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看準資金轉向 率先喊進金融股 許世德:台灣金融業進入「黃金十年」

2011-5-2  TWM




在金融分析師中,許世德資歷不算深,和「天王級」的金融分析師相比,他算是「菜鳥」。但二○○五年迄今,他已多次拿下台灣區金融業最佳分析師頭銜,並得到許多金融業老闆的讚賞。

撰文‧吳美慧

某日的午後,國泰金控內部正忙著準備即將舉行的法人說明會的資料,就在大家忙得焦頭爛額時,當時擔任國泰金副董事長的蔡鎮宇,悄悄地把工作人員叫進辦公 室,交代說,「等一下看到Dexter時,你們要對他客氣些,他如果提問,要仔細回答他的問題。」場景轉到另一個地點。這天中午,記者約好和京城銀行董事 長戴誠志聊聊最近金融業的情況,只見他帶著一位年輕人走進會議室,向我們介紹:「他是Dexter,是外資金融分析師中,我看過少數在報告中很有觀點的 人,你們想要了解金融業,就一定要認識他。」被蔡鎮宇特別交代同事要關照的,或是被戴誠志讚賞的Dexter,就是甫離開摩根大通證券,即將到巴克萊證券 履新的金融分析師許世德。

英雄出少年

拿下金融業最佳分析師頭銜在金融分析師中,許世德資歷不算深,正式當上分析師只有七年的時間,和「天王級」的金融分析師相比,如前美林證券研究部主管程淑 芬、前瑞士信貸大中華金融產業分析師林淑娥,或是前德意志證券的余婉文,在這群前輩們面前,許世德算是「菜鳥」。但英雄出少年,從二○○五年迄今,他已多 次拿下台灣區金融業最佳分析師頭銜,在這個行業脫穎而出,並得到許多金融業老闆的讚賞。

提起外資分析師這一行,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不外乎是「外資金童」、「高薪」等令人稱羨的字眼。的確,只要禁得起考驗,熬過只有一半存活率的研究助理階段,躋身分析師行列的,個個都是年薪千萬元起跳,甚至上億元的金童或嬌女。

最近外資圈就盛傳,巴克萊資本證券準備十億元挖角「明星級」的分析師,鎖定對象包括讓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另眼看待」的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PC硬體分析 師楊應超與陳衛斌,在外資分析師圈中素有「老虎隊」之稱的「大咖」,統統都被挖角到巴克萊證券。巴克萊證券希望藉由這群明星分析師的分析判斷與選股能力, 快速擄獲國外基金經理人的目光。

被巴克萊列入挖角名單的許世德,六十八年次,台大工商管理系畢業,說話速度快而坦白,加上擁有陽光男孩般的外形,容易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起大多數分析 師曾有留學經驗或是擁有碩士學位,他並沒有太突出的資歷,能夠在這一行一待十年,靠的就是「不服輸與挑戰自己」的堅持。

一畢業,誤打誤撞到摩根士丹利證券擔任研究助理的許世德。「當時只要老闆交代的事,一定使命必達。」就是這樣的概念,讓他在研究助理的位置一待就是三年。

這三年是艱苦的日子,每天早上七點多進辦公室,常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一、二點才回家,連周末假日都「泡」在辦公室裡,每天在辦公室和家裡兩個定點移動。當 研究助理怎麼會這麼忙?「不熟啊!什麼事都要從頭了解。」剛入行的許世德,對產業研究完全不懂,而助理的工作,是要輔佐分析師研究產業,要清楚且快速地找 到資料,提供給分析師做研究。

研究心法一

熟悉財務報表、建立新研究模型當助理的第一年,他拚命熟讀各金融公司的財務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股東權益變動表,到後來的現金流量表;同時,還「自 找麻煩」地著手建立研究模型。一般來說,不少分析師使用的研究模型都是沿用「考古題」,把前人留下來的研究模型稍微修改後操作。但天生喜歡創新的許世德, 拋棄既有的重新建立,「光是一個模型需要的項目就多達八百多項,而且至少要一、二周才做得出來」許世德說。其實,金融業使用到的研究模型不只有一項,甚至 多達二、三十項,尤其是銀行在不斷的購併擴大版圖中,逐步發展成為金控公司時,此時單純的銀行變成控有壽險、證券等營業項目的控股公司,就需要更多的研究 模型串連起來,才能夠讓預測更精準。

建立研究模型這麼費事,為什麼還要建立?「可以透過建立模型,去了解數字背後的邏輯。」許世德不經意地透露出自己在研究中的撇步。喜歡思考的許世德,會把 各報表中的邏輯和關聯性串連起來,藉此發現新的趨勢與方向。因此,他的報告才能屢有創意和角度。儘管建立模型是一項費時耗神的工作,但許世德迄今仍樂此不 疲的建立,就是希望找出有別於其他金融分析師的見解。

研究心法二

實地走訪第一線了解實情

因為如同偵探般的精神,許世德曾經在玉山金合併高企時,實際到高企的營業據點觀察,了解高企的客戶情況,作為判斷玉山金是不是做了一樁好買賣。後來他發 現,高企客戶數激增,是利用高利率來吸收存款,難怪玉山金合併高企後營收成長,獲利卻裹足不前。此外,他利用地毯式搜索財報時,在○七年九月率先發現新光 金帳上擁有十.六萬張萬泰銀行股票及三十一億元可轉換公司債,若萬泰銀無法重新資本化,新光金的整體損失將高達五十二億元。所以許世德趕快發布報告,建議 客戶「賣出」新光金股票。這一「喊賣」,讓外資持有新光金比重減少五%,股價下跌一成,堪稱價值「百億元報告」。

後來,新光金股價從每股三三元一路下跌到六.三五元,跌幅高達八成,他的「喊賣」讓客戶減少不少損失。除了喊賣新光金外,許世德也唱衰兆豐金、國泰金及富 邦金,由於他們潛在的CDO(抵押債務債券)損失極高,因此持續發出「賣出」建議的報告。回頭來看,許世德適時且清楚的建議,提供了客戶極有用的投資資 訊。

就如同在少林寺練功一樣,把馬步蹲好、基礎打好,才能積蓄未來躍起的實力。正因為許世德在當研究助理期間,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精神,熟讀財務報表、建立研究模型,才能夠在三年後轉戰摩根大通證券時,成為正式的金融分析師。

「他很認真,又聰明。」第一金總經理簡明仁這麼形容許世德。在眾多的外資券商中,許世德是率先在○八年推薦第一金的分析師;當時第一金的股價約莫十八元, 後來最高曾漲到二十七元,許世德的推薦,讓市值增加五八二億元。在第一金的經營者還未看到自己的價值時,他在研究報告中就提到「資金回流,銀行業業績好 轉」的概念。果然,金融股從○九年年初,進入多頭走勢,而許世德也因為大力看好金融股,一戰成名。

研究心法三

留意金融關鍵數字變化

「當初推薦金融股時,還被主管、客戶消遣。」在金融海嘯期間,曾用力「喊賣」的許世德,在轉彎看好金融股時,主管、客戶都不太相信,還高度質疑他的判斷。好奇的是,當時他憑什麼敢率先提出「金融業與金融股會好轉」的觀點?

「資金!」許世德點出關鍵。「我看到資金回流,金額高達兩百五十億美元,這麼多資金回到台灣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加上政府又調降遺贈稅,等於是救了台灣。」 的確,當這麼多資金回到台灣時,流向房市、股市,加上政府開放陸客觀光,促使國內投資增加,銀行的業務自然好轉,金融股當然會跟著好。

其實,在看到資金流回台灣的同時,許世德也「順便」在台北大直置產。「資金回來,一定會買房子的。」從這幾年國內房價大漲,金融股股價上升,證明許世德當時對趨勢的判斷正確,也因為他的身體力行,為自己的財富加分。

「我看錯了!」許世德迄今仍懊惱,他並沒有在金融股開始從谷底反轉向上時,就建議客戶買進,而是等到金融股上漲一○%後才開始大力「喊進」。儘管如此,他 仍是當時金融分析師中,少數看多的人。為什麼會看錯?「在金融海嘯期間,我當時看得太空了,沒有注意到資金回流速度與金額這麼大。後來看到數字上來,才知 道自己沒注意到資金問題。」面對疏忽,許世德很快的修正,立即建議客戶買進金融股,才有賺取後續二○%、三○%的機會。經過這次的經驗,他養成了常常問自 己:「我看對什麼?我看錯什麼?」的習慣,利用一次次的自我檢討,增強對產業趨勢以及個股長線的研判能力。

