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一)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uts.html

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一)

原創     2017-09-09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9月8日    文/姚斌

《在蒼茫中傳燈》確實洋洋灑灑,全書42.5萬,共408頁,為近年來國內價值投資的書籍所不多見,連我自己都為之驚訝。這是從我的700多篇文章中精挑細選出來,扣除附錄後共110篇。全書由4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投資策略”、“投資實踐”、“投資實踐:尋找明星企業”和“投資修行”。為了讓讀者深入理解這本書,我以篇章的方式進行解讀。以下解讀第一章。

第一章“投資策略”,由22篇文章組成。先從最基本的問題談起,說明並解釋什麽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因為在實踐中,不少人並不清楚價值投資的精準定義和適用範圍,所以弄清這個問題很重要。這個問題最早來源於波士頓大學教授勞倫斯·柯明漢姆,他曾經寫了一本非常重要的書《什麽是價值投資》,就是他告訴我們價值投資精準定義的。這個精準定義最終被表述為,只要“承認股票價格與商業價值間的差異以及遵循安全利潤率的原則”,就可以被稱為價值投資,否則就不是。至於他們采用何種方式,比如專註藍籌股或某個板塊,並不重要。不過,巴菲特和芒格並不喜歡“價值投資”這個詞語。芒格先生後來使用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他把價值投資直接稱為“聰明投資”,這樣就與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名著《聰明的投資者》對應起來,使之更符合格雷厄姆的原意。

接下來著重闡述價值投資的基本原理。對待市場的正確態度、安全邊際和企業的內在價值,構成了價值投資的三大基石。其中對待市場的正確態度,既包含了不能存有投機的想法,也包含了以買下整個公司的角度買入股票的策略,同時還包含了對投資回報率的期待上等等。所謂的安全邊際,是指買入股票應該留有回旋的余地。這個余地,也就是“邊際”或“空間”,它既是一種安全的防範措施,又隱含了股票未來回報的利潤率。至於企業的內在價值,就是指企業的經濟價值,它與市盈率或市凈率不同。市盈率或市凈率表示的是市場價值。市場價值又表示股票在交易市場上的價格,它是自願買方和賣方在競價後產生的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而經濟價值則是公司未來的現金流折現至當前時點的價值。市場價值可以隨著市場情緒變化而變化。而經濟價值則相對穩定,它可以用一個“區間”來表示。兩者之間並不能覆蓋或替代。

投資看似簡單,但卻不容易。之所以“看似簡單”是說,或者只需點擊一下即可買入股票,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更簡單的事了。之所以“卻不容易”是說,但是要從中賺到錢,卻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高度專註、保持好奇心、能夠抗拒壓力、遠離市場噪音、極具耐心、逆向思考、深遠的洞見、辨識風險的嗅覺、在能力範圍內行事、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等等,這其中的每一點都不容易做到,整個投資過程充滿了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直至令人沮喪甚至絕望為止,沒有什麽免費的午餐,也沒有什麽特別的運氣垂青。倘若真的有,那也很可能只是一次僥幸而已。因此,才有芒格先生“投資真的不簡單,凡是認為簡單的人都是傻瓜”的說法。

價值投資究竟有沒有“止損”的策略?記得當年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曾經招致不少人的批評和反對。說來好笑,後來有一位資深的投資者也確認價值投資並不需要“止損”,這才讓我心安了一些。實際上“止損”這個詞完全是一個投機的術語。我一直認為,投資就是投資,一位真正的投資者不會輕易地引入投機的術語,否則很可能就不是投資,但不少投資者對此並不註意。價值投資體現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哲學。如果我們視其為哲學,那麽就必須重視分析用詞的意義和用法,應當盡量避免將投資用詞與投機用詞混淆在一起,弄得投資似乎與投機一樣。

對於價值投資者,風險並不在於股價的波動,而在於“永久性的資本虧損”。所謂的永久性的資本虧損,指的是資本虧損了50%以上。很難想象價值投資者也會虧損50%以上,但是在一個極端的熊市里,卻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策略,遭遇像2015年中那樣的連續下跌,也很容易發生。即使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也曾經歷過3次的腰斬,而且下跌的幅度都在50%。普通的投資者畢竟不同於巴菲特,巴菲特完全有能力“創造一個組合”,並且可以讓那個投資組合在未來十年里帶來最高的經得起審視的收入。普通的投資者要是資本虧損了50%以上,將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下一次回本需要100%才能得到財務上的基本平衡,所以必須對股票的安全性問題進行深思熟慮。

在對待投資回報率的期待上,也體現了投資的正確態度。如果我們承認了投資真的不簡單,那麽期望獲得高回報也必將不容易。一位投資者在某一年度獲得30%甚至60%以上的投資回報可能不難,難的是在長期狀態下連續獲得高回報。更經常發生的事,可能是今年大賺了,明年卻大虧,這也是價值投資不易為多數人接受的原因之一。巴菲特和芒格對此早已洞若觀火,因此巴菲特對其回報率超過15%的視為“奶油”,而芒格先生的要求更低,只要獲得稅前10%的利潤包括分紅,他將“很開心”。正因為這樣顯而易見的道理,價值投資者才無需參與短期業績比賽,更無需與大盤指數相比較。

投資的正確態度還表現在,是否經常性地質疑自己的信心。市場極端的時候,有些人會放棄價值投資的方略。如果有不少人在某個時段放棄了價值投資的方略,這也可能是到達谷底或頂峰的一個標誌。市場永遠是不斷轉變的,但投資策略卻不能隨意轉變。總在追逐市場,是很危險的一件事,不如以不變應萬變。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策略可以不存有風險,也沒有任何一種策略可以完全回避風險,問題都在於如何控制風險。即使價值投資也不會在任何時段都顯得有效。反而是時而有效、時而無效,這才使得價值投資有效。如果總是有效,那麽價值投資就可能變得無效;如果總是無效,那麽價值投資將不複存在。

