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九集團糊塗賬

 
 
2007-1-18  NM
 

原屬解放軍後勤部,以生產「三九胃泰」而聞名的三九集團,五年前被揭發違規挪用上市的三九藥業資金到香港炒股炒樓,被中國證監會公開譴責,集團總司令趙新先仍在服刑。集團的重組工作快將完成;在現時各地投資者對國企另眼相看的市場環境下;新世界、華潤甚至德銀都覬覦三九旗下的資產,爭相入標競投。

不過,三九集團的糊塗賬仍未解決;最近由香港上市公司大中華實業控股出售的擺花街一號廣場,就惹來一批三九前官員不滿,認為物業屬「國家資產」,不惜自揭三九集團的僱員利用「阿爺」錢,肆無忌憚到港炒樓的劣行,並去信特首曾蔭權辦公室要求介入。

中環擺花街一號廣場,是往蘭桂坊必見地標,矗立在舊樓和古董店之中,尤見突出。原來這幢仍新簇簇的寫字樓,背後牽涉以前軍方企業三九集團的糊塗賬。

擺花街一號廣場由香港一間上市公司大中華實業持有,剛於上月底以四億四千萬出售;不過交易令國內三九集團的官員非常緊張,出盡辦法要「叫停」,以防國家資產流失,更不惜去信證監會、金管局以及特首辦公室,揭露國家縱容國企胡亂挪用資金的醜行。區區四億多元的交易,不及港股每日成交的百分之一,國內三九官員如此着緊,事情要追溯到七年前。

南下大舉炒樓

三九集團這間巨型國企,九八年脫離「軍企」後,在當時的解放軍後勤部部長趙新先領導下,大肆擴張,業務由醫療、地產、製衣、電子、酒店及的士高都有,並順利把三九醫藥在二千年三月於深圳上市。有錢自然身痕,上市後半年,三九集團就把資金轉到香港炒樓企圖搵快錢。

二千年十一月,擺花街一號廣場由中國未名投資公司,以二億六千多萬購入,該公司的大股東陳達成其實是三九汽車集團的總經理,而他的紅顏知己馬曉玲就是三九汽車的人事部長,亦是中國未名投資的董事。替擺花街一號承做按揭的銀行就是廖創興銀行(現稱創興),而替中國未名投資向銀行做個人擔保的,則是前北京中信董事長王軍的女兒王京京,銀行的貸款手續費高達一百七十五萬元。

陳、馬這對男女於二千年十月在香港狂掃物業,成為當年淡靜樓市的大豪客。除擺花街一號,還以五億元掃入雲咸街八號全幢;三九集團更安排其他代理人掃入豪宅,如大潭道八號、施勳道三號等等,掃貨最少十億元。

港產鐵娘子出手

三九這班代理人到港後,因為有「阿公」的水喉射住,吃喝玩樂,揮霍無度,據本刊獲得一份資金進出記錄表,除了買樓、公司註冊使費外,濕碎開支亦報上,單是雪茄費一個月達十七萬元、遊艇汽油費每月亦數萬元,存入資金的公司則包括三九集團旗下的三九汽車和三九石油等。

而替三九這班代理人拿「阿公」錢炒樓的經紀,就是已絕跡地產市場的李金誠和賴紹榮,後者更意氣風發,那時經常駕着法拉利四出招搖,曾一度與麗新主席林建岳齊齊玩賽車,聲稱是富豪「通天經紀」,實質是一屁股債,曾被銀行申請破產的光棍。

三九集團在港掃貨後不到一年,正值查史美倫上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一職,在國內被謔稱為「查死你們」的她,上任後隨即採取雷霆掃穴行動,其中三九集團就被中國證監會公開譴責非法挪用上市公司三九醫藥廿五億元人民幣,並呼籲小股東聯合起來,向大股東追究。三九集團隨即受查,而總司令趙新先因瀆職罪被判刑。

借殼上市變賣資產

三九集團被「郁」後,那批用「阿公」錢買入的香港物業遂成為三九集團內官員關注的資產,其中雲咸街八號物業,就於○五年以六億六千萬出售予南豐,賬面勁賺一億六,「呢啲錢應該攞返去三九,但香港呢邊嘅人(馬曉玲和陳達成)就吞咗。」代表三九集團利益的梁先生向本刊說。

據國內媒體報導,南下到港炒樓的三九代表人物,即中國未名投資的大股東陳達成,因三九案件已被公安局於去年拘捕,而他的紅顏知己馬曉玲就想盡辦法把物業套現,同時為掩人耳目以防被尋仇,已進行整容手術。

生於一九七六年的馬曉玲,九八年畢業於蘭州商學院,主修國際貿易,○二年只有廿六歲,能夠來港掃物業到涉足股壇,大搞財技,皆因背後有高人指點。

大中華實業前身詠輝集團,九六年因債務重組而停牌;九七年落入台商海富手中,後股權數度易手,於○一年十一月與股壇老手陳恆輝旗下的中國燃氣換股,令中國燃氣成為其控股股東,而中國燃氣的非執行董事吳邦傑,就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的哥哥,他是醫生一名;馬曉玲向外透露,○二年在吳邦傑的協助下,在香港物識上市公司殼,把持有擺花街一號的中國未名投資,以一億六千萬作價注入詠輝,再透過配股、供股等財技,把物業成功借殼上市,逃過被「阿爺」追收在香港的資產。

○五年搖身一變成為大股東兼上市公司主席後,馬曉玲卻從未公開露面;但三九內的知情人士,就想盡辦法索回在香港的資產,令她甚為不悅。○五年中,在上環招商大廈一間名為Yen & Co之律師樓,就被四名戴鴨舌帽的彪形大漢入內搗亂,並大喝:「不要多管閒事。」而剛好事發前一週,嚴厚明律師代一名與三九關係密切的客人向深圳三九集團詢問馬曉玲及陳達成有否代表三九從事房地產投資一事。「警察同我哋講過,話應該係嗰班人搞我哋。」嚴厚明律師向本刊說。

籠裡雞作反

去年,本港寫字樓有價,馬曉玲透過大中華實業,以四億四千萬放售擺花街一號物業,此舉令國內三九的關連人士有如熱鍋上的螞蟻,恐防大中華之後派息套現了事,而馬曉玲夾着一大筆錢就遠走高飛,其中前三九石油國際有限公司的董事白金明,遂於去年底,去信證監會、金管局及特首辦「爆大鑊」,目的是要阻止馬曉玲把擺花街物業出售。證監會機構傳訊主管陳志強對本刊的查詢,表示基於保密原因,不能就個別投訴公開討論。而白金明當日曾跟這班南下炒樓的三九職員合作開設公司,可能因利益分配不均而「鬼打鬼」。