解讀趨勢一

政治、總體環境影響金融甚巨金融產業既龐大又複雜,要怎麼觀察和研判金融業的趨勢?許世德說,影響金融業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以歸納出政治因素和總體環境 兩大方向。以政治因素來說,主要是觀察執政者對經濟的企圖心,以及擺放在發展經濟精神多寡。至於總體環境,則要觀察資金流向和利率水準。

許世德大膽預期,台灣的金融業已經從○九年進入「黃金十年」,至少在一二年總統大選前,都可樂觀以待。他之所以如此樂觀,主要是觀察到資金回流、投資增加、銀行放款增加、升息,以及陸客來台等五大現象。

他說,從○九年開始,資金逐步匯回台灣,這些資金有來自台灣調降遺贈稅、海外獲利所得;兩岸直航在兩岸往來便捷下,促使台商回台買屋、買車,並增加在國內 消費;在中國工資持續上漲與勞工保險成本增加下,越來越多工廠逐步把生產基地轉回台灣。加上台灣政府開放陸客來台,帶動觀光服務業,飯店、遊覽車等行業開 始熱絡,帶動國內的投資。「過去台灣的投資以科技業為主,科技業花了很多錢去國外買設備,錢都被誰賺走了?」許世德提出這樣的觀察。

許世德表示,觀光飯店業上來會實際帶動內需產業,內需上來、就業率增加,國內的經濟就會好轉,這才是真正對經濟有幫助的地方。

解讀趨勢二

存放比左右銀行獲利

而國內的投資增加,銀行對企業的放款金額就會提高,從存放比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九八七年,台灣的銀行存放比七七%;九五年時上升到一一 ○%;○七年時,又降回七七%。「存放比下降,代表銀行收進來很多錢卻放不出去,銀行的獲利自然就會差。」許世德清楚地分析。他預期,隨著內需提振,國內 銀行放款金額增加,存放比會逐步提高,國內銀行業的獲利就會跟著改善。

此外,「升息趨勢確定,對銀行業也是有加分效果。」許世德進一步說。全球通貨膨脹形成,加上各國為了抵銷部分通膨與匯率上升速度過快,因此利用升息作為踩煞車的手段。只要升息,銀行的利差就會擴大,獲利空間也就出來了。「銀行未來會更好。」許世德篤定地說。

既然看好金融業,要如何挑選值得留意的金融股呢?許世德建議,可以把活存多寡以及消金、企金比重,當作選股的參考指標。根據他的觀察,銀行吸收進來的錢, 成本最低的就是活存,如果銀行可以把活存善用轉作企業放款,利差就會提高。目前,國內的活存利率約○.一七至○.二九%,企業放款利率約二.三五%,中間 有相當可觀的利差。倘若銀行吸收進來的資金以定存為最,就要想辦法讓定存戶轉為財富管理的客戶,這樣銀行才可以收取較多的手續費。「一筆錢進來如何善用, 以提高銀行的獲利,就是學問。」他就是根據這樣的邏輯,一家家地找出具有推薦價值的股票給客戶。

至於這家銀行是否值得長期投資?許世德認為,經營者的視野高度很重要。「最好是總經理是經濟學家,或是經歷過各種部門,才可以先行看到經濟趨勢,並且靈活 調整營運方向,才不會做出不符合企業文化的業務,浪費公司資源。」在眾多的銀行中,他特別推崇富邦金總經理龔天行,並期待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成為明日之 星。

解讀趨勢三

景氣好轉,對官股銀行是加分在大多數金融分析師相對看好民營銀行時,許世德「逆勢」推薦官股銀行。他認為,景氣不好時,官股銀行的人事成本,往往會成為包 袱;一旦景氣好轉,官股人事成本不變,企業放款金額又提高,「對官股來說就是很大的加分效果」。所以,他認為在金融業持續看好下,第一金、彰銀是可以觀察 的標的。

而除了銀行業務外,隨著購併項目增加,壽險、證券也成了必須要研究的課題。許世德指出,壽險業的觀察重點是人壽保險的比重以及債券殖利率高低;證券業則可以等待股票成交量低時再進場承接,往往可以買到相對便宜的價位。

在忙碌的外資分析師生活中,許世德用「個體戶」、「傳教士」來定義自己的工作模式,用「一路上充滿了驚奇」來形容自己的生活。原來,分析師必須要自己撰寫報告,還得用電話或是飛到國外向客戶傳達報告中的觀念,希望客戶可以接受,進而以此作為操作參考。

傳教士精神

不厭其煩地將好建議傳達給客戶而每一份「自產自銷」的報告出爐,要以「傳教士」般的精神,講超過上百次、同樣的話給不同的客戶聽。有些客戶會耐心聽完,有 些一聽到台灣的金融股「直接就把電話掛了」,面對這樣的景況,許世德只能不厭其煩的call客戶。「準最重要」,只要報告的投資建議精準,即使原先對台灣 金融股沒興趣的投資人,也會回頭開始留意。

許世德用「一路上充滿驚奇」來形容他的分析師生活。其實,許世德從大三開始,就生活在驚奇中。暑假期間,他騎著摩托車賣咖啡機,體驗從書本上學不到的管理與人生。大四時,他參加創業營,成功的以「線上家具銷售」計畫拿到冠軍,領到二十萬元獎金。

當研究助理期間,他曾到中華職訓學做義大利菜,從擀麵開始,到做整套義大利餐,一點都難不倒他。金融海嘯期間,當客戶對投資興趣缺缺時,他利用閒暇時間參 加綠光劇團學話劇,增進與客戶互動的能力,最後還參與由吳念真擔任導演的「一樣的月光」,做全台巡迴演出,如同他做報告一樣的慎重其事。

年輕、有活力,充滿熱忱,許世德堪稱是新一代外資分析師的代表。在競爭激烈的分析師領域,他靠著堅持、不服輸,以及高度投入工作,才能成為人人稱羨的「明星分析師」。

許世德

出生:1979年

現職:巴克萊證券金融分析師(即將履新)經歷:摩根士丹利研究助理

摩根大通金融分析師

學歷:台大工商管理學系

台灣銀行業者眼中的外資金童京城銀行董事長戴誠志:許世德雖然年輕,但卻是少數能夠在報告中提出不同觀點的人。我很喜歡看他寫的報告,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前國泰金副董事長蔡鎮宇:我對許世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能夠用心思考,提出與其他人不一樣的看法,一針見血地剖析金融情勢。

第一金控總經理簡明仁:許世德分析金融產業很有想法,分析得很細,跟他聊天或是看他的報告,會有不同角度的收穫。他很早就推薦第一金,讓我對公司有不一樣的體會。

許世德的金融獵鷹選股法

1 先看經濟大方向

台灣經濟三大動力:

都更、陸客、ECFA,讓台灣的金融業進入黃金10年。

2 再看產業結構

影響金融股的三大關鍵:

利率、放款、經濟環境。

● 利率:利率上升,銀行利差增加,銀行的獲利就會提升。

● 放款:放款增加,代表生意增加,對銀行的獲利有加分作用 。

● 經濟環境:經濟好轉,民間投資意願增加,銀行放款提高,有利銀行業者;反之,企業投資活動減少,對銀行營運不利。

3 挑選投資標的標準

投資金融股的三大關鍵:活存多寡、消金企金比重、經營者心態。

● 活存多寡:代表可以收取比較低成本的資金,然後以比較高的利率把資金貸放出去,可以提高利潤。

● 消金企金放款比重:對企業放款比重增加,代表銀行擁有比較穩定且長期的放款業務,就放款結構來說,是比較健康的。

● 經營者心態:經營者有比較宏觀的視野,銀行的格局就會拉大,銀行比較容易有好的發展。

4 總結投資標的建議

銀行業:

一、放款金額快速增加;二、活期存款比率愈大愈好。推薦:彰銀、第一金。

壽險業:

一、短期新台幣升值造成的匯兌問題要先解決;二、企業所購買的債券殖利率高。推薦:富邦、中壽。

證券業:

一、多一點IPO、TDR在台股上市;二、資金回流的規模;三、股票成交量低的時候進場。推薦:元大證、群益證。

許世德的一天

07:00 進辦公室,聽語音留言、看國內財經報紙、確認e-mail、看昨天歐美股市概況、了解歐美分析師看法,並分析這些消息對亞股與台股的影響。

07:30 開亞洲區早會。

08:00 開台灣區早會。

08:30~12:00 call亞洲區的重要客戶,告訴他們今天的重要訊息與idea。

14:00 歐股開盤前和call歐洲客戶。

14:00~17:00 拜訪公司、call客戶、寫報告、追蹤數字,或是與其他分析 師交流。

17:00~20:00公司不定期有內部策略或 產業會議,討論本周市場動態、影響 的重大訊息。

20:00 美股開盤前call美國客戶;出季報或大報告,到凌晨1 ~2點才回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86

復興搶頭香 華航「攜伴」跟進 看準觀光錢潮 本土廉航兩強激戰

2013-12-02  TWM
   
 

 

復興航空在上周取得民航局獲准設立,成為第一家台灣本土廉價航空,中華航空也傳出要跟進,而長榮航空採較觀望的態度,仍以高端商務客為主。究竟復興、華航投入廉價航空的經營,打的是什麼算盤?

