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移动将收购腾讯?发言人再次辟谣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4/20100203/000000148122.shtml


CBN 综合报道

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移动今日再次表示,公司没有完全收购或部分收购腾讯控股股份的计划。

中移动收购腾讯的传闻近日甚嚣尘上,愈炒愈热。此前媒体报道援引中移动总裁王建宙的话称:“不排除未来对腾讯控股进行投资”。

中移动发言人Rainie Lei在周三的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中移动没有收购腾讯控股的打算,无论是全部还是部分持有腾讯控股的股份。”

据香港《明报》此前报道,王建宙于达沃斯年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底赴腾讯参观,是为向互联网公司学习,中移动与腾讯间更倾向采取合作的方式,但不排除部分兼并的可能。

腾讯发言人Catherine Chan对此表示,该报道可能“错误地援引”了王建宙的讲话。该发言人还表示,王建宙做出这番讲话时她并不在场,她将会从中移动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

此前国内媒体报道,去年12月31日,王建宙参观了腾讯控股位于深圳的总部,并就收购问题与腾讯方面进行了讨论。中移动的Rainie Lei在今年1 月2日已对外澄清,王建宙在去年12月底与腾讯高管的会谈“属正常的交流访问。”该发言人还补充说,王建宙在当时的访问中还拜访了其它公司的高管。王建宙 则表示,移动通讯与互联网的关系愈发密切,他与同事一起去腾讯,是为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要通吃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全部收购”,“我们毕竟不是其它行业 的专家”,他指双方更有可能采取合作的方法。

中移动是近期的逆市奇葩,原因是多个消息对其股价有所支持。先是收购腾讯股权,然后是三 网融合。假设中移动从外资手上购入腾讯的控制性股权,应该说是解决中移动目前发展困境的一大法宝,显然国产3G制式最多只能针对低端用户,假设2010年 内可以实现携号转网,中移动很难留住目前的高端用户,但是转网是符合民情民意的,即使今年做不到,不代表明年做不到。因此,如果没有这个动作,中移动只能 干等别人来瓜分自己的市场。收购腾讯股权后,中移动在三网中拥有两网的龙头地位,届时能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处于相当有利的位置,这就是中移动最近大幅跑赢大 市的原因。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艾媒咨询董事长兼CEO张毅表示,中移动和腾讯都是上市公司,现阶段不成熟不会明说的,但无风不起 浪。他分析,中移动有实力并有必要收购腾讯;而腾讯也有必要出售。腾讯目前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面对阿里巴巴等强大对手的飞速发展,腾讯显然 在竞争中比较吃力,最近阿里巴巴战略投资UCWEB,是明显在移动互联网挑战QQ的重要一笔;二是,随着互联网各领域的细分,搜索,社区,商务等部分网络 商业模式已经是其他网络公司主导,腾讯不可能一家独大;三是,腾讯投资者们不缺钱,事实证明,投资者已经获得丰厚的回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95

大股东回应国美发言人称:请尊重股东基本合法权利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7/5NMDAwMDE5ODE5NA.html

国美电器创始股东Shinning Crown今日傍晚通过本网正式回应国美电器发言人日前的表态,要求国美电器管理层方面尊重股东基本合法权利。

9月15日晚,《国美电器创始股东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发表后,国美电器发言人当晚对此作出了“书面表态”,指责大股东“反复无常”。

而在此次回应中,创始股东认为国美发言人的“书面表态”,还在很多问题上暴露出对公司治理基本常识的缺乏,并有理由相信,这种能力和水平无法代言包括创始股东在内的国美电器广大股东及公司管理层和员工。

因此,创始股东认为有必要再次就重要事宜进行声明,以正视听。

以下为回应全文:

请尊重股东的基本合法权利

——创始股东发言人对国美电器发言人“书面表态”的声明

9月15日晚,《国美电器创始股东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发表后,国美电器发言人当晚对此作出了“书面表态”。

《致 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是在公司股东层面上,创始股东与其他股东就国美电器的重大事宜所作的诚恳而富有建设性的沟通,理应受到尊重。但是,国美电器发言人及 其所代言的陈晓先生却采取惯用的混淆视听的方法,攻击创始股东,频繁使用“反复无常”、“令人费解”、“一厢情愿”等词语,完全不顾及基本的商业礼仪和对 股东的基本尊重!