至於選擇投資或者選擇投機,這仍然還是投資態度的問題。投資或者投機的界限看似模糊,實則清楚。本傑明·格雷厄姆在他的巨著中,早已對此做出論斷。不過我卻從另一個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那就是,要創造財富,還是要創造收入。如果要創造財富,那麽必須通過長期投資來達成;但如果要創造收入,就必須通過頻繁交易來達成。我認為通過這兩種方式也可以甄別出投資與投機。在這個過程中,選時問題歷來眾說紛紜。選時就是選擇良好時機。因為選時者著重的是“時機”,所以他們並不在乎公司的內在價值。最具吸引人的價格並不一定與選時者認為的最好“時機”同步出現。選時者一旦著重於時機,就非常容易去追尋市場的節奏,而市場的節奏又是非常難以把握的,因此才有格雷厄姆的觀點:股票市場的時機選擇通常都不可能成功。

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股票的賣出策略,這是投資策略的一個重大問題。從來都是說,買的不如賣的精。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傅。但是在投資領域,買的不容易,賣的也不容易。買入必須考慮以遠遠低於其真正價值的價格,在這期間,需要進行估值。而估值,按巴菲特的說法,是價值投資的兩門課程之一。不僅如此,還必須深度理解公司,並同時評判公司的品質,思考公司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賣出更加重要。關於這個問題,歸納起來大概有四點:或者是錯誤地買入遭遇意想不到的情況,或者是公司已經出現實質性問題,或者是市場嚴重高估致使其“價值”喪失殆盡,或者是有更好的投資標的出現,在這些充分的條件下,可以考慮賣出問題。

上述的這些問題構成了投資策略,成為第一章的基本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235

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二)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uwt.html

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二)

原創     2017-09-13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9月10日   文/姚斌

第二章“投資實踐”部分由42篇文章組成。如果說第一章是價值投資之道,那麽第二章就是價值投資之術。道是本質,術是方法。道體現了價值投資的規律,術是遵循價值投資規律的做事方式。

價值投資本質上就是保守主義,這是價值投資策略所決定的。保守主義體現在術的層面上,就是安全邊際。雖然永久性資本損失和內在價值呈正相關關系,但如果在內在價值穩定並沒有向下發生劇變的情景下,股票價格卻下跌了50%以上,從而造成了暫時性的資本損失,那也是一件很難受的事。內在價值嚴重折損會造成股價的猛烈下跌,內在價值沒有折損但股價嚴重偏離了內在價值同樣也會造成股價的猛烈下跌,並且後者的情形極具普遍性。普通的投資者通常並不清楚內在價值,也無法對其進行評估,因此後者對於他們而言更加重要,遠離風險是要務。

如同“教無定法”,價值投資在具體的實踐中也需要“做無定法”。同樣是價值投資者,但他們之間在實踐中風格卻大不相同。那種拿著錘子把所有問題都視為釘子的做法肯定是不對。投資是一項極具個性化的事情,因此就必須形成適合自己的投資體系。價值投資的適應性很強,對於某些人可能很適合,但對於某些人卻可能不適合。即使很適合,價值投資也並不一定就能夠立竿見影。比如,在投資回報上,可能需要等待幾年的時間。而有些人因為缺乏必需的耐心,最終可能就會選擇放棄。即便真的擁有耐心,最終也可能所獲無幾。從這一點上說,價值投資並非是最優的策略。

短期內,價值投資可能不具任何優勢,但在長期的視野下,價值投資的優勢盡顯。以靠近企業家的形式進行投資,就可以使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之所以能夠做到優勢盡顯,一定是選擇了優秀卓越的公司。公司賺錢了,投資者才會賺錢。如果一家公司10年前的凈收益是5000萬,市值20億;10年後的凈收益是5億,那麽它的市值還會停留在20億嗎?答案是否。如果投資者長期持有這樣的公司,那麽他不僅能夠獲得市值上漲帶來的收益——公司經營的成果終將反映在市值上,而且還將獲得額外的股利。強勁的業績增長最終一定能夠支持豐厚的投資回報,這就是長期投資致勝的奧秘。所謂的致勝,就是以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勝,這在那些短期投資者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如果要長期投資,就需要構建一個穩定而有效的組合。並且,一個投資組合最好維持不變,不要因為市場的誘惑而去攪動這個組合。這個組合應該持續保持集中,風格簡單,能夠讓人夜夜安枕。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公司必須極具競爭力,並且由德才兼備、以股東利益導向的管理者來經營,那麽出錯的概率就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了。就像查理·芒格先生所說的,“有一個失敗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三個同時失敗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由於價值投資可能需要一個在較長的時期才能呈現出它的優勢,在這期間投資組合如果發生了突發性和暫時性的損失也是經常的事,那麽就需要組合管理者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去實施與眾不同的策略,這樣才有可能使長期收益最大化。

長期回報與持有時間的長短以及買入的價格緊密相關,但若是頻繁交易又將大幅度地稀釋回報率。這是在不計其數的實證中得到的經驗教訓。頻繁交易只會養肥了券商,讓他們買得起豪華的“遊艇”,因此對他們有益,但卻對投資者無益。運動越多,收益越少;運動越少,收益越多,這或者就是“第四大運動定律”。“凡是對莊家有利的,一定對賭客不利”,巴菲特如是說。投資者因為手癢將手中的股票換來換去,就等於耗去眾多企業辛苦一年之所得。想來想去確實不合算。所以對於投資者,最好的辦法不如什麽都不做,老老實實地坐在那邊等著就是了。