國企成為香港金融市場的當紅炸子雞,而香港才剛剛獲中央送「大禮」,容許辦人民幣債券業務,如何處理三九這筆糊塗賬,相信特首曾蔭權必須取得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60

廣東超生罰款「糊塗賬」超24億元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748

人口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來自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 備註:24個省份的數據為吳有水律師從各省得到回覆後透露給媒體所得(廣東除外)。(小虎/圖)

廣東超生罰款「糊塗賬」超24億元

7月29日,廣東省政府公佈關於該省社會撫養費的最新審計報告,結果顯示,全省22個縣(市、區,以下統稱縣)2012至2013年共徵收社會撫養費24.52億元,其中2012年徵收總額為14.56億元。

在廣東省針對社會撫養費的這次專項審計中,發現了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是社會撫養費徵收的標準不一。廣東有14個縣未按規定基數和倍數等標準,少征社會撫養費2793.9萬元;有5個縣出台的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規定中部分條款內容與中央和省有關規定不符;22個縣均未制定核實高收入人群實際收入徵收社會撫養費的具體辦法,其中有8個縣未按高收入人群的實際收入計征其社會撫養費。

其次,社會撫養費截留或墊付問題嚴重。7個縣截留社會撫養費3749.3萬元,有4個縣11個徵收單位為完成縣下達的徵收考核任務,利用借款等其他資金墊付社會撫養費729.4萬元;有的縣徵收單位虛開社會撫養費收據14.4萬元。

最後,社會撫養費的賬戶管理混亂。廣東有4個縣直接在縣財政專戶列支6439.5萬元;有1個縣部分鄉鎮未及時上繳社會撫養費970.5萬元;有2個縣使用工作人員個人賬戶管理社會撫養費1653.4萬元。

總體看來,2013年廣東省公佈的高達24億元的巨額超生費,卻存在徵收地方標準不一、未下達徵收決定書即收社會撫養費、高收入人群「超生」罰款無法可依,未完成考核任務借款墊付等諸多問題,讓人不禁質疑,社會撫養費的徵收核算該如何管?

對此, 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對新華網表示:「解決糊塗賬問題,相關部門應將信息公開常態化,像曬『三公』一樣曬出賬本。」

24省首次「非主動公開」超生費總額超200億元

其實,早在2013的7月11日「世界人口日」當天,浙江律師吳有水向全國31省份財政、衛計部門申請公開當地上一年度社會撫養費收支及審計情況。在此之前各省市尚未公佈過自身社會撫養費的收支情況。

截至2014年1月下旬,共有24省份公開了2012年社會撫養費徵收額,總額超200億元。其中,江西省去年共收取社會撫養費超33.86億,排在24省份首位,是青海省徵收總額0.4億元的近千倍。四川和福建緊跟其後,社會撫養費分別是24.5和20.77億元。

根據國務院公佈的《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辦法》,社會撫養費的徵收以當地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為計征的參考基本標準,結合當事人的實際收入水平和違法生育的情節,確定徵收數額。但具體徵收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自行規定。

《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53條的規定,社會撫養費的徵收標準是當地上年人均收入額的3到6倍。

南方週末網整理數據發現,2012年社會撫養費總額排第一的江西常住人口僅為4456.7萬人,其2012年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分別為1.99萬元和0.78萬元,相比之下,廣東省常住人口達10430萬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02萬元,農村居民純收入1.05萬元,廣東人口數為江西省的兩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均超過江西。但從社會撫養費的徵收情況來看,江西省去年收取的社會撫養費超過了廣東近兩倍。

各省社會撫養費的徵收總額除了受到超生人數和人均收入的影響外,還跟各地的徵收標準和徵收力度有關。例如,此次廣東省社會撫養費的審計報告提到,廣東有14個縣未按規定基數和倍數等標準,少征社會撫養費2793.9萬元。22個縣均未制定核實高收入人群實際收入徵收社會撫養費的具體辦法,其中有8個縣未按高收入人群的實際收入計征其社會撫養費。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辦法》第十條規定,社會撫養費及滯納金應當全部上繳國庫,全部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但是到底花到哪裡並沒有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65

電改內蒙古樣本:算清楚電網那筆糊塗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990

沒有人知道電網輸配電成本究竟是多少錢,這筆糊塗賬不算清楚,電力體制就很難真正走向市場化。新一輪電力改革,正是要對這個關鍵環節“動刀”。圖為電力工人正在檢修電網。 (CFP/圖)

遲滯12年後,新一輪電改拉開序幕。

電力體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核心是電價改革,而電價改革的最關鍵一環就在輸配電價。只有根據電網實際成本算清楚了輸配電價,電力才能公益的歸公益,市場的歸市場。

擁有唯一一張省級獨立電網的內蒙古,成為新的試點。改革之後,電價會漲還是會跌?內蒙古將提供一個有效的觀察樣本。

元旦前一周,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王金豹等來了一紙批文——國家發改委同意內蒙古進行輸配電價改革試點,並要求其盡快拿出具體方案上報。這意味著內蒙古自治區將成為繼深圳之後,全國第二個進行輸配電價改革的試驗田。

將要進行輸配電價改革的主要電網是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是全國唯一一家隸屬於地方政府的省級電力公司,在2002年中國上一輪的電力體制改革過程中保留下來。業內慣稱之為“蒙西電網”,以此區別開隸屬於國家電網之下的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簡稱“蒙東電網”),蒙東電網主要負責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赤峰、錫林郭勒盟五盟市的電網業務。

批複來得很快,內蒙古發改委是12月初上報的,不到一個月就獲得了基本肯定。“因為蒙西電網是比較獨立的省級電網,雖然改起來比深圳要難一些,但放在全國來看,還是比較簡單。”王金豹分析。

2014年11月,深圳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獲批。改革之前,電網公司的所謂輸配電價基本就是“購銷差”——銷售電價減去上網電價;改革後,或將按照電網的實際成本來核定一個相對公開透明的輸配電價。簡言之,電網將告別吃價差的盈利模式,變為類似於高速公路收“過路費”。

至於兩者之差異,內蒙古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電力處處長張德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其中的一個關鍵點,“現在蒙西電網一年的利潤大概在三十億元左右,將來電網作為服務性公益性的企業,不需要那麽多利潤。”在他看來,新一輪電力改革重啟大幕之下,“輸配電價改革非常非常重要”。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點出了其重要之處:核定輸配電價是電價體制改革的關鍵。下一步實行的大用戶直購電試點,競價上網,聯動形成銷售電價,逐步開放輸配電網,允許獨立售電商參與市場競爭等改革,均需要制定獨立、規範、合理的輸配電價。自2010年起,內蒙古就真正開始了多邊電力交易市場和大用戶直購電的試點,其間多次起伏,遭遇多種阻滯,但在這個問題上,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觀察樣本。

