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本家買《紐時》 左丁山

2009-05-23  AppleDaily





 

《紐 約時報》名揚世界,被視為美國最佳報紙,歷年獲得普列茲獎無數。不過呢張報紙嘅財政管理認真水皮,搞到周轉不靈,o依家備受財政壓力,周圍撲水。點解堂堂 大報搞成咁,睇落係「近親繁殖」管理之故。大股東Sulzberger控制董事會,控制B股股權89%,家庭信託條文寫得好緊,外人無法玩「分而治之」嘅 把戲嚟引誘部份成員作反。你估家族之中,一定代有才人出咩,記得瑞典就有一個大傳媒集團,o依家已去到第六代,仍然生機勃勃,不過此乃異數,並非常態。


《紐約時報》蠢在股價高企時,花掉二十億美元回購股份,以低價賣掉時代廣場嘅舊總部,用五億美元買入現在嘅大廈,但又以二億二千五百五十萬美元求售新大 樓,此外又曾以高價買入《波士頓環球報》及波士頓紅襪棒球隊,近月賤價求售球隊,仍然搵唔到買家。識得做報紙,未必識得做買賣,《紐約時報》竟然學人玩財 技,卒之輸到貼地,導致「野蠻人壓境」(barbarians at the gate)境地,兩位大亨Carlos Slim(墨西哥首富)與David Geffen(荷李活唱片及電影大亨)分別表示有興趣收購《紐約時報》,令蘇斯貝格家族大感不安,聲言絕不出售,喺佢哋眼中,Slim與Geffen都係 滿身銅臭之庸俗資本家。


Geffen先生原來係出身寒微,讀書不多,赤手空拳打天下之輩。發大達之後,捐咗兩億美元畀UCLA醫學院,唔知算唔算係 「贖罪」?


佢出道不久,去咗紐約一間著名藝人代理人公司William Morris工作,做信差房(Mailroom)阿頭,呢份工原來需要大學學位資格,Geffen亂噏話自己係UCLA畢業生。公司寫信去大學求 證,UCLA嘅覆函嚟到之後,當然首先由信差房收信,Geffen膽敢用蒸氣開咗信封,取出原函,擺一封偽冒嘅入去,咁就過咗骨,咁就有份工做落 去,and the rest is history,一路向上爬,成為唱片界大老闆,與史匹堡及Katzenberg合組Dream Works製作及發行電影。


Geffen今年六十六歲,已是億萬巨富,買起《紐約時報》,隨時有銀。呢位出身Brooklyn嘅波蘭俄羅斯混血兒窮小子, 偽冒學歷竟成巨富,如果真的成為知識分子報紙老闆,是否夠諷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4

《紐時》不如《人物》 左丁山

2009-06-27  AppleDaily






 

互 聯網新聞與博客興起之後,傳統報紙流失不少讀者,年青人更係上網有空,睇報紙冇時間,任何報紙講年青化、爭取年青讀者,直情似講笑話。試問,一個不存在的 市場,如何爭取?美國有不少傳統大報(如《紐約時報》)以及名氣雜誌(如《財富》)嘅廣告頁數越來越少,《紐時》陷入財困,已不是新聞。《紐約時報》係唔 係知識分子大報?《紐時》專欄作家係唔係權威人士?《紐時》對美國政治人物與政治發展有無影響?《紐時》是否本港知識分子、知識作家嘅尊崇對象?答案只有 一個,就係Yes Yes Yes!對一啲言必英美嘅人士嚟講,《倫敦時報》與《紐約時報》與香港啲「所謂報紙」根本無從比較,差天共地。


不過批評別人寫飯局、講傳聞、嘻哈一番嘅專 欄就好容易,但讀書分子永遠係少數。大如美國,人民有三億幾,科技發達,人才輩出,讀書分子或知識分子大報原來只係「叫好不叫座」嘅,在互聯網衝擊之下, 發覺生存並不容易。相反地,美國有兩份雜誌完全不受金融海嘯衝擊,不怕互聯網競爭,就係八卦娛樂刊物 Us Weekly 與People,據報導,呢兩份雜誌視海嘯如澗水,銷路穩定,廣告增加,全美有四千幾萬人睇People,一啲都冇流失。


假如People期期都刊登克魯 明文章,或者搵讀書人寫專欄,左一句文化意識,右一句後現代,講完「結構」,又講「解構」嘅話,你估People會唔會咁暢銷呢?世界上有分工呢回事,後 現代文章有小眾市場,知識分子專欄有小眾市場,八卦飯局傳聞可能有較大市場,名人娛樂有最大市場,從銷量多寡可以知道晒。一位專欄作者選擇定位,係佢自己 之事,亦係編輯之編務方針,兩者互動,作家唔鍾意嘅話,大可不寫。但選擇咗走合乎自己性格與興趣嘅專欄定位之後,卻又批評他人專欄俗套、失落、缺乏文化, 講唔通啩?日後民俗史家研究香港二十一世紀初之商場生活與政商野史,可能覺得呢啲專欄有參考價值o忝。批評他人寫得好唔好有其道理,但批評他人所寫之題 材,就多餘得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71

他做的素肉騙過《紐時》美食作家

 
2014-03-10  TCW

 

擔當未來食物革命的主角之一,其實,是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素肉?

