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科技業光環褪色 職場玩起大風吹 產業浪頭轉向你選對位置了嗎?

2011-8-1  TWM




主導台灣二十年的科技業光環不再,內需色彩濃厚的服務業與製造業乘勢崛起!

在這波產業趨勢的乾坤大挪移中,每位上班族都該好好盤點自身資產,找出自己在趨勢中的新角色。

撰文‧林讓均

「轉 到觀光休閒產業,我覺得自己又重新站上趨勢的浪頭!」陳正達,一位擁有十七年科技業經驗的社會中堅分子,曾經他是一家科技公司的總經理,股價從發行時不到 三十元的價格,一路飆到三百多元,讓他能在三十多歲就當上了千萬富翁;然而科技業景氣丕變,陳正達的老東家歷經整併、減資,股價剩下不到十元。

眼見「科技新貴」光環褪色,兩年前,他毅然跳槽到雄獅旅遊、從董事長特助做起。「二十年前的產業趨勢,科技業說了算,但現在時代的浪頭變了,換成內需色彩濃厚的服務業崛起,加上陸客議題發酵,觀光休閒產業的前景,可說有無限的想像空間!」陳正達說。

浪隨風轉 「傳產新英雄」奮起確實,昔日「鑲金」的科技業,不再一枝獨秀,反觀製造、傳產與服務業,卻因兩岸內需題材而揚眉吐氣,在這波產業趨勢的乾坤大挪移中,也引發人才的職場大風吹,陳正達只是其中一個案例。

「這時代,端盤子也能變成千萬富翁!」yes123求職網顧問邱文仁總是告訴求職者,不要看到「傳產」、「餐飲」這類關鍵字就以為薪水低、沒前景,事實上可能正好相反。例如,今年在興櫃掛牌的王品集團,員工可以領股票、享分紅,一掛牌就創造兩百多位千萬富翁。

王 品的成就不是偶然,今年傳產類股同樣受到矚目的上銀科技,一樣培養出多位「傳產新貴」。「以前只是想說離家近、又穩定,所以選了上銀,誤打誤撞卻挑對了金 雞母!」說這話的Kevin,五年前進了上銀當工程師,對比在DRAM業、面板業苦撐的同學,他反而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

學子牢記三招面對職涯四轉以前的時代,一份工作可以做上一輩子,但身兼牙醫師、生態專家的作家李偉文提醒社會新鮮人,未來一個人的職涯至少要轉換四種不同產業。面對善變的職場,學子在畢業前就應該提前準備。

一、把自己變成T型人

「因應愈來愈善變的職場,你最好把自己變成T型人!」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口中的「T型人」,「︱」表示,要先選定一個專業深耕,再加上「—」的部分,也就是橫向跨領域整合的能力。

T型人培養要在就學階段就啟動,可在選修、輔系或雙主修時,選搭互補性強的學門,例如「財金+外語」、「大傳+經濟」,或者考取多種證照。他說,這些當然都是方法,然而,若只是多學一種學科,卻不懂得打破、整合、應用,到頭來也只是把自己困在另一種「本位主義」之中。

二、多爭取實習機會

劉維公建議,學生可以多爭取實習機會,來訓練自己跨界整合的能力,另方面也能提早探索自己的職能性向。

像今年東吳大學開了附有實習課程的「創意人文學程」,本來只設定五十個名額,卻一下子湧進四百人報名,說明會時連家長都坐在台下聽。劉維公說,企業界為因應趨勢變化,更樂於與學校合作各種實習課程,以便隨時引進人才新血,而學生也搶破頭要到業界見習。

三、多修習理論型的學科

那 麼,修什麼課才能因應職場變局?「產業趨勢是選課的重要指標,但趨勢會變,學生還是應該先準備好基礎能力!」一○四人力銀行行銷處協理陳力孑說,許多學生 為了一進入職場就能與產業接軌,經常會選擇大量應用類的課程,例如只專注在應用語文、遊憩管理或採訪寫作等科目,但產業趨勢會變,等學生畢業後、真正進到 職場,所學可能已不夠用了。

因此他建議,可多選讀類似「行銷學」、「物理學」與「統計學」等理論型學科,這樣才有能力透過自學來因應職場變化。此外,也要經常閱讀財經類的報章雜誌,來掌握產業動態。

上班族口袋四招 跨業轉職優勢加乘不同於初出社會的新鮮人,跨業轉職,上班族也有自己的口袋四招。

一、布局人脈、勤蒐情報

「思考轉職的年齡,通常介於二十八歲到三十歲之間!」陳力孑說,因為那時已經有一定的職場歷練、個人競爭力,並累積出一定的職場人脈,開始有了「職場議價」的能力。

他 指出,啟動轉職的那把鑰匙,往往在於職場人脈。「三十歲左右,要開始累積自己的職場影響力,所謂『影響力』就是讓別人一有機會,就想延攬你或幫你介紹工 作!」陳力孑提醒,若始終沒有這種影響力,這表示你可能努力不夠,或者「職場能見度」不佳,這時最好跨領域耕耘人脈、勤蒐就業情報。

二、隔 行如隔山,心態要轉換根據一○四人力銀行資料庫,今年第一季「儲備幹部」(MA)職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二成五,而今年MA職缺最多的不再是「金融服務業」 與「電子資訊業」,而換成內需題材「批發零售業」、「餐飲住宿業」與「一般製造業」分居前三名,加起來的MA職缺就占了總額的六成。顯見,今年跨往服務、 傳產業的機會大增,但隔行如隔山,最好先調整心態。

儲備幹部因為具備訓練課程,所以是上班族跨業的理想切入點,但在心態上,千萬不要以為自 己已經是「幹部」。「餐飲服務業需要的是,能夠彎下腰、捲起袖子做事的人!」鼎王麻辣鍋人資副理梁靜軒說,要與人群親近、打的是團體戰,而且別人的假日就 是他們的工作日,一旦沒有這種認知,夭折率就很高。

三、就算跨業,也要能銜接職能「高階人士轉職,最怕的就是會斬斷過去的根基,所以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下一份工作可以如何銜接既有的職能!」邱文仁舉例,如果是做行銷的,那從科技界做3C產品行銷,跨到時尚界做精品行銷,做的也還是行銷,只是要補充不同的產業知識。

她建議,上班族最好把自己的核心職能表列出來,再與跨業後的職能需求加以比較,這樣很容易就發現異同之處。例如電子業的系統工程師有架設網路平台、寫程式的專業,就算轉到食品業,都一樣可以幫忙架設官網、開發業務管理平台,但可能要補足對貨品流程、品牌故事的理解。

四、 跨業前多看門道,而非看熱鬧此外,最近剛轉任雄獅人資副總的陳正達也提醒,跨業轉職之前,不能只是看熱鬧,還要懂得幫自己爭取更多「看門道」的機會。兩年 前在考慮換跑道前,他除多次與雄獅集團董事長王文傑談到集團願景,還參加雄獅的內部會議,充分了解自己角色與產業趨勢後,才付諸行動;到職後從董事長特助 做起,就是為了進一步熟悉雄獅集團內七大事業體的運作。

專家建議,想在職場上闖出一片天,還是要隨時盤點自身資產,讓自己永遠抓得住「產業趨勢」這個先行指標!

