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只看兩項數據 颱風天也敢放行 復興空難給台灣的三個教訓

2014-08--04  TWM
 
 

 

復興航空澎湖空難造成四十八人死亡、十人受傷的慘劇,學者認為,僅以能見度、雲幕高兩項標準作為起降判斷標準,有所不足,應考慮將風速、風向納入機場起降標準,也讓飛機起降與否回歸飛航專業,不受外力干擾影響。

撰文‧何欣潔

七月二十三日晚間七時,麥德姆颱風海上警報尚未解除,復興航空自高雄飛往澎湖馬公的GE-222班機,在馬公機場降落時,墜毀於機場附近的西溪村民宅前院,造成四十八人死亡、十人受傷,是台灣近年來最大空難事件。

「天氣這麼差,為何還要飛?」這不但是台灣所有民眾的質疑,甚至連CNN、NHK等國際知名媒體也都如此追問,認為航空公司冒險出航,導致意外發生。

誰讓機師不能專業判斷?

回顧事發當時,中央氣象局雖在下午五時三十分取消澎湖的陸上颱風警報,但自下午四時至六時之間,澎湖地區的陣風平均達九級以上,已達台北捷運「減速或調整班距」的標準。直到飛機出事的晚上七時,陣風仍有七級強度,時雨量也高達每小時二十六公釐,當地雷雨交加,天氣相當惡劣。但根據民航局的標準,只要能見度達八百公尺,便可合法放行,其餘交給航空公司自行規範。

「何時不能飛?」這個問題需要基於高度專業作出最嚴肅的判斷,容不下一絲一毫的「非專業」考量;在幾種「不專業」的可能性當中,首先可討論的,是「誰讓機師不能專業判斷」?

空難發生後,「有人關說要求起飛」的耳語傳出;對此,當晚有航班降落馬公機場的華信、立榮,以及復興航空等均一致否認。澎湖縣唯一一席的立委楊曜則強調自己上任之後,「從來沒有做過這種要求!即使是趕著開刀、急救的鄉親要讓軍機後送高雄,我都不曾要求軍機飛,更不可能要民航機飛,絕不會拿鄉親、旅客的安全開玩笑。至於前任立委是否曾在惡劣天候施壓航空公司,我並不清楚。」而澎湖縣前立委林炳坤方面也表示,從未給航空公司任何壓力,一向尊重專業、安全第一。

然而,在一連串的否認聲中,也有某業者員工私下透露:「若不飛,民代會來施壓,這早已是常態。」他並表示,即使不是民代施壓,單是消費者「拍桌子瞪眼睛抗議」,難免也會讓航空公司做出「專業上打折扣」的決定。

起降標準為何不含風速?

其次,現行的「起降標準」是否有欠專業,亦是各界討論重點。航空運輸專家、逢甲交通運輸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指出,這次的空難事件,顯示台灣現行的規範有所不足,「目前僅以能見度、雲幕高兩項標準作為起降判斷,未來應考慮將風速、風向納入機場起降標準,並建立航空公司、機長、航管的三方溝通機制,讓飛機起降,回歸真正的飛航專業。」李克聰分析,颱風天的天氣「瞬息萬變」,雖然能見度符合起降標準,「但也許側風很強,導致飛機降落時無法順利逆風下降,造成低空風切現象,進而發生危險。」事發後,有人將本次空難與二○○○年的新加坡航空空難相比擬,當年十月三十一日晚間,桃園機場因象神颱風風雨過強,導致新航SQ-006班機衝出跑道,爆炸起火,釀成八十三死、四十四傷的悲劇。當晚天氣同樣符合起降標準,卻仍然造成意外。前立委王昱婷曾據此向行政院提出書面質詢,認為起降標準僅考慮能見度,有所不足,應將風速大小納入機場關閉標準,但最後仍未見相關規範出爐。

對於外界的呼籲,民航局副局長李萬里回應表示,各機型所能承受的風速不同,民航局過去已要求各公司必須訂定內部規範,針對各機型明訂不同的風速起降標準,以ATR-72型為例,馬公機場二十跑道只要飛機尾風不大於十五浬、頂風小於五十浬、正側風不大於三十五浬,即符合降落標準。民航局會以「抽查」與「接受檢舉」的方式,處罰「偷飛」的航空公司。李萬里並點名,「遠東、復興航空過往曾有多次違規紀錄。」至於本次復興空難發生時,各航空公司是否也有違反風速起降標準、逕行偷飛的情形?李萬里僅表示,一切等調查結果出爐才能確定;相關內部規範、裁罰紀錄文件,也不方便對外公佈。

機場警報系統不足?

最後,則是機場的設備是否專業不足?在本次空難中,最有機會扮演關鍵角色的設備,就是國內目前僅有桃園、松山機場配備的低空風切警報系統(LLWAS)。

根據民航局研究指出,低空風切是「航機的隱形殺手」,不易偵測,也不易掌握。當航機遭遇低空風切時,輕則發生顛簸,重則可能造成航機重落地甚或墜毀。

根據一三年的招標資料顯示,汰換桃園及松山機場低空風切警報系統的招標金額達四四三六萬元;雖然所費不貲,但人命無價,李克聰建議,各機場均應添購低空風切警報系統,「除了有助防止空難,當面臨外界壓力時,若有清楚的規範、儀器的數據,也可以幫助專業人員在關鍵時刻堅持自己的判斷,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他強調,民眾霸機、民代關說現象時有所聞,但起降標準規範不足,也讓各方的非專業意見有了干擾機會,影響了專業判斷的空間。