二○一三年初,美國高級連鎖超市Whole Foods的貨架上,出現了一款名為「Chicken-free strips」(無雞肉雞柳條)的新產品,它開宗明義的告訴你:「這不是雞肉。」但外觀就像是切成條狀、煮熟調理過的雞胸肉,強調能供應人體所需蛋白質,零膽固醇,並且吃起來跟雞肉一樣。

這款由「超越肉類」(Beyond Meat)公司生產的無雞肉雞柳條,宣稱製程中的土地利用效率,是傳統雞肉養殖業的三倍,飼料(原料)的利用轉換率,是傳統的七倍,水的利用效率,則是十五倍;原料包括非基改大豆蛋白、非基改豌豆蛋白與水等。說白了,其實就是台灣人熟悉的素肉。

但別小看這盒素雞肉,背後不僅有美國一線的矽谷知名創投公司KPCB挹注,還獲得推特(Twitter)前執行長威廉斯(Evan Williams)與推特共同創辦人史東(Biz Stone)的資金挹注,更得到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背書,是蓋茲投資、欽選,將改變未來人類飲食麵貌的重要產品。

事實上,台灣跟日本一直都是世界頂尖的素食加工品出口國,投身素食加工品業二十多年的華森健康國際總經理楊文育表示,美國多數的素食產品,都是向台灣或日本進口半成品,或委託台灣代工。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今年四十三歲的超越肉類創辦人暨執行長伊森.布朗(Ethan Brown),一開始也曾從台灣進口素肉原料到美國加工,然而,為什麼這波食物革命的領頭羊之一,不是台灣製造素肉的企業,而是完全沒有食品加工背景的布朗?

出社會,一心打算做環保成立綠能組織被踢出,也不忘初衷

雖然有名校學歷,但布朗中年以前的人生並不順遂,他從學校畢業後曾創立一家推廣乾淨能源的組織,最後卻因為意見分歧、溝通不佳,被董事會一腳踢開,失敗收場。

但布朗與一般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很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標,而且從不打算放棄,那就是:改善日益惡化的氣候變遷問題。

「記得我準備出社會時,父親跟我討論職涯,問我這輩子打算做什麼?當時他問:『你認為這世界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回答:『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我認為,如何減少溫室氣體與碳排放,是人類社會當前面對的重要任務,所以後來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往這方向努力。」布朗接受《商業週刊》越洋專訪時透露。

一個全美前十大MBA出身的年輕人,當身邊的同學都擠往華爾街或全球百大企業時,從小生長在美國東岸華盛頓特區的布朗卻反其道而行。他的父親是研究環境倫理學的大學教授,在小時候,就買下一塊農場,時常在週末或寒暑假帶著全家人去農場生活,讓布朗從小就喜愛動物,熱愛與大自然為伍。

布朗回憶:「我爸爸是個哲學家,所以我從小就有很多機會,跟他討論許多不一定有答案或解方的大問題。」在這種鼓勵探索與思考問題的環境下,布朗認為,自己是個想要「解決大問題」的人。

被自己一手創立的能源組織踢出、經歷這個布朗視為「人生最大挫折」的低潮後,他依然想往「拯救氣候變遷」的方向努力。這次,身為素食主義者的布朗決定從食物下手,試圖解決一個自己從小就掛在心中的命題:「如果我們可以從植物攝取蛋白質,那為什麼要吃肉?」

自從全球環保意識抬頭、氣候變遷成為顯學之後,美國一直不乏提倡減少肉類消費的非營利組織。但是商學院出身的布朗,相信消費者的行為,以及商業的力量,能比政府或非營利組織更快、更有效的改變世界。

再創業,找台灣教授合作讓人類吃植物蛋白,就像在吃肉

因此二○○九年,布朗開始了他的新事業,成立超越肉類公司,目的是推出植物性蛋白製成的食品,改變大眾的飲食習慣,減少動物性蛋白攝取,減少因畜養動物與家禽而產生的大量碳排放,以及不必要的土地、飼料和水資源浪費。

因為一開始就將目標客群設定為一般大眾,而非素食者,布朗知道,他要挑戰的是人類「吃肉」的天性,所以自己的產品口感必須幾乎跟肉一樣,才能讓習慣吃肉的人埋單。「吃肉這件事,已經存在人類歷史有數百萬年,要人們完全停止吃肉並不可行,唯一可能的方式,是讓大眾攝取植物蛋白的同時,還是可以享受『吃肉』的樂趣。」