“十年前該做沒做的事”

2014年6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今年年底前拿出新電改方案”,由此真正拉開新一輪電改的序幕。根據目前業內流傳出來的電改方案來看,新方案重點是“四放開、一獨立、一加強”,即:輸配電以外的經營性電價放開、售電業務放開、增量配電業務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供電計劃放開,交易平臺獨立,加強電網規劃。

早在12年前,中國啟動第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之時,即已確定了類似的市場化大方向,2002年的電改綱領性文件“五號文”定調電改方向為“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離、競價上網”。但除了廠網分開,後三步基本擱置至今。

第一輪電改後,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成五大發電集團和兩大電網——國家電網(以下簡稱國網)和南方電網。後來國網逐步發展成為集買電、輸電、配電、售電一體化的“巨無霸”,同時還負責電力調度等,在全國擁有58家控股公司,超過184萬員工,營業收入達1.8萬億,凈利潤高達517億元。

“電網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不透明,其中輸配電價到底多少沒有人知道,其中包括了很多錢和補貼,這是一筆糊塗賬。”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

身為地方實操官員,王金豹認同韓的說法,過去輸配電價包含了很多政策性因素、交叉補貼,現在這些要不要抽離出來,抽多少,確實不是很好解決的。

不好解決也要解決。“輸配電價的核定是為電力體制改革做一個鋪墊,以進一步市場化,放開上網電價(發電企業賣給電網公司的價格)和銷售電價。”包括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內的多位電力專家認為,電力體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核心是電價改革,而電價改革的最關鍵一環就在輸配電價。

2015年1月1日,深圳開始正式實施輸配電價改革試點,首吃螃蟹。在深圳電改方案中寫明,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建立後,就要積極推進發電側和銷售電側電價市場化。

“深圳極其特殊,他們只有城市用電,沒有複雜的用電方。我們還有農電,包括各種交叉補貼。”王金豹指出這是深圳成為第一家試點的優勢。內蒙古能成為第二家試驗田的優勢是,一半的電網由地方政府直接管轄,其改革的阻力相對較小,“他們自己也意識到這是將來改革的趨勢,有意見也得服從”。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內蒙古下一步核定輸配電價,也類似於和深圳模式一樣,包括各種成本在內,資產總額、人員狀況,綜合成本等,然後再保證你電網維護、建設的問題,維持其再生產的功能。“這個過程肯定是動態平衡,可能做到一年重新核定一次。”

至於核定輸配電價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電網的盈利模式,電力專家王冬容分析,“核定輸配電價本身並不能改變電網盈利模式,因為即使是輸配電價核定了,但是購售電業務仍在電網公司內部。這件事情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但這只是在做十年前該做而沒做的事(2005年就有類似試點方案,且範圍更大)。”

肯定能降下來

究竟改革之後,輸配電價會漲還是會跌?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位電力專家表示,有可能漲也有可能跌。“各省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在發改委對上網電價、輸配電價、銷售電價的3個電價管理辦法指導下,原來電網公司所得的購銷差價在各省的核定就不一樣。因此,估計有的省核定下來利潤空間肯定會壓縮,有些省則情況可能相反。”曾鳴具體分析道。

王金豹肯定,至少在內蒙古,核定輸配電價之後,電網相比原來的收益空間肯定會壓縮。在內蒙古經信委電力處工作了近7年的張德也認為,“從內蒙電網的實際情況看,輸配電價只要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保證電網建設和發展的需要,輸配電價格是肯定能降下來的。”

事實上,在輸配電價改革機制尚未成行的條件下,內蒙古就已經開始試驗了一種特殊的電力市場化模式。

這項名為“電力多邊市場交易”的模式,由“發電、用戶、電網”三方共同參與,在“發電側和用戶側”兩端引入市場化,通過電網公司搭建的交易平臺,形成“多買多賣”的市場格局。這一模式,主要目的是讓發電廠和大用戶直接見面,發電廠可以選擇多個用戶,用戶也可以選擇多個發電廠。

原本因為沒有獨立清晰的輸配電價,售電端和發電端的市場化競爭很難推行,而內蒙古這一有限的市場化能夠推行,得益於蒙西電網歸屬於地方政府管理。

回憶起電力多邊交易市場的出臺過程,張德難掩興奮,“從2006年開始申請到批下來經歷了兩年的時間,2008年我們一個月至少有兩三次要去北京開會。”

但其真正走進公眾視野是在2010年5月6日。他說,“當時規模很大,還專門買了一個股票交易所的那種鑼,電監會主席和自治區主席一起敲的。”

運行三個月時,國家發改委因其有違節能減排目標而被叫停。此後重啟,又被叫停,直到2012年重啟後才連續運行至今。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積極促成,很大程度上源於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2008年時,經濟危機爆發,此舉意在降低企業的用電成本,進而穩定工業增長。與此同時,內蒙古也有發電結構多樣、電力資源豐富的獨特性。直到2009年,內蒙古的電力始終是供遠大於求的局面,當地發電廠的機組平均發電利用小時數僅為4044小時,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伊敏發電廠。 (CFP/圖)

有限的市場化

內蒙古的電力多邊交易市場試點最終被放在自治區政府直接管轄的蒙西電網里面管理和運作。

不過,電網作為中間方,仍然坐收之前的輸配電價——“購銷差”。只是在價格機制形成方面,根據“多買價低”的市場原則,發電企業會適當降低銷售價格促成交易。

“說白了,並沒有觸碰到真正的體制改革。”張德坦言。在多邊電力市場交易中,發電廠和用電方雖然直接見面進行交易,但電網公司在其中收取的“過路費”並沒有改變,“保持電網的購銷差,它原來得多少利益,現在還得多少利益。”

即便是有限的市場化,也確實滿足了內蒙古當地電廠一定的現實需求。

當地一家大型電廠的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煤炭價格低,發電廠的上網電價每度又被降低了1分2,發電廠必須要保證年發電小時數達到4500-5000小時才能保證不虧損,但是內蒙古電力資源供過於求,正常來說通過電網根本不可能發那麽多電,發電廠希望通過直接跟大用戶談一個更低的電價,來提高交易量,從而保證不虧損。