“书面表态”还在很多问题上暴露出对公司治理基本常识的缺乏,创始股东对此深表遗憾,并有理由相信,这种能力和水平是无法代言包括创始股东在内的国美电器广大股东及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

在此,创始股东发言人就下述重要事宜再次声明,以正视听。

关 于注入非上市业务。“书面表态”称,“他只一厢情愿地要注入其资产,却只字未提该等决定是需要全体股东通过的”。 事实上,由于创始股东拥有非上市业务100%的所有权,在注入上市公司的决策程序中需要回避表决,由其他股东投票决定。相信表决结果一定能够代表广大股东 的利益,这是公司治理基本的常识,股东们很清楚,没有必要在公开函中叙述这种常识性的程序和规则。

关于国际拓展建议。“书面表态” 称,“我们不赞同他提出的国际拓展建议!”。创始股东认为,积极稳妥地拓展国际市场,符合国美发展的最终价值,也符合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书面表态”的态 度进一步说明,陈晓先生在过往经营中所采取的短期行为只能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停滞和倒退。

关于股权激励。“书面表态” 称,“为何在反对我们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之后,又提出所谓更广泛的股权激励方案?”在此前的各种场合,创始股东已经反复表明,从来没有对公司股权激励的制 度设计进行过反对,相反,早在2007年时就已经积极推动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进行方案的设计。创始股东质疑的是陈晓先生推出方案的时机、动机和方案的公平 性、合理性。一个没有与公司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方案显然难以保证股东们的权益,当然会令股东担心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风险。

关于提名董事人 选。“书面表态”称,“为何要推举比现任两名董事在行业经验上逊色甚远的候选人呢?” 创始股东在《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中,从销售收入、门店数量、盈利能力等三个方面对公司的现状进行了评价,而目前的现状正是由于陈晓先生错误的业务发展 战略造成的。虽然陈晓先生为了拉票和铺垫增发抛出了新的五年计划,但是,以陈晓先生掌控永乐时“一年对赌、全盘皆输”的经历,怎能相信他能够带领国美实现 这个“历时五年、投资百亿”的庞大计划?

关于贝恩董事席位。“书面表态”称 ,“很难理解他为什么曾于五月投票反对贝恩的董事联任?” 创始股东对贝恩董事席位的态度是一贯的,在《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中也明确表示:“一个持股比例相对较低却在公司具有如此大比例的代表权及影响力,显然 并不公平”。而创始股东拥有超过30%的股权,却无法拥有与所持股份比例相匹配的董事席位,以至于竟然无法表达意见,更不要说发挥股东应有的影响力了。

关 于增发的一般授权。“书面表态”称,“如果他们现在认为一般授权对少数股东不利,为什么在过往数年中一直拥有这一授权呢?”创始股东认为,过往的一般授权 在公司发展中,对引进机构投资者、实现公司扩张战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现在,陈晓先生已发出了通过增发以“去黄光裕化”的信号。创始股东有理由确 信,目前如行使增发的一般授权,所有股东的权益将受到损害。而以剥夺或摊薄现有股东的股权为目的而发行股份的行为,是与公司注册地和上市地的法律相悖的, 是不可能得到股东支持的。

自2010年8月5日以来,国美电器发言人及其所代言的陈晓先生的一系列行为已经证明,他们假借“全体股东”的名义,利用上市公司的权威平台和公共 资源,通过公告、股东通函和公开信等形式,贬损、歧视、歪曲、排斥创始股东合理合法的主张和要求。这是对公司公共资源的非法滥用,更是对股东基本合法权利 的严重侵害!

《致国美股东同仁公开函》已经表明:创始股东认为其已被不公平地剥夺对公司策略和运营的影响力,创始股东对此感到担忧。

作为拥有超过公司30%股份的控股股东,创始股东在董事会中拥有与所持股份相匹配的董事席位的要求是合理合法的,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5

看數字才發言 左丁山


2010-10-30  AD




 

雖然話樣樣電腦 化,幾乎所有資料都可以上網搵到,但左丁山仍然喜歡每年買番兩三本「香港統計月刊」,放在書架,方便翻閱。十月中就買咗「香港統計月刊」二○一○年九月 號,今期有一篇專稿,就係「二○○九年就業綜合估計數字」,○九年有三百四十八萬六千九百人就業,點樣劃分呢,百分比如下: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包 括政府、教育、保健、藝術娛樂及其他社會個人服務),有25.1%;金融保險地產以及專業及商用服務,18.4%;資訊及通訊業2.6%;運輸、倉庫及速 遞服務,9.2%;住宿及膳食服務業7.3%;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業25.4%;建造業7.5%;製造業3.8%;電力、燃氣、自來水供應及廢棄物管 理業0.4%,其他0.2%。