本身缺乏食品加工技術的布朗,一開始也曾從台灣進口原料,自行加工,但很快發現這樣行不通,因為自己做出來的產品,跟市面上的素食產品沒有兩樣,吃起來頂多有「像肉的感覺」,但距離真肉給人的飲食體驗,還有很大差距。

布朗在尋求更先進的食品加工技術過程,閱讀到密蘇里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來自台灣的謝富弘關於「人造雞肉」的研究,認為這正是超越肉類所需要的技術。

因此布朗數度拜訪謝富弘後,與密蘇里大學簽訂技術合作條約,終於在二○一二年合作開發完成超越肉類第一項商品:無雞肉雞柳條。

布朗自豪的說:「我們跟其他素食產品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承諾消費者,可以享有跟吃肉完全一樣的體驗。包括素雞肉條上的肌理紋路、咬勁和口感,都下了非常大的工夫,甚至講究到消費者咀嚼的時候,牙齒接觸到素雞肉條摩擦的感覺,都跟吃真肉一樣。同時在營養成分上,比一般雞肉還健康。我們盡所有努力,讓產品跟動物性蛋白沒有兩樣,甚至更好。」

找創投,獲比爾.蓋茲背書調降價位,未來要進校園跟速食店

完成產品開發後,在需要資金挹注以商品化、打入更多通路的情況下,二○一二年,布朗與超越肉類共同創辦人布蘭.德泰勒(Brent Taylor)透過創投KPCB牽線,有機會與近年來不斷關注農糧與食品科技趨勢的比爾.蓋茲見面。

「我們知道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所以我們特地找了廚師,用剛開發好的素雞肉,煮了義大利麵、塔可餅等料理給比爾.蓋茲試吃,他吃了之後,認為這跟真的雞肉一樣,我們用口感跟產品說服了他。」泰勒在《商業週刊》團隊拜訪他們位於洛杉磯的辦公室時透露。

得到比爾.蓋茲的投資與背書,並曾經在一次盲測中成功的騙過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美食專欄作家彼得曼(Mark Bittman),超越肉類很快的聲名大譟,吸引CNN、《富比世》(Forbes)與《Wired》等國際媒體採訪。但布朗知道最艱鉅的任務還沒克服,那就是:改變人們的觀念。

布朗認為:「我們面對最大的障礙是文化,你要如何說服大眾,不一定得從肉類攝取蛋白質,其實植物蛋白質也可以滿足需求?甚至在很多文化當中,吃肉是一種慶祝的行為,有慶祝或快樂的文化意涵存在,要改變這些根深柢固的觀念,並不簡單。」

目前在北美地區的Whole Foods、Publix 與H-E-B等連鎖超市,超過上百個店舖都能買到超越肉類的商品,但營運成績究竟如何?是否已經達到損益兩平?泰勒不願正面回答,只表示:「我們的業績目前越來越好。」

除了改變民眾觀念不容易,也有批評者認為,超越肉類目前的價格比一般雞肉貴,加上通路是鎖定中產階級與金字塔頂端的高級超市,似乎只是有錢人的食物。

對此,布朗表示,今年的計畫是要進軍更大型的國際性通路,例如沃爾瑪(Wal-Mart),同時也正與洛杉磯地區的學校洽談,要讓產品進入校園,未來並計畫與速食店和餐廳合作。

除了全面性打入民眾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就是透過規模經濟,降低成本,讓超越肉類成為全民都能攝取的蛋白質來源,以達到布朗設定在二○二○年前,讓全球的肉類消費需求減少四分之一的目標。

食物革命的火已經點燃,也許就像布朗所相信的,消費行為將改變世界。

「植物肉」背後英雄竟是台灣人

帶動這波食物革命的關鍵技術,其實來自一位出身台灣、旅美多年的教授謝富弘。

目前為密蘇里大學生物工程系特聘教授的謝富弘,研究食品科學數十年,從一九九○年代初期,開始進行大豆蛋白的食品加工研究,試圖運用食品加工業界常見的食品擠壓機,透過高溫高壓製程,製造出「植物肉」。

初期,謝富弘只能做出一整塊的素肉,無法做出肌肉紋理,一直不斷改良,直到九○年代後期,完成初步研究,才做出高仿真度的素肉。當時曾想跟美國知名食品公司合作,但因為數十年來,美國的大豆蛋白產品市場一直不大,因此大型食品公司不願投入成本開發、商品化,讓謝富弘一度擱下這研究。

直到二○○○年初,謝富弘拿到美國聯邦農業部一筆新台幣上千萬元的經費,開始重啟研究,反覆微調各種壓力與溫度的組合,甚至是產品擠壓成型的流速,終於在二○○八年製作出「無雞肉雞柳條」雛形,纖維、咬勁都與真實雞肉幾乎一模一樣。同一年發表在期刊後,布朗讀到,直覺:「這就是我要找的技術,」多次拜訪他與校方,彼此談定合作。

目前謝富弘正試圖開發一整塊的植物牛肉,要打破過往素食加工品界往往只能做出碎牛肉,無法製造高仿真牛肉塊的瓶頸,或許又會為這波食物革命立下新里程碑。 (文●吳中傑)

【延伸閱讀】吃肉,這樣壓榨地球!