但一位不願意具名的電力市場人士指出,在內蒙古現有多邊電力交易市場模式下,價格優惠是從電廠傳導到了用戶,但參與交易的用戶電價目錄繁多,最終的用電價格還是很複雜,是企業的各種執行電價加上價差再加輸配電價及政府補貼基金。“如果能對輸配電價按照成本核定,發電企業就可直接與用電企業達成一個交易電價,此時再計算企業的用電價格就變得非常簡單,即輸配價格加交易電價和政府補貼基金。”

更關鍵的是,按照內蒙古業內人士的預計,這一重新核定的電價肯定能有所下降,這對用電企業和電廠都是個好消息。

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透露,在內蒙古地區大部分企業對電價成本較為敏感,每年調整電價,稍有不合理就可能會造成一些企業用電成本上升從而面臨倒閉。

繞不開的輸配電改革

在試行內蒙古獨有的多邊電力市場交易5年後,2014年6月,蒙東電網開始啟動另一項“大用戶直購電”改革試點,這是一個正在全國鋪開的電力市場化模式。到2014年11月份,已有吉林、廣東、黑龍江、山西、甘肅等12省份進行大用戶直購電試點。

大用戶直購電,亦稱電力直接交易,是指較高電壓等級、大用電量的用戶或獨立的配電企業直接向發電企業購電,同時不排除從電網購電,兩方購電的機制增加了用戶選擇權,經過電網的輸電通道,支付合理的輸電費用。

王金豹覺得沒啥區別,“蒙東直供也好,蒙西多邊交易也好,事實上就是電價市場化的趨勢,就是供需嘛,雙方至少有了一個談判的機制。”

“通過這樣一套機制讓投資者看到我們目前有一個電的價格窪地,希望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過來,有新的投資進來,直接加入多邊交易也好,大用戶直供也好,這就是用電的增量。”王金豹說。

數據顯示,2013年,蒙西電網大用戶直接交易電量累計成交262.1億千瓦時,平均成交價差約0.0194元/千瓦時。以電價占生產成本47%的電解鋁行業來說,通過多邊電力市場交易每度電最高能給企業節省4分錢的成本,一年用電量大概60億千瓦時,那一年便可為電解鋁企業節省2.4億的成本。

大用戶直購電,最早也是在2002年出臺的“電改五號文”中就有提及,但也是多次起落,直到2013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大用戶直購電和售電側電力體制改革試點”。

阻礙大用戶直購電改革最重要的因素同樣是輸配電價定價。目前以購銷差為主的輸配電價並不合理。黃少中撰文分析稱,對於大用戶而言,電量較高,未經過輸、配、售所有的環節,上網電價和輸配電價都應該降低,居民用電則經過了所有輸配售營銷等環節,實際成本則更高。而目前的情況是居民電價大大低於大用戶電價,實行了交叉補貼的方法。

此前,前電監會副主席邵秉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整體電力體制不改革,搞任何一項改革都會遇到阻力問題。直購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直購電里,發電方和用戶雖然談好了,但必然還要經過輸電,可輸電價格仍是一筆糊塗賬。直購電仍然繞不過輸配分開的難關。”

亦有專家持反對意見,王冬容認為大用戶直購電無法承擔起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改革,且有地方政府幹預,基本就是發電降價讓利,它是不可持續的。“改革就相當於操作系統的更換,從DOS系統到WINDOS系統;而大用戶直購電只是不換操作系統下的一個升級!整個操作系統不換,基本由電網獨家買賣的大框架不改變,這個口子是開不大的,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改革。”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提出來這種擔心。對於高耗能產業的“變相扶持”與國家節能減排的大方向相悖。但張德分析稱,內蒙古是能源大省,而諸如電解鋁等能源資源密集型產業應該落戶內蒙古,這樣從大的方面來說反而有利於形成一個產業鏈條,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另外,他說,“高耗能產品在中國需不需要?不管在哪兒生產,都需要耗能。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發展能源資源密集型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符合國家產業轉移和調整產業空間布局的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91

英國“退歐”是筆糊塗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666.html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隨著英國“退歐”公投的日益臨近,各大權威機構頻頻發布研究報告,對這一問題各抒己見。雖然細節上存在各種分歧,但從大方向看,“權威言論”更傾向於將“退歐”視作一種“非理性選擇”。正如我們上一篇文章所言,英國“退歐”,這一次很不一樣。近來,民意調查的結果就越發偏向“退歐”這個“非理性結果”。在上篇文章分析了政治賬之後,這篇我們聚焦經濟賬。我們比較了當前各大機構的研究結論,梳理了不同陣營的觀點清單,結果表明,英國“退歐”是本糊塗賬,雖然主流機構力挺留歐,但其他支持“退歐”的言論也有一定說服力。總之,學術研究的結果是彼此沖突的,英國“退歐”難言是個“經濟災難”,任何選擇都是一種可能選擇。

主流機構力挺“留歐”

自2015年3月以來,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英格蘭銀行、英國財政部等主流機構密集發聲,通過一系列詳盡的研究報告,闡述了其支持英國“留歐”的鮮明立場。從不同角度出發,這些報告一致證明了“退歐”將使英國和全球蒙受高額經濟損失。而這一結論目前也得到了學術界諸多研究的支持。

英國工商業聯合會(CBI)認為,“退歐”會導致英國經濟增長放緩。在該機構3月21日發布的報告中,英國“退歐”最可能以兩種形式實現:第一,英國與歐盟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TA);第二,英國與歐盟退回至WTO規則下進行貿易。

在經濟效應分析中,該報告主要考慮了“退歐”的五類影響:1)增加經濟和政治的不確定性,導致匯率、股票等資產價格波動;2)降低源於歐洲的貿易額和國外直接投資;3)減少來自歐洲的低質量移民;4)消除監管約束以及相應成本,但也將增加系統性風險;5)節約對歐盟的預算貢獻,但也將放棄來自歐盟的資助。基於這些影響,該報告比較了“退歐”和“留歐”條件下的英國經濟發展前景。從短期看(至2020年),“退歐”的負面影響主要產生於不確定性。相比“留歐”,FTA模式將導致英國GDP下降3.0%,而WTO模式則會導致英國GDP下降5.5%。在兩種“退歐”模式下,英國戶均GDP將損失2100~3700英鎊;從長期看(至2030年),“退歐”產生的不確定性會消失,而其他四類影響將更為主要。相比“留歐”,FTA模式將導致英國GDP下降1.2%,而WTO模式將導致英國GDP下降3.5%。在兩種“退歐”模式下,英國人均GDP將減少0.8%~2.7%。