產業趨勢 風水輪轉──今昔新貴比一比Peter與Kevin是研究所同學,Peter為追求百萬年薪躋身科技新貴,Kevin考量離家近,進入傳產業。五年過去,Peter科技新貴光環不再,反倒羨慕起生活穩定的Kevin。

Peter名稱Kevin

面板業產業機械業

製程整合工程師職稱研發工程師90萬元年薪115萬元12小時工時10小時面對同事一一離職,憂心面板景氣再不復甦,無薪假夢魘將捲土重來。苦樂大聲講公司股價持續攀登新高,趁著今年景氣大好,準備結婚、買房。

賴筱凡整理

摸透自身條件 找到定位點──跨業前先問自己四個問題1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

2是否夠了解該產業的工作內容與文化?

3在新產業中,是否能明確找到職場角色?

4轉職後的新職務,是否能銜接既有的核心職能?

若有任何一題答案為否,請暫勿輕舉妄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8

「Foursquare效應」褪色 中國LBS深度洗牌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4/xMMDcyXzM5MDgxMw.html

瘋狂泡沫退去後,中國LBS(地理位置服務)公司們冷靜下來,開始反思一個不可逃避的問題——LBS的「錢景」在何方?

中國LBS的燥熱始於2010年。如同中國一貫「洋為中用」的互聯網模式,受美國Foursquare公司刺激,國內一夜之間曾冒出幾十家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的LBS公司。誕生較早、發展較快的公司有:街旁網、切客網和嘀咕網等公司。

這些Foursquare擁躉曾經不無自豪地宣稱:Facebook社交網絡告訴人們「我是誰」,Twitter、微博等網站告訴人們「我關心什麼」,而LBS卻告訴了人們「我在哪」。

在一片樂觀的情緒中,通過不斷的資本注入和市場拓展,中國LBS取得較為快速的發展。據易觀國際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中國LBS市場的整體用戶規模達到1830萬。

然 而,如火如荼發展中,從業者卻發現LBS商業模式的探索並不樂觀。尤其今年以來,最初移植Foursquare的一批公司陸續消亡,曾經向市場猛烈砸下重 金的公司,也沒有收到預期的可觀回報。今年10月,中國最早發展LBS公司之一的嘀咕網出現高達70%的裁員,更是讓人不寒而慄,引發業界深思。

12月21日,盛大切客網CEO宋錚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切客網正在減少社交、遊戲等領域應用投入,著重將LBS結合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希望實現從現在每季度幾十萬元的收入提升到明年全年的上千萬元。」

挖掘細分領域,明確盈利模式,中國LBS公司們開始進入新一輪的「大浪淘沙」。

LBS「錢」途尷尬

單純的「check in」(簽到)面臨著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最初LBS引入中國市場時,目標市場定位幾乎都是千遍一律地照搬Foursquare模式。然而,從業者漸漸發現,單純的「check in」(簽到)卻面臨著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目 前,除了嘀咕、切客網等獨立發展網站,還有包括新浪、人人、高德等公司都切入該市場,但產品和應用不盡理想。人人只是硬生生加入LBS導航界面,並沒有深 刻挖掘出LBS在移動互聯網應用中的獨有價值。高德軟件副總裁隙建軍接受採訪時也告訴記者:「高德較早開始應用LBS,但是,實際發展情況並不理想。」

「經過一段較長時間探索後,我們認為,將LBS和電子商務進行結合,才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模式。」宋錚將其簡稱為「LBS+O2O」,即通過切客打通線上與線下的消費環節(O2O),用戶在線上完成,在線下進行消費。

切 客網由最初的「盛大遊玩網」更名而來。2010年11月,它正式從旅遊社區轉向LBS。從今年6月份開始,切客網全面向「LBS結合電子商務」。截止到目 前,入駐切客網的本地商戶超過10000家,與聯想、CASIO、百事集團、AMD、KFC等國內知名品牌都曾進行過營銷嘗試。

據宋錚透露,盛大切客網的盈利模式未來將主要從兩方面進行嘗試:一個是靠分銷,通過差額交易費獲得營收;另一個是成為團購網站分銷平台,從團購網站獲得佣金。

而面對LBS和團購可能存在的競爭問題,宋錚表示:LBS和團購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更加注重地理信息的服務,不會一旦價格優勢喪失,價值就不存在。換言之,它是在一定地理範圍之內,幫助商家和用戶進行更多溝通,達成二次消費行為,兩者是有互補的關係。

宋錚希望切客網戰略調整後,將獲得較快發展,「我們預計,明年將會達到千萬元的收入」。

行業大洗牌

去年曾出現約50家LBS公司,但到今年底僅剩下15家

然而,LBS 的美好前景預測仍然還處於「理想國」狀態。相對於燥熱的團購、微博等市場,LBS業務還是處於低位運行狀態,尚未有大量資金砸入該領域。

投資者們猶豫的是,LBS看似一個巨大的金礦,未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有可能具備巨大市場潛力。但是,一個始終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它的盈利模式是含糊不清的。

在美國市場,Foursquare的盈利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中。據宋錚介紹,Foursquare也不以「簽到」為限制,而是尋找與團購網站更多的合作模式。

中 國LBS市場的全面爆發更尚需時日。首先,它需要解決註冊用戶數偏少,粘性偏低的問題。據易觀國際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受產業融合、渠道多元化等 環境因素的影響,中國LBS市場環比增長攀升至73.6%,整體用戶規模已經從第二季度的1050萬提升到第三季度的1830萬。但這與團購、微博等互聯 網業務,仍遜色得多。

即便如團購、微博等互聯網應用達到如此規模的用戶數量,它的盈利模式仍然不盡理想。對於LBS而言,進一步提高註冊用戶數是當下重要的任務。宋錚亦表示:「只有在用戶規模達到一定量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考慮盈利問題。這大概還需要一兩年時間的積累。」

中 國LBS公司曾將其主要分為三類方向:「LBS+社交」、「LBS+電子商務」,以及「LBS+遊戲」。不過,據宋錚認為,「切客網經過自身的探索實踐認 為,LBS和社交、遊戲等結合都是非常難的。對於這兩者應用而言,它講求的是『馬太效應』,用戶不會侷限於一定的地理範圍之內。」

業界估計,去年在Foursquare效應帶動下,中國曾出現大約50家LBS公司。但是,到今年年底大約將僅剩下15家。未來,LBS領域還將展開新一輪深度洗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39

非蘋紅了》中國手機大軍攻台 白牌變大牌 蘋果光褪色 供應鏈跟著轉枱


2013-05-06  TWM
 
 

 

蘋果最新財報出爐,十年來首次出現單季淨利倒退嚕的窘境;反觀太平洋彼岸,中國手機品牌正活力十足地吞噬市場大餅,台灣供應鏈開始跟著這顆東方崛起的風向球,快速轉移,抓住下一波智慧型手機的成長商機。

撰文‧顏雅娟、李洵穎

乍暖還寒的四月天,科技產業的巨大變革正醞釀發酵。走在位於加州庫柏蒂諾市的蘋果總部,執行長庫克神色透著幾分不安,再過幾分鐘,這位從賈伯斯手中接下蘋果帝國的執行長,就要親上火線主持蘋果財報電話會議。

最新財報出爐,蘋果最新一季的營運成果被攤在陽光下檢視,蘋果營收成長減緩、利潤縮減的困境,讓外界紛紛把矛頭直指後賈伯斯時代的蘋果,創新能力不再。自去年九月以來,蘋果股價已慘跌逾四○%,市值蒸發約兩千八百億美元。