1、農業,特別是肉類、乳製品,消耗全球70%淡水資源、38%土地資源、排放19%溫室氣體2、1公斤牛肉需要3,682公升的水(主要種植飼料作物),產生的碳排放量相當於一輛車跑了250公里

整理:陳筱晶

【延伸閱讀】生產更快!製作時間1分鐘,傳統雞養6週才能吃

【延伸閱讀】更省水!用水效率是傳統雞肉養殖業的15倍

【延伸閱讀】深入舊金山,看植物肉為何能取代真肉?

首富投資新寵2》一顆豆子做出逼真雞柳條

無雞肉雞柳條製作流程:1.原料混合非基改大豆、豌豆分離蛋白、穀粒莧、非基改芥花油與非基改大豆纖維等原料,和水混合2.放入食品擠壓機攪拌經過高溫高壓及擠壓,約1分鐘即完成3.完成製作出跟雞肉質感幾乎相同的成品4.販售經過調味、包裝後進到通路,消費者買回家可即食或料理加工

傳統雞肉製作流程:1.孵蛋人工燈光照射,讓蛋孵化2.養殖用大量的水、大豆與穀物飼料、維他命及抗生素等飼養,1磅的生鮮雞肉,平均耗費7.5磅的飼料和30公升的水,需時6週3.完成飼育將雞屠宰、去毛、剔骨並支解4.販售消費者買回家後自行料理

整理:陳筱晶、吳中傑

【延伸閱讀】豆子PK肉雞,一樣享吃肉快感——真假肉對照表雞肉~來源:養殖肉雞價格:1斤的生鮮雞胸肉約100元;煮後會失去水分,實際可食重量較少口感:彈軟富咬勁、帶有肉香保存期限:冷藏約3天,冷凍約半年到10個月熱量(每100公克):平均約150大卡(依部位有異)

植物肉~來源:非基改黃豆、非基改豌豆價格:1斤約300元,可直接食用;尚未達規模經濟,預估未來比真肉便宜口感:略硬富咬勁,味道近似雞肉保存期限:冷凍可保存1年熱量(每100公克):約140大卡

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66

它成立十年,卻被百年紐時當最大強敵 盜文網起家 竟成為全球最創新公司

2016-03-07  TCW

被稱內容農場始祖的趣聞網,一開始是從無腦新聞起家,現被評為最創新,連歐巴馬也找它拍片,它如何找縫隙出擊?

你記得去年的二月二十八日,橫掃所有媒體和社群平台的是哪則新聞嗎?答案是一張在網路上流傳,看不出到底是黑藍相間還是白金相間的洋裝照。這張謎樣照片引發熱議,連五月天阿信跟楊丞琳等藝人都加入討論。

照片最早源自美國趣聞網(Buzzfeed),原始貼文在一天內創下四千一百萬的流量。創辦於二○○六年的趣聞網,擅長創造被社群傳播的軟性新聞,早期內容多來自網路論壇和部落客,如今則大部分為原創。由於內容輕薄短小且視覺元素強烈,再加上標題吸引人,讓人忍不住想要點閱和分享。趣聞網被稱為「內容農場始祖」,這個稱號其實充滿貶義,諷刺它只會大量產製無意義的內容。但這家被視為只會抄襲跟傳播低級內容的網站,現在竟被評為最創新的公司。

美國科技雜誌《快公司》(Fast Company)三月初剛公布的「二0一六年全球五十家最創新公司」榜單中,趣聞網位列第一,連臉書都只能屈居第二,更超越Google和蘋果。這份調查已有十四年歷史,《快公司》每年與市調機構或數據分析公司合作,研究全球上千家公司,從中選出五十家來自二十個產業的最創新公司。

論營收,據美國網路媒體「Gawker」披露的趣聞網二0一四年財報,它的年營收只有一億美元,還不及臉書最新一季營收的六十分之一;論全球知名度,趣聞網更不及Google和蘋果,它憑什麼最創新?