撰文‧許瓊文

目前進駐台灣的廉價航空共計十三家,包括新加坡酷航、亞洲航空、日本樂桃航空、韓國釜山航空等,而復興、華航加入戰局,最快將在明年此時首航,除了消費者有更多元選擇外,對復興、華航來說,是否真的有「利」可圖?

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昇,上周一身皮衣牛仔褲,輕鬆接受媒體近兩小時的聯合採訪,他表示,未來全新的廉價航空,將針對「台灣旅客」量身打造,資本額將在二十到三十億元新台幣,初期先購入二到三架飛機,以現有的航點為先,飛行時間在五小時以內的亞洲區域航線,最快明年正式啟航。

而華航也計畫十二月由華信航空與新加坡航空投資的虎航,共同成立廉價航空,華信可望持股五一%。華航副總經理楊子葆也對媒體宣布,「廉價航空的經營有獲利空間,華航不會缺席。」

傳統航空市占下滑一成

從整體市場來看,近幾年,亞洲吹起廉價航空的熱潮,廉價航空從載客率、市占率來看,都深深威脅著市場上原有的領導品牌航空公司。

以台北飛新加坡航線來看,新加坡航空在JetStar捷星航空加入市場後,市占率從原本五成降到四成六;其他如太平洋宿霧航空、亞洲航空、虎航、釜山航空也都是如此,影響原本市場上的領導品牌市占率至少一成以上。

尤其是釜山航空,讓原本台北到釜山市占率百分之百的復興航空,快速降到不到三成的市占率,可以想見復興如此積極投入廉價航空的營運,就是希望藉此扳回一城。

兩家本土航空躍躍欲試,也看好台灣廉價航空市場,因為林明昇認為,現在每年台灣出國人次達到一千多萬,「透過廉價航空,可以提供較低的旅遊成本,引誘更多人飛出國。」事實上,台灣政府也正是看上這項商機,希望提升來台人數,刺激觀光。過去捷星航空、亞洲航空開航台北後,所帶入的新加坡或馬來西亞觀光客,都比前一年成長幾乎二倍。

全球經營表現最佳的廉價航空「亞洲航空」,在開放中國二線城市天津、杭州等路線就是如此,先開出航點,再用低票價吸引旅客上鉤,讓許多根本沒聽過這些城市的馬來西亞人,願意嘗試前往旅遊。

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系助理教授張邱驊,也以波蘭第三大城克拉克夫為例,近來成為歐洲人的旅遊新寵,就是拜廉價航空之賜,從二○○四年第一家廉航Germanwing開航後,陸續多家加入,觀光客單年暴增五○%,成長了一百萬人次,更創造出二座五星級旅館及一千萬個就業機會。

「台灣也可以有這樣的機會」,張邱驊樂觀表示,只要在開放天空的政策,以優先保障國籍業者發展,並且輔導各個縣市政府加強觀光行銷,台灣很多城市都可像波蘭的克拉克夫一樣,在亞洲創造觀光商機。

站在國家角度,開放業者成立廉價航空,擴大旅遊市場,絕對是全民之福;只是不得不問,台灣市場這麼小,人口少,真的支撐得了兩家本土廉價航空,甚至更多?

鎖定背包客 不同於傳統航空張邱驊語重心長地表示,國內本土業者千萬不能僅成為「廉價航空」,而是要落實「真正低成本航空,也就是LCC(Low cost carrier),才能獲利。」亞洲低成本航空最大的挑戰在於,營運條件與傳統的航空業者幾乎相同,張邱驊舉例,「台北飛新加坡,捷星航空的票價也許有部分真的很便宜,但是也有些票價比華航還貴,廉價航空不是真的廉價,而是收益管理做得好。」台灣本土航空公司的營運成本大致差不多,航線也很難有太大的變化,「唯一能夠創造出的差異化,找到獲利點就是『營運服務』」,張邱驊說。

無論是哪一家航空業者投入LCC營運,一定要與原本的「品牌」切割,原本的品牌繼續經營高端商務客,廉價航空則鎖定「計畫旅行的背包客」,因為航線不便,在操作上就要避免影響到原本既有的市場。

至於行銷方式,就要各憑本事,票價能不能做到更彈性,例如國外的廉價航空票價幾乎隨時浮動,並且包裝出更多勾引消費者的產品,這是航空業者的考驗。

也有立委擔心,目前國人不一定真的了解廉價航空嚴苛的搭乘條件,無論是選位、行李載重、機上服務等各方面,都必須額外收費,近年也衍生出許多消費者糾紛問題,「未來本土廉航若產生消費糾紛,政府的態度是什麼?會影響廠商的經營方向。」張邱驊提醒。

政府若沒有良好的配套,包括旅運規範的溝通宣導以及航站的規畫,只是貿然開放業者成立廉價航空,而造成經營困難的窘境,恐怕會更加難以收拾。

廉價航空什麼都要錢,你能接受嗎?

—— 傳統航空與廉價航空服務比一比

傳統航空 廉價航空

依航程長短提供不同餐點 餐點 須額外付錢依航程長短提供不同節目 視聽設備 旅客自備或向航空公司租借依各艙等提供托運行李件數與重量規定 行李托運 限一件隨身行李,托運行李須額外購買

有 空橋服務 無

座位空間以旅客舒適為主 座位空間為爭取最多座位,空間較小1、可透過網路、電話、旅行社、實體櫃枱等多種管道2、有預先訂位服務,訂位後若有航班異動,可致電客服中心免費協助更換,若開票後有異動,將收取手續費3、有兒童(2~12歲)票價,一般約為成人票價的75% 訂位購票1、以網路銷售為主,透過客服中心和機場櫃枱訂購機票的旅客,需要另外支付開票手續費2、訂位後馬上開票,任何異動都須收手續費

3、兒童與成人同價

提供預選座位機制,不另收費 座位選擇 指定座位要額外收費

整理:許瓊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7

創業顛覆哪有那麽容易 你看準商業重構的時機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2/148717.html

在這樣一個全民創業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放棄大公司的工作,選擇開發一款自己的產品來改變世界。

 

通過解決當前的痛點去創業,其實有巨大的風險。所謂的痛點和剛需都是當下的痛點和剛需,但是等到創業者著手去解決,等到產品上線,可能一年甚至兩年已經過去了,到時痛點還是痛點嗎?環境一直在變化,今天的痛點在兩年後也許根本就不再是痛點,今天的需求也不再是需求,環境發生了變化解決方案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認為解決當前的痛點去創業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坑。

\ 

從投資角度來說,我們看一個項目解決的用戶痛點是不是一個好的切入點,會看三個問題:趨勢、變化、時間點。

 

趨勢:看漲還是看跌?

 

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的是一種趨勢。我們經常說要投資朝陽行業,買股票買漲不買跌,但是對於早期投資人來說,我們也很難判斷什麽是朝陽產業,就像你很難保證一支一直漲的股票會不會在買的第二天就掉頭向下,大多數的總結、分析和判斷其實都是事後諸葛亮。從經驗來看,那些很難賺到錢,絕大部分從業者就感到絕望的行業,有時反而很值得去關註。

 

當一個行業持續低迷,成本不斷上漲,利潤不斷變薄,直到絕大多數行業從業者都虧損的時候,它有兩種可能性:掉入深淵或者絕地反彈。如果新技術、互聯網能對這個行業產生影響那麽絕地反彈的機會就會很大。比如2008、2009年的手機行業,行業內人士應該還記得當年利率比刀片還薄的痛苦。

 

而對於幾年來都能保持百分之幾的增長的行業,反倒很難找到足夠大的機會。因為不斷有新的參與者進來,不斷帶來新的資金,市場會變得更加分散,很難出現一家壟斷型公司的出現。這種平穩增長的市場對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機會。除非這種平穩增長能在幾年後,因為技術發展、社會結構變化、或者其他的一些外因,出現一個較大的向上拐點。就是我後面要說的“變化”。

 

時間點:東風是否就位?