反觀地球的另一端,在蘋果公布財報的前一天,大批媒體與一百二十多位「米粉」擠爆小米機台北發表會現場。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執行長林斌,才剛在北京忙完猶如嘉年華盛會的「米粉節」,顧不得身體疲憊,這兩天馬不停蹄在香港、台灣等地奔走,努力想把小米機成功模式複製到其他市場。

中國品牌從山寨走向世界

為了擴大小米機出海口,台灣成為雷軍海外練兵的第一個試驗場。

四月二十四日,小米第一次舉辦台灣米粉見面會,當雷軍一站上舞台、向台下秀出手中小米機的那一刻,只見幾位興奮的米粉,立刻高高舉起自己手中的小米機,亢奮地大聲應和。中國品牌手機勢力正快速地向外蔓延。

不僅小米機締造傳奇,根據市場研究暨分析機構國際數據資訊(IDC)統計,今年第一季,中國本土手機廠華為以出貨九百九十萬支,坐上全球智慧型手機第四大品牌,不僅一舉超越索尼(Sony),更把諾基亞、宏達電、LG擠出前五名;同為中國強勢品牌的中興通訊,也以四.三%的全球市占率成功搶灘前五強。

二○一二年,中國正式取代美國一舉躍升為全球最大智慧型手機市場,「中華酷聯」以及模仿iPhone起家的小米機,也在山寨市場站穩根基,開始頂著高規低價等殺手級產品,活力十足地向全球吞噬大餅,大步走向國際一線品牌之路。

眼見智慧型手機市場操控大權逐漸往東方偏移,台灣供應鏈也靈活地往非蘋陣營靠攏,企圖從快速崛起的中國市場抓住最大商機。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不做蘋果(iPhone 5),營收怎麼不減反增!」宸鴻總經理孫大明日前在法說會上豪邁地笑說。

總被視為標準蘋果概念股的觸控面板廠宸鴻,自從去年蘋果iPhone 5改用in cell技術觸控面板,外界紛紛對宸鴻業績表現投下不信任票;然而,在今年第一季,宸鴻仍然交出單季營收年增二一%的成績單,讓孫大明終於對投資法人展開笑顏。

原來,宸鴻早嗅到單一客戶的風險性,積極脫去看似香甜的蘋果供應鏈糖衣。眼見蘋果即將撞上市占率成長的天花板,孫大明卻一點也不擔心,原來,宸鴻早把重點放到筆記型電腦觸控訂單。過去,光是蘋果便貢獻宸鴻超過七成營收,但到了一二年第一季,宸鴻來自蘋果營收貢獻已降到四五%,預計到今年底還會進一步縮至三成左右。

眼見中西手機品牌廠勢力此消彼長,打著蘋果光,過去一年屢創營收歷史新高紀錄的大立光,也卯足戰力向中國品牌客戶布下綿密戰線,可望在今年第二季靠著宏達電以及中國客戶訂單湧入逆勢成長。被外界封為省話一哥的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日前難得在法說會上明確點出:「大陸(手機品牌客戶)需求相當不錯,將是大立光努力爭取的市場!」

台廠快步靠攏非蘋陣營

因應中國手機品牌廠的快速作戰、高度多樣化的產品模式,為了順利搶單,大立光內部也做了最佳準備。林恩平曾私下向記者透露,他自己常跟員工告誡,大立光要當一家最稱職的光學元件「雜貨店」,讓產品生命週期短、變化快速的中國客戶,隨時都能在這找到需要的鏡頭。

一舉拿下iPhone、iPad等鏡頭模組供應訂單的致伸科技,今年也開始稀釋蘋果的濃度,在亞馬遜、小米科技等多元客戶訂單加入後,蘋果貢獻致伸營收比重從原本的六、七成一舉降到五○%以下。

「從四、五月開始,可以看到來自中國客戶訂單成長非常明顯,雖然『量』還是比不上最大客戶,但趨勢是很明顯的。」致伸財務協理邱淑卿分析。

與蘋果脣齒相依的鴻海,今年第一季受到iPhone需求低迷,單季營收較去年下降一九%,落到近七個季度的新低點;為了避免「蘋果打噴嚏、鴻海就感冒」的情況再次發生,郭台銘一直努力把鴻海推向多樣化發展。今年三月,郭台銘更現身北京小米科技辦公室,親自拜會雷軍,除了順利拿下小米機二代訂單,更把眼光放在智慧型電視「小米盒子」身上。

對國內手機零組件供應商來說,過去,「打入蘋果供應鏈」成為業績長紅的同義詞,而投資市場也會對打上「蘋果光」的相關個股另眼相看;然而,產業趨勢的轉變已逐漸明朗,在零組件廠紛紛把「淡化蘋果色彩」視為當前重要任務之下,誰能快速「東移」,似乎才能精準抓住下一波智慧型手機的成長商機。

蘋果陣營VS.非蘋陣營

高濃度蘋果供應鏈

iPhone、iPad代工鴻海金屬機殼鴻準、F-鎧勝

相機鏡頭玉晶光

觸控面板勝華

連接器正崴

PCB欣興

混血供應鏈

iPad、iPhone代工和碩MacBook代工廣達

金屬機殼可成

觸控面板TPK宸鴻、奇美電

揚聲器美律

相機鏡頭大立光

鏡頭模組致伸

電池新普

石英元件晶技

非蘋果供應鏈

IC設計聯發科

類比IC設計凌耀

手機代工華寶、華冠

金屬機構件閎暉

軟板毅嘉

整理:顏雅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78

固步自封令德國經濟奇蹟褪色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855

在金融危機的反襯下,令人羨豔的經濟成功使德國自我陶醉。作為歐洲製造業大國,擁有著歐洲大陸最低的失業率和幾乎平衡的預算,以及同中國相媲美的經常賬戶盈餘。

德國製造業的成功是上佳運氣和經濟改革成果完美結合的產物。

首先,在生產資料、豪華轎車和化學製品上積累的長期優勢,以及恰逢其時地對接新興市場快速增長的需求,讓德國獲益良多;

此外,施羅德政府在本世紀之初實施的勞動力市場改革極大地限制了工資,提高行業價格競爭力;

最後,僱主和工人之間融洽的合作氛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法國製造業的經理們羨慕他們的德國同行舒心的日子,由於德國工人接受更為靈活工作時間,因此德國製造業能夠更好更及時地滿足和服務客戶需求。

然而,這三大推動德國經濟走向成功的引擎正經受考驗。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趨勢趨緩,歐洲投資需求依然羸弱,造成德國產品國際市場需求減少。

與此同時,歐洲工資水平普遍走低,而德國工資水平得益於較低的失業率緩慢增長。

再者,德國基礎設施逐漸老化,使企業成本上升,靈活度下降。10年來德國公共投資增速一直低於公共資本折舊速度,德國在教育、研發方面的公共開支已經落後許多經合組織成員國家。

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那波投資熱潮後,德國的基礎設施曾一度相當健全。但是現在,坑坑窪窪的道路折現出基礎設施的老化。近期的洪水迫使從柏林通往西部的這條鐵路交通大動脈在今年餘下時間內關閉,從而導致從柏林到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的時間增加一倍以上。高素質的工程師把大把時間浪費在堵車上,而不能富有成效地為客戶工作。在勞動力快速老化,合格勞動者日益稀缺的今天,這個問題被進一步放大。