病毒傳播求快求變題材發布迎合社群胃口

趣聞網的影響力有多大?它的每月獨立訪客數比百年老店《紐約時報》多兩成,從行動裝置造訪的訪客更居全美所有網站之冠,連美國總統歐巴馬要宣傳健保法案,都找上趣聞網幫他拍影片。

「原本一天大概賣五到十個包,Buzzfeed報導過後,一天就賣了一百五十個,持續了一個半月,」把MIT「2D包」賣到全球二十五個國家的品展創辦人林飛比說。

趣聞網的創新秘密來自其創辦人的網路原生基因:求快求變,水不停歇。

趣聞網起初只是佩雷帝共同創辦的網路媒體《赫芬頓郵報》旗下的一個子計畫,研究怎樣的內容才能在網路上引發病毒式傳播,它發布大量迎合社群胃口的內容如:「二十一條只有女人才懂的推文」、「你是哪個希臘哲學家?」等等,短時間迅速吸引大量流量和眼球。競爭者馬上群起效尤,以「Buzz」為字首的內容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但當新的內容農場競相推出更辛辣的內容時,趣聞網卻在二0一三年開始經營嚴肅新聞,挖角《華爾街日報》、《衛報》等老字號媒體的資深記者,還請來獲得兩次普立茲獎的記者史屈夫(Mark Schoofs)擔任調查新聞小組的負責人。

這一步,不僅為了提升趣聞網的形象和內容品質,也為了廣告考量。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楊上範分析,趣聞網的形象若一直很軟,廣告路數將較容易受限,精品或高階品牌可能就不會找上門。

內容重製靠大數據一則貼文可變出15種組合

除了在內容本身做改變,趣聞網在內容產製和商業模式,更一切以數據為導向。每則標題都經過反覆測試,例如編輯可以為一則新聞搭配不同標題和主圖,不同讀者會看到不同的隨機組合,編輯再根據點擊率和分享數修正。

在傳統媒體,一則文宇報導最多被處理成兩種格式:紙本和線上。但根據《快公司》報導,趣聞網所有原始內容都有一組ID,方便中央系統統一管理,然後再針對不同社群平台特性打造不同內容。

例如一則「七個步驟教你做燜燒燉雞」貼文,在臉書上會是一則四十六秒的影片,在Instagram變十五秒,在釘趣(Pinterest》上又變成兩張圖片,最後總共生出十五種不同格式的媒材。這就是趣聞網著名的「分散式發布」策略,用大數據計算每個不同社群平台的散播模式,再因應不同平台特性打造專屬內容。

眼球在哪內容在哪經營全球逾30個社群平台

佩雷帝去年在SXSW首樂季演講時說,他察覺用戶已離不開社群平台,當所有媒體都努力經營自家網站或App,他選擇與社群平台攜手合作,社群怎麼變,他就跟著變。現在趣聞網總共經營全球三十幾個社群平台,有四分之三的內容發布在社群而非自家網站上。

「趣聞網不在乎單一網站,它像是有很多分靈體,每個平台上都是它,」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內容中心主任鄭國威說。

從低俗內容發展到正經的調查報導,從單一網站變成三十幾個分身,從新聞室決策變成數據決策,趣聞網凸顯了網路時代「眼球在哪裡,內容就在哪裡」的特性。長期觀察新媒體生態的資深媒體人黃哲斌形容,「趣聞網就像是拳擊台上一名很厲害的拳擊手,不斷跳來跳去,尋找縫隙出擊。」

但根據趣聞網最新發布數據,它在美國用戶成長趨緩,因此開始積極往海外發展,今年初剛開設日本分站。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趣聞網能否摸透各國的社群平台屬性,針對不同文化推出內容,將成為它未來發展的一大挑戰。

撰文者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64

否認斂財209億 溫家寶或告《紐時》

1 : GS(14)@2012-10-30 00:22:3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1029/18051509
溫家寶家人六點聲明
一)《紐約時報》報導的所謂溫家寶家人的「隱秘財產」,是不存在的。
二)溫家寶家人有的沒有從事經營活動,有的雖從事過經營活動但沒有從事任何非法經營活動,沒有持有任何公司的股份。
三)溫家寶的母親除了按規定領取的工資/退休金,無其他任何收入,也無其他任何財產。
四)溫家寶從未在家人的經營活動中起到任何作用,更沒有因家人從事經營活動對他制定和執行政策產生任何影響。
五)溫家寶的其他親屬,以及這些親屬的「朋友」、「同事」的一切經營活動均由他們本人負責。
六)對《紐約時報》的其他不實報導,我們將繼續予以澄清,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2 : GS(14)@2012-10-30 00:22: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1029/18051515


溫家寶家人委託的兩位律師,分別是北京君合律師事務所律師的女律師白濤,以及國浩律師(北京)事務所律師的王衞東。兩人昨日均未有現身對外作任何說明。但網上資料顯示,兩人都以辦民商案為主,都有留學美國的資歷,其中王更曾為本港多家公司做法律顧問。
白濤   王衞東
曾留學美國

其中,白濤在北大法律系畢業,後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學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法務部工作。2002年成為北京君合律師所合夥人,曾為多家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及國內企業打知識產權、反傾銷、企業兼併收購等訴訟。她現為北京市律師協會副會長。
而王衞東律師則畢業於公安大學法律系,後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法學碩士;自1993年即開始專職律師工作,主要從事電力、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項目融資、外商投資、收購與兼併的法律業務。曾任美國通用汽車、美國南方電力、英國電力、香港中華電力、香港長江基建集團等的法律顧問,並為香港滙豐銀行、BNP銀行、東京三菱銀行在中國境內融資借款任法律顧問。《蘋果》記者
3 : GS(14)@2012-10-30 00:23:0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1029/18051519


