府幹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93

鐵礦石衍生品市場蓬勃發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901

雖然受益於中國需求的高速增長,過去幾年鐵礦石貿易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然而,與石油、銅等大宗商品市場相比,鐵礦石市場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鐵礦石現貨市場價格走勢)

過去國際鐵礦石貿易一直主要是通過簽訂長期固定價格的供貨合約進行的,也就是國際礦山與中日的煉鋼業巨頭代表談判協定未來一年供貨價格的基準。然而,在市場參與者和需求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特別是「長協」模式崩潰以後(據第一財經2012年報導,「2010年起,年度定價改為季度定價,2011年起,更多的礦山開始執行月度定價和指數定價。只用了四年的時間,長協價就土崩瓦解了,現在,鋼廠和礦山每年仍會進行談判,但商談內容僅限於合作細節而非成交價格。」)鐵礦石的現貨和價格指數市場也開始蓬勃發展——這為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土壤」。據FT報導:

去年,鐵礦石期權、期貨和互換的交易估計已經增長了一倍多,達到3.5億噸鐵礦石當量,而且繼續在增長。瑞信估計,今年1月的鐵礦石衍生品交易升至了創紀錄的3900萬噸,年化即為4.6億噸。

...

(瑞信企業大宗商品銷售代表Philip Killicoat)表示,貿易商、鋼鐵廠和鋼鐵業客戶已經變得更積極地利用衍生品,利用鐵礦石期貨、互換和期權對現貨合約進行對沖,最小化價格波動的風險。

雖然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滿足了鋼鐵行業中各方位的需求,但市場的開放也將引入更多投機者。在07-08年石油市場和當前鋁市場的過度金融化行為所導致的市場扭曲,已經令行業內部怨聲載道,同時也吸引了監管部門的重視。

而鐵礦石衍生品市場也成為了國際投機者對賭未來中國經濟表現的平台:

交易員表示,對沖基金已經進入了這個市場,利用衍生品下注他們對鐵礦石供需基本面和中國經濟的看法。這是因為,鐵礦石是一個反映中國經濟增長的好指標:鐵礦石不單是煉鋼的主要原料,而且中國消費了全球超過2/3的鐵礦石海運量。

去年10月18日,中國大連商品交易所的鐵礦石期貨正式上市,這不單促進了鐵礦石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還增加了中國市場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今年的全球鐵礦石海運量預期將高達13億噸。而部分交易員預期,排除中國的鐵礦石衍生品市場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達到實物交易市場的規模。在德銀和瑞信等主要國際投行的推動下,預期鐵礦石市場很快就能度過「初級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67

創新創業蓬勃發展 成都打造“雙創”新高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607.html

徐一丹從褲兜里掏出一個手機大小的盒子打開,“這是一個無人機,市場售價只有1800多元。”他認為,這種口袋無人機產品未來將會迅速普及,而這款無人機搭載的就是通甲優博公司開發的無人機視覺模塊。

成都通甲優博科技公司成立於2015年2月,公司在機器人視覺、無人機視覺、智慧城市與物聯網、虛擬試穿戴與購物輔助領域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徐一丹就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兼CEO。他是國防科技大學圖像測量視覺博士,之前在軍工企業工作,現在則開始出來創業。

目前,通甲優博開發的TopUav 無人機視覺模塊和TopGlasses 虛擬眼鏡試戴模塊,市場占有率、技術含量和專利申請量均居於國際領先地位,與騰訊、Intel、高通、舜宇集團、零度智控建立了業務夥伴關系。

通甲優博在成都創新創業平臺“菁蓉匯”評比中成為優勝企業,成為首個獲得四川省商業銀行無抵押貸款的初創公司,並獲得國內外多家頂級風險投資機構的青睞。徐一丹也獲得首屆十大“菁蓉創業之星”稱號。

像徐一丹這樣的創業者迅速在成都聚集。2015年以來,成都以“創業天府”行動計劃為主線,通過搭建菁蓉匯、創交會兩大平臺,打造雙創引領區、雙創集聚區、雙創特色區三類載體,激活資源、集聚要素、強化保障、營造環境,使成都成為“創業之城、圓夢之都”。

今日,2016中國·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在成都開幕,將以高端論壇、成果展覽、要素交易、創業大賽等多種形式,打造全球創新創業首個全要素展示交易平臺。