所有這些都增加了德國製造業的困難和成本,經濟數據也開始顯現端倪,目前每小時生產率停留在2007年水平,是二戰以來的首次停滯。

原則上說,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增加基礎設施投入並保證大學和研究機構資金供給。資金來源並不困難,在長期減稅後,政府擁有上調稅率的空間。

雖然德國已經簽署了歐盟財政契約,包括限制公共借款的憲法修正案,但政府仍有一定的迴旋餘地。該規則仍然允許中央政府的結構性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35%。使用這些預計的盈餘及借貸是合法的,政府可以每年輕鬆增加200億歐元或佔GDP的0.75%公共投資。

然而,劇情並沒有按照劇本上演,政府試圖在未來幾年繼續保持盈餘微小增長,沒有計劃使用這些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選舉前,安格拉·默克爾執政的基民盟和反對黨社民黨競選政綱都不約而同指向所謂的財政責任。

如果他們信守這條競選承諾,將會給子孫後代帶來負擔。不管怎樣,和世界領先的製造業帶來的優勢相比,少量的政府赤字又算得了什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9

【麻煩大了】「水晶石」褪色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695

盧正剛是很講「政治」的,否則斷不會到「兩會」結束才向自己的員工宣佈壞消息——他用十八年打造而成的「亞洲最大數字視覺展示企業」——水晶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行至水窮處。

就像被無數次印證過的摩天大樓效應——封頂時往往便是經濟衰退的開始,水晶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以三級贊助商身份加盟倫敦奧運會,聲譽日隆之時,危機已漸漸顯露。

2013年,因訂單銳減、應收賬款激增,號稱擁有三千員工的水晶石已裁撤了三分之一,僅北京本部就縮水五百餘人。而至馬年春節前夕,按創始人兼公司董事長盧正剛的話說,「資金周轉出現嚴重問題,資金已基本斷流」。

盧氏每年初始都有向全體員工致信的習慣,這次的電子函早已明稱「有因就有果,該經受的就要經受,該償還的就要償還」。可惜,那些干著技術活操著文藝心的部下們就像公司的名謂,果真質樸,以為只是這位名冠同業的大老闆為不愉快的過往一年畫上句號,而今邁步從頭越。哪曾想,這僅僅是開始。

看看通知中的條款吧——員工可以選擇調轉其他部門,但工作地點和工作崗位須服從統一安排;成立承包工作室自負盈虧;成為外包商自負盈虧;如若處待崗階段,則工資全額發放至4月25日,之後按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70%即1092元發放,若接受調崗,合同轉至一家新成立公司。有趣的是,近十年來水晶石系繁衍出不下十家同門企業,而這個突然冒出的承接平台卻連老員工都聞所未聞。

其實,梳理水晶石公司的發展軌跡不難知曉,這家公司的崛起,既有先知先覺搭上順風車的必然,也有不斷從政府處獲得大型活動訂單的助力,這恰是民間一直猜度盧氏家世背景的原因。至於利用計算機CG技術為大型影視劇、紀錄片提供虛擬視覺呈效——諸如故宮、大明宮、大國崛起、新絲綢之路等,只是薄利賺吆喝的順手活兒,而正是這一點使其與歐美服務於娛樂產業的同行有著迥然差別,也造就了其一度近乎五十倍至百倍於外國同業的體量。

毫無疑問,建築系畢業的盧正剛敏銳地捕捉到房地產業在中國迅猛崛起的商機,電腦技術用於建築外立面呈現也確實是眼見為實的好手段。但是在遍地山寨的土地上,更多屬於人機簡單整合工作的生意並沒有太寬的護城河。

真正令水晶石曝得大名的當然是其成為北京奧申委的三維圖形贊助商,而2008年8月8日鳥巢壯觀的光影地毯和李寧升空點火背後的全球接力視像,則是千金難買的實力宣言。至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128米長6.5米寬的清明上河圖動態呈現,不僅拿獎到手軟,也直接營收2個億,名利雙收。

如果此時此刻再翻看水晶石員工披露的盧氏2011年末的講話,可以發現其極為矛盾的心態,一方面他告誡「水晶石不應該是亢奮的、得瑟的,不能是那種得志忘了本」,並清醒地判斷「有人在玩政治,社會的風氣已經在侵蝕水晶石」;可另一方面,當掌管文化宣傳的官員提出水晶石要成為世界第一的期望時,他也頗為得意。

「這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的榮譽和責任,但是,我認為,出於各種原因,他們喜歡我們」,請注意盧氏這句話的前後順序。而結果則是水晶石以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代表身份走向倫敦奧運,盧本人亦在英國一待就是一整年。或許,在盧看來,水晶石不像後來小馬奔騰3000萬低價收購的破產的好萊塢特效公司,因為潮汐式規律往往有了上頓沒下頓。代國出征,就算500萬英鎊贊助費著實不菲,但有了國內各級政府大筆訂單,何足道哉?

就像風光一時的高端餐飲和園林企業,但凡在2011和2012年大肆擴張,以公務消費和政府訂單為憑據跑馬圈地者,無一例外在2013年急轉而變的形勢下陷入僵局,大筆的固定資產投入、大批新招入的人馬,面臨的卻是臨時取消的訂單或難以追討的應收款項。昔日氣粗的埋單者此時不能也沒能力襄助你了。哪怕爾等貴為「第一」。

不能說就此打回原形,但說一句「元氣大傷」倒也不過。對水晶石而言,保存實力、化整為零以圖東山再起或許是條出路,但遊戲規則改變時,名聲很難當飯吃。七年前投資水晶石的聯想系君聯投資私下透露「沒有放棄」,可君聯共投資兩百餘家企業,面對一家2013年已撤銷了上市申請的公司,信心還能維繫多久?新政策倒是盼來了,高新技術文化創意企業所得稅下調至15%,可對於一個急待解決開鍋問題的企業,所謂餐後甜點又有多大幫襯?

整整20年前,《阿甘正傳》上式上映,片中羽毛徐徐然飄落的婉約鏡頭正是CG技術的傑作,次年,該片榮登奧斯卡。也是在這一年,水晶石公司成立。還記得片中那句著名台詞嗎: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接下來將得到哪一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45

董事長失聯,大客戶隱身明星電纜“褪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822

2014年9月11日,山東青島,施工人員在為一海洋石油建設項目敷設電纜。 (東方IC/圖)

明星電纜,這家中石油曾經的好“夥伴”,包括董事長李廣元在內的三位董事在一年前先後“失聯”,還有一位董事墜樓身亡。之後,經營業績一路潰不成軍。

2014年10月中旬,擁有本屆全國人大代表身份且代表資格依然有效的李廣元,和他的同事沈盧東、楊萍,仍然“下落不明”。他們分別是四川明星電纜股份有限公司(603333.SH,下稱明星電纜)的董事長、總經理和財務總監。

明星電纜的經營業績一路下滑,其日前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財報,可謂相當難看:營業收入下降53.89%,凈利潤由盈利2742.30萬元,轉為虧損2198.80萬元,大降180%。

十八大以來,中國反腐力度空前加大,截至2014年10月14日,至少已有53位(副)省部級及以上高官落馬。在眾多的高官背後,又有多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涉入案中。

在這輪“反腐風暴”中,“受傷最重”的上市公司,目前當屬明星電纜。在2013年7月至9月間,該公司董事長李廣元、總經理沈盧東、財務總監楊萍等三位董事先後“失去聯系”,董事、副總經理何玉英墜樓死亡。