《紐約時報》踢爆溫家寶家人財富的記者巴博薩(David Barboza)昨刊文指,他是透過中國工商企業註冊的資料,調查溫家寶家人過去10年打造的商業網絡;但現在內地當局已開始收緊對這些資料的管制。
當局收緊資料管制

巴博蕯指,過去30多年為吸引外資,中國許多政府部門保存有私人公司及主要股東的文件,包括個人履歷和身份證件。一般民眾無法查詢這些紀錄,但可請律師或諮詢公司去查詢,每家公司紀錄價格為100美元至200美元(約775至1,550港元)。
他指,《紐時》用這種方式取得數千頁中國公司的文件,以分析溫家寶家族所控制的商業網絡。內地當局最近收緊瞭解公司訊息的管道,原因可能是企業詐騙案增多,也可能是因為有媒體在追查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等政治領袖的財產。
巴博薩指,《紐時》是從去年底開始調查溫家人的財富,遍及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及其他城市的文件。巴博薩1997年加入《紐時》,2004年11月起派駐上海,主跑財經新聞,但也為《紐時》文化版撰寫介紹中國藝文和影劇的文章。中央社
4 : coffee(1392)@2012-10-30 07:23:33

用common sense 諗下都知一個不用受人民選舉的國家統治政府一定有嚴重貪污問題

而且問題只有惡化極難解決

香港成立ICAC 初期所受反彈力度很大,因為貪污利益千絲萬縷,能成功都只因香港政府和警察不是最頂級權力者

如果大陸有ICAC,全黨員都要飲咖啡,而佢地最頂級權力者仲要飲十世
5 : mr_dlm(19486)@2012-10-30 10:01:26

佢最後一定唔會告紐時, 因為真係打官司同自殺無乜分別, 到時d野攤晒上庭慢慢玩
6 : coffee(1392)@2012-10-30 10:31:18

佢擺姿態啫

將件事㩒住再等人慢慢忘記,然後轉移視線,上面一貫手法

隻狼都係照抄番尼
7 : abbychau(1)@2012-10-30 13:05:57

"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這句是廢話, 沒聲明放棄就已經可以, 雖然我覺得它不會這樣做, 因為讀完篇報導我覺得即使把證據攤出黎亦不能告入, 因為nyt先把調查報告交給外交部, 而新聞報導只對調查報告作出報導, 而無對溫家的人作出任何第一人的聲明。無罪可入。
8 : 八旗子弟(15368)@2012-10-30 22:05:16

試下呢家係港股直通車果陣報出黎,我愛阿爺gogog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800

紐時:美國無意捲入佔中運動

1 : GS(14)@2014-10-06 13:53:21



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呼籲全球民主國家支持和平佔中運動之際,美國《紐約時報》引述美國高層官員稱,美國政府沒有捲入「佔中」,強調中美官員致力避免佔中運動騎劫奧巴馬下月北京之行。


不願峯會被騎劫

《紐時》引述不具名高層官員說,美國希望推廣若干原則及價值,但無意捲入佔中運動。報道指出,北京視香港問題為中國內部事務,美國深知,對於香港政制爭議上,美國對中國的影響力相當小。報道指出,中國外長王毅上周三訪美時,跟美國國務卿克里、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賴斯會晤,奧巴馬突然在會議出現,向王毅強調致力有建設性及穩定的美中關係。白宮聲明指出,奧巴馬在會晤中提及香港問題,但排在西非伊波拉疫情及聯軍空襲伊斯蘭國之後。自1989年六四血腥鎮壓後,人權一直不再是中美關係的核心議題。美國官員希望,在全球暖化及伊朗核問題上,尋求中國合作,雙方核心議題能夠保持現狀。奧巴馬下月10日在北京出席亞太經合峯會,希望佔中運動屆時已結束,令中美領袖可鬆一口氣,峯會議題不會被佔中騎劫。此外,「德國之聲」中文網發表題為《示威者已經取得很大成功》的評論指,佔中運動取得很大成就,向世界展示香港不願和某個中國城市一樣。抗爭者希望保護自由,希望在尚有言論和集會自由時,利用這些權利。習近平老愛說「中國夢」,但在香港,港人不做這個夢。美國《紐約時報》/德國之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06/188908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905