睇吓呢啲數字,就唔會人云亦云,最近張炳良教授在《南華早報》撰文講香港太過倚賴金融地產業,啱唔啱呢?睇吓 統計數字,就知道張教授可能係「想當然耳」。以就業人數而論,香港兩大僱主係「公共行政、社會及個人服務」與「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兩者已僱用一百 七十六萬人,佔總就業50.5%,超過一半。金融及保險業,地產業加專業,只排第三,僱用六十四萬人。至於有人講工業政策,重振製造業,對唔住,製造業只 聘用十三萬二千五百人,點可能為香港提供大量職位呀?畢竟二○一○年唔係一九八二、八三年,當時製造業僱用八十幾萬人,之後工業北移,工人轉業,即使今天 有人要在香港開廠,去邊度搵熟練工人已是一個大問題。

睇吓GDP數字,製造業嘅份額在二○○八年係2.5%,服務業佔咗92%,其中批發零 售進出口佔28.2%,金融保險業26.7%,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17.9%,樓宇業權11.5%,可以見得今天香港仍然講得係一個商埠,GDP仍然以進 出口批發零售為主,並非過份倚賴金融地產業。本來呢啲數字係好公開嘅,睇吓就知,偏偏香港不少評論員、教授(非經濟學)每每憑印象發言,唔睇吓數字,香港 已經係一個服務業經濟體系,再講振興製造業,廠家都掩住嘴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1

中環在線:教學大樓命名純官代父發言 李華華


2011-1-5  AD




 

噚日係中文大學教學酒店開幕,同埋將教學大樓命名做鄭裕彤樓嘅大日子,咁重要嘅時刻,當然唔少得彤叔同鄭家純「純官」兩父子。不過,可能凍得滯會變呆滯,彤叔噚日唔多精靈,講嘢呢啲粗重工夫,交晒畀純官做。

唔 講唔知,原來彤叔同中大已經結緣30年!喺1977年,彤叔「十扑」中大創辦3年制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到今日佢仲做緊呢個課程顧問委員會主席;1991年 佢又同四叔李兆基合捐600萬美金,資助「耶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計劃」。咁多年嚟,佢一直贊助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嘅學術發展項目,又做埋中大聯合 書院校董同基金會委員……中大嘅朋友都應該同彤叔講聲多謝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5

鴻海宣布加薪 新發言人邢治平有面子

2012-02-27  TCW




龍年新氣象,身為全球最大專業電子製造廠的鴻海,今年首要之務就是洗刷「血汗工廠」封號,為此,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特地找來外交體系出身的新任發言人邢治 平,不僅在十七日中午舉行大規模媒體春酒,當晚更釋出加薪大紅包,替這位新發言人做足面子。

過去,鴻海因身為代工組裝廠,既無須透過媒體宣傳,業務機密也須保密,因此與媒體保持距離。不過,隨著鴻海事業版圖擴大,媒體監督壓力也上升,加上「跳樓 事件」,逼著鴻海不得不打開大門讓外界檢視。

鴻海為了擺脫罵名,強化發言體系,在集團顧問黃南輝協助下,去年找來蕭英成擔任公關室主任,今年又延攬有外交招商長才的邢治平,這也無怪乎邢治平會說: 「過去,我們跟大家認識得不夠,今年我們重新來過,就像每個人看台北一○一有很多面向,我們鴻海也有很多面向,希望大家可以重新認識鴻海。」邢治平在春酒 會上就預告晚上會有大新聞,果不其然,當晚六點,鴻海「加薪」的好消息就跟著來。看來,邢治平這位新官上任,不只有裡子,在媒體面前也很有面子!