 

在創業和投資中,判斷趨勢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是對於“時間點”的判斷卻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最樂觀的人總是認為明天就該翻天覆地的變化,急急忙忙的沖進去,就怕錯過了這個時間窗;樂觀的人一般都考慮3、4年後會發生一個可觀的變化,但是實際情況可能往往會比3、4年更長;而對悲觀的人來說可能永遠看不到這個變化,或者認為即使要發生變化,也需要滿足很多很多的條件,怎麽也得5年~10年的時間,所以什麽都不敢做,他們恰恰忘了越來越多的技術領域呈現“摩爾定律”,出現令人驚訝的指數增長。

 

“太早了,死在沙灘上”,“太晚了,已經很多人在做了”,“可惜當年沒有再堅持一兩年”基本上都是描述創業過程中如何判斷“時間點”的一些感悟。所以說創業的時間節奏把握尤其重要。

 

在時間點的判斷上很容易引起另外一種“全民創業現象”或者叫做“跟風創業現象”。當某個機會來臨,市場上出現少數一兩家有了2、3年積累的公司,很多創業者和投資者能夠快速看到這幾家公司的價值,於是快速跟進。類似於曾經出現的全民做廣告、做太陽能、做團購,還有現在的送餐、按摩、二手車。跟風創業有利有弊,大家自己判斷。

 

變化=機會?

 

投資是投趨勢,更準確說是投資“變化”。持續緩慢的上升或者下降都不會是好機會,只有“變化”才是機會,這個變化更像幾何學上的“拐點”。創新工場09年決定做安卓相關的投資的時候,當時塞班還是霸主;iPhone的生態鏈構建的相對完善,開發者已經開始在App Store上獲得收入;Andriod系統不完善、APP稀少,市場還是荒蕪一片。那麽你是應該選擇依然有著巨大存量市場,並且還有巨大出貨量的Symbian,還是已經初步構建了生態體系的蘋果,還是對Andriod進行大量的投入?今天這個答案很明確,可是當時這個行業還是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的。

 

現在已經是一個全民創業的時代,這對於整個社會、投資機構和創業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特別是智能手機普及之後,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一個很高科技、遙不可及的東西,中國的四線五線城市人們一下子完全可以和一線城市人一樣平等擁有和使用網絡。這就帶來了非常多的創業機會和投資機會,無論是純移動互聯網應用、遊戲還是O2O等方方面面。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但是到具體的某個領域,特別是O2O領域,就需要具體分析。線上互聯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線下的具體產業有隨之發生變化嗎?如果輕率的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了,就認為各種線下服務都有機會了,這是很危險的。

 

創業者一定要問自己:為什麽我今天做這個事情會比五年前做,成功的概率更高?為什麽今天用Andriod/iOS調度車輛比五年前人們用PND,用WinCE,用Linux來調度車輛會更好?除了這個技術的變化,行業是不是也積累了突破的勢能?

 

樂觀的是,確實中國在傳統行業積累了好幾十年,處於信息化程度很低的狀態,大部分行業的組織方式和運營方式都處於低效狀態,雖然原來的PC互聯網在改善一些,但是移動互聯網卻在徹底重新構造一個商業系統。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組織化將會在接下來幾年在不同的行業發生。

 

不要輕易談顛覆

 

目前很多人認為找到出身於傳統行業同時又具備互聯網思維的人很難,能夠從傳統行業轉型到互聯網比互聯網人去認識傳統行業要難,我對這一點持不同的觀點。和那些在傳統行業幹了一輩子,可能連上網都不會的60後、70後不一樣。對於80後,他們雖然從事傳統行業的工作,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具備了互聯網能力和意識:

 

第一,他們學生時代起就在用互聯網的產品,對互聯網並不陌生;第二,他的經驗可以移植到互聯網;第三,今天到處充斥著互聯網相關的海量信息,他們有意無意的被互聯網熏陶。

 

所以理論上,傳統行業中的80後學習互聯網比互聯網人理解傳統行業要快。傳統行業中懂互聯網的人會是下一批創業的生力軍,他們將改變許許多多的行業。

 

互聯網創業者喜歡談“顛覆”,顛覆這個顛覆那個,大部分的行業是顛覆不了的,只是重建商業規則。如果食物不好吃,再互聯網也難以下咽;手表不好看、計時不準,再怎麽聯網、再怎麽能安裝APP也不會有多少人用;空調不制冷、噪聲還很大,能用手機遠程遙控,又能怎樣?

 

互聯網給了很多創業機會,但是還是應該回歸產品要做好、服務要做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81

1.3億美元融資背後:資本投資方看準積木盒子什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22/149682.html

\ 
文/本刊記者 崔婧
編輯:劉成偉

 
積木盒子C輪融資8400萬美元,估值4.2億—5.6億美元。這恐怕是積木盒子創始人董駿近20個月來最驚喜的事情。

一個多月前,積木盒子風控副總裁謝群帶著天達集團的總裁謝嶽建來到了董駿的辦公室。這令董駿感到突兀,他之前從沒聽聞這家金融和資產管理機構。

董駿觀察了下眼前這個中年男人:個子不太高,穿著一套深色西裝,操著一口英文。

謝群對董駿說,謝嶽建對積木盒子的模式很感興趣,希望可以建立業務合作關系。一個下午的時間,他們從金融資產怎麽搞出來聊到如何進行風險管理、風險有多大,再聊到積木盒子未來計劃。謝嶽建的隨和讓董駿意外。

董駿回憶,那個下午並沒什麽特別。他甚至感覺兩人只是聊聊,不會有深入的業務合作,更不用說是2100萬美元的投資了。

但這一切都成了現實。
 
2100萬美元投資

那次談話之後,董駿通過朋友得知天達集團其實是一家很牛的國際金融和資產管理機構。這家機構在英國上市,並且擁有英國和南非的全銀行的牌照,流通市值480億人民幣。

3個星期之後,謝嶽建再一次坐到董駿的面前。這一次,他們談論的還是業務的合作框架。只不過這一次,董駿發現天達團隊不僅具有很強執行力而且擁有很強的創新思維。“創業過程中很多細節會改變你。”董駿告訴《創業家》。

只不過兩次見面,他們很少聊到投資。

改變基於一個電話。這天,董駿和謝嶽建通過電話溝通業務合作的,無意中,董駿提到了要做C輪融資。謝嶽建停頓一秒鐘,當即表達了很明確的投資意向。

 “投資方有不少,不知道到底是選擇估值最高的財務投資人還是戰略投資人。”驚喜的同時,董駿也開始糾結。

董駿最後還是選擇了天達集團:“我們在資本市場單純融資很容易,但是要找到有業務合作的投資人還是非常不容易的。天達集團一直跟我們做業務對接,合作還有很大空間。而且雙方的團隊也很契合。”

天達集團在一個星期內派了各種各樣的人過來跟董駿團隊溝通, 30天就搞定了。

謝嶽建和董駿只接觸了一個月,共見了2次面,就決定投資積木盒子2100萬美金。這是天達集團首次涉足中國的P2P領域。

謝嶽建做出這個選擇並不輕率。

“無論在金融資產端的獲取、風險控制,還是在互聯網端的市場推廣、品牌建設、團隊組合等方面,積木盒子表現都很出色。”謝嶽建對《創業家》雜誌說。
 
投資者搶投積木盒子

在積木盒子發布會結束的時候,董駿被多個記者團團圍住。一個記者提了一個問題後,董駿並沒做出回答而是用眼光一直看另一個方向。顏值頗高的經緯中國合夥人萬浩基正走過來,他要給董駿介紹另一位投資人。在這個時候,董駿需要的他的話語。

此前參與A、B輪融資的投資機構,包括經緯中國、和玉投資、小米公司、順為資本以及銀泰資本在內,都跟投了此輪融資。加上曼圖宏業、熙金資本的參與,三輪融資共有十幾家投資方參與。值得一提的是,熙金資本、小米公司、經緯中國均投了兩輪以上,已經成為積木盒子占比較大的三大股東。