IMF認為,“退歐”公投將降低英國經濟增速,並增加經濟運行風險。4月12日,IMF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英國2016年經濟增長預期由2.2%下調至1.9%。英國“退歐”公投是本次下調增長預期的主要原因。5月13日,IMF發布英國經濟專項調查報告,指出“退歐”已在三方面引致新的風險:1)“退歐”公投已削弱英國市場的投資和雇傭意願,並對企業的經濟決策產生幹擾;2)“退歐”公投短期內會加劇金融市場波動,長期則可能打擊總產出和國民收入;3)市場會對“退歐”風險進行提前反應,從而導致部分成本在公投前就已產生。

英國財政部認為,“退歐”將永久性減少英國財富。4月18日,英國財政部發布了對“退歐”長期經濟效應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英國“退歐”可能采用三種模式:1)EEA模式,例如挪威;2)雙邊協定模式,例如瑞典、加拿大;3)WTO模式,例如俄羅斯、巴西。至2030年,相比“留歐”,以上三種模式將依次導致英國GDP降低3.8%、6.2%、7.5%,造成人均GDP的損失依次為1100、1800、2100英鎊。5月23日,英國財政部發布了“退歐”短期經濟效應的研究報告,指出“退歐”將在短期內降低英國貿易規模和資本流入,導致不確定性驟升並幹擾經濟決策。這一作用將在“退歐”兩年後達到峰值,在一般情況下使英國GDP下降3.6%,在極端情況下使英國GDP下降6.0%。

OECD認為,“退歐”如同對英國課以重稅。4月27日,OECD發布的報告宣稱,“退歐”會導致高額且不斷上升的經濟成本,其效應等同於對英國GDP征收重稅。並且,隨著時期轉變,這一效應會通過不同途徑進行傳導。短期內,英國經濟會受困於緊縮的金融環境、弱化的市場信心、增強的貿易壁壘以及受限的勞動力流動。至2020年,英國GDP將比“留歐”的情況減少3.3%,居民戶均收入將損失2200英鎊。長期來看,移民問題、收窄的資本流入和緩慢的技術進步會進一步沖擊英國經濟。在樂觀/中等/悲觀三種情景下,英國GDP將比“留歐”的情況依次減少2.7%、5.1%、7.7%,居民戶均收入損失依次為1500、3200、5000英鎊。

英格蘭銀行(BOE)認為,“退歐”公投已對英國經濟造成實質性傷害。5月12日,該行發布的通脹報告指出,“退歐”公投導致的不確定性已從兩方面顯著影響英國經濟:第一,英鎊持續貶值,其貿易加權匯率已從2015年11月的峰值下跌了約9%。第二,英國國內投資放緩,消費下降,商業地產交易量銳減。該行預計,“退歐”公投會導致經濟減速和通脹高企。因此,未來英國的貨幣政策將可能在“促進就業”和“穩定通脹”間進行兩難選擇。此外,在通脹報告的發布會上,該行行長馬克·卡尼明確警告,“退歐”將給英國帶來經濟衰退。

現有諸多學術研究也支持了上述機構的觀點,認為“退歐”將從多方面降低英國社會福利。首先,“退歐”後,英國將面臨更高的關稅型和非關稅型貿易壁壘,同時無法享受歐盟未來更深入的合作,這將降低國民收入。其次,“退歐”後的英國將無法輻射歐洲市場,跨國公司將從英國撤出,外國直接投資(FDI)將急劇減少,從而減緩英國的技術進步。最後,移民並不會擠占英國居民的工作機會,而是彌補了英國勞動力供給的不足,並提高了生產效率,限制移民將導致社會福利的凈損失。

一些機構的不同聲音

雖然主流機構的研究報告一致支持“留歐”,但市場上依然存在不同的聲音。

評級機構穆迪認為,“退歐”對英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有限。3月22日,穆迪公布了一份基於200家英國企業的調查報告。該報告預計,雖然“退歐”會增強貿易壁壘,但英國與歐盟的大部分貿易關系能夠保留。並且,雖然“退歐”造成的不確定性會阻礙經濟發展,但這一負面影響會被英鎊的貶值部分對沖。此外,根據匯豐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的動態,“退歐”並不會嚴重削弱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穆迪認為,“退歐”的損失與風險相對可控,並不會造成嚴重的失業或資產價格下跌。

“退歐”陣營經濟學家認為,“退歐”有助於英國經濟增長。

4月27日,“退歐”陣營的8名經濟學家共同發布了研究報告,闡述了英國“退歐”的經濟動力。首先,近年來歐盟監管過多,經濟政策常有失誤,導致經濟表現持續低迷,其重要性相對於全球其他經濟體正在降低。其次,通過“退歐”,英國能單邊降低貿易壁壘,與全球其他高速發展的經濟體加深合作,從而實現更高的經濟增長和更低的物價水平。再次,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主要源於專業的人才群體,受到“退歐”的影響有限。同時,“退歐”能夠重塑獨立的金融監管環境,並避免未來倫敦金融城受困於歐元區國家和非歐元區國家的沖突。最後,通過“退歐”,英國能自主控制移民質量和數量,減少來自歐洲的低質量移民,並從全球引進高質量移民。據此,這些經濟學家測算,在“退歐”的各種方案中,最優的選擇是退回WTO規則、實行單邊自由貿易模式。相對於“留歐”,這樣的“退歐”模式能使英國GDP在2020年增加2.0%,在2030年增加4.0%。

總之,分歧是客觀存在的。僅從學術角度分析,“退歐”和“留歐”都有令人信服的邏輯,只不過,決定這些邏輯的基準假設存在巨大差異。哪種假設更為合理?這似乎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此,英國“退歐”的經濟賬,本質上是本糊塗賬。

(作者系工銀國際研究部聯席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25

不動產登記,揭開多少糊塗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783

2016年10月8日,在上海市浦東新區不動產交易登記大廳,工作人員為市民辦理業務。當日起,上海開始在全市範圍內全面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新華社/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2月9日《南方周末》)

河北省廊坊市燕郊鎮,與北京直接接壤,與天安門的直線距離只有30公里,相當多中央單位企業的直屬單位搬遷至此,同時,相當多的跨省北漂一族聚居於此。2015年底,這個小鎮的戶籍人口只有不過10萬,但它的流動人口居然有70多萬。可見,北京這個超級經濟體的巨大吸附力量。

在2017年春節前後,一個問題浮出水面。燕郊多個小區的業主向政府和媒體反映,在重新進行不動產登記時發現,他們的房屋不能進行不動產登記,他們原先擁有的房產證無效。換句話說,如果拿不到不動產登記證,就意味著他們的房子失去了買賣交易、貸款抵押和轉讓遺產的資格。