(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3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低調立錡董事長邰中和 勁爆發言一夕暴紅 你不知道的「十五K」老董另一面

2012-12-24  TWM
 
 

 

一向低調的立錡董事長邰中和,竟因「十五K」發言而一夕暴紅。這位宏碁創辦人之一,在科技圈投資領域遍及IC設計、網通、太陽能,他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大老闆?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

「再吵下去,我告訴你,連十五K(指薪水一萬五千元)都到不了。」就是這句話,讓立錡董事長邰中和成了近期討論度最高的科技業老闆。

爭議爆發的第一時間,外界沒有立即認出邰中和的身分,正是他一向低調使然。攤開邰中和的頭銜,從宏碁創辦人之一、立錡董事長、旭揚創投董事長、科技媒體《電子時報》董事長等,在在都顯示他在科技業界的影響力;更別提他投資的公司,從IC設計、網通、太陽能等,遍及整個科技圈。

儘管如此,邰中和沒有因而特別張揚。每每他投資的公司舉行上市前法說會時,縱使他是背後大金主,邰中和也總是一身休閒裝扮,默默坐在最後一排,讓人以為他只是一般的投資人。

參與創辦宏碁 開啟科技投資但邰中和也沒有想像中那般難以親近,只要旁人上前與他談話,他都會禮貌性地回覆;在他親自主持的股東會上,股東提的問題,他也都會逐一答覆。所以,這次邰中和發言惹風波,格外讓人跌破眼鏡。

「他一直都不是多話的人,會去那個場合(指經濟部舉辦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也是捧場性質,誰知最後擦槍走火。」熟識邰中和的業內人士指出。

邰中和的父親在小學教書,但健康狀況不佳,須長期休養,家中經濟稱不上富裕;因此,一九七一年邰中和從交大控制工程系畢業後,就逕自到神通電腦上班,負責電腦處理器(CPU)的銷售。

在那個大同與聲寶還是股王的年代,處理器的商機才剛開始,邰中和搭上處理器熱潮,業績不差。一九七六年,他與交大同學黃少華、學長施振榮等各投資了十萬元,共同創辦了宏碁。

曾與邰中和在宏碁共事的矽谷創業名人、雲端技術平台9×9公司執行長段曉雷,曾提起一段小故事。那時段曉雷剛加入宏碁沒多久,對於許多產品都不甚了解,有一次接到客戶詢問電話,一堆專業名詞讓他滿頭霧水,慌張之際,碰巧遇見邰中和,便向他求救。

當時,邰中和什麼也沒跟段曉雷多說,僅僅丟下一句話:「只要開始去賣(產品),就什麼都懂了。」之後,邰中和的這句話深深影響段曉雷,讓他開拓出一片天。後來,段曉雷創立網上網(AboveNet)公司,邰中和也出手投資,網上網掛牌後股價大漲,最後還以十六億美元被收購。

邰中和在宏碁前後待了十七年,他的人生第一桶金也是在宏碁攢下來的。近期《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給員工的內部信就提及:「邰先生說,跟著施振榮的人,都分享了財富與榮耀。」只是,後來宏碁品牌剛在美國扎根,時任宏碁美國分公司個人電腦事業部總經理的邰中和,在當地親身體會到創業的爆發力,許多創業公司一掛牌,股價就跟著飛天;這讓他毅然離開宏碁,成立旭揚創投,開啟他的高科技投資生涯。

回饋社會的行動從未間斷

邰中和的高科技投資範圍很廣,但以IC設計及網通兩大產業最為專精,最成功的案例有邁威爾(Marvell)、立錡、凌耀等,由於幾乎都是最早期投入,獲利至少都有二、三十倍。其中,邁威爾掛牌,旭揚創投與相關人士持有股票價值高達上百億元,就讓邰中和賺到人生最大一桶金。

邰中和在高科技投資成績斐然,更讓旭揚創投贏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信任,成為極少數台積電出資入股的創投基金。

但邰中和的投資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投資的網路數據儲存服務廠是方電訊,就曾為建構大型機房,在北市內湖蓋了兩座辦公大樓,耗資超過二十億元,大部分都由邰中和自掏腰包。然而,二○○○年網路泡沫破滅,網通需求大幅萎縮,資金深陷其中,讓他一度財務調度困難,最後只好在○六年賣給中華電信。

儘管如此,邰中和回饋社會的行動,從未間斷。好幾次他的母校淡江大學募款、籌措獎學金,他不只出錢也出力,遇到淡江校友就幫忙傳播募款訊息。他的妻子阮妮蓮,長期投身慈濟的相關活動,還曾在一群企業家夫人組成的「慈友會」,當過台北慈友會總幹事。

其實,邰中和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年紀都還很輕。對於台灣年輕人面臨起薪過低的窘境,也略有感受。但要解決台灣薪水偏低問題,得先從產業轉型開始著手,而不是大拜拜式地舉行會議,會議過程又達不到共識,最後在吵鬧下結束,忘了初衷是為了解決低起薪問題。