投資,必須學會估值。《只在“大象”出現時才射擊》這篇文章當年影響了不少人,許多人就是在讀了這篇文章後認識了我。這是一篇闡述估值問題的文章。但如今回頭再審視這篇文章,就會發現其中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未來現金流折現法實際上並不適用於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方法,而本傑明·格雷厄姆也從未打算運用這種方法。未來現金流折現法只適用於穩定增長的公司。由於巴菲特所投資的幾乎都是這一類公司,因此這種方法對於巴菲特而言非常受用。當然,如同書里所說的,如果我們正確買入的時間是市場悲觀情緒最嚴重的時候,彼時估值可能也就不是那麽重要的了。

正因為考慮到普通投資者在股市賺錢太難,所以巴菲特才多次向人們推薦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品種。長期持續定期買入這樣的投資品種,那麽投資者可能就不會買在最低點,但也不會買在最高點。對於那些不願買進指數型基金的人,還有一個考慮,就是買入高股利公司的股票,這種策略被稱為“狗股策略”。狗股,也就是藍籌股,這種公司往往競爭力強,經營穩定,現金流充沛,分紅能力充足,派息政策相對穩定。投資這樣的公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能夠做到長期堅守,最終也能跑贏市場,那麽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投資策略。

如果普通投資者對於上述的兩種都不選擇,那麽還可以選擇投資家族型企業或長壽型公司。在A股,家族型企業集中於中小創板塊。這種公司通常更註重企業的長遠發展,業績相對穩定,目標高度集中,低成本生產,產品線狹窄,管理者不會輕易減持股份而喪失控股權。這樣的公司如果一直置身於狹窄的專屬或稱縫隙產業,就有可能成為長壽型公司。世界上那些至今依然生存的最古老的企業,所置身的都是狹窄的專屬或縫隙產業。我們所投資的企業可以不那麽“偉大”——因為偉大通常可能都是事後才得知的,但一定得長壽。在這個強手如林的時代,企業能夠長期永續經營比什麽都重要。

有人認為《買進非卓越公司是一種逆向思維》這篇文章似乎與上述的觀點相互矛盾,我不這麽看。一家公司能夠長期永續經營,並不意味著它就永遠卓越,它肯定也有非卓越的時候,但在長期視野下它一定是卓越的。企業增長也有周期性,在高增長過後,低增長也總是如影隨形而至,彼時可能它就顯得“非卓越”了。當公司陷入“非卓越”時,業務往往處於低谷,其估值也低,但若其經營業務一旦出現好轉,回歸至行業均值的時候,那麽投資回報率就可能有不俗的表現。反之,那些在一段時間內運營良好、業績優秀而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的公司,往往溢價也高,其股價很可能已經過度反應公司的價值,投資這樣的公司,帶來的就有可能是低回報。

普通投資者大都以市盈率為估值指標進行投資,但是投資絕不會這麽簡單。一只股票市盈率之所以低是因為企業未來增長的預期也低,或者說其增長前景可能已經到頭了。投資這種公司比較接近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方法。這種方法在約翰·內夫手中運用自如,甚至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但是約翰·內夫並不照搬格雷厄姆,他對格雷厄姆的方法進行了大幅修正,從而使低市盈率投資大放光芒。約翰·內夫還有一個特長,就是投資周期性公司。許多價值投資者並不考慮周期性公司,原因在於周期性公司業績起伏不定,難以掌控。但是約翰·內夫卻能夠從中找到破解之道:除非能夠從低市盈率得到補償,否則就不投資。

成長型投資肇始於彼得·伯恩斯坦。在伯恩斯坦眼中,只有成長型公司,卻沒有成長型股票。菲利普·費雪將兩者合二為一。成長型公司具有爆發力,註重研發,把賺來的利潤進行再投資。其市場份額穩定,產品或服務獨具特色,通過某一方面搶占先機而獲得高額利潤。這樣的公司鳳毛麟角,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擔當得起這個稱號。而所謂的成長股在大多數情形下不過是投資者一種愉快或任意的分類而已,因此它們就很容易成為“硬幣的另一面”或者“玫瑰的刺”。這樣就解釋了巴菲特和芒格為何反對區分價值投資和成長投資的原因。當費雪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在確信公司具有出眾的長期潛力,並且是股市整體修正或公司出現暫時性業務問題導致股價下跌時,他才會買進。所以,本質上費雪也是價值投資,與他所倡導的成長型投資並不矛盾。

至於高科技行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大部分公司一直在泥石流上求生,其盈利既不具有持續性,也不具有穩定性,同時還要面對著強大的競爭壓力。這個行業由於變革過於劇烈,就連高科技出身的基金經理比如莫尼什·帕伯萊也不願意對其投資。因此,價值投資者很少涉及這個領域。不過,近年來巴菲特卻開始了對高科技公司進行投資。這是因為巴菲特看上它們在市場上的統治性地位、強大的定價權、龐大而穩定的現金流、充足的現金儲備以及忠誠度最高的消費者或極高的顧客“黏度”。對於巴菲特而言,他並不在意投資對象所在的行業,他更在意的是這些企業是否具備他們一直在尋找的那些特質。當那些特質出現時,就有可能成為他的投資對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77

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三)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v2a.html

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三)

原創     2017-09-18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9月12日    文/姚斌