能夠吸引這些投資方,董駿知道自己的優勢。

在風險控制方面,積木盒子的風控模型最初是由多個金融專家完成構建,並且在運營過程中通過大數據對風控模型進行驗證和調整,加入變量或改變權重。整個風控模型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循環過程中。

資深人士秋源俊二的分析更能清楚看明白積木盒子平臺運作方式:通過第三方平臺如樂分期、擔保公司等上遊項目提供方打包資產,平臺銷售證券化資產;由第三方擔保公司擔保,迅速做大。這種典型的輕資產模式,非常適合後來者用以迅速擴大累計投資金額。而這一項是評估一個P2P平臺價值的最重要因素。

積木盒子C輪融資另外一個重要的投資方是海通開元。作為海通開元互聯網金融行業負責人,衛冰飛看中的正是積木盒子的風控能力,以及互聯網和金融的雙重基因。
 
積木盒子面臨P2P平臺燒錢大戰

20個月,董駿通過3輪共融資1.31億美元。

拿著這麽多錢,董駿最先考慮的是平臺的生態體系建設,比如人才引進。對於生態體系里的一些有互補性的小公司,積木盒子也會尋求資本上的合作。

目前董駿已經投資了一些在細分領域有優勢的8家同業公司。而潛在C端市場的投入(如獲客)也是互聯網公司里比較大的投入。

C輪融資對整體市場將是一個比較正面的影響。現在,獲得C輪融資以上P2P平臺有5個,除了積木盒子之外,還有點融網、拍拍貸、趣分期和分期樂,他們總計融資額分別是4161萬美元、9456萬美元、約1.1億美元、約1.1億美元。董駿告訴《創業家》:“資本認可是模式認可的一個指標。資本喜歡逐利和規避風險,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說明資本對行業判斷越來越謹慎,對行業是好的。雖然這個行業所處階段是脆弱的,負面東西太多,但是確實能夠產生價值的平臺,我相信過兩三年會是巨型公司,不僅是P2P交易形態可以看得到的東西。”

易凱資本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冉向《創業家》表示,B輪融資的時候,P2P還是一片混戰,C輪融資後第一陣營的P2P大平臺已經一目了然。以後互聯網金融機會還是很大,但門檻會越來越高,後面做P2P平臺的人想拿到投資越來越難了。事實上,的確如此,P2P平臺盈利能力較差,獲客成本高,承受風險大,最終想要成為王者,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本,在燒錢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隨著宜人貸、拍拍貸、陸金所等平臺上市消息的不斷出現。C輪融資後,已經是VIE結構的積木盒子卻並不急著上市。這或許和上市會遭遇各種考驗有關,而且積木盒子在財務狀況、政策風險都沒有一個破冰的點。

“我沒有把上市作為短期目標,上市行為是比較短期機會,現在的資本市場跟長期機會關聯不大,對我們還不太合適。”董駿有的是更大的野心。

積木盒子不僅僅是P2P,它更應該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入口。未來,在消費、交易、社交、眾籌包括產品通道,都是積木盒子將會涉足的領域。

“P2P只是個人理財業務很小的一塊市場。”董駿了解金融機構能在牌照、產品創新、風險分層、資金多源、資源協作等方面給自己以幫助。比如擁有英國全銀行牌照的天達集團,以及擁有證券牌照的海通,“未來積木盒子的很多金融服務落地都需要牌照。引入有牌照的戰投機構不失為一種合作方式。”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崔婧,編輯劉成偉,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大學聯姻搶快 頂尖學府恐變二流 看準教育部80億整併經費,先併先贏!

2016-02-29  TCW

一紙計畫聲明稿,為台灣頂尖大學合併開第一槍,為提高排名、拿更多資金補助背後,有目標的經營,才是關鍵。

你的母校還在嗎?

日前,台灣科技大學與政治大學一紙計畫將合併的聲明稿,震撼高等教育現場。

據了解,雙方已經啟動「院長級」會議溝通,若兩校「合併」,將是台灣頂尖大學第一宗。擁有近九十年歷史(從中央黨務學校時期算起)的政大,光校友就超過百萬人以上,本身是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任教授、也是政大校友的林東清笑言:「我的母校不見了!」企業購併有成敗要件,那學校呢?對於教企業購併的教授來說,當自己服務的大學「合併」了,他們是如何評估這些案子的成敗機率?

論執行:難度比企業還高

15年合併案至今仍無共識「如果從企業購併角度來看,為了提高競爭力、排名和降低成本,學校(企業)合併兩者目的其實是一樣的,」林東清說。然而,這些學校合併成功機率,難度卻遠比企業高。「企業有市場決定競爭力,只要股東通過就能成行;但高教沒有自由市場,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教授、行政人員和學生等)有共識,才能走下去,」一位台大商學院老師分析。

單想執行面就面臨三個難關。一,若台科大和政大真想合併,現在前者由技職司管轄、後者由高教司管轄,政策勢必需要修改才過關;其次,改變校名就是問題。

最後,私人企業合併不外乎為了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合併後可以大刀闊斧削減重複人力,但對國立大學而言,「總不可能資遣公務人員吧!要降低成本根本不可能。」林東清表示,這是大學合併效益難顯的原因。

「想像力大於執行力;萬一不小心沒執行好,只會變成第二流、甚至第三流(學校);要不就是很輕的合併,例如互相選課等等而已,沒辦法真正做到資源整合。」林東清觀察,以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一案為例,就談了超過十五年,至今依然沒有定局,從決定校名到校友共識,都困難重重。

過去,合併國立大學也有成功案例,如屏東教育大學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改名為屏東大學,但原因多是中南部缺乏生源(學生數),且同為規模較小學校。

「樂觀其成,但執行面很困難!」我們訪問十位左右教授,他們也都給予類似評估。

論綜效:未必有助競爭力

無具體策略只能美化排名

執行難度高,本就是企業合併必經的過程。關鍵點是,校園追求合併的「綜效」思考:拿到更多教育部的經費贊助,是否是對學生、對所有利害關係人是最好的綜效?

時間拉回到二○一一年,教育部為鼓勵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提出「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台大拿了三十億元經費,以社會人文科學聞名的政大只有三億元。看似是經費差距,但五年下來,成了「台成清交」獨大局面。

翻開二○一五年台灣高等學院在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的亞洲大學排名。台、成、清、交都在四十名內,台科大第四十五名,政大在百名之外,對於政大校長周行一而言,當然心急如焚。

「國際排名中有一塊比較的是論文數,而理工科系產出論文數多,排名自然往前。」一位政大商學院老師指出,不是政大沒競爭力,其見長的是社會人文學科,但缺乏如台成清交等醫學、理工學院等資源。因此,就購併術語來說,要求完整性以提高競爭力,政大自然找上互補性強的台科大,「也符合企業購併所希冀,希望提升競爭力。」玩味的是,明年「後頂大計畫」啟動,針對未來五年高教發展,教育部提出五年近千億元預算構想,新增「研究基地」、「大學合併聯盟」等預算。教育部希冀未來七年,要推八到十二所公立大學合併,其中鼓勵合併與退場經費就達八十億元,約是全台國小營養午餐補助預算的兩倍。這就是為何此刻大學急著喊出「合併」聲音關鍵:先併先贏!

但,這對校園長期經營真的是好事嗎?

現在,歐洲大學也興起大學合併風潮,例如倫敦大學學院合併了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歐洲地區已有近百件大學合併案。《金融時報》直指,除製造出「超級大學」外,只是「在排名榜單上數字好看一點。」另以美國為例,包含麻省理工學院、哈佛等名校皆以特色見長,也無合併風起。

如果,現在各所大學的合併行動只是為了更多資金補助,這就像是企業為了帳面數字更漂亮,而去做合併,希望吸引股市資金青睞。然而,合併永遠都只是手段,並非目的。

最終,我們的校園要思考的是,我們到底想走到哪裡去,可成為頂尖的策略是什麼?若想不清楚這點,這些合併行為,只會淪為無意義的行動,造成內部龐大溝通成本,還可能讓大家的母校失去特色,從一流變二流!