“外來戶”念的經

位於安徽省中南部的蕪湖市無為縣高溝鎮,素有“中國電纜之鄉”之稱。1975年10月22日,李廣元在高溝鎮出生。未滿18歲時就跟很多同鄉一樣,早早出來闖世界,從事電纜、電氣設備等的銷售業務,代理過多家安徽電纜企業的產品,其中包括安徽華星電纜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星電纜)等。

一位與李廣元素有往來的成都商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已記不確切李廣元是何時來到四川的,“十來年前吧”。工商資料顯示,2002年8月,李廣元在四川註冊了華星電纜四川分公司,並任分公司總經理。華星電纜是他老家高溝鎮上的“前輩企業”,成立於1986年。

不到一年,即2003年7月,李廣元就從華星電纜出來“單幹”,他和自己的表兄沈盧東、表姐夫盛業武,在四川省樂山市合資成立了四川明星電纜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特種電纜,一種在石油石化、發電、冶金、航空航天、船運以及軍用等領域有較多需求的專用電纜。李廣元任董事長並絕對控股。

近十年後的2012年5月7日,明星電纜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當天收盤價11.67元/股。李廣元個人控股62.60%,以當天的收盤價計算,僅在明星電纜上,李擁有的財富就超過20億元。

次年年初,李廣元又達到了個人政治成就上的頂峰,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擁有超過320萬常住人口的樂山,本屆只產生了3位全國人大代表。作為“外來戶”的李廣元,在當地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不過有樂山當地的官場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一般官員對明星電纜並不算熟悉,“除了李廣元,他們公司好多高管也是外地來的,給人感覺背景比較深厚、神秘,平常跟我們打交道少,可能也是不屑於。”

四董事連出“意外”

然而,從2012年5月8日,即明星電纜上市的第二天開始,其股價就一路走低,迄今再沒有高過第一天的收盤價。

實際經營業績也迅速“變臉”:2012年明星電纜全年營收11.54億元,同比2011年下滑了13.32%,甚至低於2010年;凈利潤8305.72萬元,同比2011年更是大跌近四成。明星電纜董事會將此歸因於宏觀經濟和行業競爭等原因。

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面。

2013年7月25日,有媒體報道稱李廣元事涉郭永祥案。當晚,明星電纜發布公告稱,他們就李廣元被查傳聞一事,“立即開展全面核實工作,公司目前沒有收到相關方面的正式通知,且無法與李廣元先生取得電話聯系”。

此前的2013年6月24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發布消息,曾任四川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副省長等職的郭永祥,因涉嫌嚴重違紀被調查。2014年4月,中紀委給予郭永祥開除黨籍、開除公職的處分,並移送司法。

郭永祥有26年的石油系統工作經歷。

數位知情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廣元確系卷入郭永祥一案。包括明星電纜在內,他眾多財富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郭永祥等人的襄助。

明星電纜的招股說明書中提到,其為中石油一級物資供應商,也是中石油2010年度網絡采購最大供應商。

2008年至2012年,中石油集團(含分公司/子公司)始終是明星電纜最大的客戶,最高曾占明星電纜營業收入的四成。

在李廣元“失去聯系”一個多月後,明星電纜再次發布相關公告稱,公司“未能與公司董事、總經理沈盧東先生及董事、財務總監楊萍女士取得聯系”。

事態進一步惡化,同年9月24日,明星電纜公告稱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何玉英“不幸去世”。多家媒體報道,何玉英是在9月23日晚,於成都市武侯區一處住所“墜樓死亡”。

兩個月的時間里,明星電纜9位董事中就有4位事發。人數之多、頻率之快,在國內上市公司中極為罕見。

大客戶易主

時至今日,李廣元、沈盧東、楊萍的“下落”仍然“模糊不清”。2013年9月迄今一年間,明星電纜對此事也再無任何公告。

應該指出的是,李廣元是本屆全國人大代表,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的規定,如果李廣元被逮捕、受刑事審判,或者被采取法律規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應當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或全國人大常委會許可。

但迄今為止,全國人大常委會未對其代表資格或是否涉案問題,發出過任何公告信息。9月22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工作委員會主任肖萍也對南方周末記者證實,“我們有段時間沒聽到他(李廣元)的消息了。不過可以肯定,他沒有辭職(辭去全國人大代表職務),也沒有被罷免。”

9月24日,明星電纜董事、董秘姜向東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李廣元的其他社會兼職,如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執委等職務,也沒有被免去。

連續的醜聞、劇烈的人事動蕩之下,明星電纜業績更加難看。2013年上半年的凈利還有2742萬元,全年凈利潤就只有645萬元,簡單計算,下半年足足虧了2000萬元。2014年上半年的跌幅進一步擴大,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一半,凈利潤大降180%。

明星電纜董事會的報告再次將業績下滑歸因於宏觀經濟和行業競爭。但南方周末記者統計發現,對比明星電纜的主要競爭對手,智慧能源(600869.SH)、寶勝股份(600973.SH)、太陽電纜(002300.SZ)等公司,過去一年半多數業績是在增長的;即使有下降,幅度也遠遠小於明星電纜。

明星電纜獨立董事、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馮建,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承認,李廣元等高管的事件對明星電纜的影響仍然較大,“有一些原本簽訂的購銷合同,也不再執行了”。

在明星電纜2013年報和2014年上半年報里,前五位客戶的名稱已不再寫明,而是用ABCDE代表。第一大客戶對營業收入的貢獻也從2013年的26%降到2014年上半年的12%。姜向東還對南方周末記者承認,現在中石油已經不是明星電纜的第一大客戶。

對於明星電纜的前景,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非常悲觀”,“不排除連續虧損的可能”。現任總經理盛業武、董秘姜向東也認為,“2014年凈利潤可能為虧損或者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樂觀預計2014年是“見底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52

東方夢工場的褪色

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幾任政府就一直提倡發展文化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更被經濟機遇委員會確認為六項優勢產業之一,為香港具明顯優勢及可進一步發展的經濟領域。

但是,十多年過後,搞出個什麼大頭佛來?來來去去,不就光一樣「電影工業」稍為有丁點看頭,然而在國際影展的榮譽上,還是要輸給台灣的李安導演、侯孝賢導演。

歸根到底,因為香港近年太浮躁,欠缺一種我們這代人的匠人精神。

今年,726日,《捉妖記》以12.76億元的票房打破了《泰囧》2年前12.67億元的紀錄,成為華語電影票房新冠軍,投資《捉妖記》的是江志強先生,江志強是香港電影製作人,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他不像香港的電影大亨寰亞林建岳、英皇楊受成這般高調,相反,他很神秘,神龍見首不見尾。其父是香港早期著名電影發行人江祖貽。江志強接手安樂之後,致力於向國際影壇推廣香港及中國電影,先後投資及發行了、《寒戰》、《臥虎藏龍》、《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

當時所有人都不看好《捉妖記》,包括他很好的朋友都勸他,勸許誠毅導演放棄不要拍。但是,大家看了這個劇本都覺得很high,認為這個劇本寫得很過癮。不要拍下去的原因是真人跟動畫合拍難度太高了。

香港這些年,主流文創產業都凋零。電影不爆,金曲不金,電影工業和大陸合拍片,內容質劣、格局浮誇、人物虛假,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都在褪色,《捉妖記》只是萬中無一的特例。再問問,對上一部真正打爆票房,膾炙兩岸三地的港產片是哪一部?我想來想去,也只有《寒戰》。江志強喜歡這個劇本,讓兩個沒有真正當過導演的編劇執導,在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寒戰》獲12項提名,拿下最佳電影、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9項大獎。