此事並非孤例,據調查,整個燕郊鎮,存在類似問題的小區多達十幾個,牽涉人數巨大,引起了相當部分業主的不解和要求“給個說法”。

原因何在?政府部門的調查非常清楚。很簡單,這些涉及的小區的確不具備頒發不動產產權證的資格,因為他們房屋下面的土地首先就不合規。中國商品房土地只有一種性質,那就是國有建設用地,其中能夠用來蓋商品房並頒發房地產權證的又分為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等用途屬性,在這兩種土地上建的房屋產權分別為住宅性質和商業性質,一般分別為70年產權和40年、50年產權兩種。

廊坊市國土部門的調查顯示,這些小區看上去都是住宅,但在土地性質上卻並非住宅用地或者商業用地,大量都是工業用地,甚至是違章用地和綠化用地。

此處就能看到2015年起全國開始的不動產登記制度施行的必要性,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嚴格的登記制度最終讓很多不合規、不合法、打擦邊球的所謂歷史問題現出原形。

問題來了。我們固然可以說開發商狡黠奸詐,他們將原本的工業用地甚至違章用地、綠化用地用來蓋房,卻從民眾手里拿到了商品房的價格,但是,建住宅小區這麽大的事情,沒有當地房管局、建設局、規劃局等多個部門的批示,根本無從建起。最好笑的是,這麽多小區房子多年前已經取得了房地產權證,當地政府又是怎麽頒發這個房地產權證的?

2017年2月7日,燕郊鎮所在的河北省三河市官方連夜下發《致廣大業主的公開信》,認定上述十幾個小區中的五個小區可以辦理不動產登記,其他小區也正在核查中,政府將成立多個部門的聯合調查組,進行摸底調查。官方最後表示,堅決維護群眾合法利益,下決心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這或許是媒體介入最終解決問題的另一個成功案例。不過,我們必須回過頭檢視當地官方口中的所謂歷史遺留問題。根據調查,燕郊鎮房地產市場領域的亂象重重絕非三年五年之弊,而是由來已久。相當多開發商以“文化旅遊、休閑娛樂”或者“工業園區”的名義拿地,但最終卻醉翁目的不在酒,大量建設住宅,縮水其他配套。土地的違規使用非常嚴重。

如果沒有2015年起強勢推行的不動產登記制度,就不能將這些土地、房產亂象倒逼出來。不過改革的確不容易,在很多地方,不動產登記制度也遭到阻礙,其中原因,就是受到類似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在整個全國範圍內,還有多少個類似燕郊鎮這樣的情況,還有多少土地、房產的糊塗賬,必須盡快解決,給百姓一個說法,給改革一個交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17

行會辣女徹查理大15億糊塗賬

1 : GS(14)@2010-11-07 18:16:58

2010-11-04 NM

政府每年撥款二百多億給八大院校,每年培育數萬大學生。不過,過去幾年,理工大學卻理財不善,包括動用十三億興建超豪六星級教學酒店,較預算超九億;金融海嘯投資失利勁蝕五億,加上附屬科研公司管理不善,損手一億,前前後後浪費近十五億元,差不多等於政府每年資助理大的金額!

本刊獲得多份校董會內部核數報告,揭發理大多個部門亂用公帑「罪證」,令剛上任不足一年的理大校董會主席兼行會成員、有「棉花公主」之稱的楊敏德震怒,講明要展開肅清行動,嚴打超支,勒令不許浪費公帑,徹查這筆爛賬。

「我要睇盤數!唔可以再超支!」理大校董會透露,今年一月獲曾蔭權委任為理大校董會主席的楊敏德,於上場後已立即說要查數,更親自致電財務處,翻看財務報告,了解資金運作,非常認真查核理大每一項數,與以往校董會主席只聽校長匯報作風,截然不同。

現年五十八歲的楊敏德來頭猛料,為溢達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亦是行會成員之一,其父為上海紡織商人楊元龍,她亦是潘迪生的第一任妻子。她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返港後協助父親打理業務,一九七八年已成為溢達集團掌舵人,帶領集團變成跨國企業,供應棉花紡織品予多間跨國時裝品牌,包括 Polo Ralph Lauren、Tommy Hilfiger等,亦成為全球恤衫最大生產及出口商。楊更是繼龔如心之後,第二位成為《福布斯》雜誌封面的香港女企業家。○五年,楊敏德在《財富》雜誌世界商界女強人排名榜中,名列四十一位。

生屑屬龍自稱「龍女」的她,管逾五萬名員工,更被李嘉誠大讚其才華,亦因早年在新疆開設棉花廠,被冠以「棉花公主」的稱號,亦與特首曾蔭權私交甚篤,當年特首計劃開發大西北,便是龍女牽頭帶領政府官員參觀棉花廠。

楊敏德於今年一月一日才正式上任理大校董會主席,但有校董透露,她於上任前,已不斷面見校內不同人士,以了解教職員教學質素及校內財務情況,更打算在上任後整頓混賬。上任後便立即委任前花旗銀行港區行長、校董成員陳子政擔任內部審計委員會主席,調查校內六十四個部門於○八至○九年度起的賬目,有沒有亂用公帑。

按摩器買番屋企

本刊獲得一份○九至一○年機密內部審計報告,赫見多個學系亂花公帑,有三個學系花二萬六千多元政府撥給大學的額外撥款,買腳部按摩器,其中三部門有員工更直接將買來的按摩器,填寫運送地址往自己或配偶家中,就連報告也質疑有關員工公物私用。

報告又顯示,英文系有一百八十六萬元資產多年來不知去向,亦有職員指控該系每年使用文具及外賣茶點數量不尋常地多,更有職員在委員會調查期間,踢爆有員工將文具、水壺、電蕊、手套及活動後的茶點、零食等,取去作為私用。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亦被揭發動用一萬六千元公帑買百佳超市禮券派給員工。

小數混賬,大數更離譜。其中最令楊敏德拍枱大罵的,非「超豪教學酒店」莫屬。

原來,早於○四年,理大前任校長潘宗光決定將百粹苑教職員宿舍,重建理大自家的教學酒店,名為Hotel ICON。潘宗光憑着與政府關係良好,成功說服政府只收取二千元象徵式地價。根據文件,○四年酒店初步預算造價為四億二千六百萬,包括三億七千五百萬建築成本、二千九百萬顧問費、二千萬拆卸舊址所需的費用等。不過,之後教學酒店的造價不斷飆升,去到○八年竟變成十三億元,較最初造價狂升九億,變成六星酒店。