【延伸閱讀】你的母校正和誰「相親中」?—目前研議合併的大專院校

●北部

學校:政治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兩校發聯合聲明研議合併

學校:台灣師範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傾向合作不合併

學校:台灣大學

合併對象:台北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沒有明確時間表

學校:陽明大學

合併對象:交通大學

目前進度:已談逾15年,未定

學校:清華大學

合併對象:新竹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中部

學校:台中教育大學

合併對象:勤益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併為台中大學,未定

●南部

學校:成功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藝術大學

目前進度:南藝大反對,待議

學校:台南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護理專科學校目前進度:4年前提規畫,未定

學校:中山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學校:高雄科技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或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東部

學校:台東大學

合併對象:台東專科學校

目前進度:研議中

註:教育部政策為萬人學生數以下國立大學朝「公公併」進行;萬人以下大專院校約占6成4比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整理:黃亞琪

撰文者黃亞琪


3000萬美元投資咕咚 江南春看準娛樂體育領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204.html

在昨天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的開場階段,江南春為生活空間媒體站臺,認為像電梯、影院等相對密閉空間的廣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到來自手機的沖擊較小。下一步他打算繼續向娛樂、體育等領域拓展,鎖定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註意力軌跡。今天,他在北京與運動社交平臺咕咚達成合作,讓體育計劃落地。

事實上,咕咚是分眾傳媒體育基金在今天組建後投資的首個項目,該基金由分眾傳媒與方源資本建立,總金額為4億美元。其中註資咕咚3000萬美元,而後者此次C輪融資額為5000萬美元,SIG、軟銀中國等跟投。作為國內最大的運動社交和賽事服務平臺,咕咚前期給分眾傳媒帶來的是豐富的B端廣告主和C端用戶資源。

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任玉明/攝)

在江南春看來,眼下人們正在從生活實物消費轉向影視娛樂體育等體驗型消費,未來在精神層面的消費支出和時間投入將大幅增長,同時隨著國家政策的引領,體育運動產業將成為未來十年產業發展的熱點,而跑步、騎行、健走等是中國人參與最廣泛的運動項目,這個領域的廣告價值將被進一步放大。

這種變化也得到財務數據上的印證。據今年4月分眾傳媒發布的2015年度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86.2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0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3.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35%。其中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主要來自於樓宇媒體業務和影院媒體業務的貢獻,兩者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分別達到81%和16%。特別是影院媒體,2015年的營業收入為13.53億元,同比增速達到41.53%。

分眾在融入消費者最核心的生活空間時也同時提出融入消費者最核心的精神空間、文化娛樂體育領域。江南春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公司一方面在繼續推進生活圈媒體渠道向三四線城市下沈;另一方面也在和一些熱播劇、綜藝、電影的制作團隊接觸,有意投資這些團隊,目的是從娛樂產業鏈上遊掌控內容宣發和廣告投放的那道閘門;同時也把目光瞄準體育產業,逐步進入互聯網體育社交、體育節目制作發行、賽事運營等領域。

體育產業在眼下的火熱程度與資本青睞不必贅述,阿里、蘇寧、樂視等互聯網公司一頭紮進足球與體育產業中,謀求更深層次布局。國家政策利好讓體育迎來黃金十年發展期。在江南春的規劃中,體育是充實生活圈軌跡的重要一環,像體育賽事等更多面向男性用戶,但像類似咕咚的各類垂直運動與健身App,女性用戶的群體也十分龐大。

“幸好目前為止整個電信的3G、4G的信號在電梯里面的覆蓋還是很不好的,電梯門一關之後,基本上有電話信號,沒有3G信號。”江南春在技術與創新大會上說,這種封閉空間的被動式廣告在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過載的現實中能發揮更大價值。人總要回家,總要上班,總要娛樂購物,鎖定這些生活軌跡,就能進一步激活註意力經濟。

目前,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對生活圈媒體的廣告貢獻程度在持續增長。人們在小區電梯里看的框架廣告大多是外賣、出行、上門服務等移動互聯網產品。據分眾傳媒年報披露,日用消費品、互聯網、汽車占據其總營收的前三名,分別在總收入中占比24.72%、24.08%、16.19%,且明顯領先於其他垂直行業。該公司目前正在履行與阿里巴巴的2.65億框架類廣告合同,以及與途牛的1.99億液晶LCD類+框架類廣告合同。

移動互聯網給江南春帶來一個反向思考契機。他自稱很喜歡貝索斯的一句話,“與其擁抱變化,不如賭對不變。”他解釋說,十年之後的行業變化難以把握,就先確定什麽是十年之後不變的,依次制定眼下的商業戰略會比較安全。對於廣告業,他覺得更精準、更具互動性是不會變的,這將成為他下一階段布局的思路。


看準直播風口,這家企業如何做到連接數十億臺終端?| 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7/158203.shtml

看準直播風口,這家企業如何做到連接數十億臺終端?| 每日黑馬
張曉軍 張曉軍

看準直播風口,這家企業如何做到連接數十億臺終端?| 每日黑馬

雲巴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開發者在移動應用、智能設備、瀏覽器等平臺之間實現快速響應的實時消息交換。

2016年被稱為直播元年,各路直播應用軟件風生水起。對於直播應用來說,發送彈幕、點贊、給主播送禮等實時互動都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但要實現起來卻並不簡單。尤其是當大量用戶,瞬間湧入同一個直播間、發送海量彈幕時,對於應用的實時性、穩定性要求非常之高,否則就容易出現彈幕卡頓、延遲較大等情形。

雲巴所提供的實時消息通信服務,就能夠支持大規模的高並發量通信場景,幫助解決大量用戶在線,直播彈幕壓力大等問題。

雲巴創始人兼CEO張虎曾在甲骨文和華為等企業工作,是甲骨文VM服務器虛擬化軟件創始團隊中的一員,在技術與產品運營上,具有深厚的積累。

“在Oracle(甲骨文)的工作經歷讓我意識到,一個軟件產品的開發,不僅僅需要在技術上到位,還需要有匹配的品牌包裝和市場宣傳。好的產品除了在技術上要有創新之外,還一定要很好地為市場需求服務。”張虎告訴i黑馬

在創立雲巴之前,張虎主導參與了創業項目極光推送。和雲巴類似,極光推送也提供消息推送和實時消息通信等功能。在察覺產品沒有按照自己預想的方向發展後,張虎選擇離開極光推送,並在2013年11月成立了深圳市微智雲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雲巴的公司主體。

雲巴現在的核心產品是“實時消息通信服務”,簡單來講,雲巴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開發者或者企業在移動應用、智能設備、瀏覽器等平臺之間實現快速響應的實時消息交換,開發者只要通過一個 SDK 就能在幾分鐘內完成集成,實現推送、聊天、實時統計、實時在線等多個功能。

這種服務應用的場景非常廣泛。除了當下火爆的視頻直播應用軟件,雲巴也為智能空調、智能手表、智能燈泡、多屏互動等提供跨平臺的實時通信雲服務。

例如,通過雲巴提供的 SDK ,開發者可以快速集成研發出一款適用於操控空調的移動應用,用戶則可以通過這款移動應用實現對空調的遠程操控。

610913181369809401

雲巴創始人張虎

那在雲巴“實時消息通訊服務”背後的技術支持是什麽呢?

首先,雲巴是基於 MQTT 實現的。MQTT 是一種輕量級別的發布/訂閱式( Pub/Sub )的消息傳輸協議,專門針對低帶寬網絡、低計算能力的設備做了特殊的優化,同時雲巴也對 MQTT 協議做了兼容性改造,可在基礎的消息傳輸之上實現高效的雙向通信。

其次,雲巴系統邏輯采用的是Erlang/OTP 編程框架,能夠維持大量長連接以及處理海量並發請求。同時采用彈性擴容的架構設計,使得容量可以通過添加服務器來擴大,而且還是在不間斷業務的前提下在線擴容。

此外,多點部署,跨機房同步數據,支持 Socket.io 協議、RESTful API ,以及擁有 C、iOS 、Android 等多種 SDK 都是幫助雲巴實現“實時性”、“跨平臺”、“大規模”的技術核心。

張虎稱,目前雲巴的註冊用戶超過16000名,以企業用戶為主。在每個月,大約400名新增用戶。截止目前,在雲巴平臺註冊的終端設備已經達到了數十億臺。

在公司營收上,雲巴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在服務費上,雲巴現在的服務價格分三個區間,包括基本版、專業版和企業版,其中基本版的服務為免費提供,每月有上百萬次的免費 API 調用。

互聯網巨頭的滲入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情,而且早就有巨頭開始在PaaS(平臺即服務)、BaaS(後端即服務:Backend as a Service,為應用開發提供後臺的雲服務,包括統計、計費、開發、推送等)領域布局,比如百度開放雲平臺、華為Powerapp等等。也會有一些創業公司逐漸加入這個垂直領域,專註於某一項或某幾項應用場景,比如手機推送、即時通訊或者智能硬件雲服務等。