「看到他國的美好

更心疼苦難的國度」

「15K」爭議爆發後,邰中和手機關機,旗下員工也都低調不回應。然而,隔日早上,邰中和就發了一封內部信給員工,內容寫道:「抱歉!因個人的發言不當引起浪花。我非財團也不是大業主,而是白手起家的創業人。我樂於工作、認真打拚,得到第一桶創業基金。我們生長在同一塊土地上,我在台灣長成、受教育、創業;我也願盡一己之力回饋社會。感謝和我攜手打拚的工作夥伴。我多麼希望有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讓大夥一展長才,豐衣足食。

我為生意走過許多國家、地方,看到他國的美好,更心疼苦難的國度。台灣人沒有足夠的天然資源,但我們有腦、有手、有信心!在互愛、互信、互諒的基礎上為台灣打拚。明天一定會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54

從商業模式看酒類公司投資價值(王朝成發言紀要) 天天向上人生路

http://xueqiu.com/1554722006/23111648
商業模式是講一個比較本質的故事。目前資本市場仍僅以貴州茅台、五糧液的思維來思考白酒是有點落伍的。超高端白酒的基本商業模式是憑藉品牌的足夠粘性,通過銷量的供求關係來調節價格,來實現收入和利潤的增長。預計超高端市場未來是價增量緩。超高端市場茅台、五糧液的經驗和國窖、水井坊的經驗不一樣。國窖和水井坊沒有足夠強的消費者粘性,所以需要靠空中和地面營銷才能長期做下去。次高端、中高端白酒與超高端不同,核心看營銷和渠道。


較好的生態是區域性名酒復興的首要條件。江蘇經濟的發達以及商業文化的濃厚造就了洋河股份的成功(過去5年收入複合增長率57%,淨利潤複合增長率143%),中國只有一個洋河。西南西北地區的人口狀況、經濟狀況使得大多數省市不可能去養活一個強大的地方酒廠,走出來就更不容易(品牌力不夠)。


市場容量細分看商業模式。從價位細分看,超高端市場(零售價在600元以上)市場銷售絕對額增長,但是增速相對下降。次高端市場(200-600元),未來將有50%的井噴式增長,費用率控制在10-15%。中高端市場(50-200元),30%的增長,費用率30-35%。洋河股份的天之藍、海之藍分別是次高端和中高端的典型代表,未來有望成為相應價位的全國化品牌。山西汾酒的青花瓷也屬於次高端。從國際經驗來看,利潤率最高的企業的利潤額和市值不一定最大。原因是次高端、中高端的容量要比超高端大好多倍。汽車行業中豐田汽車超過寶馬很多年了,白酒行業未來也會如此。


區域性名酒要走全國化路線絕非易事。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大本營市場利潤非常好;第二,必須是次高端和中高端組合(口子窖的案例說明僅有中高端而沒有次高端是實現不了全國化戰略的);第三,品牌必須支持(如老八大名酒等);第四,必須有上千人幫忙做鋪貨和渠道。


管理層的價值觀也很重要。(1)對戰略的價值觀——外部商業環境變化的敏感度,尤其是對酒體創新、營銷管理模式創新的敏感度。(2)對團隊的價值觀——要重視組織的形成。做地面需要1000-2000人做終端,企業人員需要支持。銷售人員少,經銷商一定會竄貨。酒的渠道是高速公路,沒有地面隊伍就沒有人幫你打造高速公路。(3)對成本的價值觀——極端的慷慨和極端吝嗇。極度慷慨是指對品牌的投入、對銷售隊伍的投入、對渠道的投入。極端吝嗇是指減少亂七八糟的費用,比如贊助一個活動,增加電影的內置廣告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30

過去一週美聯儲委員發言總結:罕見地一致安撫市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488

WSJ的Hilsenrath認為,作為一個通常情況下難以掌控的團體,美聯儲的委員們在本週罕見地採取了一致的行動,他們在講話中對美聯儲的政策計劃做了驚人一致的闡述。

在本週五緩和了市場波動的演講中,美聯儲的委員們反覆強調金融市場認為美聯儲將很快收緊寬鬆政策是一種誤讀(詳見華爾街見聞報導)