價值投資要研究的是企業,而不是市場。研究的目的在於更好地投資。價值投資者視股票為企業,做公司的股東。他們知道,只有好公司才有好股票。只有企業健康發展了,他們的投資才不會付之東流,一無所得。因此,第三章“企業思考”部分就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這一章由39篇文章組成,闡述了如何識別並判斷優秀公司或卓越公司的問題,其中引用不少案例進行說明。

第一篇《我的投資清單》基本上確定了投資之對象。依據這份清單,它將排除95%以上的公司,如果再考慮到能力圈或其他的一些問題,剩下來可選擇的將寥若晨星。當然,即便是好公司,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遭遇困難的時候,只有在彼時,股價才可能最便宜。如果其未來出現經營反轉,那麽反轉就是催化劑,而這種反轉將帶來高收益,這就是“戴維斯雙擊”,這也是巴菲特經常采用的“在水足夠溫暖的時候下水”的策略。

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是創造財富的巨大原動力,這種企業很有可能就是超級明星企業。這種企業或者是提供某種特別的商品和服務,或者是公眾持續需求的商品或服務的賣方與低成本買方的統一。這樣的企業通常利潤穩定,沒有負債或少負債,無需頻繁更新產品和廠房設備,無需浩大的研發費用,現金流充沛,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長期經濟優勢,低成本運營,幾乎不可能瀕臨破產的邊緣。投資這樣的公司,風險可以最小化而收益可以最大化,是長期投資的首選。

冠軍企業或稱駱駝公司值得投資者關註。這種公司的產品種類長尾遠比我們想象得要長。由於其市場規模一般有限,容不下太多的競爭者,極端情景下可能只有一家公司,就可能形成了寡頭壟斷。其競爭的重點在於公司相對於產業的規模,而非公司的絕對大小。其經營的時間長達幾十年,沒有炫目的商業模式,只有紮實的基本功,在細分市場上精耕細作。

投資小公司也是一種風格,但長期以來在A股市場卻演化為極端的投機,只是到了2017年才逐步開始恢複理性,並初步實現價值回歸。巴菲特和芒格曾經說過,如果他們只有100萬美元的資金的話,那麽首選將是小公司。但是,這並不成為必須投資小公司的理由。如果要投資小公司,同樣必須仔細研究其商業模式、產業地位、企業競爭力、經濟護城河、公司財務狀況以及管理水平,要以做實業的方式,以並購的角度考慮買入的價格,遵循“不理解不熟悉不購買,在自己的能力圈內行事”的原則。

有的人總是要尋找“偉大”的公司。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願意聽從彼得·林奇的教導。彼得·林奇認為,投資者永遠不可能在事前得知誰是偉大的公司。我想,這是因為即使是偉大的公司或許也會在偉大與不偉大之間不斷輪回。如果在它不那麽偉大的時候買進,一直持有到很偉大時賣出,那可能就是一筆很好的投資。但如果在它很偉大的時候買進,一直持有到不那麽偉大時賣出,那可能就是一筆很差的投資。

如果我們視企業為一個生命體,那麽它自然也就擁有了一個興衰存亡的的過程。這個世界既沒有一個理想公司的模型,也沒有一套完美的永恒的成功理論。無論企業積蓄了多少能量,依然很難擺脫衰落的命運,過去的輝煌並不能永遠確保未來的成功。搞垮一家公司總比搞好一家公司來得容易。越是卓越的公司越是可能走向衰落,使得基業難以長青,摩托羅拉就是一個典型。

關於企業高增長的問題,第三章里總共有四篇文章對此進行闡述。投資者通常都喜歡高增長的公司,而許多公司也極力追求高增長,以此迎合市場。事實上,增長的欲望是導致許多公司犯下錯誤的關鍵原因。必須牢記,增長只是正確行事的副產品,本身不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企業的價值當然在於增長,但是短期內增長總是不穩定的,甚至起伏不定的,即使平穩增長也是暫時的,這對於長期投資者確實是一項挑戰。

企業失敗的頭號殺手在於戰略出現了失誤或偏差,它既不是執行力的問題,也不是領導無方的問題,更不是運氣不佳的問題。有七種戰略失誤值得註意:虛無縹緲的協同效應;漏洞百出的金融工程;令人沮喪的席卷式的行業擴張;誤判相近市場進入多元化;不合時宜地固守舊業;涉及了成熟行業和衰退行業。就這樣,一個劣等的戰略往往就把一筆筆的好生意最終演變成了一筆筆的壞生意。

當然,企業的失敗也不都全是因為戰略的失誤,具有最大成功的可能性的戰略同時也具有最大的失敗可能性,這就是“戰略的悖論”。這種思想極具顛覆性。成功的對立面並非都是失敗,而是平庸。成功的企業反而和失敗的企業具有更多的共性。這些共性在造就了企業輝煌的同時,也為其失敗埋下了隱患。正是戰略的不確定性使得風險和收益保持了平衡,高增長或高收益反而意味著高死亡率,這就是戰略悖論的精髓。

在分析企業的過程中,還會經常遭遇一些分析的錯誤。這些錯誤很常見並且似是而非,稍不註意就會誤判:第一種錯誤假設,行業增長率就是公司增長率的極限;第二種錯誤假設,運營和商業模式阻礙了對核心市場的再投資;第三種錯誤假設,“現金牛”業務對再投資率的要求降低。這些錯誤都有可能導致企業增長停滯。管理層總是傾向於逃避核心業務中的挑戰,而選擇其他看起來更容易利用的機會。對此,需要投資者特別註意。

家族型企業至今依然占據了我的投資組合,但並不表明投資這種公司就不存在風險,它們肯定不是避風良港。在中小創板塊中,這種家族型公司現在比比皆是,但是我們無法確定這些公司果真就會完全脫胎換骨成為真正的公眾公司。投資者應該思考,是否只是為了獲得親屬關系帶來的心理上的安全感而采用家族式經營,反而回避了為了取得高效經營而做出的努力——小心家族式經營中的陷阱。