面對這樣的局勢,雲巴采取的策略是專註於實時通信這個細分領域。雲巴計劃為開發者提供更完整的後端服務方案,其中雙向實時消息、實時統計、實時在線是首批推出的服務,之後會根據用戶的需求與反饋,逐步提供更多後端雲服務。比如正在計劃的高性能、高可用的 K/V 存儲服務。

此前,雲巴已於2014年5月完成了500萬的天使輪融資,並在2015年10月份完成來自米倉資本數千萬元 A 輪融資。目前,雲巴正在啟動下一輪融資。

黑馬檔案

公司:深圳市微智雲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張虎

所在地區:深圳

所處行業:企業級服務

融資狀況:數千萬元A輪融資

直播 終端 雲服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看準新商機 途牛“殺入”醫療旅遊市場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去海外一些醫療發達的地區做高端精密體檢,為自身健康增添保障。

近日,途牛旅遊網保險頻道正式上線海外精密體檢保險產品,為會員提供高端健康管理解決方案。

“第一期上線的海外精密體檢保險產品,主要目的地為日本,通過與外資保險供應商合作,整合其在日本的優質醫療資源,開發‘海外體檢+保險’打包產品,我們希望憑借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刷新人們對跨境醫療的認知。”途牛旅遊網保險事業部總經理韓飛表示。

市場數據顯示,國內早癌篩查市場需求不斷上漲。與此同時,日本高端精密體檢技術已能篩查300多種癌癥,發現5mm以下早期癌癥或超初期癌癥。加之,中日地理距離較近,往返時間短,赴日旅遊、購物的熱度不減,日本正成為當下最熱門的醫療旅遊目的地。

項目合作機構包括癌研有明醫院、東京高輪醫院、東都診所等,體檢保險產品包含癌癥檢查和全面檢查,時間上也有半天、全天、兩天多種品類,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體檢需求。

“客戶選擇去海外做一次體檢,主要還是看重海外的服務水平。”韓飛表示,本次上線的體檢產品定價清晰且一次性收費,配備具有專業醫學知識的私人翻譯顧問全程陪同,同時也會保障客戶的隱私,最終的體檢報告也有中日雙語版本。

VISA與牛津經濟研究院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醫療旅遊產業價值已達4390億美元,預計未來十年的同比增長將達到25%,基於民眾對更高質量護理的需求,中國將在未來十年趕超美國。

韓飛稱:“醫療旅遊消費人群是典型的高客單價客群,他們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對產品服務體驗度要求高,希望通過可信任、實力品牌出色的渠道購買。”

此前,途牛已陸續推出眾多醫療旅遊產品。此次推出的海外高端精密體檢保險產品是途牛醫療旅遊產品的重要補充。

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尋找高品質的醫療保健資源也正在成為國內中產階層的消費需求,兼具優質醫療資源和豐富旅遊資源的海外目的地成為醫療、旅遊產業的重點拓展對象。


YC合夥人對話Elon Musk:25年前就看準了這五件會改變人類的事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17/158772.shtml

YC合夥人對話Elon Musk:25年前就看準了這五件會改變人類的事情
42章經 42章經

YC合夥人對話Elon Musk:25年前就看準了這五件會改變人類的事情

25年前,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想了五件事情:可持續能源、互聯網、移民外星球、AI、和基因改造。

編譯|42章經

本文由42章經編譯自: http://www.ycombinator.com/future/elon/。該系列文章為YC孵化器的“對話未來”系列,全文略有刪節。

Sam:Elon Musk,謝謝你今天的到來。

Elon:謝謝。

Sam:一開始我們先來討論一些關於未來的問題。在你年輕的時候,你曾經說過有五個問題是你覺得重要的需要去做的(編者註:分別是可持續能源、互聯網、移民外星球、AI、和基因改造)。如果你現在是22歲,你覺得現在的五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麽?

Elon:首先我想說,只要你做的是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事情,那就是好的。你不一定非要改變這個世界。即使是一個小遊戲或一個更好的照片分享功能等,只要他對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有那麽一點點用,那就是好的。不一定只有改變世界的事情才是好的。但說到最可能影響人類的幾件事情,我覺得AI可能是近期最重要的最具影響力的事情。

所以,我們用一種適合的方式迎接AI是非常重要的(編者註:Elon是AI陰謀論的支持者之一,他覺得AI的發展很可能會對人類有害),AI是目前最緊要的事情。然後,我覺得第二重要的事情是基因改造,如果我們能通過基因改造治療和預防疾病,那會是件多好的事情。

最後,我覺得是創造一個高帶寬的接口連到我們的腦部。我們現在的帶寬被大大限制了,我們大腦本來的能力是超過email,電腦,手機或APP的,我們本來就是超人,所以我覺得解決我們腦部的帶寬接口問題是很重要的。

Sam:很多有雄心壯誌的年輕人總會問“我該怎樣才能成為下一個Elon Musk?”,你覺得你年輕的時候做了哪些事情讓你變成了現在這麽有影響力?

Elon:25年前,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想了五件事情:可持續能源、互聯網、移民外星球、AI、和基因改造,我並沒有想要做這所有的事情。那時,一切是從我大學時候幫忙做電動汽車開始的,當時我在做實習,任務是研究是否有突破性的為汽車提供能源的方式。我當時去了斯坦福讀博士,我的課題也是這個,但我申請了退學,創辦了一家互聯網公司,那時是1995年(編者註:創辦的公司叫Zip2,1999年被Compaq以三億美元收購)。

因為當時確實覺得互聯網技術處於一個劇烈的變革期,而我不想在斯坦福讀很多年PhD,就看著這一切發生。我當時也不確定這個就一定能行得通。你可以在很多方面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但這些都可能和這個世界不產生什麽具體的聯系。而我真的就只是想做一個有用的人,這是最優的結果,就好像不斷問自己“我該做什麽才能有用?”。

Sam:你覺得如果現在的人想做一個有用的人,應該去讀個PhD嗎?

Elon:大多情況下不用。

Sam:那麽大家怎麽找到一種方式去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Elon:我覺得你可以估算一下,你要做的這個事情會對目前的狀況有多少改善,能影響到多少人。我覺得一件事情,不管是對少數人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還是對多數人產生了非常小的影響,都是很好的。最後計算的其實是這兩個數字的乘積。

Sam:當你嘗試去估算成功率的時候,比如以SpaceX來舉例,你是怎麽決定真的要去做這件事情的,在當時這是一個挺瘋狂的事情。

Elon:對的,非常的瘋狂。人們當時都這麽說,而且我也同意。如果目標是實現最好的可控風險下的回報,那開一家公司本來就是一個精神失常的決定。好在那不是我的目標。

我當時很快得到的結論是,如果沒有人對太空科技做些改進,人們會永遠的被留在地球上。而最大的太空科技公司都沒有興趣去做徹底的創新。他們所想做的只是讓那些陳舊的科技每年變好那麽一點點。而事實是,有的時候科技甚至隨著時間會變得更糟。1969年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登上月球,而之後空間站卻只能把人送上近地軌道,再之後空間站都退休了。按照這個趨勢,人們最終都只能留在地面上。

人們有時候會覺得科技會隨著時間自己變好,但實際上並不是的。只有當聰明人付出瘋狂的努力的時候它才會變好,而當無人付出的時候科技只會越來越差。你看埃及,當初的金字塔建造技術已經失傳了,象形文字也沒人能看懂了,再比如古羅馬的那些建築也是一樣。歷史文明中有太多類似的例子。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時刻記得,宇宙的熵並不站在我們這邊。

Sam:我特別欣賞你的一點是,你不畏懼別人的說法,而是做很多別人說瘋狂的事情,這你是怎麽做到的,有沒有什麽內在的力量在幫助你?

Elon:首先我得承認,我也總會感到很強烈的害怕,所以並不是說我就不會害怕。只是有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些事情太重要了,哪怕害怕也必須去做。

Sam:所以你讓事情的重要性本身驅動你去抵禦害怕這種情緒?

Elon:對的,其實宿命論也會有些用。如果你把失敗概率當做一種客觀現實,那也就不會那麽害怕了。在創立SpaceX的時候,我覺得成功的概率只有不到10%,我接受了這個事實,包括我可能會失去一切。但只要我們能讓事情有些進展,哪怕我們死去了,也許其他的公司和人可以繼續推動這個事情,所以我們仍然做了些有用的事情。對於Tesla也是一樣的,我當時也覺得要做成一家汽車公司的可能性也是極其之低的。

Sam:你現在覺得我們移民火星的概率如何?