根據○六年校董會文件,不是所有校董成員全部支持升級,校董會副主席、酒店籌委會主席伍達倫,以及校董查懋成便曾質疑造價不斷上升有問題,有校董更質疑計劃已變質,與當初旨在為修讀酒店管理學生提供培訓及實習機會不同。

好大喜功建超豪酒店

不過,當時的校董會主席羅仲榮好大喜功,他贊成起超豪酒店,更揚言要理大成為全球最好的教學酒店,他並得到校長潘宗光及副校長曾慶忠全力支持,最後不理校董反對聲音,依然「去馬」。理大董事局有二十八成員,主席權力最大,可以左右大局,有校董還說,以往校董大部分均屬橡皮圖章,「只要校長、校董會主席話 OK,通常會通過。但楊敏德就真係好唔同,佢乜都睇得緊同好仔細。」

這間教學酒店有幾豪?根據理大網頁描述,酒店設二百六十二間客房,每間房平均成本近二百八十萬,豪華程度絕對能與同區五星級酒店媲美。酒店還有對着海景的泳池、水療服務、高級餐廳及放滿三百個銀球的宴會廳及多項健身設施等,酒店還請曾擔任香格里拉酒店總經理的Richard Hatter任總經理,日後酒店運作聘請人選將由其團隊決定。而酒店的教研設備及辦公室,造價均與同區高級寫字樓看齊,每平方米為一萬四千九百多元,會議室及培訓中心更高達每平方米一萬八千三百多元。

酒店將於明年三月開幕,現正進行後期工作,但楊敏德上場後,對超支已是「零容忍」,例如酒店近日內部裝修及會所設施所需的費用,較本來預算的二千六百三十萬,升至三千七百多萬,超支一千一百萬,但今次校董會沒有輕易「過骨」,要求盡量減低開支,雖然現時「埋單」金額仍未知,但楊敏德已多次強調校董會必須嚴控開支,工程開支盡量按原來預算。

科研公司私相授受

除酒店失預算,近年理大大搞的科研公司,亦是另一個大花筒的項目,楊敏德委派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主席廖約克調查,不點名狠批理大高層管理不善,導致公司大量虧蝕。近年理大開了四十多間附屬科研公司,共蝕一億元,這些公司的董事,不少竟由理大管理層擔任,被人質疑有利益衝突之嫌。據知,其中由前常務副校長曾慶忠擔任董事的理大漢方精研,投資額近二千八百萬,最後竟將公司以一百一十萬,賤賣予好友陳宇齡。陳宇齡為維特健靈老闆陳曦齡胞弟,二人均與曾稔熟。曾慶忠今年退休,轉投東華三院,任專上書院董事會副主席,而主席就是陳宇齡妻子文綺慧。

事件曝光後,理大內部立即作出補救措施,決定停止部分公司運作,重新整理公司運作以「止血」。身為理大教職員協會會長的李向榮,對於新校董會主席有極高度信任,相信她在任內可提高大學管治透明度及管理問責,對於內部審計報告狠批,他認為:「呢啲事根本就唔應該發生,好彩報告講咗出嚟,部門一定要反省!」他覺得報告所指的缺失,反映到理大仍未達國際級大學水平。

特權校長

擔任理大校長十八年的潘宗光,多年來不單為八大院校最高薪校長,年薪高達480萬,當中包括理大校董會特別給予的17.7萬現金住屋津貼。當時的校董會主席胡應湘解釋,因其他校長有宿舍居住,而理大沒有,才特設該津貼予潘宗光作「補償」。而潘宗光退休後,理大亦恩准他獲得榮休校長辦公室。

金融海嘯勁蝕五億

○○年以前,理大的投資策略本來屬非常穩健,將二十億的資金放在穩健銀行中收息,約為每年2%。不過,○七年後管理層開始轉買賣股票、衍生工具等,非常投機,金融海嘯爆發,理大勁蝕五億收場,其中單是雷曼迷債產品就蝕去三千萬元,導致○八年度赤字達九億,當時自以為眼光了得的潘宗光匆匆斬纜,但已令理大元氣大傷,楊敏德上場後,立即委任銀行家、現為東亞銀行顧問的陳子政提供穩健投資策略,講明管理層不能自把自為,任何投資舉動,必須事先與校董會商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477

博耳保理安排糊塗賬 戴孤劃

1 : GS(14)@2016-04-20 18:59:31

2016-04-15 HJ

有時候,「鐵哥們」【國情特色用語】做人,難得糊里糊塗,很可能是一點福氣;但上市公司做事糊里糊塗,就會被投資者唾棄一沉百踩,博耳電力(01685)「保理安排」有可能正是一筆糊塗賬。

博耳電力主要業務為在內地設計、製造及銷售配電設備,並提供配電系統方案服務。集團之前主要分為4個業務分部,包括配電系統(EDS方案)、智能配電系統(iEDS方案)、節能方案(EE方案)與元件及零件業務;2005年則新成立了雲服務業務分部。

就如與其他大部分本港上市公司一樣,集團趕上於3月底的「死線」前,派發2015年度成績表。期內,總收入24.7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20.8%;毛利率由35.3%微升至35.7%;股東應佔溢利5.2億元,按年增加13.3%。

單從表面來看,集團去年總收入、毛利率、純利全線錄得增長,投資者或股東都應該感到滿意「收貨」;但俗語說好戲在後頭,當投資者或股東細心發掘業績公告的細節,就會發現內裏隱藏的糊塗賬。

博耳表示,由於2015年下半年對其「保理安排」進行檢討,並就截至2013年及2014年兩個年度業績作出若干調整,導致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部分賬目須予重列。

應收貿易賬款倍增

當中,去年底應收貿易賬款高達29.23億元,較前年重列數字13.69億元,大幅上升近1.14倍;客戶貸款亦達12.82億元,較前年重列的8.06億元,急升59.17%;現金水平則急降至1.55億元,較前年重列的6.66億元,大幅減少5.1億元。

「鐵哥們」可能對「保理安排」感到陌生,其實「保理」(Factoring)全稱為保付代理,又稱託收保付或應收賬款融資。賣方將與買方訂立貨物銷售或服務合同產生的應收賬,轉讓給保理商或提供保理服務的金融機構,以獲得資金融通。

博耳的「保理安排」是其與銀行及客戶就應收賬款訂立的安排,集團把應收貿易賬款轉讓予銀行,以換取銀行支付收購債權人權利的款項,而相關之保理費用由集團承擔。集團自2012年以來向合資格客戶提供這項增值服務,目的不但可減輕客戶於付款時承受的時間壓力,亦可減少集團的未償還應收貿易賬款。