香港的TVB是娛樂工業罪魁禍首,身為最大的娛樂生產商,由以前幕前後的娛樂圈黃埔軍校,至如今無劇無星,只有自大的傲慢和霸權,對業界有害無利。以前TVB人才輩出。賀歲檔期曾慨嘆永遠都是「雙周一成張國榮」,哥哥去了,除了周潤發神級魅力,星爺炒去,成龍大哥炒了Willy Chan後,經常語出驚人,聲名狼藉,俱往矣。

行內人都知道,全球電視收視率下滑超過百分之20,每年電視台舉辦的廣告商招商大會,廣告客戶出席率也大幅下降,廣告公司及客仔正絞盡腦汁,將廣告預算轉自更靈活有效的新媒體上,傳統電視剩餘價值越來越少,網絡內容由於具可預測性,這令到內容及平台更有傳播力量,年輕人已經不習慣像老一代那樣被動的接受電視臺提供的慣性收視,而是更喜歡到互聯網上主動搜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討論電視和網絡的分別根本毫無意義,因為我們手機上便是「小電視」、掛在客飯廳那個是「大電視」、平板電腦和iPad那個就是「中電視」。

今天我們要意識到什麼?電視業的整個基礎設施在發生裂變,今天這種變化不是未來,而是就在電視人的腳下,此時此刻站在傳統這一邊慢慢沉沒,要麼站在裂痕中間立刻死亡,要麼就到一個新的數碼混血平臺重新成長,就是這麼一個結果。


電視產業衰敗的壓力,無疑是十年前報紙雜誌的翻版,這一波媒體大殺倉在是全球性的,所有電視媒體無一倖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網絡世代的年輕人已經不看電視了,傳媒大亨梅鐸的21世紀霍士公司股價單日慘跌百分之12;擁有HBO CNN、華納兄弟影業的時代華納集團股價亦都跌了百分之十;迪士尼公布業績那一天,股價亦暴跌9%

觀眾花越來越多的時間透過網絡、手機、平板電腦、甚至能夠接通Wifi的液晶體電視來觀看全球影視節目,無論你是有線、無線、收費電視全部受到空前威脅。網絡電視如Netflix、樂視網憑著便宜又精彩內容,成為這一波的最大贏家。

歌壇影壇視壇一樣,嚴重貧新血。鄭秀文、陳奕迅、古天樂個個己經是四十幾歲的人妻人夫,四大天王,個個半百大叔,得閑就叫雞叫外賣、上岸半退休狀態,台灣好一些,有阮經天、趙又廷、彭于晏,柯震東,粒粒星也閃爆。

香港娛樂圈的式微,整個文創工業的不振,新媒體的出現,更放大了上世紀娛樂業管理層的家長式管治之失敗。歌影視的主要玩家,掌控娛樂圈的權力,決定了市場如何導向、新人、電影、唱片如何做,都沒創新,一味因循,完全與市場和時代脫節。

一個明星、暗星,自己擁有臉書、微博,讀者動輒上百萬,也奪去了傳媒的「利用價值」,明星、唱片公司、電視台不必對以前依附的太賣帳,這是因果,也是報應。

健康蓬勃生氣旺盛的文創產業,除了百家爭鳴,充滿優勝劣敗的競爭性,還有足夠闊度及深度,讓非主流及小眾作品找到生機,不會只有純商業化大眾化貨色,歐美日台文化工業、娛樂工業,就有這種「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的吞吐量,香港沒有。

江志強在二十幾歲時是個典型富二代,每天都是賭馬、賭錢。父親也沒有逼他做什麼東西,家裡也蠻開通的。所以他現在鼓勵柯震東,說他二十幾歲的時候你更壞,因為你還找不到自己想要做什麼。

這一鋪《捉妖記》,江老闆賭了一億,起碼贏了十億回來,這不僅僅是生意頭腦和計算,而是一種稀缺的文創品質。


@原文刊於2015年台灣GQ Business第八期,香港版再加料,此雜誌香港誠品己有售,不用麻煩台灣美眉寄過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719

褪色的歐洲夢:英國奔得太遠,留歐派竟成“叛國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467.html

“我做不到,我實在太疼了。”

遭槍擊後,試圖站起來的英國工黨女議員考克斯(Jo Cox)只留給了世界這最後一句話。

考克斯同英國前首相布朗因工作熟識,在悼念考克斯時,布朗說,“她去過世界上一些最危險的地方,而她最不應遭遇危險之地,就是自己的家鄉。”

布朗此言,並不公允。近十五年以來,歐洲因極右翼分子發起的“獨狼行動”釀成多起慘案,而英倫三島甚至考克斯的家鄉西約克郡的巴特利,無可避免出現對移民、融合的極度排斥。

這場弄巧成拙的“脫歐公投”,始於短期政黨利益,卻已如脫韁野馬般超出了政客的控制,不僅預示了民粹的勝利和英國文化多元主義政策的失敗,而舉行“脫歐公投”本身也昭示著,即便對於留歐派而言,英國從未在歐洲化(Europeanization)上有過多興趣:留在歐盟的原因是由於經濟驅動,而非認同歐盟價值觀。

在英國之外的歐洲大陸上,近70年的歐洲化進程,到現在如果不是已經徹底失敗了,也已陷入僵局:不僅“歐洲公民”的身份認同退卻,民主赤字無法彌合,原本漸進式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在2004年因東擴而狂飆突進,激發區內移民潮,還經常導致28國在集體決策中差異懸殊,太多次攸關大局的決策命懸一線。

法蘭克福學派哲學家哈貝馬斯對歐盟的未來設想是進入了“後國家主義狀態”的聯邦主義制度,在歐盟公民中應存在獨特的“陌生人之間的團結互助(solidarity among strangers)。”

然而,這一“合眾國”、“共同體”在其誕生伊始就具有嚴重缺陷,當理想主義的榮光因現實而褪色,歐盟將何去何從呢?

歐洲化的挫敗

謀殺考克斯的犯罪嫌疑人梅爾在出庭時宣稱,他的名字“對叛徒而言是死亡,對英國來說是自由”。這令人錯愕——近十五年以來,是從何時起,有英國人會將留歐派視為“叛國者”了呢?要知道就在並不遙遠的布萊爾時代(1997~2007年),英國人還曾雄心勃勃地想要領導歐洲。為何現在的英國,如此希望逃離歐洲?