因為是長期投資,投資者必須思考公司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它們是否會出現衰退或停滯,是否會讓投資者付出沈重的代價。公司自取滅亡的方式有很多:或不能創造現金,或揮金如土,或過度負債,或過於依賴運氣,或愚蠢至極,或會計造假等等。對於這樣的公司必須毫不留情地列入黑名單。詹姆斯·查諾斯提出有四類公司也可以作為“殺死”的對象:即將垮臺的熱門股,特別是由債務支撐起來的資產泡沫;技術落後的公司;涉嫌造假的公司;消費時尚造就的熱門企業。

以上的這些問題構成了第三章的主要內容。此外,還有在經濟危機中哪些產品和服務會受影響,以及零售業或連鎖業的問題,在此就不一一解讀了。最後還有11個商業案例,這些案例都從各自角度詮釋了它們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可以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70

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四)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v3g.html

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四)

原創     2017-09-19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9月18日   文/姚斌

第四章題為“投資修行”,由21篇文章組成。修行就是修煉自己的言行。投資的整個過程總是痛苦多於愉悅。如果這個痛苦可以得到解脫的話,那麽就是修行。修行是一條道路,一條通往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而在這條道路的盡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獲得投資的真諦,使我們的投資自動達成充滿了愉悅的狀態,這樣才有可能每天都“跳著踢踏舞上班”,成為最美好的事業。

投資看似門檻很低,其實卻是很高。投資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更是一項危險的事。作為一門學科,投資不見得比醫學來得容易。如果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跟你做手術,你肯定不幹。以此類推,普通投資者若要試圖戰勝專業投資者,也是一項無比艱難的事。即便是專業投資者,如果不能固守久經考驗的原則和避免情緒控制造成的偏差,同樣難以戰勝市場,尤其是要長期持續戰勝市場。

出現這樣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大腦。查爾斯·麥凱曾寫有《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一書,這本書現在已成為經典名著。但沒有人能夠想到,查爾斯·麥凱當年本身卻深陷於“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之中。他曾參與投機英國鐵路股票,而這只股票的價格後來竟然縮水了2/3,以今天的價值來計算,相當於損失了1萬億美元。這個案例表明,人的生物特性就潛藏於內心深處,時不時地掙脫理性的韁繩,形成幻想與癲狂,要改變生理上的事實,無比艱難。

行為金融學有許多重大的發現,比如,在情緒壓力下,人們會傾向於高風險高回報的選擇,即使這些選擇顯而易見很不高明。當把這些發現引入投資領域的時候,市場上的許多怪異行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要控制情緒波動絕非易事。有了情感,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沒有情感,我們又無法做出決定。而在投資領域要想獲得成功,又必須控制情緒,如果無法控制情緒,就無法獲得成功。所以,這就是專業人士也無法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那麽,難道就無望成為成功的投資者了?不是的。通過瘋狂的學習,成為學習的機器,打下理論與實務的基礎,與成功的人為伍,做正確的事,把事情做正確,盡可能地不犯重大的錯誤,是通向成功的捷徑之一。投資者只有確立了以自己的投資策略為中心,沿著自己的發展邏輯走下去,保持自己的風格,控制貪婪的欲望,保持足夠的冷靜,不跟隨公眾起舞,按照理性決策,並非就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如果價值投資只是“次優”的方法,那麽這是針對那些缺乏必須的訓練來進行價值投資的人而言的。實際上,要成為一個價值投資者並不難。價值投資對智力要求不高,但對常識和良好的判斷要求較高。培養這些本領,需要依賴一個精確的思維框架。不過,隨著投資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通過清晰、明確、富有邏輯性的方法來學習價值投資的原理,就能夠幫助投資者建立一種思想框架和思維框架。

價值投資實際上是一種人格特質,這是一種由經驗、知識與渴望投資獲利所形成的心理狀態。價值投資者不會在消費上支付超額的價格,這反映了他們不願意為商品支付超過公平價值的思想。價值投資更需要的是一種性情:冷靜、耐心和理性。在投資中,這種性情遠遠超過智商。除此之外,還需要逆向思維。最著名的表述就是,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如果你做了與眾相同的事,只能得到與眾相同的結果。只有你做了與眾不同的事,才能得到與眾不同的結果。

成功的投資者往往善於學習。巴菲特就是從本傑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費雪和查理·芒格那邊學習的。巴菲特教導我們說,“你可以從別人那里學東西,那麽你就不必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你只需要運用自己了解得最好的那部分就行了。”查理·芒格先生絕對相信“別人悟出的道理最精彩”,對此他補充道,“我不相信僅靠自己坐下來就夢想出一切觀點,沒有人是那麽聰明的。”

查理·芒格歸納巴菲特成功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學習。巴菲特的成功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但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是持續的學習。巴菲特即便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仍然進行有效的學習,持續性地改善技巧,在65歲以後更是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第二,品性。巴菲特沈著、冷靜、自制、獨立思考,能夠非常自如地控制非理性的情緒,永遠不會去做非理性的事情,也不會被一時勝利沖昏頭腦,這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地避開金融風暴。

那些出色的投資者,雖然他們的成功道路不盡相同,其中還有一些往往是對立的,但是每個人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本傑明·格雷厄姆通過了解掌握基本價值而獲得成功,巴菲特發揮從格雷厄姆那里學來的知識和經驗而獲得成功,索羅斯則是把國際金融與深刻的哲學結合起來而獲得成功。他們並沒有簡單地去複制誰,也沒有想成為誰。他們要發展的是不同於他人的投資哲學以及投資個性,最終成為一個獨特的自己。

