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What we are reading:眠中無憂

1 : GS(14)@2017-09-17 15:36:48

一晚睡七至八個小時,對很多香港人來說也是奢侈品。無他,因為實在太忙:日日OT、要煲劇……總之就有一大堆理由。但那邊廂又有人為失眠問題而花錢花心機尋找「高科技」床上用品,不過,你有否想過其實一切都是現代社會架構的錯?美國艾文理大學英文系教授Benjamin Reiss寫的《Wild Nights》並非為你找出「有覺好瞓」的絕世秘訣,而是透過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所寫的《瓦爾登湖》(Walden),重新發掘隱沒於歷史中的睡眠故事,剖析現代人類如何發展出嗜睡的社會與文化。每個品種在睡眠時也有不同方法保護自己,例如鴨子一行一行的睡,最前或最後的會保持警惕;海豚與部份鯨魚則每次睡眠仍有半邊腦部完全運作。人類睡眠方式更為複雜,首先是躲在洞穴中,今時今日則在保安嚴密的房子裡,佈置高床軟枕,可是我們對睡眠的定義卻越來越狹窄: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指引,成人一晚睡七至八個小時、17歲以下小童睡至少十小時。另外人為了性生活私隱,兒童與父母也各自有獨立房間睡覺。然而,巴布亞新畿內亞的Asabano男族人至今還喜歡擠在一起睡覺,因為他們相信人是脆弱的,如果不睡在一起就很容易在夜晚受邪靈侵襲——這種共睡模式在19世紀初的歐洲與北美仍相當流行。隨着工業革命,經濟成形、「時間」觀念的出現,一切都有標準時間表,九時上班、十二時吃午餐、五時放工、七時吃晚飯、九時入睡,周而復始,也因為社會物資開始豐富,四季的改變不再大幅影響人類的生活,我們忘記原來人類也曾經如動物一樣需要看天做人,在較少食物的冬天就要冬眠睡多點。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睡房是一間屋必須的組成部份,但在工業革命初期房子裡有一個純粹為睡眠而設的房間仍是非常創新的想法。書中更曾提及當年的歐美老闆,為工人、礦工提供的住宿環境極為惡劣,例如50個礦工擠在16張床上睡覺,難聞口氣令人難以入睡;對比在礦場工作,睡眠很可能更影響這些礦工的呼吸道健康。又,當年發明電力、燈泡時,亦有人恐懼這些人工光源會影響睡眠質素,令生產力下降;現在我們則懼怕藍光影響睡眠質素,商家瞄準機會推出大量「高科技」產品幫你入睡,但Reiss質疑一直以來都有類似產品存在只是換湯不換藥,但失眠人數仍不斷上升,其實很多時都是我們的習慣太差所致——簡單點,睡前一小時不再玩手機可以嗎?早前有研究指,全球暖化會令2050年失眠情況會比現時嚴重一倍,當中老人家與窮人最受影響。失眠亦會使免疫力變差、增加患心臟病、糖尿病以及抑鬱風險等,可能我們又要因此改變維持了二百多年的睡眠習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10/201480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0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