Elon:說來也許奇怪,但我覺得概率非常高。

Sam:所以我什麽時候能去?另外如果我能回來的話,我也希望不要一去不回。(笑)

Elon:我希望我不是太自欺欺人。但讓我們這樣來看這個問題,在幾年前我都不認為移民成功會是一種可能性,但現在我已經可以確定這是一種可能的結果了。我覺得也許10年後,或者更短一點的時間內,我們就可以做到,而我必須確保SpaceX不在這之間死掉,也要確保我自己不會,或者哪怕我死了,也要有人繼續接棒做下去。

Sam:你不應該自己坐第一班。

Elon:是,反正第一班里肯定是機器人。

Sam:再說回到AI。你對AI發表過很多觀點,你能不能再說說在你看來一個樂觀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並且我們該如何實現?

Elon:好的,首先我想要強調這並不是我所擁護的,這是簡單的、可預見的。我覺得對於AI來說,最理想的結果就是實現AI的民主化,即沒有什麽公司或個人獨自掌控先進的AI技術。所以我的擔心並不是說AI會產生獨立意識,而是擔心有些人會用它作惡,或者哪怕這些擁有者不會,也可能被其他人利用。這就是我們做OpenAI這家公司的原因,我們想把AI技術傳播出去,所以它不會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當然,這也還是要配合連接到大腦皮層的高寬帶接口。

Sam:人類這種生物太慢了。

Elon:對的,沒錯。但我們大腦中也有皮層和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就好像是原生的大腦,掌管你的直覺之類的東西,而大腦皮層負責的是思考的部分。這兩者大多時候都能很好地工作到一起。

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很好的把AI和大腦皮層連在一起,就像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所做的事情一樣的話,我們就能變成“AI人”共生體。而當每個人都能成為AI人的時候,我們也就解決了AI獨裁的問題。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結果。

Sam:那麽,你現在是如何使用你的時間的呢?

Elon:我的時間大多在SpaceX和Tesla兩家公司之間分配。有很多人覺得我會花很多時間在媒體和公司經營的事情上,但實際上80%的時間我都用在了工程和設計上,在創造下一代產品上。

qrcode_gh_3e5d3b151ac4_1

Elon Musk 創業 互聯網 AI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看準市場潛力 三年舉辦超過兩百場次 「相信音樂」寫下台灣演唱會奇蹟

1 : GS(14)@2010-09-26 12:58:52

2010-9-20 TWM  

二○○六年,看盡唱片業因網路音樂下載而哀號,陳勇志離開待了二十年的滾石,自立門戶,成立以舉辦演唱會為主的「相信音樂」,他堅信音樂是人們永遠的必需品,更相信演唱會將是音樂界未來的活路。

撰文‧黃筱雯

曾幾何時,年輕人暑假的代名詞不再是陽光、沙灘、海水浴場,而是一場又一場五光十色、震耳欲聾的萬人演唱會!

今年七月暑假開始到八月底,成立僅三年的「相信音樂」,短短兩個月內就辦了五場演唱會,加上海外共有十三場!幾乎每個周末都有一場精采表演登場,參與人數更高達十三萬人,而截至八月底,相信音樂今年已辦了超過三十場演唱會,超過三十萬人次共襄盛舉,光在台灣,不論場次或數字,都是其他籌辦公司的二倍以上!台灣票房與周邊商品進帳更達八千萬元,可說是名副其實的演唱會大王!

今年邁入第四年的相信音樂,至今已舉辦超過兩百場的大型演唱會,而在辦公室裡兩張偌大的黑板,也早已寫滿明後兩年的演唱會行程。早在四年前,相信音樂創辦人兼執行長陳勇志就體認到,演唱會將是未來音樂公司的重要活路。

市場慘澹,演唱會殺出活路大學一畢業就進入滾石唱片擔任企畫的陳勇志,籌備過許多知名歌手的活動,一做就是二十年;其中,五月天的成功,讓他看出演唱會的市場潛力。一九九九年,五月天剛出道,陳勇志負責企畫,當時他讓五個大男孩連續一個月在西門町街頭演出,效果出奇得好,歌迷也越來越多,此時他又提出一個點子,要在一個月後舉辦憑專輯入場演唱會,原本預計僅幾千人的演唱會,最後人數暴增為二萬人!靠演唱會成功帶動唱片銷售。

○四年,是音樂市場慘澹的一年,曾經唱片業最好時,全台銷售可達一百一十億元,但在網路音樂下載衝擊下,開始大幅滑落,滾石也不例外,此時滾石無法全力照顧所有歌手,提供所需資源,於是經過與老闆討論後,陳勇志與另一位創辦人謝芝芬,便帶著幾組歌手離開滾石,另成立「相信音樂」。

陳勇志明定營運策略:相信音樂的歌手一定要能辦演唱會。「我相信CD唱片總有一天會被淘汰,但演唱會及音樂卻會永遠被需求。」陳勇志解釋,CD只是人們獲得音樂的媒介,而且已逐漸被MP3等其他載體取代,「但演唱會不同,因為每一場都是獨一無二,錯過再也沒有下一次。」他表示,當○四年網路開始對流行音樂產生影響,可是演唱會卻完全沒受到衝擊,尤其是○三年大陸演唱會市場起步,○五年、○六年成長快速,這兩年更是需求大躍進!不僅大陸,其他華人地區如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演唱會市場也迅速擴張。現在演唱會占總收入近五成,已成為相信音樂主要的收入來源。

因此陳勇志在尋找旗下藝人時,嚴格挑選,不但要有歌唱實力,最好還是創作型歌手,才有能力舉辦現場演唱會。

不同於一般唱片公司,相信音樂從歌手發片到所有活動全都一手包辦,並在內部成立專門演唱會製作部門,組成十一人團隊,負責演唱會製作,這是其他音樂公司沒有的。

演唱會製作團隊總監周佑洋表示,一般唱片公司只提供藝人、表演內容等軟體,至於設備、場地等硬體則交由主辦的整合行銷公司負責,「但相信音樂除了承接案子,也能主辦表演,從節目規畫、視覺製作、硬體設備全都一手包辦。」周佑洋說,最初這個團隊只有三人,但演唱會越辦越多,人手也必須隨之增加。「我們手上一次最少有兩個案子在運作,最多可達五個。」周佑洋說明,一場演唱會從最初概念發想到完成所有節目規畫,平均三個月可完成,規模較大的則需要半年,等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籌備演唱會,除了節目流程、歌單順序,小組成員甚至還編寫劇本,以拍攝開場及串場影片,一拍就要花掉好幾百萬元。

敢砸錢,才能讓觀眾期待陳勇志堅信要做好演唱會,就得狠下心砸錢,才能令人耳目一新,「讓觀眾才看完這場,就已期待下一次的表演。」敢做、敢花錢!這就是相信音樂辦演唱會獨特的地方。一位與相信音樂長期配合的音響師莊致楊表示,沒有人敢跟相信音樂一樣,為了做出想要的效果不計任何代價。他指出,剛結束的五月天巡迴演唱會,門票早已銷售一空,但在最後一場表演,相信音樂想要再做一隻巨大的變形金剛,與原有的金剛呈現戰鬥模樣,於是又砸下五百萬元趕工,只為了達到理想中的場景。

相較其他單位籌辦的演唱會平均票價兩千元起跳,相信音樂的平均票價一千二百元明顯較低,這也是陳勇志的決定。「一直以來,我們有近一半的客群是學生,我們不能為了更多的利益提高票價,而忽略了這些長期客戶。」相信音樂目前門票最低五百元,比其他家最低票價八百元還便宜,不僅照顧到主力的學生族群,門檻越低,願意買票入場的觀眾也越多,能讓更多人一起分享音樂,這也是陳勇志的期望。

「我常在想,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會做什麼?我想要所有人聚在一起開演唱會。」憑藉著對音樂的熱情,陳勇志帶領相信音樂四十名員工,繼續創下台灣演唱會的奇蹟。

相信音樂

成立:2007年

負責人:陳勇志

資本額:4600萬元

營業項目:有聲出版、演藝活動業今年預計營業額:1億8千萬元

近三年稅後淨利:

2009年 120萬元2008年 240萬元2007年 –2650萬元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