投資需要鈍感力,其實傳達的是一種投資的“基因”,這種基因就如同塞思·卡拉曼所說的“不向光的果蠅”。大多數人對投資都太敏感。他們以小時為限,持續不斷的監控所持有的投資組合,並常常以令人吃驚的頻率迅速改變手中持有的股票,對市場每一瞬間設定的價格做出快速反應。因為太敏感,所以容易受到驚嚇。而一旦受到驚嚇,則很難做好股票。而鈍感力渾厚的人絕不會與他們相同。他們可以做到毫不焦躁地持有股票,堅守能力圈,夜夜安枕,一旦機會出現則全力出擊。

最後,投資還需要一個開放的心態。所謂“開放的心態”指的是,摒棄偏見的思維、不與人為敵的心理、樂觀的視角以及接受和理解他人的姿態。在投資領域,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尤其重要,因為它將比那些把自己完全鎖定在特定種類的投資者更容易獲得成功,而封閉和固執有時則是災難。在構建一個優秀的投資組合時,更需要保持對不同類型投資的開放心態,因為沒有一種投資項目總是好的。

《聖阿格尼斯學校的投資課》來自彼得·林奇。這個案例顯示,對於中小學生實施投資這樣的素質教育是如何的重要,它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從而改變命運。如果要投資,一定要趁早。像我們這一代人學會投資都太遲。過去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育幾乎是空白,這在金融市場日益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最近,證監會開始推動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試點,這是一件好事。未來一代的投資家必將從中誕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71

譜寫美麗中國的海南篇章——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海南發展紀實

碧海映空,春潮拍岸。

萬物勃發的季節,海南迎來了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5年前,正是此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開啟了海南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浩蕩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籌謀劃,立足海南實際,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新時代海南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規劃了清晰路徑,推動海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歷史性變革,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範例,譜寫了美麗中國的海南篇章。

跨越發展的非凡歷程——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因地制宜,為新時代海南發展指明了方向

陽光璀璨、椰影婆娑的海濱小鎮博鰲,再次站在了全球聚光燈前。

4月8日至11日,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在此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政商精英聚首,共話“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也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際,共同見證我國最大經濟特區海南所發生的人間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這是他2010年以來第四次來到海南,給900多萬海南人民帶來慶祝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的莫大鼓舞。

這是一幅改天換地的歷史畫卷。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批準設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經濟特區,一舉將海南島推向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風雨兼程,滄海巨變。

30年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和從未停止的探索實踐,讓昔日的邊陲海島躍升為美麗繁榮的國際旅遊島和活力迸發的經濟特區。

對祖國最南端的這片土地,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深深牽掛。

2010年4月,習近平就曾來到海南,深入瓊島多地考察調研。

2013年4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海南考察,深入漁港、特色農業產業園、國際郵輪港等進行調研,作出了“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的重要指示,為新形勢下海南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為我國最年輕的省份、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國唯一熱帶島嶼省份,海南島陸地面積3.54萬平方公里,與臺灣島相當;海洋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擁有1823公里海岸線;不僅有豐富的熱帶農業資源、海洋油氣資源,更擁有青山綠水、碧海藍天……

“海南發展起步要晚些,但後發優勢多、發展潛力大,具有許多獨特的亮麗名片,如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博鰲亞洲論壇永久舉辦地、國際旅遊島、洋浦開發區、熱帶農產品主產區等,這每一張名片都蘊藏著深厚發展潛力、孕育著重要發展生機,都可以做出一篇大文章、好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以對海南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條件和地理特征的深刻理解,經過深入調研思考,為海南未來發展作出清晰戰略指引——

“辦好經濟特區,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範例”;

“建設好國際旅遊島,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做好‘三農’工作,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做好民生工作,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譜寫美麗中國的海南篇章”;

“加強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為國際旅遊島建設提供堅強組織和人才保證”。

……

著眼長遠、立足實際,語重心長、諄諄囑托。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海南如何進一步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如何加快建設國際旅遊島、在更高起點上推進經濟特區建設、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提出了特別全面、特別系統、特別有針對性的要求,是指導海南當前和今後長遠發展的根本指針。

擊鼓揚鞭再奮蹄,砥礪奮進譜新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各項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7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62.5億元,五年間邁上兩個千億臺階,年均增長8.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年均增長9.6%和11.7%;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9.5%,旅遊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年接待遊客總人數從3320萬人次躍升到6745萬人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改革開放縱深推進,體制機制活力彰顯;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加大,環境質量持續全國領先……

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海南廣大幹部群眾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埋頭苦幹,交出了一份建設美好新海南的亮麗答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海南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寄望把我國最大經濟特區辦得更好

海口西海岸盈濱半島、美侖河畔,優美的環境中,坐落著一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海南生態軟件園。

“入駐企業,3個小時內工商註冊、稅務登記、銀行開戶、公安刻章等依法完成。”園區負責人楊淳至說,作為海南省“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園區,海南生態軟件園推行“極簡審批”,改革推行後,去年一年時間新增企業達1000多家,是過去8年入園企業的總和。

“多規合一”“極簡審批”,這些詞匯鮮明透露出海南作為經濟特區之“特”。打造制度創新的高地,而非依靠優惠政策的窪地,這正是改革的初衷。

作為全國最大、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海南始終承擔著改革開放試驗田的重要職責。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一招。當然,改革開放也是發展海南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考察海南時,要求海南發揚經濟特區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在打造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拓展更加開放的發展局面上走在全國前列。