當然,英國從不掩飾其加入歐盟只是為了巨大單一市場的意圖。在《第一財經日報》就退歐公投議題所采訪的眾多英國財經界及政界高官中,對於雙方關系的描述是,“歐盟是英國面對的巨大的單一市場”,“英國可以成為外國投資者進入歐洲的跳板”以及“歐盟可以提升英國國家競爭力”。

英國政府花費重金,給全境2800萬住戶每家發一本小冊子,羅列留歐好處。在這本手冊中,介紹英國與歐盟的經濟表現、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的政治職能、各方貿易協定等等。可記者翻遍冊子,也無法找到英國同歐盟對共同身份理念的認同,相反的是,英國政府在手冊中呼籲歐盟:繼續改革才能留住英國。

即便是最熱情的“留歐派”代表,在呼籲英國不應退歐而應領導歐洲時,也僅僅打出經濟牌。布朗在近期的文章中闡述了留歐的意義:加快歐洲基礎設施項目,實現一個經過改革的歐洲能源市場,以及挫敗恐怖主義威脅。全篇對於英國應如何加強歐盟認同只字不提。

這或許也體現了英國親歐派精英的無奈,畢竟,2016年的英國人,同1930年丘吉爾說出“我們英國與歐洲在一起,但不是歐洲的一部分;我們與歐洲有關系,但並不妥協”時的英國人,並沒有什麽實質性區別。

無論是留歐還是脫歐派,都不掩飾這一尷尬事實——在英國人眼中,從英國到希臘再到波蘭,歐洲公民都擁有一個共同身份的理念是虛假的。

19世紀意大利走向統一之時,意大利國民教育部長馬丁曾說過一句名言:“我們已經創造了意大利,現在我們必須創造意大利人。”在創建歐盟時,這一主張也得到複刻:建立具有歐盟身份認同的歐盟公民。

不過,包括堪稱“歐洲之父”的歐盟創立者和早期領導人之一——讓·莫內在內,他們往往低估了歐洲2000年不斷征戰而形成的不同語言和文化群體間的深刻裂痕,這道裂痕在當代仍然頑固延續。

功能主義者(社會學流派)並不訴求建設一個超主權的權威機構。以英國社會科學家米特蘭尼(D.Mitrany)所倡導的功能主義認為,日益增長的福利將促進繁榮,並為新的部門產生功能性的正溢出效應,在其中合作也將自動擴展,從經濟協作最終走向政治協作。

歐共體的創立者們也堅信,歐盟的最終方向要通過關稅同盟、經濟同盟和政治同盟這樣的三部曲來實現一體化進程,因而選擇了具體的煤炭鋼鐵等領域試水,而將外交以及防務等敏感領域的合作暫時擱置。

在二戰後歐洲普遍厭戰的背景下,具有如此烏托邦色彩的理論(註:功能主義的前提是民族國家必定消亡)得以在歐洲執行,得益於經歷二戰的歐洲精英一代痛定思痛之下的決心。然而,在隨後70余年的和平生活中,經濟協作的正溢出效應仍然無法超越民族國家的局限。

國際知名智庫/咨詢機構Stratfor近期一份《沒有聯盟的歐洲》報告揭示了歐洲在兩千多年歷史中,由於地緣和文化形成的分野。這份報告指出,盡管歐盟經歷的危機具有多面性,其根本性問題則均來源於一處:在超國家夢想、地區和國家身份之間,公民最終選擇了後者。

歐洲在地緣和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多個分野

主權債務危機和不斷的“希臘退歐”恐慌,都暴露出北部歐洲國家不願意資助南部國家的實質;脫歐公投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4年歐盟東擴,以及隨後英國所面臨的波蘭移民浪潮;在尚未結束的難民危機中,各歐盟國家領導人通過繞過歐盟的方式,重新架設邊境管制,以遏制難民在其領土內的流動。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同樣的因素在起作用:在歐洲範圍內的驅動力仍是民族國家性質的,國家最終將自己(而非歐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用歐洲政治經濟學的學科語言來描述,這樣的結果,昭示著在“政策下載”過程中,歐洲化進程的失敗。

通常,觀測歐洲化進程還可以使用兩種指標:身份認同和歐盟指令執行。

在其中,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和自歐盟官方民調機構“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的調查數據,都是長期觀測歐盟身份認同塑造的良好方式。

皮尤研究中心在2004~2016年期間就“對歐盟的青睞度”問題進行民調。民調發現,在12年間,除短期反彈之外,整個歐洲對歐盟的支持度呈現大幅下降趨勢,特別是在傳統的核心國家中,這種支持率下降更加明顯,譬如在其中,法國對歐盟的支持率降至38%,比英國的44%還要低。

皮尤研究中心就“對歐洲的青睞度”在各國做了長期的跟蹤調查

歐盟官方民調機構“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長達十余年的民調結果也與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結果相似,不過在具體數字上稍微樂觀一些。據其調查,在歐盟28國中,近10年來,歐盟各國人民對歐盟的印象不斷下跌,認同歐盟的人數從過半跌至勉強超過三分之一,而對歐盟持完全負面看法的人則在9年間增長了8%。

歐盟各成員國對歐盟的整體評價:持“積極”態度的人群顯著下降

除了長時間大跨度的民調之外,對歐盟所發出的“歐盟指令(EC Directive)”在各歐盟成員國的落實情況所做出的定量研究,也是觀測歐洲化進程的重要指標:加入歐盟不僅僅意味著享受單一市場和單一貨幣帶來的紅利,加入歐盟同樣意味著在法律法規上接受歐盟體系。

近年來,以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福克納(Falkner)為首的學者在此領域進行了大量耕耘,在數據分析中得出結論,認為在歐洲化進程中,歐盟28國內部存在著四種迥然不同的世界:法律遵守型、顧及國內政治型、毫無回應型以及忽視不見型。

在法律遵守型國家中,其代表國家為北歐國家:丹麥、芬蘭以及瑞典等等;在顧及國內政治型國家中,其特征為溫和的延遲,代表國家為奧地利、比利時、德國、荷蘭以及西班牙等等;毫無回應型國家包括愛爾蘭、意大利以及中東歐國家,而忽視不見型則包括法國、希臘、盧森堡和葡萄牙等。

罪魁是歐盟東擴?

無可否認的是,2004年的歐盟東擴時加入的中東歐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馬耳他和塞浦路斯),其發展水平本身就同歐盟核心國間有較大差距。

不少新成員入盟後中東歐國家在經濟上實現騰飛。以捷克為例,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顯示,1990年捷克人均GDP在3901美元/年左右,到2014年已經飆升至19550美元/年左右。

與斷言歐盟東擴將導致歐盟解體的看法相反的是,東擴作為一把雙刃劍,無法簡單在其正負面溢出效應之間分出伯仲。

一方面,通過加入單一市場,中東歐國家迅速地進入了歐盟產業鏈,特別是德國的龐大產業集群中。通常意義上認為,德法兩國對外實行產業轉移外包起始於2000年之後,不過德國對於中東歐國家的供應鏈打造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而2004年歐盟東擴為德國提供了更為有利的資源,這其中最受益的中東歐四國就包括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共和國(CE4),雙向貿易的激增也隨後帶動了投資和金融的交流,多年的價值鏈融入已經令德國同中東歐國家產生了經濟協調性。

另一方面,寬松的歐盟內部移民政策,令中東歐移民找到了更有競爭力的就業場所。根據統計,自2004年以來,有超過300萬波蘭人到英國、愛爾蘭、德國、意大利、瑞典等國家工作。

在布萊爾政府時期,英國率先對新的東部成員國開放邊界。彼時布萊爾政府估計,歐盟東擴後每年僅有區區1.3萬移民進入英國,但這一數字最終達到每年接近17萬人。

英國媒體統計,10年間,約有100萬東歐移民湧入英國,這客觀上沖擊了英國的社會福利系統。而伴隨移民潮,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盟老牌核心國中都出現了反對歐洲化一體化進程的極端右翼勢力,歐債危機則加重了事態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極端右翼勢力的出現,也部分上緣於歐盟作為超主權機構設置,而不可避免所產生的民主赤字:任何一個歐盟成員國,都要受到條約、歐洲法院、歐洲議會以及歐洲理事會的制約;而另一方面,卻沒有恰當的問責機制,讓普通公民推翻不合理的歐盟法規,或讓看不順眼的政客下臺。

令任何一個來自歐盟的行為,都有可能演變成主權讓渡這樣的大拷問。這一現象在英國退歐公投的辯論中則顯得尤為明顯,相較於歐盟東擴,民主赤字問題更為歐盟分裂埋下了風險。

歐盟的未來:核心群組

當下的歐盟的確處於不斷的尷尬僵局之中,不僅不時要面臨“XX退歐”背景下全球市場對歐盟的沖擊,還要面對類似於“法國國民陣線”這樣以退歐為訴求的極端政黨上臺的前景,內憂外患之中歐盟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呢?