向《紐時》洩密 CIA前僱員罪成

1 : GS(14)@2015-01-28 19:27:36





美國中情局(CIA)一名前僱員涉嫌向《紐約時報》記者,披露當局企圖破壞伊朗核計劃的機密行動,即使記者堅拒透露消息來源,該名前僱員前天仍被裁定九項間諜罪名成立。奧巴馬政府近年致力用有近百年歷史的間諜法向洩密者入罪,今次判決可算他的勝仗。四十七歲CIA前僱員斯特林(Jeffrey Sterling)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被指派負責一項機密行動,藉一名俄羅斯核工程師向伊朗提供錯誤核武藍圖,以誤導該國核計劃。斯特林到二○○○年五月指派其他任務,他認為安排涉及種族歧視,遂向CIA興訟但不果,疑因此向奪過普立茲獎的《紐時》記者賴森(James Risen)洩露機密行動以報復。賴森後來將行動細節輯錄成《State of War》一書。案件擾攘多時,事關檢控當局要求賴森出庭指證洩密者身份,但賴森以新聞從業員應保密消息來源為由,即使可能被控藐視法庭,仍堅拒作供。最終檢控當局憑該書內容,以及斯特林與賴森的頻繁通訊,認定斯特林就是洩密者。最終陪審團判其九項罪名全部成立,法庭將於四月二十四日判刑,斯特林獲准保釋。



秘密情報行動主管擬請辭

辯方律師指賴森得悉機密行動之時,正是斯特林向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作供後不久,不能排除洩密者來自國會山莊,質疑檢控當局未能證明他與賴森的通訊涉及機密行動,可能提出上訴。另外,CIA公佈一名秘密情報行動主管計劃請辭,但拒絕透露是否跟CIA近年人事大地震有關。美聯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128/190191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25

伊波拉報道充滿人性 令當局問責《紐時》奪三獎 普立茲大贏家

1 : GS(14)@2015-04-23 01:55:47

突發新聞攝影獎■《聖路易郵報》拍攝弗格森鎮警民衝突,捕捉了警察發射催淚彈(左圖),以及示威者憤怒還擊(右圖)。路透社



有美國「新聞界奧斯卡」之稱的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前天揭盅,《紐約時報》奪得國際新聞報道獎、專題攝影獎及調查報道獎三項殊榮,成為今年大贏家。南卡羅來納州小型報社《郵政信使報》則憑着家暴系列,勇奪最高榮譽的公共服務獎,為小報社扳回漂亮一仗。


第99屆普立茲獎名單前日出爐,14個新聞獎中,《紐時》記者站在新聞前線,勇敢報道西非伊波拉疫情而奪得國際新聞報道獎,大會讚揚《紐時》報道生動、充滿人性,令公眾充份了解疫情規模及詳情之餘,亦令有關當局問責。《紐時》自由攝影師貝雷胡拉克(Daniel Berehulak)無畏無懼,拍攝伊波拉疫情,照片扣人心弦,獲得專題攝影獎。



「想起和我分享生命歷程的人」


《紐時》記者利普頓(Eric Lipton)的另一篇報道,揭露說客游說國會議員和各州檢察長,令司法向權貴傾斜;和《華爾街日報》根據解密的醫療保障數據分析美國醫保問題,令兩報分享調查報道獎。《紐時》編輯部指,有關伊波拉的報道是他們駐外記者、科學作家及攝錄記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奪得專題攝影獎的貝雷胡拉克則披露,為了報道利比里亞、塞內利昂及幾內亞的疫情,他自去年8月起花了整整四個月時間拍攝:「得到這個獎項,令我想起那些和我分享他們生命歷程的人,他們讓我成功記錄這種既可怕又討厭的病毒。」第二大贏家是《洛衫磯時報》,該報今年拿了兩個獎項。記者馬庫姆對加州大旱報道以及麥克納馬拉的幽默評論,分別得到專題報道獎及評論獎。密蘇里州聖路易縣弗格森鎮黑人青年布朗去年夏天遭白人警察槍殺,觸發大規模騷亂,警方強力鎮壓。普立茲評審讚揚《聖路易郵報》所拍到的照片,有力地捕捉弗格森鎮居民的絕望和憤怒,展示新聞攝影的非凡魅力,不僅服務社群,亦警醒全國,因而奪得突發新聞攝影獎。《聖路易郵政快報》總編輯貝倫(Gilbert Bailon)坦言,他們採訪這場警民衝突,「有同事吃了催淚彈,有同事深度介入協助社區復原」。



專題攝影獎■《紐約時報》的自由攝影師貝雷胡拉克把身穿防護衣的救援人員,將伊波拉病患者抬到治療中心的一幕攝入鏡頭。美聯社

■貝雷胡拉克(中)獲獎後,同事拍掌祝賀。路透社


■《紐約時報》連奪三獎,成為今年普立茲獎大贏家。

揭美企業避稅 彭博社首獲獎


彭博新聞社記者米德爾(Zachary R. Mider)揭露美國企業避稅方法,在解釋新聞中大放異彩,令彭博首奪普立茲獎。彭博榮譽總編輯溫克勒(Mathew Winkler)通知老闆彭博(Michael Bloomberg)時,彭博半開玩笑說:「終於(等到了)!」法新社/路透社/美國《紐約時報》