海南的一項改革兩次上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會議。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十三次會議,同意將海南作為全國第一個以省域為單位開展“多規合一”改革試點省份。當年9月,《海南省總體規劃綱要》發布,整合六大空間規劃的統籌,確保海南發展“一張藍圖幹到底”。

這是沒有先例可循的探索,需要拿出披荊斬棘的勇氣,更要有運籌帷幄的智慧——

成立全國首個省級規劃委、梳理化解規劃矛盾、劃定生態紅線、限定開發邊界、優化空間布局、統籌全省產業發展……

一張藍圖之下,“無序開發”“無限制擴張”得到有效遏制——

在海口市,建設規模為1.28萬畝的南渡江流域某土地整治項目被叫停;

在樂東縣,尖峰鎮海濱村數十棟樓房因處於海岸線200米生態保護紅線區內被依法拆除;

在儋州市,光村銀灘某項目將30多公頃的建設用地調整為海防林……

改革以特區特有的行動力被迅速落實。

一年之後,2016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五次會議,稱海南“多規合一”改革“邁出了步子、探索了經驗”,並要求中央有關部門加強統籌指導,給予海南充分肯定和鼓舞。

“要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和利益固化的藩籬,在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城鄉發展一體化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為海南發展註入強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為海南一一列出改革任務清單。

重任在肩,落實在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掀起了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

——“放管服”改革起步早、力度大,走在全國前列,推行“極簡審批”“不見面審批”,五年累計減少審批事項1206項,減幅達80.4%;

——新一輪農墾改革破局開路,瞄準體制機制深層次問題,全面完成農場轉企改制和墾區集團化改革,為全國農墾改革提供“海南經驗”;

——司法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持續深化,鹽業體制改革順利完成,林業、空域精細化管理等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三醫聯動”等改革順利推進……

改革春風激活了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

過去5年,海南新增市場主體31.8萬戶,全省67萬市場主體朝氣勃發。

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

“海南對外開放基礎較好,具有面向東盟最前沿的區位優勢,又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應該在開放方面先走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對海南的對外開放也作出明確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以開放倒逼改革,開展一系列高層次外交外事活動和區域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和高度重視博鰲亞洲論壇發展。2010年、2013年、2015年和今年,先後四次出席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希望博鰲亞洲論壇發揮自身優勢,為亞洲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對論壇發展寄予厚望。

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來自各國的2000多位各界嘉賓匯聚一堂,共商合作共贏大計,為亞洲和世界提供了“博鰲智慧”,貢獻了“博鰲力量”,論壇之規模和影響創造歷年之最。

從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到如今風雲際會的“亞洲之星”,博鰲亞洲論壇已成為海南不斷走向開放、不斷融入世界的重要平臺和提升國際知名度的重要名片。

“特別是要把國家賦予你們的開放政策用足用好,努力使海南成為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叮囑。

3月31日,美麗的萬泉河畔。

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的博鰲醫院正式開業,備受關註的預防宮頸癌九價疫苗有望在這里開放接種,成為海南服務業對外開放的又一亮點。

允許境外資本設立醫療機構,降低醫療器械和藥品進口門檻,放寬境外醫師執業時間……一項項含金量極高的政策,將為解決國人出境看病、體檢、美容、打疫苗等醫療衛生領域問題迎來希望。

26國入境免簽、離島購物免稅,開通國際航線57條,去年海口、三亞兩個國際機場吞吐量突破4000萬人次……以國際旅遊島建設為契機,海南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向世界張開懷抱。

充分發揮地理優勢,積極融入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出臺《海南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外交流合作五年行動計劃》,海口、三亞成為國家“一帶一路”重要支點。2017年,海南省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貿易額同比增長14.8%。

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也因改革開放而興。邁進新時代,作為特區的海南,只爭朝夕、奮勇爭先,瓊州大地正處處湧動著日新月異的滾滾春潮。

人民幸福的滿意答卷——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心系海南百姓,推動做好民生工作,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亞亞龍灣附近的博後村,山海環抱間有一片美麗花海,遊人如織。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與企業和農民聊發展、話增收,留下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深情囑托。

五年來,玫瑰谷的迅速發展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奔小康,昔日鹽堿地成了致富沃土。

“總書記來時我每月工資1800元,現在漲到3000多元。這兩年又搞起了旅遊,地租標準從每畝每年2500元提高到3300元,自家3畝地每年能有一萬塊錢租金。”家住博後村的黃啟娜說。

在企業帶動支持下,玫瑰谷周邊幾個黎族村莊成立了20家玫瑰種植合作社,帶動276戶農戶,種植面積超千畝,摘掉了“貧困帽”,村里不少農民買了“玫瑰車”,蓋起“玫瑰樓”。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海南“三農”工作。根據海南熱帶農業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他提出了“使熱帶特色農業真正成為優勢產業和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的殷切期望。

五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做強做精做優熱帶特色農業”的要求,海南大力促進農業結構優化,推動傳統農業向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淘汰低效農業產業和品種,“騰籠換鳥”打造國家冬季瓜菜生產基地、熱帶水果和花卉基地;累計調減甘蔗等低效經濟作物51.3萬畝,冬季瓜菜生產規模擴大至300萬畝;打造樂東蜜瓜、陵水聖女果等高效益水果品牌,初步建成有全國影響力的熱帶菊花和鮮切葉生產基地……2017年,海南農業增加值1012.46億元,其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增加值占比達75%,全省各市縣農民人均收入首次全部超過1萬元。

民生冷暖,常掛心頭。

走進保亭縣什進村,青山隱隱,綠樹掩映下,一棟棟黎族風格的“船型屋”樓房引人註目。

2010年,習近平來到村里時,什進村還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檳榔木床茅草房,三塊石頭一口鍋”,絕大多數村民住在低矮破舊的茅草房里。