美聯儲理事Jeremy Stein在週五的講話中表示,如果投資者認為美聯儲在最近幾週已經大幅修改其利率計劃,那麼這是投資者的誤讀。
舊金山聯儲主席John Williams在當天晚些時候表示,「絕大部分」美聯儲官員不希望在2015年前加息。
美聯儲理事Jerome Powell週四表示,市場波動超過了美聯儲對利率的立場所應該顯示的調整幅度。
紐約聯儲主席William Dudley週四表示,市場表現與美聯儲認為的並不一致。

美聯儲委員們的這種一致表態是在市場對6月19日伯南克新聞發佈會上的點評做出激烈反應後出現的,伯南克當時列出了美聯儲退出QE的時間表。

伯南克強調美聯儲只會在經濟符合增長預期的情況下才會退出QE,也明確表示美聯儲在購債計劃結束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加息。

然而,這種微妙的信息並未被市場所理解。股市隨即大跌,利率期貨走勢顯示投資者預計美聯儲將更快加息。而美聯儲的委員們此後的表態幫助市場有所回穩。到週五晚間,股市回補了部分發佈會以來的跌幅,期貨市場也有所恢復。

委員們的一致行動顯示出美聯儲對於市場反應的不安。股市大跌和長期利率走高可能傷害美聯儲希望看到的經濟更快的復甦。

美聯儲通訊社的報導強調美聯儲委員們的點評並未事先協調,亞特蘭大聯儲主席Dennis Lockhart週四表示;「我們都代表自己發言,表達的都是自己對當前局勢的理解。」

Hilsenrath寫道:

在過去幾年裡,美聯儲委員們在議息會議後的發言經常爭鋒相對。鷹派們會傾向於更早推出QE,而鴿派們則強調要保持政策路徑。

而過去一週的一致發言也顯示出美聯儲內部反對寬鬆貨幣政策的鷹派聲音比一年前要少。此前公開表達對寬鬆政策質疑的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Narayana Kocherlakota和聖路易斯聯儲主席James Bullard都改變了觀點,因為通脹持續低於他們的預期。兩人在過去都表達了與其他委員一致的觀點,認為美聯儲並不急於加息。

當然,並非所有美聯儲委員都站在同一立場。里士滿聯儲主席Jeffrey Lacker週五表示股債雙跌的局面並非投資者的誤解。作為一個堅定的鷹派,他表示近期市場的下跌是「市場價格反映新信息的正常過程」。他預計未來市場還將出現更多波動。

以下是來自美銀美林的最新美聯儲鴿派和鷹派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44

證監會發言人:將排查券商程序化交易系統的風險隱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909

中國證監會發言人週三表示,海通證券交易系統運行全天正常,未發生客戶無法委託的情況,並表示將對證券公司使用的程序化交易系統的風險隱患進行排查。

證監會網站,有媒體曾報導海通證券交易系統未及時更新,造成大量客戶無法交易上海石化、儀征化纖兩隻股票。

當被問及8月20日海通證券是否發生系統故障時,中國證監會發言人稱:

「經我會上海監管局瞭解,海通證券集中交易系統運行全天正常,未發生客戶無法委託的情況。」

另外,市場擔心光大證券事件會再次發生。當被問及80多家證券公司使用銘創公司軟件是否屬實時,中國證監會發言人稱:

「經瞭解,光大證券使用的「銘創高頻交易投資系統」是定製軟件,目前為光大證券獨家使用。目前有17家證券公司及4家期貨公司使用該公司開發的「銘創企業證券投資及資產管理軟件」,該軟件的功能主要是供自營或資產管理部門進行投資管理,不具備高頻交易功能,與光大證券使用的「銘創高頻交易投資系統」不同。」

另外,中國證監會發言人表示會重視程序化交易的安全,並對證券公司交易系統進行風險排查。他稱:

對於程序化交易系統帶來的安全問題,我會高度重視,在處理光大證券事件的同時,將對證券公司使用的程序化交易系統的風險隱患進行排查,防止發生類似事件。」

近年來,隨著中國監管者推出股指期貨等投資工具,中國券商開發出了複雜的交易策略,但是它們在IT技術方面的投資卻沒跟上。

計世資訊稱,在2010年至2012年間,中國券商在IT技術方面的投資下降了13.4%,至56億元。計世資訊的副總經理Guo Chang對路透稱:

「當涉及新的金融產品和業務種類時,金融行業人士知道這些風險,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利用技術來降低這些風險。它們不瞭解IT技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