為什麽去成都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4.9萬戶,其中包括1.1萬戶科技型企業;新增註冊資本超過6500億元,同比增長103%;新增企業數和註冊資本數均位居中西部首位。這些數據反映出成都創新創業的生動局面。

徐一丹創業之初由5個博士組建成團隊,除了他來自四川省瀘州市,其他都是外地人。不過外地成員們從一開始對成都的不了解,到融入、喜愛成都,只用了半年時間,他們目前已計劃在成都置業定居,長期發展。

通甲優博對外招聘廣告語就是“一個月工資能在成都買一平方米的別墅”,這個廣告語收到很好的效果。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成都以其相對較低的房價和舒適的生活贏得了不少創業者的青睞。

通甲優博公司的技術人員正在演示新款口袋無人機

在高房價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工作的年輕人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走還是留?以深圳為例,今年5月,深圳新房成交均價55817元/平方米,深圳二手房價為55333元/平方米,而成都新房均價只有一萬元。
生活成本便宜、生活相對舒適使得成都的流動性相比沿海城市要低很多。如果工作環境舒適,符合自己的要求,是很願意長期待下去,這樣也變相地為企業降低了成本。

成都高校雲集,擁有電子科技大學等著名高校,使得人才聚集。不僅如此,今年5月舉行的“創業天府行動計劃深圳行”顯示,當天來招聘現場的人中,非四川籍的超過了一半。

政策上的促進措施也讓創業者加速向成都匯集。精藝墻衣新型材料創始人鐘庚告訴記者,去年春節聽說郫縣的創業優惠政策,在這里辦公免收3年房租,他和好友楊華山就一起創辦了這家公司,鐘庚他們申請到4套房間,一套作為辦公室,另外的作為樣板展示。

免收房租可能是對初創企業最大的吸引力,這能為創業者節省不少成本。鐘庚說,入駐園區之後,創業者之間能夠互相交流,信息互通,甚至發現商機,找到自身產品和服務的配套上下遊,比如他就在園區內找到了廣告和美工。

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區為例,2015年該區共扶持企業2866家31018.17萬元扶持資金,其中大孵化資金扶持1862家,支持金額15073.17萬元,高層次人才企業419家,支持金額15029萬元,補貼平臺148萬元,補貼585家企業768萬元。

成都還著力打造菁蓉匯、創交會兩大平臺。菁蓉匯在全社會營造了推動創新創業的大氣場,更好地把“有錢人的口袋”和“有想法的腦袋”結合起來。2015年共舉辦菁蓉匯系列活動超過160場,吸引了40多萬創客參與,獲得意向投資超100億元。

徐一丹認為,“少不入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蓉漂蓉創”正當時,成都的城市形象、創業環境、整體競爭力會快速提升,包括通甲優博在內的企業也因此受益;高效的政務服務、政策支持會讓更多的魚兒遊到成都的源頭活水里來,在這里生根發芽、發展壯大。通甲優博自身的良性發展,就是很好的證明。

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雖然說創業是市場行為,是個體的事情,但是正如李克強總理指出的那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一個改革。”成都市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創新創業過程中,首先發揮了市委、市政府的主導作用,尤其在規劃、政策、資金保障、配套服務,包括知識產權交易和保護等方面發揮了好作用。

實際上,除了資金的扶持和平臺的搭建,成都在創新創業方面更深層次地推進體制機制的創新,簡政放權、改革科技體制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等,這不僅促進了創新創業的蓬勃發展,也大大地促進了政府自身建設。

成都系統推進“三證合一”、“先照後證”,稅務登記網上自動賦碼,允許“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試行小額經營社區備案制度、放寬企業名稱註冊登記條件等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實現企業設立“一口受理、一表申請、一窗服務、自動賦碼、網上查詢”,辦理證照平均時間從4~5個工作日縮減到1個工作日。

2014年9月1日,成都發出首張西部地區“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工商營業執照。隨著“一窗式”受理以及放寬註冊資本等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成都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各項改革疊加效應逐漸顯現。

目前,成都擁有56所高校、30家國家級科研機構、4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截至2015年底,擁有專業技術人才135.5萬人,居中西部城市前列。成都還擁有16家技術交易登記機構,各類知識產權服務機構39家。2015年,成都技術交易額突破400億元,同比增長42.5%。