但若干客戶自2013年的相關「保理安排」欠款期限屆滿時,卻要相關銀行給予再融資,即是變相拖數。由於「保理安排」欠款與集團保理賬戶,及其於銀行的可動用信貸額度相連,亦是客戶與銀行維持關係的方法,故此博耳決定代客償還有關欠款,再度變成為應收賬款及客戶貸款。

代客還款添不明朗

博耳為了平息市場疑慮,不但於未來公布季度數據,更訂下今年底前收回賬款的時間表。有券商更指出,集團客戶貸款抵押品比例高,主要客戶又是醫護行業,預期應收賬未能收回的風險有限。

戴Sir卻認為,博耳新開展的保理安排出現問題,最終要代客還款把應收賬款還原兼成為客戶貸款,令到經營狀況及資產質素明顯惡化。這筆糊塗賬難免會動搖投資者或股東的信心,擔憂其企業管治水平下降。

可能是要挽回市場的信心,控股股東與集團訂立臨時口頭協議,授予5億元無抵押及免息貸款,期限3年,擬用作一般營運資金用途,以及支持集團今年多項業務發展計劃。成效如何,「鐵哥們」不妨拭目以待。

戴Sir下周五將與大家繼續「嘮嗑」【國情特色用語】。

?

#戴孤劃 #財經拆局 #蠱壇辨虛實 - 博耳保理安排糊塗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490

郭台銘捐家鄉千萬 慘變糊塗賬

1 : GS(14)@2016-09-10 13:51:30

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郭台銘祖籍山西,過去一直心繫老家,10年前更捐款1,000萬元人民幣(約1,160萬港元)回鄉,但近日內地媒體發現,過去十年收了捐款的村落,並沒有建成原定的建設,反而欠債約500萬元(約580萬港元),就連該村村委的賬戶都被法院凍結。


村委欠債500萬

郭台銘於2006年曾回祖家山西晉城南嶺鄉葛萬村,捐贈1,000萬元,用於農村建設,包括興建可容納3,000頭豬的養豬場及供村民以沼氣生火做飯的沼氣池,但直到10年後的今日,養豬場因被當地政府要求擴充至容納一萬頭豬,用了過多經費,配套的沼氣池「爛尾」。捐款的監督人郭小平表示,所有工程都沒有公開招標,大部份的支出亦無正式收據。根據葛萬村提供的承包合同,工程尚有約475萬元(約552萬港元)未支付,即村委仍欠債500萬元。不少村民更指,當時的村主任郭衞兵在興建豬場時,私自以每年30萬元(約35萬港元)這個偏低的價錢,承包給關係密切的一名醫院女工,而獨攬豬場盈利。葛萬村負債,村委賬戶更被法庭下令凍結,村民眼中的罪魁禍首郭衞兵,竟只是以「留黨察看一年」作處分。郭小平表示無告知已經5年沒回老家的郭台銘這些亂象,「挺丟人的」。廣東《南方都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10/197663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470

山東墨龍的糊塗賬 戴孤劃

1 : GS(14)@2017-02-12 00:08:41

2017-02-10 HJ

近年來,內地出現一種現象,清朝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所寫的「難得糊塗」四個字,竟然像傳單那樣被製成各種禮品式的拓片或作為像章推銷,反映對人生價值取向的改變。

但戴Sir認為,「鐵哥們」【國情特色用語】做人處事偶爾「難得糊塗」,可以說得上是一種福分;然而, 「難得糊塗」放諸於上市公司之上,就似乎是有點兒那個,且看山東墨龍(00568)(002490.SZ)的糊塗賬。

山東墨龍主要從事石油機械設計研究、加工製造、銷售服務和出口貿易,產品主要有油管、套管、石油專用無縫管、抽油杆、抽油泵、抽油機、潛油電泵、 注液泵及各種井下工具等。該等產品大部分出售予內地的油田,部分則出口往北美國家。

不難想像,山東墨龍產品大部分售予內地油田,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和中國石化集團為其在內地的最主要客戶;然而,山東墨龍向中石油集團和中石化集團銷售產品佔收入比重卻持續下跌,2007及2008年度均超過四成,如今已下跌至不足兩成。

山東墨龍近年來業績大上大落,2012年度股東應佔溢利為1.34億元(人民幣.下同),2013年度由盈轉蝕1.76億元,2014年度又再轉賺2023萬元, 2015年又變為虧損2.6億元。

根據最新業績公布,山東墨龍2016年首三季純利為834萬元,按年下跌34%;當時集團發出盈利預喜,估計2016年全年業績將扭虧為盈,預計可賺600萬至1200萬元,主要是拓展市場取得進展,以及提高產品材料質素保證產品品質。

盈喜變盈警 董事長套現

山東墨龍於今年2月卻突然變臉,之前發布的盈喜改為盈警,最新預計2016年全年可能出現淨虧損4.8億至6.3億元,原因是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集團經營業績大幅下滑,須對存貨、應收款項、商譽等計提減值準備。

「鐵哥們」可能以為,上市公司估錯業績時有發生,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據戴Sir知悉,可能有內地股民受到盈喜利好消息刺激,繼而在高位買入山東墨龍股份,更加糟糕的事情是,山東墨龍控股股東期間曾經減持。

去年11月23日,山東墨龍控股股東兼董事長張恩榮之子、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雲三先減持750萬股A股,每股平均價10.97元,套現8227萬元。今年1月13日,張恩榮再減持3000萬股A股,佔總股本3.76%,每股平均價9.25元,套現約2.78億元。

沒及時披露 中證監立案

戴Sir認為,張恩榮和張雲三作為山東墨龍的董事,相信會接觸到不少與集團有關的機密經營數據,集團突然由盈喜變盈警期間,兩人減持套現,難免令人懷疑會否涉及內幕交易。

再者,張恩榮、張雲三作為一致行動人,在減持山東墨龍股份達到5%之時,沒有及時向中國證監會和深交所提交書面報告並披露權益變動書,在履行報告和披露義務前沒有停止買入股份,或違反有關規定。據此,深交所從1月26日起至2月24日止已對張恩榮和張雲三的相關證券賬戶採取限制交易措施,中證監亦對兩人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的行為展開立案調查。

總括而言,山東墨龍突然變臉由盈喜變為盈警,以及控股股東兩父子在期間減持套現,可以稱得上是兩筆糊塗賬。戴Sir期望,內地監管機構的調查能夠水落石出,為小股東權益把好重要一關。

戴Sir下周五將與大家繼續「嘮嗑」【國情特色用語】。

#戴孤劃 #財經拆局 #蠱壇辨虛實 - 山東墨龍的糊塗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