「話雖如此,但就算今天有更嚴格的標準訂出來,政府、民代、民眾能不能全力支持?如果不能,再多的規定也沒用,航空公司也得『偷飛』。」這是某位業者的私下心聲。

說到底,屢見不鮮的機場櫃枱抗議畫面、民代關說施壓的潛規則,這些「非專業干擾專業」的常態,恐怕才是釀成巨災的隱形兇手。讓飛機起降完全回歸塔台與機師決定,則是基本、正常、想當然耳的合理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36

證監:滬股通成效 需看兩年

1 : GS(14)@2014-11-25 11:47:3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125/news/ea_eaa5.htm

【明報專訊】滬港通成交額持續偏低,即使昨日受內地減息刺激略有增加,滬股通及港股通的成交額,仍分別佔滬市及港股總成交相當低的比例。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昨日強調,不能單單用頭幾天的成交額去評論這項長期制度的成敗,由於這是嶄新的制度,亦是全球首例,相信要兩年時間甚至更久,才能看到成果。


歐達禮昨日笑稱,過去一周市場對滬港通負評不絕,主要圍繞成交量過低而討論,但他認為市場過分眼於短期表現,而忽略滬港通是一項長期制度。「我們注意到北向交易大都是機構投資者,且以對基金為主,互惠基金及其他長線投資者沒必要急衝進市場。」

部分基金經理仍未準備好

過去一星期,港府及港交所(0388)已分別就滬港通成交低作出解畫,但主要歸咎於市問題。不過歐達禮則承認,部分基金經理未必有足夠的時間作準備,例如要更多時間作股票研究、預備法律文件、更改內部監控規則等等,沽A股前要提早搬倉的買賣規矩亦不同,這些「結構性問題」都需要時間解決。

另一方面,南向交易冷清,歐達禮認同,主要由於50萬元人民幣的資產限制,同時因為不少內地人早已在港投資。但他指出,現時討論是否放寬資產限制,為時尚早。他相信,隨A股市場估值較吸引,人民幣又有升值前景,北向交易額高於南向的情會持續一段日子。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陳錦榮則在另一場合稱,境外投資者對滬港通反應未見熾熱,非因為投資者對A股公司的管治有特別大的顧慮。他指滬港通僅實施約一周,不少投資者仍抱觀望態度,要以較長遠角度去觀望未來成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567

林少陽:港股回穩看兩指標

1 : GS(14)@2018-03-19 05:04:29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最終簽署的貿易保護措施,較原先主張減辣,同時於周末期間決定歷史性首次與朝鮮領袖金正恩會面,市場認為不明朗因素(貿易保護及朝鮮核危機)暫時解除,環球股市或有初步回穩的迹象。

稍為美中不足者,是港股連日以來都是升市成交少跌市成交多,作為衡量市場風險胃納的VHSI指數,自2月6日升穿20以後,就一直未能重返20以下水平。假如港股是「真‧回穩」,則周一港股應該高收,而VHSI亦應該自此跌返20以下水平。

中資醫護教育股較標青

另一個值得投資者留意的指標,是港股過去一個月的指數表現雖然乏善可陳,個別行業仍然錄得極其可觀的資金流入,當中表現較為標青的是中資醫護行業及教育行業。

較早前遭投資者捨棄的手機設備股,則因為受惠於富智康(2038)剛成功獲批於A股上市,令部分投資者相信,內地扶持的行業或有機會受到種種的政策扶持,帶動多隻手機零件商大幅回升,甚至創出歷史新高。

留意兩會後去槓桿安排

每當升市之時,市場利好的信息總是接踵而至。周末,富瑞資金流報告亦顯示截至3月7日的一周,港股基金錄得2.55億美元淨流入,反而近期表現強勢的美股,最近有輕微資金流出該市場。從過去1年多的市場資金流向觀測,新興市場持續錄得資金流入。反之,債券及成熟市場股市,則分別錄得不同程度的資金淨流出。

雖然國際資金流向並沒有像中對投資港股那麼忠誠(幾乎長期只買不賣),國際資金流向過去兩年的中長線趨勢,還是頗為一致(consistent),預期在可見將來,資金仍然是繼續流入估值相對廉宜的新興(尤其是估值最廉宜的中港兩地股市)。

在大趨勢不變的前提下,中港股市最大的暗湧,仍然是北京政府會否繼續雷厲風行去金融槓桿政策。上述相關政策,未必會急於在兩會未完結之前公布,但並不表示中央政府不再重視相關問題,可能只是留待大會閉幕後,才接連公布新的去槓桿安排。

事實上,在兩會期間人行行長周小川及中銀監主席郭樹清,在兩個不同場合均不約而同地宣揚其削地方政府、民企及個人消費者的負債比率,以及進一步加強對銀行體系的表外融資監管力度。

美貿易戰 最大打擊是歐盟

與中國的去槓桿問題相比,特朗普提出的「貿易口水戰」以及其與朝鮮領袖的連串肥皂劇,未必是中港股市的真正市場風險。

老實說,特朗普「沒有鋼鐵,就沒有國家」,「美國每年給外國人賺錢太多了」等言論,對於稍有讀過經濟學101的公眾,應該只會一笑置之。美國人之所以會選他做總統,反映不少國民連半點經濟學常識也沒有,才會被他似是而非的言詞所感動。更令人發笑的是,特朗普今次打擊的對象,通通都是美國長久以來的政治盟友(目前美國最大的鋼鋁入口國,不是中俄,而是加拿大、歐盟及澳洲等盟國)。

幸好美國的政治及經濟根基雄厚,假如是其他的小國,其經濟恐怕很快就被這名好大喜功的破格總統所拖垮了。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113&issue=201803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0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