如何把這些科技資源轉化為創新動力呢?成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

2014年,成都出臺了被稱為“成都十條”的《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在蓉協同創新的若幹政策措施》,“成都十條”推動科技成果“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改革,打破了束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的制度藩籬,激發了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熱情。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成都有100余位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帶成果、帶技術創(領)辦企業,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900余項,帶動全市新增科技型企業1萬余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實現7858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

在此基礎上,成都又從構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搭建成果轉移轉化平臺載體、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加強創新創業金融扶持、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推動高校院所內部配套改革等方面入手,對“成都十條”進行調整完善和優化升級,最近又出臺了《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若幹政策措施》,也就是“成都新十條”。

成都市科技局局長盧鐵城表示,和兩年前的“成都十條”相比,“成都新十條”改革力度更大、含金量更高。在全國城市中,首次提出將實施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發明人,以股份等方式對職務科技成果分割確權。

 “成都新十條”在推動科技成果“三權”改革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支持在蓉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高校院所與發明人或由發明人團隊組成的公司(下稱“發明人”)之間,通過約定以股份或出資比例方式進行知識產權獎勵,對既有職務科技成果進行分割確權;以共同申請知識產權的方式分割新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發明人可享有不低於70%的股權。

另外,“成都新十條”設立10億專項資金支持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對每個產業技術研究院投入不少於2億元;首次提出成果轉化人員股權激勵機制,允許高校院所非正職領導幹部等在崗創業、兼職取酬;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立不低於10億元天使基金促成果轉化,鼓勵高校院所開展配套改革。

創新與知識產權的保護密切相關。“2015年,成都知識產權、商標、版權、公安、檢察、法院和成都海關,進一步加大了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成都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吳健介紹說,通過對各種知識產權違法犯罪行為的有力打擊,成都的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全年新增科技型企業11032家,獲批成為“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財富》雜誌把成都列入“2015年中國十大創業城市”。

不僅如此,“2015年,成都多措並舉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吳健介紹說,首先,成都探索建立了將原科技撥款形式改為投資、貸款、補貼形式的新型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出資2.3億元引導建立創業天使投資基金,出資2.5億元引導建立債權融資風險資金,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股權質押和信用貸款等融資服務,取得明顯效果。

吳健列舉了一組數據,2015年,成都全年專利申請量達77538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9791件,同比分別增長19.34%和34.83%,分別居副省級城市第2和第3位。全年專利授權量達44852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6206件,同比分別增長40.4%和54.3%。截至2015年底,全市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達19758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13.6件,同比分別增長33.9%和3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30

證券業蓬勃 從業員「陰功」 周顯

1 : GS(14)@2015-02-05 19:20:0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光大證券買了新鴻基證券的七成業務,這一家曾經是全香港最大的證券公司,終於落入了內地券商的手上了。這些年來,香港的證券業務愈來愈蓬勃,成交額也是愈來愈大,但是為什麼證券從業員的收入卻往往是不升反降呢?我認識的股票經紀,不少是賺幾千元一個月,連最低工資也不及,三餐也成問題,這和證券業的繁盛,恰好成了強烈的對比。


外資入侵 港券商生存空間小

這其中的原因,十分簡單,正是因為在這些年來,先是美資行的大舉入侵,跟是內地券商的進駐,相比之下,港資券商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很自然地,本土的證券從業員的收入也節節下降,一山還有一山低,賺大錢的,不是外國人,就是內地人,怪不得這些本土香港人也要支持雨傘革命了。

所以,當我看到了新鴻基證券也被收購的時候,是多麼的唏噓,記得當年同學岑永兆初畢業時,進入了新鴻基證券工作,作為陳新燊的助手,當時他同我們同學聚會吹水時,是多麼的牛,可見得「新記」這塊金漆招牌,在當年的名字是多麼的硬。俱往矣!

個人而言,我是新鴻基證券的客戶,也是光大證券的客戶,但是由於我在光大的經紀、高大英俊的朱濤另謀了高就,在光大的戶口已dormant很久了。不知道新鴻基證券在將來會不會改名為「光大」呢?要知道,新鴻基是一塊名牌,當年我的老友Anthony在當corporate finance的teamhead,生意多到要推,正是因為內地客戶一聽到新鴻基,便投以信心一票了,相信是誤會它與新鴻基地產(0016)是同一集團的關係。所以,我也實在有興趣知道,究竟在收購完成了之後,「新證」會不會把這塊金字招牌也不要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6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