這里引發了習近平對精準扶貧的思考,他當時就提出“扶貧開發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整體推進的同時一定要突出重點,著力解決最困難戶的脫貧致富”。

近年來,依托周邊兩個5A級景區,什進村發展起了鄉村旅遊,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參與旅遊開發,不僅免費住上新居,還能獲得青苗補償、土地租金、就地就業等收入。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3萬元,較2010年增長5倍多,真正使國際旅遊島建設成為惠民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南省地域小、人口少,實行省直管市縣的體制,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最有條件搞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海南大力推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城市與鄉村建設齊頭並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五年來,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財政支出70%以上投入民生,57件民生實事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5年減少貧困人口61.7萬、整村脫貧出列517個;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6%和10.5%;五項職工社會保險和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實現全省統籌、全省覆蓋,低保應保盡保……

一項項民生清單如期兌現,一個個美好願望化為現實。

瓊海市潭門鎮中心漁港,數艘嶄新的大噸位鋼質漁船整齊停靠,桅桿上的五星紅旗隨著海風獵獵作響。

53歲的“船老大”盧全炳實現了擁有一艘大漁船的畢生心願。“5年前,總書記來到潭門,鼓勵我們造大船、闖大海、捕大魚,在國家政策補貼下,2014年底我買了一艘409噸的大鐵船,現在我們出遠海更有底氣了。”

如今,潭門鎮已建成首批25艘500噸級鋼質漁船,祖祖輩輩以打漁為生的潭門人,收入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改革發展始終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依靠人民不斷創造璀璨非凡的歷史。這是一個小鎮的揚帆遠航,更是海南的嶄新出發。

美麗中國的海南篇章——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海南加快國際旅遊島建設,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永留青山綠水、碧海藍天

4月5日上午10時,三亞灣,碧波蕩漾。

從越南下龍灣駛來的環球郵輪“歐羅巴”2號緩緩停靠在鳳凰島國際郵輪港碼頭,來自德國、瑞士、奧地利、英國等11個國家的513名遊客,通過免簽及落地簽政策,暢享“東方夏威夷”的陽光海浪沙灘。

三亞國際郵輪港是我國首個建成的專用國際郵輪港。2013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考察時要求加快郵輪港建設,大力發展郵輪產業,並提出“還要建造我們自己的郵輪,為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作出貢獻”。

“總書記的話堅定了我們發展郵輪產業的信心。”郵輪港負責人曾憲雲說,五年過去郵輪港從只有一個碼頭、僅可供1艘8萬噸的郵輪停靠,到如今又建成兩個15萬噸級碼頭、在建兩個22.5萬噸級碼頭,未來可停靠世界上最大的郵輪。

三亞越來越濃的“國際範兒”,正是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快速推進的鮮活註腳。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海南發展的總抓手就是加快建設國際旅遊島。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海南發展的最大機遇和最強的比較優勢。”習近平總書記為海南明路定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緊緊抓住國際旅遊島建設這個“總抓手”,加快形成以旅遊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服務業產業體系。

過去五年多來,海南旅遊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全域旅遊示範省創建順利開展,旅遊業質量效益不斷提升——

年接待遊客總人數實現翻番達到674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從379億元增長到812億元,2017年入境遊客突破100萬人次;海洋旅遊、康養旅遊、森林生態遊等特色旅遊方興未艾;第三產業比重提高8.8個百分點;全球唯一的環島高鐵通車、博鰲機場建成使用、島內“田字型”高速公路加快建設……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發展旅遊業,既要抓硬件,更要抓軟件”要求,海南不斷加強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先後出臺8部旅遊法規,深入推進旅遊綜合執法;旅遊投訴量連年下降,遊客滿意度持續提升。

如今的南海明珠,正成為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和各國遊客的度假天堂。

生態保護,是推進國際旅遊島建設的根本前提。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遊島的最大本錢,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殷殷期待,要求海南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譜寫美麗中國的海南篇章。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海南省委和省政府牢牢堅持生態立省戰略,將生態環境列為海南“三大優勢”之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亮點頻現。

取消12個市縣GDP、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增加值的考核;連續5年完成國家節能減排指標;環境執法力度持續加大,堅決查處環境違法案件;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98%以上,海口市環境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考核城市中連續5年排名第一。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著力在‘增綠’和‘護藍’上下功夫”的指示精神,開展綠化寶島大行動,五年造林近2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2.1%;對全島1823公里海岸線進行專項整治,收回岸線土地8765畝。

如今的瓊州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

走進博鰲鎮沙美村,一派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白墻黛瓦、蜿蜒小路、椰林水韻、濱海長廊,“山水林田湖海”在這里完美融和。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博鰲鎮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博鰲“應保持和展現小鎮的田園風光特色”,為小鎮建設指明了方向。

“我們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精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首先推進生態振興,嚴格按照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三不一就’原則,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惠。”博鰲鎮黨委書記馮瓊說。

在生態保護中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海南目前已建成美麗鄉村406個,2020年將建成1000個以上。

百鎮千村煥新顏,珠連玉串耀瓊州。

如今,在美麗新海南的動人畫卷上,一個個生態美、百姓富的美麗鄉村正成為一道道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亮麗風景。

浩瀚南天,浪濤奔湧,海闊天空。

走過建省辦經濟特區的輝煌30年,經歷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今日之海南,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

逐夢新征程,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而立之年”的海南,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定將以更加飽滿堅毅的姿態,擊楫爭先、破浪前行,繼續書寫美麗中國的海南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