考慮到年輕人將成長為選民並影響民意走向,為數不多的一個好消息是,常年的民調顯示,歐盟年輕人對歐盟的支持率還算高。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有56%的歐盟年輕人對歐盟持正面看法,而這在老年人中的比例僅31%。不過皮尤和“歐洲晴雨表”的多年民調均顯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支持給予歐盟更多的權力。

Strafor常年對歐盟機構的未來進行預測,並持悲觀態度。在前文所提到的最新報告中,該機構認為,弱化的歐盟最終會退縮為核心群組,依附於上的包括貿易群、安全群以及北歐群等等。

在其中,位於兩大歐陸國家德法之間的平坦地帶——比荷盧地區將同法德一起,構成歐盟國家核心區,而出於地緣和經濟基本面的考量,德國將更樂於選擇與西班牙而非意大利構建更緊密的聯系。在其中荷蘭和德國將更積極地維護貿易自由主義政策,反對比利時和法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而德國將在未來20年中在歐盟內居主導地位。

與此同時,以捷克等國為代表的中東歐國家將形成貿易群,經濟優先發展任務仍為同德國加強經濟聯系,而包括立陶宛等國在內的國家將組成安全群,主要抗擊來自於俄羅斯的威脅;北歐國家則將繼續加速內部融合,英國將專註於全球貿易網絡,西班牙和意大利則通過對內貨幣貶值的方式,重新獲得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89

量化美國夢,80後“褪色”的收入

“80後”們的美國夢正在褪色。上世紀4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其收入超過父母的比例有92%;而“80後”收入超過父母的幾率下滑至50%,其中,美國中等收入家庭(占整個社會80%)的子女收入下滑趨勢尤為明顯。

由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柴緹(Raj Chetty)牽頭進行的“美國夢量化”大數據研究報告顯示了上述結果。這份題為《褪色的美國夢:自1940年以來絕對收入流動性趨勢》的報告,通過測試絕對收入流動率(absolute income mobility),量化考察美國夢是否依然生機勃勃。

“美國夢”這一短語,出現於大蕭條時期:它來自歷史學家詹姆斯·亞當斯(James Adams)在1931年所著的暢銷書。書中將“美國夢”定義為:在這片夢想的土地上,美國人的生活應該更好,更富裕並更充沛。“美國夢”的內涵之一即,美國的下一代要比上一代父母的生活水準更高,過得更好。

大數據顯示的結果並不樂觀。在占比達10%的低等收入群體中,其“80後”的子女們收入流動率下降最小,不過這是由於他們的父母一代掙得已經過少。在占比同樣是10%的高等收入人群中,其“80後”子女們的收入流動率下降明顯。

與此同時,地區間也出現差別。雖然在美國本土50個州中,收入的絕對流動率都出現下降趨勢,但下降速率最大的出現在中西部工業地區,譬如密歇根和伊利諾伊州。表現尚佳的城市則包括西雅圖、明尼阿波利斯、鹽湖城等。

有兩個重要趨勢影響了美國“80後”們的收入:GDP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較低以及在增長分配中更大的不平等。其中,令絕對收入流動率下降的大部分原因來自於不平等分配。

報告指出,如果在現行分配體系下,美國需要每年超過6%的實際GDP增長率才能恢複到20世紀40年代的絕對工資流動率水平。其原因在於,目前美國大部分GDP收入最終流向了高收入家庭。因此,GDP增長重要,但更好的收入分配制度對改善美國“80後”的收入水平將更奏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97

上市三天就“破板” 新股“不敗神話”正褪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07/1136029.html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謝欣

新股頻現快速“破板”

近期新股加速打開“一字漲停板”已有常態化的趨勢,特別是近期,新股多個持續性封住漲停板已越來越難,上市僅收獲3到4個漲停板已成為普遍現象。8月1日,岱美股份在上市第三天打開“一字漲停板”;8月2日,新股電連技術被巨量賣單砸開漲停板,直到13點47分後才重新封板,上市僅三天,大量資金便急匆匆地選擇獲利退出。盤後龍虎榜數據顯示,電連技術賣出金額最大的為一機構專用席位,凈賣出達642.87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雖然近期新股3、4個漲停就開板的情況越來越頻繁,但是在同一交易日,三只新股一同開板還是比較罕見。7月17日,大元泵業、佩蒂股份、淩霄泵業三只新股紛紛打開漲停板,這三只新股都是在上市後的第五個交易日打開漲停板的,投資者只收獲了4個“一字漲停板”。

就目前的A股市場而言,上市新股連板數量不足10個已成為普遍現象,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今年5月份以來合計發行104只新股,連續6個以內漲停板的新股超過36只,占比34.6%。而在2016年的新股上市表現中,漲停板數不超過5個的新股僅14只,占全年新股總數的6.17%。

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7月份,新股上市後漲停板數量少於6個的明顯增多,其中英博爾5個“一字板”就開板,英科醫療、中科信息分別獲得了4個“一字板”漲停,禾望電氣、東方嘉盛則分別獲得了3個“一字板”漲停,大參林則是在收獲2個“一字板”後就開板。而岱美股份、電連技術則只享受了一個“一字板”後就開板。

對此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新股的“連板”天數來看,今年新股最好行情在2月份,自此以後,新股的賺錢效應大減。這是市場回歸理性的表現,畢竟在當前以業績、估值為主線的市場中,新股上市後動輒被炒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市盈率,是與市場相背不合邏輯的。

今年打新收益持續降低

在2016年,打新之所以火爆,原因在於新股神奇的賺錢效應,中簽後便意味著漲停不斷,輕輕松松無風險利潤到手。在2016年6月時,新股上市後的漲停板數量峰值曾達到18個。

但進入2017年以後,打新“不敗神話”一直都不斷地遇到挑戰,雖然市場對於新股漲停數量減少有所預期,但是目前兩個漲停甚至是一個漲停板就“破板”的現實,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打新收益縮水。

此外從新股發行首日到“一字漲停板”打開之間的交易日天數在縮短,賺錢效應也在減弱。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在今年的1月份和2月份,從上市到打開“一字漲停板”中間持續交易日天數最多的為26天,其次為22天,在3月打開“一字漲停板”最多的天數為19天。不過從4月份開始,每只新股“一字漲停板”的維持交易日天數已經降至個位數,今年5月新股打開“一字漲停板”的平均交易日天數為7.5天,6月為6.25天,遠低於2016年的平均交易日天數13.33天。

深圳前海乾元資始總經理李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當前藍籌股走高,中小創題材股估值回落的背景下,新股上市後定價不會再高得離譜,籌碼很容易出現松動。而新股的供給越來越多,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另外,市場資金的註意力都在周期股、白馬股的估值修複上,新股的流動性溢價下降,新股打開漲停後大多回落,參與炒新的資金也越來越謹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