普立茲獎新聞類得獎名單

公共服務獎:《郵政信使報》突發新聞獎:《西雅圖時報》調查報道獎:《紐約時報》的利普頓(Eric Lipton)及《華爾街日報》解釋性報道獎:彭博新聞社的米德爾(Zachary R. Mider)地區新聞報道獎:加州《和風日報》的庫日尼亞(Rob Kuznia)、基米特(Rebecca Kimitch)和蘇拉奇(Frank Suraci)國內新聞報道獎:《華盛頓郵報》的萊昂寧(Carol D. Leonnig)國際新聞報道獎:《紐約時報》專題報道獎:《洛杉磯時報》的馬庫姆(Diana Marcum)評論文章獎:《侯斯頓年代報》的法爾肯伯格(Lisa Falkenberg)批評文章獎:《洛杉磯時報》的麥克納馬拉(Mary McNamara)社論寫作獎:《波士頓環球報》的金斯伯里(Kathleen Kingsbury)政治漫畫獎:《水牛城新聞報》的賈格洛(Adam Zyglis)突發新聞圖片獎:《聖路易郵報》專題圖片獎:《紐約時報》的自由攝影師貝雷胡拉克(Daniel Berehulak)資料來源: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22/191209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827

《紐時》檔案庫水浸恐毀史料

1 : GS(14)@2015-10-15 00:43:17

美國《紐約時報》檔案庫因地下水管破裂而水浸,大批具歷史意義的資料恐遭破壞。檔案庫設於紐約市曼哈頓區《紐時》總部旁、前《紐約先驅論壇報》大樓的地庫,貯存了甚具歷史價值的照片、剪報、微電影檔案、書籍等資料。上周六地下水管破裂水浸,管理人羅夫(Jeff Roth)指目前仍未能準確估計損失,但相信九成受影響的檔案可以修復,又指附近地區過往已屢次發生同類意外。水浸由一名在《紐時》任職的新聞助理發現,他被圖片編輯委派到檔案庫,搜集上周傳出死訊的英國前外相賀維的照片,豈料發現檔案庫已成澤國,卡片目錄櫃附近更形成瀑布。據悉每份資料都有索引編號,卡片目錄記錄的正是資料的所在位置,而因為目錄從未經數碼備份,一旦損毀,無數資料將不能檢索。美聯社/美國《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14/193320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216

與《紐時》編輯會面洩口風特朗普反移民 被揭亂噏

1 : GS(14)@2016-03-02 15:01:47

槍打出頭鳥,美國共和黨多名總統參選人,繼續「圍攻」目前勝算最高的參選人特朗普,而最新的攻擊目標,是他被揭曾私下向《紐約時報》承認,他在競選期間提出的反移民政見只是胡扯,若當選未必會兌現承諾。


■特朗普被揭他的反移民政綱只是胡扯。路透社


特朗普的反移民政綱是他吸引不少支持者的「賣點」,他說過只要當選就會將國內所有非法移民遞解出境,又稱會在美國接壤墨西哥邊境築起圍牆防止非法移民湧入,費用由墨西哥埋單。但新聞網站BuzzFeed前天報道,原來特朗普1月初跟《紐約時報》一眾編輯會面時,曾在不作公開紀錄的情況下,坦言當選後多半不會落實這些主張。特朗普的共和黨總統提名戰主要對手克魯茲與盧比奧即借勢進擊,指特朗普應要求《紐時》公開會議錄音;《紐時》不予置評,僅透過發言人表示特朗普有權提出要求,但報章亦有權選擇是否配合。此前,特朗普已因為拒絕跟白人優越主義組織3K黨劃清界線,被對手狠批。前天他在維珍尼亞州的競選活動,有示威者高呼「黑人性命有價」,特朗普貫徹惹火作風,質問示威者「來自墨西哥嗎?」又着示威者「你們聽好:所有性命有價」,更要求保安將示威者帶走,並批評示威者只會製造麻煩。


■《時代》周刊記者被特工按倒在地。

攝記採訪被特工按倒在地

混亂間《時代》周刊攝影師莫里斯(Chris Morris)想要拍攝示威場面時,因為稍稍越過傳媒區,被一名特工處人員粗暴按倒在地,再將他帶離場,《時代》已去信特工處表示關注。特工處除了保護美國總統,亦要保護總統參選人安全。特朗普已令共和黨嚴重分裂,黨內保守派高層紛紛響應社交網的「#NeverTrump」(永不要特朗普)活動,而保守派新星、內布拉斯加州聯邦參議員薩斯(Ben Sasse)周日在facebook表示,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真的落入特朗普手中,不排除支持「第三黨」候選人,是首個作這表態的在任參議員。路透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2/195124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5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